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學進展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3: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文地理學進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教材版本;教材評價;編寫思路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6-0235-03
人文地理學是地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不同于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側重于研究人類活動的空間差異和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人文地理學在高校地理科學及相關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強對學生的人文地理學的教育,有助于豐富其科學認知,培養人地協調的思想,更好發揮人文地理學在私人決策和公共決策中的作用。
新時期以來,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編寫取得了很大成就,出版了一系列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對我國人文地理學的教學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與國外同類教材相比,教材在內容、體系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伴隨新時期大學課程改革,探討我國人文地理學教材編寫問題,對人文地理學概論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李同升和趙榮曾對國內外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特點作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改革思路;王富喜等對新世紀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內容體系提出了有見地的設想;湯茂林對英美國家的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作了諸多評析,對國內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編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本文試通過對90年代以來,我國流行的不同版本的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進行分析,從教材的組織結構、表現形式、學術規范等方面指出其優缺點所在,提出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編寫設想。
一、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類型
筆者所收集的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共7種,分別出版于1991~2013年。這些教材在不同時期被我國各個大學地理科學及相關專業廣泛采用,分析教材的結構和體系,可歸納為以下3種類型:
(一)理論分析型
這類教材以王恩涌編寫的《文化地理學導論》為代表,教材體系以文化和文化景觀分析為主線,與西方的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結構比較相似。教材結構借鑒TerryG·J的《TheHumanMosaic:AThematicIntroductiontoCulturalGeography》。對地理文化現象都是從文化區、文化的起源與擴散、文化生態、文化整合、文化景觀的意義等方面進行分析,層次分明。2012年出版的由顧朝林編寫的《人文地理學導論》與其相似,側重理論分析、方法介紹。
(二)總論分論型
這種教材早期以張文奎主編的《人文地理學概論》和金其銘主編的《人文地理學概論》為代表,后期以趙榮的《人文地理學》和陸林的《人文地理學》為代表。教材采用先總論后分論的形式。在教材前面的總論部分介紹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史、研究對象、基本理論、研究方法等,在后面分論部分介紹人口、城市、政治、文化、旅游、農業、工業等屬于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的基礎內容。
(三)概括論述型
這類教材以陳慧琳的《人文地理學》為代表,已出版第三版。教材內容比較簡明,在邏輯結構安排上,把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貫穿于人地關系的經濟、人口、聚落、文化、旅游、政治等各個研究對象設置章節,最后探討人地關系的時間、空間演變,研究各要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把人文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的龐大知識內容上升地理學的學科高度,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讓讀者不再感覺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是各分支學科的簡單堆砌組合,這是與總論分論型概論教材最大的不同。
二、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特點及不足
(一)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特點
通過對以上不同類型的教材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的編寫特色,但從總體上看具有以下共同特點:教材體系內容上,過去的人文地理學教材重點在于介紹人文地理學的一般研究對象和各分支學科的研究對象,新近出版的教材則擺脫了這一傳統,把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以及基礎理論設定人文地理學的基本體系,各分支學科主要作為實例來驗證人文地理學的基本方法、研究主題等。在教材風格上,過去追求教材內容的廣而全,新近出版的人文地理學教材越來越重視從基本概念、理論方面塑造人文地理學的學科形象,著重介紹人文地理的新視角、新進展以及應用價值。
(二)我國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存在的不足
由于受我國人文地理發展水平和教材編寫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國人文地理學教材存在著以下主要問題:
在教材體系上,大多數教材沒有建立起起既符臺教材特點,又全面準確地反映人文地理研究內容及其相應的研究方法、基礎理論,以及被學術界公認的邏輯結構,使人文地理學缺乏統一、完整的學科形象。
在基本理論、研究主題方面,不同的教材編寫者存在分歧。有些教材也多以文化為主線,這一點受到了不少教師的批評。有的人文地理學者認為,人文地理學畢竟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概論類教材不應該以文化為中心。有些教材以人地關系為主線貫穿始終,但此類教材內容較淺,難度過小。
在時代性上,現有教材在編寫內容方面落后于時展,教材版本更新非常緩慢;教材引用著作較多,論文較少,時代感不強。
在學術規范上,教材普遍大段引用別人的著作卻未在文獻中注出,只是在章末列出主要參考文獻。
三、新世紀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編寫思路
(一)理想的概論教材框架結構
對于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框架的探討,王富喜等提出了很有意義的建議,認為新世紀人文地理學概論教材在內容體系上可由六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人文地理學發展歷史;第二部分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第三部分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包括高層次的哲學方法論以及相應的傳統野外調查方法以及隨著時展出現GIS、遙感等新技術方法的運用;第四部分為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包括傳統的人地關系理論、農業區位論、工業區位論、中心地理論等以及新近發展的文化轉向和計量轉向,女性主義視角等理論;第五部分為人類活動的空間分布、歷史演變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第六部分為人地關系存在矛盾及其解決手段。
(二)以理論和研究方法為重點、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與自然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等其他相鄰學科相比,人文地理學發展到目前為止缺乏統一的、普遍化的方法論體系,基礎理論存在不同的意見,一些理論多從其他學科借用而來,或者學習外國的一些先進理論,這不僅是教材編寫的問題,更是學科發展的問題。在教材編寫中要注重介紹不同的理論流派,反映最新的理論導向,這也有助于未來青年學生、青年地理學者的成長發展。
(三)案例分析與方法介紹并重
以理論分析為重點,并不意味著忽視區域人文地理和部門人文地理實際,教材可以采用區域地理的內容和案例來驗證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從而加深學生對前者的理解。教材編寫中,將案例分析與理論方法介紹有機結合起來來解決這一問題。對每一種社會文化景觀現象,應從典型案例分析著手,結合案例分析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理論總結。
(四)遵守學術規范
規范嚴格的教材每一章后面都應附有相應的參考文獻,論文和著作皆有,新老并重,并在文中進行準確標注。國內李小建主編的《經濟地理學》可堪稱是地理學教材中遵守學術規范的典范,不僅在章末的參考文獻進行準確標注,在章節內文里面也嚴格注明。樹立嚴格學風是學術的根本,教材對于參考文獻的標注理應規范,這有助于培養青年學生遵守學術規范的良好習慣。
(五)編寫配套教材、翻譯外國同類教材
與經濟學等其他學科相比,人文地理學配套教材及翻譯的外國同類教材較少,甚至沒有。迄今為止,我國所翻譯的人文地理學導論教材還是2O世紀8O年代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H·J·德伯里的《人文地理:文化、社會與空間》,翻譯外國優秀教材是當務之急;另外教材編者應結合主教材內容,編寫配套相關教學資料等。
四、結語
篇2
本章主要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旅游地理學發展論文參考文獻多篇寫作及規范格式,與文獻撰寫案例;以《中國旅游地理教學改革目標取向及實現路徑研究》例題參考文獻為標準。
[1]保繼剛.從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到理想主義理性回歸——中國旅游地理學發展30年回顧[J].地理學報,2009,64(10):1184-1192.
[2]保繼剛.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問題缺失的現狀與反思[J].旅游學刊,2010,25(10):13-17.
[3]劉智運.論高校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關系[J].中國大學教學,2006(2):24-27.
[4]許簫迪,王子龍,譚清美.知識溢出效應測度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07,28(5):76-86.
[5]趙勇,白永秀.知識溢出:一個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2009(1):144-156.
[6]王坤.知識產權對象中存量知識、增量知識的區分及其功能[J].浙江社會科學,2009(7):54-59.
[7]聶長建,李國強.從“知識增量”向“知識升質”:以法學研究為例[J].理論與現代化,2012(3):62-69.
[8]張建華,劉仲英.知識管理中的知識貢獻激勵機制[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7):966-970.
[9]石中英.知識增長方式的轉變與教育變革[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1(4):1-7.
[10]宣勇,錢佩忠.知識增長與學科發展的關系探析[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7(1):21-26.
[11]楊冠雄.我國旅游地理學的發展[J].國外人文地理,1988(1):43-46.
[12]王寧.旅游中的互動本真性:好客旅游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9(6):18-24.
[13]章錦河,張捷.旅游生態足跡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J].地理學報,2004,59(5):763-771.
[14]左冰,保繼剛.從“社區參與”走向“社區增權”——西方“旅游增權”理論研究述評[J].旅游學刊,2008,23(4):58-63.
[15]唐文躍.地方感研究進展及研究框架[J].旅游學刊,2007,22(11):70-77.
[16]楊奎松,謝維揚,趙世瑜等.遵守學術規范推進學術對話——關于“學術對話與學術規范”的筆談[J].中國社會科學,1999(4):49-71,205.
[17]郭來喜,保繼剛.中國旅游地理學的回顧與展望[J].地理研究,1990,9(1):78-87.
[18]Corley,K.G.&D.A.Gioia.Buildingtheoryabouttheorybuilding
[19]張茂澤.論學術批評[J].學術界,2001(2):85-99.
[20]保繼剛,王寧,馬波等.旅游學縱橫——學界五人對話錄[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1]毛丹.理想主義的改塑與解構[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6(3):99-108.
[22]保繼剛,張驍鳴.1978年以來中國旅游地理學的檢討與反思[J].地理學報,2004,59(S1):132-138.
附1:《論我國地理學研究的現狀及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大道.中國地理學的發展與全球變化研究[J].地理學報,2011(02):147-156.
[2]柴彥威,塔娜.中國行為地理學研究近期進展[J].干旱區地理,2011(01):3-11.
[3]劉衛東,金鳳君,張文忠等.中國經濟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12):1479-1487.
[4]保繼剛,尹壽兵,梁增賢等.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12):1506-1512.
[5]方創琳,周尚意,陸玉麒等.中國人文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12):1470-1478.
[6]蔡運龍,李雙成,方修琦.自然地理學研究前沿[J].地理學報,2009(11):1363-1374.
附2:《旅游地理學學科建設與高層次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馮衛紅.旅游產業集群:旅游地理學研究的微觀領域.人文地理,2008(3)
2.朱桂鳳.中國旅游地理教學理論與實踐探討.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4)
3.馮瓊蘭.關于中國旅游地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高教論壇,2008(1)
(作者單位:重慶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重慶401331)
附3:高職《中國旅游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素養培育
參考文獻:
[1]李曉梅,項桂芳,彭花燕.談高職院校旅游專業學生的職
業素質培養[J].十堰職業技術學學報,2007,(8).
[2]李向群,盧睿.旅游人才綜合素質研究[J].南寧職業技
術學院學報,2007,(12).
[3]李因,汪艷麗,梁磊.旅游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查研究
篇3
[關鍵詞]場所依賴;游憩行為;理論框架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06)09―0019―06
1 現象描述及問題的提出
“某些地方與人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特殊的依賴關系”是一個廣泛存在的客觀現象,而這個“地方(或是場所)”的尺度可以是宏觀、中觀和微觀。如從地理宏觀尺度來看,國外許多華僑抱有強烈的“落葉歸根”的想法,希望年紀大了能回到生養自己的家鄉度過最后的時光。國外的很多優秀留學生也抱有強烈的“報效祖國”的樸素想法,希望學有所成后回到祖國施展報負。從地理中觀角度而言,人們經常會希望去一個地方2次或以上,比如麗江古城的游客有很多就是重游游客,對于他們而言,已經不是麗江的物質形式在吸引他們,而是一種對這個地方的特別的感覺成為重游的主要驅動力。從地理微觀的角度而言,城市中的有些居民往往只習慣去少數的幾個公園或城市開放空間中開展游憩活動,一些居民對城市內某些特定的建筑或場所的改造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地方與人之間存在著的一種特殊的依賴關系”由團(Tuan)于1974年首先觀察到并提出“戀地情結(Topophilia)”概念”,之后瑞弗(Relph)于1976年提出“場所感知(sense of place)”概念,威廉姆和羅根布克(Williams&Roggenbuck)于1989年提出“場所依賴(placeattachment,PA)”的概念。正如威廉姆等(Williams et al.)總結,游憩機會圖譜(recreationoppoaunityspectrum,ROS)、可接受變化限制(Umits ofacceptable change,LAC)和“游客體驗與資源保護”技術(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protection,VERP)等用于管理旅游資源的工具首先將游客的心理因素引入了資源的管理中,而傳統的關于人的心理與旅游資源或休閑設施的關系關注的是資源和設施吸引力(attraction)的方面,隨著知識的增長,人們越來越發現場所依賴(placeattachment,或名為“地方依戀”)這種心理因素獨立于資源和設施吸引。這種人與地的特殊關系在游憩領域為研究者所關注從20世紀90年初期開始,并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后形成了游憩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從文獻呈現態勢來看,“場所依賴”作為一種游憩行為現象主要有人文地理學、環境心理學和社會學3門學科介人,具體關系如圖1?!皥鏊蕾嚒本褪侨伺c地之間聯系的有效紐帶,因此,前兩門學科著重從人地關系的角度對該現象進行研究,人文地理學的落腳點在“場所”上,環境心理學的落腳點在“心理”上。而社會學強調設施的象征意義從而影響人類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
早期關于場所依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造環境上,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研究逐漸轉向以資源和依靠旅游的社區,如當地居民對附近“特殊場所”的依賴”2),游客對休閑和旅游目的地的依賴和第二居所擁有者的依附感等。
“場所依賴”的理論研究業已成為西方休閑研究的熱點之一,而在我國仍基本處于完全空白的狀態。同時國外現有文獻主要是實證的微觀研究,還沒有從研究框架和理論框架的角度對“場所依賴”的理論進行總結。
2 概念體系
2.1“場所”的概念
對于“場所(place)”這個概念,現存的所有相關概念基本包括3個部分:地理位置(location),物質形式(materialform),以及它擁有的價值和意義(value and meaning)?!皥鏊笔窍鄬Α翱臻g(space)”提出來的??臻g沒有文化的成分,是用矢量來精確表達的,只包括地理位置和物質形式兩個部分。而場所具有明顯的文化因素,是使社會模式在空間范圍內運作具體化的一個概念。在明確“場所”的文化含義后,“場所環境(placecontext)”被相應地提出,特指場所所在的社會環境總和。為方便概念的比較,本文規定狹義的場所概念只包含場所應有的內涵(即3個基本部分),而將“場所與場所環境(placeandplace context)”看作廣義的場所,這個廣義概念不僅包含了內涵,還包含了場所的外延。廣義場所、狹義場所和空間有如圖2的包含關系:
2.2 “場所依賴”概念的發展
關于“人與場所之間特殊的依賴關系”,先后出現了“戀地情結”、“場所感知”和“場所依賴”3個概念。戀地情結是人與場所之間形成的感情聯系,這種感情聯系是人對地方的關系、感知、態度、價值觀和世界觀的總和。場所感知是人與自然以某種美妙的體驗為中心的結合,這種體驗和意識集中于某些特別的設施。他們是存在于現實世界的基于體驗的現象,現實的物體,正在進行的活動似乎都充滿了意義,變成了個人和社區特性的重要來源,這種特性經常是人存在的深刻的中心,帶著強大的情緒和心理聯系。場所依賴是人與場所之間基于感情(情緒、感覺)、認知(思想、知識、信仰)和實踐(行動、行為)的一種聯系,其中,感情因素是第一位的。
從概念的描述上來看,3個概念基本一致,包含的基本內容可以總結為:(1)描述的是人與地的關系;(2)強調了這種關系是人與地的感情聯系;(3)強調了這種感情聯系的來源,如價值觀、認知等。而“場所依賴”這個概念的突破在于它構建了“場所依靠(place dependence,PD)”和“場所認同(placeidentity,PI)”的結構?!皥鏊揽俊笔侵敢环N功能性依賴,體現了資源及其提供的設施對想要開展的活動的重要性。“場所認同”是指一種精神性依賴,指個體與客觀環境的這樣一種依賴關系,這種關系依靠一個與該環境有關的個人有意或無意的想法、信仰、偏好、感覺、價值觀、目的、行為趨向和技巧綜合形成的復合體而形成。值得注意的是,“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并不是完全能夠區分的兩種情況,本文采用數學方法來理解場所依賴的結構。從某個特定“場所”的角度去衡量“場所依賴”,實際上是一個連續軸(二維坐標),軸的一端是“場所依靠”,而另一端是“場所認同”,如圖3。同,x為方程變量。當,x=0時,PA=P/I,即場所依 賴完全沒有功能性依賴的因素,全為感情因素。x=1時,PA=PD,即場所依賴完全為功能性依賴,幾乎沒有感情因素。0
3 研究框架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場所依賴”的提出是運用歸納法對諸多客觀現象的經驗總結,因此,從某種意義而言,“場所依賴”是一種理論,這種理論武器能有效地解釋“人與地之間特殊的依賴關系”這種現象。相關的研究,其目的都是加強這個理論武器的解釋作用。然而,作為一種理論,應該首先確立研究框架,否則,研究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3.1 “行為地理學”的引入
“行為地理學”是地理學科的一種方法論,始于20世紀60年代,已經滲入到了人文地理學科的許多研究領域。行為地理學強調人地關系中人的文化和行為作為“軟件”因素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而傳統的人文地理學強調地理環境組成要素的“硬件”因素的形成發展變化的空間規律?!皥鏊蕾嚒爆F象的解釋無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行為,而將行為地理學引入該現象的研究中,能夠有效的解釋“軟件”對“場所”的影響。如舊城改造中常見的現象是居民對某些特定的場所的改造反應特別強烈,而該場所在周邊環境的更迭中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就可以嘗試從行為地理學的角度提出“場所依賴”導致了該現象的產生這個假設。研究機構“風景美國(ScenicAmerica)”得出結論,在城市內,居民往往對某些特定的建筑或場所的改造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這正是場所依賴所產生的強烈保護意識所造成的。該結論從某種程度上基本證實了上述假設。
3.2 “場所依賴”的研究范式(CDEEM研究框架)
根據維爾(Veal)對旅游科學研究的理解,描述型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的目的是發現研究的對象是什么,解決的是what的問題;解釋型研究(explanatoryresearch)的目的是解釋為什么事物是這樣的,解決的是why和how的問題;評估型研究(evaluativeresearch),目的是評估相關政策和項目的可行性、影響等。根據這個基本思想,本文初步勾勒了“場所依賴”理論體系的CDEEM(concept,description,explanation,evaluation,methodology)研究框架,如圖4所示。
(1)概念研究 見前文第2部分的闡述。
(2)描述型研究 測量某一時點的場所依賴水平是現存文獻中的主要部分,研究往往采用代替指標來衡量場所依賴的水平。如現場從事的活動能有效地預測人們對一個研究對象的依附程度。穆文等(Mowenet al.)發現,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國家公園內,騎馬者對其中兩條游道(trail)的依賴程度遠高于遠足者和騎自行車者,凱勒(Kyle)等測量了遠足者(hiker)、劃船者(boater)和釣魚者(angler)3種休閑活動參加者的“場所依賴”程度。更多的實證研究發現人們對一個地方的親近程度和參與活動的頻率與他們對這個地方的依附程度密切相關。參與強度(intensityofinvolvement)也被認為是測量場所依賴的有效指標。如布瑞克和克思泰特(Bricker&Kerstetter)發現,在美國加州的美國之河(The American River)南部叉口,活動投入(activitycommitment)程度高的漂流游客比程度低的游客對這條河的依賴程度更高。凱勒等(Kyleetal.)對4種遠足者類型進行由低到高的3種活動投入程度(吸引(attraction)、向心(centrality)、自我表達(selfexpression)的定量測量,結論說明活動投入(activityinvolvement)程度是“場所依賴”的有效指示指標。場所依賴的測量還被應用于更廣泛的對象中,如旅游目的地(迪斯尼樂園)和高爾夫球場。
截面式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最大的貢獻是基本確定了測量場所依賴水平的方法奠定了場所依賴理論深入研究和將理論運用于實際管理的基礎。而縱向研究方面卻還沒有相關的成果,雖然無法時間倒流進行測量,但是,運用空間換時間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如場所依賴水平為10%的人和場所依賴水平為100%的人,在歷史空間流動上和生活環境上有什么變化導致了場所依賴水平的不同。
(3)解釋型研究 場所依賴被分解為場所依靠和場所認同的工作是場所依賴結構研究的里程碑,之后許多的研究進一步將場所依賴進行了細分。如布瑞克和克思泰特(Bricker&Kerstetter)將其分為“場所依靠”、“場所認同”和“生活方式(Ufestyle)”3個子部分,之后又進一步將場所對休閑者的意義分為環境景觀的(environmental-landscape)、休閑的(recreation)、人文社會的(human-soeial)、遺產歷史的(heritage-historic)和日用品的(commodity)等5大類。
場所依賴的產生影響因素分析也是解釋型研究的一個部分。如研究發現旅游者的投入與解說服務質量的感知正相關,也與“場所依賴”正相關,因此,“場所依賴”與解說服務質量正相關;凱勒等(Kyle etal.)的文章探討了活動投入程度和場所依賴于休閑者對設施密度感知的相互影響;菲希威克和萬寧(Fishwick&Vining)以及開特布朗(Kaltenbron)的研究暗示除了被給定的研究對象外(siven place),這個對象的位置(10cation)和環境(context)亦是產生場所依賴的重要原因。穆爾(Moore)和思科特(Scott)專門就此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
一些研究報告對場所依賴的產生過程進行了探索,如凱勒(Kyle)等探討了場所依賴產生過程中投入(involvement)、奉獻(commitment)、阻抗(自我阻止對不愉快的經歷進行有意識的回憶的過程,resistance)和行為忠誠(behaviorloyalty)的因果關系;漢德森和金(Henderson&King)發表了一個關于少年聚會場所的報告,他們專門研究這些場所依賴對于少年的意義,說明了這些地方是如何從“公共空間(spaces)”變為“聚會的地方(places)”的。
場所依賴理論的解釋型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些成果將能直接運用于資源的管理中。在未來的理論深化中,本領域應該更重視比較研究方法的運用,如有場所依賴和無場所依賴的情況比較,場所依賴水平低和場所依賴水平高的比較,不同結構的場所依賴的比較等等。比較研究的方法將能更有效地揭示差異,提升理論的解釋力量。
(4)評估型研究 評估型研究是針對某個項目和某些政策開展的以場所依賴理論為基礎的研究,目的是探討可行性,并提出調整意見?,F有的文獻中還沒有相關的研究報道。
(5)方法論研究 方法的創新是知識創造的重要部分,就場所依賴的研究而言。威廉姆和萬思克(Williams&Vaske)評估了心理測量學方法在“場所依賴”測量中的有效性和普適性。理查德等(Richardetal.)采用創新方法“游客使用圖片技術”(visitor employed photography,VEP)來測量場所依賴。
本文的2.2部分提到行為地理學引入場所依賴理論的研究將為研究者提供一個新的方法論武器。柴彥威專門輯文探討了行為地理學的方法論問題,強調微觀個體行為與整體社會的結合、短期行為與長期行為的結合、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制約的結合、定量研究與質性分析的結合。這些視角均能介入對“場所依賴”的理論深化工作中。
4 討論
對某個場所產生依賴的人對這個場所將會貢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場所依賴是產生重游的主要動機;證明場所認同的增加會緩和休閑者付費使用資源的反感,對該場所管理費用支出的支持也相應增加。上述3個基本結論對于旅游資源管理和經營者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如布朗森和謝爾拜(Brunson&Shelby,1993)建議在更換游憩設施時將某些使用者的場所依賴作為一個重要的考量對象。
篇4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一、人文地理內容的特點及教學方法
新課改以來,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具體的課標要求,教材在人文地理部分對于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做了更加貼近生活的處理,謀求以通俗易懂地方式教授可持續發展的人地關系;同時教材編寫采取一綱多本的模式,其中湘教版更是采用案例形式、活動課形式、調查實驗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程度這無疑對于教師授課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促使教師在人文地理授課時必須依據課標、突出教材、兼顧學生差異并針對具體教學資源進行授課。因此可以嘗試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 通過案例對人文地理的現象和規律進行教學。比如在旅游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選擇一些學校所在地區的旅游景點進行旅游現象和規律的學習。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增加學生興趣,更便于學生掌握知識。
地圖學習法 地圖的作用對人文地理教學而言也是不可小視的。我們一定要充分運用地圖教學。比如在農業區位選擇的學習過程中,在地圖上找到相應區域了解某地區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從而進一步了解氣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種類等條件,進一步掌握分析農業區位中的自然地理區位。
對比法人文地理的知識點比較多,知識較零散。對比學習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體系中的異同點做到準確掌握、避免混亂。比如農業區位選擇和工業區位選擇就可以對比學習,農業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工業受社會經濟影響明顯。但這二者之間有聯系,兩者在進行區位選擇中均受自然和社會影響。
二、教學實例
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六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為例,進行案例教學。
新課引入階段:以一首春天的故事拉開序幕,貼切本課主題,同時十分成功吸引學生注意力。減少新老師的陌生感。歌詞內容上把握住1978和1992兩個關鍵時間點。引入本課內容。
重點知R講解階段:圍繞著兩個時間點,引導學生分析,在1978年,什么要的優勢區位促使珠三角地區尤其深圳的第一次騰飛。學生很快聯系所學,想到其優越的地理區位:臨海同時又緊鄰港澳;國家政策扶持;由老師的引導,回憶在此階段國際大趨勢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亞東南亞的轉移。迫使其由小漁村第一次大發展,成為大都市,實現城鄉一體化。1992年,注重學生對比分析,區位條件作何變化。大致能回答出:政策扶持不再,人力成本優勢也不再明顯,國際環境也變化,由資本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轉型為高新技術產業。這就迫使珠三角也順應潮流轉型:成為中國最大的電子設備產業基地。城市變化也由大都市轉變為城市集群。衛星城發展分擔大都市的城市職能,以及過度城市化帶來的問題。
概括總結階段:讓學生清楚看到工業化的2個階段,以及工業化推到下的城市化2個對應階段。關系清楚明了。再通過做題鞏固。
課外延伸階段:介紹書上本地區的特色經濟,一鎮一品經濟模式,加深對本地區的了解和印象。介紹其他的城市化模式:蘇南模式,溫州模式,東北模式。使知識盡量延伸。
課程結束。
課后總結
整堂課,師生互動多、學生參與高,課堂氣氛活躍。同時課后調查發現,要真正做到和學生心靈相通,需要更好把握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思維習慣。同時引進新的有效的學習理念,在獲得學生信任的基礎上使其更加堅定與老師的合作,從而進步更大。另外,案例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典型化,使學生從“個”推知“類”,由特殊歸納一般,通過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規律性的東西,掌握知識結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的教學。
三、經驗總結
現在的課程改革,在人文地理方面更加突出案例教學模式、決策型教學模式的發展。在上個月召開的初中地理名師研討會上。初中也將案例教學模式引入新教材,突出每個區域地理的代表性案例。下面就結合一些教學實例談談對人文地理教學中進行案例教學的一些思考。
(一)針對人文地理教學案例的特點進行案例編選
好的案例是人文地理教學成功的關鍵。人文地理案例的形式應豐富多樣,可以是文字式的材料、小故事,可以是視頻圖像,可以是幾張照片、圖片、甚至是漫畫,也可以是它們的有機組合。不管是何種形式,一般應具有以下特點:具有時代性和真實性,蘊含著人文精神;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彰顯著地理的學科價值;具有一定的可讀性,學生感興趣。
(1)案例要具有時代性和真實性,蘊含著人文精神。 人文地理的案例一定要來源于生活,真實可信,并具有時代感。這樣的案例才會引發學生的共鳴,培養學生關注社會、思考現實問題的意識。
(2)案例既要有學科特色,又要有可讀性,學生感興趣。人文地理的案例既要有學科特色,與學習內容密切相關,彰顯著地理的學科價值;又要有可讀性,學生感興趣。如果節節課都是材料分析,久而久之學生必然厭煩。所以教師需要巧花心思,對案例進行適當的加工增強其趣味性,并變換案例的形式使學生有新鮮感。例如在講農業一課時,在案例內容的選取上我選取了網易總裁丁磊投身養豬業一事,并且使用了漫畫形式呈現案例,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眼球。
(二)結合教學實際,靈活選擇案例使用方法,創設案例學習情境。
在人文地理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有利于教師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能夠較好地避免在教學中出現照本宣科,將教材的內容復述給學生,不做或缺乏分析和講解的現象。但是在案例的使用中,又要防止出現將教材拋擲于一邊,孤立地講解案例內容的現象。在使用案例時注意與教材學習材料的有機結合,設計合理的問題情境。
(1)以案例為載體,進行人文地理教學情境的創設與學習。
教師將案例放在一個情境中使用,可以單純地作為課題的導入;也可以用于教學過程中的討論探究環節,以突破的教學重難點;甚至是用案例來承載整個學習活動。案例的使用過程應該是以案例為載體,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對教學情境的創設與學習的過程。
(2)在案例的使用方式上,可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靈活地選用歸納法和演繹法。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已經超過其他教育目標成為首位。同時,如何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又兼顧高考的分數壓力,是地理老師不斷教研的任務所在。而高考的命題傾向也在人文地理方面大量傾斜,如何活學活用,不是死記硬背,不是只看分數不看成長,這條路還需要慢慢摸索。比如案例教學、比如決策教學方向。相信教師能夠善于研究,學會細心觀察發現,素質教育與升學教育的矛盾會得到改善,人文地理教學會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段義孚 人文地理學之我見 地理科學進展 2006年3月 第2期
[2]沈陽市第三十中學 李斌 《地理課堂中人文精神的培養》[M].地理教育,2008.
篇5
綜合研究有現代過程的研究和歷史過程的研究兩個互相關聯、互相補充的方面。地理環境中現代過程的綜合研究包括:地表熱量、水分的分布、轉化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化學元素在地理環境中的遷移過程;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物質、能量的交換。景觀學和土地科學從類型結構角度對自然綜合體進行綜合研究,而自然區劃則從區域角度進行綜合研究。
在中國近現代地理學的發展歷程中,自然地理學的發展較之人文地理學更強一些。20世紀50年代以前,林超、黃秉維等就已從事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工作,如黃秉維在30年代編撰了《自然地理原理》[1] 和《中國地理》[2] 等,周廷儒在30~40年代開創對歷史時期環境變化的研究。我國綜合自然地理學經歷了20世紀的初的西方近代地理學的傳入,又繼承了中國古代地理學的傳統。還受到原蘇聯地理學思想的深刻影響,與國家的經濟建設密切結合,形成和發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綜合自然地理學,目前在科學之林中占居一席之地。50多年來,中國的綜合自然地理學研究在古地理學、綜合自然區劃、景觀學和土地科學、現代自然地理過程、區域自然地理等領域均取得了顯著進展。
1 古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方向的古地理學,主要研究新生代以來的地理環境演變。此項研究遵循“將今論古”的現實主義原則,通過沉積、孢粉、同位素、冰芯、樹木年輪、考古和歷史文獻記載等多種分析手段獲取各種代用資料,對過去的地理環境進行復原。
我國古地理學研究是隨著近代地質學、近代自然地理學、近代氣候學等地球科學的出現而起步的。20世紀50年代后,古地理學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周廷儒于60年代初提出發展自然地理學的古地理方向,1962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地理系開設古地理學課程,隨后創建古地理研究室?!吨袊匀坏乩怼す诺乩怼穂3] 和《古地理學》[4],分別為國內古地理研究的第一部區域性與原理性專著。80年代后,他將自然景觀—受人類活動改變的文化景觀—未來景觀的預測聯成一體進行規律的探索,以期把握未來環境變遷的方向,引領中國環境變遷研究。7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上對過去全球變化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古地理學研究也獲得了重大進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竺可楨開創的基于考古和歷史文獻資料的氣候變化研究,劉東生、安芷生等領導的中國第四紀黃土及古季風研究[5],施雅風領導的中國東西部第四紀冰川研究[6]、以及全新世環境演變研究,汪品先等領導的中國海域第四紀環境演變研究,及其他大量區域環境演變研究[7~9]。青藏高原、第四紀黃土和考古與歷史文獻記載的研究是我國獨具特色的研究領域,主要研究新生代以來的地理環境演變,在國際上居領先地位,備受中外學者重視。
古地理學研究的突出成果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中國第四紀以來環境演變過程與全球變化過程在總體格局上一致;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使其自身從亞熱帶景觀向干寒方向轉化,還導致現代季風環流系統的建立與加強,強化了我國西北內陸地區的干旱程度,出現荒漠環境;新生代以來我國的環流系統經歷了非季風、古季風和現代季風的演變過程;第三紀是我國自然環境格局形成的關鍵時期,該時期我國氣候普遍比現代溫暖,其后隨著全球性的新生代衰退,溫暖程度逐漸降低;第四紀時期,隨著全球性冷暖期的交替變化,我國自然地帶發生多次推移;全新世暖期盛期,我國東部地區平均溫度較現代高2.5℃左右,增溫幅度北方大于南方;氣候干濕程度變化對我國的影響,不亞于冷暖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中國西部和華北的干旱化趨勢得到認證;第四紀時期,海面隨冰期—間冰期的交替而升降變化,最后冰期時海面低于現代海平面130~150m,與此相應,大規模的海陸變遷成為第四紀東亞地區最顯著的地理變化之一。
我國自然地理學方向的古地理研究恰與國際性的全球變化研究相接軌,積極參與了pages等國際研究計劃,正進一步深入研究全球變化在中國的表現與響應、以及中國環境演變對全球變化的影響。主要是關注15萬年來及兩千年來兩個時間尺度的環境演變,注重分析技術的改進、新代用資料的開發、高分辨率序列的建立,及定量化程度的提高。
2 中國綜合自然區劃研究[10]
綜合自然區劃研究是對自然區域的劃分、研究、描述。一個國家的自然區劃水平是反映對自然地理環境認識深度和自然地理研究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
綜合自然區劃是從自然環境的綜合特征出發進行的地域劃分。綜合自然區劃不僅要正確認識地域分異規律,還要深入分析各組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是對各級自然綜合體自然環境與資源的全面認識。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各地綜合科學考察的逐漸深入,各類觀測站網的建立,比較全面地、系統地積累了許多基本科學資料,
3 景觀學與土地科學研究 土地類型的研究對象是自然地理各要素(氣候、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綜合體。它是在自然地理要素研究,以及繼綜合自然區劃研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類型研究,因而其形成、發展被看作是20世紀綜合自然地理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起,陳述彭等[51] 就開展了大比例尺景觀調查與制圖的實踐。此后從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廣東鼎湖山、北京懷柔、內蒙古毛烏素、甘肅民勤等地進行大比例尺的土地類型調查與制圖,隨后相繼開展了中比例尺制圖與調查研究工作。60年代以來對許多山區進行的山地垂直帶研究和制圖工作,也是中、小比例尺的土地類型研究[52]。自70年代起,以土地類型為基礎進行土地資源評價,確定土地利用結構并開展農業區劃的應用研究有較大的發展。在林超、趙松喬、陳傳康的倡導和推動下,吸取德、蘇景觀學派和英、澳土地學派的長處,以土地類型為基礎的土地資源、土地評價、土地利用、土地規劃和土地管理決策的系統研究,已經全面發展為土地科學的系統研究。根據1978年制訂的全國自然科學和基礎科學發展規劃,在全國開展了編制1∶100萬土地類型圖、土地資源圖和土地利用圖的研究工作。此期的研究成果,一是提供了宜農荒地自然類型、質量高低、開發條件和面積數量,為國家農業開墾提供了基本依據,二是在土地類型分級和土地系列制圖上積累了經驗,逐步完善和建立了獨立的土地類型學體系,并為土地科學在我國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奠定了基礎。
20世紀80年代我國土地類型調查和制圖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持下,1981年1月成立了由39個科研、教學、生產單位組成的中國1∶100萬土地類型圖編委會(主編趙松喬),參與此項研究的專業人員200余名,至20世紀末,取得的進展包括:第一,確立了土地類型在綜合自然地理學中的地位,明確其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中的類型綜合體,具有反映地段綜合特征和屬性的功能。通過系列制圖的實踐,土地類型基本上可分為三級:土地類、土地型和土地單元。從中國國土遼闊、地域差異大的實際出發,中國1∶100萬土地類型圖編委會在土地類之上設立0級單位(土地綱),作為土地類型分級的控制單位,實際上也是綜合自然區劃的基本單位。土地綱劃分的基本依據是水分、溫度大尺度分異,將全國劃分出:a濕潤赤道帶,b濕潤熱帶,c濕潤南亞熱帶,d濕潤中亞熱帶,e濕潤北亞熱帶,f濕潤半濕潤暖溫帶,g濕潤半濕潤溫帶,h濕潤寒溫帶,i黃土高原,j半干旱溫帶草原,k干旱溫帶暖溫帶荒漠,l青藏高原。土地類為土地類型分級單位的高級單位,反映了主導分異因素地貌的變化,如灘涂,低濕河湖洼地,海積平地,沖積平地……等。適用的制圖比例尺為小于1∶100萬。土地型是土地類下的續分單位,表示植被型(或亞型),土壤類(或亞類)的組合匹配形式,適于1∶20~1∶50萬比例尺作圖。土地單元是土地類型分級的基層類型單位,表示的是植被群系(或群系組)、土壤屬(或種)的組合,或局部地段的綜合特征,適宜于1∶5萬~1∶10萬比例尺成圖;第二,具有大批同一區域不同比例尺土地類型系列圖件,適于滿足不同管理層次級別的精度需求。至1989年,按國際分幅出版了西寧等8幅彩圖,鑒定評審通過了北京等23幅,覆蓋面積達國土面積的40%以上。各省(區)同期為農業區劃需要編制了大量1∶20~1∶50萬比例尺土地類型圖件,基本制圖單位為土地型。以省區級獨立完成的有寧夏等19個省區,大部完成的有四川等10個省區;第三,擁有大量典型區域以土地單元為制圖對象的資料、圖件,是深入解析不同自然區的地域分異規律和土地合理布局的基本依據;第四,對某些特定條件下形成的土地類型,如沼澤、海涂,荒漠、綠洲等進行調查、制圖,在促進區域開發和環境整治中起到了特殊作用。第五,亦有不少理論方法總結,如《土地類型結構與農業綜合自然區劃的初步研究——以北京市為例》[53]、《貴州省地域結構與資源開發》[54]、《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土地系統》[55] 等。
以土地類型為基礎進行不同利用目的的應用研究,在80年代取得了重大進展。應用最為廣泛的是農業合理用地規劃、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方面?!吨袊?∶100萬土地資源圖》的編制(主編石玉林),基本摸清了我國宜農、宜林、宜牧土地質量與數量,并為國家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農業發展規劃提供決策依據。在若干地區的研究中,也取得成績。如自治區土地利用的研究[56],在相當大的范圍內應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完成大中比例尺的現狀調查,這在全國是沒有先例的。服務于單項目的的土地質量評價研究,亦有很大發展,如對水稻、柑橘、茶葉、橡膠的單項土地適宜性研究,均可視為土地屬性深入研究的成果。80年代后,土地的應用研究領域不斷拓寬,擴展到旅游、城市用地和環境綜合整治方面。旅游質量用地評價依據土地利用的歷史文化價值、藝術觀賞價值、科學研究價值,采用景點、景觀單元、游覽線和景區的結構分析方法進行評價,通過對北京旅游區、烏魯木齊南山風景區、廣東丹霞山風景區、黃果樹瀑布區等的研究,初步確立了我國旅游用地評價體系。城市土地評價在90年代中國房地產業的興起中起到了突出作用,不僅考慮土地的自然屬性,更多地依據城市土地的經濟價值(地租)進行評估,對于建立城市用地合理結構有積極意義。以土地類型生態屬性為基礎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的研究,有80~90年代在中國“三北”防護林建設體系的林灌草布局規劃、黃土高原重點產沙區水土流失治理設計、吉林西部退化土地恢復整治生態建設、中國脆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利用土地類型空間結構分析方法進行自下而上綜合自然區劃的工作,80~90年代完成了北京市、貴州省、青海省、云南省、甘青寧“三北”地區、江漢平原區、關中地區、秦巴山地等區域。在土地類型與土地資源評價研究基礎上,80~90年代相繼開展了土地生產潛力與人口承載能力的研究。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等單位開展了以土地評價分等單元為依據的類型等級法,進行了柴達木盆地、黃河大柳樹灌區的研究。這一領域的研究,由靜態研究轉變為跟蹤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活水準提高的動態研究,以適應動態管理決策的需求。
由于航空航天遙感資料和計算機的應用,土地研究日益向定量化方向發展。80年代,利用假彩色合成衛星圖像和彩紅外合成航空像片逐漸普及,解譯準確性和制圖精度亦漸趨成熟,90年代開展了超小比例尺航空像片的解譯及應用。利用衛星像片編制1∶50萬土地類型與土地資源圖件在80年代已經成功,利用1∶10萬tm衛星像片編制相應比例尺土地圖件,已較廣泛應用于若干重大項目。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進行土地利用管理決策和arc/info軟件制圖的新技術應用,90年代亦日漸成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研究作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重要方面近些年正廣泛開展,并取得可喜成績[57,58],成為土地系統分析與評價、土地質量指標體系建立與環境效應預測的重要科學基礎。但是,不同驅動力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驅動力尤其是人類活動的定量化表述存在難點,從而嚴重阻礙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綜合研究以及動態預測模型的建立與運行[59]。
景觀作為科學名詞被引入地理學,具有地表可見景象的綜合與某個限定性區域的雙重含義。最早是19世紀的德國地理學家洪堡倡導景觀研究作為地理學的中心問題,探索由原始景觀變成人類文化景觀的過程。自20世紀30年代景觀生態一詞為c. troll首先提出,景觀的概念被引入生態學,作為位居生態系統之上的一種尺度單元。景觀生態學是一門在景觀地理學和生態學綜合研究相結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交叉學科,它以生態學的理論框架為依托,吸收現代地理學和系統科學之所長,研究景觀的結構(空間格局)、功能(生態過程)和演化(空間動態),研究景觀和區域尺度的資源、環境管理,具有綜合整體性和宏觀區域性的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觀結構和生態過程關系研究為所長。
景觀生態學的建立源于西歐20世紀30年代,在80年代進一步發展。在我國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兩個階段。1981~1988年是引入介紹階段。1983年林超發表了c. troll的“景觀生態學”和納夫的“景觀生態學發展階段”兩文的譯文,在國內是首次介紹景觀生態學的代表性文獻。1985年陳昌篤發表“評價z. 納維等著的景觀生態學”,1986年景貴和發表“土地生態評價與土地生態設計”,陳昌篤發表“論地生態學”,對景觀生態學和地生態學內涵作了有意義的探討。1988年李哈濱等發表“景觀生態學—生態學領域里新概念構架”,重點介紹美國學派的景觀生態學研究進展[60,61]。80年代末,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我國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方向、景觀空間結構、景觀異質性動態變化、景觀生態類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應用、生態過渡帶研究、以及其他方法研究。90年代,出版了幾種景觀生態學教材。以后,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被國內同行廣泛接受。
4 現代自然地理過程研究
早在20世紀50年代黃秉維就提出自然地理學要分別研究地表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自然過程,然后加以綜合。他指出,從更廣闊的視野看,3個方向存在著外延部分疊合的關系,可以將不同尺度的研究結合在一個統一的體系之中,并將導致對地理環境中現代過程及其地域分異秩序的全面了解[62]。這樣,就突破了描述性的、以要素為主體的傳統綜合研究模式,為綜合自然地理學的深入和自然地理綜合研究開創了新路。物理過程包括風力作用、水力作用、地表水分和熱量平衡;水力作用研究包括徑流的形成過程,侵蝕作用與河床過程,則與坡地利用和坡地持續生產力研究相聯系,偏重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學科本身的系統研究只是在20世紀末才漸有起色?;瘜W過程原以鹽分平衡開端,水鹽動態著手,后來轉向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地方病和環境保護研究;生物過程則與農業生產潛力相聯系。后來,發展為土壤—植物—大氣系統(spac)的綜合研究。它包括蒸發過程、蒸騰過程、根系吸水過程、土壤水分運動、土壤水與地下水的相互交換過程以及水分在傳輸過程中各環節和界面上的勢能變動和阻力等在內的水分傳輸和能量傳輸研究。1956年,黃秉維就提出要發展自然地理定位觀測與實驗。60年代初相繼在石家莊、德州、衡水和延安、武功、民勤等地開展定位試驗。又于1979年在山東禹城建立了禹城綜合試驗站,80年代籌建了北京農業生態系統試驗站,對太陽輻射能、光量子能量、農田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水分狀況、作物葉面溫度、作物氣孔阻力等進行了為期數年的測定,還對灌水定額和灌溉制度、耕作和輪作制度等方面的問題開展了研究,完全與農業生態系統研究融為一體。隨后幾年研究的主要進展是建立了田間試驗研究網絡。1988年由中國科學院直接主持的田間試驗網絡包括從中溫帶至中亞熱帶,濕潤、半濕潤、半干旱及干旱地區不同生態類型的8個試驗站,在80年代進行了兩整年的同步觀測、其中作為農業生產潛力研究基本組成部分的太陽輻射分光譜(包括紫外、可見光、紅外輻射)觀測研究在國內是首次開展;建立了計算農業自然生產潛力的數學模型。這些定位觀測試驗的部分研究可以認為是黃秉維開創的熱水平衡研究和左大康開創的太陽輻射研究的繼續。但實驗研究和測定技術仍然薄弱。1973年黃秉維首先提出了光合潛力的概念、計算公式及公式中各項系數的數值。認為,光合潛力是在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正常,其他環境因素都處于最適宜狀態時,具備最適宜于接受和分配陽光的群體的,高光合效能作物充分利用陽光所能生產的植物質(包括根、莖、葉和繁殖器官含水15%的干物質)。所采用的光合潛力估算方法是將太陽總輻射〔卡/厘米[2]〕數值乘以0.124(后訂正為0.123)便是光合潛力[斤/畝]數值。這個方法很簡單,但每項參數的選擇都經過比較仔細的考慮,又經過一些驗訂,總的傾向是偏保守一些。隨后又完成了光溫潛力、光溫水潛力的分析計算方法,并就全國各區域的情況分別予以討論。此后,農業生產潛力研究被廣泛應用到不同自然區域的綜合研究工作中。過去幾十年,點上的觀測試驗、方法論研究和過程模擬已經相當深入,還可以繼續深入下去,深入是無止境的,但工作內容過細,學科比較單一,已經不像綜合自然地理意義上的試驗研究。似應建立更加綜合的試驗基地,開展自然地理、地貌、水文、氣候、生態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才是正確的方向。同時,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的綜合顯得十分不夠,亦需要予以解決[63]。
5 區域自然地理研究
區域研究是自然地理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全國性的自然地理研究成果主要有: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自然區劃(初稿)叢書、70~80年代的中國自然地理叢書的《總論》、任美鍔主編的《中國自然地理綱要》、《中國自然區域及開發整治》,趙松喬的《physical geography of china》以及各大學地理系編撰的《中國自然地理》教科書等。
區域性的自然地理研究成果豐碩?!吨袊珊祬^自然地理》[64] 從綜合自然地理、地貌、氣候、水文、地下水、土壤地理、植被以及動物地理等方面對干旱地區分別進行了概要分析和探討?!缎陆C合自然區劃概要》[65] 分析了新疆自然地理特征、自然資源概況,并對區劃劃分的各個單元進行綜合研究,闡明其基本特征及其利弊,以及開發利用中的問題,和相應的建設性意見?!蹲匀坏乩怼泛汀吨袊那嗖馗咴穂66] 全面闡述了青藏高原基本自然特征、組成自然地理環境的諸多要素,揭示了高原區域的自然地域分異規律。其中,《自然地理》是我國第一部重視從生態學角度進行區域地理闡述的著作,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關注和贊揚?!稒M斷山區自然地理》[67] 討論了橫斷山區地域分異特點、垂直自然帶譜、地形因素以及區劃界線等問題,進行了綜合自然區劃。《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土地系統》探討了高原山地地區土地系統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特征,分析了土地類型、土地結構、土地分區、土地評價、土地生產潛力、土地發展規劃和土地人口承載潛力等子系統,并討論了它們之間的聯系和作用?!吨袊G洲》[68] 比較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干旱荒漠區的基本自然地理過程,綠洲地域系統及其類型、特征和演變,綠洲結構及其功能,綠洲經濟與文化,綠洲發展規劃與管理體系建設等。《中國天山自然地理》[69] 是對我國境內天山全面系統論述的自然地理著作。此外,較具代表性著作還有《湖南自然地理》[70]、《湖北省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71]、《河南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72]、《青海省自然地理》[73]、《黃土高原地區自然環境及其演變》、《青??煽晌骼锏貐^自然環境》[74]、《南迦巴瓦峰地區自然地理與自然資源》[75]、《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地區自然地理》[76]、《廣東自然地理》[77] 等??梢?,區域自然地理研究大多與綜合考察相結合,始于邊遠、資料缺乏的地區,而后才逐漸向較發達、人口較多的地區延伸。同時,研究亦從單純的自然地理學向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相結合的方向發展。此外,綜合自然地理學的研究工作還包括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退化土地的整治與恢復、坡地改良與利用、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被變化、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自然災害的綜合研究以及環境脆弱與環境沖突研究等領域亦都取得成績[78~80]。
區域地理學新的發展趨勢包括綜合研究與區域整合、新區域地理學的興起、全球環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區域地理研究的信息化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等幾個方面。強調自然與人文的結合,關注人在區域性質的產生、延續與演變時所起的作用[81]。
篇6
關鍵詞:專業規范;高師;課程體系;實踐教學
高等師范院校的地理科學專業是一個傳統專業,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人才培養模式幾無變化。但目前面臨新形勢,其一,教育部頒布了中學教師標準,賦予教師及教育新的內涵;其二,地理科學專業規范幾經討論已形成共識并試行,對地理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實踐體系設置、專業素質、特色辦學進行了規范;其三,中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對專業教師也提出了新要求[1,2]。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必須進行改革,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和基礎教育人才的需求。本文以地方高師中具有代表性的重慶師范大學為例,剖析地理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探討新形勢下地理科學專業人才職業關鍵能力、課程體系優化設置、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特色辦學等問題。
一、地理科學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通識教育與專業素能培養協調問題
通識教育是建立在各個知識大類基礎上,以培養學生能力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主導的教育體系,在傳統的以專業技能為導向的教育思維中,忽視通識教育傾向明顯。實際上,在信息爆炸和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教授學生掌握專業基本原理、概念和應用知識點固然重要,但在有限的教學時間、教學條件和學校教學環境下,不可能完備地將所有地理教學與科研及管理可能用到的專業知識教授給學生,專業培養更應該突出對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素能培養,這正是通識教育致力達到的目標。因此,從培養方案制定出發,對地理科學類專業的通識教育和專業通識教育進行改革研究是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重要一環。
2.地理科學類專業平臺課程優化問題
依據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地理學類專業標準,許多學校設置了學科類平臺課程,我?,F有地理科學與地理信息科學兩個專業,也初步建立起共同的平臺基礎課程,并作了教學內容規范。但按照新的專業規范,地理科學類四個專業的共同基礎課程有變化,而且該規范明確提出各類學校可以適當考慮特色而設置特色課程,同時我校原有平臺課程設置本身也存在不足,平臺課程比較少,而且課程名稱、內容要求等差異大,因此,新的培養方案在平臺課程、學分、學時及課程體系上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規范。
3.課程體系及內容與專業規范要求的知識體系的契合問題
在已調研的國內高師地理科學類專業培養方案中,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組織仍然存在隨意和混亂現象[3-5],而且存在課程及課程內容相近、重疊明顯,課程標準不明確、差異大或甚至沒有,導致不同的教師對同課程的要求大相徑庭。為了契合新頒布專業規范以知識領域和知識點為單元構建知識體系的要求,課程體系在設置時就不能僅停留于按課程名稱或傳統教學內容的組織方式,而應兼顧知識領域的配置與知識點的布局,從總體上協調優化課程體系與專業規范的知識體系,同時需要確立各課程的課程標準。
4.實踐教學如何適應專業規范與職業素質及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
實踐教學是實現地理科學類專業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6]。新的專業規范確定綜合實踐類課程為必修環節,包括課堂實驗、課程實習、野外綜合實習、科研和論文訓練等,合計不少于20學分,其中畢業論文不少于12周,著重培養學生掌握野外調查和室內實驗技術與技能、科學研究能力、文獻查閱與論文寫作能力,地理科學師范專業還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環節。這與目前人才培養方案有較大距離,特別是實踐技能訓練明顯不足,培養的人才的社會適應性也不強,因此,改革優化實踐教學是當務之急。
二、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職業關鍵能力
1.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要求
面對專業規范、中學教師規范的新要求和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激烈的市場競爭,作為西南地區的地方高師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單一化,應堅持“厚基礎、寬口徑、廣適應”的人才培養策略。因此,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具有現代公民素養和健全身心素質,具備堅實的地理科學基本知識、基本理論以及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既掌握地理科學基本思維方法和基本實踐技能,又懂得現代教育基本理論與技巧,并具有一定科研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畢業生可以在中學、中等專業學校從事地理與資源環境等相關學科的教育教學工作,也可在企事業單位從事資源環境和國土規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優秀畢業生可以報考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碩士研究生。因此,基本要求是:學生通過四年學習,掌握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掌握地理學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教育教學基本理論與方法、掌握英語及計算機基本知識和信息技術;具備自主獲取知識、運用知識進行創新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人文與科學素養、專業素質和身心素質。
2.地理科學專業職業關鍵能力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基礎教育工作,部分畢業生在企事業單位從事地理學科應用工作或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其應具備的職業關鍵能力有四方面:其一,地理學科知識應用能力,包括理論聯系實際、野外工作和綜合分析能力。地理學的實踐應用性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已越來越顯現,地理學的獨特的野外調研和綜合分析方法是其他學科遠不能及的,在解決當今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綜合性難題時地理學獨領;其二,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能力,包括良好的自學習慣及能力、交流表達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習方法掌握和習慣養成至關重要;第三,教師職業勝任能力,學生有較強的中學地理教育教學及教研的能力,這是中學實施素質教育和中學教師規范的要求,未來教師應該是教育家;第四,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包括具有一定創造性思維、開展科學實驗與研究的能力,創新思維意識和動手能力培養是著力點。
三、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設置
以地理科學專業規范、中學教師專業標準、中學地理課程標準、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目前人才培養存在問題等為依據,以學生為中心,以專業素質、實踐創新能力、職業勝任力等“三素能”提升為重點,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平臺基礎課程+專業主干課程+專業方向課程+獨立實踐環節+教師教育課程”課程體系,課程體系設置著力于增強人才社會適應性、培養要求多元化、分流培養突出特色、強化實踐能力培養、發揮專業導師和學生主體作用等方面的改革,共設置165學分,必選修比例為74%、26%,理論與實踐比例為72%、實踐28%。
通識教育內容涵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外語、計算機信息技術、體育等知識體系,包括必修38.5學分、選修7學分。學科平臺基礎課程設置考慮地理科學專業類(包括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科學等專業),構建學科基礎平臺課程,包括高等數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地質學基礎、經濟地理學、遙感概論、地理信息系統等,必修16.5學分、選修6學分;專業主干課程包括氣象學與氣候學、地貌學、水文學、土壤與植物地理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必修學分28.5,學科平臺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為本專業核心課程,涉及的專業知識體系、知識領域符合教育部新專業目錄和專業規范規定的核心課程要求,課程名稱進一步規范。
專業方向實行分流培養,分別設置系列課程。分兩個方向:一是學科應用方向,強調專業拓展、實踐應用能力培養;二是學科教學方向,強調與基礎教育結合、重教學教研能力培養。專業方向及課程設置充分發揮學校和學院優勢,突出特色,并采取請進來走出去方式與中學及企事業單位合作開放辦學,著力提升實踐創新和職業能力,兩方向各設置30學分,學生選修22學分,為學生個性化與未來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如跟蹤學科與專業發展前沿,增設自然地理進展、人文地理進展、地理信息科學進展、文獻檢索與科研論文寫作、基礎地理教育改革、基礎教育名師講座、地理研究性學習專題等學科發展前沿講座或基礎教育發展與改革前沿講座,實踐環節包括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強化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是新方案重要的改革創新,詳見下文,設置必修23.5學分、選修創新學分至少2學分,以前創新學分為任意選修,本方案要求選修2-5學分,創新學分獲得嚴格按照相關要求評定。教師教育課程包括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普通教育學、教育科研方法、學科教學論、中學地理教學設計、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教師禮儀與溝通、書寫技術、微格教學等,必修15.5學分、選修4.5學分,同時增加實踐課時,進一步突出實踐技能訓練。
四、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與實施
1.實踐教學體系設置
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三大類即課程實踐(少于一周的課程實習、實驗)、獨立實踐環節(教育實習、專業實習等)、第二課堂(系列課外活動)與第三課堂(頂崗實習和創業實踐等)實踐,三層次即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創新實踐。
2.實踐教學內容安排
相關實踐教學內容采取集中與分散有機結合、全程式推進實踐教學。第一學年以專業體驗、認同與興趣培養為主,包括第一學期專業基礎實驗實習,專業認同體驗,第二學期專業實驗、專業實習、教育教學見習及訓練并行;第二學年以專業學習深化及實踐技能培養為主,第三、四學期加強專業實習、學科教學技能訓練、科研實踐訓練;第三學年以實踐技能與創新能力提升為主,第五、六學期強化專業實習、教育教學技能訓練與檢測、教育實習、科研創新實踐;第四學年以創新創業實踐與就業考研引導為主,第七、八學期專業深化實踐、教育教學技能拓展訓練、科研創新實踐,見表1。
3.實踐教學實施保障
為保障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采取了系列改革舉措。第一,實行“5+1”和“16+2”排課制保障實踐教學時間?!?+1”中的“1”即周六安排通識課程及相關實踐教學,“16+2”即每個學期只安排16周課堂教學,余下2周用于安排部分專業實踐環節;第二,充分發揮學生和專業導師“雙主體”作用,特別是強化專業導師制,保障實踐教學實施主體責任制,有效推進實踐教學;第三,加大開放辦學力度,特別是教育見習、研習、實習、課程實習、綜合實習、創新實踐等環節與基礎教育單位、科研單位、機關企事業深化合作,形成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合力機制;第四,依托學校學院省級教學科研平臺、科普基地、學生社團協會、國際地理節日(世界氣象日、水日、地球日、人口日、減災日、糧食日、環境日等)、實踐實習基地等,深化第二、三課堂,提升學生實踐創新和職業勝任力;第五,推行課程組和課程負責人制度,專業核心課程和實踐環節均由3位以上教師組成課程組,設課程組長,全面負責課程建設,包括編制課程標準、課程資源建設、網絡平臺、實踐基地建設等,保障實踐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范牡丹,肖自明.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高師教育提出的新課題[J].改革與戰略,2007,(2):139-141.
[2] 李俊峰,劉學梅.新課改背景下高師地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重構[J].中國地質教育,2008,(2):102-105.
[3] 田建文.高師地理教育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J].當代教育論壇,2007,(9):123-124.
[4] 管華.地理科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討[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9(5):420-424.
篇7
關鍵詞: 結構; 過程; 集成; 地理學; 生態學
人類活動的強烈干預推動著地球系統演化進入了“人類世”(Anthropocene Era) 的新紀元[1]。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運行的影響趕上甚至超過了自然變化, 地球系統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率發生變化并進入一個未知的演化方向和軌道[2]。在這種背景下, 傳統地理過程、生態過程研究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 地理過程、生態過程及其與相關學科的交叉與融合正在成為現代地理學和生態學發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在概述地理—生態過程研究進展的基礎上, 探討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和未來發展的重要領域, 以期為我國地理學、生態學等相關領域研究與發展服務。
1 地理—生態過程研究進展概況
地理過程是指地表環境(要素、綜合體) 隨時空變化的歷程, 按要素可分為自然過程和人文過程, 按機制可以分為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等[3]。在傳統地理過程的研究中, 地貌過程和水文過程是其研究的主題和核心內容, 各種營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形態和地形單元以及流域水循環的過程與機理是其研究的主要方向。生態過程作為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主要涉及生態系統中的元素循環、種群動態、種子或生物體的傳播、捕食者和獵物的相互作用、群落演替和干擾等方面[4]。
20 世紀后期以來, 人類活動及其所導致的全球環境變化成為了全球生態系統格局、結構和過程變化的主要驅動力[5, 6]。在這個過程中, 土地利用改變了全球生態系統格局與結構, 人工直接管理的生態系統達到陸地總面積的40%以上[7]。1970~2000 年間土地利用擴展使物種滅絕速率比自然背景值提高2~3 個數量級, 全球物種多樣性降低40%[8]。同時, 人類活動深刻地改變了水資源與水循環[9, 10], 1960 年以來, 水資源利用每10 年增加20%, 15%~35%地區出現水資源過度利用; 此外, 人為因素誘導的土壤侵蝕、土地退化等也成為全球面臨的突出生態與環境問題[11], 全球約有40%的農業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退化現象[12]。在21 世紀, 人口和經濟持續增長以及全球環境快速變化將給全球生態系統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8]。
在人類活動深刻影響和全球環境變化的背景下, 早期地理與生態過程的相關研究表現出明顯不足。在地理過程的描述中, 由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內容的分化[13], 自然地理過程往往只考慮自然變化機理, 而忽視人文因素的作用和動態過程。如早期的水文過程研究, 雖然可以分析徑流和輸沙的動態變化, 但是卻往往難以揭示人類活動的影響效應。同時, 在構建的地理過程模型中, 也存在許多相互割裂的現象。如土壤侵蝕模型,其經驗模型往往難以揭示土地利用空間分布格局對土壤侵蝕過程的影響; 而物理模型雖然能夠反映出土壤流失的過程, 模擬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土壤侵蝕的變化; 但在實際應用中, 卻由于野外和實驗獲取的數據難以滿足模型參數設置的要求、誤差累積和不確定性增加等原因, 而影響模型精度, 限制土壤侵蝕模型的應用[14]。
在生態過程研究中, 也多以自然生態變化的機理而展開。如植被空間格局變化研究仍然以頂級群落概念、群落格局演替Gap 理論和生命區劃分體系為理論基礎, 難以解釋由人類主導的生態系統的動態過程。如在生態系統結構和過程變化的動態描述中常以Odum 的生態系統演變規則(Strategy of Ecosystem Development)[15]為理論框架, 在此框架下生態系統應向熱力學穩定態(Homeostasis) 演化; 然而, 生態系統很少達到穩定態, 也不一定呈現向穩定態演替的趨勢。生態系統對環境長期變化的適應性研究經常以Tilman的資源競爭平衡理論為依據, 但以此為基礎的模型并不能現實地模擬生態系統結構和過程的動態變化[16]。同時, 由于大多數生態學理論是基于單個生境中小尺度上的研究發展起來的, 而目前的環境問題具有大尺度的性質[17], 所以, 尺度問題業已成為現代生態過程研究的需求。
在全球環境變化驅動下, 傳統地理過程與生態過程的研究發生了深刻變化, 與地理—生態過程相關的國際重大科學計劃相繼啟動。如從國際生物圈計劃(IBP) 到人與生物圈計劃(MAB), 再到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A); 從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 到全球變化的人文影響計劃(IHDP)等??v觀這些研究計劃和相關學科的發展, 可以發現地理過程從任何角度看都不再是單純的自然過程, 生態過程的研究也不再僅僅局限于生態系統內的動態與發展, 注重人類活動影響, 注重多學科的交叉融合, 正在成為現代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重要特點。
目前, 地理過程的研究正經歷著從自然向自然與人文結合方向發展, 從無機向無機與有機結合方向發展, 從單要素、單個過程的研究向多要素、多過程耦合與綜合研究方向發展, 從宏觀到宏觀與微觀結合方向發展[3]。生態過程的研究也伴隨著生態學的發展,表現出生態過程研究與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相結合, 其研究對象從自然生態系統向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方向發展。研究方法從局部的、孤立的研究向整體的網絡化研究發展, 生態過程研究的時空尺度不斷拓展, 研究手段不斷更新。在地理—生態過程的研究中, 新的科學問題和研究領域正悄然凸現。
2 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
現代地理—生態過程強調人為因素在各種過程中的作用, 強調人為因素作用下的地理—生態過程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影響, 強調地理—生態過程與全球變化之間的耦合作用以及可能引發的后果, 強調地理—生態過程在土地退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強調利用現代手段進行定量化研究和過程模擬。在地理—生態過程研究中, 所涉及的基本科學問題包括結構與過程、綜合與集成兩大方面, 其研究重點則集中在尺度—結構—過程相互作用、自然—經濟—社會相互聯系、地貌—水文—生態過程相互耦合、地理—生態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相結合等領域。
2.1 基本科學問題
2.1.1 結構與過程在地理—生態過程的研究中, 結構往往是指不同生態系統和景觀單元的空間關系, 如生態系統與景觀單元的大小、形狀、數量、類型及空間組合等。所涉及的過程包括自然過程(元素和水分的分布與遷移、物種的分布與遷徙、徑流與侵蝕、能量的交換與轉化等) 和社會文化過程(交通、人口、文化的傳播等)。目前, 結構與過程研究的科學問題主要集中在結構、功能、動態、驅動力、過程、機制等幾個方面。
(1) 結構關于結構的研究, 是重點探討地表系統的要素組成和空間分布特征, 如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的組成和分布格局、生態系統的空間異質性等。其中, 如何有效刻畫生態系統和景觀單元的結構特征, 構建具有生態學意義的格局指數是目前地理—生態過程研究中富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現代信息技術為獲取生態系統和景觀類型空間分布的基礎信息提供了強大技術支撐, 深入分析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對于全面提升結構分析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2) 功能系統的要素組成決定系統功能的發揮, 功能是不同系統要素與結構的外在體現。功能的研究主要分析陸地表層系統的結構演變與過程動態所表現出的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不同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研究、結構變遷與過程耦合下的資源環境效應等是目前功能研究的熱點問題。
(3) 動態動態變化是在結構分析的基礎上, 研究生態系統和景觀單元等的變化規律和特征, 解釋結構發生怎樣的變化、變化的地點以及變化的速度等問題。在動態變化的分析中, 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 對現狀的分析; 對未來變化的模擬。其中, 采取何種方法或技術刻畫動態變化的特征, 是學者們共同關注的話題。此外, 在動態分析的研究中, 對不同時期數據精度、分類系統等一致性的處理, 往往是進行動態分析的先決條件。
(4) 驅動力驅動力分析是在結構變化分析的基礎上, 揭示生態系統和景觀單元變化的原因和驅動機制, 以期為預測結構變化方向和制定相應管理對策等服務。驅動力包括自然驅動因子和人為驅動因子兩個方面, 其中, 自然驅動因子主要指對特定結構的形成與演變起作用的自然因素, 包括氣候、地貌、水文、土壤和自然干擾等; 人文驅動因子主要涉及到人口變化、技術進步、政治經濟體制變革、文化價值觀念改變等。在驅動力的分析中, 重點探討: 驅動因子選擇與關鍵因子甄別、驅動力分析方法確定、不同驅動因子在不同時空尺度上的功能和效應等。
(5) 過程陸地表層系統過程的研究內容涉及物理過程、化學過程、生物過程和人文過程等方面, 其研究將朝微觀深化和宏觀綜合兩個方向發展, 其關鍵在于系統中界面過程的綜合研究[18], 同時注重過程的格局分析[19]。目前, 地理—生態過程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水文循環過程與水量轉化、流域系統中物質遷移過程、土壤侵蝕過程、土地系統演變過程、土壤—植物—大氣連續系統過程、環境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生物多樣性變化過程、人文與文化過程等方面。
(6) 機制旨在揭示結構與過程的相互作用關系。在機制的研究中, 注重地理—生態過程與環境變化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重視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科學在揭示機制研究中的應用。模型作為地理—生態過程的定量表達, 是探討機制的重要途徑, 需要通過模型的手段開展機制的分析和情景預測研究。
2.1.2 綜合與集成綜合是地理學的本質和存在依據, 集成是綜合的演進與升華[20]。在地理學研究中, 需要綜合多學科的理論和知識, 選擇典型區域, 針對主要問題開展綜合
與集成研究。在地理—生態過程的研究中, 也需要綜合多種實驗觀測手段和研究方法開展綜合研究。在此基礎上實現地理—生態過程研究中的要素集成、過程集成和區域集成。
(1) 要素集成現代地理—生態過程受自然、生態、經濟、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將人類活動納入地理—生態過程, 對多種要素進行集成分析, 對于揭示結構與過程的演
變規律與特征具有重要意義。在要素集成的研究中, 要考慮自然社會經濟要素的集成和
相互作用, 也需要考慮要素的尺度效應。
(2) 過程集成黃秉維先生早在20 世紀50~60 年代就提出了綜合研究地表物理過程、化學過程與生物過程的學術思想[21]。過程集成強調地球表層系統各個過程之間的相互關聯, 注重自然過程與人文過程的耦合研究, 強調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理—生態過程的綜合研究, 突出自然地理過程與生態過程的耦合研究等。在過程集成中, 基于過程模型的模擬與預測研究是過程集成方法研究的重要內容。
(3) 區域集成地球表層系統不僅具有顯著的區域差異和地域分異規律, 同時也是
一個多層等級系統, 既有坡面—小流域—流域—區域—全球的不同尺度, 也存在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區域—全球的多個層次。在地理—生態過程的區域集成研究中,不僅需要針對不同尺度地球表層過程的發生機理展開研究, 更需要通過尺度效應分析和尺度轉換(尺度上推與尺度下推), 獲知其他尺度的信息, 開展多尺度研究, 從而體現研究對象的整體性。在尺度效應分析與尺度轉換中, 需要注意特征尺度選擇與尺度域劃分、轉換方法與模型構建、時間尺度與空間尺度的合理匹配、尺度轉換結果的不確定性分析等問題。
此外, 在綜合與集成的研究中, 也需要加強集成方法的拓展, 發揮計算機技術、應用數學方法、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在地理—生態過程研究中的作用, 開展基于對過程理解和定量闡述的模型研究, 如建立區域綜合模型、多尺度地理—生態過程模型等。
2.2 重點研究領域
2.2.1 尺度—結構—過程相互作用“尺度—結構—過程”是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核心理念, 結構影響過程, 過程改變結構, 尺度不同, 結構與過程的關系也將有很大的差異。其中, 結構是不同地理—生態過程與自然背景綜合作用的結果, 地理—生態過程的變化與發展影響和改變著陸地表層系統結構的形成, 從某種意義上說結構是各種地理—生態演變過程的瞬間表現。同時, 結構能夠從多個方面影響過程, 如生態系統的空間分布能夠影響局域地表溫度、養分豐缺、生物種群或其他物質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 景觀要素的變化可以影響景觀中的物質流和能量流等[22, 23]。
結構、過程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離不開其所依賴的尺度。地理—生態過程不同, 其相應的尺度也會有很大的變化。就研究粒度而言, 富營養化的研究往往在30 m 或更小粒度上展開, 而森林砍伐的粒度則多在100 m 以上; 就研究的幅度上, 葉片的生理過程一般發生在平方毫米/ 平方厘米的空間尺度和秒/ 分鐘的時間尺度上, 而景觀動態過程的研究則需要考察幾百/ 幾千平方公里的空間尺度和十年/ 百年的時間尺度[24]。結構與過程的關系會因研究尺度的不同而發生明顯的變化, 如在不同尺度上, 土地利用結構與土壤養分、土壤水分、水土流失的影響機制并不相同[4], 中小尺度上的研究成果并不能滿足大規模綜合治理與開發的需求。
尺度—結構—過程的相互作用研究是現代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重點領域, 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 針對單一尺度分析結構與過程的作用機理;
(2) 探討不同尺度之間結構或過程變化的規律和特征, 并分析其尺度效應;
(3) 基于不同尺度結構與過程的作用關系和尺度效應分析結果, 進行多尺度綜合研究和尺度轉換研究;
(4) 探討不同尺度劃分體系(如時間尺度、空間尺度、過程尺度、觀測尺度、模型尺度等) 對結構、過程、結構與過程作用關系的影響效應;
(5) 其他研究, 如多尺度模型研究、尺度轉換不確定性分析研究等。
2.2.2 自然—經濟—社會要素相互聯系當代地理學作為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與關系及其時空規律的科學, 其研究內容主要面向當前世界性的人口、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25]?,F代地理—生態過程的研究, 必然注重自然、經濟、社會等多因素的綜合研究, 注重人類活動與環境變化的關系[19]。
在自然—經濟—社會要素相互聯系的研究中, 地理—生態過程重點探討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 自然、經濟、社會單一系統內部的要素、過程時空變化規律與特征;
(2) 自然、經濟、社會不同類型的要素、過程之間的相互影響與作用機理;
(3) 自然、經濟、社會不同系統之間多要素或過程之間的綜合與集成;
(4) 地表系統在自然、經濟、社會共同作用下的變化規律與發展趨勢;
(5) 其他研究, 如復合系統基礎理論創新等。
2.2.3 地貌—水文—生態過程相互耦合地貌過程、水文過程和生態過程是地理學、生態學研究的傳統優勢領域。在早期的研究中, 往往關注單一過程的研究, 而對兩兩過程或多種過程的綜合研究不夠。然而, 多種過程的耦合作用機理往往是識別系統動態演變的關鍵所在。在全球環境變化的背景下, 地貌過程—水文過程—生態過程的耦合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 地貌過程—水文過程—生態過程的耦合研究重點關注地形發育、徑流形成、污染物遷移、土地退化、生態系統調控等領域, 其重點研究內容有:
(1) 人類活動影響下的生態—水文過程;
(2) 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
(3) 流域水、沙及化學物質遷移過程;
(4) 其他研究, 如耦合模型開發等。
2.2.4 地理—生態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研究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并尋求解決其中關鍵問題的途徑, 為區域整治提供理論基礎和決策依據, 是當代地理學和生態學服務社會的重要方面。目前急需解決的資源環境問題包括水資源供應危機、土地質量急劇下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益嚴重、災害頻發等問題, 這些資源環境問題的解決往往和地理—生態過程的調控密切相關。探討地理—生態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的關系是目前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重要方面。
地理—生態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研究的重點內容有:
(1) 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與全球變化;
(2) 流域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及其資源、環境和災害效應;
(3) 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變化過程及生態環境效應;
(4) 城市化過程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與效應;
(5) 生態系統過程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6) 地貌過程與災害效應等。
3 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發展趨勢與方向
3.1 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發展趨勢
現代地理—生態過程研究正跨越不同時空尺度, 開展多學科的交叉和融合, 從近期發展看, 地理—生態過程研究具有以下明顯的動態和趨勢。
(1) 系統化系統化是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重要方向。地理—生態過程是以系統論為基礎, 以陸地表層系統、環境系統、人地系統等為對象開展研究。在系統化研究中,需要探討系統的內部要素與結構組成、系統層次與相互關聯、系統動態與外部環境的相互關系, 揭示全球變化背景下地理—生態過程與地表系統演變的作用關系, 探求系統協調發展的機制與途徑。
(2) 綜合性綜合性是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重要特色。在地理—生態過程的綜合研究中, 不僅要在分析要素與要素關系、要素與過程關系、過程與過程關系的基礎上開展要素綜合和過程綜合, 也要在尺度效應分析和尺度轉換的基礎上開展區域綜合研究。在區域綜合研究中, 不僅需要聚焦危機區、脆弱區或熱點地區, 針對獨特區域開展獨特問題的綜合研究[26]; 同時也應具有全球化視角, 開展跨國或全球尺度的研究。此外, 也應注重總結性的綜合研究[27], 基于重要地理區域科學數據構建國家級的地理科學基礎平臺,為進一步創新研究提供基礎。
(3) 交叉性地理—生態過程研究本身就屬于學科交叉的范疇。隨著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全球性問題重要性的日益突現, 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交叉性特點將愈加明顯, 自然與人文的交叉、科學與技術的交叉、多學科交叉成為地理—生態過程研究不可逆轉的趨勢, 地理學、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大氣科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不同學科對于地球表層系統的共同關注, 在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的同時, 也為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深入發展提供了機遇。
(4) 應用性地理—生態過程的未來研究, 將積極拓展科學研究的應用領域與范圍,在環境與災害管理、生態系統管理、國土綜合整治、全球環境變化、土地退化防治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開展應用研究, 以滿足國家需求, 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服務。
3.2 地理—生態過程的重大研究論題
地理—生態過程作為當代地理學、生態學及相關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和前沿領域,在未來的研究中, 需要整合科技資源, 針對以下領域和內容開展工作。
(1) 地表系統中的物質、能量和生物流過程研究其中重點加強生態水文過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人地相互作用過程、全球碳氮循環等研究; 注重界面過程和不同類型過程的耦合; 注重野外觀測、試驗分析、空間信息技術、數學模型等研究方法的綜合應用。
(2) 地表環境變化的驅動力、過程和效應研究主要分析陸地表層系統、環境系統和人地系統演變的自然和社會經濟驅動, 分析不同結構和過程的時空變換特征, 探討不同變化情景下的資源、環境、生態和災害效應。
(3) 區域綜合和區域內異質性研究區域綜合研究有待于加強區域綜合實驗研究、區域綜合的方法與模型應用; 同時針對區域內的時空變異, 開展區域內景觀多樣性與異質性、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研究。
(4) 尺度推繹與轉換尺度問題是地理—生態過程研究中極富有挑戰性的課題。針對不同的尺度劃分體系(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區域、全球; 坡面、集水區、流域、區域、全球), 開展尺度推繹與轉換的理論基礎研究和區域實驗研究, 發展尺度推繹與尺度轉換的方法和模型。
(5) 地理學的整體性研究整體性是地理學的特色, 在當前環境變化研究中, 基于系統分析的整體性研究愈加重要[19]。目前, 地理學的整體性研究亟需加強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融合, 注重環境變化與規劃、土地利用變化與規劃、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研究, 突出人類活動對環境和過程的影響, 探討模型模擬研究在地表系統整體性中的作用。
(6) 方法論創新方法論創新是推動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重要途徑。需要加強非線性科學和復雜性科學在地理系統研究中的應用, 開發研制或發展地理過程模型、多尺度綜合模型等, 加強模型的有效性檢驗與驗證。
(7) 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應用在地理—生態過程的理論與創新的基礎上, 積極加強應用研究, 其中重點加強的領域有: 水循環與水資源、地貌過程與工程和災害防治、氣候變化及其效應、生態過程與生態系統恢復和保護、土地退化過程與治理、人地相互作用過程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全球變化的區域適應研究等。
3.3 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幾點建議
我國在地理—生態過程這一領域已經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 并取得許多重要的研究進展。但是, 與國際相關研究的發展相比, 我們還有明顯差距。為了更好地開展地理—生態過程的研究, 服務于學科發展與國家需求, 在未來研究中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加強觀測、實驗、調查與模擬獲取數據是開展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前提和基礎。目前, 我國已經建立了長期野外觀測與研究臺站網絡, 為監測我國資源環境動態、推動地理學與生態學的發展、服務于國家需求和政府決策提供豐富的數據基礎。然而,很多研究還缺少第一手的觀察與監測數據。因而, 在未來的研究中, 要加強觀測、實驗和野外調查, 注重數據監測的長期性、監測手段與方法的一致性。同時, 加強地理—生態過程的模擬研究, 發展基于觀測的過程模擬模型。
(2) 加強遙感與野外觀測的結合遙感手段是目前快速獲取地表信息, 開展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重要手段。然而, 由于時間分辨率與空間分辨率的限制, 遙感數據的解譯結果往往具有不確定性。因而, 在基于遙感手段開展野外調研和數據分析的過程中,需要加強野外的同步觀測, 將遙感調查結果和野外觀測數據相結合, 提高地理—生態過程研究的準確性。
(3) 加強區域綜合和全球研究在我國目前地理—生態過程的研究中, 區域的綜合研究已有較多的案例, 但是缺乏基礎理論創新, 多尺度綜合研究的內容也并不多見; 同時, 在地理—生態過程領域, 我國具有全球性視野的研究非常匱乏。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國學者要關注全球的問題, 積極開展跨國或全球尺度的研究。
(4) 加強學科交叉, 特別是一級學科的交叉學科交叉點往往就是科學新的生長點、新的科學前沿, 這里最有可能產生重大的科學突破, 使科學發生革命性的變化[28]。然而,從目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申報情況可以看出地理學者有意開展交叉研究的項目比例較低[29], 地理學家們對于自然與人文的綜合研究相對薄弱, 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家需求。因而, 在今后的研究中, 亟需加強學科交叉, 將其他學科, 如生物學、物理學、化學、數學、信息科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應用到地理—生態過程的研究中, 以期取得突破與創新。
參考文獻(Refer ences)
[1] Crutzen P J. Geology of mankind. Nature, 2002, 415(6867): 23.
[2] IGBP. Global change and the earth system: a planet under pressure. IGBP Science 4,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Programes, 2001.
[3] Leng Shuying, Song Changqing. Review of land surface geographical process study and prospects in China.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5, 20(6): 600-606. [ 冷疏影, 宋長青. 陸地表層系統地理過程研究回顧與展望. 地球科學進展,2005, 20(6): 600-606.]
[4] Fu Bojie, Chen Liding, Wang Jun et al. Land use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Quaternary Sciences, 2003, 23(3):247-255. [傅伯杰, 陳利頂, 王軍等. 土地利用結構與生態過程. 第四紀研究, 2003, 23(3): 247-255.]
[5] Margaret A P, Emily S B, Elizabeth A C et al. 21st Century Vision and Action Plan for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Report from the Ecological Visions Committee to the Governing Board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org/ecovisions/.
[6] Franoise B, Jacques B. Landscape Ecology: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ew Hampshire: Science Publishers,Inc., 2003. 18-24.
[7] Goldewijk K K. Estimating global land use change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The HYDE database.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01, 15(2): 417-434.
[8]WWW.Living planet report./abelard.org/news/ecology2004.php#wwf_report. [9] Vorosmarty C J, Sahagian D.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 of the terrestrial water cycle. BioScience, 2000, 50(9): 753-765.
[10] Oki T, Agata Y, Kanae S et al. Global assessment of current water resources using total runoff integrating pathways.Hydrological Sciences, 2001, 46(6): 983-995.
[11] Dumanski J, Pieri C. Land quality indicators: research plan.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0, 81:93-102.
[12] Oldeman L R, Hakkeling R T A, Sombroek W G. World map of the status of human induced soil degradation: an explanatory note. International Soil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Centre, Wageningen, NL, 1990.
[13] Thrift N. The future of geography. Geoforum, 2002, 33: 291-298.
[14] Fu B J, Zhao W W, Chen L D et al. A multiscale soil loss evaluation index.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6, 51(4):448-456.
[15] Odum E P. The strategy of ecosystem development. Science, 1969, 164: 262-270.
[16] Cao Mingkui.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ecosystem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Anthropocene Era . 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Human Activities and Ecosystem Change, Dec.30, 2005. [ 曹明奎. 人類世時期生態系統研究和管理面臨的挑戰. “人類活動與生態系統變化”創新團隊學術討論會, 2005 年12 月30 日, 北京.]
[17] Chen Changdu. To follow the world's new tendency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in developing China's ecology. Science& Technology Review, 1996, (2): 7-9. [陳昌篤. 注目世界動向: 迎接21 世紀中國生態學新發展. 科技導報, 1996,(2): 7-9.]
[18] Zheng Du, Chen Shupeng. Progress and disciplinary frontiers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1, 16(5): 599-606. [鄭度, 陳述彭. 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 地球科學進展, 2001, 16(5): 599-606.]
[19] Gregory K J. The Changing Nature of Physical Geograph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2000. 125-131,275-289.
[20] Ge Quansheng, Wu Shaohong, Zhu Liping et al. Some idea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geography in the 21st century.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3, 22(4): 406-415. [葛全勝, 吳紹洪, 朱立平等. 21 世紀中國地理學發展的若干思考. 地理研究, 2003, 22(4): 406-415.]
[21] Huang Bingwei. Some key tendencies of physical geography.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60, 26(3): 149-154. [黃秉維.自然地理學一些最主要的趨勢. 地理學報, 1960, 26(3): 149-154.]
[22] Pickett S T A, Cadanasso M L. Landscape ecology: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ecological systems. Science, 1995, 269(21):331-334.
[23] Reiners W A, Driese K L. Transport Processes in Nature: Propagation of Ecological Influences through Environmental Spa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91-267.
[24] Buttenfield B P, Cameron D R. Scale effects and attribute resolution in ecological modeling. In: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ting GIS and Environmental Modeling (GIS/EM4): Problems, Prospects and Research Needs,2000.
[25] Song Changqing, Leng Shu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of modern geography and progresses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in China.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5, 20(6): 595-599. [宋長青, 冷疏影. 當代地理學特征、發展趨勢及中國地理學研究進展. 地球科學進展, 2005, 20(6): 595-599.]
[26] Cai Yunlong, Lu Dadao, Zhou Yixing et al. National demands for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ese geography.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6): 811-819. [蔡運龍, 陸大道, 周一星等. 中國地理科學的國家需求與發展戰略.地理學報, 2004, 59(6): 811-819.]
[27] Lu Dadao. Some key issues concerning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58(1): 3-8. [陸大道. 中國地理學發展若干值得思考的問題. 地理學報, 2003, 58(1): 3-8.]
篇8
【關鍵詞】創新能力 培養 地方院校 地理科學專業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12C-0031-03
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加強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對國家、地方、高校以及大學生個人都極其重要。國外許多高校通過組織學生全面參與科研等方式進行研究型創新實踐學習,培養創造性人才。我國許多高校也正在大力推動本科生加強科研活動,開展實驗調查等,以促進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然而,目前我國地方高校數量占全國高??傮w的大部分,它們與重點研究型高校相比,在為學生提供的科研項目、資金及科研平臺及實驗設施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這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方面,必須努力尋找與本地區、本校情況相適應的因地制宜的創新途徑。而探索有效的創新實踐教學途徑則是地方高校彌補不足的最重要方式。創新能力就是推陳出新的能力,具體是指人們運用知識和理論,在科學、藝術、技術和各種實踐活動領域中不斷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新思想、新理論和新方法的能力。本文以貴州省凱里學院為例,探索如何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一、地理科學專業加強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研究和解決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問題。吳傳鈞院士認為,地理科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的交互關系與作用的科學。地理科學作為一門綜合性專業,已經在社會經濟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其人才培養目標已經不僅是為中學基礎教育培養合格的地理學科教師。地理科學研究對象的綜合性還決定了實踐教學是地理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強地理專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不僅可促使學生深刻理解地理環境事物發展與演變規律、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結構等知識,還對培養地理科學專業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為國家構建戰略創新體系提供支持具有重要基礎意義。
二、地方院校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面臨的困境
凱里學院作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因其建設時間較短,在學科建設方面與國內許多高校相比,還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在建立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機制方面還面臨許多困難。
從凱里學院內部因素來看,存在以下幾方面不足:師資隊伍不完備,整體教學與科研隊伍水平不高;實踐、實驗教學設施不完備,考核評價體系不完善,激勵等管理體制不健全;實驗實踐基地數量少,資源整合利用度低,沒有充分發揮實踐實驗設施、基地的效能;實踐教學方法還存在不足,對促進創造性和創新思維發展的方法還較少。
從凱里學院所處區域環境看,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劣勢:區域經濟落后,地方財政資金支持力度小;生源質量不突出,教育資源整體匱乏;地處西部山區,地理區位條件差,對高級人才吸引力弱;當地社會企業數量少、層次低,對高校實踐支持力度弱,能提供校外實習基地數量少,產學研實踐平臺層次與水平低。
目前,凱里學院在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過程中,在人才創新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的優化設計,因地制宜地構建合理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與方案、高效的管理制度、評價考核體系等方面都亟待提高,并且還面臨著資金不足等問題。因此,努力探索、研究適宜本地院校的創新能力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出優秀的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地方、國家的經濟發展等也具有重要意義。
三、構建培養創新能力的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目前,不少學者進行了地理科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例如,朱愛琴對地理科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提出了地理過程實驗模塊、地理教育實踐模塊、地理應用實踐模塊、地理技術實踐模塊。
1986年錢學森提出,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并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它可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楊開忠認為科學體系應是客觀存在的科學研究分工和協作發展的系統反映,并總結和概括出地理科學體系包括地理科學哲學、基礎地理科學、應用地理科學和技術地理科學四個層次。構建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也應該是以科學的地理科學體系為基礎。本文以錢學森、楊開忠等人構建的地理學學科體系為基礎,根據凱里學院地理科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實際情況,進行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將其分為地理科學基礎實踐課體系、地理科學應用實踐課體系、地理技術實踐課程體系、地理科學綜合創新實踐課程體系。
(一)地理科學基礎實踐課程體系。主要是通過地理科學專業課程的實驗、實踐去深刻認識地球表層,理解人地相互作用關系及過程。包括核心基礎實踐課程與基礎實踐課程。
核心基礎課程有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氣象學與氣候學、綜合自然地理學、植物與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與地貌學等。基礎地理科學是核心基礎地理科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合作領域。主要有人文地理學、環境生態學、文化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專業課程。
在基礎實踐課程體系中,通過設置驗證性和探究性等形式,在室內、室外分別進行觀察、測試、分析、考察及綜合自然地理實習等實踐訓練,培養學生對實驗操作、數據采集、分析處理等能力,并通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去分析、研究、探索出結論,促進學生在實踐訓練中對地理現象、地理環境客觀規律、人地關系的深刻認識,培養并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地理科學應用實踐課程。主要是把基礎地理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系統地應用于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問題。主要包括地質、環境、資源、生態、城市、經濟、社會等領域。主要的應用實踐課程有經濟地理學、巖溶學及應用、區域分析與規劃、旅游地理學、鄉村旅游學、環境學概論、可持續發展理論、區域經濟學、城市地理學、災害地理學、生態旅游學等。
在應用實踐課程體系中,主要讓學生通過室內資料準備與分析,室外實地綜合考察、觀測、調查研究,去獲得地理環境中自然要素、人文、社會、經濟、環境等各方面的數據資料,運用地理科學專業知識去分析與研究地理環境中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各方面及綜合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與辦法的實踐訓練,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科學專業思維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地理科學技術實踐課程。技術實踐課程是專門研究和開發地理科學技術手段的科學,是地理科學的技術支持系統,它包括傳統地圖測量技術、數學分析方法、新興信息計算機技術與“3S”技術,是地理學與計算機、信息學、圖像學、遙感、衛星等新興技術的結合。主要技術實踐課程有地圖學與測量學、遙感概論、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地理學的數學方法應用、計量地理學等。
在技術實踐課程體系中,主要讓學生在運用計算機技術實踐中,通過對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遙感技術掌握及相關軟件技術運用,對數字化地圖、遙感影像等資料中提供大量的地理信息數據資料,進行提取、分析運用的實踐訓練,以及運用數學方法對地理事物的空間規律的分析、建模的實踐訓練,建立認識、分析地理空間事物信息系統的新思維、新思路、新技能。
(四)地理科學綜合創新實踐課程。主要是地理教學技能與理念的培訓實踐,以及科技競賽、科研課題、學術(畢業)論文寫作等綜合性創新能力訓練的實踐,它還是運用地理科學專業知識水平及創新實踐能力的綜合體現。包括教育教學實踐訓練、科研課題研究實踐訓練、學術(畢業)論文寫作實踐、科技競賽實踐訓練等。綜合實踐課程有地理教學論、中學地理教學技能與教材精讀、教師教學技能訓練、教學見習、社會綜合實踐調查、學術規范與論文寫作、畢業論文寫作講座等課程。
在綜合創新實踐課程中,主要讓學生參與課程教學技能的訓練與實踐,通過主持或參與課題研究過程的實踐及撰寫學術(包括畢業論文)論文等實踐訓練形式,逐步培養具備良好的中學地理教學技能的能力,培養具有較強的信息處理、數據分析、研究寫作等科學研究能力。
從地理科學專業創新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結構可知(參見圖1):基礎實踐課程是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基礎,側重于對自然環境特征及其演化規律認識的實踐訓練;應用實踐課程側重于對自然環境整體系統中的社會經濟、環境等問題認識與研究的實踐訓練;技術實踐課程側重于培養學生運用新技術與方法進行地理科學領域進行研究的實踐訓練,它也是當代研究地理科學領域的重要技術手段和工具;綜合創新實踐課程則是綜合運用地理科學專業知識進行教學技能、科學研究能力的實踐訓練。其中基礎實踐課程與應用實踐課程體系在地理科學創新實踐教學體系中,起著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基礎知識鋪墊作用,技術實踐課程體系起著訓練學生具備運用地理科學系統理論與方法、先進信息技術與數學方法進行綜合實踐創新的技能,綜合創新實踐課程體系則是訓練、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科學知識、理論與技術進行實踐創新的能力。
圖1 地理科學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結構
四、地理科學專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教學措施
凱里學院盡管在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過程中面臨許多困難,但也在不斷向國內外優秀高校學習,努力尋求適宜的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途徑,不斷彌補不足,并根據本學院及地理科學專業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以下幾方面的實踐教學措施。
(一)重視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建設。地理學是對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與關系及其時空規律的科學,因此地理科學專業對學生具備良好的科學與人文素質提出很高的要求。通過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可以使科學與人文教育的緊密結合。學生不僅可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外,還可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為綜合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哈佛大學等世界名校對通識教育課程建設非常有特色,要求學生所學知識必須包含文、理兩大領域的基礎知識,通過多學科知識的結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創新能力。因此,加強通識課程體系的建設,對促進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基礎作用。
(二)打造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的教學平臺。地理科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區域野外實地觀察力、運用“3S”技術處理區域地理空間信息的能力、區域經濟綜合分析的能力等。通過打造建設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的教學平臺,促進學生在參與科研過程中去創新、設計實驗過程,主動觀察、分析地理科學現象,促進其創新思想與創造力的形成。
(三)重視實驗室和實踐基地的建設與管理。雖然凱里學院資金困難是其實驗室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但只有加強建設才能為學生提供最好的創新實踐平臺。在建設過程中,應該注意厲行節約、務實,集中資金優先購買急需的設備。加強對高水平實驗技術人員的培育與引進,注重引進教學與實驗兼具的“雙師型”人才。對實驗室的管理,從實驗室管理制度與學校實驗室資源整合等方面加強管理,充分發揮全校所有實驗設備、設施的功效。
實踐基地建設是地理科學專業創新實踐教學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選擇典型的、具有區域綜合性強及區域特性突出的實踐教學區,作為穩定野外實踐教學基地,是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必須達到的要求。凱里學院充分利用黔東南州及周邊區域特色,有效地建立自然、人文景觀為實習實踐基地。如劍河縣八郎國家地質公園、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風景區等極具區域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觀作為實習基地。此外,還應積極加強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管理,改變以前將其作為實踐場所的觀念,尋求與實踐教學基地所在單位深入合作途徑,建立校企互利機制,促進實踐基地建設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四)加強教師創新實踐教學素質的建設。高素質創新實踐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具有創造能力的教師隊伍。只有教師具備地理科學專業的前沿理論以及對相關交叉學科的最新理論有深入理解,才能在教學中講出新思路、新方法,并引領學生在科研實踐中去創新、探索。當教師具有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時,才能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開展有利于創新實踐培養的教學組織形式,從而培養出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學生。
(五)建立地理科學專業實踐課程的質量考核與評價體系。合理、有效的實踐課程質量考核與評價體系是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制度保障。地理科學專業實踐教學考核評價體系需要從實驗室實驗、野外實踐基地的調查研究、教學技能訓練與見習等幾方面分別進行建立,從實驗實踐的準備、流程設計,實驗實踐參與過程,實踐作業及教育實習效果等幾個環節進行考核,其中實踐作業按實驗報告、實踐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等形式進行評價。從學生與教師的角度分別建立考核體系,并對考核體系建立量化考核指標。
總之,高校肩負著培養學生具備創新實踐能力的歷史重任。雖然地方高校在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方面還存在許多限制性因素,但只要能因地制宜制訂創新實踐人才培養方案,從教師隊伍、實踐課程體系、實驗室建設與管理、實踐基地建設及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做好創新實踐基礎工作,提高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定能建設優良的創新實踐人才培養基地,為我國經濟建設與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參與文獻】
[1]陳曄,徐晨.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與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1(3)
[2]鮑玉珩.美國大學的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策略與模式[J].電影評價,2012(22)
[3]曹建,王海欣,朱若珊.以本科生科研促進創新能力培養―北京大學的個案研究[J].中國高??萍?,2003(1)
[4]王亞娟.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之路徑探析[J].價值工程,2011( 14)
[5]付軍龍,溫恒福,王守紀.大學創新教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6)
[6]吳傳鈞.論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人地關系地域系統[J].經濟地理,1991(3)
[7]朱愛琴,周勇,謝雙玉.地理科學專業“模塊式、層次化”實驗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0)
[8]錢學森.關于地學的發展問題[J].地理學報,1989(3)
[9]楊開忠.論地理學體系建設[J].地理學報,1991(4)
[10]鄭度,陳述彭.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J].地球科學進展,2001(5)
[11]吳懷宇,程光文,丁宇.高校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探索[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基金項目】凱里學院校級教學改革與研究一般項目(JG201338)
篇9
關鍵詞:低碳社區;低碳理念;規劃策略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are beginning to reach out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oad has been worldwide recognition, low carbon as a kind of idea has begun to permeate every aspect. This article is combing through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y of the low carbon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low carb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low carbon community planning strategy.
Keywords:Low carbon community;low carbon idea;pla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5-0097-02
1 引言
隨著全球經濟規模和人口的日益增長,能源使用過程中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來越高,全球氣候變暖成為不爭的事實。在這背景下,“低碳發展”、“低碳社會”、低碳經濟“等相關概念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低碳其實就是在社會生活和建設中倡導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這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飛躍,是一場涉及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全球性革命,其目的在于通過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經濟來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
“低碳理念”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倡導低碳生活、養成低碳意識是促進低碳社會建設的根本。社區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環境,它不能僅僅簡單地界定為人們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場所,它需要涵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應該是社會―經濟―自然三個子系統相結合的復合生態系統。一處優秀的社區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居住功能,還在于它所體現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環境。因此,在社區中落實低碳理念,是低碳城市宣傳教育的主要場所之一。低碳社區是通過資源、交通、能源、建筑等綜合手段,來盡量減少社區規劃建設和居民使用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人們可以從辦公、休閑、居家和出行方式等方面來營造低碳社區。低碳社區是我國城市化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是決定中長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成效的重要因素,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城市的客觀要求。
當前的大多數社區存在規劃建設不合理、資源浪費、居民環境意識不夠強等問題。低碳社區貫徹了環保的概念,其建設將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創造出和諧共存的生活空間。更為重要的是,低碳社區可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其規劃建設會涉及到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和節能建筑技術等的應用,必將推動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而提高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 基本概念
2.1 關于社區
社區概念的起源普遍認為是在1887年德國社會科學家F?滕尼斯著作《社區與社會》中第一次比較系統提出的。德文“Gemeinschaft”一詞一般譯為“共同體”或“社區”,滕尼斯認為社區是指由同質人口組成的關系親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會團體,是具有共同性或認同感的社會關系。從此以后,社區才開始作為一個社會學概念出現在社會學家研究的領域。隨后,美國行為地理學家查爾斯將“Gemeinschaft”譯成英文Community,意思是指公社、團體、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一般是與它所處的地域休戚相關,不同的地域特點呈現出不同的社區形態,它標志著社區開始作為一個研究對象進入人文地理學家的視野。20世紀30年代,美國芝加哥學派R?E?帕克認為社區是社會團體中個人與社會制度的地理分布,這種想法得到很多人的認同,持有這種說法的人被稱為社區研究中的“區位學派”,社區開始作為一個地理性概念逐漸引起大家關注。20世紀30年代,以為代表的我國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生第一次將英文“Community”譯成中文“社區”,自此社區作為研究對象進入我國學者的視野。
2.2關于低碳
低碳的概念最早是以“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的。2003年英國的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被認為是低碳經濟概念的源頭,此后便引起全世界廣泛的關注。2008年日本制定的“低碳社會行動計劃”第一次引入了低碳社會的概念。低碳的發展觀,其觸角已經延伸到建筑,生產、交通、生活方式各個方面。工業革命到現在,人類已經對地球造成了不可彌補的傷痕,人類未來的發展再也不能以無所顧忌地消耗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必須倡導社會、經濟與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將低碳理念貫徹落實,科學合理地規劃城市社區發展,使城市建設向著可持續發展的路線邁進。
2.3低碳社區概念和形式
帕克最早把達爾文的生物競爭等概念引入城市社區中,提出了生態社區的概念。此后社區的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地理學、生態學和社會學的研究之中。傳統意義的社區是指占據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會特征的人類生活共同體,由鄰里構成。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社區逐漸突破了固定地域空間的限制,發展成為涵蓋了傳統地域空間、生活空間、職業空間甚至虛擬空間的多元化的空間形式,強調社區是人與人聚集并相互產生影響的關系。
不同空間形式下所形成的不同社區對構建低碳社區均可發揮積極作用,歸納起來在低碳社區中有以下四種形式:基于職業空間的社區形式,這是指人類活動空間在工作場合中的擴展,具體說來涵蓋企業組織和辦公室等;基于地域空間的社區形式,這是傳統社區所討論的范疇,具體包括區域、城市、居住區等;基于生活空間的社區形式,包括非政府組織和俱樂部等;基于虛擬空間的社區形式,是指在計算機信息化時代人類在利用高新技術手段所形成虛擬空間中活動空間的擴展,這類社區沒有形式沒有固定的成員,比如網絡社區、微博等??傊?,構建低碳社區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鼓勵社區居民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進而影響社區中其他成員,影響整個社區的環境,以達到降低社區總碳排放的目的。
3 建設低碳社區的必要性
低碳經濟的實質是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的一次新變革。據統計,國外低碳城市能源消費的38%來源于居住用能,33%是各種公共建筑和商業建筑用能,交通用能占到22%,而即便是在倫敦這樣的大都市,工業用能也才占到城市能源消耗的7%。社區是城市組成的基本單元,也是城市居住、交通、公共設施等各種性質用地和建筑的主要載體,可見社區是城市能源消費的主力軍。因此將低碳理念引入社區建設中,通過社區規劃、建筑設計、社區管理等多種綜合手段能夠從根本上支持低碳經濟建設。
4 低碳社區的規劃策略途徑
4.1 運用空間設計方法,優化空間形態,合理控制能耗
在社區的前期概念性規劃階段要重視運用空間設計方法,優化空間形態,合理控制社區能耗。社區的空間形態與所處的當地地域氣候有關。在寒冷的地域,傳統建筑物成院落圍合,以利于保溫防寒,比如北方的四合院等等(見圖1)。而在氣候相對溫暖的地區,建筑物結構以板式較多,其有利于通風采光。住宅規范有一定的恒濕標準,其建筑外形也盡量規整、集中,有利于降低人工空調費用。建筑物外立面面積越小,能量的消耗也就越小。在濕熱地區的群體建筑組合中,為了引進自然風,東南面需要盡量開敞,而西北面則封閉一些較好;長條的建筑類型,中間部位需要開口或者首層架空等。
4.2 合理建筑布局,完善日照環境,充分利用太陽能
1)完善日照環境。在總體布局中,首先應滿足規劃對于建筑的日照要求,然后通過日照分析軟件對社區日照環境進行測算,調整優化建筑布局(南北向布局),并盡可能多地設計南北朝向的板式住宅,保證每戶都有良好的日照環境(見圖2)。每戶朝南的房間都可設置大面積的落地窗,這樣既可以保證享受充足的陽關又可以使人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此外根據社區室外日照情況合理布局綠化植物和公共空間,使人活動的空間和植物生長的環境獲得更充足的條件。
2)太陽能的利用。規劃主要從太陽能路燈設計和太陽能熱水系統設計這兩方面來體現對太陽能的利用:a.社區公共照明規劃應盡量采用太陽能照明系統,其中包括景觀與庭院照明、小區步行道與車行道照明等;b、充分利用新型太陽能熱水器技術,同時要確保太陽能熱水器的外觀與住宅建筑立面協調統一(見圖3),以期達到經濟、節能和美觀的目的。 通過對綠色環保的太陽能源的充分利用,為社區的開發和推廣增加了新亮點。
4.3完善空間布局,倡導綠色交通
低碳社區的空間布局規劃應該考慮采用“鄰里結構”,其實就是以人的步行距離范圍來設定鄰里空間尺度,減少機動車的使用率,這樣就可以使居民不需要駕駛汽車就能夠滿足基本的購物、休閑要求。同時,城市發展應當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系統,逐步實現數字交通,建立健全交通法規,盡量減低交通能耗,以及提倡步行等方法在社區中推行綠色交通,使綠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5 結語
隨著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低碳社區作為一種生命力極強的社區模式,必將隨著生態意識越來越普及而為人們所接受和認同。本文從低碳社區的規劃設計角度做闡述,總結出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的低碳規劃策略,這些低碳策略必將推動城市低碳經濟的發展,并最終通過生產技術的提升,提高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劉志林.戴亦欣.董長貴.等.低碳城市理念與國際經驗[J].城市發展研究,2009.16(6):1-12.
[2]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社區及其實踐[J].城市問題,2008.159(10):91-95.
[3]辛章平.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8(4):99.
[4]黃文娟等.低碳城市社區規劃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1).
[5]陳群云.喻定權.我國建設低碳城市的規劃構想[J].現代城市研究,2009.16(11):17-19.
篇10
關鍵詞:環保;節能;探討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the old city, the city scale, frame, roads and infrastructure has been difficult to load the capacity, can no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new district can effective evacuation center City high density flow, solve many city problem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develop big city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evacuation of the population functions, make it become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or region has become the revitalization of local is declining economic revival.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city livable new district is local governments for governance, a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round the compet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new city construction like a raging fire in science should be good staff, correct guida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aving; discussion
中圖分類號:TE08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1、新型節能環保建筑材料
在城市擴建、改建過程中,隨著舊建筑物拆除、清理工作的結束,接下來要進行的是題是對嶄新建筑物的構建。建筑師們除了對新建筑的外觀和內部結構進行精心設計以外,還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便是建筑材料的選用。為了滿足人們對居住及工作環境保溫、光、聲等方面舒適度的要求以及對新建筑物節能環保性能的要求,新型節能建材的大量使用將成為當前城市發展建設的新趨勢。在建筑中使用各種節能建材,一方面可提高建筑物的隔熱保溫效果,降低采暖空調能源損耗;另一方面又可以極大地改善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工作環境。
1.1新型建筑節能材料分類
在眾多建筑材料中,建筑物的圍護結構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建筑物的能耗,維護結構主要包括:墻體、屋面、門窗和玻璃。在當前的科學技術推動下,這些結構在制作過程中開始使用越來越多的建筑節能新材料和新技術。
1.1.1 新型墻體材料
墻體材料在房屋建材中約占70%,是建筑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物能量的損耗約50%來自墻體。新型墻體材料主要包括磚、塊、板等,如粘土空心磚、摻廢料的粘土磚、非粘土磚、建筑砌塊、加氣混凝土、輕質板材、復合板材等。在我國墻改工作初期,墻體材料主要為實心黏土磚,實心磚對材料需求大、保溫隔熱性能比空心磚差,經過墻改后,實心黏土磚逐步被空心粘土磚所替代。
1.1.2 節能門窗
建筑門窗是建筑物熱交換、熱傳導最活躍、敏感的部位,其熱損失是墻體的5倍。門窗的節能約占建筑節能的40%左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節能門窗的制造材料從單一的木、鋼、鋁合金等發展到了復合材料,如鋁合金一木材復合、鋁合金一塑料復合、玻璃鋼等。目前我國市場主要的節能門窗有:PVC門窗、鋁木復合門窗、鋁塑復合門窗、玻璃鋼門窗等。
1.1.3 節能屋面
用于屋頂的環保節能型建材有玻璃棉或礦物棉氈(墊),這些保溫材料與裝飾貼面復合而成的天花板,能減少閣樓空間與屋頂天花板之間的傳熱系數,起到隔熱保溫的作用。
1.1.4 節能玻璃
除結構外,對門窗節能性能影響最大的是玻璃的性能。玻璃是重要的建筑材料,隨著對建筑物裝飾性要求的不斷提高,玻璃在建筑行業中的使用量也不斷增大。然而,當今人們在選擇建筑物的玻璃門窗時,除了考慮其美學和外觀特征外,更注重其熱量控制、制冷成本和內部陽光投射舒適平衡等問題。目前我國市場主要的節能玻璃有:中空玻璃、真空玻璃、熱反射鍍膜玻璃、鍍膜低輻射玻璃、泡沫玻璃等。
2、人居環境的定義及發展
人居環境的定義:人居環境科學就是以人類居住的環境科學這一要領范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學科。它是探索研究人類因各類生存活動需求而構筑空間、場所、領域的學問,是一門綜合性的以包括鄉村、集鎮、城市等在內的以人為中心的人類聚居活動與以生存環境為中心的生物圈相聯系,加以研究的科學和藝術。
人居環境的發展:2001年《人居環境科學導論》出版以來,中國人居環境科學研究從概念走向實踐,不斷豐富,取得一系列實質性進展。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在學科發展上呈現出多學科繁榮的局面:
學科建設上,近年來我們在建筑、園林、城市規劃三位一體方面的進展:許多重大建設工程也力圖將建筑與城市、園林結合起來。
技術科學的進展(單學科的拓展),目前清華大學在熱環境、聲環境、面對氣候變化的討論中也取得了許多積極的研究成果;
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如京津冀人居環境、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的人居環境以及關于面向“北京2049”人居環境規劃實踐的探索。
關于人居環境史的研究,旨在從國家、區域、城鄉、建筑群等層面,對中國各時代人居環境發展演變的內在規律進行探討,深化人居環境理論研究。
關于重點學科群建設,如將人居環境科學列為學科建設的基礎研究、關于園林學學科重組的討論以及轉型中的人文地理學研究等。
從已有的研究進展來看,這是學術發展的必由之路。學科交叉早為我們的先驅者所積極提倡,但是實踐中從原有的學科拓展出去,并做出切實的成果仍充滿艱辛,不過一旦有所進展,其發展則可影響業界。
3、科學合理的進行規劃
根據生態學理念進行城市規劃,運用生態新區生態學來引導城市規劃,就要在生態系統能承載的基礎上,通過使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設計方法,科學合理的進行規劃,利用區域范圍內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能力,建設人與城市,自然生態與經濟社會相協調發展的城市,從而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要避免城市規劃的“大眾一致化”,就要摒棄以追求物質形態規劃為主,把目標鎖定在人工秩序和功能效率的層面上,而要盡可能地保護好城市的不可比擬的自然原生態。在新城區的規劃中劃定生態敏感地區等,如:濕地、河流、林地等生態景觀價值優越的綠色空間,使其成為新城區的綠色開敞空間。
4、因地制宜彰顯特色打造宜居新區
城市規劃要因地制宜,突出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建筑景觀、人文特色。我們既要總體參照城市發展的普遍規律,又要具體到地區的實際情況,確立適合的城市的發展方向和模式,做到“個性化”。為了突出城市特色,城市規劃者應該在熟稔區情的基礎上,結合城市自身的特色與優勢,有效的借鑒中外城市建設的經驗和建筑風格(切勿盲目模仿和照搬),使我們的城市規劃特色鮮明、別具一格。
5、用循環經濟模式引導新區工業園區發展要遵循“3R”原則
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倡導節約型、集約型、生態型的發展模式,把節約放在第一位,鼓勵綠色生產,倡導綠色消費,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以節約能源和綜合利用為基礎,有力推進以資源再利用為主體的靜脈產業;實施全面清潔生產檢驗,杜絕落后的設備、技術、產品及布局落后的污染企業,抓好環境友好型企業示范及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推廣工作;樹立開發區生態工業園榜樣,發展生態工業園,為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有利保障;建立以水資源梯級利用、分質供水和循環利用相結合的水資源體系,提高海水和中水的利用率,改進技術,淘汰高耗水工藝和設備,逐漸達到區域污水基本零排放的目標。
6、正確處理“兩個關系”是做好規劃的關鍵
其一是經濟總量增長與環境總量控制的關系,其二是土地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既要做到科學確定新區產業布局和功能區布局,又要科學確定新區環境總量,合理制定總量控制目標和控制戰略,加快落實污染物排污許可證制度,科學和有效的利用有限的環境容量資源;確定經濟增長中的科學能源消耗指標,堅持節約、開源與保護并重的方針,進一步完善資源再利用,實現最大限度的經濟增長、最少數量的能源消耗的目標,繼續實施以重點污染源煙氣脫硫為主的大氣環境污染綜合整治,要進一步加強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創造良好的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和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