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心理的利弊總結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1: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從眾心理的利弊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如在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下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法律保護”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選取2013年8月發生在南京的一起消費糾紛事件:市民王先生攜家人去一家餐館就餐,老板加收了每人2元錢的餐具費,并且禁止王先生一家自帶酒水,而加收餐具費的餐具還很不衛生,王先生覺得很不公平,就和商家吵了起來,最后大家不歡而散。這樣的事件,可能也會發生在學生或學生家長的身上,所以這樣的導入馬上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最后也可以詢問學生:假如是你的話,你覺得餐館的做法對嗎?假如是你你會怎么做?如果你是國家法律的制定者,你會制定什么樣的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這樣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了課堂,也引出了本課講授的重點。
二、依據學情,開展問題設疑法導入
初中生好奇心較強,他們總想刨根問底,找到問題的答案。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巧妙地設計問題,導入新課。教師一定要研究學情,依據教學內容,整合設計的問題,不能為了設疑而設疑。其實,通過設疑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如學習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遵紀守法》中“青少年學生如何強化自我保護意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設計場景:假如手無寸鐵、年齡尚幼的你遇到高大威猛、手持刀具的歹徒行兇的時候,你會怎么做?對于這樣的設問,學生就會積極地思考,不斷地討論,最后提出不同的做法。教師可以從學生給出的做法,選取幾種進行剖析講解,最后總結出面對侵害時,要學會冷靜,突出對生命的保護。任何時候生命是第一位的,不可采取無謂的頑強反抗的做法,要先穩住對方,然后記住對方的外貌特征,待安全后迅速報警。
三、巧用視頻,實施多媒體直觀導入
近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技術應用到一線教學中來,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初中政治課堂導入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聲文圖并茂的優勢來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意識。如在學習關于從眾心理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選取視頻《繩子》和《“不明”飛行物》來進行課堂導入。通過觀看視頻,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從眾心理的概念及利弊,這樣比教師直接講授和灌輸知識效果要好得多。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學手段的運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往往是淺層次的,如果要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來,關鍵還在于引導學生對教學手段所呈現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
四、寓教于樂,巧用藝術形式
篇2
關鍵詞:日語;拒絕表達;意思公式;綜合日語
中圖分類號:H3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1-0000-02
引言
近年來,在日語教育及社會語言學領域,對語言行為的研究越來越多。關于拒絕表達的研究也方興未艾。關于拒絕表達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拒絕表達的功能元素、拒絕表達的策略以及關于拒絕表達的比較研究等。尾崎(2006)在研究中,根據內容可分為道歉、理由說明、拒絕陳述三種不同的功能要素對拒絕表達進行單位劃分,如“すみません/ので/できません”。而森山卓郎(1900)則以日本人的拒絕言語行為的策略為出發點進行分析。在“斷りの方略―人整とコミュニケション”中,以親疏以及上下關系為中心,將拒絕表達策略分為謊言型(噓型)、直截了當型(嫌型)、延期型(延期型)、搪塞型(ごまかし型)四類。
在日語教學中,如果沒有專門指導,日語學習者很難靈活掌握日語的拒絕表達方式?,F在在國內的日語教科書當中,關于拒絕表達的內容比較零散,而且也沒有系統介紹日語的拒絕表達方式。本論文以當前國內日語教學所使用的教材為分析資料,對教材中的拒絕表達進行分類整理,希望能為日語學習者梳理出一條類別清晰、解釋規范的拒絕別表達的研究報告。
1.拒絕表達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拒絕言語行為是一種涉及“面子”問題的行為。Brown&Levinson指出,有些言語行為,如請求與拒絕,在本質上和交際者的面子相悖,被稱為“威脅面子行為”(face threatening acts,簡稱FTA)。Brown&Levinson 的理論認為“一個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有兩種面子,一種是積極的面子即希望得到對方同意、認可或贊許,一類是消極面子,不愿被對方反駁或阻止的希望。
日本人在面對對方的邀請時,必須考慮禮儀、面子、人際關系等因素。拒絕對方的請求可能會有損對方的面子,所以拒絕者會針對減輕對對方的面子上的侵害進行補救策略。所以應該慎重考慮拒絕表達的方式,才能很好地為對方考慮,維持雙方良好的交際關系。
另一方面,除了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掌握好拒絕表達方式,也是從一個側面去了解日本人的心理特征。如上所述,語言與其國民的思維方式和意識形態有著天然的聯系。日本是一個注重集體的社會,和諧的人際關系被視為人際交往的基礎,拒絕行為對于被拒絕者而言是有損顏面的行為,因此日本人基本上不會用諸如“だめだ”“いけない”“いかない”等這樣直接的語言來表達拒絕的意思,而是采取間接的方式。如說明理由,或者用“いやあ”“ちょっと”等委婉的語言。因此通過學習拒絕表達,我們可以多少理解日本人為了維持人際關系的順利發展,會對自己的言行舉止采取慎重的態度的心理。
2.研究方法
分析外語學習者的言語行為的數據時,有問卷調查式D.C.T(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角色設定、實際會話。以下簡單總結了此三種調查方法的利弊。
①D.C.T的優點是可以高效率地從眾多的調查者中收集必要的資料。但這種方法得出的數據不能準確的反映實際的語言使用頻率,所以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成為檢測學習者學習語用論的能力的證據,仍然值得思考。
②角色設定的優點是對學習者在多大程度上掌握需調查行為的會話能力提供了相關信息。然而,在某些程度上可能會體現出不自然的言語行為,與實際的言語行為有差距。
③實際會話可能是最理想的調查方式,但是要收集一定的信息的話有一定難度,因此采用這種調查方式進行研究的比較少。
《綜合日語》中的會話采用角色設定的方法進行編寫,因此,通過分析其中的對話研究該教材的拒絕表達方式就等于是采取角色設定的方法來考察拒絕表達。角色設定的不足是某種程度上會出現不自然的言語行為,與實際的言語行為有差距。那么其中的拒絕表達的分析也存在類似問題,所以今后希望可以結合D.C.T和實際會話的研究方式來考察日語的拒絕表達。
3.《綜合日語》中拒絕表達的研究
3.1 分析對象
《綜合日語》是由中日兩國從事日語教學與日語研究的一批專家、學者合作,共同編寫的全新教材。此外,《綜合日語》編寫過程中,以《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編,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為依據,為了提高日語學習著的中日文化交流能力,不僅強調日語基礎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而且注重融入中日文化的內涵。本教材共分為四冊,中國北方大多數大學的日語專業選用該教材作為精讀教材。綜合日語也稱精讀,該課程在大學日語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精讀課程是大學日語教育基礎階段的主干課程,教學課時也最多。此外,精讀作為日語學習者的入門課程,在日語學習中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可以說精讀是聽力、作文、會話、翻譯等科目的基礎。所以,以精讀教材作為分析對象,可以更好地把握日語拒絕表達方式在基礎階段的學習狀況。
3.2 分析方法
Beebe(1990)認為拒絕表達的意思公式主要可以分為直接拒絕表達和間接拒絕表達。兩者都無法滿足請求者的意愿,但是采取的拒絕表達策略有所不同。直接拒絕表達很明確地傳達給對方自己無法滿足對方的請求;而間接拒絕表達即間接地傳達自己不能回應對方的期待或好意,當中又可以分為“理由借口”(理由言い)“回避”(回避)“責任轉移”(任嫁)。
3.2.1 直接拒絕表達
直接拒絕表達可以最大效果傳達說話者的意思,但是由于會傷害到對方,給人的印象不好。此外,單刀直入地拒絕對方的請求,會認為是不禮貌,甚至會招來厭惡。因此直接拒絕表達的方式被認為會影響雙方的人際關系。
例1
李:あの、一つお伺いしたいんですが、外國人でも督のプロジェクトに參加できるんでしょうか。
王:(小さい聲で)李さん、そんなことはちょっと...。( 第三 第8 )
3.2.2 間接拒絕表達
藤森(1995)認為,拒絕表達的言語行為在無法順從對方的意愿這點上很可能侵犯了對方的領域。因此,需要采取適當的言語行為來彌補對人際關系產生的負面影響。本文將間接拒絕表分為“理由借口”(理由言い)“回避”(回避)“責任轉移”(任嫁)三大類。
A理由借口
所謂的理由借口是指在拒絕對方時,雖然不能滿足對方的請求,但是將其緣由明確地傳達給對方。因此,理由借口發揮著傳達拒絕意圖的重要功能。
例2
マイク:ああ、そうかな。王さんはカンフができるの?
王:いいえ。中國人だからといって、みんなカンフができるとは限りませんよ。わたしは太拳なら少しやったことがありますけど...。(第三 第2 )
B、回避
所謂的回避就是為了維持與對方的交流,避免采取直接的拒絕表達的策略。雖然沒有說明其理由,但是仍然可以維持或彌補雙方之間的人際關系。
例3
店:申しございません、こちら、在を切らしておりまして...。
王:ええっ。じゃあ、どれぐらいまてばいいんですか。
店:それが、メカさんにといあわせてみたんですが、あいにくもう生中止だということでして...。(第四 第19)
C 責任轉移
藤森(1994)認為責任轉移就是將自己無法回應對方的期待或好意的責任歸咎于他人,而非自己。
例4
李:それで、ちょっとおいなんだけど、知り合いの留學生にインタビュをしてもらえないかなあ。
高:ええっ、それはちょっと...。遣唐使の會の人にもいてみた?
李:うん。でも、みんな中國の勉で忙しいからできない、って。(第三 第10)
3.3 意思公式組合的使用率
人類的行為總是在體現著其感情。而拒絕表達中的一系列言語行為則體現出說話者的心理、教養及說法技巧等。在拒絕對方的請求時,并非使用單一的拒絕策略,而是多種拒絕策略的組合。組合的先行模式就是優先使用某種語言作為前綴。比如說直接先行模式就是如“直接+直接”“直接+間接”“直接+回避”“直接+責任轉移”的等意思公式的組合,其前綴都是直接拒絕表達,所以稱為直接先行模式。根據統計:各先行模式的使用率順序依次是“直接先行模式”18例(33%),“理由先行模式”16例(29%),“回避先行模式”15例(27%),“責任先行模式”6例(11%)。通過對以上組合使用率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在各個意思公式的先行模式當中,組合使用率最高的是后綴“~のみ”,而各先行模式的共同點是其使用率最少的組合即后綴為“~+直接”的組合。
4.《綜合日語》中拒絕表達的分析結果
4.1 存在問題
Kanokwan Laohaburanakit分析了日本的日語教學的10本教材,得出下結論:教材中關于委托的拒絕基本上沒有,相比對于邀請的拒絕卻占大多數。此外,拒絕表達的結構純理由型的較多。教科書中基本沒有說明與對方的關系,針對上司的拒絕表達只有一例??梢?,教材中關于拒絕表達的使用和說明較少,對話中也很少考慮拒絕策略。日本的教材都是如此,那么中國的日語教材中關于拒絕表達的使用如何呢?
從統計可以看出,《綜合日語》中拒絕表達的例句也很少,僅有55例,且沒有任何有關拒絕表達策略的說明。此外,《綜合日語》中,直接拒絕表達占了大部分。因此對于不了解日本人心理的中國的日語學習者而言,容易誤用拒絕表達的方式。日本民族是以心傳心的民族,對話中經常使用省略和曖昧的表達方式。拒絕表達是日語曖昧性的一個典型的代表,因此,中國的日語學習者首先應了解拒絕表達背后映射的日本人的謙卑和委婉、曖昧文化。
4.2 拒絕表達教學建議
綜上所述,以《綜合日語》為代表的國內日語教材中關于拒絕表達的內容很少,且沒有系統全面的拒絕策略的說明。因此,日語學習者靈活掌握拒絕表達方式并非易事。甚至很可能在和日本人交流中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在日語的教學當中,應該盡量系統地介紹日語的拒絕表達方式的相關知識。
此外除了從理論上系統的介紹外,更應該注重實踐的運用。當然和日本人直接的交流是最有效的方式,所以盡量與身邊的日本人以及留學生進行日常交流,并在會話交流中自然而然得掌握如何準確得使用日語拒絕表達方式。此外,閱讀日本的小說,觀看日本動漫電影等都是理解日本人心理的很好的方法。
5.今后的課題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論文以《綜合日語》中出現的的拒絕表達為分析對象,并未涉及其他教材。此外,教材中的會話由于是角色設定進行編寫的,與實際的會話有差距,并且關于拒絕表達的例句也不多,因此結論欠缺說服力。拒絕表達根據上下等級關系,親疏關系的不同其言語行為表現也不同,而因教材內容的限制,本文并沒有涉及此方面的分析。今后希望在研究拒絕表達方式中,可以結合D.C.T和實際會話等的研究方法更為全面、系統地進行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得到華北科技學院人文社科基金的資助。
參考文獻
[1]藤森弘子,《日本學者にられるプラグマティックトランスファ“斷り”行の合》[J],日本語教育論集,1994年
[2]藤森弘子,《日本學者にられる“弁明”意味公式の形式と使用中國人國人學者の合》[J],日語教育,19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