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形勢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6: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氣候變化形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氣候變化形勢

篇1

>> 國際氣候變化適應政策發展動態及其對中國的啟示 歐盟氣候變化政策的演變 歐盟的氣候變化政策 中國適應氣候變化政策評價 歐盟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進展及影響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適應氣候變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義 適應氣候變化的認知與政策評價 中國適應氣候變化政策現狀、問題和建議 歐盟與氣候變化作戰 歐盟氣候變化多層治理機制 歐盟氣候變化政策的能源安全利益驅動 應對氣候變化,寧夏在行動 面對氣候變化,寧夏在行動 適應氣候變化空間的挑戰 論氣候變化的適應 《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公布 “后視鏡”中的氣候變化政策 氣候變化移民:極端氣候事件與適應 應對氣候變化的林業行動及其對就業的影響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013-04-16[2013-04-20].

[2]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vulnerability in Europe[EB/OL]., 2012-11-13[2013-04-20].

[9] European Commission. A new EU Floods Directive [EB/OL].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water/flo

od_risk/index.htm, 2012-09-21[2013-04-20].

[10] European Commission.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 of water scarcity and drough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EB/OL].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OM:2007:0414:FIN:EN:PDF, 20

07-07-18[2013-04-20].

[11] European Commission. A blueprint of safeguard Europe’s water resources[EB/OL].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ELEX:52012DC0673:EN:NOT, 2012-11-14[2013-04-20].

[12] European Commission. An integrated maritime policy for the European Union [EB/OL].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OM:2007:0575:FIN:EN:PDF, 2007-10-10[2013-04-26].

[13]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common fisheries policy[EB/OL]. http://ec.europa.eu/fisheries/cfp/, 2012-06-09[2013-04-26].

[14] European Commission.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EB/OL].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iczm/

home.htm, 2013-03-12[2013-04-26].

[15] European Commission. Maritime spatial planning [EB/OL]. http://ec.europa.eu/maritimeaffairs/polic

y/maritime_spatial_planning/index_en.htm, 2013-03-18[2013-04-26].

[16] European Commission. Proposal for a Directive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maritime spatial planning and integrated coastal management [EB/OL].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iczm/pdf/Prop

osal_en.pdf, 2013-03-12[2013-04-26].

[17] 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8/5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7 June 2008 establishing a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action in the field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icy (Marine Strategy Framework Directive) [EB/OL].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

erv.do?uri=CELEX:32008L0056:EN:NOT, 2008-06-17[2013-04-26].

[18] 韓喜平,李罡.從價格支持到農村發展——歐盟共同農業政策的演變與啟示[J].理論探討,2007(2):69-72.

[19] European Commission. Legal proposals for the CAP after 2013 [EB/OL]. http://ec.europa.eu/agriculture/cap-post-2013/legal-proposals/index_en.htm, 2013-04-19[2013-04-26].

[20] European Commission.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on a forestry strategy for the European Union [EB/OL]. http://ec.europa.eu/agriculture/fore/publi/

1998_649_en.pdf, 1998-11-03[2013-04-26].

[21] European Commission.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on an EU forest action plan [EB/OL]. http://ec.europa.eu/agriculture/fore/action_plan/com_en.pdf, 2006-06-15[2013-04-26].

[22] European Commission. Green paper on forest protection and information in the EU: Preparing forests for climate change [EB/OL]. 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OM:2010:0066:FIN:EN:PDF, 2010-03-01[2013-04-26].

[23] European Commission. Natura 2000 network [EB/OL].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nature/natura20

00/, 2013-04-19[2013-04-26].

[24] European Commission. Towards a strategy on climat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s and biodiversity [EB/OL].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nature/pdf/discussion_paper_climate_change.pdf, 2009-06-

24[2013-04-26].

[25] European Commission. EU biodiversity strategy to 2020-Towards implementation [EB/OL].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nature/biodiversity/comm2006/2020.htm, 2013-04-24 [2013-04-26].

[26] European Climate Adaptation Platform. Financial [EB/OL]. http://climate-adapt.eea.europa.eu/web/guest/financial, 2013-04-24 [2013-04-26].

[27] European Commission. A new EU Floods Directive [EB/OL]. http://ec.europa.eu/environment/water/flo

od_risk/index.htm, 2012-09-21[2013-04-20].

[28] European Commissi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pping guidelines for disaster management [EB/OL]. http://ec.europa.eu/echo/civil_protection/civil/pdfdocs/prevention/COMM_PDF_SEC_2010_1626_F_staff

_working_document_en.pdf, 2010-12-21[2013-04-20].

[29] European Commission. Proposal for a Decis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serious cross-border threats to health [EB/OL]. http://ec.europa.eu/health/preparedness_response/

docs/hsi_proposal_en.pdf, 2011-12-08[2013-04-20].

[3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Protecting health in an environment challenged by climate change: European Regional Framework for Action [EB/OL]. http://euro.who.int/__data/assets/pdf_file/0005/95882/Parma_EH_Conf_edoc06rev1.pdf, 2010-02-19[2013-05-13].

[3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Overview of the results of “Climate, Environment and Health Action Plan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EHAPIS) [EB/OL]. http://euro.who.int/en/what-we-do/health-topics/environment-and-health/Climate-change/policy/overview-of-the-

results-of-climate,-environment-and-health-action-plan-and-information-system-cehapis2,[2013-05-13].

[32] 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limate change [EB/OL]. http://ecdc.europa.eu/en/healthtopics/climate_change/Pages/index.aspx, 2013-5-13.

[33] 馮相昭.應對氣候挑戰,加快適應氣候變化主流化進程[J].環境經濟,2012(1):42-46.

[34] 張包生,趙秀梅,張喆,等.適應氣候變化是當務之急[J].北方環境,2011,23(5):1,20.

EU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Policy Ac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s

ZENG Jing-jing, QU Jian-sheng

(Lanzhou Branch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enter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篇2

關鍵詞 世界銀行 氣候變化 清潔能源 碳基金

中圖分類號:X21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At present, various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security problems caused by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keep emerging.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development agencies in the world, the World Bank has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promoting the national emission reduction, climate change adaption and 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functions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World Bank at first and then analyzes and makes a prospect of the investment strategy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future combining with the main ways of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Key words the World Bank; climate change; clean energy; carbon fund

當今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氣候變化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世界銀行作為一家國際發展機構,在推動世界減排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分析和掌控世界銀行的投資策略、投資方向對各國制定和實施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以及規劃和實施減輕氣候變化的大型項目建設有重大意義。

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成立于1945年12月27日,1946年6月開始營業,作為全球重要的金融組織之一,其設立之初主要是從資金和技術兩方面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其設立的目的是幫助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繁榮,消除貧困。世界銀行由兩個機構組成: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①與國際開發協會(IDA)。世界銀行與世界銀行集團(The World Bank Group)的概念不同,后者除世界銀行外,還包括國際金融公司(IFC)、多邊投資擔保機構(MIGA)以及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CSID),是聯合國系統下的多邊發展機構。

氣候變化是個全球性問題,對世界各國都會產生深遠和不可估量的影響,特別對于較貧困的國家,因受自身技術、資金、以及認知水平的局限,形勢更為嚴峻,氣候變暖引起的環境和能源危機將極大的阻礙整個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因此,在緩解和適應氣候變化可能引起的不利后果的過程中,世界銀行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責任,以實現自身的宗旨和使命。同時,世界各國對能源、資源行業投資方向的決策特別是煤炭行業的政策將對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項目建設和投資產生深遠影響。

世界銀行第十二屆行長金庸在2013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記者會上指出,2014年是氣候變化的行動年,我們必須毫不猶豫地為適應氣候變化和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而努力。關于氣候變化,他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碳價格,他認為政府必須給污染(例如引起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二氧化碳)定價,應該盡可能早的通過稅收或以市場為基礎工具給碳定價。二是呼吁逐步淘汰對有害化石燃料的補貼,將補貼資金轉移到清潔能源的投資上。三是對金融監管機制的期待。與碳相關的系統性風險需要通過經濟上的價格信號解決。由此可以看出世行對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是積極而且主動的。

世界銀行主要通過資金、技術和人力方面的投資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因此,除了從戰略上對氣候變化提出合理建議,在實踐中,為了抑制全球變暖過快增長的勢頭,世界銀行利用自身優勢,對具有減排能力的國家和企業進行投資,通過政策激勵鼓勵他們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在世界銀行的《發展和氣候變化戰略框架》中包含了對今后行動的一些規劃和展望:技術方面需要以發展低碳經濟為目的,開發和完善新型低碳技術,如促進CCS技術的成熟;資金方面不僅要拓寬融資的渠道,更多的發揮私營資本的作用,而且要規范融資市場,創造良好的資金環境;政策方面要形成一個全民共識,領導層制定合理的氣候行動方案,各級企事業單位及個人積極響應落實等。

當前,要避免氣候變化帶來最嚴重影響,有兩種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長,以中國為首的東亞、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能源需求仍在持續上升。為了應對能源需求和碳減排的雙重挑戰,清潔能源將是能源產業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世界銀行在投資和促進清潔能源發展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并將每年增加20%的投資資金用于促進新能源項目的發展。在發展中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進程中,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亟待發展的低碳技術以及投資激勵都需要一個穩定的資金流作支撐,世行一直致力于通過建立一個全球管理框架以推動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之同時也有助于實現增加經濟和就業機會的目的。將清潔能源作為發展重點,加速發展中國家低碳經濟的發展和能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當前世行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的重要戰略。

在適應氣候變化過程中,國際上可選擇的資金來源主要有氣候投資基金(CIF)、國際發展協會以及2010年國際金融集團(IFC)發行的2億美元的“綠色"債券(也稱綠色基金)。其中,氣候投資基金(CIF)的影響面相對較大,它的資金來源是世界銀行、非洲發展銀行、歐洲建設發展銀行、美洲發展銀行四大銀行,通過贈予和貸款兩種形式,對非洲、亞太地區、欠發達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南美和中美地區的適應氣候變化活動提供資金支持。氣候投資基金由清潔氣候基金和戰略氣候基金組成。這里,需要尤為注意的是戰略氣候基金,該基金是為適應氣候變化挑戰的現存項目的擴展及新的試點項目提供融資。②這對清潔技術和項目的建設和運行有著重要意義。例如,CCS項目的商業化。(為了實現2050年二氧化碳排量減少50%的目標,CCS項目作為目前最具潛力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術,它的應用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戰略氣候基金對CCS大型示范項目的投資,可以加快CCS技術的大規模推廣和利用。)

世界銀行一方面可以協助發展中國家解決能源需求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從各種渠道獲得資金,包括碳融資。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和聯合履約機制(JI),這些資金被用于資助發展中國家的減排項目以及發達國家之間的排放額交易活動。在世界銀行的清潔技術基金的支持下,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摩洛哥等14個中等收入國家將大幅增加對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主要在太陽能、風能或地熱開發方面尋求可靠的補充能源。2014年2月7日,世界銀行氣候投資基金對薩摩亞的氣候適應試點項目(PPCR)資助1460萬美元,氣候恢復項目正式啟動,主要用于加強沿海資源和社區項目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世界銀行認為,應對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問題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開展:首先,幫助發展中國家向低碳發展道路轉變。具體包括發展可再生能源、開展節能行動、提高一次能源的使用效率;其次,推動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如碳捕集和封存技術(CCS)、生物燃料轉化技術等;第三,防止濫砍濫伐,土地管理不當對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率”達到大約20%。此外,濫伐森林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和貧困地區人口的自然資源都造成極大威脅。目前,世界銀行正致力于與合作伙伴建立“森林碳基金”,幫助國家運用碳融資信貸,有力地打擊濫伐濫砍行為。第四,應對氣候風險。不斷加劇的天氣變化使得洪水和干旱等災害頻發,對于貧困人口來說,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至關重要。世行首度提出氣候風險機制的概念,并最先在拉美、南亞等地區推出應對氣候變化的保險方案。這些經驗今后可以在更大范圍內推行。

從全球范圍來看,建立全球性的碳減排機制是今后應對碳排放問題的必然選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不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的個別責任,它跨越了國家和的限制,是需要全人類共同應對的課題。世界銀行正在以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出發點,積極開展減排行動,在防止地球變暖和環境惡化的過程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隨著世界銀行應對氣候變化和發展清潔能源活動的不斷開展,必然會帶動更多的國家和組織投入到這一事業當中。

注釋

篇3

關鍵詞:心房顫動;射頻消融;左心房;左心室;結構

心房顫動(即房顫,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為常見的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曾經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傳統藥物治療對于本病的效果并不理想,對AF尤其是陣發性AF治療成功率較高,且在轉復竇律之后能夠維持。有研究表明,AF患者左心房、左心室均發生率一定程度的重構,而射頻消融術治療后是否也會有左心房或左心室的重構,或對左心室、左心房是否會導致不可逆損傷,目前尚無較為明確的意見?;仡櫡治?5例接受射頻消融治療的慢性AF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心內科于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AF患者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40~78歲,平均年齡(59.9±18.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ACC/AHA/ESC關于AF的診療指南中的分類,其中陣發性AF患者27例,持續性AF患者8例。AF病程4個月~11年,且均符合以下標準[5]:①心電圖檢查可見到≥2次AF發作,并于發作后7d內自行轉復竇性心律;②≥1種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效果差或因導致其他心律失常不耐受;③左心房無明顯擴大,食管超聲除外左心耳血栓形成。除外擴張型心肌病、瓣膜性心臟病、嚴重左心功能不全等器質性心臟病,同時除外酒精、甲狀腺疾病等導致的繼發性AF。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術前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1.2.1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甲狀腺功能等實驗室檢查,并行12導聯心電圖、24h動態心電圖、經食道超聲心動圖及胸部X線片等檢查。射頻消融術前均給予常規華法林抗凝治療至INR達2.0~3.0并維持4w,術前3~5d將華法林改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0.4ml/12h;同時根據具體情況酌情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術前停用≥5個半衰期),高血壓患者口服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ARB)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等藥物降血壓降至

1.2.2射頻消融術 本組35例患者均采用復合遞進式射頻消融治療策略,通過Carto三維重建,并以X線監視下行環肺靜脈前庭消融+電隔離為基礎,逐步對左右環肺靜脈前庭消融環連接的左心房頂部線、左心耳與心房連接部線、冠狀竇內膜面的線性消融,以及左心房復雜碎裂電位消融術,最終對二尖瓣環及三尖瓣環峽部根據消融術前、術中是否有典型房補發作而進行消融。射頻消融術中停止放電指征:①術中阻抗變化幅度>10Ω;②患者術中出現劇烈咳嗽、劇烈疼痛;③患者出現嚴重心動過緩。術后仍未能轉律者,給予200J同步電復律,失敗者可給予300J再次復律,電復律次數≤3次。

1.2.3術后治療 所有患者術后均給予≥48h心電監護,術后當晚給予華法林口服,聯合使用低分子肝素,將INR控制在2.0~3.0。華法林口服3~6個月如無房性心律失常復發,則可停藥。術后給予胺碘酮、普羅帕酮或索他洛爾等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1.3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2008年中國專家關于經導管消融房顫的共識,將射頻消融術后3個月后再次發生房顫或房撲或房速,持續時間≥30s定義為復發。

1.4隨訪 所有患者術后隨訪中,均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準確測量左房前后、左右、上下三條徑線及左房最大容積,并測量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室收縮末期內徑、左室射血分數,以了解左房、左室結構及功能變化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x2分析,以P

2結果

2.1 35例患者治療后,隨訪1年發現,復發12例,未復發23例,復發率為34.3%。

2.2復發患者治療前后左房、左室結構變化 經術前及術后隨訪中超聲心動圖檢查,12例復發患者左心房前后徑、上下徑、左右徑及最大容積等方面在術前術后均無顯著改變(P>0.05),同時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收縮末期內徑以及左室射血分數等也無顯著變化(P>0.05)。見表1。

2.3未復發患者治療前后左房、左室結構變化 經術前及術后隨訪中超聲心動圖檢查,筆者了解到,23例未復發患者左心房前后徑、上下徑、左右徑及最大容積等方面術后均顯著優于術前(P

3討論

為探討射頻消融術后患者左心房與左心室結構的改變,筆者對35例接受射頻消融治療的AF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12例射頻消融術后1年內復發的患者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示:左心房前后徑、上下徑、左右徑及最大容積等方面在術前術后均無顯著改變(P>0.05),同時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收縮末期內徑以及左室射血分數等也無顯著變化(P>0.05);而另外術后未復發的23例患者超聲心動圖顯示:左房的前后徑、上下徑、左右徑及最大容積、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收縮末期內徑在術后顯著減小(P

綜述,射頻消融術對于AF的治療效果可靠,成為治愈AF一種重要手段,術后未復發患者左房、左室將發生顯著結構變化,而這種重構對于術后復發率的減低及患者竇性心律的維持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上氣道; 口腔矯治器

[中圖分類號] R 783.5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7518/hxkq.2013.01.009 阻塞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指在睡眠期間反復發生上氣道阻塞并引起呼吸間歇性暫停的一類疾病。通常認為,口腔矯治器對輕、中度OSAHS患者有較好的療效[1-2]。目前下頜前移類矯治器治療OSAHS患者的研究[3-4]中,對矯治器引起的舌骨位置及氣道狀態的變化多集中在二維方面,并不能完全反映氣道的大小,且缺乏對舌骨位置變化相關因素的分析。

本研究采用雙側拉桿式口腔矯治器治療輕、中度OSAHS患者,通過CT掃描及三維可視化CT圖像處理軟件進行三維重建,分析治療前后舌骨位置的變化,并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探索雙側拉桿式口腔矯治器治療OSAHS的機制。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來自山東大學口腔醫院正畸科的9例男性OSAHS患者,年齡25~43歲,平均年齡37歲(中位數);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為28.44±3.05。

9例患者均經多導睡眠監測儀(polysomnography,PSG)及白天嗜睡量表(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評價后,診斷為輕、中度OSAHS。OSAHS的診斷標準為:1)患者主訴有白天嗜睡、睡眠時嚴重打鼾和反復的呼吸暫?,F象;2)EDS得分>10;3)睡

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pnea and hypopnea index,

AHI)大于5,其中5~20為輕度,21~40為中度,大于40為重度。

1.2 制作雙側拉桿式口腔矯治器

雙側拉桿式口腔矯治器的制作方法如下。1)重建咬合:囑患者下頜盡量前伸后再回退至關節無明顯緊張不適的位置,結合臨床醫生的經驗判斷,使患者下頜前伸至最大前伸位的68%左右[5],垂直向打開上下頜切牙間5~7 mm間隙。2)制作雙側拉桿式口腔矯治器:將患者的上下頜石膏模型分別置于真空成型機(Erkodent公司,德國)的模型臺上,將配套的2 mm軟塑料真空壓膜膜片加熱,真空負壓成型制作上下頜塑料頜托。根據患者的下頜前伸量選用不同長度的連接桿,連接上下頜托,制作雙側拉桿式口腔矯治器。

Fig 1 Oral appliance of double-pull rods

1.3 CT掃描及測量

分別于患者未戴口腔矯治器和戴用口腔矯治器3個月后進行CT掃描。應用Light Speed 16 CT機(西門子公司,德國)進行上氣道掃描。掃描方法:9例患者分別于戴用矯治器前、后,于呼氣末時相進行CT掃描。掃描時患者保持清醒狀態,仰臥、頭正,正中矢狀面與檢查床長軸一致,眶耳平面與地面垂直,頸部保持屈曲正中位,不吞咽、不說話?;颊哂诤魵饽r舉手示意,保持于呼氣末進行掃描。掃描參數:螺旋連續掃描,16排探測器,層厚0.625 mm,螺距1.375∶1,100 kV,300 mA。掃描范圍:蝶竇中部至第五頸椎椎體下緣。掃描時間7~8 s。統一固定窗寬為270 Hu, 窗位60 Hu。

1.4 治療效果評價

9例患者戴用矯治器3個月后再次進行PSG監測及EDS評價,判斷治療效果。效果評價標準如下。1)顯效:呼吸暫停、打鼾明顯減輕,AHI小于20或降低率大于50%;2)有效:呼吸暫停、打鼾減輕,AHI降低率大于等于25%;3)無效:呼吸暫停、打鼾無

明顯變化,AHI降低率小于25%。顯效與有效均歸為治療有效。

1.5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患者戴用矯治器前后的一般情況及治療效果見表1。從表1可見,9例患者中,8例患者治療有效,戴用矯治器后AHI減?。ˋHI降低率大于等于25%),血氧飽和度(SaO2)增大;1例患者治療無效(AHI降低率小于25%)。雙側拉桿式矯治器治療OSAHS的有效率為88.9%。

2.2 雙側拉桿式口腔矯治器戴用前后CT測量結果

3 討論

3.1 關于本實驗的研究設計

研究[6]表明,舌骨位置受的影響,仰臥位與

頭直立位時,舌骨位置不同,且舌骨位置與氣道大小的相關性也不同。以往研究[7]大多采用直立位時拍

攝頭顱側位片,通過頭影測量來研究舌骨位置變化與上氣道矢狀徑的關系。然而,在直立時拍攝頭顱側位片不能準確反映睡眠時患者的舌骨及氣道狀態,且局限于二維方向上氣道的研究,并不能完全反映氣道的大小。因此,本實驗對患者戴用雙側拉桿式口腔矯治器前后進行CT掃描,CT掃描時的仰臥位可以更接近于睡眠時的,同時采用三維可視化CT圖像處理軟件VGStudio MAX v1.2進行三維重建,得到上氣道的全面形態學信息,從而便于對矯治器治療前后舌骨位置及其相關因素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雙側拉桿式口腔矯治器治療OSAHS的作用機制。

3.2 舌骨位置的變化及相關因素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戴用雙側拉桿式口腔矯治器后,舌骨位置發生明顯變化,水平方向上舌骨前移(5.90±2.27) mm,垂直方向上舌骨上移(3.31±1.82) mm,同

時上氣道總容積增加(32.36±14.58)%。以往對戴用

口腔矯治器后舌骨位置變化的研究,多采用的是直立下的頭影測量數據。因此與本實驗所得結果可比性較小。但是以往研究[7]也表明,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矯治器后,舌骨也有明顯的向前向上移動。

本研究中還發現,舌骨水平位置、垂直位置的改變與FH-MP呈負相關(r=-0.83,P

綜上,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矯治器后,舌骨會向前上方移位,同時,其移位還受到下頜平面角、神經肌肉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因此實驗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對于口腔矯治器治療OSAHS的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趙穎, 曾祥龍, 傅民魁, 等. 阻鼾器對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

征患者治療效果的研究[J]. 口腔正畸學, 2001, 8(1):13-16.

Zhao Ying, Zeng Xianglong, Fu Minkui,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snoreguard for OSAS patients[J]. Chin J Or-

thod, 2001, 8(1):13-16.

[2] 高雪梅, 曾祥龍, 傅民魁, 等. 可調式阻鼾器治療阻塞性睡眠呼

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J]. 中華口腔醫學雜志, 2005, 8(4):24-28.

Gao Xuemei, Zeng Xianglong, Fu Minkui, et al. An adjustable

appliance in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

drome[J]. Chin J Stomatol, 2005, 8(4):24-28.

[3] 于美清, 董福生, 宋任東, 等. 阻鼾器對無鼾正常年輕人上氣

道形態影響的磁共振研究[J].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 2007, 25(4):

349-353.

Yu Meiqing, Dong Fusheng, Song Rendong, et al. Study on effect

of snore guard to upper airway structure of normal occlusion people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 West China J Stomatol, 2007,

25(4):349-353.

[4] Stuck BA, Maurer JT. Airway evaluation in obstructive sleep ap-

nea[J]. Sleep Med Rev, 2008, 12(6):411-436.

[5] 高雪梅, 曾祥龍, 傅民魁, 等. 口腔矯治器治療OSAS的下頜定位

[J]. 口腔正畸學, 2000, 7(1):20-22.

Gao Xuemei, Zeng Xianglong, Fu Minkui, et al. Mandible reloca-

ting in dental appliance treatment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

drome[J]. Chin J Orthod, 2000, 7(1):20-22.

[6] 溫偉生, 胡敏, 柳春明, 等. 不同下舌骨位置與下咽氣道大

小的相關性研究[J].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01, 2(3):181-184.

Wen Weisheng, Hu Min, Liu Chunming, et al. Relationship be-

tween hyoid bone and hypopharynges airway in different posture

[J]. Chin J Prosthodont, 2001, 2(3):181-184.

[7] 李松青, 趙燕玲, 張佐. 自行調節式口腔矯治器治療OSAHS患者

舌骨位置變化的研究[J]. 寧夏醫學雜志, 2009, 31(1):22-25.

Li Songqing, Zhao Yanling, Zhang Zuo. Study on the position

change of hyoid bone in OSAHS patients cured by elastic den-

tal appliances[J]. Ningxia Medical J, 2009, 31(1):22-25.

[8] 郭涇. 改良Herbst矯治器介入治療OSAS的療效分析及適應證研

究[J]. 廣東牙病防治, 2000, 8(4):246-248.

Guo Jing.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modified Herbst appliance

on OSAS[J]. J Dent Prevent Treat, 2000, 8(4):246-248.

[9] Haskell JA, McCrillis J, Bruce S, et al. Effects of Mandibular Ad-

篇5

作者簡介:許光清,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氣候變化管理。

基金項目: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編號:11XNI017)。

(1.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北京 100872;2.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北京 100871)

摘要 本文首先總結了氣候變化意識的定義和內涵,認為氣候變化意識包括對氣候變化的原因、影響和應對措施等問題的認知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兩部分。其次基于問卷調查的數據,統計了企業管理人員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的各項問題的得分率。在氣候變化的認知方面,受訪者對于氣候變化的原因的認知水平比較低,對于氣候變化的全球協議和中國政策的認知水平非常低,對于氣候變化的原因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的認知水平比較高,對于適應氣候變化的各項措施的認知程度則有明顯的差異;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方面,大多數受訪者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動減緩氣候變化,也有大部分受訪者認為企業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利益相關方之一,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主要的推動力是強制性的標準和法令的執行以及經濟激勵政策的引導,中國企業已經采取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主要是節能減排取得了明顯成效、淘汰了落后產能、開展了清潔生產及循環經濟等。

關鍵詞 企業;氣候變化意識;認知;行為意愿

中圖分類號 P46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7-0062-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7.011

全球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工商業的重要議題,作為社會責任的履約者以及氣候變化的利益相關者之一,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

國內外學者開始意識到氣候變化背景下企業受到的影響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鄧梁春認為氣候變化本身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國內行動都將對企業產生影響,氣候變化還將使得企業的原材料投入、中間產品以及最終產品的價格產生變化,從而影響到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也是企業實現生產運營方式和產品服務市場戰略轉型的重大機遇[1]。潘家華等認為企業界之所以越來越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有其內在原因。第一,企業已經或者將不可避免地受到更為嚴格的限制溫室氣體排放措施的限制,提前行動可以規避因氣候變化以及監管措施變動所可能帶來的風險;第二,越來越多的公眾也開始關注氣候變化問題,因此,采取積極態度有利于企業迎合社會輿論,體現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商業形象,增加無形資產;第三,關注氣候問題有利于企業實現技術創新,保持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第四,關注氣候變化問題帶來了新的商業機會[2]。

國內也有研究已經意識到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企業界在企業戰略層面上的欠缺,如姜克雋等認為,中國企業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經濟的認識起步較晚,大多數中國企業還沒有從戰略角度來思考低碳發展問題,也沒有以全球視野來研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3]。碳信息披露項目中國報告發現,從總體上看,中國企業多數還是將氣候變化視為風險,尤其是將其視為政府的政策要求,被動應對,但也有部分行業的龍頭企業采取了更積極主動的策略[4]。

近十幾年來,國內外有關公眾氣候變化意識的調查非常多[5-12],但這類調查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公眾的研究,而對于作為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主力軍的企業,專門的調查研究非常少。

氣候變化意識屬于廣義的環境意識的一部分,是伴隨著人們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和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而產生的。氣候變化意識也主要包括兩方面的涵義,其一是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識水平,其二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自覺程度。企業管理人員的氣候變化意識主要指企業管理人員做為企業決策、企業行為的主體時的氣候變化意識,不完全等同于其做為普通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13]。

本文基于作者所做的一項針對企業管理人員氣候變化意識的調查,認為氣候變化意識包括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兩部分,其中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包括對氣候變化原因的認知、對氣候變化全球協議和中國政策的認知、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的認知、對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的認知和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的認知幾個方面;應對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主要包括愿意采取的減緩氣候變化的個人行為、各利益相關方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責任分擔、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推動力、企業已經采取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等。

1 被調查者的原始信息

本次調查采用訪問調查的方式,時間從2010年1月至2010年8月,共發放問卷380份,收回366份,其中有效問卷358份;回收率為96%,有效回收率為94%。

1.1 性別比例、年齡及受教育程度

在所有的被調查者當中,有男性240人占67%,女性118人占33%。年齡在36歲到45歲之間的占到39%,26歲到35歲之間的占31%,46-55歲之間的占18%。本科及以下學歷的占到了近八成,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占近兩成,而博士及以上學歷的占3%。

1.2 所在企業的基本情況

從被調查者所在企業來看,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居多,分別占到總體的50%和49%;第一產業僅占1%。國有企業占到被調查者的一半,其次是私營企業,占到27%。同時,來自大型企業的占34%,來自中型企業的占44%,來自小型企業的占22%。

1.3 所在工作部門

本次調查所涉及的企業管理人員所屬的工作部門的分布如下:董事和監事占17%、技術占22%、銷售占21%、人事和財務占29%、其他占11%。

2 企業管理人員有關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

2.1 氣候變化的原因

表1列出了有關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受訪者的正確答題率??傮w來說,企業管理人員對于氣候變化的原因的認知水平處于中等偏下的狀況,平均正確率為44%。58%的受訪者認識到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人類活動造成的,36%的受訪者認識到氣候變化是由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升高造成的,32%的受訪者認識到溫室氣體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59%的受訪者認識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絕大部分是工業革命以來發達國家排放的,37%的受訪者認識到人類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也造成了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升高。

2.2 氣候變化的全球協議和中國政策

表2列出了有關氣候變化的全球協議和中國政策的基本問題以及受訪者的正確答題率??傮w來說,企業管理

表1 對氣候變化原因相關知識的了解

Tab.1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and driving forces

of climate change

人員對于氣候變化的全球協議和中國政策的認知水平相當低,平均正確率只有27%。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國際組織和國際公約,包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和《京都議定書》的三個靈活合作機制――排放貿易、聯合履約和清潔發展機制,有35%的企業管理人員選出了正確答案。在被問及《京都議定書》定義的人類活動排放的六種溫室氣體時,正確率只有25%,大多數受訪者將氮氣排除在溫室氣體之外,但很少有人能將二氧化硫排除在溫室氣體之外。

受訪企業管理人員對于歐盟提出的全球升溫的安全幅度的答題正確率只有21%。2℃上限屬于共同愿景的部分內容,是當前國際談判的一項重要議題,共同愿景是《巴厘行動計劃》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行動中列出的要素之一,是一個非常綜合而復雜的問題,交織著科學、經濟、政治、倫理等諸多因素,與減緩、適應、技術和資金等議題都有聯系。無論是歐盟推崇的2℃上限,還是450 ppmv或550 ppmv危險濃度水平,以及3 W/m2或4.5 W/m2輻射強迫的穩定情景,都是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表現形式[2]。由于該問題的難度和復雜性,受訪企業管理人員的答題正確率偏低是可以理解的。

只有約1/4的受訪者正確選出了中國2020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目標。該40%到45%的目標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并且廣泛宣傳。受訪者對該問題的答題正確率依然很低。由此可見,企業管理人員對于氣候變化的全球協議和中國政策的知識有所欠缺,由于傳統媒體、網絡和看到或聽到的環保宣傳活動是企業管理人員了解氣候變化問題的最主要的途徑,企業

表2 對氣候變化全球協議相關知識及中國政策的了解

Tab.2 Understanding of the climate-change related

global agreements and protocols and China’s policies

管理人員了解氣候變化問題主要是被動的,自覺程度較低,其氣候變化知識缺乏系統性和應有的深度。

2.3 氣候變化的影響

在對氣候變化的影響的認知上,受訪者的平均正確率達到了60%,遠遠超出了對氣候變化原因的認識和對氣候變化全球協議及中國政策的了解。75%的受訪者認識到極端氣候事件出現的頻率增加是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65%的受訪者認識到局部地區的洪澇、干旱加劇也是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64%的受訪者認識到海平面上升也是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63%的受訪者認識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受影響也是由于氣候變化,55%的受訪者認識到氣候變化還會影響人類健康。由于這些氣候變化的影響比較直觀,也由于近年來中國國內氣象、自然災害頻發,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媒體報道的力度也比較大,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使得受訪者對這部分氣候變化影響的認知水平比較高。但是僅僅有35%的受訪者認識到氣候變化會使糧食產量受影響,這主要是因為受訪的企業管理人員主要分布在第二、第三產業,缺乏對農業領域的直觀認識。

2.4 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

在對減緩氣候變化的措施的認知上,受訪者的平均正確率也達到了60%,75%的受訪者認識到改變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可以減緩氣候變化,73%的受訪者認識到植樹造林保護森林可以減緩氣候變化,66%的受訪者認識到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減緩氣候變化,52%的受訪者認識到提高能效可以減緩氣候變化。這些減緩措施的認知程度比較高,主要因為受訪的企業管理人員主要分布于第二和第三產業,對上述減緩措施有比較直觀的認識,同時也得力于媒體的廣泛宣傳。但是,對減緩氣候變化的具體技術,僅有約1/3(35%)的企業管理人員認識到推廣使用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可以減緩氣候變化,主要由于該技術的成本過高,很難在現階段大規模推廣,導致其在企業管理人員中的認知偏低。但是該技術做為一項重要的在未來有巨大潛力的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在國際社會上已經得到眾多政府官員、研究人員、企業界人士的認可,由此可見,國內受訪的企業管理人員對具體的減緩氣候變化的技術措施還缺乏系統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2.5 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

在對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的認知上,受訪的企業管理人員的平均正確率達到了46%,但是對各項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的認知程度有明顯的差別,說明企業管理人員缺乏適應氣候變化領域的系統知識,其知識呈現零散化的特點。強化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是受訪企業管理人員認識到的最主要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有88%的受訪者選擇了這一項;強化水資源管理和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也是受訪的企業管理人員認識到的比較主要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分別有58%和42%的受訪者選擇了這兩項;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受訪企業管理人員認識到控制沿海地區地下水超采和保護紅樹林也是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分別有35%和27%的受訪者選擇了這兩項,可見受訪的企業管理人員普遍對海岸帶環境與生態系統在氣候變化中的脆弱性和我國海岸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在農業領域,僅僅有23%的受訪者認識到選育推廣農業抗逆優良品種也是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這與前述僅有35%的受訪者認識到氣候變化會使糧食產量受影響相

呼應,再一次印證了受訪的企業管理人員缺乏農業領域受氣候變化影響及如何適應氣候變化的相關知識。

3 企業管理人員應對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

3.1 愿意采取的減緩氣候變化的個人行為

企業管理人員也是社會公民的一分子,首先應當承擔作為一個公民的環境責任和應盡的義務。表3顯示了受訪者作為公民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愿意采取的個人行動??傮w上看,分別有86%、84%、77%受訪的企業管理人員非常愿意采取節約用水、節約用電、購買節能產品等行動來減緩氣候變化,分別有61%和60%受訪的企業管理人員愿意采取低碳辦公和減少奢侈品的購買和使用等行動來減緩氣候變化。然而,在購買當地當季水果和蔬菜、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盡量減少坐飛機的次數等減緩氣候變化的個人行為上,選擇肯定會這么做的企業管理人員比例明顯下降,分別為40%、39%和28%,這可能與企業管理人員普遍生活節奏緊張、公務繁忙有關,可見當

表3 愿意采取的減緩氣候變化的個人行為

Tab.3 Intended individual behavioral changes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與工作效率發生矛盾時,大多數人的選擇還是以工作效率為主。

3.2 各利益相關方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責任分擔

表4是受訪者選出的應對氣候變化各利益相關方應當承擔的責任,可見大部分企業管理人員認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利益相關方。

表4 應對氣候變化各利益相關方應當承擔的責任

Tab.4 Divided responsibilities of stakeholders

whe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3.3 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推動力

圖4是調查中關于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推動力的結果。從圖中可知,69%的受訪者選擇了強制性的標準和法令的執行、61%的企業管理人員選擇了經濟激勵政策的引導,這兩項是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主要的原因。

同時,46%的企業管理人員選擇了新商機和新的利潤增長點的驅動,有43%的企業管理人員選擇了樹立良好的企業和品牌形象、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需要,有36%的企業管理人員選擇了企業管理觀念和意識的轉變,由此可見,已有少部分的企業管理人員主動將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發展目標和應對氣候變化有機結合,并能意識到氣候變化帶來的新機遇。

另外,僅有24%的企業管理人員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國際競爭和開辟國際市場的需要,這可能與此次調查的大多數的企業管理人員來自內向型企業有關,同時也說明大多數的企業管理人員無論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還是在企業發展問題上還沒有全球視野;僅有23%的企業管理人員認為應對氣候變化是由于受到了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這說明了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氛圍還比較弱,同時也說明在我國,對企業行為來說,社會公眾的影響力很小。

3.4 企業已經采取的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

圖5是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已經采取的具體措施。從圖中可知,57%的企業節能減排成效顯著;53%的企業已經提高了能效;有49%的企業已經采取了淘汰落

后產能,39%的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另有38%的企業利用了可再生能源。由此可見,中國企業已經采取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具體措施主要是節能減排取得了明顯成效、提高了能效、淘汰了落后產能、開展了清潔生產及循環經濟、利用了可再生能源。

僅有11%的企業申請了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雖然CDM項目在我國發展迅速,截至2009年底,我國企業通過參與CDM項目,已獲簽發的減排量達2.2億tCO2當量,但是,對大多數的企業來說,由于信息、能力等障礙,或者產業類型、主營業務的不同,并沒有從CDM項目中受益,也沒有通過CDM項目獲得相關的氣候變化知識,從而提升氣候變化意識。

4 結論與建議

基于上述分析和總結,并綜合多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的觀點[14-17],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議,以提高企業管理人員的氣候變化意識,從而使我國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發揮其應有的重要作用:

(1)與媒體宣傳相結合,對企業管理人員加強氣候變化方面的培訓,使企業管理人員對氣候變化問題的認知更加具體化、系統化。

(2)積極實行促進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激勵政策,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鼓勵企業進行低碳產品認證、自愿碳減排協議、碳交易、碳中和等嘗試,使企業管理人員特別是高層管理人員的氣候變化意識進一步提高,使中國企業從被動迎接氣候變化的挑戰轉變為從企業戰略的高度上主動出擊。

(3)與節能減排政策相結合,重視強制性的標準和法規的作用,進一步實行可再生能源強制入網、提高能效標準、循環經濟立法和試點、淘汰落后產能、關停并轉、上大壓小等一系列命令控制型手段,促進企業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和行動。

(4)積極發揮學術團體和環保民間社團的作用,提高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創造全社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氛圍,充分發揮公眾的作用,對企業行為加強監督,從而進一步提升企業的氣候變化意識。

(5)通過增加投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各種形式,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新技術行業,創設公平的競爭環境,加強企業創新能力,使企業有足夠的能力和潛力主動應對氣候變化。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鄧梁春. 應對氣候變化與發展低碳經濟:企業的挑戰與機遇[J]. 世界環境, 2008,(6):60-62. [Deng Liangchun. Climate Change and Low-carbon Economy: Business Risks and Opportunities[J].World Environment, 2008, (6):60-62.]

[2]潘家華,陳迎,莊貴陽,等. 2008-2009年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形勢分析與展望[M]// 王偉光,鄭國光. 2009氣候變化綠皮書.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1-38. [Pan Jiahua, Chen Ying, Zhuang Guiyang, et al. 2008-2009: The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n the World[M]//Wang Weiguang, Zheng Guoguang. Annu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Actions:2009.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9: 1-38.]

[3]姜克雋,苗韌,鄭平,等. 氣候變化與中國企業[R/OL]. 中國企業家俱樂部, 世界自然基金會, 2010 [2010-07-01]. 省略/wwfpress/publication/climate/ CCandCE.pdf. [Jiang Kejun, Miao Ren, Zheng Ping,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Chinese Enterprises [R/OL]. Beijing: China Entrepreneur Club, 2010 [2010-07-01]. 省略 /wwfpress/publication/climate/CCandCE.pdf.]

[4]商道縱橫. 碳信息披露項目中國報告[R/OL]. 2010 [2010-12-01]. 省略 /new_theme4Detail.asp?ThemeID98&T4AR3&Page_ID13324. [SynTao-Sustainability Solutions. 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2010 China Report[R/OL]. 2010 [2010-12-01]. 省略 /new_theme4Detail.asp?ThemeID98&T4AR3&Page_ID13324.]

[5]Bord R J, Fisher A, O’Connor R E. Public Perceptions of Global Warming: United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J]. Climate Research, 1998,11:75-84.

[6]Steven R B. Comparative Public Opinion and Knowledge on Global Climatic Change and the Kyoto Protocol: The U.S. Versus the Wor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olicy, 2003, 23(10):106-131.

[7]Lorenzoni I, Nick E P. Public Views on Climate Change: European and USA Perspectives[J]. Climate Change, 2006,77(1-2):73-95.

[8]Lorenzoni I, Nicholson-Cole S, Whitmarsh L. Barriers Perceived to Engaging with Climate Change Among the UK Public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7,17(1):445-459.

[9]Jan C S, David E H,et al. Public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8,35(5):479-487.

[10] Sampei Y, Aoyagi-Usui M. Mass-media Coverage, Its Influence on Public Awareness of Climate-change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Japan’s National Campaign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9, 19 (2):203-212.

[11]潘葳楠,余瀟瀟,潘根興,等.大學生氣候變化意識的一次調查:以南京農業大學為例[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09, 5(5): 304-307. [Pan Weinan. Yu Xiaoxiao. Pan Genxin,et al.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Consciousness Am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and Its Analysis: A Case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9, 5(5): 304-307.]

[12]Whitmarsh L, Seyfang G, O’Neill S. Public Engagement with Carbon and Climate Change: To What Extent Is the Public ‘Carbon Capable’?[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0,20(7):1-9.

[13]許光清,郭會珍,原陽陽,等.企業管理人員氣候變化意識及影響因素分析[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1, 7(1): 59-64.[Xu Guangqing. Guo Huizhen. Yuan Yangyang. Dong Zhiyong.Eval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Climate Change Awarenes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Personnel[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1, 7(1): 59-64.]

[14]徐冠華. 關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幾個重要問題[J]. 中國軟科學,2006,(10):1-14.[Xu Guanhua. The Important Issues on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Nation[J]. Chinese Soft Science, 2006,(10):1-14.]

[15]李俊峰. 發展好新能源產業,政府應該做什么?[J]. 綠葉, 2010,(8):9-14.[Li Junfeng. What Should the Government Do in Developing the New Energy Industry?[J]. Greenery, 2010, (8):9-14.]

[16]唐丁丁. 開展低碳產品認證,引領可持續消費[J]. 環境保護,2010,(16):32-34.[Tang Dingding. Developing Low-carbon Products Certification to Guid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0, (16):32-34.]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Climate Change Awareness

of Enterprises’ Management Personnel

XU Guang-qing1 DONG Zhi-yong2 GUO Ying2

(1.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篇6

我們可以相信,聯合國這一結論不會是空穴來風,專家們肯定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日本名古屋大學的多位科學家就曾對不丹北部海拔約5280米的一處無名冰川進行了研究,發現該冰川在過去26年里后退了約400米。

印度科學家的研究則更加系統和詳細。根據印度國家地球物理學研究所的穆尼爾?艾哈邁德的觀察,克什米爾地區一處喜馬拉雅大冰川在2007年一年之內就縮短了近22米——這個速度比20年前快了近一倍,而附近其他幾處小型冰川已經完全消失。

與此同時,對于恒河源頭的喜馬拉雅根戈德里冰川,印度苦行僧們描繪出這樣的景象:曾經堆滿山頂的積雪消失了,只留下光禿的山頂,積雪只有罕有的寒冷夜晚落下才能勉強停留幾小時。天空中飛著鴿子和烏鴉,10年前在這種海拔聽到它們的聲音是不可能的。

印度科學家認為,懸浮在南亞上空的約3.2公里厚的污染云可能是導致冰川加速融化的成因之一:人們原先認為,因焚燒垃圾而形成的污染云能夠遮擋陽光,從而降低地面溫度。但直到最近科學家才了解到,云里的煙灰顆粒物其實會更多地吸收陽光,使地面吸收的熱量增加近50%。

為何印度科學家如此關心喜馬拉雅冰川?因為這與他們心中至高至圣的母親河——恒河息息相關。由喜馬拉雅冰川組成的“獨特水庫”,為終年流淌的印度河、恒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提供了不竭源泉,而這些河流正是南亞國家十幾億人口的主要飲用水源。如果冰川融化速度與印度科學家預測相符,在不久的將來,恒河就會變成季節性河流,嚴重的淡水危機將在此出現。

那么,喜馬拉雅冰川真的會在2035年消失嗎?對于聯合國的這份報告,一位參與評估的聯合國資深專家在兩年后承認,當時的報告其實還缺乏嚴謹的科學依據,得出的結論只是基于對一位科學家的采訪。如今,該專家表示,巨大的喜馬拉雅山冰川在幾十年內是不會融化的。

2007年,科學家對喜馬拉雅冰川融化程度的評估,都是基于對地面上數百個觀測站的數據進行推論分析的結果。海拔較低的冰川,科學家們更容易接近,但是這些冰川融化的可能性也更大。例如據以前的估計,在喜馬拉雅山脈每年約有500億噸冰川融化,但利用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兩顆衛星——“優雅號”收集的數據,發現這一數據僅為40億噸。

2003年升空的兩顆“優雅號”衛星一前一后地飛行在500公里的高空軌道,每天圍繞地球運行16周,地球上的一切關于水的變化都逃不過它們的“法眼”,其中包括冰原、海洋和儲存在土壤及地下蓄水層里的水,當然也包括那些人類很難到達的高海拔的冰川。

篇7

一、抓節能減排主要做法

近年來,我局充分認識到做好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提高思想認識,養成良好習慣”為思路,結合實際,認真開展了節能減排工作。

(一)加強領導,明確分工。成立以黨委書記為組長,黨委成員為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創建領導小組。嚴格落實責任,實行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分頭負責,明確了辦公室牽頭抓總,各股室積極配合,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

(二)狠抓部署,提高認識。認真組織學習《關于推進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的通知》精神,結合“中央八項規定”“六項禁令”和反對“”要求,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結合“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重點加強對黨員干部黨性、黨風、黨紀的教育,幫助干部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和大局意識;通過學習班培訓、印發學習材料、討論交流等方式,大力開展節約能源資源宣傳,在全局營造節能減排的濃厚氛圍,提高廣大干部職工的資源憂患意識、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通過對干部的約束帶動其養成好的家風家訓,擴大節能減排觀念的輻射范圍。

(三)抓住重點,突出實效。我局在開展節約能源資源方面,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對職工餐廳管理,杜絕餐飲浪費。對外,嚴格控制公務接待標準,一般會議、培訓等不安排就餐,如必須接待一律安排在縣局職工食堂就餐。對內,倡導“光盤行動”行動,避免浪費。二是嚴格控制公車使用,按照公車使用標準,減少使用次數、里程。在出車安排時,盡量合并事宜,一程多辦;并在全局推廣“綠色出行”,鼓勵干部以“自行車”和步行的方式代替乘車,減少對油電的浪費,減少尾氣排放。三是縮減公務用房,局領導帶頭嚴格執行辦公用房使用標準,嚴格按照正科級干部不超過18㎡,副科級干部不超過12㎡,科級以下9㎡的規定。按照“集中辦公、因地制宜、勤儉節約”的原則,按股室職能進行合并辦公。四是加強日常管理,要求干部職工在下班后及時關閉所使用的電腦、電燈;并安排保潔人員、保安定時巡查辦公樓,及時關閉公共區域電源、水龍頭,避免浪費水電。

篇8

關鍵詞 天氣預報;發展過程;分類;方法;誤差來源

中圖分類號 P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5-0251-01

天氣預報是根據氣象觀測或大氣探測資料,應用一些原理和方法,對某區域或某地點未來一定時段的天氣狀況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預測。通過對天氣預報方法與技術課程的學習,掌握了天氣預報的基本發展過程及研究方法。簡單介紹了天氣預報的發展過程、分類情況、預報過程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以及預報的誤差討論等。

1 天氣預報的發展過程

天氣預報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即單站預報、天氣圖分析預報、數值天氣預報。16世紀以前,人們只能通過肉眼觀測天象、物象來判斷天氣及氣候變化。一些有預示性的云天現象也可以作為氣象變化的特征,并被編制成言語而流傳,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東虹日出西虹雨”等。17世紀中葉,意大利人托里拆利發明了氣壓表,氣象觀測由此進入了應用儀器的階段。隨著氣象站的建立和逐漸發展,出現了根據氣象資料演變規律預測未來天氣形勢的單站預報方法,主要是采用氣壓表、溫度表等氣象儀器測量單站的氣壓、溫度、風、云等氣象要素特征的變化情況。19世紀初,國外開始采用探空氣球探測高空氣象要素的變化,同時以電報的形式,將天氣報告及時地傳遞發送到各個地區。1851年,英國首先采用電報傳送觀測資料,并開始繪制地面天氣圖,采用天氣圖制作天氣預報,由此產生了天氣圖預報。20世紀20年代,氣團學說和極鋒理論先后被應用于氣象預報中;30年代,無線電探測儀成功發明,氣象預報由地面發展轉為高空探測預報。隨著高空天氣圖的出現,天氣演變過程從二維發展到了三維;40年代后期,天氣雷達開始投入使用。20世紀50年代開始,動力氣象學、氣象學原理以及統計氣象學等方法廣泛應用于天氣預報,由此產生了數值天氣預報。數值天氣預報主要是采用高速電子計算機求解簡化的流體力學和熱力學方程,及時作出天氣預報。尤其是在60年射氣象衛星之后,使天氣預報的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目前,我國的天氣預報主要是采用地面觀測資料結合衛星、雷達等觀測資料,通過綜合分析、數值模擬等方法預報天氣變化形勢。

2 天氣預報的分類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天氣預報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按預報范圍可大致劃分為區域預報和站點預報等;按服務對象可劃分為日常天氣預報和專業天氣預報(如航空天氣預報等);天氣預報按預報時效可劃分為臨近預報、短期天氣預報、中期天氣預報、長期天氣預報(即短期氣候預測)。人們接觸最多的是臨近預報與短期天氣預報。

3 天氣預報的方法

目前制作天氣預報主要采用動力學預報方法、統計學預報方法、天氣學預報方法,以及由這3種基本預報方法相互結合形成的天氣-統計預報方法、動力-統計預報方法和天氣-動力預報方法等[1]。統計預報方法主要用于制作中、長期預報和氣象要素預報。數值預報方法(又稱動力學預報方法)可用于制作短期預報,也可做中、長期預報。近幾年還開始用來做氣候預報。天氣學預報方法(或稱天氣圖方法)主要用于制作短期預報[2]。但這3種預報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統計預報方法,在使用這種方法進行預報的同時就是默認未來的天氣形勢或天氣過程與已發生的歷史狀況出現一致,但由于天氣形勢復雜多變,所以目前制作天氣預報常常是將這3種方法配合起來使用[3]。近年來,人們主要關注數值預報的發展方面。但目前的數值預報能力不能完全解決天氣預報業務中的各種需求,因此在現實的業務預報中強調以數值預報為基礎的同時,也提出要綜合應用多種資料和多種技術方法的預報技術路線[4]。

4 天氣預報的誤差來源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感到天氣預報不準確,探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觀測誤差。主要是觀測數據的時空分辨率不夠。其次是數據自身存在誤差,觀測儀器或觀測員的讀數誤差。二是理論誤差。影響大氣運動的因素很多,除了各個守恒定律以外,還包括動力因素、熱力因素和流體力學因素。這些因素的非線性與復雜性導致了大氣科學理論存在一定的誤差。三是預報方法誤差。數值預報的誤差來源于模式和計算方案中的簡化以及初始誤差隨時間的累積等;統計預報的誤差來源于統計方法或規則;天氣學預報的誤差來源于預報員的推理過程中的不完全不合理因素[5]。為降低天氣預報的誤差,在規范觀測、提高理論的同時,氣象工作者也提出了概率預報和集合預報的思路。20世紀60年代以來,數值天氣預報與統計天氣預報相結合,美國國家氣象局最先把概率用于日常氣象業務,我國是在80年代初開始制作概率預報產品的。按其制作方法可分為3種形式,即氣候概率預報、主觀概率預報和客觀概率預報。天氣預報由定性向概率化方向轉變不是單純形式上的變化,而是天氣的可預報性和不確定性的統一[6]。集合預報作為解決單一預報不確定性問題的途徑,正越來越被重視。因此,應用集合預報發展災害性天氣的概率預報將是今后災害天氣預報的發展方向??傊?,對于預報的不確定性問題要進行一定的科普宣傳。同時,對于氣象工作者和氣象學家應該努力減少各種人為誤差,努力提高預報的準確率。

5 結語

對于天氣預報而言,最基礎的工作是測報過程,測報的精準程度直接影響了預報的結果,因此在測報過程中,必須仔細認真、謹小慎微,同時對于氣象觀測儀器也需要定期進行檢查和校準,以防止數據的不準確給預報帶來誤差。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的預報服務對象是社會公眾,主要是將得到的預報產品以一定的方式(電話、電視、廣播、手機等)傳送給社會公眾,這是一種以防災減災、服務大眾為目的的公益。隨著氣象觀測及數值產品的不斷進步發展,氣象預報的服務對象開始多樣化,可以為國家電力部門、交通部門提供及時準確的服務信息。比如,冬季霧災容易產生交通堵塞或者引發交通事故,及早的預報有關部門不僅可以提醒社會公眾做好預防工作,也為有關部門的工作起到了有效的幫助作用。另外,隨著氣象科技的發展,國家推行使用新能源,而太陽能將是以后的主要能源之一,對于太陽輻射的測量也與氣象息息相關。我國氣象部門目前正在建設綜合氣象觀測系統,該系統主要是由地基、空基、天基觀測系統,相應的數據處理、技術保障等系統組成,另外觀測技術與裝備研發,以及相應的人才培訓對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至關重要。隨著綜合氣象現代化觀測的完善發展,氣象行業將為社會公眾提供更準、更快、更有效的氣象信息服務[7]。

6 參考文獻

[1] 賈伏生.概率及天氣概率預報[J].山西氣象,2000(4):14-16.

[2] 張小禮.集合預報簡介[J].氣象科技,1996(2):9-14.

[3] 矯梅燕,龔建東,周兵,等.天氣預報的業務技術進展[J].應用氣象學報,2006,17(5):594-601.

[4] 李蘭英,張潔新,高英杰.天氣預報誤差分析及應用決策方法[J].科技傳播,2010(10):49-59.

[5] 陳麗芳,陳永明.集合預報方法在不同類型天氣中的預報性能評估[J].科學通報,2010,26(3):331-338.

篇9

石油是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高速的發展,對國際石油的依賴也越來越大。石油價格波動對經濟的影響是石油價格乃至整個能源問題研究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國際油價持續高位運行和我國石油消費增長迅速的情況下研究高油價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石油;價格;宏觀經濟

一、國際原油價格軌跡描述及油價高位運行現狀原因

1.國際原油價格軌跡描述。在分析世界石油市場形勢和國際油價變動趨勢時,首先,有兩個油價數據值得關注。即國際石油現貨平均價(APSP,averagepetroleumspotprice)和歐佩克油價(OPECBasketPrice)。前者代表世界石油市場的主要原油交易。后者是歐佩克一攬子原油平均價。目前歐佩克的一攬子油價是指,代表各成員國的11種出口原油價格的加權平均數。該油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反映了并影響著市場當前和未來的主要原油供需,同時,也是歐佩克確定石油生產與供應額度的重要參照數據,是國際油價的風向標。自1970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大體經歷了以下不同三個歷史階段:(1)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驅動油價持續暴漲。(2)1983——2003年初,20年油價一直徘徊在30美元之下。(3)第三次石油危機時期(2003——2008年)。

2.油價高位運行現狀原因。進入21世紀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政治多極化形勢,遍及全球地緣政治動蕩和格局重組趨勢,世界經濟,是影響世界石油市場形勢和國際油價形成及其變動趨勢的外部條件和政治經濟大背景。世界石油產業現狀和石油經濟發展,世界石油市場供應和需求狀況及供需前景預測,仍舊是導致國際油價波動乃至持續上漲的基本因素。政治突發事件和地區政局緊張、嚴重的自然災害襲擊和氣候變化影響、原油市場投機行為、甚至人們敏感的心理預期和恐慌等,成為近幾年引發石油價格波動,特別是導致油價飆升的重要因素。如果說2000年出現的油價暴漲和2001年的油價回落現象,主要原因在于市場供需變化和調整,歐佩克和非歐佩克合作,采取削減或擴大原油產量的手段,影響了國際油價。同時期貨市場的投機炒作行為也開始引起人們的警覺。那么,2004年和2005年的國際油價波動及大幅上揚,在需求拉動的基本原因之外,則更要強調投機和氣候等不確定因素的惡劣影響作用。所有上述因素,相互作用、交叉影響,對世界石油市場、油價形成和振蕩,以及對世界能源領域的發展變化,構成一組綜合性、多元影響元素。

二、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我國宏觀經濟影的分析

1.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會抑制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目前,我國已進入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單位產出的能耗水平至少高出2到3倍,單位GDP的石油消耗比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都要高,如美國和中國的GDP規模分別為8萬億和1萬億美元時,原油消耗分別是4.8億噸和2.4億噸,經濟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高耗能產業所占比重較高,對石油的需求逐年攀升。但我國自產石油不足,石油進口已成為滿足國內需求的重要手段。因此,國際油價的持續高位運行無疑會加大我國經濟運行成本,從生產到消費,從成本到價格,從貿易到投資,都會受到石油價格上漲而帶來不利影響,必然會影響經濟增長速度。

2.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直接縮少我國貿易順差。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我國進出口總量同時都會減少。從宏觀層貿易增幅也會相應回落,進而沖擊我國出口的外部環境,減少國外從我國的進口量。從微觀層面看,由于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能力較低,石油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增加了出口企業成本,而出口企業卻難以通過提高價格來轉移成本,這將影響我國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減少出口量。

3.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加大國內通貨膨脹壓力。我國國內原油價格已經與國際市場接軌,國際油價決定著國內原油價格水平,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直接推動國內原油價格水平上升。我國成品油價格雖然依然受到國家調控,但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高漲必然會進一步推升國內的成品油價格。石油作為一種基礎能源,同時作為眾多產業的基礎原材料,油價的持續上漲或維持在高位,無疑會帶動煤炭、天然氣等相關能源產品價格上揚,由此增加交通運輸、石油化工等行業的經營成本,導致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升高,進而促進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增加通貨膨脹壓力。

4.國際石油價格上漲造成消費支出增加。政府消費支出具有較強的剛性,政府對油品的消耗不會因油價上漲而減少,從而造成政府支出的增加。另外,隨著油價的上漲,造成居民實際收入減少,個人消費者成為高油價的承受者。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上漲,我國幾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明顯增加了消費者在成品油方面的支出,并導致部分消費緊張或消費轉移行為的產生。而且,在我國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的局部供油緊張現象,高油價已經影響到了居民正常生活。

5.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加大企業生產成本。隨著石油價格上漲,必然增加相關行業成本,與石油相關產品價格隨之上漲,從而造成更大范圍的企業成本增加。中國運輸部門消費中,石油和天然氣占69%。另外,原油作為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石化行業的重要原材料,其價格上升將直接帶來石化行業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我國雖然是世界的加工廠,但我國多數產品在世界貿易中沒有議價能力。這種現狀使得中國生產商只能獨自承受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幾乎全部成本壓力,而沒有能力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世界各地的最終消費者,從而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而下降,全社會的經濟活力也會因此而減弱。

三、結語

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對中國的GDP增長的波動有顯著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則是同向的,二者同步性極強,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石油的價格的上漲只是降低了經濟增長的速度,而沒有使我國出現負增長的情況??梢缘贸鲞@樣的結論目前我國石油價格潛在風險很大,隨著石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增加,和石油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不斷增大,石油的價格風險會不斷顯現出來。本文以近期油價的高位運行為背景,在分析近期油價高位運行的原因基礎上,利用宏微觀經濟學的原理就高油價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合理制定降低高油價風險的價格宏觀調控政策。政府應當加強宏觀調控,制定、完善具體的實施、監督等措施,以保障新機制的順利實施,并應著力培育我國石油市場競爭體系,健全石油市場監管機制,堅決打擊投機、摻假、哄抬油價的行為,進一步規范石油市場,保證國內成品油的穩定供應,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供給。

2.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我國政府應當加大對新能源的開發力度,對好的新能源開發項目的產業化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以優化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減輕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沖擊。

3.制定鼓勵開發節省石油資源的政策。面對不斷攀升的國際油價對我國經濟運行和人民生活的沖擊,我國應加強宏觀管理,建立健全有關節能的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的節能意識,提高節能技術和政策激勵機制。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的技術和措施,積極加快技術進步,節油降耗,推廣應用新工藝、新技術。

4.建立我國石油期貨市場。謀求國際油價定價權,我國應適時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提高在國際石油定價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努力謀求國際油價的定價權,以抵御國際油價波動帶來的風險。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國際石油期貨市場,利用期貨交易規避價格風險。

參考文獻:

[1]何帆覃東海,面向未來的中國能源政策,2005年(17).

[2]劉強,石油價格變化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模型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年(3).

篇10

關鍵詞:蘋果;產業發展;技術變化;趨勢根據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調查分析,2012年我國蘋果栽培面積和產量分別達到222.1萬hm2和3 370萬t,將繼續穩坐中國水果產業第一把交椅。但同時隨著生產技術進步、栽培制度變革、土地集約化和規?;?、各地產業政策引導不同等諸多因素的變化,我國蘋果產業傳統生產格局正被逐漸打破,新的發展趨勢和技術變化開始快速呈現。

1產業布局持續“西移北擴”,面積和產量穩步增長

1.1面積區域性持續增長

根據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的調查研究,1982-1989年期間和1991-1996年期間,我國蘋果產區經歷了2次大規模擴展,但自1992年后,受技術進步、區域優勢變化、氣候變化、信息及物流效率提高等因素變化影響,環渤海灣優勢產區蘋果面積以5.1%速度持續下降,而黃土高原優勢區在1997-2002年種植面積減少后,從2003年至今保持年均4.53%的速度持續增長。

目前,從蘋果區域布局來看,環渤海灣蘋果產區種植面積保持動態平衡,逐步向本區域優勢產區集中。黃土高原蘋果產區種植面積保持穩定增長,特別是陜西、甘肅兩省增長幅度較大,2012年新建果園面積分別為2.7萬hm2和2.4萬hm2,我國蘋果產業布局持續向勞動力豐富、病蟲害少、生產成本低的西北高海拔地區遷移擴展。

1.2產量持續增加

近年來,受蘋果種植面積持續增加、技術進步、果農對果園投資與管理增加、經濟效益良好、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蘋果產量呈持續增長趨勢。2012年全國蘋果產量3 370萬t,比2011年增加6.7%,約占世界蘋果產量的51.8%。伴隨面積、產量的雙重增長,蘋果生產成本也呈階段性上漲趨勢,2012年,全國蘋果生產總成本約5.3萬元/hm2,較2011年上漲13.8%。

2栽培制度快速向“矮砧集約化”變革,逐步與國際接軌

目前,我國90%的果園是按照喬砧密植栽培模式建立的,技術的缺陷造成多數果園密閉、光照不良、果品質量差、產量低、機械化程度低、勞動量大等諸多問題,在我國各地工業化程度普遍提高、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嚴峻形勢下,推進蘋果產業栽培模式變革已迫在眉睫。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在2007年成立之初就對這一形勢作出了準確預判,及時研發和快速推出了“蘋果矮砧集約栽培”這一與國際蘋果栽培模式接軌的先進技術,并依托體系分布在全國14個省市區的25個綜合試驗站,進行了相關示范基地建設。2012年在全國建立高標準矮砧集約栽培示范園1.5萬hm2,推廣應用達2萬余hm2。目前,蘋果矮砧集約栽培已得到各級政府和果農的普遍認可,海升集團等一批知名涉農企業開始進軍蘋果矮砧集約栽培領域,我國蘋果栽培制度正快速向矮砧集約化變革和推進。這對推動我國蘋果栽培制度與國際接軌,節約集約使用土地,實現蘋果生產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生產大國向生產強國的戰略性轉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3“土、肥、水”綜合應用技術日趨完善,地下管理重視程度增強

隨著我國蘋果產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逐年下降、化肥價格持續上漲且利用率低、東部蘋果園土壤酸化程度加大、西部鹽堿化程度加大、果品質量普遍下降等諸多不利因素出現,加大以土、肥、水綜合管理為主的要素投入,提高果園生態質量和果品質量已成為蘋果種植戶的共識。果園管理由以往重視地上轉向地上、地下并重?!皹潴w保健、全營養均衡施肥技術”、“土壤局部改良、肥水集中供應技術”、“起壟覆膜集雨保墑技術”、“根際注射簡易肥水一體化技術”、“蘋果園連作障礙克服技術”等一系列土壤新型管理技術日趨成熟完善,并在全國各蘋果產區得到廣泛和快速應用,這對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水利用效率、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產量與果實品質、高效利用土地等方面起到關鍵性科技支撐作用。 山西果樹SHANXIFRUITS 2013(3)4新砧木、新品種應用范圍逐步擴大,區域化布局日趨科學合理

近年來,我國相繼引進和培育了T337、PAJAM1、PAJAM2、圓葉海棠、SH系列、中砧1號、遼砧系列、青砧系列、煙砧系列等優良砧木;玉華早富、紅蓋露、凱蜜歐、蜜脆、華碩、金世紀、望山紅等鮮食品種,魯加系列、紅勛1號等加工專用品種,極大地豐富了國內蘋果砧木和品種類型。同時,在砧木、品種應用布局上也更加科學合理,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在全國多家試驗站進行了相關區域適應性試驗和砧穗組合試驗,對砧木、品種及砧穗組合在各主要產區的表現進行綜合評價,篩選出適宜各生產區域的最佳品種和砧穗組合(表1),并進行了配套栽培技術的研發,改變了以往盲目引種、技術不配套、效益不高的做法,蘋果砧木、品種的區域化布局日趨科學合理。

5植保技術向精準化、節約化發展,新型威脅性病害出現

目前,我國蘋果園用藥安全程度越來越高,但同時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性也逐步增強,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等傳統人工配制、防效較好的礦物源農藥在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應用越來越少,致使果園植保投入成本也開始相應增加。因而降本增效、精準化、節約化進行病蟲害防控成為當今蘋果植保技術的必然發展趨勢。為此,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對蘋果生產中的腐爛病、輪紋病、早期落葉病等三大病害,蘋果綿蚜、葉螨兩大蟲害進行了重點技術研發,一批新技術、新規程、新理念也相應而生,且成效顯著,每年可減少果園用藥2~3次,降低植保投入30%以上。其中腐爛病發病機理及防控技術出現了顛覆性變化,根據曹克強研究發現,蘋果腐爛病病菌孢子在冬季可以正常釋放和侵入危害,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中浸染率最高,達到63%,造成80%的腐爛病發生在冬季的剪鋸口部位,改變了以往病菌入侵時間的認知誤區。因而,改傳統的春季防治為冬季防治、延遲修剪時間,通過在修剪過程中預防腐爛病,成為防控腐爛病變被動為主動的關鍵技術。此外,腐爛病病菌可以由韌皮部向木質部擴散轉移,解釋了中后期腐爛病很難被治愈的原因所在;陳漢杰發明的藥帶防控綿蚜技術改變了毒死蜱一手遮天的壟斷局面,大幅度降低了蘋果園次生災害的發生;國立耘對枝干干腐性腐爛病實為輪紋病的發現糾正了多年的認識誤區;炭疽型葉枯病的出現又成為早期落葉病的一個新的重要威脅性病害,正以黃河故道產區為中心每年約200余km的速度向周圍擴展,威脅范圍逐步加大。各地植保部門應加大監測力度,一旦發現疑是病例,應及時對病原菌進行鑒定,并根據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研發的技術進行科學防控,把該病控制在最小區域內?!翱刺熘尾 ⒖聪x用藥”的精準化、節約化果園植保理念開始深入人心和得到廣泛應用。

6加工出口增長放緩,產品多元化生產局面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