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的應用范文

時間:2024-01-10 17:56: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生物學的應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微生物學的應用

篇1

關鍵詞:藥學微生物學;項目式學習;科研項目;實驗;教學改革

微生物學是藥學各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微生物與藥學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微生物作為藥物的主要來源,其在新抗生素、生物酶、氨基酸等的發現和生產、生物工程制藥的發酵以及藥物的質量控制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微生物學具有高度理論化、技能化以及多學科交叉等特點。這門課程的學習也為微生物制藥、生物工程制藥、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課程的學習提供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基礎。因此,微生物學課程在藥學各專業的學習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1-3]。微生物學作為藥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藥學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所以微生物學的教學實踐與改革受到了學校的特別重視。傳統的藥學微生物學實驗所設計的各個實驗相對獨立、連貫性不強,學生缺乏從整體上把握運用實驗技能;另一方面“卓越工程師”班(藥劑學、制藥工程專業)是培養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適應制藥行業發展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因此我?!白吭焦こ處煛卑鄬W生在第三學年的下學期5月1日之后會到相關企業進行為期3個月的生產實踐,而微生物學課程就是開設在該學期,因此實驗課面臨著時間短、任務重,如果按照傳統的實驗開設,很難完成教學任務。鑒于此,參考國內外的相關研究[4-12],在“卓越工程師”班(藥劑學、制藥工程專業)進行相關的教學改革與實踐,基于項目式學習教學方法(project-basedlearning,PBL),建立了一套將微生物基本技能訓練與科研項目相結合的藥學專業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新模式。經過不斷探索和總結,所開設的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內容成熟、條件具備,形成一套能完成體系化訓練學生藥學微生物技能的教學體系,激發學生參與科研興趣,達到教學效果。對我校PBL教學模式在藥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應用方面進行總結,以期為相關院校藥學相關專業的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提供借鑒。

1項目式教學法微生物實驗教學過程

1.1教學內容整合

藥學微生物學實驗主要包括:微生物基礎實驗和藥學相關實驗。開設的實驗大都是操作性和驗證性的實驗,主要包括:顯微鏡的使用,微生物形態學觀察及染色、計數,培養基配制,消毒滅菌的方法,藥物的體外抑菌試驗,抗生素效價測定等,雖然內容充足,但連貫性差,很難從整體上把握運用實驗技能技巧的概念及認識,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開設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有助于發揮學生學習積極性,開拓學生創新能力。根據實驗的連貫性,設計“產抗菌物質芽孢菌的分離鑒定及抗菌活性測定”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通過這個完整的項目,將藥學微生物實驗從培養基配制、微生物分離鑒定、細菌計數及誘變以及抗菌活性測定等實驗有機結合在一起,以便學生能夠掌握傳統實驗中不同實驗的知識和技能。本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共設置了如表1所示的4個實驗,學生系統學習了培養基配置,從自然樣品中分離細菌、菌株純化、細菌染色、顯微鏡使用、細菌鑒定、菌株保藏和藥物的體外抑菌試驗等,達到掌握實驗技能的目的。

1.2教學模式改革

采取在開課前將實驗內容及目標到e-class教學平臺上,讓學生了解有哪些實驗內容并預習相關知識,學生通過教學平臺預先了解各個實驗的目的、任務及知識點以及該實驗所涉及的儀器設備,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找出該實驗相關的實驗方法,根據學生不同興趣愛好形成不同的小組(建議8人一組),以小組形式設計實驗方案,最后經全班討論形成統一方案。在實驗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引導和答疑作用,實驗完全由學生自己準備,完成小組討論設計的內容,并把實驗結果詳細記錄下來,同時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并總結。本課程總學時34學時,由于“卓越工程師”班該學期的特殊性,整個實驗流程為3個月,正常班級建議實驗周期為完整的一學期。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與傳統微生物學實驗相比,其涵蓋知識面較廣,涉及的實驗內容及知識點多,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僅不同培養條件和培養基組分對抗菌活性的影響實驗就包括菌種的培養、不同營養物質、不同溫度、不同轉速對抗菌物質產量的影響以及抗菌物質體外抑菌實驗等內容。充足的時間是該項目得以開展的重要保證,為此,中國藥科大學生物制藥教學實驗中心專門設立了開放實驗室,參與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的學生根據自身課程情況,相互協調,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根據實驗進度靈活安排實驗。實驗室制定了一系列相關制度,確保實驗室安全及實驗的正常運行,如每個實驗指定專人負責、制定實驗儀器及設備使用登記制度以及實驗室安全衛生負責制等,實驗結束后要保證實驗室的整潔,確保開放實驗室制度能夠順利運行。

1.3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的開展及課程考核方式

學生通過文獻檢索與研讀、進行小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包括所需藥品、實驗器材以及詳細的操作步驟,之后與項目負責老師進行實驗方案可行性的探討,確定實驗方案后,學生則嚴格按所設計的實驗方案和實驗計劃開展實驗。學生前期未接觸過微生物學實驗,為保證實驗的順利進行,學生除通過在線課程觀看相關的實驗操作視頻,了解微生物相關實驗技能之外,在進行實驗前,帶課老師對實驗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實驗方法和技能進行詳細講解與示教。在實驗過程中以小組(建議8人一組)為單位分工合作進行實驗,組內分工合作如(對樣品的稀釋,全組共用一套即可);組間合作如(培養基條件優化,每組進行不同的影響因素測定)。而基本技能如分離純化、細菌染色是人人參與。學生進行實驗,對所觀察到的實驗現象以及實驗結果在科研記錄本上進行詳細記錄,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與相關教師進行討論,及時調整實驗方案,將問題盡快解決。在實驗結束后,學生需對所獲得的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并分析,最后按照校報論文的格式將實驗結果整理成文,并做好PPT進行匯報。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的考核采用實驗報告、操作考核和書面考試相結合的方式。實驗報告占70%,操作部分占20%,書面考試占10%。實驗報告占比包括過程性考核(如是否有遲到早退現象、是否積極參與到實驗中、實驗做完是否整理實驗臺等),實驗報告按照學校學報論文格式進行撰寫,而不是簡單的對每個實驗結果的記錄;操作部分主要是考察學生最基本的一些微生物操作技能,是否有無菌概念、顯微鏡如何使用、細菌染色、培養基配制和細菌接種等,學生隨機抽取考察內容進行操作考核;書面考試部分主要是考察學生通過參與該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后,能否結合所學知識,針對相關知識點,進行一些簡單的微生物學相關的實驗設計。

2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教學效果

2.1提升微生物學實驗課程的教學質量

開設該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他們能經常接觸到微生物基本實驗,能夠很好地掌握相關基本技能,100%的學生掌握了顯微鏡的使用、細菌染色、培養基配制和細菌的分離培養等微生物基本技能,同時還掌握了藥學微生物的知識,如藥物的體外抗菌實驗等;實驗書面筆試主要是考核實驗要點和實驗設計,傳統模式下正確率一般在40%,經過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以后,正確率提高到96.7%。

2.2藥學專業文獻檢索、資料閱讀分析

本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是帶有科研性質的實驗,完全是學生自主進行。學生需查閱大量文獻資料,設計實驗方案和計劃、自主實施實驗內容。參與的學生根據實驗內容首先通過查閱數據庫,如中國期刊網,Elsevier,SpringerLink,WebofScience等數據庫,找出相關的文獻,再進行文獻閱讀和比較,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學生文獻查閱、總結和歸納的能力。閱讀相關文獻后,小組討論,設計并提出實驗方案,與項目負責教師探討項目的可行性,最終確定實驗方案,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文獻閱讀與科研設計能力。

2.3提高了學生參與科研的興趣

該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不是簡單的將幾個微生物學基本技能實驗進行整合,它是一個連續性的科研型實驗,綜合多個知識點,并涉及多種儀器的使用,這就要求學生多動手,學會儀器的使用;還有一些實驗原理,如紫外誘變或者紫外殺菌原理,為什么紫外線對芽孢菌沒有作用,讓學生了解紫外線只作用于進行DNA復制的營養體,使得細菌染色體的胸腺嘧啶形成二聚體,阻斷細菌繁殖,而不能作用于芽孢這種細菌休眠體;PCR對基因擴增的原理,要求學生查閱資料展開思考才能獲得結果,并指導實驗的順利進行。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主動參與實驗,其對知識點的掌握相對傳統教學的機械式灌輸要牢固。這種實驗教學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參與科研的熱情。根據學校教務處反饋,開設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的班級的學生參加開放性實驗的比例由原來的20%左右提升到86%,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比例明顯增加,近3年該專業學生參與國家級創新創業計劃項目6項,省級創新創業計劃項目12項,校級創新創業計劃項目16項;指導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獲得“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優勝獎”和“第四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各1項。另外該專業的考研比例也有所增加,2019年,藥物制劑“卓越工程師”班32名同學,除4名同學就業和10名同學保研以外,其他的同學分別考上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藥學院、浙江大學、華西藥學院以及美國德雷賽爾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等國內外著名科研院所。

2.4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在本項目式教學綜合實驗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學生通力合作,不是某一個學生單獨進行操作完成的。從文獻查閱開始,就需要大家配合,分工合作,查閱不同實驗的原理及步驟,而后設計實驗方案;實驗實施過程中更需要團隊合作,如最簡單的培養基配置和分裝,有人做不同培養基成分的稱量,有人溶解培養基成分并調節pH值,根據物理性狀不同,又要加不同濃度的瓊脂,而后分裝滅菌。在整個項目過程中,每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都得到了發揮,分工合作,最終使得實驗得以成功,這種自我參與后獲得的成功喜悅會增加對實驗的記憶性。

3總結

篇2

關鍵詞: 微生物學多媒體計算機技術教學改革

微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生物學基礎學科,它包含了細菌學、病毒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類學、生態學等豐富多樣的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教學內容涉及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的描述與講解及復雜細致的實驗操作技術。傳統微生物課堂教學模式以黑板式講授為單一模式,課本圖片資料較少,并且大多數圖片為黑白圖片,且圖片模糊,質量較差,造成教學效率低、效果差。雖然教師有時利用掛圖和幻燈片,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直觀性,但教師操作不方便,并且使用一段時間后,幻燈片變模糊,影響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應用于微生物的課堂教學,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上述弊病,且已應用到我們的微生物教學中,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質量[1],[2]。然而,目前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過多濫用、缺乏與學生的有效交流。這樣的授課方式沒有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應有的作用,有時還降低了教學效果。當前,如何正確處理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模式之間的關系,實現優勢互補,即實現真正意義上現代教育技術與微生物教學的整合,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深化教學改革的需要,是探索新形勢下教育教學新思路、新方法的關鍵。筆者在此分析當前多媒體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如何將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的結合,適時地將多媒體技術應用于微生物的課堂教學中。

一、微生物學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微生物學教學,多數以課本為基礎,靠教師在黑板上板書來進行講解。但是,微生物是形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情況下肉眼看不到的低等生物,所以,導致傳統的微生物教學存在不少問題。

教師講解抽象,重點難點難以突出;學生難以理解,學習興趣不高、效果不佳。例如在講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形態結構時,由于微生物形態微小,肉眼看不到,學生對其沒有一個整體形態方面的觀念,常會感到抽象、復雜、難以理解。教師在上課時,所能利用的教具也只有黑板和課本。教師板書畫圖受到時間、繪圖水平等許多因素的限制;課本上的圖片也存在圖像模糊、無立體感和動態感等缺陷。這對于學生掌握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形態結構、運動特征和繁殖方式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難。由于板書畫圖需要時間較長,教師往往只能在課堂教學的最后幾分鐘總結重點難點,而學生因聽課時間長,大腦相當疲憊,對教師總結的內容不能很好吸收,勢必造成學生重點難點不清楚,學習效率低,教師的教學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有時也利用幻燈片、掛圖等媒體輔助教學。但是,它們操作起來較麻煩,既浪費時間,又缺乏真實感,且時間久了,圖像變得模糊。這些輔助教學的上述特點,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厭倦情趣,學習興趣不搞,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傳統教學方法需要時間長,而且現在各高校大多數課程課時進行壓縮,微生物學內容多,板書畫圖消耗時間長,所以,很明顯難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二、多媒體課件應用于微生物學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多媒體技術集圖、文、像于一體,形式多樣,將枯燥的理論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教學質量[3]。我們可以把多媒體的優點應用到微生物的教學中去。以微生物形態結構為例,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設備、顯微鏡等設備,掃描到微生物的真實照片,把它們放入我們所制作的教學課件中,這樣就可以真實、生動直觀地展現微生物的形態結構,給學生強烈的感官效果,使學生對微生物有一個直觀、感性的認識,以便于增強記憶。再如,在細菌的遺傳變異這一章中,基因轉移和重組的方式,采用多媒體動畫畫面,使原來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變為生動直觀的畫面,既有助于學生理解,又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能夠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這些優點是傳統教學無法做到的,是多媒體課件在教學過程的精彩體現。

2.豐富和優化教學內容,開拓學生視野。

微生物學內容繁多,教師在傳統教學中要花費大量的時間板書和畫圖,使得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教師的課堂教學僅限于課本知識的傳授,很少涉及本學科發展前沿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的介紹。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教師從繁重的板書畫圖中解脫出來。教師可以查閱較多本學科相關知識,舉更多的例子,深入淺出,突出教學重點,講透教學難點,合理設置教學問題并進行總結歸納,使教學效率極大提高,教學信息容量大大增加;教師還可以適當引入微生物學發展的最新展示,如微生物制藥、微生物發酵和微生物疫苗等方面的新技術、新成果,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提高教學質量既需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又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在微生物多媒體教學中,通過教師生動地講解加上圖像、動畫等合理的運用,增強了教學感染力和教學內容的內在魅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教師在講微生物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時,就可通過播放大量環境污染和環境污染處理廠的真實圖片,介紹環境污染以及微生物在污染處理中的作用。盡管微生物在污染物處理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如篩選的對污染物進行降解和轉化的菌株容易變異,失去對污染物處理的能力怎么辦;污水處理后,大量的微生物隨處理好的水進入環境對整個生態系統有無影響?這樣可啟迪學生創造性思維,留給學生去深入鉆研的余地。

三、多媒體課件應用微生物學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多媒體教學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在微生物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總結完善。

1.多媒體教學應處理好教師、學生與多媒體課件三者之間的關系。

課堂教學始終要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在合理使用多媒體同時,教師要吸引學生,引導、啟發學生主動學習。微生物多媒體課件僅是教學輔助軟件,不能取代教師在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替代微生物課堂的教學活動,而只能作為微生物課堂教學的一個必要補充和手段。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是靈活多變的,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很難預計的,但多媒體微生物課件是教師據教學內容預先設計好的軟件,不可能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千變萬化。所以,在微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是起主導作用,多媒體只是教學過程中教與學互動的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因此教師要避免過分依賴課件,忽視與學生的交流,否則,教師就會淪為電腦的操作者和解說員[4]。

2.課件制作應言簡意賅,突出重點。

目前,微生物課件制作最常用的軟件是PowerPoint,再輔以必要的圖片和動畫。制作幻燈片應做到內容簡潔明了,突出重點,不過多地堆積文字材料。過多的文字,易使學生無法處理好聽課與記筆記的關系,更談不上思考問題,致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同時,幻燈片色彩不能太復雜,動畫、聲響、切換等不能太頻繁,以免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

3.微生物多媒體課件應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才能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微生物多媒體教學極易出現的問題是:教師講解速度、放映速度較快,內容較多,學生和教師都處于思想緊張狀態,缺乏師生交流,學生沒有時間和空間思考理解,最終導致學生重點把握不住,難點理解不透。我認為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汲取傳統教學的優點。傳統教學的最大優點就是教師利用黑板板書和口頭語言、肢體語言與學生相呼應。我們在微生物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將一些重點、難點,配合黑板書寫,并與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與教師一起來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已達到更好的效果。

4.在微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課件的時機。

我們在微生物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應掌握適當的時機。在微生物學課堂教學中掌握適當的時機,使用精心編制的多媒體課件,可以激活課本內容,讓靜止變為運動,讓抽象變為具體,讓微觀世界變為宏觀世界,可以將外部資源引入課堂,把課本以及課堂的概念大而化之,變為無限,例如模擬實驗操作、模擬微生物運動、微生物形態結構等。在這樣的課件引導下,學生可以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并且還會有廣泛學習、探索發現規律、認識本質的興趣,提高學習認知的能力和思考創新的能力。

我們微生物學課程的多媒體課件教學仍處在探索階段,還需要不斷地更新、完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總結,創造出新的教學模式,并合理利用計算機技術制作出更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在微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紅妹.微生物學多媒體教學的實踐和思考[J].文教資料,2006,(22):82-83.

[2]姜艷玲.運用多媒體課件優化課堂教學[J].中國電化教育,2004,(4):20-21.

篇3

關鍵詞:無紙化考試系統;教學;應用;意義

中圖分類號:TP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12)06-1354-03

Application of Non- paper Tests in Microbiology’s Teaching

LI Qin, DU Lin

(METC,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and Food Science,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225, China)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Non-paper Tests" system we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Meanwhile, we also de? scribed the application of non- paper tests in microbiology’s teaching.

Key words:non-paper tests system; teaching; application ;significance

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及高校校園網絡應用的普及,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在教師實際教學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荚囀墙虒W過程的一個重要部分,以紙和筆為主的傳統的考試形式在現代實際教學中顯現出制作環節多、保密性差等缺陷?;诰W絡的無紙化考試系統,因其具有公正性、安全性、準確性、靈活性、隨機性、及時性、方便性等特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顯示出了它的優勢。

1無紙化考試系統在實際教學中應用的優點

相對于傳統的紙質卷面答題考試方式,無紙化網絡考試具有它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充分體現考試的安全性、公正性、準確性

傳統考試模式中試卷在制作及保管中涉及環節較多,相應地,考試內容安全性就有所降低。而基于網絡的無紙化考試模式其參與的人相對較少,系統也有自動組卷功能,可以有很好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因此,考試的公正性、公平性可得到保障;同時,考生提交考試答案后,系統自動會根據教師設定的正確答案評分,從而減少了錯判和漏判的發生,更體現了公正性與準確性。

1.2充分體現考試的及時性、方便性、經濟性

在基于網絡的無紙化考試中,題庫和答案已保存到專用計算機中,考試時只需要從題庫中調用,避免了以往制卷、印刷、分發試卷等眾多環節,考務工作得以簡化。由于減少了紙質化環節,可節省打印、制版和印刷等費用,同時還節省了紙張??荚囃瓿珊笙到y自動批改,可節省閱卷人的時間??荚囃瓿珊罂忌杉磿r查詢相關題型考試成績。同時,無紙化考試系統還可快速分析該考生各題型的得分情況,及時統計出及格率、優秀率等情況,以便老師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薄弱章節,可以相應做出補習等措施使學生全面掌握教學計劃中應掌握的知識。從而教師對學生掌握知識情況一目了然。

無紙化考試系統不但應用于考試時,在平時學習過程也可應用,如學習完一章課程內容,老師便可以就本章知識內容形成一些課后習題便于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加以鞏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學習興趣。1.3充分體現考試的靈活性、隨機性、全面性

傳統的考試模式基本上是將考試題目出好后再行印刷在紙上,考試內容是固定的,每個考生面對的題目都是相同的,盡管教師在出題時會盡量考慮到重要知識點,但一份試卷不可能全部包括整本書的重要知識點。而考試系統則可以通過自動組卷來形成考卷,這樣就可以讓考生所考的試卷不同,這可使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對該學科內容的掌握情況,同時也避免了考試作弊等情況的發生。

2《微生物學無紙化考試系統》介紹

目前無紙化網絡考試系統類型較多,根據硬件、網絡、應用要求等情況我們選擇建立適合自己的考試系統即《微生物學無紙化考試系統》,現對該考試系統進行簡單介紹。

2.1建立《微生物學無紙化考試系統》的基本流程

2.2《微生物學無紙化考試系統》結構特點

該無紙化考試系統分為前臺和后臺程序,管理端可以添加題庫,按需要可選擇手動和自動組卷等方式,手動方式管理員可以從題庫中抽取適合考生的題目,自動組卷方式則隨機抽取試題;本系統包括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簡答題、填空題等題型,該系統題庫試題可以按難易程度分類,在考試結束后可以自動統計單選題、填空題、多選題得分,并給出正確答案,簡答題提交到管理端由老師打分后統計出總分;管理端可以修改、刪除題庫中的試題。

2.3《微生物學無紙化考試系統》功能模塊介紹

該無紙化考試系統分為三大模塊:用戶注冊模塊、考試模塊和系統管理模塊。其中系統管理模塊是進行題目的添加、存儲和刪除,是系統運行的基礎??荚嚹K是客戶端學生或教師通過自己的姓名和學號登陸系統,進入界面時由系統按照出題教師預先設置好的試卷結構從題庫中隨機抽取適合的題目。

2.4《微生物學無紙化考試系統》操作介紹

本考試系統可以兩種安裝方式:一種是在教師機或者專用服務器上安裝軟件的服務器端,在學生機上安裝客戶端,考試時通過局域網將二者聯系起來,由客戶端向服務器端發送個人信息后,服務器端收到信息核查無誤后,考生則可以開始考試,同時開始計時,考試結束時將考生數據保存在服務器端;另外一種方式是服務器端和客戶機端都安裝在服務器或教師控制機上,將客戶端文件夾設置為共享并給出適當的訪問權限,學生機通過“網上鄰居”來訪問服務器(教師機)端的共享資源來調取考試題目,答題結果可保存在服務器(教師機)端,也可以在交卷時直接在學生機端顯示考試成績。以下就共享操作方式做簡單介紹:

(1)下載測試系統壓縮文件,并解壓。

(2)雙擊Exam.exe,進入測試系統客戶端,點擊登錄,在“網上鄰居”上選擇相應題庫。

(3)出現登錄信息,要求輸入學生姓名、學號,選擇新的測試按鈕,則可進入測試界面(如圖1所示)

(4)進入測試界面,則選擇開始答題,進入正式答題,開始倒記時間。在測試時可以自由選擇題目類型及題目,做完試題后,便可交卷,若考試時間已結束考生還未交卷,則系統會自動交卷。(如圖2所示)

(5)在交卷后點擊成績統計即可查詢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和填空題得分情況。(如圖3所示)

2.4《微生物學無紙化考試系統》應用情況

在微生物學的這門課程中,涉及到許多如需學生理解、識記、應用等要求的知識點,需要識記的知識點也比較多,在平時教學過程中,在每講授完一章的課程后,我們便把各章相應的知識點,設計成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填空題等題型的試卷,然后存儲在服務器上,學生可以在用到校園網的地方,用我們服務器上指定路徑的數據源來進行自我測試,測試完后馬上知道知識點掌握的情況,對還未掌握的知識點,加以強化學習,這樣逐章的學習,形成了循序漸進的過程,使學習過程變得輕松,掌握的知識也扎實,增加學習的效果。在期末時,我們選了一間網絡機房作為考試場地,設計成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填空題、簡答題等題型的試卷,為了考核學生對該門課程綜合掌握的情況,我們選擇了自動組卷方式,考試結束后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填空題等題型的分數在學生考試完后就自動顯示出來,同時也把學生未掌握的知識點信息反饋給他們,簡答題則由我們批改完后才和主觀題型的分數相累計這樣才能得出各個學生的期末成績。

3推廣無紙化考試的意義

隨著計算機在教學領域的深入及校園網絡的普遍應用,考試形態也逐步向自動化邁進。結合《微生物學考試系統》的應用情況,無紙化考試日益顯示其公正性、安全性、準確性、靈活性、隨機性、及時性、方便性、經濟性等特點,使教師在考試這一環節中節約了大量時間,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無紙化考試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一個新的教育和學習觀念。教師可圍繞教學大綱開展個性化教學,可以有多種教學手段;學生也可以書本同電腦相結合,從以前被動學習而發展為主動學習。把教學和學習變成一件有趣而輕松的事。

4結束語

無紙化考試系統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下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重大變革。無紙化考試系統可以極大地提高考試的靈活性、公正性、公平性、及時性。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網絡應用能力的提高,無紙化考試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盡管無紙化考試有很多優點,但是,在現階段還存在一些如:主觀題無法進行閱卷、受環境限制、影響因素較多等方面缺陷不容我們忽視,還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筆試,所以當前作為考試手段還要兩種考試方式加以結合,充分發揮它們各自的優勢與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洋,史鑫.淺議無紙化網絡考試系統[J].科技創新導報, 2008(34):30.

[2]程道光.推廣計算機無紙化考試探討[J].計算機教育, 2007(11):217.

篇4

關鍵詞:環境微生物學;視聽教學;教學手段;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8-0072-02

環境微生物學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學科,是環境科學和微生物學相結合產生的交叉學科。然而,傳統的環境微生物學教學方法往往對學生的吸引力低,大大降低了實驗課的教學效果。同時,由于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本身在相關業務水平上的參差不齊,也影響到了實驗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在多年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在畢業專題階段表現出來的不足,制作了一套供學生理論學習和實驗教學時使用的視頻教學系統,這不僅提高了環境微生物學課程課堂教學的魅力,引導學生們對這門課的興趣和熱情,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欲望,還相應地提高了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本文就環境微生物學教學實踐中有關視聽教學系統地建立及應用方面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環境微生物學教學現狀與不足

在傳統環境微生物學教學中,往往是通過教師對相關實驗的目的、原理、實驗器材、試劑、操作以及實驗結果的觀察和實驗注意事項等內容進行講解,然后由指導教師進行操作示范,接下來由學生獨立操作,最后撰寫出實驗報告。當然在具體的實踐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采用了幻燈片、掛圖等輔助實驗教學方法,但僅僅是教師簡單的講解以及一次性的演示示教很難讓同學們在短時間內掌握并重復相關的實驗操作技術。例如,在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技術中包括無菌操作技術、顯微鏡操作技術、微生物染色技術及分子生物學相關技術等,對于初次接觸有關環境微生物學知識的學生來說,其很難通過簡單地觀看指導教師的演示就能掌握整個技術的關鍵并進行很好的重復及得到比較好的實驗結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聽完指導教師講解并觀看完示教后仍會感到手足無措、無從下手。

二、環境微生物學視聽教學的內容以及解決的問題

1.環境微生物學視聽教學的內容。環境微生物學作為微生物學與環境科學的交叉學科,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我校結合藥學特色,在環境微生物學實驗內容中,除保留原微生物學實驗中經典內容外,對部分實驗內容作了調整,以綜合性實驗貫穿始終;考慮到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環境監測中作用,在實驗中也設計了“應用PCR技術監測污染水體大腸桿菌”的實驗內容。針對以上我校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所涉及的內容。我們在具體制作視頻中發現不能完整的對某個實驗項目從頭到尾制作出一個完整的視頻,這樣我們采用分別錄制實驗技術和在具體實驗中重新整合的方法來進行視頻內容的制作。目前,根據我校環境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所涉及到的實驗項目和涉及到的具體內容,制作出的有關環境微生物實驗教學視頻內容主要分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菌體檢查技術包括采用懸滴法和壓滴法觀察真菌的形態特征,采用單染色、革蘭染色、芽孢染色等觀察細菌的形態與特殊結構;第二部分是各種培養基的制備如牛肉膏蛋白胨瓊脂斜面培養基、高氏固體培養基、單糖發酵液體培養基等的制備等;第三部分是平板及試管斜面的制備;第四部分是細菌的接種方法,包括斜面接種法、試管或搖瓶的液體接種法、穿刺接種法、劃線分離法等;第五部分是菌體總數的測定技術包括平板活菌計數、顯微鏡直接計數以及多管發酵法計數等;第六部分是PCR技術包括模板的制備、PCR儀的操作、核酸電泳等內容。

2.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視頻制作的特色。我校通過將視頻引入實驗教學,使學生對不清楚的實驗操作可隨時點開視頻觀看。因此,在學生進行某些技術具體操作之前,由于已通過反復多次觀看視頻內容充分了解了相關操作技術的重點與難點,學生對自己從未做過的實驗操作也會充滿信心,對可能的結果也有了預測,這讓學生對自己的實驗結果充滿期待,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興趣。另外,在制作環境微生物學實驗視頻過程中,我們針對操作者的操作過程經過了反復地探討與規范,對部分重點與難點操作進行了動作分解,所有這些都更有利于學生觀察,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相關技術,同時青年教師在觀看視頻時也會注意到在具體的實驗講解中應重點強調的內容,這也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師的業務水平。

3.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視頻制作解決的問題及在應用中的注意事項??梢哉f,我們制作的相關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視頻不僅幫助了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實驗操作方法,還可解決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青年教師上課經驗不足、實驗操作技術不規范等問題。也是對青年教師實驗操作水平的一個提高。當然在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恰當地使用視頻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視頻教學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它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指導教師不能因為采用了視頻教學,就成了電影播放者,而學生就變成了電影觀眾。實踐證明,指導教師親自的演示操作仍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將視頻演示與指導教師的實際演示兩者有機結合,明確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才能使學生上課集中注意力,激發學生們的實驗熱情,提高學生們的實驗操作技能,取得更好的實驗教學效果。

三、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視頻的效果評價

環境微生物學視聽教學手段的運用已歷經3年的教學實踐,分別在2009級,2010級,2011級環境科學專業的理論課和實驗教學中運行,學生對環境微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反映非常好,普遍認為通過視頻的觀看,很容易理解和掌握規范的實驗操作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日后進一步做畢業論文和實踐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目前我們已經將教學手段改革方法推廣到全校18個藥學相關專業近50個班級的教學環節中。

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與教師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的合理引導與學生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或缺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視聽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必然要對教師在教學中擔當角色進行重新定位。教師要經常根據課堂運行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轉換角色,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方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他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宋福春,許禮發.多媒體在微生物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高校高職研究考試周刊,2013,(73):166-167.

[2]蔡蘇蘭,梁麗莉,徐威.改革實驗教學內容與方法提高環境微生物學實驗課的魅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9):495:47.

[3]胡永林,良飛,朱杰華等.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實驗教學系列示教視頻制作應用的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2,(10)(下):4055-4056.

基金項目:2012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遼教發[2012]130號3-4。

篇5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 醫學微生物學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3(b)-0048-02

作為一門醫學基礎課程,醫學微生物學在實現臨床醫學和基礎醫學的科學對接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疾病都和微生物有著比較緊密的關聯。由于微生物具有種類繁多,內容抽象的特點,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很難理解與記憶。傳統教學模式比較側重于教師講授,學生被動的學習,教學效果不佳。筆者通過將案例教學法合理的應用在五年制臨床專業本科生微生物學教學中,并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以下即為具體應用與體會。

1 案例教學法的設計和應用

1.1 案例設計

首先,應依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選取合適的案例。應該尋找具有代表性、可討論性以及具有啟發性的案例,并且與教學內容有密切的聯系,便于問題的提出與討論。通過對案例的深入分析,再充分結合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從而鞏固所學知識,能夠對其靈活運用,并能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依據案例選取合適的問題,應該在充分研究教學大綱的基礎上,選擇和臨床緊密聯系的關鍵知識與較難理解的知識,對此提出問題[1],例如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體、肝炎病毒的基本結構、抗原組成、致病特點、臨床檢測方法等。從而以問題為核心開展教學,以期解決問題。

1.2 課堂總結

首先,設定案例與提出問題。教師在對醫學微生物學的相關理論知識進行系統闡述以后,應該將案例合理的加入到各論的教學過程中,從而幫助學生借助自身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對比分析,這樣不但能有效的鞏固其所學知識,而且可激發學生對案例中涉及的其它知識的興趣。在各論的章節的教學過程中加入案例,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以后,再提出一些和此案例有關的問題,之后給予講解,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聽課的同時對問題給予深入思考;其次,討論與總結問題。教師在完成講解后,要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首先讓學生對有關問題進行回答,其他學生可對此進行補充或提出異議,之后教師給予總結。最后梳理本節課所講解的具體內容,按照教學大綱,對此病原體的基本特點給予總結分析,從而便于學生理解,加深其記憶。在教學過程中以案例為起點,圍繞案例展開教學,以解決案例中的問題為歸宿,經過總結完成教學任務。

2 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效果

2.1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服務臨床的使命感

通過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合理的應用案例教學法,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的主動性。例如在講解“立克次體”時,可以先介紹立克次體是由美國著名的病理學專家立克次在1909年對落基山斑疹熱進行研究時發現的,次年,立克次因感染斑疹傷寒而為科學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在1934年,中國著名科學研究人員謝少文首次運用雞胚成功培養出立克次體,從而推進此領域的發展。學生感動于諸位科學家為醫學事業獻身的偉大事跡,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學習興趣。

2.2 增強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解決能力

充分結合目前疾病流行的現狀,有效培養出具備較強實踐操作技能的醫學人才。例如在講解艾滋病毒的時候,應該充分分析當前艾滋病流行現狀的基礎上,列舉典型的艾滋病例,詳細的介紹感染方式、實驗室防治與臨床癥狀等知識,從而借助一個案例,就可充分傳授艾滋病毒的防治、生物學性狀等知識,同時實現了臨床實踐以及理論知識的充分結合,有效縮短臨床以及理論彼此間的距離,為學生未來的臨床工作與實習奠定堅實的基礎[2]。

2.3 拓寬學生知識面

案例的設計過程中,往往會涉獵到其它醫學相關科目,如解剖學、病理學、藥理學、傳染病學等學科。如講授“結核分枝桿菌”一章中,提供給學生一患者體征、病史、檢測結果、治療藥物史等資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了解了結核桿菌的基本知識,還了解到了結核病的臨床表現、診斷方法、預防以及用藥注意事項等知識,將各個學科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開拓了學生視野,為以后臨床工作打下了基礎。

2.4 提升教師綜合素質

為了高效開展案例教學,教師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本專業知識,同時還必須具備很強的課堂引導以及組織能力,并要了解其它相關醫學知識,如此才能深入的理解與分析臨床病例,科學完成案例的編寫以及設計。案例選擇也要求教師不斷的學習本學科的前沿動態,以保證選取案例更具有前沿性和啟迪性,能夠反映出教學的新知識、新動向。在應用案例時,教師必須要反復的分析案例內容與相關的問題,隨時解決授課過程中可能要遇到的所有問題。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工作,教師必須要不斷的相關學科知識,從而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

3 案例教學法存在的缺陷與對策

與傳統教學法相比,雖然案例教學法具有很多優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應用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3.1 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挑戰

為了獲得深厚的臨床知識,教師不但要認真的備課,要掌握豐富的資料信息,同時還必須要進行臨床實踐,但是大部分基礎課的教師都缺乏臨床實踐經驗,難以充分把握案例。這就要求教師應該不斷的學習,努力提升個人的專業水平與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將案例和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強化知識點間的聯系,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能夠系統的點評,這些都對教師的個人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2 學生面對的困難

由于學生還沒有進行過臨床實踐,缺乏將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意識,所以難以理解案例中涉及的一些體征以及癥狀等問題,同時也難以理解這些內容和本課程的關聯,無法充分掌握相關知識。這要求教師應及時的鼓勵學生不畏艱險,戰勝困難;同時可以引導學生積極的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對有關信息進行查看,從而更快的找到所需信息,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而且教師應指導學生如何采用辯證的思維科學合理的分析與解決問題。

3.3 課時限制

由于教師必須要花費一定的時間為學生講解案例中包含的臨床知識,同時也必須利用一定時間進行課堂的總結以及討論,所以就會導致教學課時出現緊張的狀況。為此可以采取提前將案例發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提前的對有關知識進行預習與討論,從而減少課堂占用時間[3];在上課之前教師要進行精心備課,有效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合理安排教學環節所需的時間。

總而言之,案例教學法不斷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問題的分析以及解決能力,同時還能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等,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價值。但是目前其也存在一些不足,廣大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結合教學現狀,尋找有效措施合理的解決相關問題,從而實現“教、學”雙贏,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進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佩,盧穎,吳學敏.案例教學法在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的運用[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0,1(8):22-23.

篇6

關鍵詞 微博 云盤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Microblogging and cloud disk is the most popular network tools Based Independent Schoo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encountered in teaching, to build a "micro-blog + cloud disk" assisted teaching platform;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platform advantages, such as ease of use, ease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crease student interest, in favor of innovative learning, conducive to teaching and research, etc.; Meanwhile, analysis of the secondary platform us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 The auxiliary platform can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medical microbiology learning, has a promoting rol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microblogging; cloud disk; medical microbiology experiment

當今社會中,隨著現代網絡和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網絡新技術不斷涌現,近來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型社交平臺和以云盤為代表的網絡存儲工具更是在學生群體廣為流行。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用戶可以以140字(包括標點符號)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目前國內最常用的是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本文以新浪微博為例)。云盤是一種采用互聯網云技術的網絡存儲工具,它通過互聯網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信息的儲存、讀取、下載等服務,目前國內應用較廣泛的有百度云盤和360云盤(本文以百度云盤為例)。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是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意在培養醫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傳統的實驗教學以驗證實驗為主,教師通常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生課前缺乏資料預習,學生手中的實驗指導教材文字部分往往枯燥無味,課堂上只能機械性模仿,往往很難充分理解所做的實驗目的、原理及操作,教學效果不理想。本文將微博和云盤兩種新興的互聯網工具有機地結合起來,對“微博+云盤”網絡輔助平臺應用于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1 現階段獨立學院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醫學微生物學作為醫學類院校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是連接基礎與臨床知識的橋梁。這門課程具有知識量大且內容繁雜的特點,學生難以消化吸收,實驗課是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是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獨立學院的培養目標是向社會輸送大量的應用型、技術型和綜合素質型人才,①各學院在大量增設課程的情況下,必然導致各課程總學時的減少。而獨立學院學生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因此在教學中出現了以下一些問題。

(1)課程內容多,學時數有限。醫學微生物學內容繁雜,知識瑣碎,每次實驗課需要學習兩到三個新的實驗內容,且各實驗相對獨立。有限的學時使教師不能拓展背景知識和學科前沿,只能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的消化吸收。同時在課堂上完全掌握相關原理和操作方法對于學生來說難度很大,學生學習熱情不高,不利于學習能力的培養。

(2)學生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差。由于近年來的大量擴招,獨立學院的學生基礎知識比較薄弱。②尤其是對醫學院校來說,招生文理兼收,文科生的理科基礎薄弱,邏輯思維能力不強,給教和學都帶來困難,進而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3)課堂秩序不夠理想。目前大多數學生都有手機,而實驗課多用PPT來輔助教學,很多學生在課堂經常用手機對PPT內容進行拍照,影響課堂秩序且拍照行為本身就造成了對學生課堂知識理解的干擾及思想上的放松。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很多學生由于沒有提前預習,所以對操作內容比較生疏,影響實驗順利進行。

(4)師生間課后缺乏交流途徑,在課堂上,由于學時限制,師生間交流有限;而且部分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于與教師面對面交流,課下又缺乏合適的交流途徑,學生仍會有些問題未解決,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5)教師對學生的實驗考核不夠全面??茖W合理的考核體系能夠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程度。③目前實驗課對學生的考核主要包括實驗報告、出勤情況以及實驗考試三個方面,但實驗報告方面,通常很多學生不認真書寫,相互抄襲,無法客觀反映實驗掌握狀況,實驗考試雖然能反映部分學習效果,但是無法反映學生實驗操作情況,所以目前的考核方法還不能準確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

2 “微博+云盤”網絡輔助平臺的構建與應用

2.1 “微博+云盤”網絡輔助平臺的構建

教師可自主申請新的微博賬號,如名稱為“三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同時申請百度云盤賬號,下載百度云盤客戶端并登錄,在百度云盤主界面建立名稱為“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文件夾,用于本學期課件的存放與下載。④

2.2 “微博+云盤”網絡輔助平臺的應用

微博是該輔助平臺的核心,作為師生之間的聯系通道跟學生進行線上或線下網絡溝通。云盤主要是作為知識庫儲存一些圖片、視頻、相關文獻等擴展資料和資源,以及教師所使用的課件,以提供給學生下載,促進他們的自主學習。

該輔助平臺主要分課前預習、課堂運用、課后復習三個階段進行輔助教學。在首次上課時,將微博名稱公布并要求學生添加關注。在課前預習階段教師將實驗課題目以及學習目標在微博上,并提供一些與課程相關的資源上傳至云盤,并在云盤中創建分享鏈接并于微博。課堂運用階段,在上課前將課件上傳至云盤,并創建鏈接,于微博以及添加在課件上,并且可以利用目前最流行的二維碼技術,將鏈接制成二維碼添加在課件上,供學生用手機掃碼下載。課后復習討論階段,教師針對實驗課內容2~3個微博話題,要求學生圍繞話題進行討論,并在微博中進行評論,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全程可以通過微博與教師進行交流,教師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在整個實驗課程結束后,教師還可以通過微博幫學生回顧本學期所學的實驗內容,將重點內容通過微博出來供學生復習。

2.3 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進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課是理論課的實踐環節,課程內容包含很多醫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基本實驗技術。根據教學大綱,實驗課占醫學微生物學的30%,也就是30分。其中平時成績占20分,包括日常考勤情況、實驗報告書寫情況等;考試成績占10分。實驗課考核偏重于平時表現,而實驗報告抄寫嚴重,因此單純根據實驗報告書寫情況,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利用該平臺可以將學生在微博上的活躍度作為平時成績的指標之一,使考核更加科學化,同時促進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

3 “微博+云盤”網絡輔助平臺特點與優勢

(1)使用便捷,操作簡單。微博和云盤都是目前最流行的網絡工具,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手機、電腦的數碼產品登錄微博和瀏覽信息,同時可以利用云盤下載課件、教學資源等,及時預習和復習課程內容。

(2)便于師生互動交流。通常情況下,師生的交流僅局限于課堂上,但是課堂時間有限,只有少部分學生會主動與教師交流,大多數學生交流較少。而通過微博,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見解,提出各自的疑問,教師也可以及時進行答疑。

(3)豐富教學資源,提高學生興趣。在云盤中添加視頻、圖片、相關文獻等拓展性教學資源,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4)有利于開展創新型學習。教師可以利用該平臺組織創新型教學的開展,比如可以經常開展PBL教學、發起案例或病例討論。利用微博我們可以更便捷地開展教學活動,開拓教學模式,通過討論能夠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這就解決了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傳統的創新型教學占用時間過多,不利于大量開展的弊端。

(5)有利于教師開展教學研究。運用微博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并且隨時記錄教師本人的教學想法,對教學過程的反思;還可以利用該平臺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開展教學研究,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4 “微博+云盤”網絡輔助平臺應用于教學的問題與對策

(1)在微博平臺上,由于每條微博字數少、信息量小,所以信息零散、缺乏系統性,⑤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可能會造成學生的思路不清晰,不易融會貫通。這就要求教師定期將微博中零散的信息總結成完整的、成體系的要點輸入到電子文檔中,并上傳至云盤,以備學生定期查看梳理。(2)在使用微博、云盤以及在瀏覽網頁的過程中,由于在網頁中有很多的其他新聞、信息,很容易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影響學習效果。因此該平臺只能作為輔助平臺,輔助學生學習。(3) 由于學生經濟能力的不同,在平臺運行過程中,部分學生手中的數碼產品可能不具所需功能,這就給該平臺的應用造成了麻煩。因此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興趣小組。

5 結語

作為新興的網絡工具,微博和云盤漸漸被應用在各個領域。本文探討了搭建“微博+云盤”輔助平臺的方法,并借助目前最流行的二維碼讓學生更便捷地分享云盤中的教學資源。該平臺可以輔助醫學微生物學實驗課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該平臺還能促進創新型教學的開展,并可以應用于其他醫學課程。筆者認為將來會有更多網絡工具的開發能為教學提供更多豐富生動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具備與時俱進的思想,與時代潮流同步,將新型工具為教學所用,為教學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注釋

① 潘子強,李梅,李琳等.獨立學院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信息,2013.23:33-329.

② 袁伊,王植芳,何詩靜等.微博客在獨立學院植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3:138-139.

③ 范立梅.獨立學院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和實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1:152-153.

篇7

[關鍵詞] 行動導向;能力遞進;教學設計;農業微生物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4-0074-03

0 引言

隨著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以行動導向開展課程改革已經較為普遍。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包含知識、技能和關鍵能力)為教學目標的課程開發[1],其實,就是構建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體系和方法。《農業微生物》是農業類和生物技術類專業的基礎課程,間接對應職業崗位工作有食用菌工、苗木生產工、農產品質檢員、植保員等。該課程所對應的專業崗位都要求相關工作人員具備熟練的無菌技術和微生物純培養技術,并能鑒別常見微生物種類,以及能夠組織和按照試驗規程開展試驗或生產等工作的職業能力。以前按“需”培養學生以及讓培養的學生適應“職業框架”的做法已經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職業行動能力,即培養的學生不僅會應用職業專業知識,還能夠運用跨專業知識并且獨立面對和解決存在的實際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近年來,筆者對高職《農業微生物》課程進行了行動導向教學的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取得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

1 《農業微生物》課程設計思路

課程教學是依據實際生產崗位的工作過程的需求來設計,依據典型工作任務即無菌技術-純培養技術-識別與初步鑒別等,分別作為學習和工作的共同載體,實施項目教學,制定4個工作任務。

課程采用“綜合能力訓練-單項技能訓練-綜合能力訓練-職業能力初步訓練”四級的能力遞進培養方法進行教學設計,分別基于真實性的工作任務即制定整體的工作目標(構建整體思維框架)和工作任務(實驗預期和設計能力訓練)、部分工作環節(項目分解與實施,分解為若干的單項技能訓練)、完整的工作過程(小的綜合項目,綜合能力訓練)、生產過程(1~2項工作任務,職業技能初步訓練)。例如:“工”的設計:以一個完整的企業微生物純培養生產過程為工、學、教的共同載體,學生參與整體工作目標的制定,帶著任務、按照生產流程完成整體目標。生產過程 是相互關聯的,遞進的,學生必須完成好每一個工作0

環節,熟練掌握單項技能(某一個生產流程)外,必須考慮前后生產流程間的邏輯關系;直到完成小型綜合性項目,初步解決問題。最終完成初步職業能力的訓練過程?!皩W”的設計:以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制定4個獨立的學習任務來貫穿整個學習過程。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進行的教學活動,實現了在做中學,學中做,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一邊學習一邊工作。以學生與老師共同參與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獨立完成綜合性任務以及學生熟練掌握相關技能作為最終考核目標。

課程開發別強調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2]。例如,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課前設立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習任務進行探究,學生會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愿望。在項目教學的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和展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互相配合工作和討論問題,進一步通過團隊工作培養學生的職業行動能力。教學中也從作業單的完成、任務單等書面資料及教師指導、示范和講授,讓學生最大程度的參與全部教學過程,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和教學效果。

2 《農業微生物》行動導向課程開發內容

2.1 課程目標

《農業微生物》課程內容可對應于食用菌、植物組織培養、疫苗、微生物發酵、植物保護等各生產職業崗位,這些崗位有一共同的要求,即能夠熟練從事微生物基本試驗技術、準確辨識常見微生物類別,以及明確微生物與現代農業生產的關系及其應用前景,能夠初步獨立開展相關農業科學實驗等職業行動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的多維體)等。因此,開展課前崗位調研,確定崗位工作能力要求并作為課程教學目標,同時需考慮對應專業和相關職業崗位需求選定教學內容[3,4]。

2.2 理論和實踐一體化課程設計

按照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需求組織與安排課程教學內容[5]。教學內容按職業能力形成內在規律設計組織[6],以工作過程程序化教學內容,具體分解為4個學習任務單元。

1)微生物純培養技術。 具體以“大腸桿菌的純培養技術”為學習任務載體,旨在建立整體工作框架,即微生物試驗準備工作至完成微生物純培養的全部工作過程。重點學習微生物基本實驗技術,以單項技能(配制培養基、消毒、滅菌、無菌移接、培養與觀察、油鏡的使用、革蘭氏染色、觀察識別常見細菌種類等)訓練為主,學生在任務驅動下,一邊做一邊學習,初步掌握基本實驗技能。

2)微生物的深層培養技術。具體以“某食用菌或藥用真菌的深層培養技術”為學習任務載體。主要針對目前發酵工藝、生物技術以及食品檢驗等崗位要求進行設計,同時也是對微生物純培養(真菌的培養)的基本實驗技能開展的進一步訓練和鞏固,即在前一個學習任務中教師示范和指導操作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學生嘗試著自己獨立操作,從而強化和熟練微生物基本實驗技術技能。在這項任務中重點強調學生自主完成工作計劃,并學習相關文獻的利用,學會初步評價和預期試驗結果。

3)微生物分離技術與計數。具體以“某生境土壤微生物的分離技術與計數”為學習任務載體。該學習任務是對微生物知識和相關試驗技能的整體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學習。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制定工作計劃、進行試驗準備、進行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統計結果。全部的教學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學習、操作練習等多種學習形式來完成,教師只參與討論答疑及考核技能關鍵點等的工作。通過學生完成一個真實性完整工作任務的訓練,一方面檢驗了學生對微生物基本試驗技能全面熟練運用能力,另一方面是對學生綜合運用微生物學知識和技能的能力的訓練,從而實現了行動導向學習的全過程。

4)常見植物病害病原微生物的分離與培養。以當地農作物生產主要病害診斷為學習任務載體,為后續課程的銜接而設置。擬在對微生物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運用的再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專業背景和職業崗位等真實情境滲透于教學中。引入真實的生產任務,對常見病害癥狀進行初步的識別,并通過運用微生物基本試驗技術,對病原物進行初步的分離、培養和初步鑒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病原微生物的分離培養進行熟練操作,同時也對常見微生物種類進一步辨識進行訓練,實現了課程教學目標。

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可明顯的看到學生能夠熟練掌握微生物基本實驗技術,對課程相關內容關注度高、非常注重知識的應用與實踐,樂于思考,并且能夠初步運用微生物知識和技能獨立開展實踐工作。

3 能力遞進教學設計的教學實踐

通過近幾年的改革嘗試,任務驅動教學設計的“做中學”、“學做一體”的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目前,《農業微生物》已經建設成為基于課程對應的職業崗位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的工學結合課程。圍繞典型學習工作任務進行的教學中,多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大致分為幾個層面。

3.1 以探究活動的設計進入課程

在課程入門的內容中,提出問題,“如何探究微生物”,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每個學生需要制定自己的工作計劃,然后參與小組學習和討論,進入自主學習;每個同學會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實施,在親身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產生的效果即是學生參與實踐,獲得了深刻的學習體驗,學生會專注于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進而對下一單元的學習內容有所思考。

3.2 幫助學生搭建腳手架即實現支架式教學

進入學生想做,不知怎么做時的階段,提出“如何培養微生物”,開展起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的學習階段。教師示范操作,指導和幫助學生學寫實驗或工作計劃,進行試驗準備,講解基本實驗技術及其原理,掌握通過創設情景和多媒體展示使得學生較好的微生物世界里的內容。以實景、實物直觀教學和教學演示,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除能夠較好掌握微生物學基本試驗技術外,還有表現為一種很新鮮的嘗試和學會了的內心感受。

3.3 展開拋錨式教學

通過上一個學習任務的完成,學生已經學會一些微生物的知識和技能,再進一步反思所學知識和內容還能夠干什么,這時,應該做好信息資源設計及協作學習環境的設計。例如,在一個現實的生產現場中,遇到微生物生長與控制的實際問題,如何解決引導和幫助學生去發現。同時,講授案例,使學生接觸更多的真實問題,使用拋錨或頭腦風暴等教學方法導入新課。最后,設置“試著解決一些某生產中問題”的學習任務,又能再一次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在微生物分離與培養技術的內容中,能夠延伸很多專業問題,與后續課程及相關的崗位要求很好的銜接起來。學生們的體會是會用了、能用和有用。

3.4 知識拓展

以課程小論文為題的匯報演講和交流討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受到了學生們普遍的積極的回應。通過對“微生物在農業中的應用技術”為主題內容的思考和討論,學生能夠對自己所學的課程內容進行初步的總結和評價,對其他同學所述內容能思考、甄別和評價,等等,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對此教學活動印象深刻,感覺收獲很大。

3.5 考核與評價

課程的考核也是依據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課程開發理念[7,8],由單項能力考核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多元評價形式;由單一的最終評價轉化為全程評價;由教師單一評價學生轉化為學生自評、學習小組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目前,已經開發出《農業微生物》課程的教師手冊和學生手冊中,每個學習單元都設有相應的評價單和考核單,對應于每個學習環節或工作過程。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按照行動導向教學的過程,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價-考核,每一個學習活動都會對應有個人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在評價和考核中都有對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評價標準(或分值),對每次的教學活動過程及教學效果能夠給予很詳盡的記錄和評價,考核及內容過程清晰可見,利于學生糾錯,也利于老師及時調整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4 教學效果

總結近年來的教學活動,以下做法的效果較為突出。

4.1 學前測試

課前通過對學生的學習基本狀況、知識水平進行摸底,了解學生學習的基本特點。同時,建立問題點,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程的“問題域”,啟發學生思考,建立起學生的學習興奮點。經過幾輪實踐,本環節教學組織比較成功,學生經自我測試后,身心放松,表現為樂于關注本課程的內容,并且能夠主動提問,敢于與老師交流。

4.2 任務驅動

在教學活動中始終貫穿任務學習。任務學習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去某個領域或生產實際探究問題、發現問題并思考解決問題,需制定工作計劃和落實解決措施等,是學生自身有學習需求的學習過程。針對學習任務的教學組織,老師主要側重于做好輔助與指導學生的工作,靈活運用問題法、討論法、小組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用。尤其是在實踐教學環節,開展充分的實訓訓練,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學習體驗,激發出很多有創造性的想法。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常常表現出更多的創新與嘗試,極大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的需求。這樣的教學活動,教學的內容顯得很生動,教學的過程是快樂的。學生經歷了思考和實踐,經歷動手動腦的過程,經歷了問題、質疑與檢查、反思和評價等不同的學習體驗,對教學活動產生極大的滿足感,內心感到很愉悅和充實,

4.3 教師要加強自身的人文與科學修養

尊重學生,尊重學習的過程,尊重客觀事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狀態,關心學生;對

(下轉第83頁)

課程內容安排恰當、科學真實、符合學生學習特點;教師要成為勤奮學習、求真務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和具有批評精神的榜樣和示范。

以行動導向教學進行的《農業微生物》課程開發和設計,多以行業具體問題組織教學內容,教學資源豐富、教學現場成熟,利于學生形成行業印象并培養關注生產的意識,從而激勵以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同時,以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為整個教學活動中心的做法,對于所承擔的每一項任務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要求有目標并相互關聯,因此,學生的學習體驗很深刻。特別是進行綜合能力訓練既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又可以強化基礎技能,達到教學目標。對于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習過程進行記錄、考核,建立學生學習檔案,指導學生完成實踐目標,初步形成了學生全過程學習的控制機制。利用現代多媒體網絡技術手段,創造隨機學習、個性化學習與實踐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5 結束語

師生相互信任、互相理解、溝通良好,是教學工作順利完成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教師的職業態度、學業精神、能力水平等對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工學結合課程的改革,更多的體現課程的開放性,學生學習也多顯現出個性特點。因此,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的執教能力,將始終是一個即老又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馬福軍.行動導向教學法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J].職業教育技術,2007,(23):39-40.

[2]陳啟探.淺談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催化作用[J].中國職業教育技術, 2005,(12):34-35.

[3]姜大源.信心、決心、恒心――論職校生的成長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12):11-15.

[4]毛卓琳,歐陽潘.初探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12):55-56.

[5]江熒,朱強.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過程及其示例[J].職業教育技術,2008,(26):48-49.

[6]袁江.關于行動導向教學的教學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5,(4):2.

篇8

關鍵詞 微生物遺傳育種學;開放式實驗教學;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0-0149-02

Application of Open Form Teaching in Microbi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Experiments//SUN Dongmei, ZHANG Hongyan

Abstract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Construction of Microbi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open experiment mode was adopted in the experiments. Teaching mode was: taking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taking group to design and organize the experi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hese are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ivat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changing cours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microbi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open type experiment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1 前言

大學教育的本質屬性是針對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的一種社會活動。創新教育是這一活動完備知識結構,培養學生在實驗實踐中觀察現象、分析問題和總結經驗的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掌握專業實踐能力、開發專業領域的創新意識。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系中,實驗教學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一項輔助教學、鞏固和拓展專業知識的重要措施[1]。教學實驗課程的成功開展,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提高學生對實驗課程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主性,在微生物遺傳育種學實驗教學中,嘗試利用開放式實驗教學方式,改變傳統實驗課中學生按部就班的程式化的實驗驗證過程,探索開展實驗教學的一種新型實驗模式。微生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是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針對生物技術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實驗學時為20學時。經過三年的開放實驗模式運行,證明這種開放式的實驗教學模式在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方面發揮了良好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2 開放式實驗教學設想的提出和可行性

目前,大學的實驗課程還大多附屬于理論課,實驗教學中存在諸如重視知識傳承而忽視能力培養的弊端,甚至有些課程的實驗課僅作為課堂理論教學的輔助內容,只是對理論知識的簡單驗證和回顧。而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自我主動性不高,缺乏對探索知識的積極性,只是機械地按照教師的詳細指導,照貓畫虎地完成實驗內容,存有敷衍了事的心態。能做到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已是很好地完成實驗課程教學內容了,而能夠自己去分析、思考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的人很少[2-3]。

針對這種教學現狀,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依據微生物遺傳育種學課程教學內容和大綱要求,結合最新科技發展的情況與實驗目的的需要,將課程實驗教學內容整合,劃分成若干個成體系的實驗題目,由學生自己去選定感興趣的實驗課題。之后在教師指導下,逐步開展查閱文獻、選擇準備實驗材料、考察儀器設備、制訂實驗方案、擬定實驗步驟、開展實驗工作、處理和分析實驗結果、形成并提交實驗結果報告。整個過程學生可以個人或以小組形式完成實驗。教師對學生的實驗內容與可行性提供指導意見,指出實驗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查閱文獻完善實驗,并在實驗中進行指導,共同分析實驗過程中的問題。開放式實驗教學在實驗過程中打破了傳統,把學生推到實驗的主置[4-5]。

本門實驗課程開設之初,學生已經完成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基礎課程的學習,充分掌握了生物學相關基本實驗技術的操作,因而具有獨立完成或合作設計、執行實驗的可能。

3 微生物遺傳育種學開放式實驗的執行

教學條件的保障 開放式教學的內涵既包括了時間開放、內容開放,又包含了資源開放[6-7]。因開放式實驗學生選擇的實驗內容不同,教師要充分協調院系的教學資料、儀器設備、實驗材料,充分保證學生必要的實驗環境。在教師協調下,學生可依據實驗具體要求和自己的時間安排,預約進入實驗室的時間。生命學院對實驗環節非常重視,經協調后充分開放實驗室,為學生實驗提供了基本的設施保障。

實驗項目的開展 執行三年以來,設計的實驗內容整合了原來分步的紫外線誘變育種、特殊微生物的分離、轉化實驗等,開展以菌種改良及檢測為核心的綜合實驗。學生可根據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選擇不同特性的微生物(自分或保存),通過各種育種方式(物理、化學誘變等)獲得改良后的高性能菌株,并對高性能菌株的性能進行分析與檢測。在實驗完成過程中,涉及微生物基本操作,生物化學檢測方法及發酵產物提取等不同實驗環節,有的學生還選擇了基因改良菌種的手段,這樣就會涉及全院的相關實驗室。在教學條件保障的充分實施下,可以使實驗項目開展順利進行。

實驗考核方式 開放式實驗教學無法沿用以前的實驗報告批改方式,而是主要從實驗方案制訂的合理性、實驗原理理解的程度、每步實驗操作的精細程度、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等幾方面來考察,給出學生的實驗成績。

運行的問題與思索 經過三年的運行,實驗教學方式的改革對學生的實驗素質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反映出一些問題,如:部分學生積極性欠缺,實驗設計不嚴謹,實驗技能不全面,出現問題時分析能力不全面,等等。為了更好地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應該更加堅定地將實驗教學從課堂教學的附屬地位轉變為與課堂教學協調發展的模式上來, 加強教學實踐環節。除此之外,只有加大實驗投入,重視實驗室的建設,才能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發展。

4 開放式實驗經驗總結與思考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充分實施個性教育,讓學生在大學里有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學習[8-9]。在開放式實驗項目選取中,教師指定了幾個相關方向,學生可通過文獻查閱選擇自己喜歡、感興趣的實驗內容,通過對文獻的理解,逐步完善實驗方案。實驗執行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且能夠通過自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設計實驗的深度與廣度,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有利于培養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微生物遺傳育種學的開放式實驗主要以小組形式開展,并指定小組負責人,組織協調實驗方案的制訂,監督組內實驗進度的實施與實驗報告的撰寫等。實驗的每一步進展都是組內成員民主集中制的體現,不僅體現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又體現了學生團結、互助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林法,張英香.加強實驗教學的改革,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5,22(7):11-14.

[2]任麗麗.開放式教學的必要性與特性分析[J].遼寧大學學報,2009,36(4):383-385.

[3]白云,柴鈺.加強開放式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8):109-113.

[4]王淑靜,郝建民,劉建柱,等.開放式實驗教學在農學類實驗課中的應用與實踐[J].教學研究與課改,2011(4):

73-75.

[5]韓宗先,方平,向鄧云.《動物學》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畜牧與飼料科學,2009,30(9):135-137.

[6]王志軍.也談開放式實驗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0,29(3):98-99,126.

[7]張錚.專業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

2003,20(5):163-166.

篇9

關鍵詞:培養興趣;激發興趣;實驗;探究活動;語言藝術

當前就我市的政策:生物學科不再參加中考而是作為“水平等級測試”即在初二下學期期末進行,這樣大多數學生就不重視,他們認為要考高分只要把哪幾門所謂的“主科”抓好就行。所以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搞活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目前已成為生物教師探索的問題。根據初中學生求知欲望強烈,富有好奇心,喜接觸實際,愛動腦動手,他們不滿足表象,凡事喜歡問個究竟等特點,充分利用生物學本身獨具的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等的特點,努力挖掘各種激趣因素,創設情境,以各種教學形式誘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使他們由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從而搞活了教學。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在生物教學中,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本方法。

一、以實物觀察,演示或事實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椐初中學生求知欲望強烈,富有好奇心,喜接觸實際,愛動腦動手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可用生物活體、標本、模型、掛圖等傳統直觀教具,有條件的還可用多媒體及生活中的實例來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一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二可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掌握知識。初中生物是初一才開設的一門課程,對于新的課程學生門充滿好奇心,教師應該上好第一堂課,因為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我在講“認識生物”一節時,先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我們學校美嗎?(生答美)那是什么東西把我們校園點綴得如此美呢?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去觀光一下我們的校園,然后帶領學生到校園里,要求每個學生記下所看到的一種物質名稱?;氐浇淌医涣饔懻搹亩贸隽耸裁词巧?,接著提問那它們有什么共特征呢?進一步得出生物的特征。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適當的講解拓展,使他們在濃厚的興趣氛圍中學習。

二、介紹生物科學成就及其發展前景,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

生物科學是當代科學的前沿,生物技術是世界范圍內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解決人類所面臨的諸如食品短缺問題、健康問題、環境問題及資源問題的關鍵技術,它正以空前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科學家為之獻身,生物領域中眾多的未知數正期待著年輕一代去探索,去尋求答案。因此,在課堂上適當介紹生物科學研究的新成就,可以有效地給學生以啟迪。

三、實驗是培養學生學習生物興趣的基礎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研究他的主要方法是科學經驗。加強實驗的探究性、演示性,多做分組實驗,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1. 加強實驗的演示性,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演示實驗是一種難度較大的實驗,實驗的關鍵要加強實驗的演示性,讓所有同學都能清楚的觀察,幫助他們理解知識,重點是讓學生親子動手實踐。例如,我在講授“葉的光合作用”一節時,為了驗證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時,把學生分成四個組要求每個組課前剪出呈五角星形的兩片硬紙皮,并把整個五角星用墨水涂上,再準備好一盆健壯的天竺葵植物,在前一天晚上讓每個組把準備好的硬紙皮夾在選好的一片葉上,使這片葉的一部分上下兩面遮起來。第二天再搬到陽光下照射幾小時后摘下遮光葉子,除去遮蓋物。最后把遮光葉放到盛有酒精的燒杯里隔水加熱,當葉變黃白色時將葉片取出,用清水沖洗之后,滴上幾滴碘酒,這時明顯看到沒有遮光部分的葉片變成藍色,遮光部分沒有變藍,而是出現一個明顯的黃白色的五角星形狀。這樣學生便能夠意識到這就是淀粉的特性,并得出結論:葉的見光部分產生了淀粉,沒見光部分不能產生淀粉。也因此得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這樣就克服了“照本宣科”“滿堂灌”的教學弊端,大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 加強實驗的探究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獲取知識

學生好打破沙鍋問到底,對與日常生活中似懂非懂或知其然不知其所然的問題產生疑惑,引起對知識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學中教給學生探究問題的實驗程序,提出一些問題,介紹一些資料,引導他們初步地研究日常生物現象,幫助學生在學習上獲的成功,讓他們體會到創造性活動的樂趣。

在學習“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時,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其必需的外界條件是充足的水分、適宜的溫度和足夠的氧氣,至于光是否是種子萌發時不可缺少的外界條件,可以讓學生自己去設計實驗進一步的去探究。經過實驗的處理分析,得出一些植物種子的萌發需要光照,如煙草種子等;一些種子的萌發不需要光照,如兔絲子、莧菜等。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激發了學生的探索心理,培養了學生的思維方法,滿足了他們的求知心理。

四、講求教學語言藝術

語言是一種廣泛運用的交際工具,他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著一個教師的思想、情操和學識深淺、精神面貌,并依賴于語言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在講授自然科學知識時,首先,注重的是語言的科學性;其次,才是語言的藝術性,但決不能忽視語言的藝術性,因為它是提高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喚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吸引學生集中精力。語言的藝術性表現在:

1. 語言要精練、潔凈

精練是指語言在符合教學內容基礎上,經修飾加工,用盡可能好的、簡樸明確的語句恰當地表達出來,不夸大不縮小,杜絕講與教學內容相悖的廢話、空話。例如,學“人的性別遺傳”這一節時,設問的引言:“我們在座的,為何有男女之別,且理論依據是什么?這就是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庇眠@種簡練的語言向學生交代清楚該論述的內容,顯得自然。再如講“遺傳變異”時可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 、“一母生九子連母十個樣”。潔凈,指語言要干凈利索、簡明扼要,讓學生聽了課后知識的輪廓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時也受到語言美的熏陶。

2. 語言要生動、形象

教師可運用形象的比喻將難以理解的問題變得通俗易懂。如:植物體中水分和無機物的運輸途徑―導管。它就像我們人體中的血管,分布于植物體全身。再如:人體內物質的運輸―血液,血管時,血液就像家的自來水,而血管就像水管。

篇10

    根據初中學生好奇、求知欲強、思維活躍、學習從興趣出發的特點,我充分利用生物學本身獨具的內容豐富、趣味性強等特點,努力挖掘各種趣味因素,創設情境,以各種教學形式誘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使他們由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從而搞活了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巧設質疑,誘發興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種生命現象及活動,揭開生命運動的本質、規律,這是學生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依據所教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質疑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巧妙地造成懸念,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種子和果實的形成》中,我先簡略介紹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種種、果實繁多,然后設問:“為什么一朵桃花能變成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為什么果實都結在開花的部位?”在介紹“顯性基因遺傳和子代性狀”時,提出了“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雙眼皮或一單一雙,可子女卻是單眼皮?”

    這些問題必然引起學生的好奇,開動腦筋思索,積極發言,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使他們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另外,也可結合生活中趣聞軼事,巧設疑點,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介紹“遺傳”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美國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絕了許多風流瀟灑的公子哥們的追求,卻寫信向長相普通,不修邊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求愛。她寫道:“如果我們結婚,我相信我們的后代一定會像您那樣的聰明,像我一樣的漂亮?!闭垎?“如果他們結了婚,她能夢想成真,遂其心愿嗎?”同學們幾乎同聲回答:“可能的?!薄盀槭裁茨?”同學們議論紛紛,雖答不全,但對此都產生了濃厚興趣。趁此時機,我再由淺入深,層層分析基因組合的特點和結果,同學們聽來饒有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巧用詩詞、成語,提高興趣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贊美自然界生物,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二,插入某些課中,既可豐富教學內容,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唐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頑強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詞“雙蛾來翩翩,慕此堂上燭,附炎盡何功,自取焚如酷?!卑扬w蛾的夜生活習性和趨光性描述的維妙維肖。這樣的詩詞,只要我們平時注意收集,在課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課變得生動,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適當引用成語、諺語,也能增強學生的興趣。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來描述食物鏈的關系,通過“樹蟬螳螂黃雀”這一食物鏈的有機聯系,引伸出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轉遞過程,學生聽來有趣,簡明易懂。

    3.介紹趣聞、趣事,增強興趣

    在動植物王國中,有著數不盡的奇聞趣事和探索不盡的奧妙。這些恰是學生極感興趣、樂于汲取的知識養料。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利用3~5分鐘時間,介紹一些植物的生活、繁殖特點,動物的覓食、爭偶、護幼、御敵的趣事,例如物種間的競爭;鳥類的筑巢、育雛方式;猩猩、猴群的社群生活;獅子王國;奇妙的動物“語言”等,通過教師形象的講述,學生聽來樂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4.課堂搶答,以賽促趣

    中學生爭強好勝心理特強,將“競爭機制”引入生物教學中,對激發學生興趣有極強的催化效果。對此,我嘗試了“課堂搶答積分制”,以學生的自然分組為單位,課堂提問或復習以每組輪流回答或搶答的形式展開,答對的為該組記分并當堂公布每組得分結果。課堂搶答,激發了學生顯示自我、爭勝好強的意識,人人積極思索,舉手搶答,課堂氣氛顯得異?;钴S,學生的激情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且有利于鞏固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