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的現狀范文

時間:2023-12-19 17:51: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碳排放的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清潔發展機制;排放權交易所;碳排放

中圖分類號:F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6-0174-02

一、中國CDM項目開況

中國是溫室氣體減排潛力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加之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開展CDM項目合作的市場前景廣闊,世界銀行、西方發達國家都將中國視為最具潛力的CDM市場。中國具備利用CDM 項目獲得更多收益的潛力,是最大的CDM供應國。截至2010年9 月17日,中國在聯合國注冊的CDM項目預期平均每年減排量占全球的60.93%。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生效以后,在政府的大力倡導和宣傳下以及利潤的驅使下,中國CDM項目開始迅速發展起來。當年6月26日,第一個CDM項目——內蒙古輝騰錫勒風電場項目在清潔發展執行理事會注冊(EB)成功,這也是中國開發的第一例CDM項目。在中國已經開展業務的咨詢機構有57家,包括湖南省CDM項目服務中心、寧夏CDM環保服務中心等;國家買家達到75個,包括益可環境集團、瑞典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世界銀行、英國瑞碳有限公司等;聯合國指定經營實體(DOE)達到15家,包括南德意志集團工業服務有限公司、挪威船級社(DNV)等。

二、中國碳排放交易所的現狀

中國已有三家主要的碳排放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在發展中國家尚不承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排義務的情況下,這些碳排放交易所希望推動自愿減排。除了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四個已有碳排放交易所之外,廣州、武漢、南昌、重慶,乃至海南、香港等地也都急切地要建設碳排放交易所、碳排放交易中心或者環境資源交易所。由公開信息統計,國內已經掛牌成立的環境權益類交易所已多達9家,環境交易所已達19家。這些環境交易所幾乎都沖著一個目標——碳排放權交易,而且業務類型和發展模式大致相同。

這三家交易所各有優勢:北京環境交易所具備先天政策優勢,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擁有完善的產權交易經驗,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則以引入成熟的碳交易機制見長。

1.北京環境交易所。2010年以來,北京環境交易所了國內第一個VER標準——熊貓標準,發起成立了第一個碳中和企業聯盟,與興業銀行合作開發了第一張低碳信用卡,交易所董事長熊焰親自出版了一本45萬字的低碳專著《低碳之路》。另外,與昆明、大連等地方政府和交易所開始商談合作,以與當地政府合作的方式,簽約了5~6家交易所。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環境交易所已與韓國能源管理集團簽約,同時加上與歐洲和澳大利亞交易所的合作,希望將農林項目的VER賣到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韓國。

2.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在三家交易所中,北京環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尚處于投入階段,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已經盈利。但是,盈利并非來自于VER交易,而是來自于傳統項目,即合同能源管理、節能減排和環保技術及資產交易等。正是由于發展中國家未來的巨大減排潛力,走南南合作之路的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將在發展中國家碳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上海不缺交易人才,而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恰恰是在配合國家的政策選擇合作伙伴,從而借此在國際上形成對中國有利的聲譽。

3.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在2008年底,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完成了國內首筆二氧化硫排放權交易,這筆交易也標志著中國主要污染物排放權交易綜合試點在天津的啟動。2009年9月,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發起成立了“企業自愿減排聯盟”,至今已有30多家企業加入,橫跨水泥、鋼鐵、電力、通信等諸多產業。目前,此聯盟的操作著重開始研究工作。天津希望借鑒國外交易所的成熟經驗,探索推出本土化的企業減排游戲規則。

中國碳排放市場無疑還處在摸索階段。然而,無論是行政主導、還是市場激勵(面對國家巨大的減排潛力),作為碳融資關鍵手段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必將迎來發展的機遇期。

三、中國碳排放交易所存在的問題

篇2

關鍵詞:碳排放量;碳生產率;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碳排放量發展現狀分析

1、碳排放量的核算

本文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參考樊友良的《江西碳減排影響因素實證分析與對策研究》,均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三類能源為直接對象進行計算的。

2、我國碳排放量的發展現狀

由分析可知,我國碳排放量在1990-2011年間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其中在2002年之前碳排放量的增速較緩,而在2002年之后,碳排放量明顯上升,到2011年已經達到216504.6萬噸,相對于1990年的64683.64萬噸,翻了3.35倍。如果碳排放量繼續以這樣的速度增加下去,勢必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要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協調好與環境的關系,還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從不同省份的現情出發,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各省在2010年碳排放量的情況來看,山東省的碳排放量明顯高于其他省份,大約有24080.86萬噸,占到總量的10.08%,繼而是山西、河北、江蘇、河南、內蒙古、遼寧和廣東,這省份的碳排放總量已經占到52.35%。因此,從碳排放總量來看,這省份是減少碳排放量首先要考慮的重點區域,實現可持續發展要首先從這幾個省份著手。另外,從我國2010年的碳排放區域分布情況可以看出,碳排放量高的區域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呈現北高南低、東高西低的特點。因此,從大的方面來看,東部沿海地區以及北方地區應該是我們優先考慮整治的區域。

二、我國碳排放強度現狀分析

1、碳排放強度的核算方法

碳排放強度是指單位GDP的碳排放量。

2、我國總體碳排放強度現狀

由數據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碳排放強度從1990-2011年一直呈現下降的趨勢。從1.2.1碳排放量的分析中可以看到碳排放總量是不斷上升的趨勢,而此處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在不斷大幅度提高。其中,在1997年之前,碳排放強度下降的尤其明顯,這主要是因為這一期間的碳排放總量相對低一些;而在1997年之后,碳排放強度下降的十分緩慢,這主要是隨著碳排放總量的大幅度增加,我國經濟水平也明顯提高。

從各省在2010年碳排放強度的情況來看,寧夏的碳排放強度高于其他省份,繼而是山西、貴州、內蒙古、新疆、甘肅、陜西、黑龍江和遼寧,這九個省份的碳排放強度已經占到51.69%。因此,從碳排放強度來看,這九個省份是減少碳排放強度首先要考慮的重點區域。另外,從我國2010年的碳排放強度區域分布的情況可以看出,碳排放強度高的區域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區,東南部沿海地區較低,呈現北高南低、中高兩邊低的特點。因此,從大的方面來看,北方地區應該是我們優先考慮整治的區域。

三、用碳生成率反映的經濟發展現狀

1、碳生產率的核算

碳生產率是指單位二氧化碳的GDP產出水平,它與碳排放強度呈倒數關系。

2、我國碳生產率的發展現狀

由1990-2011年碳生成率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碳生產率一直在不斷增加,根據它的定義可知這正好與碳排放強度的變化趨勢相反,這也說明單位碳排放量的產出水平逐步增加,間接地表明,在一定的環境承載能力下,產出水平相對原來水平在不斷提高。因此,提高碳生產率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可持續發展。

從2010年我國各省碳生產率的情況可以看出,北京市的碳生產率高于其他各省市,其次是廣東、上海、福建、浙江、江蘇、廣西、江西、湖南和四川,這幾個省市的碳生成率達到了53.44%,這些省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發達,并且以第三產業為主,致使其工業能耗較低;另外,寧夏、貴州的碳生產率極低,這主要是其經濟不發達,并且許多高能耗工業企業都搬遷到這些省市。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應針對不同省份的具體情況來分析。

四、用碳排放量和碳生產率的綜合區域分析

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把省份劃分到不同的象限(以橫軸表示碳排放量,縱軸表示碳生成率):

第一象限:表示高碳排放量和高碳生產率,主要集中在浙江、廣東和江蘇這三個省份;第二象限:表示低碳排放量和高碳生產率,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廣西、江西、重慶、上海、福建、湖南、湖北和四川這些省份;第三象限:表示低碳排放量和低碳生產率,主要集中在海南、青海、安徽、云南、吉林、黑龍江、甘肅、寧夏和陜西這幾個省份;第四象限:表示高碳排放量和低碳生產率,主要集中在山東、河北、河南、遼寧和內蒙古這幾個省份;

在第四象限的省市是我們應該首先考慮的重點,因為它們的碳排放量高,尤其是山東省;而且其碳生成率極低,也就是說地區生產總值相對來說沒有達到應該達到的水平。當然,接下來可持續發展從低碳著手的話,也不能一味的發展這些省份的經濟,同時還應該降低其碳排放量,雙重效果才是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第二象限的省市是我們可以借鑒學習的對象,因為它們的碳排放量相對很低,并且其碳生產率較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省市大多以三產為主要的產業而不是工業,其能耗固然不高,并且大量的引入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產業升級和轉型,不斷帶動本省市的經濟快速發展。

五、從低碳的角度提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當下必須要走低碳發展道路,不同的地區經濟、社會、環境和人文發展狀況不同,因此,需要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來研究每一個省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下面我們結合以上分析來給出政策建議:

1、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面對目前節能減排的巨大壓力,高耗能行業必然是首先進行限制發展的重點對象,而且必須對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省市進行優先治理,如山東、河北、河南和遼寧等,對高耗能行業進行轉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并引進先進技術、科技和研發人才,大力推進高能耗、低效率到低能耗、高效率的轉變。就如河北是一個鋼鐵大省,必須在大力發展我省經濟的同時對鋼鐵產業進行轉型和升級,實現我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大力發展低碳產業

在進行節能減排的過程中大力發展低碳產業,如節能環保產業等,而不是簡單的對高耗能產業進行轉移。就比如,北京市在節能減排的發展過程中把許多工廠轉移到我省的曹碑店等地,這些高能耗工業將對我省的低碳發展產生極大的阻礙,在今后發展我省經濟的過程中要大力引進高技術、低能耗產業,這要才不違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3、引入清潔能源、發展低碳技術

能源消費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大力降低煤炭、石油等的消耗才能從根源是解決碳排放問題,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可以引入清潔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等來替代傳統能源。另外,可以通過引入先進的低碳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低碳經濟;土地利用方式;長株潭地區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2-0173-04

一、研究背景

(一)低碳經濟與土地利用

2003年,英國政府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之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概念[1]。目前比較流行的定義是英國環境專家魯賓斯德的闡述: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2]。

土地利用變化是全球大氣CO2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其影響僅次于化石燃料燃燒[3]。為了順應低碳發展的要求,土地利用必須要向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方式轉變。自從低碳經濟傳入中國,中國學者和政府在低碳土地利用上也進行了大量研究,一方面諸多學者從宏觀、中觀和微觀角度對低碳土地利用進行理論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對低碳土地利用也進行了一些實踐,這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8]。但是目前國內針對城市群這一區域的低碳土地研究非常少,幾乎是空白。

(二)研究區概況

長株潭地區地處湖南省東北部,下轄13個區、7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總面積28 088平方公里,總人口1 402萬(2012年)。長株潭三市兩兩相距45km左右,呈“品”字型排布,是中國中南地區特有的城市群資源。

二、長株潭各縣市區碳凈排放現狀

(四)凈碳排放現狀

根據公式1和公式2,首先計算出2012年的湖南省碳排放量為7 070.11萬噸,標準碳排放系數為0.3845萬噸碳/萬噸標準煤,然后將該系數與各縣市區的GDP和單位GDP能耗相乘,得到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的碳排放量(見表1)。

根據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林地、草地、耕地面積數據以及公式3,得到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碳吸收量。將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碳排放量與碳吸收量相減,就可以得到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碳凈排放量(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可知,長株潭地區各縣市區2012年碳凈排放量排在前五位的為天心區、雨花區、長沙縣、岳塘區和雨湖區;排在最后五位的為天元區、韶山市、株洲縣、炎陵縣和茶陵縣,其中炎陵縣和茶陵縣的碳凈排放量均為負值,表明炎陵縣和茶陵縣在2012年間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其碳排放均被吸收并有富余。

三、長株潭城市群碳綜合分區

通過對長株潭地區各縣市區碳排放情況的分析,結合長株潭生態綠心規劃區區域分劃情況,對長株潭地區進行碳綜合功能分區(見表2)。

四、低碳土地利用方式探析

長株潭地區作為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中部城市,正處于經濟建設的加速階段,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以經濟發展為前提,而不是一味地為了追求低碳,而抑制了經濟的發展,因此,本文從減少“碳源”和增加“碳匯”兩個方面入手,提出了生態循環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集約節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綠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碳匯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從而達到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的。

(一)生態循環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是典型的農戶制農業,農用地經營方式仍較為粗放,土地利用程度不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與現代農業先進地區差距明顯,濫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行為普遍存在。

2.現狀評價

農業生態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大約占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的7%~20%,但另一方面,農業生態系統又是減少陸地生態系統碳排放的最大潛在因素。長株潭地區農用地較為粗放的經營方式和濫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行為,一方面導致土壤板結、耕作質量變差,加速了土壤碳庫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造成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破壞大自然生態鏈,致使地上植被退化,降低了植被固碳能力。

3.具體措施

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資源,在繼續保持和發揮長株潭地區在水稻、油料作物特有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提高科技的貢獻率和比較效益,逐步優化農業內部用地結構和作物布局,種植適宜品種,發展特色高效低碳生態農業,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和農業集約化水平,最終減少農業生態系統的碳排放。在農業集約化運作方面,可以考慮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由農戶制轉變為農場制。同時加速農業科技轉化和推廣,推動科技創新型農業發展。

(二)集約節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近幾年建設用地總量呈增加態勢,其中以商住用地、工業園區和交通用地增速尤為顯著;城鎮建設中多采取了外延式的擴展方式,其他類型的土地不斷被轉變成建設用地,用地的不經濟造成該地區均建設用地水平偏高;建設用地增長呈現空間非均衡性。

2.現狀評價

化石燃料燃燒是產生CO2排放的最大人為排放源,而能源消耗主要產生在土地利用類型中的建設用地上,因此建設用地被認為是土地利用中最主要的碳源。而盲目擴張、粗放占地的城鄉建設模式是導致大量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

3.具體措施

在工業園區用地上,嚴格土地監管,建立完善土地節約利用硬約束機制,提高項目準入門檻,明確新建項目單位土地的投資強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等指標,逐步減少直接出讓生地。在交通用地上,應樹立土地利用立體觀,鼓勵和發展多模式交通體系和綠色交通,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和非機動車交通系統,推動新能源和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降低交通系統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從而有效控制該類用地的碳排放。在城市建設中,對基礎設施進行低碳化建設,重視對地面的非硬化鋪設,減少硬化材料的使用,保護土地生態系統,以保持地面固碳通氣透水的自然功能;減少地面硬化面積,開發新型建筑材料,保持土地碳匯功能、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三)綠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資源豐富、景觀生態具多樣性,但作為湖南省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長株潭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被減少以及濕地減少等環境問題嚴峻。

2.現狀評價

生態環境的惡化,往往伴隨著的是濕地、植被量的減少及土壤的荒化,這不僅會影響到長株潭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使碳庫(植被、土壤)遭到破壞,導致大量的碳釋放,使生態環境陷入惡性循環。

3.具體措施

在現有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規劃區的基礎上,各縣市區都要規劃自己的生態綠心區域。在生態綠心區域,實施土地用途管制,遏制地類的不合理轉化。對于礦產資源開發地區,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注重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防止其對土地資源造成進一步的破壞,加強對礦山資源開發中土地復墾的監管,建立健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強化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

(四)森林碳匯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雖然森林覆蓋率并不低,但生態脆弱、人居環境改善緩慢的矛盾依然存在。森林以中以幼林為主,郁閉度不高,抗災能力較差。森林林種較為單一,多樣性較差,森林病蟲害發生頻繁。

2.現狀評價

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而林地的破壞,將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影響到碳吸收器的運行,使生態碳失衡。同時,高生物量的森林轉化為低生物量的草地、農田或建設用地后,大量的CO2將被釋放到大氣中。

3.具體措施

加大生態林業建設力度,積極發展森林碳匯產業,積極培育碳匯林。通過植樹造林減緩溫室效應、降低CO2排放,加強城市綠化面積的建設,利用植被吸收城市的CO2。將林業產業建設與村莊綠化、四旁植樹、農家庭院綠化結合起來,實現村莊園林化、農家庭院綠化效益化、公路林蔭化、河道風景化。另一方面完善區域森林補償制度,鼓勵和支持企業捐資造林增匯,志愿減排。要建立“森林碳匯”交易平臺,通過建立長株潭地區各縣市區的“森林碳匯”交易市場,從而推動以森林生態價值補償為基礎的“碳匯”項目的大力發展。

五、低碳土地利用方式選擇

長株潭地區的三大碳綜合功能區由于碳排放情況和經濟發展情況不同,應當根據各功能區的定位選擇相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見表3)。其中,主要碳源區由于碳排放量相對較大,宜從減少碳排放入手,以生態循環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和集約節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為主導;重要碳匯區由于碳凈排放量較低,碳吸收量較大,宜從增加碳匯入手,選擇綠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碳匯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而碳綜合區則從兩方面入手,采取“四位一體、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根據實際情況,將四種土地利用方式相結合,發揮各自的長處。

一、研究背景

(一)低碳經濟與土地利用

2003年,英國政府的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之中正式提出了低碳經濟這一概念[1]。目前比較流行的定義是英國環境專家魯賓斯德的闡述:低碳經濟是一種正在興起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通過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創新,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2]。

土地利用變化是全球大氣CO2含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其影響僅次于化石燃料燃燒[3]。為了順應低碳發展的要求,土地利用必須要向低碳經濟型土地利用方式轉變。自從低碳經濟傳入中國,中國學者和政府在低碳土地利用上也進行了大量研究,一方面諸多學者從宏觀、中觀和微觀角度對低碳土地利用進行理論上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對低碳土地利用也進行了一些實踐,這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8]。但是目前國內針對城市群這一區域的低碳土地研究非常少,幾乎是空白。

(二)研究區概況

長株潭地區地處湖南省東北部,下轄13個區、7個縣,代管4個縣級市,總面積28 088平方公里,總人口1 402萬(2012年)。長株潭三市兩兩相距45km左右,呈“品”字型排布,是中國中南地區特有的城市群資源。

二、長株潭各縣市區碳凈排放現狀

(三)數據來源

所用數據主要是依據2013年湖南省統計年鑒、長沙市統計年鑒、株洲市統計年鑒、湘潭市統計年鑒,《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總體規劃2010―2030)》以及由長株潭各市統計局、國土資源局和林業局提供的數據和資料等。

(四)凈碳排放現狀

根據公式1和公式2,首先計算出2012年的湖南省碳排放量為7 070.11萬噸,標準碳排放系數為0.3845萬噸碳/萬噸標準煤,然后將該系數與各縣市區的GDP和單位GDP能耗相乘,得到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的碳排放量(見表1)。

根據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林地、草地、耕地面積數據以及公式3,得到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碳吸收量。將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碳排放量與碳吸收量相減,就可以得到長株潭各縣市區2012年碳凈排放量(如表1所示)。

根據表1可知,長株潭地區各縣市區2012年碳凈排放量排在前五位的為天心區、雨花區、長沙縣、岳塘區和雨湖區;排在最后五位的為天元區、韶山市、株洲縣、炎陵縣和茶陵縣,其中炎陵縣和茶陵縣的碳凈排放量均為負值,表明炎陵縣和茶陵縣在2012年間碳吸收量大于碳排放,其碳排放均被吸收并有富余。

三、長株潭城市群碳綜合分區

通過對長株潭地區各縣市區碳排放情況的分析,結合長株潭生態綠心規劃區區域分劃情況,對長株潭地區進行碳綜合功能分區(見表2)。

四、低碳土地利用方式探析

長株潭地區作為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中部城市,正處于經濟建設的加速階段,要發展低碳經濟,必須以經濟發展為前提,而不是一味地為了追求低碳,而抑制了經濟的發展,因此,本文從減少“碳源”和增加“碳匯”兩個方面入手,提出了生態循環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集約節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綠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碳匯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從而達到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的。

(一)生態循環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是典型的農戶制農業,農用地經營方式仍較為粗放,土地利用程度不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與現代農業先進地區差距明顯,濫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行為普遍存在。

2.現狀評價

農業生態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大約占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的7%~20%,但另一方面,農業生態系統又是減少陸地生態系統碳排放的最大潛在因素。長株潭地區農用地較為粗放的經營方式和濫用化學肥料及農藥的行為,一方面導致土壤板結、耕作質量變差,加速了土壤碳庫的碳排放;另一方面造成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破壞大自然生態鏈,致使地上植被退化,降低了植被固碳能力。

3.具體措施

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資源,在繼續保持和發揮長株潭地區在水稻、油料作物特有優勢的基礎上,通過提高科技的貢獻率和比較效益,逐步優化農業內部用地結構和作物布局,種植適宜品種,發展特色高效低碳生態農業,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和農業集約化水平,最終減少農業生態系統的碳排放。在農業集約化運作方面,可以考慮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由農戶制轉變為農場制。同時加速農業科技轉化和推廣,推動科技創新型農業發展。

(二)集約節能型低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近幾年建設用地總量呈增加態勢,其中以商住用地、工業園區和交通用地增速尤為顯著;城鎮建設中多采取了外延式的擴展方式,其他類型的土地不斷被轉變成建設用地,用地的不經濟造成該地區均建設用地水平偏高;建設用地增長呈現空間非均衡性。

2.現狀評價

化石燃料燃燒是產生CO2排放的最大人為排放源,而能源消耗主要產生在土地利用類型中的建設用地上,因此建設用地被認為是土地利用中最主要的碳源。而盲目擴張、粗放占地的城鄉建設模式是導致大量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原因。

3.具體措施

在工業園區用地上,嚴格土地監管,建立完善土地節約利用硬約束機制,提高項目準入門檻,明確新建項目單位土地的投資強度、建筑密度、容積率等指標,逐步減少直接出讓生地。在交通用地上,應樹立土地利用立體觀,鼓勵和發展多模式交通體系和綠色交通,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和非機動車交通系統,推動新能源和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降低交通系統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從而有效控制該類用地的碳排放。在城市建設中,對基礎設施進行低碳化建設,重視對地面的非硬化鋪設,減少硬化材料的使用,保護土地生態系統,以保持地面固碳通氣透水的自然功能;減少地面硬化面積,開發新型建筑材料,保持土地碳匯功能、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三)綠心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資源豐富、景觀生態具多樣性,但作為湖南省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長株潭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植被減少以及濕地減少等環境問題嚴峻。

2.現狀評價

生態環境的惡化,往往伴隨著的是濕地、植被量的減少及土壤的荒化,這不僅會影響到長株潭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使碳庫(植被、土壤)遭到破壞,導致大量的碳釋放,使生態環境陷入惡性循環。

3.具體措施

在現有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規劃區的基礎上,各縣市區都要規劃自己的生態綠心區域。在生態綠心區域,實施土地用途管制,遏制地類的不合理轉化。對于礦產資源開發地區,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注重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防止其對土地資源造成進一步的破壞,加強對礦山資源開發中土地復墾的監管,建立健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強化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

(四)森林碳匯型固碳土地利用方式

1.著眼點

長株潭地區雖然森林覆蓋率并不低,但生態脆弱、人居環境改善緩慢的矛盾依然存在。森林以中以幼林為主,郁閉度不高,抗災能力較差。森林林種較為單一,多樣性較差,森林病蟲害發生頻繁。

2.現狀評價

與工業減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資少、代價低、綜合效益大、更具經濟可行性和現實操作性。而林地的破壞,將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影響到碳吸收器的運行,使生態碳失衡。同時,高生物量的森林轉化為低生物量的草地、農田或建設用地后,大量的CO2將被釋放到大氣中。

3.具體措施

加大生態林業建設力度,積極發展森林碳匯產業,積極培育碳匯林。通過植樹造林減緩溫室效應、降低CO2排放,加強城市綠化面積的建設,利用植被吸收城市的CO2。將林業產業建設與村莊綠化、四旁植樹、農家庭院綠化結合起來,實現村莊園林化、農家庭院綠化效益化、公路林蔭化、河道風景化。另一方面完善區域森林補償制度,鼓勵和支持企業捐資造林增匯,志愿減排。要建立“森林碳匯”交易平臺,通過建立長株潭地區各縣市區的“森林碳匯”交易市場,從而推動以森林生態價值補償為基礎的“碳匯”項目的大力發展。

篇4

摘 要 本文對碳交易市場作了簡要闡述,并對碳交易市場上兩個有代表性的交易機構進行了介紹,然后在國際背景下來分析我國的碳交易現狀,從中尋找我國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 碳交易 國際 市場

一、碳交易市場的劃分

在全球排放權交易市場中,大部分排放指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國際國內或區域性的強制法規(如《 京都議定書 》)的要求,這部分交易行為稱為規范市場。此外,出于自愿目的而進行的排放指標交易行為被稱為自愿市場。二者并存于目前的碳市場,相互間有一定的區別與聯系。

(一)規范市場

對于規范市場,首先必須處在一個強制法規或協議的管束下,目前主要的國際協議就是《京都議定書》。其理論依據是在地球上任何地方實現的溫室氣體減排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的作用是一樣的。按照經濟學原理,以最小的成本實現最大的溫室氣體減排量,人類應該把溫室氣體減排的活動安排在成本最低的地方。《京都議定書》為附件一國家規定了第一承諾期(2008-2012年)GHG減排目標。附件一國家主要通過國內的各種減排活動來實現減排目標,同時,為了使減排更經濟,《京都議定書》還提出了三種市場機制來幫助附件一國家實現目標,即排放貿易(Emissions Trading ET)、聯合履約(Joint Implementation JI)和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二)自愿市場

相對于規范市場,自愿市場的交易環境比較自由。因為他們完全是出于自身的道德要求或者成員間的自發組織而進行碳交易的。由于沒有強制性的購買要求,自愿市場的交易自然沒有規范市場活躍,但是相對較低的交易成本還是吸引了你不少參與者。

自愿市場的交易行為包括了一些個人或者企業對特定的一些GHG排放活動進行補償或者出于“碳中和”的考慮購買各種排放指標,其中也包括在像芝加哥歐交易所CCX這樣的交易平臺上進行的交易。

二、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

歐盟排放貿易體系(EU―ETS)是全球碳交易市場的引領者。自運行以來,碳產品交易量與交易額一直占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其第三階段為2012―2020年,這一階段產業范圍將更加擴大,涵蓋化學產業與氨水制造領域,航空與航運也將包涵在內。同時大力發展生物能源,促進環境優化。預計EU―ETS主導全球碳交易市場的趨勢會持續保持下去。

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第一個也是北美地區唯一的自愿性參與溫室氣體減排量交易,并對減排量承擔法律約束力的先驅組織和市場交易平臺。2004年,CCX在歐洲建立了分支機構―歐洲氣候交易所(ECX)、2005年與印度商品交易所建立了伙伴關系,此后,又在加拿大建立了蒙特利爾氣候交易所。目前,CCX是全球第二大的碳匯貿易市場,也是全球唯一同時開展CO2、CH4、N2O、HFCS、PFCS、SF6六種溫室氣體減排交易的市場。

三、我國碳交易市場的現狀及發展前景

目前《京都議定書》未對我國規定減排任務,我國是碳交易市場上的主要提供方,供應全球碳交易總量的70%以上,這看似是別人掏錢我們減排的好事,但事實并非如此簡單。近年來,我國一些海外企業被強制要求遵守所在國的碳減排限額,我國出口商品被要求進行碳披露,一些沒有達到碳排放標準的商品將被征收碳關稅或者被禁止進口等等,從而可見,國際社會也在對我國提出減排要求,我們將不能“獨善其身”。然而,一旦我國開始承擔減排義務,需要從國際市場購買CER的時候,所出的價格可能數倍甚至數十倍于今天,現在出售碳排放權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在透支未來。因此,國家在制定碳交易整體戰略時應當把握適度原則,合理規范碳交易的領域和規模,防止過量出售碳排放權。

在我國碳交易領域,無論是學界的理論探討,還是業界碳交易組織的業務運作,都和國際有很大差距?,F在我國一共有北京、上海、天津、武漢、長沙、深圳和昆明7家交易所,但目前僅僅是碳交易市場的初級形態。然而,我國作為碳排放權的主要售買方,碳減排的潛力全球首屈一指。長遠來看,碳排放權交易作為一種新興的交易形式,如果我們能夠利用好、開發好碳交易市場,既能給我過帶來客觀的經濟利益,也有助于提高我國能源使用效率,優化、調整我國能源利用結構。

總體而言,我國碳交易的現實基礎是薄弱的,但發展潛力是巨大的。只要我們努力探索促進我國碳交易市場有效發展的現實途徑,我國在碳交易領域還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參考文獻:

[1]高天皎.碳交易及其相關市場的發展現狀簡述.中國礦業.2007.16(8):1.

篇5

關鍵詞:碳市場;碳交易;節能減排;對策

文章編號:978-7-5369-4434-3(2012)02-213-02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大國,是國際公認的最有潛力的減排市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統計顯示,截止到2008年中國提供的CO2減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場的1/3左右,預計到2012年中國將占聯合國發放全部排放指標的41%。①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將在中國建立碳交易市場。由于碳市場的體制不完善,中國現建好的排放交易所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地發揮,基本業務主要是進行節能減排技術轉讓而非碳轉讓,因此有必要借鑒國外碳市場的發展優勢,找出適合中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發展的方向,建立起高效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

一、中國碳市場的發展

(一)中國碳市場發展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碳排放大國,而且是全球最具潛力的碳排放市場。但中國交目前仍未形成自己的碳排放交易機制。2007年中國各省相繼設立了排污權交易平臺,但交易主流物低端[1],主要是CO2和化學需氧量;2008年掛牌建立了中國最早的三家環境權益交易機構――北京環境交易所、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2009年中國低碳經濟迅速發展,山西呂梁節能減排項目交易中心、武漢、杭州、昆明等環境交易所相繼成立。2009年底,北京環境交易所推出“熊貓標準”標志著中國在全球碳交易領域中爭奪話語權繼而爭奪定價權的開始。2010年中國又公布了一批碳排放交易所名單??梢娭袊烟际袌龅陌l展目標定位在國際碳市場。盡管中國碳市場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還存在很多的弊端。

(二)中國碳市場發展的機遇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并未完全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碳排放峰值還未出現,工業能耗高、技術手段相對落后,使得發達國家紛紛意識到中國的減排能力巨大,將中國列為CDM項目的主要輸出國。

(三)中國碳市場發展的挑戰

雖然近幾年中國的碳交易場所發展迅速,但整體上中國碳交易所呈現出多、小、散、弱的特點,缺乏核心競爭力。整體實力處于全球低端,僅能從事節能減排技術轉讓。

金融機構對碳市場的涉足很淺,使得中國在CDM項目的申請上都得依靠具有國際背景的碳基金或者開發商經過包裝后再進行注冊。[2]

中國政府一直主張加強技術轉讓,反對有附加條件的CDM項目;為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傾向于政府間的CDM合作項目,使得中國雖為世界第二大排放大國,但是CDM項目數卻不如印度。

二、中國碳市場的發展對策

(一)整合各區域碳市場體系,提高碳市場的競爭力

近幾年中國陸續建立了不少碳交易所,現行發展的趨勢將會是每個省都會發展自己的碳交易市場[3]。這種發展模式使得碳市場沒有核心競爭力。中國碳市場要想在世界碳市場、碳金融中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應該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情況制定碳市場發展戰略的同時注重整體競爭力。

(二)提供針對

在目前國際市場情景下,中國可借鑒美國的經驗,在國內不同地域和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制定不同的法律和規則促進企業參與減排,同時,中國是世界上第二排放大國,CDM項目數也居世界第二[4],中國應抓住這兩大特點大力發展基于排放量總量和CDM項目的碳市場交易贏得在國際碳市場中的市場份額。

(三)鼓勵金融機構介入,促進碳金融的發展

中國碳交易市場建設剛起步,國內的金融機構對碳交易的介入甚淺,目前僅有興業銀行、民生銀行等為數不多的金融機構涉足,而在現行的管理體制下金融機構只能開展對減排項目的貸款融資等業務,政府應采取一些激勵政策鼓勵銀行、基金公司還有民間金融實體參與碳市場,積極捕捉低碳情景下的商業機遇。

(四)堅持碳補償的前提下發展碳配額分配制度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目前還未發展到對碳排放實行總量控制的階段,因而還未確立“碳配額”制度,而是通過“碳補償”來實現中國境內企業的節能減排。為適應國際和中國碳市場的發展,中國可以采取“碳配額”這種足以促進溫室氣體減排的有效市場手段來發展本國的碳市場。

(五)完善法律機制,實現低碳發展

中國陸續頒布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促進了中國CDM碳市場的發展,但這些法律沒有根據市場發展的情況逐步推進和完善,而且至今尚未出現對碳排放權的取得和排放交易的法律定位、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分配、定價機制相關的法律。此外,國外的先進技術擁有者在和中國進行碳交易時考慮到中國的知識產權在保護專利權方面的缺陷,而不愿以自己的先進技術來和中國做交易,使得大多企業都只能獲取資金而不能獲取國外先進技術。

三、結語

實現中國碳市場的發展需要行政政策的保駕護航也需要市場機制的不斷完善,鑒于德班會議后的新形勢,中國應借鑒發達國家在碳市場發展道路上的寶貴經驗來發展自己的碳市場,更應在新的國際和國內形勢下創新發展模式,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碳市場發展之路。

注釋:

①碳交易市場建立迫在眉睫[N].中國企業報,2010-03-23.

參考文獻:

[1]江峰,劉偉明.中國碳交易市場的SWOT分析[J].環境保護,2009,(7).

[2]傅強,李濤.中國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國際借鑒及路徑選擇[J].中國科技論壇,2008,(9).

篇6

關鍵詞: 航運業 節能減排 低碳發展

引言

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形態。目前,我國交通運輸業仍是全國能耗和碳排放規模較大的行業之一,約占總能耗的8%左右,而當前航運公司燃油成本占運營成本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因此,如何推廣節能減排技術,有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已成為當前航運界普遍關注的問題[1][2]。

1.航運業能耗及碳排放現狀

1.1國際航運業碳排放現狀

相關資料統計,全球碳排放主要來源于電力行業和制造業,占總排放量的56.3%,交通運輸行業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26%,而航運業碳排放量僅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30%。就全球交通運輸行業的碳排放水平而言,公路運輸業的碳排放量占據首位,為72.9%,航運業碳的碳排放量僅占交通運輸行業的13.8%。

1.2我國航運業能耗、碳排放現狀

我國交通運輸業是僅次于制造業的第二大油品消費行業,油品消耗量約占全社會油品消耗總量的33%,其中水運行業每年消費的能源總量大約占交通運輸業的1/4左右。雖然就排放比例而言,我國交通運輸業(包括航運業)的碳排放總量較低,但其能耗和碳排放的增長速度卻大大超過其他行業。

2.航運業節能減排現狀

2.1國際航運業節能減排現狀

1997年,國際海事組織通過了一項決議:規定2015到2019年間建造的船舶需改善能效達到10%,2020到2024年間建造的船舶能效增至20%,而2024年后建成的船舶能效需達到30%,營運船將建立改善能源效率機制,實施船舶能效管理計劃。

2.2國內航運業的節能減排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戰略實施,受國際大背景的影響,我國航運業節能減排雖然取得一定成效,如制定了節能減排措施,編制修訂了相關部門規章等,但是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2.2.1節能管理機制不不健全

隨著交通行業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變,原有交通節能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需要,而行之有效的節能管理模式尚未形成,行業管理缺乏法律依據和抓手,使得國家、行業相關節能文件得不到充分的落實。

2.2.2運力結構調整缺乏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激勵政策

實施運力結構調整是航運業節能降耗的一項重要舉措,主要表現為船舶向大型化、專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提高船舶噸位,從而大大降低燃油單耗,但在實施過程中缺乏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激勵政策和手段。

2.2.3節能基礎工作薄弱

航運業能源消耗統計、節能標準制定及節能措施研究等基礎工作比較薄弱,不僅造成政府的宏觀節能決策缺少必要的數據支持,而且使節能監管缺少技術標準的支撐。目前,航運業雖然有能源消耗統計報告制度,但航運業能源標準制定工作相對滯后,能源標準體系尚未建立。

2.2.4能耗增長源頭控制尚不完善

航運業尚未建立限制高耗能設備的準入機制,使行業能耗增長的源頭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如新建船舶及購置的二手船舶投入運營前沒有經過必要的能效審查。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轉,其結果必然是繼續走“先浪費、后治理”之路。

3.航運業低碳發展的途徑

航運業低碳發展、節能減排工作所涉及的環節多、任務艱巨。因此,明晰各項工作的關系有利于航運業節能減排工作的持續、低碳發展。航運業低碳發展的途徑具體建議如下:

3.1建立長效機制,發揮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

切實把節能減排作為航運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強化責任考核,完善政策機制,突出重點領域,加大資金投入,使航運節能減排工作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盡快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行業共同推進的節能減排工作格局[4]。

3.2完善體制和機制。

實現航運低碳發展,應加強制度建設,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航運低碳發展的激勵政策,如可交易許可制度、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政策等。通過政府推進與市場機制作用相結合,有效促進航運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的落實,形成節能減排工作有部門主抓、有相關部門協助抓、有業務部門具體抓、各方面共同協作并努力推進的工作機制[5]。

3.3建立健全統計監測考核體系。

在行業現有能源統計體制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航運節能減排統計監測制度,建立航運業能耗排放清單數據庫,增強統計工作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3.4提升航運核心裝備的能效水平。

通過制定新投入市場船舶的能效和排放限值準入標準,禁止不符合節能減排標準或要求的船舶投入船舶運輸營運市場,從源頭上控制航運船舶高耗能和高排放的問題,有效地實現航運低碳發展。我國已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如何分解和控制上述目標,市場機制是有效方式之一。這就需要盡可能地調動企業等微觀經濟主體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積極性,將低碳市場機制建設與低碳政策機制建設有機結合[6]。

3.5加強航運企業能力建設。

進一步明確航運企業是節能減排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其作用。航運企業要建立和完善節能減排組織管理體系,建立節能減排工作目標體系,加強節能減排專業隊伍建設,大力推進涉及航運全過程的節油技術和措施的應用,加強節能減排替代性技術的應用理論研究和技術推廣。

結語

提高船舶能效,促進航運業低碳發展是機遇,也是挑戰,必然會加快航運業進行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和有關管理體制的轉變,這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中國航運主管部門、航運企業及有關單位只有積極行動,及早應對,才能使中國航運業在全球激烈的競爭中得到生存和發展,不會在新一輪的“洗牌”中落后于發達國家。必須抓住這一歷史機遇,迎接挑戰,趕超世界航運、造船強國,在新的歷史起點占據有利的位置。

參考文獻:

[1]李碧英.航運業節能減排現狀及其低碳發展的途徑[J].工程研究,2012,4(3):260-269.

[2]葉丹.低碳經濟對我國航運業的影響[J].水運管理,2010,32(9):17-19.

[3]李建麗,真虹,徐凱.水路運輸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的比較優勢[J].水運管理,2010。32(3):14-16.

[4]徐建豪,龔安祥.中國航運業節能減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世界海運,2011,34(11):42-44.

[5]王清斌,楊華龍,楊增海等.水路運輸可持續發展及其評價研究[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2000,26(4):72-75.

篇7

關鍵詞碳排放核算;時空特征;情景分析;低碳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6)07-0070-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7009

碳排放核算是認識城市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狀況的數據基礎,有利于城市碳排放核算體系的完善,是科學評價城市低碳發展所處階段的重要指標,更是制定減排政策的重要依據。已有研究對于碳排放核算方法主要采用《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的部門核算方法或排放系數法、基于IPAT方程測度區域能源消費碳排放量、以及徐國泉提出的碳排放量分解模型等。在數據資料方面多結合我國能源統計系統的統計數據,即在一定時期內地區用于生產、生活所消費的各種能源總量,統計范圍通常包括煤炭、焦炭、各類石油、天然氣等實物消費量,數據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等。排放因子的選擇上有直接采用IPCC推薦的缺省值,也有采用不同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如DOE/EIA、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中國工程院、環保部溫室氣體控制項目等的排放因子值,還有學者選擇經修正的排放因子進行計算,如取各類因子的平均值等不同做法[1-6]。

減排政策制定依賴于碳排放核算的數據基礎和準備資料。2015年通過的《巴黎協議》從國際社會層面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出了約束性的要求,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也設定了包括應對氣候變化在內的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目標,從國際社會到國內實踐,碳減排政策影響著排放峰值拐點出現時的發展狀況。京津冀地區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為核心,河北省在區域一體化的發展中處于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洼地,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環境治理改善的重點在于河北省大氣污染治理,因此河北省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舉措將對區域整體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起到推動作用。本文選擇河北省全域作為研究區,按照基本現狀、時空演變、未來預測的邏輯思路展開,以核算河北省能源活動碳排放為研究重點,旨在完善和發展河北省碳排放核算的數據基礎,重點掌握其歷史規律、現狀水平和時空演進特征,結合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峰值拐點的基本預期,以及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治理的資源環境約束,應用情景分析方法預測河北省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未來發展趨勢,探討資源環境制約條件下區域減排的政策選擇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為河北省開展生態環境調研、治理與改善提供數據基礎和實踐指導。

1河北省能源活動碳排放核算

1.1方法學及數據來源

對省級溫室氣體排放的核算主要采用國家發改委研究的《省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指南(試行)》,對能源生產和消費、工業生產過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廢棄物處理幾方面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進行計算,以省級行政轄區作為核算邊界,反映了省域作為一個單元整體的溫室氣體排放狀況。以河北省下轄的11個地級市作為核算的地理邊界,一方面了解全域能源消耗導致的碳排放狀況,另一方面對排放的時空演變特征進行更加直觀的分解。對城市溫室氣體核算的基本方法采用排放因子法,即通過不同能源種類的消費量活動水平數據乘以相應的排放因子參數來計算[7-8]。

E=∑Fi×EFi(1)

其中,E表示城市能源活動產生的碳排放總量,F為能源實物消費量,EF為不同能源消費種類相應各自的排放因子,i為能源消費種類。

活動水平數據主要包括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活動、廢棄物處理活動水平數據,研究的時間尺度選擇河北省11個地級市2005-2013年的數據資料,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以及能源消費等狀況的數據收集采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辦法。其中,自上而下的數據收集主要來源于歷年的《河北省統計年鑒》《河北省經濟年鑒》、能源平衡表、各城市的統計年鑒、社會經濟統計公報、能源統計年鑒及部分城市能源平衡表、行業協會的調研報告等,自下而上的數據則主要通過實地調研和專家估算數據等取得,少量缺失數據采用了回歸分析的估算方式,涉及到的社會經濟等數據按照2005年不變價格進行了調整。排放因子通常采用研究機構的指南或根據本地排放情況進行修正,本文計算時采用了世界資源研究所關于排放因子的研究以及《省級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編制指南(試行)》和《能源消耗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計算工具指南(2.1版)》的排放因子數據[7]。

朱婧等:能源活動碳排放核算與減排政策選擇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年第7期1.2時間尺度上的排放值

能源活動的核算范圍主要包括城市地理邊界內的消費固體燃料(原煤、洗精煤、焦炭等)、液體燃料(汽油、柴油)和天然氣等的排放量,即范圍一排放,以及城市調入調出的電力和熱力排放,即范圍二排放。進行范圍一核算時資料數據較為完整,對2005-2013年的排放核算結果發現:①從排放總量上來看,唐山市排放量始終最高,占比為河北省全域排放總量的一半以上,這與其工業結構布局密切相關,鋼鐵、電力、水泥、造紙、選礦、陶瓷等生產皆為高污染高排放的行業,尤其是唐山作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基地的城市發展定位,導致碳排放總量較大。衡水市、承德市和秦皇島市的排放相對最低,主要由于產業結構中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經濟所致;②從碳排放量的整體變化上看,所有城市的排放均呈增長的趨勢,2009年以后增幅更為明顯,且城市之間的增速差異較大,如廊坊市年均增長最快約為17%左右,秦皇島市年均增長最表1能源活動碳排放量(范圍一)

慢約為3%左右(見圖1);③范圍二的核算受獲取資料限制,只針對石家莊市、唐山市、邯鄲市和秦皇島市的范圍二排放(其中唐山市缺少2012年和2013年的數據)進行核算,研究時段內唐山市的排放最高,始終保持增長的態勢,其范圍二的排放比其它城市范圍一排放量還要高,石家莊市、邯鄲市和秦皇島市的范圍二排放量則保持相對穩定,說明城市調入調出的電力和熱力總量變化不大(見表1)。

1.3空間尺度上的演化特征

將研究區域的能源活動碳排放總量進行空間尺度上的研究,比較2005年、2010年和2013年的排放狀況,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河北省全域碳排放的空間變化特征:①2005年,按照城市碳排放量基本可以分為3類,唐山市排放量最高超過9 000萬t,保定市、石家莊市、邢臺市和邯鄲市屬于排放次高的3 000-5 000萬t的范圍,此外的其它6個城市排放量少于3 000萬t,屬于河北省排放較少的城市;②2010年,隨著工業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河北省排放的空間格局有了一定的變化,唐山市仍舊排放量最高,排放量顯著增加的有石家莊市、邢臺市、邯鄲市和滄州市,排放均大于5 000萬t;③由于經濟增長、城鎮化的高速推進,加之城市本身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定位等原因,碳排放量進一步增加,2013年顯著增加的是保定市和邯鄲市,均超過了7 000萬t。總體說來,若以北京市的地理位置為基準,則北京市以北的幾個城市排放相對較小,以南的城市排放較大。近10年中各城市的碳排放都有所增長,唐山市始終是排放量最高的城市,承德市和秦皇島市相對排放量最低,但通過對2013年排放情況的分析,發現承德市和秦皇島市的排放量也有所增長,亟待探索區域低碳發展的新途徑(見圖2)。

1.4碳排放慣性增長預測

為了進一步判斷河北省整體的能耗及碳排放發展趨勢,假設延續當前的發展特點和以往的發展模式,就能耗強度指標而言,“十一五”期間年均下降了6.6%,“十二五”期間年均下降了3.2%,若到2030年以前仍能保持“十二五”期間年均能耗下降的水平,那么到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能耗強度將分別為1.107、0.942、0.802和0.683。假設按照目前的慣性發展趨勢,進一步對碳排放狀況進行預估,選擇Kaya模型表達式為基礎估算2015-2030年河北省碳排放量[9-10]。式(2)為估算碳排放量采用的Kaya模型表達式。

CO2=P×(GDP/P)×(E/GDP)×(CO2/E)(2)

其中,P為年底人口數,GDP/P為人均GDP,E/GDP為能源強度,主要與技術水平相關,CO2/E為碳排放系數,

主要與能源利用結構有關。Kaya模型中對人口參數的預測以河北省衛生計生委的相關規劃為依據,河北省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將人口年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13‰以內,總人口控制在7 400萬人以內。從“十三五”開始,人口增速將會快速下降,但人口總量仍將呈慣性增長態勢,預計將保持4‰左右的增長率。到2020年,人口增長將達到7 500萬人,2025年前后預計實現總人口峰值7 700萬人左右,之后開始緩慢減少,預計將出現2‰左右的下降率,到2030年下降到7 600萬人左右。

對人均GDP參數的預測考慮實際經濟增速,2014年底河北省人均GDP為6 500美元左右,顯示出處于工業化階段中期的基本特征,第二產業拉動經濟增長的特點比較明顯。就國家發改委對經濟增長的趨勢預測,分別按照“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年均GDP經濟增速為7%、6%和5%的假設,結合《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及其他相關經濟預測數據,以2015年為基準年份,設置“十二五”期間保持8.5%的經濟增速, “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則分別為7%、6%和5%,那么在此預測條件下河北省人均GDP的變化情況見圖3。

基于Kaya模型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估算,碳排放的變化與能耗強度下降率直接相關。若考察人均碳排放量指標,則預估在2015年、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別為11.7 t/人、13.7 t/人、15.3 t/人和16.8 t/人,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較而言,2013年全國人均碳排放約7.2 t,顯然依照目前的發展趨勢是不可取的。對比國家能源發展規劃中對能耗強度的目標要求設置,2015年全國能耗強度目標定為0.68,并作為約束性指標執行,即保持政策環境不變、經濟慣性增長路徑為特征,則河北省要到2030年前后才有可能與全國2015年的能耗強度水平相當,能耗水平落后全國平均水平約15年。因此若按照碳排放的慣性增長趨勢,河北省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承受巨大壓力,亟待尋找區域低碳發展的實施路徑。

2.1方法學

情景分析法在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定和發展戰略研究領域被廣泛應用,發揮了重要的預測分析工具作用。以情景分析法為基礎的研究多基于人為設定不同情景及相應參數的方式開展預測,根據經濟、社會、能源利用等的歷史發展規律及未來政策導向、發展走勢等設定情景分析的相關條件,探討低碳城市發展可能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狀況,最后根據預測的多種可能給出相應的改善環境管理的計劃行動。情景分析研究的實質是構建了一套中長期戰略預測的框架,基于現實情況或可預見到的未來發展趨勢,預測未來情形和發展過程的一系列方案,即通過模型模擬,分析不同低碳情景的經濟社會環境影響[11-13]。在設置發展情景參數時,由于要探討的是能耗強度變化對于碳排放影響的不同情景,因此將人口和人均GDP參數設置為同一個變化趨勢。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情景分析分為低碳情景和強化低碳情景,在不同的未來發展情景下進行政策設計,探討碳排放總量達峰及拐點出現的可能階段,并集中在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放2個指標的情景分析上。

2.2低碳情景下減排政策設計

低碳情景的設置以各項規劃計劃對能耗強度下降的約束性指標要求為指導,同時結合河北省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特征。假設河北省碳減排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晚5年實現,那么到2020年之前能耗強度年均下降至少得在9%左右才有可能達成,以河北省自身的資源稟賦和產業結構發展特征而言,加之京津冀一體化后承接的京、津兩地的產業轉移狀況,在“十三五”期間能耗強度保持此下降率存在一定的實際困難。因此低碳情景下假設河北省能耗強度較全國水平晚10年實現,則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能耗強度分別為0.82、0.68和0.564。依據Kaya模型表達式進行估算,則碳排放量在2020年、2025年和2030年分別為89 919萬t、99 819萬t、105 680萬t,較基準情景分別下降了13%、15%和17%左右;人均碳排放量分別為11.91 t/人、12.96 t/人、13.88 t/人(見表2)。盡管如此,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仍高于2015年前后全國的平均水平,因此若從人均碳排放這個指標出發,河北省的低碳減排還需要更加嚴格的政策情景。

2.3強化低碳情景下減排政策設計

強化低碳情景下假設2030年碳排放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此時人均碳排放與2010年全國平均水平相當。那么2020年、2025年和2030年的碳排放量分別為71 228萬t、58 608萬t、48 225萬t,較低碳情景分別下降了

若按照該情景發展,此時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將與全國2012年前后的平均水平相當,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較大,屬于絕對減排的范疇,由于該情景對經濟發展階段、技術條件、能源利用水平等條件要求較高,是最難實現的情景。

本文以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低碳發展要求為導向,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依照經濟增長新常態的基本特點,探討了河北省的低碳發展路徑。采用排放因子法核算了河北省2005-2013年能源活動碳排放量,分別從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上分析了歷史排放特征,并基于情景分析法對減排路徑進行了可選方案的設計,為河北省環境污染治理機制及改善途徑提供了參考。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2005年以來,河北省下轄的11個地級市能源活動碳排放量呈增長的趨勢,且“十二五”期間增速要比“十一五”期間高,城市之間的碳排放增幅差異較大,最快的廊坊市年均增長約17%,最慢的秦皇島市年均增長約3%。從空間變化特征上來看,各個城市都表現出增長的態勢,研究期內唐山市排放量最高,承德市和秦皇島市相對排放量最低。河北省的能源活動碳排放量主要來源于產業部門,尤其是冶金、電力、建材、石化、化工、煤炭等行業是區域主導產業,耗能高、排放大,造成了長期積累的環境負荷。

(2)情景分析結果表明慣性增長趨勢下,河北省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將承受巨大壓力,基準情景下的發展路徑是不可取的。低碳情景下假設河北省能耗強度較全國水平晚10年實現,則到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仍高于2015年前后全國的平均水平,因此低碳發展還需要更加嚴格的政策情景。強化低碳情景下假設2030年的碳排放回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上,則2030年河北省的人均碳排放將與全國2012年前后的平均水平相當,碳排放量下降幅度較大,屬于絕對減排的范疇,同時也是最難實現的情景。

(3)核算區域碳排放量是全面了解整體排放水平和增長趨勢的數據基礎,同時也是預測未來能源需求及排放狀況的依據,有助于激勵政策制定者思考產業轉型低碳發展的路徑。實證研究表明,河北省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化石燃料污染物排放高的資源環境現狀亟待改善,以能源消費源頭總量控制的目標約束為導向,進一步探索促進技術進步、能耗水平降低的積極舉措,以資源環境容量倒逼減排的思路指導河北省促進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同時也對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治理起到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曾賢剛,龐含霜.我國各省區CO2排放狀況、趨勢及其減排對策[J].中國軟科學,2009(S1):64-70.[ZENG Xiangang, PANG Hanshuang. The status, trend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provincial level of China [J]. China soft science, 2009(S1): 64-70.]

[2]劉立濤,沈鐳.中國能源分區情景分析及可持續發展功能定位[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9):1484-1495.[LIU Litao, SHEN Lei. Scenario analysis of energy zoning and function orientat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1, 26(9): 1484-1495.]

[3]汪浩,陳操操,潘濤,等.京津冀區域生產和消費CO2排放的時空特點分析[J].環境科學,2014,35(9):3619-3631.[WANG Hao,CHEN Caocao,PAN Tao, et al. Spatial 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of productbased and consumptionbased CO2 emissions and balance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an economic inputoutput analysi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4, 35(9): 3619-3631.]

[4]舒娛琴.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的時空特征[J].生態學報,2012,32(16):4950-4960.[SHU Yuqin.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12, 32(16): 4950-4960.]

[5]武紅,谷樹忠,周洪,等.河北省能源消費、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資源科學,2011,33(10):1897-1905.[WU Hong, GU Shuzhong, ZHOU Hong,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Hebei province [J]. Resources science, 2011, 33(10): 1897-1905.]

[6]徐國泉,劉則淵,姜照華.中國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實證分析:1995-2004[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16(6):158-161.[XU Guoquan, LIU Zeyuan, JIANG Zhaohua.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s for China,1995-2004[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16(6): 158-161.]

[7]世界資源研究所.溫室氣體核算體系[EB/OL].[2013].http://.cn/xiangmu/wenshiqitihesuantixi.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Greenhouse gas accounting tool for Chinese cities[EB/OL]. [2013]. http://.cn/xiangmu/wenshiqitihesuantixi.].

[8]叢建輝,朱婧,陳楠,等.中國城市能源消費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較及案例分析――基于“排放因子”與“活動水平數據”選取的視角[J].城市問題,2014(3):5-11.[CONG Jianghui,ZHU Jing,CHEN Nan,et parison of carbon emissions accounting methods and case studies of urba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mission factor’ and ‘active level data’. Urban problems, 2014(3): 5-11.]

[9]陳飛,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論方法與上海實證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09,16(10):71-79.[CHEN Fei, ZHU Dajian. Theory ofresearch on lowcarbon cty and Shanghai empirical analysis [J]. Urban studies, 2009, 16(10): 71-79.]

[10]朱婧,湯爭爭,劉學敏,等.基于DPSIR模型的低碳城市發展評價――以濟源市為例[J].城市問題,2012(12):42-27.[ZHU Jing, TANG Zhengzheng, LIU Xuemin,et al.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city development based on DPSIR model:a case of Jiyuan City[J]. Urban problems, 2012(12): 42-47.]

[11]曾忠祿,張冬梅.不確定環境下解讀未來的方法:情景分析法[J].情報雜志,2005,(5):14-16.[ZENG Zhonglu, ZHANG Dongmei. Uncertainty snalysis of future method environment: scenario analysi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2005, (5): 14-16.]

篇8

根據2009年9月22日,我國在聯合國氣候化峰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講話,宣布中國將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技術。“到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將占一次能源的15%”2009年1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公布了中國碳減排目標—“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的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為研究背景,探索低碳的土地利用規模、結構和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速率,并為面向低碳經濟的土地利用規劃和布局提供參考。

一、低碳城市指標體系

據低碳城市的內涵、特點,按照指標體系構建時遵循的系統性、實用性、簡明性、獨立性等各項原則,我們構建如下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一)經濟低碳化指標:①經濟高效集約化水平:經濟高效集約化水平主要選取單位GDP能耗、人均GDP能耗、能源消耗彈性系數單位、GDP水資源消耗和單位GDP建設用地占地5個指標予以評價。②產業結構合理度:產業結構合理度選取非農產值比重、第三產業比重、高技術產業比重和產業結構高度化4個指標予以評價。

(二)基礎設施低碳化指標:①交通低碳化水平:烏魯木齊市首條低碳節能環保型BRT線——SRT客車采用CNG(壓縮天然氣)作為燃料,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和諧使者。②建筑低碳化水平:選取大型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比重和節能建筑開發比重兩個指標共同體現城市建筑低碳化水平。

(三)生活方式低碳化指標:①低碳消費觀:低碳消費觀層面選取低碳生活了解度、節約消費贊同度和低碳生活知識普及度3個指標予以評價。②低碳消費水平:人均城市建設用地、人均家庭生活用水、人均生活燃氣用量和人均生活用電量4個指標反映居民在居住、用水、用氣和用電四個方面的低碳低碳消費水平。③低碳消費習慣:低碳消費習慣將選取節能住宅購買率、綠色出行方式使用率、清潔能源使用比例、節能家用電器普及率、一次性物品使用率和初級食品消費比重6個指標予以評價。④低碳消費結構:消費結構低碳度將選取教育支出比重和文化娛樂服務支出比重2個指標反映居民在精神消費和文化消費方面的支出比重,體現居民的生活質量高低。

二、烏魯木齊市土地利用現狀以及現狀碳排放量

(一)烏魯木齊市土地利用現狀

烏魯木齊地處東經86°37′33″~88°58′24″,北緯42°45′32″~44°08′00″之間,國土面積14875.5km2,是亞歐大陸中心,天山山脈中段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氣候類型為典型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氣候,降水量少,氣候干燥,冬季寒冷漫長。

烏魯木齊三面環山,北部平原開闊地勢起伏懸殊,山地面積廣大。東北部高,中部、北部低。山地面積占總面積50%以上。北部沖積平原不及總面積的1/10,市區平均海拔800米。全市土地總面積為1378310.23公頃。土地利用現狀結構據土地資源變更調查,截至2009年,按土地利用一級類三大類劃分,烏魯木齊市土地利用現狀(圖1)結構中農用地在土地總面積中所占比重最大,占78.05%,建設用地最小,僅占7.76%。

(二)烏魯木齊市現狀排碳放量

根據碳排放系數計算烏魯木齊1996年至2008年碳排放總量。結果表明,如圖2所示烏魯木齊市COs排放總量逐年增加,排放總量在新疆15個地州市中居首位。萬元GDP碳排放量逐年下降,但和全國水平(2008年萬元GDP碳排放量為2.3t/104元1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和新疆其他地州相比,碳排放強度也處于較高水平,居新疆第四位,僅次于石河子市、克拉瑪依市和阿克蘇地區。

烏魯木齊屬于典型的能源消費型城市。長期以來,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已有研究表明,烏魯木齊市以燃煤為主的能源消費呈上升趨勢。2007年,全市原煤消費量為1472×104t,油品消費量181.08×104t,城市天然氣消費量3.96×108 m3(不含石化、新化工業用氣),風電消費量為6×108 kwh,其它可再生能源消費2.24×104 tce。煤炭在烏魯木齊能源消費結構中所占比例最大,且趨于增加。

如果按人均來計算,烏魯木齊市人均CO2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1996年的人均C02排放量為17.5t/人,2008年達到28.2t/人,比新疆平均水平高出13—20t/人,如圖3所示。

三、分析減碳排與增碳匯以及土地利用模式

(一)減少碳源

1.生態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①在綠洲,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水土光熱資源,通過提高科技的貢獻率和比較效益,逐步優化大農業內部用地結構和作物布局,種植適宜品種,發展特色高效低碳生態農業,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和農業集約化水平。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同時又增加土壤肥力和碳庫量,減少農業生態系統的碳排放。②在農業集約化運作方面,可以考慮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以土地規模經營為導向,引入市場運作模式,規范土地流轉,在有條件地區發展規模經營,促使斑塊的完整,降低景觀破碎度,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豐收。③對嚴重退化的劣質草地采取圍欄封育的改良措施。大力增加植被覆蓋率。這些舉措不僅可以使的地表得到保護,同時也可以增加草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儲量,提高草地生產能力,充分發揮草地的碳匯功能。

2.集約節約型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充分考慮建設用地潛力資源,整治利用生產力低的土地和廢棄土地,提高廢棄土地再利用比例,盡量避免占用碳匯土地,加強工礦用地和交通用地這兩個碳排放強度較大的地類的調整與優化。①1)工礦用地上,注重發展生態型產業結構和循環經濟,節約水土資源,提高系統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提高產業和項目的生態準入門檻,限制高排放、低效率、低效益的“高碳”項目,引導和促進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等低碳產業和低碳項目的發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立生態循環機制,回收可再利用資源,提高系統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時機成熟時引入碳交易機制,控制碳排放總量。②在交通用地上,應樹立土地利用立體觀,鼓勵和發展多模式交通體系和綠色交通,大力發展公共交通、軌道交通和非機動車交通系統,推動新能源和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降低交通系統燃油消耗和尾氣排放,從而有效控制該類用地的碳排放。③在城市景觀設計和利用上,充分考慮土地的生態價值,高度重視對地面的非硬化鋪設,盡量減少硬化材料的使用,保護地面的生態系統和通氣透水的自然功能。因為減少地面硬化是保持土地碳匯功能,減低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必要選擇。

(二)增加碳匯

1.生態保育型固碳土地利用模式:①構建自然生態保護區,實施土地用途管制,遏制地類的不合理轉化。保護區域水生環境與水質,重點保護水源涵養區和地下水補給區,嚴格控制水源保護地的土地用途,確保水資源的供應以及水質的安全,維持和提升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②在保護生態資源和不破壞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可以對保護區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挖掘其景觀價值,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模式,發展低碳旅游,借助旅游資源的開發來帶動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嘗試以旅游養生態,從而實現真正的經濟生態雙重發展。③對于礦產資源開發地區,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協調,注重開發區域的水土保持,防止其對土地資源造成進一步的破壞,加強對礦山資源開發中土地復墾的監管,建立健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強化礦區生態環境保護監督。

2.高效碳匯型固碳土地利用模式:加強林地的建設與管理,充分發揮其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等適應氣候變化的功能。①對于自然林區建設,通過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等手段推進科學經營,提高森林資源總量,鼓勵適當發展經濟林特別是木本糧油包括生物質能源林,增加森林碳匯儲量和經濟效益。大力推進全民義務植樹,適時進行封山育林,加強森林資源采伐管理,提高林地管理執法力度。保護和控制森林火災和病蟲害,減少林地征占用,減少碳排放。②對于農田防護林,應積極構建農田防護林網,發揮其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土地生態環境作用,積極發展農林復合經營,形成保障綠洲農業生態安全的點、線、面鑲嵌的生態一經濟林業體系骨架,確保景觀生態廊道的連通性,提高碳積蓄。③在城鄉林地建設方面,通過江河綠色廊道、城鄉主次干道及鐵路林帶、綠色隔離帶、完善綠楔等城鄉森林綠地系統建設,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網絡化、點線面結合的周邊大環境綠地體系,發揮林地在低碳城鄉建設中強大的碳匯功能,提升全疆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

四、烏魯木齊生態環境以及土地利用存在問題

(一)生態環境脆弱,碳匯能力差

烏魯木齊市天然森林、草地資源退化嚴重,城市綠地覆蓋率低,生態用水不足,碳匯能力差。全市森林和草地碳匯能力僅僅可以抵消掉2008年能源消5期雷軍等:中國干旱區特大城市低碳經濟發展研究一以烏魯木齊市為例823費產生的碳排放量的0.46%,碳匯能力嚴重不足。

(二)低碳理念認識不足,低碳實踐未成系統

城市決策者、企業、金融機構及普通市民對“碳減排”背后的氣候變化及能源安全的相關背景缺乏了解,對低碳城市的內涵、建設路徑、意義等認識不足,僅停留在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層面。低碳實踐具有零散性和嘗試性,尚未形成系統的低碳經濟發展框架。同時還存在法律法規不健全,政策不完善,評價機制不全面,評價依據比較模糊等問題,有效管理和科學考核難度較大。

(三)土地資源浪費較嚴重,利用率低。

2009年烏魯木齊土地利用率為85.82%,未利用用地面積195496.45公頃。由于對土地問題認識不足和缺乏長期用地規劃,疏于管理,土地多占少用利用率低。近郊4個鄉,有些耕地由于建房修路切斷了灌水渠道等原因而撂荒,成了未利用地。

(四)建設用地所占比例較少,用地結構不平衡。

當前城市用地結構仍不合理,工業用地偏高,公共設施和綠化的比例偏低。

五、結論

篇9

通過對碳資產的定位,文章歸納總結了碳資產評估的研究現狀和應用現狀,分析了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在碳資產評估中的適用性,闡述了實物期權法在碳資產評估中的應用思路。根據碳資產評估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文章提出了碳資產評估的發展建議。

關鍵詞:

碳資產;評估方法;實物期權法;建議

近年來,隨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逐漸增加,全球變暖問題得到全世界的普遍關注,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能源經濟模式并不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經濟模式,而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模式才是當前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在倡導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下,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的排放行為要受到限制。由于受到環境承載力及國家減排任務的限制,碳排放權作為一種特殊的排污權成為了一種稀缺資源,其具有的價值也得到了市場的承認。碳資產是隨著碳排放權交易的興起而產生,碳資產的價值評估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碳資產評估研究現狀

碳資產可以理解為由過去交易行為或項目產生的、特定主體擁有或控制的、不具有實物形態、能持續發揮作用并能夠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可用于排放溫室氣體的排放權或減排量額度,是碳交易市場的客體,比如碳排放權、相關衍生產品等。碳資產評估是根據碳資產的相關標準,通過一定的評估技術與方法,對包括碳排放權、碳金融衍生產品等碳資產進行的估值。在我國,碳資產交易市場正處于發展的初期,關于碳資產評估理論研究還不多見,缺乏比較成熟的理論和實踐,碳資產評估基本屬于全新的領域。由于國內碳交易市場發展起步較晚,市場并不活躍,所以有關碳資產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權的會計計量等問題的處理和運用期權定價模型確定碳排放權的定價問題上。碳排放權主要是通過政府無償分配和碳交易取得,對于碳排放權的會計處理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①,一種是認為碳排放權是某類特定的資產,如鄭玲、周志方(2010)②,鄒武平(2010)③,朱玫琳、耿澤涵(2011)④認為碳排放權基本符合無形資產的定義,應當確認為無形資產;曾鍇、王小波、陳程(2010)⑤認為碳排放權是對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所產生的核證減排量的一個代稱,核證減排量符合持有的目的是為了出售這一基本特征,應當確認為存貨;王艷、李亞培(2008)⑥認為企業取得碳排放權的目的是為了近期出售或回購,具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特點,應確認為金融資產。另一種觀點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將碳排放權分別確認為不同的資產,如王艷龍、孫啟明(2010)⑦根據企業持有碳排放權的不同目的將其確認為無形資產和金融資產。

我國關于碳排放權定價問題的研究主要是運用期權定價模型來進行,如張宗友(2007)⑧構建了實物期權定價模型,并對碳排放權進行定價;陳曉紅、王陟昀(2012)通過構建價格模型,研究歐洲排放交易體系中碳交易價格的形成機制,并以此進行價格的估計⑨,由于我國尚未全面開展碳排放權交易,缺少相關的交易信息及數據,所以我國對于碳排放權交易運用期權定價進行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理論評估模型以及運用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等數據進行的實證分析。將碳排放權與無形資產進行對比分析之后,碳排放權符合無形資產的特征,應確認為無形資產。一是碳排放權具有一定的價值,但其不具有實物形態。若企業取得碳排放權可以使其獲得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權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其生產經營過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需要,從而使企業獲得相關的收益。如果企業擁有多余的碳排放權,還可以將此部分碳排放權進行轉讓,可以在碳交易市場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二是企業持有碳排放權的首要目的是進行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在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下,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條件并且在不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的前提下,如果沒有擁有足夠的排放權,企業則不能夠生產足夠數量的產品或提供相應的服務,從而影響企業進行正常的生產和經營。三是碳排放權是一項非貨幣性的長期資產。限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提出碳排放權的目的是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使用,調整產業結構,逐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這個方面來說,如果人類的生產經營方式發生了轉變,碳排放權存在的意義就會消失,但這一過程尚需較長的時間,故碳排放權還將長期存在,屬于一項長期資產。四是碳排放權可以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這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碳排放權是獲得排放相應數量溫室氣體的權利,滿足企業生產經營的需要,如果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及能源結構,碳排放權的需求量減少,則其對于企業的價值就會很大程度上下降,故碳排放權就不再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收益。其次,碳排放權在碳交易市場上的價格波動較大,進行碳交易所獲得的收益也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綜上所述,可以借鑒及利用無形資產的計量及評估方法,對碳排放權的會計處理及評估問題進行探究分析。

二、碳資產評估的應用現狀

(一)碳交易1992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經過談判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1997年,日本京都通過了該公約的第一個附加協議,即為《京都議定書》,在該議定書中引入了市場機制,這為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指引了新的方向,把二氧化碳排放權視作一種稀缺的有價商品進行交易。碳交易是為了促進全球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減排所采取的一種市場手段,在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總量控制和減排目標的約束之下,以市場交易為基礎,是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管理與控制的一種經濟手段。碳交易的主要特點是對各個排放單位下發排放配額,各個排放單位要在約束的排放目標下進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若排放單位的排放量低于配額,排放單位則可以通過市場交易將碳排放權有償轉讓給排放量超過配額的排放主體。由于氣候變暖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企業在碳排放量及減排成本等方面又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所以應根據情況靈活設置碳交易機制。目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分為兩種類型⑩,一種是以項目為基礎的減排量交易,其中清潔發展機制(CDM)和聯合履約(JI)是最主要的交易形式,是由發達國家的企業購買額外減排的項目所產生的減排量,用購買的這部分減排量抵消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兩者都是基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排項目合作的機制,兩者的不同之處是清潔發展機制(CDM)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合作機制,而聯合履約(JI)發達國家之間的合作機制。另一種是以配額為基礎的碳交易,碳排放配額由相關的政府部門下發,用來限定碳排放權持有者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所允許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若在該時期內,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下發的配額數量,則剩余的碳排放權可以在碳交易市場上進行出售,而那些實際碳排放數量高于下發的配額數量的企業則需要購買相應的碳排放權。201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批準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深圳、湖北及廣東開展碳交易的試點,從目前各試點省市的碳交易市場的運行情況來看,碳交易市場的交易以政府主導的配額交易為主,企業間參與項目交易的程度較低,并且市場不夠活躍,成交價格普遍偏低輯訛輥。從國際范圍來看,我國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交易發展較為迅速,但存在碳交易成交價格低于國際碳交易市場價格的情況。我國正在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并結合企業的自身特點,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碳交易項目,大力推進碳交易市場的建設與發展,并計劃于2015年建立全國性的碳交易市場。

(二)碳會計StewartJones教授最早在2008年就提出碳會計這一概念,將碳交易及鑒證等會計問題稱為碳會計輰訛輥。隨著碳交易活動的不斷發展,碳會計所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根據現代會計的定義,并結合碳會計的特征,可以將碳會計定義為:以能源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貨幣、實物單位計量或用文字表達的形式對企業履行低碳責任,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進行確認、計量、報告和考核企業自然資源利用率,披露企業自然資本效率和社會效益的一門新興會計科學輱訛輥??梢詫⒃u估的技術和手段引入碳排放權的會計計量處理中,將資產評估的技術手段與方法引入碳資產的會計計量等問題的處理過程中,可以為碳資產的會計處理提供有效的市場信息,提高碳資產的會計信息質量,有助于碳會計的市場化。因此,應將碳排放權確認為無形資產,結合另一種無形資產———國有土地使用權的特征,通過對比分析兩者具有同質性。第一,二者所有權的擁有者具有一致性。國有土地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同樣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的環境容量資源也歸國家所有。第二,二者的取得方式具有相似性。國有土地使用權通過行政劃撥、出讓等方式下發給土地使用者,而碳排放權也可以通過國家免費分配、出售等方式取得。第三,二者在享有的權利方面也具有相似性,土地使用者依法享有使用、處置和取得收益的權利,同樣的碳排放權使用者也享有類似的權利,如可以將碳排放權出售從而獲得收益。第四,二者都具有稀缺性,土地資源是有限的,國家限定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是有限的;另外二者都是有期限的及它們的價值實現方式也是相似。經過分析認為,可以借鑒國有土地使用權的計量處理方法來探究碳排放權的計量問題,應該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來進行計量處理,公允價值就是資產評估與會計的連接點,公允價值的取得需要借助評估的技術方法,這就需要引進評估的技術和手段。對于通過免費分配取得的碳排放權的初始計量參照行政劃撥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應以評估后的碳排放權價值計量,以公允價值來確定其入賬價值。利用無形資產的評估方法,建立相應的評估模型來確定碳排放權的公允價值。對于碳排放權的后續計量,為保證碳會計信息的真實公允,需要引入評估的技術手段,定期對碳排放權進行評估,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針對碳排放權這一種新型的無形資產,提出以公允價值原則為指導輲訛輥,引入評估的技術手段及方法,將資產評估服務于碳資產的會計處理,來探究碳排放權的會計計量問題。

三、碳資產評估方法

(一)傳統資產評估方法對碳資產評估的適用性分析1.市場法。該方法是利用市場上同類或類似資產的近期交易價格,經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以估測資產價值。應用該方法過程中的評估資料來源于市場,且評估結果也可以接受市場的檢驗,符合市場經濟的一般原理,容易被交易雙方所接受。市場法是資產評估中最直接、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方法。應用市場法要滿足兩個基本前提條件,一是需要有一個活躍的公開市場;二是參照物資產與被評估資產之間要具有可比性,且公開市場上要有足夠多的可比資產及交易實例。故應用該方法的關鍵是找到可比的交易實例,但目前我國碳交易市場并不活躍,成交價格普遍偏低,可選擇的交易案例較少,且案例之間具有較大的差異,缺乏可比性。比如,一些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地區的碳資產交易價格與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就會存在交易價格偏低的情況,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地區的企業來說碳資產對企業價值貢獻的程度較小,經濟落后地區發展較晚,對環境尚未造成較為嚴重的破壞,溫室氣體環境容量資源較大輳訛輥,這些因素會使得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地區的碳資產交易價格偏低。在某些發達國家,市場法會在成熟的碳交易市場上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而我國碳交易市場發展起步較晚,市場尚不活躍,碳資產的交易數量和交易價格偏低,缺少足夠的可比交易實例,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市場法在實務操作中應用較少。2.收益法。收益法是指通過估算被評估資產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進而確定被評估資產價值的一種資產評估方法。以預期收益原則為基礎,將被評估資產帶來的預期收益以折現或資本化的方式來確定其價值。運用該方法需要滿足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被評估資產的未來預期收益能夠預測并以貨幣形式進行量化;二是資產所有者為獲取未來預期收益所承擔的風險可以測算,并能夠以貨幣形態進行量化;三是被評估資產獲取未來收益的時間能夠預測。采用收益法需要合理地預測碳資產所帶來的預期收益,不僅包括碳資產進行交易所帶來的收益,還應包括碳資產所產生的協同效應為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茖W合理地衡量碳資產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帶來的的價值貢獻是一個關鍵問題,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碳資產對價值的貢獻程度是不同的,確定其對價值的貢獻程度較為困難。我國碳交易市場尚不活躍,市場交易體系不完善,碳資產交易風險較大,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這些因素都使得合理確定碳資產的未來預期收益及收益期限比較復雜。運用收益法對碳資產的價值進行科學合理地評估較為復雜困難。3.成本法。成本法是指在評估資產時根據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扣除各種損耗以確定其評估價值的一種方法。成本法的運用需要滿足三個基本前提:第一,該方法以持續使用假設為基本前提,要求被評估資產處在繼續使用過程中或假定處于繼續使用過程當中;第二,成本法要求必須具備可以利用的歷史資料;第三,應用成本法還要求被評估資產的預期收益能夠支持其重置及其投入價值。應用成本法的關鍵是合理確定被評估資產的重置成本及各種損耗,若要應用成本法來評估碳資產的價值,一個關鍵的問題是要判斷碳資產的形成是否需要特定的投入,并且還要判斷該投入能否以貨幣的形式進行可靠的計量,以此來確定碳資產的重置成本,如果在滿足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應用成本法來確定碳資產的價值。但在實務操作中,由于碳資產的自身特點以及其重置成本及各項損耗的確定過程較為復雜,風險較大,故應用也較為困難。

(二)碳排放權的實物期權定價方法實物期權的概念最初是由StewartMyers(1977)在MIT時所提出的,實物期權是關于價值評估和戰略決策的重要思想方法。碳排放權給企業帶來了一個實物期權,因為它給企業帶來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選擇某項具有潛在收益活動的權利。1.B—S期權定價模型。該模型是由布萊克與斯克爾斯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碳排放權可以看作是無紅利支付的實物期權,影響其價值的因素有標的資產價格、期權的執行價格、資產收益波動率,到期期限和無風險利率。碳排放權的標的資產是基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造成的環境破壞,可以用處理單位碳排放量的平均成本來衡量;在理論上,碳排放權的執行價格應為單位碳排放的成本,由于碳排放權是以權利形式給企業的排污補償,實際上,執行價格為零;碳排放權的到期期限是由相關政府部門來確定的;無風險利率一般則為相應期限的國債利率。2.二叉樹定價模型。用二叉樹定價模型可以計算碳排放權的價值,具體方法是利用無套利的思想,從第n期節點處的期權價值計算出倒數第二列節點的期權價值,依次類推直到計算出碳排放權的初始分配價值輵訛輥。假定,對企業來說每份碳排放權配額都是無差異的,并且碳排放權作為期權來說,其執行價格為零。假定每一節點的上升概率為q。

(三)碳排放權定價的影子價格模型影子價格理論來源于線性規劃問題的研究,是荷蘭經濟學家詹恩•丁伯根在20世紀30年代末首次提出來的。在當前倡導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形勢下,碳排放權是一種稀缺資源,可以將碳排放權的影子價格定義為:某一國家或地區或企業在碳排放交易中對其最優利用前提下的價格估計輶訛輥??梢岳糜白觾r格理論建立估價模型來確定碳排放權的價值。為了構建碳排放權的影子價格模型首先明確兩條假設條件,即假設條件一:由于減排目標等因素的約束,確定當年地區碳排放總量為X,地區內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企業一共有N家,各企業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初始配額為Xi(i=1,2,3…N);假設條件二:這N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單位生產規模的平均利潤為,每年產值分別為Yi(i=1,2,3…N)。一般來說,在一定時期內、一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單位生產規模與化石燃料使用數量成正比,故可以假設其生產規模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成正比,設平均比例系數為r,排放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Qi=Yi×r。進行碳排放權交易是為了通過增加碳排放成本提高減排意識,減少碳排放。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是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在碳交易的初始配置中,政府與企業的立場并不是相互矛盾的,政府是希望企業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注意減少碳排放。因此在構建模型時可以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和有償配置下的企業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函數,將碳排放權視為一種生產資料,將碳排放量作為約束條件來構建模型。該乘數即為單位碳排放權的影子價格,表示在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下實現其最優利用的單位碳排放權估價。從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碳排放權的初始價值與企業單位生產規模的平均利潤(w軍)成正比,與企業單位產值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比例系數(r)成反比。運用影子價格模型確定碳排放權的價值時,由于各個地區的統計指標數據會有不同,故在實務操作中可以用相近指標數據進行替代。上述定價模型有利于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建立與發展,適用于我國目前企業整體生產水平不高且碳排放量較大的現狀。

四、碳資產評估發展建議

隨著我國對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減排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強,以及碳市場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對碳資產評估業務的需求程度日益增加,在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形勢下,碳資產將成為企業非常重視的一種新型資產,碳資產評估工作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碳資產評估既有一般資產評估、無形資產評估及企業價值評估的某些共性,但在評估對象范圍的確定、評估方法的選擇、評估參數的確定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輷訛輥。目前我國處于碳市場及碳資產評估發展的初期,還缺乏比較成熟的理論與實踐,碳資產評估工作中還面臨著一些困難。

(一)碳資產評估面臨的挑戰1.碳資產評估工作基礎薄弱,缺乏專業人才。我國資產評估工作發展較晚,是隨著經濟體制深入改革和市場經濟不斷完善而發展起來的。資產評估體系建設時間不長,碳資產評估才剛起步發展,在理論與實踐研究上都還不成熟,基礎薄弱,缺乏經驗,2013年正式的《碳資產評估理論與實踐初探》是國內關于碳資產評估的第一部著作。并且國內碳資產評估專業人員較為匱乏,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行業專家較少,高質量的專業人才也難以適應中國碳市場快速發展的諸多新要求,缺乏系統的人才教育培訓,人才建設的滯后性使中國碳資產評估等工作產生阻礙。2.我國缺乏成熟活躍的碳交易市場,碳交易制度有待完善。雖然我國已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先后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但多數集中于CDM項目,對于其他類型碳資產的交易涉及較少。對交易試點地區的碳資產交易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所進行的交易規模較小,交易數量不大,交易范圍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交易價格波動較大。而且相較于歐盟等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的建立還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相關的法律法規及交易制度等方面還存在一些缺陷,交易制度還不完善,交易細則缺乏較為明確的規定,企業參與碳交易的意識不強,參與度低,市場不活躍,這會影響市場信息數據的選取、風險的判斷等工作的進行,制約了碳資產評估工作的發展。3.有關碳資產評估的法律法規需要完善。我國在2002年批準《京都議定書》后便開始積極著手進行議定書要求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與完善。2004年,我國頒布《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運行管理暫行辦法》,在2005年通過該辦法對CDM項目加以規制。但大都是關于CDM項目的相關規定,所涉及的范圍較為狹窄,且都屬于規章層面。碳資產交易活動越來越廣泛,碳交易市場也在不斷發展,而我國對于交易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交易準則等問題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缺乏較為完整的法律法規的引領,這勢必會影響碳資產評估的正常發展。4.碳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的欠缺。目前我國對碳資產會計信息的披露傾向于在三大財務報表中列示,即表內披露,然而碳資產自身具有的風險、不確定性及復雜性使得僅在表內披露是不充分的,不能將碳資產的取得方式、使用期限及計量屬性等大量信息充分反映出來,這會使得在搜集碳資產評估工作所需要的相關信息難度較大,影響評估工作的正常進行。就保證碳資產評估工作的順利進行的角度來說,碳會計信息披露需要建立多維度、多層次的表外披露制度,是對碳資產信息披露的有效補充,不僅要包括傳統會計報表所要求披露的碳資產的相關信息,還應該要包括其取得方式、使用期限等方面的信息,這樣可以使得評估人員得到較為充分的信息,保證碳資產評估工作的進行。此外,應該充分發揮碳審計的監督作用,以保證碳資產會計信息的質量。另外,中國建立完善的碳資產評估體系還要面臨經濟發展現狀、產業結構、生產技術水平較為落后等問題的限制。要建立起較為有效的碳資產評估體系將是一個不斷探索前進的漫長過程,既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及特點總結發展,還要善于學習吸收國外經驗。

篇10

關鍵詞:“森林重慶” 碳排放權 相互影響

碳權交易源于上個世紀經濟學家提出的排污權交易這一概念,是實現減緩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機制, 它給予世界各國在溫室氣體減排費用上的靈活性,從而實現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費用的有效性分配。隨著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召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開始關注低碳經濟,低碳經濟迎來快速發展的政策機遇。作為世界最大的排放國,中國正在設法應對要求其控制排放量的全球壓力。作為四大直轄市之一的重慶,提出“五個重慶”的建設,尤其是“森林重慶”的啟動無疑張示著重慶已開始開展發展低碳產業、建設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

一、“森林重慶”相關政策的概述

(一)“五個重慶”的提出

重慶具有承東啟西、南北傳遞的地域優勢,肩負著保護三峽庫區的環境,帶動西部地區發展等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國家非常重視重慶的發展。重慶市委市政府早于2008年7月20日便提出了“作為重慶發展的新目標、新追求”的“五個重慶”的問題。自2008年至2009 年,重慶開始了“森林重慶”、“暢通重慶”、“健康重慶”、“平安重慶”和“宜居重慶”的全面建設。這“五個重慶”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重慶未來發展的總體框架和目標任務。

“森林重慶”的建設的精髓是通過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一方面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另外一方面也提升城市對外的吸引力。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一直是社會轉型與發展中所面臨的一個難題,很多城市都以犧牲環境來換取GDP的高速增長。所以,“森林重慶”的建設顯得尤為珍貴。

(二)“森林重慶”建設的現狀

在森林重慶建設以來的3年時間里,完成的面積是1298萬畝,占整個規劃2200萬畝的59%。并且在'十一五'期間,完成了造林面積2060萬畝。 從2008年開始,全市種植的各類苗木超過了12億株,森林覆蓋率由"十一五"初的30%提高到"十一五"末的37%。除此之外,"十一五"期間,全市的義務植樹每年都以1億株的速度增長,全市有2000萬人次參與其中。

整個'十二五'期間要在'十一五'的基礎上,新增林地面積400萬畝,新增森林面積1500萬畝。將讓全市的林地達到650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面積達到45%,蓄積量要新增5000萬立方米。 與此同時,在2012年基本上完成森林工程規劃2200萬畝的任務,到時候就會建成森林城市。等到2015年的時候,基本建成森林重慶,那時候的重慶,就是一個山清水秀的森林城市。“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這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未來五年綠色中國將要實現的目標,率先出發的重慶,以豐碩的成果迎來新的開篇。

二、碳排放權的理論發展

(一)國際碳排放權問題的發展及現狀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是全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里程碑之一,它標志著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2009年12月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商討了《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后的后續方案,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后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

從《京都議定書》到“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當前的全球性共識,世界各國紛紛提出自己的減排承諾,在一系列數字的背后, 可以看出低碳經濟的核心是碳排放問題。以歐盟為例,從2011年3月開始,全球有航班飛至歐盟的航空公司都必須向其提交監測報告,以換取免費的碳排放配額。從2012年1月1日起,歐盟將對進出歐盟以及在歐盟內部航線飛行的航空公司規定二氧化碳排放限額,所有在歐盟境內機場起降的航班全程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將納入歐盟排放交易體系。

(二)中國碳排放權問題的發展及現狀

與發達國家相比,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暫時不用承擔強制碳減排義務,但從中央政府的政策到各地方政府積極建立碳排放權交易所不難看出,碳交易在中國已漸行漸近。

為積極探索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強度、推進綠色發展的做法和經驗,我國首先在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5個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8個市開展發展低碳產業、建設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的試點工作。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做出了一系列通知,要求試點省區和試點城市要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全面納入本地區“十二五”規劃,研究制定試點省區和試點城市低碳發展規劃。

三、“森林重慶”對碳排放權問題的意義影響

因為整個國家對于的碳交易方法仍在醞釀中,所以各地區間在開展碳交易活動時會受限于各地經濟結構模式、交易規則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發展速度不盡相同,因而背離了碳交易活動統一化的初衷。

“森林重慶”工程的開幕以及作為西部率先啟動排污權交易的試點,重慶組建了全市排污權交易管理機構,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對排放交易的范圍、基準價格、交易中需求方和轉讓方的操作規則等。這一些列政策的實施是否可行有效,“森林重慶”的實施所反映出來的有關碳排放權交易問題的分歧能否作為共識。無疑,研究總結“森林重慶”的建設問題對完善發展碳排放權問題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通過觀察總結“森林重慶”建設的相關問題為統一重慶碳交易提供了發現問題的試驗田。2010年,重慶在西部率先啟動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并首批成功交易了87噸化學需氧量和1189噸二氧化硫的排放權。隨后,重慶組建了全市排污權交易管理機構,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并把排污權交易管理工作作為環保系統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這對于重慶探索建立環境資源有償使用的市場調節機制,減少污染和改善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在“森林重慶”試驗田中解決問題,為促進建設重慶碳交易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總結。目前國內主要的三家環境交易所已羽翼漸豐,各有所長,而今,他們要的是國家碳市場機制設計的明朗政策。作為四大直轄市之一的重慶,被看作是西部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的作用?!吧种貞c”這一政策的推動發展,無異于為構建重慶碳排放交易所提供了前期準備。通過對“森林重慶”的研究,總結寶貴經驗、探索因地制宜的發展模式,對西部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四、碳排放權對建設“森林重慶”的意義影響

碳排放權為建設“森林重慶”提供必要的資金來源,對碳排放權交易理論的實踐可看作是長久踐行和發展“森林重慶”的策略之一。建設好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不僅惠及整個長江流域,也為上游下游的共同發展保駕護航。通過研究碳排放權問題來促進森林重慶的建設工作,探索“森林重慶”碳補償機制,可以使東部下游省市支持重慶上游環境治理工作,從而更加長久的建設好“森林重慶”,實現東西部雙方的互利共贏!

一方面,隨著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以碳排放權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隨之受到重視。大量使用新能源、清潔能源、零排放能源,大力打造綠色生態環境,便成為其中的核心?!拔鍌€重慶”建設最根本的就是發展好經濟,特別是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只有這樣才能較好完成“五個重慶”的建設。

另一方面,作為長江上游的重慶,建設維護好上游的生態環境,將惠及整個長江流域,讓東部受惠省市支援重慶生態文明建設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由東部下游地區通過碳交易機制為重慶上游的“森林重慶”建設進行碳補償,這樣不僅為“森林重慶”的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后續資金,更為碳交易機制跨省結算提供了有利的嘗試。以重慶為核心,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環境經濟的發展,對促進全國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丁華艷.中國推進節能減排標準化.爭奪排放權[J]

[2]華艷.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升級在即.盲目建設存隱患[J].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3]韓宇光.中國碳排放權融資方式現狀及探討[J].經濟論壇

[4]張梅燕.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問題及對策研究[D].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