經典文學作品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3: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典文學作品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經典文學作品的意義

篇1

【關鍵詞】浪漫主義;生態批評;英國文學

一、生態批評的概念

生態批評主義是一種全新審視文學的視角,它是18世紀工業革命開展以來,地球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后而形成的“拯救型”產物。生態批評主義是站在對自然和生命尊崇的立場上,對文學作品中作者對自然的表現進行鑒賞與批判,具體的說,生態批評主義源于人類自身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活動的一種反思,在文學作品中是以批判的視角看待文學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崛起,達到了繁榮的時期,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作家柯勒律治、濟慈等作家的經典作品加以研究,從生態批評主義的視角探討這一類文學中體現的意義。

二、浪漫主義經典文學中的生態批評

浪漫主義文學是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時代的產物,到19世紀快速發展,是19世紀文學代表作品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浪漫主義文學最高出現于英國,英國涌現出了大量的浪漫主義作家,他們代表了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在這一時期,浪漫主義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流派:1.消極浪漫主義,即代表作家大多采取消極避世的態度,文學作品中較多的留戀過去,其代表人物有柯勒律治、華茲華斯等人;2.積極浪漫主義,即代表作家大多采取積極應對的態度,文學作品中較多的正視現實,并且批評現實社會中的黑暗面,其代表人物有雪萊、濟慈等人。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針對消極浪漫主義和積極浪漫主義中的代表各選一人,對其文學作品加以分析。

1.柯勒律治在消極浪漫文學中的生態批評

柯勒律治少年喪父,一生基本上是在貧窮病苦和鴉片的陰影中度過的。受生活經歷的影響,其對于工業革命和城市文明比較厭惡,更加向往自然與農村生活,其代表經典文學作品《古舟子詠》就體現了這一點。《古舟子詠》講述了一位老水手奇特的航行經歷,在航行過程中,他遇到了冰雪、大霧,一只信天翁飛來指引他航行到了一個安全的地帶,可是他卻無故的將信天翁射殺,此后,海上無風無浪,船只無法航行,水手無處安生。后來,老水手每天都懺悔著這一切,于是在看到海蛇后涌起了對自然萬物無盡的愛,正是他對自然的憐愛,天使出現救下了所有“死去”的水手。

在詩歌中,柯勒律治將信天翁比作自然界的保護神,如果人們不尊敬自然,那么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就會被打破,人們也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這種互相傷害似的懲罰,對于自然和人類雙方而言都是極其慘痛的。令人慶幸的是,詩歌的結尾,老水手對大自然充滿了關愛與敬畏之心,而自然也會回饋給老水手真誠的對待,幫助人們的生活環境回到一切正規之中。

這首詩歌的價值從生態批評主義的角度來說,較好的宣傳了對自然的仁愛與贖罪思想,19世紀的英國受工業革命的影響最大,極大的豐富了人類生活的同時,也對自然帶來了持續的傷害,在這種背景之下,人們必須喚起對自然的關愛才能促進人類生活的持續發展。

2.濟慈在積極浪漫主義文學中的生態批評

濟慈是浪漫主義文學中擅長描繪自然景色的代表,在其代表性文章中,對自然的描繪都非常的華美,《秋頌》是其描繪自然篇幅較多的詩歌,其創作背景是在19世紀印尼特火山爆發之后,受火山爆發的影響,英國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天空幾年都是灰暗的,直到三年后的秋季,英國的自然環境才從印尼特火山爆發中緩和過來。溫潤迷人的秋季來臨,欣欣向榮的果實生長,這一切觸發了濟慈的內心情感。他在《秋頌》中描繪了一個安寧且和諧的秋景,在詩歌結尾,濟慈感嘆道:“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你也有你的音樂――”此時,何柳、飛蟲、微風、蟋蟀、知更鳥、羊群、燕子等自然界的一切和諧共處,詩人無法不感嘆這個秋季的來臨,實在讓自己流連忘返,不再一心期盼著春天的到來。

在詩歌中,詩人都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萬物,表明了濟慈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時,也表明了濟慈對于自然的敬畏之情,如果不熱愛自然,那么自然所帶來的災難是需要很長時間去愈合的,這也在側面反映出詩人對于工業革命對自然帶來破壞的憂思與不滿,于是只能用完美的秋季之景映襯出工業革命給自然帶來的滿目瘡痍。濟慈作為積極浪漫主義的代表,在詩歌結尾描繪的完美的秋景也極大程度上獲得了讀者內心的共鳴,使人們意識到了自然對于人類生活的重要性。

三、結語

生態批評主義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作用是促進人類對自然的進一步關注與關愛,利用生態批評主義的視角對浪漫主義文學加以研究,能夠促使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改變工業革命下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不平衡現象。無論是消極浪漫主義文學還是積極浪漫主義文學,其只是在對生活的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在對自然的描繪中,都體現出了作者對于自然的敬畏與關愛。在研究過程中,生態批評主義更加發揮其價值,讀者進一步感知文學作品中的自然環境,文學作品也進一步煥發生機。

【參考文獻】

[1]張劍.英國浪漫主義詩歌與生態批評[J].外國文學,2012.03:123-133+160

[2]劉燕.生態批評視角下的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初探[J].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2.12:167-168

篇2

關鍵詞:經典;紅色經典;解讀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6-0003-02

提及經典,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歷史”。特雷西在《詮釋學、宗教、希望》中說:任何闡釋活動,至少涉及到三種現實:某種有待解釋的現象,某個對那一現象進行解釋的人,以及上述兩者之間的某種相互作用。的確,這三種元素是相互關聯的。從文學經典而言,我們承認它的經典性很大程度上就是肯定其以藝術形式對歷史事實進行敘述的權威性。也就是說我們的研究并非針對凝固不變的史實材料,而只是研究對這些史實的講述與闡釋。那么,什么樣的“講述”可以成為經典?我們何以認定?這不僅涉及文本本身,還必然要遭遇的是對這些“講述”進行評定的掌握話語權的文學史家們。從某種程度而言,一個作家,一部文學作品,能否成為經典,很重要的就是看它在文學史中的被敘述。正如洪子誠在考察中國當代文學經典時所說:“某個時期確立那一種文學‘經典’,實際上是提出了思想秩序和藝術秩序確立的范本,從‘范例’的角度來參與左右一個時期的文學走向。”的確,對文學經典的評審與認定不單是對“經典”本身作出判定,界定經典的定義,更為重要的是“經典化”過程中本文與本文所處文學環境及那些“隱蔽的成規”,時而親密時而緊張的沖突關系給予我們的思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想起了近年來備受關注的“紅色經典”的“再解讀”問題。。筆者認為,“紅色經典”作為一種文學現象更為復雜地呈現了這種“本文”與“秩序”在相互規約中推進的合力過程,而“再解讀”作為一種研究思路對這一現象的重新編碼同樣值得我們考察。

“紅色經典”作為一個概念被提出是20世紀90年代末。而作為一種獨特文學現象卻早已預設在人們的心里,它所指涉的范圍主要是40到70年代的一些優秀長篇小說。從題材來看有兩類,一類是對革命的“敘述”;一類是對農村現實的“敘述”。前者如《紅日》、《紅巖》、《紅旗譜》、《保衛延安》,后者如趙樹理、柳青等人的作品。此外,時期的“樣板戲”也屬此范疇。

關于“紅色經典”這一概念能否成立,研究者其實是有岐見的。持批評觀點的研究者多從其作品所內含的文學性與人性的不足加以批判,也就是說,他們認為這些作品是高壓政治之下的一種宣傳,而非藝術。的確,如果僅就文學藝術性而言,與那些所謂的純文學相比,“紅色經典”應當說是缺少詩性內涵的。然而,這種先在意識里預置一種所謂的文學標“紅色經典”應當說是缺少詩性內涵的。然而,這種先在意識里預置一種所謂的文學標準,然后再用這種單一標準(審美)去框定與其所定文學標準相異的文學作品,這本身就是一種二元對立的劃分方式。毋庸置疑,《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紅樓夢》以及魯迅的《吶喊》、《彷徨》、《野草》都是藝術性極高的文學經典,但它們又無不是在與當時文學秩序的時而疏離時而緊張的復雜關系中突圍出來的具有藝術原創性的文學作品。這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一部文學經典,它必然具有審美的功用;其次,它“本身又承擔了將剛剛過去的‘革命歷史’經典化的功能。”筆者認為,任何文學經典都是“詩”與“史”的艱難融合,正是這種融合過程中所折射出來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沖突與碰撞才構成了文學經典的特質。從這個意義上說,“紅色經典”的被建構過程更值得我們認真審視,因為它在糾結包括政治意識、文學生產、閱讀群體等在內的一系列元素的基礎上找到了它進入當代文學經典的途徑。我們知道,在50到70年代,“文學經典對文化秩序與政治秩序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參與到對社會政治和文學秩序的建構中。”通過對這一時期的一些優秀文學作品的解讀不僅具有單純的文本審美功用,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幫助我們揭示出文本背后不同文化歷史形態在文本內的沖突與磨合。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海外中國學者掀起并在中國當代大陸產生較大影響的“再解讀”所解讀的一批文本就主要是40到70年代期間從左翼文學傳統里走出來的 “紅色經典”。當然,“再解讀”的研究對象并非局限于40到70年代,例如孟悅的《歷史與敘述》就對劉心武、王蒙、莫言、張潔、林斤瀾這五位新時期作家的作品進行了分析,只不過收入《再解讀》與《革命?歷史?小說》中的一批研究文章的主要是這一階段的的文學經典,并以此為發端拓寬了我們研究中國左翼文學的視野。因此,通過對“再解讀”作一番梳理有助于我們理解對文學作品(尤其是“紅色經典)在經典化過程中的遭際有更為豐富的認識。

90年代以來,一種以經典重讀為主要切入點的解構式研究思路引起現當代文學研究者的廣泛關注。這種研究側重探討文本深層結構、修辭形態的運作、文本沖突,對以往那種“新批評”式的就文本分析文本及局限于詩學、美學的價值觀念里的批評是一個有力的沖擊,在某種程度上把文學研究推向了一個更深的層面。這種研究思路的代表作包括:唐小兵主編的《再解讀――大作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黃子平的《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此外,王曉明主編的《批評空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李揚的《50―70年代中國文學經典再解讀》(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賀桂梅的《轉折的時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等論著也體現了相關的思路。納入再解讀研究范圍的文學作品都被視為一個開放的、具有極大想象性與虛構性的文化場域。正如唐小兵談到的那樣:“一旦閱讀不再是單純地解釋現象或是滿足于發生學似的敘述,也不再歸納意義或總結特征,而是要揭示處歷史文本后面的運作機制和意義結構,我們便可以把這一重新編碼的過程稱作‘解讀’?!贝_實,我們不能把文學作品看作是一個封閉的空間,而應該把文本打開,讓其它話語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挖掘文本在空間意義上拓展與闡釋的可能性和文本與文本環境的沖突。黃子平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解讀意味著不再把這些文本視為單純信奉的‘經典’,而是回到歷史深處去揭示它們的生產機制和意義架構,去暴露現存文本中被遺忘、被遮掩、被涂飾的歷史多元復雜性。”從他們這種具有批判與顛覆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知道,在他們那里,盡管鎖定的研究對象依舊是具體文本,但已經與新批評意義上的“細讀’有了很了不同。他們的研究不僅包含了“細致的內層精讀”還注意到了“廣泛的外層重構”的重要性,且對“外層”作了豐富的理解,正如唐小兵所強調的那樣:“這里的語境并不是實物性的具體存在,而是更多層次、多形態的意義網絡?!边@實際上就是吧“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相結合,讓具體的文學作品與其所處的語境發生關系,從而探討它在這樣的一種語境規約下所處的位置及它如何想象性地呈現當時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并從中突圍出來形成對歷史經典化的敘述。

具體到對經典文本的操作上,“再解讀”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討:一種是以時間為軸,探討同一文本在不同歷史階段和文化語境中的變遷情況。比如孟悅的《演變的啟示――兼論延安文藝的歷史多質性》就并通過比較歌劇《白毛女》、電影《白毛女》、舞劇《白毛女》探討了所謂新文化、通俗文化,以及新的政治權威這三種不同文化力量在在這個文本中的糾集與易變情況。另一種則是從文本中的修辭運作著眼,研究“作品與多重歷史語境之間的關系”,強調“作品與其他話語的互文性”及“作品進入本世紀的‘話語――權力’網絡之后的一系列再生產過程。”比如黃子平對丁玲《在醫院中》的論述就探討了革命社會實踐與“病理”之間的隱喻關系??傊?“再解讀”這種研究思路給我們重新審視已成定論的經典作品,從多層次來揭示文本的豐富復雜性注入了新鮮血液。

但“再解讀”所存在的問題也需引起我們的警惕。首先,文學批評與文學研究的問題。稍加翻閱,不難發現“再解讀”并為真正形成一種解構思潮,更未像有的論者指出的那樣,“再解讀”已經參與并對文學史的寫作與研究產生了巨大沖擊。筆者認為,“再解讀”只是提供了一種分析文本的方法,它給我們的啟示更多的是方法論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只是文學批評,是對單一文本的分析,而非文學研究,也沒有形成完整的歷史敘述。其次,“特殊”與“一般”的問題。我們知道,“再解讀”主要是著眼于從宏觀上對“體制化”敘述的解構,在具體的操作上,正像劉禾在《文本、批評與民族國家文學》里所說的,他們采取的是“小題大做,舉例說明”的策略。這里邊有個“怎么做”的問題。雖然“再解讀”的一批學者一再聲稱他們是在嚴讀文本的基礎上去揭示文本背后各種文化力量的糾葛關系,是通過立體化、多角度的研究去達成所謂的“意義網絡”,但問題是在這種建構的過程中如何保證文本不會又一次淪為自己苦心經營起來想象性敘述的注腳材料。究竟是在“特殊中顯出一般”還是重蹈“為一般尋找特殊”的老路?這是堅持“再解讀”的研究者所必須正視和思考的,同時也是筆者對這種重讀經典的擔憂。此外,“再解讀”并未形成自己的理論架構體系,他們所進行的只是把西方的諸多理論運用到自己的所謂的解構性工作中來,已達成自己的既定意義――顛覆傳統敘述。

我們知道,并沒有一個頒布文學經典的權威機構,也沒有一個相對量化的指標去衡量達到怎樣的高度即可成為經典。那么,圍繞什么樣的作品可以成為經典這個問題所進行的研究便成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一個極具想象與虛構的經典空間。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肯定了“再解讀”這一研究思路對文學作品所做出的拓展與發掘。但我們必須對這樣一種研究思路保持謹慎的樂觀,防止“過度闡釋”的再次襲來。

參考文獻:

[1]洪子誠.問題與方法: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講稿[M].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

[2]黃子平.“灰闌”中的敘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

篇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5) 08- 0143 - 02

doi:10. 3969/j.issn.1671- 5918. 2015. 08- 068

[本刊網址]http://hbxb.net

外國文學教學在改革開放后獲得了再次的蘇醒,英國文學等外國文學研究更是蓬勃發展。我們看到新一代的英國文學研究領域的人才隊伍正不斷壯大,但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英國文學教學的成就

首先是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的本科和碩士專業增多,這些學科擁有自己的專業課程,很多的師范學校以及綜合型大學也將英語語言文學作為重點學科和必選選修學科;其次國家的自考規模不斷壯大,這也為英語文學專業的人才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如果刨除引進的英文教材,英文原版的教材有《英國文學史》、《英國文學簡史》等,作品選讀部分主要有《英國文學作品選讀》、《英國文學選讀》等,而詩歌方面的教材則選用了《英國詩選》、顧子欣的對照版本《英文詩三百首》以及《英詩教程》等優秀教材。在小說方面有上海外國語學院編輯的《英國短篇小說集》、《英國短篇小說選》等,散文方面涉及到吳井榮先生的《當代英文散文選讀》、《現代英文散文讀寫教程》,此外在戲劇方面還有《英國戲劇選讀》,何其莘和程雪猛兩個版本的都值得學習

英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和發行都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有國內著名的學者進行翻譯還有外研社和譯林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進行引進古典英國文學作品。與此同時,我國對英國文學的研究也十分積極,主要著作有《中國比較文學》、《外國文學研究》、《當代外國文學》、《外國文學》、《世界文學》等,值得關注的是曾經只刊登語言研究類的《外語研究》、《外語教學》、《外語學刊》以及《山東外語教學》、《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等報刊也逐步出現外文作品和相關研究方向的文章。

二、英國文學教學的不足

(一)方法論――兩層皮

首先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專業的學者通常單一通過翻譯來解讀英國文學的神韻和風采,因而造成了一個現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難理解英國文學經典名著的內涵。

而對于外語專業的學生,眾多的分支將文學方向的研究擠壓的可憐。學生更多的被分配去進行翻譯研究、語言學等領域,這就造成文學研究不斷被縮小范疇。同時結合當今的時代背景,過度的消費主義和金錢觀念讓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讀書,若是讀也是挑選一些簡單的作品,不需要進行較多的思考和品讀,因而現在讀經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漸萎縮。

外國文學以及比較文學,兩者誰更具有研究的實際價值是學術領域一直爭執的問題之一,一直以來也沒有確定的答案?;谖膶W本質,研究的學者必需要對原著進行閱讀分析。作為外文學者,有一個短時間內無法提升的不足,即對國學的粗淺認知。而我們的中文學者,只能讀譯作、隔靴搔癢的現象,其實也是相當尷尬的。在解放之前沒有外語專業,統稱為外文專業,當時而言,文學史所有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及中西連貫成一家的觀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師人才。放眼現在,英國文學被劃分為三大陣營,外國文學抑或世界文學抑或比較文學。中外學者互相看輕,甚至沒有任何交集和接觸,這就造成了一種我國研究外國文學很怪異的局面。其實研究領域的多元化并沒有任何的錯誤,如果說有問題,那問題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東西偏離了軌道,那如何形成正確的結果。

個人認為應該加強中外學者的交流與聯系。中文學者多讀英文原著、外文學者對國學進行學習。只有通過這種途徑,長期學習互通有無,才能讓中外學者的言論和著作更具現實意義和邏輯參考價值。

(二)經典名著閱讀現狀較差

學生湊者群體是閱讀的主體也是出現問題最多、最鮮明的群體。一些學生進行外文經典名著的閱讀,只是為了應付四級、六級還有種種紛繁復雜的英文考試;一部分學生是出于對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獲取最新的國際新聞,但是往往新聞的性質都屬娛樂居多;還有一部分學生只能閱讀翻譯的版本,如果翻譯較精準有深意就能獲取一些營養,如果翻譯得比較低端,那么自己的閱讀水平無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渾然不知的。最后還有一小部分癡迷于英文原著的閱讀,關注于文本的真實含義,但是畢竟只有極少數。

再來說一下閱讀英文名著的數量和質量,經過統計,很多本科學生的外文閱讀量不足十本,閱讀的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很少有學生能夠靜下心來通讀一部名著,更多的是進行選讀。同時我們發現,學校在課程的設置上也沒有將英美文學放在相對重視的層面,課時不足、教材質量一般都是實際教學中容易出現的問題。

三、經典文學作品在英國文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經典文學作品是優質文學作品的融合??梢哉f其代表著一個民族智慧的潔凈、精神依賴發展的方向。通過閱讀經典作品可以近距離感受那個民族的血液、脈搏,可以了解那個民族的精神本質。譬如若想了解我國盛世風采就不得不讀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學,就不能不讀《詩三百》。提及英國文學,英國文學中的莎士比亞足以讓英國文壇散發熠熠光芒,如果沒有閱讀過莎士比亞的著作就無法了解英國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積淀。文學語言是語言中的精華,經典文學作品是文學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優質的語言理解力和語言能力一定不能脫離經典名著的閱讀。如果長期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仔細地閱讀和研究,在語言、哲學、美學等多方面都會有提升,整個人的素質和修養都會升華。經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過對其的閱讀更加了解這個國度、這個民族獨有的精神內涵。

可能會有一些學者質疑,如果大力推薦英國經典名著的閱讀是否會沖擊我國的文學構架,讓新一代接觸英國文學作品乃至世界文學作品是否會讓我國的古典文學、傳統作品受到擠壓。針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理解的,對于文化我們要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同樣對待經典文學作品,我們也要這樣取舍。我們可以將對其的閱讀和理解作為提升個人修養和審美意識的有效途徑,同時能夠感知不同優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種精神的享受;再擴寬到民族的層面,通過閱讀一個國家的文學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這個國度,無論是優越性還是不足,都會讓我們辯證的對待。發現優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亞作品中常常滲透出的人文情懷讓我們感知英國也是一個文化與人文并重的國度,而面對文學作品中一些負面情緒的蔓延,我們發現可以進行自身的預防,所以學習他國文學作品不會讓我們遺失本民族的優秀文化精華、不會擱淺自己的名著經典,而會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納,學習和深化。

教和學彼此支撐、相輔相成。指引學生對英國經典文學作品進行閱讀,感受文學的經典文學的魅力,我們的教師也需要對相關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學的教師肩負很重的教學擔子,既要能很好地傳遞知識,又要將一些有營養的新知識推薦給學生,那么新的學習內容怎樣獲得呢?對于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通過不間斷的閱讀和研究,不斷提升、不斷更新。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要想獲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學的高度之上獲得更多的進步、發現一定要閱讀名著,閱讀經典名著。

四、對策

從教學的角度出發,可以從兩方面著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閱讀群體的整體英文能力??梢月撓狄恍┟襟w進行視頻教學提升閱讀群體的英文理解能力,還可以定期進行專家賞析,引領大眾解讀;二是多引導學生進行經典名著的閱讀??梢栽诮逃n程中將閱讀名著作為一個量化定性的指標,輔之閱讀經典外文作品的課程。

針對學者和英國文學研究組織,應該對一些經典名著進行重新閱讀和精讀細讀。對于一些刊物進行發表和議題的時候,可以鼓勵學者對一些經典名著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定期舉辦專欄邀請相關領域的學者專家對閱讀經典英國文學名著的重要性和現實教育意義進行探索。

對于經典的閱讀和研究還要從培養學習態度方面做起,閱讀經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個積累和形成自覺性的過程。只有擁有對知識孜孜不倦的學習研究精神、忍受寂寞的堅定信念還有對文學真正的熱愛,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獲得精神領域的收獲。

篇4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文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0-361-01

一、文學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外國文學作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已經得到了國內外一些學者的關注和認可。Collie &Slater(1987) 在《文學在語言課堂》( Literature in theLanguage Classroom)一書中指出:文學提供真實的材料、文化和語言營養,使人卷入。在國內,一些外語教育名家回憶自己的外語學習經歷時都肯定了文學對于他們的重大影響。學生只有多讀文學作品,說話或作文,才能有文采,有自己的風格,語言也就不會索然無味。

二、結合文化,研讀文本,感受語言和人物魅力

經典文學的魅力就在于文本上,通過文本表現出的深厚主題思想,才是文學的立足之本,價值所在,是其永具魅力的關鍵。文字的魅力是電影作品所不能取代的。

1、研讀經典作品的詞匯

詞匯作為語言構成的基本單位,是反映語言和文化密切關系最明顯的語言層次之一。也是塑造文學經典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的載體。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有些英語詞匯包涵了豐富的聯想意義、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不仔細指導學生細讀好詞美句,就不能真正意義上讀懂這些文學作品,走進文學人物的精神世界。

以《百萬英鎊》為例?!栋偃f英鎊》 劇本中兩位英國老紳士Oliver 和Roderick 的語言十分具有英國上層社會特有的“風味”,并頗具紳士風度。如他們用了很多委婉曲折的表達 “Iwonder if you’d mind us asking a few questions?” “Ifyou don’t mind, may I ask you how much money you have?”。有些詞匯短語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容易被誤讀。 如《百萬英鎊》中有一個表達 “He eats like a wolf”和中文里的“狼吞虎咽”正好意思吻合。

2、分析人物性格,升華文章主題

經典文學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是因為它們成功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或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或其因其人性和思想的高度影響一代又一代人。所以在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時,教師應該將重點放在分析人物性格上。如向往自由熱愛生命的Anne;正直勤勞誠實的Henry 等。在分析人物性格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方法和微技能都得到了完善。在對文本的仔細研讀和對人物性格分析之后,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升華文章主題,對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進行有效滲透。如在閱讀完《百萬英鎊》中“在餐館”那一幕后,學生很自然的得出“Money is everything(金錢至上)的結論。教師通過播放同名電影的結局或閱讀劇本的最后一幕,引導學生明白金錢不是萬能的,世上有很多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如愛情,親情和友情等。

三、高中學生學習英美文學作品的可行性

英美文學作品閱讀,咋一聽,對高中學生是可望而不可及,近乎不可能的。因為人們通常認為英文小說也好,詩歌也好,劇本也好,科幻小說也好都非常高深,而且很多作品都很長。單詞多而難,句子長而復雜,思想內容深刻而微妙。這些都是阻礙學生進行閱讀的主導因素,使他們啟動閱讀時,困難重重,從而失去閱讀意志力,不能持久,終難以修成正果。然而,我校是一所重點高中,學生普遍基礎好,好學勤奮,很多學生英語學習熱情高, 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經具有一定量的詞匯,以及句法和詞法知識。在進行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可以挑選一些經過適當改編的作品供學生閱讀,由淺入深、逐步深入。另外,在不同年級,學校可以開設英語文學選修課,選擇英語基礎較好且對英語學習有較濃厚興趣的學生參與學習。

四、指導高中學生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的策略與方法:閱讀,欣賞,分析

英語文學作品教學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呈五彩繽紛的態勢,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個人認為在閱讀中欣賞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在閱讀中欣賞包含以下幾個重要環節:

1、文學作品的閱讀包括課前閱讀和課后閱讀

課前閱讀要求學生對所討論的文本有一基本印象,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識、主題思想、基本情節等基本內容。課后閱讀則要求學生進一步閱讀某一特定作家的其他作品或所討論作品的其他章節或其他相關信息與資料,加深對所討論作品的理解和欣賞能力。

2、指導和鼓勵學生讀完整的作品

作品選讀雖說是精選經典作品的華章彩段,但由于是只選片斷,破壞了作品固有的整一性,難免有支離破碎的感覺。閱讀文學作品,從整體上去感受體驗,學生才會有所震動,有所啟迪。比如我曾經指導過學生讀長篇小說《Pride and Prejudice 》,讀過中篇小說《Falling Leaves》 ,也安排過學生讀過短篇小說 《TheNecklace》。

3、引導學生掌握文學鑒賞的方法。

4、文學鑒賞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它不僅包括感受與重建,讀者從頭至尾把握作品的語言符號的過程,同時也是重建藝術形象的過程。

總之,文學課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欣賞、 分析、 鑒評能力, 同時, 也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文學課既為全面學好英語這門學科所必需 ,又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多種知識營養元素。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 ,不僅獲得了對文學的感受、 體驗和理解 ,同時也從作品中了解到英美的地理歷史、 政治制度、 文化傳統、 社會風俗。因此筆者認為:文學對于提高文化理解度 ,使學生受到文學語言的熏陶, 擴大學生總的知識面都是很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陳福生.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與習得[D].上海師范大學,2007

[2] 董燕萍. 心理語言學與外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 鹿 寧.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篇5

1 引言

在當今社會,文學經典危機仍在繼續,文學經典危機的主要表現是人們對文學經典的了解程度不足、文學經典對人們的影響力降低、文學經典的傳播扭曲等。文學經典危機使得人們不能夠充分在文學著作中汲取知識的養分,這也使得文學教育的發展陷入了困境。因此有必要對文學經典危機進行深入的了解,找到危機產生的原因,這樣才能夠進一步開展文學教育的實踐。

2 文學經典危機產生的原因

2.1 宏觀層面上

從宏觀層面來看,文學經典危機的產生是時展進步帶來的一種現象,由于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得整個人類都向前走出了一大步,世界開始逐漸連成一個整體。可以說自從20世紀以來,人文藝術的發展就面臨著危機,尤其是文學經典危機愈發嚴重。

2.2 微觀層面上

實質上,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雖然各類文學作品層出不窮,但是在現代社會被稱作“經典”的文學作品屈指可數,這也是文學經典危機的一個主要表現。從微觀層面來說,社會所缺失的是一種人文主義的語境,從社會的科研投入就可見一斑,很多人文學科的研究以及人文教育的經費投入有限,導致從事人文科學研究的項目不是很多。

同時雖然目前社會大力倡導素質教育,著力進行教育改革,但是應試教育的影響依然十分深遠,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受教育者關注的重點在于分數,而不是學習的內容,由于文學教育多是在課堂中進行,但是受到教育體制的影響,使得學生的文學素養不能夠得到提升,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學教育的時效性薄弱[2]。因此在今后的文學教育過程中,應該注重文學教育觀念的改進,采用恰當的教育方式與手段,才可以更好地推動文學教育的不斷向前發展。

3 文學經典危機下文學教育的實踐

在素質教育被大力倡導的現代社會,學校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素質教育形式受到社會廣泛地重視,教師不僅僅要教書還要育人,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想要實現人的全面培養與發展必然要重視文學教育,尤其是在文學經典危機背景下,文學教育的缺失使得人才的培養陷入了困境。

??質上文學教育從廣義上來說指的是人們通過參與文學活動而受到的教育啟發,狹義的文學教育專門指的是學校教育中所開展的具有針對性的與文學相關的教育活動[3]。在今后的文學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該充分認識到文學經典危機給文學教育帶來的不利影響,進而不斷順應時代的進步與發展,改進文學教育方法,充分發揮文學教育的功能。

3.1 文學教育觀念的與時俱進

教育事業的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時代的進步中不斷改進與創新的,之所以會出現文學經典危機,原因就在于社會對于文學經典的教育觀念陳舊,這就造成在進行文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夠讓學生充分感知到經典文學作品的魅力,想要做到文學教育觀念的與時俱進,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提升經典文學的教學地位,樹立符合時展的文學教育目標。由于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在社會盛行,這就使得文學教育尤其是對于非文科生的文學教育有所缺失,文學教育的缺失實際上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在今后的文學教育過程中,學校應該注重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學教育活動,除了課堂教學之外,還應該開展經典誦讀、經典文學講座等校園活動。

二是要強化教師培訓,提高文學教育的師資能力與水平。文學教育在當代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之所以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與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素質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文學教育過程中,只有教師使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不斷對文學經典的內涵進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經典文學的興趣,這樣才有利于經典文學的傳承。

3.2 使用正確的文學教育方法

面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應該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對學生進行經典文學的教學過程中也應該注重使用恰當的教育方法,這樣才能夠做到事半功倍。首先在文學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4]。由于諸多經典的文學作品的產生都有其社會背景與環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擇性教學,并且要對學生既有的文學基礎進行了解,這樣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保障學生對于經典文學知識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學生的文學基礎薄弱,教師還應該對學生基本的文學知識框架進行重構,只有具備良好的知識底蘊才利于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內涵豐富的經典文學作品。

其次,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具有一定的媒介素養,注重利用傳播媒介進行課堂教學。例如,教師在進行《三國演義》《紅樓夢》等名著的講解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向學生播放百家講壇等節目的相關內容,使得學生更樂于對文學名著產生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還應該注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例如如今的諸多經典名著存在著肆意改編的現象,教師也可以截取各類電視劇、電影中的片段讓學生找出不符合文學著作或歷史事實的地方,這樣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形成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3.3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學經典觀念

文學教育除了要教會學生了解中外經典的文學著作之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學經典觀念。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社會,人們很容易受到各類不同思想潮流的影響,使得人們不能夠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在對待文學經典作品方面,不同的人也具有不同的觀念,很多人對經典的文學都沒有樹立正確的觀念,因此想要進行經典文學的學習,就必須要用辯證的眼光去對待經典的文學著作。在具體的文學教育過程中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文學經典尤其是我國經典文學作品的意義所在,經典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我國的經典文學著作代表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民族底蘊與精神,對于文學經典的學習是了解一個民族、社會成長歷程的最好方式,只有對于國家有一個充分的了解,才有利于學生充分理解當代社會出現的種種現象,更好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

二是在文學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具備獨立品讀經典文學作品的能力,一些作品之所以被捧為經典,原因在于它們所代表的是不同時代的印記,因此在面對文學經典時,學生應該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這樣才可以保障文學教育得以延續與發展。

4 文學經典危機下開展文學教育的意義

在文學經典危機的背景之下,提升文學教育的質量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有利于經典文學的傳承與發展。對文學經典進行深入的學習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經典文化的了解,這樣才能夠保障經典的文化得以進一步的傳承與發揚[5]。經典文學所體現的是人文精神,從經典的文學作品中汲取養分,才可以最終領悟到人文精神的真諦。

其次有效的文學教育有利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人的精神文化素質。對文學經典的?W習可以提升人的審美能力與情感力,人作為社會動物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各類圈子當中,良好的為人處世方式可以使人做到左右逢源,有效提升人的情商,這樣具備高情商的人更容易在社會中獲得成功。人通過文學經典的教育更能夠加深對高雅文化的理解,獲得真正的幸福感。

篇6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理念;“經典誦讀”;中華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9255(2014)01-0064-03

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作為傳統性較強的基礎課程,它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中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模式和方法,而這種教學模式和方法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并不完全適用。而且,現如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存在著明顯的矛盾,那就是教學內容的龐雜與課時數有限之間的矛盾。因此,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應該是課程改革探索的首要任務。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應該在文史結合的基礎上,以文為主并實行“經典誦讀”,以此回歸文學本位;教學中要盡量做到貫通古今,并把審美教育提升到相當的高度,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實行“經典誦讀”,回歸文學本位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受到一直以來文學史模式以及史學本位的課程觀念影響,很多都是講文學史必講作家生平、思想、藝術成就和影響,講文學作品必講創作背景、思想內容、表現手法,對文學作品本身的文學性、審美性重視不夠,導致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直觀體悟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逐漸喪失,導致“文學作品已經失去了在文學學科中應有的基礎,而處在一種知識傳授的輔助地位”。[1]尤其是受課時被壓縮等因素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一味注重對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歷史規律的把握,而忽略對文學作品細微的情感、藝術和審美質素的闡發,往往將鮮活的文學作品變成了注解文學史的史料,這樣的教學理念不僅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不適宜,更不適用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

筆者認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不應該以文學史為主,而是需要在文史結合的基礎上的以文為主,回歸文學本位。要想真正讓學生回歸文本閱讀,實行“經典誦讀”就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文學經典是歷經了幾千年風雨歷練和時間考驗的人類智慧和情感的結晶。作為民族傳統文化載體的中國古代文學經典積淀著廣博深厚的傳統文化和民族之魂,充分體現了先人對自然和人生的體驗和感悟。尤其是那些反映積極進取、憂國憂民、識禮重義等儒家人文傳統的作品對于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平復急功近利的心態,塑造健全的人格很有啟發和幫助。

“經典誦讀”能夠使學生從道德修養、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等方面受到熏陶,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無疑比直接對他們進行說教更有效,而且能夠產生持久的影響力,這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文學發展和歷史文化的背景上,對一些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誦讀和基本分析、鑒賞的文學作品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尤其是在作品講讀、分析的時候,多運用描述性、抒情性的語言,重視意境的感染和心靈的觸發,并注意加強誦讀指導。“經典誦讀”不僅僅能夠提高人文素養、夯實專業基礎,同時也能夠擴大學生的文學知識視野,培養敏銳的感知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理解力,進而磨礪思想、提純情感、積蓄能量、放飛理想,而且,文學經典是民族語言藝術的典范,誦讀經典同時也是對漢語言精妙境界的至高體驗,可以說,“經典誦讀”的過程就是對語言藝術的精微訓練,這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打好專業基礎很有助益。

目前,一些高校采取以“經典誦讀”為輔的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并以背誦默寫中國古代文學名篇的方式進行考核,這種做法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或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教學中都值得推廣。學生一開始可能會感到難以接受,感到不適應,而他們一旦真正進入作品,形成誦讀習慣,就會逐漸被吸引。而一旦這些經典所承載的價值觀、審美情趣在學生的思想中確立了主流地位,這對于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塑造健全的人格均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弘揚中華燦爛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

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絕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它更是一個貫通古今的過程。在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針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用性、現代性,努力想辦法注入更多的時代內容,拉近學生和古代作家作品的距離,引導學生從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底蘊及其歷史變化的角度去理解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教師還應該努力發掘中國古代文學在現代社會中具有的人文價值,以創造性的解讀讓學生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當代意義,讓學生深刻感受到這些經典作品與他們不是遙不可及,而是血脈相通的,尤其要注意發掘這些作品經過時代的大浪淘沙后,對他們的思想、情感、價值建構起到的重要意義,以此啟發學生的思辨能力,拓展他們人文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中國古代文學博大精深,歷經數千年的積淀與傳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然而,“有些辦學者和研究者似乎有意無意地把具體的對外漢語教學學科和漢語言專業完全等同視之,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科教學和專業教育的區別,只注重語言的學習和訓練,忽視文化知識的傳授”。[2]尤其是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每人都是光榮的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傳承者。那么,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中,就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傳承使命感。通過與作家和作品穿越時空的對話和交流,能夠建立起與前賢今哲對話的平臺,拉開與現實世界的距離,看到一個有別于現實功利世界的更加豐富博大的精神世界,使學生在功利追求的人生中看到一種更加高尚的人生,懂得更多處事做人的道理,懂得自己所肩負的社會責任。

與此同時,因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生將來很可能成為跨文化的交流人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引導學生在世界范圍內關注中國古代文學,并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余秋雨先生曾經指出,“文化在精神層面上是人類共通的精神價值,把民族的價值置于人類價值之上,是我們在文化交流上的一大障礙”;“文化以差異并存為美,以消除差異為丑,文化上的差異,絕大多數構不成沖突?!盵3]所以,教師要注意中外文學比較時的態度問題,并引導學生在將來的教學和文化交流中以開放、寬容的心態對待各國文化,包括能夠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勇于過濾其中的糟粕。

三、把審美教育提升到相當的高度,

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

作為藝術結晶的文學作品,它不是簡單的再現現實,而是體現了經提升之后的理想的精神境界。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經典作品承載了各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獨特的審美感受,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美學特質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過程中,審美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魅力之所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大多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極好材料。然而,現如今的教學大多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文學體驗,以及心靈的感悟和審美的熏陶,把本來生動的、立體的文學變成了缺少生氣的、平面的知識。很多教師在講授古代文學作品的藝術特色的時候,往往是直接灌輸給學生一些死記硬背的條條框框,根本沒有進行真正的審美闡釋,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長此以往,學生會漸漸失去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興趣。

對此,教師首先應當努力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使自己成為一名成功的文本鑒賞和闡釋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試著先撇開圍繞作品的外在說明,直接把學生領到作品面前,并努力為學生創設自由的審美氛圍。比如使用一些詩性的、形象性的語言,或音樂等多媒體等手段,把學生帶進作品所表現的意境之中,幫助學生進入一種自由的審美狀態,鼓勵他們對作品本身的結構、語言藝術等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重新喚起學生的文學感覺。例如唐詩名篇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極富詩情畫意的詩篇,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是按部就班地講授作者生平、師生朗讀作品、分析詩歌內容、師提問生回答等傳統教學方式,很難激發學生對這首詩的審美感受。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效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專業人士的朗讀錄音,并讓學生充分朗讀作品,再加上教師在講解中運用富于感性和詩意的語言,可以豐富學生的視聽,激發學生的審美感受。

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絕非僅是傳授知識的過程,它更是一個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過程。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領悟那些蘊含在各種文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包括經世報國的博懷、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豪邁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等,使他們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和自己身上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責任。比如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边@首詞寫的是日常生活中偶遇風雨這樣一件小事,蘇軾卻賦予了它深刻的人生哲理,那就是人生的起伏是多變的、是突然的,是無法預知的。在人生的風雨中,重要的是心態,如果能以樂觀灑脫的態度去面對坎坷,泰然處之,總會有云散日出的時候。教師由此可以聯系蘇軾在黃州的經歷,引導學生學習體會蘇軾在這種超然物外的曠達背后,仍然堅持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之精神。可以說,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僅僅是一個古代文學知識的傳聲筒,更應該肩負起傳道的責任,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才是文學教育者最重要的責任。

總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應該在文史結合的基礎上,以文為主并實行“經典誦讀”,實行“經典誦讀”,以此回歸文學本位;教師應該努力想辦法注入更多的時代內容,拉近學生和古代作家作品的距離,并努力發掘中國古代文學在現代社會中具有的人文價值,以創造性的解讀讓學生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當代意義;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傳承使命感;鑒于中國古代文學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和特性,教師在教學理念上應把審美教育提升到相當的高度,以詩性闡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楊柏嶺.文本?美育?文化:當代高校文學類課程教學的問題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9):44.

篇7

一、創新外國文學課堂教學模式

外國文學作品相較于中國文學作品有一定的特殊性,迥異的文化傳統、不同的創作理念、源自其國家社會歷史的題材等,使我國讀者眼中的外國文學有一種無法避免的距離感。外國文學的課堂教學模式無法依樣畫葫蘆地照搬中國文學的課堂教學,只有在后者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才能促進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鑒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1.以為電影人物配音的方式導入教學很多外國文學作品都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其中不乏精品。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雨果的《悲慘世界》、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等,都有很成功的影視改編作品,有些還被多次翻拍。在外國文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嘗試播放無聲的影視作品,組織學生進行配音比賽,讓學生以進入情節、體會角色的方式加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這種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形式,能夠激發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后續的課堂教學活動更有效率地開展。2.組織學生根據個人理解排練舞臺劇為了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解讀文學作品,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舞臺劇進入故事、感受角色。比如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劇中人物個性飽滿、立場鮮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表演,以此使其更深入地體會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涵。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既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又能提升外國文學的課堂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應強調對比閱讀

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僅是基本理論,其指導實踐的范圍和程度都很有限,教師需要關注他們課后的知識拓展和能力轉化。外國文學作品與學生之間有一層隔膜,距離感很強。課堂教學只能起到科普的作用,并不能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走進外國文學。教師所要做的就是拉近學生與外國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鼓勵學生在課后主動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為實現這一目的,教師需要以熟悉領域帶動陌生領域,找到外國文學與本土文學之間的聯系,在課堂上將兩者并舉,提高學生對外國文學的鑒賞能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了以下幾種方式:1.對比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學生對于我國經典文學作品,普遍較外國文學作品更加熟悉,無論是閱讀量還是了解程度都高于后者。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比中外文學作品,分析其差異,找出共通之處,在比較中提升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段鲙洝肥窃麆∽骷彝鯇嵏Φ拇碜髌?,作者通過美好團聚的結局,寄予了對天下有情人的真誠祝愿,歌頌了真摯而自由的愛情。外國文學中也有一部具有時代意義的愛情主題作品——《簡•愛》,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又在作品中寄托了什么情懷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閱讀這兩部文學作品,思考中外文學作品的思想異同。學生在對比鑒賞之后,就會領悟《簡•愛》歌頌了精神獨立、敢于爭取、熱愛生活的新型女性形象,同時認識到中外文學的藝術特色和表達主旨各有千秋。通過比較閱讀,學生既深入解讀了兩部文學作品,又提升了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熱情,文學教學由此延伸到了學生的課外閱讀之中。2.對比中外文學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外國文學作品中,都有反映社會現實的經典人物形象。例如吝嗇鬼形象,在中外文學作品中都有頗具個性的案例。嚴監生是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的經典吝嗇鬼形象,他臨死前還在因燈盞里有兩根燈草太耗油而不安。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也有一個無比貪婪的吝嗇鬼——夏洛克。他是高利貸者,貪婪自私,雖有萬貫家財,卻一毛不拔,終日想著盤剝、訛詐他人。俄國作家果戈理在作品《死魂靈》中塑造了另一個經典吝嗇鬼——潑留希金,深刻地揭示了俄國當時的社會現實。教師不妨通過中外文學作品中吝嗇鬼形象的對比,向學生介紹中外文化和價值觀的相同之處,總結和歸納中外文學家寫作手段的相似之處。學生可以通過這種深入的文本研討,走進外國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作品富含的意蘊以及作者寄托的豐富思想情感。對比閱讀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鑒賞潛力,拉近學生與外國文學作品的距離。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表達技巧、藝術特色等方面找到中外文學的聯系點,讓學生觸類旁通,激發其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學習欲望。經過對比閱讀學習,學生的知識面得以拓寬,學習能力得以提升,鑒賞技巧得以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也會得到全面發展。

三、增加外國經典文學作品閱讀量

篇8

關鍵詞:現代文學史;經典作品;現代化

現代文學史中經典作品現代化的解讀是現代文學史教學過程中推出的重點方略,文學經典現代化解讀是基于時代變化下文學創造與思想變化的基礎上,得以提出并研究的。它有效打破了傳統文學經典作品,尤其是在現代文學史教學中經典文學作品固定性和僵硬化的解讀模式,有效激發了人們對文學經典作品閱讀與學習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對經典作品的理解與認知。基于此,本文通過闡述現代文學史中經典作品現代化的意義以及方法,進而分析了現代文學史中經典作品現代化的解讀。

一、現代文學史經典作品現代化解讀的意義

在現代文學史中經典作品標志著一個時期的社會變化,對經典作品的分析與解讀,對了解其所具有的文學特色、民族精神、時代變遷具有重要意義[1]。然而在實際發展中,人們對文學經典并不重視尤其是當今的青少年學生,由于時代的變遷,文學史中經典作品的闡述的思想以及具有內涵與當代學生的思想與理念產生了較大的差異性,是其在解讀過程中感到排斥,從而失去閱讀與學習的興趣。而采用開放性、人文性、結合時展的現代化解讀模式,可有效改善這一缺陷,激發學生對經典作品的閱讀與學習,時期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民族精神以文化。藝術魅力。由此可見,現代文學史中經典作品現代化的解讀具有的重要意義。

二、現代文學史中經典作品現代化的解讀策略

現代文學史中經典文學的解讀對青少年尤其是中專業的學生具有重要影響,而本文以現代文學史教學為例,通過對教學中現代文學史之經典作品現代化的解讀對策分析,進而闡述了現代文學史中經典文學現代化的解讀。

(一)教學內容的開放性選擇

目前,在對多數中文專業中,教師對現代文學史課程中經典文學作品的解讀通常采用的方法多是固定的“分析作者、作品知識化介紹、作品含有的文學寓意與時代性質”的解讀方式[2]。而實踐表明這種教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文學思維的創造與思考能力,使學生對經典文學的學習產生了理解障礙。例如,對于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文學作品,由于在中小學時期就有過多的基礎和了解,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同樣采用傳統的作品解讀模式,將魯迅經典作品批判精神、與歷史存在的封建思想、封建道德奴役強行灌輸給學生,從而忽略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以及自身對文章情感的理解[3]。對此,教師在語文教育教學中,關于現代文學經典作品的講授應結合現代的發展,依據開放性教學理念實行教學。例如,在魯迅作品講述中,根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針對性的選擇解讀的作品,如與婚戀話題有關的《傷逝》,從而使學生在經典作品閱讀中感受到快樂,進而引發經典作品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模式上的開放性發展

如果說教學內容的開放性選擇是提升學生閱讀興趣的基礎,那么教學模式的開放性發展則是經典作品現代化解讀的保障。這就需要教師在經典作品解讀中遵循“以學生為主”的教學觀念,實閱讀理解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作品之間的有效溝通,從而賦予學生對作品的深化思考。因此,在現代化文學史之經典作品解讀中,教師可采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以及利用現代化教學資源、教學設備,實現教學的開放性發展,推動經典作品現代化的解讀。例如,教師與學生在解讀老舍經典作品《駱駝祥子》時,結合影視資料進行探討分析,從而將傳統的文本閱讀轉換為更形象、生動的藝術形態,從而調動學生對經典作品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在文本與影視藝術對比中感受作品的深意,實行其對經典作品現代化的解讀。

三、結論

總而言之,現代文學史中經典作品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意義與藝術魅力,具有時展的特性。傳統的經典作品解讀以不符合當代學生學習以及對作品內涵的真正理解。因此,實現現代文學史中經典作品開放性的現代化解讀已成為現今現代文學史經典作品學習與閱讀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趙學勇,田文兵.文學史書寫的魯迅“形塑”及演變――以唐|、錢理群、嚴家炎編《文學史》為例[J].文藝爭鳴,2015,01:21-29.

篇9

如前所述,莎士比亞與電影的“緣分”幾乎和電影本身同步。根據不完全統計[1],從1899到1926年間,歐美主要國家共出品約90部默片,包括了《哈姆萊特》、《威尼斯商人》等近20部莎士比亞戲劇作品。自1929年有聲電影出現到2006年,上述地區共出產近70部莎士比亞電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稱為“莎士比亞電影黃金十年”的20世紀90年代,從1989年到2000年,僅英美兩國就出產了近20部莎士比亞電影,其中1996年就有6部。21世紀以來,每年也有一兩部新的莎士比亞電影問世。

20世紀60年代之前的莎士比亞電影改編大多基本再現原作的內容,而近40年來的改編作品,則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呈現出十分豐富的變化,即使是旨在表現“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亞,改編者也會在細節上加入個人和時代的理解,從而使作品具有更強的時代感。如布拉納(Kenneth Branagh)在《無事生非》(1993)中調動各種電影元素,不時以妙趣橫生的視覺效果,預告著莎士比亞的這出“歡喜冤家”間浪漫情愛的故事,將在鏡頭中表現為一場“性別之戰”;而帕西諾(Al Pacino)2004年的《威尼斯商人》則通過一系列細節,刻意把原作中基督徒安東尼與猶太人夏洛克之間的短暫的“口水仗”,強化成為威尼斯民眾對猶太人的歧視和圍攻,使人聯想起猶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納粹德國的遭遇。這一場景被認為是莎士比亞影片改編的經典鏡頭之一。

將莎士比亞當代化,讓莎士比亞的故事情節發生在當代社會,讓莎士比亞的人物穿上現代人的服裝,似乎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莎士比亞電影改編的主流,但這不僅是“標新立異”的手段,而是在更深的層面反映了編導對當下社會和生活的思考,也體現了莎士比亞作為經典文學的普遍意義,而經典作品參與當代生活,實際上也是經典作品生命力的根本體現。例如2000年美國出品的《哈姆萊特》(阿爾莫雷達導演),將悲劇從丹麥搬到了紐約曼哈頓的“丹麥控股公司”,把當年宮廷里的猜忌、爭奪、陰謀、仇殺,搬進了當代的跨國企業,通過莎士比亞和哈姆萊特,審視當今社會商業暗戰中的道德淪喪,審視被濫用和誤用的高科技成果(如秘密攝像、監聽設備)等等,用當今社會天天在發生的事實印證“莎士比亞屬于所有時代”那句話。相比較之下,我國的經典文學改編中,鮮有“當代化”的嘗試,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經典總離我們很遠”的觀念。究其原因,是在于那些經典作品本身的內在因素缺乏當代化可能,還是我們其實對那些經典的研究和認識還有待深化和豐富化,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自覺的莎士比亞電影改編研究[2] 起步相對雖晚,卻在很短的時間里發展成為一個主要的、充滿活力而且成果豐富的莎學分支,研究內容涉及莎士比亞電影改編史、莎士比亞電影改編綜合研究、莎士比亞電影編導演研究、具體作品改編研究、改編理論研究等,而且每一時期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下一時期的電影編導演員,以及學術研究。1968年的《默片莎士比亞:一部奇妙而內容豐富的歷史》、1971年的《莎士比亞與電影》和1977年的《膠片上的莎士比亞》三部著作[3],標志著莎士比亞電影正式進入學術視野。此后,《銀幕上的莎士比亞:國際電影及錄像片名錄》、《銀幕莎士比亞史》、《電影中的莎士比亞:從默片時代到“戀愛中的莎士比亞”》、《銀幕上的莎士比亞》等綜述及資料性著作相繼問世,為我們描述了莎士比亞電影改編的整體圖景,并提供了到2000年之前的比較完整的資料信息[4]。

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果更呈現出向深和廣兩個維度的發展:分別出版于1997年和2003年的姐妹篇《電影莎士比亞:通過膠片、電視和錄像普及劇作》和《電影莎士比亞:通過膠片、電視、錄像和影碟普及劇作》[5],研究了莎士比亞改編、以及這些改編作品的載體,在普及莎士比亞時發揮著什么樣的特殊作用,研究的意義顯然已超越了文學和藝術的范疇,進入到文化、娛樂和社會的領域,特別是這幾個領域之間的互動關系。劍橋大學出版社的文學指南系列,不僅在關于莎士比亞的兩本指南(1986,2001)中辟有專門章節討論莎士比亞的電影改編,還于2000年專門出了一本《劍橋文學指南:膠片上的莎士比亞》,而更早些,世界性莎士比亞出版物之一《莎士比亞年鑒》的1997年刊,就以《銀幕上的哈姆萊特》為專題,對這部經典之經典的銀幕歷史和改編作品所體現的各種問題進行了研討。1999年的《莎士比亞與占用》[6] 一書,更具理論思考的特點,該書的各個章節從改編學視角對莎士比亞改編和摹寫的各種形式及成果進行深入獨到的分析和評論,將莎士比亞電影研究與更廣泛的改編研究聯系了起來。此外,關于莎士比亞電影的改編技巧與實踐經驗總結、以及在高等院校教學中運用莎士比亞電影講授莎士比亞等問題,也有不少的著述成果。至于我國的莎士比亞電影研究,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成果有《視覺時代的莎士比亞》、《影像莎士比亞》等學術專著,以及散見于學術期刊的單篇論文,《文本與視覺的互動:英美文學電影改編的理論與應用》一書中,也有論述莎士比亞電影改編的內容[7]。

事實上,莎士比亞電影改編在一定程度上為身處經濟和商業活動迅猛發展境況的文學經典的出路與機遇提供了有意義的啟示。當前,社會和個人生活節奏前所未有地加快,“快餐文化”包括“快餐文學”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時代的文化特征,但經典文學所傳達的對人類生命、命運和生存境況的深刻思考、對社會和時代本質的揭示、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發展的預示,又恰恰是當代所急需的。從另一方面看,經典文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恰好是因為它們具有豐富的當下意義,能給當下的人們以啟示、教益、滋養。經典中的精粹,不僅屬于歷史既往,也具有當代性和未來意義。正是在這一點上,莎士比亞電影改編及其相關的學術研究不僅證明經典文學與當代社會沒有矛盾,我們完全可以借時代所能提供的各種技術和藝術支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自身的當代意義和經典性,而且也向我們展示了嚴肅的、自覺的學術研究在推動和推廣經典改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莎士比亞電影改編還提出了視覺藝術產品中文學經典改編的尺度問題,這同樣是一個既有理論意義,更有實踐意義的課題。圍繞《紅樓夢》的熒幕改編而起的爭論決非個案。事實上,無論中外,經典文學的電影改編向來是學術界和藝術界爭論不休、“公婆各有理”的問題。學術界往往指責藝術界“過度改編”,甚至是“惡搞”,是為藝術犧牲文學;反之,改編者又以電影藝術的特殊性和商品性為辯詞,強調電影作為視覺藝術產品的特殊性。正是在這樣的問題上,莎士比亞電影改編不僅能標示經典文學改編的“度”,更能說明并非所有看似“真實”的改編都體現了原作的“精華”,也并非所有看似“惡搞”的作品都是純粹的胡鬧。成敗的關鍵在于改編者的文學修養、時代敏感度和藝術造詣。成功的經典改編,往往不僅能使經典文學大眾化(通俗化),也能使大眾更為接近經典文學所傳達的情感、意境、品味,更愿意接近經典文學。

從更深一層的理論意義上看,目前在國際上正在逐步發展的“改編研究”(adaptation studies),正是在莎士比亞等經典文學改編的研究、以及電影研究等發展到一定階段而出現的一門嶄新的跨學科理論,它直接應對著視覺藝術產品對21世紀社會文化生活的前所未有的滲透和影響,直面這一視覺時代提出的各種挑戰,并試圖回答“文本與影視改編的關系究竟如何?文本產品與視覺產品的關系是什么?改編的原則與理念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8]。

改編研究初起時是“電影研究”(film studies)的一部分,20世紀60年代起進入歐美學術界,2000年以來,對各種類型改編的研究開始具有了自覺和系統性,改編研究或改編學開始進入國際學術視野。代表這一學科初起時主要成就的,是1985年的《電影與文學改編》,迄今國際上的改編學研究已成果斐然,主要著述包括:《小說/電影辯論再思考》、《文學與電影手冊》、《電影中的文學:現實主義、魔幻及改編藝術》、《文學與電影:電影改編的理論與實踐指南》、《改編理論》、《改編研究》和《改編研究與反改編研究》[9] 等等,劍橋文學指南系列也于2007年出版了《銀幕上的文學》專集。與之相呼應,國際學術組織“文學與銀幕改編研究學會”于2006年在英國成立并召開第一屆年會,會議論文集《銀幕上的文學》(Literature on Screen)成為學會的學術刊物。2008年第三屆年會(荷蘭)決定將學會更名為“改編研究學會”(Association of Adaptation Studies),學會刊物也更名為《改編研究》(Adaptation),主要發表各種影評與書評,包括從文本到銀幕、銀幕到文本的改編、大眾及“經典”文學的改編、劇場及小說的銀幕、電視、動畫、音軌改編、文學作品銀幕改編的產品問題和文學類型問題等。這一系列活動標志著改編研究或改編學正式成為新的領域,進入了國際學術研究的視野。

改編研究從本質上說跨越了文學與影視研究兩個領域,主要關注文學文本視覺化敘事與表征方式,其研究內容主要涉及:文學文本的視覺化產品(電影、電視)、文學文本視覺化過程中的各種機制(文本如何被視覺化)、文學視覺產品與文學文本的比較、文學(特別是“經典文學”)視覺化改編的限度與合法性,等等。顯然,這些理論思考要回答的問題,也正是我國的文學、藝術、甚至娛樂界急需認真思考和回答的。

在一定意義上,改編研究的主要課題目前仍然是對影視改編文學作品這一行為的討論,以及對影視作品本身的研究。前者涉及文學作品是否可以或應該被搬上銀幕,影視改編文學作品(特別是經典文學作品)對作品本身及人們的閱讀習慣會產生何種影響,影視改編作品是否還能被稱為文學,是否還值得將其作為“嚴肅的”學術研究對象,等等;后者則從各種角度切入影視改編作品,如改編在何種程度上“忠實于”或“偏離了”原文本,改編作品所體現的導演及演員對文本的闡釋等,這就使改編研究與電影研究有了關聯。但與電影研究不同的是,改編研究更為關注以膠片為載體、通過這樣的技術和藝術改編而再現的文學作品,其敘事方式有何特征,改編體現了改編者什么樣的闡釋,這樣的闡釋與原文本關系如何,又在何種程度上體現著與時代、社會、文化、傳統、文學、批評等之間的互文關系,等等。換句話說,它將影視作為文本來研究,而且,它不僅關注改編過程所提出的各種問題,更關注改編文本和改編過程的互文性,考慮在文本印刷符號向影片視覺符號轉換時會產生的一系列互文問題:改編者的文學―文化―歷史背景、改編活動發生時的歷史―文化―技術背景、改編作品與原文本及文化―文學(批評)語境的關系等問題[10]。

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歐美國家中,大眾娛樂―民族文化―藝術創造―經典文學―理論研究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互動互補、相得益彰的關系。在大眾娛樂和民族文化之間,經典文學作品的改編一方面為大眾提供了高水平和高質量的娛樂內容,另一方面也憑借經典作品里感人的情節、深邃的思想、真切的情感、優美的場景,撒播經典作品的潤物無聲,將大眾吸引到經典文學這一邊,更用通俗的經典抵制庸俗。在藝術創造和文學經典之間,藝術創造不斷(通過自己和他人的學術研究成果)從文學經典中尋找靈感和故事,文學經典也因為豐富多彩的藝術產品形象而更為大眾喜聞樂見,更因為與藝術產品相關的文化活動而對文學經典產生了興趣[11]。在藝術作品和理論研究之間,藝術創新的來源往往得益于藝術、文學、社會學、哲學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而理論研究的創新和發展,也離不開不斷更新的藝術創造為它提供新的思路和課題。正是在這樣一種多學科多層面的良性互動中,歐美文學經典成為文學和藝術創新不竭的源泉,文學經典不僅活在歷史,更活在當下,從而形成歐美文化傳統和當代的核心內容。

反觀自身,我們有很長的很燦爛的經典文學傳統,我們也有比較悠長和有一定成績的經典文學改編實踐的歷史,但我們相對缺乏的,是對這一傳統和實踐的理論思考,缺乏對這一現象的學術研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討論的層面,也限制了這樣的討論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限制了通過學術討論使藝術創作從本能向自覺的轉變。當然,在這方面,國內已經有學者開始注意到了改編研究這一新的理論視角,并在學術刊物和報紙上發表了有關的文章。但總體來說,還缺乏后續和團隊,尚未引起相關的藝術和文學領域的廣泛重視。因此,了解和研究國際上正在發展的改編學理論,回顧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歐美經典文學改編的歷史發展,研究歐美經典文學改編的案例,其意義不僅在于我們可以將他山之石攻本地之玉,通過文學藝術研究者、藝術產品創造者之間的合作和努力,使我們的經典文學改編產生質的提升,而且還能使中國的傳統經典文學和文化更好地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在全球化時代里更加彰顯自己獨特的價值和魅力。

注釋:

[1]本文的數據統計只包括以莎士比亞原作品名稱出現的大銀幕影片。詳細情況請參見下列著作中的有關附表:Rothwell, Kenneth S. A History of Shakespeare on Scre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Jackson, Russell.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 on Fil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張沖、張瓊著:《視覺時代的莎士比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2]這里未將莎士比亞電影公映后的影評考慮在內。

[3]Ball, Robert Hamilton. Shakespeare on Silent Film: A Strange Eventful History.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68. Manvell, Roger. Shakespeare and the Film. London: Praeger, 1971. Jorgens, Jack. Shakespeare on Fil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7.

[4]Rothwell, Kenneth S. & Melzer, Annabelle Henkin. (eds.). Shakespeare on Screen: An International Filmography and Videography. London: Mansell, 1990. Rothwell, Kenneth S. A History of Shakespeare on Scree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Brode, Douglas. Shakespeare in the Movies: From the Silent Era to Shakespeare in Lov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Rosenthal, Daniel. Shakespeare on Screen. London: Hamlyn, 2001.

[5]Boose, Lynda & Richard Burt. (eds.). Shakespeare, the Movie: Popularizing the Plays on Film, TV and Video.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Shakespeare, the Movie, II: Popularizing the Plays on Film, TV, Video and DV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6]Desmet, Christy & Sawyer, Robert. (eds.). Shakespeare and Appropria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7] 張沖、張瓊合著:《視覺時代的莎士比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吳輝著:《影像莎士比亞》,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張沖主編:《文本與視覺的互動:英美文學電影改編的理論與應用》,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8]見張瓊:“從文本述說的時代到述說文本的時代――論改編研究的跨學科視野”,《國外文學》2009年第4期第40頁。

[9] 《電影與文學改編》(L’adaptation cinématique et litérature,法語中譯本,2005年)、Kamilla Elliott:Rethinking the Novel/Film Debate(2003)、Robert Stam:A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and Film(2004)、Robert Stam:Literature through Film: Realism, Magic, and the Art of Adaptation(2005)、Robert Stam:Literature and Film: 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lm Adaptation(2005)、Linda Hutcheon:A Theory of Adaptation(2006)、Julie Sanders:Adaptation(2006)、Thomas Leitch:Adapt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2007)。

[10]參見張瓊:《改編學與改編研究:語境?理論?應用》,《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第3期。

篇10

關鍵詞中學物理文學作品教學交融滲透

1物理與文學的交融與滲透

回望歷史,若論“物理”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朔到到杜甫的《曲江二首》,其中有云:“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花邊高冢臥麒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名絆此身?!庇⑽膒hysics一詞也同樣出自亞里士多德的經典專注《Physics》。雖然現如今“物理”之意已不同于當時,但是依舊可以看出物理與文學不可分割的本源關系。從二者的關系來看,首先,物理常是作為文學作品的表達素材,物理科學雖然本身具有高度的科學性和嚴謹性,不帶有任何的價值和情感因素。但是往往文學卻愿意借助物理中的科學原理和現象作為自己表達的工具,并時常散發別樣的藝術美。譬如曹操在其著名的《觀滄?!分校瑢H具有科學性的機械運動表達為,“日月執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理。”曹操正是借助物理的知識和規律表達自己內心的雄心壯志和高深情懷。其次,文學是對物理表達的再造與升級。物理作為自然科學的代表具有高度的智慧,并也時常會晦澀難懂。此時就需要借助某種工具來使得表達更“接地氣”。而文學恰恰是表達的有用工具,借助文學的表達,可以使得在表述物理時不僅更易被受眾者理解,同時也可以達到更具高度的藝術性和美學價值。那么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對于剛剛接觸物理的中學生來說更應當將物理與文學進行深度的融合,借助二者的交融以達成更好的教學效果。

2中學物理教學應用文學作品的途徑與困難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比較可行的方式是將文學作品應用其中。筆者結合自己數十年的教學經驗就將其中應用的三種途徑和可能面臨的困難予以一并分析和討論:第一,作為物理教學過程的引入。物理教學中時常面臨問題的導入和提出,通常的教學方式是將通過其他章節的物理知識來引出問題。然而這就使得學生在后面學習其他章節上將提不起興趣,同時與教學邏輯也不一致。而如果通過文學的內容,譬如古詩、神話題材的內容作為物理教學的導入將不會有此問題。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所可能的問題在于,對于用古詩、神話等內容導入問題需要學生對這種古詩和神話有一定的了解,否則將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譬如,通過提問的方式以赫拉克勒斯的詩歌來導入力的問題,如果學生完全沒有這種知識背景,會讓他們對自己的知識背景產生嚴重懷疑,更無興趣開展后面的物理學習。第二,作為物理教學過程中的事例。物理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事例的應用,往往我們需要通過具體的事例使用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認知,而文學作品就可在此,時派上用處。例如為了讓學生理解通過路程和質量并無實際聯系的物理原理,我們可以用荀子的在《勸學》篇的表達:“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边@樣通過文學表達的物理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學生對于此種知識點的印象一定更加深刻,而且也更容易理解吸收。但是困難在于文學作品表達的現象或者知識點是單一、彼此割裂的。這還需要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比照才可以達成,這對文學的素養要求也是很高的,例如王勃在《滕王閣序》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弊屑毞治龃司浒l現,前句的晚霞表達的是光的色散現象,后一句則是光的反射現象。因此如何選擇恰當地選擇合適的文學作品作為物理教學過程中的事例,這既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物理基礎,同時也需要很好的文學素養,然而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三,作為物理問題的載體。文學作品中往往進行了許多情景的描寫,這些表達中時常含有物理的知識點。比如曾經就有經典的關于光的折射知識的題目表達:潭清魚水淺,荷動知魚散。表達的是何種物理原理?此題看似表達的內容簡單。但是試想若我們重新建構這一問題,沒有這一詩句作為載體,我們需要描述當河水的清澈時,池塘中實際的水要比看上去要淺很多。這樣的表述往往會變得異乎尋常的復雜和冗長,同時也欠缺美感。用文學作品作為物理的載體可以使得表達更加容易,尤其對于考試而言,題干的內容可以設置得更為簡短。但是依然也會遇到問題,文學作品的理解相較一般白話文的表達更具技術性,理解也相對更為困難。在習題中倘若運用文學作品,雖然對于教師而言表達更為容易,但是對于學生卻有可能變得困難。甚至有可能導致相對不公平的現象,譬如有的學生對于物理基礎知識掌握得非常好,但是就是欠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那么當他們面對上述問題將變得束手無策,這樣的結果對于這部分的學生而言顯然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們將文學作品作為物理問題的載體時一定要把握合適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