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平衡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4: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平衡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概念模型;評價體系;生態位理論;平衡發展;公立醫療機構
[中圖分類號] R19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5(a)-0153-05
[Abstract] With combination of context analysis based on literal review, depth interview and experts consultation, it could be constructed a concept model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balance development for public medical institutions guided by the niche theory, from facets on the dimension, width, overlap and density of the niche. The niche would offer a new perspective on evaluation system of balance development for public medical institutes, and the concept model on evalu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the ecological chain of medical industry, finding 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alance development for public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cept model; Evaluation system; The niche theory; Balance development; Public medical institutions
醫改是世界性難題。作為新一輪醫改的重點內容之一,公立醫療機構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1],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盡管已經總結出“三明模式”“海寧模式”“神木模式”等代表性做法,但“社會資本辦醫”、移動醫療以及人口老齡化等醫院外部的機遇和挑戰,和不少醫務人員流向民營醫院、第一志愿報考醫學專業的人數呈現下行趨勢[2]等來自醫院內部的威脅,進一步加劇了醫療服務需求增長與醫療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突出了公立醫療機構學科發展與后勁不足之間的矛盾,更削弱了公立醫療機構的市場競爭力。公立醫療機構內憂外患,亟需重新審視自身在生產要素,如資本、人才、技術、設備、藥品等日益市場化的今天,如何才能夠平衡、可持續發展?前期研究提示生態位理論對醫療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適用性[3]。然而,生態位理論如何才能指導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尚需系統梳理與解答,課題組以構建基于生態位理論的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評價系統的概念模型作為切入點。
1 研究方法
1.1 基于文獻回顧的內容分析法
以主要源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萬方數據庫以及Emerald管理學電子期刊全文數據庫等網絡資源的國內外關于醫院平衡發展評價的相關文獻為研究資料。采用基于文獻回顧的內容分析方法,圍繞“平衡發展”“可持續發展”“醫院”“醫療機構”“公立醫療機構”“影響因素”“作用因素”“評價”“生態系統”“生態鏈”“生態位”“概念模型”“生態位理論”“balance development”“developing in bal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spital”“medical institution”“public hospital”“influencing factor”“evaluation”“assessment”“ecological system”“ecological chain”“ecological niche”“concept model”“the Niche Theory”等重要詞匯,進行編碼、分析、統計、歸納、關系梳理、重構與總結闡述等,進一步提出觀點。
1.2 深入訪談法
圍繞包含公立醫療機構在內的醫療行業生態鏈,遴選代表性的生態元(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衛生相關部門、醫藥及相關企業、醫藥院校、保險機構、醫療機構、醫院管理研究及社會咨詢機構)及其代表性的成員(含患者及居民)進行深入訪談,了解其對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的看法,在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中可能發揮的作用、利益訴求及帶來的影響。
1.3 概念模型構建法
根據扎根理論,從公立醫療機構及相關生態元的利益訴求中篩選各影響因素(亦稱生態因子),并根據生態位諸理論[4-10],梳理諸生態元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關于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的作用與方向,建構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評價體系的概念模型。
1.4 專家咨詢法
針對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的影響因素與評價體系概念模型,遴選衛生行政管理部門、醫療機構、醫藥院校、醫藥企業等來源的專家,開展咨詢活動,并根據專家反饋對概念模型進行修正。
2 基于生態位理論的醫療行業生態系統
2.1 醫療行業生態系統與醫療機構生態位
生態位指一個生態群落中,一個物種和其他物種相關聯的特定時間位置、空間位置和功能位置[11]。生態位理論揭示了生態系統中每一個個體、種群和群落在長期的生存競爭中擁有一個最適宜的時空、功能位置――生態位。課題組將公立醫療機構視作一個生命體,它根植于醫療行業生態系統中,同樣遵循生態位理論。
醫療行業生態系統是由醫療行業生態鏈及行業外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撐而共同構成,各組成部分在各自生態位置上發揮應有的作用,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協調運作,見圖1。公立醫療機構為代表的醫療機構,處于醫療行業生態鏈的中游。如果用生態元來表示生態鏈中的每個組成部分,公立醫療機構則是醫療行業生態鏈中游的生態元。在醫療行業生態鏈上,對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產生影響的不僅有來自上下游的生態元,如院前急救機構、臨終關懷機構,還有來自中游的平行生態元,如基層醫療機構、社會醫療機構,更有處于行業外環境的生態元,如政府機構、行業主管支持機構、檢查監管機構、行業評價監督機構、行業支持機構、人才培養機構、物業服務提供機構及行業影響機構等。
醫療機構生態位指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環境下,醫療機構以其掌握的各類資源為基礎,通過醫療機構內部各項管理子過程的交互作用,主動獲取[12]醫療機構生存、發展能力以適應環境,從而選擇和占據的醫療行業生態系統中的恰當位置。這里所謂的恰當,指的是醫療機構擁有其生存、發展所需要的時空、資源,與其他醫療機構間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惡性競爭,有良好的外在條件與內在戰略布局,強調外在條件的充分性與內在戰略布局的差異化。從醫療行業生態系統不難看出,公立醫療機構的平衡發展需要考慮生態系統中各生態元帶來的影響。
2.2 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的影響因素
結合衛生系統宏觀模型[13]及戰略分析有關原理[14],如圖2示,與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密切相關的因素很多,除了當前因素,還有未來因素;除了行業外因素,還有行業內、機構內因素;除了空間因素,還有資源因素(不包括空間因素帶來的資源)。厘清影響因素,是評價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的基礎。根據生態位理論,可以把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的影響因素主要歸為四類,即生態位維度影響因素,如時間、空間、資源等;生態位寬度影響因素,如行業內外資源、機構內資源等;生態位密度影響因素,如醫療衛生資源空間分布、區域衛生規劃等;生態位重疊度影響因素,如服務人群、疾病分布等。根據矛盾論的原理,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15],因此,行業外與行業內的因素對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的影響最終還是通過機構內的因素發揮作用。
2.3 醫療機構間的競爭與其生態位的關系
2.3.1 生態位的重疊是醫療機構競爭的本質原因 當醫療機構的空間距離較近或者服務功能及內容相似時,生態位即發生重疊,尤其是服務功能內容相似且空間距離較近時,重疊度進一步加劇帶來競爭。根據生態位理論可以將醫療機構間的生態位關系分為完全重疊、交叉、毗鄰和分離,其競爭強度按序遞減。提示為了避免醫療機構間的惡性競爭,應盡量避免生態位重疊,要么在醫療機構布局上預留足夠的空間距離,要么在履行的服務功能與提供的服務內容上突出特色,即強調專科專病特色。
2.3.2 醫療機構生態位的競爭是多重競爭 醫療機構生態位的競爭[16]是以醫療資源為主的多重競爭,包括患者需求、成本、技術、價格[17]等方面。其中患者需求的競爭強調醫療機構提供服務的優質、全面及滿足需求程度;成本的競爭強調醫療機構滿足患者需求所支付的成本高低,主要體現在醫療設施、醫藥、人力等方面;技術的競爭強調醫療機構技術水平高低,主要體現在高水平醫務人員引進及現有人力培訓方面;價格的競爭強調醫療機構提供同等水平服務的價格高低。技術、價格都是患者就醫流向的驅動因素。
2.3.3 醫院生態位的錯位或分離是醫院競爭的結局 自然界物種之間相互競爭的結果是達到彼此競爭的平衡態,表現在生態位互不干涉,這種現象叫做生態位錯位或生態位分離。醫療機構的競爭亦如此。為了避免惡性競爭浪費資源,一般宏觀上采取區域衛生規劃,微觀上采取差異化策略,使彼此生態位錯位或分離。提示醫療機構若需平衡發展,應通過宏觀、微觀的努力,實現生態位間的相對平衡。
3 基于生態位理論的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評價體系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18]是人們內在思想與訴求的外化與表現。根據生態位理論可知,醫療機構若需平衡發展,在醫療行業生態系統及行業生態鏈中應擁有恰當的生態位。鑒于生態位具有維度[19]、寬度[20-21]、密度[19]、重疊度[20,22]等表征,評價公立醫療機構能否平衡發展,不妨從生態位維度、寬度、密度和重疊度這四個方面展開,見圖3。
3.1 生態位維度
公立醫療機構能否平衡發展,應考量其生態位占據維度的情況。其中,空間維度體現在公立醫療機構的空間規模、是否存在分支機構等??臻g維度直接影響到房屋建筑面積、床位數,進一步影響到患者及其家屬的就醫體驗。時間維度主要考察公立醫療機構是否具有長遠的發展眼光,是否能夠洞察社會、經濟、文化等形勢發展將帶來的戰略格局。清?陳澹然在其《寤言二遷都建藩議》中指出“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事者,不足以謀一時”,足見時空維度的重要性。資源維度體現在公立醫療機構占據的來自行業內外、機構內的各種資源,涉及政策、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環境、法律、人群健康情況、行業文化、競爭對手、戰略盟友、行業品牌等,還涉及醫療機構信息化、醫療資源、人員基礎、體制機制、價值觀,以及服務產出的質量、效率、公益性等。
3.2 生態位寬度
公立醫療機構能否平衡發展,還應考量其生態位占據的寬度情況。所謂寬度,指的是占有時空的大小、資源的多少。不論是行業內外、機構內,如前所述存在諸多資源,亦往往存在相應的時空特點。如醫療機構信息化,其發展階段、涉及范圍、覆蓋程度、存在介質、實現手段等,表現出時空、資源等維度的性質。又如人員基礎,主要指公立醫療機構人員的政策知曉率、員工自由度、自主管理率、機構價值觀認同度等,反映人心向背,即對機構是否具備高位的滿意度、認可度,是否擁有統一的愿景,機構是否建立強大的文化,均將影響到機構發展后勁。根據文獻回顧與訪談結果,公立醫療機構生態位寬度可細化為行業外、行業內、機構內三個方面,其中,行業外部因素除政策(醫改、物價、醫保、衛生總費用占比、宏觀政策布局等)、經濟(GDP或GNP、可支配收入等)、社會文化(物流成熟度、醫患和諧、患者滿意度、文化認同度等)、技術(科技發展水平、信息化等)、環境(自然地理類型、氣候類型等)、法律(出臺與落實情況)外,還包括人群健康(健康期望壽命、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行業內部因素包括行業文化(執業信條、公益性)、行業品牌(醫院??坡曌u等)、戰略盟友(醫聯體或共同體、社會資本辦醫、移動醫療、醫生集團等);機構內部因素以公益性、價值觀、質量與效率為核心,包括醫院信息化、醫療資源(編制、床位、醫務人員數量結構分布、醫療設備、技術水平、資產使用情況、財政投入占比、基礎設施、醫院文化及貫續醫療度等)、體制機制(領導體制格局、法人治理、人事制度、績效薪酬制度等)、人員基礎。
3.3 生態位密度
生態位密度指單位時空中醫療機構的數量,分當前和長遠兩個階段。著眼當前,表現在醫療衛生資源的空間分布上;著眼長遠,則依賴區域衛生規劃??剂抗⑨t療機構生態位密度的本質仍在于分析醫療機構占有時空資源的多寡,但強調權衡占有時空資源的相對數。
3.4 生態位重疊度
生態位的重疊度強調考察醫療機構占有時空資源的重疊程度。文獻回顧與訪談結果提示,公立醫療機構生態位重疊度主要表現在政策資源、疾病分布、服務人群、患者就醫驅動等幾個方面。其中,政策資源的重疊度用于分析公立醫療機構相關政策的覆蓋面,或者是這些政策在醫療機構內部的具體落實情況;疾病分布與服務人群的重疊度,主要受疾病譜及人群結構、分布的影響;患者就醫驅動的重疊度,指的是患者到醫療機構就診的動機,是疾病、機構為中心,還是專家為中心。不論是政策資源、疾病分布,還是服務人群、患者就醫驅動,均是醫療機構服務內容、治療病種及學科建設情況等重要表征,即考察相互間服務內容、治療病種及學科是否重疊及重疊程度。
4 結語
構建基于生態位理論的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評價概念模型,有利于跳出醫療行業本身,從“生態文明”的視角,更宏觀、全面地審視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的影響因素,明確機構發展方向及其在行業生態鏈中的位置,特別是資源占有情況,從而調整發展戰略。同時,概念模型有利于指導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公立醫療機構的管理者認清形勢,總結公立醫療機構發展改革的一般規律。綜上所述,基于生態位理論的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評價概念模型,拓展了分析公立醫療機構改革的視野和思路,便于全面審視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態勢,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從而為指導公立醫療機構平衡、可持續發展提供直觀、可操作的參考依據。然而構建基于生態位理論的概念模型只是搭建了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評價體系框架,尚需進一步開展評價體系研究及實證研究,探索公立醫療機構平衡發展的關鍵因素和評價指標,這是課題組的后續研究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江.“三改”并舉建立現代醫院制度 促進專科建設高速發展[J].中國醫院管理,1994,14(8):19-20.
[2] 繆迅.報考醫學院人數下降與就醫環境改善[EB/OL].http:///ddzg/ddzg_ldjs/ddzg_sh/201503/t20150303_ 1531093.shtml. 2015-03-03.
[3] 李軍,張建,劉一,等.生態位理論對醫療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適用性[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8):165-168.
[4] Grinnell J. Fields test of theories concerning distributional control [J]. American Naturalist,1917,51(602):115-128.
[5] Elton C. Animal ecolog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7:11.
[6] Hutchison GE. Concluding remarks [J]. Cold Spring Harbor Symp Quant Biology,1957,22(2):415-427.
[7] 朱春全.生態位態勢理論與擴充假說[J].生態學報,1997(3):324-332.
[8] 尚玉昌,蔡曉明.普通生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294-295.
[9] Odling Smee FJ,Laland KN,Feldman MW. Niche construction [J]. American Naturalist,1996,147(4):641-648.
[10] 王興元.品牌生態位原理及其對企業品牌戰略的啟示[J].企業經濟,2008(3):40-43.
[11] 汪健,李素芳.基于生態位理論的高校創業教育探析[J].時代教育,2014(23):92-93.
[12] 周彩虹,魯元剛.生態位視角下的現代醫院競爭策略研究[J].商業時代,2010(22):94-95.
[13] 郝模.衛生政策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0-33.
[14] 周三多.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6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258-269.
[15] .矛盾論[C]//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340.
[16] Alpert P,Simms EL. The relative advantages of plasticity and fixity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when is it good for a plant to adjust? [J]. Evolutionary Ecology,2002,16(3):285-297.
[17] 徐幻,劉玉秀,楊國斌,等.基于博弈論視角的多家醫院競爭模型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1(2):91-93.
[18] 黃越,王碩,張.組織文化對企業知識管理成功影響的概念模型研究――基于多維度的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8):191-198.
[19] 郭妍,徐向藝.企業生態位研究綜述:概念、測度及戰略運用[J].產業經濟評論,2009,8(2):105-119.
[20] Levins R. Evolution in changing environments [M].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8:150-158.
[21] Van Valen L.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nd width of ecological niche [J]. American Naturalist,1965,99(908):377-390.
篇2
關鍵詞 高職教育;教育生態平衡;生態位;優化策略;重疊
中圖分類號 G71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2)07-0027-06
一、引言
生態位是生態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概念。1910年,美國學者約翰遜首次提出生態位的概念[1],而英國生物學家格林尼爾則對生態位的概念進行了更為詳細的定義,認為生態位是生物在群落中位置和作用的具體體現,并由此認為生態位是一種“行政單位”[2]。此后的哈欽森從數學語言和抽象空間兩方面對生態位進行了界定[3],而惠特克等人則從空間生態位、營養生態位和超體積生態位等角度闡述了生態位的意義[4]。
綜合生態學界對生態位的研究,生態位的特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空間屬性,即生態位是一個生態系統中被一個物種所占據的有效分布單位[5];第二,功能屬性,即生態位反映了物種在整個生態群落中的現實地位及作用[6];第三,多元屬性,即生態位是在生物個體、種群或物種生存條件的集合[7];第四,過程屬性,即生態位是生物個體、種群或物種在與生態環境的積極轉化中形成的,這種轉化包括物質轉化、能量轉化和信息轉化,而且這種轉化需要一定的過程和時間積累[8]。從上述特征可以看出,生態位主要體現了物種在生存和進化過程中的生存和競爭能力。生存能力是生物物種的“態”,是生物單元在進化過程中自身生長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競爭能力是生物物種的“式”,體現了生物物種或生物個體對環境的支配力、作用力與影響力。
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學家克雷鳴提出“教育生態學”的概念,其后的英國教育學家阿什比進一步提出“高等教育生態學”的概念和理論,他在《英國、印度和非洲的大學:高等教育生態學研究》中認為,“大學的構造必須繼續使它們自身適應變化的大學環境”[9],進而得出“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10] 的結論。此后的數十年間,高等教育生態理論的研究不斷細化,其中高等教育生態位理論研究與應用尤為具體。高等教育生態位理論認為,生態位合理是高等教育生態質量良好的一個重要條件。合理的高等教育生態位是生態平衡的結果,而任何高等教育的生態平衡,都是由食物鏈條的合理串聯形成的,具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高等教育食物鏈條中,可以分化為處于食物鏈上游、中游、下游三種生態位形態,一些食物鏈中的高等教育個體處于鏈條底端,但由于教育資源本身的相互匹配性,下游的高等教育個體反而能夠在相對恒定的狀態下生存,同樣,中游和上游的高等教育個體均能在相對匹配的生態環境和生態資源中生存、進化,從而保證在高等教育生態種群中的高等教育個體能依據各自不同的生態位同外界進行能量置換,產生符合生存需求的共融性協作與分化,保證生態系統各個生存因子的相對穩定,也在客觀上提高了生態系統的存活質量。
二、以重疊為特征的高職教育生態位現狀
根據生態學理論,處于同一生態鏈條中的種群,其生態位表現為三種形式,即生態位嚴重重疊、生態位部分重疊和生態位完全分離[11]。在這三種狀態中,最有利于種群進化的生態位關系是“生態位部分重疊”,在這種狀態下的生態位關系,符合生態平衡的本性需求,也符合生物進化過程中對生態多樣性、豐富性的要求,有利于種群間的生態個體形成合理、適度的競爭,并通過這種競爭激活生態位整體平衡又不斷發展的屬性。而另外兩種生態位關聯曲線,則不利于生態平衡,當生態位高度重疊時,種群間會形成激烈的競爭,在競爭過程中形成大量的生態資源浪費和生態個體間的非理性排擠;當生態位完全分離時,處于生態位曲線中間的大量生態資源被閑置,從而限制了生態效益。
高等學校的生態位是一所學校在高等學校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每一所高校生態位的確立,都與高校生態系統共同進化的內外部環境有關。在當前的高職教育體制和內外部環境作用下,我國高職院校生態位重疊現象較為嚴重。
(一)投資渠道單一性形成的生態位重疊
按投資主體性質劃分,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辦學類型以公辦和民辦兩種為主,據《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布的數據,我國目前公辦高職院校和民辦高職院校的數量比例見圖1。
圖1 2009年全國公辦、民辦高職院校(含成教)規模比較
從圖1可以看出,在高職院校的投資主體以地方財政為主的環境下,民辦高職院校的發展受到許多政策生態因子的制約,在政策支持力度、社會環境支持率以及生態能量轉換、教育資源配置等方面與前者有較大差距。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國內大面積并校,使國內一般普通高校的數量銳減,同時一部分具有一定學科優勢、專業優勢的高校躋身于普通高校生態體系的上游,生態位上移而變身為綜合性大學。此外,以民間資本為投資主渠道的獨立學院,同樣也因為高等教育體制對生態位的影響,而逐漸高度效仿國辦大學的辦學模式,喪失了自己的“獨立”屬性。普通高校的這種類型歧視在高職教育領域也有明顯體現。在教育資源配套的主導性因素支配下,民辦高職院校在生源、師資、專業建設、學生就業、社會合作與服務等各環節都不具備生態競爭能力,雖然職能部門在宏觀層面上鼓勵民間資本介入高職教育,但由于缺乏配套政策支持而未能獲得市場終端的認可,從而形成了高職教育的類型歧視效應,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民間資本投資高職教育的積極性。隨著高職教育市場的擴張,高職教育投資渠道的單一性、專業建設和辦學模式的趨同性更加明顯,導致高職教育類型生態位高度重疊。
篇3
[關鍵詞]林業生態工程;工程概念;工程原理;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策略
中圖分類號:S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4-0220-01
根據林業生態工程的目的和概念、原理,本文提出了利用它來改善、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的策略,幫助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一、林業生態工程概念
林業生態工程是結合多方面的學術知識展開的的人工植樹造林活動。其特點就是有目的性、科學性、秩序性。他能夠通過人為的科學技術利用,改造林木環境,制造一個能夠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資源高效利用的仿生森林。
林業生態工程包含了對自然林業的動物、植物和人關系的各項研究,分析其中的生物關系,在人造林中投放自然生物,使其高度接近自然的林業環境,又能夠在自然林業環境的基礎上有效的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它的生態作用,消除或者降低自然林業中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因素。
林業生態工程是介于人工造林和自然林業之間的一種人為仿生工程。通過對河流、土地、生物多樣等自然因素的整頓和改造,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的發展,提高土地資源、生態資源等多種有利資源的可持續循環利用,增加這些包括資源的利用效率,林業生態工程同時還涉及很多的知識面積,他需要復合型的工程人才,不斷的壯大工程人才隊伍,采集我國林業資源等多種生態資源的分布狀況,分析他們的分布規律,找出急待改造和建設的生態林業地區,規劃林業生態工程。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土壤條件、氣候條件等元素,人工制造邱林、山地、河流、平原,并選育樹種,通過這一列的措施改善惡劣的生態條件。
二、林業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
林業生態工程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項目,他不僅僅是為經濟提供了好的環境,最重要的是它能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彌補我們曾經對大自然犯下的錯誤,延緩地球衰老。要讓林業生態工程更好的為保護區域生態環境服務,就必須理解和掌握林業生態工程的幾個基本原理。
(一)系統化原理
林業生態工程是人工制造一個大面積的自然生態系統。因此它工程的每一個部分都是緊密相連的,就好比自然的生態系統一樣,林業生態工程中的植物、生物、人工設施等等都是有著密切關系的,少了其中哪一項都是不可行的,都不能稱之為林業生態系統。另外,它的生態理論還具有一下兩個特點:
1、結構有序。能稱之為系統化的工程它的各個組成元素之間一定是有秩序的,同時界限分明。雖然說林業生態工程是一個高度仿生的人工造林工程,但是,他和自然界中的園林還是有區別的。跟自然界的園林比起來,林業生態系統內的樹木、土壤、動物、水都是相對平衡的,而且這些元素之間有著很明顯的界限,果林就是果林,灌木叢就是灌木從,他們之間不會交叉種植,有著明顯的分界線,包括單元內的樹木種植都是非常有秩序的,不想自然界中的樹木是雜亂無章的,這些元素之間的生存受到人為控制,其發育和死亡非常平衡。
2、整體性。一個林業生態工程肯定是一個生態整體,各個元素之間有著恰當的比列和分工上的聯系,也正是如此,它才叫做生態系統。林業生態工程各個元素之間的有著相互作用,一個功能元素的變化會引起另一個功能元素的辯護,就像是蚯蚓與土壤質量相互影響一樣,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營養成分,土壤又是蚯蚓的飼料,他們互為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二)綜合性原理
在林業生態工程的環境中,每一個環境因子都是相互定量的,他們相互之間除了受自然因素影響之外,很大程度上還接受人類的改變。在開展林業生態工程時,工程師會采集各個因子的數據,將它們綜合起來,分析他們之間的作用能量,綜合考慮每個因子部落對整個林業生態工程的影響,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因子排列。
(三)食物鏈原理
林業生態工程中的食物鏈受生物本身的影響和人為因素影響。例如植物和太陽的光合作用受太陽的影響,但是人類可以通過改變它的位置或者加蓋遮蔭設施改變它的光合作用,從而殺死或者減少植物上的微生物和細菌,植物再被食草動物吃掉,食草動物將其轉化為糞便肥料,還給土地,也許還會被食肉動物吃掉,在此過程中人類可以根據生態平衡來保護動物不被其他動物吃掉。食物鏈原理的最大又是就是維持生態平衡,保持林業生態工程的持久性。
(四)概念修正原理
林業生態系統的目標和功能不會是一層不變的,在未來發展當中,生態環境的情況不同,需求不同,林業生態的目標和功能也要有所改變,可能是消減一部分功能、強化一部分功能,具體的改變方向要視生態環境的情況而定。因此,在漫長的環境保護道路上,林業生態工程的概念也會不斷地修繕,對各個工程元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會更加的細化,甚至給他增加一些經濟價值,例如種植桂皮等樹木,林下種植草本中草藥,養殖一些珍珠鳥、野雞之類的動物,雞吃食中草藥,糞便當做草藥生長肥料,建立一個生態循環經濟系統,賦予其生態經濟功能。
三、在林業生態工程技術上的區域生態環境保護
林業生態工程本身就是一個仿生態環境,所以,他對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是非常強大的。
(一)治理、防治水土流失
林業生態工程會改造一個植被覆蓋率低的地區,改造土質疏松、坡度較大的地方,總之就是改造地質災害大的地質條件。這就可以治理這些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通過加固土層、增加植被覆蓋等方式預防大的地質災害發生,避免因為水土流失帶來大的此生災害,對生態環境造成二次破壞,加重環境問題。它可以有效的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
(二)維護生態平衡
林業生態系統的綜合性原理和食物鏈原理肯定了它對維護生態平衡的重大作用。在林業生態工程中含有比較完整食物鏈,通過這些動物、植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幫助區域內實現生態平衡,把它的作用延展到更加廣闊的范圍,促進工程附近一帶區域的生態平衡。
(三)降低生態環境保護未來的工作難度
在林業生態工程的修正概念原理中我們得知:林業工程的各項功能和概念會隨著環境的需要而改變,那么,在未來的生態環境保護道路道路上,仍然能夠得到林業生態系統的幫助,另外由于修正概念原理的前瞻性,工程的建立會指向未來的生態環境狀況,預防未來的環境問題,降低生態環境保護未來的工作難度。
四、林業生態工程與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未來發展趨勢
黨的十提出,“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是綠色發展理念首次寫入黨代會報告。未來的林業生態工程會逐漸的向生態環境保護靠近,發展循環的林業生態工程,逐步的發揮出各個林業元素之間的作用,把他們的作用放到最大化。
對于林業生態工程來說,未來發展就是要滲透到土地治理、河流治理、林木治理等各個方面,充分的發揮它的系統化原理、綜合性原理、食物鏈原理和概念修正原理的特性,并且延伸出跟多的原理內容,。未來世界,人類會更加關注環境的變化,大力開展林業生態工程,開發工程技術,致力于保護生態環境,會有更多的資本和人才投入到這一行業當中來,改善未來的生存環境。
結語
森林是調節自然環境、優化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生態系統,林業生態系統作為一種人造森林,是可以很好的為保護生態環境服務的。所以,在未來的道路道路上,我們要從科技、人才、資金三個方面做好林業生態工程工作。
參考文獻
[1]王濤; 周瓊.淺析林業生態工程與區域生態環境[J].農業與技術,2015/06.
篇4
一、生物與地理環境
(一)生物圈
附圖{圖}
大問號的含意:核心部分有充足的太陽光能,有適于生命活動的溫度條件,有生物可以利用的液態水,有 O[,2]、CO[,2]、N、P、K等營養元素。
(二)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
1、生物影響環境的根本原因:綠色植物光合作用
附圖{圖}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附圖{圖}
(三)植物的分布與環境
1、影響植物分布最重要的環境條件是氣候
附圖{圖}
2、植物對環境的指示作用
附圖{圖}
二、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
1、生態系統
附圖{圖}
2、食物鏈
陸地:草昆蟲青蛙蛇貓頭鷹
附圖{圖}
水中:硅藻毛蝦小魚大魚
3、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附圖{圖}
能量流動:①通過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流動。②沿著營養級流動時是逐級遞減的。③能量只是一次通過生 態系統,不能再次被生產者利用而進行循環,是單向流動。④開放系統
物質循環:①由無機物形式,變成有機分子的形式從一個營養級傳遞到下一個營養級,再以無機物質歸還 到環境,不斷參與循環 ②閉合系統
4、生態平衡
附圖{圖}
三、自然帶
(一)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分異
附圖{圖}
篇5
關鍵詞生態畜牧業;概念;特征;問題;發展對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AbstractConcepts and characters of mo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were summari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in Xinjiang were analyzed,then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concept;character;problems;countermeasures; Xing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新疆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天然草原總面積5 733.33萬hm2,占全國草地總面積的1/7,其中可利用面積4 800萬hm2。廣褒草原為新疆畜牧業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具有發展現代生態畜牧業的巨大優勢和潛力。
1現代生態畜牧業的概念與特征
1.1現代生態畜牧業的概念
現代生態畜牧業(Medern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是指運用生態系統的生態位原理、食物鏈原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共生原理,采用系統工程方法,并吸收現代科學技術成就,以發展畜牧業為主,農、林、草、牧、副、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的畜牧業產業體系,它是技術畜牧業的高級階段[1]。生態畜牧業主要包括生態動物養殖業、生態畜產品加工業和廢棄物(糞、尿、加工業產生的污水、污血和毛等)的無污染處理業。
1.2生態畜牧業的特征
生態畜牧業是以畜禽養殖為中心,同時因地制宜地配置其他相關產業(種植業、林業、無污染處理業等),形成高效、無污染的配套系統工程體系,把資源的開發與生態平衡有機地結合起來。生態畜牧業系統內的各個環節和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如果某個環節和要素受到干擾,就會導致整個系統的波動和變化,失去原來的平衡。生態畜牧業系統內部以“食物鏈”的形式不斷地進行著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轉化,以保證系統內各個環節上生物群的同化和異化作用的正常進行。在生態畜牧業中,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網絡是完善和配套的,通過這個網絡,系統的經濟值增加,同時廢棄物和污染物不斷減少,以實現增加效益與凈化環境的統一[2-3]。
2新疆發展現代生態畜牧業存在的問題
2.1草原嚴重超載放牧
草原資源是可更新而不可再生的資源,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和提高,要求畜牧業更快地發展,以滿足其不斷的增長需求。為此,違背科學規律的掠奪式經營會造成草原的“三化”。統計資料顯示,新疆天然草地正以每年0.5%的速度退化。目前全疆85%的天然草地已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鹽漬化,其中37.5%嚴重退化。產草量下降30%~50%。1996—2007年間,由于開墾和建設征占用地,使全區天然草原面積減少了約100萬hm2;草原生態“局部改善、總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有效改善,荒漠化面積不斷增加。
2.2畜牧業生產污染嚴重
2007年,新疆自治區年內牲畜出欄4 717萬頭(只),全年畜禽排泄量相當可觀。畜牧業生產方式尚未得到徹底改變。有些農戶散養、人畜混居,致使房前屋后畜禽排泄物橫溢,嚴重污染村鎮環境。近年來,雖然加快了畜牧養殖小區的建設,部分牲畜已進入小區飼養,村鎮環境面貌得到改善。但由于一家一戶飼養畜禽的比例仍然較高,其生產方式沒有得到徹底改變,所以治污任務還十分艱巨。同時,還發現在興建畜牧小區過程中,部分業主對環境保護認識不足,往往忽略治污配套工程建設,致使畜牧小區又成為新的污染源,村鎮污染轉移成為新的農村面源污染。
2.3科學技術推廣滯后
經過多年的發展完善,新疆自治區畜牧科研、推廣服務體系已趨完善,但是畜牧、獸醫、草原3站,尤其是基層3站普遍存在設備陳舊、老化、毀損嚴重,緊急應對大災大疫的能力較弱,社會化服務不能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要求。人員素質偏低,知識老化,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科研推廣機構普遍存在經費短缺的局面。
2.4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
目前,新疆自治區畜牧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很不平衡,畜產品深加工的規模檔次還不高,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圍繞全區畜產品開展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增強競爭力的企業少,尤其缺乏跨越國際貿易綠色和技術壁壘的實力。此外,企農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現有的行業、專業協會等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結構松散,覆蓋面低,功能不強,作用有限。
3發展現代生態畜牧業的對策
3.1依法管理草原
草原畜牧業是新疆自治區畜牧業的主體,依法保護草原,維護草原生態平衡,實現草原生態安全,是新疆自治區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為此,必須堅決落實《草原法》《草原平衡條列》《禁牧、休牧制度》等法律法規,嚴禁超載過牧及農區牲畜進入草原放牧,實現草原載畜量平衡。
3.2增加對生態畜牧業的投入
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是綜合治理畜禽養殖面源污染、促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措施[4]。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執法力度,嚴格要求畜禽養殖場(戶)按國家標準達標排放畜禽排泄物;另一方面要制訂環境保護政策,有效增加治理畜牧業面源污染的投入,鼓勵發展生態畜牧業,對畜牧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的環保治理工程進行必要的經濟扶持。同時,政府還應培育生態畜牧業典型,以促進畜牧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
3.3搞好生態規劃,推進畜牧產業化
科學劃定養殖區、限養區和禁養區,在養殖區內優先發展畜牧產業,優先規劃養殖用地,推進規模飼養;在禁養區內嚴禁養殖業的發展,并采取積極措施將養殖戶(場)逐步遷至養殖區;在限養區內限制畜牧業的發展,積極推行生態養殖技術,實行無廢物生產和無污染生產。
3.4推廣生態養殖模式,發展循環畜牧業
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示范帶動的原則,推行“公司+基地+標準化”的畜產品生產加工模式,大力推進畜牧業工廠化、標準化生產。建立“資源—產品—廢棄物—資源”的閉環式經濟系統,充分利用畜牧業資源,如利用農作物秸稈發展節糧型畜牧業,將畜禽糞便制成生物有機肥或生產沼氣等以消除畜牧業發展可能帶來的環境污染。按照標準化的要求規范畜禽舍的建設,規范種畜禽、飼料、獸藥、畜牧機械等投入品使用,規范飼養、加工、流通各環節操作規程,實現禽畜養殖零(低)排放、糞污還田培肥地力、草原資源生態平衡、環境健康持續發展的目標,實現糞便無害化、環境生態化、生產標準化、管理科學化和產品綠色化。
3.5加快生態畜牧業生產技術體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廣
要以科技進步為動力,努力挖掘生產潛力,提高畜禽單產水平,逐步建立高產、優質、高效、節糧、低耗的生產體系,促進生態畜牧業穩定協調發展;要以區域化布局為突破口,推進草原生態畜牧業結構調整,合理劃區輪牧、圍欄放牧,穩步推進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推廣標準化生產及舍飼和半舍飼技術,做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從而防止草場退化,維護草場生態環境,促進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4參考文獻
[1] 陳德峰.借鑒世界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大力發展新疆現代生態畜牧業[J].現代畜牧業與新疆發展,2008(5):85-93.
[2] 于振田.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促進現代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J].現代畜牧業與新疆發展,2008(5):99-106.
篇6
生態城市美學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涵義。從廣義上講,生態城市美學是指對自然、城市中的人以及人本身之間的生態平衡的審美狀態研究;從狹義上講,生態城市美學只是對自然和城市中的人之間生態平衡的審美狀態研究。城市生態美學最主要的是自然與人之間的生態審美,但自然與人之間的審美關系在哲學層面上具有普遍性,因此就會產生自然、城市中的人以及人本身之間生態的審美關系。
生態城市美學關注自然與人、環境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生態審美,關注生態系統是如何讓人們產生審美,并讓人享受快樂的。因此,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首先要滿足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然后要滿足人們的生存、發展和機體的需要,最后要提供一定的精神審美需要。
二、生態城市美學的建設
(一)生態城市美與生態環境美
生態環境美是指生態環境與人之間的內在和諧之美。它是以自然和人的合二而一為基礎的,自然與人的生命節奏、律動形成一定的融合和共振,從而達到美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生態環境美。因此可以說,生態環境美不僅反映了自然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而且展現了生態環境的存在意義與價值。
現代社會重視環境的生態美,因此在城市的快速發展進程中,必須注重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人和社會的發展才是關鍵。所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二)生態城市的建設
在漫長的發展歷程當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生存的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人們越來越重視自然與生態環境的和諧,以及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美學的最終目的是在周圍環境與人類和諧共存的情況下,促進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從而為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進行生態的審美創造。這充分體現出了生態環境美學對人類現實與終極命運的關注。所以,生態環境美學必須要在尊重生態自然的基礎上,對城市的人文景觀和特色文化加以融合,最終實現鄉村與城市的生態大融合,促進自然與人和諧發展。
關注城鄉一體的生態環境美,促進藝術美與自然美、內容美與形式美的完美統一,很好地運用藝術美的手段展現自然美,從而實現人文的環境之美與生態效益。
三、生態城市美學的實際應用
(一)生態城市美學的實際應用原則
1.生態平衡
無論是整個地球還是某個區域,它們都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內,人們只有保持生態的平衡才更好地生活、生產,以及進行其他人類活動。生態的平衡是一種美,并在生態環境中得以展現,其本質是生態平衡與人類的統一。只有在這種和諧統一的環境中,人們才能夠欣賞到生態環境的美。
2.無污染
無污染是指自然、社會和人之間的動態關系沒有任何精神或物質上的遺患,這是生態平衡的要求之一。然而人類生活及生產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但由于技術、經濟等方面的條件是有限的,因此要做到對環境的零污染是不現實的。目前,人們能做的就是將這種污染盡量降到最低。
3.生態美觀
美觀是對大自然與城市居住環境和諧追求的最高境界。大自然與城市的生態環境體現在物質、能量以及精神的境界上。因此,城市的生態環境與城市的生態美學都是不可缺少的。
4.共生
共生是一個相對整體的概念。生態美在古代是一種依賴生存的美,其理念是要表達一種主體與客體統一的和諧;而在近代,生態美的表現則是競生的美,其理念是要表達一種主體化的審美自由;在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生態美的表現是一種共生的美,其理念是要表達天人共生的一種美學理想。由此可見,生態美是一種發展的產物,其產生順應了時展的潮流。因此,在城市的生態建設上也要將自然與人類的居住環境作為一個整體考慮,以共生的角度來看待環境與人,不能將兩者分離開來。
(二)生態城市美學的實際應用方法
1.靜態的應用
靜態的應用方法是將生態城市的美學建設原則進行有效的落實,在建設的美學設計上將這些原則貫穿在整個過程之中。
2.動態的應用
生態城市的美學在生態環境的建設中不僅要有理論上的研究,還要有與之配套的生態實踐應用,后者被稱為生態設計。在城市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生態應用顯得越發重要。例我們應將自然生態作為中心,把城市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并盡量將城市納入生態系統中進行考慮。在對居住區進行景觀設計時,其微觀部分需要借助環境設計給住戶提供良好的通風、光照、有害氣體吸附以及噪音阻隔,同時還要對附近區域進行自然生態和景觀的設計,從而實現城市居住的生態多樣性。
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需要加強自然環境與住戶間的聯系,采用一切有效措施,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可能地降低人工層次,關注自然環境。
篇7
【關鍵詞】中醫學;生態學
中醫學認為,保持機體內的氣血調和,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關鍵。二千多年前,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明確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氣存內,邪不可干”?,F代生態醫學從生態學的觀點出發,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療,未病防病,無病保健,延年益壽。兩者理論,不謀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廢除中醫”發表“中醫是偽科學”的奇談怪論,可見這些人對中醫理論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長期從事生態醫學的研究,也涉足中醫學的陰陽平衡理論,研究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中醫學的本質就是生態醫學,決不是偽科學”[1,2]。
1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生態學(ecology)一詞是德國生物學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義是: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由于研究生態學,保護生態環境(宏環境和微環境),對于人類社會及生命優質有著重要作用。近30年來生態學已發展成為龐大的學科群,并出現了許多分支,生態醫學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態醫學及三層次
生態學分為宏觀生態學、微觀生態學、分子生態學三個層次。生態醫學可從三個層次進行研究,一是以個體和群體為中心同其環境的宏觀生態醫學;二是以單細胞為中心同其環境關系的微觀生態醫學即醫學微生態學;三是以細胞內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別是核酸分子為中心同其分子環境關系的分子生態醫學;現就生態醫學的三個層次簡要介紹如下:
2.1宏觀生態醫學在醫學和人體健康方面,隨著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引起了人們對生態醫學研究的廣泛重視,作者認為醫學必須將人放在整個生物圈中來研究生命現象,因為人不僅僅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眾多物種的成員之一,生物圈對人類的影響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只是在20世紀50年生的環境危機和“公害病”迭次發生以后,人們才認識到生物圈的變化與人類有如此密切的關系。大氣、土壤、水質的污染,噪音和振動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變的理化因子進入人類所生存的環境,植被的破壞和野生動物的滅絕,臭氧層的破壞,酸雨、溫室效應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的健康,影響人體以下的生態層次。另外,人增也將影響到食物的供應,食物短缺可致營養不良和其他疾病的發生,現在許多人生活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這樣的城市中水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基礎設施、社會秩序和公共健康規劃的使用是嚴重超載的,這勢必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基礎必須是生態學的基本原理[3]。
2.2微觀生態醫學(醫學微生態學)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的魏曦、康白教授開始從事微生態學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國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態學觀念和術語引入到微觀生態學研究之中。1977年,聯邦德國VolkerRush博士首先明確提出微生態學即微觀生態學(microecology)一詞,康白教授將其定義為微生態學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人、動物、植物)相互關系的生命科學分支,微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就是醫學微生態學即微觀生態醫學,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人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適應過程中,在正常人的體表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種類和數量對人體有益無害的微生物群稱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細菌為主,其數量相當于人體細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與宿主細胞密切接觸,交換物質、能量,甚至相互傳遞遺傳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對宿主具有營養、免疫、生長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從生態學觀點來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條件下,與宿主保持著生態平衡,一切干擾因素,都將引起微生態失調,從而影響人體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觀點,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釋菌群失調所致的內源性感染(條件致病),醫學微生態學認為,感染是微生物對宿主或宏生物的異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與宿主或宏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生態學現象。疫苗、抗生素以及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造成了一種我們幾乎不受疾病影響的假象,但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抗生素對人類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發現一例鼠型鏈絲桿菌感染的鼠咬熱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療后,雖殺滅了病原體,但終因導致肺炎克魯伯菌(正常情況下為人體正常菌之一,不致?。┓窝走M而引起敗血癥而死亡,成為世界上首次發現抗生素治療而引起的菌群失調癥,當時二位教授曾預言到,在光輝的抗生素降臨以后,我們必須注意其給人類帶來的陰影,擾亂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調??股氐膹V泛應用,尤其是濫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調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這就喚醒人們對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態平衡和失調等問題的研究,從此,誕生了微觀生態醫學。微觀生態醫學的行為是維護人體的微生態平衡,防治微生態失調,微生態制劑療法,合理應用抗生素等[5,7]。
2.3分子生態醫學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以及生態學的理論向分子生物學中的滲透而出現了分子生態學(molecularecology)它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討生命物質的生態學問題,分子生態學一詞于1988年由中國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隨后國外的TerryBurke也在《自然》雜志上提出。分子生態學的定義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是生態學的分子層次。它主要闡明生命體與其相關細胞之間的各種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網絡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狀態和病理失調狀態的分子機制,以及促進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調和恢復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態醫學的醫療行為是利用分子生態制劑以恢復分子生態平衡[6]。
3中醫學的生態觀與現代生態醫學
中醫學的四診八綱就是從人的整體出發,探討人體平衡和失調的轉化機制,并通過中藥使失調恢復平衡,中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陰陽平衡理論,辨證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藥食同源的防病原則都是生態醫學思想的體現。限于篇幅,本文僅就中醫學的生態觀在微觀生態醫學(醫學微生態學)中的體現加以論述[1~3]。
3.1中醫“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與現代保健醫學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建立了預防為主的保健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彼^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的內容。微生態學的崛起,促進了醫學的發展,醫學從治療醫學、預防醫學已經發展到現代保健醫學,它必須以生態學為理論基礎,其主要思想為無病保健、未病預防、有病治療、既病防變,這是醫學發展到現代保健醫學的必然規律。微生態制劑由于是來自宿主生理性細菌的制劑,回歸至原生境,修復生物屏障,根據疾病的生態病因的觀點,因而,微生態制劑可達到無病保健、未病預防,有病治療,既病防變之目的。微生態療法重在調整,中醫的核心也是調整,因此,兩者的觀點和理論不謀而合,這是值得互相借鑒的。
3.2陰陽平衡理論與微生態理論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它滲透到醫學領域后,促進了中醫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借此闡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和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的根本規律,因此,中醫的陰陽學說是關于認識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規律的學說[1~3]。
3.2.1闡釋人體的結構及生理功能陰陽學說在闡釋人體的結構時,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表明,在人體的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著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構成了除解剖意義上的系統以外的微生態系統,與機體形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醫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使陰陽處于動態平衡狀態的結果,物質與功能、陰與陽共處于相互對立、依存和轉化的統一體中,維持著物質與功能、陰與陽的相對的動態平衡,保證了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據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計,人類腸道大約帶1kg細菌,其活菌數量達1012~13個,這些正常菌參與了宿主的代謝、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維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態平衡。
3.2.2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人體與外界環境的整體統一和機體內在環境的平衡協調,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基礎,疾病的發生就是這種平衡協調遭到破壞的結果,用陰陽學說來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則認為“陰平陽秘”即陰陽的平衡協調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基礎,這種平衡協調關系一旦受到破壞,使陰陽失去平衡,便會產生疾病。人體微生態系統由于內因或外因的影響使其平衡遭受破壞即微生態失調,便可導致多種疾病,如胃腸微生態系統平衡失調,便可引起多種胃腸道疾病。
3.2.3用于疾病的診斷由于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在于陰陽失調,中醫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但八綱中又以陰陽作為總綱。微生態學診斷疾病,采用厭氧培養技術對人體某部位正常細菌進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種細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檢查以確定微生態失調及程度。
3.2.4指導養生防病中醫學十分重視對疾病的預防,取天地自然規律,采取各種養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機體內部以及機體內外環境之間的陰陽平衡,達到增進健康,預防疾病的目的。養生防病即為現代的保健醫學,保健醫學必須以微生態學為理論基礎,維持人體微生態平衡,微生態制劑的重要功能就是無病保健,未病預防。
3.2.5用于疾病的治療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平衡失調,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促使陰平陽秘,恢復陰陽相對平衡。微生態療法也是恢復微生態平衡達到治療目的,其方法有營養調整、抗菌調整、內服菌群促進物質、活菌制劑等從而達到糾正微生態失調,恢復微生態平衡。
3.3扶正祛邪理論與維護人體微生態平衡中醫認為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相互斗爭的過程,正邪力量的消長決定疾病的發展與轉歸,邪勝于正則病進,正勝于邪則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扶正是為了祛邪,是通過增強正氣的方法,祛邪外出,從而恢復健康,即所謂“正足邪自祛”;祛邪是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損害,而達到保護正氣恢復健康的目的,即所謂“邪去正自安”。
從醫學微生態學角度來認識正氣可理解為人體微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態。20世紀70年代中期荷蘭微生態學專家Vander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學說,其含義為腸道正常菌群對潛在病原菌在腸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證明,在正常菌群中,厭氧菌(如雙歧桿菌等)對定植抗力負有重要責任,抑制了厭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厭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蛋捉淌谔岢隽松飱Z氧學說,因腸道正常菌大多為厭氧菌,因此,他用從土壤中所分離出的一株無毒的需氧芽胞桿菌(蠟樣芽胞桿菌)制成一種生物奪氧的活菌制劑,口服后,腸道氧氣被消耗,提供了供厭氧菌生存的厭氧環境,厭氧菌才能生長,才能維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從而達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襲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見,中醫的扶正祛邪理論與維護微生態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中醫的脾胃學說與胃腸微生態系統功能脾胃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的脾與消化、吸收、代謝、免疫、神經內分泌有關,微生態學研究表明,中醫的脾與人體胃腸正常微生物有密切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是指胃受納食物之后再經脾把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脾氣健運,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為化生氣、血、津液等提供足夠的養料,才能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脾失健運,則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會出現腹脹、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氣血不足等。
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證明,在人的胃腸微生態系統中存在許多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類桿菌、乳桿菌、擬桿菌、糞鏈球菌、韋榮球菌等,每克糞便的細菌數量可達1014個,如此大量正常菌產生的各種酶,參與了機體的酶池,對三大營養物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類)的消化吸收起著重要作用,如胃腸微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正常,就會發揮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結構和功能異常如雙歧桿菌等減少時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來病原菌的侵襲,或與其他腸道菌比例失調或寄居位置的變化如產氣菌大量增殖,就會引起腹瀉、脹氣等表現。
3.5藥食同源理論與微生態學中的營養調整中醫的藥食學,即藥物與飲食關系的學問,藥食同源,藥食互補,藥食互用是其主要內容,藥與食之間并不存在嚴格的界限,把藥物與食物科學地配合起來用以養生、治病是中醫學的重要課題,作者對中醫的醫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壓、胃腸疾病等,對病人而言,合理營養極為重要。醫食同源、藥食同根,表明合理營養和藥物對于防治疾病有異曲同工之處。醫學微生態學研究證明,營養也是使宿主適應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營養失調、營養不良或營養變化都對正常微生物群有影響,在正常時保持微生態平衡,在異常時導致生態失調,在微生態治療法中,用限制營養的辦法抑制過盛菌的繁殖如發酵性腹瀉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敗性腹瀉限制蛋白質食物等。通過營養對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員的促進作用來調整菌群失調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據不同種群對營養要求的不同,可達到促進某些細菌生長和繁殖的目的。對雙歧桿菌的扶植可用胡蘿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對乳桿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對腸球菌的扶植可用葉酸、復合維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通過營養的作用來提高宿主對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適應能力,從而保持人體微生態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結構對類桿菌和梭菌有促進作用,這兩種細菌的增多與癌癥和衰老有聯系,因此,要保持對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須注意膳食結構,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異病同治與使用微生態制劑的微生態療法
中醫的異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現相同的證候時,應采用同樣的治療方法。有關微生態學中異病同治的問題,目前研究得較多的是胃腸道疾病及微生態治療。微生態學研究表明,在人體胃腸粘膜上排列著致密的對人體有益的細菌(主要有雙歧桿菌、乳桿菌、糞鏈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這種菌膜屏障能發揮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質的吸收,產生乳酸等使體內有害毒物排出體外,具有清潔腸道,保護肝臟,維護人體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壞,在外襲病因的作用下,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腸炎、慢性結腸炎、肝病加重等,鑒于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發病機制——微生態失調,因此,利用宿主體內的生理性細菌(如雙歧桿菌等)作為種子,通過發酵工程,擴大數量,制成活菌制劑,再回歸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達到糾正微生態失調,恢復微生態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種微生態制劑能治療多種消化系統疾病,此謂異病同治。
從以上列舉的醫學微生態學理論與中醫理論來看,兩者不謀而合,極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鑒的,可以用醫學微生態學原理解釋和闡明中醫中的某些理論,也可用微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來研究中醫理論和中藥、藥方。舌象檢查證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結果,通過中醫中藥療法,可改變舌象,菌群結構也同步改變。四君子湯有扶植腸道生理性細菌的生長作用,小承氣湯在調整腸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們可利用微生態學研究方法,從醫學微生態學角度依據生態學原理去研究中醫中藥等方面的問題,為人類服務。
【參考文獻】
[1]項祺.內經教程[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9.
[2]牛實為.內經生態觀,第1版[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1.
[3]孫濡泳.普通生態學,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揚力.周易與中醫學,第2版[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8.
[5]康白.微生態學,第1版[M].大連:大連出版社,1988:7.
篇8
關鍵詞:“生態人”;生態文明;內涵;當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F0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2-0016-02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人類歷史相繼經歷了自然的或原始的、奴隸的、封建的和資本的社會形態,而對應于社會形態的演變,人的存在類型也可相繼分為“自然人”、“道德人”和“經濟人”?!白匀蝗恕焙汀暗赖氯恕边@兩種人已經為歷史的發展所淹沒。工業文明時代占主導地位的是“經濟人”,“經濟人”假設提出之初確實有其積極的社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的進取性和創造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弱,有利于社會財富的增加。但“經濟人”本身是存在缺陷的,它“最小――最大”(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的思維方式、過度追求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的行為,必然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引發生態危機,因而“經濟人”也就成了“不可持續的人類”[1],工業文明時代的種種危機以及人類的生存困境都表明了這一點。在這一時刻,歷史呼喚著新的文明時代的到來,需要新的人格模式的確立。
一、生態人的內涵及其基本特征
對于工業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時代,著名的后現代主義思想家托馬斯?伯里將其稱為追求生態文明的“生態時代”,[2]而總書記在作十七大報告時,也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可見,建設生態文明已成為當今全社會的共識。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形態下人與自然關系尖銳的對立不同,它強調實現人與自然的和睦、協調、良性循環,并以此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與全面發展。生態文明作為一種嶄新的文明類型,也需要一種新的主體承擔者,以此表征、創造和建設新文明,我們將這種人類存在的新形態稱為“生態人”[3]。
(一)“生態人”概念的界定
“生態人”是與“經濟人”相對應的,與“經濟人”相比,它是一種更加符合人類本質的理論設定?!吧鷳B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態人”不僅追求人與自然的共生,還追求個人與他人、人類自身的完善,這實際上是一種理想中的人,是“理性和諧人”的代名詞。狹義的“生態人”是指單純的環保人,在當前的社會發展階段,我們既不主張這種完人,也不主張單純的環保人,我們所指的“生態人”重點應該突出的是其對“人與自然平衡的向往”,畢竟生態危機是當代社會所有危機當中最為根本性的,同時,它也應把社會的和諧和人自身的完善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因為“對自然的解放與人的解放是分不開的”[4]。由此我們可以將“生態人”定義為具備生態意識,并在經濟與社會活動中能夠做到尊重自然生態規律,約束個人與集體行為,實現人與自然共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個人或群體?!吧鷳B人”既可以指國家,也可以指政府、企業和個人。
(二)“生態人”的價值觀
“生態人”并不是從純粹的功利角度來闡述人對自然的依賴性,而是更加強調從人的本質內涵來詮釋。在“生態人”的觀念中,生態問題的解決不是一種人類生存的某一特定階段上用來應付特殊生存境遇的權宜之計,而是一種根本的生存原則,因此,“生態人”除了具備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等生態意識外,還應具有以下價值觀念:
1.具有整體論世界觀或生態世界觀范式。與傳統的天人對立、人與自然的掠奪觀不同,“生態人”拋棄了近代以來機械論世界觀和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以有機系統論的觀點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將人――自然――社會看作一個有機系統整體,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處于普遍的聯系中,認為人和其他生命一樣,只是生態系統這個有機網絡上的一個網絡點,人類生命的維持與發展要依賴于整個生態系統的運行,人與自然之間不是單項的、因果的關系,而是存在著復雜的、非線性的相互作用。
2.樹立生態安全觀。“經濟人”只注重經濟利益,無所顧忌地掠奪資源,而“生態人”將生態安全放于首位。生態安全是生態學上的概念,它是指“在地球幾十億年漫長的生物與環境協同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任何生物必需的特定氣候、溫度、濕度、光照通量等生態參數處于穩態時的狀況”?!吧鷳B人”能夠意識到失去生態安全的最大效益是虛假的,因而在決策時將生態安全置于首位,如果其行為危及到生態安全即使利益再大也要放棄。
3.擁有生態善惡觀。生態善惡觀是“生態人”的核心,生態善惡也即生態道德,它擴展了傳統道德的界限,把道德關懷引入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使人們以道德理念去維系生態平衡,樹立人對于自然的道德義務感,因而對人類具有更大的約束力。當有了這種善惡觀時,就會把保持生態平衡作為個人的一種人生責任,當其行為有利于生態平衡時感到高興,而對破壞生態、傷害生物的行為則感到悲哀。
4.主張環境公平、正義觀。環境公平是針對環境倫理的缺陷而提出的,但它也同樣是“生態人”堅持的一個準則,環境公平包括代內公平、代際公平。盡管我們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但由于各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環境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不同的階級、群體對環境會有不同的訴求,因而其利用自然的權利、履行環保的義務也應有所差別”。環境正義理論要求我們必須實現環境資源所有權與享有權分配方面的公正,應承擔環境責任方面的公正,最終達到環境權利、環境責任和環境義務的統一。
5.推崇經濟、社會和生態三者相協調的發展觀。“經濟人”以高耗費、高污染的方式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視了生態價值、生態效益和社會和諧,這是一種片面的、不可持續的發展;“生態人”則不然,“生態人”是以全面的、整體的視角來審視問題,堅持經濟、社會和生態三者的統一,追求包括經濟持續增長、自然生態平衡、社會和諧有序在內的綜合效益。
以上只是對于“生態人”價值觀的一個簡要陳述,并不能表明其全部內容,并且在不同的社會狀況下,出于不同的立場和主體利益的差異,對于“生態人”的內涵及其特征的理解也會有所差異,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重視生態觀念和生態保護是共同的。
二、“生態人”理論的當代價值
“生態人”假設作為一種嶄新的理論體系,在當代人類面臨生態危機,經濟發展遭遇瓶頸的時刻,對于我們走出發展的困境具有極好的啟示。
第一,“生態人”價值觀對于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維護和保持自然生態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當代的生態危機,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工具理性、技術理性膨脹所引起的,而“生態人”堅持一種人地和諧的自然觀、可持續的發展觀,要求在不危及自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謀取個人利益,因而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同時,“生態人”的觀念也有利于平息環境倫理學內各個流派的爭論,“生態人”并不像“動物權利論”、“生態中心論”等流派那樣在某些問題上展開論辯,它從人的本性出發,提倡一些更易于理解的觀念與普遍的價值觀,更容易為社會所接受和傳播。
第二,“生態人”的觀念深化和充實了的“人的發展三階段”理論,是人的發展中的一個更高層次。馬克思在論述“人的發展三階段”時并沒有具體展開,只是抽象地將其描述為“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生態人”理論恰好彌補了這一缺失,是對人性的更為具體的描述,而它強調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公平與正義”、“重視人的需要的滿足”,也為引導人們如何實現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維和方向。
第三,“生態人”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體支撐??倳浽谑叽笊咸岢觯骸敖ㄔO生態文明,基本形成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就要求我們實現從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到產業結構、經濟方式的轉變,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擯棄鋪張浪費現象,堅持實用節約的原則,要求社會的經濟生活以環境資源的承載力為基礎,堅持可持續發展,力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方共贏,而這一切恰好是“生態人”的利益目標和價值取向,是“生態人”的題中應有之義,因此,“生態人”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互為目標、互相促進的。
第四,“生態人”的觀念有利于推動當代的政治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當前,我國的政府管理體制存在著許多弊端,如沿襲多年的GDP政績考核方式;按行政區劃管理生態,破壞了生態本身的統一性,造成地方保護主義利益盛行。因此,政府作為“生態人”必須推進體制改革,樹立生態文明意識,建立生態管理制度;將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的指標納入政績考核體系;依法保障公眾在環境事務上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力求對極具整體性的自然生態系統進行統一而有效的保護、管理,努力構建“生態型政府”。
總之,“生態人”理論作為一種嶄新的價值體系,在當代具有極其重要的功能,但它本身還不是十分完備,還有許多缺陷和不足,在如何實現從“經濟人”向“生態人”的過渡上還存在著許多障礙,這還需要理論界、知識界的共同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徐景安.你的選擇與中國的未來[M].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2004.
[2] 格里芬.后現代精神[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3] 徐嵩齡.環境倫理學進展?押評論與闡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4]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王如松.生態安全與生態建設[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2.
篇9
關鍵詞:生態園林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物種多樣性
一生態園林的概念與科學內涵
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如互惠共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競爭,化學互感作用等)所建設的園林綠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種群間相互協調,有復合的層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夠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空間、養分、水分等,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劇,給人類帶來了生存環境的危機,這一嚴峻的現實,迫使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仿造自然環境,以謀求優良的生存環境,把園林綠化作為主要手段,因勢利導地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從整治國土,促進生態平衡的高度全面綠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將園林綠化事業推向生態園林的新階段。〔1〕
生態園林的科學內涵在于:①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②充分利用綠色植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化率,調節小氣候,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氣體,衰減噪聲,調節生態平衡;③美化景觀、在綠色環境中提高藝術水平,提高游覽觀賞價值,提高社會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養功能,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游憩、娛樂需要和人們生存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
二生態園林的主要功能
生態園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講,主要體現在調節小氣候,改善環境質量和美化景觀方面。
(一)調節小氣候
L.J.Batten認為:小氣候主要是指從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間內的氣候,這一層正是人類生活和植物生長的區域和空間。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都深刻影響著小氣候。
植物葉面的蒸騰作用能調節氣溫、調節濕度、吸收太陽輻射熱,對改善城市小氣候具有積極的作用。研究資料表明,當夏季城市氣溫為27.5℃時,草坪表面溫度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鋪有草坪的足球場表面溫度則比的球場表面溫度提高4℃左右。
由于綠色植物具有強大的蒸騰作用,不斷向空氣中輸送水蒸氣,故可提高空氣濕度。據觀測,綠地的相對濕度比非綠化區高10%~20%,行道樹也能提高相對濕度10%~20%。
城市的帶狀綠地,如道路綠化與濱江濱湖綠地是城市的綠色通風走廊,可以將城市郊區的自然氣流引入城市內部,為炎夏城市的通風創造良好條件;而在冬季,則可減低風速,發揮防風作用。
(二)改善環境質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碳氧平衡有關資料表明,每ha綠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產600kgO2,每ha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產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長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時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時呼出的CO2約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樹林就基本可以把一個人呼出的CO2吸收??梢姡话愠鞘兄忻咳酥辽賾?5m2的草坪或10m2的樹林,才能調節空氣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氣保持清新。如考慮到城市中工業生產對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響,則綠地的指標應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空氣和危害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氣體種類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濃度下,有許多種類的植物對它們具有吸收和凈化能力。有研究表明:當SO2通過樹林時,濃度有明顯降低,每公頃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夾竹桃、羅漢松、銀杏、女貞、廣玉蘭、龍柏等都有較強的吸收能力。
3吸滯粉塵植物,特別是樹木,對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由于樹木有強大的樹冠,葉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樹木具有滯塵作用。
4殺菌作用由于綠地上空粉塵少,從而減少了粘附其上的細菌;另外,還由于許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種殺菌素,而具有殺菌能力。據法國測定,在百貨商店每m3空氣中含菌量高達400萬個,林蔭道為58萬個,公園內為1000個,而林區只有55個,林區與百貨商店的空氣含菌量差7萬倍。
5衰減噪聲植物,特別是林帶對防治噪聲有一定的作用。據測定,40m寬的林帶可以減低噪聲10~15分貝,30m寬的林帶可以減低噪聲6~8分貝,4.4m寬的綠籬可減低噪聲6分貝。樹木能減低噪聲,是因為聲能投射到枝葉上被反射到各個方向,造成樹葉微振而使聲能消耗而減弱。
(三)美化景觀、豐富建筑群體輪廓線
生態園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藝術效果,豐富城市景觀的有效獵施,使建筑“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緊密聯系。
三生態學原理在生態園林中的應用
(一)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合理布局園林綠地系統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與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開始了城郊結合、森林園林結合、擴大城市綠地面積、走生態大園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二)遵從“生態位”原則,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生態位的配置,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在城市園林綠地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在特定的城市生態環境條件下,應將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貧瘠、抗病蟲害、耐粗放管理等作為植物選擇的標準。如在上海地區的園林綠化植物中,槭樹、馬尾松等生長狀況不良,不宜大面積種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貞、廣玉蘭、棕櫚等適應性好、長勢優良,可以作為綠化的主要種類。
在綠化建設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來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園的槭樹、杜鵑園就是這樣配置的。槭樹樹干直立高大、根深葉茂,可吸收群落上層較強的直射光和較深層土壤中的礦質養分;杜鵑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較弱的散射光和較淺層土中的礦質養分,較好地利用槭樹林下的蔭生環境;兩類植物在個體大小、根系深淺、養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異較大,按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分異進行配置,既可避免種間競爭,又可充分利用光和養分等環境資源,保證了群落和景觀的穩定性。春天杜鵑花爭妍斗艷,夏天槭樹與杜鵑喬灌錯落有致、綠色濃郁,組成了一個清涼世界;秋天槭樹葉片轉紅,在不同的季節里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遵從“互惠共生”原理,協調植物之間的關系
指兩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雙方獲利。如地衣即是藻與菌的結合體,豆科、蘭科、杜鵑花科、龍膽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與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種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莢、白蠟與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3〕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胡桃和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類植物狗脊和里白則對大多數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長發育不利,這些都是園林綠化工作中必須注意的。
(四)保持“物種多樣性”,模擬自然群落結構
物種多樣性理論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變化程度或均勻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們認為,在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各種群對群落的時空條件、資源利用等方面都趨向于互相補充而不是直接競爭,系統愈復雜也就愈穩定。因此,在城市綠化中應盡量多造針闊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純林。
四生態園林建設的類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條件布局形式和環境狀況都有不同的特點,也就對生態園林的群落類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對以下幾種生態園林建設類型的探索:
(一)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
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態園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個重要類型,它將景觀、生態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進行綜合研究。
1美學原則的應用運用節奏與韻律,統一與微差,對比與協調等美學原則,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張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給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灘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蘭花為主調,林下種紅杜鵑,紅裝素裹,相映成趣;北京東路-南京路,用草花、綠籬、草皮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圖案,色彩醒目;四平路兩側由廣玉蘭、銀杏、美人蕉組成有節奏變化的綠帶,上海九亭綠化示范園中,規劃了由廣玉蘭、紅葉李、銀杏、紅運玉蘭和茅白杜鵑,八角金盤組成的綠帶,形成“步移景換”的流動畫面。
2意與形的統一強調意與形的統一,情與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聯想來創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優美的樹枝,蒼勁的古松,象征堅韌不拔;青翠的竹叢,象征挺拔、虛心勁節;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難、無所畏懼;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蘭、牡丹、海棠組合,象征“金玉滿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滿天下”;桂花,杏花象征富貴,幸福;合歡象征合家歡樂;利用豐富的色彩:色葉木引起秋的聯想,白花象征寧靜柔和,黃花樸素,紅花歡快熱烈等?!?〕
(二)環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環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護城鄉環境,減災防災、促進生態平衡為目的的植物群落。
例如寶鋼:我國大型鋼鐵企業環保型生態園林建設的典范,他們以生態園林理論為指導,以提高綠化生態目標和綠化效益質量為目的,根據寶鋼的生產情況和環境的污染情況選擇配置了360多個具有吸收有害氣體或吸附粉塵能力較大的植物,綠地總面積達414.55萬m2,其中草坪130萬m2,綠地覆蓋率28.52%,人均綠地面積達129.54m2,〔5〕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金山石化:在衛生防護林帶建設中,選擇抗污染能力強的植物按生態學原理進行配置,其結構合理,效益明顯。如SO2、NO2通過林帶,在生活區的濃度遞減60%,乙烯、飄塵及鉛遞減100%,風速平均遞減43%~62%;增加空氣負離子;含菌量降低;改良了土壤,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招引來鳥類達94種之多。
(三)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態結構,從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質和揮發物質,達到增強人體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例如:枇杷樹、丁香+桃樹+八仙花-八角金盤,林沿種枸骨-蔥蘭;
銀杏、廣玉蘭+香樟、桂花、胡頹子-薰衣草;含笑+蠟梅+丁香+桂花-結香+梔子-玫瑰、月季;
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廣玉蘭散濕風寒,許多香花樹種如含笑、桂花、廣玉花、梔子等,均能揮發出具有強殺菌能力的芳香油類,銀杏葉含有氫氰酸,故保健和凈化空氣能力較強。
(四)科普知識型人工植物群落
指運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種不同的科普知識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綠化環境中獲得知識,激發人們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和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如:上海植物園的進化區,閘北公園內的生態園,規劃為市花區、海棠區、進化區、名花區、珍瀕區、藤蔓區、水生區等,可使游人在觀賞植物的同時學習到有關植物學的不少知識;建議在有條件的中、小學校園內普遍建立科普知識型生態園。
(五)生產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建設生產型人工植物群落,發展具有經濟價值的喬、灌、花、果、草、藥和苗圃基地,并與環境協調,既滿足市場的需要,又增加社會效益。
(六)文化環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環境如歷史遺跡、紀念性園林、風景名勝、宗教寺廟、古典園林等,要求通過各種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應的文化環境氛圍,形成不同種類的文化環境型人工植物群落,從而使人們產生各種主觀感情與宏觀環境之間的景觀意識,引起共鳴和聯想。
不同的植物材料,運用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組合、不同的布局則會產生不同的景觀效果和環境氣氛,如常綠的松科和塔型的柏科植物成群種植在一起,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氣氛,高低不同的棕櫚與鳳尾絲蘭組合在一起,則給人以熱帶風光的感受,開闊的疏林草地,給人以開朗舒適、自由的感覺,高大的水杉、廣玉蘭則給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覺,銀杏則往往把人們帶回對歷史的回憶之中。因此,了解和掌握植物的不同特性,是搞好文化環境型人工植物群落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
篇10
是誰掌管著腸道年齡
人的腸道內“居住”著1000-1150種細菌,平均每個人體內約含有160種優勢菌種。這些種類繁多的菌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構成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環境。如雙歧桿菌能調整腸道菌群,維護微生態平衡,防范腸道功能紊亂,及時清理腸道垃圾,抑制、抵御病菌對有機體的侵襲,加強營養吸收,清除衰老因子,是人體內的“清道夫”,使胃腸道保持年輕態,延緩衰老進程。乳桿菌類細菌能幫助人體合成B族維生素、維生素K、葉酸等食物中沒有而人體又必需的維生素;乳桿菌能分泌大量的乳酸,可加快腸道蠕動,促使糞便盡快排出體外,減少有害毒素對腸壁的刺激,有利于防止大腸癌的發生;雙歧桿菌和乳桿菌聯合,可阻止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合成,使消化道免遭癌患。有些細菌含有酶類物質,參與體內蛋白質、脂肪、糖類物質的代謝;有的細菌能產生丁酸、醋酸等抗菌物質,抑制有害細菌的生長繁殖,增強機體的防御能力;有益菌群還能提高人體對放射線的耐受性,減輕因放射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
你看,腸道內微生態環境對人體健康的維護是何等重要??!于是,科學家提出了“腸道年齡”的新概念。所謂腸道年齡,實際上就是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腸道內菌群分布變化的階段反映。大多數人長到10歲時,雙歧桿菌就開始銳減;到成年時期,雙歧桿菌所占的比例從40%逐漸下降到10%左右,腸道也開始老化;步入55-60歲這一年齡段,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群數量再度減少;60歲后,只剩1%-5%。因此,將測定腸道內雙歧桿菌的數量作為判斷腸道年齡的一個重要指標,并作為一種反映體質狀況的健康數據。
如何讓腸道“永葆青春”
既然腸道年齡事關每個人的健康,那么,怎樣才能讓腸道“永葆青春”呢?
平衡膳食、常吃粗糧。一日三餐的飲食應做到粗細、葷素合理搭配,尤其是要常吃谷類、薯類、豆類、蔬菜瓜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在結腸中可吸收較多水分,增加糞便的體積,促進腸道蠕動,加快糞便排出,并帶走結腸中的腐敗菌。膳食纖維還能抑制腸道內有害細菌的活動,加速膽固醇和中性脂肪的排泄,有利于腸道內微生態環境的穩定。
養成愛喝水的好習慣。每天喝2000-2500毫升白開水,是最自然、最健康,也是最直接的清腸方式。堅持每天清晨起床后喝一大杯溫開水,就等于給腸道洗一次澡,起到沖刷、腸道,稀釋糞便,清除垃圾毒素的作用。
摒除陋習。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摒除吸煙、酗酒、飲食無規律、暴飲暴食、喜吃高脂肪食品等陋習,可使腸道內環境免遭傷害,確保安康。
堅持適度的體能鍛煉??筛鶕约旱捏w質狀況來選擇喜愛的運動項目,如快走、慢跑、打球、游泳等,并持之以恒,還可常做俯臥撐、揉摩腹部、腹式深呼吸等,都有助于增強腹肌,促進腸道蠕動,加速糞便和有害廢物的排出,有利于保護腸道內菌群平衡,防止腸道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