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糖的調理辦法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1: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降血糖的調理辦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問:得了糖尿病首先應該是降血糖,怎么突然量起腰圍來了?
答:腰圍主要是反應肥胖的程度,尤其是腹型肥胖,是一種疾病的狀態。
問:肥胖和糖尿病之間是什么關系?
答: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中,80%都是肥胖患者,這說明糖尿病和肥胖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也可以說肥胖是產生糖尿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所以要量腰圍。用一把尺子直接用尺寸卡住,更具體地告訴大家,到了什么位置需要提高警惕,預防糖尿病應該從現在開始做起。
問:健康、肥胖、糖尿病這三者的關系,用營養學的角度看有什么樣的內在聯系呢?
答:肥胖是導致疾病的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把健康、肥胖、糖尿病比作我們生活中的紅綠燈。那么,健康是綠燈,肥胖是黃燈,糖尿病是紅燈。這意味著當你肥胖的時候,你的健康已經敲起警鐘,如果你沒有節制的話,可能就走向紅燈了。肥胖是疾病的一個交叉點,也是疾病的一個根源,必須引起注意。
問:如果一個人處于肥胖階段,但還沒有得糖尿病,需要減肥嗎?
答:如果已經肥胖但還沒有出現血糖高的狀態,減肥的話,可以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假如肥胖已經導致了一些并發癥,像糖尿病、血壓高、脂肪肝等情況,就要積極地治療肥胖,對防治這些疾病有非常大的好處。
問:糖尿病的哪些危害是肥胖帶來的?
答:糖尿病分成兩種類型――瘦型和胖型,其中胖型占絕大多數,胖型糖尿病最初就是由肥胖引起而出現的代謝紊亂。比如糖代謝紊亂出現糖尿病,血脂代謝紊亂出現血脂異常,或者高血壓、嘌呤代謝紊亂出現痛風等,所以肥胖是產生這些疾病的共同土壤。
現在肥胖已經成為一種病,據了解,肥胖導致死亡的人數是饑餓導致死亡人數的兩倍。所以,肥胖是我們走向非健康的一個關鍵因素。
問:為什么肥胖會給我們帶來這么多的疾病呢?
答:贅肉在中醫中叫做膏,腹部脂肪過多危害非常大,因為這些脂肪都是人體代謝不掉,堆積起來而形成膏,然后膏再變成濁,濁再變成痰瘀毒。例如昆明湖的淤泥就好比是很多代謝的東西沉積下來,沉積到湖底,淤泥好比是膏,這個膏又可以變成非常渾濁的濁,由濁可以變成痰瘀毒,最后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危害。
問:有些人覺得吃得也不算多,怎么就胖起來了?
答:這種情況中醫認為是虛胖,肥胖有兩大類型,虛胖就是吃得不多,但身體還照樣長肉。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整個代謝功能的低下,清除不掉體內的脂肪,所以盡管吃得正常,但是脂肪照樣堆積。另外一種類型是實胖,在生活中真正增加的主要是實胖,過去很多人沒有條件大吃大喝,現在有條件了,吃得過多,最后導致脂肪堆積起來,形成實胖。
問:從虛胖的角度來說,飲食調理應該注意些什么?
答:首先從飲食上先不必太關注熱量的攝取,不要限制總的攝入量,關鍵問題是看他怎么吃。
這種胖不需要過分的節制飲食,因為飲食本來就不多,主要是增強人體的代謝功能,所以飲食上無需過度節食。在運動上,這種人往往比較虛,一動就全身是汗,所以運動量不要太大,散步就行。另外從藥物方面來說,治療的目的是益氣健脾,把虛補起來,加強代謝功能。從情緒上來說,一般這種人是比較慢的性格,所以適合一些刺激性的活動讓自己興奮起來。
問:對于實胖類型的病人,從營養學的角度應該如何去調理呢?
答:首先要調整總的攝取量,把總熱量限制下來,在限制的時候,肉不能完全限制,要攝入豐富的蛋白,對免疫系統、對健康都非常有利;其次,飲食結構要進行調整,人體需要多樣化的搭配,選擇的空間要多一點。還有,要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過去晚上吃得多,就要把習慣倒過來,改成早餐吃得多,因為早晨是人體代謝最旺盛的時候,這時候攝入營養物質,能夠被體內充分地吸收和利用,而且廢棄物很快就被排掉。過了中午,人體內代謝就逐漸緩慢下來,這時候攝入過多,會在體內形成負擔,這種負擔最后就轉化成脂肪。
另外,吃的過程中要把順序顛倒一下,比方說以前一開始想吃肉,現在就要先吃一些蔬菜,把胃的空間占據,就沒那么好的食欲了,還有,我們提倡在吃之前喝一些開胃湯,促使胃液分泌,讓它有食欲,更主要的是,湯可以占據胃的一定空間。
問:在食物種類的選擇上,有沒有特別推薦的食物呢?
答:實胖者可以多吃一些木耳、蘑菇,木耳吃進去后很長時間才能消化,沒有餓的感覺。另外山楂可以消除脂肪,取30克山楂去核,熬成非常濃的山楂羹,每天晚上吃一小碗,長期堅持的話,可以消除肥胖,對血脂紊亂也有很好的效果。
篇2
春期間親朋好友相聚,最大的特點就是“好菜不停吃、好席不停轉、好酒不停喝、好友不停聚”,原以為既放松身心又補充營養,可春節過后,很多人卻發現身體出現許多不適癥狀,比如身心疲勞、腸胃不適、體重猛增、血壓上升、血脂變稠、渾身無力等,此謂“年盹兒”,書面的話就是節后綜合征。此時可以通過中藥泡澡來擺脫這種狀態,盡快恢復精力。
中藥泡澡好處多
藥浴是中醫外治法之一,即用藥液洗浴全身或局部的一種方法,其中,洗全身浴稱“藥水澡”。藥浴,在中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自周朝開始,就流行香湯浴。所謂香湯,就是用中藥佩蘭煎的藥水。其氣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濕、醒神爽腦的功效?!饵S帝內經》中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對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熱水浸浴,使之出汗,讓邪從汗出)?!抖Y記》云“頭瘡則沐,身有病則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師吳尚先在《外治醫說》中將藥浴細分為洗、沐、浴、浸、澆、噴等,認為內、外、婦、兒、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藥浴法。
藥浴依據中醫臟腑經絡表里相通、內外循環的機理,將相關的藥物溶于煮沸的水中,采用溫熱法使藥物透過皮膚、穴位等直接進入經絡、血脈,通過物理效應與藥物效應發揮治療和保健作用。從現代醫學角度看,泡澡本身就能促進血液循環。洗澡時,加入浴水中的中草藥成分能通過開放的皮膚毛孔進入機體;一些揮發性藥物的分子,則通過呼吸道進入機體,可以達到健身和治病的目的。另外,泡澡也是一種“運動”,泡澡20分鐘消耗的熱量相當于慢跑500米。
上海、浙江、廣州、重慶等地區比較潮濕,那里的人大多都有用艾葉泡腳祛濕的習慣,實際上,用艾葉泡澡的效果更佳,不僅能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驅寒、消腫散結,還可以調節神經興奮度,促進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增強人體免疫力。另外,只要是由于受寒引發的感冒咳嗽、咽喉疼痛,除了吃藥、喝生姜紅糖水,都可以通過中藥泡澡來輔助治療?,F代都市人往往會因為忙碌的工作、生活感覺疲勞、乏力,也可以通過泡澡來緩解,尤其是臨睡前泡個澡,整夜都能睡得很踏實。
選對中藥泡澡效果更佳
不過,運用藥浴必須重視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如病屬陽證、熱證宜選用清熱解毒、瀉火消腫的方藥;如病屬陰證、寒證則宜選用溫經散寒、行氣止痛的方藥;如病屬表證宜選用祛風解表的方藥。
下面5種中藥泡澡方配方較單一,容易操作,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家選用,用簡單的方法調理出好身體。
1.玫瑰浴舒心
泡澡本來就有放松身心的功效,而用玫瑰花泡澡則更能緩解不良情緒。取玫瑰花200克,浸泡半小時后加水煎10分鐘左右,把所煎之水和花一同倒入澡盆即可。玫瑰花清熱養陰,還帶有一股花香,最適宜女士泡澡,泡完澡身體還有一股芳香之氣,心情自然舒暢。
2.薄荷浴敗火
容易上火的人,不妨試試薄荷浴。取100克薄荷,浸泡半小時后加水煎10分鐘左右,將煎出的汁倒入澡盆再加上足量的泡澡水即可。薄荷清涼通竅,不僅能使頭腦清爽,還可舒緩肌膚。在風熱感冒初期用薄荷泡泡澡,還有祛除風熱的作用。
3.浴防頭暈眼花
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之功能。用鮮500~800克,加水放入鍋內,煎成汁水倒入浴盆待其降至適宜的溫度即可浴用。它能防治頭暈、眼花等癥狀,還可使肌膚細嫩潔白。
4.牛奶浴安眠
牛奶除了能保濕,還能起到緊膚、收斂的作用,經常泡泡牛奶浴,就能防止肌膚皺紋和干燥,起到美容的效果。在睡覺前泡牛奶浴,更能讓身心放松,促進睡眠。具體做法是在適合的溫度中把牛奶拌勻,泡上20分鐘左右就沖干凈,如果時間太長,牛奶水中的細菌就會對皮膚形成傷害。
5.葛根浴降壓降糖
葛根具有鎮痛、降壓、降血糖、清除皮膚老年斑和汗斑的功能,使關節更靈活,肌肉收縮力更強,不易疲勞。一般每次用葛根50~100克,加水熬汁,倒入浴盆,待其變溫即可用。中老年人及膚色較黑的人適用此浴法。
泡澡不宜超過20分鐘
泡澡好處不少,但要想泡出保健效果,還應注意一些細節。
1.飯前、飯后半小時內不宜進行全身藥浴。藥浴前最好排除大小便。
2.水溫宜掌控在35~38℃,即使喜歡比較燙的水,也不應超過40℃。藥浴時間較久而藥湯稍涼時,可再加熱,以便持續溫洗。
3.初浴時,水位宜在心臟以下,約3~5分鐘身體適應后,再慢慢泡至肩位。
4.泡澡的時間最好在20分鐘之內。在藥浴過程中發生頭暈、胸悶、心慌等不適,應停止藥浴,臥床休息。
5.在家里泡澡最好用木桶,相比常見的家用浴缸,木桶更能保持水溫。
6.夏季煎湯時不能放置過夜,最好用現煎的新鮮藥湯,以免發霉變質,影響治療效果,發生不良反應。
7.冬季藥浴時應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風。全身熏洗后皮膚血管擴張,血液循環旺盛,全身溫熱出汗,應清洗干凈穿好衣服后再外出,以免感受風寒。泡澡后適當補充些溫開水。
8.凡患有急性傳染病、重癥心臟病、關節炎風濕活動期、化膿性皮膚病、高血壓病等癥者忌用藥浴。婦女妊娠期及行經期不宜進行藥浴。體質過度虛弱、疲勞或饑餓者不宜藥浴。
9.如藥浴無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則應停止藥浴,改用其他方法治療。
藥浴和溫泉有異曲同工之效
篇3
文/王賓
0.618,這一黃金分割比例被譽為最具審美意義的數字。體現在人體上,黃金分割點同樣很多,如人體身高的黃金分割點在肚臍,頭頂和肚臍間的黃金分割點在咽喉。人體穴位也有一些位于黃金分割點的位置上,它們對延緩衰老、延年益壽有著重要作用。以下5個穴位就是人體最重要的“黃金穴”。
1 氣海穴,也就是常說的下丹田,位于腳底到頭頂的黃金分割點,具體在肚臍正下方1.5寸(將食指與中指并攏,其寬度即為1.5寸)。氣海穴是針灸保健的要穴,有溫養益氣、強壯全身的作用,可雙手搓熱按摩此穴。陽氣不足、虛證患者,則可用艾灸氣海,效果更佳。
2 百會穴,位于頭頂至后腦的黃金分割點。百會意為“百脈于此交會”,百脈之會,百病所主。百會穴很好找,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捎檬终瓢茨︻^頂中央的百會穴,每次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對心悸、頭暈、失眠、健忘等均有效果。
3 涌泉穴,在腳掌的黃金分割點上。它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是腎經的首穴。涌泉穴意為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各處,尤其對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失眠乏力效果顯著。按摩涌泉穴時,注意稍稍用力推搓,以局部出現微熱感為宜,也可用艾灸的方法。
4 勞宮穴。在手掌上的黃金分割點上。握拳,中指尖所指處即是勞宮穴。勞宮穴具有清心火、安心神的作用,用于治療失眠、神經衰弱等癥,還有強壯心臟的作用。按摩可左右手拇指交叉進行,也可將兩手頂于桌角上按勞宮穴,時間自由掌握,每天兩次。
5 膳中穴,在人體軀干的黃金分割點上。膻中穴的具置為人體前正中線與兩連線的交點,是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按摩膻中穴可以擴張血管,調整心臟功能,還可治療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咳嗽、呃逆等癥。按摩時一般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為宜。每次按摩10來秒即可,6次為1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
慈禧養生駐顏秘方
文/姜寶佳
慈禧十分講究養生駐顏,且取得了相當的效果,以至于年六十時,紅顏未衰,望之若四十許。
從清宮醫案看,慈禧雖然養尊處優,但長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習慣影響了她的健康。她年輕時月經不調,后來又患了痔瘡、面部輕度神經痙攣,經常精神不安,失眠健忘,夜間多夢,以及胃腸消化不良等。為達養生駐顏之目的,慈禧指使太醫院為其擬訂了形形的養生方劑。在慈禧一生所喜用的眾多抗衰老駐顏藥劑中,首推她親自賜名的“清宮玉容葆春酒”。慈禧不僅長期不間斷地服用,還常常作為上好禮品賜給一些皇親國戚。
“清官玉容葆春酒”由滋補藥物同低度御酒組成。經過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清官醫案專家們的潛心考證、研究,此酒確有臨床效果。
噙化人參,培補元氣,是慈禧的又一抗老駐顏之術。中醫學認為,機體的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相輔相成,氣血調和則精神旺盛,體質強健,容顏嬌艷,百病不生。調理氣血,對女性來說尤為重要。
據清宮醫案專家介紹,清官應用人參的經驗相當豐富。長期服用人參的量,一般每日一錢(約3克)左右。人參作為補益強身藥,除了配在補劑中應用外,還配成成藥,或配伍其他藥物當茶飲。當時,宮廷不僅用東北人參,也用山東人參、高麗參以及西洋參。
乾隆和慈禧太后等常喜歡吃的“八仙糕”“八珍糕”,即以人參為主要藥物。
慈禧在化妝美容方面非常奢侈。她每天早上起床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花相當長的時間化妝,晚間休息前要往臉上抹花汁、蛋清等物以保養皮膚。她幾十年不間斷地用人乳和珍珠粉美容,即使坐轎外出,也要在轎子里涂脂抹粉。
清官醫案表明,愛美如命的慈禧是一個最能“消費”鮮花的人。她一生愛花、吃花、浴花、護花,真可謂同花結下了不解之緣。
首先是愛種花。據曾經是慈禧貼身女官之一的美籍華人德齡在其所著的《清宮二年記》中披露:“她(慈禧)愛著各種生物,像花草、樹木、狗、馬等都是她所喜歡的。”慈禧不但讓太監為她養狗、養馬,專供她觀賞和玩樂,還特別愛種花,僅安排太監在頤和園種花就達三四千種,其中名貴的有丹鳳朝陽、白龍須、紫金鈴、雪球、雨過天晴等。
其次是吃花。慈禧尤愛吃荷花的花瓣。在荷花盛開的夏季,她常讓御膳房采集許多水靈靈的荷花瓣,浸在用雞湯調和的面粉里,投入油鍋里炸,做成一種香噴噴的小食,供她享受。她還用炸荷花的辦法,將正在開放的無比美麗的玉蘭花信手采下,煎制成可以食用的“玉蘭片”,做成消閑的零食享用。
此外,據清官醫案記載,慈禧在美容、洗澡時,也同樣會“消費”大量的鮮花:她美容美膚時,用的多是金銀花做的花露水,將其涂在身體上輕輕拍干;她洗澡時,又用大量的玫瑰花或茉莉花作香料……總之,她一生不知用了多少鮮花和花露!
小貼士
鮮花雖好,也不能千人一律,因人體各有不同,體質也各異,尤其是一些對花粉有過敏癥狀的人就更要慎重了。
拿五經防腦卒中
文/程凱
在人體的頭部,分布著五條經脈,正中間一條是督脈,向兩邊依次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這里說的“正中”是以兩個額角為端點的,其中點就是督脈的位置,在督脈和兩額角的中點處是膽經,正中線和額角的中內三分之一交點是膀胱經的位置,我們拿五經的時候就是從此處開始的。拿五經有疏經通絡、解表散寒、鎮靜止痛、提神醒腦的作用,對頭痛、鼻塞、頸項強痛、肌肉酸痛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方法:一手五指張開(按自己習慣,左右手均可),呈鷹爪狀,五指指尖立起,中指位于前發際頭部正中的督脈線上,食指和無名指位于膀胱經線上,拇指與小指位于膽經線上。從前發際開始,沿經脈循行線向頭頂點按。先在前發際處用力點按,并輕輕揉動,揉動時心中默念“一、二、三”,做完三拍以后,五指稍用力下按并向前推移頭皮。然后松開五指,向上移動1厘米左右,再次將五指點下,如此反復,一直點揉到腦后高骨上緣,最后以指代梳,從前到后梳頭。
(1)五指在前發際處順時針點揉,中指點在督脈線上,余四指分別點在膀胱、膽經線上,揉一周為一拍,點揉三拍,第四拍的時候五指指腹稍用力下按,向前額方向推一下頭皮。
(2)手指向上移動約1厘米,方法同上。
(3)手指繼續上移1厘米,方法同上,直至中指點揉到腦后枕骨隆起處。
(4)以指代梳,從前發際梳到后發際,一次為一拍,共梳頭4次。
要領:點揉穴位的時候力度把握在能
使局部出現酸脹感為度,如果遇到痛點,可加大力度、延長點揉的時間。最后向前推拿的時候要沉穩有力,指腹帶動頭皮移動。梳頭時緩和有力,但注意不要扯下頭發。點揉、梳頭的時間、次數不限,建議大家最好在清晨醒來以后,就在床上先拿一次五經,然后再起床洗漱、吃飯、活動。
食酸防秋燥/王鳳岐
1 多吃酸可降“火氣”一說到酸味食物,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醋。其實除了醋外,酸味食物有很多,比如山楂、西紅柿、獼猴桃、葡萄、石榴等。
什么時候吃酸味食物好呢?肝火大的時候,比如嘴上起泡了,臉上起痘了,等等。肝火就是陰不制陽,而酸是補肝陰的,這樣就能使陰陽平衡。所以上火時吃點葡萄、山楂、酸橙之類的食物,是有好處的。
許多人一到秋天就會出現口干舌燥、咽喉腫痛、皮膚脫皮等現象,中醫認為這是“金亢陰虛”。秋氣通于肺,肺金過于亢盛就會克制肝木。酸味食物有收斂的效果,多吃酸味食物一則可以收斂肺氣,二則可以滋補肝血,從而達到養陰的效果,克服秋燥癥狀。
2 酸的養生保健食譜
山楂粥,孩子的“健胃消食片”
去藥店買一些炒制好的山楂,每次取10~15克,加溫水浸泡一會兒,然后連同清水一起放入鍋內煎,等到汁液剩下約150毫升時,再加水約400毫升、50克粳米一起煮粥。等到粥熟后再加入適量白砂糖調味就可以了。
這個方子出自《粥譜》。山楂本身就有消食的功效,《本草綱目》認為“山楂化飲食,消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滯血痛脹?!本讋t“得天地中和之氣,和胃補中”。山楂消食,再加上粳米和胃,兩者配伍,具有消食積的功效。像平常不愛吃飯、消化不好的孩子,或是上了年紀、消化功能衰退的人都可以常飲此粥,對消化不良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五汁飲,滋陰潤燥第一功
取雪梨100克,荸薺50克,鮮蘆根20克,麥冬10克,藕50克。先將雪梨切成塊,藕切成條,荸薺去皮切碎。將麥冬、鮮蘆根放入鍋中,加水煎15分鐘。同時將梨、藕、荸薺一起放入榨汁機中榨出汁。然后將煎好的汁與榨好的汁放在一起攪勻,這道五汁飲就做好了。五汁飲出自清代醫家吳瑭的《溫病條辨》,它最主要的功效就是治溫病,比如熱灼津傷而導致的口渴、嗓子痛、口舌生瘡、胃脘痞滿、口苦、唇干舌燥等上火患者,喝下去見效很快。
特別是秋天氣候干燥、易上火,這時自備點五汁飲,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一杯,秋燥就不會來煩你了。
3 脾虛者忌食酸
脾胃不好的人不宜多吃酸味食物,因為酸人肝,會使肝氣更盛,而肝木又是克脾土的,這樣就會使弱者愈弱。所以平時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說話聲音低微等脾虛癥狀的人要少食。如果患有胃潰瘍、胃酸過多,也不宜吃,否則可能會使癥狀加重。
此外,咳嗽有痰,或有腹瀉及排尿不暢等癥狀的人也不宜食酸,因為酸有“收斂”的功效,不利于病邪的排出。
名中醫推薦的抗衰老古方
文/王耀堂等
著名中醫專家何任教授向大家推薦常用的中醫抗衰老方劑,通過對身體氣血的調和,以及腎陽的補充,來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1 扶桑至寶丹
[組成]桑葉500克,巨勝子(即黑芝麻)120克,白蜜500克。
[制法]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100丸,一日2次,白開水送下。
[功效]駐容顏、烏須發、祛病延年。老人服之,步健眼明,又能消痰生津、補髓添精。
2 枸杞子酒
[組成]枸杞子200克,白酒500毫升。
[制法]枸杞子洗凈,剪碎,放入瓶中,再加入白酒,加蓋密封,置陰涼干燥處,每日搖動1次,1周后即可飲用。
[用法]根據酒量,晚餐前或臨睡前飲用,通常每次飲10~20毫升,不得過量。
[功效]促進肝細胞新生,抗動脈硬化,降低膽固醇,降血糖,等等。長期服用可補虛延年。
3 唐鄭相國方
[組成]破故紙300克,胡桃肉600克。
[制法]將破故紙酒蒸為末,胡桃肉去皮搗爛,蜜調如飴。
[用法]每天早晨酒服一大匙,不能飲酒者,以熟水調服。忌羊肉。
[功效]補肺腎,治虛寒喘嗽、腰腿酸痛。
4 單味藥
除以上幾種抗衰老的方子之外,食用單味藥物也可延年益壽。
黃精
將黃精根莖銼細,先水浸去苦汁,九蒸九曬,每日服食;或將黃精陰干搗末,每日水調服若干。黃精含有黃精多糖及賴氨酸等多種氨基酸,能補脾胃,治肺癆久咳、動脈粥樣硬化及老年人糖尿病、虛弱等。
地黃
將地黃根洗凈,搗爛,絞汁,煎濃,加白蜜再煎,煎至稠濃做丸,如梧桐子大。每天早晨溫酒吞服30粒。熟地味甘微溫,長于補血,治頭眩、心悸、崩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