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理的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19 17:48: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心理的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血管腔阻塞,進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壞死造成的心臟病[1]。冠心病危險因素與誘因較多,如高血壓、糖尿病、不正確生活方式、不合理飲食等有關,臨床表現為胸痛、胸悶、心悸、氣促等,嚴重時出現休克、心力衰竭等,直接威脅著患者生命健康。目前,臨床治療冠心病,經皮冠脈介入治療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手段[2],因治療條件與環境的影響,難免會出現一系列的并發癥,加劇病情惡化,給治療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因此,對冠心病并發癥進行預防和護理,有利于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療的風險,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本文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53.4±9.8)歲?;颊呷朐簳r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胸痛、胸悶、心悸、氣促等癥狀,經心電圖、冠狀動脈CT等檢查,全部病例均符合冠心病臨床診斷標準[3],其中心絞痛34例,心肌梗死15例,心律失常8例,缺血性心肌病3例。通過雙色球法將本組60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0)和觀察組(n=30),對2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本組全部患者均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實施局部麻醉后,進行橈動脈穿刺后冠脈造影,采用PTCA+支架術?;仡櫺苑治霰敬窝芯績山M患者介入治療的臨床資料,統計并發癥發生情況。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病房清潔消毒、藥物支持、基礎護理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內容為:(1)心理護理。冠心病患者因身體不適、醫院陌生環境等因素,容易產生焦躁、憂郁、恐懼、悲觀等負面情緒,不能積極地配合治療與護理工作,給疾病的治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深入了解患者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民族信仰等,耐心地解答患者疑問,緩解或消除其不良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配合治療與護理工作。(2)病情護理。對冠心病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進行動態監測,包括呼吸、血壓、體溫、脈搏等。術后進入監護室,護理人員應及時檢查敷料干燥與否,血腫及出血與否,若發生異常情況,應第一時間報告醫師進行處理。定期觀察患者肢體情況,指導和教會患者及家屬術側肢體按摩方法,促進血液循環進行,避免術后形成靜脈血栓[4]。(3)并發癥護理。①低血壓,因血容量補充不足,拔出動脈鞘管導致迷走神經反射,術后非常容易發生低血壓。護理人員應密切監測患者血壓變化,給予低血壓患者阿托品或硝酸甘油靜脈滴注,嚴格控制滴速,隨時監測血壓。②心律失常,在手術過程中,因造影劑過量、導管刺激、堵塞、再灌注等因素[5],術后患者易出現心律失常。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呼吸、脈搏、心率等變化,給予心律失常患者吸氧處理,給予0.5~1.0mg阿托品快速靜脈推注,確保患者心律恢復正常。③穿刺部位出血。動脈鞘管拔出后,對穿刺點加壓包扎或沙袋壓迫止血6h[6],能降低穿刺點出血發生率。同時對其他有出血傾向的部位進行預防處理。④血腫。針對出現血腫的患者,需要對血腫進行擠壓,并重新包扎,抬高患肢促進血腫消散,確保血液循環。

1.4 統計學處理

將全部數據錄入計算機,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作數據處理和分析,計數資料(%)經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差異在P

2 結果

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并發癥進行統計分析,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比較差異顯著(P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冠心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健康。經皮橈動脈穿刺介入治療是冠心病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其具有微創、恢復快、并發癥少、不影響肢體活動等優勢,因橈動脈周圍無重要血管和神經分布,較為表淺,術后有利于快速有效止血,活動和不受限,能明顯縮短住院時間,患者易于接受。但由于橈動脈細小且容易痙攣,需要較高的穿刺技術,處理不當將導致諸多并發癥的出現,如心律失常、低血壓、血腫、穿刺部位出血等,給疾病的治療帶來了難度。

篇2

關鍵詞:射頻消融術;并發癥預防;護理

射頻電流對心肌局部造成損傷非常有限,一般在直徑約3~4mm范圍及深度,不會影響周圍正常心肌組織,患者術中無明顯不適感,一般2~3d即可出院。據報道射頻消融術對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根治率可達90%以上[1]。但術中、術后可能會發生一些難以預測的并發癥,因此進行術前宣教、術中和術后做好護理十分重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146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82例,女64例,年齡16~62歲,平均年齡45歲。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142例,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4例。146例患者均有心動過速反復發作史。

1.2方法

1.2.1 手術治療方法 患者平臥于DSA操作床上,常規消毒鋪巾,局部麻醉后,經左或右鎖骨下靜脈和左或右股靜脈穿刺插入3根標測電極分別置于冠狀竇,希氏束,左心室心尖,行心臟電生理檢查,確定心動過速的類型,粗標靶點,再送入大頭導管發放射頻電流,消融左側房室旁路時,大頭導管經股動脈逆行置入;消融右側房室旁路或改良房室結時,大頭導管經股靜脈置入。確定電極到位后,用20w-30w放電5~10s,如成功再放電30~60s。經重復電生理檢查證實成功則撤除導管,壓迫穿刺點止血并加壓包扎。

1.2.2 護理方法

1.2.2.1術前心理護理 作為心臟介入性治療技術,大多數患者在接受此項治療時都有懷疑和恐懼心態。對此,我們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和其不同的心理素質,采取不同的方法解釋,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過程和并發癥的情況,女性患者需要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支持,解除其思想壓力,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此項手術。對有思想顧慮的患者一定要仔細解釋、耐心解答,以免患者精神緊張影響休息,從而樹立治療信心,這對順利完成治療及減少并發癥均具有重要意義。

1.2.2.2做好術前相關準備 ①身體準備:RFCA術前應詳細了解患者病史并對患者進行全面的體檢,以檢測主要臟器的功能,測定出凝血時間。對出凝血時間異常者術中慎用肝素,高血壓患者術前盡可能使血壓控制在理想范圍。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至少5個半衰期[2]。②術前常規準備:術前常規做碘過敏試驗,為減少院內感染,一般不備皮;同時完善必要的輔助檢查, 包括血常規、凝血四項、心電圖、心臟彩超檢查;介入室應準備好相關的搶救藥物和儀器 如抗心律失常藥、升壓藥、除顫儀、血壓監測儀等。③術前訓練:術前應訓練患者床上平臥排便,以適應術后臥床排便,防止術后尿潴留及便秘。對手術時間較長的可考慮留置導尿,防止患者在術中因膀胱充盈煩躁不安而影響手術操作。④胃腸道準備:手術當天選擇低脂、易消化、清淡食物,術前吃五成飽[3]。

1.2.2.3術中護理 協助患者平臥于治療床上,連接好心電監護儀、心電生理記錄儀、射頻儀,建立靜脈通路。在行射頻消融術中,由于導管的刺激,可誘發各種心律失常,嚴重的可出現心肌穿孔,心包填塞,故術中應持續心電監護及血壓監測,密切注意心率,心律,血壓,呼吸,神志及面色變化,經常詢問患者的自我感覺,告知患者術中可能出現的不適,以避免患者出現恐懼不安情緒。

1.2.2.4術后護理 ①生命體征監測:嚴密監測患者心率、心律、血壓、呼吸及心電圖變化;防止傷口出血、感染。②肢體護理:避免咳嗽、坐起等增加腹壓的動作;腰部或頸部墊軟枕或進行局部按摩;利用健側肢體支撐整體移動緩解長時間臥床的不適感[4]。

1.3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成功率和不良反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與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本組146例中143例1次消融成功,另3例復發再次消融成功。術中術后出現低血壓1例,迷走神經反射1例,均經及時處理后緩解。

3討論

RFCA已成為目前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方法,其出現的并發癥常見為心律失常、低血壓、迷走神經反射等。因此,做好充術前分準備,術中術后嚴密觀察及護理,對并發癥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處理,是提高手術成功率,使患者順利康復的關鍵。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護理措施如下:

3.1心律失?;虻脱獕?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持續監測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的動態變化,前2 h,每30 min記錄心率、心律、血壓、血氧飽和度1次,平穩后每2h記錄一次,持續監測24~48 h。若出現心律失常或低血壓、患者感覺胸悶、氣促、出冷汗、惡心嘔吐等應立即報告醫生,及早處理。本組中1例發生低血壓,血壓最低80/50 mmHg,為禁食時間過長,低血容量所致,經補液、進食后血壓逐漸回升至正常。

3.2出血和感染 患者手術完畢拔除鞘管后,局部穿刺點應按壓5~10min,若為股動脈傷口,按壓時間宜延長20~30 min,按壓穿刺點的力度要適宜,以局部不出血而能觸及足背動脈搏動為宜,確認止血后無菌敷料覆蓋加壓包扎,砂袋壓迫4~6 h;臥床休息24 h,注意觀察穿刺點敷料是否干燥,有無滲血。同時密切觀察體溫變化、每6 h測體溫一次,注意傷口有無紅腫熱痛,以監測有無術后穿刺點感染。本組無1例發生出血和感染發生。

3.3迷走神經反射 血管迷走神經反射是指外周大動脈受到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將沖動傳人血管運動中樞,應制交感神經和(或)興奮副交感神經傳出纖維,導致心率減慢和血管擴張,引起血壓下降[5]。所以在撥管前應準備好抗心律失常及升壓藥,對心理特別緊張患者,局部可予1%利多卡因注射,以減輕疼痛。拔管時要密切觀察血壓及心率、心律變化,。本組中1例在拔除鞘管時,出現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0次/min,血壓由(110~125)/(70~80)mmHg迅速下降至(78~85)/(45~55)mmHg,患者自覺惡心、胸悶、大汗淋漓,經立即靜脈推注阿托品1 mg,靜脈滴注升壓藥及快速補液后心率、血壓很快恢復至正常,癥狀緩解。

綜上所述,為有效提高射頻消融術治療心律失?;颊叩闹委熡行剩枰龊眯睦碜o理及相關術前準備,術中、術后嚴密觀察與護理,進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1]趙艷華,劉學芹,劉茜.導管射頻消融術治療心律失?;颊叩淖o理[J].實用醫學雜志,2007,24(10):1223.

[2]楊國英,何國平.射頻消融治療快速心律失常的護理[J].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4,21(3):30.

[3]劉瑩,韓雅玲,劉玉瑩.心臟病介入治療護理[M].第1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7.

篇3

關鍵詞:音樂;養生;靜養;動養;思考

在現代生活中,隨著生活和工作壓力的增大,人們也越來越重視養生,而養生顧名思義是一種保養生命,對于不同年齡的人進行有效的養生。而其中音樂養生也是近幾年很受歡迎的一種養生形式,但人們只知道聽安靜的、柔美的樂曲能達到養生的作用。其實,不同的年齡層聽不同類型的音樂來達到養生,老年人喜好安靜的音樂,而年輕人則喜歡聽節奏感較強的音樂,針對不同對象結合起來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音樂養生的定義

“音樂療法”,亦稱之為“音樂養生”或“音樂醫療”,就是通過音樂來協調生活,保養生命,調劑心理狀態和精神生活,有助于恢復、維持、改善心理和身體的健康,延長壽命,減緩工作和心理的壓力,穩定情緒和調節心情等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在我國古代就很早有了音樂治療的意識和思想。也是音樂治療發源地最早的國家。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中醫書《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音樂醫療和音樂養生的記載,而在治療方法上,則采用五行音樂療法。而在國外,音樂治療以有著悠久的歷史,在3萬年前的原始人以敲擊石器伴奏舞蹈來治療疾病,古埃及人通過巫醫治療等等,說明了音樂治療在國外就有很早的發展。在1940年在美國興起的一門新興的邊緣交叉的學科,并在1950年成立了“音樂治療學會”。而就在歐美發達國家,音樂治療以初步形成了一種社會職業,見美國就有4000多名注冊音樂治療師在各種醫療部門工作。[1](p51-53)可見音樂治療這門學科已得到相應的認可。音樂治療不只對于心理方面的治療,不是只有預防疾病的作用,不只是簡單的“音樂+心理學”或“音樂+醫學”,而是包括了生理方面的治療,還有音樂療法是一門集合了美學、哲學、中醫學、音樂學等多門綜合性科學的學科。然而在國外的治療方法上,是采用現代的音樂療法,由醫學、心理學、美學、社會學和物理學等多科交叉結合形成的一項新型治療方法,讓病患者參與到活動當中去,不局限于只是被動性的音樂治療形式,還有主動性的音樂治療形式,體現了治療形式的多樣化。

二、對中國古代傳統音樂養生觀的思考

1. 對于老年人的養生觀――以“靜”的音樂為主

對于老年人來說,一般就在60歲以上就為老年人。他們比較喜歡聽“靜”的音樂,那什么是“靜”的音樂呢?為什么老年人就喜歡聽“靜”的音樂?“靜”的音樂,主要體現在節奏的緩慢,旋律的和諧,音色的柔和,曲調圓潤。而這種優秀雅致的音樂來得到養生的功效。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比較能接受那些節奏緩慢的音樂。而“靜”的音樂的特點恰恰能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因此,老年人較喜歡聽“靜”的音樂,也能得到養生的作用。而這種“以靜養生”的觀念正是在中國傳統的養生觀念中提到,也作為中國傳統養生的根本指導思想,更符合老年人的身心的特點進行養生。

2.關于中國古代傳統音樂對現代人們生活養生的質疑

我們應該肯定傳統音樂對于以“靜”的音樂作為養生的方式,有助于調整急躁的情緒,緩解壓力,放松心情,身心的健康,還有重要的是古代道家很重視“靜養”的思想,強調以靜制躁。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必靜必清”“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而儒家認為“靜能生慧”。在《昭德新編》中說到:“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睆倪@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靜的音樂可以使人心理達到平靜。但是重點是對于現代生活的節奏來說,還是會值得質疑,不能以偏蓋全,不是所有的人會接受和喜愛這種類型的音樂,都會有助于養生的療效。要顧慮到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 時代的不同;

(2)現代人心理的變化;

(3)個人喜好的不同;

(4)生活節奏的不同;

(5)心理需求的不同;

(6)音樂形態的不同;

(7)主體審美觀的不同;

(8)主體的性格和年齡的不同;

(9)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結構不同。

以上的這些都反映了不同年齡層對于養生音樂的選擇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對于古代傳統養生音樂對于現代年輕人養生不一定都有效的。這些都值得我們好好思考和反思。所以說凡事都不可以以偏蓋全、一概而論。主要看不同的年齡層在生理和心理特征方面,對養生音樂做出選擇。對于老年人來說聽適合的安靜的音樂有助于自己身體的健康和延長壽命。反而,對于新一代年輕人來說,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在工作和學習、生活的種種壓力下,人們都會選擇聽音樂的娛樂方式進行放松身心。

3.現代年輕人對養生音樂的選擇性問題進行思考

(1)現代年輕人的養生觀――以“動”音樂為主

“動”的音樂指的是相對應的“靜”的音樂,就音樂形式而言,快節奏的,多元化模式的,個性化的,有動感的音樂,還有音響要夠大聲。這都是“動”的音樂的特點。對于聽的“動”的音樂包括有搖滾樂、DJ音樂、迪斯科音樂等等。這類音樂受到某些現代年輕人的喜愛,在他們看來,主要是這種音樂能帶給他們無盡的力量和情緒的宣泄,就說現代的白領族,由于工作原因,經常對著電腦,視力自然也會下降,又經常熬夜,工作和心理、腦力的壓力很大,又由于得不到適當的減壓和放松,長期如此積累就得出疾病,而音樂可以得到改善心情的妙用。聽一些動感的音樂可以得到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但要適時,不能總是或常常聽。而對于那種性格比較文靜的人而言,反而不大喜歡聽這類型的音樂;在遇到生活壓力時,失業或是失戀,人心情消沉的時候,都會選擇聽快節奏的音樂;這些說明了“動”感節奏的音樂都是可以添加生活情趣和治病的療效的,不能一概否定。

(2)對 “動”的音樂的養生進行評價

我們要知道,“動”的音樂在養生方面是有兩面性的,有利的方面,也有弊的方面。但是有一點要肯定的是,“動”的音樂是對于養生是有益壽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益,音樂養生益壽必須遵守有選擇、有節制的原則。正如我國古代音樂理療家醫和所說“有選擇、有節制地聽音樂,有利于健康,反之,對身心有害?!毖芯空甙l現在節奏瘋狂、音調怪誕、強分貝音樂下工作的搖滾樂與爵士樂的樂隊,隊員精神變得更加緊張不安,情緒急躁易怒;心率不齊、血壓不穩和聽力減退等生理功能衰弱的癥狀明顯增多;這種高分貝音樂的影響,也使一些大學生出現了類似老年人才可能出現的聽力靈敏度喪失的情形。[2](p27)由此看來,并不是所有的音樂都利于人體健康,不能總是聽快節奏的音樂,對身體確實有害,要意識到這一點。但是凡事都有兩面,有壞的一面就會有好的一面。“動”的音樂還是得肯定一點,它是能對人的消沉情緒的發泄、改善心情有好處的,對于工作的年輕人來說,會面臨著工作和社會上的壓力等等,特別是生活壓力,結婚生子、子女撫養等等都處處要錢,對現實生活多顯無奈。又由于得不到適當的減壓和放松,導致產生一系列心理的疾病和身體的疾病。而動感的音樂是可以幫助改善一下心情的。在現代,生活就是充滿著樂趣、多樣化的、多姿多彩的。適時的聽一下這種動感的音樂,是可以得到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不能完全否定它的養生療效。

其二就是從現代年輕人心理特征角度分析。他們在心理上多表現在意識的現代性、思想的前衛性,追求時尚,興趣廣泛,不遵循原有規定,不受約束,精力充沛等等。因為這些心理需求使得他們比較喜歡流行音樂,追求動感的音樂、個性化。對新型的東西表現比較好奇,喜歡另類的、符合時代潮流的新型的音樂。因此對于年輕一代人,他們對于音樂的選擇會更加廣泛,選擇喜歡的音樂則會達到很好的療效。

其三,從生理層面上分析。對于不同的音樂表現出來的生理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對于生理層面,重在于聽覺刺激。而聽覺刺激的聲音的源頭是物體振動發出的聲波,由于過高的振幅(音量過大)會對人有損害。而如果長期愛聽搖滾音樂、重金屬音樂、無調性、音樂的人容易暴躁且身體系統有紊亂的傾向;而莫扎特、巴赫的音樂則廣泛用于胎教和早教,會使小孩的平衡協調感加強、性情溫和,甚至提高智商和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所以說,要適當地放松心情聽“動”的音樂是好的,但不能常聽,對人體是有害處的。

參考文獻:

[1]張鴻懿.音樂治療(一)[J].中國自然醫學雜志,1999

篇4

沙盤游戲治療是一種以榮格心理學原理為基礎,由多拉·卡爾夫(Droa Kalff)發展創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沙盤游戲是運用意象(積極想象)進行治療的創造形式,“一種對身心生命能量的集中提煉”(榮格)。其特點,是在醫患關系和沙盤的“自由與保護的空間”(卡爾夫)中,把沙子、水和沙具運用于意象的創建。沙盤中所表現的系列沙盤意象,營造出沙盤游戲治療者心靈深處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持續性對話,以及由此而激發的治愈過程和人格(及心靈與自性的)發展[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1985年國際沙盤游戲治療學會(ISST)成立,標志著沙盤游戲治療體系的成熟。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1994年對中國的正式訪問,同時也開啟了沙盤游戲治療在中國的發展。沙盤游戲作為一種心理分析的方法和技術,同時被人本主義、格式塔治療、整合性動力治療以及普通的心理治療所采用,成為藝術和表現性治療的主要代表,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心理治療體系,沙盤游戲被國內外廣泛應用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教育、人力資源開發、身心疾病的治療和專業心理分析及深度心理治療諸多領域,本文就沙盤游戲在國內外的應用現狀做一綜述。

1沙盤游戲用于心理治療

1.1沙盤游戲在兒童心理治療的應用沙盤游戲自問世以來,逐漸獲得國際臨床心理學界的推崇,被公認為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與傳統的兒童心理療法相比,沙盤游戲特別適合兒童,目前國內外已經將其廣泛運用于兒童諸多心理疾病的治療[2]。兒童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是沙盤游戲的一個良好適應證。PTSD是指兒童遭受嚴重的創傷性體驗后出現的持續性焦慮狀態,是常見的兒童情緒障礙性患疾之一[3]。創傷指的是災難性事件,包括各種各樣的虐待或天災人禍等,這種創傷經歷特別是受虐經驗對于兒童來說尤其難以承認,更難以用語言將其表達出來。沙盤游戲療法能為兒童提供一個“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在這里兒童通過象征、隱喻的形式不僅可以再現出與創傷經歷相關的情景以幫助發現問題,同時也可以宣泄出與創傷經歷相關的復雜情感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Grubbs[4]對沙盤游戲運用于待所致PTSD兒童的療效進行了探討,發現沙盤游戲是創傷愈合與轉化的強有力的媒介,在沙盤游戲中,這種兒童顯示出釋放他們的創傷以及逐漸愈合的過程。Louise[5]對56名4~5歲遭遇海嘯后的PTSD兒童進行了沙盤游戲治療,經過4個月每星期1次的沙盤游戲治療,這些兒童獲得了積極有效的轉變。沙盤游戲對兒童品行障礙也有著良好效果。品行障礙是指在兒童少年期反復、持續出現的攻擊性和反社會性行為[3]。沙盤游戲能為此類兒童提供發泄憤怒和表達攻擊行為的途徑,讓他們在虛擬的空間里將其憤怒和攻擊性的行為物化地演示出來,從而耗散其攻擊性心理能量,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臺灣的施玉麗等[6]用沙盤游戲療法對1例對立性反抗疾患的兒童進行了療效研究,發現沙盤游戲可以讓兒童自由地表達出自己的內心世界、體驗并宣泄負性情緒、釋放被壓抑的能量,并使他們從沙盤所建構的故事情境中習得與人相處的適應性行為。陳靜[7]對行為問題兒童的團體沙盤游戲治療進行了探討,選取了30名行為問題的兒童,隨機分為5組進行團體沙盤干預,經過8次(每星期1次)的沙盤游戲治療,這些兒童的癥狀得到了有效改善,通過兒童沙盤作品的主題、Conners行為量表前后測分數以及老師家長的評價等方面的改變得以體現。沙盤游戲療法能夠明顯緩解焦慮性情緒障礙兒童的焦慮情緒。張利濱等[8]對20例7~14歲焦慮性情緒障礙兒童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10例。治療組接受8次沙盤游戲治療,1次/周,50 min/次;對照組不接受沙盤游戲治療。治療前后均采用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篩查(SCARED)表、艾森克人格問卷兒童版(EPQ)量表等心理測驗工具進行評估。結果顯示,沙盤游戲治療后,治療組SCARED量表焦慮總分和EPQ量表N分量表得分均比治療前明顯減少,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提示沙盤游戲療法能有效地降低焦慮性情緒障礙兒童的焦慮情緒,并提高焦慮性情緒障礙兒童的情緒穩定性,說明沙盤游戲療法能有效地緩解兒童焦慮性情緒障礙。沙盤游戲對一些兒童神經癥,如遺尿癥、厭食癥、運動性抽搐、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對照研究等同樣有著積極效果[9~12]。近年來,國內部分學者對沙盤游戲在兒童自閉癥的療效也進行了探討,證實沙盤游戲對自閉癥兒童有著積極作用[13~15]。由上可見,沙盤游戲作為兒童心理治療的有效手段,有著廣泛的臨床適應證。

1.2沙盤游戲在成人心理治療的應用隨著沙盤游戲理論和實踐的日趨完善,沙盤游戲的治療對象已不再局限于兒童,而被廣泛應用于成人的心理治療中。國內外許多研究表明:沙盤游戲能有效地治療成人的各種心理疾病,如抑郁癥、邊緣型人格障礙、藥物與酒精依賴、人格失調和自戀型人格障礙,以及各種身心疾病等。Ammann[16]把沙盤用于1例嚴重抑郁癥的女性并取得良好效果。李江雪等[17]把沙盤游戲用于治療一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女大學生,經過了16次以沙盤游戲為主的心理分析治療,患者在邊緣人格的核心癥狀尤其是情感和沖動行為方面變化明顯,各項神經癥狀均有了很好的緩解;各項人格問題也得到較好改善。Zoia[18]把沙盤游戲帶進公共戒毒所,證明了沙盤游戲對藥物依賴的患者同樣有效。另外,她還運用沙盤游戲有效地治療了1例患遺傳進行性肌肉萎縮癥的患者。另外,一些心理學家還將該方法應用于非臨床人群,如在心理咨詢、夫妻咨詢、家庭治療、企業和團隊的組織和管理中的應用[19,20],整合了格式塔、催眠、角色扮演等方法。還有一些治療師在阿德勒自我心理學、家庭系統治療理論的背景下使用沙盤,使之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2沙盤游戲用于心理教育

近十多年以來,沙盤游戲開始逐步走進學校,并被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所運用。沙盤游戲的工作原則并非單純以來訪兒童的心理癥狀為工作目標,而更注重其內在心理的充實與發展,在兒童的健康成長方面,如培養自信與人格、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等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特別符合心理教育的基本主張,為學校心理教育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根據國內外一些實證研究,沙盤游戲尤其對于學校中存在焦慮、注意力集中困難、言語溝通困難以及適應困難等問題的兒童有良好效果。陳順森等[21,22]通過一系列干預實驗考察了沙盤游戲對緩解中學生考試焦慮的效果并將其與放松訓練的效果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沙盤游戲與放松訓練一樣能夠有效地干預初中生的考試焦慮情緒,且干預效果的保持性優于放松訓練。臺灣的林明清[23]把沙盤游戲用于1例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兒童的治療,經過16次的治療,發現此兒童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和沖動等問題都有了明顯改進。櫻井素子等[24]對一所澳大利亞的重度語言障礙兒童學校全體學生進行沙盤游戲的嘗試,發現沙盤游戲對改善這些兒童的言語溝通及人際交往能力有著良好效果。Van Dyk等[25]通過對幼兒園兒童一系列的沙盤游戲干預發現沙盤游戲是一種積極肯定的方式幫助適應障礙兒童緩解不良情緒及緩和內心沖突。兒童大部分難以用語言表述和宣泄自己的心理焦慮、壓力與無助,這些壓力和不良情緒使兒童表現為各種情緒、行為或適應等問題,這些問題雖沒有達到心理障礙性疾病的診斷標準,但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產生很大影響。沙盤游戲恰恰為這些兒童提供了有效表達和釋放情緒的途徑,通過玩沙子、玩具模型,他們不僅可以通過自由宣泄消極情緒讓身心得到放松,而且可以通過沙盤重構自己的意識或無意識認知,激活自身具有的健康與治愈因素,從而獲得心性的修養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3沙盤游戲用于診斷

沙盤游戲不僅可以用于多種心理疾病的治療,在其發展過程中,沙盤游戲治療師和研究者們還看到了其作為一種臨床診斷工具的潛力。維也納大學兒童發育研究者Buhler把沙盤作為診斷和研究工具,在沙盤游戲發展的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把自己的技術命名為“世界測驗”,并將其標準化。她以兒童為研究對象做了一系列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世界測驗”作為一種診斷技術可以用來區分“正常人”和“病人”。她還發現,這種技術有助于診斷情感障礙或智力障礙。隨后,有學者等[26]在“世界測驗”的基礎上,研究對象轉向成人。他們將自己的這項診斷技術命名為“小世界測驗”,研究證明了病人與正常人存在著差異。教育心理學家Bowyer首次把世界技法用于兒童的臨床指導并使此研究方法更加標準化,她制定了用于分析沙盤作品的5個評分標準(沙盤中所使用的區域、攻擊性主題、對沙盤的控制、沙的運用和沙盤作品的內容),并且發展了分析正常和異常組沙盤作品的常模。除了區分正常與非正常之外,Bowyer還指出了年齡和智力因素對沙盤的影響。國內的沙盤研究者申荷永、蔡寶鴻等[1,27]以初始沙盤為研究對象,選取65個小學生測試,分為行為問題兒童和正常兒童兩組。然后把他們按照研究者在理論和臨床經驗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初始沙盤主題特征編碼表進行編碼分析并計分,最后用logistic回歸分析找出了對行為問題兒童具有診斷意義的沙盤主題特征。他們認為初始沙盤具有特殊和重要的診斷意義,不僅反映來訪者的問題,也提供治愈的希望、線索和方向。張日異等[28]對大學生孤獨人群沙盤作品特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沙盤作品有著共同的特征,他們發現沙盤作品不僅反映人的心理狀態,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心理特質。由此可見,沙盤游戲具有一定的診斷能力和價值,對發現和診斷來訪者的問題有著積極作用。

4目前沙盤游戲研究的局限性

綜上所述,沙盤游戲的適用人群廣泛,在不同人群的心理治療、學校心理教育以及心理診斷層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其對象開始從兒童轉向成年人,從患者轉向所有的正常人。沙盤游戲治療技術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還并不成熟,沙盤游戲的主觀臆斷性仍難以被眾多學者接受。近年來,學者們也在嘗試制定沙盤游戲治療評估的客觀指標,但是大多研究目前仍處于主觀水平,研究方法有待完善。目前關于沙盤游戲的應用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研究樣本量比較小,主要局限于個案研究;研究內容比較局限,跟其他療法結合的研究很少;療效評價比較單一, 長期療效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因此,沙盤游戲未來的研究應著重于大樣本的療效對照研究,考慮整合性的研究和更全面的、長程的療效評估。另外,沙盤游戲中對于個體的種族、文化、教育及宗教等背景都有關,對沙盤游戲的跨文化研究也是一個有待于進一步深化的課題。

5展望

中國文化以及中國哲學思想,是沙盤游戲療法的重要基礎,榮格以及卡爾夫本人,都對中國文化有著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并以此作為其心理學體系的最重要的哲學和方法論基礎。沙盤游戲療法,這種方法非常適用于中國人。由于中國人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傾向于內向和不善表達內心感受,這些人格特征使得中國人更易于接受沙盤游戲這種非語言的治療方式,含蓄地借助于沙盤游戲表達內心體驗,為治療師提供了一種獨特的了解個體內心世界的新途徑,對中國的心理治療師和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嘗試。沙盤游戲不僅能夠廣泛地適應于諸多心理疾病的治療工作,而且有利于來訪者身心的健康成長和人格的健全發展,其治療理念可以為廣大臨床醫生、心理工作者以及教師等提供借鑒,具有廣闊運用前景。相信隨著理論和實踐的日趨完善,沙盤游戲將會在我國的心理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申荷永,高嵐.沙盤游戲療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4-5.

2鄭元潔.沙盤游戲法及應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5,(11):25-27.

3鄒小兵,靜進.發育行為兒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45-277.

4Gmbbs GA.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andplay process of exually abused and nonclinical children.Art Psychother,1995,22(5):429-446.

5Louise L.Immigrant and refugee preschoolers'sandplay representations of the tsunami. Art Psychother,2006,34(2):99-113.

6施玉麗,高淑貞,王文秀.對立性反抗疾患兒童之沙游治療歷程分析研究.中華輔導學報,2005(19):47-72.

7陳靜.團體沙盤游戲技術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干預研究.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5.

8張利濱,章小雷,黃鋼,等. 沙盤游戲對7~l4歲焦慮性情緒障礙兒童的療效.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9,24(l2):909-911.

9Carey L.Sandplay therapy with a troubled child.Art Psychother,1990,17(3):197-209.

10Nagliero G.Sandplay therapy and verbal interpretation with an anorexic girl//Sidoli M ,Bovensiepen G.Incest fantasies and self destructive acts:Jungian and post-Jungian psychotherapy in adolescence.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5:297-310.

11Tsukum K.An early adolescent case who was cured of motortic dimrder.J Psychosom Med,1996,36(8):685-689.

12王巧敏,黃鋼,章小雷,等.沙盤游戲治療兒童注意缺陷多功能障礙的對照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9):691-695.

13寇延.幼兒自閉癥游戲治療個案.保定:河北大學,2005.

14潘燕華.心理分析取向的整合治療模式對高功能自閉癥兒童的治療探索.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5.

15宋建宏, 陳敏.自閉兒童治療中的象征性發展個案報告.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5):634-635.

16Ammann R(著).蔡寶鴻,潘燕華,范紅霞(譯).沙盤游戲中的治愈與轉化:創造過程的呈現.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6-73.

17李江雪,申荷永.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分析研究.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6.

18Zoja EP(著).劉建新,蔡成后,古麗丹(譯).沙盤游戲與心理疾病的治療.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0.

19張日昇.箱庭療法漸入佳境.中國教育報,2006-2-16(004).

20Sweeney DS.Sandplay with couples,techniques in marriage and fanaily counseling. AIexandfia, VA: 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2002:95-104.

21陳順森,徐潔,張日昇.箱庭療法緩解初中生考試焦慮的有效性.心理科學,2006,29(5):1186-1189.

22陳順森,張日昇,徐潔.團體箱庭療法干預初中生考試焦慮的效果.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4):290-296.

23林明清.一位注意力缺陷多動癥兒童的沙戲治療歷程分析研究.臺灣:臺南師范學院,2002.

24櫻井素子,張日昇.在澳大利亞某重度語言障礙學校進行箱庭療法的嘗試.心理科學,1999,22(4):350-353.

25Van Dyk A,Wiedis D.Sandplay and aessment techniques with preschool-age children.// Drewes AA, Carey LJ,Schaefer C.School-based play therapy.New York:The Commonwealth Fund and Ha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16-37.

26Mitchell RR,Friedman HS.Sandplay:Past,present and future.New York:Routledge,1994:39.

篇5

肝癌是當今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隨著現代醫學水平的不斷提高,生存率和好轉率有了較大的提高。即便如此,復發率仍然較高。癌癥患者無論在精神上還是在肉體上均承受很大的痛苦,同時對生命也有很大的威脅,所牽涉到自身及家庭的極大沖擊和壓力尤為嚴重??墒够颊弋a生許多不利于治療和康復的不良情緒,往往導致患者生活質量的下降,從而嚴重影響治療的效果 [1]。嚴重的負性情緒可抑制機體的免疫識別和監視,導致病情急劇惡化,降低生活質量。此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對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的提高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 了解和分析患者的心理反應

1.1 對病情適度的保密 當患者遵囑復診時,多數并不知道病情進展,應對其真實的病情適度保密,以免導致患者過于緊張和恐懼。和患者交談時,語言要慎重,避免在其面前過多討論病情。多談些有關患者起居、業余愛好等輕松的話題,鼓勵其繼續保持良好的心態,并對其以往的治療效果加以肯定。但必須將患者的病情如實告訴家屬?;颊哂兄闄啵蕬M到告知義務。但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是否將患者的病情如實告知患者,需要與患者家屬及主管醫生一起協調,然后做出決定。之后應根據這個決定制定護理計劃。關于患者病情切忌出現不一樣的說法,當需要將病情告知患者時,可根據上述決定配合醫生用分階段告知的方法,每個階段告知患者哪些情況,告知病情要留有余地,讓患者有一個逐漸接受現實的過程,然后根據患者的心理反應逐步深入。避免給患者過于肯定多的預后不良的結論。盡可能給患者以希望,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1.2 當患者得知病情進展情況時的心理護理 要及時做好心理安慰,幫助其認識到肝癌的治療 不是一帆風順的過程,鼓勵患者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治療上,應調動自生能量去遏制肝癌的死灰復燃,保持良好的心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1.3 調動患者的積極作用 指導患者盡量不要苦于想象疾病的最終結果,恐懼和疼痛都是暫時的,應該把全部精力用于證明你能度過難關。關鍵是使患者自己積極探討自己的內心世界。了解這些信息的內涵,不要單純把復發看成治療的失敗,而應把它看作是體內富有心理暗示意義的生理信息。病情復發提醒你,需要解決沖突,以及請專家幫助做進一步的治療。在改變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可能求勝心切,造成心里緊張,欲速則不達,要量力而行。

2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良好的護患關系對做好心理護理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2.1 要重視語言交流 態度要和藹,舉止要文雅,要有耐心、細心、更要有愛心。要經常跟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在其飲食睡覺方面多加詢問,以示關心,且不可說出消極的語言,以免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通過言語表達自己的護理理念。善于交流,時刻牢記“言語能治病,也能致病”。使用美好的語言,發揮語言的積極作用,力爭能達到使其心悅誠服地配合治療、護理的目的。

2.2 做好家屬思想工作 家屬是癌癥患者的最親近者,也是患者力量的源泉和強大的精神支柱[2]。他們在渴望得到社會關愛的同時,更希望得到親人尤其是配偶的關愛。要求家屬有更多的時間陪伴患者,消除其孤獨感??蓭椭?、督促、觀察和安慰患者,配合醫生強化心理治療,同時夫妻間默契有利于促進患者同家庭其他成員、醫護人員的溝通。對于有多疑心理的患者,應禁止在患者面前交頭接耳,或說暗示性言語。要鼓勵家屬參與一些護理患者的工作,因為家庭是有機整體,當患者身患不治之癥時,如家屬能給予精神支持和無微不至的生活照顧時,同樣能鼓起他們的勇氣,使他們頑強地生活,充分發揮患者潛能,與疾病抗爭。

3 為患者創造良好的環境

良好的環境能滿足人的生活和心理需要,對患者更是這樣。保證患者有充足的睡眠、規律的生活,除了重癥患者外,都應有適當的活動和娛樂。護士應根據每個患者的情況幫助和指導他們適當地看看書報,收聽音樂,有條件的定時組織患者做健美操、保健操或健身氣功等。這些活動既可滿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又有利于分散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有利于調節情緒。對于心理癥狀突出的患者,應有針對性的進行特殊的心理護理,即采用一定的心理治療方法,常用的有支持療法、暗示療法、松弛療法等。

4 疼痛護理

復發患者多伴有疼痛。疼痛是身心的復合產物,是一種軀體癥狀,是一種主觀體驗。疼痛的心理反應以情緒反應為主,個體的情緒狀態對疼痛體驗影響很大,在興奮歡快的狀態下,疼痛體驗會被抑制;相反疼痛的閥值會降低。因此,不僅要做好三階梯藥物的止痛措施,還應進行心理行為的干預措施,以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如進行放松訓練、分散注意力、暗示與催眠等。

5 針對患者抗藥心理進行疏導

患者對以往介入經歷多有恐懼感,且對原治療效果產生疑惑,對該治療手段缺乏信心,導致情緒低落,可產生抗藥心理。這種心理狀態對心理治療極為不利,應及時進行心理上的安慰和鼓勵,做好調養和生活的指導,以意志和情緒對治療疾病的能動作用,來排除不利于治療的心理、社會因素。

6 小結

心理護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著眼于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相互轉化的因果關系,因此,有助于消除不良的心理刺激,防治心身疾病的惡性循環;有助于協調各種關系,使患者適應醫院環境,增加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有助于發揮藥物的療效;有助于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主動的做好“自我護理”。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不失為提高肝癌復發患者生活質量的一條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篇6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象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后,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于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4、心理健康利于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征,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征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于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兑庖姟访鞔_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不斷地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么,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采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于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后,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于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于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于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篇7

通訊作者:余東遠

【關鍵詞】 健康教育; 原發性高血壓; 心理特點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居民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18歲以上人群達18.8%,估計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已達1.6億,比20世紀初提高31%,可見,目前的形勢還相當嚴重[1]。進入21世紀,原發性高血壓的患病率在不斷升高,原發性高血壓的防治任務任重而道遠[2]。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除了與年齡、遺傳、飲食、體重、地區等諸多因素有關以外,還與心理、人格特點、社會因素關系密切,亦稱心身疾病。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已認識到原發性高血壓不再是簡單的生物學疾病問題,而且關系到心理、社會問題和行為醫學問題,原發性高血壓與心理障礙還是共病問題[3]。

1 心理社會因素與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學

1.1 社會和環境應激因素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城市高于農村,發達國家高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達地區高于不發達地區,腦力勞動者高于體力勞動者[4]。一般認為,原發性高血壓與工業化程度有關,工作緊張、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城市化的加劇、噪聲、大氣污染等皆可使原發性高血壓的患病率上升。關于社會和環境應激與原發性高血壓的研究,Valdman等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列寧格勒被圍困達3年之久,戰后原發性高血壓患病率從戰前的4%上升到64%[5]。即使戰爭過后大多數人血壓仍不能恢復正常,并造成許多人過早死亡。這種特定因素與原發性高血壓的關系稱為環境高血壓。實驗證明,動物長期處于應激狀態,如讓貓或鼠在攝取食物時都遭受電擊(或經過一場廝打而造成應激狀態),動物可患原發性高血壓。Cobb和Rose報道,精神緊張、慢性應激、注意力高度集中、長期處于警覺狀態、體力活動較少的職業,以及對視覺、聽覺形成長期刺激的工作環境,原發性高血壓發病率高,這說明環境因素所致心理應激與原發性高血壓相關[6]。

1.2 情緒因素 大量臨床流行病學研究和動物實驗的資料都證明,長時間的精神緊張和各種負性情緒,如消極、焦慮、恐懼、憤怒、抑郁、敵對等情緒,可導致血壓升高。許多研究證實,焦慮情緒反應和心理的壓抑是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發病的主要心理因素[7]。有的學者認為,嚴重焦慮情緒反應是原發性高血壓發生、發展的獨立危險因素,并影響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和預后。

1.3 不良行為因素 流行病學研究證明,原發性高血壓發病與高鈉飲食、大量吸煙、酗酒、缺乏運動、超重肥胖、鼾癥、生活無規律等不良行為有關,這些不良行為直接或間接受心理和環境因素影響。據美國統計,原發性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吸煙的男性死亡率比對照組高出5倍[8~11]。

1.4 人格特性 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生還與人格特征、行為習慣、生活方式有關。Bunber認為,焦慮、強迫性、反對權威、求全責備是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人格特征[12]。Friedman和Rosenman首先提出A型人格容易罹患冠心病后,國際心肺和血液病學會上得到公認,并確定A型人格(行為)是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的危險因素[13]。

2 原發性高血壓的心理生物機制

目前認為,心理應激是影響心血管的危險因素,而血壓的升高是判斷受心理應激影響最敏感指標之一[14]。有的學者認為,A型行為是原發性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是原發性高血壓遺傳易感性的一個內在表現,受同樣強度的生活事件刺激,A型行為更易于被激發而出現原發性高血壓。實驗研究證實,同卵雙生子A型人格與原發性高血壓之間存在顯著的一致性,而異卵雙生子表現得不明顯。除了基因易感性之外,原發性高血壓還與長期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過大,使大腦皮質與邊緣系統功能失調有關,通過神經內分泌系統,使全身細小動脈痙攣、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壓上升。其心理生物學機制有:(1)丘腦功能失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髓質內分泌增加,心排血量增加,導致血管痙攣、血壓上升。(2)丘腦功能失調,垂體-腎上腺皮質軸活動增強,皮質激素分泌增加,使水鈉潴留、血壓升高。(3)丘腦功能失調,垂體加壓素分泌增多,導致腎缺血,通過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引起水鈉潴留,導致血壓升高[15]。長期血壓高狀態引起細小動脈硬化、組織器官缺血,反過來又加重大腦皮質與邊緣系統功能紊亂,形成惡性循環而導致高血壓。在原發性高血壓發病早期,有內皮功能障礙,主要表現為內皮素(ET)、一氧化氮(NO)等血管活性物質產生效應。ET為迄今發現作用最強、最持久的縮血管活性多肽,而NO是神經心血管系統重要的保護因子。在實驗中發現,伴有A型行為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漿中ET-1水平顯著增高,血清NO明顯降低,提示內皮功能障礙可能是A型行為引起高血壓的重要生理機制之一[16]。心理社會因素影響個體的情緒,個體對應激的情緒反應,取決于個體對應激的評價,這種評價受到A型行為和個性特征的影響。Vonuexkull等提出原發性高血壓的心身模型――情境循環觀點,指出機體的調節過程包括所處環境及個體的“評估”,調節系統是根據個體生理、心理、社會及情緒外部刺激加工組合進行的“評估”。

3 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心理特點

3.1 輕視心理 原發性高血壓隱匿起病,臨床癥狀輕,血壓波動在臨界水平,患者往往對疾病的危害性和嚴重性缺乏正確的認識,而產生輕視或否認心理,不遵從醫囑行為,延誤治療。

3.2 焦慮抑郁 原發性高血壓易合并焦慮和抑郁,焦慮達63%,抑郁發生率為20%~40%,此外還有敏感、多疑、緊張、煩躁不安、易怒等心態[17]。由于心理壓力大,對疾病預后及需長期服藥治療感到焦躁,患者表現出悲觀、自卑的心態。

3.3 內向投射心理 患者具有自我壓制,感情易沖動。性格內向者對己嚴、對人寬,患病后易產生自責自卑,失去信心,退縮、厭世,嚴重者有自殺行為。

3.4 外向投射心理 有些患者責己少、責人多,以自我為中心,對軀體上微小的變化即極為敏感,好激動、易挑剔,人際關系緊張,常責怪醫護人員未精心治療和護理,責怪家人照顧不周,主觀感受到社會支持少。遭受負性生活事件后,常消極主觀放大其影響[18]。

3.5 認知變化 表現為血管性認知損害(VCI)。國內外研究發現,高血壓與認知障礙有明顯的關系。動物實驗證明,自發性高血壓大鼠學習及記憶力受損,可能與大腦尼克酸、乙酰膽堿受體減少有關。臨床資料顯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在認知功能方面低于健康人,存在血管性認知損害。Elias觀察1702例無腦卒中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在10年期間,這些患者的邏輯記憶、數字記憶、視覺再認、語言能力、注意力、學習執行功能與血壓水平呈負相關[19]。

4 原發性高血壓的健康教育

傳統的原發性高血壓治療往往過多注意藥物治療,而忽略心理治療的作用。社會人群中高血壓三低(知曉率低、治療率低、控制率低)一高(發病率高)現象顯著。原發性高血壓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主要有:疾病的癥狀,如頭暈、頭痛等不適對患者心理的影響;治療中就醫的環境、醫務人員不良的態度引起的醫源性暗示;疾病診斷的“標簽”效應,由于人們對原發性高血壓的錯誤理解,一旦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后產生害怕、恐懼,憂心忡忡[20]。因此,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要關注心理社會因素對患者的影響,加強心理干預,調整患者的認知、情緒、性格和應對方式,糾正認知偏差,矯正不良行為,干預危險因素,遵從醫囑,治療要持之以恒。常見的原發性高血壓心理治療方法介紹如下。

4.1 心理咨詢 根據新的醫學模式觀點,講解原發性高血壓防治的健康知識,告訴患者情緒、行為模式以及緊張生活事件與原發性高血壓的關系,提高服藥的依從性等,耐心回答患者的提問。做好衛生宣教工作,使患者明白本病經過合理的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病情可以控制,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長期堅持治療。保持情緒穩定,克服焦慮、恐懼等情緒,因為精神緊張與血脂增高有一定關系。放松全身肌肉,尤其是頭頸部,選擇腹式呼吸、集中注意力等措施可緩解精神緊張。

4.2 運動療法 是行為治療方法之一。臨界原發性高血壓、Ⅰ期原發性高血壓和部分Ⅱ期原發性高血壓可以進行有規律的不很劇烈的運動,如散步、太極拳、體操等。運動可降低心搏次數,減少血壓波動,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血漿腎素活性與醛固酮濃度,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21]。

4.3 松弛療法 適用于焦慮、煩躁、緊張、恐懼、易怒情緒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采用漸進松弛療法,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會取得較好療效。

4.4 生物反饋治療 該療法不僅是臨界原發性高血壓與Ⅰ期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首選治療,也是Ⅱ、Ⅲ期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輔助療法[22]。

健康教育是一項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有評價的教育活動,促進人們自覺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為。目前,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又是可以改變的因素,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針對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干預不良行為,使其認識到高血壓病的危害性,堅持治療,使其認識到運動控制血壓是必要的,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患者建立良好的、有益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危險因素[23]。通過開展高血壓患者健康教育,能夠使患者認識到長期終身服藥的重要性。因此,利用一切機會,不拘形式,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進行健康教育,動員家屬積極配合,對治療高血壓是非常重要的。

參 考 文 獻

[1] 衛生部,科技部,國家統計局.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5.

[2] Charnontin B.The best of hypertension 2005.Arch Mal CoeurVais,2006,99(1):35-41.

[3] Cottone S,Mule G,Nardi E,et al.Rel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to oxidative stress and to endothelial activation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Am J Hyperterks,2006,19(3):313-3l8.

[4] 朱寧,李長育.高血壓病的個性化治療.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7,27(17):1349-1351.

[5] 洪岡玉,金淑君.社區高血壓患者相關知識和行為的調查.護理研究,2005,19(1A):31-33.

[6] 劉彩萍,張貴生.高血壓患者的健康教育.山西醫藥雜志,2009,38(8):752.

[7] Zhong JC,Yu XY,Huang Y,et al.Apelin modulates aortic vascular tone via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phosphorylation pathway in diabeticmice.Cirdiovase Res,2007,74(3):388-395.

[8] 李志梅.高血壓治療.中國護理雜志,2006,6(1):5-7.

[9] 彭朝暉.護理干預對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的影響.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2):155-156.

[10] 高晶.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中國醫藥導報,2010,5(18):109.

[11] 趙國權.社區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認知情況與健康教育需求調查.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2):192-193.

[12] Paravicini TM,Touyz RM.NADPH Oxidases,reactive oxygen species,and hypertension.iabetes Care,2008,31(Suppl 2):S170-S180.

[13] 賀冰冰.心理治療在心內科的應用.中國護士雜志,2007,2(3):4-7.

[14] Ambiihl PM,Tissot AC,Fulurija A,et al.A vaccine for hypertension based on virus-like particles:Preclinical efficacy and phase I 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Hypertension,2007,25:63-72.

[15] 萬迎新,張鐵忠.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管緊張素原基因M235T與中醫證候分型的關系.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1):36-38.

[16] Baumann M,Janssen BJ,Hermans JJ,et al.Transient AT 1 receptor inhibition in prehypertensive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results in maintained cardiac protection until advanced age.Hypertens,2007,25:207-215.

[17] Allikmets K.Aliskiren an orally active renin inhibitor.Review of pharmacology,pharmacodynamics,kinetics,and clinical potentia1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Vase Health Risk Manag,2007,3(6):809-815.

[18] 鄭靜,蔣梅先.心臟腳踝血管指數與高血壓病中醫證型關系研究.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09,1(3):165-168.

[19] Sehillinger KJ,Tsai SY,Taffet GE,et al.Regulatable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gene therapy for hypertension.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102:13789-13794.

[20] Wei X,Zhao C,Jiang J,et al.Adrenomedullin gene delivery alleviates hypertension and its secondary injuri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Hum Gene Ther,2005,16:372-380.

[21] Liu D,Scholze A,Zhu Z,et al.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s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J Hypertens,2006,24:1105-1114.

[22] 張文,張杜平.高血壓中醫證型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9):973-974.

篇8

關鍵詞:消化性潰瘍;心理;臨床;干預路徑

中圖分類號:R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3-0-03

消化性潰瘍主要指發生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也可以發生于酸性胃液接觸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腸吻合術后吻合口、空腸及具有異位胃粘膜的Mecke1憩室,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本病絕大多數患者是以中上腹疼痛起病,或以出血、穿孔等并發癥的發生作為首次癥狀。消化性潰瘍疼痛特點:長期反復發作;反復周期性發作;潰瘍疼痛與飲食之間的關系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和節律性;十二指腸疼痛多出現中在上腹部,或在臍上方或在臍上方偏右處。

1 國外對于消化性潰瘍的研究情況

潰瘍病的發病原因和發病機制迄今尚未完全闡明,大量研究表明消化性潰瘍的發生是由一種或多種有害因素引起的。各種與發病有關的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感染、遺傳、體質、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神經精神因素等,通過不同途徑或機制,導致上述侵襲作用增強和或防護機制減弱,均可促發潰瘍發生。

1.1 消化性潰瘍(Peptic Ulcer,以下稱PU)致病因

臨床上將PU致病的主要病因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幽門螺桿菌;二是非甾體類抗炎藥;三是其他因素,包括遺傳、精神心理、飲食習慣和生活事件等。

1.1.1 幽門螺桿菌(HP)

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自人的胃粘膜中分離出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使PU的病因學和治療學發生了重大變革:一是PU患者的HP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1];二是HP感染者發生消化性潰瘍危性顯著增加[2];三是大量臨床研究證實,成功根除HP后潰瘍復發率明顯下降[3]。

1.1.2 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

美國每年約10萬患者因使用NSAIDs出現不良反應入院,其中15%~25%導致消化性潰瘍[4]。國外有學者對1625例NSAIDs服用者長期隨訪發現,服用NSAIDs導致PU的危險系數為2.12,比HP感染陽性的意義更大[5]。已有PU的患者繼續服用NSAIDs,潰瘍愈合后其再發率為35.8%,對照組為8.3%[6]。

1.2 消化性潰瘍的藥物治療

治療原則是消除癥狀,促進潰瘍愈合;預防復發和避免并發癥;選擇藥物要效果好、價廉、使用方便和個體化;必要時手術治療。

根除HP治療是消化性潰瘍治療的關鍵。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在治療上相同點在應用制酸藥物(包括H2受體阻滯劑或質子泵抑制劑及一般堿性藥物)殺滅HP;不同點是胃潰瘍的治療需用促進胃排空藥物;而十二指腸潰瘍則不宜應用,而多用抗膽堿藥物。目前多使用聯合治療方法進行HP根除治療。三聯療法為一種鉍劑或PPI加上兩種抗生素。如初次治療失敗可使用鉍劑+PPI+2種抗生素的四聯療法。

2 中醫對消化性潰瘍的研究

2.1 定義及臨床表現

中醫認為消化性潰瘍屬于“胃脘痛”的范疇,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凡由于脾胃受損,氣血不調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稱之為胃痛,又稱胃脘痛,發病時常伴有脘脹、納呆、泛酸、嘈雜、惡心嘔吐等癥狀[7]。

2.2 中醫對于消化性潰瘍的病因病機解釋

中醫認為胃痛的發生主要是由外感寒邪、飲食不節、七情失和、久病體虛等因素,影響了胃氣的和降,導致氣機不暢,不通則痛。根據具體辯證不同,對于胃痛的解釋有如下幾種。

2.2.1 寒邪客胃,氣機郁滯

外感寒邪,客于胃腑,寒性凝滯,陽氣被遏,氣機不暢,寒主收引,胃絡拘急,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故胃卒然暴作。寒邪得溫則痛減,遇寒則痛增;熱能勝寒,故喜熱飲;胃無熱邪,故口淡不渴;苔薄白屬寒,脈弦主痛,緊主寒。

2.2.2 飲食不節,脾胃受損

暴飲暴食,宿食停滯;或過食生冷,寒積胃脘;或恣食肥甘辛辣厚味,濕熱中阻;或饑飽失常,脾失健運,均可損及脾胃,以致脾胃氣機不和,遂成胃痛。寒濕內阻,則有中脘脹悶,泛吐清水,得溫痛減,苔白膩等氣機不運之象。

2.2.3 情志失暢,肝胃不和

抑郁惱怒,神智不暢,致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氣機阻滯,而成胃痛。脘痛連脅,噯氣,每因情志因素而痛。

2.2.4 體虛久病勞累,脾胃虛弱

稟賦不足,或久病脾胃受損,或勞倦過度,均可導致脾胃虛弱,或為中焦虛寒,胃失溫養,或為胃陰不足,胃失濡養,而致胃痛隱隱。

2.3 中醫對于消化性潰瘍的鑒別

中醫概念中,胃痛與胃痞、真心痛、脅痛、腹痛的癥狀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卻又不盡相同。

2.3.1 胃痛與胃痞

胃痛以疼痛為主;胃痞則是心下痞塞滿悶,觸之無形,按之不通的病癥。

2.3.2 胃痛與真心痛

胃痛多表現為脹痛、刺痛、隱痛,有反復發作史,一般無放射痛,伴有噯氣、泛酸、嘈雜等脾胃證候;典型真心痛是當胸而痛,且多為絞痛、緊縮樣痛或壓榨樣痛,痛引肩臂,伴有心悸氣短,甚至汗出,病勢危急。

2.3.3 胃痛與脅痛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癥,多伴泛酸、嘈雜;脅痛以兩肋疼痛為主。

2.3.4 胃痛與腹痛

胃痛指心窩以下胃脘部發生疼痛;腹痛是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部位發生疼痛。

2.4 中醫對消化性潰瘍的干預手段

中醫針對外感寒邪、飲食不節、七情失和、久病體虛等因素進行干預的治法常以理氣和胃止痛為基本原則。邪實者以祛邪為急,正虛者以扶正當先,虛實夾雜者則應邪正兼顧。

沙洪杰用平胃安中湯治療消化性潰瘍,分為脾胃虛寒、肝胃不和、瘀血阻絡、脾胃陰虛四型,在治療中隨癥加減,治療上以扶證祛邪為法[8]。王紅、王芳等把消化性潰瘍分為五型:肝胃不和型采用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法;脾胃虛寒型以溫運脾陽、健脾和胃為法;肝胃瘀熱型以清熱和胃、疏肝止痛為法;胃陰不足型以滋陰養胃、佐以調氣法;瘀血阻滯型以逐瘀通腑,緩急止疼為法[9]。任小強認為消化性潰瘍屬中醫學胃脘痛范疇,辨證以寒、熱、虛、實,氣滯,血瘀為綱,治宜疏理氣機以止痛,分4型進行辨證治療[10]。金強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3 心理學對消化性潰瘍的研究

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指導下,學界逐漸發現引起PU的因素除了HP以及NSAIDs外,包括遺傳、飲食習慣、吸煙飲酒、生活狀態及生活事件、精神等因素都與PU發病有關,尤其是老年消化性潰瘍與精神心理因素的關系較年輕人更加密切。因此,學界針對上述心理因素進行了廣泛研究,具體研究結論如下。

3.1 遺傳

PU患者家屬中,PU的發病率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單卵雙生兒患消化性潰瘍病者占50%,雙卵雙生兒僅占14%[14]。

3.2 飲食習慣

飲食無規律和暴飲暴食與PU密切相關,不良習慣可影響消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而消化不良可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并影響粘膜的修復[15]。愛吃零食也被認為是PU易發因素之一,因為吃零食后,刺激胃酸分泌,多余的胃酸損傷胃及十二指腸粘膜,造成PU[4]。

3.3 吸煙飲酒

研究指出,吸煙者較不吸煙者PU發生率高2倍[4]。而關于飲酒誘發PU這一結論,目前學界尚存在爭議。有的學者認為飲酒量和年限與PU顯著相關。因為酒精可對胃粘膜產生刺激而破壞胃粘膜屏障;促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加;影響幽門括約肌的關閉功能;減少胃十二指腸粘膜內的血流量,促使潰瘍的發生及復發[16]。而Peterson、Barnett的研究結果指出飲酒與PU并沒有明顯相關[17]。

3.4 生活狀態及生活事件

某些整天處于緊張狀態或過度疲勞的職業人群,容易出現PU甚至消化道出血。其機制與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熬夜等可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粘膜血流異常而導致缺血缺氧,進而促使潰瘍形成[18]。人們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也稱應激源,造成心理應激并可能進而各種軀體癥狀,屬于心身疾病。Venstein的研究結果表明生活事件刺激會導致PU的產生[19]。

3.5 精神因素

緊張、焦慮、情緒波動大會引發PU,具體促發潰瘍的機制尚不清楚,有的研究結果表明,緊張、焦慮和過分壓抑等情緒,可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通路而影響消化系統功能,進而與PU的發生密切相關[20]。美國對4500位成年人進行13年跟蹤觀察,其中68%承認自己有緊張情緒,208位患有PU,相對危險性為1.4~2.9[21]。此外,大多數PU患者都有焦慮、抑郁或焦慮合并抑郁等明顯的不良情緒,情緒障礙(廣泛性焦慮障礙)也是PU的一個致病因素[22]。

3.6 人格因素

Piper(1977)等人研究發現消化性潰瘍患者更多具有內向神經質特點,表現為人際關系淡漠、刻板、僵化和保守的傾向,孤僻、好靜、悲觀,遇事思慮過度,易怒但又常壓在心里不能發泄出來。盧云芳研究發現極端A型性格與消化性潰瘍關系密切[23]。張曉萍,楊澤之認為具有這些性格的人好勝心強、雄心勃勃,有時間緊迫感,心理上經常處于緊張、急躁、焦慮、忙亂狀態,情緒反應激烈[24]。消化性潰瘍患者中具有A型性格的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患者是胃潰瘍患者的2倍,說明A型性格的人群更易患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盧寧等研究發現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個性多為內向情緒不穩定性,并證實這種個性傾向是消化性潰瘍發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25]。

3.7 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

社會支持的缺乏使個體得不到情感的支持,無安全感,不易保持身心健康。社會支持的缺乏是消化性潰瘍的高危因素[26]。Medalie等研究發現消化性潰瘍和應對方式明顯關聯[27]。黃慧婷發現消化性潰瘍患者的消極應對分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28]。

4 A型行為量表研究

在國外研究中,A型行為的鑒別診斷方法大致有兩種,一是錄像臨床檢查,也稱為定式晤談,是由弗里德曼和羅森曼開發的第一個TABP檢測工具;另一種則是各種自評式問卷調查,包括Jenkins活動測量問卷、Framingham A型行為量表和德克薩斯A-B型行為測驗。上述量表中,測試效果最好的是VCE(SI),因為晤談時能提供一種喚起特定行為和情感外在表現的環境,通過對其言行的觀察和評定而得到陽性結果。而大多數自評問卷因為受到主觀影響,個體對于自身的陽表現未能察覺而造成測試效果與SI比較而言略差。但量表比起SI而言,對于實施者技術要求不高,簡單方便,因此仍然具有很大的使用空間。

5 臨床心理干預

5.1 消化性潰瘍傳統治療手段的不足之處

目前臨床上對消化性潰瘍的心理干預多采用常規健康教育模式。隨著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個多層次的,完整的連續體,在健康和疾病問題上,要同時考慮生物的、心理的和行為的,以及社會的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消化性潰瘍是典型的心身疾病,是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5.2 消化性潰瘍臨床心理干預

消化性潰瘍患者心理干預的方法也從最初單純的認知療法(目前常用的主要是理性情緒療法、自我指導訓練、Beck認知治療和問題解決治療等)逐漸發展為認知療法與行為療法相結合進行干預。其中行為療法針對消化性潰瘍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主要干預手段是漸進肌肉放松訓練。近來又引入了以繪畫治療、書法治療、音樂治療為代表的藝術心理治療手段對患者進行干預,讓患者置身于安靜緩慢的情景中,與原本A型行為進行拮抗緩和原本焦慮的情緒。

綜合對消化性潰瘍的臨床干預手段以及心理社會因素研究,我們發現,對消化性潰瘍進行心理的臨床干預大部分都是結合了健康教育或者以某個單一心理技術進行臨床干預,在人員上都是以傳統醫生和護士為主。在方法上,還是以知識的傳播和單一技術即時干預為主,沒有真正地與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的各種技術緊密結合起來。在對患者的心理支持上,停留在一般的理解和同情,是站在醫護人員的角度,指導病人怎么去改善自己的行為,未能做到幫助患者化解生活矛盾,也未能讓患者在離開醫院之后能夠憑借接受到的臨床心理干預方法得到成長。

在對消化性潰瘍的心理社會因素的研究中,研究還是比較深入,從各個方面闡明了消化性潰瘍病人是怎么被這些心理社會的因素影響,從而可探討出一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和生理指標的具體方法。但這些研究主要還是探討這些因素是怎樣對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發展轉歸起到作用;另外還有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根據每個因素的特征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干預手段,只是這些手段沒有從中進行臨床上的實驗驗證,并且也沒有把各種手段系統地結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臨床路徑。

參考文獻

[1] 沈玉根,劉建成,陳士葆.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和藥物治療[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3,22(10):620-624.

[2] 謝峰,徐以慧.根除幽門螺桿菌與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在治療消化性潰瘍中的作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23):3775.

[3] Hopkins RJ,Girardi LS,Turney EA.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and reduced duodenal and gastric ulcer recurrence:a review[J].Gastroenterology 1996,110:1244-1252.

[4] 楊秉輝.現代內科學進展[M].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154-158.

[5] Huang JQ,Sridhar S,Hunt RH,et al.Lancet.2002,359(9300):114-127.

[6] 徐海棟,劉博.相關性消化性潰瘍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3,23(2):88- 90.

[7] 陳湘君.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60.

[8] 沙洪杰.中西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50例[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6,12(9):1244-1245.

[9] 王紅,王芳,陳秀梅.消化性潰瘍中醫診治淺談[J].光明中醫,2004,19(1):50-51.

[10] 任小強.消化性潰瘍辨治四法[J].河北中醫,2005,27(9):672.

[11] 金強.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消化性潰瘍52例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8,24(9):565.

[12] 陳挽瀾.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療消化性潰瘍68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07,13(4):8-29;31.

[13] 陳平.黃芪建中湯加味治療消化性潰瘍136例[J].國醫論壇,2008,23(4):8.

[14] 曲臣.不良行為習慣對消化性潰瘍的影響和行為干預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5):167-168.

[15] 張惠娟,呂美霞等.消化性潰瘍發病相關因素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03,10(l):60-61.

[16] 于會春.淺談消化性潰瘍的常見致病因素[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205-206.

[17] Peterson WL,Barnett C,Walsh JH.Effect of intragastric infusions of ethanol and wine on serum gastrin concentration and gastric acid secretion[J].Gastroenterology,1986,91:1390-1395.

[18] 張艷春.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及藥物療法[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48-49.

[19] Venstein S.The very model of a modern etiology:a biopsychosocial view of peptic ulcer[J].Psychosom Med,2000,62(2):176-185.

[20] 佩誠.醫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92-94.

[21] Goodwin RD,Stein MB.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nd peptic ulcer disease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J].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2,64(6):862-866.

[22] 彭乃寶,黃培寧,黃曉蔚.功能性及器質性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心理狀態分析[J].內科,2007,2(l):48-50.

[23] 盧云芳.精神因素與老年消化性潰瘍的臨床關系[J].臨床醫學,2011,27:81.

[24] 張曉萍,楊澤之.A型性格與消化性潰瘍[J].健康心理學,1996,4(3):170.

[25] 盧寧,朱昌明.幾種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衛生狀況與個性特征[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9(2):60.

[26] Fukunishi I,Kaji N,Hosaka T,et al.Relationship of alexithymia and poor social support to ulcerative changes on gastrofiberscopy[J].Psychosomatics,1997,38(1):20.

篇9

〔關鍵詞〕藝術;心理健康;審美;情感;藝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2684(2013)22-0014-04

生活中,人們常通過各種藝術手段達到愉悅精神的目的。音樂、影視劇、攝影、舞蹈、書法等諸多藝術形式均為人們提供了陶冶心靈的途徑。藝術對于心理健康的有益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認可。但藝術究竟是作用于人的何種心理過程及如何發生作用以達到愉悅身心的效果的,多數人卻知之甚少。為了更有效地發揮藝術對心理健康的積極作用,使人們在通過藝術探索內心世界、增進心理健康的過程中少走彎路,進行藝術與心理健康深層次關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近現代興起的藝術治療為我們探索藝術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提供了比較典型的范例,本研究將以藝術治療為例對藝術與心理健康的互動方式作出分析和闡釋。

一、藝術治療與心理健康

藝術通過審美體驗融入人的情感過程,繼而與心理健康產生密切關聯,而藝術治療是這一關聯的具體理論與實踐的展現。當今藝術治療理論與實踐的迅速發展為藝術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依據。

藝術治療中藝術作品的表現方式正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體現。當事人通過藝術創作賦予藝術作品難以言表的情感,即通過審美體驗讓治療師或其他人了解和發現自己,藝術治療師也通過審美體驗進入來訪者的內心世界,分享來訪者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共情。共情的發生是達到治療效果的關鍵所在。

廣義的藝術治療是指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成為人們精神慰藉和情感宣泄的工具,人們通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如吟唱、作畫、欣賞影視作品等形式從藝術作品中獲得情感體驗,得到精神解脫。這里的藝術治療主要是個體應對環境的自發行為。狹義的藝術治療是藝術和心理治療相結合的產物,是指在心理治療實踐中,借助藝術創作的手段或以藝術產品為媒介,在專業藝術治療師的引導下,通過審美體驗的過程探索當事人的內心世界,對當事人的疾病、創傷和情緒障礙等進行干預,促進當事人的情感表達和溝通,改善情緒、認知等社會功能,達到心理康復和人格完善的目的。

藝術療法適用范圍十分廣泛,對諸如精神分裂癥、邊緣人格、強迫癥、酒精中毒、抑郁癥、神經癥等心理障礙患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研究表明,在臨床治療實踐中運用藝術療法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治療,治療效果明顯提高。

藝術療法可應用于對生理疾病的輔助治療,如緩解癌癥患者的焦慮情緒。藝術療法對創傷性事件的當事人和酒癮病人也有一定作用;藝術療法還被用于監獄關押犯人的自我認識和人格完善工作,有效降低再犯罪幾率。

二、藝術治療的理論基礎

對于藝術治療的理論基礎,不同理論流派的心理學家有不同的詮釋。早期的藝術治療師多采用傳統的心理治療理論來解釋藝術治療的方法和因素,隨著藝術治療的發展和臨床實踐的豐富,逐漸出現了藝術治療理論脫離傳統心理治療理論的現象,形成了從藝術治療或藝術創作本身來解釋藝術治療的視角。

(一)心理動力取向的藝術治療

在心理動力學理論視角下,藝術治療師關注藝術素材和藝術創作的潛意識或者想象的意義,使藝術創作成為表現內在沖突的過程,而藝術作品則是過去心理創傷的呈現。通過升華、象征化和宣泄的機制,協同當事人對其創作解釋和聯想,使情緒得到凈化并獲得對生命和自我心理的洞察力,達到意識和潛意識的整合。

(二)行為—認知取向的藝術治療

認知—行為取向的藝術治療將行為矯正技術運用于藝術治療,因而多采用指導的方式。在治療模式上,采用系統化的行為改變策略和結構化的藝術表達來逐步實現治療的目標。在治療過程中進行嚴格的行為評估,設定治療的計劃和目標并應用客觀的測量工具。該取向更關注當事人的認知內容,通過藝術了解、評定和改變當事人的非情感過程。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當事人的創作能力提供較簡單的媒介材料,使用較簡潔清楚的指導語。

(三)人本主義取向的藝術治療

人本主義取向的藝術治療以人本主義思想為理論構架,認為人有自我實現的潛能,而不僅僅只是適應環境。強調個體有先天的成長沖動和自我指導能力。人本主義治療師尊重當事人的價值和尊嚴,接納當事人的思想,主張幫助當事人接受而不是改變其痛苦和脆弱的狀態。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相信當事人的創造潛力,努力提供有利于當事人實現自我成長的環境,通過藝術創作過程幫助當事人認識和接納自我,成功地完成人格的整合和身心成長。

三、藝術療法與心理健康

藝術療法是針對有疾病、困擾、創傷的人和尋求自我成長的人的治療性運用,是通過藝術創作、藝術欣賞或藝術性的表達溝通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促進個體內在沖突的解決和內心情感的升華,在自我探索、自我覺察的過程中實現個人成長。

根據藝術治療中采用的藝術表現形式的不同,可將藝術療法分為音樂療法、視覺藝術療法、舞蹈療法、戲劇療法等。音樂療法以音樂為媒介實現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的互動;視覺藝術療法通過視覺藝術作品實現來訪者潛意識內容的表達;舞蹈療法以舞蹈動作為情感載體實現個體的人格整合和身心成長;戲劇療法通過角色扮演化解內在沖突。

1.音樂療法

音樂療法是通過對音樂的審美體驗,即音樂創作、音樂演奏或音樂欣賞的方式在治療師和來訪者間進行互動,以達到解除來訪者心理困擾的目的。音樂可以影響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自古以來,人們就使用音樂來安撫情緒、激發靈感、抒懷。在生理治療中,音樂療法是一種輔療法。心理治療認為,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治療法,不會受到語言的限制,因此,其治療程序比一般心理治療更直接更有效。

我國心理學家車文博主編的《心理治療指南》中指出,音樂治療以更寬廣的視野包括了音樂欣賞、音樂色光療法、音樂氣息療法和音樂電流療法,跨越了心理治療、生理治療和德育、智育幾個方面。僅就其治療效果來說,創作、演奏、表演和欣賞音樂不僅能夠“培養健全的自我概念和成功的體驗,得到身心的補償和精神寄托,而且還可以促使身心不健全的人表達情感,增加社會交往,增添生活興趣,改變其人格特征”。

德國音樂家Karl Orff創造的奧爾夫教學法,以簡易的樂器,強調即興的演唱、演奏,突出節奏聲勢的練習,結合形體律動的形式,極為生動豐富的教學方法,引起孩子們的極大興趣,在應用于兒童早期音樂教育的同時,廣泛進入治療領域。歐美兒童特殊教育學校中普遍使用這一方法,目前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研究中心與北京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兒科專家聯合,運用奧爾夫教學法對兒童學習障礙和孤獨癥進行治療,取得了一定療效。

國內兒童音樂治療比較有影響的是華東師范大學的弱智兒童研究組,他們從1991年開始在上海、廣州的一些啟智學校進行試驗,現已取得成效。他們為智力低下兒童設計了五個方面的訓練:聽覺辨別訓練、節奏記憶訓練、旋律記憶訓練、配樂朗誦訓練和音樂形體訓練。一年半后的測查結果顯示,兒童在注意力集中程度、情緒活躍程度、人際交往能力、感情表達能力、完成訓練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和理解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在音樂與心理治療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出不同種類的音樂治療技術,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聆聽式治療,又稱接受式音樂治療,即通過聆聽特定的音樂以調整人們的身心,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這是應用最普遍的方法;主動式治療,又稱參與式音樂治療,即引導病人直接參加到音樂活動中去,得到行為改善;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選擇簡單的打擊樂器,包括能演奏音樂旋律的樂器,治療師引導病人隨心所欲地演奏,以對一些病患進行治療。

2.視覺藝術療法

視覺藝術療法是指以繪畫、拼貼、雕刻或其他形式的視覺創作和作品欣賞作為媒介的藝術治療形式,最常見的是繪畫治療。視覺藝術治療在精神病院、特殊教育系統、企業員工訓練及潛能開發、社會監管系統、養老院和身心康復機構中都有廣泛的應用。米爾納在20世紀中葉指出,住院治療的精神病人非??释M行藝術活動,她在治療中發現,與外部現實接觸較多的病人創作欲望相對較弱,越是沉溺于幻想世界的病人越具有強烈的藝術表達沖動,隨著病情的減弱,這種沖動也會減弱。米爾納由此推論,病人們的藝術活動可能是他們接觸外界現實的重要方式,這是精神整體追求平衡的自然反應。

繪畫作為情感表達的工具,能折射出人們內在的、潛意識層面的信息,將潛意識內容視覺化。人們對繪畫的防御心理較低,不知不覺就會將內心深處的情緒、動機、沖突、價值觀和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有時也可以將早期記憶中隱藏和壓抑的內容釋放出來,對過去進行重建。在繪畫過程中,個體可以進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為治療師提供了豐富的內在信息以進行治療。

已有的研究證明繪畫治療在處理情緒沖突、創傷等方面有很好的療效。1996年,Reese報告了繪畫心理治療在情緒沖突的表達方面所做的研究。他對16名年齡在5~12歲的具有情緒和行為困擾的兒童進行繪畫心理治療,探討了繪畫治療作為情緒表達方式的特點與機制。在這之前,Carolan研究了5名有情緒困擾的青春期少年使用繪畫表達自我形象,結果發現繪畫有利于揭示青少年的情感和價值判斷。

繪畫療法的操作方式靈活,主要是治療師以患者創作的繪畫為中介,對患者進行分析和治療。

在實際治療過程中,投射潛意識的繪畫形式有三類:第一類是自由繪畫,第二類是規定了內容的繪畫,第三類是對未完成的繪畫進行添補。對繪畫作品的解釋應首先由專業人員進行,其次,患者本人的解釋也很重要。

治療形式上,既可采取個人治療也可采取集體治療。研究發現,集體繪畫治療有利于成員更多地接觸他人與反觀自身,對治療十分有利。

3.舞蹈療法

舞蹈治療是指運用有節律的身體動作來表達內心情感,通過身心融合的藝術形式達到心理康復效果的治療方法。 舞蹈以身體動作、姿態、節律等表現出內心感受,舞蹈心理治療是以人體表情和動作的心理治療功能來平衡統一身、心、智和社交功能的現代康復專業與健康學科。這門專業綜合了人體表現性藝術、心理治療學、身心治療學和動作分析學,系統地調動人性中本有的健康本能,來治療心理、情緒、行為和人際溝通等方面的創傷或障礙,進而提高自我意識,改善適應能力,促進個人潛力的發揮。

1940年美國 Marian Chance 把舞蹈和疾病聯系起來,1966 年美國創立舞蹈療法協會,1992 年日本創立舞蹈療法協會。舞蹈治療通過自我溝通,與他人溝通,達到自我控制、發泄、調整情緒的目的,以身體動作來表現、交流感情體驗,從非言語的角度,達到心身統一而治愈疾病,可以用于集體治療和個人治療。對照研究表明,舞蹈治療有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的癥狀,并有社會康復功能。

4.戲劇治療

戲劇治療是指用戲劇表演的形式進行的藝術心理治療?!皯騽 钡暮诵膬群潜硌?,因此必須有實質的動作。戲劇能夠集中表現生命中的各種人際關系,再現這種關系的作用方式和影響,使當事人有機會從做中學,經歷并認識生活中的種種事件。在這種個人與團體的互動關系中,當事人可以自發地嘗試并探討生命經驗,達到緩解情緒、促進社會學習、化解精神疾病與心理障礙等效果,從而促進當事人的人格成長和身心健康,幫助當事人建立積極的人生觀,發揮其潛能。

戲劇能凈化心靈、釋放情緒,并具有矯正和治療的功效,對戲劇最早的記載見于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戲劇治療成為一種專業化的治療實踐,則要歸功于英國現代教育學先驅彼得·史萊德(Peter Slade),他在20世紀30年代將兒童戲劇作為一種宣泄方法,幫助學業不良或學習困難兒童。心理劇創始人莫雷諾的開拓性工作對于戲劇治療的專業化發展也有很大貢獻。

戲劇治療首先要創造一個表演的環境,治療師作為導演或演員,要幫助來訪者保持這個活動的表演性,即幫助來訪者記住他們是在表演中,而不是在現實生活里。把每個人反映出來的問題、困擾完全當作劇中的情節、臺詞來處理。在這樣一個完全的表演氛圍中,治療小組的每個成員,包括治療師在內都不是一個全知全能的人。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預先知道,因為這種表演具有無限的多樣性、豐富性。然而,由于表演改變了原來的生活形式,從而也改變了與之相應的情緒狀態。

表演的各方建立的是一種伙伴關系、合作關系,表演是一個共同創造、無限展開的過程。表演訓練幫助人們把日常生活中的問題轉變為成長和發展的機遇,指導人們用自己與生俱來的表演才能創造出新的生活形式 ,創造性地表演自己的生活。

四、總結與討論

藝術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主要因審美體驗而產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個體將自身情感傾注于藝術作品實現內在體驗的表達;在藝術欣賞過程中,個體通過對藝術作品所表達情感的再體驗實現自身的情緒流動和情感宣泄。對藝術的體驗和同藝術的融合都能使個體獲得對自身感受的尊重,從而實現內在困擾的釋放和升華。因此,藝術帶來的審美體驗對人類的心理健康有深遠的意義。

本研究以藝術治療作為藝術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典型范例,從藝術在臨床治療實踐中的作用途徑為切入點,闡述了藝術影響心理健康、升華心理困擾、促進人格整合和心靈成長的原因所在。藝術治療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的豐富從微觀角度證實了藝術對心理健康的獨特作用。

在未來的研究中,無論是廣義上的藝術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還是關于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踐探索,都應突出審美體驗對心靈的升華和療愈效果,而不是過多地從技術層面進行藝術表達方式的練習。這對于學校藝術教育的開展也有啟示,即藝術課程應為“審美”課,而非單純的傳授藝術理論或片面要求掌握藝術手段,這樣才能發揮藝術對個體心靈的凈化作用,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高穎,李明,楊廣學.藝術心理治療[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3-9,41-105.

[2]周小佩.藝術心理治療:歷史與現狀[J].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9(1):119.

[3]楊雪龍,童輝杰.藝術療法述評[J].社會心理科學,2003(4):130.

[4]楊曉光.藝術治療的概念、發展與教育[J].醫學與哲學,2005(3):57-58.

[5]閆俊,崔玉華.藝術療法[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142-145.

[6]王祖承.藝術治療[J].上海精神醫學,2006(2):104.

[7]顧黎明,趙晶.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藝術心理治療述評[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7(4):61-91.

[8]陸雅青.藝術治療[M].第3版.臺北:心理出版社,2005:3-21.

[9]費明.傳統文化工具與藝術心理治療[J].現代康復,2001(5):24-25.

[10]龔秫.藝術心理治療[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1994,4(4):231-233.

篇10

關鍵詞:隱喻;實體隱喻: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B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5-0145-04

一、引言

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象,更是人類認知事物的一種基本方式,一種基本的思維方式。是憑借已知、成形、清晰具體的事物,去認識、理解與思維那些未知、未成形、模糊抽象的事物的基本方式。萊苛夫(GLakoff)說:“隱喻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當中,不但存在于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我們賴以生存的思維和行動的一般概念系統,從根本上講是隱喻式的。”Ⅲ正是如此,近年來,特別是國外,已悄然興起一股隱喻研究的熱潮。

20世紀70年代,隨著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以及符號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的興起和發展,哲學家、心理學家、符號學家都開始關注隱喻這一特殊的語言現象。這一時期,隱喻在歐美學術界幾乎形成一種顯學,按照約翰遜M.Johnsonl的說法:這是一個“隱喻狂熱”的時代。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隱喻已然成為認知科學中的重要話題。1980年萊苛夫和約翰遜共同發表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明確地提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象,更為重要地,它還是人們認識事物的一種基本方式;1987年,凱特(E.Kittay)發表《隱喻的認知力與語言結構》,從現代認知心理學和語言學的角度討論有關語言學和心理學的問題;1992年,英.杜克亞(BIndurkhya)發表《隱喻與認知》,論述隱喻的認知功能。

隨著隱喻研究的蒸蒸日上,心理學家自然也開始重視起隱喻來。很多學者都對心理學與隱喻的結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約翰遜在《認知科學》雜志上發表了《注意隱喻:隱喻如何指導認知心理學中注意的研究》;拉里(DE Leafy)主編了《心理學歷史中的隱喻》;以及維森特(p.Vincent)翻譯出版了《記憶的隱喻一一關于心靈的觀念史》等。心理學的研究為什么要更多關注隱喻的研究呢?首先從縱向的歷時維度對心理學中出現的一系列隱喻進行梳理與總結.在材料上考察心理學的研究中處處充滿了隱喻。然后在此基礎上分析隱喻究竟為心理學提供了什么.對于心理學研究,隱喻究竟有什么樣的啟發意義。

二、心理學中的隱喻

可以從心理學的歷史中發現心理學的發展如何依賴隱喻,如何離不開隱喻。如果按照時間的維度來考察,可以從自然哲學、物理學、進化論生物學以及計算機科學這樣幾個傳統階段來考察。

1.自然哲學傳統

自然哲學傳統,其本質在于自然思維,也就是日常思維的邏輯化。表現在隱喻,便是出現了很多的日常隱喻。在自然哲學的傳統之下,作為心理學隱喻源域的,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常見的東西。例如蘇格拉底(Soerates)所說的不死的靈魂.說它是一種可以和大腦和肉體分開存在的實體。這種實體,便是對于“心靈”最源初的想像。柏拉圖(Plato)將靈魂分為兩部分,即理性與非理性的部分。將理性部分定位于大腦之中,而將非理性部分定位于脖頸以下的身體之中。還將靈魂比作兩匹小馬,一匹馬活潑而溫馴(精神),另一匹狂暴而難以控制(喜好)。兩匹馬被馬軛約束在一起,由奴手(理智)驅趕,這位奴手以相當大的努力才使他們相互結合,協力向前。亞里士多德(Aristofle)與他的老師柏拉圖不同,他認為靈魂并不是某種實體,而是某種形式。他說靈魂或者心靈,只不過是整個機體的形式而已。身體的器官如果沒有形式規定它們應該作出什么反應,就僅僅是物質而已。每一種器官都可以說具有它自己的形式,或者,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它自己的靈魂。眼睛看的時候,可以說看就是它的靈魂;一座塑像的眼睛沒有靈魂,因為它沒有看。心理學隱喻在自然哲學傳統中發展的最高峰,同時也是終點的,便是笛卡爾(R.Descaries)。他是“身心二元論”的典型代表。認為精神是與物質完全不同的東西,但依然是某種東西,是某種實體。肉體是一種有形的占有空間的實體,靈魂是一種沒有展開的實體,帶有它自己的那種現實性但不占有空間。

在這一自然哲學傳統中,只要涉及精神、心靈、靈魂的討論,必然離不開隱喻,必然要依靠對物質世界(肉體)的討論來討論精神世界。將精神世界作為物質世界的對立或者對照,然后對照著物質世界的特點來討論精神世界的特點,如果說肉體是占有空間的實體,那么與之對照的,靈魂則是不占有空間的實體。這些精神世界的特點只能通過物質世界的對照才能談論。這種對照也是一種隱喻,也是一種通過物質來談論靈魂,只不過是一種否定的談論,它們的基礎是一樣的。

2.物理學傳統

17至19世紀的心理學,依然是一種哲學的心理學。然而此時的哲學,與古希臘時代的自然哲學不同,更多受到了科學思潮的影響,尤其是受到當時伽利略(G.Galileo)和牛頓(Inewton)傳統的經典物理學的影響。這一時期的心理學,同樣如此。當時心理學研究中的大多數概念都來源于物理學。例如當時非常流行的就是把人比喻成各種機器(即機械隱喻)。笛卡爾的“機械一水力說”,就是他看到圣日耳曼倫拉依皇御花園中,用水帶動的人體模型能夠演出各種木偶般的動作,從而把它隱喻到了對于人類動作的解釋上,認為灌注進腦室或大腦空腔的液體,即“動物元氣”,隨著神經系統從大腦向身體的各個部分擴散、流動,在到達肌肉時使其腫脹并運動。再如霍布斯THobbesl的“鐘表隱喻”,就是通過鐘表的某些特征,來隱喻地描述人類思想行為的規律性與重復性特征,以及各自獨立的部分相互協調運動從而成為一個統一整體的系統性特征。這些心理學的隱喻。他們的來源,都是當時物理學在現時生活中的產品,這些產品或許在某些方面能夠類比人類的某些特征,于是便被理論家們在理智中提取出來,成為解釋人類的某個模型。當蒸汽機出現的時候,人們便用熱力學的模型取代牛頓的靜力學模型來解釋人類社會。當自動恒溫器出現的時候,人們便在心理學的理論大廈中增加了一個“自我調節”的系統,增加了一個“反饋”的概念。17至19世紀的心理學,最流行的詞語是“聯想”。然而“聯想”這個概念,它的許多內涵也都來源于當時的物理學,尤其是牛頓物理學中的引力概念。休謨.Hume)即把聯想看做“某種吸引”,這種吸引可以使思想互相連接起來。赫爾巴特(J.F.Herban),也認為經由感官得來的經驗散片彼此組合,是由于心靈中有某些可以測量的力量在起作用,像在物質世界中一樣。

這一時期,心理學不僅在內容上廣泛地借用物理學的內容。也在方法上廣泛地借用物理學的方法。也就是說將整

體的實體分析成為組成它的各個部分,各個元素,然后再分析它們之間的“力”,不管是引力,還是斥力。典型的例子就是“分子分析法”,他把看似簡單的深度知覺細分為更為基本的感受,這種方法預示出,或者也許是導致了后來心理學的“分子”分析法一把所有體驗按其最簡單的構件進行分析的方法。其實,當時更有費希納(G.T.Fetcher)明確地提出心理學的研究應該使用物理學的方法。他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驗證“定量的科學如何能教會我們在人的精神同宇宙的關系中研究人的精神?那些曾在自然科學中極成功地應用過的精密方法如何能轉而有助于對內在世界的研究?我們如何能夠在直接而又可以報告出來的觀察之下看到靈魂?”

3.生物進化論傳統

自從達爾文(C.R.Darwin)的進化論問世,“機能”、“適應”、“競爭”等等這樣的詞語,便全面地滲入到了各個學科。不同的理論、不同的模型,紛紛將進化論作為理論的來源。心理學也是一樣,借用進化的概念,將人看成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連續體,這個連續體,在周圍環境的作用之下,不斷地改善自己以適應環境。各種各樣的器官,就是在對周圍環境的適應中不斷進化而成的。所以,這些器官的本質,便在于它們適應環境的機能,心靈,便正是這樣一種機能。詹姆斯(WJames)的“意識流”概念,便是進化理論的隱喻成.品。他說存在的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涌流,一道“思想之流”.心理學家通常研究的每一項本質不過僅僅是從這道涌流中武斷截取的一個橫切面而已。心理生活在任何一點都是一個統一體,一個完整的經驗,流動著、變化著,像一條溪流一樣。

在這一時期,自從進化論誕生,生物學也漸漸地興盛起來,成為其他學科的楷模與榜樣,也成為其他學科進行類比的理論來源。例如“細胞隱喻”,常常被用來描述一個可以自我維持與自我復制的自足的系統,有一個獨立的空間.可以自我復制、可以分解,是復雜系統的最基本的單位。再如“植物隱喻”,“根”常常被隱喻成為某種需要探尋的源頭:“枝”常常被描述成為某種需要梳理的分枝;“花”常常被隱喻成為某種狀態的繁盛;而“果實”,則是某種過程的成果。最常見的是“動物隱喻”。理論家們常常將人看成是一種“高級”的動物。亞里士多德將人看成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富蘭克林(BFranklin)說人是會制造工具的動物,卡西爾(E.Cassirer)說人是一種符號的動物,布查蘭(S.Buchanan)說人是一種會類比的動物,是一種隱喻性的動物。更有甚者.行為主義干脆直接跨過人與動物之間這種隱喻的跳躍.在理論上直接申明人就是動物,在方法上主張用研究動物的方法研究人。這或許便是隱喻的極端應用了。

4.計算機科學傳統

每當歷史上有新的事物產生,尤其是當這種新的事物有著極強的滲透力的時候,它便會彌散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它們。這種彌散的方式,或許就是隱喻。計算機也是這樣有著極強滲透力的事物,它對人類的影響,是全面的,徹底的。心理學的研究,也自然受到了它的強力影響。或許是計算機的高智能特性,正好符合人類所謂“高級的”智慧。所以,計算機被全面地借用到了心理學,被認為是心靈最好的隱喻。認為只要弄清楚了計算機的智慧本質,也便弄清楚了人的智慧本質。于是,人類的心智過程,被比喻成了計算機的運算過程。紐威爾(A.Newell)與西蒙(H.A.Simon)認為:心理過程可理解為信息的獲得、儲存、加工和使用的過程,或者一般地來說,經歷一系列連續階段的信息加工過程;認為包括人和計算機在內,信息加工系統都是由感受器、效應器、記憶和加工器組成的。這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學最基本的觀點,最基本的隱喻。計算機隱喻是當今心理學的主流隱喻,人類心理的無論哪一個方面,都籠罩著計算機的影子;無論哪一個重要的概念,都無不來源于計算機。以至于如果沒有這些有關計算機的概念,根本就無法談論人類的心靈。再如,斯騰伯格(S.Steinberg)曾假設有一個“矮人”存在于大腦之中,控制著意識的視野,檢查著記憶的內容。而對于記憶,研究者們也提出了大量的隱喻。例如信息加工的隱喻,將記憶看成是一些內容(實體),可以被存儲、提取,也可能丟失,或者是一個組織的空間,就像由節點和線路結成的結構或者網絡。

總之,心理學的研究,無論在哪個角度,哪個領域,到處都滲透著隱喻,到處都能看到隱喻的影子,到處都離不開隱喻。

三、對于心理學研究的意義與啟發

1.對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啟發

心理學所規定的研究對象,可以說都是隱喻的。內省經驗、外顯行為、機體機能、智慧特性、人格、智力、感覺、知覺、注意、表象、思維、語言、認知、情感、意識等等,只要一進入語言的描述,一進入研究的視野,就馬上變成隱喻的了,而喪失了本真的意義?;蛘咚羞@些概念,本來就只有隱喻的意義,而沒有本真的意義。這些概念,只要進入心理學的研究,一定會被看成是某個“東西”,就好像某種物理的東西一樣,試圖去“把捉”它,“觀察”它,“分解”它,“整理”它,就好像“把捉”、“觀察”、“分解”、“整理”物理客觀實體一樣。然后把它當作一個“整體…‘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考察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聯系”。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把心理學的對象與物理學的研究對象進行類比,類比為某種可切分的“實體”。而且人們也只能按照想象、探察物理實體的方式來想象、探察心靈實體,因為人們沒有其他想象與探察的方式?;蛟S有的心理學家可能在語言上達到一種妥協,即認為心理學的對象是“實體”,但是與物理實體不一樣的心靈實體,它們不占有空間,沒有廣延。但是,這一切只不過是語言上的妥協,只不過是一種語言對于思維的補償,只不過是先把它們想像成為某種實體但是覺得不對所以在語言上的否定。但是人類的思想卻無法繞過把它們想像成為實體這個環節,只能經過它然后否定它,但不能直接跨越它。

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不同,它是極其模糊的,是未成形的。不像物理學的研究對象那樣實在、具體、形象。正是這種沒有固定的形象或者形式,然而又要研究它,就必須要在研究的視野中賦予它一個形象,就好像要看一個東西就必須要把它作為一個形象呈現在視野當中一樣。要賦予一個形象,就必須在經驗的倉庫中尋找一個形象來賦予,但是在經驗中的形象無一不是來源于日常生活,來源于物理世界,無一不來源于最常見的“實體”。

2.對于心理學理論建構的啟發

隱喻常常為心理學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建構隱含的前提假設,例如“方位隱喻”?!胺轿浑[喻”就是用物理空間位置來隱喻地表達非物理空間的位置,例如用物理位置的“高一低”來描述社會地位的“高一低”,用物理位置的“上一下”來描述情緒狀態的“上一下”(通常認為快樂是向上的.悲傷是向下的)。再如“內一外方位隱喻”,將人的身體看成是一個“容器”,皮膚肌肉是這個容器的軀殼,在“里面”盛放著幽靈般的靈魂,在“外面”觸摸著大自然的環境,心靈可能從“里

面”被釋放到“外面”,例如說情緒的釋放與表達。這些“方位隱喻”,成為很多心理學理論建構所依賴的模板與構架.成為很多心理學理論所暗含的前提假設。當然,“實體隱喻”也是心理學最常見的隱含前提假設之一,在建構心理學的理論的時候,常常都不自覺的把人類的心靈比喻成為一個“實體”,然后再去考察它。

像這些“方位隱喻”、“實體隱喻”,在成型的心理學理論中常常見不到它們的影子,但它們又都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假設,沒有了它們,這些理論根本無從建起。它們在心理學理論大廈中的作用,就是埋置一個深厚的根基.樹立一個形態的框架,之后的研究工作,就是在這個根基之上,在這個框架之中填置一些內容。在心理學的理論建構中,如果沒有這種根基,沒有這種框架,那么這座理論的大廈是不可能建成的,所以可以說,心理學建構的理論假設在實質上也是隱喻的,也是離不開隱喻的。

而對于模型建構來說,心理學的理論模型.常常都是以其它學科的理論作為原型的。常常是借用其它學科理論的建構方式以及表達模型,然后按照同樣的建構方式建構自己的理論,按照同樣的模型描述自己的理論模型。物理學與生物學,當然還有計算機科學。便是這樣常常為心理學提供理論模型的學科。物理學,可以說其本身就是一個大的隱喻。心理學一直以來就期望著把自己建設成為跟物理學一樣的學科;一直以來就在努力把自己與物理學進行類比,并為了更好地類比,索性把自己就當作物理學的一個部分。所以,心理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努力地將物理學的研究方法作為自己的研究方法,努力的將物理學的研究對象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如果發現兩種研究對象有什么不同,就索性將自己的對象(心靈)比喻成為物理學的研究對象,使它具有物理對象的某些特征,然后便可以使用物理學的精確方法來附和研究它了。所以,心理學中的很多理論模型都直接是對物理學理論原型的借用。例如聯想心理學中的“引力”模型、構造主義與行為主義的“機械”模型,都是如此。而生物學作為心理學理論的來源,主要是在進化論誕生之后,心理學家們開始認識到了比起人像機器來,人更像是人。于是,人便更多地被作為一種發展著的有機體來對待,于是,人被當成細胞,被當成植物,被當成動物,但唯獨不被當成人。

3.隱喻對于心理學實踐應用的啟發

隱喻對于心理學應用(尤其是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啟發.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明。一是對心理疾患病因的啟發,一是對心理疾患治療方法的啟發。

心理疾患的成因其實是與隱喻密切相關的。心理疾病與軀體疾病不一樣,軀體疾病常常是軀體的某個部分出現了問題,或者腐爛了,或者壞死了,就像腫瘤,只要切除它,就好了。但心理疾病不能說某個部分出問題了(雖然可以隱喻地這樣說.也有很多理論都將心理疾病隱喻地說成軀體疾病),心理疾病并不是像腫瘤一樣腐壞的實體,而是更合理的可以說它只不過是某種“異?!保谙鄳哪撤N環境之中,產生了與之不適宜的行為或者觀念,或者說某種不適宜的行為或者觀念出現在(被遷移到了)與之不適宜的環境之中了。這是一種不適當的遷移,是一種異常的遷移,或者說是隱喻在行為或者觀念的層面上無規則的出現。心理疾患不是心靈的某個部分出現問題了,就像軀體疾患是軀體的某個部位出現問題那樣.而是人的整個心靈與當下的環境不協調了,要么是過去的某種情感、某種動作遺留到現在依然揮之不去;要么是將來的某種畏懼、某種擔心提前進入到現在無法擺脫:要么是小時候的一次難忘的經歷不知不覺在現在的當下依然默默地牽制著思想與行為:要么是受到挫折的目標依然沉浸在當下的思想然而被現實的矛盾痛苦地折磨。所有這一切,都是心靈作為一個整體所產生的不適應,是過去的經驗或者將來的期待在現在不適當的然而卻揮之不去地遷移,這也是隱喻作為一種常見的遷移手段對于心理疾患成因的一種啟發。

隱喻,對于心理疾患的治療也具有明顯的啟發意義。例如在精神分析中的自由聯想,弗洛伊德認為分析師的任務就是探索那些聯想的源頭,并確認外顯的詞語背后的重要反應模式。行為主義的治療主張應用條件作用原理和強化去矯正那些與心理障礙相聯系的非適應性的行為模式。而認知治療則主張通過改變來訪者對其重要經驗的思維方式來改變他們有問題的情感和行為??梢园l現,這些治療的方法,都是在盡力破除一種有害的與環境不適合的行為思想模式,建立一種新的與環境適合的行為思想模式,或者說都是在破除一種舊的隱喻,建立一種新的隱喻。或者說是在破除一種不適當的遷移。然后移植新的遷移。

四、結語

隱喻跨越了物理與想像、視覺與非視覺之間的鴻溝.跨越了活體與死物之間的鴻溝,跨越了人與機器、人與動物、物體與理念之間的鴻溝。隱喻給那些無法感覺的事物賦予了視、味的感覺,給那些沒有生命的物體賦予了生機。心理學,從本性上便離不開隱喻。無論從它的前提假設。還是從它的理論建構,或者是它的實踐應用,都離不開隱喻。

每一個心理學的隱喻都只能用來描述人類心理的某一方面特性,沒有哪一個隱喻,可以將人類的全部特性都描述出來?!皺C器”隱喻可以用來很好地描述人類的行為特征,然而卻看不見心靈與意識的影子;“動物”隱喻可以形象地描述人類的發展特性,然而卻忽略了人類還有高級的智能;“計算機”隱喻可以記錄人類高級的理性智能,卻忽略了人類更加特別的非理性情感。只能強調片面的特征,這或許是隱喻的一個基本特性。隱喻的基礎是“相似”,“相似”的本質是相同與不同的結合。所以,隱喻在本性上便決定了它對目標域的描述只能是片面的。如果一個隱喻能夠描述其目標域方方面面所有的特征,那么這個隱喻的目標域與源域一定是同一的,換句話說,就是用自身來比喻自身。這便不能被稱作隱喻了,只不過是對其本身的說明。就好像直接通過人本身,而不是借助任何其他事物來說明人本身。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這樣的,通過人本身來說明。然而,通過自己對自己進行說明,常常導致的結果便是什么也說不出來。正如一把有自己刻度的尺子,如果用其他的尺子來說明它的刻度,即使可能出錯,但也是一種有意義的說明。而如果這把尺子用它自身的刻度來說明自身,則什么也說明不了。所以,如前所述,心理學總是要受到其他學科發展的影響,受到哲學、物理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等等學科的影響,因為心理學在本性上就決定了它只能通過其他事物來隱喻地描述自身,通過其他各種各樣不同的事物分別來描述自身各種各樣不同方面的特征。正是這種特性。決定了心理學在實質上就是隱喻的,也正是心理學的隱喻實質.也決定了心理學在本質上便離不開隱喻,決定了心理學的研究離不開隱喻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束定房.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ohnson M.A~enfion metaphors:how metaphors guide thecognitive psychology of attention.cognitive sci‘ence.1999:3,83-116.

[4]Leary D E Metaphor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173.

[5]Gibbs R W,Edson F.Metaphor is grounded in embodiedexperience[J].Joumal of Pragmatics,200 4'36:118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