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景觀規劃范文
時間:2024-01-03 18:10: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態農業景觀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因地制宜,統籌規劃
在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的前期,應該充分考慮生態農業的現有資源,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人文、環境等諸多因素來規劃建設。要種植就要考慮種植物的產品種植、灌溉、儲存、運輸,還有游客的觀光、飲食、住宿等一些列設施的統籌規劃設計安排。
(二)良種培植,營造主題
現階段的生態農業園區普遍缺乏特色產品開發,很去延伸到深度現狀的挖掘。因此,現今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區應該以生態、農業、觀光等主題作為開發農業生態的基礎模式,形成獨特的整體格局。
(三)效益兼顧,持續發展
農業生態園的指導思想就是規劃設計出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的現代新型觀光農業生態園區。規劃設計過程涉及環境技術、生物技術、生態學、設計學、管理學等多方位的知識體系。在此體系的支撐下,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分析和規劃設計,生態園區主要以生態農業的規劃設計來實現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帶來的效益。
二、觀光園規劃的指導思想
在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要遵循社會發展的需求,在政府發展的引導下,突出理念特色,以可持續性發展為基本原則,提倡“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設計策略方針,把握現階段中國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勢頭,將農業和旅游業相互融合發展。在生態農業觀光園區的整體發展中,要以生態旅游與生態農業發展為目標,以對內、對外生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交流為重點,以豐碩的果園、優美的農田風景、自然景色等要素為依托,以生態、綠色、環保、自然為規劃設計的主格調,始終堅持科學技術和藝術形式直接的銜接、融合。同時,也要重視多發問題,經濟效益最大化下帶來的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以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相統一的發展策略。
三、觀光園規劃的目標
在科學技術與生態理念的指導下,現代化產物的農業生態觀光園區應該是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觀光農業旅游園。要致力于規劃設計具有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生態科研、教育、休閑、保健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同時融入知識性、藝術性、參與性的多元化要素,把旅游觀光農業培植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片區規劃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態農業示范園
生態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要體現示范園區的性質,體現生態農業多功能模式的整體格局,從生態、農業、旅游的角度,通過生態學理念,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做好保護和挖掘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生態農業系統,提高生態農業的社會生產力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生態農業。同時,能夠對邊緣地區的農業結構及其產業化發展起到帶領示范性作用。
(二)觀光農業旅游園
此區域可以根據當地現存的資源來開發,圍繞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的理念,充分利用周邊植被、水資源、地勢、風土人情,在呈現美化自然生態景觀的基礎上,運用藝術學、美學、園藝學等科學,開發更具特色的農業附屬產品,供應游客進行觀光、參與、品嘗、購買、度假等多項活動,從而建立特色性的觀光農業旅游項目園區。
(三)綠色有機農副產品生產園
當下,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生態、綠色、環保等話題成為熱點?!熬G色”無公害農副產品成為人們熱捧的對象。生態園的規劃建立,是進一步加強綠色有機農作物從種植、生長、銷售等多個環節的透明化,讓人們參與綠色有機農副產品的種植、采摘、購買一體化模式中,把綠色有機農業產品推向更加親民的環境中,形成產業品牌。
(四)農業科普教育示范園
園區在規劃建設過程是從種植、培育、銷售等環節實行透明化展示過程,這樣既能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生長過程的知識學習,又能展示生態園區高科技的運用,更能充分地開展對游客和學生的教育及科學普及。同時,可以把生態園區的種植流程科學化,形成一個農業技術交流培訓基地,供學生實踐學習。
四、發展策略
當前,中國休閑農業生態園產業已經成為城市邊緣地帶發展的特色。由于城市的大力發展,擁堵的城市讓人們想要逃離都市繁雜生活的欲望,去尋找一片靜寂的田野。所以,在當今旅游業急速發展的時代,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開發是新型農業發展的趨勢。
篇2
關鍵詞: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原則;內容;方法
我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起步較晚,關于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理論和體系還不完善,這就導致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生態問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面積較大,因此需要重視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工作,以現代農業資源為基礎,依托于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將鄉村景觀、經濟生產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并重視先進技術的引進,從而打造出美的鄉村,為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和高效農業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1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1.1 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原則。打造美麗的鄉村,不能以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在具體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科學技術,并將其與人類及自然環境有效結合,從而打造出一個具有人文景觀風貌的鄉村,為農民提供一個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1.2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需要保留鄉村的原始風貌。鄉村的民風民俗作為什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在規劃設計時要充分的保留這些歷史寶藏,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從而增加鄉村的文化內涵。
1.3 可持續性發展
在當前鄉村發展過程中,人們受制于社會條件限制,往往對自然環境資源利用較多,這也給自然環境帶來了較大的破壞。因此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有效的保護好鄉村自然資源,避免出現濫砍濫伐的現象,充分的實現對環境資源的有效利用。
2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
2.1 村落景觀
村落作為一個綜合體,屬于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村落景觀要具備較高的欣賞價值,以此來吸引旅游者,使游人能夠享受景觀資源。而且通過將社會、生態、文化和村落形態等諸多元素進行有效組合,從而形成錯落有致的景觀,為鄉村打造出適宜開發旅游的風景。按照物質形態來對村落景觀的要素形式進行劃分,可以分為點、線、面等三種形態。
2.1.1 點。無論是在村落布局還是景觀效果上,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點的存在會增強景觀的中心感,使景觀更具向心性和標志性。可以將村落景觀看成一系列點狀空間,將不同的節點進行組合,從而形成豐富的村落景觀。
2.1.2 線。點運動的軌跡即為線,同時線也是面運動的起點,線具備多種形態的造型元素,具有較強的表現性和概括性,因此在村落景觀規劃設計中,可能將線作為街景藝術的重要單元,利用線來決定村落景觀空間形態的輪廓線,并利用線來表現村落內部的結構和組成。鄉村景觀中的線性景觀,在連接各景觀要素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線性空間的曲直變化及動靜結合,從而打造豐富及優美的村落景觀。
2.1.3 面。面在景觀中分布范圍十分廣,而且具有非常好的連通性,在村落景觀中,面充分的集合了村落景觀諸要素的特征,不僅決定著景觀的性質,而且對景觀動態發展也起著主導性的作用。
2.2 農業觀光園
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農業觀光園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主要以休閑和觀光作為主題,以高科技現代農業生產為基礎,集多功能于一體,通過廣泛的資源和多樣的形式打造出來的鄉村農業觀光園能夠吸引大批游人,成為鄉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主要形式。在農業觀光園中,充分的將農業資源與旅游資源進行結合,將鄉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風情和技藝進行傳承和延續,從而打造出具有特色的鄉村景觀。
2.3 旅游配套服務設施規劃
2.3.1 公共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是指為游客在旅途中應對日常事件、突發事件,增加其逗留時間和消費的設施,此類服務設施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的特點,同時又是游客旅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在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上,可以采取統一規劃布局的措施,根據鄉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務半徑,設置游客咨詢中心、公廁、超市等,將各種服務設施遍及進行整個村域,構成完整的服務設施系統。
2.3.2 旅游標識系統。旅游標識系統主要是反映鄉村的景觀節點、服務點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導游客能夠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鄉村入口、道路沿線、重要節點附近設置指示牌、標識牌,增加特色鮮明的景觀元素,加強標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時獲得相關的導游信息。在標識景觀設計中,根據鄉村所處的區位、資源、環境,充分運用當地的材料,設計具有鄉土氣息的景觀設施。
3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3.1 尊重傳統村莊肌理,構建聚落溫馨格局
鄉村在長期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更適應自然的環境,因此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傳統村莊的肌理,有效的保護鄉村原有的風貌,構造出溫馨的鄉村格局,為居民打造良好的生活氛圍,增進居民之間的情感交流,落造出溫馨的氛圍。同時,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要通過合理的設計和布局,有效的保護好自然環境和資源,進一步挖掘對鄉村規劃有利的景觀素材,從而打造出美觀的鄉村環境。
3.2 發揚鄉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鄉村歷史文化風貌及民俗文化等都是展示鄉村特色的傳統文化,也是當地百姓的精神財富。因此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突出地域民俗色彩,充分的運用鄉村特色來使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有效的相結合,展現出鄉村景觀的文化魅力,提升鄉土氣息,這不僅有利于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而且對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3.3 構造尺度宜人的鄉村生活空間
鄉村的居住部落和街道形成了鄉村空間,這其中街道起著有效的連接作用,以此來形成具有特色的鄉村地理風貌。因此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要遵循心計適宜的原則,更好的顯示出道路布局的合理性,確保道路順通,從而為居民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而且在具體規劃設計時,當需要添加一些公共服務設計時,不能對村民正常的生活帶來影響,要通過科學的設計,采取合理的尺度,從而為村民打造一個舒適、宜居的鄉村環境。
4 結束語
近年來我國農村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因此需要對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給予充分的重視。在具體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依托于鄉村的地域特色及自然環境資源,為村民打造出美麗宜人的鄉村景觀。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不僅具備民俗色彩,同時還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而且通過景觀的規劃設計,要有效的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更好的帶動當地的旅游業發展,為鄉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歐陽勇鋒,黃漢莉.試論鄉村文化景觀的意義及其分類、評價與保護設計[J].中國園林,2012(12).
篇3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業地域遼闊,自然景觀優美,農業經營類型多樣,農業文化豐富,鄉村民俗風情濃厚多彩,因此在我國發展鄉村旅游具有優越的條件、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1]。農業生態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分支就是利用農業生產與農業景觀作為旅游資源,為旅游者提供特色服務,充分體驗現代農業的新型旅游產業。農業生態園作為農業生態旅游的主要載體,不僅受到了眾多旅游者的喜愛,也具備了巨大的研究價值。在我國,觀光農業旅游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最初的形式為觀光農場,后來又逐漸衍生出農家樂,度假村等多種形式。通過多年來不斷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形成了復合式觀光農業生態園,并成為了我國鄉村旅游的主要形式。觀光農業旅游的發展,不僅可以豐富城鄉人民的精神生活,優化投資環境,而且能夠實現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農業生態園作為生態農業與生態旅游結合的產物,是以生態農業生產為基礎,集旅游功能、農業增效功能、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產業園。筆者以福鼎秦嶼鎮冷城村農業生態規劃為研究實例,對如何因地制宜的規劃農業生態園進行初步探討。
1項目區概況
冷城村坐落在國家級風景區太姥山東麓妙帽峰下,距福鼎市秦嶼鎮西北方約8km,沙呂線旁。冷城村南、西、北3面為山,成懷抱之勢,東面為東海,風景秀麗,自然環境優美。西靠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姥山,南距福州200km,北接溫州100km,距福寧高速公路太姥山互通口6km,離已投入使用的溫福鐵路太姥山火車站5km,交通十分便捷。項目基地總體規劃面積約為166.7hm2。冷城村現有經濟的收入來源為農業生產。由于近年來太姥山旅游事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三產業以配套太姥山旅游產業成為了秦嶼鎮經濟尋找新增長點的一種重要手段。冷城村不僅擁有絕佳的農業生產環境和自然景觀,還保留著唐代的靈峰古寺、宋代朱熹講學的石湖書院,以及明代的抗倭古城墻遺址等著名的人文景觀。筆者依據鎮政府發展規劃,利用冷城村當地獨有的旅游資源優勢與旅游依托優勢,對冷城村進行一定程度的規劃。除此之外,項目地由村政府負責協調,對田地與居民地進行整改,使冷城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經濟向多元化的鄉村旅游經濟轉變;使農村大量的農業人口向非農人口轉變,發展當地旅游經濟,實現當地環境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2設計原則
2.1可持續發展原則
園區的規劃建設都應建立在保護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保持自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按生態農業發展的基本理念,選擇優良物種,合理使用土地,科學安排生產,適量施用農藥、化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把生態循環與經濟流通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良性循環,維護旅游區的生態平衡[3]。
2.2體現生態理念原則
觀光農業生態園重點在于體現生態理念,傳達生態思想。在冷城農業生態園的規劃中,生態的內涵從4個方面得以體現。
2.2.1自然式設計自然式設計是相對于人工化設計而提出的理念,通過不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格局為出發點進行利用與保護,避免摻雜過多的人工化元素。在設計中,利用植物群落的布局以及地形與水體的處理,表現出自然的形式。對原有的自然環境所表現出的景觀片段按照生態學的原理進行取舍,突出生態美學。
2.2.2鄉土化設計在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并尊重當地的立地條件以及環境中的植被種類和自然史,使設計切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創造適合當地的景觀特色,創造出保護生態最為有利的景觀模式。
2.2.3保護性設計通過對區域的生態系統和生態因子進行科學的分析,結合生態學規律以及最新科研成果,使設計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減少到最低,同時維持并保護良好的生態系統。在設計中應針對不同的對象,通過分析其在自然環境中的作用與價值的大小,進行分類與評價,按照價值等級體系,再進行土地利用模式的劃分,實現生態保護作用[4]。
2.2.4恢復性設計許多農林類用地由于人類的過度利用而成為污染嚴重的廢棄地。在規劃過程中,應用生態學原理與科技手段,修復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利用創造園林空間,使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重新恢復平衡[5]。
2.3生產結合觀光原則
經濟生產是園區最基本的功能,而在滿足生產的基礎上發展觀光項目,是挖掘農業生產副價值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規范的農業生產布局,利用農業生產所獨有的景觀效果,鼓勵游客參與,結合道路的開辟和周邊環境的綠化美化,使游客獲取生態性與農業性的審美,增強旅游活動的觀賞性與趣味性,倡導休閑觀光農業的理念[6]。
2.4教育原則
生態旅游規劃必需體現科普教育的原則,以便游客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應充分體現園區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修復生境的功能,普及生態文化。使得冷城村旅游在實現生態效益的同時也能夠傳遞生態知識。
3總體規劃
設計總體上把握了冷城村當地的農業生產現狀與土地利用情況,在不破壞現在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行布局,目的在于實現生態農業景觀化[7]。并結合當地環境本身的優勢———深厚的人文氣息底韻,意在實現現代生態農業旅游和歷史文化旅游相結合。
3.1功能分區
規劃了6大功能區:迎賓服務區、歷史文化區、生態農業區、文化教育區、娛樂休閑區、觀景休息區。
3.2景觀規劃
3.2.1交通組織規劃園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農業區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農業生態觀光園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干道寬約12~16m,用于汽車通行和游人集散;次干道寬為8~10m,連接到各建筑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5~2m。規劃道路以道路分割區域主題為出發點,以道路為邊界,道路內部所筐定的區域進行農業規劃,實現各個生態模式的并存。
3.2.2植物景觀配置植物配置原則為力求接近自然,遵循生態學原理,合理配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充分展示四季植物的不同景觀,形成植物品種多樣、層次豐富、季相特征鮮明的綠化景觀效果[8]。①根據植物生態位進行搭配:根據植物的習性進行喬木+灌木+地被植物的立體種植,以及從水生植物、濕生植物、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水平配置,形成穩定的生態結構和生態系列景觀。②從季相上進行合理搭配:每一個季節都有幾個品種的觀賞植物形成整個園區的主格調,成為吸引人氣的觀賞亮點。③根據園林美學進行搭配:依據植物的高矮、色彩、香味進行配置,同時合理配置落葉和常綠植物,遠景和近景,個別突出和整體協調,給人們的感官以最佳的感受。④植物品種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注重植物的多樣性。充分利用苗圃原有長勢較好的苗木及宅旁樹木,以原有紅豆杉、白茶等為基調樹種。#p#分頁標題#e#
3.2.3建筑景觀配置根據整體規劃,分期開發原則,生態園的建筑將按經營目標進行全面規劃,然后按實際需要逐步配套,既使全園建筑布局合理、格調一致,避免重復勞動,又減少前期投入和后期維修養護費用。建筑景觀配置原則為:①建筑物格調應與生態園主格調協調一致,即以生態建筑為建筑物設計和建造標準。②在建筑風格上形成生態園自己的特色。③生態園的亭、廊和其他配套設施,可用簡單、生態的框架,配上各種藤本植物,形成外觀、色彩多樣的各種生態建筑。
3.3冷城村農業生態園總體規劃目標
冷城村根據項目區的實際情況,遵循景觀設計的基本原理,形成了現代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和冷城歷史文化旅游2條軸線,在此基礎上通過道路規劃(對外、對內)、植物景觀配置、建筑景觀配置等景觀設計技藝,形成了迎賓景區、歷史文化風俗區、生態環保農業區、文化素質教育區、娛樂休閑步道區、觀景區6大功能景區。其中歷史文化風俗區包括冷城古堡、石湖書院、靈峰古寺3個部分,娛樂休閑步道區包括濕地木棧道、燒烤場、四季植物園、生態竹林、觀景樓5個部分,文化素質教育區包括現代農業廣場、抗倭廣場、蝴蝶生態園3個部分,生態環保農業區包括白茶山、有機疏菜種植區、稻—鴨生態農業模式、稻—魚生態農業模式、稻—蟹生態農業模式、茭白—鴨生態農業模式、荷花魚塘、油菜地8大部分。形成了3條旅游路線:歷史文化旅游路線、生態農業旅游路線和現代文化旅游路線,將冷城獨特的地方歷史文化、宗教文化、鄉村文化和淳樸的民風民俗及現代的生態農業思想全面展現在游客面前,使游客不但可以感悟歷史的滄桑,歲月的痕跡,還可以感受清新的空氣、安靜的環境、空曠的田野、寧靜的田園風光和淳樸的民風。從而實現冷城村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太姥山“資源共享、客源互補、共謀發展,獲取雙贏”的旅游模式開發,成為一個體現地方特色和新、奇、特項目相結合,以高科技農業為主導,以農業景觀為特色,以歷史文化為依托,集生產、觀光、度假、科教為一體的環境優美、景觀豐富、資源永續利用的鄉村生態旅游村莊。
篇4
隨著國民生態意識的萌生,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物質生活的富裕,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以使身心在快節奏的社會中得到舒緩和松弛。在城鎮建設方面,也同樣更加重視構建多種優美的自然景觀,營造悠閑舒適的環境,反映歷史和文化的沉淀。人們尤其熱切期待著景觀生態園林這樣的綠色開放空間。
景觀生態園林也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觀的區域,其對于城市的意義尤為獨特和重要。 營造生態園林景觀,即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把人工建造的環境和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參與性和親密性,使自然開放空間對于城市、環境的調節作用越來越重要,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1 景觀生態園的概念
生態園是以生態學的原理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基礎上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聯系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的四美生態園林工程。
2 景觀生態園的內涵
2.1 生態園是具有觀賞性和藝術美,能夠美化環境,創造宜人自然景觀,為城市人們提供游覽、休憩的娛樂場所。
2.2 生態園是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作用,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和吸附,調節小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并轉化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維護生態環境。
2.3 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3 生態園的分類
從自然資源角度化分,可分為以下幾類:
3.1 自然保護區生態園(區)類
3.2 森林生態公園(區)類
3.3 地質生態公園(區)類
3.4 農業生態園(區)類
3.5 城市生態保育(區)類。
從產業經濟與技術角度化分,可分為
3.5.1 觀光農業生態園
3.5.2 都市科技型生態園
3.5.3 休閑度假型生態園
4 景觀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原則和總體思路
4.1 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的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另外,生態園的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游精品,服務社會。
4.2 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游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采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4.3 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采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5 生態園整體規劃方案
5.1 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征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采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
A、生態農業示范區
生態示范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范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示范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
B、觀光旅游區域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游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C、科普教育功能區
旅游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5.2 生態園中其他規劃
A、園路規劃
依照園林規劃的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并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
B、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游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C、園區綠化設計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筑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場所(餐廳、科普館等等)周圍綠化則采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80%,落葉樹占20%~30%,保證園內四季常青。
5.3 生態園的建筑設計
生態園建筑是生態園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應根據生態園的環境、定位、投資等因素量身設計。好的生態園建筑創意也能吸引游客。生態園的建筑,應以綠色、生態、環保為主,要突出生態的主題。同時,作為供游人休閑、度假、體驗的場所,還要注意建筑物與環境與游客之間的融洽關系。
篇5
最近幾十年,集約化經營方式已經導致了傳統農業景觀中生物棲地多樣性的降低和自然景觀的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方式的變化使得農業景觀的美學和生態效益遭受嚴重損害[1].針對各種日趨嚴重的農業和土地退化問題,農業、環境、地理等領域的專家重新考慮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的結構調整.農業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側重從市場效益和農業技術角度出發,依靠農業科技成果,發展各種新型農業模式.環境和地理等領域學者的反應主要是規劃設計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農業模式,如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精細農業等.任何農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均可表現為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組合,即農業景觀空間結構.事實上,具體農業模式的規劃和設計往往均可視為土地/景觀規劃問題.然而,不論其意義有多重要,這些規劃和設計,實際上多具區域實用和偶然性,帶有普遍意義的新景觀空間配置結構還難以形成.以景觀生態學為理論基礎,通過規范的方法和途徑進行各類農業景觀規劃勢在必行.
2原理與方法
2.1景觀生態學原理
景觀尺度上的生態學研究已有較長的歷史.但只是近期這種研究才被應用于實踐領域且正在形成一個密切相關的理論體系.對景觀生態學一般原理,已有作者從不同角度進行過總結.美國學者Forman和Go-dron[2]主要立足于生態學角度提出景觀生態學的7條基本原理,Risser等[8]提出主要針對尺度的5條基本原則,中國學者肖篤寧(1993)根據相關學科理論,提出景觀生態學的7大理論基礎.這些對景觀生態學基礎理論及體系的創立,無疑都有明顯的開拓意義,但作為體現學科本質和特色的基本原理,它們還有必要進一步抽象和完善.基本原理是學科本質特征的反映,是其最為重要的理論問題.景觀生態學起源于地理學與生態學觀點的相互綜合,它的基本特點表現為由地理學、生態學為主的多學科交叉.由此,作者認為景觀生態原理至少應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綜合整體論、水平異質性———空間結構及垂直異質性———相互關聯.具體劃分為:整體性原理、時空尺度與等級層次原理、鑲嵌穩定性與生態控制原理等3項,并可視之為景觀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體系(圖1).
2.2農業景觀的生態規劃與設計
對景觀生態學而言,任何形式的農業活動都必然落實在具體的地域空間上,構成各類農業景觀.這種空間特征,是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方法于農業景觀規劃和設計實踐中的基本前提.同時,農業景觀規劃和設計的最終成果也必然表現為空間格局合理的具體農業景觀.特定區域農業景觀的規劃和設計,既包括具體農業景觀單元的研究,也包括確定這些單元區位的區域農業景觀功能區劃研究.農業景觀的規劃和設計在很大程度上是個景觀生態學原理的實際應用問題[4],顯然,可以直接運用近幾年迅速發展的景觀生態規劃和設計的一系列原理和方法.狹義農業景觀,即農田景觀是草地、耕地、林地、樹籬及道路等的鑲嵌體,表現為有機物種生存于其中的各類碎化棲地的空間網格[9].農業景觀的規劃設計實踐中,處理很多具體問題時都需要應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和理論.譬如,田塊斑的大小和形狀、防護林網眼規模、水系廊道的寬度和連接度、自然干擾的頻度和分布、異質景觀單元的特征等等.事實上,它們通常對農業景觀的生物生產和各種過程起著決定性的影響[7].從景觀生態學角度看,除去常規農業第一性生產功能外,農業景觀還具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即宏觀環境背景功能,這也是目前農業景觀倍受關注的原因之一.實踐中,景觀規劃的主要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為是適應地方物種個體生態需求而對斑和廊的設計.目前對這種復雜而困難的任務的反應,首先是假設現存的景觀生態原理是合理的,科學的農業景觀規劃和設計就是對這些原理的具體運用過程,即“黑箱方法”的運用.另外一個做法是強調景觀單元及其組合結構與特定的物種制約關系,認為不可能將景觀設計得適宜所有的棲居者,但必須明確核心物種以使設計能夠滿足一些已知的需求.這些物種數量雖少,但卻具有突出的生態重要性.目前,相類學科的發展水平使這種特殊物種設計法具有比較廣泛的應用范圍.
它與“黑箱假設法”有可能成為較通用的研究方法.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是景觀生態學結合實踐的應用方向,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途徑[6].景觀規劃設計與以往單目標的規劃設計有本質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它將景觀作為“資源”并從“整體”上看待,并將人類需求與景觀的自然特性與過程相聯系,主要關注宏觀尺度上的資源配置.農業景觀的規劃設計不僅關注景觀的“土地利用”、“土地肥力”以及人類的短期需求,更強調景觀供人類觀賞的美學價值和景觀作為復雜生命組織整體的生態價值及其帶給人類的長期效益.同時,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景觀不僅要以現在的格局,而且要以新的格局為各種生命形式提供持續的生息條件.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中心任務就是創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整體區域生態系統.景觀規劃設計與區域持續農業在根本目標上完全一致,其多目標性兼顧持續農業的生態持續性、經濟持續性(如強調資源配置)與社會持續性(如關注未來).農業同其它產業不同之處在于農業生產極大程度依賴土地的自然屬性,而景觀規劃設計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如將人類需求與景觀的自然特性與過程相聯系).而且,規劃設計本質上是對資源進行空間配置,所以可將景觀規劃設計作為區域持續農業景觀實現的空間途徑[10].相同于其它內容的景觀生態規劃,農業景觀的規劃設計是運用景觀生態原理,結合考慮地域或地段的綜合生態特點及具體的目標要求,構建一個空間結構和諧、生態穩定、社會經濟效益理想的區域農業景觀系統.保障做到這一點,本項研究在整個工作過程中自始至終貫徹如下幾項原則:適宜面積原則;類型多樣性原則;景觀單元關聯原則;空間結構協調原則.
3案例與結果
3.1研究區地理背景
涿鹿盆地位于河北省涿鹿縣北部,為新生代斷陷盆地.其西北部為中低山地,南部為低山丘陵,從北向東南以洋河為界,大體上呈三角形(其中西南部向南延伸較多),境內有中低山、丘陵、盆地、河漫灘、階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基本屬于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熱量較少,降水少而集中于夏季、大風多而集中于冬春.水資源比較豐富,自西向東橫穿盆地南部的桑干河是其主要水系.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以灌淤土和水稻土為主.植被類型多樣,以玉米、春小麥、水稻等作物以及葡萄、蘋果、梨等林果為主,天然植被僅分布在盆地的西北中低山地、南部低山丘陵.本區面積44158hm21),人口21.58萬人,土地利用類型以耕地、園地及居民點工礦用地為主.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蔬菜種植,干鮮果生產為其主要發展方向.本區近京津及張家口,具有較好的市場區位條件.農田建設水平高,水利設施完善,灌溉面積占耕地87.3%.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灌溉、耕翻、運輸、脫粒及加工大部分實現了機械操作.農業技術推廣較快,地膜、大棚等栽培及品種引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總體而言,本區經濟技術文化較為發達,農業生產水平較高,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具有發展農業的先天優勢.可以認為,本區為典型的農業景觀,其未來利用應以農業為主.
3.2研究區的總體規劃目標
盡管本區背景景觀具有明顯的農牧過渡特征,但在目標景觀尺度上,仍屬典型的農業景觀,景觀生態過程以農業土地利用為主.景觀生態主導過程是確定景觀利用方向的主要依據.本區目標景觀生態過程以農業土地利用為主,自然退化過程(包括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及鹽漬化)及城市化過程次之.這一特性決定本區景觀利用應以農業生產為中心,兼顧生態環境保護與其它產業發展.綜上所述,本區景觀利用應以農業生產為主,環境保護為輔.在保持農業資源、環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最大化農業產量、質量、效益是本區景觀利用的基本目標.此外,在保證基本農田和農業產量的前提下,也應大力發展其它產業.具體來說,糧食、蔬菜與水果生產既要保證本區消費需求,又要完成糧食上繳任務以及提供較多的水果、蔬菜境外出口;環保要將治理與開發相結合,不僅不能使退化過程損害農業,還要以開發養治理,以治理保生產;在保證農業生產的前提下,推進城市化進程.
3.3區域農業景觀的功能分區
研究區主要景觀類型有:針葉林地、山地灌叢草坡、緩坡耕地、梯田耕地、果園、各級道路、居民點及人工水面等.其空間結構表現為以涿鹿盆地中心居民點(涿鹿縣城鎮)分別為中心的環帶狀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區位因素,從中心向外依次為:居民點———川平原———臺耕地、梯田耕地、緩坡耕地———果園———次生林和灌叢草坡等景觀類型,這也構成整個研究區農業景觀的空間結構.顯然,這種結構既有對自然景觀生態合理利用的基礎,又具一定的景觀美學價值.三大功能區自盆地邊緣向盆地內部呈環帶狀過渡,以內層的農業耕作景觀為主.生態環境保護景觀的水土流失過程在不采取措施的情況下,將同中部經濟園林景觀的水土流失一道對自身構成威脅,而經濟園林景觀的水土流失在不采取措施的情況下,又將會對農業耕作景觀產生影響.就嚙齒類動物的活動來說也有從天然景觀向農田入侵的傾向.從環境保護、生產效益并重到農業生產的景觀功能分區,目的在于適應這種景觀過程的空間分配,抑制各功能區之間的上述關聯.尤其是中部景觀既行生產功能,又具環境保護功能,還對水土流失、有害物種入侵起到緩沖作用,保護了內層景觀.
3.3.1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
(1)位置、范圍:分布在最灌渠以外(即七一大渠、桑南一干渠控制范圍以南,劈山大渠控制范圍以西、北)與區界之間,控制面積19223hm2.(2)功能:主要執行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大力發展水土保持林,努力提高植被覆蓋率,是本區開發利用的方向.在立地條件較好處,以植樹造林為主,較差處則先要封坡種草,為將來造林做準備.(3)依據: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坡度較陡,不適于農業開發.景觀過程以水土流失、植被覆蓋減少(人為樵采、放牧等干擾所致)等退化過程為主,必須將生態環境保護置于首要地位.同時,灌溉水無法到達,天然降水少且難以攔蓄利用,沒有生產保證.
3.3.2經濟園林功能區
(1)位置、范圍:分布在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以內,大致在惠民北灌渠、桑南三干渠以外.控制面積14149hm2.(2)功能與利用方向:主要執行經濟林生產功能,兼顧環境保護功能.堅持以葡萄、蘋果、梨等水果生產為主,適當發展大棗、核桃、杏扁等干果以及其它經濟林生產,提高園林的經營、管理水平,使本區成為以境外出口為主多種經營的高效益的水果基地,是本區的農業發展方向.堅持土地利用與改良、建設相結合.堅持溝、谷、坡綜合治理,遏止水土流失,彌補灌溉水不足.總之,這種功能設計,目的在于既遏止水土流失等不利過程,又盡量最大化經濟效益,達到生物生產與環境服務功能的統一.(3)依據:灌溉水有一定保證率,為產量的穩定提供保障;地形以山前黃土低丘、臺地或洪積扇為主,坡度較緩,適于耕種;土層深厚,土壤較肥,有助于提高生產力;景觀過程以果園經營及農田改造建設為主,盡管天然狀態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但目前大部分地區得到初步抑制.
3.3.3農業耕作功能區
(1)位置、范圍:分布在經濟園林功能區以內.控制面積10786hm2,為本區景觀的核心.(2)功能與利用方向:執行種植業生產功能.其發展方向為商品糧和主要面向京津的副食品基地,以高產、高質、高效農業為發展目標.具體實現途徑為:合理安排農、牧、副結構,以糧食和蔬菜生產為主,適當增加或加大油料、經濟作物比重;選擇、引進、推廣適于本地的高產、優質品種;充分利用景觀的空間鑲嵌與多熟種植原理,合理組合作物的空間結構,適當安排輪作順序,逐步擴大間、套、帶面積,提高復種指數;引進推廣先進耕作經營管理技術,提高集約化程度;完善防護林、灌渠網絡,做到排灌結合,旱澇保收;嚴格控制非農建設濫占耕地,在保證基本農田不減少的前提下,加強改造措施,提高土壤肥力.(3)依據:灌溉水有可靠的保證率;土地平整,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景觀過程以種植業耕作經營為主,土地改良為輔,城市化有一定發展,但不會對農業構成威脅.
3.4各功能區內部的結構規劃與設計
3.4.1經濟園林功能區結構
在經濟園林功能區內,根據現狀景觀的組合格局、景觀單元間的細微過程差異及其空間關聯、未來變化趨勢,可將本區的空間結構作如下安排:桑干河以北自成一片、桑干河以南大致以涿礬公路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可分別稱為桑北、西南、東南單元.三區的控制面積分別為30.93、66.10和4446hm2.桑北單元外接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內聯農業耕作功能區.其糧食、蔬菜的供給依賴耕作區,而自身的水果產品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滿足耕作區的需要;生態環保區的水土流失對其有一定威脅,而自身土地的改造尤其是引洪淤灌又與生態環保區密切相關.考慮到本區盛行西北風,而目前防護林帶基本平行于這一風向,可沿劈山大渠新建一條防護林.這樣既能防止風沙,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割斷某些動物對果園的入侵路線,同時也因避免選擇新地址而節約土地.東南、西南單元與生態環保及耕作功能區的聯系與此類似.就兩大單元之間而言,東南單元成熟的果品栽種技術與優質品種可向西南單元就近輸出,西南單元過剩的糧食可向前者供應.考慮到兩大單元功能與地域上的接近,可沿它們的交界,即涿礬公路布局果品加工企業.這樣做既可方便區內運輸,又利于境外調運.
3.4.2農業耕作功能區結構
本區景觀過程以作物生產為主,具有較大的一致性,可視為一個整體單元.本區的結構設計就針對這一整體單元.水澆地為基,城鄉建設用地、灌溉水田以及局部園地等為斑,灌渠、樹籬、道路、河流等為廊的斑、廊、基空間鑲嵌格局是規劃區的基本結構.鑒于本區以西北大風居多,營造防護林帶應以東北-西南方向為主.目前這一方向僅有惠民北渠一條林帶,宜增加一到兩條林帶,一條大致沿單家堡-上太府-赤腳寺-尹文屯-苑莊一線,一條大致沿大姚莊-南莊-辛興堡一線.適當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水田面積),控制城鄉建設用地尤其是農村居民點用地擴張,繼續完善道路、灌渠建設(尤其是較大居民點之間的交通聯系,灌溉排水體系)以改善景觀之間的空間聯系,擴建、完善樹籬體系以充分發揮其阻擋風沙功能,是未來景觀建設的方向.
3.5典型景觀單元設計
3.5.1桑北果園單元
現狀景觀呈糧食、果園、荒地鑲嵌,糧食作物占明顯優勢.景觀過程以土地改造為主,農業耕作利用為輔.另外,水土流失也不容忽視.土壤與水分要素(土層厚薄不均,多含礫石,質地輕壤,水分不足),對耕作構成根本性限制.現狀耕作水平低,種植業生產潛力小.景觀不穩定,農業利用中存在明顯的果園取代耕作的趨勢.近期以農田改造建設為主,農業生產為輔,未來以干鮮果生產為主導方向.首先平整土地、排除礫石、引洪淤灌,以保持水土、提高肥力、改善耕作條件;在改造的基礎上,暫時實施果糧間作,逐步擴大果園比重,水分條件較好者,重點發展蘋果、梨等水果,水分條件較差者以大棗、核桃等干果為主,直至建成生產多樣、干鮮果兼營的果品基地.條件較差、不宜大面積改造土壤的地方要強調點狀改造,挖坑填土澆水,直接栽種果樹.
3.5.2東南果園單元
現狀景觀呈現糧食作物主要散布在果園北緣或零星點綴于大面積果園間的格局.景觀過程以果園經營維護為主,土地改造為補充,園地蠶食耕地過程趨于完成,水土流失初步得到遏止.桑南二干渠以外坡度較陡,灌溉水無可靠保證,干旱和水土流失對本區生產有影響.景觀相對穩定,變化不明顯.品種單一,景觀多樣性程度低.完善和深化以葡萄為特色的水果基地建設,是本區的發展方向.主要途徑:用優質水果品種全面取代種植作物;推廣、引進適于本區的優質高效益品種,逐步淘汰普通品種;適當增加新品種,重視不同品種的空間搭配,改變單一品種經營方式;平整土地,擴建灌渠,注重培肥,堅持開發式綜合治理,以利用帶動改造,徹底消除土壤侵蝕和干旱,使其成為高產穩產的優質水果基地;大力發展果品加工,提高水果經濟效益.
3.5.3西南果園單元
現狀景觀呈果糧間作鑲嵌,比例接近,水肥空間配置差異較大.景觀過程以生產經營為主,坡麓地帶有水土流失發生.水分不足、肥力不高構成較大限制.景觀相對不穩定,園地有逐步取代耕地的趨勢.利用方向應以農林生產為主.首先要合理搭配糧食作物和果樹的空間結構:在七一大渠以外無灌溉水的地方,全部栽種果樹,適當擴大干果比重;在桑南一干以外七一大渠以內灌溉水無可靠保證的地方,以果園逐步替代耕地,以蘋果、梨等水果為主;桑南一干以北水肥配合較好地方,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嚴格控制果園面積,以糧食生產為主;在特定地塊中,要注意果園與糧食之間、果園與糧食內部作物的比例、距離,相互的組合鑲嵌方式等.在發展生產的同時,積極改良土地:進一步發展水利、水保事業,修筑梯田、土石谷坊抑制土壤侵蝕,開挖擴建水利排灌渠系,洪淤改土,培育肥力.
3.5.4典型耕作單元
依據限制本區農業生產的限制要素———水分,可將本區典型農業景觀即基質設計為果糧、水旱間作的立體農業模式.在地勢較高,灌溉水不能到達的地方栽種果樹以利用其強大的根系吸取深層水分,在地勢較低有充足水分保證的地方種植水稻,在二者之間靠灌溉維持的地方種植玉米、小麥等旱作作物,以充分利用農業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3.5.5鹽漬化單元
針對鹽漬化區地形高低起伏,地下水埋深深淺不一的景觀格局,可用“挖低墊高”的辦法改造土壤.即在地勢較低,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段,適當挖深土壤,向周圍較高處堆墊,將低處改造為稻田,局部積水較深、規模較大、排水不暢、難以改為稻田的洼地改造為漁塘,而周圍高地改造為水澆地.針對鹽漬化過程的關鍵環節,合理安排排水溝,使高處水澆地向低處稻田排水,低處稻田向漁塘排水.盡量利用機井,抽引本地地下水作灌溉水,實行排灌并舉,這樣做既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促進水分循環,加速土壤脫鹽過程.在高處水澆地引水灌溉(尤其是引洪淤灌),以覆蓋、排水等方式消除鹽堿,低處水稻田用灌溉水(包括高處排水)沖洗,以溶解并排除過量鹽分.新改造地可種植綠肥,或耕種、休閑交替進行,已改造地要早耕曬壟,增施有機肥,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地溫、肥力,促進土壤脫鹽.
篇6
關鍵詞:湘西北 生態文明建設 研究
中圖分類號:Q14 文獻標識碼: A
0 序言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農村生態環境卻不容樂觀,存在著很多問題,我們必須加快建設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一切要從問題根源入手,我國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所要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主要有一下幾點:
(1)農民自身生態觀念與生態建設生態保護意識薄弱
(2)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不足和設施建設投入不夠
(3)工業生產污染和農業生產污染日益突出
(4)農村環境保護資源分配不均勻
本次調查選取了常德市鼎城去石公橋鎮作為調查對象,通過訪談和實地考察等形式,對石公橋鎮的生態環境進行全面調查,了解到目前石公橋鎮生態文明建設現狀,以及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 鄉域的基本概況
石公橋鎮距常德城區30公里,地處洞庭湖西濱,太陽山東麓,西接大龍站鎮,東抵西洞庭管理區,北靠周家店鎮,南臨鎮德橋鎮。全境西北山丘起伏,中部平坦,東部低洼。全鎮管轄26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1個漁場。土地面積約為97.6平方公里,其中旱地3958畝,水田39477畝。鄉鎮人口約3.8萬人。
據史志記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當年“經張公渡過柳堤至周家店,棄程而率之”。張公渡, 即石公橋,柳堤即石公橋東柳堤。橋西的“神仙觀” 、橋東的“龍子崗”、橋南的“臥龍崗”、橋北的“仙人庵”與“白云閣”等名勝古跡迄今仍有遺址可尋?!稐钍献遄V》一書中有記載楊氏普通公夫人朱妣之墓也是葬于此鎮。
2 鄉域內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
2.1 綠化建設方面:打造“綠色長廊”
2012年3月27日,石公橋鎮召開全鎮黨員干部大會,號召全鎮大興植樹造林之風,打造湖區樟樹之鄉,建設生態環保鎮。石公橋鎮依托沖柳垸環垸治理綜合工程項目,在公路硬化的基礎上,利用路邊、溝邊、坎邊、田邊、湖邊等小塊地形植樹造林,全鎮300公里樟樹長廊建設完善。進一步改善土壤情況,加固路基,而且美化家園、凈化空氣,創造經濟和生態效益。
2.2 生態建設方面:形成生態農業多樣化
各種植業面積所占比例可以看出,該鎮2012-2012年,主要以水田種植為主,且為棉花、柑橘、湘蓮等種植業各占有一定的比列。結合表1的數據統計了解到該鎮的種植業中水田的種植帶來了主要的經濟效益,棉花緊隨其后,湘蓮與柑橘也產生了不俗的經濟效益。水田、棉花、柑橘等的種植,形成該鎮生態農業多樣化,必定會為村鎮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推動村鎮經濟的快速發展。形成生態-經濟一體化的模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表1 石公橋鎮2010-2012年生態農業情況統計
2.3 環境衛生建設方面:改善環境、衛生、景觀三方面
2012年4月,該鎮開始對環境整治進行改造,指出集鎮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針對這些問題一一提出解決方案。對集鎮的環境衛生進行整頓,從解決環境、衛生、美觀三方面問題出發,積極改造,以下就是其整治內容:
3 鄉域內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3.1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上滯后
鄉域內隨著近年工業生產的不斷加大,工業廢水污染物排放量持續增加,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也是并駕齊驅。鄉鎮生活垃圾污染和生活廢水污染物排放已經逐漸阻礙了鄉鎮生態環境的建設。到目前僅縣城建成了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而其余的鄉鎮并沒有完善的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
3.2 生態文明價值觀上缺失
調研時,不難發現該鄉域的馬路邊上、水域內都扔了許多垃圾,市場管理不夠完善,整潔度不夠。居民們沒有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缺乏一種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建設生態文明的關鍵是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樹立,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也是由它直接決定著。生態文明價值觀還只是點燃在社會精英群體中的星星之火,而未能在廣大民眾中形成燎原之勢。
3.3 規劃管理上較薄弱
農村生態規劃管理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環境管理機構、環境立法缺位匱乏。除了政府相應的法律規章外,石公橋鎮地區很少有針對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由于很多農村地區缺乏環境保護機構,基層政府方面也沒有明確的分管生態環境的領導,但是農村地區的很多生產活動又和環境密切相關的,這使得整個鄉域內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的管理與規劃十分滯后。
產生問題的原因:
(1)環境立法不夠完善是農村環境問題形成的根本原因 。
(2)財政渠道的資金來源不夠,導致污染治理不力。
(3)農村人口壓力過大,導致了人口、環境與經濟之間的惡性循環。
(4)農村聚居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管理滯后產生的生活污染。
(5)對農村環境問題宣傳上的不足,導致農民環境意識淡薄。
4 解決新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4.1 對面源污染進行控制并堅持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生態農業是繼傳統農業、石油農業之后,在我國背景條件下產生的一種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農業模式,它不僅合理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使生態系統持續正常的能流通量和物質循環強度,高效益、高產出、少污染;并且強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綜合發展,從而使我國農村、農業進入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軌道。
4.2 完善法律保障體系。目前,我國仍然未頒布專門針對農村環境問題的立法法規。日益嚴重的農村環境問題,僅根據現有的環境立法難以解決。因此,制定出臺一系列針對農村環境問題的法律法規是刻不容緩的。
4.3 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資金的投入。各級政府應確保環保部門行政開支有穩定來源,加大力度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支持,才能從本質上解決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4.4 控制農村人口數量,提高農村人口質量。計劃生育政策要全面落實農村,如果人口得到控制,人口的總需求量減少,自然生態環境壓力自然而然的也會相應減少。同時,農村的教育方面也不容忽視,在農村貫徹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以及環境意識教育、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要使農民意識到我國農村生態的不足之處,要有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心。促使農村人口、經濟與環境全面協調的發展。
4.5 走城鎮化發展之路,對農村環境保護進行大力宣傳,使農村環保意識深入人心。 必須在農村進行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充分發揮公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立足于廣大公眾的參與,喚醒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創造出一個人人時時注意環境保護、關心生態環境的新局面,并進一步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1]孫杰,淺談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價值探析[J],法治與經濟(下旬刊),2013(10):112-113
[2]路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思考[J],理論導刊,2010(9):65-66
[3]陸新元,農村環境保護與“三農“問題[J],生態環境與保護,2006(3):30-32
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簡介:張詩倩(1995―),女(漢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學生,主要從事城市規劃、城鎮景觀規劃方面的學習研究
篇7
關鍵詞: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科學規劃;創意農業服務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s booming, "Nongjiale" tourism. This is a ki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ural landscape, product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tourism,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combination model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s a unique form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is paper has emerg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Nongjiale" tourism and related discussion,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hich broadly defin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Nongjiale", namely the generalized "Nongjiale" tourism refers to all the rural tourism activity occurred in the rural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life happens o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tourism,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alysis the reason of Nongjiale rise, and puts forward some "Nongjiale" tourism issues.
Key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scientific planning; Creative Agriculture Service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近年來,隨著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產業規模日益壯大,我國農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業態類型也在不斷的多元化,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便蓬勃發展起來---“農家樂”鄉村旅游。這是一種將農業生產,農村自然景觀,鄉土文化與現代旅游度假、休閑娛樂相結合的新型農業與旅游業交叉的產物,是我國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形式。已從農民自發發展逐步向規劃引導轉變,經濟規模已從原來的零星分布,分散式經營轉變為集群分布,集約式經營。目前全國共有8。5萬個村莊開展鄉村旅游。全國鄉村旅游經營戶超過了170萬家,從也人員2600萬人。而其中農家樂約150萬家。根據調查統計,我國約有70%的旅游資源分布在農村以及中西部地區。而西安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揚地。依托西安市已有的區位優勢,同時也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而這些都為農家樂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面對日益增多的農家樂等小型田園經濟的快速發展 ,人們從中找到了一種回歸自然從而獲得身心放松,愉悅精神的休閑旅游方式。而這些正是農村與城市的區別,農村最重要的特色也即是他的本色就是綠色生態的鄉土文化魅力,所以在對農家樂的規劃上應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主旨。樹立科學發展觀,結合地形因地制宜,依山就勢。
當今的農家樂具有鮮明的特點:1投資較少規模設施簡易;2成本低廉價格適中;3客源不穩隨著節日季節有明顯的波動提供的服務相對簡單;4發展較為迅速形式越來越多樣化。無論是城市開發,還是旅游串連,都要做到統一規劃,整體營銷,所帶動的,并不僅是一個行業的經濟收益,還能帶動一個產業鏈、甚至一個城市綜合經濟體的升華。
以西安灞橋區“黃鄧村”農家樂為例
旅游市場定位:核心市場是西安市及周邊專項市場是白領市場,家庭自駕游市場
旅游產品定位:主要以休閑度假為主
總體創意思路:突破旅游空間,創新多元化休閑體系
黃鄧村的規劃思路:主要從空間的突破為基礎,從新的視角理解農家樂,開發多種休閑娛樂方式,農產與休閑并存的生產區,同時擁有淵源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
規劃理念:立足宏觀全局,以文化為先導,激活鄉村旅游資源,綜合發展產業鏈,實現從‘傳統農業鄉鎮’到‘主題旅游小鎮’的轉型
黃鄧村“農家樂”位于灞河右岸的灞橋鎮西北、分布在白鹿塬北坡,灞河之畔。景色十分優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觀。春天果樹開花繁茂,夏天秋天果樹成熟結果,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尤其進入夏天以來,每個月都有新鮮的水果成熟。黃鄧村圍繞果蔬產業,通過多種主題活動,不斷激活并深挖人文、生態為主題的 農家樂休閑旅游,在展現區域特色的基礎上,也樹立了黃鄧村特有的品牌,更有力帶動了周邊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借助櫻桃產業不斷拉動區域農家樂休閑游市場持續向好發展。
目前,西安市休閑方式呈現出這樣幾個發展趨勢:其一,中高端休閑方式更為大眾接受。其二,休閑方式更加時尚化多元化,注重精神休閑方式的影響力增加。其三,休閑時間更加的廣泛化和日?;?,不局限于周末和假期。
存在的問題:大范圍內,粗放式開發多,高層次精品少;區域范圍內,品種單一,趨同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學規劃。農家樂只是滿足市民對農村的好奇,還不能充分滿足休閑的需求。低層次開發的實際效益不足以激發供給主體——農民及企業的積極性1)農家樂的特色越來越淡,農家樂的味道越來越大眾化,搞的有點像餐館或招待所,缺乏創新意識;2)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經營者的眼光有待放長遠,衛生狀況比較差,沒有品牌意識;3)缺乏有力的統一管理,本地區形成惡性競爭,沒有差異化經營;4)片區農家樂還沒真正形成氣候,缺乏整體包裝和推廣,象酒店式管理那樣能有農家樂專業管理公司對其進行品牌包裝和宣傳;5)缺乏對客戶體驗的調查,總體來說客戶滿意度一般,沒有持續性營銷方法和長遠吸引回頭客;
然而注重對鄉村資源的深刻了解,民俗文化及生態科技的探索研究,以及國家農村與城鄉統籌政策及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趨勢,以現代服務業理念打造最具開發價值與市場競爭力的休閑農業產品,充分發揮休閑旅游的引擎與產業整合作用,提升產業價值,帶動區域產業升級與城市化大發展。
形成關于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俗文化、生態科技、民居建筑、創意農業景觀等諸多方面導向下發展新農村建設、古鎮古村、郊野生態休閑、農業生態園、農莊度假村等。
發展創意農業服務要在規劃設計上打破單一的規劃模式 ,在規劃設計上可以采用按照區域生態區規劃、生態農業示范園、農業產業園、休閑農業修改性詳細規劃,同時多元化的開發景觀資源,例如農業景觀、景區景觀、休閑農莊景觀、鄉村旅游景觀、廣場景觀高爾夫球場景觀、園林景觀等。
農家樂的景觀規劃要從細節著手,作到畫龍點睛,重點突出體現地域性特著的文化符號,具體到實踐當中,應該針對具體的區域,先刻畫出地域文化的主脈絡,通過進一步的概念化,歸納出成系統性的文化符號再將這些符號演繹到具體建筑與景觀改造的工作當中。
參考文獻:
[1] 盧小琴. 荊州桃花村農家樂旅游開發研究 [J]. 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 (07)
[2] 劉曉華. 陜西省延安市“農家樂”旅游發展研究 [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 (07)
篇8
所謂景觀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和物體所構成的綜合體。它有別于通常所說的風景,風景往往只強調視覺上的美感,而景觀不僅能夠作為人們審美的對象,成為人類生活其中的空間和環境,同時又是一個具有結構和功能,具有內在和外在聯系的有機系統。觀光農業園的景觀,是指在觀光農業園區或農村區域內,由各種環境要素所構成的形式信息總和。它既可成為人們審美的對象,為游人提供游賞環境,又是一個兼具生產、觀光、休閑、科普等多功能的有機系統。觀光農業園的景觀十分豐富,不同的景觀要素構成不同類型的景觀。大致分為生命景觀、物理景觀和文化景觀。
1.1生命景觀由有生命的要素所構成,如農田、果林、菜園、魚塘等。此外,人的活動也是作為被賞景觀的一部分,如釣魚捕蝦、踩車推磨、種菜收菜活動等。
1.2物理景觀由無生命的要素構成,如溫室、建筑、小品、橋梁、道路等。
1.3文化景觀由農村歷史人文、農業文化、農村生活方式、民族特色和地方風俗等要素構成,如蘇州附近的周莊、同里的水鄉古鎮、傣族的竹樓、土家族的吊腳樓等等都充分體現了與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民族色彩,使觀光農業景觀具備了其特有的文化魅力。
2觀光農業園景觀的特點
2.1功能的多樣性觀光農業是農業和旅游業的結合體,它既是農業生產的一部分,要滿足農業的生產功能,如:蔬菜、果樹、花卉的種植以及漁類、家禽、家畜的養殖;又是休閑的一種方式,應具有獨特的農園景象和優美的園林風光,吸引和招攬游人,滿足游人觀賞、體驗、游玩、獲取知識等需求。
2.2構成要素的多樣性農村清新的空氣、翠綠的山體、清澈的溪水、優美的田園風光、傳統的生活習俗以及鄉村的勞作方式等農業要素構成了觀光農業的基底。在此基底上加之園林要素,通過規劃設計合理搭配山石、建筑、水體、植物,營造出供人們欣賞的美景,開設游玩項目,規劃游覽道路,開辟科普教育場所。園林要素的加入把農業資源通過另外一種形式予以展示、利用,這將更加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2.3具有文化特性前文提到觀光農業景觀具有文化形態。這些獨特的文化與城市文化有著很大反差,也是觀光農業的亮點所在,最能體現其個性。文化是一個園區的內涵所在,對于游人來說是在游覽、觀賞過程中內心體會到的一種獨特的韻味。
3觀光農業園景觀規劃的基本要求
3.1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觀光農業一般是在原有生產基地的條件上,進一步開發而成。故規劃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基地的現狀條件、地形地貌特征,應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在現有的種植、養殖基地的基礎上,根據當地農業生產的歷史及特點,結合當地土特產的開發,營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觀光農業景觀。
3.2兼顧生產與觀光的功能觀光農業的生產與觀光功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生產是基礎,沒有農業生產,觀光農業也就無從談起,在此基礎上,開發其觀光功能。也即生產地應同時兼具兩種功能,將傳統的農業生產通過規劃設計融入周圍環境,使其景觀滿足人的觀光需求。在保證生態效益的前提下,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化。例如,在茶樹種植的基礎上,興建茶室供人們休閑娛樂,展示茶文化供人們參觀,開設制茶坊讓人們體驗自制茶葉的樂趣。觀光功能應合理開發,符合當地實際情況以及游客的需求,不能生搬硬套。
3.3以人為本,人景交融一方面,人是觀景的主題,因此要以人的需求為中心,以人為本;另一方面,人在賞景的同時,自身的行為活動也是被賞的對象,成為了構成景觀的事件素材。在其他景觀中人的參與性體現得較少,在觀光農業園中,則需要人可以更多地參與到采摘、種植等勞動中去,親自體驗自己動手的樂趣。因此,人的行為活動成為了構成景觀的重要要素之一。所以,應充分考慮人的行為活動,使之成為景觀的一個重要部分,營造出一幅人景交融的美麗圖畫。
3.4景觀風格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觀光農業建設的資源基礎是現有的農業資源,把最典型、最具農業特色的內容提供給游客,其景觀要求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突出“鄉趣”、“野趣”,特別強調經濟、實用。然而,有的投資者為了追求氣派與豪華,一開始建園便大興土木,不惜把大量的資金投在改造地形與景觀建筑上,有的甚至在園區內建起了高樓、豪華的別墅和寬闊的廣場;更有甚者,為了追求園內規則式布局,不惜破壞可以利用的自然景觀,甚至砍伐古樹名木,將自然破壞殆盡,結果得不償失,所建的觀光農業型園林不但投資巨大,且名不符實。從植物造景來說,在植物的選擇上應選用鄉土植物,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地方特色。在造景手法上,不提倡大量的用對稱式、規則式種植,而應多用叢植、散植、片植,路邊植物帶可種植為花境的形式,這樣更加自然和諧。而建筑風格應體現地方特色,往往以當地獨具特色的民居為藍本。
3.5注重文化景觀的營造景觀若是沒有文化內涵,便如同人類沒有了靈魂,沒有文化的景觀只是浮于表面,沒有味道。因此,應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人文、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生活習俗甚至飲食文化等等,將這些文化與觀光農業相結合,這樣所營造出來的景觀則更具神韻。
4主要景觀類型的規劃
各觀光農業園據自身情況不同,其規劃分區形式多種多樣。而其景觀類型則基本一致,因此,按景觀類型分類討論具有較為普遍的意義。據前文所述的3類景觀類型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景觀:農田景觀、水體景觀、林地景觀(生命景觀)、建筑景觀、科技農業景觀(物理景觀);以及文化景觀。本文主要針對重慶地區觀光農業園的景觀規劃進行論述。
4.1農田景觀
4.1.1景觀功能這類景觀多用于菜園、茶園、果園等??蔀榘腴_放或全開放式,在園內農業生產基地的基礎上,加入園林景觀要素,規劃出蜿蜒的園路,增設休息設施,點綴園林小品,另外除用于生產成行列種植的花木外,植物多采用叢植、散植的種植方式,不宜規則對稱式布置,以求與觀光農業農業園的自然風格相統一。在菜園中可開展以游客親身參與、體驗的活動為主。游客可親自下地勞動,揮舞鋤頭、采摘新鮮蔬菜,大汗淋漓之余體會鄉間勞作的暢快與樂趣。這種體驗式的勞作對青少年來說則充滿了新奇感,他們在把勞作當作娛樂的同時也學到了干農活的技能,受到了吃苦耐勞的教育。茶園不僅具有生產功能,同時也是游客品茶、休憩的好去處。在山青水秀、空氣清新的茶園中品茶無疑是另一番境界。除品茶外,游人可親自參與到采茶、制茶的過程中,也可通過茶品茶具展覽、茶道表演了解中國傳統茶文化的內涵。植物園則兼具花木生產、觀賞以及科普3大功能,游人在參觀植物園的同時可通過掛牌認識各類植物,并了解其藥用、保健作用。在盆景園中參觀師傅制作盆景,并可親自動手學習盆景盤扎、置石的技藝。這對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次有意思的課外科普活動。
4.1.2規劃要點重慶地區地處丘陵山區,農田多以梯田為主,觀光農業園的原址上往往會殘留一些不具備生產功能的田塊,這些田塊上原多為水稻、小麥等作物。但傳統農作物種植的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都不夠高。因此,可保留原有梯田的層級式地形,劃分出線條流暢的田塊,充分展示出梯田的優美輪廓。每田塊按不同的種植方向填充不同顏色的經濟作物,如蔬菜、花卉、香料植物、油料植物、茶葉以及藥材等,形成色塊的交錯與紋理的變化。這樣既降低了挖填土方帶來的成本,又能滿足游客的觀賞需求,同時還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在景觀風格上既沒有改變原有的鄉村氣息又有所創新,可謂一舉多得。當然,若原址上沒有梯田地形則不必生搬硬造,平坦地仍可以采用這種保留原有田塊地形,填充經濟作物的做法,效果也很好。
4.1.3植物選擇這類景觀所選用的植物應兼具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如油菜、甜菜、韭菜、莧菜、茶葉、萱草、麥冬、、黃花、杭菊、除蟲菊、野、玉簪、蜀葵、彩葉草、蔥蘭、甘草、大麗花、貝母、白及、百合、金銀花、蘆薈、仙人掌、射干、當歸、紅葉甜菜、羽葉甘藍、結香、月季、紫荊、木芙蓉、白玉蘭、含笑、茉莉花、臘梅花、桂花、米蘭、小蒼蘭等等。
4.2水體景觀在觀光農業園中水體形式主要為溪流和湖塘。兩類水體的景觀特點及功能各有不同,溪流多為自然水體,一般是以觀景、休閑娛樂為主,而湖塘大多則是用于生產的魚塘、荷塘,在景觀營造上應兼具生產、觀景、娛樂的功能。
4.2.1溪流景觀①景觀功能:游客既可沿溪漫步欣賞美景,還可參與泛舟、垂釣、踩水車、堆沙等活動。還可專門為青少年兒童開設“童趣鑲畫”項目,由孩童自己在溪河邊創作一小幅彩色石畫,并鑲在水泥磚上,留作永久紀念,直至成人都可回來尋畫。五彩斑斕的圖畫既可作為景觀之一,又具有濃厚的人文情趣。②規劃要點及植物選擇:溪流依托其蜿蜒的姿態、清澈的溪水在景觀上主要突出“野趣”二字。以觀賞沼生、濕生、水生植物景觀為主,植物造景手法多用叢植、散植、片植。水岸點綴岸石、小品如水車,形成別具鄉村韻味的花溪景觀。常用植物有菖蒲、旱傘草、蝴蝶花、金絲桃、鳶尾、千屈菜、蘆葦、文書蘭、蜘蛛蘭、垂柳、楓楊、池杉、楓香、水杉、芭蕉、檉柳、水曲柳、荷花、睡蓮、慈姑、澤瀉、香蒲等。
4.2.2湖塘景觀①景觀功能:湖塘是生產與觀景娛樂的結合體,其生產功能包括水生植物的種植以及魚類、家禽的養殖。在滿足生產功能的同時也可滿足游客觀景娛樂的需求。成片種植的荷花、蘆葦、紅菱隨風起伏,婀娜多姿的水草與穿行其間的魚兒相映成趣,放養的鴨、鵝游弋于水中嬉戲,形成了一幅鄉村美景。游人也可泛舟其間自行采摘蓮子、菱角或于岸邊揮桿垂釣、捕蝦捉蟹。勞作之余則可一邊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一邊欣賞秀麗的湖光山色。臨別時還可購買袖珍水生植物品種如碗蓮、微型水族箱以做留念。觀光農業園具有科學性,筆者提出在湖塘水體景觀的規劃中形成動物、植物、水體緊密結合且良性循環的生態鏈。家禽的糞便可作為水生植物及浮游生物的有機養料,而水生植物及浮游生物在吸收這些有機養料的同時不僅滿足自身的需要又達到了凈化水體的目的,所飼養的家禽則可以這些水生植物及浮游生物為食,從而形成一個可永續利用的水生生境。②規劃要點及植物選擇:湖塘的水面相對較大且多為靜水狀態,因此在植物景觀方面則應突出水岸背景林的營造,以突顯水面的寬闊。植物種類可與溪流景觀通用,但由于湖塘往往還具有生產功能,則應更加偏重于具有經濟價值的種類,如:蓮、芡實、菰、紅菱、慈姑、荸薺等。此外,隨著水族愛好者的增多,觀賞水族業呈蓬勃發展之勢,而觀賞水草則成為觀賞魚生存的重要載體和水體造景的重要素材。因此,水草的經濟價值便突顯出來,可專門開辟水草種植區進行水草生產。常見的水草種類如萍、萍蓬荷根、三角芋、紫色芋、水萍、槐葉萍屬、水芙蓉、皇冠屬、椒草屬、貍藻屬、水車前等。
4.3林地景觀觀光農業園原址上的林地多見為果林或綠化山體的樹林。因此,可將林地景觀規劃用于果園、紀念林的建造。
4.3.1果園①景觀功能:果園每至花季,成片的花林吸引游人前往賞花,每至果季,游人又可前來品果。果園可全面開放或僅局部開放,由游人自己采果、品果,回家時還可以采購果園出產的新鮮水果,帶回去與家人和好友共享,可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②規劃要點及植物選擇:在保持觀光農業園原有果林生產功能的同時開發其旅游功能,將果園作為游人休閑度假的場所。節假日到鄉村果園休閑觀光,既覽田園風光,又嘗新鮮水果,是城市居民喜愛的度假方式之一??梢詫⒐麍@作為綜合性觀光農業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建造專門的觀光果園。一般以原有的果林為基礎,發展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品種,形成優質高產果園。品種選擇上除了能產出優良的果實外,還應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就重慶地區而言,可選擇的種類有:桃、李、梨、杏、葡萄、櫻桃、獼猴桃、石榴、枇杷、柑桔等。
4.3.2紀念林①景觀功能:紀念林主要是為人們提供寄托情感的場所,人們可通過在紀念林中種植紀念樹或認領樹木的形式予以精神上的寄托,如生、老、病、死、升官進爵、迎親嫁娶等,將人間的喜、怒、哀、樂以生命的形式予以表達。這樣既可使游人的情感得以抒發、釋放,又可達到綠化造林、美化山體的目的;既可提高生態效益,又可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②規劃要點及植物選擇:在營造紀念林的時候,若原址上的植被比較稀疏,則應先于樹林周邊種植較密的植被,并增加色葉樹種,如紅楓、銀杏、楓香等,以保證樹林的外部觀賞效果;而樹林中部則可稀疏種植,以便留出足夠的空間供游人植樹。所選植物多為喬木,其生長速度應適中,使游客能感受到樹木逐漸長高的變化,太快或太慢都不符合紀念林的要求。
4.4建筑景觀園區內建筑多以當地傳統建筑風格為原形,以突出其獨特的個性。重慶黔江武陵仙山觀光農業園的建筑風格便是以當地土家族、苗族獨特的吊腳樓、風雨廊為原形,力求與周邊環境協調一致,極具民族特色,這對于城市游客來說無疑充滿了吸引力。小品則應體現出鄉間景觀的特色,若要與水體景觀相協調,小品則可反映漁鄉、水鄉特色,如水車、洗衣石、漁網、斗笠、蓑衣、小舟等等。建筑小品的材質應體現出鄉村的質樸、清新,多以竹、木、石材為主,不提倡在建筑外墻貼瓷磚和對地面進行大面積的硬質鋪裝等現代氣息過重的作法。
4.5科技農業景觀當今農業提倡的是科技農業,因此有的觀光農業園往往會應用到一些新的科學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同時也承擔科學研究的功能。園內可架設玻璃溫室大棚,種植日常生活中少見的新奇品種、野生品種,展示當今先進的無土栽培方式,如水培法、基質培、立體栽培等,而這些對于游人來說則是另一番新興現代化的農業景觀。
4.6文化景觀文化是一個內涵性的東西,體現在各類景觀之中。文化的內容包括歷史人文、農業文化、農村生活方式、民族特色、地方風俗等等。主要通過建筑小品、實物展示、開展特色文化活動甚至景點景物的命名來傳達給人們。
4.6.1建筑小品體現文化如前所述,建筑小品的風格、造型及材質體現了地方民族文化、鄉土文化,在此則不再重復。除此,建筑的朝向位置也反映了當地居民的一種生活方式。如重慶黔江地區的民房大都前臨溪河,后靠山嶺,屋前有壩子,屋后栽竹木。這種特點體現了當地居民的一種民風民俗,在景觀規劃中便可好好利用。
4.6.2農業文化展示通過對傳統農業的展覽及現代農業的宣傳,可增長游人知識,加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及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了解,產生極大的社會效益。傳統農業展覽———了解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用圖片資料及實物、模型等形式來展示當地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傳統作物及傳統農具,如犁、織布機、鋤頭、石磨等等?,F代農業科技展示———主要介紹現代農業生產情況及宣傳農業生產基礎知識和現代農業生產高新技術??捎脠D片展覽、觀看錄像、閱讀資料等方式進行。尤其要從環保的角度宣傳生態農業模式,讓人們樹立起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建設可持續發展農業的思想,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4.6.3景點命名景點命名是綜合了景物特色而提煉出來的,可謂點睛之筆,因此最能集中反映景觀的文化內涵。黔江武陵仙山觀光農業園的紀念林緊鄰武陵仙山山腳的香山寺,在規劃時考慮將佛教文化溶入觀光農業園,取意植樹于佛門清凈之地將與佛結緣,功德無限,將此紀念林命名為“功德林”,林中的觀景亭則名為“緣亭”,而該景點則名曰“菩提寄情”。又如建于荷花池邊的水榭名為“凈軒”,則是取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之意??傊?景點的命名應結合周遭景色,言之有物,耐人尋味。
4.6.4特色文化活動觀光農業園舉行的特色文化活動可結合民族節日舉行,如傣族的潑水節、白族的火把節等等。也可結合當地的土特產開展豐富的活動項目。如自制蠟染、陶藝、織布等深受喜愛的DIY活動,游人可在師傅的指導下親自操作,并可帶走成品留作紀念。人們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當地人的生活勞作方式,這也是對當地文化的一種體驗。
篇9
關鍵詞:南方;丘陵地;桔園;生態研究
我國是世界栽培柑桔最早的國家,栽培歷史已有4000多年以上,中國柑桔的種植面積是所有果樹中最大的,經濟地位非常重要[1]。柑桔歷來都是我國南方的重要水果之一,南起海南省,北至陜西、甘肅、河南、安徽、江蘇等省的南部;東起臺灣省,西至雅魯藏布江下游,全國有20個?。ㄗ灾螀^、直轄市)有柑桔栽培。其中主產?。ㄗ灾螀^、直轄市)有浙江、福建、四川、湖南、廣西、廣東、湖北、重慶、江西、臺灣等10個地區。柑桔分布地區遼闊,氣候土壤復雜,品種資源豐富,各地創造出各自特色的柑桔栽培業。因此,柑桔作物給農民帶來了經濟收入,提高了城鄉居民的就業率,并且柑桔作物起到了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柑桔園主要建在平地、丘陵山地、海河灘涂。平地果園是傳統古老的基地,而丘陵山地是當前最多的商品基地[2]。
1 丘陵山區果園的生態系統研究
南方丘陵山區是一個優勢和危機并存的特殊區域。該區的資源優勢主要是環境資源優勢,而環境資源優勢的發揮,主要依賴于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3]。如果生態環境繼續惡化,不僅資源優勢不能發揮,而且還會逐步導致資源的枯竭,從而引發“生態危機”[4]。地貌是影響生態系統脆弱性的重要因子,南方丘陵土壤中度以上侵蝕基本發生在15°坡度以上的地區;另一方面,高程是脆弱性區段分異的重要指征。一般來說,人類活動的影響隨高程逐漸減弱,水土流失多發生在 300~500m人類活動頻繁的低山丘陵[3]。
針對南方典型生態系統,探討生態服務功能的形成機制及其內在相互關系;綜合評估生態系統和區域尺度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結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探討可行的生態補償機制[3]?;谥袊懙厣鷳B系統服務價值當量表,通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模型對莆田市果園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進行評估。結果表明:莆田市的果園大多是山地果園,在果園建設和生態保護上存在明顯的脫節,使果園變為裸地等其他用地類型,導致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既破壞了果園生態,又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益。莆田市未來果園的建設中,應實行山、水、田、林、路等綜合規劃治理,并根據國內外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利用高新技術降低果園建設成本,綜合利用資源與調節生物間的關系,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使果園系統結構趨于合理[6]。
農林復合生態系統是1978年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召開的第8屆林業大會上提出的,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單元上,按照生態經濟學原理,人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如禾木、灌木、棕櫚、竹類等)與其它栽培植物(如農作物、藥用植物、經濟植物以及真菌)和動物,在空間上按一定的時序有機地排列在一起,形成具有多種群、多層次、多產品、多效益特點的人工生態系統。各國在對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的研究中,給農林復合生態系統下的定義很多,無論是哪一種定義,都從根本上反映了復合農林系統的特征[6]。
美國學者格雷戈里首先提出了后來廣為接受的森林旅游的概念,森林旅游 ( Forest tourism) 是指任何形式的到林區從事旅游活動,這些活動不管是直接利用森林還是間接以森林為背景都可稱之為森林旅游[7]。傅伯杰認為生態系統研究對象涵蓋了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 跨越了從基因、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景觀、區域和全球的多種尺度, 涉及到分子生態學、生理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景觀和區域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生態遙感、生態經濟學、管理科學等眾多學科。生態系統研究主要關注生態系統的格局、動態、過程、服務和可持續管理等相關科學問題,服務于生態保護與恢復、生態評價和生態系統管理, 是連接生態科學、地理科學及區域發展決策的橋梁和紐帶[8]。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被認為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起源。1968年,羅馬俱樂用全球眼光審視人類所面臨的資源、環境等一系列問題《先后有增長的極限》、《未來的一百年》等一大批成果問世,對喚起世界環保意識有極大的啟蒙作用。1972年,聯合國明確指出人類必須保護自然環境,并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結合。1980年,由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提出了要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很好地結合起來,要合理利用生物圈,使之既能滿足當代人的利益,又能使其保持潛力以滿足后代的持久需求,該思想成為可持續發展概念形成的基礎[9]。
長期以來,對土地利用的研究都著重從生產出發,解決如何提高土地生產量的問題。近幾十年來,由于人口激增,過度墾殖和放牧等土地利用而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土地退化已經威脅到所及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因此,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1993年,“國際地圈與生物圈計劃”(IGBP)和“全球變化人類影響和響應計劃”(HDP)共同將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LUCC)列為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計劃,極大地推動了土地利用生態環境效應研究的發展,使其成為土地利用研究領域中的一個新的方向[10]。
2 丘陵山區果園的景觀生態系統
植物在漫長的進化和發展過程中,與環境相互作用,逐漸形成了許多內在生理和外在形態方面的適應對策,以最大程度地減小環境的不利影響,這些適應對策的表現即為植物性狀(Plant traits),也稱為植物屬性(Plant attributes)。植物性狀能夠客觀表達植物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McIntyre etal.1999),而某些植物性狀的存在與否及其數量多少, 也反映了植物種所在生態系統的功能特征(Cornelissen etal.,2003),因此這種植物性狀也被稱為植物功能性狀(Plant functional traits)[11]。開發模式是一個經濟范疇。依據波蘭經濟學家布魯斯的提法,開發模式可作為表示開發機制運行的主要原則和抽象圖式。中國學者楊挺秀認為: “所謂模式 (農業模式―作者注)只是一種代表,可供條件相同的地區借鑒,并不是照搬照抄[12]”。此外,也有從數理的角度去解釋的,認為開發模式是開發行為的二種簡化的體現,可以通過曲線圖、流程圖、方程組、框圖等形式表示出來,用簡化、簡明的形式描述出復雜的現實狀態[13]。
大多數學者將景觀歸納為一個復合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是由地球表層自然的生物的和智能的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它主要研究自然要素,社會經濟要素的相互作用與聯系,動植物、水體、大氣和人類之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轉換。以及景觀的優化利用和保護,果樹科技觀光園景觀規劃屬于農業景觀規劃范疇,要在適應地方物種個體生態需求前提下進行設計,規劃中應體現出二方面功能:一是強調景觀的資源價值,通過分析景觀特性,對其進行綜合評價,提出一套景觀最優利用方案,充分利用當地的果樹資源和觀光旅游資源;二是維護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平衡關系,包括生產與生態、資源、開發與保護,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關系。在規劃設計中,要增強物種和景觀的多樣性,必須將生態學理論作為規劃設計的理論指導,將積極保護自然生態的思想作為設計策略,努力完善園區生態功能,因為保護景觀多樣性和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未來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
3 丘陵山區柑桔產業發展的理論研究與生態系統構建
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應是果樹科技觀光園優先選用的發展模式,建立一個“果樹――草――畜――沼”的循環體系。果園中果樹下種草,草可以養鴨、養雞、畜禽糞便通過沼氣無害化處理后返回到果園(圖1)。通過這種生態循環模式將有機肥還田,不僅提高了果樹產量和果品品質,還增加了果園野趣,改善了果園的小氣候,增加了觀光效果,資源利用率也得到相應提高[14]。
山地生態系統的退化不僅是一個生態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生態恢復重建不能僅僅就環境退化問題而開展生態功能的恢復重建, 卻不去考慮經濟恢復重建和區域脫貧與持續發展問題。 根據紅壤丘陵開發地退化成因分析和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狀況,建立了以水土保持為核心, “林――果――草――牧――沼――菌”有效鏈接的治理模式, 以草保土養地, 以草帶動地方產業發展, 實現生態恢復與經濟發展的雙贏[15]。
柑桔業發展一般經歷低產、高產、穩產優質、安全優質穩產等過程。柑桔園生態系統則相應經歷自然平衡、破壞、局部恢復、恢復優化等過程,但由于農藥的大量應用,迄今難以完全恢復,果實安全仍不能完全保證。為此,修復和優化柑桔園生態系統,逐步達到自然平衡是極其必要的 [16]。
建設農產品產業帶,發展特色農業是推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 優化農業經營模式 產生農民增收新支點的重要手段,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并連續在2005-2010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出現;農業部《全國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也明確了我國未來8年將在58個優勢區重點培育16 個優勢品種(果樹僅有柑桔、蘋果), 以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發揮農業區域比較優勢,加速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發展進程[17-18]。柑桔是我國特色農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柑桔優勢區域布局規劃(2008-2015年)》中,我國將重點打造“四帶”(長江上中游柑桔帶、鄂西-湘西柑桔帶、贛南-湘南-桂北柑桔帶、浙-閩-粵柑桔帶),“一基地”(特色柑桔生產基地、丹江庫區北緣柑桔基地、南豐蜜桔基地、嶺南晚熟寬皮桔基地、云南特早熟柑桔基地) 的優勢柑桔產區。但從柑桔產業現狀來看,其在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小規模農業主體,農產品品質不高,出口綠色壁壘等問題,限制了其向高端市場、省外市場的拓展以及產業競爭能力的提高,使得進一步加強和夯實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支持和經濟基礎困難重重。因此,以“因地制宜、突出優勢、強化基礎、壯大產業”為原則,“生境――品質”選擇為引導,系統診斷柑桔“生境――品質”性狀空間變異規律及空間結構形成的主導因素,開展生境適宜評價,加強生態管護保障食品安全,對挖掘和提升區域柑桔產品的資源潛力,加快柑桔生境選擇與布局優化,形成國內外知名的柑桔生產基地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19]。
柑桔主要生長在山地丘陵區,受地形影響,農業規?;潭鹊?,氣候、母質、地形、人為因素等差異很大,客觀上形成了這類農產品生境和品質的空間差異。影響柑桔果實產量和品質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生境條件在果實形成過程中對果實品質起著關鍵的作用。崔燦等人對土壤、氣候、地形等生態環境因子對柑桔產量和品質響應關系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我國南方柑桔產量和品質潛力發揮的關鍵生境指示因子,為進一步定量表達柑桔生長的自然生境空間異質性,定量評價柑桔生境和品質的耦合效應等進行了研究。目前生態因子對柑桔產量、品質的影響在土壤營養因子方面的研究較多,而地形、氣溫、水分等生態因子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這是今后進一步綜合描述柑桔――人類活動――自然生態系統的交互作用,定量評價柑桔生境因子和產量及品質耦合效應的主要障礙。加強除土壤因子外其它生態因子的系統化、定量化研究,加強基于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各種數學模型的構建,進一步深入探討基于3S技術及近紅外光譜分析檢測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對柑桔產量、品質產生影響的生態因子的精準化研究,建立科學的柑桔適宜種植區劃及多宜性推薦方案,綜合反映柑桔――人類經濟活動――自然生態環境交互系統的壓力――狀態――響應機理,是今后研究發展的重點和方向,這對正確認識柑桔生境的空間異質性、“因地制宜”地開展“實時”、“準確”的農業管理、充分發揮柑桔品質潛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20]。
4 丘陵山區柑桔生態園的生態系統模式選擇
近年來,江西紅壤坡地柑桔類果業開發已成為一大地方特色產業,現有種植面積約30萬hm2,居全國第二,成為江西省人工林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規模坡地果業開發改變了區域原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森林植被組成,從而使區域水文過程和水分循環發生相應變化。為此,坡地果園生態系統的水文特征及其水土保持效益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21]。研究生草栽培對柑桔園土壤水分和有效養分含量及果實產量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生草栽培7~11月份干旱時期可提高果園土壤含水率;生草栽培初期降低果園土壤有效氮、磷、鈣、鎂、錳、銅和鋅等礦質養分含量,但生草栽培2年后土壤有效氮、鉀、鐵和鋅等礦質養分含量高于清耕對照[22]。百喜草固地性強,為優良的水土保持草種,在19.3°坡地柑桔園,甚至24.7°陡坡地荔枝園種植百喜草,仍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23]。王敬根等[24]在南方紅壤丘陵區多點試驗研究結果表明,種植百喜草后地表徑流僅為對照區的51.0%~54.1%,土壤流失量僅為對照區的1.67%~3.47%。柑桔園生草可明顯改善土壤的水溫效應和理化性狀,使土壤表層水、肥、氣、熱和生物等五大肥力因素更加協調,從不穩定狀態變成穩定層,為柑桔根系的生長提供適宜的微生態環境[26]。日本桔園普遍采用生草栽培,每年1000m2割青草覆蓋產生的有機物質達到2~3t,成為重要腐殖源,而且肥料、表土流失少。生草栽培一般4、6、9月分3次用除草機械割青覆蓋,考慮到雜草對肥料的吸收,追肥施用量應適當增加[27]。
構建柑桔果園生態循環鏈實際上就是人工創造的經濟林果生態系統。通過調整果園生態系統內部結構使之更趨于合理化、廢物資源化;通過資源、能量的多層級利用來提高果園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通過柑桔樹良種選擇、合理間作、病蟲害生物防治、果園覆蓋、果園養畜禽等農業生態措施,構建果園立體生態循環鏈,達到品種多樣化、生產高產集約化、產品優質無污染的效果,最終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的目標[28]。金衛根等人研究江西省撫州市丘陵山區以種植和養殖為中心的生態農業模式,如(玉米)―― 羊(糞)――魚、羊(糞)――(沼)、玉米和山(水)觀光――牧羊(垂釣)等生態農業模式,并研究生態農業模式中的主要生產技術,包括農大高油115玉米的種植及利用、南江黃羊養殖、羊糞養魚、羊糞和老玉米秸生產沼氣技術[29]。
由于耕作習慣、片面追求產量等原因,南豐蜜桔園害蟲天敵極度減少,生態系統變得十分脆弱,制約著南豐蜜桔品質的提升。改變當地桔農耕作習慣(如少用農藥、化肥,代之綜合防治、有機肥料),增加南豐蜜桔園景觀異質性(培育防護林網、灌叢,園內套種大豆等作用),建成害蟲天敵避難越冬的場所及遷入的庫源,逐步恢復重建南豐蜜桔園生態系統,可以促進南豐蜜桔可持續發展[30]。周春火等人研究楊梅、柑桔復合栽培能改善桔園的生態環境,對桔園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提高、結構性的改善和土壤養分的增加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優于單作桔園[31]。柑桔樹是多年生常綠果樹。生態系統比較穩定,為許多害蟲棲息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據統計,在我國為害柑桔的害蟲多達700余種,其中常年發生、危害損失較大的有50多種,主要可分為10類,即:害螨類、蚧類、粉虱類、蚜蟲類、蛾類、天牛類、吉丁蟲類、葉甲類、實蠅類和癭蚊類。但在一個地區,一個桔園常年發生造成經濟損失的不過幾種,不足總數的1%。據統計我國柑桔害蟲天敵就多達1000多種,其中以寄生蜂種類居多,其次是瓢蟲類、 蜘蛛類、捕食螨類、步甲類、捕食蝽類、食蚜蠅類、寄生蠅類、草蛉和粉蛉類以及寄生菌類,這些天敵為柑桔樹的害蟲控制、維護桔園生態平衡發揮著重要作用[32]。
5 小結
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統運轉的中心,人在改變自然環境的時候應該以生態效益為前提,綜合考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南方丘陵地區因為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地質構造、氣候因子、生物因子、人類活動因子等影響,在發展以柑桔產業為主的果業經濟的同時,將生態系統多樣性與生態栽培模式有機結合起來。依靠原有的生境、景觀及生物多樣性的功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持生物物種的平衡,進一步拓展以柑桔產業為背景的生態觀光、生態旅游和有機產品為核心的產業價值研究。(收稿:2014-05-06)
參考文獻:
[1]劉錚.中國柑桔產業國際競爭力動態: 基于出口和成本的分析[J].碩士論文,2012.6.
[2]周開隆,葉蔭民.中國果樹志?柑桔卷[M].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1.
[3]王輝民,楊風亭,李慶康,馬澤清,程彤.南方山區生態環境觀測成果與展望[J].自然資源學報,2010.9
[4]楊順泉,等.湖南地質災害[M].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32.
[5]田亞平,劉沛林,鄭文武.南方丘陵區的生態脆弱度評估―以衡陽盆地為例[J].地理研究,2005(11):843-852
[6]陳菁,吳端旺.果園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以莆田市為例[J].應用生態學報,2011(9): 2399-2404
[7]張沁文,王學萌,亞宏聲.農村經濟灰色系統分析[M].學術期刊出版社,1989年.
[8]G魯濱遜,格雷戈里.森林資源經濟學[M].許伍權等譯.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1985 .
[9]傅伯杰.我國生態系統研究的發展趨勢與優先領域[J].地理研究,2010(3):383-396.
[10]袁華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述評[J].農村經濟與科技 2012(23): 45-46.
[11]楊風亭,劉紀遠,莊大方,胡云鋒.中國東南紅壤丘陵區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環境效應研究進展[J].F地理科學進展. 2004(9): 43-56.
[12]孟婷婷,倪健,王國宏.植物功能性狀與環境和生態系統功能[J].植物生態學報,2007(1): 150- 165
[13]翁伯琦,應朝陽,黃毅斌,王義祥,方金梅.閩北山區紅壤丘陵開發地生態恢復與綜合利用模式構建及其應用研究[J]. 水土保持學報.2006(2): 147-150
[14]陳長青,何園球,卞新民.東南部紅壤區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分類體系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05(9): 385-387.
[15]鄧斷安,樓興甫.我國南方丘陵山區開發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西省泰和縣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1992.6.
[16]楊麗芳,李艷杰,王艷婕,劉景超.果樹科技觀光園規劃設計之理論研究[J].北方園藝,2012(23):200-203.
[17]王洪祥,梁克宏.柑桔園自然平衡生態系統的修復及優化技術[J].浙江柑桔,2005(4):13-17
[18]劉彥隨,陸大道.中國農業結構調整基本態勢與區域效應[J].地理學報,2003,(3): 381-389.
[19]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 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2009-2010 )[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0]聶艷,崔燦.基于生態位理論的柑桔生境適宜性評價研究現狀及思路[J].安徽農業科學,2012, 40(7): 4111-4112, 4121.
[21]崔燦, 聶艷, 錢玉皓, 劉目興. 生境因子對我國南方柑桔果實產量及品質的影響研究進展[J].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1-8
[22]楊搖潔,郭曉敏,宋月君,肖勝生,牛德奎.江西紅壤坡地柑桔園生態水文特征及水土保持效益[J]. 應用生態學報. 2012, 23(2): 468-474.
[23]李國懷,伊華林.生草栽培對柑桔園土壤水分與有效養分及果實產量、品質的影響[J].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2005(4): 161-163.
[24]廖綿浚.臺灣水土保持論叢[M]. 中國臺北: 淑磬出版社. 1990:111-129.
[25]王敬根等. 百喜草對紅壤丘陵地區保持水土效能的技術研究[J].江西園藝,2001(4): 12-14.
[26]文靈清,龐新華,郭麗梅.柑桔生態果園建設及配套栽培技術[J].中國熱帶農業,2013(1): 31-34.
[27]鄭重祿.柑桔園生草栽培的生態效應綜述[J].中國南方果樹,2012(1): 30-35
[28]伍濤.淺談日本溫州蜜柑高品質栽培技術[J].中國南方果樹,2004(6): 7-8
[29]金衛根,陳傳紅,孫麗萍,沈春曉.撫州市丘陵山區生態農業模式試驗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6(6): 157-159
[30]饒軍,袁鳳輝,陳連水,李江,金衛根.南豐蜜桔園生態系統現狀及恢復重建模式[J].福建林業科技,2006(12): 238-242.
篇10
農民工儲蓄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玉米科技進步及其對玉米和其他主要農產品的供需影響
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戶耕地保護行為的影響研究
基于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土地資源配置機制創新
南昌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應及其低碳優化對策
經營規模受限情況下的農機選型方法研究
農戶聯保貸款制度的博弈機制及其實踐分析
我國農產品價格波動:特點、成因及對策
基于SWOT分析的江西省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外出擇業動機實證分析
基于AHP的蔬菜物流運作模式選擇
江西省蔬菜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運行中政府責任研究
河南省糧食核心區建設與農業產業化發展
皖江城市帶農業投入產出效率升級
社會資本與農村勞動力進城就業途徑選擇
當前中國農村新型人際關系合理價值取向的思考
我國技術反哺農業的實現路徑與政策建議
農戶參與專業合作社意愿和認知程度實證分析
江西省耕地資源利用效益的數量經濟分析
種稻大戶與小戶間耕地流轉的博弈行為分析
西部貧困山區農村經濟發展問題與對策
縣域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制度創新研究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計指標體系研究
農村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機遇與合理開發利用
新農村建設中園林景觀規劃與營造研究
農民風險的現實表現及其防范對策研究
以人為本:新農村建設必須關注農民視覺
企業技術創新三維激勵機制研究
改革和完善農村教育體系的研究
構建贛臺農業合作平臺的條件和對策
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法律思考
以制度創新構建我國農民持續增收的體制框架
我國農業技術擴散的障礙因素分析
中部地區農民收入分析及對策研究
入世后江西省農產品品牌戰略研究
經濟責任審計實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江西生態農業的主要成效及若干對策建議
談談國有土地供給的雙軌制問題
我國綠色食品產業化經營模式初探
創建學習型企業若干問題的思考
名詞性復合詞的意義建構諸理論述評
對商學院教學工作若干問題的思考
關于提高新時期農民素質問題的幾點認識
加入WTO后我省農業院校人才培養對策研究
論企業決策者對我國管理會計應用的影響機制
欠發達地區建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