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環境治理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4: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環境治理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水環境治理方法

篇1

關鍵詞: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治理;分析

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農村經濟建設有了十分快速的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在農村工業、養殖業等的發展進程中,不斷產生了許多的垃圾廢物,對農村水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農村水資源的污染,一方面會影響農民的日常生活用水,另一方面又會對農村的經濟生產帶來制約[1]。如何緩解現階段農村水環境污染局面,實在是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對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作了簡要分析,隨之也提出了幾點關于治理農村水環境污染的方法。

1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的分析

1.1生活垃圾排放嚴重

我國農村人口數量十分之多,每年排放的生活垃圾數量不計其數,特別是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背景之下,生活垃圾的類別和數量呈現出了不斷上升的趨勢。此外,由于大多數農村居民的生活使用水來源于地下水,因此對周邊河流水的環境保護意識很弱,造成生活垃圾大多數直接往河流中排放。在沒有合理的污水管理條件下,農村水資源污染嚴重。

1.2生產垃圾排放嚴重

農村現代化的農業、養殖業等方面的生產,在發展進程中也不斷制造出了大量的垃圾排放量。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每年有大量的化肥、農藥被不合理使用,最終往往又會被直接流入河水中。此外,隨著近些年來,很多人開始往養殖業發展,而其分布的不均衡以及養殖戶對環境的保護意識淡薄,致使養殖生產制造的污水和垃圾物質對周邊水資源污染嚴重。

1.3鄉鎮企業的工業污染嚴重

一般來說,鄉鎮企業有數量多、規模小、布局分散、技術低下等特點,每年在生產中產生的垃圾物會很多,且由于沒有資金和先進技術的支持,使得在處理污水和垃圾上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由于城市對污染排放的嚴格控制,使得少數污染嚴重的企業選擇在農村發展,使得生產中的污水對農村的地表水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破壞。

2幾點關于治理農村水環境污染的方法

2.1對污染源頭的控制

對農村水資源污染源頭的控制,在治理污水排放上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梢栽谝恍┺r業、工業生產密集的地區設置相應的污水收集管道,使污水可以被集中地進行處理,而不是直接排放至周邊河流中;也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垃圾收集體系,督促周邊居民將生活垃圾統一放置和處理;還可以對養殖戶進行規范化的管理,監督其對養殖中產生的糞便等垃圾和污水進行合理處理,禁止直接排放等等。

2.2提高對污水治理的技術

缺乏先進的污水治理技術,是困擾農村水資源污染治理的一大難題。對于一些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來說,鼓勵其開發一些經濟、環保且易于管理的技術,比如人工濕地治理技術,且在對污水的處理上推行以集中和分散交叉的方式[3];對于一些水資源破壞程度相對較輕的地區來說,可以利用生態處理以及厭氧處理技術;而對于一些水資源污染嚴重的地區來說,可以使用一些集中式的污水處理方法,提高污水處理的效果。

2.3增強居民環保意識

一直以來,農村居民對水資源環境保護意識的薄弱是加劇水污染現狀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很有必要:政府一方面定期為居民進行環保意識的宣傳教育,讓居民認識到水資源環境污染帶來的嚴重后果;另一方面為農村居民推廣一些科學種植、養殖的知識和技術,尤其是要在對化肥、農藥等應用上加強教育,使居民提高對使用農作物藥物的科學意識,減少對河流的污染和破壞。

2.4完善水資源管理機制

建立一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機制,需要有政府的引導。不斷的為農村處理污水引入技術性人才,并在各個污水管理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運行管理機制,防止管理設施的浪費投入,并將統一管理和分戶管理相結合起來;此外,建立一個以政府管理為中心,各個村落和企業為網絡的農村污水管理系統,有效將污水管理的效率提高。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農村經濟水平不斷在進步,農村居民的物質消費日益豐富,生活垃圾排放量不斷在增加;現代化的農業、養殖業等方面在發展進程中,為周邊河流環境制造了大量直接性排放的污水和垃圾物;此外,由于部分鄉鎮企業在處理污水上沒有得到科學的技術支持而導致的肆意排放等等,這些因素是現階段農村水資源污染嚴重的原因所在。對農村水資源污染源頭進行控制、開發和利用經濟環保且易于管理的污水處理技術、提高農村居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建立一個完善的水資源管理機制是應對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的方法所在。

參考文獻:

[1]王凡.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及治理方法分析[J].現代園藝,2016(03):170.

[2]陳艷.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及其治理對策探討[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11).

篇2

為使保護城市水環境的理念深入人心,我們應積極健全水環保稅收制度。其一,擴大征稅范圍,動員全社會成員共同承擔水環保責任,無論是企業還是居民,都應納入征稅范圍,把收費改成征稅,以有效限制企業、居民浪費水資源。其二,城市水環保稅收標準需要改善,針對企業及個人消耗水資源的實際情況進行區別對待,一旦發生破壞水環境的行為就提高稅收標準。其三,完善相關水環境污染稅費政策。一直以來,城市環保部門的工作難點就是征收稅費,應真正落實污染罰單,跟法律部門協商進行強制征收,以有效約束企業及居民的污染行為。另外,城市不僅要重視經濟發展,還需加強調整其產業結構,努力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技術含量等,鼓勵企業啟用綠色環保設備,努力降低企業對城市水環境造成的污染。

2科學治理城市水環境

2.1嚴格控制污染源

河流、湖泊等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就是城市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等。所以,城市有效治理水環境的先決條件是嚴格控制污染源。這不僅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及時完善法律法規,還需要城市的水務監管機構依法辦事,嚴格限制居民及企業的污染排放,嚴厲打擊違法的水體污染行為。同時,城市應加強建設處理污水的設施,擴大污水處理廠的規模,爭取將整個城區覆蓋,確保一切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經過有效的污水處理后才排放到河流、湖泊里,促使城市從根源處治理水環境污染問題。

2.2綜合整治水環境

城市水環境的治理不能只在城區進行,而應實施綜合整治,認真貫徹引、截、治、疏、保、管得六字方針,并以先城區后農村、先上游后下游、先重點后一般為綜合整治原則,始終堅持引疏結合、截污先行、治保并重、多管齊下,有效實施城市水環境的綜合治理措施。當然,水環境的綜合整治需要各部門協調合作,重點推進建設城市截污管網及污水處理廠等,確保企業工業廢水的排放達到標準,爭取對城市水環境進行長效管護。

2.3加強雨污資源化

在城市水環境的治理中,污水回收利用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2]。目前,城市水資源日趨貧乏,污水經過二次安全處理后可回收利用于市區的綠化、公園景觀等,還可用于工業及道路噴灑,在投資較小的基礎上將收獲較可觀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同時,城市新建的小區應加強建設水循環系統,完善小區的綠色基礎設施,通過滲水管道、植樹種草等方法有效控制雨水滲透,充分利用雨水資源,有效緩和城市水資源貧乏的困境,從而減輕城市水體污染。

3加強公眾參與城市水環境治理

3.1強化城市水環境治理決策民主化

治理城市水環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努力實現公眾參與治理水環境的權利,促使他們共同參與決策[3]。其一,城市水環境治理決策的過程應民主化,確保居民履行自己的民利,參與制定水環境的治理決策;其二,水環境治理的內容應民主化,促使治理決策及治理內容的制定能充分考慮公眾的利益,重視群眾給出的意見、建議,提高城市水環境治理決策的民主化程度。

3.2加強宣傳教育,公開環境信息

保障公眾的言論自由,并給予新聞媒體一定程度的言論自由,有效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型社會媒體為公眾宣傳水環境保護觀念。建立信息平臺,定期公布相關的環境信息,促使公眾能及時了解城市水環境動態,從而有效提高水環境保護信息的公開度、透明度,鼓勵公眾監督非法污染企業及個人等,并通過獎勵等手段有效激發出公眾的監督熱情,實現城市水環境治理的全員參與性。

3.3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渠道

當然,如果參與渠道不暢通,公眾就無法有效參與城市水環境治理。公眾不管是參與水環境治理的決策還是監督,都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建立健全參與渠道,邀請公眾參加定期舉行的信息會、聽證會等,并鼓勵他們為城市水環境的治理提出建議;官方設立舉報平臺,針對公眾舉報的信息進行公開,并告知公眾后續的處理辦法,定期收集公眾意見,確保公眾切實履行自己的監督權等。

4結語

篇3

1.1水資源緊張,污染結構相對單一

水資源結構單一、地下水超采嚴重是缺水小城鎮的主要特征。海河流域年用水總量達370億~400億m3,遠高出200億~300億m3的水資源總量水平,缺水形勢異常嚴峻。另外,降水嚴重不足且時空分布不均,統計結果表明2001~2007年間海河流域降水量較多年均值下降116.7%,其中7~9月降水占當年降水總量的64%~80%。為緩解水資源緊張和污染問題,大部分小城鎮將超采地下水作為主要供水水源,僅少量小城鎮取過境河道、蓄水塘用于灌溉。因此,水資源短缺是海河流域小城鎮水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受水資源條件限制,一般缺水小城鎮鄉鎮企業或耗水企業數量有限,工業廢水排放量少,對水體污染造成的威脅不突出。盡管部分小城鎮存在零散分布的小型作坊,但其產生的廢水多數通過自然蒸發,并不直接排入水體。根據課題組對部分小城鎮污染物來源解析結果,發現居民生活污水是缺水小城鎮的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約占華北缺水小城鎮水體污染總量的84%~91%,而生活污水中42.8%的NH3—N和52.3%的COD來自于廚房排水,50.7%的TP來自于洗浴用水。因此,居民生活污水是缺水小城鎮水環境治理的主要對象。

1.2管理方式粗放,用水結構不合理

取水設施陳舊,水資源管理落后是華北地區小城鎮的普遍特征。水井這種與現代化生活理念及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要求極不匹配的原始取水設施,仍作為部分缺水小城鎮及農村地區的主要取水途徑,受污染小城鎮地區的供水安全難以保障。在實施了區域供水的中小城鎮,仍有部分地區將未經處理的地下水直接配送給居民,飲用水的安全保障存在較大缺陷。落后的取水策略和設施不僅降低了水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也增加了面源污染負荷。粗放的水資源開發形式和不合理的用水方式,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是缺水小城鎮水環境問題的重要方面。小城鎮生活用水價格相對低廉,用水方式不規范,水龍頭常流,衣物、蔬菜過度沖洗,便池沖洗水量大等浪費現象普遍。另外,傳統的小城鎮及村鎮農灌以漫灌為主,耗水量大,水資源利用率低。據統計,海河流域農業用水量平均占總用水量的69.85%,工業與生活用水量僅占29.13%。近年來,隨著農業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及激勵政策的實施,噴灌、滴灌等先進的節水技術得以大規模應用,農業用水量逐漸降低,但農灌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比例仍維持在60%以上,節水灌溉的升級改進與市場推廣空間仍較大。水資源利用方式不合理,應歸因于小城鎮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粗放、管理不規范,根源于小城鎮水環境宣傳教育、管理政策的嚴重缺失,居民環境保護意識相對淡薄。

1.3排水設施建設難度大,污水處理能力不足

排水系統不健全、管網覆蓋率低和污水收集難度大,是小城鎮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部分學者指出,生活污水是小城鎮的最主要污染源,是水體COD、NH3—N的主要來源。污水收集是生活污水處理的前提,而小城鎮人口相對稀少,居民相對分散,導致排水管網敷設難度大,污水收集困難。目前中小城鎮規劃建設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排水系統的建設工作,這種在城市建設中普遍面臨的問題,在中小城鎮更加突出。小城鎮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水環境公共設施及服務水平低,人居環境建設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方統計結果,京津冀地區小城鎮平均排水管道密度僅為26m/hm2,38%的小城鎮無污水處理設施,總體水平偏低,污水處理設施能力不足污水排放量的1/3,污水收集與處理設施存在維護管理不善,甚至無管理機制的問題。

1.4污水處理工藝適用性差,設施投資成本高

污水處理工藝適用性差,是制約小城鎮污水處理系統運行性能及效益發揮的主要因素。受居民生活習慣的影響,小城鎮居民生活用水水質水量變化大,旅游型小城鎮污水水質水量季節性變化明顯。但目前很少基于缺水小城鎮水質水量問題進行污水處理工藝適用性研究,多數只是照搬大中城市現有污水處理工藝模式,導致設施運行效果不佳、負荷率低,減排效果差。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與運行費用高、能耗大,是小城鎮污水處理的現實問題。由于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規模一般不足5000m3/d,無論執行哪種污染物排放標準,其單位水量投資均明顯高于大中型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越嚴格,單位水量投資和運行成本越高。

1.5生態環境退化,河塘沼澤化明顯

河塘系統是小城鎮水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作為小城鎮備用水源外,同時承擔著受納與降解污染物的終端任務,是水環境系統質量的最直接體現。從流域水環境系統層面講,河道也是小城鎮與大中城市水環境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而隨著大中城市水污染治理效果的日益顯現,小城鎮區段河道的水環境問題已逐漸成為大中城市水環境質量的隱患。因此,小城鎮河塘環境整治是其水環境治理與新型系統構建的重點所在。河道干枯、河底沼澤化、水體緩流甚至靜止、河床被侵占、暗溝眾多、土壤鹽漬化、生態退化已經成為華北地區小城鎮河道的普遍現象,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華北地區嚴重缺水的實際情況。據統計,海河流域43%的河道出現過斷水現象,3%的河道常年無水,12.5%的河道斷水時間超過2年。在缺水小城鎮區域,這些斷水的河道往往被用于蓄存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廢水,甚至堆放垃圾;即使水量相對充裕的河道,由于污水直排、岸邊生活垃圾侵入、淤積底泥污染物釋放,水質常年處于劣V類狀態,水體富營養化與黑臭現象交替或重疊發生,嚴重影響景觀性狀。

1.6水環境整治目標過高,項目可持續性差

缺水小城鎮水環境整治實質上就是在現有水環境系統的物理要素、生物結構、功能特征等屬性基礎上,結合典型適用技術的工程應用、工程實體建設與管理措施的實施,構建具有當地特色的基于人水和諧理念的小城鎮新型水環境系統。針對北方缺水小城鎮的水環境系統特征以及經濟、技術水平相對偏低的情況,水環境系統整治的目標,亦即新型水環境系統的功能定位,應以水環境系統功能的實效性、可持續性為出發點,這是小城鎮水環境系統整治的基本問題。與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鎮規模小、數量多、分布廣,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小城鎮之間也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缺水小城鎮新型水環境系統的功能區劃應遵循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適度建設、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系統方案應著重體現地方特色、經濟適用的特征,工程系統應具有良好可操作性及可接納性,避免出現因貪大求洋,急功近利導致的水環境工程系統建成后被“曬太陽”現象,給小城鎮造成巨大財政壓力及社會壓力。

2缺水小城鎮的水環境治理對策研究

2.1缺水小城鎮水環境治理的總體思路

水環境系統組成要素繁多,結構聯系復雜,其科學研究及工程實施是一個系統的科學問題。應基于水環境系統變化的客觀規律,結合水環境系統結構及問題特征,對缺水小城鎮水環境治理的技術思路進行總體設計和整體構建,并對關鍵技術的適用性及其需求做出必要的預測,對典型適用技術進行調研、評估、篩選;從工程實施層面綜合考慮系統的功能目標、小城鎮經濟實力與技術水平、技術經濟成本與環境效益等限制條件,優選關鍵技術進行優化集成,提升水環境治理工程建設整體技術水平,實現更高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從工程管理角度對新型水環境系統的功能維護進行綜合集成與應用。

2.2缺水小城鎮水環境治理的整體設計

鑒于水環境系統的要素復雜性、結構系統化及功能整體化,缺水小城鎮水環境治理應強調綜合整治理念。從水環境系統層面對包括污水處理、水體治理及非常規水源利用在內的子系統進行整體設計,是缺水小城鎮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基礎性工作,其成果可作為小城鎮水環境綜合整治核心技術集成的邏輯基礎,為水環境治理工程建設和運行提供基本依據。缺水小城鎮水環境治理的整體設計應采取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綜合集成方法,分析水環境系統內各工程子系統特征及相互間的定性關系,研究各工程子系統界面信息特征及其定量關聯,形成適用于小城鎮水環境系統功能目標及經濟技術水平的技術優化集成體系。缺水小城鎮水環境治理工程可按水源配置、水體環境整治及新型水環境系統功能維護三方面進行設計(見圖2)。水源配置由水源開發(包括污水、雨水、淺層微咸地下水及過境水等非常規水源)、水量調蓄與水質控制構成,其中水質控制是關鍵步驟,直接影響水環境質量。水體環境整治是指以水體為心,對底泥、邊坡、景觀設施等環境要素進行綜合治理,包括底泥清淤與處置、河床整形與邊坡塑造及景觀環境構建,其中底泥清淤與處置是水體水質保障的重點措施,也是新型水環境系統質量控制的關鍵。新型水環境系統功能維護是指缺水小城鎮新型水環境系統中水體水質的長效保持及景觀系統的日常維護,是水環境整治工作成效具備可持續性的重要保障。

2.3缺水小城鎮水環境治理的工程技術集成

2.3.1缺水小城鎮污水治理工程技術集成缺水小城鎮污水處理應體現以小規模分散式污水處理及強化自然系統集中調蓄與再凈化為核心的模式,實質上是強化自然系統凈化為主體的集成技術。依據污水分類治理原則,將數量有限的工業廢水單獨強化預處理或經完整處理符合排放要求后,排入人工濕地等生態凈化系統進行深度處理,確保其環境安全性;將數量可觀的生活污水首先源分離,區別對待濃度較高的“黑水”及濃度相對較低的“灰水”,將“黑水”同畜禽廢水并入厭氧處理系統,改善污水性質,利于后續生物處理,將“灰水”同餐飲廢水并入生態凈化系統進行深度處理;生物處理系統及生態凈化系統出水均并入自然坑塘,進行集中調蓄及再凈化,之后由邊坡濕地系統輸入水體或用于農灌。缺水小城鎮的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路線見圖3。缺水小城鎮降雨量較少且時間集中,不宜進行規?;占瘍艋瞬⑷胱匀豢犹琳{蓄利用,初期雨水污染物濃度相對較高,可考慮并入生態凈化系統進行處理。

2.3.2缺水小城鎮水體環境治理工程技術集成由于水環境污染治理歷史欠賬多,污染物成分復雜,水體流動性差,過境及自有河道水系污染負荷大,華北缺水地區小城鎮水體通常呈現缺氧黑臭及富營養化交替的現象。因此,缺水小城鎮水體治理的工程技術路線應突出實效性與適用性,強調水環境整治的系統性與綜合性,兼顧地方經濟實力與資金投入力度,工程措施要注重長效性及經濟性。要區別對待連通水體(過境河道、循環水系)及封閉水體(小型水塘),摸清水體污染現狀及成因,分析污染物來源及影響權重。水體治理工程方案既要包括底泥清淤、邊坡塑造、水體凈化與景觀構建等治理工程,也要包括水質長效保持措施??梢?,技術路線的實質就是以水體和水環境總體質量為中心和基本出發點,重點關注河道物理結構及基礎設施的完整性、水污染物削減及水環境修復的協調性與有序性、水質保持及景觀環境建設的融合性與同步性。缺水小城鎮水環境治理技術研究總體技術路線見圖4。

2.4缺水小城鎮新型水環境系統的功能保持策略

缺水小城鎮經濟基礎薄弱,水環境整治的財力有限,尚未建立完善的水環境專項投入機制,環境管理不規范,必將嚴重影響水環境整治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不利于新型水環境系統功能的長效保持。另一方面,我國小城鎮水環境政策和管理制度基本空白,即使存在政策文件與制度文本,也未能起到實質性作用。某種意義上講,缺水小城鎮水環境污染成因不僅在于工程設施建設落后,也在于居民生活方式和環保意識差,以及環境政策缺失和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因此,缺水小城鎮水環境政策與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完善,是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而管理制度的設計與政策的切實貫徹,是取得長期效益的關鍵。

3小結

篇4

關鍵詞:重金屬檢測;環境治理;工廠水污染

1工廠水污染環境治理中常用的重金屬監測方法

在工廠水污染環境治理中對重金屬進行監測目的在于評價水質及水體污染的程度。現階段工廠水污染環境治理中常用的重金屬監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1原子熒光光度法

原子熒光光度法為常用的識別重金屬元素的方法之一,其識別重金屬元素的原理為物質還原理論。檢測人員在利用原子熒光光度法對重金屬進行檢測的過程中,會有相應的熒光產生。通過識別所產生熒光的波長特征,檢測人員就可以判斷重金屬元素在檢測樣本中的濃度。為了提升檢測精準度,在使用原子熒光光度法對重金屬元素進行監測時,光源通常會選擇激光[1]。

1.2原子發射光譜法

近年來,在對待測樣本中的化合物進行分離以及確定重金屬元素的色譜時常選擇原子發射光譜法。原子發射光譜法的原理是通過識別重金屬元素的波長來判斷其元素種類。檢測人員在樣本檢測的過程中,借助于捕捉和識別重金屬元素離子被激發所產生的特定電磁輻射,從而判斷重金屬元素在檢測樣本中的種類與含量。

1.3高效液相色譜法

相對于原子熒光光度法與原子發射光譜法而言,高效液相色譜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優勢:第一,適宜用于對流動狀液體進行檢查;第二,檢測色譜柱使用周期長;第三,待測樣品可重復進行使用。在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重金屬元素進行監測時,在對樣本進行檢測之前,對元素指標含量需要進行嚴格的限定,并在對應色譜柱中分離傳輸的不同濃度下的混合溶液[2]。

1.4免疫分析法

免疫分析法判定樣本中待測成分時主要根據特定抗原與抗體間相互作用的特定反應。對檢測環境要求嚴格是免疫分析法的主要特征。因此,在分離檢測重金屬元素時常選擇免疫分析法。

1.5原子吸收光譜法

檢測分析檢測樣本中痕量重金屬元素時常選擇原子吸收光譜法。在使用原子吸收光譜法對重金屬元素進行監測時,需要把待測樣本中的重金屬元素沉淀并收集。因此,在對樣品進行檢測之前,必須加入相應的共沉淀劑。原子吸收光譜法與免疫分析法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對檢測環境要求較高,且在使用原子吸收光譜法對重金屬元素進行監測時需要特定的儀器。

2工廠水污染環境治理中重金屬的抑制措施

重金屬離子通常難以轉化,且含有一定毒性,往往存在于未經完全處理過的工業廢水中,并通過不同排放途徑進入水體環境,人們在日常飲水中容易將其引入體內危害健康。因此,十分有必要對工廠水污染環境治理中重金屬采取相應的抑制措施。

2.1水環境重金屬離子抑制措施

對水環境重金屬離子進行抑制的措施主要包括電解、吸附以及化學沉淀等。其中具有經濟高效特點的吸附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工廠水污染環境治理中采取吸附法對水環境中的重金屬離子進行抑制主要是在水體中添加對重金屬離子具有吸附作用的吸附劑[3]。工廠在水污染環境的實際治理中,為了變廢為寶,通常會對重金屬離子進行回收與分離,因此在選擇水體中添加的吸附劑時就需要根據不同重金屬離子的性質來進行選擇。除了添加吸附劑之外,生物吸附法也是近年來工廠在水污染環境治理中所采用的。生物吸附法因具有易獲取材料、高效吸附以及成本較低等特點而被廣泛應用在工廠對低濃度廢水的處理之中。

篇5

    流域環境存在的問題

    在點源污染方面,上游的礦業污染、中游的鄉鎮生活污水和畜牧業排水和城區的工業企業排水以及居民區排水所造成的污染最為突出。礦業廢水年排放量達30余萬m3。城市4條小河承納生活廢水和工業廢水數量較大,污染嚴重,其排水最終匯入黃柏河干流,嚴重污染干流水體。在面源污染方面,主要表現在生活垃圾污染、農業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地表徑流污染。在內源污染方面,由于黃柏河下游區段受葛洲壩回水的頂托呈滯流狀態,庫區的懸浮物質易在此處沉積,此段底泥的有機質含量在3%以上,磷含量在0.2%以上,內源污染成嚴重。黃柏河支流-城市4條小河污染日趨嚴重,大量污水匯入黃柏河中,在排污口附近水域形成污染帶,加劇了黃柏河干流水體的富營養化。流域水資源開發程度高,水循環紊亂,生態環境流量難以保證黃柏河流域于上世紀90年代基本完成全流域的開發建設,流域水力資源開發程度已達63.7%,建成的大中型書庫有13座。由于工農業、電力用水,經黃柏河干流的水量急劇減少,生態環境用水量不足,黃柏河東、西支流和干流均有斷流的現象。水土流失、生態退化流域環境污染、水土流失,水土資源過渡開發,河流岸線資源和水面被侵占,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流域生態系統的自凈能力和抗干擾能力減弱,導致流域生態退化問題。少數地方無序開發礦產資源,使地質結構破壞,隨意丟棄礦渣,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生態破壞和水環境的污染,尤其是中上游的頁巖區生態退化問題嚴重。包括城區4條城市小河在內的黃柏河城區段,環境污染嚴重,富營養化趨勢明顯,水生態破壞嚴重。

    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對策

    治理思路和治理原則流域綜合治理的組織實施需要政府的領導、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和實施單位的共同參與,根據《黃柏河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和黃柏河流域的環境現狀和特征,提出黃柏河流域綜合治理的指導原則和思路。黃柏河水環境治理原則是:1)控污截源、減少流域水體污染負荷;2)科學調度、構建良性的水循環系統;3)河道治理,防護堤加固,營造多樣性的生態景觀;4)長效管理、保證流域水質持續改善;5)普及宣傳、喚起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實施思路和理念是:政府主導、市場機制、市民參與、分期實施、注重實效、長期堅持。綜合治理對策鑒于黃柏河流域環境問題,在工程技術層面和流域管理上,考慮使用以下方法進行解決。1)嚴格控制點源污染、大量消減面源污染點源的控制是流域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的保證,通過礦井封堵、尾礦壩工程,進一步治理黃柏河上游的礦業污染[4];建設城鎮污水管網,提高污水截流率,提高城區段水環境質量,改善庫區的回水水質。點源治理應納入治理的重點,是近期流域環境治理的優先項目。面源的控制主要是對黃柏河集鎮構建垃圾收集、轉運和填埋系統;在農村推廣沼氣工程,改變農村能源結構,削減農村生活面源污染,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對畜禽養殖業產生的廢水、糞便進行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處理。從源頭上削減污染源是水環境治理的關鍵[4]。2)河道治理,治理內源污染,防護堤整修,提高防洪能力黃柏河夷陵城區和城市4條小河防洪標準低,亟需加固防護堤和進行河道清淤。通過黃柏河小溪塔城區段、城市4條小河清淤工程和防護堤工程,全面削減內源,提升城市河道景觀,提高環境質量;通過工程措施、多自然營造技術、親水構建技術營造良好的生態系統,以形成獨具特色的濱岸生態景觀系統,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和景觀效果[5]。根據底泥的性質確定合理的處置方式,防止二次污染。采取環境治理與生態治理相結合的措施治理黃柏河下游頂托河段水體富營養化問題[6]。3)聯合調度,保證黃柏河生態環境需水量生態環境需水量是維持河流生態系統運轉的基本流量,根據黃柏河流域水文特征、水生態與水環境特征以及水資源利用情況合理確定生態環境用水量[7],對天福廟、西北口、尚家河、湯渡河等水庫和干流進行聯合調度,適當增加干流水量,避免河底裸露、河流斷流現象,增加其水環境容量,保證水生態系統的健康。4)構建生態防護帶,控制水土流失生態防護帶是一項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同時也是一項水環境保護措施,其主要功能包括控制水土流失,防止河床沖刷,減少泥沙進入河道;利用緩沖帶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減少來陸域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進入河道,形成控制面源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線,達到保護和改善水質的目的;緩沖帶在溪流沿岸構成了一定自然風景線,美化了河流生態景觀,改善了人居環境。5)制定長效管理措施,保證流域持續治理和治理效果根據流域特征,制定完整的流域綜合治理長效管理體制,已經竣工的項目能夠正常發揮功能,保證設施的日常管理,促進流域治理的持續性。

篇6

Abstract: river regulation work, to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matter to rural and urban flood control and disaster reduction ability, matter to economy construction smoothly. City river training work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the focus of research, after years of effort, whether it is from the river structure or function have been fundamentally changed,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system improvement, water environment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beautiful.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channel management.

關鍵詞: 河道治理 現狀 措施

Key words: river management current situation measures

一、河道的功能簡介及現狀分析

1河道的功能

(1)防洪排澇

我國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環流季風帶,很多地方汛期降水量大,汛期長。在我國北方地區汛期主要集中在7—8 月份,容易形成夏澇,導致江河的汛期洪水,因此,河道能在汛期內發揮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功能是行洪排澇。

(2)航運

河道的航運功能在陸地運輸條件改善以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南方,河流眾多,為當地的交通運輸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3)調節局部氣候

河流中的水蒸發吸熱,能小幅度降低附近溫度,蒸發的水蒸氣可以增加鄰近區域的空氣濕度,提供舒適宜人的空間,也是多種生物群落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

(4)農業灌溉,生活供水

河道中的蓄水、滯水,可以對農田進行灌溉,有效緩解旱情。同時,能解決工業和生活用水。因此,要保障水資源持續供應就必須保護好河流的水資源環境。

(5)景觀功能

碼頭、護岸、水流、水閘、丁壩、高河灘等都是河流景觀的組成部分,良好的河流景觀有益于居民的生活。人們可以更好的休息,觀賞景物,散步和進行集會輕微的球類運動。

2、河道現狀及分析

河道淤積嚴重是防洪能力下降的最主要因素。另外,流域表面和河道面變硬導致水流下泄速度加快,河道的保水、滯水能力降低。對地下水過量開采,使得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交換變為與自然相反的方向,導致河道流量較自然狀態下減少,部分河段斷流。人為設障也會致使防洪能力下降,河流經的主行洪區內栽植速生林,造成水流速變慢,延長了堤防浸泡的時間,降低了河道的防洪能力。

目前,我國河流普遍受到污染,污染程度還在加劇。水污染不僅直接威脅著飲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還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約束了工農業生產和農作物安全,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河道,尤其是城市河道的富營養情況非常嚴重,這和城市的經濟發展,工業化、人口多,環境負荷大直接相關。而我國對河流生態環境的正確還不夠,只注重經濟建設,先污染,后治理,導致生物多樣性條件被破壞,天然食物鏈脫節,許多河流生態系統逐漸退化,生物種類和數量銳減。不重視對生態環境的維持,致使河流生態環境惡化,對生態環境,居住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為了擴大土地面積或獲得方便的施工和交通運輸條件, 很多河道被填埋板覆蓋,河道變窄甚至完全消失。

二、河道治理中的問題

1 對河道認識和整治投入不足

其主要表現為資金短缺,技術力量弱,缺乏對河段進行長期的、科學系統的研究。另外,沒有科學的規劃整治工程,工程建設不配套,沒有完善一套完備的防洪體系。尤其是研究資料少,研究手段落后,對河道特性與河床演變的規律認識不清,缺乏可直接借鑒利用的經驗和方法。

2 沒有明確治理思想

對河道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明確的指導思想與系統的整治方案,不能均衡國民經濟各部門的需求,達不到綜合整治,綜合利用的目標。整治的工程只是為了應急搶險,造成背著石頭追河的被動局面。無法考慮左右岸、上下游的關系,進行統一治理。

3、工程設計不科學

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也沒有形成合理的工程格局,沒有控制河勢流路,河道處于自然狀態。另外,整治工程布點少,控導主流的能力差,工程不配套,無法改善河勢,使得河道處于自然狀態,水流散亂,主槽游蕩不定,防洪壓力大。另外,河岸塌岸嚴重,對工農業取水和當地群眾的生活影響極大。同時,岸堤出險機率增大,搶險費用大,卻效果不明顯,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4、防洪安全隱患多

沒有有效的控制工程,主流擺動頻繁,堤防受沖塌垮嚴重,防洪大堤、村莊及水利工程、 交通、通訊線路等設施受到嚴重威脅,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穩定。

三、河道治理有效的控制措施

1 科學規劃

科學規劃是工程項目實施的前提和基礎,針對以往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在新的規劃設計中應克服單一性的傳統觀念,強化生態、環境要求,以生態型、高起點、前瞻性為目標,達到安全、資源、環境的有機結合。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新城市建設中還需制定污水治理專項規劃,為近、遠期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提供技術支撐。

2河道水質治理

(1)人工濕地治理。修建一些人工濕地,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為微循環、小循環、中循環、大循環提供條件,以充分發揮濕地中的土壤和生物對污染物與水體的凈化作用, 實現對污染水體的凈化。

(2)土地治理。該技術是以土地為處理設施,利用植物系統的吸附和過濾,對水體進行凈化,該法一般用于污水處理。一些岸邊的挺水植物生命力極強,能很好的與土壤融為一體,過濾和吸收能力強,對污染物,懸浮物的吸附能力強。比如蘆葦對于磷的去除效果很好,其去除率可達 65%。另外,河道邊要多建設一些自然的,生態型的護岸或者利用透水材料建成的岸邊,并保留適當臨水的灘地,為岸邊動物和兩棲動物提供生長和繁殖的場所,保證河流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3)水生態治理。利用水中生物的食物鏈,將有機污染物層層分解,從而達到凈化水體的目的。增加水中植物的多樣性,這樣能為水中生物提供良好的繁殖和生長條件,而且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水質凈化作用。水生植物,才保持和創造了潔凈的水質及一派江南水鄉的自然風貌。對水葫蘆等水中飄浮植物和藍藻等浮游藻類也要正確對待,揚其所長,避其之短。人為控制水葫蘆等水中飄浮植物,充分發揮降解污染物、吸收重金屬和點綴環境的長處。同時,要充分發揮水生動物對水體的凈化作用。

3、實施清淤

河底淤泥污染也是水污染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影響水環境質量的一個突出問題。河道淤積不僅減小了河網的調蓄容量, 影響河道行洪排澇功能的發揮, 而且還減小了灌溉供水量, 降低了河網水體的自凈能力。同時污染附著于水體,對水體造成危害,因此清淤是增加河道行洪斷面和調蓄水量與清除河床污染沉積物的有效措施。

4、做好丁壩防沖措施

丁壩在河道整治效果明顯, 它能束窄河床、調整水流、保護河岸。丁壩一般由壩頭、 壩身和壩根分組成,在平面上呈丁字形,故謂之丁壩。丁壩一般可分為淹沒式和非淹沒式兩種。 淹沒式丁壩經常處于水下,主要用于航道枯水整治; 非淹沒式丁壩的壩頂高程有的稍低于堤頂,難以被洪水淹沒。丁壩能束窄壩前水流,使流場發生變化,將水流分成主流區、上回流區和下回流區三個區。其中,回流區與主流區的交界面不穩定,形成泡漩等復雜流態。丁壩使水流單寬流量增大,形成沖刷坑,沖刷坑在發展過程中,常造成根石流失及壩頭坍塌破壞,因此在設計丁壩時,正確估計沖刷坑的最大可能沖刷深度

5、加大生態護岸技術的推廣應用

生態護岸是指恢復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護岸。在近幾年東麗區開展的清水河道建設中,在以后的河道治理工程中,還需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針對不同功能定位的河道研究相關生態護岸技術,推廣應用各種生態護岸新技術,在滿足河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恢復和保持河道及其周邊環境的自然景觀, 改善水域生態環境,改進河道親水性,更好地保護水生態環境。

6、截污治污,加快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

在河道水環境治理中堅持以治污為本、截污為先、按水系分片整治的原則, 注重水的“安全、資源、環境”相協調,根據規劃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步伐,加強截污治污,局部地區實現雨污分流,對于城鎮村集居地要加快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建設,將沿河兩岸的企業單位及居民區的排放污水納入污水管線內,同時規范生活垃圾收集處理。通過污水集中統一排放、雨污分流等措施的實現,可大大改善河網水質狀況,有效提高水環境質量。

7、充分利用現有水利工程調度水資源,改善水環境

河道水環境治理的核心是截污治污和控制污染物排放,在當前污染源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河道水污染還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利用現有水利工程調度水資源,緩解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一是在已溝通水系中加大引水調水力度,增加水量,加大水體的稀釋能力,提高水體置換速度,加快污染物外排;二是充分利用已建泵閘工程,增加河道水動力,加快水體流動,增強水體自凈能力。

8、加強長效管理,鞏固提高河道水環境治理成果

長效管理工作是做好河道水環境治理和水資源保護工作的保障,河道整治與管理并舉才能達到綜合整治成效和水環境保護的目的。要真正實現“藍天碧水”的水生態環境,還需強化河道管理的措施和手段,加大排污執法檢查和監督力度,有效控制污染源,加強水務、建設和環保等部門的溝通配合,鞏固和提高河道水環境治理和水資源保護的工作成果。

9、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水環境保護意識

河道治理和水環境保護是一項涉及面廣、 綜合性強的工作,需要各部門充分認識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發揮各類媒體的作用,加大宣傳力度,爭取政府對河道整治工作的重視,同時要提高全社會的水環境保護意識,取得各部門和老百姓的理解、關心、支持和配合共同維護水環境安全,打造良好的水生態環境。

五、結語

總之,目前我國河道的污染嚴重,河流生態結構破壞程度逐步加重,河水經常沖塌堤防, 形成險情,河道整治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加大投入,進一步研究河道的治理,切實解決河道的一系列問題,努力創建一個穩定和諧的生存環境。

參考文獻:

[1]豐華麗. 河流生態環境需水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D]. 河海大學, 2002

篇7

關鍵詞:地質災害; 礦山地質; 災害預防

中圖分類號:TD8 文獻標識碼:A

中國是一個礦業生產大國,黑色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稀土等產量均位于世界產出量的前列。而且隨著工業迅猛快讀的發展,礦產資源以及礦產品的需求量及消耗量也越來越大,而采掘業的發展使礦產資源的開發力度、廣度和深度也越來越大。目前國內礦石開采從品位較富、埋藏較淺,易采易選、交通方便的礦床已優先開采。但礦床開采的趨勢趨于深部復雜地層即便如此也達不到當今礦產品需求關系的平衡。因此礦產違章開采,亂采盜采的現象層出不窮。從而導致在礦石開采過程中疏忽披露,為及時按照有關規程開采,治理,從而導致地質災害頻發。礦山在開采資源的同時,不僅有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變性地質災害的可能,而且有誘發地面沉降、土壤荒漠化、水環境惡化、生態環境惡化等緩變性地質災害的可能性的發生。本文就礦山地質災害以及如何預防進行說明。

一、要想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就必須要先了解什么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指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自然科學界的定義簡稱地災。以地質動力活動或地質環境異常變化為主要成因的自然災害。在地球內動力、外動力或人為地質動力作用下,地球發生異常能量釋放、物質運動、巖土體變形位移以及環境異常變化等,危害人類生命財產、生活與經濟活動或破壞人類賴以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環境的現象或過程。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境,降低了環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并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事件。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災減災

由于所有的地質災害,直接或間接的對礦山職工和礦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因此“治病需以防病為主”不能等到真正地質災害發生了,矛盾激化了,才亡羊補牢。地質災害防止工作要從預防做起,由防控災,防災減災的原則,對正在開采的礦山以及廢棄礦山、閉坑礦山進行監測預防,從而減少甚至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因此礦山環境治理首先要保證礦區免遭礦山開發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的危害,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從礦山開發設計時就應考慮到地質災害治理方面工作。

2、因害設防、綜合治理、減少損失

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特點、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點和主要關鍵環節,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可適當采用攔、排、護、整、填、植等方面的綜合治理措施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治理原則目的為降低已發生地質災害影響面,減少地質災害發生所造成的國家、人民財產損失。條件允許情況下可以在地質災害發生后穩定后,對地質災害發生區域進行綠地回復,植物配置等綠化處理。

3、注重效益、分清主次、分期實施、有序進行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礦山開采過程中必須在遵守生態社會效益優先,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進行逐級實施。并要區別開不同的礦山所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實施治理措施。同時礦山自身根據資金情況、礦山地質所存在的環境問題危害的大小、輕重緩急,分期、分階段進行治理。做到邊生產邊治理,生產治理兩不誤同時進行的工作原則,力爭做到礦山開采完畢后,治理工作也相應結束或者接近尾聲。避免由于礦山開采已久未進行治理所造成的遺留問題,增大防治治理難度。如遼寧撫順西露天礦,目前存在的大面積山體滑坡問題,已很難治理,甚至無法治理。因此礦山治理工作要引以為戒,要認識到早防早治,早治好治的重要性。

4、地災防治要做到工程與生物雙方法相結合

在礦山環境治理過程中只有將工程方法與生物種植緊密結合,才能達到礦山環境治理的最終目標。真正意義上的達到一勞永逸。因此就要求地災治理人員,要科學的運用各種工程方法、生物方法對所在礦山地災進行綜合性治理工作。但其缺點是前期投資稍大,但此種方法可以一勞永逸避免重新治理,總體上節約了治理成本以及人力物力的動用。此方法所治理的礦上,不進能控制住地災的發生,而且在某些程度上可以改善小范圍內的氣候環境,應廣泛應用于礦山環境治理中。

三、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具體措施

以地下采空區為例,進行論述。

地下采空區和礦山疏干排水導致地面沉陷、形成地裂縫,會影響到地面的農田和建筑物。采空區的定義是是地下固體礦床開采后的空間及其圍巖失穩而產生位移、開裂、破碎垮落,上覆巖層整體下沉、彎曲并引起的地表變形和破壞,在地面上常可見到圓形塌陷坑及平行于地下開采巷道的地裂縫。由于疏干排放地下水,改變了地下水流的自然滲流、徑流條件,水浮力消失,水的潛蝕作用使充填物流失,形成空洞,在真空吸蝕力和重力作用下也可造成塌陷。對采空區的治理主要是為了預防與控制地表殘余沉陷的發生。此類方法可細分為3種:

1、全部充填采空區支撐覆巖,以徹底消除地基沉陷隱患。充填法可以分為: 干石充填法、尾砂充填法、膠結充填法、注漿充填、水力充填和風力充填等。其中,以注漿法應用最廣泛、效果最好;但此種方法的費用過高,某些大型礦山不適合此方法,如本溪彩屯采空區,深度在地下500米左右,如果采用全部充填法來處理的話,則不適合,而且造價非常高。因此建議采取其他方法處理。因此此方法適合采空面積較小區域,或者建筑物下溶洞區域處理。

2、局部支撐覆巖或地面構筑物,減小采空區空間跨度,防止頂板垮落。常用的方法有注漿柱、井下砌墩柱和大直徑鉆孔樁柱或直接采用樁基法等,此種方法適合面積較大,且留有支柱的采空區進行實施。特點工作量相對較小,是全部充填的1/10-1/20左右。適合大面積采空區處理。

3、注漿加固和強化采空區圍巖結構,充填采動覆巖斷裂帶和彎曲帶巖土體離層、裂縫,使之形成一個剛度大、整體性好的巖板構有效抵抗老采空區塌陷向上發展使地表只產生相對均衡的沉陷以保證地表構筑物的安全,此方法適合沿江、沿海地區采空區的處理。

篇8

而諸項差距中,水環境問題成為多省市暴露出的一大共同難題:水污染形勢嚴峻,某些區域呈現“好水變少、差水增多”趨勢,不少河流水質甚至差于2013年,同時,水資源過度開發、污水無序排放以及地方水治理不作為、慢作為等問題凸顯。

在環保部3月例行新聞會上,環保部水環境管理司司長張波也曾給出相似表述:“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水環境保護工作離人民群眾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不少地方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問題依然十分突出?!?/p>

僅就水環境治理而言,去年以來開展的中央環保督察可視作水十條(《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后對地方治水成效的階段性檢驗,按照計劃,去年至今年陸續迎來了重點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考核節點。

但是,既要還清過去多年累積的環境欠賬,遏制水污染,系統控制污水排放,又要找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點,重重難關之下,地方治水亟待突破既有困局。

水污染依舊嚴重

水十條后,水環境治理成效初顯。2016年,全國地表水國控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67.8%(目標為66.5%),劣Ⅴ類水質斷面占8.6%(目標為9.2%)。

雖然年度目標總體達成,但區域不均衡現象突出。“有一些地方不僅沒有改善,還在惡化,而且是明顯反彈?!睆埐ㄔ诨貞嚓P問題時表示。由于水環境質量惡化,環保部去年對山西省陽泉等地主要負責人進行了約談,2016年,25個國控斷面未達到年度Ⅰ~Ⅲ類水質目標要求,并新增22劣Ⅴ類斷面。

環保督察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在廣東,2016年全省69條主要河流124個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由2013年的85.5%下降為77.4%。流溪河89條一級支流中46條水質為劣Ⅴ類,干流斷面水質由2013年Ⅳ類下降為2016年劣Ⅴ類,江村斷面水質長期為劣Ⅴ類,2016年氨氮濃度較2013年上升66%。

千湖之省湖北情況同樣嚴重。全省長江支流總體呈現出“好水變少、差水增多”趨勢。東荊河潛江出境斷面2015年總磷、氨氮年均濃度分別較2013年上升200%、250%;通順河流經潛江境內僅15公里,水質急劇從Ⅱ類惡化到劣Ⅴ類,氨氮濃度最高超過130毫克/升,沮河宜昌段受磷化工企業排污等影響總磷污染嚴重。

生活污水在一些城市依舊處在“失控”狀態。環保督察顯示,深圳、東莞兩市每天有約45萬噸生活污水直排環境,廣州每天有47萬噸生活污水直排流溪河或其支流。

在上海,中心城區雨污混接導致每天約20萬噸污水直排,中心城區雨污合流泵站平均每日放江量達97萬噸,雨污混接、泵站放江對中心城區河道和長江口水質造成較大影響。

污水失控源于快速城市化中基礎設施建設的嚴重滯后。水十條明確,上海市所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應于2016年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但督察發現,上海50座城鎮污水處理廠中執行一級A排放標準的只有10個,僅占總處理能力4%;21座污水處理廠仍在執行二級排放標準,占比達68%。

而在陜西省會西安,因部分區域污水管網建設不到位,多個污水處理廠采取“河道納污、抽取河水”方式收集處理污水。2015年以來,渭河西安段天江人渡、耿鎮橋兩個斷面水質仍為劣Ⅴ類。

水資源過度開發

相對于普遍性的水污染問題,水資源過度開發帶來的環境問題在一些中西部省份凸顯。

督察反饋意見指出,湖北省水利(水務)部門不顧自然資源承載能力盲目開發,一些河湖生態環境系統性、完整性破壞嚴重。

湖北全省建成水庫6275座,水電站1788座,漢江在流量減少的情況下仍實施六級梯級開發,干流流速降低,水體自凈能力下降,近年來年年發生水華。府綴恿饔蠣婊僅約1.8萬平方公里,建設水庫達888座,河流水體“湖泊”化,其中府河孝感段沿線共有涵閘56座、攔河壩8座,大多未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

填湖占湖問題依然存在,武漢官蓮湖西北部10個湖邊塘、p山湖北部近200畝水面、湯遜湖約145畝湖邊塘均屬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規定應予保護的水域,但全部被劃出保護范圍,并作為建設用地出讓,在2013年以后被陸續填占用于工業和房地產開發。

重慶的GDP增速連續11個季度領跑全國,但督察發現,該市有24個工業園區位于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沿岸,其中長壽、萬州和涪陵等3個重點化工園區部分企業位于沿江1公里范圍內,98家規模以上化工企業沿長江布局。

“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現企業布局亂、生態破壞比較嚴重等問題,根子上還是沒有真正確立起環境承載力的概念。流域環境承載力不同,有的地方特別敏感,比如江邊河邊、重要河湖濕地等都是有很高生態價值的區域。”張波說。

地方不作為、慢作為

“談及大氣污染就強調區域外來輸入,談到水污染就強調水資源不足,對主觀原因和自身工作問題認識不足。”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向北京反饋意見時直言,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在思想認識上習慣把環境問題歸咎于客觀原因。

作為環保工作的責任主體,各級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推進落實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在陜西,不少人反映一些地方領導仍然認為經濟發展是硬任務、環境保護是軟指標,因而在工作中一手硬、一手軟,環境保護工作顯得比較被動。

湖北一些地方和部門在環境保護方面說得多、做得少,重發展、輕保護的思想觀念沒有完全轉變。一些地方向湖泊要錢、要地、要房的趨勢仍未得到遏制,侵占蠶食湖泊的問題仍在發生。

流域治污

作為銜貫東西的黃金水道,過去多年長江污染形勢嚴峻,流域環境承載力嚴重下降,目前總磷已上升為長江干流首要污染物。

“COD(化學需氧量)、氨氮不再是長江流域的首要污染物,這意味著經過多年的大力治理,以COD、氨氮等指標為代表的工業和城市污染總體上得到遏制。”張波說,總磷成為首要污染物,意味著下一步必須高度重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流域生態保護。

今年2月,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試點方案》,提出將流域作為管理單元,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實行流域環境保護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環評、統一監測、統一執法。

他談道,流域治污實際上是“一點兩線”:一點即水環境質量狀態點;兩線一條是減排,一條是增容。而目前,污染物減排方面的工作相對較細、較實,法規標準、監管辦法、治污設施也較多,但法律法規對增加環境容量、水生態保護的規定相對較原則,標準、監管方法可操作性不強,職責也不明確,這使得水生態保護容易停留在概念上。

今后,環保部門將努力統籌減排和增容,把增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在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其中一個重點內容就是強化流域水生態保護。

篇9

    朝陽位于遼寧省西部,區域范圍為東經118°50′至121°20′,北緯40°35′至42°20′,地處冀、蒙、遼三省(區)交界處。朝陽境內主要有大凌河、小凌河、青龍河和老哈河等四條河流。大凌河流域總面積為12963平方公里,最大徑流量為15600立方米/秒,最小徑流量0.09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為8.82億立方米,可利用水總量為6.5549億立方米。境內共有大凌河支流22條,主要支流有大凌河西支、老虎山河、牤牛河等。

    2 水環境狀況

    2.1 水環境質量狀況

    2010年,在朝陽市境內三個監測斷面的水質數據中,只有南大橋斷面水質各項指標均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良好;長寶渡口斷面水質類別為劣Ⅴ類,水質重度污染;章吉營斷面水質類別為劣Ⅴ類,水質重度污染。大凌河主要支流的大凌河西支、第二牤牛河、老虎山河和涼水河子河水質均為劣Ⅴ類,污染嚴重。

    2.2 水資源狀況

    全市水資源相對不足,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4,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2左右。2010年,朝陽市水資源總量為118476.8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80350.1萬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82769.4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采量52410.8萬立方米。朝陽市總用水量呈逐年遞增長趨勢。在各行業中,除農田灌溉各年度用水量基本保持穩定外,其它各行業用水量均呈逐年遞增長態勢;2005-2010年,全市用水總量由36706.1萬m3增長到53882.8萬m3,年均增長4.9%;隨著朝陽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用水量的需求越來越大,水資源將遠遠不能滿足用水需求。

    3 水環境治理

    針對水環境質量和水資源的狀況,朝陽市提出了多項舉措,對水環境進行治理,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3.1 點源污染治理方面

    (1)工業廢水治理情況。大凌河水污染防治規劃共安排朝陽造紙廢水治理等12項工程,已關停造紙行業草漿生產線2戶(朝陽、凌源造紙廠),完成治理任務的5戶(喀左陳醋廠、凌鋼綜合污水處理、凌鋼焦化水處理、朝陽工業紙板廠、朝陽酒廠),停產整頓2戶(朝陽制藥廠和朝陽陽光紙業有限公司),企業倒閉1戶(建平華倫造紙廠);(2)畜禽屠宰廢水治理情況。畜禽屠宰污水治理安排5項,主要安排在各縣(市)。已完成2項,朝陽益康食品已關屠宰生產線;(3)醫療廢水治理情況。全市共安排醫療廢水項目17個,已完成市區及[提供和服務]各縣(市)區中心醫院的醫療廢水治理工程10個。(4)城鎮污水處理工程。十二五”期間朝陽市將建設城市(鎮)污水處理廠5座,配套建設污水收集管網22.5km。(5)鄉鎮污水處理。分為兩類:礦山污水綜合治理和原有鄉村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6)生態移民工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庫保護區內居民的生產、生活對生態環境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為保護和修復庫區生態環境,需要對保護區內居民進行生態移民。將保護區內居民全部遷出,建立移民新村,并對村民耕地、房屋等進行補償,完成各種安置項目,并配套建立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新能源及集中供熱系統。

    3.2 面源污染治理方面

    (1)生物綜合利用工程。一是推廣“一池三改” 農村戶用沼氣1.5萬戶,每年建設5000戶。二是沿上游及庫區鄉鎮建設生物質固化廠10個。三是建設生物有機肥廠2座。(2)畜禽糞便治理工程。加強畜禽養殖管理,進行圈養和收集糞便,同時嚴格管理糞便堆積和趨向,降低糞便污染,形成良好的糞便收集、處理模式。(3)村落環境整治工程。加強區域農村村落環境整治,有條件的小城鎮和規模較大村莊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城市周邊村鎮的污水可納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對居住比較分散、經濟條件較差村莊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進行處理;逐步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方式,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

    3.3 水環境治理環境保護方面

    (1)庫區攔污工程。在水庫庫區內設置隔離網來隔離固體漂浮污染物,及時打撈及運輸庫區內的生活垃圾等固體污染物。(2)河流入庫口濕地工程。十二五”期間,將在大平房大凌河入庫口、建平縣深井河與第二牤牛河匯合處、大凌河喀左縣城以下的吉利玍各建一塊不少于10km2的人工濕地,以對入河污水進行深度處理,計劃總排資4000萬元。(3)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工程。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自1993年列入全國八片水土流失重點區以來,已連續實施了20年,大凌河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工程也被納入中央水利水土保持項目的支持重點。

    第一、壩址兩岸生態保護工程;計劃在2013年-2015年完成重點迎面山宜林荒山造林5萬畝,平均每年1.66萬畝,重點栽植適合我市氣候特點的油松、側柏、山杏等鄉土樹種。第二、退耕還林工程;閻王鼻子水庫入庫口坡耕地。完成15度以上坡耕地造林0.2萬畝,重點開發大棗、南果梨、蘋果等經濟林樹種,并通過采摘園建設,提高經濟效益。第三、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實施小流域“金字塔”綜合治理模式、溝壑梯級治理模式等行之有效的科學治理方法。第四、礦區生態修復工程;在庫區范圍內對停產關閉礦山的生態修復、正在生產礦山的生態修復、尾礦庫的生態修復;同時增設生物預警系統,增強對突發水事件的預警能力。主要進行排土場清理、安全處置、植被修復。進行綜合監測及預警,防治突發性污染及安全恐怖事件發生,保證水質安全。

    4 結語

    經過治理,大凌河流域朝陽段水環境質量取得了明顯的改善,從而切實保障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與水環境安全,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破解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污染制約朝陽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 生物技術;環境保護;環境污染;環境治理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4-0123-01

1 我國環境問題現狀分析

1.1 水體污染

居民生活用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以及農藥、肥料等物質,經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滲透與流動而進入水體,使得水體環境受到污染,水環境質量惡化,居民可以飲用水源的質量普遍下降,進而威脅人的身體健康。

1.2 大氣污染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大氣污染日益嚴重,空氣質量進一步惡化。大氣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需要,不斷向大氣排放污染物而造成的環境污染。大氣污染物的排放一旦超過環境自身的凈化能力,大氣環境就會日益惡化,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破壞生態環境。

1.3 固體廢棄物污染

固體廢棄物通常是指人類在生產、消費、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環境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簡而言之就是“垃圾”。目前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固體廢棄物、工業固體廢棄物和農業廢棄物。這些垃圾不但可以污染大氣,而且還會對土壤、水體都會造成嚴重污染,危害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因此,為了創建良好的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我們要積極研究運用先進的高新技術手段,加大對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力度,如在環境治理時采用比較先進的現代生物技術來控制和治理環境污染問題,從而為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氛圍。

2 生物技術的內涵和主要特征分析

生物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現代高新技術,它是以DNA分子技術為基礎,內容涵蓋微生物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術。我國的生物技術在發展初期僅僅局限應用于農作物的改良、醫藥研究、食品加工工程等方面,伴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逐漸在環境污染和環境監測方面運用生物技術。生物技術不同于一般的傳統的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生物技術具有以下幾個優點:生物技術不依賴地球上有限的資源,而是以以生物為對象,著眼于環境污染中再生資源的利用;生物技術打破傳統的高溫高壓處理技術,可以在常溫、常壓下進行連續性的操作,這樣不僅可以節約能源,而且還可以減少環境污染;生物技術可以開辟生產高純度、優質、安全可靠的生物制品的新途徑,從而為人類的生存提供有力的保障;生物技術可解決常規技術和傳統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

3 生物技術在環境保護中的具體應用探討

3.1 生物技術在水污染治理中的應用與發展

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水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嚴重地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制約人類社會與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強對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已經成為整個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分析當前的水處理技術,我們可以得知生物處理法是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控制和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手段,生物技術將成為水污染控制和治理領域重點開發和應用的技術手段,目前常見的水污染控制和治理的生物技術有生物膜處理法、活性污泥法、穩定塘法、人工濕地處理系統法和土地處理系統法等等。其中突出表現在生物技術應用于廢水處理、生物修復以及微生物水處理劑等方面。

3.2 生物技術在大氣污染治理中的應用與發展

生物技術在我國的起步比較晚,尤其是在大氣污染處理中的應用歷史非常短,還不夠成熟。目前在大氣污染控制和治理領域采用的生物處理方法主要有生物過濾、生物洗滌和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技術法與傳統有機廢氣處理方法比較,具有低消耗、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性好和無二次污染等優點。

3.3 生物技術在固體廢棄物處理中應用與發展

近年來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多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固體廢棄物也迅速增多,嚴重地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目前世界各國處理固體垃圾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填埋、堆肥、焚燒。其中填埋和堆肥技術屬于利用了生物的處理技術。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將固體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理后,可作為作物生長的優質肥料,實現生活垃圾的部分資源化,這不但可以保護生態環境,而且可以實現廢物資源的二次利用。

4結論

生物技術在環境污染控制領域已顯示出獨特的魅力和應用前景。作為一項有效的環境污染治理措施,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的環境問題的也會不斷出現,我們不能僅停留在原有的技術階段,我們要不斷探索環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新理論、新方法,從而為生態環境的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孫毅.現代生物技術應用與環境保護研究的新進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14).

[2]許云峰,楊濤,蘭微.現代生物技術在水污染控制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11).

[3]劉艷麗.現代生物技術在生態環境及污染治理中的應用[J].煤礦現代化,2009(4).

[4]柳萍.環境科學與現代生物技術的完美結合――評《現代環境生物技術》[J].環境科學學報,20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