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6: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氣候變化對經濟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氣候變化;水稻產量;經濟影響;中國南方;C-D-C模型
中圖分類號 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10-0152-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10.026
在20世紀綠色革命時期,農業生產的快速增長主要依靠現代要素投入及灌溉和化肥投入的增加,綠色革命使發展中國家的食物供給能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但是,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面臨考驗,這種考驗由于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變得更加日益嚴峻[1]。因此分析氣候變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顯得非常必要,這對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調整農業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關于影響作物生產的因素,許多因內外學者都作了大量研究[2-3],通常情況下,通過增加物質要素投入,提高管理水平都能增加作物產量,但是并不意味可以忽視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特別是在當前氣候變化明顯的情況下。
關于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產量的影響仍然顯得不確定,有許多學者[4-5]主要利用間接作物模型評估了氣候變暖對作物產量的影響,但只有少部分學者實證分析過去氣候變化對作物產量的直接影響,如有研究結果表明,在作物生長期間,溫度每上升1℃,美國的玉米和大豆產量就會下降17%[6];通過分析了夜溫與水稻產量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夜溫越高,水稻產量越低[7];美國學者構建了一個自變量不僅包括了玉米關鍵生長期的氣候因子,而且還包括一系列社會經濟因素的混合模型,并利用多元回歸法分析了氣候變化對美國玉米產量的影響[8];中國臺灣學者構建了包括氣候因子和經濟因子在內的氣候變化影響模型,并運用面板數據模型評估了氣候變化對臺灣15個地區59種農作物的潛在影響,結果顯示,氣候變化對臺灣蔬菜有積極影響,而對谷類作物有負的影響[9]。我國科學家利用經濟模型研究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的工作涉及不多,丑潔明,葉篤正等人將氣候變化研究和農業經濟研究相結合,在傳統C-D生產函數模型的基礎上,加入了氣候因素,構建經
濟―氣候新模型用來評價氣候變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得出3月和6月的降水量對全年糧食產量有著重要影響,結果明顯好于沒有添加氣候因子的模擬[10]。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氣象學研究中,尚未普遍引入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經濟學家則缺乏氣候變化的概念,使得這一交叉領域的研究進展緩慢[11]。我國經濟學界大部分學者在分析農業生產的影響因素時,通常只將各種物質要素投入、制度因素及區域特征因素納入模型,較少考慮氣候因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忽視了氣候變量在農業生產的重要作用,而自然科學研究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時,主要是從自然生態因素的變化探討農業波動可能受到的影響,所采用的方法是純自然的實驗研究方法,需要有堅實的觀測實驗基礎,一般不涉及社會經濟因素。眾周所知,農業生產受社會經濟因素和氣候因素的共同影響,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取決于不同農業區的不同氣候條件和經濟條件及農業政策的相互作用,需要作為氣象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問題來加以探討。
因此,本文以C-D生產函數為理論基礎,通過在模型中增加氣候變量,構建“經濟-氣候”新模型,簡稱為
C-D-C模型,實證分析氣候變化對南方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并對未來氣候變化情景的潛在影響進行模擬評估。
1 模型構建
1.1 理論模型
通常,水稻生產存在多種多樣的相互依存的數量關系,它是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相結合的過程,它不僅受溫度、降水等氣候因素和化肥、勞動力、機械等要素投入的影響,而且還受技術進步、管理水平、制度變遷及區域特征影響。因此,水稻產量的影響因素理論模型如下:
Y=F(Xj,Cn,Dm,TE,Tr)
其中,Y表示水稻產量;Xj表示一系列的土地、勞動力、化肥、機械等物質要素的投入;Cn表示溫度、降水量等氣候變量;Dm為一組區域虛擬變量,用以說明其他變量沒有直接說明的社會、經濟、自然稟賦以及氣候在時間和區域方面的差異;TE為反映技術進步變量。Tr為一組制度變遷虛擬變量,用于反映制度變遷。
1.2 研究假說
根據相關理論及我國南方地區水稻生產的實際,提出如下研究假說:
假說1:氣候變化對南方水稻產量有顯著負影響。
假說2:氣候變化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影響存在區域差異。
1.3 實證模型構建
為驗證上述假說1和2,本文分別構建模型(1)、(2)。
首先,把水稻產量作為被解釋變量,選取氣候變量、水稻種植面積、化肥投入、農業機械總動力、勞動力投入、技術進步、區域虛擬變量及制度政策變量為解釋變量。這樣可建立模型(1),具體為:
其中,i和t代表第i省的第t年份;Yit表示水稻產量,RF表示水稻生長季節的平均降水量;TP表示水稻生長季節的平均溫度;AC表示水稻種植面積;FT表示水稻生產的化肥投入量;AM表示水稻生產的農業機械總動力;LB表示從事水稻生產的勞動力總數; TE反映技術進步影響的變量;T1用于反映對水稻產量的影響,T2用于反映“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在模型(1)中引入一組表示地區特征的虛擬變量Dm,用以說明其他變量沒有直接說明的社會、經濟、自然稟賦以及氣候在時間和區域方面的差異。
考慮到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可能會有差異,按不同地區來分析氣候變化對地區間水稻產量的影響有助于更細致地觀察氣候變化的區域影響效應,因此,建立溫度、降水與區域虛擬變量交互項回歸模型(2)。
2 數據來源及變量處理
2.1 數據來源
本研究數據采集區域范圍及時間,主要包括南方水稻主產區12個省份(考慮數據的完整性,作者把海南省合并到廣東省,把重慶市合并到四川省)和1978-2007年期間30年的數據,氣候數據主要是水稻生長期間月平均溫度和平均降水量,來自江西省氣象局。水稻投入產出數據(如產量、面積、勞動力、農業機械總動力、化肥投入等)主要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年鑒等。
2.2 主要變量處理
參考大多數學者的做法,本文一些主要變量的處理如下:水稻生產勞動力投入數量 (LB) = 農林牧副漁從業人員數×(農業總產值/農林牧副漁總產值)×(水稻播種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農業機械投入量(AM) = 農業機械化總動力×(水稻播種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化肥投入量(FT)= 化肥投入量×(水稻播種面積/農作物播種面積);水稻生長季節平均溫度(TP)為水稻生長季節的月平均溫度;水稻生長季節平均降水量(RF)為水稻生長季節的月平均降水量;關于反映技術進步變量,現有大部分學者都用時間趨勢來替代,但在本文中不宜采用這種方法,原因在于技術進步對水稻產量影響的關鍵是提高水稻單位面積產量,而不是擴大種植面積,基于此,作者不用時間趨勢來替代,而是把各省基期1978年的水稻單產作為分母,用各年的實際水稻單產作為分子,相除得出一個系數來替代各省的技術進步。關于制度政策變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農業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但在這一系列的政策中,其中對水稻生產影響最大的還是1978年開始實行的及1995年執行的“米袋子”省長負責制。所以,本文主要分析這兩項政策對水稻產量的影響。由于任何一項政策的執行都有它的時效性,所以對于1978年開始實行的,作者主要測定1978-1985期間的制度績效,當年份為1978-1985時,T1=1,其它年份時,T1=0。而對于1995年執行的“米袋子”省長負責制, 由于“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事實上主要依賴傳統的行政手段,將負責制層層分解,變成各級首長負責制,從而可能造成效率目標與產量目標的沖突,基于此,作者主要考察1995-2000年間“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的制度績效,當年份為1995-2000時,T2=1,其它年份時,T2=0。對于區域虛擬變量,根據大多數學者的做法,將廣東、福建和廣西列為華南區,江西、湖南和湖北列為華中區,安徽、江蘇和浙江列為華東區,云南、貴州及四川列為西南區,本文以華南區為參照對象,當省份為華中區時,D1=1,其它則為0;當省份為華東區時,D2=1,其它則為0;當省份為西南區時,D3=1,其它則為0。
3 實證模型結果分析
本文采用截面數據與時間序列的混和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為進一步減少截面異方差和時間序列自相關對回歸結果造成的不利影響,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進行估計。具體回歸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知,模型結果總體上比較良好,R2 和Adj R2都比較高,說明南方地區水稻產量影響因素方程的解釋能力為98.3%,即氣候因素加上控制變量水稻種植面積、勞動投入、化肥投入、農業機械投入、技術進步、制度政策及區域特征能夠對南方地區水稻產量的98.3%做出解釋。模型總體顯著性在1%水平上通過檢驗,F值較大,說明模型中各因素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共同影響是顯著的。氣候變量在模型(1)中都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并且系數為負,表示氣候變化對南方水稻產量有負的影響,假說1得到驗證。大部分控制變量也都通過了不同水平的顯著性檢驗。
(1)平均溫度上升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從模型(1)結果可以看出,水稻生長季節期間的平均溫度在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為負,表明溫度升高會引起南方水稻總產量下降,其主要原因在于溫度升高,南方地區水稻生長發育加快,生育期大大縮短,有效分蘗減少,導致總干重和穗重減少,從而影響水稻產量。
(2)平均降水增加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從模型(1)結果可知,水稻生長季節期間平均降水在1%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為負,表明降雨過多會對水稻生產帶來負面影響,這是因為強降水會抑制水稻等作物生長發育,稻田灌水過深,造成含氧量少,使分蘗受抑制,直接影響產量;南方地區處于開花授粉階段的早稻如受暴雨沖刷,會使授粉結實率受到較大影響,不利于后期產量形成。
由于南方地區水稻生長期間的平均降水為150.939毫米,因此,作者測算了南方地區水稻生長期間平均降水量增加10毫米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影響,結果顯示降水增加10毫米將導致南方水稻產量平均下降幅度為0.40%。
(3)控制變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從模型(1)可知,水稻種植面積、勞動力投入、化肥投入量等要素對南方水稻產量有積極影響,并且都通過了1%水平的檢驗,表明中國南方地區要保障糧食生產,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就應當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增加勞動力、化肥等要素投入。具體來看,水稻種植面積每增加1%,南方地區水稻總產量將增加0.85個百分點,并且其彈性系數在所有變量中最大,由此說明南方地區水稻產量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耕地資源,暗含要保障南方地區水稻主產區的地位不動搖,保護耕地顯得尤為重要。另外,化肥投入和勞動力對水稻產量有顯著正影響,兩者分別增加1個百分點,則南方地區水稻總產量將分別增加0.193和0.048個百分點。
而農業機械投入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南方地區的農業機械投入主要集中于交通運輸方面。第二、南方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勞動強度,是鄉鎮企業發展之后,農村勞動力大部分轉移至鄉鎮企業就業所致。這種機械對勞動力替代的主要目標不是增加糧食產量,而是替代農村勞動力。
技術進步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影響在1%水平上通過顯著性檢驗且其系數符號為正,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南方地區水稻生產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特別是優良品種的推廣、旱育稀植技術和拋秧等增產節本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水稻產量的不斷提高奠定了技術基礎,如雜交稻比常規蹈的增產效果達到15%左右,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能提高秧苗素質和抗性,減少了災害的影響,增產效果明顯。技術進步的正面影響意味著加快技術進步是減緩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主要措施。
政策制度變量T1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表明的實施在1978-1985期間極大激發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南方地區水稻產量的快速增長。政策制度變量T2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的實施在1995-2000年期間對于水稻產量增加的貢獻不顯著。區域虛擬變量D1、D2 、D3在1%水平上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
(4)氣候變化對南方水稻產量影響的區域差異。第一,溫度對水稻產量影響存在區域差異。從模型(2)可知,溫度與D1和D2的交互項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而與D3的交互項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從各個交互項的系數來看,溫度對南方水稻產量總的影響系數為-0.789+0.169D1+0.148D2-0.019D3,即對華南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為-0.789,而對華中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為-0.620,表明溫度升高對華中地區水稻生產有負的影響,但與華南地區相比,溫度對華中地區的負面影響要小些,原因在于華中地區的江西、湖南和湖北是丘陵地區,溫度上升可以滿足海拔高地區種植水稻的要求;溫度對華東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為-0.641,表明與華南地區
(-0.789)相比,溫度升高對華東地區水稻生產的負影響要小些,其原因在于華東地區緯度稍高,溫度升高后可使以前不適合水稻生長的區域用于種植水稻,從而可擴展水稻種植面積,提高復種指數,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減緩溫度升高帶來的負面影響;溫度對西南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雖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但其系數為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與華南地區相比,溫度升高對西南地區水稻生長的負影響更大一些。第二,降水對水稻產量影響存在區域差異。從模型(2)可知,降水與D1和D2的交互項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而與D3的交互項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從各個交互項的系數可知,降水對南方水稻產量的總體影響系數為-0.019-0.092D1-0.069D2+0.037D3,即對華南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為-0.019,對華中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為-0.111,意味著降水對華南地區和華中地區的水稻產量都有負作用,但與華南地區相比,降水對華中地區的負面影響要大;降水對華東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為-0.088,大于華南地區的影響系數
(-0.019),表明與華南區相比,降水對華東地區的負面影響要大;降水對西南地區水稻產量的影響系數雖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但其系數為正,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降水對西南地區可能有正的影響。由于缺少必要的數據,本文對南方水稻生產可能遇到的季節性干旱問題沒有進行分析。
總的來說,降水增加對華南、華中和華東地區水稻產量有負的影響,而對西南地區水稻產量可能有一定正的影響;溫度升高對華南、華中、華東及西南地區都有負的影響。
4 氣候變化對南方水稻產量影響的情景模擬
分析氣候變化影響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模擬評估未來氣候變化情景的影響,本文用三個(GCMs)未來氣候變化情景進行模擬分析,分別是HadCM2, CGCM1和 ECHAM4,其有關信息及模擬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在2020s、2050s,未來各種氣候變化情景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影響以減產為主,含交互項與不含交互項模型相比,各種氣候變化情景在不含交互項模型中的影響稍大;對比各種氣候變化情景之間的影響程度,總體上,CGCM1-gg情景下對南方水稻產量的負面影響最大,在2020s、2050s,其影響幅度分別都在5.0%和10.0%以上;其次是CGCM1-gs、ECHAM4-gg和HadCM2-gx,最小的為HadCM2-gs情景。
為進一步模擬未來氣候變化情景對南方各區域的影響,作者根據模型(2)回歸結果模擬了評估HadCM2, CGCM1和 ECHAM4情景下的影響,其結果見表4。
從表4可知,未來氣候變化情景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影響存在差異性,總體上,氣候變化對西南區水稻產量的負面影響最大,其次是華南區和華東區,影響最小的為華中區。
5 南方地區水稻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表明,氣候變化對南方地區水稻產量有顯著負影響,并且存在區域差異性,其中降水增加對華南、華中和華東地區水稻產量都有負的影響,對西南地區水稻產量有一定正影響但不顯著,而溫度升高對華南、華中、華東及西南地區水稻產量都有負影響。根據氣候變化情景模擬結果表明,未來各種氣候變化情景對南方水稻產量的影響以減產為主,其中對西南區水稻產量的負面影響最大,其次是華南區和華東區,影響最小的為華中區。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提出南方地區水稻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如下:
(1)完善氣象預報預警體系。加強氣象信息預報預警網絡體系的建設,進一步完善氣象信息傳輸服務,把相關氣象信息及時傳輸到農戶層面,提高農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和認識意識,促進農戶積極采取相關適應性措施以減緩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2)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要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的基本建設,治理、維護水利工程,使庫、壩、堤、渠等設施充分發揮節水、保水、用水、集水協調一致的功效,以切實提高水稻生產過程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減災能力。從各區域來看,華南、華中和華東地區在水稻生產過程中要注意洪澇災害的發生,增加排澇設施和蓄水設施的投入,同時大力發展抗洪抗澇水稻品種;西南地區由于水資源相對缺乏,水利設施相對落后,所以要注意增加水利灌溉設施的投資力度,保障農業水資源的供應,并大力推廣和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及種植耐旱的熱帶水稻品種。
(3)合理調整水稻布局。氣候變化使水稻生長期的光能資源和熱量資源增加,復種面積擴大,復種指數增加,種植北界北移。因此,在華中和華東稻區北部選用生育期較長、產量潛力較高的中、晚熟品種替代生育期較短、產量潛力較低的早、中熟品種,充分利用日益豐富的熱量資源發展雙季稻是減緩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華中稻區南部和華南稻區的雙季稻可以根據不同的品種搭配,分為早雙季、中雙季和晚雙季;華南稻區的三熟制亦有早、中、晚之分,從而通過調整品種布局來適應氣候變化、提高產量。在西南高原稻區,雖然在季節上可以滿足種植雙季稻的要求,但農資、勞力等投入將成倍增加,因此不宜改變現有的耕作制度。
(4)積極引進和培育水稻新品種。通過品種選育以減少高溫和旱澇逆境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是未來農業發展適應氣候變化的必然趨勢。其中華南、華中和華東地區要注重引進和培育耐高溫、耐澇的水稻新品種,而西南地區要引進和培育耐高溫、耐旱的水稻新品種。華東稻區北部和華中稻區北部可充分利用積溫增加、生長季延長的條件,在品種選育上一方面要注意培育生育期長的中晚熟品種;另一方面要注意選育光合能力強、綜合抗性突出、適應性廣的新品種,這樣不僅可提高水稻的抗逆性,還能充分利用CO2濃度增加帶來的施肥效應,從而確保水稻生產的高產、優質、高效。
(5)加強稻田水肥管理。種植制度及品種優化后,水稻生活力強,而氣溫升高使田間蒸發量加大,對水肥的需求也就更大,通過合理灌溉以水調溫,可以減輕低溫冷害和高溫熱害的威脅,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結構,可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并滿足水稻不同生育期對營養元素的需求。另外要加強病蟲防治,氣溫逐漸升高,可形成有利于病蟲繁殖的生態環境,應進一步采用綜合防治措施和高效低毒的農藥,并結合抗性品種及適宜栽培技術、生物防治等進行有效治理。
(6)適當調整播期。調整作物播期可以改變水稻生育期內的溫光水配置,從而使得水稻生長過程趨利避害。適時提前春播作物的播種日期,可以避開盛夏的高溫影響;推遲秋播作物的播種日期,可以避免冬季變暖的不利影響。因此,在前后期作物茬口和氣象條件等因素允許的情況下,適當調整播期將有利于提高水稻產量。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Rosenzweig C, Parry M. Potenti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world food supply.Nature[J]. 1994,367:133-138.
[2]Evenson RE, D Gollin. Crop variety improvement and its effect on productivity: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R]. CAB International, Wallingford, UK. 2003.
[3]Evenson RE, D Golli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1960 to 2000. Science[J].2003(b),300: 758-762.
[4]Brown R A, N J Rosenberg. Sensitivity of crop yield and water use to change in a range of climatic factors and CO2 concentrations: a simulation study applying EPIC to the central USA[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1997,83: 171-203.
[5]Reilly J, F U S. agriculture and climate change: new results[J]. Climatic Change,2003,57: 43-69.
[6]Lobell D, G Asner. Climate and management contributions to recent trends in U.S. agricultural yields[J]. Science,2003,299: 1032.
[7]Peng S, J Huang, JE. 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J]. Proc.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 USA(R),2004,101:9971-9975.
[8]Kaufmann RK, KC Seto. Change detection, accuracy, and bias in a sequential analysis of landsat imagery: a time series technique[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1,85: 95-105.
[9]The potential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aiwan’s agriculture.agricultural economics[J].2002,27:51-64.
[10]丑潔明,葉篤正.構建一個經濟-氣候新模型評價氣候變化對糧食產量的影響[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6, (3):347-253.[Chou Jieming, Ye Duzheng. Evaluating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grain yield by building an new economy- climate model [J].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6, (3):347-253.]
[11]丑潔明,封國林,董文杰等.氣候變化影響下我國農業經濟評價問題探討[J].氣候與環境研究, 2004,(2): 597-603.[ Chou Jieming, Feng Guolin, Dong Wenjie. The issu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economic evaluation under the climate change influence[J].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04,(2): 597-603.]
篇2
關鍵詞:氣候變化;環境變量;資源型企業;最佳規模邊界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207-03
20世紀初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理論界一直以規模的大小來衡量企業的發展和成長,大規模批量化生產也成為當時的主流。福特制危機之后,人們開始發現規模并不是決定企業成長的一切,由此產生了企業能力理論、企業知識理論等等。到了20世紀90年代,氣候變化問題凸顯再次對企業運營方向提出了挑戰。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1992年世界上第一個有關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誕生。199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確定了三個靈活合作機制以實現減排。自此有關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一直在升溫,尤其是對后京都時代不同國家到底承擔何種減排任務的爭論不斷。氣候變化問題對經濟的影響和企業運行的沖擊也在日益凸顯。節能減排成為企業運行不得不重視的問題。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的背景下,企業尤其是資源型企業的轉型或節能減排勢在必行。然而無論是轉型或者通過技術流程的優化、信息化等實現節能減排都表明,環境變量已經成為企業運行的內生變量,企業如果不能有效處理好環境問題與經濟效益問題的關系,將很難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一旦環境變量成為企業運行的內生變量,企業運行的最佳規模邊界也將隨之變動。企業應該確定一個怎樣的規模,才能保證生產的順利進行和贏利,又能使環境達標?正是在這兩難困境中,本文通過對企業規模邊界理論的回顧,在遵循企業最佳規模衡量的一般性標準的基礎上,力圖將環境變量納入研究的框架中,即將環境因子納入到衡量資源型企業最佳規模的衡量體系之中。
一、不同經濟學學派對企業規模效益及其邊界的闡述
1.亞當·斯密基于勞動分工視角的古典解釋
從經濟學說史的角度看,亞當·斯密是規模經濟理論的創始人。斯密在其《國富論》一書中開篇就以制針工廠的分工為例,來說明勞動分工同專業化生產共同對生產效率提高的意義:分工不僅節約了勞動者之間變換不同工作而花費的時間,而且由于長時間專注于一個工作細節會提高工人的勞動熟練程度提高并增加工人的勞動技巧。分工能夠提高效率,為了得到更大的效率,企業就會進一步擴大規模,而規模越大,分工的效率就會進一步提高,這就是著名的斯密定理。事實上,分工與效率的提高,不僅使生產規模擴大,而且也為馬克思所說的局部工人和專有工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來的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斯密定理是古典經濟學對企業規模的一種解說。但其缺陷就在于無法解釋壟斷的發展趨勢與競爭市場結構之間的關系,產生了一個斯密悖論。該問題由后來的經濟學家施蒂格勒提出的產業周期理論進一步解釋和說明。
2.馬歇爾的規模報酬三階段論及馬歇爾沖突的產生
馬歇爾作為新古典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中詳細分析了制造業中的大規模生產問題,指出了大企業在技術、人才招聘、采購與銷售等流程以及管理方面所具有的優勢等等。這些優勢構筑了大企業的規模經濟,具體而言,包括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兩種。前者主要是對企業內部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效率提高形成的規模經濟;后者則是企業間的分工和布局、聯合等過程形成的規模經濟。在分析完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之后,馬歇爾進一步區分了規模經濟報酬變化的三個階段,即規模經濟報酬的變化規律。
規模經濟報酬變化的三個階段包括規模報酬遞增階段、規模報酬不變階段、規模保持遞減階段,而馬歇爾提出規模經濟報酬三階段的數量依據就在于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之間的比較,正是二者之間的比較最終決定了企業的最佳規模和最佳規模收益。
正是在分析規模報酬變動規律之時,馬歇爾還發現了競爭與壟斷之間的沖突,即大規??赡芤l壟斷,而壟斷又進一步阻礙競爭,這就是“馬歇爾沖突”。不僅如此,大規模的企業進入壟斷階段之后,從規模效益角度看也開始步入規模不經濟階段,即規模報酬遞減階段。該問題就是前述斯密定理中隱含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這里被討論和提出。當然,馬歇爾沖突被后來的經濟學者如羅賓遜和張伯倫等人進行了補充和解說,提出了壟斷競爭理論。
3.馬克思提出用空間拓展彌補時間損失的規模效益理論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11章協作一章中,對作為資本主義企業的起點的協作和手工工場進行了詳細分析。列舉了協作生產的諸多優勢,而正是在協作中產生了一種社會生產力,這種社會生產力是單個勞動者勞動時也所不具備的,這種社會生產力從現象上成為資本的生產力,也成為資本實現資本增殖的重要組織方式。不僅如此,很多人在一起共同勞動,還能夠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共同使用生產資料節約生產成本,團隊生產還能夠激發工人的競爭心和進取心,擴大勞動的規模并相對縮小了生產的范圍。正是在協作的基礎上引入了分工,進一步擴大了上述優勢,由此推動了資本主義企業的演進,由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邁進。
篇3
Tom Skilling,美國WGN電視臺首席氣象學家、每日天氣節目主播,《芝加哥國土報》天氣專欄首席編輯,全美深受大眾喜愛的氣象學家。他的報告以提供豐富直觀的圖表,以及多角度的深入細節分析著稱,被大眾親切地稱為“Weatherman”。在期貨界,他同樣備受推崇,被譽為“交易員的英雄”。
人類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里不得不“靠天吃飯”,“人定勝天”不過是一種理想。因此,長久以來人們的觀念認為氣候對經濟的影響是無法掌控的,對氣象深入分析研究的價值不大,但在今天美國期貨界,特別是農產品期貨界,任何一位經驗豐富的交易員都會給你一個出乎意料的回答:天氣是我們生活的全部。
究竟氣候與經濟,特別是對期貨交易的影響有多大,在無比強大的“老天”面前,卑微的人類究竟能做什么,帶著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Tom Skilling先生。
Skilling先生從年幼起就對觀測天氣和氣象知識有著與生俱來的興趣。他曾自己制作天氣觀測模型觀測天氣變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放在天氣上,這種罕見的“癡迷”曾令父母打算給他請心理醫生。和Tom Skilling談起天氣,他總能樂此不疲,不厭其煩地為你解釋細節。
《首席財務官》:您的氣象報告不僅在美國公眾中間,而且在經濟界,特別是期貨界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它有什么獨特之處?
Skilling:我的天氣預測和報告盡量為不同需求的人們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人們感興趣大概是因為我提供的不僅是天氣變化、溫度、陰晴云雨的數據,我更愿意幫助人們依據這些基本信息開始思考:為什么天氣會如此變化,這次變化的趨勢以及持續的時間,這樣的分析會給農民、種植者、出口者和期貨交易者等帶來什么影響等。
《首席財務官》:全球變暖似乎成為近些年來經濟界的熱點話題,您認為全球變暖會對經濟造成哪些影響?
Skilling:的確,從種種報告來看,我們的星球是在經歷一個變暖過程,但是從氣象學角度看,實際上從來就不存在所謂 “正?!碧鞖?。例如我們分析過去70年左右的天氣變化歷史發現,風暴、洪水或者其他自然災害的發生似乎沒有規律可循,包括災害會持續多長時間,通常發生的頻率是怎樣的。
變暖的氣候對不同的經濟角色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種植者將氣候變化作為決定種植面積等的重要因素、生產者會考慮其室外加工投入;出口者會關心天氣變化造成的運輸價格變化。而所有這些變化將影響貨物產出,進而影響總供給和需求,進而影響價格變化和出口量等。
《首席財務官》:您的天氣預報和每周分析深為美國觀眾和讀者推崇,在期貨界很多交易員們要依賴您的分析才開始交易。您認為,氣象預報對期貨交易的價值是什么?
Skilling:上世紀60年代,美國曾大量對國外出口谷類,原因是豐收和產出超出預期,但是次年厄爾尼諾導致洪水泛濫,因此谷物種植幾乎停頓,家畜飼養者因為沒有充足飼料而大量買掉活牛等家畜,肉類價格大跌,進而次年家畜供給由于上年大量屠宰而短缺。氣候與經濟的關系密不可分。
在美國期貨基本面分析中50%~65%都是和天氣有關的,因此氣象分析對期貨市場影響較大。天氣的走勢和價格的走勢直接相關,例如如果天氣對種植帶非常有利,產量大增,供給提高,價格可能會下降,交易員會因此賣掉手中的合約,等價格在未來下降了,交易者就獲取了利潤。在谷物期貨交易的基本面分析中有65%是天氣情況,包括干旱、洪水等災害會直接影響谷物產量和病害等,從而影響最終價格。一次嚴重的洪水可能會導致一個農場主破產(見圖1)。
《首席財務官》:在農產品期貨交易中,氣候因素肯定是重要的風險之一,因氣候帶來的風險主要有哪些?您通常如何幫助期貨交易者規避災害氣候帶來的風險?
Skilling:自然災害隨時可能發生并發生難以預料的影響,例如颶風給港口貨運帶來嚴重影響,貨運價格上漲,或者導致貨運停滯,導致貨物價格上漲或者因為滯留而毀壞等,出口價格以及稅負等都會隨之變化。
天災不能預防,只能提前作準備。例如在風暴來臨之前,做多或者做空頭寸以減少損失;此外,期貨交易者可以根據天氣預測決定部位等等。氣象研究對交易者的幫助就是向他們提供氣候變遷的細節以及基于網絡技術支持的分析,除了氣象衛星提供的云圖信息等外,我們還運用很多天氣分析模型對氣象信息進行分析和預測。
例如颶風,從當前衛星和氣象模型對大氣層、云層、海洋等運動規律的分析,多數情況下是可以提前預測的,例如我們能夠通過測量云層的行進速度判斷風速,進而預測颶風到來和離開的時間等,其他國家的氣象分析和預測也對預測起到關鍵作用,我們都生存在同一個星球上,一個地區的天氣變化很可能是世界另一端災害的起因,因此我們應從全球的眼光來認識天氣變化并為人們提出盡可能詳細、全面的分析。這對于經常遍及全球的期貨交易是有價值的。
需要指出的是,當人們從不同渠道聽取天氣預測時,會發現他們得到的是不同的結果,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因為分析天氣的模型非常多,原理和提取信息的不同而導致了結論的不同。我們往往同時使用很多模型,然后從所有的結論中提出平均值,也有可能我們會選擇采用那些發現某些接均值的模型,以得出盡可能接近現實的結果。
《首席財務官》:未來全球氣象分析的趨勢是什么?他對期貨交易者將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Skilling:全球化在主導了經濟的同時也主導了氣象分析的未來趨勢。我們看到,世界不同國家對天氣分析的重視程度和應用廣度都有區別,但由于天氣變化是全球性的,因此擴大溝通和聯合分析將十分重要,以提供更加細節和技術化的分析。例如,由于中國的谷物市場和價格變化當然對世界市場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天氣變化在全球期貨界都將受到更多的關注。
篇4
石油是重要的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近年來由于中國經濟高速的發展,對國際石油的依賴也越來越大。石油價格波動對經濟的影響是石油價格乃至整個能源問題研究的重中之重。所以,在國際油價持續高位運行和我國石油消費增長迅速的情況下研究高油價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石油;價格;宏觀經濟
一、國際原油價格軌跡描述及油價高位運行現狀原因
1.國際原油價格軌跡描述。在分析世界石油市場形勢和國際油價變動趨勢時,首先,有兩個油價數據值得關注。即國際石油現貨平均價(APSP,averagepetroleumspotprice)和歐佩克油價(OPECBasketPrice)。前者代表世界石油市場的主要原油交易。后者是歐佩克一攬子原油平均價。目前歐佩克的一攬子油價是指,代表各成員國的11種出口原油價格的加權平均數。該油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反映了并影響著市場當前和未來的主要原油供需,同時,也是歐佩克確定石油生產與供應額度的重要參照數據,是國際油價的風向標。自1970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大體經歷了以下不同三個歷史階段:(1)20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驅動油價持續暴漲。(2)1983——2003年初,20年油價一直徘徊在30美元之下。(3)第三次石油危機時期(2003——2008年)。
2.油價高位運行現狀原因。進入21世紀的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政治多極化形勢,遍及全球地緣政治動蕩和格局重組趨勢,世界經濟,是影響世界石油市場形勢和國際油價形成及其變動趨勢的外部條件和政治經濟大背景。世界石油產業現狀和石油經濟發展,世界石油市場供應和需求狀況及供需前景預測,仍舊是導致國際油價波動乃至持續上漲的基本因素。政治突發事件和地區政局緊張、嚴重的自然災害襲擊和氣候變化影響、原油市場投機行為、甚至人們敏感的心理預期和恐慌等,成為近幾年引發石油價格波動,特別是導致油價飆升的重要因素。如果說2000年出現的油價暴漲和2001年的油價回落現象,主要原因在于市場供需變化和調整,歐佩克和非歐佩克合作,采取削減或擴大原油產量的手段,影響了國際油價。同時期貨市場的投機炒作行為也開始引起人們的警覺。那么,2004年和2005年的國際油價波動及大幅上揚,在需求拉動的基本原因之外,則更要強調投機和氣候等不確定因素的惡劣影響作用。所有上述因素,相互作用、交叉影響,對世界石油市場、油價形成和振蕩,以及對世界能源領域的發展變化,構成一組綜合性、多元影響元素。
二、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對我國宏觀經濟影的分析
1.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會抑制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目前,我國已進入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單位產出的能耗水平至少高出2到3倍,單位GDP的石油消耗比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都要高,如美國和中國的GDP規模分別為8萬億和1萬億美元時,原油消耗分別是4.8億噸和2.4億噸,經濟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高耗能產業所占比重較高,對石油的需求逐年攀升。但我國自產石油不足,石油進口已成為滿足國內需求的重要手段。因此,國際油價的持續高位運行無疑會加大我國經濟運行成本,從生產到消費,從成本到價格,從貿易到投資,都會受到石油價格上漲而帶來不利影響,必然會影響經濟增長速度。
2.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直接縮少我國貿易順差。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我國進出口總量同時都會減少。從宏觀層貿易增幅也會相應回落,進而沖擊我國出口的外部環境,減少國外從我國的進口量。從微觀層面看,由于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議價能力較低,石油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增加了出口企業成本,而出口企業卻難以通過提高價格來轉移成本,這將影響我國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減少出口量。
3.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加大國內通貨膨脹壓力。我國國內原油價格已經與國際市場接軌,國際油價決定著國內原油價格水平,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直接推動國內原油價格水平上升。我國成品油價格雖然依然受到國家調控,但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高漲必然會進一步推升國內的成品油價格。石油作為一種基礎能源,同時作為眾多產業的基礎原材料,油價的持續上漲或維持在高位,無疑會帶動煤炭、天然氣等相關能源產品價格上揚,由此增加交通運輸、石油化工等行業的經營成本,導致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升高,進而促進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增加通貨膨脹壓力。
4.國際石油價格上漲造成消費支出增加。政府消費支出具有較強的剛性,政府對油品的消耗不會因油價上漲而減少,從而造成政府支出的增加。另外,隨著油價的上漲,造成居民實際收入減少,個人消費者成為高油價的承受者。隨著國際油價的不斷上漲,我國幾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明顯增加了消費者在成品油方面的支出,并導致部分消費緊張或消費轉移行為的產生。而且,在我國一些地方已經出現了的局部供油緊張現象,高油價已經影響到了居民正常生活。
5.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加大企業生產成本。隨著石油價格上漲,必然增加相關行業成本,與石油相關產品價格隨之上漲,從而造成更大范圍的企業成本增加。中國運輸部門消費中,石油和天然氣占69%。另外,原油作為化學原料及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等石化行業的重要原材料,其價格上升將直接帶來石化行業成本上升。在國際市場上,我國雖然是世界的加工廠,但我國多數產品在世界貿易中沒有議價能力。這種現狀使得中國生產商只能獨自承受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幾乎全部成本壓力,而沒有能力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世界各地的最終消費者,從而出口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而下降,全社會的經濟活力也會因此而減弱。
三、結語
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對中國的GDP增長的波動有顯著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則是同向的,二者同步性極強,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石油的價格的上漲只是降低了經濟增長的速度,而沒有使我國出現負增長的情況??梢缘贸鲞@樣的結論目前我國石油價格潛在風險很大,隨著石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增加,和石油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不斷增大,石油的價格風險會不斷顯現出來。本文以近期油價的高位運行為背景,在分析近期油價高位運行的原因基礎上,利用宏微觀經濟學的原理就高油價對我國經濟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合理制定降低高油價風險的價格宏觀調控政策。政府應當加強宏觀調控,制定、完善具體的實施、監督等措施,以保障新機制的順利實施,并應著力培育我國石油市場競爭體系,健全石油市場監管機制,堅決打擊投機、摻假、哄抬油價的行為,進一步規范石油市場,保證國內成品油的穩定供應,保障我國能源安全供給。
2.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我國政府應當加大對新能源的開發力度,對好的新能源開發項目的產業化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以優化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減輕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沖擊。
3.制定鼓勵開發節省石油資源的政策。面對不斷攀升的國際油價對我國經濟運行和人民生活的沖擊,我國應加強宏觀管理,建立健全有關節能的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的節能意識,提高節能技術和政策激勵機制。同時借鑒發達國家的技術和措施,積極加快技術進步,節油降耗,推廣應用新工藝、新技術。
4.建立我國石油期貨市場。謀求國際油價定價權,我國應適時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貨市場,提高在國際石油定價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努力謀求國際油價的定價權,以抵御國際油價波動帶來的風險。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參與國際石油期貨市場,利用期貨交易規避價格風險。
參考文獻:
[1]何帆覃東海,面向未來的中國能源政策,2005年(17).
[2]劉強,石油價格變化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模型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年(3).
篇5
〔關鍵詞〕 碳稅;碳稅風險性;碳稅制度設計;收入差距;經濟增長;出口貿易
一、文獻回顧
二氧化碳排放稅,簡稱碳稅,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為目的,對煤炭、天然氣、成品油等燃料,按照碳含量或碳排放量不同而征收的一種環境稅。碳含量或碳排放越多,相應繳納的碳稅也就越多。任何一種稅種的征收,都將對社會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關于碳稅的功能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國內外學者進行了比較詳細的研究。
1.國外研究成果
Vlachos 和Floros(2005)利用希臘有關數據,研究了碳稅對該國制造業和煤炭、石油等能源行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響,研究發現,開征碳稅可以減緩氣候變暖速度?!?〕Goto(2005)利用一個經過簡化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碳稅對宏觀經濟運行和工業生產的影響,認為需要采取一些優惠措施減少這種不利影響。〔2〕Lee(2008)分析了碳稅和排污權交易對不同工業部門影響的差異。研究發現,僅僅征收碳稅會阻礙GDP 增長,若在征收碳稅時實施排污權交易,那么就會促進GDP 增長?!?〕Kenichi Matsumoto 和Toshihiko Masui(2011)分析了碳稅估算價格(ICT)對環境、經濟等的長期(至2100)影響,發現二氧化碳減排總量幾乎相同,但對每個國家的經濟影響卻不同。〔4〕
2.國內研究成果
高鵬飛和陳文穎(2002)通過建立一個MARKAL- MACRO模型研究了碳稅對我國碳排放和宏觀經濟的影響,發現開征碳稅將導致較大的國外生產損失?!?〕張明文等(2009)利用1995-2005 年我國GDP、能源消費和資源稅樣本數據,通過構建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了開征碳稅對我國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經濟增長、能源消費與收入分配的影響,發現征收碳稅能夠促進大部分地區經濟增長,但會擴大大部分地區收入差距?!?〕胡振宇(2009)提出中國需要通過加強國際合作、制定法律法規、強化統計體系、建立示范體系推動碳減排工作,以獲取國際支持和認可并爭取碳排放空間?!?〕蘇明等(2009)考察了部分發達國家開征碳稅的背景、措施及效果,分析了對我國有益的經驗借鑒和啟示作用?!?〕張克中和楊福來(2009)認為,碳稅和碳市場都是調節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手段,在比較兩者基礎上,結合發達國家碳稅實踐,提出了中國碳稅制度建議。〔9〕張景華(2010)分析了征收碳稅的經濟效應,探討了碳稅對經濟增長、收入分配和節能減排的影響,主張在制定碳稅政策時,探討碳稅對收入分配產生的負面影響,權衡公平目標與二氧化碳減排效果?!?0〕楊楊等(2010)認為,我國應把握時機逐步推出碳稅,靈活選擇征稅對象,稅率設置要體現差異,合理選擇征收環節,逐步減少稅收優惠并統籌考慮相關配套方案?!?1〕
文獻檢索發現,國外研究成果多集中于碳稅對碳排放量的影響,研究重點是碳稅作用,未研究開征碳稅的風險性;國內研究成果要么側重于實證分析,如開征碳稅對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分配的影響;要么側重于政策分析,如借鑒國外經驗構建中國環境稅稅制,未見開征碳稅對國際貿易影響的文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補充了前人研究的不足,在實證分析碳稅對收入差距、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開征碳稅的風險性,以及碳稅制度設計建議。
二、碳稅對收入、經濟和出口的理論影響
開征碳稅不僅是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需要,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成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實現“十二五”規劃最終目標的需要。同時,對于減少碳排放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但是,碳稅作為政府憑借自身擁有的政治權利對社會產品實行的一種強制性、無償性課征,在理論上必將對收入分配、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產生一定影響。
1.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既然碳稅是針對燃料消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征收的稅種,那么碳稅最終會轉嫁到煤炭、天然氣、成品油等燃料上。征收碳稅將提高煤炭、煤氣、電力等能源產品價格,而這些是居民生活必需品,因此,碳稅的部分稅負或全部稅負最終將轉嫁給居民負擔。相對于高收入家庭而言,低收入家庭用于燃料的支出比重較大,開征碳稅后遭受的損失也較大。碳稅在加重低收入者負擔的同時擴大了資本和勞動要素的收入分配差距,產生了一種非均衡分配效應,影響居民收入分配,擴大收入差距。因此,開征碳稅可能導致基尼系數變動。
2.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有關的經濟學理論證明,征稅將使商品供給曲線左移,在需求曲線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商品價格,抑制消費、投資、經濟增長。開征碳稅在提高石油、煤炭等生產要素價格的同時,也將提高企業生產成本,進而抑制企業投資。國內生產總值由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出口組成,因此,開征碳稅所導致的企業生產和投資減少將減緩經濟增長趨勢,甚至阻礙經濟增長。征收碳稅對不同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也不同。在經濟發達地區,可能會促進經濟增長、減少能源消耗;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經濟增長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率,碳稅的負面影響往往比較突出。征收碳稅會提高石油等能源價格,使其成為一種更昂貴的生產要素,抑制企業投資,減少企業對資源的消費。企業生產和消費的減少可能會抑制經濟增長速度。因此,碳稅的開征可能導致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速變緩。
3.對貿易的影響
碳稅是環境稅的一種,當環境稅以國內稅形式出現,一般按產地原則或目的地原則征收。當一國實行產地原則而另一國實行目的地原則時,同一批商品既要負擔出口國的稅收,又要負擔進口國的稅收,出現雙重征稅問題。當環境稅以國內稅形式出現時,出口的商品將承擔兩國稅負,致其在進口國國內市場無法與進口國生產的同類商品競爭。因此,碳稅客觀上可能淪為發達國家實施貿易保護的新手段。當西方發達國家征收國內碳稅時再開征碳關稅,就意味著低效率、高能耗、生產工藝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將大幅度下降。所以,碳稅對一國的對外貿易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開征碳稅可能導致出口貿易總額變動。 三、碳稅對收入、經濟和出口的實證影響
從理論上看,開征碳稅對居民收入差距、經濟增長和出口貿易等變量將產生影響,那么對中國的收入差距、經濟增長、出口貿易會產生什么樣的具體影響呢?本文根據上文分析,構建了下列三個計量經濟學模型:
GINIt=C+β1CTAXt+β2PGDPt+β3Xt+β4GINIt(-1)+εt(1)
PGDPt=C+β1CTAXt+β2GINIt+β3Xt+β4PGDPt(-1)+εt(2)
Xt=C+β1CTAXt+β2PGDPt+β3GINIt+β4Xt(-1)+εt(3)
其中,居民收入差距用“GINI”表示;C表示常數項;碳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比重用“CTAX”表示,碳稅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利用資源稅、車船使用稅和歷年排污費幾種稅費數據之和占稅收總收入數據代替。由于中國目前還未開征碳稅,用上述稅種數據代替碳稅,可能降低模型的說服力和估計結果的科學性,但這些稅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碳稅的替代品,通過替換可以說明模型所要闡述的問題。GDP年增長率用“PGDP”表示;出口貿易總額占GDP比重用“X”表示;表示隨機擾動項;GINI(-1)、PGDP(-1)分別表示基尼系數和GDP年增長率的前一期并分別代表待估計參數。利用中國1998-2009年數據,對上面三個方程分別進行估計的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1)在各自變量對收入差距影響的模型中,開征碳稅使基尼系數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將加大收入差距。碳稅作為商品稅的一種,其稅負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將被轉嫁給消費者,由于窮人受碳稅的影響程度較大,從而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經濟增長也會加大收入差距,但不顯著,不能排除系數為零的可能性。經濟增長使政府收入增加,更多的轉移支付資金被用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而出口貿易的增加對收入差距幾乎沒有影響,出口貿易擴大所增加的關稅收入在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較小,對縮小收入差距不會產生大的影響。(2)在各自變量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模型中,開征碳稅可促進經濟增長,但影響不顯著,因為碳稅對經濟增長既有正向作用也有阻礙作用。收入差距的擴大之所以會促進經濟增長,可能是因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起來的人進行資本再投資,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進出口貿易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非常顯著,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于進出口貿易。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擴大,經濟增長將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3)在各自變量對進出口貿易影響的模型中,碳稅的開征將阻礙對外貿易的擴張。開征碳稅會推高石油等能源價格,使其成為一種更昂貴的生產要素,提高企業生產成本,減少出口的商品源,加上西方發達國家在征收國內碳稅時再開征進口關稅,致使出口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出口貿易必然減少。經濟增長會促進對外貿易總量的提高,其可能的原因是經濟增長意味著社會產出水平提高,有更多的商品可以被國外消費,因此,出口會增加。另外,經濟增長一般情況下意味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國外商品被國內居民消費的數量增加,使經濟增長促使進出口貿易總量擴大。但收入差距擴大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則不顯著。
表1 碳稅風險模型回歸結果匯總表
Dependent VariableVariableCoefficientt-Statistic
GINI
C0.111.43**
CTAX0.021.58**
PGDP0.040.99***
X0.010.61****
GINI (-1)0.513.50*
R2=0.76 DW值=2.03
PGDP
C-4.62-1.66**
CTAX0.551.14***
GINI15.81.84**
X0.212.21*
PGDP(-1)0.513.50*
R2=0.76 DW值=1.92
X
C12.771.01***
CTAX-3.261.78**
PGDP1.732.13*
GINI-29.09-0.71****
X(-1)-0.42-1.27***
R2=0.53 DW值=1.93
注:(1)“*”表示估計結果在10%以內顯著;“**”表示估計結果在15%以內顯著;“***”表示估計結果在35%以內顯著;“****”表示估計結果在50%以內顯著。(2)“Dependent Variable”表示因變量,Variable表示自變量;Coefficient表示自變量系數;t-Statistic表示自變量系數T值;(3)表中結果是經過一階自回歸處理后的結果。(4)原始數據根據歷年《中國財政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計算所得。
四、中國碳稅制度設計構想
通過分析發現,開征碳稅在一定程度上將加大收入差距,并對進出口貿易產生一定的阻礙作用,但對經濟增長反而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盡管不顯著。也就是說,碳稅開征將產生一定的風險性。為了應對開征碳稅可能產生的上述風險,應及早設計中國碳稅制度。在構建中國碳稅制度時,主要涉及碳稅納稅人、課稅對象、稅率、計稅依據、課稅環節、納稅期限以及減免稅等,見表2。
表2 中國碳稅稅制要素的具體內涵
稅制要素具體內涵
課稅對象含碳的燃料或二氧化碳排放量
納稅人因消耗燃料向大氣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單位和個人
課稅環節生產環節或消費環節
稅率從量定額稅率(依據燃料的體積或重量課稅)
計稅依據燃料含碳量或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值
納稅期限1個月或分月預繳、年終匯總
減免和加征1.居民生活用煤炭和天然氣、農用汽油柴油等,暫免征2.能源密集型行業,視經濟發展情況,可給予一定的減免3.采用二氧化碳減排和回收技術并達標的企業,免征
1.課稅對象
碳稅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為目的,其課稅對象應選擇燃料含碳量或二氧化碳排放量。國際上,一部分國家,如丹麥、瑞典和挪威等按碳含量征稅,即用燃料的含碳量和消耗的燃料總量計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少數國家如波蘭、捷克等是直接對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征稅。這些國家的課稅對象也不盡相同。理論上,中國碳稅應以二氧化碳排放量為課稅對象,但由于測量技術不發達,難以對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準確測量。以煤炭、天然氣、成品油等燃料含碳量作為我國碳稅的課稅對象,以碳含量推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計稅依據,待測量技術條件具備后,再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課稅對象比較可行。另外,二氧化碳約占溫室氣體排放的60%以上,是最重要的溫室氣體,但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不僅包括二氧化碳,還包括氧化亞氮、甲烷和臭氧、六氟化硫、氫氟碳化物等,從中長期看,碳稅課稅對象應包括這些氣體。
2.納稅人與課稅環節
碳稅納稅人是因消耗燃料而向自然界排放二氧化碳的單位和個人。這里的單位應包括行政單位、事業單位、軍事單位、社會團體、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軍工企業、私有企業、外資企業、股份制企業、其他企業等。碳稅可以采用在生產環節征稅,也可以采用在消費環節征稅。在生產環節征收,即以煤炭、天然氣、成品油等燃料的生產向生產者征收。但是,稅負會通過提高燃料價格的方式轉嫁給消費者。這種模式,可以實現稅款的源頭扣繳,減少偷逃稅的機會,從而保證稅款的及時、足額入庫?!?2〕在生產環節征收,即就煤炭、天然氣、成品油等燃料的生產向生產企業征收碳稅,等于強調“誰污染誰繳稅”原則。在消費環節征收有利于強化消費者減少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意識。在消費環節征收,意味著就煤炭、天然氣、成品油等燃料的消耗量向消費者征收碳稅。這有利于強化消費者減少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意識,但該模式面臨著燃料消耗量難以確定的問題。
GINIt=C+β1CTAXt+β2PGDPt+β3Xt+β4GINIt(-1)+εt(1)
PGDPt=C+β1CTAXt+β2GINIt+β3Xt+β4PGDPt(-1)+εt(2)
Xt=C+β1CTAXt+β2PGDPt+β3GINIt+β4Xt(-1)+εt(3)
其中,居民收入差距用“GINI”表示;C表示常數項;碳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比重用“CTAX”表示,碳稅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利用資源稅、車船使用稅和歷年排污費幾種稅費數據之和占稅收總收入數據代替。由于中國目前還未開征碳稅,用上述稅種數據代替碳稅,可能降低模型的說服力和估計結果的科學性,但這些稅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視為碳稅的替代品,通過替換可以說明模型所要闡述的問題。GDP年增長率用“PGDP”表示;出口貿易總額占GDP比重用“X”表示;表示隨機擾動項;GINI(-1)、PGDP(-1)分別表示基尼系數和GDP年增長率的前一期并分別代表待估計參數。利用中國1998-2009年數據,對上面三個方程分別進行估計的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1)在各自變量對收入差距影響的模型中,開征碳稅使基尼系數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將加大收入差距。碳稅作為商品稅的一種,其稅負的一部分甚至全部將被轉嫁給消費者,由于窮人受碳稅的影響程度較大,從而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經濟增長也會加大收入差距,但不顯著,不能排除系數為零的可能性。經濟增長使政府收入增加,更多的轉移支付資金被用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而出口貿易的增加對收入差距幾乎沒有影響,出口貿易擴大所增加的關稅收入在稅收總收入中的比重較小,對縮小收入差距不會產生大的影響。(2)在各自變量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模型中,開征碳稅可促進經濟增長,但影響不顯著,因為碳稅對經濟增長既有正向作用也有阻礙作用。收入差距的擴大之所以會促進經濟增長,可能是因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起來的人進行資本再投資,從而促進了經濟增長。進出口貿易的增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非常顯著,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于進出口貿易。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擴大,經濟增長將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3)在各自變量對進出口貿易影響的模型中,碳稅的開征將阻礙對外貿易的擴張。開征碳稅會推高石油等能源價格,使其成為一種更昂貴的生產要素,提高企業生產成本,減少出口的商品源,加上西方發達國家在征收國內碳稅時再開征進口關稅,致使出口國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出口貿易必然減少。經濟增長會促進對外貿易總量的提高,其可能的原因是經濟增長意味著社會產出水平提高,有更多的商品可以被國外消費,因此,出口會增加。另外,經濟增長一般情況下意味著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國外商品被國內居民消費的數量增加,使經濟增長促使進出口貿易總量擴大。但收入差距擴大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則不顯著。
表1 碳稅風險模型回歸結果匯總表
Dependent VariableVariableCoefficientt-Statistic
GINI
C0.111.43**
CTAX0.021.58**
PGDP0.040.99***
X0.010.61****
GINI (-1)0.513.50*
R2=0.76 DW值=2.03
PGDP
C-4.62-1.66**
CTAX0.551.14***
GINI15.81.84**
X0.212.21*
PGDP(-1)0.513.50*
R2=0.76 DW值=1.92
X
C12.771.01***
CTAX-3.261.78**
PGDP1.732.13*
GINI-29.09-0.71****
X(-1)-0.42-1.27***
R2=0.53 DW值=1.93
注:(1)“*”表示估計結果在10%以內顯著;“**”表示估計結果在15%以內顯著;“***”表示估計結果在35%以內顯著;“****”表示估計結果在50%以內顯著。(2)“Dependent Variable”表示因變量,Variable表示自變量;Coefficient表示自變量系數;t-Statistic表示自變量系數T值;(3)表中結果是經過一階自回歸處理后的結果。(4)原始數據根據歷年《中國財政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整理計算所得。 3.計稅依據與稅率設計
碳稅征稅對象是直接向自然環境排放的二氧化碳,理論上應該以二氧化碳的實際排放量作為計稅依據比較合理。這涉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測量問題,技術上不易操作?!?3〕實踐中更多地采用二氧化碳估算排放量作為計稅依據,即根據煤炭、天然氣和成品油等燃料含碳量測算二氧化碳排放量,見表3?!?4〕按照計稅依據分類,碳稅可以分為英國熱量單位(BTU,British Thermal Unit)碳稅或直接計征的碳稅。
表3 二氧化碳的估算排放量
燃料種類單位排放因子(tc/TJ)碳氧化率(﹪)低位發熱量(MJ/t.km3)CO2排放量(噸)
汽油萬噸18.999.04307029549.03
柴油萬噸20.299.04265231275.01
原油萬噸20.099.04181630358.42
燃料油萬噸21.199.04181632028.13
天然氣億立方米15.399.53893121731.90
煉廠干氣萬噸18.299.54605530580.37
液化石油氣萬噸17.299.55017931487.99
焦炭萬噸29.598.02843530142.05
焦爐煤氣億立方米13.099.51672679328.63
其他煤氣億立方米13.099.5522724790.79
原煤萬噸25.898.020908 19383.39
洗精煤萬噸25.898.02634424423.00
其他洗煤萬噸25.898.083637753.17
注:TJ為熱值(凈卡路里值),單位為千兆焦耳。MJ為兆焦耳。資料來源:《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
無論近期以燃料含碳量,還是遠期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課稅對象,碳稅稅率均應采用從量征收并采取定額稅率,依據不同稅目按含碳量多少確定差別稅率,同一稅目不同等級的同種產品應按其含碳量高低實行不同定額稅率。開征碳稅初期,稅率宜低不宜過高。原因是,根據財政部《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的研究報告,隨著碳稅稅率的提高,實際GDP、CPI、投資、農村可支配收入和城鎮可支配收入的降幅將逐漸增大。當征收90元/ 噸碳稅時,GDP下降0.08%,CPI下降0.1%,投資下降0.25%,農村可支配收入下降0.27%,城鎮可支配收入下降0.17%,GDP降幅是10元/ 噸稅率時的8倍、投資降幅是10元/ 噸稅率時的25倍,農民可支配收入降幅是10元/ 噸稅率時的13.5倍,城鎮可支配收入降幅是10元/ 噸稅率時的17倍?!?5〕由此可見,碳稅的負面影響將隨著稅率提高不斷加大。開征碳稅之初,稅率應該設在較低水平,見表4?!?6〕目的主要是為了兼顧經濟增長和貿易發展的需要,使企業和居民在低稅率情況下調整能源消費行為,且有足夠時間調整各自行為選擇,隨后再逐步提高碳稅稅率。
表4 二氧化碳稅率設計水平
稅率2012年2020年
碳稅(元/噸二氧化碳)10.040.0
其中:原煤碳稅(元/噸)19.477.6
原油碳稅(元/噸)30.3121.2
汽油碳稅(元/噸)29.5118.0
柴油碳稅(元/噸)31.3125.2
天然氣碳稅(元/千立方米)2.28.8
注:(1)假設在2012年開征碳稅;(2)碳稅稅率與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碳稅稅率的換算關系為:1元/噸二氧化碳=1.94元/噸煤炭=3.03元/噸原油=2.95元/噸汽油=3.13元/噸柴油=0.22元/千立方米天然氣。
(四)稅收優惠
征收碳稅將對社會經濟增長帶來某種程度的不利影響,國際上,開征碳稅的國家為避免加重微觀經濟主體稅負,一般都制定了相應的減免返還等措施,我國也應建立完善的碳稅減免與返還機制,照顧低收入群體和低收入地區居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需要,鼓勵清潔能源消費和技術進步,避免對能源密集型行業造成過大沖擊,從而減緩碳稅的負面影響。首先,鋼鐵企業和傳統電力生產企業雖然是高能耗的,但由于自身生產規律和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有必要對其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其次,要鼓勵清潔能源的消費和技術進步。對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政府規定標準甚至能實現逐年減排的應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最后,對低收入群體,為維持其基本生活水平和社會穩定,應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如對其生活消費所用煤氣、煤炭、電力等予以豁免或減免碳稅,以降低居民稅收負擔。
5.碳稅歸屬與使用
從碳稅歸屬看,既要充分考慮碳稅對節能減排的作用,也要重視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碳稅不僅對國內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影響,還涉及一個國際協調問題。從這個意義講,碳稅不宜作為地方稅,而作為共享稅可能更合適,分成比例中央占大頭,可以設計成7∶3或者6∶4。中央應將碳稅用于新能源開發、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事業的發展。同時,建立規范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重點考慮低收入或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平衡地區間減排成本和收益的分配格局。〔17〕對于碳稅的使用,應將其收入納入國家預算統一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不宜設立所謂專項基金。原因是碳稅開征初期,稅率比較低,政府節能減排支出額卻很大,若設立專項基金實行??顚S?,而無其他資金來源,可能造成入不敷出。另外,必須重視碳稅與其他稅種的銜接、配合,碳稅與其他稅種之間可統籌使用、互為補充,因此,必須重視碳稅與其他稅種之間的配合和協調。 轉貼于
6.其他配套措施
開征碳稅后必須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降低企業和居民負擔,促進出口。包括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這樣,可以為擴大碳稅征收范圍創造條件);對低收入者和弱勢群體進行補貼;對企業安裝減排設備實行減免稅和加速折舊。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比較依賴于出口貿易,出口商品以低端商品和高能耗商品為主。這些產品資源能耗高,附加值低,污染嚴重,已經有不少國家在考慮對中國出口的這類商品征收碳關稅,因此,應在國內通過碳稅調節手段,刺激出口產業升級換代,為應對可能的貿易摩擦做準備。在不同時期,應對受貿易摩擦影響較大的能源密集型行業實行合理的稅收減免與返還機制,保護企業核心競爭力,鼓勵企業出口,抵消開征碳稅對出口企業產生的不利影響。
五、結束語
開征碳稅,可能在削減碳排放的同時對我國的收入分配、經濟增長和出口貿易等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制定碳稅制度時,應采取相關措施,抵消碳稅的不利影響??梢钥紤]在碳稅課稅對象、納稅人與課稅環節、計稅依據與稅率設計、稅收優惠、碳稅歸屬與使用方向以及其他配套措施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措施。同時,開征碳稅雖然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但是從整體上看,開征碳稅有利于我國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樹立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參考文獻〕
〔1〕Floros N,Vlachou A.Energy Demand and Energy 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Greek Manufacturing: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Energy Economics,2005,27,(3):387-413.
〔2〕〔12〕GOTO N.Macroeconomic and sectoral impacts of carbon taxation .Energy Economics,1995,17,(4):277-292.
〔3〕〔13〕LEE C F,LIN S J,LEWIS C.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combining carbon taxation and emission trading on different industry sectors .Energy Policy,2008,36:722-729.
〔4〕Kenichi Matsumoto,Toshihiko Masui.Analyzing long-term impacts of carbon tax based on the imputed price,applying the AIM/CGE model.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1,22,(1):33-47.
〔5〕高鵬飛,陳文穎.碳稅與碳排放〔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0):21-25.
〔6〕張明文,張金良,譚忠富,王東海.碳稅對經濟增長、能源消費與收入分配的影響分析〔J〕.技術經濟,2009,(6):49-51.
〔7〕胡振宇.低碳經濟的全球博弈和中國的政策演化〔J〕.開放導報,2009,(10):18-19.
〔8〕蘇明,傅志華,許文,王志剛,李欣,梁強.碳稅的中國路徑〔J〕.環境經濟,2009,(8):28-32.
〔9〕張克中,楊福來.碳稅的國際實踐與啟示〔J〕.稅務研究,2009,(4):88-90.
〔10〕張景華.碳稅的經濟效應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10,(2) :86-88.
〔11〕楊楊,杜劍.碳稅的國際經驗與借鑒〔J〕.涉外稅務,2010,(1):42-44.
〔14〕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新形勢下我國碳稅政策設計與構想〔J〕.地方財政研究,2010,(1):12.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4氣候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