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的搶救技術范文

時間:2023-12-22 17:5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危重病人的搶救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危重病人的搶救技術

篇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澳門鏡湖醫院急診科于搶救房對15例不同病因引致的嚴重緩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實施緊急臨時心臟起搏術。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齡49~87歲,(69.2±13.7)歲。病因中重度房室傳導阻滯10例(10/15),病竇1例(1/15),急性心肌梗死致重度心動過緩3例(3/15),重度頭面部外傷伴竇性心動過緩,用以術中保護1例(1/15)。15例起搏電極導管置入途徑均為右頸內靜脈。

文中術者均為急診科??漆t生,年資4年至16年。其中年資為4年者操作例數11例,年資13~16年者操作例數4例。詳細資料見表1。

1.2 操作方法

患者取平臥位,接床旁體表心電監護儀,以肢體Ⅱ導聯監護。步驟:(1)選取右頸內靜脈,以生理鹽水預沖鞘管,采用Seldinger法穿刺技術,置人6 F鞘管,于鞘管之側孔回抽血液,確認鞘管位于右頸內靜脈。(2)用5 F漂浮電極導管,檢查電極導管氣囊有否漏氣。(3)將電極導管尾端正負極接頭與臨時心臟起搏器脈沖發生器(medtronic single chamber temporary pacemaker)正負極相連接。(4)沿鞘管送入5 F漂浮電極導,當置入電極導管約20 cm后向球囊內注入1.25 ml空氣。(5)開啟起搏脈沖發生器,起搏器參數預設定:VVI模式、起搏電壓:5 mV、靈敏度:3 mV、起搏頻率以60~80 次/min。起搏頻率設定為超過自身頻率10~20 次/min,最低起搏頻率不低于60 次/min。(6)緩慢推送電極導管,并密切觀察心電監護儀,至體表心電監護儀Ⅱ導聯出現起搏信號并見寬大QRS波形(心室起搏)后,氣囊放氣。隨即觀察,若寬QRS波主波方向向上,則提示電極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可緩慢退出電極導管;若寬QRS主波向下,提示導管送達右心室尖,再緩慢送入電極導管1~2 cm,至心電監護顯示穩定的心室起搏波形。(7)固定鞘管、電極導管及心臟起搏器脈沖發生器。(8)術后行床旁胸片確認電極位置,記錄放置起搏導管所需時間。觀察裝置緊急臨時心內起搏器操作過程中有否出現相關并發癥。

1.3 統計學方法

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 x±s )表示。所用統計軟件為SPSS 18.0。

2 結果

14例緊急心內起搏成功,1例失敗。裝置緊急臨時心內起搏器時間(14.0±6.1) min。成功起搏后患者癥狀迅速改善,神志狀況好轉,血流動力學轉平穩。經X線檢查確認,14例患者導管位置合適。1例因穿刺置管出現氣胸并發癥,電極置入右側胸腔致起搏失敗。操作過程中無出現術區血腫、電極導管所致心律失常、心內膜穿孔、心包填塞、導管扭結等并發癥。

3 討論

床邊緊急臨時心臟起搏是目前對嚴重緩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主要搶救措施之一[1]。嚴重緩慢型心律失?;颊叩拟里L險高,及時有效的人工心臟起搏是最可靠的治療方法[1—2]。緊急臨時心臟起搏方法有多種,主要分為經皮起搏及心內膜起搏。經皮起搏優點為:(1)設備易獲得,目前多數雙相除顫監護儀均配備此功能;(2)操作容易,無創傷,只需于體表貼上電極貼。但其缺點為效果不確切,可因多種因素影響不能有效起搏[3],且轉運患者及行影像學檢查(如胸部CT)時電極貼有脫落風險,若不及時發覺,將出現嚴重后果。本院曾有1例患者行胸部CT檢查時,電極貼被撕掉,造成患者心臟停搏。相反,經靜脈安裝臨時心臟起搏器行心內膜起搏效果最為確切[4—5]。既往常用的是普通電極導管經靜脈行心內膜起搏,一般需在導管室透視下進行操作,定位準確,起搏效果確切,但床邊操作不易準確到位[5]。床邊緊急臨時心臟起搏最適用于病情危重、不宜搬動而又需緊急起搏的患者。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相當多的患者由于疾病危重或條件限制,或需輔以其他治療,設備不能搬動,須迅速在床旁進行心臟臨時起搏。本組病例中2例于心肺復蘇術過程實行臨時起搏;3例為慢性腎衰并發高鉀血癥及急性左心衰患者,需于搶救室行緊急透析治療;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必須緊急起搏穩定心率,避免行介入治療過程中出現心臟停搏。1例為重度頭面部外傷伴嚴重竇性心動過緩患者,放置臨時心臟起搏器以術中保護。近年有學者建議應用漂浮電極導管在床旁置入[6],因其與普通電極導管相比,漂浮電極導管無需等待放射科準備和配合X線透視指導,明顯縮短了術前準備等待時間,具有省時、迅速、簡單易行的優點[7]。

經靜脈放置電極導管主要有三個途徑,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及股靜脈[8]。右頸內靜脈經無名靜脈、上腔靜脈、和右心房幾乎成一直線,沒有彎曲,因而到達右心室的距離最短。漂浮電極導管置入靜脈后,氣囊可以順血流方向漂浮運動,一般不會誤入其他靜脈,電極較容易到達右心室。除右頸內靜脈,可選擇經股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置入,但由于股靜脈距離心臟遠,沿途血管分支多,較難在沒有X線透視的配合下將電極置入右心室,且易引起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和局部感染。而鎖骨下靜脈穿刺出現氣胸和出血等并發癥的風險較高[9],有時鎖骨和第一肋骨之間隙過窄,鞘管難以通過;有時鞘管過深,臨時起搏電極不向心臟方向,而向頸內靜脈方向?;诨颊咧霉芡緩降慕馄侍卣骱徒Y合作者經驗最豐富的技能特點,本文的病例均選擇右頸內靜脈置入起搏電極導管。置入電極導管深度為:(31.14 ±3.74) cm,1例擴張型心肌病患者因心室明顯擴張,置管深度達38 cm。

在體表心電監護下置入電極,識別心腔內心電標記是電極到位成功的關鍵。作者選取肢體導聯Ⅱ導聯,當監護見起搏信號后出現寬大QRS波形,即為心室起搏波。此時若寬QRS主波向上,提示電極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可緩慢退出電極導管;若寬QRS主波向下,提示導管已送達右心室尖,再緩慢送入電極導管1~2 cm,至心電監護顯穩定心室起搏波形即可。本文病例均是通過確認QRS波形特征初步判斷導管位置及起搏是否成功。故只要經適當培訓, 熟悉心室起搏波形,注意QRS波的主波方向,則操作過程簡單易行。

療效及安全性,本組病例中有2例死亡。1例為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死亡;另1例為心肺復蘇術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4例病因分別為心肺復蘇術后、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急性心肌梗死及慢性腎衰伴高鉀血癥患者,隨后需放置永久性心臟起搏器;其余9例患者經治療原發病后,均可拔除臨時起搏器,康復出院。

人員要求,根據我國衛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技術管理規范》,行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技術人員需有3年以上的心血管內科或心外科的臨床診療工作經驗,并具有主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但此規范不包括以搶救為目的的臨時起搏術[10]。本文中術者為工作4年或以上之急診??漆t生。急診工作中有較多深靜脈置管操作機會,工作達4年或以上之急診專科醫生一般已對深靜脈穿刺置管十分熟練,于這基礎上經適當培訓后即能有效行床旁緊急臨時起搏器置入。筆者經過此24個月的實行,成功率高。認為可更進一步的推廣訓練。

心肺復蘇術、氣管插管、深靜脈穿刺、胸腔閉式引流等是急診科醫生必須掌握的技能。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文獻報道床旁緊急心臟起搏治療嚴重緩慢心律失常伴血流動力學不穩患者療效肯定[11—12]。故作者認為現今急診科醫生應掌握床旁緊急置入臨時心臟起搏術,以滿足搶救危重患者的需求。本文中第1例患者因穿刺過程中出現氣胸未能及時發現,電極導管置入右側胸腔,起搏失敗,后經X線檢查確認。分析失敗原因為置入鞘管后未于鞘管之側孔回抽血液,確認鞘管位于右頸內靜脈,電極導管置入胸腔內,監護上雖可見起搏訊號,但無心室起搏波形(寬QRS波)。其后患者轉至導管室于透視下置入臨時心臟起搏器,氣胸則經保守治療后完全吸收。

目前,應用漂浮電極導管行床旁緊急心臟臨時起搏已成為急診科醫生搶救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醫療技術[13]。其操作過程創傷小,無需X線透視引導,對設備條件要求簡單,不需搬動危重患者,急診科醫生經培訓后可一個人完成全部操作。實施過程時間短,起搏迅速、療效肯定。只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并發癥發生率低,適用于臨床嚴重緩慢心律失常的現場搶救、轉運治療,亦可用于合并緩慢心律失常外科手術患者的術中保護[14]。經過2年的臨床應用經驗,筆者認為經右頸內靜脈放置漂浮電極臨時心臟起搏器是最佳的選擇,建議應對急診科醫生作為常規技術培訓,以及在急診科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Gammage MD. Temporary cardiac pacing [J]. Heart, 2000, 83(6): 715—720.

[2] Greenberg HM. Bradycardia at onset of sudden death: potential mechanisms[J]. Ann N Y Acad Sci,1984, 427: 241—252.

[3] Bocka JJ. External pacemakers [EB]. Emedicine, 2010—12—23.

[4] Abate E, Kusumoto FM, Goldschlager NF. Cardiac Pacing for the Clinician[M]. USA: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LLC, 2008: 317—320.

[5] Sovari AA. Transvenous cardiac pacing [EB]. Emedicine, 2012—01—12.

[6] 張海澄, 李學斌, 郭繼鴻. 球囊漂浮電極導管床旁臨時心臟起搏術[J].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2003, 7(4): 247—249.

[7] Meister SG, Banka VS, Chadda KD, et al. A balloon tipped catheter for obtaining his bundle electrograms without fluoroscopy[J]. Circulation, 1974, 49(1):42—46.

[8]竇麗. 床旁臨時心臟起搏器入路及電極選擇[J]. 內蒙古醫學雜志, 2007, 39(1): 85—86.

[9] McGee DC, Gould MK. Preventing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J]. N Engl J Med, 2003, 348(12):1123—1133.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7)222號.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技術管理規范[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7.

[11] Laczika K, Thalhammer F, Locker G, et al. Safe and efficient emergency transvenous ventricular pacing via the right supraclavicular route[J]. Anesth Analg, 2000, 90(4): 784—789.

[12] Harrigan RA, Chan TC, Moonblatt S, et al. Temporary trans—venous pacemaker placement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J]. J Emerg Med, 2007, 32(1):105—111.

[13]劉利峰, 夏鵠, 劉先華, 等. 2008年全國內科急危重病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深圳: 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分會, 2008:21—22.

[14]謝秀樂, 涂立剛, 蔡倫安, 等. 圍手術期臨時心臟起搏器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 2007,23(8): 1149—1150.

(收稿日期:2012—04—18)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2.09.031

作者單位:澳門,澳門鏡湖醫院急診科

通信作者:陳苑琪,Email: .hk

篇2

【摘要】 目的 探討超聲定位中心靜脈置管術在搶救危重病人中的作用。方法 對128例危重病人采用超聲定位中心靜脈置管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結果 成功率為93.75%,無并發癥發生。結論 超聲定位中心靜脈置管在危重病人的應用既能有效的贏得搶救時間,又能減少反復穿刺給病人所帶來的并發癥。

【關鍵詞】 中心靜脈置管;超聲定位;臨床應用

危重病人搶救治療中進行中心靜脈置管術,對監測中心靜脈壓(CVP),指導補液量及速度,尤其在搶救創傷、失血性休克的病人時能迅速糾正休克,為搶救危急重病人贏得了寶貴時間[1]。常規的中心靜脈穿刺技術用于危重病人,一方面存在血管條件差、限制性等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傳統穿刺采用根據解剖標志的經驗性盲穿法,故一般耗費時間長,且穿刺相關并發癥時有發生。我科自2007年3月對128例需長期靜脈輸液的危重病人,采用在B超引導下中心靜脈穿刺置管術,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128例根據ApacheⅡ評分標準均達到3分以上的我科危重住院病人,其中膽腸吻合術后58例、肝葉切除后15例、門奇斷流術后8例、消化道出血44例、急性重癥性胰腺炎3例的危重住院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85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為56歲。

1.2 材料的選擇

Arrow International Inc公司中心靜脈導管包1個、多普勒SSD900型黑白超聲診斷機(Aloka株式會社,日本)、1%甲紫(龍膽紫)、2%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肝素帽、 125u/ml的肝素鈉鹽水100ml。

1.3 操作方法

超聲檢查:患者去枕平臥,肩部背展,頭偏向左側約45°(一般取右側頸內靜脈為穿刺點)。取甲狀軟骨上緣水平從正面確定頸內靜脈走行、與動脈及臨近重要結構的位置關系,進一步確定穿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用1%甲紫(龍膽紫)做好標記作為A點[2],按照上述方法在鎖骨上緣切跡1橫指處查找頸內靜脈作為B點(參見圖1)。按操作規范消毒穿刺部位、鋪消毒單,根據超聲檢查結果在A點用1%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局部麻醉,在A點向B點方向穿刺進針,按Seldinger法置入相應的導管[2]。

2 結 果

本組128例病人,一次穿刺成功120例,再次穿刺成功8例,一次穿刺成功率為93.75%,穿刺時間為3.0~5.5分鐘,平均為4.2分鐘。二次穿刺成功率為100%,無出現氣胸、血胸等并發癥的患者。

3 討 論

危重病人的搶救治療過程中需要注射搶救藥物、補液、靜脈營養、血液凈化治療、血流動力學監測等一系列搶救措施,但因這類病人常常置管困難包括限制性、血管條件差,躁動、不能配合操作者,肥胖、短頸,嚴重凝血功能障礙或置入大口徑靜脈導管,全身高度浮腫例,嚴重低血壓例。若按照采用解剖標志的經驗性盲穿法易出現以下并發癥:⑴氣胸:是較常見的并發癥。多發生于經鎖骨下的鎖骨下靜脈穿刺[3];⑵血胸:穿刺過程中若將靜脈或鎖骨下動脈壁撕裂或穿透,同時又將胸膜刺破,血液可經破口流入胸腔,形成血胸[3];⑶血腫:由于動靜脈緊鄰,操作中可能會誤傷動脈;⑷神經損傷:損傷臂叢神經時,病人出現放射到同側手、臂的觸電樣感或麻刺感;⑸胸導管損傷:作左側鎖骨下靜脈或頸內靜脈穿刺插管時有可能損傷胸導管,表現為穿刺點滲出清亮的淋巴液;⑹大血管和心臟穿孔:為少見的嚴重并發癥。

在超聲引導下對危重病人行中心靜脈置管,超聲可以清晰地顯示任何剖面的血管和周圍組織結構,結合患者病情特點和優勢靜脈分布確定穿刺側,探查靜脈走行、與動脈及臨近重要結構的位置關系,進一步確定穿刺方向、角度和深度,。依據超聲圖象,選擇頸總動脈外側旁開約0.89cm與環狀軟骨水平為進針點,由于定位準確,提高了穿刺置管的成功率[2]。若對本組患者按照常規解剖定位法反復試穿可能導致嚴重并發癥、穿刺時間延長或置管失敗而影響患者的救治。國外研究發現在超聲輔助下行深靜脈置管能縮短操作時間,提高成功率并減少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將超聲技術應用于中心靜脈置管相較于傳統的單靠根據解剖標志的經驗性盲穿法更加快捷、安全,對于危重病人的搶救,更適宜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高業霞,羅志剛.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在危重病人搶救中的應用[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1):35.

篇3

【摘要】:目的探討危重病人手背靜脈穿刺的方法。方法:將100例危重病人每人10次靜脈輸液,共1000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0次,分別采用傳統靜脈穿刺法和改進后的靜脈穿刺法進行手背靜脈穿刺,觀察其效果。結果對照組穿刺一次成功289例,觀察組穿刺一次成功456例,觀察組一次成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病人疼痛感輕。結論改進后的方法明顯優于傳統方法.

【關鍵詞】危重病人手背靜脈穿刺成功疼痛

靜脈穿刺是臨床應用最廣泛,最基本的護理操作之一,也是臨床治療搶救病人的主要給藥途徑,其技術水平的高低極大地影響著危重病人搶救的成功率和療效,同時也是對護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對護理工作質量的檢驗。危重病人由于其病程長,營養狀況差,血管多不充盈,碎性增強,且多伴隨消瘦或浮腫,另外由于其輸液時間長,血管硬化,容易滾動,用常規握拳法成功率低,且病人疼痛感強,筆者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和總結歸納出一種靜脈穿刺法,能提搞危重病人靜脈穿刺成功率,減輕病人痛苦,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了從2007年12月31日---2012年12月30日病程超過2個月,神智清楚,能準確表達其感受的危重病人共100例,其中慢阻肺43例,肺心病23例,結核性腦膜炎34例。年齡23歲---82歲,平均67·8歲,男73例,女27例,住院天數均超過10天,選取每位患者任意10次輸液作為研究對象,其中5次作為對照組,5次作為觀察組,每組輸液次數均為500次,兩組客觀條件比較無差異。輸液操作由筆者親自完成。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

篇4

市中醫院的急診主要分四塊區域,包括搶救室、輸液室、急診病房和監護室,我主要在搶救室和輸液室上班,就談一下這兩塊的工作流程和好的方面。

一、搶救室工作情況

1、先預檢分診給予掛號牌后掛號,對入院病人做到認真、細致的分診,對急、危、重癥患者能迅速及時處理。

2、進搶救室的病人,根據情況一般都進行心電監護、吸氧、測血糖、開通靜脈通路等措施。

3、搶救病人填寫急診重癥病人護理記錄單,保證搶救記錄的完整、及時、準確。

4、護送危重病人時,攜帶急診搶救箱(備有腎上腺素、阿托品、多巴安、注射用具等搶救用物),心電監護儀等。

5、護士搶救經驗豐富,技術熟練,對病情觀察比較細致,出現異常情況能及時處理,對重癥患者經處理病情穩定后在送病房進一步治療。

6、建立住院病人回訪制,以了解病人對急診工作的滿意度,聽取意見、建議,使急診工作做的更好。

7、遇危重病人搶救時,各科室醫生互相幫助,互相協助,共同搶救病人。

8、新老護士搭班,傳幫帶精神比較好。

二、輸液室方面

1、工作量很大,每天有兩三百個病人,但護士只有3人,因此很繁忙,沒有空閑時間。

2、人手雖然比較少,但查對制度很嚴,醫囑經兩人核對無誤后再執行。每做的一步操作(配藥、注射,巡視等)都要用掌上機掃描確認后,才能執行,以防差錯。

3、消毒無菌很嚴,注射時都是一人一巾一帶,止血帶用后浸泡消毒,送供應室塑封包裝。

4、藥物現配現用,避免失效。

5、輸液最后一袋液體貼上紅色標簽,防止漏掛液體。

三、其它方面

1、皮試液配置,用原液配置,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消毒用新潔爾滅(取新潔爾滅5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中)或酒精。

2、皮試過敏史蓋章,家屬簽字,嚴格執行詢問制度,更好的保護自己。

3、收費方面:凡進搶救室的病人都收床位費、等級護理費、危重病人搶救費等,費用收的比較細,不漏收。

4、科室的學習氣氛很好,科室組織的操作訓練,業務學習等,不管新護士還是老護士都認真參加,認真訓練。

四、新技術

1、口咽通氣管的應用。

適應癥:

(1)意識不清患者由于嘔吐反射減弱或頜部肌肉松弛引起的氣道梗阻。

(2)昏迷患者通過其它方式如頭后仰-托下頜或下頦前伸等方法開放氣道無效時。

(3)患者經簡易呼吸皮囊給氧時,口咽通氣管能托起咽后軟組織,有利于肺通氣及防止胃脹氣。

(4)防止經口插管者咬氣管導管。

(5)需要吸除患者咽部分泌物。

2、抽血氣(2ml注射器抽取肝素鈉1ml-打在針套內-抽動脈血后-針頭套上針套-送檢)。

篇5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329-01急診科是醫院文明行醫的窗口,是搶救危重病人的陣地,長期在這種高風險、高責任、高負荷的環境中工作,勢必會對護士的心理及精神產生一定的壓力,從而進一步影響搶救成功率?,F結合本人在基層急診護理崗位上工作十余年的體會,對急診護士心理壓力產生的原因進行以下的分析,以變今后更好地做好急救護理工作。

1 造成急診護士心理壓力的原因

1.1 工作特性 急診病人隨時都有呼吸、心跳驟停的可能,工作性質的特點決定了護士上班時不能有絲毫怠慢,必須時刻準備搶救病人,大腦神經時刻處于繃緊狀態,久而久之,會對護士產生疲乏感。

1.2 "三班倒"工作制 三班倒擾亂了護士自身的生物鐘規律。護士單獨值班時,要獨立完成繁重的護理工作,遇到危重病人搶救更是馬不停蹄。下班后隨時接到轉送病人的任務,這樣,不僅造成護士體力上的消耗,還影響了家庭生活,既而造成了護士情緒及心理不良狀態的出現。

1.3 急救環境 急診工作環境嘈雜,基層醫院又沒有保安值班。遇到喝酒及不講理的病人,任由病人無理取鬧、謾罵、甚至毆打。值班時,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如果病人欠費、逃費后,護士本人還要承擔追費責任,長期心身過度支出,卻得不到自身價值的實現。

1.4 高傳染的可能性 急診護士有很高的職業污染機會,遇有急危病人的搶救時,護士往往全身心的投入到搶救中去,而忽略了對自己安全的防護意識。長期下去,不少人顧慮重重,情緒低落。

1.5 死亡現象的刺激 急診病人常由于嚴重創傷造成面目全非、斷肢、內臟暴露等慘狀,這就直接對護士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另外,一些病人來院就診時,已處于瀕死期,病人的死亡也會使護士認為是自身工作的很小失誤造成的,從而產生心理負擔。還經常處于悲傷、生離死別的氛圍中,也極易導致心理負荷加重。

1.6 愿望與行為的沖突 在危重病人搶救中,醫生之間的處理意見不一致,或不同醫生下達醫囑相矛盾時,使護士難以執行。當護士感覺救病人的愿望與醫療水平、技能不足而發生沖突時,護士也會產生內疚、沮喪,這些矛盾的出現,會使護士心身健康受到不同的損害。

1.7 護患矛盾的沖突 護士在搶救危重病人時,往往無暇顧及其他就診病人,這樣對病人及家屬的要求就不能及時滿足,又沒能馬上給予解釋時,會引起病人及家屬的誤解、不滿,既而將怨氣向護士發泄,在這種狀態下,護士會產生委屈及失落感,這也是產生壓力的原因之一。

2 相應對策

2.1 提高護理技術水平 急診護士要加強急救操作及護理基本功的訓練,以提高搶救成功率。同時也可減少死亡對護士的刺激。

2.2 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急診病人隨機性很強,工作強度也無一定性,護士要根據個人生活習慣,合理安排生活、工作,以此減輕工作負荷。同時對搶救用的各種藥品、儀器要定期檢查,定人、定位、定量管理,有利于護士在搶救中能得心應手,提高搶救成功率。

篇6

靜脈留置針又稱套管針,作為頭皮針的換代產品,具有減少血管穿刺次數,對血管的刺激性小,減少液體外滲,不易脫出血管,減少患者對輸液的心理壓力,可隨時進行輸液治療,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搶救和提高護理工作效率,減輕護士的工作量等優點。留置針的諸多優點已越來越被廣大患者及護理人員所接受。靜脈留置針作為一項護理新技術正日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許多醫院都將靜脈留置針作為臨床輸液治療的主要工具。

1 臨床應用范圍

靜脈留置針的應用,涉及臨床各科,尤其是在搶救危重病人、輸注化療藥物和靜脈營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有將其成功應用于家庭護理的報道,其臨床應用范圍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1.1 留取血標本

在臨床上,可使用靜脈留置針留取靜脈血液標本,若通過動脈穿刺置管也可以用于留取動脈血液標本。留置針置管期間,血液標本隨時可取,能夠較方便地間斷、多次留取血液標本,從而減少了血管損傷,減少多次穿刺給病人帶來的痛苦。臨床常用于需反復多次采血進行電解質等生化檢查的危重病人或進行動脈血氣分析的呼吸機輔助呼吸的病人、某些需進行特殊檢驗項目連續、定時監測的病人,例如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療后心肌酶的連續測定、糖尿病病人葡萄糖耐量試驗中血糖的連續測定等。對照性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靜脈留置針采取血液標本對檢驗結果不會產生影響,與其他外周靜脈采血途徑相比,血標本檢測值差異無顯著性。

1.2 靜脈輸血、輸液

靜脈留置針能滿足不同年齡及病種病人的長期輸液,以及多次化療外周常用淺靜脈嚴重破壞、穿刺極度困難病人的多次輸液。留置針最大輸液流量可達97ml/min[1],能滿足危重病人搶救、圍手術期輸液、全胃腸外營養以及手術中快速輸血、補液的要求。放置靜脈留置針等于保留了1條開放的靜脈通路,可隨時給藥。對危重病人的緊急搶救更具有重要意義。

2 使用優點

2.1 為臨床治療和搶救提供便利

在臨床治療工作中,危重病人需經常性臨時用藥,且藥物種類多和快速輸入藥物,各類藥物之間相互無配伍禁忌,從靜脈留置針尾端可多部液體同時輸入,為搶救贏得了時間。

2.2 減少輸液滲漏

靜脈輸液滲漏不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也影響了治療、搶救工作。而靜脈留置針的應用則減少了輸液滲漏,它是由先進的生物材料制成,管壁光滑平整,在血管內有良好的柔韌性,可隨血管的形狀而彎曲,進入血管內的部分較長,因此不易損傷血管壁而引起滲漏。

2.3 減少血管穿刺次數

靜脈留置針能延長每次血管穿刺的間隔時間,減輕對血管的破壞,起到保護淺表靜脈的作用。對需要多次做靜脈輸液的病人,不需每次進行靜脈穿刺,減輕了工作量,同時也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

3 操作用物準備

3.1 留置針的選擇

目前我國大多選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Vialon材料制成的靜脈留置針。依據病人病情、年齡、靜脈情況、輸液量多少等選擇不同型號的靜脈留置針。通常,成人多用18G、20G留置針,小兒多用22G、24G留置針。

3.2 其他用物準備

除靜脈留置針外,其他用物準備基本同常規靜脈輸液法。另外準備肝素帽、無菌透明敷貼1貼或寬2.5cm、長(5-6)cm膠布2條。對于躁動的病人,可視需要準備約束肢體的用物。

4 正確留置靜脈套管針

4.1 正確的穿刺方法

在穿刺上方10cm處扎止血帶,2%碘伏消毒2次,待干,留置針外套管放松,針尖斜面向上,以15~30°進針,見回血后調整穿刺角度為10°左右順著靜脈走向將留置針推進0.5~1cm,抽出針芯。遇有無法確定針尖是否刺入血管時,可先將針芯拔出少許,松止血帶,讓液體滴入少量,如靜脈滴注通暢、局部無腫脹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進軟管.

4.2 妥善固定

采用與留置針配套的透明膠貼固定,使其松緊適宜,牢固美觀,保證針尖不扭曲、不折疊。再用填寫好日期的膠布固定三叉接口,為換藥、拔管提供依據。

滴入少量,如靜脈滴注通暢、局部無腫脹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進軟管。

4.3 封管方法

封管應采用連續、不間斷、邊推注邊旋轉式退出針頭的方法,封管液推注速度宜慢,使其充滿整個導管腔。有研究表明[2],生理鹽水可以替代肝素鹽水作為封管液。因生理鹽水能維持細胞外液容量和滲透壓,與體內鈉水平衡及血液循環密切相關,將生理鹽水充于留置針內可防止血栓形成,且無需配液,方法簡單,尤其適應于有出血傾向、凝血機制障礙和肝腎功能不全等不宜應用肝素的病人。生理鹽水用量為(3-10)ml,對于腦梗死或血液呈高凝狀態者封管液則最好選用稀釋的肝素鹽水,劑量以2ml為宜。

篇7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10(c)-055-02

眾所周知,對危急重病人的搶救能否獲得成功,護理工作起著關鍵性作用。病情重篤,隨時可能發生生命危急的病人在各種疾病中均可見到。其特點是病情復雜、變化迅速。中醫認為病情嚴重可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甚至出現亡陰亡陽,陰陽離絕的危候。由于危急病人病情瞬息萬變,故在搶救工作中必須分秒必爭、嚴密觀察、精心護理、精心治療,才能使病人轉危為安。

由于對病人的治療工作量90%以上是通過護理人員來完成的。所以我院根據中西醫的特點,針對危急重病人的護理特點,組織護理人員進行廣泛的培訓活動,現介紹如下:

1 對常見危急重癥情況的認識

常見危急重癥在各系統的表現不同。一般情況:高熱,脫水;神經系統:昏迷,驚厥,呼吸肌癱瘓,腦血管意外,持續性癲癇及腦實質的嚴重疾??;呼吸系統:大咯血,喉頭水腫,氣管異物,急性肺栓塞,呼吸衰竭;循環系統: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梗塞,心絞痛,心跳呼吸驟停,高血壓危象;消化系統:急腹癥,急性大出血,肝性昏迷;泌尿生殖系統:尿血,急性尿潴留,腎功能衰竭,宮外孕破裂;內分泌系統:甲狀腺功能亢進危象,糖尿病酸中毒;急性中毒;其他:藥物過敏,中暑,電擊,燒傷及創傷。

2 對常見危重證候的觀察

2.1 神志

危重病人如出現昏迷,抽搐,譫語,表情呆滯,反應遲鈍,抓空摸床,反射逐漸消失,大小便失禁,為瀕死征象。

2.2 體溫

體溫由高而低,全身汗出如油,四肢末梢逐漸變冷,常為瀕死征象,中醫稱為陰陽離絕。

2.3 脈搏

脈微而數:成人超過130次/min,小兒超過160次/min。見于循環血壓下降,心排血量下降等。中醫認為是正氣衰微、脈道不充或陰血不足之證。脈似隱似現,似有似無,常見于休克,此時伴有煩躁,神情呆滯,面色蒼白,肢冷等周圍循環衰竭征象。

脈微細欲絕:收縮壓常在7.5 kPa以下,舒張壓測不到,多為瀕危征象。

血壓及脈壓差:收縮壓下降,如收縮壓降至10.7 kPa以下,應考慮休克,晚期收縮壓、舒張壓測不到。血壓突然升高,伴劇烈頭痛、惡心、氣喘、嘔吐、視力模糊、甚至昏迷、抽搐、氣喘、心悸,以致出現肺水腫為“高血壓危象”。

2.4 呼吸

周圍性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出現三凹征,頻率淺快而有節律,伴咳嗽咯痰。中樞性呼吸困難:多為臥位,呼氣、吸氣困難或見周期性呼吸(潮式呼吸,嘆氣樣呼吸和抽泣樣呼吸)常不伴咳嗽咯痰。瀕死病人的呼吸:呼吸淺表或深長,時斷時續。如潮式呼吸,用口呼吸時下頜張開。

2.5 舌象

舌質:舌蒼白,為氣血大傷或嚴重失血后血紅蛋白減少,或舌組織水腫致微循環障礙所致。舌紅絳:多為熱入營血,見于敗血癥及重癥感染。藍舌:主危重疫癘,為氣血俱虧重癥??梢娪谘h衰竭,呼吸衰竭或嚴重缺氧和窒息時。舌顫抖:多為熱極生風或肝風內動。舌苔:黑苔由白而灰,由灰而黑多為重癥,見于高熱脫水,毒素刺激,胃腸功能紊亂。無苔:舌苔突退或完全消失,亦為危重癥侯。舌象的辨?。壕G膿桿菌所致的敗血癥,以光剝苔較多,鏈球菌、金黃色葡萄菌性敗血癥多為黃苔,癌癥病人晚期出現舌光亮而無苔,可見淺表潰瘍。

2.6 體液失調

脫水:癥見口渴、口干唇燥,尿少,眼窩下陷,皮膚彈性減弱,嚴重時煩躁不安,體溫上升,血壓下降,甚至昏迷。低血鈉:神志淡漠,極度疲乏無力,納呆,惡心嘔吐,肌肉抽搐,重者血壓下降,休克。缺水、缺鈉:以上兩種癥狀兼有,見于嚴重嘔吐、腹瀉、腹膜炎、燒傷等。低血鉀:見精神萎靡,疲乏,四肢無力,肌腱反射下降,腸麻痹,呼吸肌麻痹。常見于手術后長期禁食,嚴重腹瀉,嘔吐,胃腸減壓病人。輸液不當所致水腫,常因輸液過快所致。病人突感呼吸困難,胸前壓迫感和疼痛,煩躁不安,陣發性咳嗽,吐白色或粉紅色泡沫樣痰,肺部有濕音。

3 危重病人的護理

3.1 熟練掌握急救護理技術

如遇到病人病情突然惡化,除囑家屬或其他人找醫生外,護士應當機立斷,根據病情迅速進行吸痰、給氧、人工呼吸、體外心臟按壓等搶救,切不可放下病人,去找醫生而錯過搶救時機。

3.2 制定周密的護理計劃

針對病情,醫護密切配合,制定切實可行的中西醫護理計劃,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并組織落實,這是保證搶救成功的重要一環。迅速將病人置于去枕平臥位,以利于腦部供血。給予氧氣吸入,注意保暖,盡量不搬動病人,若必須搬動,動作要輕。

立即建立至少兩條靜脈通道,以利輸液和給藥。若周圍靜脈萎陷,穿刺困難,可考慮行鎖骨下或鎖骨上靜脈穿刺,必要時做靜脈切開。嚴密觀察病人脈搏、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及神志、面色、四肢溫度變化等情況。留置尿管監測每小時尿量、尿比重,協助醫生迅速建立中心靜脈壓監測,做好血氣分析。護士應準確記錄補液的種類和入液量。要定時給病人翻身,以防褥瘡的發生。積極預防并發癥,防止感染。

3.3 保持各種導管的通暢

危重病人在治療的過程中,身上往往有數條管子,如氧氣管、胃管、氣管切開套管,胸腔閉式引流及導尿管等。這些管道都與病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稍不注意就會給病人帶來痛苦甚至造成搶救的失敗,故需認真觀察,精心護理,保證各種管道的暢通。

3.4 警惕病情反復

有些危重病人經過積極搶救后病情暫時好轉,此時絕不可麻痹大意。如有機磷中毒病人易復發而猝死。安眠藥中毒亦極易復發。心肌梗死病人好轉后因活動又可突然惡化,心衰病人可在大小便后心跳突然停止,故應警惕,防止復發。

3.5 飲食注意事項

給予病人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增強病人抵抗力。

4 準備好急救藥材

包括幾方面:①除準備好常用西藥搶救藥品外,還應備好中藥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室丹、速效救心丸、心寶、止痙散、云南白藥、人參注射液等。②急救用品則根據本院具體條件配備。

篇8

【關鍵詞】 急診急救;急診學;醫院管理

我國的急診發展迅速,經歷了急診室——急診科——急診部——急救中心的發展模式,并升華到了有固定的急診急救專業及人才隊伍,急診業務也得以不斷拓展,隨其功能的擴展也使急救工作更加系統化和規范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對急診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病人對急診醫療和服務又有了新的標準,單憑醫院先進的儀器和急診人員單純的操作技能,已經不能更好地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急救意識。

1 急診急救工作的重要性

急診急救工作是醫院醫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急診急救工作在醫院工作中占重要地位,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急診急救工作要求也越來越高,做好急診急救工作可將病人從死亡邊緣搶救過來,降低并發癥和致殘率,從而提高治愈率和人類壽命。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斷豐富提高,突發性意外事件如:交通事故、各種中毒、火災、溺水、坍塌等日益增加,人們迫切需要一支高效優質訓練有素的專業急救隊伍,以滿足保障各種急救任務的較好完成。

2 急救組織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各種疾病和災難的發生越來越多,急救醫學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廣。急救醫學也承載著越來越大重的任務和責任。

急診科、急診醫學科或急救中心是醫院中重癥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診病人入院治療的必經之路,是醫院總體工作的縮影,直接反應了醫院急救護理工作質量和人員素質水平。

在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醫療市場的競爭愈加激烈,國內外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服務理念和新的技術不斷涌入國內市場,這無疑對急救組織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3 急診急救工作質量要求

3.1 急救人員要具有良好的醫德和獻身精神。

3.2 強調時間觀念,時間長短是評價工作效率、醫護質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3.3 強調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和效率。

3.4 搶救藥品、物品、儀器完備固定放置要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3.5 搶救記錄及時完整、清楚、真實。

3.6 建立常見疾病搶救預案。

3.7 搶救工作組織要嚴密,做到人在其位,各盡其責。

3.8 嚴防差錯事故。

3.9 嚴防交叉感染。

4 急、危、重病救治策略

4.1 院前急救——急診室搶救——ICU加強治療一體化,急診和重癥監護治療是整個生命支持連續體中彼此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的核心環節,只有對急病患者在黃金時間內完成心肺復蘇等基本救治,危重病醫生才有可能介入,進行進一步加強治療建立急救一體化,有利于危重病急救人才的培養和專業水平的提高,減少醫療環節,縮短搶救時間,爭取救治時機。

4.2 綜合救治 在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由于病情危重往往不容細查慢診,很多患者??魄闆r看起來都不嚴重,但綜合在一起整體的打擊就能引起死亡,急危重病醫學是醫學發展的需要,其突出的特點是跨專業、多學科,在分科不清的情況下在搶救時進行科學內容的綜合。所以從事急危重病專業的醫護人員應掌握跨學科、跨專業有關危重病急救知識和技能,具有高度責任心,嚴謹的工作態度,良好的心理素質與應變能力,才能應付預知的病況以及對眾多的急危重病患者進行有效的救治。

4.3 建立各種危重癥的救治流程、制定各種危重癥的搶救流程。如心臟驟停的處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的處理流程;大咯血的處理流程;急性化學中毒的處理流程,可幫助醫生快速作出臨床決策,節約搶救時間,并可節省腦力,提高工作效率。

4.4 對危重患者進行評估,是當前急危重病救治工作的重要環節,評估內容以病情及臟器功能為基礎,可評估疾病的嚴重程度及預后,有助于對危重癥病人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

5 心理學在急診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更加重視生活質量、生活方式及各種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和發展中的作用。隨著現代醫學的高度發展,人們更加強調心理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國外一位資深的心理醫師曾經斷言隨著中國社會向商業化的變革,人們面臨著心理問題對自身存在威脅將永遠大于一直困擾著中國人的生理疾病,許多身心疾病都是由生活忙亂,情緒經常處于緊張狀態而引起的,患病是機體不適應生活環境的結果,是受環境制約的心理因素影響的生理功能。2003年我國醫學調查發現心理疾病已躍入前五名,可見心理醫學的重要性。

急診工作的社會性和緊迫性使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急診過程中把握病人就診時心理變化,提高醫護人員本身的心理素質,是搶救能否成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目前的急診急救模式需要應用心理學的規律與急救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滿足人們日益提高的就醫需求,才能充分調動急診醫護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推動急診事業的不斷發展。

6 如何做好急診急救工作

6.1 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落實危重病人搶救制度,樹立風險意識、責任意識,工作盡職盡責。

6.2 熟練掌握常見病、多發病的救治原則,學習和掌握急救病人中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原因、病理、癥狀、體征,急救處理時判斷迅速準確,處置熟練,措施行當有效,將病人的痛苦降到最低。

6.3 加強基本技能的培訓,熟練掌握靜脈穿刺技術,能迅速建立靜脈輸液通路,為及時有效的搶救贏得時間,正確使用包扎、固定、搬運方法,降低致殘率。

6.4 掌握急救藥品的用藥原則,熟練掌握常用藥物的藥理作用、常用劑量、使用方法、不良反應,如:心梗病人入院前的溶栓治療,真正達到有效救治,為院內的進一步治療打下良好的基礎,降低并發癥的發生。

6.5 熟練掌握各種搶救儀器的使用和操作技術,如:除顫儀、呼吸機、心電機、心肺復蘇機、洗胃機、吸引器等使用和操作技術,并能熟練應用于各種病人的搶救之中,從而降低死亡率。

6.6 工作謹慎做到嚴、細、實;虛心、不恥下問,保證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 建宇,李楊.襄樊市中醫院質量管理“落地有聲”[J].光明中醫,2010年03期.

篇9

【關鍵詞】ICU; 護生; 臨床教學

重癥監護室(ICU)是危重病醫學的臨床基地[1],是危重病人集中管理的地方。作為臨床實習的一個重點科室,ICU復雜的儀器設備和多變的病情往往使實習生茫然不知所措,不能很好進入角色。為提高臨床實習教學質量,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筆者對本院ICU臨床帶教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方法,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2010年6月~2011年5月我院外科ICU共接收36名實習護生。其中男生4人,女生32人。本院校學生20人,在ICU實習時間為3周;外校學生16人,ICU實習時間為4周。本科學歷32人,大專學歷4人。ICU實習內容包括:基礎護理、??萍夹g操作及??评碚撝R。

1.2 教學方法

采取一對一方法實施臨床帶教。入科前3天由總帶教老師負責培訓,包括介紹ICU的組成、職能、環境、進入ICU的注意事項、ICU的工作特點及服務理念等,讓學生對ICU及危重病醫學有初步的認識。根據實綱的要求制定帶教計劃,要求細化到每周的教學安排。

實習最后一周進行出科成績評定。評定指標及考核內容包括:評價表(包括思想品德、工作紀律、工作整體性、計劃性、獨立性、合作能力、應急能力等的總評)占20%、過關項目占20%、護理程序運用占10%、基礎操作占20%、??撇僮髡?0%、理論成績占10%。

2結果

36名學生全部按照計劃完成ICU實習,掌握ICU基本工作流程和基礎的監護搶救技術。護生出科平均成績為87.2分,理論成績平均84分,技術操作成績平均89分。

3討論

ICU收治的是各種急、危重病人,涉及多個臨床???,集各種先進監測、儀器設備于一體,實習環境有一定的特殊性。而教學大綱針對ICU的實習要求存在內容廣泛、操作復雜與實習時間較短的矛盾,因此認真分析臨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合理的ICU護理教學方法是臨床教學的重點之一[2,3]。我院作為醫學院校的附屬醫院,教學任務繁重,而且ICU接收的實習護生來自不同的院校、實習時間有所不同,給臨床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3.1護生進入角色困難

重癥醫學雖然已經成為二級學科,但在部分醫學院校沒有開設相關課程,學生在基礎學習的過程中幾乎沒有涉及危重病醫學的專科知識,僅是在各門臨床課中學到一些疾病危重階段的內容,這可能導致學生到ICU后不知從何學起。而且ICU環境特殊,工作壓力大,具有儀器設備多、報警聲音不斷、患者病情危重、突發事件多等特點。部分護生可能因環境陌生或壓力過大產生恐懼心理,很難適應實習角色,面對病人感到束手無策。

3.2不重視基礎護理

ICU基礎和??谱o理操作較多,護生往往在實習初期對技術性較高的??撇僮?,如動脈采血、氣管插管、床邊血液凈化治療等學習興趣濃厚,積極參與,但對床上浴、口腔護理、更換床單等基礎護理重視不夠,在完成實綱的要求后不主動參與生活護理。

3.3缺乏整體醫學觀念

ICU 集中了各??莆V夭∪?,而且同一患者的疾病往往涉及多個臟器、多個學科。與傳統學科不同,危重病醫學更強調以整體的思維來診治患者[4]。護生從其他??戚喌絀CU 實習,往往只能觀察到患者片面的生命體征的改變,缺乏從患者整體進行綜合判斷的思維方式,需要在實習過程中逐漸加強。

3.4帶教老師壓力大

帶教老師是臨床教學的主體之一,其綜合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質量的好壞[5]。ICU工作高度緊張,護士隊伍較年輕,帶教老師要承受來自學生和危重患者的雙重壓力,需要付出雙倍精力,在某種程度上臨床教學可能成為工作的負擔,致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未得到老師足夠的專業指導和實踐機會,ICU實習有可能變成單純的觀摩學習。

4管理對策

4.1臨床教學循序漸進

為減輕護生壓力,教學應按照計劃循序漸進展開,學習內容由易到難。制定每周的教學計劃,第1周以熟悉環境、了解ICU理念和工作模式為主,消除學生對ICU恐懼、排斥等心理。第2~3周實習內容逐漸接觸ICU常見的危重病人護理及基本搶救監護技能,理論講課和臨床實踐同步進行。第4周進行考核,檢查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學生對此教學計劃接受度比較高,能較快轉變角色,順利完成ICU實習。

4.2重視帶教老師的選拔和培訓

帶教老師的言行對護生的臨床實習和今后的工作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首先帶教老師必須具備較為廣博的專業知識、高超的臨床技能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剖以O立總帶教老師,負責整體把握教學計劃和日常教學工作的安排和調整。所有帶教老師必須參加醫院的教學培訓后方能擔任教學工作。每年度教學結束后實習護生評出優秀帶教老師,給予相應的獎勵。

4.3培養臨床整體思維能力

在ICU臨床教學中要堅持整體思維,無論病人還是疾病都要從整體角度進行分析判斷。教會學生不僅要觀察監護病人的生命體征和病情,還要考慮病人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反應。帶教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病人的基礎生活護理,提高學生對基礎護理的重視度。

4.4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改變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理念,采取教、學互動,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查房時選擇有代表性的病例,或將臨床常見問題、重點問題制作成討論題,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討論式教學法,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促進學生練習從整體的觀念思考臨床的問題。

由于ICU病人周轉快,一些很有教學意義的病人往往很難在有限的實習時間內碰到,因此,總帶教老師將平時遇到的典型病例收集整理,做成多媒體教學材料,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總之,ICU臨床實習是護理教學的重要階段,認真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因人施教,教學計劃與時俱進,有利于提升護生的臨床護理水平和思維能力,提高臨床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大為. 21世紀的醫師叢書-危重病醫學[M]. 北京: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0

[2]梁玲, 高海蓮, 曾新芝. 高職護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實踐與探討[J]. 實用全科醫學, 2008, 6(2): 161-162

[3]張春英. 臨床護理教學工作探討[J]. 實用全科醫學, 2006, 4(6): 692-693

[4]葉進燕, 林錫芳, 潘景業. ICU臨床見習帶教的方法和思考[J]. 醫學教育探索, 2007, 6(11): 1056-1057

[5]邊巍, 羅媛, 張媛, 等. 臨床實習管理及帶教工作體會[J]. 華北國防醫藥, 2008, 20(2): 34-35

篇10

【關鍵詞】危重病人;腸內營養;護理

研究證明,合理的營養支持是搶救和治療危重病人必不可少的環節,正因為如此,近年來腸內營養在危重病人中的應用得到了長足發展,腸內營養不僅能夠保護胃腸黏膜,維護胃腸功能,還能夠維持正常的內臟血流。危重病人的身體狀態處在高度分解代謝的狀態下,場內營養可以為病人供給充分的能量,以糾正負氮平衡,還能夠防止因細菌移位造成的腸源性感染。本文對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腸內營養的68名危重病人的護理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詳見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資料的選取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施行腸內營養的68名危重病人。68名患者中,男性患者41名,女性患者27名;年齡最小的18歲,年齡最大的88歲,平均年齡為47歲。在所患疾病上,有39名患者診斷為重度胸腹復合傷,有14名患者被診斷為頭胸復合傷,15名患者診斷為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癥,68名患者均存在腸胃功能問題,不能經口進食,經專業診斷需要進行營養支持治療長達7天以上。

1.2方法患者在開始腸內營養治療后,定期對患者的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和血糖進行連續監測。

1.3營養支持給予途徑①經鼻胃管途徑:此種營養支持給予途徑適用于腸胃功能狀態正常,施行期間沒有出現昏迷,或者在短時間內尚且可以完成鼻飼給予營養途徑到口服飲食這一過渡的病人。②經鼻空腸置管喂養:若患者腸胃功能處于正常狀態,且沒有昏迷,或者在短時間內能夠完成鼻飼給予營養途徑到口服飲食這一過渡,那么可以使用此營養支持給予途徑,此方式能夠使因導管途徑問題產生的誤吸和返流發生幾率降低。③經胃、空腸造口喂養:這種方式因其具有創傷性,所以適用于需要長時間進行腸內營養的患者,這種方法需要運用手術造口的方式將營養管放置到胃或空腸內。

1.4腸內營養的應用原則腸內營養的應用要充分考慮到患者的腸胃功能,可以選擇要素型和整蛋白型兩種腸內營養類型。要素型腸內營養劑:百普素、百普力。整蛋白型腸內營養:使用這類腸內營養供給的患者因要使用安素、能全素,所以患者的腸道功能要處于一種較為良好的狀態。在進行腸內營養治療的過程中,要注意對患者血糖和電解質的測定,詢問患者胃腸道情況,根據患者的不同身體狀況調整腸內營養液的劑量和濃度。

1.5喂養方式①一次性投給:這種方式是把調配好的腸內營養食物一次性注入,這種方式存在諸多并發癥。②間歇性喂養:就是分次給予所需的腸內營養食物,注入頻率為3-4小時給予一次,若需重力滴注,注入頻率為30-40分鐘給予一次。③連續滴注:這種方式需要借助于腸內營養泵,對患者連續性20-24小時內進行滴注,因為此種方式需要時間較為長久,就要求患者能夠具備較好的耐受力。④循環滴注:此種方式需借助于輸液泵的控制,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持續泵入。

2結果

在資料所選取的68名危重病人中,有4名患者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消化道出血而中止鼻飼,其余64名患者耐受性良好,68名患者在接受營養支持療法后2周,測量患者血糖、血紅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恢復到正常。

3討論

3.1營養支持的基本概念營養支持是指為治療或緩解疾病,增強治療的臨床效果,而根據營養學原理采取的膳食營養措施,又稱治療營養。所采用的膳食稱治療膳食,其基本形式一般包括治療膳、鼻飼、管飼膳、要素膳與靜脈營養。是維持與改善器官、組織、細胞的功能與代謝,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發生的主重要措施。腸內營養支持的適應證包括:①經口攝食不足或不能經口攝食者??谇荒[瘤、咽喉腫瘤手術后;營養素需要量增加而攝食不足,如膿毒癥、甲狀腺功能亢進、惡性腫瘤及其化療或放療時、畏食、抑郁癥;中樞神經系統紊亂,如知覺喪失,腦血管意外以及咽反射喪失而不能吞咽者。②胃腸道疾病。胃腸道瘺;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結腸炎與克羅恩?。?;短腸綜合征;胰腺疾病、腸道準備。③胃腸道外疾病。腫瘤放療和化療的輔助燒傷和創傷;術前和術后營養支持;心血管疾病;肝病、腎病、腸外營養的過渡;先天性氨基酸代謝缺陷。腸內營養支持的禁忌癥包括胃腸道功能衰竭;完全性腸梗阻;嚴重的腹腔內感染。

3.2危重病人腸內營養的護理

3.2.1鼻飼管的護理鼻飼管的選擇大多數為采用鼻腸胃管或者是鼻胃管,導管放置后,要注意對存在躁動或不配合的患者進行適當的約束,以防導管的意外拔出。導管的固定要使用無侵入性的固定方法,將長方形繃布的上端貼在鼻尖下端,然后再把繃布的下端撕開,左右交叉后螺旋粘于鼻飼管。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鼻飼喂養的時候,要注意檢查鼻飼管的位置是否正確,并抽取胃液,這樣能夠保證腸內營養的順利進行。為了防止導管堵塞,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如果持續性輸注高濃度營養液,要每隔2-4小時用10-20毫升溫開水對導管進行沖洗,間隔24小時要更換體外輸注管。②如果需要經鼻飼管給予藥物,要注意不同的藥物區分輸注,這樣可避免藥物和營養液混合。

3.2.2營養液輸注的護理營養液的溫度要有效控制在35-37攝氏度之間,如果天氣寒冷,要輸液時要先加溫輸注,輸液增溫器的使用應放置在輸液管道上離輸入口的段上,還要注意更換增溫器的位置,以防局部溫度過高。護理人員在進行營養液調配的時候,要注意檢查營養液的外包裝和出廠日期,避免把過期、污染的營養液輸注給患者,在進行操作前,要注意對手部的清潔,營養液要搖勻。營養液開啟后的放置條件是,2-8攝氏度條件下不超過24小時。輸注營養液時的正確是取臥位,頭部抬高30-45°,輸注后半小時可調整。

3.2.3口腔護理經總結及研究,很多腸胃置管的病人,會發生口腔炎。這主要是因為一旦口腔腺體長時間缺乏食物刺激,口腔內唾液分泌會逐漸減少。所以,對于腸胃置管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指導幫助其進行漱口,一般使用水或者漱口液,昏迷患者要用生理鹽水對整個口腔進行擦拭。

3.2.4心理護理有的危重病人實施了氣管切開,多個引流管會對患者產生刺激,引發疼痛;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過程中,患者也會發生反復性的腹脹和腹瀉,這些原因都會使患者對治療產生抗拒心理,不愿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這時候護理人員要耐心解釋相關知識給患者及家屬。諸如腸內營養的優點、在進行腸內營養支持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等,要及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詳細介紹并進行詳細溝通,及時處理出現的問題,使患者能夠信任和依賴于護理人員。

4小結

危重病人是臨床營養支持最重要的群體之一,這是因為患者出現的應激性分解代謝增強,危重病人因為疾病原因很多還實行了機械通氣、氣管切開等,其能量消耗增大,對營養的需求也就隨之增高;另一方面,危重病人的肝腎功能不全,營養負荷地下,會出現代謝紊亂現象。經研究,臨床上及早給予患者胃腸營養支持并進行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能夠使患者內環境紊亂明顯降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并使患者死亡率降低。

參考文獻

[1]嚴海萍.危重病人的腸內營養應用及護理[J].青海醫藥雜志,2006(36).

[2]張水嬌.危重病人的腸內營養支持[J].現代醫藥衛生,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