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心理學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15 17:28: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嬰幼兒心理學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嬰幼兒心理學的概念

篇1

【關鍵詞】幼師 “三學”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7-0165-01

幼兒心理健康是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內在需求,已日益受到世人的廣泛關注。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正確的價值觀,使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具備一定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做個有道德的人。

承擔培養幼兒教師任務的幼兒師范學校,應該重視對未來幼兒教師自身心理素質的教育,并培養學生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在教育部頒發的《幼兒師范學校教學計劃》中確定了幼兒師范專業“三學六法”的專業課程結構?!叭龑W”是指幼兒衛生學、幼兒心理學和幼兒教育學?!叭龑W”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要把這三門專業學科整合起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體系。

一 “三學”中都應該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幼兒衛生學》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當今世界人們已經比較一致地認為,應該從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等多維的角度來理解健康這一概念。

隨著人們對健康概念認識的日漸完善以及對健康關心程度的不斷提高,心理健康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要保證人的心理健康,就要講究心理衛生。重視和講究幼兒的心理衛生,是保證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2.《幼兒心理學》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心理學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幼師學生掌握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等基礎知識,并能在日后應用于幼兒教育工作實踐,同時培養學生熱愛兒童,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興趣和能力。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智力訓練、情感教育,以培養他們的耐挫能力及良好的人格,使他們獲得幼兒心理衛生保健的常識和技能。

3.《幼兒教育學》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幼兒園工作規程》第三條對幼兒園的任務進行了明確規定,幼兒園的任務是: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幼兒園全面發展教育是指以幼兒身心發展的現實與可能為前提,以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全面和諧發展為宗旨,并以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實施的、著眼于培養幼兒基本素質的教育。

二 “三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重復現象嚴重,范圍沒有明確界定

1.《幼兒衛生學》和《幼兒心理學》中的相關內容重復現象嚴重

《幼兒衛生學》和《幼兒心理學》中都有嬰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志、影響嬰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的措施?!队變盒l生學》中還有健康的概念、嬰幼兒常見的心理衛生問題。但兩門學科中都沒有心理健康的概念。

2.《幼兒教育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沒有明確界定

教材中在體育一章有兩處提到心理健康:“體質即人體的質量,是人體在體格、體能、適應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各方面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特征,是身體發展狀況的綜合表現。其中,心理因素:指情緒、認識能力、意志品質、個性等?!薄霸谟變后w育中所提到的心理健康主要指動作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保持心情的愉快、舒暢?!?/p>

智育、德育、美育這三章中都沒有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一詞。但其中的部分內容,如“智力發展正常、情緒反應適度、樂于與人交往,人際關系融洽、行為統一和協調、性格特征良好”等,都屬于心理健康教育。

三 “三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標志、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積極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以上內容可以分解到“三學”中的相關章節,綜合起來又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

1.《幼兒衛生學》只涉及健康(身體和心理)的概念和標準

健康:是指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

身體健康:健康標準——世界衛生組織身體健康十標準。

心理健康:在《幼兒衛生學》中也可以稱為心理衛生。

2.《幼兒心理學》涉及心理健康的概念、標志、影響因素

心理健康: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嬰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志:(1)動作發展總體符合常規;(2)語言的運用符合語境;(3)熱愛游戲,善于游戲;(4)情緒明朗,善于表達情感;(5)年齡特征明顯;(6)很快適應環境的變化。

影響嬰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1)遺傳與疾??;(2)家庭的教養方式;(3)社會文化;(4)個體因素。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決幼兒發展中存在的心理問題與不良行為,有助于幼兒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幼兒師范學校既要滿足在校學生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要求,又要培養他們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萬鈁.幼兒衛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篇2

關鍵詞:災后心理干預依戀干預收養

一、引言

狹義的依戀是指嬰幼兒與撫養者之間形成的一種深厚的情感聯結。Bowlby于1969年最早提出了依戀(attachment)這一概念,經后人的繼承、發展與補充,依戀已成為兒童社會性和情緒發展研究領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Ainsworth將12~18個月兒童的依戀類型分為三種:安全型、回避型、矛盾抗拒型(后來有研究者又加入一種混亂型)。依戀類型的形成與主要撫養者的撫養質量、兒童的氣質、家庭環境系統有關,也與對兒童成長具有重要影響的生活事件有關。

大型自然災害使災區嬰幼兒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創傷。威脅性的情境能以非言語的形式儲存在記憶中,嬰兒會變得煩躁,經??奁狈Π踩?,經常需要成人的摟抱和撫愛。這種強烈的和其他人(尤其是父母)保持親密的情感聯系的愿望,即是一種尋求依戀關系的需要,以此滿足安全與情感需求。若嬰幼兒的安全需求與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極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戀。

已有研究證明,嬰兒期建立的不同依戀類型對兒童成長過程具有不同的影響。安全型依戀的建立使嬰幼兒的安全感得到滿足,感受到來自人際關系的溫暖、信任。在嬰幼兒期建立了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在入學時自尊心更高、社會技能更好,有更好的問題解決能力,情緒更穩定,進入青少年時期犯罪率更低。很多追蹤研究還發現,嬰幼兒時期建立的依戀類型影響成年期的戀愛婚姻關系。Bowlby突出了親密關系在緩解焦慮和身體保護方面的功能,嬰幼兒依戀作為一種親密的情感聯結,能為兒童帶來歸屬感和安全感,消極情緒可以在與親密的人親近或交流中得到排解。

Bowlby認為,嬰幼兒在與撫養者形成依戀關系的同時,形成了內部工作模型,這決定了嬰幼兒對他人、對自己以及對自己與他人關系的內部心理表征。Main(1999)認為,內部工作模型隨著認知功能的發展不斷地被構建。Waters等(2000)在一項跨度20年的追蹤研究中發現,有些經歷了消極的生活事件的被試改變了依戀類型,這表明內部工作模型可能會根據對人的發展有影響力的重要經歷而改變。

依戀理論為災后嬰幼兒的心理干預提供了啟示。一方面,兒童在經歷創傷性事件后,在依戀類型上極有可能發生變化,極易向不安全型乃至混亂型方向上轉化,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積極的干預促進災后形成不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向安全型依戀方向轉化。

二、嬰幼兒依戀類型的干預回顧

依戀發展的關鍵期是6個月到18個月,所以依戀類型的干預對象多為半歲到5歲的嬰幼兒,而干預實施的直接對象大多是兒童的主要撫養者(一般為家長)。由于嬰幼兒言語能力和交往能力的限制不容易直接對其進行干預,而對撫養者直接進行干預的更為重要的原因是依戀關系的形成與主要撫養者的撫養行為密不可分。針對主要撫養者的干預有以下幾種模式:心理教育與敏感性訓練,心理治療,綜合性干預等。

1.心理教育與敏感性訓練

心理教育與敏感性訓練模式包括對撫養者進行關于兒童心理發展知識的教育和育兒行為的指導。大部分依戀研究者都認為,撫養者的撫養質量,對兒童形成不同類型依戀起主導作用,尤其是對兒童各種信號的敏感性反應,更是依戀關系的主要影響因素。在心理教育與敏感性訓練模式中,治療師扮演信息的提供者和嬰兒發展的專家的角色,治療師是家長的“教練”,所針對的主要是撫養者的敏感行為,給家長介紹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知識,教會家長注意孩子的社會性線索,并根據孩子的信號做出反應,從而增加積極的親子互動等。本模式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家訪、錄像、手冊、觀察指導等。

Van Zeijl,Mesman,Koot等(2006)對有著1~3歲行為問題兒童的237個家庭(實驗組)進行了“促進積極教養行為和敏感性訓練的錄像反饋干預(VIPP-SD)”。干預分為6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進行1.5個小時并有自己獨立的主題,包括給父母教授依戀理論、對孩子行為進行積極的解釋及積極反應、促進父母與孩子共情的訓練等,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干預能顯著增強實驗組母親敏感性,降低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這說明VIPP-SD是有效果的。

心理教育與敏感性訓練是大多數依戀干預專家所親睞的模式。Bakermans - Kranenburg等(2003)對70篇依戀類型干預的文章做了元分析,結果發現集中于家長敏感性并在嬰兒達到6月齡時的簡短干預最有效果。Van Ijzendoorn認為,能幫助父母更敏感的干預被不需要花費幾年的繁瑣過程,只需要5~16次干預,每次一兩個小時;但干預需要密集、聚焦,為家長創設一面“鏡子”讓其看到哪些地方做得好而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其中錄像觀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

2.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模式假設撫養者在其早年形成的對親子雙方關系的看法和圖式會影響到目前其與自己孩子的依戀關系的形成。本模式強調在治療師提供的安全基地的氛圍內,母親回顧早期經驗,重新體驗早期經驗帶給她的感覺,領悟這些經驗和情緒給她現在的教養行為帶來了哪些影響。通過對撫養者進行心理治療,使其對孩子及孩子的行為形成積極、平衡的心理表征。

對于有心理創傷的撫養者來講,心理治療模式尤其具有重要的意義。Cicchetti,Toth和Rogosch(1999)檢查了TPP(toddler-parent psychotherapy)模式的效果,針對的是抑郁母親的嬰兒的依戀安全性。這種干預是精神分析式的心理治療干預,即把母親早期的親子關系狀況與現在對孩子的感覺聯系起來。干預后心理測量發現,干預組的27個抑郁母親的孩子與正常對比組的母親的孩子的安全型依戀比率相同,而不參與任何干預的36個抑郁母親不安全型依戀的比率大大高于干預組和正常對比組。

心理治療模式的具體干預步驟不明確,一般由心理治療的專業治療師來進行效果更好。

3.綜合性干預

此模式是心理教育模式和心理治療模式的綜合??梢灶A料,接受兩者綜合性的治療可以結合兩者的優點,取得較好的療效。

除了敏感性干預經常使用的錄像、家訪等手段外,研究者還會經常結合使用小組干預的治療方法。Hoffman,Marvin,Cooper等(2002)聯合了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療干預模式,提出了以COS理論為基礎的小組治療的干預方式。干預對象是65對親子,其中撫養者是顯著的高風險的樣本,大部分報告其經歷了虐待或者其他傷害,并在某種程度上虐待過自己的孩子,兒童年齡范圍為11~58個月,干預共需要20周,每周小組會見75分鐘。方法由教授依戀理論、小組分析錄像、分析母親早期依戀模式等,從而改進撫養者識讀兒童發出線索的準確性及提高對兒童的反應性。干預前后的測量發現,兒童從混亂型依戀到組織型依戀有顯著的被試內改變(比率由50%降低到25%),大部分轉變為安全型依戀類(比率由20%上升到54%)。COS干預療效比較好,為短期、經濟型的干預提供了參考。對于一些高風險因素(如兒童遭受虐待,家長藥物、酒精依賴等)的家庭,結合了心理治療和敏感性訓練的綜合性干預手段往往發揮比較好的效果。

綜合性干預還經常結合支持模式。支持模式來源于護理和社會工作。依戀理論已經開始強調系統的作用(Marvin & Stewart,1990),支持模式通過協助撫養者取得社區資源幫助撫養者完善家庭系統功能,包括取得房子、工作等,并通過咨詢、社會技能培訓、自我幫助小組等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從而為兒童提供更好的發展與成長的環境。

三、依戀理論對災區兒童不安全型依戀的預防及干預的啟示

1.對災區兒童的不安全型依戀的預防及干預

大型自然災害使很多家庭支離破碎,失去庇護功能。很多家長在災難中也受到嚴重心理創傷,遭受抑郁、焦慮的折磨,對世界及與他人的人際關系形成了消極的表征。已有研究證明,抑郁母親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戀,顯著高于正常水平。根據心理治療模式,要使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先要解決家長的心理問題,使家長對人際關系以及自己的孩子形成正確的表征,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親密依戀關系的形成。

為使遭受創傷、失去安全感的嬰幼兒盡快得到撫慰,對家長進行心理教育及敏感性訓練是必不可少的。通過這種即時的行為干預方式,在短期內提高家長的敏感性水平,使失去安全感的孩子能及時得到安撫,改善親子互動質量,能有效地預防兒童不安全型依戀的形成。

總之,可以綜合以上手段對災區嬰幼兒進行依戀干預,從而保證積極依戀關系的形成,促進災區嬰幼兒心靈健康成長。

2.對被收養的災后孤兒不安全型依戀的預防及干預

依戀理論本來起源于Bowlby對二戰孤兒的研究,其對于災后孤兒的心理干預就具有特別的借鑒意義。Vorria等人(2003)研究了一個希臘福利機構里被收養的嬰兒,混亂型依戀占66%,顯著高于正常家庭兒童的樣本概率。

對于不安全型依戀的形成,兒童被收養的年齡也是一個要考慮的因素。在6個月之后被福利機構收養的兒童,比在6個月之前被福利機構收養的嬰兒更不容易擁有安全型依戀;此外,被福利機構收養的兒童比非福利性機構收養的兒童,更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戀(O’Connor等,2003)??梢姡槍膮^兒童的依戀干預要適當考慮年齡因素,并著重考慮由充滿愛心的家庭來收養地震孤兒。

著重針對收養家庭兒童混亂型依戀的預防, Juffer,Bakermans等(2005)進行包括130個收養6個月嬰兒的家庭的隨機干預研究,檢測了2個干預項目。研究表明,短期的預防性干預項目(提供手冊和錄像反饋)能降低收養家庭中混亂型依戀的發生率。用此種方式對福利機構的專業人員和收養家庭的撫養者進行心理教育和敏感性訓練,是對被收養孤兒的依戀類型進行干預的有效手段。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依據依戀理論對災后嬰幼兒,尤其是遭受創傷被收養兒童進行心理干預,對撫養者進行心理教育、心理治療或者使用綜合性手段進行干預,保證兒童形成安全的依戀類型,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宋海榮,陳國鵬.關于兒童依戀影響因素的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3,26 (1): 172-173.

[2]Waters,E., Merrick, S ., Treboux, D., Crowell, J., & Albersheim, L. Attachment security in infancy and early adulthood: A twenty-year longitudinal study[J].Child Development,2000,(71):684-689.

[3]楊麗珠,董光恒.依戀對嬰幼兒情緒調節能力發展的影響及其教育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 2006,(04):6-10.

[4 ]李同歸.依戀與對情緒事件的記憶(英文)[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1 (06):965-974.

[5]Jantien Van Zeijl, Judi Mesman, &Hans, M. K., et al. Attachment-Based Intervention for Enhancing Sensitive Discipline in Mothers of 1- to 3-Year-Old Children at Risk for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2006, 74 (6):9941005.

[6]Bakermans-Kranenburg, M. J, van IJzendoorn, M., & Juffer, F. Less is more: Meta-analyses of sensitivity and attachment interventions in early childhood[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3, 129(2):195-215.

[7]Cicchetti, D., Toth, S. L., & Rogosch, F. A. The efficacy of toddlerparent psychotherapy to increase attachment security in offspring of depressed mothers[J]. 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 1999,(1):3466.

篇3

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內容是面向全體還是關注個別,是解決問題還是發掘潛能,是增進幸福還是消除疾病,還是兩者兼而有之但以其中某一方面為主,這應該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實水平和狀況而定。目前大多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材是建立在大學生是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大學生與一般成人相比,心理更不健康這樣一種認識基礎上的,不僅教材中研究大學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咨詢與治療的章節多,而且介紹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其他章節也大都采用“理論介紹+常見心理障礙+調適方法”這樣的三段式內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相對集中于疾病與心理咨詢、戀愛與性心理、學習心理、人際交往、自我意識、情緒情感、擇業就業心理、身心發展規律、挫折與壓力、心理衛生與心理保健、智力與能力、社會適應、意志、品德心理、網絡心理等領域。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重構的理論基礎與基本原則

(一)理論基礎

積極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優勢與幸福的一門心理學學科。它主要是著眼于建立以下三方面:1.積極個人優勢:6大類美德24項積極人格智慧和知識:創造力、好奇心、開放思想、熱愛學習、有視野(洞察力);勇氣:真誠、勇敢、堅持、熱情;仁慈與愛:友善、愛、社會智能;正義:公平、領導力、團隊精神;修養與節制:寬容、謙虛、謹慎、自律;心靈的超越:審美、感恩、希望、幽默、信仰。2.積極情緒即幫助人們對過去生活有滿足感;對將來有期盼、樂觀;對現在有心流體驗(快樂)。3.積極組織即積極社會環境積極心理學通過快樂、參與、意義來幫助人們通往幸福與快樂。積極心理學重視對心理疾患的預防,并認為它們在預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主要來自于個體內部系統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積極心理學極為重視心理疾病的預防。積極心理學發現,存在著具有緩解心理疾病作用的積極的人格素質或人格力量,諸如勇氣、人際關系技巧、理性、洞察力、樂觀、誠實、堅韌、現實主義、快樂能力、安適、心系未來、發現目的等。通過識別和增強人們身上的這些積極的人格力量,就能夠有效地對心理疾病進行預防。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重構應強調關注學生對未來的樂觀希望、有價值的情緒體驗、內在成長的積極動機、積極人際關系、積極的自我概念、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

(二)基本原則

第一、理論聯系實際原則。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要安排一定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深入淺出,既要讓學生能夠從感性層面了解相關理論知識,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教學的實際情況,理論聯系實際,靈活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第二、科學化原則。科學性是指選擇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和設計教學環節、選擇教學方式的科學性。堅持科學性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的必要前提,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要做到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現狀的科學性分析,所選內容要符合大學生心理與需要,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者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進行教學,切勿片面與主觀。第三、可操作性原則。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健康課程內容應更加注重課程理論的可操作性,指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課程、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理論指導應通俗易懂、易學易用,同時也要留給教師創造空間,激發教師的創造力和能動性。第四、發展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以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本,發現和挖掘學生的個人優勢,培養積極的人格品質,發展積極動機、積極人際關系、積極的自我概念、創造性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

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重構

在構建和選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時,應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為依據,根據個體心理素質發展的需要,從整體和局部綜合建構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具體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根據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構建五大主題及十三個相關概念邏輯關系:課程內容的體系有以下內容構成:

(一)積極心理學理論概述

通過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學習,讓學生了解積極心理學的產生背景、了解積極心理學如何挖掘在人類自身存在著可以抵御精神疾病的力量,如:勇氣、關注未來、樂觀主義、人際技巧、信仰、職業道德、希望、誠實、毅力和洞察力等等,如何讓人類獲得真實的幸福。

(二)發現個人優勢

讓學生學習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彼得森和塞林格曼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的人類個人優勢———6大類美德24項積極人格。通過對24項積極人格概念的介紹,并通過活動設計幫助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優勢,讓每個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美德與優勢積極地生活。

(三)創造力教育

創造力主要是指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能給社會產生有價值的成果。通過介紹創造力研究背景以及相關理論,教授提高創造力的方法,引導學生打破常規,發揮獨創性思維和創造的想象力。

(四)幸福感培養

主觀幸福感簡稱(SWB),主要是指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評價,其中生活滿意度是衡量主觀幸福感的關鍵指標。介紹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幸福感的研究內容,讓學生通過量表測量、了解自己的主觀幸福感高低,介紹提升幸福感的策略,增加幸福體驗。

(五)心流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流是人們對某一活動或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并能推動個體完全投入某項活動或事物的一種情緒體驗。心流體驗即享受當下,目的是提高專注力。契克森米哈融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表明人們在從事活動時獲得一種十分興奮的情緒體驗,以致他們很愿意多次體驗這種狀態。運用心理學的量表對學生的心流進行測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教學,提高學生的專注力。

(六)樂觀與希望

樂觀與希望是針對未來的積極體驗,顧群根據國內外學者對樂觀下的定義,提出自己的觀點認為:樂觀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格特質,是建立在積極的解釋風格(歸因方式)基礎上的對未來事件的積極期望,它是調節人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一種重要的內部資源。積極心理學的實驗證明,人的樂觀與希望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得到。一個人一旦通過學習而形成了樂觀的人格特質,他常常就會把生活環境中面臨的困難歸因于外在的因素,在任何環境條件下他都會朝好的結果去努力。如果有意識地讓大學生多感覺有希望的事件或生活經歷,他們會更易于成為樂觀的人。

(七)人際交往教育

人際交往教育涉及到認識依戀類型和人際關系兩個概念,依戀是一個終生建構的過程,兒童在嬰幼兒時期發展起來與父母的依戀關系會不斷維持,并最終發展出其他的依戀關系,如朋友間的依戀、愛人間的依戀。在大學校園里,同學之間生活上的相互照顧,學習上的相互幫助,活動中的相互支持,感情上的相互交流,師生間的教學相長,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思想、行為、情感的溝通。

(八)感恩與寬恕

感恩與寬恕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受恩于人時,切勿忘了感恩。積極心理學認為寬恕是使受害者從憤怒、憎恨和恐懼中解脫出來,并不再渴望報復侵犯者的一個內部過程。感恩和寬容教育,已成為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應是當代高校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

(九)生命意義教育

“90后”群體已經成為接受當代高校教育的主體。準確掌握“90后”大學生特點,了解其內心世界,對于養成他們的生活和學習的樂觀態度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培養他們積極心態、確立生活目標的重要時期。加強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從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改變人際關系的角度提高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同時在生命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視死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積極營造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促進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

(十)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許多到達光輝頂點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的人,這是因為,那些自認為自己聰明的人往往會選擇走一些所謂的“捷徑”,這些所謂的“捷徑”往往會喪失一些非常有意義的鍛煉機會;而那些生活在逆境中飽經風霜的人,才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成功。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是鍛煉、提高學生潛能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十一)常見心理障礙的識別與應對

篇4

關鍵詞:學前教育 健康成才 幼兒

一、前言

蒙臺梭利曾在其《吸收性心智》一書中寫到:“生活最重要的時期并非大學時代,而是人生之初,即從出生到6歲這一階段。這是因為,這一時期正是人的潛能、其最偉大的工具,本身開始形成之時,不僅僅是智能,人的所有心理能力亦然?!绷己玫膶W前教育對于一個人今后素質的發展、提高至關重要。兒童是祖國的花朵和希望,我們必須從小就給他們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研究表明,學齡前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人的性格主要是在幼年時期形成的,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時期所形成的一切都是非常牢固的,并將成為人的第二天性。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盧姆根據他對千人進行的從嬰幼兒時期一直跟蹤觀察到成年的追蹤研究,也提出了如下重要假設:即5歲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盡管每個人的智力發展程度不同,但一般地說,如果把17歲時所達到普通智力水平看作是100%,那么從出生到4歲就獲得50%的智力,從4歲至8歲又獲得30%的智力,而余下的20%的智力則可在8至17歲這個期間獲得。杰出的教育家馬卡連柯也指出:“教育的基礎主要是在5歲以前奠定的,它占整個教育過程的90%。在這之后,教育還要繼續進行,人進一步成長、開花、結果,您精心培植的花朵在5歲以前就已綻蕾?!?/p>

以腦生理、心理學的這些理論成就,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普遍的重視,使學前教育性質有了很大的改變。為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前教育環境,這就要求我們應該認識到,良好的學前教育對幼兒健康成長有重要意義。

二、良好的學前教育是塑造幼兒良好品德素質的搖籃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個人的素質。其中,教育在人的品德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品德的形成主要來自于自己和他人的交往,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模仿獲得的。由于幼兒此時純潔、天真的心理特征,他們的心中還未建立區別是非的標準,他們只能是盲目地模仿學習。此時,被幼兒模仿的對象就是幼師。幼師的品德素質直接影響著幼兒的品德素質。但一些幼兒園老師卻忽視了學前教育對幼兒這方面的重要影響,他們不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有時候在常規上會語言暴躁、粗魯,動作幅度大等情況,做一些不符合自己身份的不文明行為。天真、純樸的孩子卻看在眼里,記在了心里,跟著老師慢慢地學,這樣下去,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由此可見,作為幼師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他們在教學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將成為孩子的學習榜樣,從而影響幼兒在幼兒時期就是否有良好的品德意識和習慣。

三、良好的學前教育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

學前期是人的認知發展最為迅速、最重要的時期,在人一生認識能力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研究表明,嬰幼兒具有巨大的學習潛力,比如,嬰兒在3個月時便能進行多種學習活動;1歲嬰兒能學會辨認物體的數量、大小、形狀、顏色和方位;幼兒具有很強的模仿力、想像力和創造力。學前期還是個體心理多方面發展的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個體對于某些知識經驗的學習或行為的形成比較容易,而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在較晚的階段上再來彌補則是很困難的,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研究發現,2~3歲是個體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4~6歲是兒童對圖像的視覺辨認、形狀知覺形成的最佳期;5~5歲半是掌握數概念的最佳年齡;5~6歲是兒童掌握詞匯能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同時,學前期還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創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

已有研究證明,早期教育對于幼兒的認知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單調、貧乏的環境刺激和適宜的學前教育的缺乏,會造成幼兒的認知方面的落后,而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感性經驗并給予積極的引導、幫助和教育則能夠促進其認知的發展。

四、良好的學前教育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

學前教育對幼兒的身心發展的主導作用更為明顯,且老師對孩子的教育、管教的觀念、態度和方法對這個孩子個性和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遺憾的是,我們一些老師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如果有學生稍不聽話,就經常用恐嚇的方式對待。例如,長春市一名8歲的小學生,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因為能吃,受到老師的辱罵和嚇唬,導致對老師存在心理陰影,害怕到學校,最后到了一年級還不能正常就學,一提到上學就發燒。有的老師不注意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和方法,不斷地宣稱孩子是傻瓜、笨蛋、窩囊廢,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會因此受到極大的傷害,即使是一個精神健全、智力超群的孩子,可能會因老師宣布他是弱智者而真的像個弱智者,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的發展。

五、良好的學前教育為后續的教育奠定基礎

學前教育不僅對于個體的身心發展十分重要,而且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學前教育為后續的教育奠定基礎。通過幫助幼兒做好上小學的準備,學前教育有助于兒童順利地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我國教育部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歷時5年合作進行的“幼小銜接研究”,通過兒童入學前半年和入學后半年的連續實驗研究發現,對學前幼兒做好入學前準備以及社會適應方面的準備,能夠使兒童入小學后在身體、情感、社會性適應和學習適應等方面都有良好的發展,從而順利地實現由學前向小學的過渡。

從以上對學前教育幾點意義的探討,我們不難看出,良好的學前教育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要搞好學前教育,需要我們幼師從生活和教學中點點滴滴做起:

1.幼師要重視幼兒人格的培養,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引導學生。

2.不要把學前教育當作“提前教育”,重視知識傳授而輕人的教育。對于學前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要注意對幼兒興趣的培養、激發求知的欲望。

3.幼師要給幼兒多一點賞識,多一點鼓勵和溫情,因為他的一句話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前途和幸福,在和學生的交談中多用“你能……”而不是“你不能……”這種語氣。

4.在良好的學前教育中,老師會順應幼兒身心的發展,根據每一個孩子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到多給他展示的機會,多鼓勵他,對于外向的學生,要讓他多加思考,多聽別人的意見。

5.千方百計地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自由、平等、激勵的環境,過于強調知識技能的培養,只會讓幼兒身體疲勞、心理壓抑。

6.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讓孩子處于自由開放的心態,不怕說錯做錯,相信自己,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上進心;鼓勵孩子們自由思考,不人云亦云,不習慣聽命他人,敢于發表他們的見解;引導孩子積極探索研討,不被動地接受,不墨守成規。

六、小結

學前教育作為終生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學前教育可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提高他們各方面素質,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老師和家長要不斷優化學前教育資源,改進教育方法而努力。

參考文獻:

篇5

論文摘要: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社會中的一些男孩不再具有男性的典型氣質,這主要是因為一些人將男孩的性角色錯當成性別角色,忽視了對男孩的性別教育造成的。對性別教育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弗洛伊德和柯爾伯格等著名的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的性別角色大約形成于2-7歲之間,這正是兒童的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可是由于我國的幼兒園和小學在教育方式、教學實施過程、教師喜好、考察方式以及師資配備等方面的不足,導致一些男孩女性化傾向加重。為了使兒童更健康地成長,學校和教師必須采取各種措施,運用各種手段加強對兒童進行性別教育。

一、性別角色的界定與形成

(一)性角色與性別角色的界定

在一般人的眼中,兒童自出生之日起就根據其與生俱來的生理特征被分別納入社會劃分的兩個性別范疇之內:男性、女性。其實這種被大多數人認可的根據個體的生理特征劃分的性別只是個體的性角色(sex)。而真正的性別角色(gender)是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在社會中學會的適應男性或女性的個性、態度、言行舉止和情緒反應等,從而產生的具有社會文化認同的心理性別?!靶浴迸c“性別”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英國社會學家S.德拉梅特曾對這兩個概念進行了界定:“性,這一概念準確的含義應該是指男性與女性之間的生物特征,而性別這一概念的準確含義是指男性與女性之間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異,諸如在衣著、興趣、態度、行為、才能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也就是說,性是先天的,由生物的染色體決定的生理特征;性別是后天的,由社會決定的心理特征,兩者之間存在著差異。

當一個人被稱為男人時,不僅意味著這個人的軀體是男人的,還表示這個人的行為、意志等方面也是男人的,女人也是如此。也就是說,只有性與性別統一在一個人的身上時,這個人才可以被稱為真正的男人或女人。

(二)性別角色的形成

性別角色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化過程。兒童一出生就因為其先天的生理特征不同而受到了不同的對待。在隨后的嬰幼兒時期,兒童逐漸對自己的性別形成了認識,他們的這一認識為性別角色的進一步社會化提供了保證。

上世紀初至上世紀40年代,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Frued)曾對兒童的性別角色形成及其差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認為男女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心理成熟過程。弗洛伊德認為,在性心理發展的口腔期和期階段,男孩和女孩的發展方向是相同的,直到生殖期階段(大約4-6歲)性別分化才開始出現。男孩在這一階段的重要發展是產生了戀母情結(Oedipalcomplex),發現了兩性之間的差異,并為了滿足社會性別角色的要求,開始將父親及其他男性長輩視為模仿的對象,逐漸獲得性別認同。

心理學家柯爾伯格(Kohlberg)認為兒童的性別角色是在2-7歲之間形成的,并將這一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性別認定——兒童開始了解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同時也開始知道別人的性別;第二,性別穩定——兒童認識到一個人的性別不會改變,現在自己是男孩,長大后就只能是一個男人;第三,性別的一致性——兒童一方面認識到性別不能隨著自己的意愿改變,另一方面也自愿的接納自己的性別,使自己的行為表現與性別一致。

也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3-6歲,就已經形成了性別角色,如果在這以后男孩仍然認為自己與周圍的女孩一樣,在打扮、表情、行為上模仿女孩,即是出現了女性化傾向。

二、學校教育因素對男孩女性化的影響

(一)現行的學校教育方式滋生了教育中的男孩弱勢傾向

現在社會上的很多幼兒園和學校為了節省師資,便于管理,采用了大班教學的模式。大班教學中過多的學生使教師不可能針對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只能將學生視為“統一模式的產品”進行管理,一味的要求學生聽話、安分、順從。這極大的壓抑了性別差異產生的行為特征,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造潛能。

女孩大多天性文靜,可以較容易的適應課堂上的端坐和安靜。而男孩天性好動、頑皮,當本能催促他們去跑去跳時,他們卻不得不端端正正地坐在課堂上,背著手聽課。甚至有些幼兒園和小學為了確保學生,尤其是男孩,不在課外活動中出事,而禁止學生進行課外活動。這就使得男孩的天性始終都處在被束縛中,處于被壓抑的狀態。為了適應這種大班教學的要求,男孩不得不克制自己的天性,向女性化的方向發展。

(二)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加強了男孩女性化的傾向

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都是以語言教學為主,主要以訓練學生的言語能力、讀寫能力為目的。而女孩的言語能力和讀寫能力都要比男孩發育得早,因此她們在語言學習中比男孩更占優勢。在這種情況下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的時間里運用相同的方法去學習相同的內容,男孩的學習效果勢必會比女孩差。長期如此男孩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挫傷,致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迫使他們對女性角色產生認同和羨慕,這就會加大一些男孩性別角色的逆轉。

(三)學校的評價方式缺乏個性空間,不利于男孩健康性別的形成

學校考試多是以考察被動學習內容為主,主要考察學生的記憶能力、細心和耐心。這種考察方式更適合女生的思維方式,同時也就缺乏對男孩的強項——冒險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考察和鼓勵。因此,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階段的女孩成績往往高于男孩,這就使得一些女孩被評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從而得到教師更多地關注和表揚。而一些不適應這種考試形式的男孩則被認為是頑劣或有學習困難的差學生,這就造成了男孩的自卑,從而造成了學習上的“陰盛陽衰”現象。

(四)女性教師比例大,男孩難以找到“性別認同”的對象

在幼兒園和小學一、二年級階段,女教師在數量上占有絕對的優勢,男教師卻可以稱得上是國寶。而在這一階段的兒童眼中,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正確的、完美的,是他們模仿的最佳對象。但是在這種清一色的女教師、阿姨的純“女性化”環境下,男孩很難找到可供模仿的對象,他們只能被迫模仿女教師。這勢必會直接導致男孩的日常行為方式、言語表達等表現出很強的女性化特征,更嚴重的是一些男孩心理和思維上出現問題。

三、男孩女性化的解決方法

心理學家柯爾伯格曾提出,性別意識、性別行為是兒童健康人格的標志。因此,學校和教師在對男孩進行教育的過程,滲透性別教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

(一)尊重個性差異,重視性別教育

性別教育是現代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和會的一個重要方面。男孩與女孩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都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性別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靈活的采用師生交往策略,改革教育模式,綜合評價男孩。并且要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性別教育,使學生獲得正確的性別知識,形成正確的性別意識。

(二)增加男教師數量,為男孩提供模仿的對象

一所學校需要有一定數量的男教師,只有剛柔并濟,為男孩提供一個“性別認同”的楷模,才能促進男孩的心理、人格全面發展。為了增加男教師的比例,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通過一些強制手段,對師范類院校的招生進行適當的性別干預;高中應對學生進行報考指導,鼓勵男生報考師范類院校;幼兒園和學校等用人單位應,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錄取男性應聘者。

(三)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陽剛教育”,大膽的鼓勵男孩參加各種活動

教師應對男孩進行“陽剛教育”,培養男孩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還應該對男孩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讓他們懂得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培養他們勇于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精神。

教師還應該經常地組織各種競賽性游戲、值日活動和勞動活動等,使男孩可以有與女孩均等的機會來展示男孩引以為豪的力量。教師對男孩因性別差異而造成的一些現象和行為要區別對待,要設身處地,從男孩的角度去考慮和解決男孩的問題。為男孩之間、男女之間以及師生之間相處創造融洽的氛圍和條件。從而提高男孩對自身性別角色和性別行為的肯定,培養男孩的“性別榮譽感”。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O.盧格.人生發展心理學[M].陳德民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

篇6

摘要:社會化貫穿于個體畢生的發展,在生命初期兒童的社會化過程尤為重要。氣質是兒童早期心理行為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對兒童社會化發展具有一定的預測和影響。文章通過對氣質與依戀、良心、同情心和延遲滿足的相關研究進行分析,從兒童自我調節能力、社會生活能力、行為能力、焦慮等不同角度探討氣質對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氣質特征;社會化;兒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1-0163-02

一、引言 社會化貫穿于人的一生,是個體習得基本生活生產技能,遵從社會規范,形成社會人的過程;也是人與社會雙向運動,由生物個體轉化為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氣質主要由生物遺傳因素決定,是相當穩定持久且具有一定可塑性的心理特征。氣質特征與兒童社會化發展緊密相關,氣質特征是兒童社會化的基礎,對兒童社會化發展具有預測和影響。探討兒童氣質與社會化發展的相關研究,對依據兒童氣質特征促進其社會化發展意義重大。 二、兒童氣質與社會化的理論介說 1.氣質調節理論。Streslau基于Tomaszewski的氣質活動理論,發展了氣質類型學說[1],以氣質對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影響為切入點,將氣質概念重新予以心理學的闡釋,提出了氣質調節理論。Streslau從厘析氣質與人格的關系出發,認為氣質與人格具有相互依賴性,是個體重要的外部行為方式。氣質是個體與環境相互影響作用的參與者,人格的發展受氣質調節環境刺激的影響,反之,人格通過調節刺激需要影響氣質發展。 2.行為—基因理論。Buss和Plomin的行為—基因理論認為氣質存在先天遺傳性,是兒童社會化的基礎。氣質在兒童早期出現,具有相當高的穩定性。氣質屬于兒童早期的人格特質,屬人格特質穩定且變化較少的維度。研究者認為氣質維度可能與兒童社會性情緒存在密切聯系,個差異主要受社會性情緒影響,社會性會通過氣質影響兒童早期發展及其親子關系,進一步證明兒童社會化以氣質特征為基礎。 3.Kagan的氣質理論。Kagan反思前人研究,借助神經科學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開拓了氣質研究的全新視角。[2]將氣質類型劃分為極端的抑制型和非抑制型,認為氣質是生理基礎與個體的聚合體,氣質類型是生命初期受環境作用所呈現的產物。兒童早期的氣質具有行為和生物基礎的遺傳性,能依據兒童個體經驗調節基因表現。 此外,我國學者劉文、楊麗珠認為兒童氣質受生物因素制約,是個體最穩定最早表現出來的方面,是兒童社會化的基礎。[3]兒童氣質具有生物遺傳性,體現個體生命差異,能夠預示反應個體的外化行為。 三、兒童氣質與社會化的相關研究 1.氣質特征與兒童依戀形成。研究表明氣質類型與兒童依戀風格的形成密切相關,尤其是氣質對依戀發展有一定影響。最初Kagan根據Thomas和Chess所劃分的氣質類型與兒童依戀類型間存在較高的一致性,提出了依戀的氣質假說: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依戀風格由兒童氣質決定,兒童依戀體現了自身的氣質,兒童氣質維度會影響兒童依戀風格的形成。Van的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Kagan的氣質假說,研究表明嬰兒氣質消極情感的表達會影響母嬰互動的質量,進而對依戀風格的形成產生消極的影響。孟群等人研究表明,兒童氣質與依戀關系密切,氣質影響著依戀的形成發展[4],尤其是兒童氣質因子與依戀分數緊密相關。 2.氣質特征與兒童良心發展。氣質的不同維度對兒童良心產生不同的預測作用,并直接影響兒童良心的發展。Kochanska認為在兒童早期發展中,氣質會直接作用于兒童良心的發展[5],研究者認為氣質是兒童早期內化的基礎,嬰幼兒氣質可能與良心的具體行為存在直接相關,并以氣質與社會化為切入點研究兒童良心,建立了三者之間的關系模型,認為在兒童發展不同時間維度上三者以不同的組織形式存在,具有調節發展的作用。梁宗保等人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了Kochanska的結論,發現氣質對良心有直接的影響。[6]研究者通過測查兒童氣質特點與良心發展,表明兒童氣質特征與良心存在直接作用,作用因氣質變化而存在差異,兒童氣質維度對良心發展水平具有顯著預測作用。 3.氣質特征與兒童同情心水平。氣質類型差異對兒童同情心水平具有顯著影響,與兒童同情心發展存在效應差異。Jutta探討了兒童氣質與同情心的關系,[7]研究發現氣質維度與同情心水平存在高度的一致性。黃文瀾等人進一步從氣質不同類型的角度出發,探討氣質類型與兒童同情心發展的相互關系。[8]研究表明氣質特征并非獨立影響兒童同情心,大部分氣質維度與同情心水平間存在較高的一致性;兒童氣質類型影響同情心水平,不同氣質類型兒童同情心水平發展存在差異。 4.氣質特征與兒童延遲滿足。氣質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延遲滿足的生理機制是氣質特征,兒童氣質特征與延遲滿足能力發展密切聯系。楊麗珠等人運用實驗法結合問卷法,探察了兒童氣質特點與延遲滿足的關系。[9]研究表明兒童氣質特點與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發展緊密相關;氣質維度對兒童自我延遲滿足的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 四、氣質特征對兒童社會化的影響 1.氣質特征對兒童自我調節能力的預測與影響。氣質特征對兒童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有預測作用,兒童自我調節能力受不同氣質維度的影響,氣質與兒童自我調節的結合對個體社會化具有重要作用和較強的預示性。研究表明兒童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與氣質特征緊密相關[10],氣質不同維度和年齡因素共同對兒童自我調節能力具有預測作用。Gross的研究表明兒童氣質特點與情緒調節也有密切關系,認為情緒性是兒童氣質固有的特征,氣質特征對兒童情緒調節的影響因不同維度而異。教育者應以氣質類型為依據,改變傳統觀念,正確合理地認識氣質。利用兩者結合對社會化重要作用的預示性,在認知、行為舉止等方面予以強化,促使兒童自我調節能力良好發展,克服因調節適應能力不良而引起的社會化障礙。 2.氣質特征影響兒童社會生活能力的發展。氣質特征能預示兒童生活能力的發展,對兒童社會生活適應能力具有重要影響。研究表明社會生活能力因氣質類型不同而存在差異,因氣質特征不同社會能力低下檢出率也存在差異,氣質類型易養型和中間偏易養型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具有較大可塑性。[11]也有研究者依據兒童氣質特征對其實施早期教育,結果發現對于不同氣質類型兒童針對性的早期教育其影響存在差異,總體而言兒童社會生活能力明顯提高。依據以上研究,教育者應抓住兒童氣質可塑造性的特點,合理實施早期教育,對兒童社會生活能力進行引導和培養,提升兒童社會認知和接受能力,促使其社會化良好發展。 3.氣質特征影響兒童行為問題發生。氣質特征能顯著預測兒童行為問題,氣質類型與兒童行為問題的產生密切相關。研究者探析兒童氣質類型與行為問題的關系,認為氣質類型與行為因子密切聯系。因氣質類型不同,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率差異顯著,尤其困難型和遲緩型氣質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較高。[12]也有研究發現兒童行為問題因性別與氣質特征密切相關,性別不同氣質特征與行為問題差異顯著。[13]關于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與氣質特征的研究表明,發生率較高的心理行為問題與兒童氣質特征密切相關,行為問題因性別因素存在氣質維度的差異,氣質影響兒童個性發展。[14][15]此外,張佩斌等人探析兒童氣質特征與意外傷害的關系,研究表明意外傷害傾向性與氣質特征密切相關。[16]事故傾向性兒童與正常組兒童比較差異顯著,氣質維度活動量與事故傾向性顯著相關。針對兒童行為問題,氣質作為心理、行為預防與保健的依據之一,應以氣質為線索積極預防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應積極干預兒童早期對社會的接受與內化,提高其對成人和社會規則的內化水平,預防減少行為問題的發生。應對已有行為問題兒童,教育者應掌握教育的適當策略,正視兒童氣質與行為問題,減少兒童心理消極不良因素,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個性化良好發展。 4.氣質特征影響兒童焦慮反應。兒童焦慮受氣質特征的影響,焦慮水平因氣質維度不同而異,兒童的行為抑制可能是導致社交焦慮和分離焦慮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學家Tschann認為,主體內部和外部雙因素交互作用會導致幼兒焦慮的產生,研究發現氣質和家庭環境雙因素交互作用對幼兒焦慮具有影響。[17]王美芳等人研究也證明了以上結論[17],并指出在氣質部分維度與幼兒焦慮負相關顯著,反應強度維度則反之;幼兒氣質類型與家庭環境的交互作用明顯影響幼兒的焦慮反應。劉惠軍等人研究表明兒童氣質類型與入園焦慮程度密切聯系,兒童氣質特征消極型比積極型表現出更強烈的入園焦慮[18]。 如上所述,氣質對兒童內化具有重要影響作用,通過作用于兒童與環境互動、同伴交往等,進一步影響兒童焦慮的產生及水平。教育者一方面應以氣質為依據,注重積極關注孩子焦慮程度變化及調整教育方式,進行長期的干預,促使兒童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同伴、環境和社會,減輕緩解焦慮。另一方面教育者應建立適宜的規則,保持控制性合理,給兒童提供溫馨和諧的成長環境,積極地適應社會性發展。 參考文獻: [1][4]Strelau,J.The regulative theory of temperament:current statu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5,20:131-142. [2]Kagan J,Snidman N.Infant predictors of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children.In:SuciG,Robertson J ed.Future directions in infant development research.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1994.73. [3]劉文,楊麗珠.基于教師評定的3-9歲兒童氣質結構[J].心理學報,2005,37(1):67-72. [4]孟群,靜進.九江市城區2-6歲兒童氣質特征和依戀的關系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0,18(10):767-769. [5]1[8]Kochanska G,Aksan N,Carlson JJ.Temperament,relationship,and young children’s receptive cooperation with paren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5,41(4):648-660. [6]梁宗保,張光珍,陳會昌.兒童氣質、父母養育方式與兒童良心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1):90-95. [7]Jutta Kienbaum,Cordelia Volland,Dieter Ulich.Sympathy in the context of mother-child and teacher child relationships.Interna 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1,25(4):302-309. [8]黃文瀾,楊麗珠.3-9歲兒童同情心與兒童氣質類型的關系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9,29(3):57-61. [9]楊麗殊,劉文.幼兒氣質與其自我延遲滿足能力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8,31(4):784-788. [10]劉文,彭菲菲.幼兒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及與氣質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3:245-250. [11]陳靈.學齡前兒童氣質、智能與社會適應能力的相關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5,5,27(5):406-407. [12][14]雷素姣.早期兒童氣質對學齡期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2):110-111. [13][15]鄒華,匡桂芳,傅平等.4-5歲兒童氣質與行為問題的相關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18(7):593-595. [16]張佩斌,鄧靜云,陳榮華等.兒童意外傷害的傾向性與氣質關系的探討[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3,11(5):297-299. [17]王美芳,張燕翎,于景凱等.幼兒焦慮與氣質、家庭環境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2,20(3):371-373. [18]劉惠軍,于潮杰,李洋等.入園焦慮兒童的心理理論及其氣質類型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6):496-498. 基金項目:本文得到大慶師范學院基金項目(11SK09)資助 作者簡介:張鴻宇(1987-),男,甘肅張掖人,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碩士研究生,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長春130024);程利(1972-),女,黑龍江大慶人,大慶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方向(大慶 163712)。

篇7

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與弗洛伊德、榮格一起被稱為精神分析學派的三大人物,后來在1911年與該學派分裂,建立了精神分析的個體心理學。個體心理學并不是單獨應用于個人的心理學,它考慮的是個人、社會及他們相互間的關系,它強調社會因素決定人格,強調人的社會性的一面。阿德勒提出了許多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獨到見解,并將自己的這些理論應用于兒童教育中,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自己對兒童社會性教育的看法。這些看法無疑讓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與教育,同時也給當前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的制定和實施以不少的啟發。筆者認為阿德勒的兒童心理發展觀、社會興趣概念及阿德勒的心理治療方法對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方面的啟示較大。下面就分別從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的內容和實施方式這兩個角度來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所給予我們的啟示:

一、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對幼兒社會領域課程內容的啟示

社會興趣是阿德勒心理學理論中最重要和最獨特的概念,這個概念在他的多部著作中頻繁出現,并與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有緊密的聯系。既然社會興趣如此重要,那究竟什么是社會興趣呢?

阿德勒并沒有給社會興趣這個概念一個明確的定義,每個閱讀阿德勒著作的人都會對社會興趣有不同的理解。筆者認為社會興趣從字面來看可分為兩個維度,一個是心理過程維度,一個是目標維度。心理過程維度指興趣本身,目標維度指興趣所指向的目標。從心理過程來維度來看,社會興趣主要有以下部分組成:同情、認同能力,社會常識,合作、協同能力,價值觀,獨立能力,對未來社會的關心。從目標維度來看,社會興趣范圍廣泛,從家庭、學校慢慢擴展到社區、社會,甚至整個宇宙;從一種歸屬感擴展到宇宙感。社會興趣在這指的是自我實現、對社會有用、對人類的利益的興趣。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社會興趣的內涵十分豐富,而這些內涵幾乎都屬于兒童社會性發展所包含的范疇。

阿德勒將社會興趣作為兒童精神健康的標準和兒童正常發展的晴雨表。阿德勒認為把兒童培養成具有社會性的人,成為人類之中平等的一員,就必須幫助兒童發展社會興趣。 Heinz L.Ansbacher則認為阿德勒所說的高度發展的社會興趣的人就是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的人。

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具有先天的潛能,比如嬰幼兒在沒有別人教他們的情況下常表現出對別人的同情。但社會興趣這種潛能需要后天的培養才能發展,否則幼兒就會變得自私冷酷,因此必須從小注意培養兒童的社會興趣。根據阿德勒的觀點幼兒園是家庭的補充,幼兒園應當繼續發展幼兒在家中養成的好的行為,糾正幼兒在家中養成的不良行為習慣,但幼兒園不能僅僅簡單地糾正孩子的錯誤,因為幼兒在幼兒園消除的行為很可能在家庭中又會重新出現。阿德勒還指出“快到6歲的時候,孩子就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為模式” ,即前面提到的生活風格。可見,幼兒園對幼兒這個時期的社會性教育是非常重要和決定性的。

阿德勒的社會興趣理論對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的內容應重點包括哪些方面有一定的啟示。從社會興趣的心理過程維度看,首先,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要側重培養幼兒的同情、認同能力,合作、協同能力,獨立能力,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其次,社會領域的課程不能忽視幼兒在入園前在家可能養成的不良的行為,教師應在幼兒入園后及時糾正幼兒在家養成的不良行為,糾正不良行為是建立良好社會行為的前提。筆者認為糾正幼兒在入園前形成的不良社會行為應是小班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的首要內容。除了關注幼兒的不良行為之外,小班社會領域課程還應將重點放在讓幼兒學會信賴教師和幼兒園班級中的同伴上。對于小班幼兒而言,這是讓他們獲得面對幼兒園新環境的勇氣和信心的基礎,也是幼兒面對社會生活的第一步。而從目標的維度看,社會興趣的較高水平是自我實現、對社會有用、對人類的利益的興趣。幼兒園社會領域課程的較高目標應是讓孩子實現自我,促進孩子關心未來社會。到了大班,教師應圍繞這些較高目標來設計課程的具體內容,展開教學,發展孩子較高的社會興趣,讓幼兒的社會興趣從家庭、學校慢慢擴展到社區、社會,甚至整個宇宙,從而讓孩子的社會性在幼兒時期就得到充分的良好的發展。

二、阿德勒心理治療理論對幼兒社會領域課程實施的啟示

阿德勒是一名心理學家,他的心理治療理論由兩方面的內容組成:一是兒童心理發展觀,一是心理治療方法。筆者認為這兩方面的內容都對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的實施有一定的啟示。

(一)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的實施必須建立在了解幼兒心理的基礎上

筆者認為阿德勒的兒童心理發展觀對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的實施有一定的啟示。阿德勒認為在幼兒園中教師要對幼兒進行有效的社會性教育首先要了解幼兒的心理,主要是要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的動力和幼兒的生活風格。教師在了解本班幼兒心理和行為的基礎上再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將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1.了解心理發展的基本動力——自卑感與追求優越。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是個人成長的動力來源。自卑感源自嬰兒第一次感受到自己的軟弱和依賴的經歷,我們知道幼兒要依賴成人才能生存,他們與成人相比總是顯得無力和虛弱,不得不產生自卑感。阿德勒還認為每個人身上都存在著與生俱來的追求優越的向上意志,正是這種向上的意志使幼兒在產生自卑感的同時不斷地進行著補償。從積極的方面看,幼兒在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將會對自卑進行適當的補償,將其轉變為奮發向上的內在動力,力求朝對社會有利的方向發展。從消極的方面看,如果幼兒產生自卑情結,對自卑進行過渡的補償,只追求個人優越,很少關心他人,將會導致幼兒問題行為的產生,阻礙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因此,教師如果能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的真正動力,就不會對幼兒的有些不良社會行為迷惑不解,而是會找出幼兒行為背后的真正目的,從而進一步了解每名幼兒,因材施教。

2.了解生活風格。

阿德勒將個體追求優越目標的方式稱為“生活風格”。生活風格代表著一個人的人格的整體性和獨特性,并表現在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生活風格是個體克服自卑追求優越的工具,決定了個體會重視生活的哪些方面和怎樣重視,賦予個體以同一性;也決定了個體如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阿德勒認為在生命的第四和第五個年頭,出現了起原型作用的生活風格。由于兒童年幼還意識不到自己的生活風格,它只是潛意識地表現出來。

阿德勒指出健康、積極的生活風格可使幼兒與父母、同伴、教師和睦相處,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有利。錯誤的生活風格則建立在幼兒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基礎上,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不利。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如果能了解幼兒的基本生活風格,則將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狀況有更深入地了解,以便更好的開展幼兒社會性教育課程。

由于幼兒時期的生活風格并沒有完全定型,教師要了解幼兒的生活風格并非易事。但是教師應知道幼兒形成什么樣的生活風格與幼兒生活的環境和條件有關,特別是與幼兒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因此,教師必須了解每個幼兒的家庭環境,這包括家庭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父母的性格、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的格局、孩子在家庭的位置等等。這些都影響著幼兒最初的生活風格的形成。

總之,筆者認為阿德勒的兒童心理發展觀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在實施幼兒園的社會領域課程之前,應從幼兒的心理發展動力、生活風格及人格類型等方面來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狀況和社會性發展水平,在此基礎上來設計和實施社會領域課程,這樣才能使社會領域課程更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二)阿德勒的心理治療法對幼兒社會領域課程實施方式的啟示

筆者在幼兒園做觀察時,據教師們反映每個班的兒童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行為,有些兒童有攻擊性行為,有些兒童有一些膽怯、退縮的表現,有些兒童有吮指行為等。盡管教師們在平時的社會領域教學活動中努力糾正孩子的這些行為,但教師們反映實施幼兒社會領域課程中有許多困難,他們覺得社會領域教學活動難上,首要原因是教學效果不顯著。有研究者指出這是由社會領域教育的特點決定的,“社會領域教育的一個特點是教學效果的非即時性。尤其是社會情感和社會行為方面的教育,更不容易在短時間內生效?!?它的第二個特點是對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的技能要很全面,臨場發揮要十分靈活。第二個原因是孩子的社會性發展不能僅靠教師單方面的教育,家長的參與、支持和配合在社會領域教育中非常重要,因為孩子的不良社會行為與家庭的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而要改變家庭的教養方式、父母的教養觀念并非易事。正是由于這兩個原因讓許多教師都不愿上社會領域課程。針對這樣的問題筆者覺得阿德勒的教育方法能給我們幼兒教師帶來關于社會領域課程實施方面的啟示。

阿德勒認為家庭和學校通過培養幼兒的社會興趣可以預防兒童不良行為的發生,使幼兒的精神健康發展。而對于受不良環境影響已產生問題行為的兒童,阿德勒則認為幼兒園首先應該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那幼兒園的社會領域課程如何實施才能有效地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呢?筆者認為阿德勒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阿德勒在許多學校建立了教育咨詢診所,將自己的心理治療法發展成一種重要的教育方法,用來矯正兒童的問題行為,幫助兒童發展社會興趣。該診所每周舉行一到兩次咨詢指導會議,有一位不僅懂得心理學、也了解教師和父母生活情況的杰出心理學家擔當顧問來主持會議。為方便父母也參加,會議一般在晚上5、6點時召開,學校的教師、孩子的父母和孩子一起參加,大家聚在一起,每人都提出一些問題兒童的案例,然后由心理學家提出他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并開始討論,商談解決對策。在討論中,專家向父母和教師建議如何來幫助孩子。這些討論一般都以阿德勒的心理治療理論為基礎。在討論的過程中專家潛移默化地將阿德勒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傳遞給了教師和父母們。

阿德勒通過十幾年的實踐證明這種方法對改善幼兒的社會行為,發展幼兒的社會興趣是非常有效的。咨詢指導會議不僅是一個幫助兒童解決問題行為的場所,也間接成為了教師、父母進一步接受專家的教育培訓的地方。幼兒課程研究者虞永平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注重調查、參觀、訪問、觀察、勞動、游戲及上課等多種教育形式的結合?!薄岸喾N教育形式在幼兒社會性發展特點和具體的社會領域的教育內容的制約下有機結合,是社會領域的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證?!惫P者認為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的實施除了以上提到的教育形式外,可以借鑒“咨詢指導會議”這種新的組織形式.幼兒園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一周或兩周召開一次這樣的會議,由專家親自制定對孩子進行社會行為教育的計劃,不僅可實現社會領域課程的目標,有效地幫助孩子糾正不良的社會行為,還可加強家長和幼兒園的聯系,此外也讓家長更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同時如果這種方法一直持續下去,受到訓練的教師也會成為具有心理學家素養的人。阿德勒指出通過這種方式受到訓練的教師非常滿意,一般都會愿意繼續這樣的工作。筆者認為通過這樣的咨詢會議來糾正幼兒的行為比一般的教學活動將更加有效。幼兒園應從幼兒的切實需要出發,邀請有經驗的教育專家和心理學的研究者主持會議,發動家長、教師們和問題孩子一起參與,讓這樣一種咨詢指導會議成為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新的重要的組織形式。

這樣不僅可以更加有效地對孩子進行社會性教育,還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的機會,使教師對上好社會領域課程的信心大增。阿德勒的心理治療法主要分四個步驟來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第一步:教育者與孩子建立穩固的健康的關系,這種關系建立在理解、信任、合作與關心的基礎上;第二步:調查孩子的心理發展動力和生活風格;第三步:關注孩子試圖通過不當行為來獲得成功的目標,并對孩子的目標進行解釋;第四步:試圖改變孩子原來的目標,使孩子重新設定新的朝對社會有益的方向發展的目標,提高孩子的社會興趣。教師可以借鑒阿德勒的心理治療法,按照這四個步驟來設計、組織和實施一些社會領域的教育活動,以幫助本班的孩子糾正不良行為,重建良好的社會行為。教師首先要做的是和教育對象建立互相理解和信任的關系,其次教師可以在參加咨詢會議之后,在認真研究了兒童的個性和他的特殊問題后,專門針對這個學生的問題行為設計課程內容和教法。比如班上有一個膽怯的孩子,教師可以為孩子們籌設一次關于膽怯的討論會??梢栽O置下列討論問題:“什么是膽怯?”“為什么會膽怯呢”“膽怯好不好呢?”“怎么才能不膽怯?”來逐步了解膽怯行為的背后目標,指出該目標的局限性,幫助孩子重新設定新的對他人和自己都有利的目標。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對討論進行指導,通過一些有趣的故事調動孩子們積極參與討論,給予孩子充分機會各抒己見。那個膽怯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他就是這次討論的原因,但在這種集體的討論中,他會對它感興趣,從中學到很多東西。而班上的其他孩子雖沒有去參加咨詢會議但這種討論課也加深了他們對問題行為孩子的了解,使他們慢慢關心和同情起這些問題兒童,進一步培養了他們對他人的社會興趣。可以說,教師這樣有的放矢的實施社會課程將更加有效。筆者認為通過專家、教師和父母的共同實踐,教師們還可以和這些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一起將這些根據幼兒常見的問題行為設計的教學活動編成社會領域課程的教材。筆者認為這樣的社會領域課程教材是真正從孩子的社會需要出發,并通過實踐檢驗能指導幼兒社會行為,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幼兒園需要的教材。

三、小結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關注人的社會性的一面,他的理論對幼兒社會性教育的許多方面都具有啟示作用。一方面,筆者認為阿德勒提出的社會興趣理論啟示我們糾正幼兒在入園前養成的不良行為,這應是小班幼兒社會領域課程不可忽視的內容;阿德勒社會興趣理論還啟示我們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應側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認同能力、合作能力、獨立能力,讓孩子了解基本的社會常識和社會價值觀,促進孩子對未來社會關心。簡單地說就是幼兒社會領域課程應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興趣朝更高的水平發展,最終促進幼兒實現自我。另一方面,筆者認為阿德勒的心理治療理論啟示我們幼兒社會領域課程的實施首先必須建立在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動力和幼兒生活風格的基礎上,并運用像阿德勒提出的咨詢指導會議這樣新的組織形式作為已有社會領域教育形式的補充,將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授社會領域課程的信心,使社會領域課程的實施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阿德勒著. 周朗譯. 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2]李娟.幼兒園社會領域教學實踐考察. 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08

[3]Madelaine Ganz. Translated by Philip Mairet. The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1999

篇8

在國際上有多種評估品牌資產的方法,其中五星理論頗具代表性。該理論認為,構筑品牌資產的5大元素是:品牌知名度、品牌認知度、品牌聯想度、品牌忠誠度和其他獨有資產。對應到傳媒品牌上,建立一個標志鮮明、印象深刻的兒童電視品牌,其品牌發展戰略就要從四方面入手,那就是――節目戰略、市場戰略、多元化經營戰略和國際戰略。

一、品牌發展之節目戰略――內容為王

內容是電視傳媒發展的命脈,沒有好的內容做支撐,一個品牌不要說能走多遠,就是創立也是不可能的事。好的內容是體現品牌精神的最好載體,是實現品牌價值的最好方式。

品牌兒童電視的內容設計與選擇,應該遵循以下準則:

1、明白我們的標準是什么

引用尼克兒童頻道總經理塔克曼的話來說,兒童電視節目的標準是:“從兒童的觀點和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這將反映在我們制作的一切節目”。在目前,幾乎所有掌握和控制媒介權力的都是成人,兒童本位的時代還遠沒有來到。因此,在“以兒童的眼光看世界”的主要標準下,我們要做的是:

A、給兒童一個真實的世界。這種真實包括心理的真實和物理的真實,反對兒童節目成人化的傾向。鼓勵兒童的自發行為和創造,讓他們擁有較大的自主發揮空間。

B、讓童趣無處不在。尊重具有奇特的想象力和超常規思維方式的答案,改變應試教育的“標準答案”思維。

C、掌握少而精的節目視聽語言的特征。兒童為本的鏡頭語言先要明確兒童的需要,合理安排景別和機位,應當選取和孩子視線水平一致的機位,盡量使用中景、近景、特寫等景別,這是與兒童的身高相適應的。

D、優秀的節目主持人。作為兒童節目主持人,年齡和外貌特征遠遠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么重要。兒童不僅需要外形亮麗的大哥哥大姐姐,同樣也需要可親可敬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

E、重視兒童的參與。

根據國際“兒童參與權階梯”理論,兒童對于和自己相關的事件參與的程度大致分為8個階梯:

(1) 兒童縱;

(2) 兒童作為裝飾品參與活動;

(3) 象征性的參與;

(4) 成人分配任務給兒童,但還能告知兒童;

(5) 成人提出相關事項,征求兒童的意見,并告知兒童;

(6) 成人提出事項并邀請兒童一起作出決定;

(7) 兒童提出事項并做出決定,成人并不參與;

(8) 兒童提出事項,并以主體身份邀請成人一起討論并作出決定。

我們的兒童電視,如果在兒童參與程度上能從階梯5開始,相信更會獲得兒童的接納。

2、思考和決定我們要怎么做

A、研究不同年齡段受眾的心理,明確他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內容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角度來說,兒童的發展是有階段的,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參照國內外現行的年齡段劃分的方式,我們將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作如下劃分:

(1) 新生兒期(出生――1個月)

(2) 乳兒期(1個月――1歲)

(3) 嬰兒期(1歲――3歲)

(4) 童年早期或幼兒期(3歲――6、7歲)

(5) 童年中期(6歲――11、12歲)

(6) 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歲――14、15歲)

在兒童心理發展“關鍵期”問題上,兒童心理學家斯拉金認為:兒童在語言、聽覺、視覺形象等多方面的發展都是有關鍵期的。比如,在孩子對色、形兩維的感知發展上,3歲以前是形狀抽象占優勢,4、5歲的時候轉入顏色抽象占優勢,6歲以后,形狀抽象又占優勢。作為一個以節目內容制作為重要責任的團隊,如果對于兒童發展的基本規律沒有認識和了解的話,好的內容根本無從談起。

1998年3月,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兒童與電視峰會上,由兒童代表自己制作了一款包含十五條主要內容的《兒童電子媒介》。其中在第七條就明確提出:各年齡段的兒童應該有自己的電視節目。由此看出電視頻道特征正在向小眾化和針對性的傳播不斷嘗試。美國??怂辜彝?FOX FAMILA)分別為男孩和女孩設置了男孩頻道(BOYZ CHANNEL)和女孩頻道(GIRLZ CHANNEL),每周針對男孩女孩分別播出105小時的節目,日本的兒童電視更是細分到設有10歲女孩頻道和10歲男孩頻道。以BBC為例,該臺有三套青少年節目,即針對嬰幼兒觀眾(0-6歲)的CBEEBIES 頻道,針對少年觀眾(6-12歲)的CBBC頻道和為16歲以上的青年觀眾開設的專門頻道。

B、用理念指導科學的制作方式

20世紀60年代后期,美國電視制片人庫尼決定使用電視這個傳播媒介發起一場學習的熱潮。她把自己的想法稱之為“芝麻街”,她的電視節目每周5次,每次播放1小時,她希望那些觀看電視節目的觀眾能把學習的重要價值傳染給沒有看到節目的人,從而感染兒童和家長,并在節目結束后還能長時間的影響兒童。這是一個大膽的創新思想,因為電視雖然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信息傳播給其他人,但它并不是一個專門的教育媒體。它在互動中降低了參與度。但庫尼卻成功地嘗試了一把,她和她的團隊借用電視商業廣告的技術來教兒童學數字,并利用電視動畫片里現成的動畫內容來教兒童學習英文字母,她們請來文藝界的名人在喜劇中唱歌、跳舞或領銜主演。這些兒童教育喜劇弘揚合作精神,深入兒童自己的情感世界。結果出乎意料,一切努力都奏效了,它被證明的確提高了觀眾的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并成功地把其具有感染力的信息傳播給按時收看節目的觀眾以及觀眾以外的千家萬戶?!吨ヂ榻帧烦晒Φ脑蚓驮谟谒鼊撛炝艘环N理念,堅信這一理念,并將它用電視手段加以實現。

二、品牌發展之市場戰略――細分市場體驗為重

兒童專業頻道是以兒童為主要收視對象的分眾化頻道,然而,兒童的概念也十分寬泛,按照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的規定,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包括了嬰幼兒,兒童到少年、青少年,各個年齡段的兒童對電視節目的需求差別很大。少兒頻道還是要按照不同年齡特點進行市場細分。細分市場,就會有準確的節目和市場定位,有利于培育忠誠的觀眾群體,在細分市場的大前提下,想要掌握兒童收視市場的主動權,就要做到以下兩方面:

1、注重市場調研

把市場調研作為節目制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節目的調研可以分幾個階段進行,包括開發和試制階段,節目播出后則可跟蹤調查。調研的內容包括確定節目所適合的年齡段,各年齡段兒童所喜愛的娛樂形式等。可以定期以各種方式對兒童和家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了解當今兒童的成長情況和關注焦點,所采用的方式可以是一對一的面談、電話采訪、問卷調查、視聽會和座談會等。

市場調研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只有孩子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在調研過程中,讓孩子積極參與進來,使孩子成為整個節目創作過程的一部分。與他們一起進行討論,觀察他們的反應,把握他們的心理特點,了解他們的接受能力和審美情趣,這樣就能掌握真實的第一手材料,創作出真實可感的兒童節目

2、引領市場親身“體驗”

1999年4月,由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合著的《體驗經濟》出版時,受到了廣泛注意,該書提出的“工作是劇場,生意是舞臺”的理念,得到了人們極力的認同和推崇。在這里,所謂體驗,就是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產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使消費者參與并值得回憶的活動。其中產品是有形的,服務是無形的,而創造出的體驗是令人難忘的。兒童電視頻道如果要樹立品牌效應,它讓受眾體驗的,不僅僅是電視播出內容,更應包括其他領域,尤其在現實生活中,觀眾與其品牌所代表的內容的一切接觸。

讓我們來看一看全球最著名的兒童頻道尼克和迪斯尼的做法。尼克黃色標志如今已被大多數兒童所熟記,尼克為何在那么多種顏色中單單選中橘黃色,不是因為別的原因,正是因為基于對孩子體驗的考慮。通過心理學的調研發現,暖色調的橘黃色,最能夠帶給孩子安全、快樂的體驗感受。而迪斯尼更以其提供的高品質體驗,讓品牌真正實現出不可估量的價值。以迪斯尼旗下的主題樂園為例:迪斯尼不斷將本土文化與品牌理念融入游樂的各個層次與環節當中,讓消費者在歡樂的同時更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同時,迪斯尼非常注重顧客體驗的細節服務,比如嬰兒護理、笑容服務等,使得游客們放松、再放松,當其達到一種忘我的狀態時,也正是迪斯尼財源滾滾時。我們將這種理念提升為:由游客和員工共同營造“迪斯尼樂園”的歡樂氛圍,而這種“共同歡樂”恰是迪斯尼所一再強調的品牌核心理念。

三、品牌發展之多元化經營戰略

1、多領域、多層次、注重開發衍生產品

兒童電視有著非常明顯的自身優勢,其節目內容、卡通形象可以與各類商品多層次、全方位融合,由此涉及的衍生產品范圍十分廣泛,包括兒童圖書、音像、玩具、服裝、食品、文具用品,還有兒童培訓、舞臺劇演出以及主題游樂園等。早在20世紀60年代,米老鼠和唐老鴨就體現出不可估量的商業價值,推出的米老鼠和唐老鴨衍生產品風靡全世界的兒童。其影響力延續至今。在發達國家,兒童節目80%的收入來自衍生品的市場開發。近年來,一些國外機構以電視為依托在兒童用品、玩具、圖書、食品開發中形成完整體系,通過卡通片大舉搶奪我國兒童的目光,使其衍生產品大量涌入我國兒童市場。有數據顯示,我國近50%的兒童,特別是西部和農村的孩子,讓他們知道米老鼠和機器貓的,并不是動畫片而是圖書、書包、玩具、鉛筆盒等衍生品,可見衍生品的巨大的經濟價值。

目前,我國的兒童媒體從業者也開始有了品牌整體打造意識。以近期熱播的國產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為例。它以電視播出為先導,從動畫片創意制作、節目發行播出、版權輸出到動畫形象品牌授權、衍生產品生產及銷售,形成了一條突破電視、文化和商業的界限的連接上下游的產業鏈,開發的兒童服裝、文具、玩具等衍生商品,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經營收入,成為全方位打造動畫品牌的成功案例。

2、以頻道品牌為核心,建立全方位、多渠道的經營網絡

以尼克少兒頻道為例,這個年收入達到50億美金的國際兒童品牌,是怎樣建立它的多樣化渠道的呢?

首先是電視播出,它是一個每天24小時播出的頻道。擁有161個國家、4億多的家庭用戶。在美國,它是所有有限電視網里面最高收視率的頻道。在所有美國兒童節目中,市場占有率達到50%以上。Nick每年幾十億美金收入80%以上來自電視。

第二塊是電影。Nick專業成立了電影部,把電視產品或已經在兒童心中產生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電影化,并利用派拉蒙的銷售渠道全世界發行。目前電影已成為Nick的第二大業務。

第三塊是消費者產品,包括書包、唱片、歌曲等等。2005年這一塊的收入達到5億美元。

第四塊是互聯網。它現在是美國第一大少兒網,其中包括美國最頂尖的游戲類內容及向世界各國購買的節目內容。

第五塊是雜志。在世界各地根據不同市場出版很多Nick雜志。它的品牌、包裝都跟它的電視播出的產品非常類似。同時通過非常好的發行渠道(“西蒙”出版社)出版了許多兒童讀物。

第六塊是主題公園。Nick有一些小公園,為孩子在很多游戲中提供互動真實的體驗。

最后一塊是動畫制作。除了本土之外,Nick也在全世界各地尋找內容供應商。

全方位的文化產業滲透,把孩子們緊緊聚攏在尼克的影視王國里,選擇尼克,已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四、品牌發展之國際戰略

1、積極實施國際戰略,到全球兒童電視市場去分一杯羹

在兒童電視媒體,國際戰略是一個獲得長期穩定發展的重要戰略。美國的兒童電視機構在這方面做的頗為成功。尼克羅迪恩的業務覆蓋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迪斯尼則擁有在世界上任何地點,以任何一種規模來徹底實現其銷售任務的地位和條件,他們在制作兒童節目之前,往往根據市場需求,把為本土服務的空間拓展到全世界。我國兒童電視應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積極實施國際戰略,主動參與和融入到國際市場中去,一方面引進來,一方面走出去?!耙M來”指的是引進國外優秀兒童節目的先進的制作理念和方法、管理經驗等,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引進資金,搞合資、合作等。“走出去”也不是盲目地貿然行事,而是有策略地逐步走向國際市場。以國際化的節目觀念、市場觀念、受眾觀念、競爭觀念和效益觀念,謀求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在穩定發展的基礎上追求利潤最大化。

2、保持民族特色,在國際市場上獨樹一幟

篇9

【摘要】 從嬰兒紊亂適應不良的依戀行為指征、母愛情感交流受損維度、父母無助或懼怕行為表現特征等方面綜述了紊亂型嬰兒的依戀特性、內部工作模式及研究進展。臨床干預應著眼于營建開放、廣泛的情感體驗空間,建立安全的治療關系。辨識嬰兒的依戀需要、發展嬰兒的平衡自我,以及與父母間的新型互動模式,對于紊亂型嬰兒依戀的矯治具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 紊亂型依戀; 內部工作模式; 行為指征; 母愛情感交流受損 ; 情感體驗空間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Characteristics of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Infants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characteristics of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infants,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and research development are summarized from the views of behavior indices of disorganizeddisoriented infant attachment, dimensions of disrupted maternal a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helpless/fearful profile of parental behavior. Clinical interventions will focus on constructing an openaffective experience space and building a secure relationship of treatments. Discriminating infant attachment needs,developing selfbalance and building a new interaction model with parents are important for modification practice of infant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Key words】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Indices of behavior; Disrupted maternal affective communication; Affective experience space

兒童精神病學家Bowlby在1969年曾指出:依戀是一種個體與具有特殊意義的他人形成牢固情感紐帶關系的傾向,在個體的一生中都起著重要作用。他首先提出“內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的概念,用以探察依戀行為背后的心理機制。內部工作模式指的是個體的認知/情感圖式或指自我與密切關聯者的表征,它會影響個體期望、情緒、防御及親密關系中的有關行為。它一旦建立,就會在潛意識下發揮作用并在較長時間內保持穩定性,并對兒童與他人之間的人際關系產生長期影響[1,2]。這一見解為研究依戀構建了理論框架,并為Bartholomew等人后繼對成人依戀的研究和依戀風格的劃分奠定了基礎。兒童臨床心理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家Ainsworth始創了“陌生人情境法”,將母嬰依戀劃分為回避、安全和矛盾3種類型,首開嬰幼兒依戀及其干預的臨床研究之先河。她的學生Main 和Bartholomew等人在后繼的研究中發現了紊亂型依戀,并成為心理學、臨床醫學等多學科領域關注的熱點[1]。LyonsRuth等人[3]新近從親子互動關系入手,提出了紊亂型嬰兒與母親情感交流受損的維度、紊亂型的2個亞型及父母無助或懼怕行為的表現特征,為臨床心理學的診斷和心理治療與干預提供了進一步的依據和思路。

1 紊亂適應不良嬰兒的依戀行為指征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Main和Solomom提出了紊亂適應不良型嬰兒依戀(disorganized/disoriented attachment)的行為指征[3]。即:①依次出現的矛盾行為模式,表現為嬰兒在強烈的依戀行為后緊隨出現回避、冷淡或茫然等矛盾行為;②同時呈現的矛盾行為,嬰兒強烈的躲避行為與強烈的尋求接觸行為相伴發生;③無定向的/錯誤定向的/不全的和中斷性的運動和表情,如與嬰兒不安表情相伴的動作是遠離母親、而不是朝向母親;④刻板與不對稱的運動、不適宜的動作和異常舉止,如嬰兒僅在父母在場時才表現出的無明顯誘因性的絆跌行為;⑤嬰兒表現出冷淡、僵硬及緩慢的“水下”動作和表情;⑥直接與父母相關聯的懼怕指征,表現為聳肩動作和面部的懼怕表情;⑦紊亂及適應不良的直接指征,表現為無定向漫游、混淆或茫然的表情或快速多變的感情。以上研究發現不僅為診斷紊亂適應不良嬰兒的依戀行為提供了參照依據,而且提示了父母嬰兒互動與嬰兒紊亂型依戀存在內在關聯。

2 母愛情感交流受損的維度

紊亂型嬰兒的依戀特性與母愛情感交流受損密切關聯。LyonsRuth等人[3]在研究中指出母愛情感交流受損具體表現為5個維度的10個方面[2],即:①情感交流失誤維度,包括母親提供的矛盾線索,以及對嬰兒的不恰當反應或無反應2個方面。具體表現為母親口頭上親近嬰兒但行為上卻疏遠他(她);當嬰兒發怒、煩惱時,母親在一旁微笑或無動于衷。②紊亂維度,包括因嬰兒引發的母親受驚嚇的表情、動作和非適應性混亂行為2個方面(母親表現出與環境毫不相干的突發性情感缺失或神情恍惚)。③消極干擾維度,包括言語性消極干涉和軀體性干涉行為2個方面。如母親取笑嬰兒、拉扯嬰兒的手腕、齜牙咧嘴地逼近嬰兒面部并做出襲擊性手勢等。④角色混淆維度,包括角色顛倒、感性化和自我參照性陳述3個方面。如母親想從嬰兒那兒獲得再保證,或用秘而不宣的、曖昧的暗示性語調與嬰兒交談,如問嬰兒“你想我嗎”,緊接著又自言自語地說“噢,他不想見我”等。⑤退縮反應維度,從身體和言語上拉大與嬰兒間的距離,用僵硬的手臂遠遠地抱著嬰兒或在分離后不向嬰兒致意。

Brontfman與 LyonsRuth于1993年根據以上母愛情感交流受損維度進行編碼,將紊亂型嬰兒進一步劃分為紊亂安全型和紊亂不安全型兩個亞型。在行為上,前者具有紊亂接近的特點,而后者表現為紊亂回避/拒絕。他們的研究進一步證實父母不良養育行為與嬰兒紊亂型依戀的形成密切關聯。

3 父母無助或懼怕行為的表現特征

內部工作模式是嬰兒與父母交互作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對他人和自我的一種心理表征,不良的親子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會整合入嬰兒的個性結構,與之有關的紊亂型依戀策略會構成學前期、童年中期、青少年期心理病理學上的高危因素[3],甚至出現不良依戀模式的代際傳遞[4]。因此,紊亂型依戀中常見的父母無助或懼怕的內在工作模式會逐漸積淀,影響嬰兒成年后的心理狀態。父母無助或懼怕行為的特征表現為9個方面:①延遲反應或忽略線索,如在嬰兒持續哭喊下才去摟抱嬰兒;②退縮或疏遠,如疏遠嬰兒、圍繞嬰兒兜圈子而不去抱他(她)或將嬰兒面部朝外式地摟抱嬰兒;③草率反應,對待嬰兒就像對待棘手問題一樣,匆匆擁抱后快速離開;④引導嬰兒從自我移向玩具,借用玩具撫慰嬰兒;⑤在需要加強依戀時出現緊張猶豫;⑥母嬰之間缺乏身體接觸(除非嬰兒提出要求);⑦扮演撤退型父母的角色,要么缺乏父母的權威感、要么缺乏與嬰兒之間協作的主動性、要么缺乏對嬰兒的指導和保護;⑧采用看似微妙的懼怕,屈從或安慰嬰兒。⑨很少表現出明顯的消極情感或干涉。

4 紊亂型依戀干預的研究

在上述對紊亂型依戀成因、親子不良互動診斷依據和矯治思路研究的基礎上引發了下述對于紊亂型嬰兒依戀的干預治療性探索。如Marrin 等人[5]提出的安全環路矯治項目(circle of security project)及Meins有關“將心比心”的研究等[6]。這些干預的立足點在于營建開放、廣泛的情感體驗空間,從與嬰兒的情感交流中分辨其依戀的需要、發展嬰兒的平衡自我及與父母間的新型互動模式,以便對紊亂型嬰兒進行及時矯治。從紊亂型依戀的內部工作模式來看,父母對嬰兒的依戀行為要么高度懼怕束手無策、要么遷怒于嬰兒、要么干脆放棄了履行照看人的角色等。這種不良養育方式并非在一日之間形成,它往往可追溯至父母對嬰兒養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法從而所導致的嬰兒心靈創傷。在這種養育模式下,嬰兒的依戀行為趨向于紊亂無序,最終導致親子關系的崩潰和修復環路的缺失。如果這種養育模式延續到學前中期,隨著兒童社會認知技能的發展,父母的懼怕無能和對照看人義務的缺失等將使家庭內的角色顛倒,局面將由兒童控制,并表現為回避矛盾型、恐嚇沖動型及強分離型等病態依戀模式。此時,矯治的重點應放在轉變父母高危照看人的角色上。

Marrin提出的安全環路矯治項目是采用團體訓練、父母教育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法,通過積極反思個人的依戀史經驗對養育兒童的影響,增進父母對兒童探索活動及尋求慰籍的信號的敏感性并能做出適宜反應,提高父母對互動中自身及子女的行為、思維和情感的反思能力。有關的訓練活動圍繞營建安全環路展開,如學習理論、設定安全基地的目標、發展父母對兒童情感需要的敏感性和移情能力、采用有效的反思性對話和培養有效的應對技能修復不良的親子關系等,均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而Meins“將心比心”的干預側重點則在于從依戀模式的代際傳遞性來研究依戀的安全性,強調母親對于嬰兒心理狀態的敏感性在預測安全依戀中的重要作用、而不僅僅局限于對嬰兒身體和情感需要的反應敏感性方面。Meins于2000年發現,母親對嬰兒恰當的心理評價和對其目標指向活動的反應與嬰兒后期的安全依戀顯著相關。母親的“將心比心”可以促進兒童安全依戀的形成、言語及心理的發展,同時也為安全依戀內部工作模式的營建和紊亂型依戀的矯治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

參考文獻

[1]Bee H. The developing child[M]. Allyn and Bacon: 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2000.329334.

[2]Bartholomew K, Phillip R. Shaver methods of assessing adult attachment: do they converge?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M].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8.2545.

[3]LyonsRuth K. Disorganized infant attachment and profiles of parenting[J]. Infant Mental Health J, 2004,25(4): 318335.

[4]陳琳.依戀模式的代際傳遞性[J].心理科學進展, 2005,13 (3): 267275.

篇10

如今不少家長都特別重視孩子的才藝培養,從幼兒園階段就讓孩子報各種特長班。然而,因為對興趣班、特長班的底細不了解,有的家長花費了大量金錢和精力,卻并未達到預期目的。也有一些家長,因為給孩子報班的心態不當,急功近利,扼殺了孩子的興趣與天分。本期我們就這個話題進行討論,希望幫助廣大家長在孩子學藝之路上明察秋毫、理智客觀,做出正確的抉擇。

女兒學琴擇師的歷程

(陳女士,35歲,西安音樂學院教師)

我和愛人都是搞音樂的,朋友們認為我女兒慧慧從小學樂器是“天經地義”的事,我們卻認為學樂器與學音樂是兩碼事兒,只有音樂是孩子必需的。幼兒時期應培養孩子欣賞音樂之美,開發孩子的智商與情商;而樂器培訓,則必須等孩子身體發育到一定階段之后。

我堅持讓女兒睡前聽古典音樂,鼓勵她隨樂曲做律動。在聽力、認知發育最旺盛的三四歲,我帶女兒進行簡單的識譜、試唱、練耳等訓練。一直到6歲,沒人教她任何樂器。因為我身邊的很多朋友抱著“陶冶情操、提高素養”的心態讓孩子學琴,然而伴隨著身邊人一窩蜂地考級,他們的心態會逐漸功利化。我看到很多被逼考過十級的孩子,卻失去了對音樂的靈感與激情。

所以,當慧慧看別人彈奏越來越入迷,整天央求學琴時,我們保持冷靜。直到她7歲時,發自內心地愿意“付出代價”――用壓歲錢付學費、犧牲玩玩具的時間――學習樂器時,我們才同意讓她學。

由于我和愛人工作都很忙,我們決定讓女兒拜師學藝。幼兒課外音樂教育,無非三種求學渠道:第一,找專業老師;第二,找各種培訓機構;第三,找大學音樂系的在校生。

音樂學院的專業老師固然好,但門檻高、費用高;培訓機構魚龍混雜、老師流動性大,教學方式與方法不連貫。所以,我選擇第三種渠道,從認識的學生中給女兒請一位老師。

音樂學院本科高年級以上的學生,專業水平過硬,技術不比培訓機構的老師差。然而,我要考察他們的溝通能力,觀察他們的人品與責任心。

我愿意出比普通學生家教高一些的學費,但前提是先試講兩三節課。

慧慧年紀小,耐性差,學習時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我試過的前兩位老師,一位失去了耐心,不住地暗示慧慧“你在浪費時間,浪費父母的學費”;另一位則完全放任,隨著孩子岔開話題,一節課專注授課的時間不足10分鐘。

第三位老師叫李蕓,是音樂教育系的研究生。她因為要輔導上小學的弟弟做功課,所以懂得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她像大姐姐一樣跟慧慧溝通,能跟慧慧約法三章,并用“課后講故事”等方法激勵慧慧。她授課的方式生動活潑,符合幼兒心理。

慧慧跟李蕓學了兩年多,除了學習技能之外,也跟她一起去聽音樂會、觀賞畢業生演出或嘗試其他樂器。李蕓傾注了很多心血,教得非常系統認真。

李蕓跟慧慧灌輸一種思想:“很多人覺得練琴很累很枯燥,但我有興趣就能把練琴變成一種享受。我每天愉快地在琴房里練幾個小時,并不覺得累,是因為我在和音樂進行愉快的交流。”

在李蕓的影響下,慧慧逐漸體會到音樂的美好,練琴主動自覺。李蕓畢業回老家工作后,也經常跟慧慧視頻聊天,囑咐她要按時練琴,持之以恒,詢問她近來練琴有什么收獲。

慧慧有了一定的專業基礎,希望將來進入音樂學院附中讀書。我便帶她拜師于我的老師――音樂學院的孫教授。孫教授的很多學生都很杰出,慧慧跟他們一比就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不再為自己展露的才能而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勤奮刻苦。

回顧慧慧在10歲之前的學藝路,我覺得,孩子的啟蒙老師不一定要技術特別高超,卻要基本功扎實、教學嚴格連貫、會為孩子立界限樹規矩,不為孩子后續學習埋下隱患。老師還要富有激情與活力,充滿關愛,不斷激勵孩子。

這樣的老師會在孩子的心田埋下藝術的種子,說不定哪一天這顆種子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對于這一點,愛因斯坦的回憶錄上有類似故事,愛因斯坦說:“我在6到14歲之間上過小提琴課,但老師都不是那種讓音樂凌駕于機械訓練之上的人。我快13歲才正式開始學琴,主要是因為我愛上了莫扎特的奏鳴曲。為了讓那些精致超凡的美妙樂音重現到某種程度,我非得改善我的琴藝不可……我基本相信,愛,是比責任感更好的老師?!?/p>

在我看來,藝術學習是一個“帶著蝸牛散步”的過程,老師一定要充滿責任感。藝術老師魚龍混雜,家長要在報班或擇師時擦亮眼睛。有的老師要求家長“陪讀”到一定程度,每堂課記錄,回家后逼孩子“扣譜”;有的老師為牟利而將原本兩三節課的內容拉長到七八節課;也有的老師只看重考級成績,讓孩子在不理解曲子、不懂意境的情況下亂彈……這些庸師都要警惕!

音樂教育具有系統性。頻繁更換老師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我鼓勵琴童家長們咨詢專業人士,為孩子學藝做出長期、系統的整體規劃,然后謹慎地選擇老師,選擇同伴,選擇學習環境!

在體育興趣班里繞的彎路

(王先生,38歲,公務員)

我女兒雅熙從小體弱多病,我希望她多鍛煉身體。在她7歲那年,我給她報了第一個興趣班――跆拳道。跆拳道班廣告宣傳單上的“跆拳道精神”是“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這種精神正好適合嬌滴滴、怕吃苦的雅熙。

雅熙參加的是8人小班,教練是國技院黑帶4段。我們對道館很放心,只負責接送,從沒陪她上過課。

剛開始時,雅熙很有興趣,時常在家里比畫。可上了三次課以后,雅熙漸漸地不愿意再去了,對我們說:“老師好兇??!沒有禮貌!他說我笨,像只熊貓?!?/p>

說實話,雅熙體重超標,身體柔韌性不太好,有點笨手笨腳。這也正是我想讓她鍛煉身體的原因。我認為“嚴師出高徒,孩子需要一點挫折教育”,就威逼利誘她繼續上課。

再后來,雅熙告訴我“老師換來換去”。當我去道館調查時發現,其他家長也在投訴――原來道館之前許諾的教練老師只掛個名,每次給孩子上課的人都是從體校招來的專科生(大都還不是跆拳道專業)。

這些男孩做各種打雜的工作,要發傳單、搞衛生,對道館的管理與薪酬充滿怨氣。他們文化素質不高,難免在上課時帶著負面情緒,講臟話、訓斥學生,甚至打人……

從道館退班后,我琢磨著給雅熙請“一對一”的體育老師。我在健身房里聘請了一位姓陳的私人教練。我和陳教練認識多年,關系不錯,他在我們小區收了很多打羽毛球的學員,包括很多小學生。

我希望陳教練帶雅熙做一些體能訓練,教會她打羽毛球。陳教練的體能訓練收效不錯,雅熙瘦了一點,跳繩成績也提高了不少。然而,在打球的技術上雅熙卻一直沒有進步。

我觀察過陳教練的授課:動作很標準、嫻熟;教的方法有板有眼,其他學生進步很快。但雅熙在練習的時候頻頻受挫,陳教練多次糾正仍無效時,難免失望,常說:“你為什么做不對?”“應該這樣,不是這樣!”……一段時間后,雅熙覺得打羽毛球真是一件苦差事,又打了退堂鼓。

這時候,雅熙的學校開展了“體育素質選修課活動”,每位學生必須在“跆拳道、踢毽子、羽毛球、輪滑、跳繩”等課程里選一項。雅熙的好朋友們都選了輪滑班,她也跟著報了名。

輪滑班里,一個體育老師要教50多個孩子。他在示范講解之后,將孩子們分組,讓高年級的孩子帶低年級的孩子。這種學習過程主要靠孩子自己摸索,大多數孩子在摔幾跤之后基本學會了輪滑。然而,雅熙膽子小,怕摔跤,總是小心翼翼地試啊試,一直學不會。

期末體育考試讓雅熙倍感挫折,回家哭了一場。她問我:“爸爸,我是不是運動弱智,缺少體育細胞?為什么輪滑班就我一個人不及格?”我一邊安慰鼓勵她,一邊琢磨著再為她請老師。

在一次散步時,我愛人發現附近超市門前的廣場上有大學生們勤工儉學辦的輪滑班。只要付一定學費,就“包教會孩子”。

介紹雅熙的情況之后,對方的組織者給她配了一位小柳老師。小柳老師是大二的學生,陽光熱情,很有親和力。他知道雅熙怕摔,就故意表演各種各樣的摔跤動作給她看,直到她捧腹大笑。訓練的時候,他鼓勵雅熙將注意力放在前方,不要刻意模仿老師,也不要擔心自己的失誤。雅熙練習時,他用手機拍下來,然后把視頻播放給她看,指出錯誤的動作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

雅熙一邊看自己輪滑的視頻,一邊琢磨自己動作與老師示范的差距,很快就琢磨出了門道,進步飛快。

一個暑假的訓練,讓雅熙可以穩穩當當地輪滑,還能做幾個花樣動作。這讓她信心大增,迫不及待地要去給學校的小伙伴們“秀”一下。

現在,只要天氣好,輪滑班每晚都訓練。雅熙經常去玩,跟著小柳老師學更高難度的動作。

回想一下,課外學輪滑這事兒,我們花了最少的學費,卻取得了最好的效果,更加重要的是,雅熙找到了自信與興趣!

為孩子選擇合適的藝術老師

(劉教授,兒童心理學專家)

選擇藝術類興趣班,要參考不同年齡段兒童的身心特點。在幼兒園階段,藝術學習以開發智力、培養思維能力和良好習慣為主要目的。家長可以讓孩子廣泛涉獵,發現最適合孩子興趣和天賦的藝術形式。而孩子學藝,找對老師比找對培訓機構更重要。一般來說,好老師都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首先,有過硬的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能。對于“基礎硬件”的考察,家長們可通過查看學歷證書、考察工作單位、聽試講等方式,還要參考其他家長的評價,觀察其他學生的水平,從而衡量老師的授課效果。

案例中的陳女士是專業音樂人士,她“先試課再聘用”的方式值得借鑒。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家長要像陳女士那樣知道自己孩子的薄弱環節,才能“有的放矢”地選擇老師。

其次,好老師懂得兒童心理,尊重各個年齡段孩子的學習規律。好的老師總在觀察孩子,他知道兒童“只能模仿那些他們能夠做出來的動作,而不是模仿老師們爐火純青的動作”。

王先生的案例很有意義。優秀的成人健身教練并不一定適合孩子。那位最適合雅熙的輪滑老師一直在觀察孩子,而不是讓孩子看他、模仿他??梢哉f,好老師一直在看孩子,而不是讓孩子拼命看他。美國的戴維?埃爾金德教授在《游戲的力量》一書中說:“讓孩子仔細看,是干擾孩子自主學習的罪魁禍首……與幼兒學習經驗最接近的比喻是好像成人初次造訪一個陌生的國家,尤其是一個與我們自己文化迥異的國家。對嬰幼兒來說,這個世界是他們初次透過感官經歷的新國度,他們需要時間,用自己的時間和步調來探索發現這個新世界。所以,老師強調讓幼兒‘看我’,和‘仔細看我’,都是錯誤的方法?!?/p>

我也有一段親身經歷:我曾帶著5歲的孫子參加某知名的藝術教育機構的免費公開課。畢業于美院的代課老師向孩子們展示一幅圖后,一遍一遍地問孩子:“你們看到了什么?”孩子們給出了各種答案,可她沒有鼓勵或肯定發言的孩子,而是要大家繼續看。孩子們的注意力有限,在得不到老師的回應之后便開始東張西望。最后那位老師給出了標準答案:“這是一張大馬哈魚的圖片?!甭牭酱鸢福瓦B我家酷愛動物的孫子也感到挫敗。接下來,她用手在桌面上一步一步地教畫,并用投影燈將她手上的動作放大到屏幕上。孩子們卻心不在焉地觀察著教室的布置、家長的表情以及課桌的顏色,對老師的講授完全忽視。

從幼兒心理學的角度看,孩子無法理解什么是“一張某某的圖片”的抽象事實。這位老師既沒有抓住孩子的注意力,采取的教學方式也不符合幼兒心理認知水平――讓學齡前兒童具有較高層次的概念簡直是“揠苗助長”。

再次,好老師絕不“販賣知識和技能”,而是傳遞“熱愛和激情”。他需要充滿觀察幼兒的熱情,具備啟發幼兒的能力,能以孩子的眼光與感知來看待問題,啟發孩子的興趣。他需要知道孩子的世界直觀而獨特,無法理解成人的“學習目標”,所以需要從“水、火、空氣、土壤、動植物”等自然元素入手讓孩子們獲得新奇刺激的經驗,不斷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