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資源回收前景范文

時間:2023-12-13 17:08: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可再生資源回收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回購再造戰略的內涵及逆向物流

1 回購再造戰略的內涵?;刭徳僭鞈鹇允侵笇τ吞锷a單位所擁有的廢舊生產物資進行回購,再造(再加工)、處理的過程,是物資流、信息流,資金流集成網絡。

2 逆向物流管理的內涵。我們通常所說的物流是指“正向物流”,但一個完整的供應鏈不僅應該包括“正向”的物流,還應該包括“逆向”的物流。逆向物流屬于油田供應鏈回購再造網絡的一部分,是一種包含產品退回。物料代替、物資的回收再利用,廢棄物處理、舊物資修復與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動,是對生產廢舊物資的收集、分類、再處理、再使用進行管理的過程,具體包括了退回檢驗控制,回收再造流程的確立、管理信息系統整合,物資回購集中管理四個方面。

二、油田物資供應鏈實施回購再造戰略的必要性

1 回購再造戰略是降低生產成本,實現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徑。油田供應鏈實施回購再造,既可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節約生產物資采購成本,又可推動內部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2 回購再造戰略是保護油田生產環境,實現油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油田實施物資回購再造戰略,能夠減少生產過程產生的廢舊物資對環境的污染以及資源的消耗,既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又可實現經濟效益的提高。

3 回購再造可杜絕潛在質量事故的發生。油田生產單位在淘汰產品、廢品中暴露出的產品品質問題,將透過逆向物流信息系統不斷傳遞到物資供應管理階層。物資供應部門的管理者可以根據反饋的質量信息優選供應廠商、促使供應廠商在事前不斷的改進產品品質管理,以根除產品品質不良的隱憂,可以提高潛在事故的透明度,讓質量事故防患于未然。

4 回購再造行業發展效益優勢明顯,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有著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環保價值,它不僅可以減少對原生資源的開采、利用,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還能節約了大量的資源,推動油田生產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為油田創造增效之道,也可增加一定的就業崗位,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油田物資回收領域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 沿襲傳統經營模式,管理機制有待創新。近幾年來,在國家鼓勵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政策下,油田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已有一定的規模,設立了專門的機構,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但基本還是采取“收進來、賣出去”的傳統經營模式,沒有向產業化方向發展。

2 油田廢舊物資回收機構規模小、技術手段落后。由于油田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開發投入嚴重不足,油田廢舊物資回收管理依然采用傳統經營模式,對廢舊物資僅限于“收”和“賣”,基本沒有引進或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用于再生資源的預處理和再加工,阻礙了油田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發展進程。

3 資源回收率低,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丟棄現象嚴重。油田生產每年投入約80億的生產物資,物資種類涵蓋56個大類,油田生產每年產生大量的廢鋼鐵,舊設備,廢有色金屬、廢紙、廢塑料、廢玻璃、廢電池,由于油田生產區域面積廣闊,生產過程產生的廢舊物資零星分散,其回收、再加工,運輸費用高,回購價格低;另一方面,油田廢舊物資調劑中心受機構、人員因素影響,向生產單位回購廢舊物資的種類和數量偏少。種種因素導致目前油田廢舊物資再回收利用率不到2。%,可回收再生資源隱性流失嚴重,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丟棄現象更加嚴重。

4 職工的資源意識、節約意識不高。在油田內部,對能源節約與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在發展思路上還沒有轉到通過存量調整,挖潛改造,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軌道上來,“資源意識”、“節約意識”有待加強。

5 激勵機制不健全。油田目前在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措施不完善,缺乏促進生產單位節能降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的激勵政策。由于回收廢舊物資需要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如果廢舊物資回購價格過低,激勵措施不到位,調動不了生產單位的積極性。

四、油田物資回收、再造、處理的策略和方法

1 建立油田物資回購再造管理機構。任何一種管理體制的推行,都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機構具體運行才能實現。油田供應鏈要實施物資回購戰略,首先要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應當在對油田現有物資供應管理體制及油田物資供應鏈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自上而下建立物資回購再造專門機構,使之能夠覆蓋油田各級生產管理部門。我們可以以油田物資供應體制為主線,將現有的油田物資回收調劑中心改建成油田物資回購再造集中管理中心,將各二級供應部門設為物資回購再造的中轉中心,各三級基層單位為物資回購再造物資供應點,形成一個建立在供應鏈有關環節上的完整的物資回購再造管理體系。油田物資回購再造集中管理中心行使油田廢舊物資回購管理職能,主要負責全油田生產性廢舊物資的集中回收,利用、處置,調劑和檢查,負責向修復點,油田范圍內再加工點、油田外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單位,生產物資供應廠商提供回購的可再生或可利用資源,負責舊品再造后的分配、供應。

2 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物資回購再造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是一個地區、一個企業整體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發展思路在一個方面的具體體現。所以,在油田物資供應鏈實施物資回購再造要從全局角度進行規劃。首先要要克服和糾正“重大輕小,重新輕舊”的傾向,積極組織收購可再生資源,特別是對那些生產部門非常需要,但價值小、利潤低或對環境污染嚴重的再生資源品種,更應千方百計組織回收。其次,要摒棄“收進來、賣出去”的傳統經營模式,建立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回收加工廠,采取清洗、除油,去污、干燥、拆解、剪切、打包,破碎等加工預處理手段,加工生產各類再生原料;最后,要根據物資回購的管理目標和業務流程,建立以三級物資回購供應點為基礎的點多面廣和服務功能齊全的物資回收體系、可再生物資交舊體系、廢舊物資拆解體系、物資修復管理體系,返廠再加工管理體系,形成以回收和集中加工預處理為主體,為原油生產和油田建設提供合格再生原料的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的產業鏈條,從而提高整個油田物資供應鏈的總運行效率。

3 完善物資回購再造管理機制,暢通物資綜合

利用渠道。目前,雖然油田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已有一定的規模,設立了專門的機構,但是,油田供應鏈要實施物資回購戰略,還需完善機制。首先,要認真落實國家鼓勵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有關政策,爭取油田有關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的支持,獲得對再生資源回收,加工、處理部門和回購再造信息網絡等方面項目的投資。加快資源綜合利用的步伐;其次,要同有關部門結合,制定有效促進油田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第三,要加強與油田外再生資源加工行業及行業協會的聯系,尋求與它們的交流與合作,第四,協調好廢舊物資上交,回收、分拆、再加工、利用單位的協作關系。

4 開發物資回購信息系統。信息流與物資的流通是相輔相成的,信息流在物資回購和逆向物流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信息在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所采用的形式有些不同,但從根本上講,信息都是為物流順利、通暢的完成所服務的。油田目前實施物資回購戰略、發展供應鏈的逆向物流所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廢舊物資信息數據的缺乏。包括廢舊物資存在的準確位置、數量、可利用的程度、目前的管理狀況等等,因此建立為物資回購和逆向物流服務的信息系統和數據庫,強化信息服務,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供準確、充足的附加信息對逆向物流的順利完成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目前,一些網站從事某些二手產品的廣告和銷售,我們也可以加強與這類網站的聯系,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市場行情、產品信息,可再生資源利用的信息,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這類網站為自己做宣傳,尋求與油田外可再生資源加工廠商的合作。

5 建立相關激勵機制。為促進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油田應當出臺一定的激勵政策。加大對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支持力度,鼓勵生產建設單位回收和利用。對上交的廢舊物資,給予一定的價值返還;對利用再生資源的單位。可以按節約新物資的比例予以適當的獎勵。

6 搭乘網絡配送的運輸載體,實現物資回購再造與網絡配送整合。網絡配送是正向物流的終點,而物資的回購再造是逆向物流的起點,二者可以通過油田物資供應鏈的運輸載體實現物流供應鏈起點和終點的整合。即通過信息系統在完成網絡配送的同時,利用網絡配送的車輛,搭載回需回購再造物資至所需地點。

篇2

海濱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

城市可持續發展這一問題提出后,國內外學者從資源、經濟、社會和環境等不同的角度對其內涵及發展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在眾多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理論中,以下幾大理論是海濱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資源永續利用理論的認識基礎在于,認為人類社會能夠可持續發展決定于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資源是否可以被永遠地使用下去[2]。在這種背景下,學者們開始探討資源的永續利用并產生了相關理論。從可持續發展角度,自然資源可以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兩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無論是不可再生資源還是可再生資源都面臨著量和質的“瓶頸”。不可再生資源已接近或部分超過其邊界閾值;可再生資源也由于人類使用不當、管理不善導致其可再生能力受到嚴重損害,從而限制了利用的可能性。水桶理論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又稱為短板理論。所謂“水桶理論”也即“水桶定律”,其核心內容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根據這一核心內容,“水桶理論”還有兩個推論: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那水桶才能盛滿水;其二,只要這個水桶里有一塊不夠高度,水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水桶理論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之一。在城市這個大系統中,資源子系統與社會、經濟子系統之間的關系表現為供應與索?。画h境子系統與社會經濟子系統的關系表現為容納與排放。根據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其發展的核心目標是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我們可以建造城市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的水桶模型,其中城市環境系統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保障,可以比作水桶的桶壁;城市資源系統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比作水桶的桶底;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比作水桶里裝的水。那么,在城市這個水桶中,經濟發展的效率和社會發展的質量,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優的環境條件,也不取決于桶底最豐厚的資源稟賦,而是取決于桶壁上最差的環境條件和桶底最稀缺的自然資源。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在保證資源環境自身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人類經濟社會高效發展。如果人類經濟社會超出了環境和資源的承載能力,水桶中的水要么從桶壁流出,要么從桶底漏出,永遠也不會盛滿。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理論是地理學的基礎理論,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人類系統是地球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球系統的主要子系統。同時又與地球系統的其他子系統(如,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存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從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理論角度看,海灣城市可持續發展實質上是人類系統和地球系統(包括特定自然資源和特定自然環境地)之間的協調關系,人類系統和地球系統都是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所以海灣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復雜系統,如果人類系統和地球系統是相互協調的關系,則系統將呈現有序狀態,社會經濟將可持續發展,否則系統將出現無序或混沌狀態,社會經濟將不可持續。外部性理論的認識基礎在于:認為環境日益惡化和人類社會出現不可持續發展現象和趨勢的根源是,人類一直把自然(資源和環境)視為可以免費享用的“公共物品”,不承認自然資源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并在經濟生活中把自然的投入排除在經濟核算體系之外[2]。當存在外部性時,社會資源配置低于帕累托(最優)效率;當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效益時,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效率。外部性(主要指負外部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現代生產方式造成的環境污染;二是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其產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產權不明晰、交易成本太高、環境資源難以定價。通常外部性內部化的手段主要有3種:一是以法律為基礎的強制性管制手段;二是以經濟為杠桿的選擇性經濟手段;三是以道德為準則的引導性教育手段。財富代際公平分配理論致力于探討財富(包括自然財富)在代際之間能夠得到公平分配的理論和方法。根據世界銀行(1995年)的財富標準,財富包括自然資本、人造資本和人力資本。自然資本指自然界用于人類社會活動的資產,如環境的凈化能力、各種環境的生態功能及各類自然資源;人力資本包括勞動力(含知識和技能),以及培育相應知識和技能在教育、科技、營養方面的投資;人造資本指通過人類勞動所形成的物質財富。財富代際公平分配理論認為實現由自然資本、人造資本和人力資本構成的社會財富的代際轉移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根據財富代際公平分配與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標準,可持續發展可以分為以下3種類型。(1)弱可持續發展。當總資本量不減少,但不考慮資本結構即不考慮各類資本各自量的變化時,國家或區域處于弱可持續發展狀態。(2)中等可持續發展。當總資本量不減少,同時考慮資本結構即各種資本(尤其是自然資本)都有一個下限,資本存量不能低于這一下限時,國家或區域處于中等可持續發展狀態。(3)強可持續發展。當總資本量不減少,同時各種資本(尤其是自然資本)都不能減少時,國家或區域處于強可持續發展狀態。3種生產理論流派的認識論基礎在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于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組成的世界系統中物質的流動是否通暢并構成良性循環,并且把物質的流動分為三大“生產”活動,即人的生產、物資生產和環境生產,致力于探討三大生產活動之間和諧運行的理論與方法[2]。3種生產理論認為:物資生產、人的生產和環境生產構成一個整體,物質在這個環狀結構中循環運動。如果任何一種物質在這個系統中的流動受阻,都會危害世界系統和諧運動與持續發展。反過來或者可以說,人與環境的和諧程度取決于物質在這3種生產之間流動的暢通程度。

海濱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個城市的產業結構可反映該區域的資源開發利用能力、前景和所在區的環境承載力,代表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能力;其標志主要是對可再生資源的維護和撫育,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替代能力。尤其是進一步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海洋產業結構優化的方向是:產業綠色化,更關注生態和社會效益,如無污染環保型和環境友好型等;產業柔性化,即產業結構的組合關聯性強,產品多樣、產品周期較短、市場多元化,是具有彈性的產業結構;產業高科技化,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創建科技含量高的產業?!俺藬敌薄顿Y的增加將會引起更大的乃至數倍的GDP的增加。港口經濟是指由港口運輸業及依托港口發展起來的相關產業有機組合而成的一種區域經濟,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和關聯性。港口的發展既需要倉儲、運輸、物流、加工、貿易、金融、保險、、信息、口岸相關服務的支持,也會極大地帶動這些產業的發展。有數據顯示,港口生產經營與其他相關產業及間接誘發的經濟貢獻為1∶5,提供就業比值為1∶9,如,德國漢堡港每10萬噸吞吐量(件雜貨)所創造的就業崗位為428.8個,天津港每萬噸吞吐量創造GDP的貢獻約為120萬元,對地區就業的貢獻為26人,寧波港每增加1元產值,就能為寧波市帶來89.6元的社會效益[3]。城市的人力資本存量和人才素質對城市經濟競爭與發展起決定作用,現代城市競爭主要是科學技術水平的競爭??萍既瞬藕图夹g創新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要增強科技創新對海濱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帶動作用,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通過改善軟硬環境,吸引外部資本、人才、科技資源;促進當地金融服務體系的完善,拓寬融資渠道,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高度重視培育城市科技轉化能力,激發大中型企業科技人才活力和創造力,促進企業和科研機構走向聯合;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擴大職業教育、在崗教育,提高勞動者的文化技能,以提供適合地方需求的各層次人才。最終通過人力資源的優勢發揮、資金和資本市場的運作、研究與開發潛力的支撐,實現海濱城市競爭力的持續提升。海濱城市可持續發展強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關系的協調,社會、經濟、生態目標的均衡;強調發展過程的整體性、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因此,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轉變海洋經濟增長方式。目前,資源的價格低導致的資源濫用與資源價值的不明確有很大的關系。要實現資源的持續利用必須樹立正確的資源價值觀,認識到未經人類勞動參與或尚未參與的交易、天然的自然資源都是有價值的;必須正視資源的區際差異和資源的代內公平,重新調整和建立資源流轉機制,增加新的原則(補償原則、資源市場原則);同時建立約束機制實現資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與資源的代際公平。要充分認識生態破壞的不可逆性和造成危害的持久性,認識到人類自身導致環境破壞后環境的滯后性,要加強對環境保護的預警研究。實現環境成本內化主要有以下手段:①政府的環境管理與監測手段,界定環境資源的產權,對環境資源進行價值評價和核算,建立環境監測系統,制訂環境收費手段。②企業建立生態化管理(清潔生產,開發運用環境技術,生產綠色產品加強綠色營銷)。③公眾的環境知情權,普及環境教育。政府是影響環境質量的主體,通過管理機制、環境政策體系、環境信息公開化機構、保證環境質量。公眾則樹立環境意識、環境參與意識和環境監督意識。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3R原則,是環境友好型經濟,充分體現了自然資源和環境財產的價值,確立了新型的資源供應渠道。建立循環經濟模式的主攻方向有:企業內部通過清潔生產、環境管理標準體系認證等措施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企業間的資源循環利用與耦合,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和廢棄物減量化;一、二、三產業內部及產業間的資源高效利用和耦合,實現區域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廢棄物的減量化。當前,循環經濟的發展重點是發展生態工業,推行清潔生產和環境管理,培育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業。

本文作者:趙玉杰工作單位:山東社會科學院海洋經濟研究所

篇3

中國利用微藻生產生物能源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目前,在山東省的實驗室獲得了初步成果,培育出的富油微藻,最高含油比已經達到68%,可在此基礎上制取生物柴油。有專家認為,海洋微藻的能源化利用,有望成為“后石油時代”破解能源危機的一把鑰匙。

據了解,山東有十幾個課題組在從事微藻研究,已發現、篩選、培育幾十個富油藻種。并開始運用基因工程技術來改造藻種。還有一些技術力量正在進行微藻生物柴油制備技術的研究。

據了解,中國的有機碳組成中。海洋藻類占了1/3,藻類是一種數量巨大的可再生資源。也是生產生物質能源的潛在資源,其中微型藻類的含油量非常高,可以用于制取生物柴油。微藻能夠有效地利用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將無機物轉化為氫、高不飽和烷烴、油脂等能源物質;而且微藻生物能源可以再生,燃燒后不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對大氣二氧化碳沒有凈增加。此外,微藻的產油效率相當高.在一年的生長期內,每公頃玉米能產172升生物質燃油。大豆能產446升,油菜籽能產1190升,棕櫚樹能產5950升,而每公頃的微藻能產生物質燃油95000升。

(文章來源:中國節能減排網)

釀酒廠利用廢水生產氫氣

近日,美國加州Oakville的一間釀酒廠以細菌及少量電力。加入其酒廠排出的廢水中制造出氫氣。

賓夕法尼亞州大學環境工程學教授BruceE.Logan指出,這是首個以細菌電解系統從廢水生產氫氣的可再生技術示范。該系統由Logan教授及其研究伙伴共同研發。

那柏釀酒公司(NappawineCompany)提供設施及廢水供研究。該公司為家族生產,葡萄園占地635英畝,以有機管理技術種植葡萄,并無使用化學品。

釀酒廠的廢水主要來自清洗器材、葡萄處理及其他釀酒過程。

細菌電解系統廠是一個循環系統,每天可處理約1000公升的廢水。細菌電解電池由兩個泡在液體的電極組成,分別為碳陽極及不銹鋼陰極。對比其他系統以白金或黃金等貴金屬鍍面的電極,此系統成本較低。

當廢水流經電池,與細菌產生作用令有機物質轉化為電流,如稍微提高細菌產生的電壓,不銹鋼陰極透過電氣化學作用便產生氫氣。

產生出來的氫氣可用于氫燃電池,Nappa釀酒公司最后可將氫氣應用于汽車或電力系統。該公司目前已設有廢水處理及回收設施,經細菌電解處理過的廢水將與其他用水再作處理,并用作灌溉。

篇4

重慶地區地表水資源豐富,長江、嘉陵江、烏江三大水系在重慶有大范圍的流域面積。江水全年溫度變化范圍均適合于水源熱泵運行,有利于水源熱泵機組運行及獲得比較高的運行效率;江水水質良好,除兩江水的濁度存在波動較大和超出允許值較多外,其余指標從總體上說均能滿足空調冷卻水的水質要求,在工程上可以直接利用,水處理成本較低。

地質構成內主要以砂巖、泥巖地層為主,導熱系數大,熱物性很好,且可鉆性等級低,鉆孔難度小,費用不高。地下水主要以基巖裂隙水、脈狀裂隙水為主,有利于地下換熱器的傳熱和地下熱平衡。

城市污水排放量大且穩定,污水溫度受氣候影響小,具有冬暖夏涼的特性。同時大量的溫泉資源產生的洗浴廢水仍蘊含大量的熱能,也具備開發潛力。

太陽能資源條件較差,但是在夏季太陽能資源的分布情況卻相對豐富,在每年的6~10月里,約有60%左右的時間達到了三類地區的水平,在這些月份,太陽能資源的可利用程度較高。

2 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市場前景分析

重慶目前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的形式主要包括利用地表水、生活污水、溫泉廢水、土壤采用熱泵技術為建筑供冷、供熱(生活熱水),利用生物質能制取沼氣,在渝東南部分區縣太陽能豐富地區利用太陽能制取生活熱水,后兩者因使用規模一般較小,在此不予考慮。

地源熱泵相對于常規空調系統,區別主要在于冷熱源部分,這也是造成其比常規空調投資成本要高的原因,如地表水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要增加取水和水處理設備,地埋管地源熱泵需要打孔安裝地熱換熱器。近幾年,隨著市場的逐漸成熟,地源熱泵的投資成本也在不斷下降。圖1、圖2所示的是2007~2010年地表水地源熱泵增量投資成本和增量投資靜態回收期走勢示意圖,可以清晰的看到這種變化。同時,從已投入運行的地表水水源熱泵系統工程項目實際效果來看,冬、夏季節能率平均在34%以上,節能效果顯著,業主也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收益。

根據有關單位對重慶主城九區可再生能源資源的評估,不考慮空調系統末端,包括地表水地源熱泵、地埋管地源熱泵、污水源熱泵在內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即可提供約1700億的市場。應該說,重慶地區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產業化前景良好。

3 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產業化發展建言

3.1 規劃先行,合理布局

堅持規劃先行原則,對可再生能源進行統一規劃。可再生能源可以重復利用,但并不是能夠無限制的開發,必須有事先的和整體的規劃。規劃應建立在對可再生資源基礎數據調研基礎上,可按照主城、一小時經濟圈、區域中心城市、區縣城市順序,有條件的地區也可先行,由點到面,逐步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的專項規劃。同時,出臺指導性或強制性的政策,根據各地區可再生能源資源優勢,將每年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列入考核范圍。

3.2 建立長效推廣機制

發揮財政、稅收金融等經濟政策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建立建筑節能專項資金制度,加大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設項目及技術含量高、推廣價值大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設備研發和產品生產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培育建筑節能服務體系,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特許經營管理模式。

制訂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應用水資源費優惠政策。地表水地源熱泵系統只是提取地表水中的熱能實現供冷、供熱,在排放水不做景觀用水等其它用途條件下,基本可全部排回,也不會污染水體。建議免收或減免部分水資源費,以利于推廣。

3.3 開展關鍵技術研究

建立具有標準接口、開放式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水文地質數據信息資料庫,為熱泵系統的設計和運行優化提供依據,減少熱泵推廣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資。開展江河水和湖水在不同水質情況下對熱泵機組換熱器的傳熱、阻力特性及性能影響等方面的基礎研究,為水處理設備和水源熱泵機組的研究開發提供可靠的基礎數據。

針對江水含沙量大、濁度高、湖水含藻類大等問題,研制或采用高效除沙、降低濁度(對江水)和除藻(對湖水)的水處理設備。研制、開發、或采用高效并具有防腐、防堵、防沖擊和自清洗能力的水源熱泵機組,降低水處理要求,減小水處理設備投資。針對長江、嘉陵江取水落差大的情況,開展水輪泵、水輪發電機等方面的排放水利用方案及一水多用技術,降低取水泵的能耗。

篇5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材料;3D打印

中圖分類號:X503.2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81

前言

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制造技術已難以滿足人們使用需求,因此,尋找一種新的制造方法十分迫切,3D打印技術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近年來由于3D打印技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各大主流媒體頻繁出現,成為當下與未來發展的新星。但因打印材料的緊缺與制備困難,打印成本昂貴,對3D打印技術的發展和深入市場化帶來一定的制s。農作物秸稈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應用在3D打印技術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3D打印技術的概述

3D打印技術源自20世紀90年代,是一種快速成型制造技術,因其制造特點獨特,又稱“增材制造技術”,工作原理為層層堆疊與逐層打印,是一種跨學科的交叉技術。3D打印技術是基于傳統二維打印技術基礎上的大膽創新,把二維打印延伸至三維領域,把噴墨式打印的平面圖案、文字等通過原材料逐層堆疊而成的三維立體實物,不但拓展出非主流化設計潮流,還彰顯出新時代個性化創新活力與創造潛力。

3D打印技術所需的成本較高,不僅因為3D打印機本身機器的價格高,更重要的是3D打印所使用的材料價格高,精密度越高與速度越快的3D打印,其對于材料的要求越高。而材料作為3D打印技術成型工藝與成型件性能及設備結構的核心,根據化學成分可分成金屬、陶瓷、聚合物及復合材料等,這些材料的價格較高,且數量有限,還要滿足剛度、強度、耐濕潮及熱穩定性要求和方便后續工藝處理??梢姡?D打印因受到材料緊缺與材料價格問題的制約,難以快速形成市場化,對3D打印材料與其制備方法的深入研發帶來一定影響。

2 3D打印技術的材料及其優缺點

2.1 金屬材料

之所以3D打印倍受歡迎,主要因其可把物體的設計、創造或快速復制從改變變成現實。當前大多3D打印材料以塑料為主,而金屬所具有的良好力學強度與導電性使該領域的研究者對金屬物品打印持有濃厚的興趣。但將金屬作為3D打印的原材料使用價格非常昂貴,特別是作生產原料而使用的金屬材料,比如1kg的鈦金屬粉末用在3D打印上的價格是200~400美元,昂貴的原材料使得3D打印技術難以真正得到普及。

2.2 陶瓷材料

硅酸鋁陶瓷粉末可以用作陶瓷產品的3D打印,且3D打印出來這類陶瓷制品耐熱性高,不透水,無毒可回收,可以作為理想的餐具、飲具、花瓶、燭臺、藝術品及瓷磚等家居裝飾品,但因其強度不高,因此容易碎裂。

2.3 聚合物材料

用于3D打印常見的聚合物材料有聚乳酸(PLA)和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ABS是最常用的3D打印熱塑性材料,不僅可生物降解,還有良好的柔韌性、抗高溫性及機械加工性,加上其強度高、耐磨性好與抗沖擊性大而常被工程師選用。但許多ABS部件會有精度障礙,和3D打印機的機床接觸時,表面容易向上卷曲,且打印較大物件時,要小心模型冷卻時因熱應力而引發的翹曲和變形。PLA是3D打印初期使用情況最好的原材料,呈半透明顏色與光澤質感,可經生物降解后變成活性堆肥,是由甘蔗與玉米淀粉所形成,能避免模型發生翹曲和變形,打印出其他材料難以打印的形狀。但PLA材料打印出來的物件無法抵抗高溫,一旦溫度超過50℃就會變形和軟化,給3D打印帶來巨大的麻煩。

2.4 復合材料

美國硅谷Arevo實驗室通過3D打印發現高強度的碳纖維復合材料,與傳統注塑定型和擠出方法相比,3D打印中通過對碳纖維的精確控制,可以優化電熱性能與特定機械的性能,具有優秀的抗化學與耐高溫性能,且可嚴格設定綜合性能。因3D打印復合材料的零件一次使用只可制造一層,每層可實現任何需要的纖維取向,因此其造價也會較為昂貴,且無法循環利用,適用于國防、航天及醫療方面。

3 農作物秸稈3D打印的綜合應用

和上述材料相比,農作物秸稈應用在3D打印中更具發展前景。農作物秸稈是在籽實收獲之后剩下的一些富含纖維成分的作物殘留物,主要有豆類、麻類、薯類、禾谷類、油料類及甘蔗、棉花、瓜果、煙草等作物的秸稈,其作為農作物當中主要的副產品,數量龐大,同時也是具有多類用途的一種可再生生物資源。根據聯合國的環境規劃署所做出的報道指出,世界上所種植的各類農作物秸稈每年可提供20億t,而我國的農作物秸稈每年產量大約是7億t,位居世界首位,其折合標準煤量是3.5億t左右,占全球秸稈總量約30%,我國農作物秸稈資源量每年占生物質資源量接近50%。

雖然農作物秸稈為一種珍貴的可再生資源,但因受到生活方式與消費觀念影響,我國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基本還處在高污染、高消耗及低產出的現狀,大多數農作物秸稈都被棄置或焚燒,無法得到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根據調查,我國農作物秸稈的利用率在33%左右,其中大多數都未經過處理,經處理后所利用的量只有26%左右。所以,對農作物秸稈資源進行綜合應用對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增加收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然而,將秸稈用在3D打印中的新材料,不僅可以解決農民農收問題,保護環境,還能在加工回收后獲取3D打印的新材料,這樣可以顯著降低3D打印的成本。農作物結鋼有著非常高的利用價值,其熱值高,相當于標準煤的50%,經測定,農作物秸稈的熱值大約15000KJ/kg,且農作物秸稈中含有多種能夠被有效利用的成分,除了大部分的碳之外,還有鈣、鉀、鎂、硅、磷、氮等礦物質元素及有機成分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蛋白質、灰分及脂肪等,這些物質可作為資源進行利用。

如用玉米秸稈等原料經過加工后可以打印出木紋餐具與花瓶等生活常用品,這種采用農作物秸稈經3D打印所生產的產品有著天然草木色的紋理與秸稈特有的清香,使所打印出來的產品更具木質感,不僅實用,還具有觀賞價值,且農作物秸稈用做3D打印的材料,綠色環保,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4 結語

3D打印技術的出現受到多個國家的關注與重視,且對傳統的制造方法帶來巨大突破,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為各類似行業所存在的問題提供新解決思路與方法。因此,各國開始大力發展3D打印打印技術,并將農作物秸稈應用到3D打印中,相信在未來3D打印技術會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變成社會發展新航標。

參考文獻

篇6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以及循環經濟的戰略,分析了廢舊磨具的物資狀況,提出了廢舊磨具的再生技術路線,并探討了廢舊磨具再生的市場前景。

1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資源的有效利用已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資源的獲取途徑有開采、儲備和再生三種。面對全球資源枯竭、國內資源緊張的現狀,我國必須放棄單純的儲備“原生態”資源的狹窄思路,轉而走“再生資源”之路,這也是我國搞循環經濟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與“儲備”資源相比,“再生”資源可能是解決目前我國能源困境的一種有效途徑。

如何實現廢舊物資的再生已成為科研開發的重要課題之一;大批廢舊磨具的回收再利用則是磨料、磨具行業的研究熱點。

2廢舊磨具市場狀況

在機械加工行業,由于磨床結構設計、制造與技術方面的要求,磨削加工所用的磨具不可能完全被消耗,總會剩余約占磨具總質量1/3的殘留量;另一方面,磨具生產企業由于生產工藝及過程控制不當,往往會產生一些廢品(即便控制得當,也會產生大約1%的廢品)。據統計,我國磨具年產量約20萬噸,每年產生的廢舊磨具近萬噸,雖然一些技術工作者根據自身企業情況對廢舊磨具進行了有效利用,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廢舊磨具被當作垃圾處理掉。

近年來,磨料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節約和利廢是當務之急。此外,從資源的角度來看,磨具的生產制造所用的基礎原料,如鋁礬土、石英、長石、粘土等都屬于天然礦藏,經長期開采,其資源已相當有限。因此,磨具生產制造行業必須積極尋找新礦源、杜絕資源浪費、發展可再生資源。廢舊磨具的再生將是磨具行業技術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攻關課題。

3廢舊固結磨具再生技術

固結磨具由磨料和結合劑兩部分組成,經過配料、混料、成形、干燥、燒結或硬化而成。磨料主要包括剛玉系和碳化硅系兩大類,是由基礎原材料鋁礬土、石英等經高溫冶煉而成。磨料主要起磨削作用;結合劑主要起粘結磨粒、保持磨具硬度和強度的作用。在磨具制作和使用過程中,磨粒的物理化學性能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仍然保持其固有特性。當廢舊磨具破碎加工后,每個顆粒都包含一定量的磨粒和結合劑,再生磨粒仍可保持其固有的磨粒特性。磨具根據加工工件的工藝要求分成不同類別,在制作過程中所用的磨料材質、結合劑的種類和用量也各不相同。因此,廢舊磨具回收后要先分類,再處理:按結合劑種類將磨具分為陶瓷結合劑、橡膠和樹脂結合劑三大類;再按磨料材質分為白剛玉、棕剛玉、微晶剛玉、單晶剛玉、鉻剛玉、綠碳化硅、黑碳化硅等。不同結合劑的廢舊磨具處理方法各不相同:對于樹脂、橡膠結合劑的磨具要按磨料材質分類,然后投入焚燒爐焚燒,以便除去樹脂、橡膠結合劑,這樣處理后磨料性能基本沒有變化,仍可按一級磨料被重新使用;陶瓷結合劑類磨具處理方法截然不同。由于陶瓷結合劑是無機化合物,在磨具高溫(約1350℃)焙燒過程中玻化,已牢牢附著在磨料表面,很難用簡單的物理、化學方法將其分離。但將陶瓷磨具物理破碎后形成的新磨粒,其磨削、自銳性能基本不會改變,因此,可以將陶瓷磨具按磨料材質分類后進行破碎、分級,并對再生磨料進行配方試驗,重新制成磨具加以利用。

4廢舊磨具再生的應用前景

對于陶瓷結合劑磨具再生磨料的利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生產樹脂切割片。樹脂切割片是以樹脂液和樹脂粉為結合劑,將磨料粘結固化而成。對于切削要求不高的產品可以使用這種再生磨料生產;(2)用于樹脂磨具的夾心部分,替代優質磨料以降低生產成本。因為磨具用于磨削時通常僅使用外徑部分,內徑部分不參與磨削;(3)在陶瓷磨具生產中替代部分優質磨料。由于再生磨料仍具有良好的磨削性能,則可以在不改變磨具的硬度、強度、磨削性能的前提下,通過調整配方、試驗、主要性能檢測等手段確定再生磨料的加入比例和新的生產工藝。轉

使用再生磨料可以減少資源浪費、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目前正品剛玉系磨料中棕剛玉市場價格約為2600元/t,白剛玉約8500元/t,而再生磨料中棕剛玉僅1300元/t、白剛玉4000元/t;正品碳化硅系磨料均價約8500元/t,而再生碳化硅磨料僅4000元/t。再生磨料與正品磨料價格懸殊,按照我國年產20萬噸磨具的市場狀況,廢舊磨具再生每年可創造近5000萬元的經濟效益,并且可以減輕環境負荷,符合我國的可持續性發展及循環經濟戰略。因此,廢舊磨具再生有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市場前景非??春?#65377;

篇7

內容摘要:我國工業經濟的發展帶來能源消費的迅猛增長,而伴隨粗放式能源消費模式產生的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問題日益嚴重。本文基于3E系統模型,通過對我國能源消費現狀、能源消費存在的外部性問題及其解決路徑的分析,謀求能源—經濟—環境三個社會發展子系統之間的綜合平衡與協調發展。

關鍵詞:3E系統模型 能源消費 外部性 途徑

問題的提出

3E(Energy—Economy—Environment)系統模型研究能源—經濟—環境三個社會發展子系統之間的綜合平衡與協調發展,強調只以“能源—經濟”或者是“經濟—環境”二元系統為對象的研究都有失全面和深入,主張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能源服務需求,但同時,經濟增長不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環境與生態破壞。

統計數據表明,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趨勢,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88%。而隨著經濟的增長,能源消費總量也穩步增長,能源消費與GDP呈同向增長,能源消費成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障。然而,經濟與能源消費高速增長的同時,卻帶來了大氣、水、土地等資源的污染,這種能源消費的負外部性問題日益顯著,逐漸成為能源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我國能源消費現狀

我國的能源資源總量約4萬噸標準煤,居世界第三位。煤炭保有儲量為10024.9億噸,但可采儲量只有893億噸,石油的資源量為930億噸,天然氣的資源量為38萬億立方米,現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只占資源量的約20%和約6%,僅夠開采幾十年;煤層氣資源量為35萬億立方米,相當于450億噸標準煤,排世界第三位,但尚未形成規模開發利用。因此,從可采儲量及可開發利用規模角度看,我國常規能源資源并不豐富。

(一)能源消費總量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和能源消費量增長迅速,年增長率分別為9.6%和5.2%。

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我國工業化發展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1995-200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從131176增加到145531萬噸標煤,增加了14355萬噸標準煤,增加10.94%;2000-2006年,能源消費總量增加90466萬噸標準煤,增加62.16%;而縱觀1995-2011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增加了 193882 萬噸標準煤,增加了 147.80%。我國能源消費總量水平正在以較快的速度逐年遞增。

(二)能源消費結構現狀

從表1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消費占據了絕對高的百分比。以發電煤耗計算法計算,除2000年煤炭消費總量占比69.2%之外,其余主要年份的煤炭消費總量占比均達到70%以上。在能源消費構成中,占據第二位的是石油,1995-2011年主要年份中石油消費總量占比平均達到19.54%。

(三)能源利用效率現狀

我國平均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費量,如表2所示,自2007-2011年,總體單位能耗逐漸下降,即能源利用效率總體上在不斷提高。2007 年的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費總量是 1.28 噸標準煤,2011 年這一消耗總量降低為 1.08 噸標準煤;2007 年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煤炭消費量、焦炭消費量、石油消費量、原油消費量、燃料油消費量和電力消費量分別為1.25 噸、0.14 噸、0.18噸、0.16 噸、0.02噸和0.13 萬千瓦小時,到了 2011 年對應能耗分別降為 1.04噸、 0.11 噸、0.13 噸、0.13 噸、0.01 噸和 0.13 萬千瓦小時。

我國能源消費存在的外部性問題

(一)能源消費外部性的含義

本文所論及的能源消費外部性,主要是指能源消費的負外部性,即能源消費行為對另外的經濟行為人或者生態環境所產生的有害影響,這種有害影響帶來他人或社會的損失和額外費用的增加,能源消費者不支付補償費用,因此能源消費的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

(二)我國能源消費外部性問題

我國能源消費的負外部性問題集中表現在資源耗竭、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等方面。

首先,工業經濟發展造成煤、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過度使用,我國看似能源儲量豐裕,卻面臨著資源耗竭的命運。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煤炭探明儲量約l萬億噸,居世界第三位,而剩余可開采儲量為1145億噸,石油剩余可采儲量160億桶,天然氣剩余可采儲量為2.35萬億立方米,人均煤、石油、天然氣可開采儲量分別為世界平均值的74%、11%、4.5%。按目前剩余可采儲量(不包括將來勘探出來的能源資源)和能源消費量來看,煤炭還可以開采60年,天然氣還可以開采40年,石油還可以開采13年。如此下去,我國將難以擺脫資源耗竭的厄運。

其次,不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在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消費長期保持在 70%以上,這種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是造成我國大氣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按照我國現階段的煤炭燃燒方式,煤炭不能實現完全燃燒和充分利用,低水平的煤炭利用方式所產生的廢棄物形成了大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臭氧層遭到破壞,氣候受到影響,酸雨的形成破壞了生態平衡,公眾健康和文物古跡也受到侵害。另外,石油化工、燃煤以及機動車尾氣排放是空氣中重金屬污染物的主要來源,這些重金屬污染物通過呼吸進入人體和動物的肺部,對人體和動物的健康構成重大威脅,甚至形成致命的傷害。

最后,粗放式的能源消費模式破壞了水、土地等生態系統的平衡。在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過程中,能源消費產生大量的廢水、固體廢棄物,這些污染物破壞了水、土地等生態系統的平衡。根據統計數據,2003年到2010年八年間,我國包括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量從428.4億噸增長到572億噸,增長33.6%。廢水中的氨氮、酚等有害物質導致水生動植物的死亡甚至絕跡,其滲入土壤影響植物和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長,滲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害周邊居民生命健康。另外,煤炭消費會產生粉煤灰、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對土地資源產生不良的影響。

能源消費外部性問題的解決路徑

(一)節能減排,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減少外部不經濟的產生量,是降低污染、保護環境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降低能源消費過程中的外部不經濟,首先要節約能源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排放,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具體而言:第一,結合多種節能方式,通過技術節能、工藝節能、結構節能、管理節能、布局調整節能等,提高用能設備的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單位產品能耗,通過降低高能耗產業的比重,發展相對低能耗的清潔產品,降低全社會的總體能耗。第二,延長能源產業鏈,減少能源初級產品使用,發展下游產品的精細加工,增加回收伴生資源的能力,發展循環經濟、增加能源的利用率,做到物盡其用。第三,提高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準入條件。通過提高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的準入條件,遏制部分高耗能產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關注重點工程和重點企業,鼓勵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

(二)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

充分利用可替代能源,大力開發和利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降低煤炭等能源的消費比例,是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為提高能源開發科技力量,將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納入到國家科技發展規劃中,整合國內科研機構的科研能力,強化基礎性課題研究的支持力度,培養核心技術。其次,通過設立公共效益基金發展新型融資機制,通過向具有負外部性的能源消費單位征收系統效益費用,補貼具有外部正效益的新能源使用單位,使產品價格能夠相對真實地反映社會成本,既彌補可再生能源資金上的不足,又促進整個行業公平競爭、良性發展。最后,通過設立統領全局的最高能源管理機構,統一制定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分區域、有重點、以點帶面循序漸進進行可再生能源開發,集中優勢力量、在可再生資源條件優秀的地區重點發展,選擇市場前景好、短期內可見效益的項目,利用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資源,提高可再生資源開發的總效率和總效益。

(三)完善能源補償機制,將能源消費負外部性內部化

首先,健全排污權交易制度體系。由于在現實社會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不可能實現污染的零排放,所以排污權成為一個實際存在的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力,排污權交易是運用市場手段解決外部不經濟性的一種具體辦法,最終的目的是實現污染的總量控制。通過對環境可容納的污染上限的確立,科學確定排污權的初始分配標準,明晰污染治理責任分配。通過立法確保排污權交易市場行為的合法性、自由性、公平性、透明化。通過行政手段明晰環境產權,構建有效的交易平臺和公平的交易規則,形成以政府有效管制為結構特點的排污權交易市場體系。

其次,完善排污收費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是國家機關依法根據污染者排放污染物的數量、種類、濃度等,對其征收排污費的制度。通過向排污企業施加經濟壓力,將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使排污者承擔污染損害責任,促使其采取治理措施減少污染排放,最終改善和保護環境。提高排污收費標準和擴大排污收費征收范圍,將污染物排放科學的量化,使排污收費總額等于或高于污染治理設施的運行成本,迫使企業采取減排措施以保護環境。 另外,應加大排污征費的執法力度,健全收費管理機制,提高征收過程中的嚴肅性、權威性、強制性,并增強排污收費的透明性,公開排污收費信息和征收標準,加強群眾監督力度,減少排污收費過程中的人為可控因素,避免征收額度的隨意性。排污收費作為一種將外部不經濟內部化的方法,如果離開地方政府各項配套措施就難以單獨充分發揮作用,因此,政府不僅要監督排污費的收取,還要配合地方環保部門對污染嚴重又難以治理的污染企業進行關停并轉產,嚴格控制區域內的排污總量。

參考文獻

1.巴澤爾.產權的經濟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樊勇明.公共經濟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3.俞海山.可持續消費模式論[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4.賈麗紅.外部性理論研究—中國環境規制與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分析[M].人民出版社,2007

5.藍虹.排污權交易的產權分析[J].生態經濟,2005(4)

6.李壽德.環境外部性起源理論研究述評[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0(5)

7.沈滿洪.環境經濟手段研究[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篇8

廣東東莞 任先生

答:SiO2是涂料和橡膠中不可或缺的添加劑,它可以增加材料的強度和透明度。目前,SiO2的提取,多是依靠礦石。但礦石加工出的多是微米SiO2,而稻殼加工出的則是納米SiO2,其分子體積遠小于微米SiO2,其強度和透明度都較微米SiO2要高。

納米SiO2作為一種超高活性材料,由于特殊的結構層次,對許多材料具有強改性作用,被譽為21世紀的高科技材料。將少量的納米SiO2摻入混凝土中,即可輕易制備出超高強度和超高耐久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但人工制備納米SiO2工藝十分復雜,產品價格高昂,無法用于水泥混凝土等大宗材料的改性。而數量龐大的農業廢棄物稻殼含有大量的SiO2(約20%),通過一定的方式(如低溫熱解)將稻殼的有機成分去除,可以廉價制得納米SiO2(成本不足普通的人工制備SiO2成本的10%)。并且,稻殼燃燒熱的回收利用能夠使生產用熱全部自給,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燃燒尾氣的利用,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它的研制成功,不僅可以充分利用這種“農業垃圾”,減少環境污染,而且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成為一種新的可再生資源,必將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提取工藝上,吉林大學王子忱教授根據稻殼的特性,發明了從其中提取SiO2的技術,大致步驟如下:先用一定濃度的無機酸去掉稻殼中的無機物、纖維及雜質,再通過加工燃燒讓稻殼中的碳成分去掉,最后剩下的就是SiO2,其含量約占稻殼重量的20%。這個過程中沒有肥料的產生,所有稻殼都被充分利用。而暨南大學的歐陽東教授則發明了一種內部設置有熱交換管,可有效控制焚燒溫度的稻殼熱解裝置。通過對稻殼進行控制性焚燒熱解,從中提取出納米SiO2。

篇9

關鍵詞:暖通;空調;節能;措施

Abstract: by the attention of the countries,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has become a basic state policy. In all kinds of energy consumption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holds an enormous,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increase year by year. Implementation of the hvac energy-saving design, operation has been imperativ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hvac system on the basis of energy saving, and probes into the measure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of hvac and key.

Keywords: hvac; Air conditioning; Energy saving;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建筑原來越多,暖通空調系統也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建筑之中,因此造成的能耗也越來越大。在暖通空調系統大量消耗電能的同時也造成了一些環境的不良影響,因此而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一 暖通空調節能工程的現狀和前景

在我國,資源和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節能減排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并且頒布了一系列節能法律法規和規范。根據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和資源不均衡以及資源使用率不高的現狀,我國政府提出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隨著空調的普及使用,建筑能耗在總能耗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在建筑能耗里,用于暖通空調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 30%~50%。并且比較極端的是對于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全年能耗中大約有 50%~60%的能耗用于空調制冷與采暖系統。因此,暖通空調的能耗是驚人的,如果采用節能技術,現有的暖通空調系統節能 20%~50%完全有可能。并且對于暖通空調節能必須極度重視。

仔細研究暖通空調系統的能耗組成,可以看出系統的能耗主要決定于冷、熱負荷的確定和系統的合理配置??照{系統的布置和設備的選擇的依據是是以空調負荷。冷、熱負荷的確定取決于良好的圍護結構性能、合理的室內設計參數以及正確的室外新風量。而在系統的合理配置中,系統的合理選擇、提高能源效率、減少輸送能耗成為暖通空調系統節能的關鍵。

二 實現暖通空調系統節能的可行措施

2.1 首先是從最根本的設計著手,合理選擇、設計暖通空調系統,使其在高效、經濟的狀況下運行。設計是工程的龍頭,是工程最重要的步驟,系統設計的優劣直接影響其使用性能和能耗。而建筑負荷計算是設計的重要內容,設計工期短任務重是當前普遍存在一個現象,許多設計人員為了節省時間,錯誤地利用設計手冊中供方案設計或初步設計時估算冷、熱負荷用的單位建筑面積冷、熱負荷指標,并把估算得出的結果直接作為施工圖設計階段確定冷熱負荷的依據,往往使得總負荷偏大,從而導致空調采暖設備偏大,增高無謂投資,運行費用增加,能量消耗增加。

2.2 全面提高暖通空調系統的控制水平,調整室內熱濕環境參數,盡可能降低空調系統能耗??照{系統特別是舒適性空調系統對人體的作用是通過空氣溫度、濕度、風速、環境平均輻射溫度進行的,人體對環境的冷熱感覺是這些環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不僅僅是對于溫度的感覺。以往的空調控制的參數僅僅是測控空氣的溫度濕度,甚至僅空氣溫度。只控制這些參數顯然是不全面的,勢必帶來許多問題,如空調系統對人體的作用不直接、當環境變化時對環境的調控不迅速、人體感到不舒適、空調系統的這種調控方式不節能。我們新的控制方式方法的理論基礎是熱濕環境研究成果。如果采用綜合性的評價指標比如舒適性評價指標即體感指標作為空調系統的調控參數,如采用 PMV或 SET指標對空調系統進行調控,不僅可以解決傳統控制方法存在的弊病,而且可以實現幅度的節能,據我們的初步研究表明,采用這種控制方法可使空調系統在人體舒適的條件下節能 30%左右。通過不斷精細化調節,在空調運行初末期和主制冷期采用不同的冷凍水溫度和冷凍水流量,減少空調末端設備、風機盤管冷凝水析出量、合理調節熱天和陰天的冷凍水溫度,采用冷凍泵變頻變流量調節,達到節能目的。

2.3加強冷熱回收利用的研究運用工作,實現能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暖通空調系統的能源利用率也是實現空調節能的途徑之一。熱回收的方式是通過系統中安裝的能量回收裝置,用排風中的能量來處理新風,就可以減少處理新風所需的能量,降低機組負荷,達到節能的目的。

2.4加大力度研究開發可再生能源,積極推廣新能源由于空調系統中所使用的高品位、不可再生能源所引起的資源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必須開發一些合理有效的可再生能源以緩解目前的緊張局面。地熱 (冷)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資源應用于空調制冷,具有一定的優勢,而且清潔無污染。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淺層和深層的大地能量,包括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污水等作為冬季熱源和夏季冷源,是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中央空調系統。

三 其他關于暖通空調節能的重要問題

3.1空調新風能耗問題是影響空調是否節能的一個重要方面。新風量的多少與送風溫度之間是一對矛盾關系。新風量過多會增加空調的負荷,進而增加電耗,處理的新風量過少則會影響空調改變環境溫度的質量,因此針對具體的空調環境做好送風溫度和新風比例的調整非常有利于節能。

3.2 選擇合適的空調工作方式是空調節能的一個重要方面。近幾年來,由于變頻空調具有節能和提供舒適內環境的顯著特點,因而得到飛速發展,到目前為止,變頻空調器占日本房問空調器市場銷售份額的 80%以上。變頻空調應是空調發展的一個趨勢,能夠使空調盡可能達到節能要求。

3.3 加大力度對空調系統進行優化設計。大量余熱的浪費是空調系統能耗特點之一。為了達到節能的目的,將系統中需排掉的余熱移向需要熱的地方去是節能的一種趨勢。一種常用的方式采用熱輪回收余熱,它由多孔和高比熱容量的材料制成,有轉盤式和轉鼓式兩類結構形式,可以有效的將余熱能轉化成可以利用的能源。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暖通空調節能是建筑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暖通空調節能技術的深入研究直接關系到節能減排工作所能達到的結果。暖通空調節能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工程,需要從設計,管理以及創新方面綜合管理才能達到真正的節能。并且具體節能方案應根據建筑物的結構、使用要求、環境條件等因素,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后結合豐富的暖通空調從業經驗確定。只有通過各方面綜合努力,系統的工作,才能實現暖通空調的真正節能。

【參考文獻】:

[1]《空調過程設計與建筑節能》陳在康,丁力行;中國電力出版社

篇10

這個項目的基本流程是:把玉米秸桿(或稻草、蘆葦等)粉碎、壓縮、送到工廠。通過真空干餾裂解、再反應,生成丙烷、氫氣、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氣體和殘余灰份(草木灰)。采用PSA變壓吸附法將不同氣體分離。將氫氣、一氧化碳用低壓ICI法合成甲醇。再用MTG法將甲醇合成高辛烷值的汽油。秸桿汽油的專利技術是個組合技術。真空干餾、氣體分離、合成甲醇、合成高辛烷值汽油等等類似的單項技術國內外分別都有成功的先例。作為技術的組合,應該說是可行的。

這個項目的實質是植物秸桿的綜合開發利用。產品有汽油、丙烷、二氧化碳和草木灰。這些產品有效回收并行成商品,將會產生很高的經濟效益。

吉林省用來開發秸桿汽油的原料相當充裕。保守估計,僅玉米秸桿每年就有2200萬噸的產出,除去作飼料、燒柴至少有700萬噸玉米秸桿閑置。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能源結構的變化,各種秸桿的剩余還將增加,可開發利用的數量更大。

這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發明,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都很顯著。

首先,制取了汽油,可以緩沖石油供求緊張的矛盾

按產出比1:18計算,700萬噸玉米秸桿可生產33萬噸高辛烷值的汽油。目前我省汽油年消費120萬噸,長春市為30萬噸。我省如果有39萬噸秸桿汽油墊底,就不怕一般石油危機的沖擊。如果可能,用1000萬噸秸桿生產汽油,可生產55萬噸高辛烷值的汽油。接近吉林省年耗油量的一半。這對吉林省、對全國都是很大的貢獻。

我國石油資源貧乏,人均占有量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可開采年限不超過15年。2003年我國石油消費超過2.6億噸。石油產量1.69億噸,進口石油9112萬噸,石油進口量超過日本,列為世界第2。2004年前11個月,石油進口超過了1億噸。2020年消費量將達到4.5-6.1億噸,其中2.5-4.8億噸依靠進口。石油的高進口率必然影響和制約國民經濟的發展。如果停止石油進口,全國一半以上的汽車將“趴鋪”。一旦沿海局勢吃緊或石油通道被封,全國將出現石油危機,威脅國家安全。中世紀意大利著名謀略家馬基雅弗利說,當你的安全取決于他人對你的態度的時候,也就是你最不安全的時候。不幸的是中國的石油安全正面鄰這種局面。

對于人類來說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2003年底,全球探明石油剩余可采儲量為1569億噸,年產油量估計為36.97億噸,按這個速度,全球探明石油剩余可采儲量還可以開采43年。盡管有科學家預測世界石油剩余可采儲量在4100億噸以上,還可開采100年,但預測畢竟是預測,現實怎么樣還很難說。

國際上隨著需求量的增加和可采量的減少,石油爭奪戰將越演越烈,美國能源問題專家保羅?羅伯茲預言“爭奪最后的油氣資源的斗爭很可能成為21世紀地緣政治的主題?!?003年5月11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突破40美元,10月22日突破55美元,未來石油供應形勢不容樂觀。

我國能源面臨巨大挑戰,在看來杳無蹤影的危機到來之前,自然要考慮開發替代能源。于是“中國60億美元打造煤變油”隨即出臺。在這種情況下,我省大力開發秸桿汽油即順理成章又勢在必行。

石油是國民經濟的發動機,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在能源供應不足的情況下維持國家實力持續上升,如果石油供應不足,就可能成為阻礙國民經濟發展的結點。面對嚴酷的石油形勢,不管遇到多少困難,即使秸桿汽油的生產成本和進口石油的價格一樣高,也要大力開發。更何況秸桿是可再生資源,不存在枯竭問題。

其次,開發秸桿汽油實現了農作物礦物質還田,對培肥土壤大有益處

玉米秸桿干餾產生的草木灰含有磷、鉀、微量元素等礦物質,是構成植物體的元素,重量大約為秸桿重量的6%。草木灰可以用來制造復合肥,通過施肥再返回土壤。這樣做的實質是使秸桿礦物質還田。如果消耗700萬噸秸桿,700萬噸秸桿來源于我省1/3(64萬公頃)玉米地。等于1/3玉米地物質實現良性循環、避免貧瘠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功績。

現代農業,人們從土地索取的多,補給的少?!敖諚U還田”倡導了很多年,由于技術不過關、費用高,一直沒有大面積實行。用秸桿制造汽油等于同時實現了秸桿礦物質還田,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必苛求汽油(和秸桿)的產出比。既然產出的草木灰可以還田,秸桿汽油開發得越多,效益就越好。

第三,產出的丙烷液化氣、二氧化碳可以回收利用

秸桿干餾產生氣體30%為丙烷液化氣。提純以后可作燃料,市場價為4000元/噸。二氧化碳回收提純,可用于食品工業和制造干冰。

第四,開發秸桿汽油可以避免大氣污染,增加農民收入

過去土地產量不高,玉米秸桿產出少,用來燒飯取暖當燒柴都不夠用?,F在豐產了,多余的秸桿成了廢棄物,許多地方農民不往家運,春秋兩季一火燒之。那時節濃煙滾滾、遮天避日,形成大氣污染。開發這個項目,剩余的秸桿得到了利用,不會產生焚燒秸桿的煙塵污染。

現在農村玉米秸桿過剩,價格相當便宜。開發秸桿汽油,農民可以將秸桿出售,每1000公斤至少可以增加收入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