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5: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少子化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少子化的概念

篇1

關鍵詞:“少子化”;人口結構;“老齡化”

中圖分類號:C9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09-00-01

引言

據相關部門統計顯示,中國0~14歲人口比重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到現在一路下滑:1964年為40.7%,1982年為33.6%,1990年為27.7%,2000年為22.9%,到2010年已經降為16.6%,2011-2015年基本維持在這個水平。不斷走低的人口生育率會帶來幼兒園入園孩子減少、小學在校學生減少、創新能力和經濟活力大大下降等等諸多問題。所以對其對策建議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分析顯得尤為重要。

一、少子化的概念及在我國的發展趨勢

1.“少子化”的概念

“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漸減少的現象?!吧僮踊贝砦磥砣丝诳赡軡u變少,對于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如果新一代增加的速度遠低于上一代自然死亡的速度,更會造成人口不足,所以少子化是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非常關心的問題。

2.“少子化”的發展趨勢

根據人口統計學標準從絕對數量看,20世紀80年代出生人口為2.28億,20世紀90年代出生人口為1.75億,而2000年后出生人口只有1.46。在20多年的時間里,出生人口減少了36%。而目前中國適齡男女比例嚴重失調,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2020年未能找到配偶的結婚適齡男性數目達到3000萬名。根據人口發展的過度,少子化現象在有限的時間內不可能迅速得到改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二、“少子化”產生的影響

1.對教育的影響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近日《2015年基礎教育發展調查報告》顯示,全國小學招生人數從1978年的3300萬左右下降到2014年的不足1700萬,全國小學學校數量從19世紀80年代的900多萬,下降到2014年的200萬左右。這將導致空間閑置,教育資源過剩。

2.對勞動力的影響

“少子化”現象影響了勞動力結構。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全球逐漸步入了信息化社會,我國亦是如此。從打的趨勢來看,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口比重在飛速攀升,第二產業的人口比重有所上升,而從事第一產業的人口比重將嚴重下降。這就導致從事新興行業主圖生物技術、光纖通信技術等行業得以不斷地發展,而一些傳統的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勞動力相對下降,甚至有些個別的行業遭受嚴重的勞動力危機。這也就導致了我國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

“少子化”現象影響了產業結構?!吧僮踊焙汀袄淆g化”是相互伴隨的問題。正常的現象是年老人員和年輕人員能夠合理流動。而在出現了“少子化”的情況下,將有一大批老年人由于具備了特別的專業技能,加上退休年齡的延長,年輕人很難加入進來。與此同時,大規模的產業需要新技術,能夠很好接受新東西的年輕人減少,老年人又不愿意去培訓就不能夠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產生結構性失業,即合格勞動力短缺。減慢經濟發展速度,降低中國的GDP。

3.對幼兒產業的影響

“少子化”現象將對幼兒產業帶來極大的沖擊。諸如嬰兒服裝、奶粉、出版物、玩具等等產業將會受很大的影響。這就使一些產業不得不轉型。如果轉型不成功會造成嚴重的供大于求,造成損失。

三、“少子化”的成因分析

1.政策因素

“少子化”最大的政策因素是中國七八十年代開始大力推行并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解決了人口對環境、資源的壓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少子化”、高齡化等一系列人口問題。

2.觀念因素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人們的傳統觀念遭到了沖擊。過去結婚的目的就是生孩子,傳宗接代?,F在很多女性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不僅不急于生育,而且還推遲結婚。女性的自我權益意識逐漸提高,更多的女性由家庭走向社會。

3.經濟因素

先在的育兒成本是逐漸提高的。而對于大部分普通工薪家庭而言最大的兩塊支出有房貸和育兒費用。初次之外,還有各種物價的上漲,生活成本的提高。這都使女性生育的年齡往后推遲,或者生二胎的意愿下降。

四、我國應對“少子化”現象的措施及建議

1.出臺相關法規

日本比中國出現“少子化”現象要早,并且也取得了成績。日本出臺過《“少子化”社會對策大綱》、《兒童和育兒支援計劃》。中國現在已經開始大力推行二孩政策,這是第一步。接著從女性職業、產假、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來促進二孩政策的實施。

2.扭轉觀念

^念決定行為。在超低生育率的背景下,我們不得不呼吁女性重新審視家庭的重要性、生育二孩將減少孩子今后的養老負擔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待將要面對的人口風險。

3.優化經濟結構

我們不僅要提高生育率,更要正視少子化現象。在未來,我們將面臨用工恐慌,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將會減少。那么我們就需要把人員數量優勢改變為質量優勢,充分發展技術、信息等高端行業。

篇2

(一)隔代關系的文化溯源

家庭是依附于老者權威,盤根錯節而累世繁盛的一支血脈,衍生出“恭順”、“無改”等極端壓制人性的“孝”德來,家庭所有成員皆仰其鼻息的存在,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統婚姻在畸形“孝”德的主宰下,也淪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對后代繁殖的變態渴求也正是老者對生命另類延續的心態在作祟。傳有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遂埋之。奉母埋兒的故事可見,老者的權威是絕對凌駕于孫輩的,甚至可更改其生死。傳統農耕社會崇尚經驗,敬重老年人是順理成章的,“輩代之間的連續及認同意識占絕對的主導作用,幾代人的經歷是簡單的重復和拷貝,整個社會的代際關系主要呈現出自上而下的協和的傳承狀態。”

(二)隔代關系的現代轉向

人口結構倒置的現代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知識總量的爆炸式增長與知識更新加速等現代化特征,使老年人權威遭到毀滅性的打擊,英格爾斯說過,現代化過程中最普遍也是絕不可避免的趨勢,就是助長一種年輕的文明。隔代關系因而出現戲劇性的反轉:

1.多元相處模式

在少子老齡時代,兩代人之間的教養相處模式發生變化,可以根據祖輩參與家庭的程度與居處方式劃分:“祖孫輩住在一起,祖輩在生活中給予一定照料,但不擔負教育的責任;祖輩在家庭中協助孩子父母,對孫輩擔負一定教育任務,但并不承擔主要責任;祖輩對孫輩擔負主要的教育任務”;祖孫分居各地,偶有來往。直系家庭中子孫成群繞膝堂前的光景早已成為泛黃的歷史,“4-2-1”家庭的人口結構,決定了老年人面臨多對一的尷尬境地,無論是空巢老人還是祖孫共處的生活模式,尤其是以老年人為主要教養人的隔代關系,遭到更多人的質疑,這些都讓老年人顯得無所適從。

2.家庭地位轉換

工業化快速發展及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老年人陷入價值貶值或者經濟貧困的晚景,成為家庭依附性存在的群體,逐漸從家庭中邊緣化;而新生一代是維系婚姻與家庭的紐帶,并作為家庭可持續發展動力與生產力,延續父母的理想與信念,呈眾星拱月之勢,成為家里的小太陽。老人家庭權威地位喪失,相應代際關系也發生倒轉,出現“尊老不足,愛幼有余”的現象。正如兩代人各自的社會隱喻,相對迎接孩子朝陽般的生命,老年人的夕陽人生盡管美好,終是臨近黃昏的隕落。

3.文化逆向濡染

美國人類學家M•米德暢談的后喻文化指出,“原先處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輩之所以能夠‘反客為主’,充當教化者的角色,是因為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代能夠像他們一樣經歷如此巨大而急速的變化,也沒有任何一代能夠像他們這樣‘了解、經歷和吸收在他們眼前發生的如此迅猛的社會變革’。”老年人可塑性、適應能力等與孫輩形成鮮明對比,并成為產生代際矛盾的病灶,祖輩教化的絕對權威喪失,預示著單向的權威經驗式傳授的危機,文化反哺現象鮮明,產生代與代之間的互喻過程,卻是處于不對等的雙向交流,引起上下代間的連續和認同意識的削弱,使輩代鏈的結點出現擴張,傳承發生停頓。

追溯歷史演變中的隔代關系,維系代輩間聯系的從不會單獨停留在純真無偽的情感基點,任何時代的產物都會打上時代的印記,最初是受到封建宗法禮教的桎梏,隔代之間埋藏著扭曲人格,打壓個性的罪惡,而今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性的極大解放,代際關系朝著民主化與平等化方向發展,然而依然存在著代際關系的扭曲。

二、隔代又隔心:老年問題的時代管窺

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代際關系中權利義務關系發生了畸形反轉,出現新的代際不公正,即由傳統的對孫輩不公正轉化為對祖輩的不公正。在這個少子老齡化時代,隔代關系出現的新特征,既彰顯了新一代主體意識的覺醒,也一定程度上表征老年人地位的滑坡。一些老年人寂寥慘淡的晚景又豈是一個“隔”字了得。

(一)個人本位主宰老年人自主生活

家庭本位轉變為個人本位,更多人基于自身職業發展與經濟現狀的限制,將個人意愿強加給老年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方式多元化,然而多數并不是自主決定的,不僅僅受經濟條件、家庭人口流動以及家庭結構變遷的制約,孫輩的教養也成為決定老年人晚年生活模式的一個因素,多數家庭出于新一代孩子良好發展的全面考慮,審慎地安排老年人的贍養方式。李洪曾在上海各社區的調查表明,祖輩主要教養人具有年紀大,但并非“年老體衰”、專業技術職稱的層次高于父母輩教養人、社會地位并不比父母輩主要教養人低等個人特點??梢?,老年人成為家庭主要教養人是以個人素養的提高為前提的,老年人的生活受到孫輩需求的左右與影響,更多體現為老年人犧牲大量業余生活時間,做家庭拾遺性的工作。

(二)自我中心挑戰老年人自我尊嚴

以自我為中心的孫輩心理,牽動著老年人無奈而脆弱的神經。代際重心下移,代際利益分化,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孝文化被淡化,失去家長權威的心理庇護,“經濟人”更加冷靜審視老年人的價值,老年人自己不得不面對裸的各種角色脫離的現實,尤其是社會資源占有少的農村老年人,健康狀況下降后,因農村家庭面對贍養老者與撫養幼者的雙重負擔,沒有社會保障,有可能會遭到子女的遺棄。長期的家庭忽視下,老年人缺失人文關懷,往往將諸多負面悲觀情緒郁積在胸,礙于生理機能與經濟地位、認知障礙,老年人在孫輩面前,有心無力、慈而不嚴、怒而不威。新生一代則放縱驕奢,自我中心主義泛濫,蠻橫無理,與老年人在價值觀、行為取向、衛生習慣等方面發生差異的時候,不懂容忍退讓,甚至持嫌棄冷淡的態度。

(三)功利性發展沖擊老年人繼續社會化

代際間發展功利化,中國步入“少子化”國家的行列,幾代人的希望與理念懸系在獨生新一代,代際重心下移直接決定家庭可支配資源向孫輩傾斜,表現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看到對個人的關懷僅僅固守在一個孩子的教育與發展上,將孩子作為未完成的個體,一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支出遠遠高出其他開銷。然而根據終身教育與全民教育理念,每個人一生都是未完成的人,始終處于社會化過程中,經歷著預期社會化、成人社會化與繼續社會化的不同階段,老年人同樣面臨著再社會化的命題,以適應老齡化的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誠然,當下青少年過度社會化與老年人社會化不足的社會現象讓人訝然,諷刺意味十足??偠灾ㄟ^代際關系檢視老年人的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在家庭代際關系中,見“少”不見“老”的個人本位生活、自我中心存在、功利性發展問題,使老年人迷失自我,而年輕一輩的個性逐漸從過去的壓抑狀態下擺脫出來,并在社會轉型的無序時期極度張揚,老年人在張揚個性的少子化時代,卻愈發沉寂。

三、共生理念:代際關系視域下老年教育應有之義

老年人面臨各種脫離的現實,卻不是絕對孤獨的存在,人的孤獨存在是共在(生)的殘缺形式。針對老年人在代際中無助與失落的現狀,老年教育應積極指導老年人取得自身發展的機會,培養老年人個體的獨立性、自主性、能動性,使家庭中“老”的作用充分凸顯出來,這是基于家庭隔代關系下老年教育本質的回歸。因此,老年教育提出“共生”理念下,老年人個體和諧、隔代共存與家庭發展。

(一)共生———老年教育代際理念

共生是發端于生物學的概念,共生的內核是尊重異質的、相互獨立的事物,積極地尋求相互生存的關系,它不同于“共存”、“調和”、“妥協”這些為達成與異質的、對立事物的共同存在而采取的消極的態度和方法,共生是異質者之間開放的結合方式,承認異己者的生存權利和存在價值,承認“異”基礎上的“共生”。共生的目的在于實現更為優化的生存方式———共同發展,吸收來自異質者帶來的新要素,不斷提高不同主體的生命質量和精神追求,從而實現更優化的生存方式,即提升生命質量為目的的共同發展。從哲學視角來看,共生至少有三個基本層面的涵義:一是兩個以上獨立主體的共同存在;二是這種共同存在是相互需求的、動態的、活生生的;三是共生包含了合作與競爭。老年教育基于共生理念,在調節代際關系方面,向內則引導老年人樹立個體獨立性的意識,達成身心和諧共生的目的;對外則尊重異質性因素,對他輩群體肯定與認同;內外交互方面,發乎自身“非完滿性”而吸收異質性因素,促進共同發展。

(二)各美其美———共生視域下的老年教育內容多樣化

共生首先指向關注老年人身體與精神的、身心和諧的共生。老年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積極引導老年人對自身生理健康狀況、心理特征等方面有著深刻的認識,平靜地面對生命中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淡然直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積極發掘自身的能力與價值,在老年人經濟自立、生活自理的基礎上,贏得心理的自強。共生理念下老年教育基本內容應該旨于內向和諧的構建,合理開發老年人健康教育、老年社會心理學、老年社會保障學等基礎教育理論,大力普及衛生醫療知識,開展心理咨詢與技能訓練,掌握法律知識,學會自覺維護合法權益,對老年生活有著很好的體認,以樂觀自強的態度應對生活。

(三)美人之美———共生視域下的老年教育方法現代化

隔代相處中代差沖突是不可能消失的,但是這種差異是可以和平共處的,代間的和諧關系與不同代人各自的目標和任務的達成之間有著非常重要的互動作用。個體從自我存在的角度思考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從“我”或“我思”出發,以“我”來設想“他人”,以同一把標尺衡量一切事物是每個人極易采取的思維慣式,也是老年人陷入自身僵化封閉與他人弱化歧視境地的重要原因。老年教育手段的現代化,為老年人打開一扇通向共生的窗。多媒體教學與網絡信息技術的掌握顯得尤為重要,它為老年人邁向新生輩群體提供文化工具,學會異質性群體所掌握的文化符號,站在對等一致的話語場域,從而才能夠站在新生代的立場和視角看待問題,能夠美人之美。

(四)美美與共———共生視域下的老年教育模式網絡化

篇3

    生育意愿支配著人們的生育行為。長期以來,“多子多福”的傳統生育文化影響著我國農村人口的生育意愿,直接導致農村的多生行為,“多孩”成為家庭的普遍選擇。然而在計劃生育政策、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口流動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傳統“多子多?!鄙^念遭受巨大的挑戰。以工業化、市場化為特征的現代經濟侵蝕傳統的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小農經濟;強勢的計劃生育政策從制度上嚴格約束家庭的多孩生育選擇的空間;大規模的“鄉城”人口流動對農村多孩生育觀念帶來巨大的沖擊,傳統生育文化的影響在不斷弱化,農村居民的生育意愿已經由多生、早生,轉變為自愿少生、晚生;從重視孩子數量逐漸轉為重視孩子的質量。其中,人口的“理想孩子數量”的變化是這種轉變的直接體現。2006-2007年,江蘇省開展的生育意愿調查結果顯示[11],在無計劃生育政策的前提下,人口的平均理想生育子女數為1.45,較人口更替水平(TFR≈2.1)相差甚遠。以現行的1.5個子女作為是否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12]的判斷標準①,江蘇省理想生育率已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在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農村家庭對孩子數量的選擇空間極為有限。相關學者估算,我國農村地區家庭人口政策生育水平整體上為1.6左右[13]。政策之外,家庭的生育選擇空間即在高昂的生育成本與孩子數量之間進行的艱難抉擇。從政策生育水平來看,農村政策生育水平遠低于人口更替水平,人口轉變增長勢能消退后,負增長的人口政策將累積人口負增長慣性。

    近年來,受城市發展的推動以及人口流動阻力的減小等因素的影響,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西方學者在研究生育率轉變過程中,就提出現代化要素是生育率轉變的基本決定因素,而城市化是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方面[14]。而針對我國的實證研究也證明,城市生活方式、生育觀點、生育文化對常年居住于城市的農村青壯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城市化顯著減緩了我國人口的增加[15],有過外出流動經歷的農村婦女的生育意愿低于沒有外出經歷的農村婦女[16]。流動人口生育意愿的降低將推動農村生育模式轉變。從概念上看,生育意愿是理想狀態下的人口生育愿望,其與實際生育水平存在差異。事實上,由于經濟、政策、流動等條件的限制,人口的實際生育水平低于理想生育水平[16-18]。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生育的城鄉二元結構,即城市生育水平要比農村地區低。不過近年來,農村生育水平也在不斷下降,因而城鄉生育水平正逐漸趨同。“六普”數據顯示,我國農村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44,遠低于生育意愿水平值(TFR≈2),且已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城鄉生育水平的趨同態勢較為明顯。這也表明,農村育齡婦女的實際生育水平不僅低于理想生育水平,也低于政策允許的生育水平。即在政策允許生育水平的前提下,由于無法克服因生育帶來的巨大成本而放棄生育,進而造成實際生育水平低于政策生育水平,表現為人口意愿生育水平>人口政策生育水平>人口實際生育水平的梯級遞減特征。江蘇省開展的生育意愿調查結果也顯示,擁有二孩生育權的婦女中,沒有生育二孩的比例超過90%,其中,表示肯定要生第二個孩子比例不足4%。放棄二胎現象表明,在農村地區,一胎化已有內化為個人自覺生育選擇的趨勢。這種自覺的超低的實際生育水平已經在人口內部累積起巨大的人口負增長慣性,這一現象值得警惕。

    在這種人口生育意愿的影響下,農村地區實際生育率大幅下降,并累積巨大的負增長慣性。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育齡婦女的生育率已由2000年的1.6降至2010年的1.44。生育率的下降使得農村地區0歲組人口規模由2000年的934萬人減少至2010年的841萬人,年均減少近10萬人。如果按照這一變動趨勢,2022年,農村地區0歲組人口將不足400萬人;由于出生人口的減少,農村少兒人口(0-14歲)規模由2001年的2.06億人減少至2010年的1.17億人(圖1),減少0.89億人,其比重也由2001年的25.5%降至2009年的18.8%,已處于“少子化”狀態,并處于“嚴重少子化”①的邊緣。這種長期低于更替水平的人口實際生育水平已在人口內部累積了巨大的負增長的慣性,農村人口未來將遭遇負增長已成定局。同時,少兒人口比重的下滑加速推動整個農村人口結構的老化(圖2、圖3)。假設以2010年農村各年齡人口規模為基礎,0歲組人口規模以2000-2010年間變化趨勢為準,并假設年齡死亡率不變,2030年,農村人口年齡金字塔將如圖5所示。金字塔圖表明,2030年,中國農村少兒人口與老年人口(60歲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別達到15.7%和26.3%,屬嚴重的“少子老齡化”狀態。

    二、農村人口勞動力虧損

    城鄉二元體制下,我國缺乏明確且有效的城鄉均衡發展的政策和途徑。相反,國家政策長期傾斜于城市的發展。我國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不足20%,上升至2012年的5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節節攀升,而與之相對應的農村,種地不賺錢成為一種普遍狀態(參見表1),我國城鄉發展差距越來越大。失衡的城鄉發展,也帶來了城市社會對農民身份的偏見與歧視,農民對自己的身份也容易產生較強的自卑感,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厭離農業,“跳出農門”、“遷移并定居城市”的愿望強烈。由于推拉合力產生了城鄉之間巨大的勞動力遷移勢能,農村勞動力轉移順勢而出。

    然而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并不完善、勞動力市場尚不完全,農村勞動力轉移缺乏必要、有效的政策指引,在自身利益的驅使下,很難形成有序、合理的城鄉勞動力流動。這種失靈的勞動力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盲目性與沖動性,并造成農村人口虧損。據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顯示,2011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53億人,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58%(參見圖6)。其中,外出農民工總量達到1.59億人,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36.4%。相關學者研究也顯示,農村勞動力無限供給狀態已經結束,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劉易斯拐點”①已經出現[19]。據估計,2006-2010年間,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在0.3~1.8億人之間(參見表2)。而2011年我國農民工監測報告顯示,2008年起,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到2億人以上,其規模均超出學者們所推算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規模,即農村勞動力凈剩余規模由正轉為負,出現城市、農村爭奪勞動力現象。近年來東部發達省區出現的“民工荒”、農民工工資上升等現象則是對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直接佐證。2006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②調查顯示,74%的農村已無可以進城打工的“剩余勞動力”,僅有25%的農村還有40歲以下的勞動力。2011年6月,中央國家機關青年“百村調研”發現,河北、山西、湖南、內蒙古等其他省(區)的情況,大致情況類似,本來是農業大省的中部廣大農村地區,年輕人變得越來越少,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將越來越普遍。

    政府的政策鼓勵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步伐。一方面,農民工外出務工,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另一方面,農民工外出務工,為城鎮的發展提供了充足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資金流。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每年農民工為城鎮發展帶回的資金流高達數千億元。農民工外出務工帶回的資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鎮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城鎮發展資金不足的狀態。這大大增加了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貧困地區政府鼓勵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熱情。國家出臺的很多政策弱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中間障礙,甚至鼓勵有能力的勞動力出國打工。這種單向的政策鼓勵導致能進城的都進了城,農村真正全職的“種養”勞動力幾乎沒有,這也成了一種普遍狀態。這種“只推不拉”的單向政策加快了中西部農村凋敝的步伐。

    能夠保障村莊安全、發展、幸福所需要的年輕人口的缺乏,農村凋敝、衰退甚至村落消失的景象已經出現③。這樣的景象絕非個別,甚至在鄉土中國不斷蔓延。據《中國統計摘要2010》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的村民委員會數目,從2005年至2009年逐年減少,分別為62.9萬、62.4萬、61.3萬、60.4萬、60萬。平均計算,全國每年減少7000多個村民委員會。這說明,在中國這個曾以農業文明興盛的廣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個行政村正在消失。由于沒有充足的勞動力,農村土地撂荒日益嚴重。國土資源部調查發現,我國每年撂荒耕地達到3000萬畝,10年則達到3億畝,數量驚人。由于勞動力短缺、種糧效益較低等原因,農民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興趣不大,有的村落耕地撂荒面積達40%以上,并且還存在“隱性撂荒”現象,本來可以種植雙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種了單季稻③。種糧農民不足的問題已經出現,再過5~10年,這些老人無法勞作之時,種糧主產區的勞動力將后繼無人①。

    在相當長時期內,我們認為中國農村勞動力無限供給,現在卻出現了“供給缺口”。即便總和生育率(TotalFertilityRate,TFR)在2020年提升至更替水平(TFR≈2.1)并能保持穩定,我國也將長期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26]?!傲铡苯y計數據表明,我國僅有海南、新疆、貴州、廣西四省的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位于1.5~1.8之間,其余省份均低于1.5水平,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北京、上海、天津、遼寧、黑龍江、吉林六省市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低于1,已進入不可接受的超低生育率水平。雖然我國生育率長期存在二元城鄉結構差異,但生育率相對偏高的農村地區也已陷入超低生育率陷阱,這是發人深省的事實。同時,“六普”數據顯示,我國城市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為0.882,農村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僅為1.438,比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還要低0.262②,反彈乏力,這也是造成勞動力后備資源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吨袊擎偸I報告》③稱,未來我國農村從事農業的年輕一代(16-25歲)勞動力,其在農村戶籍勞動力中的比重已不足兩成。造成農村人口無法維系“無限供給”的狀態,并出現勞動力“供給缺口”。

    人口城鎮化一方面通過轉移農村過剩人口,推動現代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另一方面,城鎮化吸走的農村人口不一定是過剩勞動力,相反地,倒可能是必要勞動力和精英勞動力。因為遷移行為是具有選擇性的,那些處于青壯年時期的人口以及擁有較高學歷的人口更有可能選擇遷移。這樣過度而且具有選擇性特征的人口轉移所帶來的就不是“人口適度”和“人口紅利”,而是農村“人口虧損”和“人口負債”。這也告訴我們,人口城鄉、區域間的合理分布,是實現城鄉、區域均衡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農村無農民不穩,無農民不旺,農村勞動力轉移既要有序,也要均衡;既要加快城市的發展,也要推進農村的進步,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長期以來,城市與農村發展密不可分。沒有穩定的農村,城市將很難實現持續發展。沒有興旺的農村,城市將很難有持續的繁榮。沒有新的農民人口補給進來,農業發展將缺乏人口保障,城市也將因為沒有興旺的農業、農村作為后盾而失去發展的基礎,這也是當前“無農不穩”的新含義。

篇4

關鍵詞:家庭養老;老齡化;政府;社會發展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078-02

中國家庭具有穩定性的結構。工業化的發展,取代了農業在社會中的主導位置,使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但在工業文明浪潮的沖擊中,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的根基并未發生多大變動。中國的家庭依然保持了傳統家庭的主要功能,包括家庭養老。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但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計劃生育政策、我國人口基數等,使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老年人口比重不斷增加,子女比重相對減少,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家庭養老的負擔越來越重。家庭養老,是我國傳統養老方式,也成了目前社會中的主要養老方式。家庭是社會的分子,家庭養老發展得好,家庭和諧,社會的穩定性則必然增強。

一、家庭養老的社會功能

筆者在本文中定義的家庭養老概念是指:對老年人物質生活的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完全依靠家庭來滿足。這是學界的普遍認識,也是人們易于接受并理解的。

(一)家庭養老方便了老年人和其他家庭成員

在農村來講,子女與老人待在一塊,使老人在與老齡相關的問題上減少壓力,子女也能更好地提供贍養,并且老年人在有自我照顧能力的時候,可以通過土地、副產品等獲得更多的養老經濟收入;城市來講,也可以按農村那種模式走。

(二)家庭是每個人的精神歸宿,家庭養老做到了精神回歸

如今,經濟發展迅速,物質水平提高了很多。同時,人們對精神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在家庭養老中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老年人在家庭環境中可以時刻體會到家的溫暖,子女的關心、愛戴,使老年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也會產生樂趣,也避免了單一地參加社會養老給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即使老年人享受社會養老,也會獲得精神的快樂,但這時獲得的精神慰藉與在家庭中的精神慰藉有一定的差異性。如上文講到的家庭養老的概念中提到的親情血緣關系在家庭中的作用。

(三)家庭養老也會使子女獲得精神滿足,使撫養與贍養在家庭中形成有效循環

在敬老、養老的環境下,家庭養老的延續隱形形成。家庭養老的過程中,老年人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完成家庭中的許多事務,從而減少子女家庭負擔。特別是現代社會中子女通過老年人來代養孩子。一方面,使子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足夠的時間來發展;另一方面,老人在帶孩子的同時,也會教授小孩許多知識,豐富其思想。這樣,通過家庭養老減少了很多的負擔。

綜上所述,目前社會中家庭養老的功能很重要,但不能不承認社會養老將是必然趨勢。我們必須在這個經濟轉軌時期充分發揮家庭養老的優勢,與社會養老相互補充,協調發展。

二、現階段家庭養老面臨的困境

(一)人口老齡化給家庭養老造成巨大壓力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1.776億,占總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個百分點。中國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但是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撫養系數比上升將使得現行的家庭養老模式發生困難。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普遍產生了“四位老人、一對年輕夫婦以及一個未成年小孩”,這樣一種家庭結構模式,子女對小孩的付出增加,相比之下,養老的付出減少;另一方面,它也導致老年扶養比從1964年的6.3%逐漸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動頻繁的今天,這兩種情況必然導致家庭物質供養、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嚴重缺乏,單純地依靠現有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使養老目標得以實現。

(二)人口流動分散了養老的力量

現代社會中人口頻繁流動,出現子女與老人的分離,常導致家庭養老難以正常實施。以陜西省為例,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10年11月1日陜西省流動人口589.44萬,約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5.79%,與2000年相比,流動人口增加了1.5倍,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1個百分點。說明經濟以及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助推了人口的流量和流速。人口流量變動和流向,同時也顯示出流動人口流量加大,人口從農村到城市、從欠發達地區向經濟活躍地區和大城市集中的趨勢更加突出。在這樣的形勢下,大多數子女和老年人形成了分地而居,即使是在經濟上贍養得好,其精神上的慰藉也難以彌補。老年人養老,渴望來自子女后輩的尊敬和愛戴,缺少子女在老人生活中的陪伴,老年人的精神動力減少,甚至會產生負面影響。

三、發展現代家庭養老的建議

(一)鼓勵家庭贍養協議書的簽訂

我國有一定的法律和老年法規,對老年人養老有一定的規定,但這些規定是非剛性的,使家庭養老的落實有一定的困境。贍養協議書的簽訂,明確簽訂對象,明確子女在家庭養老中的權利與義務。一般要求保障被贍養人的生活水平不低于或略高于贍養人的生活水平,且贍養協議書所規定的項目和供養標準,一般是贍養人應盡的最低義務,也不妨礙贍養人向被贍養人提供額外的經濟和生活的幫助。協議的強制性不是對子女的不信任,子女不能產生消極情緒。協議書的簽訂,大大地減少贍養糾紛,是一種法制與道德的融合,更好地落實家庭養老。

(二)加強家庭內的交流,建立和諧穩定的家庭生活

形成和諧的家庭關系,家庭成員之間就得有充分的了解、交流,可以用語言,也可以用手語、身體語言或表情等非語言手段來實現。學會交流,要認識到家庭成員都有著獨立的人格。老人要了解子女的人格,子女要明白老人有什么樣的人格。雙方是完全不同的個體,不是隨心所欲可以控制他人的。通過交流,才能實現相互理解。也要注意交流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并留意自己的表達方式。家庭中的交流,不是相互說出來就可以了。不合適的交流,有時候甚至會引起家庭糾紛,導致子女和老人之間矛盾深化。在家庭的相互交流中,不能含混模糊,使對方難以理解,甚至誤會。家庭交流,要很好地理解對方的感情變化,特別是子女對待老人,在充分理解老人感情變化時,才能做好有效的交流,達到一種感情上的治療。

(三)關注老年人的婚姻

老年婚姻在家庭保障中有綜合。子女在確保老人生活無憂的同時,也要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老人也會以感情的慰藉克服自身獨處的孤獨感和失落感。子女要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使家庭擺脫影響老年人婚姻的消極因素。全國家庭道德狀況問卷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三的調查對象認為老人再婚的事情應由老人自己做主。子女在具備這種思想之后,也要盡可能地從實際當中落實老年人的婚戀。為老年人牽線搭橋,并維護老年人的婚姻權益。

(四)做好老年自我保障

老年自我保障區別于家庭保障,但不是隔離,而是并列關系。做好老年自我保障,才能使家庭養老之路更加平坦。老年自我保障,既包括老年人自身自青壯年期為老年期養老所做的準備,又包括老年人自身進入青老年后為中老年和老老年期養老所做的準備。包括物質保障和精神保障。做好老年自我保障,要做好以下幾點:

1.形成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心健康。好的生活方式需要老人在心理和行為方式上進行自我調節:以文明的東西克服落后的東西;以活到老、學到老改變自身,同傳統的、西方的腐朽東西做不懈的斗爭;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以新的科學成果豐富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身心健康;繼承優秀的傳統,提高自身生活質量。“個人的責任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友善、樂于助人。友善,易使人心平氣和,有效控制惡劣的情緒的產生,做到與人為善,保持心理平衡。樂于助人,為他人提供物質幫助、精神幫助,同時也收獲了精神支柱,對老人而言,這樣的奉獻意味著延長自己的生命。

3.以德行養生。清代養生家石在基提出常存安靜心、常存正常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以養生,保持心理健康是快樂、為善、養生,養老的良好起點。

(五)國家、社會逐步承擔養老責任

養老,不是家庭獨自承擔的事情;家庭養老,不是可以脫離社會責任的。政府、社會應承擔養老責任,分散家庭壓力。因而,家庭養老不單純是子女的責任,也包括老年人自身、社會與國家;家庭養老不只是單純的道德規范,其也會受法律強制。只有使各個角色都了解家庭養老的重要性時,才能使家庭養老做得更好。

1.立法。要明確家庭和社會分別承擔的責任,并且具體到人或部門?!袄嫌兴B”、“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法律,只有將這些老年人的特有權利具體化、法制化,才能更好地做到老年人養老。

2.加強社會保障的實施。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強社會保障的實施,如養老院、社區養老等,改善其服務水平,擴大其覆蓋面,增加專業人員。這些方式,為如今家庭養老做好了輔助。特別是為社會中沒有能力或沒有辦法家庭養老的人提供了幫助。

如今,社會養老的發展最為重要。現代社會養老的低水平、差異性等雖不能立刻解決,但必須注重其發展路線,指定發展計劃,逐步完善。

篇5

關鍵詞 家庭教育 父親缺位 兒童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69

Father Absence Phenomen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in Family Education

LIN Cunjing, BO Tongji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Shandong Xiehe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9)

Abstract Children stage of family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in children's lives, the father as a member of the family, as an important role in family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but the current survey found that father involvement in family education is not high, the father should be through active learning parenting knowledge, establish new concepts tutor, spend more time with their children to get along, not only do the children's teachers, and other ways to make child's friends and reduce the role of the father absence in the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father absence; children’s education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開始認識世界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他人,也是引領他們成長的引路人。我國有句古訓:“子不教,父之過?!笨梢娫谥袊糯赣H對于孩子的成長負有很重要的責任,且發揮著重要作用。可是現在由于種種原因,很多父親被迫或者主動放棄了教育子女的責任,使許多家庭中出現了“父親缺位”的現象,這將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

1 父親是家庭教育的支持者及影響者

保羅?阿馬托(Paul Amtao)是最早強調需要重新對父親身份進行概念化的研究者之一。他的主要貢獻是發展了“父親(家長)身份的五角星”模型,這個模型基于三個主要的資源,分別是人力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這些資源都是由父親來提供的,以確保和支持他們孩子的發展。該模型強調母親和父親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具有同樣的能力和機會。

關于現代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有研究認為應是多樣化的,首先是“照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成人的悉心照顧以及關心,這一過程是離不開父親這一角色的。第二是“信任感”,有研究認為父親與子女的感情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而維持孩子與父親親密關系的,正是這種信任感。父親與孩子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會逐漸加深這種信任感,即父子或父女之情。第三是“認同作用”,父親這一角色對于男孩性別意識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此外,父親還承擔著家庭文化傳承的作用,孩子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會通過從父親那里知道的家庭文化而產生一種文化認同。第四是“安全”,父親大都具有寬闊的肩膀和有力的雙手,這會給孩子帶來充足的安全感。第五是“家庭防衛”,不同于母親的嬌弱,父親在家庭面對困難或者危險的時候往往會挺身而出,保衛自己家庭的安全。第六是“幽默”,研究發現中國的男性比女性更具有幽默感,這種幽默會減少子女在面對困難時的尷尬和焦慮,并幫助孩子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第七是“獨立”,父親角色在中國的家庭中往往是“嚴父”,不會溺愛孩子而造成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變差。第八是“自信”,父親幫助孩子形成樂觀的生活態度后,就能夠讓孩子積極地面對生活,幫助其自信心的建立。第九是“耐性”,父親對于子女的教育往往會采取啟發式教學,耐心等待孩子自己認識道理,而不是溺愛式的直接說明道理,甚至是直接幫助孩子做完事情。第十是“互補者”,母親與父親在家庭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不完美的家庭中,相對于其他長輩,父親是母親最好的互補者。

2 父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參與度不高

篇6

由于見慣了過去冠軍所遭受的魔咒:盛名之下資金蜂擁而至,規模迅速擴大,擅長短線交易的私募反而迷失了方向。銀帆投資并不想重蹈覆轍,負責銀帆投資市場部的王勇告訴《投資者報》記者:“我們不想依靠媒體的力量一口吃成個大胖子,2013年仍打算保持規模不變。”

面對《投資者報》記者采訪銀帆三期私募經理的要求時,王勇拒絕了,他表示采訪只能書面,而且是以銀帆投資公司的名義作答。

《投資者報》:2012年能取得私募業績冠軍,如何做到的?

銀帆投資:最重要的是,公司能夠嚴格做到知行合一。年初,我們得出了今年以結構性行情和階段性行情為主的結論,制定了與之相符合的投資策略,并一直延續該策略進行投資。

去年年初在市場探至2132點之后,積極配置了基建、煤炭、有色等周期性板塊。在二季度發現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預期,對策略進行了修正,減少了周期股持倉,更多地參與了環保、大消費、金改等成長類和主題類投資。9月之后,銀行、地產、水泥、基建等價值類個股無論從估值還是周期上來看,都擁有良好的吸引力,而同期成長類、消費類標的估值仍然偏高且面臨業績下調風險,因此,9月之后,我們更多地參與了價值類、周期類個股。

《投資者報》:如何理解所謂的知行合一?

銀帆投資:具體來說,自上而下地判斷宏觀及政策,選擇符合政策導向的行業和投資標的進行投資;并自下而上地跟蹤優秀的、具有成長性的公司,在其低估時尋找投資機會。

此外,在相對高估和市場系統性風險較大時,通過倉位控制和品種調整來控制下行風險。

《投資者報》:最近一段時間城鎮化投資概念大行其道,你們是怎么看待這個投資熱點?

銀帆投資:城鎮化是新一輪財政擴張政策的形象化表述,涉及行業非常廣。2012年9月起,交通軌道、基建水泥等板塊開始進行估值修復行情,12月以來,該領域成長型個股也開始了估值修復。目前,無論是價值周期類還是成長類股票,估值已經基本合理。

未來該主線的投資機會更多的將受到業績增長或改善的影響,自上而下地選擇供需改善、價格可能出現拐點的子行業,自下而上地選擇低估成長類個股。由于目前短期普漲較厲害,未來行情中需規避供求無明顯改善的子行業或者估值偏高且成長性一般的個股。

《投資者報》:2012年底股市反彈,市場情緒好轉。這波反彈A股能走多遠?如何看待一季度的走勢?看好哪些板塊?

銀帆投資:市場已經活躍一段時間,去年12月個股普漲。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個股分化將越發明顯。尋找低估順周期藍籌和高成長類公司有利于在個股分化行情中獲利。2013年2月之后經濟數據的基數效應消失,需繼續結合估值、經濟數據、經濟預期、股市制度改革等各方面因素來考慮。

我們相對看好水泥、部分機械設備、電力、重卡等強周期類行業,以及環保、綠化、管網升級、安防、軌道交通、相關信息服務、公共設施集成化等有望進入高增長區間的行業。

《投資者報》:面對2013年的市場,銀帆投資制定了什么樣的年度投資計劃?

篇7

養老靠兒還是靠房?延遲退休時間還是延長養老金繳費年限?

養老問題之所以成為近期熱議的話題,是因為七成中國人都在為自己將來的養老問題所擔憂。養兒防老靠不上,以房養老靠不住,養老金太低又養不起,那么政府又該為我們的養老負什么責呢?這對未富先老的中國是個極大的政治和經濟考驗,因此,重構退休制度就顯得尤為迫切與重要。

據了解,養老體系改革于今年10月16日研討,在圍繞養老改革頂層設計的規劃、養老制度的安排以及個人賬戶、雙軌制改革等多方面達成了共識。近年來,延遲退休問題備受關注,議論風生??梢哉f,不管是贊同還是反對,延遲退休這一做法本身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重大舉措。201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74.83歲,已遠遠高于上世紀50年代現行退休制度制定之初的50多歲。

養老金危機須提前預防和化解

“未富先老”的特點表明了中國養老金體系的脆弱性。1999年,中國開始人口老齡化時人均GDP大概只有1000美元,而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達到同等老齡化程度時人均GDP卻在5000-10000美元之間。 在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基本上是經濟社會發展自然而然的歷史產物,屬于“先富后老”和“邊富邊老”的類型。由于獨一無二的一胎化計生政策和快速的人口轉變,可以說中國不僅是首先出現未富先老的大國,恐怕也是唯一一個出現未富先老現象的人口類型?!拔锤幌壤稀币馕吨芏嗬夏耆藭庥觥暗退金B老困境”,就是維生型養老水平甚至老難所養、老無所養。大量少子高齡化趨勢下的農村老人更有可能發生大面積老年貧困化的人道主義危機。國家承擔的福利性養老的公共財政壓力將在未來幾十年持續上升,嚴肅考驗政府對國民的養老責任和養老能力。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正在積累巨大的養老風險,養老金支付壓力持續上升,養老安全問題已經提上議事日程。2010年7月,在《生命時報》聯合“搜狐健康”進行的樣本量超過2500人的調查中,七成以上的人承認自己在為養老發愁,其中40歲以下的占75%。早在2006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的《中國居民生活質量報告》就發現,有78.5%的被調查者對自己當前或今后的養老問題有憂慮。老年人口的增多必然帶來養老金支付的政治壓力,這個壓力是剛性的,也是放大的。截止2012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1.94億,占總人口14.3%。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占總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占總人口30%以上。

中國城鎮職工養老金實行的是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制度。個人和企業分別按職工本人上年工資總額的8%和20%繳納保險費。從理論上講,記入個人賬戶基金的保險費為個人繳納的8%,企業繳納的20%全部劃入統籌基金。社會統籌是指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各地社保局)依法統一征收(有的省份是地稅部門征收)、統一管理、在屬地范圍內統一調劑使用,主要用于當期離退休人員的退休金發放。個人賬戶則是指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居民身份證號碼為標識,為每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個人設立的惟一的、用于記錄職工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費以及利息金額的賬戶,其賬戶余額為參保人退休后歸個人養老使用,發放的是賬戶養老金。

“社會統籌加個人賬戶”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自1996年正式開始實施,1997年就虧空50多億。“統籌賬戶”解決歷史遺留的“老人”的養老問題,用來支付當期養老金。過去沒有個人的養老保險積累,存在“制度(歷史)空賬”問題?!皞€人賬戶”解決未來的個人養老儲備和養老保險問題。由于統籌賬戶收不抵支, 個人賬戶的積累也被用來發放當期養老金, 形成“個人(未來)空賬”?!吧鐣y籌加個人賬戶”制度沒有養老儲備,先天不足。這項制度設計意味著一個正在工作的勞動者,既要養上一代已經退休的人,又要往個人賬戶里為自己存錢,“雙肩挑”壓力很大。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2011年參保人口2.84億,但14個省份養老金收不抵支,缺口達767億元。2000年,養老金財政補貼338億,2011年達到2272億。由于養老金收支的平衡性差,實際還是現收現付制,現在的在職職工養活現在的退休職工,未來還是沒有足夠的儲備。根據中國銀行和復旦大學團隊完成的《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預測,2050年養老金缺口將達到當年財政支出的20%以上。領錢者增多,繳費者減少,少子老齡化趨勢下的養老風險巨大!

通常通過人口增長和人口遷移難以滿足發展所需要的人力資源供應,特別是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加劇公共財政的壓力和負擔的情況下,提高退休年齡成為很多國家可以考慮的基本戰略和重要選擇。這些國家的考慮是通過推遲退休,可以相應增加勞動力供給,緩解勞動力資源緊張甚至短缺的形勢;同時,退休人口的減少可導致公共養老金支出的減少,從而實現平衡財政收支的政治目的。

國際經驗表明,延遲退休年齡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壓力的重要選擇,是生育少子化時代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可以減少養老金的當期支付,另一方面則增加了養老保險金的存量。

頂層設計可持續的退休制度

從全球的視角看,總結各國的經驗,延遲退休的做法有早有晚卻是大勢所趨,并不以我們的意志和好惡為轉移,那么余下的問題就變得集中、簡單和富有建設性,那就是如何使延遲退休的做法盡量減少社會震蕩、降低制度轉軌的成本、風險和代價,使之成為可以釋放社會正能量和人口紅利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

頂層設計必須具有戰略遠見和社會正見,必須考慮周詳,避免任何的閃失。一個可持續的退休制度需要將效益性、差別性、選擇性、激勵性、公平性和漸進性六個方面很好地結合起來。

首先是制度的效益性。一個好的制度需要體現經濟理性、人文關懷和社會效益三大追求,必須有社會產出和社會效益。最大的社會效益就是退休制度的重構應該成為最大多數人實現老有所養的“中國夢”的有力保障,應該成為老年民生的社會安全網。

延遲退休至少可以帶來三個方面的效益:其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老年人口增長高峰期養老金支付的壓力。延長退休年齡,把拿錢的人變成出錢的人,是一個自然的邏輯。延遲退休方案提出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緩解中國未來養老金以萬億為單位的巨大缺口。不少國家都用延長退休年齡來減輕老齡化帶來的各種壓力,證明是一個有效的辦法。其二,可以挖掘健康、有知識、有技能的老年精英的人口紅利。在西方,老年人的初始年齡是65歲,隨著壽命的延長,老年人的概念可以重新界定。60~65歲屬于高齡勞動力,不再屬于傳統意義的老年人,他們工作經驗、社會閱歷豐富,是社會的寶貴財富。延長退休年齡意味著人力資源的繼續開發。中國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平均年齡也逐年上升,若維持現退休年齡不變,無異是在浪費寶貴的人才資源。其三,借此改革的機會,構筑“全國一盤棋”的養老保障體系,有利于促進男女同齡退休的社會性別平等、農民工等享受國民待遇的社會階層平等以及其他方面的社會公平正義。

但必須強調,延遲退休年齡只是緩解老齡化壓力的一種途徑,但不是唯一途徑甚至不是最佳途徑。需要注意的是,延遲退休年齡是為了增加人力供應,同時通過延期來減少養老金當期支付壓力,但另一關鍵是如何保持甚至提高延遲退休人員的工作績效或者說勞動生產率,避免出現人浮于事的低效率和“冗員”現象。所以,我們對延遲退休年齡預期取得的“績效”不要寄予厚望,延遲退休有助于緩解養老金缺口帶來的財政壓力,但靠高齡勞動者支撐龐大的養老金體系畢竟不是上策之選。在這個意義上,及時提振超低生育率,實現適度低生育,平衡代際人口“一頭沉”的關系,實現“適度老齡化”尤其具有戰略上的重大意義。

其次是制度的差別性。一個大的制度安排包括了針對不同群體的小的制度設計,從而完成制度的差別化整合。誰應該退休、誰愿意退休,不應該忽視行業職業的差別,不能強制性“一刀切”。根據英國匯豐集團對20個國家和地區2.1萬名成年人“未來的退休生活”的調查,大多數人認為,個人的選擇或者能力應當是確定退休年齡的第一標準,而且年齡越大的人越傾向于這種觀點。對艱苦的體力崗位、藍領階層不宜提倡延遲退休,對公務員等權力階層也要暫緩,對知識性技術性強的教師、醫生等崗位和企事業單位可以提倡。例如,目前韓國的法定退休年齡是:企業職工55歲,公務員60歲,老師65歲。差別性同時也說明了制度必須保證一定的彈性和選擇空間。彈性就是制度的適應性和適應力,能對不同行業的勞動者區別對待。

再次是制度的選擇性。一個有人文關懷的好的制度要尊重潛在退休者在退休權利和工作權利之間的博弈和權衡。一個好的制度要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同時也要體現出對每一個個體的關懷。英國匯豐集團曾經進行過一項名為“未來的退休生活”的調查,訪問了五大洲20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2%)約2.1萬名年齡在18歲以上的人士。調查發現,大多數人認為,個人的選擇或能力應當是確定退休年齡的第一標準,而且年齡越大的人越傾向這種觀點。

把退休權利交給個人,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做出自己無悔的決定,但用工單位可以和潛在退休者商量決定。延遲退休從各國經驗看,不失為一劑良方。但有兩個挑戰需要關注:其一,平衡好各方的權利關系。在業者的工作權利、年輕人的就業權利和退休者的休息權利有一個博弈的過程。其二,保持一定的制度彈性,包括行業職業的差別性和個體行為的選擇性。一個簡單化的設想是,在目前,可以以現在的退休年齡作為最低年齡(以體現歷史的連續性),以65歲為最高年齡(以體現制度的公平性)。也就是說,最低年齡有一定的行業職業的差別,最高年齡則趨同。在最低年齡和最高年齡之間,就是“彈性退休年齡”。

第四是制度的激勵性。激勵性的含義是為了鼓勵符合延遲退休的人員做出順應制度設計初衷的選擇,用行政強制的辦法往往事倍功半適得其反,最好用軟性的經濟杠桿來調節選擇性退休行為。激勵性就是如果希望某個行業職業多點延遲退休的選擇,可以提高延遲退休后在職時的工資水平和退職后的退休金收入。退還是不退,歸根結底是利益比較的產物。制度設計的時候,需要留出一個個人選擇的空間,例如60~65歲之間都可以退,但晚退多得益,養老金收入更多,從而形成一種激勵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傾向于延遲退休。制度的激勵功能可以在養老金替代率參數的設定方面得到體現,總之要體現出退休時間的選擇與養老金收益的清晰關系,從而產生延遲退休的利益驅動。

第五是制度的公平性。制度的公平性是文明社會的普適價值。不公平性是制度的最大破綻,也是引發社會心理失衡的制度因素。退休制度的公平性包括不同勞動強度的職業在退休時有選擇性,而且不會因為對潛在退休者的性別和年齡歧視影響這種選擇權利,這才是以人為本的、公平公正的現代退休制度。機會是平等的,選擇是不同的。目前,中國規定的男性退休年齡是60歲,女性為55歲。這一規定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制定的,已不符合當前的社會情況。男女同齡退休是一種制度化的權利,但女性愿意早點退休也是對個人權利的行使,應該得到尊重。例如,很多年輕一代生孩子之后,就期望父母親早點退休幫助他們帶孩子,往大了說,生育影響人口的未來,人口影響國家的未來,所以生育制度和退休制度之間也應該很好銜接。

第六是制度的漸進性。為了盡量減輕延長退休年齡帶來的各種沖擊,發達國家都采取了循序漸進的辦法。比如美國在1983年制訂的67歲退休的規定一直到2000年才開始實施;2003年,年滿65歲的職工將延長工作兩個月;2004年,延長工作4個月;以此類推,到2015年延長至2年。這樣做是為了讓各界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調整和應對。中國也要走漸進式改革之路,一方面是長時段的戰略設想和科學設計,另一方面是分階段的細致落實和有效推進。

延遲退休是應對中國未來老齡化高峰時期重大挑戰、影響長遠發展和國計民生的重要制度安排,需要通過漸進式的改革逐步逼近合理的目標。制度安排需要契合大多數公民的退休權利和利益訴求,否則可能危及社會和諧,法國、西班牙等國爆發的抗議延遲退休的游行示威活動可謂是前車之鑒。這項改革也是激發國民的社會責任,眾志成城,共同應對老齡化的過程。延遲退休雖然有反對意見,卻是大勢所趨,這是人口形勢、人口規律早就決定了的。但考慮到高齡勞動者的生產力和創新力畢竟有限,工作畢竟要以健康和能力為基礎,還有就業的代際繼替需要,所以延遲退休要慎重、要有邊界意識――不可能無限延長、要有彈性、給潛在退休者選擇的權利等等,才可收良好效果,否則會產生新的弊端,不能長久。

篇8

關鍵詞:社會工作 小組方法 空巢老人 孤獨心理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9-0057-02

一、小組工作及相關概念概述

(一)小組工作的概念

小組工作是一種以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個人組成的小組為工作對象的社會工作方法,它主要由社會工作者通過有目的的小組活動和組員間的互動,幫助小組成員共同參與集體活動,從中獲得小組經驗,處理個人、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問題,行為改變,恢復與發展社會功能,開發個人潛能,從而獲得個人成長。[1]

(二)空巢老人基本概述

所謂空巢老人是指無子女、單獨居住或者夫妻雙方共同居住的老人。[2]按照它的定義分類,社區空巢老人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種是膝下無子女的真正的空巢老人,這種老人的子女大多數是因為意外而死亡;第二種是由于子女長期在外地工作、上學,導致家中只有老人;第三種是精神上的空巢老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子女因工作而忽視了與老人的溝通,導致老人內心十分寂寞。

(三)時尚銀發項目介紹

時尚銀發項目是由樂和社會工作中心創辦,旨在讓老人通過學習當下社會的新潮事物,充實他們的閑暇時間,豐富其精神生活,不至于被社會所“拋棄”。其內容主要是每周一次在社區舉行主題活動?!皞髀暩璩蓖ㄟ^教授老人流行歌曲,讓他們了解線下年輕人的愛好;“舞動夕陽”讓熱愛廣場舞的叔叔阿姨們發揮自己的優勢,帶動其他的老人加入其中;“手工藝制作”通過教授老人制作手工藝,既鍛煉了他們的腦力也加強了他們的動手能力。通過參加時尚銀發項目的一系列活動,老人紛紛走出家門,從自己孤獨的世界中走出來。

二、社區空巢老人孤獨心理概述

Andersson[3]將孤獨感定義為缺乏滿意的人類關系時的主觀體驗。Peplau[4]等認為孤獨感是一種負性情緒體驗,是個體渴望人際交往和親密關系又無法獲得滿足,從而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情緒感受。Young[5]認為孤獨感是對社會關系不滿意伴隨產生的一種心理壓力。這些概念的相同部分是:不愉快的情感體驗、社會關系不足的感受。

空巢老人體驗到兩種類型的孤獨感:社會孤獨感和情感孤獨感,其中情感孤獨感更多。我們通過對第一城社區的調查發現,社區的老人大部分都是空巢老人,子女長期不在家,老人因缺乏子女的關愛而產生失落、孤獨等負面情緒,長此以往會對老人的心理方面產生不利的影響。長期的孤獨、寂寞、焦慮不安等情緒會使老人產生嚴重的心理疾病,甚至對生理方面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三、社區空巢老人的孤獨心理分析

通過對第一城社區的空巢老人走訪調查,我們了解到第一城社區主要是以回遷戶和精品商品房為主,而我們服務的受益對象主要居住在回遷戶一帶,他們大多數在退休之前是工薪階層,每日除了基本的休息時間之外,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但隨著年齡的增加以及生理機能的下降,老年人由于接受新鮮事物能力低下逐漸被社會所淘汰而面臨退休。同時,子女由于工作原因長年在外,出現老人獨自在家的局面,長時間不與外界交流,最終造成了老人的孤獨心理問題。通過對第一城社區老人的走訪調查,我們了解到老人有以下幾方面需求:

(1)缺少子女的關愛。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年輕人因為自身的追求,多數選擇在大城市甚至國外工作,因此造成了家里只剩下父母二人。繁忙的工作使得年輕人無法隨時照顧父母,可能唯一的方式就是電話問候,老人缺乏真正的照顧,內心充滿孤獨壓抑的情緒無法排解。而現代高樓的住宅方式減少了鄰里之間的聯系,老人不愿意走出家門去和他人交流,獨來獨往,長此以往老人心理會出現許多問題。

(2)缺乏社會支持。[6]老年人由于自身身體機能的下降,社會競爭能力低下,逐漸在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雖然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出臺了大量的保障老年人權益的法律法規,并且在公共設施中也有許多專門為老人提供方便的措施,但就第一城老人的反映,他們覺得社區內部缺少老人休息娛樂的場所,而其他的場地又距離自己太遠,不方便經常去。同時,在與老人的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在我們實習之前,社區內部幾乎很少有針對老年人的活動項目,大部分老人選擇待在家里。

(3)老人自我認同感降低。老人在經歷了人生的輝煌階段之后,下崗在家的他們空閑時間增加,整日無所事事,這讓已經習慣工作忙碌的他們一下閑了下來,每天多數待在家里,逐漸與社會相脫節。同時,科技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的運用改變了之前的生活方式,年輕人紛紛選擇上網購物、工作和學習等。但是老年人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慢,在智能化的今天老年人顯得手足無措,他們覺得是自己年老的原因而被社會所排斥,開始出現否定自己的想法,導致認同感降低。

通過對社區空巢老人的分析,我們了解老人在家庭保障、子女關愛、社會支持以及自我認同等方面都存在大量的需求。為此,社會工作的介入在解決空巢老人孤獨心理問題方面顯得十分重要同時也是必要的。

四、社會工作的介入途徑

針對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我們前期通過走訪、問卷等形式有針對性地了解了老人的需求,為此我們每次活動都安排了一個主題,使老人能夠通過此項活動學會一些技能,更希望他們能從孤獨的內心中走出來。我們在開始的時候開展了四期的大合唱活動,通過大合唱不僅能讓老人們再次唱起熟悉的旋律,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老人之間相互教授《鴻雁》《打靶歸來》《女兒情》等歌曲,在音樂的世界中暫時忘記現實中的不快。同時,鑒于第一城社區的阿姨居多,我們還開展了幾期插花課活動。教授用彩紙、剪刀、膠布剪出一朵朵漂亮的花,例如向日葵、牡丹、康乃馨、紅掌等。最后四期活動下來,阿姨們的花籃里都插滿了各式各樣的花朵。除了日常的主題活動以外,我們還開展了一次渾河西峽谷出游活動。我們同老人一起結伴出行,不僅讓老人度過了愉快的一天,更加深了我們與老人之間的感情,老人更愿意敞開心扉來向我們傾訴自己內心的問題。

五、社會工作介入對空巢老人孤獨心理問題的作用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增強,解決社區空巢老人的孤獨心理問題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政府也在出臺多種措施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加大財政投入,同時聯合社區和社會工作組織共同應對老人的問題。但是基于我國在養老體系建設和服務體系方面處于滯后的狀態,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和社區共同合作。政府發揮支持引導作用,社區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社會工作者需要運用專業的方法,用專業的技巧和方法去為老人提供專業的服務。這里的服務不僅只是日常生活的照顧,更重要的是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使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社會工作相比較政府和社區,對空巢老人的幫助更具體直接。拿我們所參與的時尚銀發項目來說,從上門家訪、個案、小組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對空巢老人進行不同層次的幫助。而每周一次的主題活動,更是直接拉近了我們與老人之間的距離。作為專業的社工,我們不僅為老人提供關懷、家庭照顧,更是通過專業的方法技巧來幫助老年人增加自我認同感。具體來說,社會工作解決空巢老人孤獨心理問題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老人提供更多的關愛

社區空巢老人之所以出現孤獨的心理問題,歸根結底還是缺少子女的關愛。一方面,子女在婚后照顧雙方老人的經濟壓力使得他們把更多精力投入在工作上,缺乏對老人的關心與呵護;另一方面,在重視物質生活的今天,許多子女認為對老人提供物質幫助更能真正幫助他們的生活,而缺乏對他們精神的關懷。為此我們首先要與子女聯系,對其子女做深入的個案工作,讓他們意識到父母當下存在的心理問題,如不加以重視將會帶來嚴重的后果。同時,我們更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老人的身上,通過接案、預估、計劃、介入、評估、結案等一系列的專業過程,去幫助老人走出心理困境。

2.增強對老人的社會支持[7]

空巢老人之所以出現孤獨心理問題,不僅與其子女密切相關,更是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作為第三方組織的代表,社會工作的作用顯而易見。首先,社會工作者要與空巢老人多交流溝通。大多數老人由于與外界交流少,缺乏交際圈,不接受周圍的新鮮事物,因此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必須多與老人溝通,可以多開展像“時尚銀發”這種類型的活動,老人在活動中不僅能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生活,更是能從心理層面真正走出去,敞開心扉,快樂地生活。另外,我們也要加強與其子女的聯系。在開展服務活動中,我們可以把每次活動之中老人的表現及時反饋給子女,讓他們了解父母存在的問題和真正的需求,能更具針對性地幫助老人走出困境。同時,社會工作者要運用專業的方法和技巧幫助老人解決心理問題。社會工作者通過開展小組工作,使空巢老人聚集在一起,相互分享各自的經歷,增加認同感。最后,社會工作要爭取多方面支持。政府的引導、社區環境的營造為我們解決老人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我們開展的時尚銀發項目就得到了中央財政的支持以及第一城社區的幫助,才使得我們的活動開展得比較順利。

3.增強老人的自我認同[8]

面對老人自我否定的情況,社會工作者應該與其進行真誠的溝通。通過耐心傾聽老人的感受,了解老人的真正需求,進而在社區服務活動中滿足他們的需要,讓老人能實現自己的愿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社工應該與社區工作者加強聯系,通過他們了解每個老人的家庭背景,對具有相同經歷的老人開展小組工作,在小組中,老人能找到認同感與歸屬感。

綜上,面對社區空巢老人的孤獨心理問題,社會工作運用小組方法,從人文關懷、自我認同以及社會支持等角度來對老人進行介入,讓老人在認清自我問題的同時,對自己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

⒖嘉南祝

[1]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周博生.社會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問題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3]Andersson L.Loneliness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s:a review of the litera- ture[J].Aging Ment Health,1998;2(4):264-274.

[4]Peplau LA,Perlman D.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re- search and therapy[M].New York:John Wiley Sons,1982.

[5]Young JE.Loneliness in college students:a cognitive approach[D].U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79.

[6]侯夢龍.個案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5.

篇9

一、《新增長戰略》的提出:“兩條道路”的終結

日本曾經通過選擇走“兩條道路”獲得了經濟的高速發展。“第一條道路”是在二戰后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通過發展公共事業促進經濟增長。公共事業的發展帶動了城市建設進程的加快,增加了農村地區的就業機會,縮小了城市與農村的差距,但同時,農村也因此喪失了自身的經濟和生活基礎,并造成了巨額的財政赤字?!暗诙l道路”是在21世紀初,日本在“結構轉型”的名義下通過提高供給生產率,以及放松管制、推動勞動力市場自由化等方式,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帶動經濟增長。不過,在增長的同時,財富僅集中在少數企業,國民整體收入水平并未提高,中小企業歇業情況不斷增加,民眾對經濟增長缺乏實際感受。因此,針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日本既不適合重走依賴公共事業和財政的“第一條道路”,也不能選擇已走到盡頭的“第二條道路”,日本政府遂制定《新增長戰略》,希望通過“第三條道路”,即以創造新的需求和就業為目標推動經濟騰飛。

“戰略”計劃在環境、健康、旅游三個領域創造100萬億日元以上的“新需求”,以此來擴大就業并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并實現兩方面問題的政策創新:一是針對全球變暖(能源)問題,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在生活方式、運輸部門和城市發展等領域產生新的需求,使日本成為一個全球性的低碳社會。二是針對老齡少子化社會問題,通過促進社會改革,培育新的價值觀,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使日本成為醫療超級大國,實現人民安心培育后代、身心健康長壽等目標。

二、《新增長戰略》的內容及主要政策措施

“戰略”分為六大部分,即環境與能源戰略、健康(醫療與養護)戰略、亞洲戰略、旅游與地區振興戰略、科技戰略以及就業與人力資源戰略?!皯鹇浴庇媱澚幍?020年,日本名義GDP達到650萬億日元,增速超過3%、年均實際增速超過2%,失業率降至3.0—4.0%的范圍內。

(一)環境、能源大國戰略:“綠色創新”

到2020年,日本在環境相關領域創造超過50萬億日元的市場規模和140萬個工作崗位,至少減少1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主要措施包括擴大電力上網范圍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推廣住宅、辦公場所零排放結構,推動包括蓄電池、新一代汽車等創新技術的發展,通過監管改革和建立綠色稅制等措施實施集約投資計劃等。

(二)健康大國戰略:“生活創新”

到2020年,通過促進行業發展以滿足醫療、護理及其他健康服務的需要,創造約45萬億日元的市場規模和280萬個就業崗位。具體措施主要有促進醫療、護理及其他健康相關產業的國內發展及海外擴展,推進創新性藥品、醫療及護理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提高無障礙住宅供給能力,加強醫療和護理服務基礎等。

(三)亞洲經濟戰略

到2020年,創建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推動國內改革實現人員、物流和資金流增長一倍,融入亞洲經濟增長等。主要措施包括制定亞太自由貿易區路線圖,在亞洲推廣日本的“安全、安心”制度,將羽田機場發展為24小時國際樞紐,推進“開放領空”協議,實施國際集裝箱和散貨港發展戰略,修訂限制人、財、物流動的法律法規等。

(四)旅游導向與地區振興戰略

到2020年,通過簡化亞洲國家公民赴日觀光簽證手續和制定“休假分散化制度”等措施,日本年外國游客人數增至2500萬人,帶來約10萬億日元收入和56萬個就業崗位。地區振興戰略計劃利用區域資源振興城鎮發展,塑造大城市為增長引擎,到2020年,房屋和裝修市場規模翻番,不滿足抗震要求的房屋比例降至5%,提升食物自給率至50%;木材自給率超過50%;農、林、漁產品及食品出口增長2.5倍,達1萬億日元。具體措施有促進自治保護區域發展,支持偏遠海島、人口稀少地區、貧困地區振興,設立特區促進大城市和周邊區域發展,積極利用反向抵押貸款等融資途徑,引入農戶家庭收入支持體系,擴大農、林、漁業及相關產品出口等。

(五)科技立國戰略

到2020年,日本能主導世界范圍內的“綠色創新”和“生活創新”,增加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數量,理工科畢業博士實現全部就業,鼓勵中小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提高生活與生產效率,官民研發投入占GDP比例超過4%。具體措施有加快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改革,為青年研究人員提供多樣化的職業選擇,改革創新培育體系和規則,鼓勵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等。

(六)就業與人力資源戰略

到2020年,建立就業戰略對話機制,非全日臨時工數量減半,調整女性M型就業模式,促進大齡人口、殘疾人就業,增加就業卡持有人數至300萬人,鼓勵帶薪休假,提高最低工資、縮短工時。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年輕人、女性、大齡人口和殘疾人就業率,創建“蹦床式”彈性安全網絡以滿足增長需要,擴大就業卡發放范圍并將其納入國家職業資格體系等。到2020年,創造有利于人口持續增長的環境,扭轉人口數量迅速下滑局面,消除學齡前和學期兒童課堂輪候名單,確保生育及嬰兒看護后人員恢復工作,保持世界頂級學術水平等。具體措施主要有修訂規章制度,建立更加靈活的嬰兒護理體系,鼓勵私人參與教育發展,保障兒童安全等。

三、《新增長戰略》的實施與改變

(一)東日本大地震前的實施效果

震前,日本按部就班的實施“戰略”的目標,總體上按照原定進程推進。由于“戰略”實施理事會僅成立幾個月時間,因此工作基本停留在主要政策的制定上,在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年初,“戰略”的實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確立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基本政策

2010年秋,日本確立“戰略”在全面經濟伙伴關系方面的基本政策?!皯鹇浴睂嵤├硎聲娬{了EPA和FTA對與亞太國家共同發展和繁榮的重要性。具體實施方面,日本穩步推進國際綜合性基礎設施建設,成為越南兩座核反應堆的承建方,并與越南共同開發稀土資源。羽田機場轉型、“開放領空”以及增強日本與國際之間人財物交流等問題也得到穩步推進,主要表現在實施與美國簽署的協議和與韓國航空當局的協議,以及放寬中國人赴日旅游簽證手續等方面。

2、實施經濟和就業宏觀政策

針對日元升值以及海外經濟增長疲軟可能引發經濟衰退的風險,日本政府制定了“三步走”經濟措施以推動“戰略”實現,并通過緊急經濟措施應對日元走強和通縮。“三步走”的第一步為利用補充開支促進“戰略”實施,第二步是制定補充預算,第三步則是在2011財年預算中對“戰略”給予優先傾斜。

3、修訂稅收體系,制定增長制度框架

為提升企業競爭力,吸引外資進入,日本政府創建了綜合特區體系,制定內部投資促進計劃,并進行了稅制和監管改革。稅制改革主要包括在國家和地方層面把法人稅實際稅率下調5%,降低中小企業減稅率,為綜合特區制定優惠稅率等。

(二)東日本大地震后的變化

震后,日本的經濟重心主要集中在災后重建和核輻射控制方面,對“戰略”的原有目標的實施產生一定影響。為促進經濟恢復和振興,日本政府修訂了環境和能源政策,綜合提出了三大新“前沿”,促進“戰略”的實施。

1、強化增長潛力的措施:開辟經濟前沿

主要措施包括目的明確地推進投資協定、稅收協定及社會保障協議的建立,推進“酷日本”品牌建設,有效利用日元升值鼓勵海外并購,建設世界級醫藥和醫療技術基礎設施和下一代醫療服務框架,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創造新產業,通過公私合作擴大貨幣供給,加強保險公司增長潛力和競爭優勢,利用農村資源進行能源生產,推動實施分散休假制度,促進旅游立國和高附加值日本旅游品牌建設等。

2、復興廣大中產階級:開放社會前沿

具體措施主要有制定并實施“青年就業戰略”,創建兒童與育兒新系統,促進女性就業,培訓全球化的人力資源,推廣零耗能房屋實現低碳環保型社會,提高市區備災及環保性能,利用綜合特區振興地方發展,推廣“未來”城市概念等。

3、增強日本全球表現:打造國際前沿

主要措施包括,積極向亞洲及世界推廣其在醫療保健、教育、防洪、降低災害風險、環保以及緊急救援領域的先進技術和解決方案,對外擴張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日本人在國際組織的供職職位,注冊日本飲食文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塑日本在人類安全、環保技術、世界一流制造工藝、民族特色與文化等方面的國家品牌,戰略有效地利用官方發展援助基金等。

四、《新增長戰略》簡要評述

“新增長戰略”目標甚是宏大,內容包羅萬象,諸如觀光立國戰略、亞洲戰略、節能環保戰略早在多年前就已確立并持續實施,但其他幾個戰略缺乏新意。盡管如此,在某些方面,如在稅收體制改革等領域,“戰略”似乎觸及到了日本宏觀經濟調控與管理的較深層面,其所提出的“第三條道路”代表著一種新的趨勢,強烈地表現出日本政府和民眾在長期低迷之后的求變之心。東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又提出了“三大前沿”,與“戰略”在經濟社會方面的發展目標基本一致,但在國際表現方面,更注重海外戰略,強調日本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亞太地區中的地位和作用,實現日本對國際社會在本國文化、技術工藝以及人員配置方面的全面輸出,希望在未來能夠在世界范圍內起到主導或引領作用,謀求大國地位,這與日本在國際和亞太地區的一貫政策主張如出一轍。

篇10

關鍵詞:新時期;學前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策略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出生率有所下降,2017年新生兒數量約為1723萬,在二胎政策的鼓勵下,出生率并未出現明顯的提升。同時,受到少子化政策的影響,我國的家庭結構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兒童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視。在此背景下,我國社會為學齡前兒童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并構建了龐大的教學體系。另外,社會對于學前教師的期待也不斷增強。因此,我國高職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受到了高度的重視。

一、新時期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能力分析

1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具備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學生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條件,也是學生職業技能的集中體現。在針對學前兒童開展教育的過程中,其需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藝術技能、基礎的文化知識等。首先,學前兒童的聽、說能力的培養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礙。掌握兒童可以理解的表達的方式,是向其輸出知識的基礎[1]。其次,學前兒童對于歌、舞等藝術形式較為喜愛,通過此類學習學生也可理解到團隊合作的基本邏輯。再有,當下的教育機構通常會在早期教育中融入一部分語文、數學教學,因此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也較為重要。

2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具備教學能力

學前教育是針對學齡前兒童開展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首先,學齡前兒童的心智發育尚不成熟,其學習能力普遍不強。因此,該領域的教師應當具備更為專業的教學能力,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清晰的講解。其次,該領域的教師應當對兒童心理認真揣摩。學齡前兒童與社會接觸的機會較少,因此其思維邏輯與成年人具有較大的差異。掌握兒童的思維邏輯是對其進行教育的基礎條件。再有,兒童的身體發育尚不成熟,其肢體比例與成年人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在歌、舞類教學中,教師應當將自身所掌握的知識進行變形處理,以方便教學活動的開展。

3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具備責任感

責任感是教師理應具備的基礎素質。首先,學齡前兒童的學習能力普遍不強,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難以有效掌握教學內容。不具備責任感的教師,通常會以教學進度為借口,忽視這部分學生的需求。其次,部分學前兒童的課堂紀律較差,在糾正其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責任感,并在教學管理的過程中,保護學生的天性。再有,先進的教學理念認為,學前教育是學生人格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這一階段遇到耐心負責的教師,會使其學習興趣得到增強[2]。

4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具備溝通能力

學前教師需要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其具體可分為幾個方面。首先,是與家長的溝通。學齡前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并且對于家長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與兒童家長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其次,在與兒童進行溝通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運用可被其理解的語言與動作,這一技能是開展教學管理的基礎條件。再有,教師應當與同事、領導共同營造出良好的溝通環境。在學前教學中,教師通常會與2—3位同事共同完成相關的教學任務。良好的同事關系與有效的配合,是搭建教學平臺的重要因素。

5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教師必備的品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會遇到諸多困難,合理控制自身的情緒,是開展教學工作的先決條件。同時,在當下的社會中的確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幫助兒童理解這一問題,并做出合理的解讀,是培養其健康心理的重要工作。受到少子化政策的影響,我國家庭的成員結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一背景下,社會對于學齡前兒童關注程度不斷提高,個別教師的惡劣行為也為社會所譴責。我國師范類院校應當牢牢把握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將心理健康作為本專業的重點教學內容。

二、新時期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的現狀

1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現狀

學前教育專業,在我國的高職高專院校中開設得較為普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較為關注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其中部分高職院校將藝術類課程作為學生的主修課程,因此學生的藝術技能普遍較強。但我國院校的教育方法普遍較為僵化,部分課堂的學習效率存在一定的問題。另外,高等院校對于學生的基礎文化知識缺乏必要的關注,并認為學生已經進入到高等教育階段,基礎文化知識較為牢固,因此無須加強此類教學。但教學與掌握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為兒童提供知識輸出,必然需要其以教學的視角更為熟練地理解這部分知識。

2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現狀

各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普遍缺乏有效的教學手段,以至學生的教學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首先,多數的學校將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作為其教學重點,但這樣的教學模式只能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儲備。但教學活動應被理解為知識輸出的過程,因此學校應當注重提升學生知識輸出能力的培養。其次,部分學生對于幼兒心理教育課程的關注度不足。這一問題,將使學生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難以與幼兒進行更為有效的溝通,其教學工作也將受到影響。

3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對學生責任感的培養現狀

當下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對于學生的責任感培養缺乏足夠的重視。首先,部分學校缺乏此項內容的教學手段。責任感是較難量化的心理狀態,學校難以對其進行評估,因此相應的教學工作也難以開展。其次,部分教育觀念,將責任感與經濟收入相掛鉤,并認為在高收入的情況下,學生的責任感自然會得到激勵,而在低收入的工作中,其工作付出也當對等。再有,部分學校在培養學生責任意識的過程中,過于依賴理論教育,并將集體主義精神以及奉獻精神,與責任感相混淆,而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使學生產生共鳴。

4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對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現狀

當下的學前教育專業,通常較為關注學生的溝通能力,但由于教學模式的影響,其難以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表達機會。這一問題是制約學生成長的主要因素。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教師通常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發言機會普遍較少[3]。同時,由于部分教師對于課堂紀律較為關注,因此課堂氣氛相對沉悶,部分學生的表達意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表達能力難以得到提高,其語言組織也不夠規范。

5學前教育專業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現狀

我國師范類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個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實踐應用嚴重脫軌,部分學校甚至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這一問題將嚴重降低該教育的有效性。其次,部分學校的教學理念存在一定的問題。在這部分理念的影響下,教師通常會提出一份理想的心理模型,并要求學生主動靠攏。這樣的教學理念,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并淡化了成長路徑的重要性。同時,這樣的教學理念,忽視了人格發展的局限性。在人類社會中,心理完全健康的個體極為罕見。多數的居民處在相對健康的范圍內。因此,以理想化模型規范學生的心理活動,難以起到有效的教育作用。

三、新時期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具體策略

1新時期加強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有效措施

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是各學校較為重視的工作,但在具體的教學中其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學校應當利用更加先進的教學理念,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例如,學校可利用學生社團的組織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在實踐中,藝術教師可邀請學生共同組建歌、舞類的學生社團。通過該社團,學生的課余時間將得到更好的利用,其學習效率也將得到提升。同時,學校應當為社團學生提供更多的演出機會,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的藝術技能將得到鍛煉。其次,學生社團是由學生負責運營的組織,日常的排練、演出等活動都需要學生進行調配。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將對組織管理工作更為了解,并對各成員在團隊活動中的心理變化產生清晰的理解。同時,教師可在排練、演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對各類表演進行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得到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因此提升。在新時期,兒童教師的專業能力需要在多方面體現,因此教學活動需要采用更為平衡的教學理念[4]。

2新時期加強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有效措施

新時期的學前教育較為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并對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代兒童的日常生活普遍較為充實,因此教師應當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幫助學生快速提高。這一觀念不僅是教育機構的要求,也是學生家長的主要訴求。因此,當下的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應當加強兒童心理學的應用,并為學生提供新型的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在教學中應用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構建出與實踐工作相近似的教學場景。通過該場景,學生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有效鏈接。在具體的應用中,教師可邀請部分學生模擬學前兒童,并依據兒童心理學推斷出兒童的思維與行為。同時,部分學生可模擬現實工作中的教學過程,并與模擬兒童的學生開展互動。在這一過程中,課堂內營造出了現實工作的場景,學生通過角色互換,可更為清晰地理解兒童在教學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從而使自身的教學能力得到提升。同時,通過此類教學,教師也可對自身的問題進行反省,并以學生的視角調整教學模式。

3新時期加強學生責任感培養的有效措施

在新時期,教育領域對于教師的職業精神與工匠精神較為關注,此類精神的核心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教師的崗位認可度,這一觀念影響了教師對于本職工作的付出意愿。其次是教師內心的責任范圍,教師的責任較難考核,因此教師需對自身的行為加以約束。再有是教師的愛心,教師的日常工作較為繁雜,在這一過程中,部分教師會產生諸多的負面情緒,當教師真心熱愛本職工作并喜愛自己的學生時,其教學工作的有效性也將得到提升。在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感。例如,學??啥ㄆ诮M織學生到孤兒院開展探望活動。通過此類活動,學生的憐憫心將被激發,并可了解到失去父母關懷的兒童,將逐漸偏離生活的正確軌道。同時,教師應當為學生講解本專業的社會意義,并將引導學生的人生道路,作為學前教育的主要目標。通過這樣的講解,學前教育教師將承擔起家長的托付、社會的責任以及兒童的信任等諸多責任,其責任意識也將因此得到提升。

4新時期加強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有效措施

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學校首先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表達機會,并對其進行合理的引導,以促進其表達能力得到提升。例如,學??稍谠搶I中利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多的表達機會。在該模式中,教師首先要依據教材規定的內容,制作教學短視頻并將其公布在學校的信息平臺中。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預習視頻中的教學內容并提出問題。在課堂上,教師可邀請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并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表達能力將得到提升。其次,學校可定期組織講演活動。在該活動中,學生可根據本專業的特色以及學習心得進行選題并寫出講演稿。同時,教師可對學生的講演稿提出修改意見,從而使其講演內容更加精練。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將得到加強,并養成認真思考后再進行發言的良好習慣。之后教師可針對學生講演過程的儀態與語言進行糾正,從而使學生的表達方式更加規范。

5新時期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培訓的有效措施

在開展心理健康培訓的過程中,學校首先要正確看待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使用“周哈里之窗”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爸芄镏啊睂⑷祟惖膬刃氖澜绶譃樗膫€部分,其中在隱秘區與未知區,存在一定的陰暗成分。由于隱藏得較為隱秘,因此該部分內容難以被及時發現,其改進過程也較為艱難。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鼓勵學生將隱藏區的問題調整到開放區,從而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以暴露。同時,教師應當邀請學生組建互助小組,通過相互扶助,學生的心理問題將得到糾正。其次,學校應當正確對待學生的心理問題,并對相關內容嚴格保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開放區將逐漸擴大。同時,學校應當積極鼓勵學生開展課外活動,通過此類活動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將得到提升。例如,學??蔀閷W生定期舉辦戶外拓展訓練活動,通過此類活動學生的身心都將經歷一定的磨煉,其抗壓能力以及自控能力都將得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