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化社會實踐報告范文
時間:2023-12-28 17:49: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齡化社會實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養老機構精神需求文化生活老年人
一、現狀分析
中國老齡政策法規體系建設還不完善,存在養老機構設施欠缺、一床難求、服務不到位等諸多問題。通過調查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能得到滿足。在溫度適宜的條件下,一些養老機構內每周基本上都有活動,但是參加活動的往往只有少數人。有少部分老年人是不愿意參加的,他們覺的到了養老機構就應該有個清凈的環境;也有少部分老年人想去參加這些活動,但是因為自身條件或者夫妻有一方殘疾的原因導致他們不能參加這些活動。從而導致機構內總有一部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該問題直接影響到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二、實踐內容
本次暑假社會實踐報告用時50天。我們有機會到上海楊浦區見習,我們利用見習期間調查了機構內老年人精神需求與精神文化生活狀況,小組成員借助見習期間進行社會實踐調查,并及時進行交流溝通,為本次社會實踐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實踐方式主要分為四種:查閱文獻、實地調查、訪談交流、問卷調查。其中調查單位為7家,調查人數為216人次。
三、問卷分析
(一)老年人的人際交往范圍
分析:該養老院老年人普遍認為自己與周圍幾個房間的老人相處緊密,相對來說也是計較狹窄的,入住養老機構的大多數老年人已離開了工作崗位,有的兒女經常不在身邊,有的身體狀況不好、行動不便,他們的交往圈子會明顯縮小。這些老年人常常倍感失落和孤獨。
(二)老年人派遣孤獨的方式
分析:說明機構內老年人大部分老年人進入養老機構后由于社會地位的改變,家庭角色的變化,周遭環境的改變,身體病情的影響等因素,我們可以看得出在此機構的老年人在派遣孤獨的方式上在選“自娛自樂”這個選項是最多,達到了61.1%,其他幾個選項所占比例都很少。但是用該方式來派遣孤獨是沒有較大的成效的,對養老機構老年人來說家庭情感支持越來越少,在精神健康狀態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很多問題的堆積下,很容易使老年人產生孤獨感。
(三)老年人參加文化活動的頻率
分析:參加老年文體活動不但會消除老年人的孤獨感,增加交際機會,還會促進思維的活躍,記憶力的增強。在問卷的填寫當中有49.8%的老人很少參加和8.4%的老人選擇了不參加,反映出一半以上的老人文娛活動,說明老年人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不高說明老年人的文化活動的需求有待提高。
(四)老年人精神需求滿足狀況
分析:隨著老年化逐步上升,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狀況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人的精神需求是否滿足不僅對精神狀態有影響而且對身體狀態也有影響。福利院內有65.4%的老年人在精神需求狀況上選擇的是比較滿意,說明福利院內的老年人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做的比較成功。但是也有21.5%的老年人選擇的是不滿意,這說明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后,可能會出現低落情緒,如果得不到尊重,就會產生悲觀情緒,甚至不愿意出門,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對策及建議
(一)加強機構養老中家庭作用的介入,充分發揮家庭在老年人情感慰藉方面的作用
在老年人的情感世界中家庭的位置是相當重要的,他們年輕時把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上,當他們老去入住到陌生的養老機構時,內心對家庭對子女的渴望和依賴也愈強烈。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老年人們沒有子女的陪伴,交流也隨之減少??梢垣@取的家庭情感也減少。在機構內,老年人的子女們雖然給予了他們物質上的需求,可是精神上的需求卻遠遠不夠。我們更應該多關注老年人內心正真需要的是家庭的陪伴。
(二)提高養老機構從業人員素質,建設專業化機構養老隊伍
為滿足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人員保障,應該對現有養老機構的人員進行精神文化服務方面的專業培訓,組建一支專業素質較高的精神養老服務團隊。借助新聞媒體的力量,宣傳和鼓勵社會熱心人士加入到養老服務的志愿者隊伍中來。同時規范志愿者服務標準,完善獎勵制度,使得精神養老服務工作者的隊伍更加壯大,更加規范。
(三)充分發掘老年人群體自身需求潛力,為老年人老有所成創造條件
養老機構可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興趣班,讓老年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文化程度參與活動并選擇適合自己的興趣班。機構可以多組織老年人的集體活動,以及利用閱覽室、報刊欄等來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養老機構應該充分搭建多種多樣的平臺,讓老年人有更多的機會去展示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愉悅。老年人在發揮自己余熱的同時還可以收獲一份自我滿足感,這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五、實踐總結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日趨凸顯。最美不過夕陽紅,當一個人到了安享晚年的時候,往往更需要關懷。三年一代溝這句話不是沒道理的,年輕人并不懂得老年人的世界,所以大多數老年人是空虛、孤獨的。作為老年工作者,我們應該重視這些問題,讓中國的養老夕陽常紅,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養老機構專業性的不斷增強,國家和人民都提高對老年人精神健康狀態改善的關注度時。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必將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傅雙喜,張偉新.老年人心理需求與對策[M].北京:人口社會出版社,2012.
[2]國務院辦公廳.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M].2011.
[3]穆光宗.老年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4):80-88.
篇2
新接手的這一屆高一新生曾經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我從沒有遇見過這么沉悶的班級,40個學生,從第一天報到,從參加軍訓開始就習慣保持沉默。我問什么,他們也會回答,但是答案絕對言簡意賅。我不問,他們便什么也不說。同學之間私下的聊天是有的,但范圍很小,三言兩語便已結束。別的班級熱鬧的拉歌已經開始,我們班這里卻還在靜坐。我在旁仔細地觀察,其實還是有幾個學生蠢蠢欲動,但當他們看到周圍同學的沉默之后,又會把頭重新低下。也許還需要更多的時間相互熟悉吧,我在心里對自己說。
開學一個星期之后,不少任課教師向我反映,我們班的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錯,唯有一點讓他們很不舒服――課堂氣氛太沉悶了!老師問下去的問題,得到的回應總是寥寥?!八麄兪锹牪欢畣幔俊薄皯摬皇?。我課后個別找他們詢問的時候,他們反饋基本上都能聽懂,只是課堂上不習慣表達。但這樣下去,課堂進度的推進一定會受到影響的。樊老師,一定要想想辦法了。”
是的,一定要想辦法了。
實踐
開學后第一次班會“這個九月,重新起航”,我特意請每名學生簡單地介紹自己,對自己的高中生活進行展望。班會貌似很順利,幾乎每個學生都制定了自己的新學期計劃,也在班級范圍內進行了簡單交流。但是由于時間限制,同學之間的熟悉度還是不夠的。而一群不夠熟悉、彼此又不夠認同的人是不可能迅速凝結成一個集體的。怎么辦呢?
步驟一:打開口
開學后的第二個星期,我宣布了一項制度――每周一到周五的中午,除了學校固定的時政講評之外,都將由一位同學進行5分鐘的“午間演講”。
本學期第一輪的“午間演講”不限主題,按學號順序輪流進行。
“可以介紹自己,也可以介紹他人;可以向同學們推薦一本書、一部電影,也可以分享一首歌、一個故事;可以八卦身邊的新聞,也可以點評國家大事。甚至,如果你什么都不愿意講,也可以只是為大家表演一個節目;可以制作PPT配合你的演講,也可以拿著文字稿照著讀。唯一的要求是,作為演講者,請一定保證原創。作為聽眾,請一定用心聆聽?!?/p>
宣布之后,我停下來看學生們的表情――在他們看似平靜的臉龐上,我還是發現了一絲絲的驚喜和躍躍欲試的神情。果然,這個年齡的孩子,無論怎樣內向、沉默,也都愿意成為別人關注的中心和焦點。他們總相信,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他們總認為,別人總和他們自己一樣關注著自己,評價著自己――在發展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獨特自我”和“假想觀眾”。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我要為他們提供一個舞臺,讓他們都有機會充分地展現自己,讓他們能夠直接得到他們非常看重的、來自同伴的反饋。我相信,通過第一輪“午間演講”,他們會迅速地熟悉起來。
隨后的一個月里,“午間演講”進行得格外順利。每位輪到的學生都會認真準備,主動上臺。沒過多久,就有不少家長悄悄告訴我,他的孩子為了準備“午間演講”異常認真――“她對著鏡子一遍遍地練習,還邀請我幫忙一起找資料做PPT,連復習考試都沒有那么投入過。老師,你能在她演講時幫我拍下視頻或照片嗎?”當然。于是,在學生演講的時候,我要做的,除了認真聆聽,偶爾點評之外,還多了一項工作――將他們演講的過程拍成照片和視頻,及時上傳到家長群,與家長分享。
在靜靜聆聽中,我又慢慢發現了“午間演講”的另一些用處――它是我了解學生的又一條捷徑,同時,它也讓我開始審視自己,“你真的像你以為的那樣了解學生嗎?”
我發現在第一次不限主題的演講中,很多學生其實都選擇了介紹自己。而通過他們介紹的方式,可以發現許多有意思的事――
相當多的學生喜歡日本動漫。打動他們的往往是漫畫中主人公的性格、經歷與自己內心的相似,他們在別人的故事中會漸漸看清自己。而對于不同風格的漫畫,學生會有不同的偏好,也會引起熱烈的討論。而這時的我,由于對日本動漫的不熟悉常常插不上話,我是多么不稱職的陪伴者啊。
有一個男孩的演講嚴重超時,他用幾十頁PPT向大家重點推薦了自己的最愛――足球運動員梅西。在介紹梅西足球生涯中的幾次挫折時,他好幾次眼眶濕潤。演講的最后,他動情地說:“很想告訴我的父母,我的老師――請放手讓你的孩子追求自己的夢想吧!請不要總是用我們的熱愛做要挾!我們知道肩上的責任,我們只是熱愛足球,僅此而已。”
很快,我收到了任課老師的反饋,“你們班學生的膽子好像是大一些了。”“你們班的課堂氣氛活躍多了?!碧貏e是語文老師,很興奮地告訴我,“樊老師,你們班學生回答問題積極多了。還有很多學生將他們的演講稿拿來請我幫著潤色呢。”
至此,“午間演講”第一階段目標已經達成――學生們開口了。午間演講,促進了學生相互了解,彼此熟悉,鍛煉口才,提升能力。
步驟二:打開眼
第二輪“午間演講”增加了一項新的規定――規定話題。由班委和老師共同擬定一些話題,由演講者自行選定。作為示范,我提供了兩個話題作為參考――1.我市某所高中的一位老師在期中考試監考過程中抓出了幾名作弊的學生,事后,老師收到了一則匿名消息:“既然你不放過我們,我們也不會讓你好過?!闭堈勔幌履銓Υ耸碌母惺芎涂捶?。2.觀看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談一下自己的感受看法。一個星期之后,由班委和老師共同擬定的10個話題張貼在教室后面的班級事務欄中,新一輪演講拉開了序幕。
圈定演講的話題,對同一個話題的充分討論,能夠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進行思想的碰撞,讓每一個參與的人發現,原來對一個問題的分析可以有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學會理解,學會尊重,學會表達。
同時,更明確的指向性,能使學生逐漸將關注的目光從自己身上轉移到身邊的人和事,更進一步的,能逐漸關注到這個社會和這個國家?!胺e極心理學”中有一個原則――“只有致力于搭建起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橋梁,才能使我們的學習更有效率也更有意義?!睂μ幱谇啻浩诘暮⒆觼碚f,只有當他們主動把目光從自己身上移開,更多地關注他人、關注社會的時候,他們才可能真正成長……
果然,我發現,在第二輪“午間演講”的過程中,思辨的味道重了,討論的氛圍濃了,演講使學生的眉宇之間更多了許多沉穩的味道。
步驟三:邁開腿
兩輪演講下來,學期已近尾聲。放假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下學期的演講主題――在這個假期的實踐活動中,不要只是單純的服務或勞動,請把你看到的現象,想到的問題和做出的努力聯系在一起。開學之后,請以主題演講的形式與大家分享你的所見、所為、所想。
之所以要“先做再講”,是因為那句老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了一個學期的大道理,唯有讓他們真的做一做,試一試,才可能有更多的收獲。
果然,新學期,我收到了一份份讓人驚喜的社會實踐報告。新一輪的“午間演講”,就在學生的提議下,以社會實踐小組為單位,閃亮登場。有的小組主要的實踐活動是義務幫助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補習功課,他們不僅出色完成了補習任務,還專門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對“教育公平”有了深入的思考;有的小組定期探訪養老院的老人,在力所能及的勞動之余,學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與老人的交流當中,在他們演講中,除了反思自己對家中老人的態度之外,還對未來老齡化社會的養老問題進行了匠心獨具的設計與展望……
事實告訴我們――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他們會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中迅速成長。永遠不要試圖蒙住孩子們的眼睛,但要引導他們的目光。永遠不要覺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只有學會思考,才能勇于擔當。
反思
墨子曾經按照知識的來源把人類的知識分為三類――聞、說、親。所謂“聞”,就是直接來自于前輩的知識;所謂“說”,就是來自學伴之間的辯論與反思;所謂“親”,就是親身經歷獲得的體驗?;叵胛以O計“午間演講”的整個過程,正是沿著“聞、說、親”三個過程步步深入。
正如上海市特級校長吳金瑜所說,在我們的德育中,要將“德育知識”真正內化成學生內在的“道德”,實在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可以帶領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通過親身的道德經歷和體驗獲得直接的道德知識,形成道德品質;也可以通過“以文字、圖畫等表述的道德符號”告訴學生孰是孰非,再通過學生自身的“觀察、體驗、反思、內化”從而形成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