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的原因范文

時間:2024-01-03 17:39: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少子化的原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日本社會的少子

(一)少子化的現狀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等日本有關機構公布的資料顯示: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在1973年達到峰值2.14以后開始迅速下降,1974年開始,日本的總和生育率開始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并持續下降。2005年日本總人口數為1億2777萬人,比2004年減少近兩萬人。人口數量首次呈現負增長。人口的減少加快了日本少子化的進程,并由此帶來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

(二)主要的少子化政策及其效果

為了減輕育兒負擔,日本政府在1990年以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1994年12月,由厚生、文部、勞動和建設四省大臣一致同意制定了“關于今后為支援育兒政策的基本方向”(簡稱“天使計劃”), 1999年12月,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新天使計劃”,其內容與“天使計劃”基本相同,只是在現已實現的目標基礎上,又制定出新的目標,并加大力度。但是從日本少子化的狀況來看,出生人口數由118萬減少到112萬,合計特殊出生率從1.34降低到1.29.由此可見,政府實施采取的少子化政策并未達到預想效果。

(三)少子化政策效果不顯著的原因

針對日本少子化政策不顯著的原因,日本國內的爭論也此起彼伏。對女性的支援政策一直是爭論的中心,特別是經濟支援政策。但是對日本女性來說效果不大。筆者認為日本少子化最大的漏洞在于:政府以“花錢買孩子”作為政策的出發點。這顯然是不全面的,無視了日本女性生育觀改變的根本原因。生育觀發生變化的原因是經濟制約么、經濟補償能使女性回歸傳統的生育觀么、現代女性究竟重視什么?接下來,筆者試對日本女性生育觀念進行深入分析,從而解答上述問題,并指出經濟支援政策不足以改善日本少子化現狀。

二. 孩子的價值的變遷

(一)孩子是“神”的日本

日本社會自古以來就認為孩子是勝過萬物的寶貝。萬葉集中山上憶良的短歌就曾經寫道“能勝過金子、銀子、玉器的寶貝,也就非孩子莫屬了”,民俗學中也流傳著“七歲之前的孩子都是神靈”這樣的話。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孩子既是寶貝是神明”這種思想在日本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必須客觀地承認,現如今孩子的存在不僅僅給父母帶來積極的價值,也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二)孩子的命由被賜予向生出來的轉化

近代,孩子的命已經不是從前的“天的賜予”,更由人的妊娠、生產這種自然現象轉化為一種人工現象。從日本人日常生活的用語,我們的就可明顯的感受到這種人工現象的普遍存在。生孩子的“生”不再使用「授かる,而是使用「つくる。例如:「そろそろ子どもをつくろか、「子どもを作りたいが這樣的話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明顯看出生孩子已經是一種主觀選擇了。為這種主觀想少生孩子提供可性能性的,狹義的說,也就是醫學技術的進步。過去醫療技術的不發達導致幼兒的存活率低下,“多死就多生”的思想便理所當然。但是,如今受益于發達的醫療保胎技術,日本幼兒的死亡率是世界最低的。那么,既然存活率升高了,“少死就少生”的思想就開始流行了。

(三)孩子真的是不可替代的存在么

對父母來說孩子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經濟的有用性以及精神的有用性兩個方面。說起經濟的有用性,最直接的體現是老有所依。但是,對于現代國家尤其是日本這樣的先進國,政府的福利即可代替兒女的贍養。由于撫養金制度的不斷完善,靠多生子女來保障老后生活的方法已經不被認可了,那么作為經濟回報的孩子的價值也就不那么重要了。從精神的有用性來看,我們經常聽到“孩子是夫婦之前的牽絆”這種說法,但是并不是孩子越多牽絆就越強,夫妻感情就越深。對于現代的女性來說,除了育兒之外依然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她們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經歷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三. 日本的生育觀念與母親的思惑

(一)高學歷化與女性的負擔

對于想保持現有子女數不打算再次生育的母親來說,其不再生育的理由因學歷高低也有所不同。對學歷低的夫婦來說,經濟的負擔是最重要的制約因素。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高學歷的女性在現代社會的普及程度。受過高等教育的母親渴望擁有育兒以外的時間,希望更多的充實自己。所以,時間上負擔、培養孩子與更關心自己之間的糾結的心里負擔成為了制約不再次生育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因為女性生育后都不愿意放棄工作,所以現代的母親兼顧家庭和事業很困難。一個人擔任兩個角色,這種身體和心里的雙重疲勞導致女性不愿意多生孩子。

(二)“女性的幸福等于母親的幸福”的終結

篇2

[關鍵詞]老齡化;少子化;養老保險;廣東市場

1我國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的形成與現狀

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末制定的人口政策經過30多年的嚴格實施,已取得顯著成效,中國當前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不是人口總量的迅猛增長,而是低生育率導致的適齡勞動力不足,以及逐步顯現的“老齡化”與“少子化”等問題。我國人口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出現峰值,自從人口計劃生育政策在我國推行后,出現了出生人口不斷減少、總和生育率不斷下降的情況,少子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僅使我國人口數量不斷趨于減少,也加速了我國的老齡化進程。人口年齡結構將嚴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導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質量的整體下降。

2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老齡化與少子化問題的形成給我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壓力,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首先,計劃生育政策的強制執行下所產生的少子化直接導致我國人口不斷減少。當未來進入嚴重的少子化社會后,人口均衡將難以恢復,人口衰退也將不可避免。其次,少子化對經濟長期增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導致勞動力供給不足,經濟增長后勁乏力,勢必成為抑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最后,由于人口老齡化嚴重,養老保險負擔本已沉重。因此我國現有的政府推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農村地區必將受到來自老年人養老問題的嚴重挑戰。

3廣東省某地區農村養老保險的現狀

在筆者進行調研的某村,通過走訪村部,查看相關村志和本村現有的人口資料等文獻,結合與村民、學校相關負責人的訪談,筆者了解到,某村現有住戶156戶,戶籍人口約有571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占到13%,而0~14歲的少年兒童共有113人,約占19%,因此,根據對某村的調查發現,該村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均比較突出。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該村中青年,無論男女,外出打工現象盛行,絕大部分中青年男女均會選擇外出務工,以賺錢養家。那么該村中的養老和育子責任如何保障?筆者針對廣東省某地區農村的老年人希望選擇的養老方式進行了調查(見下圖),其中希望依靠子女養老的老年人有39%,打算依靠自身養老的老年人有21%,打算依賴政府救濟養老的老年人口有10%,打算依靠養老保險的政策措施養老的老年人有27%,還有3%的老年人甚至對自己將來依靠什么方式來養老還很迷茫。在我國當前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情況下,大多數老年人都考慮過將來的養老情況,但是在農村老年人群體中將養老寄希望于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比重不到28%,而希望通過其他途徑來實現養老的老年人有72%,這也反映出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還不完善,農村老年人也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對我國養老保險的作用缺乏足夠的信心。各地雖然都將農村地區老年人養老保險作為保險公司社會保險制度市場擴大覆蓋面的主要對象,但在這個龐大的近兩億人的群體中,老年人參保率依然偏低,養老保險的總體參保率僅為15%,擁有養老保險的不會超過3000萬人。

4存在問題的分析

4.1教育受限,老年人對于商業性社會保險的意識低

在農村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問題,小學畢業甚至文盲等情況較多存在。這一代老齡群體對于社會養老保險認識度低,且傳統的養兒防老思想觀念深居其心。

4.2子女外出打工,過度滿足農村老人的物質需求

隨著子女進城務工,收入的持續增加提高了農民家庭生活水平,也因此,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不斷改善,農民生活得到較為可觀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資料得以不斷地豐富。

4.3經濟收入低的不舍心態

農村地區的老年人群體一輩子受苦受窮的經歷,使得他們對于所獲收入的錢財比較珍視,舍不得花費每一分錢,哪怕是他們自己生病,都延續著以往的小病熬、大病扛的心態,對于養老未知風險的預防的金錢花費,他們就更不能接受了。

4.4商業養老保險難以滿足農村老人的養老需求

由于中國保險業的快速恢復和發展是在城市,商業養老保險公司忽視了農村養老市場的保險需求,簡單地把在城市銷售的養老保險產品直接運用到農村市場,難以滿足農村居民的實際需要,而且保費相對較高,大多數農民無力承受。

5農村地區養老保險的對策分析

5.1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宣傳力度,增加農民參保意識

為了加強老年人群體對于商業養老保險的信任,我們必須加強對商業養老保險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渠道,使農村地區老年人群體對商業養老保險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和認識,為他們參加商業養老保險建立信心,之所以許多農村地區沒有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人們對商業養老保險的不了解。另外,針對更新農村老年人的傳統觀念而言,他們認為依靠子女養老才是最穩妥的養老方式。但在老齡化和少子化形勢嚴峻的今天,要加強農村老年人對于社會新形勢的認識,加強農村地區信息更新和傳播的速度,強化商業養老保險的概念,增加農村地區老年人對商業養老保險的意識,更新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深化老年人對商業養老保險的認識并鼓勵購買的消費行為。

5.2鼓勵發展商業保險

隨著城鎮化建設,農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也不斷上升,得到較大的改善,普通的社會養老保險提供的生活保障是農村地區尤其是老年人群體對保險失去信心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充分把握這個有利的機會來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居民購買商業養老保險來滿足農村養老保險需求。為此,政府也應制定相關政策,支持和積極鼓勵商業養老保險公司積極開拓發展農村市場,建立和完善農村商業養老保險制度。

參考文獻:

[1]李俊華,劉均.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探析[J].甘肅農業,2016(3):60.

[2]朱勇.少子老齡化背景下的我國機構養老問題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

篇3

1我國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的形成與現狀

我國于20世紀70 年代末制定的人口政策經過 30 多年的嚴格實施,已取得顯著成效,中國當前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不是人口總量的迅猛增長,而是低生育率導致的適齡勞動力不足,以及逐步顯現的“老齡化”與“少子化”等問題。我國人口自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出現峰值,自從人口計劃生育政策在我國推行后,出現了出生人口不斷減少、總和生育率不斷下降的情況,少子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僅使我國人口數量不斷趨于減少,也加速了我國的老齡化進程。人口年齡結構將嚴重不合理,呈倒金字塔形,導致人口比例的失衡和人口質量的整體下降。

2少子化、老齡化問題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老齡化與少子化問題的形成給我國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和壓力,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首先,計劃生育政策的強制執行下所產生的少子化直接導致我國人口不斷減少。當未來進入嚴重的少子化社會后,人口均衡將難以恢復,人口衰退也將不可避免。其次,少子化對經濟長期增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導致勞動力供給不足,經濟增長后勁乏力,勢必成為抑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最后,由于人口老齡化嚴重,養老保險負擔本已沉重。因此我國現有的政府推行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農村地區必將受到來自老年人養老問題的嚴重挑戰。

3廣東省某地區農村養老保險的現狀

在筆者進行調研的某村,通過走訪村部,查看相關村志和本村現有的人口資料等文獻,結合與村民、學校相關負責人的訪談,筆者了解到,某村現有住戶156戶,戶籍人口約有571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約占到13%,而0~14歲的少年兒童共有113人,約占19%,因此,根據對某村的調查發現,該村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均比較突出。通過走訪調查發現,該村中青年,無論男女,外出打工現象盛行,絕大部分中青年男女均會選擇外出務工,以賺錢養家。那么該村中的養老和育子責任如何保障?筆者針對廣東省某地區農村的老年人希望選擇的養老方式進行了調查(見下圖),其中希望依靠子女養老的老年人有 39%,打算依靠自身養老的老年人有 21%,打算依賴政府救濟養老的老年人口有 10%,打算依靠養老保險的政策措施養老的老年人有 27%,還有 3%的老年人甚至對自己將來依靠什么方式來養老還很迷茫。在我國當前的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情況下,大多數老年人都考慮過將來的養老情況,但是在農村老年人群體中將養老寄希望于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比重不到28%,而希望通過其他途徑來實現養老的老年人有72%,這也反映出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發展還不完善,農村老年人也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對我國養老保險的作用缺乏足夠的信心。各地雖然都將農村地區老年人養老保險作為保險公司社會保險制度市場擴大覆蓋面的主要對象,但在這個龐大的近兩億人的群體中,老年人參保率依然偏低,養老保險的總體參保率僅為15%,擁有養老保險的不會超過3000 萬人。

4存在問題的分析

41教育受限,老年人對于商業性社會保險的意識低

在農村地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w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問題,小學畢業甚至文盲等情況較多存在。這一代老齡群體對于社會養老保險認識度低,且傳統的養兒防老思想觀念深居其心。

42子女外出打工,過度滿足農村老人的物質需求

隨著子女進城務工,收入的持續增加提高了農民家庭生活水平,也因此,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不斷改善,農民生活得到較為可觀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資料得以不斷地豐富。

43經濟收入低的不舍心態

農村地區的老年人群體一輩子受苦受窮的經歷,使得他們對于所獲收入的錢財比較珍視,舍不得花費每一分錢,哪怕是他們自己生病,都延續著以往的小病熬、大病扛的心態,對于養老未知風險的預防的金錢花費,他們就更不能接受了。

44商業養老保險難以滿足農村老人的養老需求

由于中國保險業的快速恢復和發展是在城市,商業養老保險公司忽視了農村養老市場的保險需求,簡單地把在城市銷售的養老保險產品直接運用到農村市場,難以滿足農村居民的實際需要,而且保費相對較高,大多數農民無力承受。

5農村地區養老保險的對策分析

51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宣傳力度,增加農民參保意識

為了加強老年人群體對于商業養老保險的信任,我們必須加強對商業養老保險的宣傳力度,通過各種渠道,使農村地區老年人群體對商業養老保險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和認識,為他們參加商業養老保險建立信心,之所以許多農村地區沒有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人們對商業養老保險的不了解。另外,針對更新農村老年人的傳統觀念而言,他們認為依靠子女養老才是最穩妥的養老方式。但在老齡化和少子化形勢嚴峻的今天,要加強農村老年人對于社會新形勢的認識,加強農村地區信息更新和傳播的速度,強化商業養老保險的概念,增加農村地區老年人對商業養老保險的意識,更新傳統養兒防老的觀念,深化老年人對商業養老保險的認識并鼓勵購買的消費行為。

篇4

關鍵詞:少子化;高等教育;升學率;招生;辦學質量

日本人口出生人數自1970年代初期經濟完成起飛之后開始持續減少,當初每年高達200萬余的出生人口數經過30多年的變化,變成了目前每年的110萬人左右規模,降輻達到54%*1。同期特殊出生率也從1971年的2.16降低到1.29,遠低于人口更替水準的2.07*2,日本人口呈現高度負增長,成為世界上最典型的少子化國家。

眾所周知,日本作為一個自然資源短缺和不足的國家,之所以能成為當今為數有限的發達富裕國家之一,擁有數量眾多的高素質人力資源是關鍵和要訣。然而,少子化現象所造成的總體人口規模萎縮以及對家庭結構和地域的年齡構成的負面影響,正在對日本賴以發展的根本形成直接的沖擊。本文擬就日本少子化現象對擔負人力資源養成的高等教育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希望能從日本教育與人口發展的軌跡變化中,為當前正處于高速全面發展階段同時面臨人口轉型的我國高等教育提供一個參考、一面鏡子。

一、就學人口持續減少的后果:升學率提高

根據日本文部省學?;菊{查統計,在經濟復蘇到起飛的1950、196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升學率基本一直徘徊在10%*3左右。但隨著進入70年代經濟全面發展時期,教育設施的逐步充實和完善,升學率逐年上升,于1990年代初達到36.8%*4。

但隨著出生率長時期持續降低誘發的18歲人口急劇減少的情況日益嚴重,日本高等教育升學率在1995年一躍升高至45.8%*5,短短4、5年時間同一指標驟然上升9個百分點,升幅之大令人瞠目。但這一高水平的升學率并未就此打住,之后進一步持續增高,到2004年上升至49.8%,日本成為全球僅次于英國的高升學率國家*6。

東京大學教育系天野郁夫教授早在1990年代末期便分析指出*7,1991年日本18歲人口有204萬人,大學升學率36.8%,全國高等院校共招收新生73萬余人。而到10年后的2000年,18歲人口減少至151萬人,如依然維持36.8%的升學率,新生人數則僅有55萬人左右,比1991年減少了18萬人。而日本現在一所中等規模的高校每年新生人數一般也就是2,000人左右,不考慮其他因素,18萬人基本等于90所大學的年度招生人數,換句話說也就是如果不調整提高升學率,2000年將有90所大學不能招收到應有的新生。相反,若要保證73萬的入學人數,則升學率必須提高到48%以上,以滿足現存高校對基本生員的人數要求。

現實的發展完全印證了天野郁夫教授的分析。并且,如果用升學率同樣超過45%而教育體制又較接近的美國做參照,可以發現日本升學率急劇升高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動力在于各高校對于生源的需求。美國之所以能維持高水準的升學率主要依賴于兩個因素:一是美國大學80%都屬于國立或公立,私立大學僅占20%,從學生處征收的學費對學校運營壓力不明顯;二是美國高等院校退學率極高,通常只有20%左右的學生畢業*7。相形之下,日本的高等院校不僅退學率基本等于零,而且主要靠征收學費維持日常運營的私立院校在高??倲抵兴急壤垢哌_80%,可以說有沒有學生就讀直接關系著這些院校的生存與否。

二、“粥多僧少” 的選擇:數量重于質量

截止2003年的統計,日本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227所,其中四年制大學702所,二年制短期大學(相當于我國的??圃盒#?25所。而同期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數為1,396所,其中本科院校629所,高職高專院校767所*8。日本人口不過1.2億左右,其教育資源之豐富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日本普通高等院校從1950年350所發展到2003年的1,227所,其中四年制大學部分私立院校從105所增加到了526所,比例從52%上升到了75%;而國立院校則在當初70所基礎上僅僅增加了30所,其所占比例不升反降從35%下滑變成了14%;公立院校也只從原有的26所增加了50所,可以說基本上變化不大。而二年制短期大學部分至始至終私立院校占有的比例達到了88%以上。對比上述兩組反映日本近半個世紀教育發展的基本數據,不難看出所謂高等院校突飛猛進的發展其實就是私立院校突飛猛進地在發展、在擴張。

國立公立院校和私立院校在辦學教學體制上客觀地講各有千秋,但私立學院主要以學費進行運營的特性注定了它對生員有著天生的依賴性。

二戰后持續的“嬰兒熱”為學校提供了空前巨大的潛在生源市場,相對緊缺的教育資源以及經濟高速發展又為學校發展時代提供了需求和保障,在這一特殊背景的作用和催化下,辦學靈活的私立學校如魚得水,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家庭生育計劃迅速改變了日本的生育模式,蔓延并持續的少子化趨勢讓總人口中少年兒童人口比例不斷下降,其規模也日漸減少,生源市場供給逐步變得短缺不足。另一方面,已經發展壯大的教育市場對生源的需求卻是有增無減,它需要越來越多的生源填充己被撐大的“胃口”,而日趨加劇的少子化現象無疑象一盞不熄滅的紅燈讓一路暢通的教育“飆車”停在了人口的十字路口。

日本短期大學中的私立院校是對生源最敏感的部分。1950年到1970年,它從132所增加到了414所,發展十分順暢良好,但之后二十年中它卻再也沒有能夠跨越出四百的臺階。在1999年蹣跚登上503所的頂峰之后,便開始逐年下跌倒退,2003年它減少至463所,退回到1980年代中期水平。

其他類型院校盡管不如私立短大嚴重和明顯,但基本的情形也不外是五十步和一百步。在少子化造成的生源壓力沖擊下,為了維持學校的正常運營、避免關門打烊的寂寞結局,除極少數頂尖一流學校尚可以侈談新生質量外,絕大多數學?;蚨嗷蛏龠x擇“舍質取量”的招生方針,以拓展生源范圍盡可能多地吸引年輕學子入學。

三、搶救生源的奚徑:自由化+國際化

針對日益激化的生源緊缺局面,日本不少的院校為了方便招攬學生,都在變通招生入學程序,在傳統的考試招生制度之外,開辟了由學校自行掌握尺度的“推薦入試”招生制度。在現有的私立大學和短期大學,通過這種自由化隨意性較大的推薦審查方式而不是經由統一的升學考試合格入學的學生,分別已經占到了25%和60%,而且只要少子化沒有緩解,不容置疑這一比例還將進一步增高。雖然這些以“改革”名義新出現的形式各異的升學方式和途徑對于迄今單一的招生渠道和呆板的招生制度有補充完善的作用,但其放寬放低升學尺度和門檻對于吸引考生保證生源的明顯功利性效用,難免讓人質疑其真正動機和目的何在,即便在高等教育接近普及的今天,“花錢買學位”、“通關系進大學”對于任何一所院校而言,依然是無法承受的硬傷。

同時,鑒于少子化和老齡化的發展對勞動力的影響以及國際化趨勢的作用,日本政府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積極推行教育國際化開放政策,公布了2000年前吸收10萬留學生的計劃。但由于日國固有的封閉性因素,直到2003年,留學生總人數才從1985年的15,009人上升到109,508人。而其中公費留學生部分僅從2,502人上升到9,746人,凈增不過7千余人,超過90%的增加全部來自私費留學生*9。

在日本國內不具備充分競爭力的相當數量的地方大學、特別是短大將著力點由國內學生轉移到富有潛力的留學生身上,紛紛出臺諸如減免學雜費等等手段拉丁般地招攬留學生來填缺補空。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地處北海道苫小牧的駒澤大學。該校目前近1千人的在校學生中留學生約有200人,為了吸引亞洲留學生來校就學,駒澤大學不僅宣布對留學生將68萬日元的年學費減免一半,還向其提供房費補貼。而且為了方便留學生入學,該校2001年5月下旬又專門制定新的入學日程,規定除4月春季入學外,同時實行9月秋季入學,以協調留學生因學制不同造成的時間上的困難*10。

日本少子化現象不僅極大地改變著學校的經營,并且更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身在其中的學習者。日本總務廳統計局*11近年來對人口死因的調查顯示,25~34歲人口的死因自殺高居第一,在15~24歲人口的死因中自殺也排上了第二位。自殺的原因十分復雜,難以一概而論,但它在大學適齡人口這一年齡段前后集中攀上高位,似乎又在暗示著某種無形的因果聯系,在發出無聲的強烈警示。

今天教育普及和大眾化趨勢導致高等教育已經不再是往昔的精英教育模式。但無論什么時代,教育所承擔的“釋道解惑”的責任卻應該沒有多少變化。為了吸收保證生源以維持學校經營發展,學校對學生像上帝、主顧一樣的遷就嬌寵、百般呵護,但卻可能因此助長不學之風,銷蝕大學生們本已脆弱的學習意欲,最終從根本上危及學校的生命力,讓學校變成不學之校。

勿需贅言,中國的人口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正在重復日本人口和教育發展的軌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石,我們有必要借鑒日本高等教育發展所提供的經驗和教訓,合理調整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關系,保證我國高等教育持續穩步發展,為社會經濟文化建設鋪墊堅實的基礎、提供充足的動力

參考資料:

注解:

1~2:日本統計局《平成12年國勢調查》

3~4~5:日本文部省《學?;菊{查》

6:日本《教育指標の國際比較》(2004年版)

7:天野郁夫:《教育改革のゆくえ―自由化と個性化を求めて 》(東京大學出版會)

8: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簡況》(2003年)

9:劉曉峰等主編《日本的危機》(人民出版社)

10:日本《中文導報》,2001年3月

11:日本總務省2003年《自治白書》

參考論文:

[1]周滿生.日本、韓國、臺灣私立教育發展比較及其啟[J].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2]陳銘.中國與西方國家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較[J].東北師大教育科學學院.

篇5

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隨著養老需求的持續增加,養老供需矛盾凸顯,城市社區養老成為解決現階段我國城市老年人養老問題的必然選擇。濟南市人口老齡化、少子化水平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社區養老服務起步較晚,供需嚴重失衡。如何解決這種社區養老供需矛盾,尊重老年人養老意愿,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養老服務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本文以濟南市為研究案例,對239個城市社區老年人開展問卷調查,分析其養老需求差異性,為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養老需求;養老服務;城市老年人;社區養老

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口老齡化逐漸成為全球范圍的普遍趨勢。應對人口老齡化,首先要解決“老有所養”。現行城市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需求日益不能得到滿足,在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的背景下,老年人對經濟保障、醫療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顯。社區養老成為解決現階段我國城市養老問題的必然選擇。

一、濟南市老齡人口結構

1.濟南市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特點

一是老齡化。根據濟南市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止到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時,全市常住人口中,65 歲及以上的人口為 62.35 萬人,占 9.15%,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65 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1.16 個百分點。如表1所示,2020年,濟南市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13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20.3%,2035年將達186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31%。以上數據顯示,濟南市老年人口基數大,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

二是家庭小。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40152萬戶,家庭人口124461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1 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減少0.34人,家庭戶規模繼續縮小。雖然濟南市家庭戶規模還未統計,濟南的家庭戶規模應該比3.1還小,有幾個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計劃生育,濟南市的計劃生育工作較好,生育的子女少了,自然家庭戶規模就小了。隨著時展,年輕人結婚后就離開了父母的家,以前常見的聯合家庭越來越少。三是現在的家庭多元化,丁克家庭、單身不婚族越來越多。

表1 2000-2050年濟南市各年齡組人口變動趨勢

三是少子化。少子化是指生育率下降,造成幼年人口逐漸減少的現象,對于社會結構、經濟發展等各方面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我國0~14歲人口為2.2億,約占全國人口的16.6%。濟南市的少子化程度更為嚴峻。如表1所示的濟南市人口變動趨勢,2005年0-14歲人口為94萬人,占全市總人口15%,2015年將達101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5.2%,所占全市人口比例有逐漸下降趨勢。根據人口學統計標準,一個社會0~14歲人口占比15%~18%為"嚴重少子化",15%以內為"超少子化",濟南市已經進入"少子化"階段。

2.調查樣本的選取

根據研究目的采取隨機的方式非正式無結構訪談了濟南市城區239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本研究239個樣本數據中,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態、健康狀況、過去從事的職業、子女數、居住狀況、月收入和月支出等。從總體看,所調查的老年人樣本總量為239。其中,男性、女性老年人分別102人、137人,性別比例相差不大;年齡段在60-79歲的老年人有131人占54.8%,低齡老年人占多數;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占54%,受教育程度較高;婚姻狀況正常的老年人居多,占72.4%;健康和能自理的老年人占84.6%,身體狀況良好;個體戶和無工作或務農的老年人占22%,大部分老年人過去都有穩定工作;有1-2個子女的老年人占多數,占70.7%;大多數老年人和老伴、和子女一起居住;月收入為3000元以下的老年人居多;月支出多數在1000元以下。

二、濟南市老年人需求的層次分析

1.經濟保障需求。

“經濟保障”是人們為維持生活所必須的物質財產,是生活的基本物質保障,對于弱勢群體的老年人相當重要,將近一半人對經濟有著很大需求。在調查的239個老年人中,在經濟上完全滿足有62個的老年人占25.9%,有110個老年人的在經濟上可以基本得到滿足占46%,有67個老年人經濟不能得到滿足,甚至較困難占28%。49%的老年人對經濟保障基本滿足,可見有近一半人對經濟有潛在需求。隨著經濟發展,近年來物價飛漲,老年人的經濟保障應給予重視。

2.醫療保健需求。

醫療保健方面的需求主要是指老年人去診所買藥、就診、住院等的事務是否需要社區提供服務與幫助。在問及目前最大的養老需求是什么的時候,有41.4%的老年人認為“老有所醫”是最迫切的養老需求。對定期體檢和健康護理有需求的老年人有162人占需求總數的31%,其次是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就近服務有需求的老年人141人占需求總數的27%,對健康咨詢有需求老年人有96人占需求總數的18.4%,對家庭醫生、家庭病床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有46人占8.8%,對陪同看病、陪同散步取藥有需求的老年人分別為18人占3.4%、10人占1.9%。可見,城市老年人的醫療保健需求從高到低分別是定期體檢和健康護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就近服務、健康咨詢、安裝救助門鈴、家庭醫生、家庭病床、陪同看病、陪同散步取藥。可以推斷,大多數老年人在買藥就診方面可以自理完成,但是如住院之類的重大情況出現老年人就需要子女提供必要的幫助。在走訪中也了解到,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狀況密切關注,對保健知識的求知欲高。

3.生活照料需求。

城市老年人對社區生活照料服務的需求情況,主要指的是老年人在生活用品代購、日間看護照料、照料飲食起居、打掃衛生、幫助戶外運動等事務方面是否需要社區提供相應的幫助。通過分析問卷數據也發現,雖然社區在積極進步,但是老年人與社區互動的積極性卻不高。潛在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中最高的打掃衛生31.7%,最低的日間看護照料有9.8%。在訪談過程中發現老年人對于社區照料服務的了解情況總體上偏低,許多老年人都對這些需求似乎不怎么感興趣,有的甚至認為都是不可能實施的,這說明目前社區的福利制度還沒有得到廣泛普及。

4.精神慰藉需求。

在調查的239個老年人中,精神慰藉需求是最大的養老需求的老年人有47人占19.7%,僅次于醫療保健需求和經濟保障需求的比例,高于生活照料需求的比例??梢姡S著物資生活的富裕,城市老年人開始更多的關注精神生活質量。調查的老年人中,對精神慰藉的各種細化需求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別為,親人關懷陪伴189人占精神慰藉需求總數的33.5%、朋友交流溝通150人占26.5%、和諧人際關系138人占24.4%、社會尊重認可66人占11.7%、實現個人價值22人占3.9%。由數據可知,城市老年人對親人關懷陪伴需求最大,其次是朋友交流溝通。在走訪中了解到,有些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也有臨終關懷的精神需求。

三、養老需求特征分析

本文分析了城市老年人四個方面的社區養老需求內部差異性,并總結出多個影響因素。如表2所示,將不同的養老需求與年齡段嵌套交互分析,得出各年齡段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總體特點。

根據表中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發現:

(1)60一69歲與70一79歲年齡段的老年人、80-89歲與9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養老需求完全滿足的程度內有較高的相似性。60-79歲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完全滿足程度較高,80歲以上老年人的經濟保障需求完全滿足程度較高。

表2 不同程度的養老需求與年齡段的嵌套交互表

(2)各年齡段的老年人在養老需求不滿足的程度內,差異性較大。其中,60-69歲的老年人對精神慰藉需求的不滿足程度高;70-79歲的老年人對經濟保障需求的不滿足程度高;80-89歲老年人對經濟保障需求和醫療保健需求的不滿足程度高;90歲以上的老年人對生活照料需求的不滿足程度高。

(3)城市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按需求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為:醫療保健需求、經濟保障需求、精神慰藉需求、生活照料需求、其他需求。對醫療保健普遍需求,說明老年人對自身健康狀況越來越重視,要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建設,進一步提高醫護水平和質量。

四、結論

本次調查針對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展開了調查,設計了經濟保障需求、醫療保健需求、生活照料需求、精神慰藉需求等選項。結果顯示,老年人對社區服務的需求主要體現在醫療保健需求,為 41.4%。而僅有10.5%和 19.7%的老年人選擇了日常生活照料服務需求和精神慰藉生活需求。在本次調查中,51.7%的被調查老年人的經濟來源依靠離退休金和工資。由于老年人月收入以離、退休金為主,在經濟上一般沒有后顧之憂,老年人自認為經濟狀況比較好的也占多數,所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不成問題。對于日常生活照料服務,只有日常生活照料、生活用品代購等需求較少。在被調查的老年人最想滿足的精神慰藉需求時,很多老年人反映社區可以組織老年人活動,增加老年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彌補子女不在身邊的精神依賴。

參考文獻:

[1]人口老齡化對濟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石兆宏 2008年第5期,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11頁

[2]《濟南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篇6

(上文提要:時隔20余年,我第一次重返祖母的老家――北海道室蘭市。上世紀80年代初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熱土,日本的重工業基地之一。后來因為“少子化”等原因,勞動力匱乏,室蘭走向衰落。)

讓我們來看看日本的人口數據,室蘭問題的嚴重性就一目了然了。

上世紀50~60年代是日本人口增長的最高峰,1950年和1965年的增長率分別為17.4%和11.3%。進入80年代后,日本人口增長率開始持續下滑,1980年為7.8%,1990年是3.3%,2000年只有2%。

從2010年開始,日本人口進入了負增長階段,預計2015年人口增長為-2.8%――如果不是在2007年設立了“內閣府特命少子化對策擔當大臣”這個專門職位和部門的話,估計人口增長率還要更低。

而且,日本的人口結構方面還有一個怪現狀:嚴重失衡。東京首都圈(一都六縣)的人口占了日本總人口的將近三成,全日本的勞動力幾乎都被首都圈抽干。

2015年度,日本的預測是,65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6.8%,平均3.7人中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老人。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已經明顯出現勞動力缺乏的問題,厚生勞動省已經計劃放寬對東南亞人口的工作簽證。這在當時非常容易做到,但外務省很不配合,不斷設立門檻進行阻撓,所以最終也沒能順利實現。20年后,隨著東南亞各國本身的經濟發展、收入提高,勞動力成本也隨之上漲,“去日本淘金”的時代早已過去。

現在的日本,飽受勞動力缺乏之苦――工地缺少工人,造一條地鐵花的時間是中國的3倍,蓋一棟樓花的時間是中國的5倍,醫院缺少護士,敬老院缺少護理人員,很多上班族等不到退休就辭職去照顧老人,同時企業里還有準備退休的職員。這樣的企業怎么能有活力和發展動力、創新和冒險精神?怎么會有國際競爭力?這樣的國家怎么發展?

篇7

關鍵詞:二極管; 開關特性; 延遲; 脈沖

中圖分類號:TM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73X(2010)09-0202-03

Crystal Diode Switch Switching Process Analysis

ZHANG Wu-qin1,2

(1.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s, Zhengzhou Teachers College, Zhengzhou 450044, China)

Abstract: The structure of the crystal diode determines its swit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ode under the action of pulse signal from the conduction to the cut-off. By the deadline to turn in the conversion process the diode produces a time delay. In order to clearly observe the time delay of the output signal switch which viariates with the input signal switching time, a certain amplitude (the cyclic pulse signal) should be entered to the switching circuit. The time delay of the switch convertion precess can be visually observed through experiments. Therefore, the understanding to the diode swit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wareness can be further deepened.

Keywords:diode; switching characteristics; delay; pulse

0 引 言

晶體二極管開關電路在數字系統和自動化系統里應用很廣泛,在晶體二極管開關特性實驗中,其開關轉換過程中輸出與輸入存在時間上的延遲或者滯后,研究晶體二極管開關特性主要是研究其開關狀態轉換過程所需時間的長短。Microsemi公司研制的DQ系列 二極管具有超快速軟恢復等優點,極大地提高了晶體二極管的開關速度[1]。隨著技術的發展,新型的SiC肖特基勢壘二極管[2]與采用Si或GaAS技術的傳統功率二極管相比,SiC肖特基二極管(SiC-SBD)可大幅降低開關損耗并提高開關頻率[2-3]。在 AM-LCD中,用C60制作的勢壘二極管作為有源矩陣的開關,其工作速度也很快[4]。作為開關器件使用時,其由開到關或由關到開所需時間越短越好,因此,對于晶體二極管開關速度快慢的原因需要進行認真分析探討。在此基礎上通過簡明的實驗電路,依據晶體二極管的參數選擇合適的脈沖信號和負載,能夠很清楚地觀察到二極管開關轉換過程時間的延遲。

1 二極管開關特性

在數字電子技術門電路中,在脈沖信號的作用下,二極管時而導通,時而截止,相當于開關的“接通”和“關斷”。 二極管由截止到開通所用的時間稱為開通時間,由開通到截止所用的時間稱為關斷時間[5]。研究其開關特性,就是分析導通和截止轉換快慢的問題,當脈沖信號頻率很高時,開關狀態變化的速率就高。作為一種開關器件,其開關的速度越快越好,但是二極管是由硅或鍺等半導體材料通過特殊工藝制成的電子器件,有┮桓鱟罡嘸限工作速度,當開關速度大于極限工作速度,二極管就不能正常工作。要使二極管安全可靠快速地工作,外界的脈沖信號高低電平的轉換頻率要小于二極管開關的頻率。

如圖1所示,輸入端施加一脈沖信號Vi,其幅值為+V1和-V2。當加在二極管兩端的電壓為+V1,二極管導通;當加在二極管兩端的電壓為-V2,二極管截止,輸入、輸出波形如圖2所示。二極管兩端的電壓由正向偏置+V1變為反向偏置-V2時,二極管并不瞬時截止,而是維持一段時間ts后,電流才開始減小,再經tf后,反向電流才等于靜態特性上的反向漂移電流Io,其值很小。ts稱為存貯時間,tf稱為下降時間,ts+tf=trr稱為關斷時間。二極管兩端的電壓由反向偏置-V2變為正向偏置+V1時,二極管也不是瞬時導通,而是經過導通延遲時間和上升時間后才穩定導通,這段時間稱為開通時間。顯然二極管的導通和截止時刻總是滯后加于其兩端高、低電平的時刻。二極管從截止轉為正向導通的開通時間,與從導通轉向截止時的關斷時間相比很小,其對開關速度的影響很小,在分析討論中主要考慮關斷時間的影響。

圖1 二極管開關電路

圖2 二極管開關電路輸入、輸出波形圖

2 二極管開關時間延遲原因分析

在半導體中存在兩種電流,因載流子濃度不同形成的電流為擴散電流,依靠電場作用形成的電流為漂移電流。當把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靠近,在兩種半導體的接觸處,因為載流子濃度差就會產生按指數規律衰減的擴散運動。在擴散過程中,電子和空穴相遇就會復合,在交界處產生內電場,內電場會阻止擴散運動的進行,而促進漂移運動,最終,擴散運動和漂移運動達到動態平衡[6]。當二極管兩端外加電壓發生變化時,一方面PN結寬窄變化,勢壘區內的施主陰離子和受主陽離子數量會改變;另一方面擴散的多子和漂移的少子數量也會因電壓變化而改變。這種情況與電容的作用類似,分別用勢壘電容和擴散電容來表示。當二極管兩端外加正向電壓時,它削弱PN結的內電場,擴散運動加強,漂移運動減弱,擴散和漂移的動態平衡被破壞,擴散運動大于漂移運動,結果導致P區的多子空穴流向N區,N區的多子電子流向P區,進入P區的電子和進入N區的空穴分別成為該區的少子,因此,在P區和N區的少子比無外加電壓時多,這些多出來的少子稱為非平衡少子。在正向電壓作用下,P區空穴越過PN結,在N區的邊界上進行積累,N區電子越過PN結,在P區的邊界上進行積累,這些非平衡少子依靠積累時濃度差在N區進行擴散,形成一定的濃度梯度,靠近邊界濃度高,遠離邊界濃度低??昭ㄔ谙騈區擴散過程中,部分與N區中的多子電子相遇而復合,距離PN結邊界越遠,復合掉的空穴就越多。反之亦然,電子在向P區擴散過程中,部分電子與P區中的多子空穴相遇而復合,距離PN結邊界越遠,復合掉的電子就越多[7]。┒極管正向導通時,非平衡少數載流子就會在邊界附近積累,產生電荷存儲效應。

當輸入電壓突然由高電平變為低電平時,P區存儲的電子、N區存儲的空穴不會瞬時消失,而是通過兩個途徑逐漸減少。首先在反向電場作用下,P區電子被拉回N區,N區空穴被拉回P區,形成反向漂移電流Io。其次與多數載流子復合而消失。 在這些存儲電荷突然消失之前,PN結勢壘區寬度不變,仍然很窄,所以此時反向電流較大并基本上保持不變,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后,P區和N區所存儲的電荷已明顯減少,勢壘區才逐漸變寬,再經過一段下降時間,反向電流逐漸減小到正常反向飽和電流的數值Io,二極管截止,因此二極管關斷時間又稱為反向恢復時間。當輸入電壓突然由低電平變為高電平時,PN結將由寬變窄,勢壘電容放電后二極管才會導通,導通時間比關斷很短,可以忽略,流過二極管的電流隨擴散存儲電荷的增加而增加,逐步達到穩定值。

二極管在開關轉換過程中出現的開關時間延遲,實質上是由于PN結的電容效應所引起,二極管的暫態開關過程就是PN結電容的充、放電過程。二極管由截止過渡到導通,相當于電容充電。二極管由導通過渡到截止,相當于電容放電。二極管結電容小,充、放電時間短,過渡過程短,則二極管的暫態開關特性就好,開關速度就快。延遲時間就是電容充放電荷所需要的時間,延遲時間的長短既決定于二極管本身的結構,也與外部電路有關。二極管PN結面積大,管內存儲電荷就多,延遲時間就長。此外,外部電路所決定的正向電流大,存儲電荷就會多,則關斷時間就大;反向電流大,存儲電荷消失得就快,則關斷時間就小。為了提高開關速度,降低延遲時間,一般開關管結面積制作得比較小,使其存儲電荷少,同時通過二極管內部的“摻金”,可以使存儲電荷很快復合而消失,減小延遲時間[8]。

3 晶體二極管開關轉換過程實驗觀察

為了觀察二極管的開關特性,可以按照圖1所示電路進行實驗。首先確定加于二極管兩端的脈沖信號,其幅值和周期要合適,否則,就可能花費很長時間去調試才能觀察到二極管的開關過程時間的延遲,還有可能導致二極管損壞。選擇脈沖信號要根據二極管的主要工作參數,如二極管最大正向工作電流,二極管最大反向工作電壓,反向恢復時間等。依據這些參數,確定脈沖信號的幅值。信號周期的選擇一定要大于反向恢復時間trr,選取一定的負載連接電路,通過雙蹤示波器來觀察二極管開關轉換時間的延遲,分別改變信號周期和負載,記錄多次的實驗結果,進一步分析二極管開關轉換過程延遲時間隨脈沖信號周期和外部負載變化的關系[9]。延遲時間對于二極管結面積和負載電阻均存在極小值,在設計開關電路時,二極管結面積和負載電阻應該選取該極值點對應的最佳值,N區長度也存在最佳值,理論上應為器件加載在所需臨界擊穿電壓值而且剛好處于穿通狀態時的長度值;P區和N區的長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應稍大于各自的穿通長度,濃度則應盡量高,N區摻雜濃度越低越好[10]。

4 結 語

晶體二極管的結構決定了其作為開關使用時的特性,其在數字電子技術門電路中門的打開和關閉時需要一段時間,不同結構的管子其時間的長短是有差別的。隨著現代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晶體二極管的開關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對器件結構和工作電路的設計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研究晶體二極管開關時間的延遲過程的實驗中,輸入信號的周期、幅度、電路負載對延遲時間的觀察影響較大,一定的開關電路只有多次的實驗,才能清楚地觀察到二極管的開關轉換過程時間的延遲。

參考文獻

[1]林秋華.一種新型超快速軟恢復外延二極管[J].電源世界,2006(12):54-57.

[2]BEGGS J H, LUEBBERS R J, YEE K S. Finite difference time-domain implementation of surface impedance boundary conditions[J]. IEEE Trans. Antenna Propagat., 1992, 40(1): 49-56.

[3]鄧維波,劉永坦,宋昱.高頻電磁波在有損地面上的傳播特性[J].微波學報,2001(3):43-47.

[4]賈鶴群,黃子強.C60勢壘二極管[J].現代顯示,2006(4):53-58.

[5]閆石.數字電子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康華光.電子技術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黃昆.固體物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余孟嘗.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簡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8

【關鍵詞】晶體硅太陽電池;應用;發展

隨著煤、石油等傳統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環境污染的加劇,新型清潔能源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是可以直接將光轉換為電能的裝置,且轉換過程中不產生任何污染。晶體硅(多晶和單晶)占據主流市場地位,未來10-15年將仍然以晶體硅為主。

一、太陽能電池結構簡介

太陽能電池是一種把光能直接轉變為電能的半導體器件,是光伏發電系統的核心器件,其發展水平直接決定了光伏發電的發展水平。對太陽能電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

(1)半導體材料的禁帶不能太寬。

(2)要有較高的光電轉換效率。

(3)材料本身對環境不造成污染。

(4)材料便于工業化生產,且材料性能穩定?;谝陨蠋讉€方面考慮,硅是最理想的太陽能電池材料,這也是太陽能電池以硅材料為主的主要原因。

晶體硅太陽電池占太陽電池的87.4%,其優異特性已被廣泛認同。目前,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制造工藝多基于P型硅晶片,經由硅片清洗、絨面織構、熱擴散制p-n結、等離子增強型化學氣相沉積(PECVD)制氮化硅減反射膜、正、背面厚膜漿料絲網印刷及燒結制金屬化電極等一系列過程來實現。為了使硅太陽電池產生的電能可以輸出,必須在電池上制作正、負兩個電極。

近年來,盡管薄膜太陽能電池和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均已取得許多重大技術突破,但也必須看到,大多數這類太陽能電池仍處于實驗室研制階段,其技術水平、效率水平和市場接受程度仍無法與晶硅電池相比。在已實用化的太陽能電池中,晶硅電池一直占據著太陽能電池市場的壟斷地位。據EPIA預測:至少到2020年,晶硅光伏組件仍將占據光伏技術的主導地位(到那時其仍將占約50%的市場份額)。因此晶硅電池仍將是未來光伏市場的主流產品。

二、晶體硅太陽電池的種類

晶體硅電池主要分為單晶硅電池、多晶硅電池和帶狀硅電池,成本較高,但工藝和材料技術成熟,且硅材料對環境和人體無害、光電轉換效率較高、穩定性高、壽命長,硅基(多晶硅、單晶硅)太陽電池仍是光伏市場的重要產品,占市場的80%以上。單晶硅是集成電路硅片的重要材料,同時也是重要的光伏材料。

單晶硅太陽電池使用的硅原料主要為:半導體硅碎片、半導體單晶硅的頭、尾料,半導體用不合格的單晶硅以及專門為生產太陽電池制備的單晶硅。多晶硅太陽電池采用低等級的半導體多晶硅或專門為太陽能電池使用而生產的鑄造多晶硅等材料。而帶狀硅電池制備不需要切片,可使材料利用率得到大幅提高,從而降低電池材料成本。帶狀硅生長的主要方法有條帶法、蹼狀法、定邊喂膜生長法等。帶狀硅太陽電池轉化效率約為15%,略低于單晶硅電池。

三、晶體硅太陽電池的應用及發展

1.在高效率低成本晶體硅電池研發方面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從2009年開始,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中國光伏制造企業都投入巨資開發高效率低成本的晶體硅太陽電池,取得了豐碩成果,有的已經開始大規模商業化生產。例如英利集團研發的“PANDA(熊貓)”太陽電池技術、尚德電力的“PLUTO(冥王星)”電池技術、天合光能的“HONEYULTRA”電池技術、晶澳太陽能的“PERCIUM(博賽)”電池技術、阿特斯電力的“ELPS”電池技術、海潤光伏的ANDES技術、中電光伏公司的WARATAH和QSAR技術等高效率低成本的電池效率都已超過或接近20%,這些技術代表了高效率低成本晶體硅太陽電池的發展方向。

2.晶體硅太陽電池正朝更薄更高效率的方向發展,正向很多常規技術發起挑戰。在未來的工業化生產中將需要高度的自動化來降低碎片率,以及良好的鈍化和陷光技術來克服晶體硅光吸收系數小、硅片變薄的情況。而隨著產業生產設備及產業技術的改進,將有越來越多的實驗室技術走出實驗室,走向產業化、低成本地實現晶體硅電池效率的改進,這是晶體硅電池的發展方向之一。

3.晶硅原材料的成本約占晶硅電池組件總成本的13%,其高昂的市場價格成為阻礙光伏產業發展的首要因素,因此,在不影響電池效率的前提下,降低晶硅原材料的成本是降低晶硅電池組件成本的關鍵。多晶硅原材料價格的降低主要依靠多晶硅原材料生產技術的進步來實現。目前生長多晶硅材料的主要方法為冶金法和西門子法。這兩種方法中,冶金法比傳統的西門子法及改良的西門子法的能耗低很多(約低25%的能耗),且西門子法產生的Cl2、Sicl4等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所以未來一段時間內冶金法會被更廣泛地采用。另一方面,開發低成本、低污染的新型晶硅材料生長技術,將成為這一領域的主要挑戰和首要任務。

4.太陽電池的效率與硅材料的電阻率及少子壽命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系。理想的太陽電池基底應該是低電阻率和高少子壽命。然而在廣泛使用的直拉(CZ)單晶硅中,由于存在摻雜元素與雜質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一些雜質元素如鐵的空穴捕獲截面積遠大于電子捕獲截面積的情況下,少子壽命直接與摻雜濃度及電阻率相關。此外,在常規工業太陽能電池中起重要作用的鋁背場,其效果也與基底電阻率有關。為了降低光致衰減,目前單晶有向高電阻率發展的趨勢。

5.提高轉換效率和降低成本是太陽能電池制備中考慮的兩個主要因素,對于硅系太陽能電池,要想再進一步提高轉換效率是比較困難的。因此,今后研究的重點除繼續開發新的電池材料外應集中在如何降低成本上來,現有的高轉換效率的太陽能電池是在高質量的硅片上制成的,這是制造硅太陽能電池最費錢的部分。因此,在如何保證轉換效率仍較高的情況下來降低襯底的成本就顯得尤為重要。也是今后太陽能電池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總之,近年來,太陽光伏產業發展迅速,很多國家開始逐漸實行“陽光計劃”,開發太陽能資源,尋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在眾多材料的太陽能電池中,晶體硅電池工藝和材料發展日漸成熟,而且考慮到自然環境和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晶體硅太陽電池正向著更加環保的方向邁進,可以預料晶體硅太陽電池今后仍是太陽能電池研究的主流方向。開發太陽能電池的兩大關鍵問題是提高轉換效率和降低成本。隨著對太陽能發電的深入研究和應用,必將使太陽能發電技術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文靜.晶體硅太陽電池制造技術[M].社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5.

[2]中國標準出版社.地面用晶體硅太陽電池總規范作[M].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5.

[3]席珍強,陳君,楊德仁.太陽能電池發展現狀及展望[J].新能源,2000(12).

篇9

【關鍵詞】微小的間隙 接觸電阻 接觸電動勢 單向導電

1 前言

提起PN結,大家都知道它具有正向導通、反向截止的特性,但PN結為何具有單向導性呢?這個問題就復雜了,現在比較流行的是引入一個“空間電荷區”的概念來解釋的,這就需要從PN結的構造說起。

2 PN結的單向導電性

半導體具有摻雜性,P型和N型半導體就是利用在本征半導體也就是純凈的半導體中摻入不同價位的雜質元素而形成的。P型也叫空穴型半導體,它是在硅、鍺等4價元素中摻入3價的硼、鋁等受主雜質,在其共價鍵結構中缺少1個電子而形成空穴(見圖1)。N型半導體則在硅、鍺等4價元素中摻入5價的施主雜質磷、銻等,這時就會在共價鍵中多出一個電子而形成自由電子(見圖2),因此半導體就具有了兩種載流子――電子和空穴對。在P型半導體中空穴是多子、電子是少子;N型半導體則相反,電子是多子、空穴是少子。

如果通過光刻和雜質擴散等方法就能將一塊半導體分成P型半導體和N型半導體兩部分,它們之間就是一個PN結。它是構成半導體器件的基礎,其實一個二極管就是一個PN結。那么PN結是怎么具有單向導電性的呢?

通常的說法是在不加外電壓時,這個PN結中P區的多子是空穴,N區的多子是電子(通常只考慮多子),因為濃度差,載流子必然向濃度低的方向擴散。在擴散前,P區與N區的正負電荷是相等的,呈電中性。當P區空穴向N區移動時,就在PN結邊界處留下了不能移動的負離子,用帶藍圈的負電荷表示; 當N區自由電子向P區移動時, 就在PN結邊界處留下了不能移動的正離子,用帶紅圈的正電荷表示,這樣就在空間電荷區內產生了一個內建電場Upn,電場的方向是由N區指向P區的。在擴散作用下隨著Upn增大,載流子受到電場力Upn的作用而做漂移運動,它的方向與擴散運動相反,最終使載流子擴散與漂移達到動態平衡,形成了空間電荷區,如圖3所示。

當外加正向偏壓時,電源E提供大量的空穴和電子,E的電場方向與Upn的電場方向相反,空間電荷區被兩種載流子復合而消弱變窄,載流子容易通過擴散加強,呈現低阻狀態。

當外加反向偏壓時,它的電場方向與Upn的電場方向一致,空間電荷區被增厚變寬,載流子不易通過擴散減弱,呈現高阻狀態。此時僅有兩側的少子,也就是N區的空穴和P區的電子在Upn電場力作用下做漂移運動,形成較小的反向飽和電流IS,直至擊穿為止,其電流按二極管方程規律變化,這就是PN結的單向導電性原理。

在“空間電荷區”的概念里認為空穴和電子是可以自由移動的, PN結兩側的正負離子是不能移動的,“空間電荷區”的厚度決定了通過PN結電流的大小。但如果把“空間電荷區”看作是一個“微小的間隙”,即把它等效為一個接觸電阻,可能就更容易理解,更能反映PN結的單向導電性實質了。我們知道當電源E一定時,電流I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導線電阻中能夠參與導電的載流子的多少,而在整個回路中PN結相對于其它導體原件能夠參與導電的載流子最少,也就像一道閘門,它的微小間距也就是它的接觸電阻決定了回路主要電流的大小。當PN結間隙小時接觸緊密,接觸電阻??;當PN結間隙大時接觸不緊密,接觸電阻大,因此PN結邊界處的接觸電阻是PN結導電的關鍵。

那么,PN結邊界處的接觸電阻又與誰有關呢?我們知道由于摻雜的原因,P區產生的空穴與N區產生的電子一定會相互吸引,它們必然向PN結邊界聚集,形成如圖4所示的接觸電動勢Epn。

當沒有外加電壓時,載流子要想通過PN結,就必須獲得足夠的能量,因此只有少部分高能的載流子才能夠穿過PN結與之復合,不能復合的空穴和電子就形成了一個由P區指向N區的接觸電動勢,其實質就是一個具有電源性質的接觸電動勢Epn,它與Upn方向相反。接觸電動勢Epn的存在是載流子擴散運動的結果。

當外加正向電壓時,電源E與接觸電動勢Epn方向相同,相互疊加。電源正極發出的正電荷與N區的自由電子相互吸引,電源負極發出的負電荷與P區的空穴相互吸引,PN結之間接觸更加緊密,它們之間的“微小的間隙”變窄,從而接觸電阻減小,PN結對外呈現低阻性。

當外加反向電壓時,電源E與接觸電動勢Epn方向相反,相互抵消。電源負極發出的負電荷與N區的電子相互排斥,電源正極發出的正電荷與P區的空穴相互排斥,PN結之間接觸不再緊密,它們之間的“微小的間隙”變寬了,從而接觸電阻增大,PN結對外呈現高阻性。

實際上,PN結由于各種材料的不同,它們的正反向電特性也即接觸電阻就會不完全對稱,這種材料的不對稱就造成了PN結正反向電阻值的差異,它會在一定的電壓范圍內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不對稱性,也就是PN結的“單向導電性”。

3 總結

以上就是我對PN結單向導電性內部導電的原理分析,但對于“空間電荷區”的概念也有許多不同的理解,盡管關于PN結的那些推倒式也是基于導體內粒子的數學模型建立起來的,但對于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推倒式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不認同“空穴”的存在,認為它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是人為制造的名詞。有人認為既然只有半導體含有“電子空穴對”、導體只有自由電子,那金屬導線怎么傳輸空穴呢?只在半導體內部激發再復合嗎?還是……等等。盡管更多的人認為半導體中空穴不能移動,只是電子在導電,但這并不能否定空穴的存在,從物理學角度出發,電子應該與空穴是同時存在的,只是空穴就是一個空位,不能移動而已。因此,如果把空間電荷區看作是一個“微小的間隙”,引入一個接觸電阻或接觸電動勢的概念就能很好的解釋半導體PN結的單向導電性了。

以上就是我對PN結的單向導電性原理的分析與理解,由于水平有限,難免有認識上的錯誤,請同志們提出寶貴意見,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張肅文主編.低頻電子線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工業自動化系編.晶體管電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謝嘉奎,宣月清,謝洪編.電子線路-線性部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10

 

從2012年開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推出以大量發鈔、擴大財政支出、改革經濟為內容的“三支箭”,爭取實現2%的通脹率目標,創造更多流動性,通過新的公共開支計劃刺激經濟增長。盡管大膽的作風引來了歐美國家甚至本國民眾的不解,但短時期內,“三支箭”的確帶來不少收獲。

 

2013年5月16日,日本內閣公布經濟數據,顯示該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化增長達到3.5%,高于此前國際機構預測的2.7%,為2012年以來增長最快的季度。此外,受日元貶值和當時國際市場的影響,日本該季度出口增長也高達3.8%,進口則增長1%。

 

“當時,日本的股市表現也不錯,消費者的心理期待明顯改善,個人消費也表現不錯”,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白明在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這樣說,“但是接下來的表現就開始走下坡路”。

 

數據顯示,2014年日本GDP實際增長為0,稍后不少本國學者、研究人員則擔心2015年經濟或許會出現負增長。如今,負增長已經出現在2015年四季度,而目前日本政府對2015年GDP實際增長的初報值顯示為0.4%。

 

或許備受爭議并不能動搖一國政府的經濟方略,但是效果不佳卻能夠讓所有參與者警覺。在“舊三支箭”效果疲軟的背景下,安倍晉三再次于2015年下半年提出“新三支箭”:加強經濟,將GDP目標從500萬億日元上調至600萬億日元;改善兒童保健,增強對有兒童家庭的支持力度;擴大社會福利保障。

 

在日本國內外分析人士看來,新舊“三支箭”之間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新的政策是以原有政策為基礎的,或者說受限于舊政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姜躍春接受《經濟》記者采訪時這樣說?!芭f三支箭”通過政府擴大支出和積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發展,但是經過兩年之后,效果不及預期,所以,安倍再次推出“新三支箭”。他分析指出,這些政策是針對日本社會存在多年的老齡化問題、少子化問題和內需不足提出來的。

 

“安倍企圖通過國家高層面的政策來加強社會對上述領域產業的關注與投資,引導消費并擴大需求,然后達到緩解通貨緊縮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問題,而通貨緊縮實際上在‘舊三支箭’中就是一個明確的改革目標”,姜躍春說,“所以,新舊政策的關聯性不言而喻”。

 

日本也有學者指出,盡管“新三支箭”聚焦在GDP、生育率和家庭護理3個具體領域上,但政府若想完全實現上述預期目標,必須依賴于穩妥實施“舊三支箭”的既定政策??墒?,原有的政策在短期奏效后便失去魅力,而新的政策也并沒有被人廣為接受。

 

人口問題只是表象

 

即便日本民眾,對“安倍經濟學”也似乎失去了青睞。

 

日本有媒體于2月26日至28日實施輿論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對“安倍經濟學”的態度并不樂觀。該項調查從2015年2月開始,持續至今,而此次受訪者中,50%“不予好評”,為有史以來最差。此外,盡管“新三支箭”指出要實現600萬億日元的GDP目標,卻沒有給出具體計劃與措施,更加令質疑之聲四起。

 

在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經濟研究室主任張季風看來,不管是“舊三支箭”還是“新三支箭”,表面光鮮實則收效有限的“安倍經濟學”已經走到了盡頭,而“‘新三支箭’恰恰標志著此前‘舊三支箭’的失敗”。張季風指出,“安倍經濟學”提出的長期目標幾乎全部都不能實現。

 

安倍晉三執政后,提出了兩個備受關注的長期目標。第一個是未來十年實現年平均名義經濟增長率3%、實際經濟增長率2%,另一個是2015年國家與地方基礎財政赤字占GDP比重與2010年相比減半,到2020年實現盈余。

 

“可是過去20年來,日本年平均名義經濟增長為負的0.1%,實際經濟增長率為0.9%,想要增長到3%、2%,短時間內幾乎是天方夜譚。至于財政赤字,根據日本財務省的測算,即使經濟改革成功,到2020年國家與地方基礎財政平衡仍將是1.6%的赤字”,張季風這樣分析。因此,“我個人非常明確地認為安倍經濟政策已經失敗了”。

 

那是什么卡住了風光一時的“安倍經濟學”呢?不少媒體將矛頭指向了該國長期以來的人口問題。

 

日本總務省于2月26日公布2015年度國情調查結果。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1日,日本人口總數為1.27億,其中包括在日居住時間超過3個月的外國人,與2010年實施的上一次調查相比,日本人口總數減少了約94.7萬人,降幅為0.7%。日本總務大臣高市早苗在當天舉行的內閣會議上說,這是自1920年首次實施國情調查以來,日本第一次出現人口總數減少的情況。

 

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也未出現過人口負增長的情況。如今,調查結果一出,似乎全球都在關注日本的人口問題?!叭绻麌穸疾辉冈杏蟠鐣⒉粩辔s,這是婦孺皆知的淺顯道理”,調查結果公布后,日本《產經新聞》如此評論。還有媒體直言,少子化現象對財政和消費的影響已經很大程度波及到日本經濟。英國著名人口學家馬爾薩斯曾說:“人口是成長的極限”,依此邏輯,上述擔憂和指責似乎無可厚非。

 

但是,接受《經濟》記者采訪的學者卻持有不同見解。

 

“如果說人口少經濟就不好,那么我們無法解釋失業率問題,不是還有那么多日本青年沒有工作嗎?再者,日本人口少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但是它的經濟也經歷過起伏。少子化需要提高生育率來改善,人口太少確實一定程度上影響經濟,卻不是根源”,張季風這樣回答記者的疑問,說到底,“是結構性改革出了問題”。

 

結構改革難觸及

 

的確,即便是“安倍經濟學”的實施,也只是涉及人口問題,并非全部為了人口增長。而“三支箭”的所有內容,雖都以結構性改革為目的展開卻似乎無一觸及。

 

姜躍春說:“從橋本龍太郎時代到小泉純一郎再到如今安倍晉三,日本幾十年來的經濟改革都希望能夠觸及深層次的結構問題。盡管每一屆政府都多少有些成效,但是很遺憾,目前看這個目標都沒有實現,可以說治標不治本?!币舱虼?,經濟問題反過來讓老齡化、少子化等社會問題更加突出。

 

而白明也認為,人口問題不能看作日本經濟疑難的根源。在他看來,人口問題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影響不同。對于剛剛擺脫貧困或者進入中等收入的國家,其勞動密集型產業較多,人口減少會造成勞動力成本整體上升的結果,影響或許是深遠的。但是,“對于日本這樣一個發達經濟體來說,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提升才最為重要”。如此說到底,也還是深層經濟結構改革的問題。

 

此外,日本經濟當前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與令其經濟一度繁榮的因素略有相同:國際產業鏈變遷。白明認為,二戰之后的日本趕上國際產業分工變局,該國借助歐美國家的原始技術開發實現二次創新,貫徹實施貿易利國戰略,經濟一度高速發展。如今,國際產業鏈再次變遷,許多國際訂單從日本轉向了韓國等新興經濟體,導致不少貿易機會流失,對該國經濟造成影響。

 

或許,“安倍經濟學”走向困境已成定局,而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而言,2016年的經濟增長仍比較棘手。一方面,“新三支箭”需要更高的GDP增長,另一方面,今年7月日本政府將迎來參議院選舉,而經濟改革成效將決定這位首相能否在參議院獲得多數席位?!鞍脖对诎脖:托迲椛隙既〉昧瞬诲e進展,唯獨經濟這張牌,不盡人意,如果參議院選舉失利,那么以后經濟政策實施起來恐怕更難順利”,姜躍春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