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癥狀和治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12 17:47: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慢性胃炎的癥狀和治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慢性胃炎的癥狀和治療方法

篇1

【關鍵詞】半夏瀉心湯;慢性;胃炎;療效

慢性胃炎屬于慢性疾病,是由多種致病因素而引起的胃粘膜反復的慢性炎癥之一,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中醫根據辨證施治的理論,認為慢性胃炎屬于胃脘痛的范疇,起因為飲食不潔、情志不遂,進而出現一些列的臨床癥狀[1]。臨床癥狀表現為持續性的上腹痛,具有病程遷延和反復發作的特點,在治療上效果欠佳。本文選取40例慢性胃炎患者,對觀察組20例患者,采用半瀉心湯加減的方法進行治療;對照組20例患者,采用西醫對癥的方法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均給予30天的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而對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探討,具體見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文選取的40例患者均于2006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進行治療,且所有患者的診斷標準符合1989年11月南昌會議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斷標準。觀察組20例患者,其中男性10例,占50%,女性10例,占50%,年齡22-69歲,平均年齡(39±2.5)歲,病程3年-20年,平均病程(18.5±2.5)年,其中2例患者為淺表性胃炎,占10%,4例患者為萎縮性胃炎,占20%,8例患者為慢性糜爛性胃炎,占40%,4例為反流性胃炎,占20%,2例為肥厚性胃炎,占10%;對照組20例患者,其中男性12例,占60%,女性8例,占40%,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39±2.5)歲,病程2.5年-22年,平均病程(19.5±2.5)年,其中4例患者為淺表性胃炎,占20%,4例患者為萎縮性胃炎,占20%,8例患者為慢性糜爛性胃炎,占40%,2例為反流性胃炎,占10%,2例為肥厚性胃炎,占10%。

所有患者均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泛酸、惡心嘔吐、噯氣等癥狀。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臨床癥狀、平均病程等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有可比性(p>0.05)。

1.2治療方法 觀察組20例患者,采用半瀉心湯加減的方法進行辯證治療,半夏瀉心湯具體的基本組方為半夏、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和大棗。對于吐酸患者在上述組方中加煅海螵蛸、煅瓦楞、大貝;對于噯氣患者加旋復花和代赭石;對于胃脘脹痛患者加烏藥、半夏,人參用太子參替代,此外加石斛、麥冬、沙參。對照組20例患者,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采用多潘立酮、雷尼替丁的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一個療程30天的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同時通過胃鏡對患者胃粘膜的改善情況進行觀察。

1.4療效判定[2] 若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且經胃鏡檢查胃粘膜已經恢復正常視為顯效;若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經胃鏡檢查胃粘膜較治療前明顯改善視為有效;若患者較治療前無任何變化視為無效??傆行蕿轱@效率與有效率的百分比之和。

1.5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計數資料,以P

2結果

兩組患者經過一個療程30天的治療后,觀察組20例患者,17例顯效,2例有效,1例無效,總有效率95%;對照組20例患者,11例顯效,6例有效,3例無效,總有效率85%,觀察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種治療方法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

表一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組別 n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率

觀察組 20 17(85%) 2(10%) 1(5%) 95%

對照組 20 11(55%) 6(30%) 3(15%) 85%

3結論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于首位,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的主要病變部位在胃部,也時常涉及肝脾兩臟,具有虛實相間、寒熱錯雜、升降失司的特點[3]。目前,西醫對其治療以根除幽門螺桿菌方案為主,但隨著抗生素的大量或不規則應用,體內耐藥菌株的生長,常規對Hp的根除率較前明顯下降。半夏瀉心湯根據中藥配伍組方的原則,多味中藥共同入味,在根本上起到辛開苦降、攻補兼施的臨床效果。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開結降逆,和胃消痞為主藥;黃連、黃芩,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之功;干姜溫中散寒;黨參、甘草性味甘平,健脾益氣,益胃生津,以補“后天之本”來達到了治愈慢性胃炎的臨床功效。本文使用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的觀察組20例患者取得了95%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優于使用常規療法治療的對照組的20例患者,兩種治療方法有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

參考文獻

[1] 祝倩.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62例[J].四川中醫,2006,24(6):67.

篇2

【關鍵詞】多潘立酮;慢性胃炎;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5-0075-01

慢性胃炎屬于消化科中比較多見的慢性疾病,其一般包括了萎縮性胃炎和淺表性胃炎兩大類,而臨床上又將淺表性胃炎稱之為非萎縮性胃炎。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脹、惡心、上腹痛、噯氣、反酸、消化不良等,而胃鏡檢查和病理檢查已經成為臨床上診斷慢性胃炎的首選方法。胃黏膜炎癥和胃動力已經成為誘發慢性胃炎的常見因素,借助多潘立酮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本文將會對法莫替丁和多潘立酮的使用方法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中選擇了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接收的160例慢性胃炎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存在消化不良癥狀,并且通過胃鏡檢查后最終被確診。排除消化系統占位性潰瘍病變、合并肝、腎功能不全等患者以及哺乳期患者。按照投硬幣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患者年齡在19-65歲,平均(44.4±3.5)歲,病程0.5-4年,平均(2.4±0.5)年,其中33例慢性胃炎但無黏膜糜爛,47例慢性胃炎伴有黏膜糜爛、黏膜萎縮或者血斑;實驗組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齡在18-65歲,平均(44.5±3.2)歲,病程0.4-4年,平均(2.1±0.4)年,其中34例慢性胃炎但無黏膜糜爛,46例慢性胃炎伴有黏膜糜爛、黏膜萎縮或者血斑。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患病類型以及臨床表現等方面無明顯差異,但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之后均給予了全面、系統的檢查和分析,并給予口、鼻、咽部等慢性疾病治療,防止暴飲暴食,注意飲食衛生。加強身體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力。對照組在上述基礎上又給予了法莫替丁治療,早晚各1 次,每次空腹口服20mg,需要連續治療2周;而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了多潘立酮治療,早中晚各1 次,每次餐前30 min口服10mg,需要連續治療2周。每隔1周醫護人員要患者進行1次隨訪,并做好臨床癥狀評分和記錄工作,兩周后還要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

1.3統計學方法

對兩組患者研究過程中所出現的相關數據,采用了SPSS18.0 統計包進行統計與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和%表示,組間比較借助t檢驗。如果P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

經過相關治療后,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98.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90.0%),并且他們之間的研究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對比

相關統計發現,治療前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一周、兩周后實驗組患者的臨床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并且他們之間的研究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慢性胃炎屬于臨床消化科中比較常見的慢性疾病,其會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加強對該類疾病的臨床治療。臨床上對于慢性胃炎的治療一般以保護胃黏膜為主,這樣不僅可以加快患者病情的康復,而且還能有效消除不良消化癥狀,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對于慢性胃炎的治療主要是通過藥物治療來改善胃黏膜的炎癥和臨床癥狀,由于Hp是誘發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所以治療階段要以根除病因為主。因此在慢性胃炎治療方法的選擇上一般以削弱或者消除攻擊因子為主,同時根據需求適當給予抗酸抑酸治療。而傳統法莫替丁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是其在緩解消化不良等癥狀方面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院引入了多潘立酮(嗎叮啉)藥物,其可以有效改善胃動力,加強對胃黏膜的保護,有效的緩解了上消化道常見癥狀,而且還能達到鎮靜效果,其治療效果已經在業界得到了普遍的認可。本次研究發現,多潘立酮停藥1 周后,治療效果得到了明顯的好轉,然后繼續服藥1周,可以進一步緩解病情,從而確保了患者的最終治療效果,對于加快胃排空,調節胃及十二指腸的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慢性胃炎臨床治療過程中,對其病情特點和臨床表現進行系統的分析,然后根據其診斷結果為其提供多潘立酮治療,其可以對患者消化不良的癥狀進行有效的改善,而且還具有促進胃排空、協調胃運動的作用,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因此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海明,柳梅.多潘立酮治療慢性胃炎臨床分析[J].醫學信息,2014,6(12):45-46.

篇3

【關鍵詞】 埃索美拉唑;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老年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近年來一直有較高的發病率[1],并且呈現年輕化趨勢。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有不同程度的上腹痛、嘔吐、惡心、反酸等,盡管慢性胃炎病情較輕,但仍然會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嚴重困擾,臨床上多采用西醫治療,筆者所在工作單位通過長期的研究發現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患者慢性胃炎療效令人滿意,現筆者將研究經過整理總結,具體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為更好的完成本次研究,研究對象是選擇從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間在我院消化科就診的80例本市老年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6例(57.5%),女性患者為34例(42.5%),年齡從58-78歲,平均年齡是(61.7±4.4)歲?;颊呷朐汉蠼涍^詳細的實驗室檢查并結合臨床表現確診為慢性胃炎,其中慢性淺表性胃炎36例,出血性胃炎24例,糜爛性胃炎20例,無藥物過敏性、無家族遺傳病及嚴重慢性疾病。將80例老年髖置換術患者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職業及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無差別,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法 對照組40例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療,具體治療為每天口服40mg,每天一次,治療10天左右。

1.2.2 實驗組治療方法 實驗組患者采取埃索美拉唑聯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具體治療方案為口服埃索美拉唑40mg,每天一次,丹參川芎嗪注射液10ml加入250ml生理鹽水或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每天一次,治療10天左右。

1.3 觀察項目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10天后臨床療效及幽門螺桿菌陽性率。

1.4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復查胃鏡黏膜好轉,無出血等情況,HP陰性;有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明顯好轉,偶有惡心、嘔吐等,復查胃鏡黏膜好轉,HP陰性或陽性;無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胃鏡下黏膜無變化,HP陽性或陰性。

1.5 統計處理 實驗所得數據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若P

2 結 果

2.1 治療效果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實驗組患者明顯好于對照組,其中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是95%(38/40),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是75%(30/40),具體數據見表1。

3 討 論

目前老年慢性胃炎的患者越來越多,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臨床需謹慎對待。慢性胃炎是其他胃部疾病發病的主要原因,與潰瘍、胃癌等都有密切關系。慢性胃炎的發病機制復雜,其治療是一個緩慢長期的過程[2],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本身抵抗力較差,治療過程更為漫長。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目前西醫多采用抑酸劑、質子泵、非甾體類藥物治療[3],這些藥物對患者的胃黏膜造成了較大的損害,胃黏膜血液灌流受到嚴重影響[4],而胃黏膜血液灌流量減少不利于炎癥的消除,故傳統的純西醫治療慢性胃炎療效不是很理想。近年來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在臨床廣泛應用,該藥是由中藥丹參和川芎嗪組成的,具有良好的活血、養心潤肺的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具有很好的抗血小板作用,從而降低了患者血液的粘稠度,加大了胃黏膜血液灌流量,有效的增強了抗炎藥消除胃部炎癥的作用,另外丹參可以促進GMBF和碳酸氫鹽分泌的作用,可以更有效的保護患者胃黏膜。川芎嗪是川芎主要成分,可以溶解血栓促進胃部血液循環,和丹參有協同作用。通過上述表1可知,實驗組總有效率是95%,對照組總有效率是75%;通過表2可知,實驗組治療后HP陽性率為8.57%,而對照組高達30.56%,由此提示臨床埃索美拉唑聯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降低HP陽性率。

綜上所述,埃索美拉唑聯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在治療老年慢性胃炎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具有單純西藥治療不具備的明顯優勢,值得在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閻朝光,賴力.埃索美拉唑聯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治療老年慢性胃炎的療效觀察[J].西北藥學雜志,2009,24(2):142-143.

[2] 滕春媛,趙清喜.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與奧硝唑聯用治療慢性胃炎效果[J].齊魯醫學雜志,2010,25(2):165-166,168.

篇4

【關鍵詞】 幽門螺旋桿菌;慢性胃炎;三聯療法

胃炎是胃粘膜炎癥的統稱,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常見病,可分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粘膜炎性病變,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能夠引起慢性胃炎的病因很多,其中以幽門螺旋桿菌(HP)引起的慢性胃炎為最常見。有研究報道,幽門螺旋桿菌不僅可以引起慢性胃炎,而且可能會引起消化性潰瘍和胃癌[1]。對于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炎的研究和治療一直是廣大醫學者關注的焦點,通過不斷的研究總結,治療的方法和手段越來越合理有效,治療方案也基本趨于標準化。但是治療方案實施的細節上不同的地方往往會有差異,尤其是在抗菌藥的選擇上。我院在對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炎的治療過程中采取了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三聯療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將治療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幽門螺旋桿菌相關性胃炎患者85例,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6例,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44歲。患者就診前表現出腹部隱痛、腹脹、嗝氣、返酸等癥狀,來我院后均經胃鏡檢查并取胃粘膜活檢、尿素酶試驗檢測確診。在來我院檢查治療前一周內未服用抗菌藥、抗酸藥和鉍劑。對所有患者的肝腎功能進行檢查,均為發現異常。

1.2 治療方法

對85例患者采取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聯療法,三種藥物的劑量分別為:40 mg、500 mg、500 mg。奧美拉唑每日一次,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每日兩次,連用4周。服藥用前后行胃鏡檢查、尿素酶試驗,并記錄患者癥狀及不良反應。

1.3 療效標準

治愈:患者食欲恢復正常,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所見及粘膜組織學改變基本恢復正常,尿素酶試驗顯示HP消除。好轉:患者臨床癥狀減輕或基本消失,胃酸分泌接近正常。胃鏡所見及粘膜組織學改變減輕或病變范圍縮小。未愈:患者常規指標及臨床癥狀均無顯著改善。治愈和好轉在統計有效率時均為有效。

2 結果

85例采用三聯療法的患者,其中治愈61例(71.8%);好轉18例(21.20%);未愈6例(7.0%),總有效率達93%。9例出現不良反應,表現為惡心、皮疹、乏力、腹瀉、腹脹等,停藥及對癥治療后均好轉。

3 討論

3.1 慢性胃炎時一種發病率很高的消化系統疾病,能夠引起慢性胃炎的病因很多,常見的有如下原因:(1)細菌、病毒或其毒素;(2)刺激性物質;(3)藥物;(4)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5)膽汁反流;(6)X線照射;(7)幽門螺旋桿菌感染;(8)長期精神緊張,生活不規律;(9)其它臟器病變的影響等。大量的研究和臨床資料表明,在引起慢性胃炎的諸多因素中,幽門螺旋桿菌是最常見和最重要的病因。據報道,60%以上的慢性胃炎的胃粘膜中培養出HP,而且HP的感染程度與胃粘膜的炎癥程度呈正相關[2]。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螺旋狀的革蘭陰性細菌,可在人胃粘膜內生長繁殖,傳播的方式是消化道,它在外界環境中可以存活一周左右。幽門螺旋桿菌引起慢性胃炎的機制有:(1)細菌的動力和粘附力。(2)細胞毒素和酶類:包括VacA、尿素酶、粘蛋白酶、脂多糖、磷脂酶A、溶血素等。其中尿素酶可分解尿素產生氨,氨即保護細菌不受胃酶侵襲,又對胃粘膜細胞有直接毒性作用。過氧化酶能抑制一些殺菌物質的形成。而蛋白酶、脂肪酶等可破壞胃粘膜的完整性。HP產生的空泡毒素可導致胃粘膜空泡變性。(3)炎癥反應和免疫反應產生各種損傷因子(4)HP造成的高胃泌素血癥促進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加[3]。

3.2 通過對幽門螺旋桿菌病原學、流行病學、致病機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人們制定出許多的治療方案,而目前普遍采用的治療方案就是奧美拉唑聯用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的三聯療法,此方案也是目前公認的最有效的治療方案[4]。此方案治療的基本原理為:奧美拉唑鎂片屬質子泵抑制劑,它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對基礎胃酸、夜間胃酸、五肽胃泌素和試餐等刺激的胃酸分泌有極明顯的抑制作用。是目前已發現的作用最強的一類胃酸抑制劑。由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的慢性活動性胃炎應予以抗菌治療??死顾厥且阎股貙P作用最強的藥物之一,并越來越多的用于治療方案中。

本研究表明,對幽門螺旋桿菌引起慢性胃炎采用奧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三聯療法,能夠使快速緩解患者癥狀,治愈率高,總有效率可達93%。此三聯療法可在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若干問題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0,20(2):117.

[2]孫兆發,唐小鶴.改良質子泵胃三聯清除Hp相關胃炎的臨床療效觀察中國醫學創新,2009,6(30):19-20.

篇5

[關鍵詞] 半夏瀉心湯;慢性胃炎;經方;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7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3(a)-0107-02

Clinical analysis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ZHANG Huikai

Gastroenterology Department, the TCM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 in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in treating chronic gastritis. Methods One hundred twenty-seven cases of chronic gastritis patients, who were divided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group (n = 65), and the control group (n = 62).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group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while control group used Omeprazole capsule and Aluminum Magnesium Carbonate Chewable tablets, and th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 effect and symptoms changed the situa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group total effectiveness was 87.69%,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72.58%. The comparisons difference of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In two group patients after curative effect and symptoms chang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have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and it′s worth furt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Chronic gastriti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慢性胃炎是常見的消化性疾病,臨床以胃痛、痞脹、噯氣、吞酸為常見癥狀。病情反復發作,纏綿難愈。單純西醫治療效果不明顯。半夏瀉心湯為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的名方,該方具有辛開苦降的作用,是治療“心下痞”的代表方[1]。本研究對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慢性胃炎患者65例,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并與西藥治療結果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慢性胃炎患者127例,其中,男72例,女55例,年齡28~75歲,平均(38.4±11.2)歲;病程最長25年,最短6個月;服藥時間長者7個月,短者10 d。按照隨機原則分為中藥治療組(中藥組)65例,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其中,男37例,女28例;對照組62采用西藥治療,其中,男32例,女3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診斷

參照2002年衛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以胃骯痞塞脹滿、嘈雜、反酸、口干口苦、大便稀塘、肢體畏寒為主癥,胃中灼熱、噯氣、納呆、惡心或嘔吐為次癥作為觀察項目,設計病例???,選擇CAG 6個常見的主要癥狀計算積分,0分:無癥狀;1分:癥狀偶見,可不用藥;2分:癥狀較常見,需經常用藥;3分:癥狀較重,頻繁出現,影響正常生活、工作,必須用藥。計算治療前后總積分,積分改變(%)=(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所有患者均經電子胃鏡檢查確診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并經其他理化檢查,除外肝、膽、胰及腸道器質性病變或其他全身性疾病[2]。

1.3 治療方法

實驗組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半夏12 g,黃連3 g,黃芩、白及、枳實各10 g,竹茹8 g,黨參15 g,干姜4 g,甘草6 g,大棗6枚。木香10 g,枳殼15 g。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3次,飯后半小時后服用。15 d為1個療程,3~4個療程后復查胃鏡。氣滯脹痛加烏藥10 g,延胡索12 g,佛手10 g,陳皮10 g;腸鳴腹瀉加白術10 g,木香9 g,焦三仙15 g;泛酸加海螵蛸15 g,煅瓦楞子20 g,吳茱萸3 g;惡心嘔吐加旋復花9 g,姜竹茹9 g;腹脹加紫蘇10 g,大腹皮12 g,九香蟲6 g。

對照組采用奧美拉唑膠囊(上海大眾藥業有限公司,H43020820)20 mg,bid;鋁碳酸鎂咀嚼片(浙江花園藥業有限公司,H20103300)0.5 g,tid;1個月為1個療程,共觀察2個療程。

1.4 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基本消除,胃鏡復查胃黏膜基本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緩解,胃鏡下胃黏膜充血潰瘍等明顯好轉,范圍縮小或者減輕;無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胃鏡檢查無明顯改善。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比較

中藥組總有效率為87.69%,對照組為72.58%,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變化

兩組患者的癥狀改變情況見表2。

2.3 不良反應

兩組患者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慢性胃炎患者多以胃部脹痛或隱痛、痞滿、飽脹、嘈雜等為主要癥狀,時有嘔惡、噯氣、泛酸等,但部分患者僅僅表現為上腹部脹痛或痞滿不適,現代醫學證實70%~90%的慢性胃炎其發病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有關[3]。隨著內鏡檢查及病理診斷技術的提高和普及應用,人們對慢性胃炎及其與胃癌關系的認識越來越深入,Hp感染萎縮性胃炎腸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胃癌,這一過程已得到公認,因此要積極治療慢性胃炎,改善患者癥狀,減輕他們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慢性胃炎屬于中醫中“胃脘痛”、“痞滿”等病的范疇, 發病機制為正虛邪實,邪實主要是指寒、熱、氣錯雜為病。病因多為外受寒邪客胃、飲食不節,或七情內郁,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引起氣機失調,臨床癥狀常寒熱錯雜,虛實并見,氣血同病,多臟受累,病久??捎叙鲅?、痰濕等,但其病機總以寒熱互結、胃失和降為主[4]。

半夏瀉心湯為漢代醫家張仲景《傷寒論》中“三瀉心湯”之首方,由法夏、川黃連、黃芩、干姜、黨參、大棗、甘草共7味藥組成,主治傷寒少陽證因誤下出現“心下滿,但滿而不痛”的痞證。后世醫家用來治療各種脾胃疾病,特別是幽門螺桿菌所導致的相關性胃炎,可明顯減輕臨床癥狀,減輕胃黏膜炎癥。病位在脾胃,但每每涉及肝膽,故借半夏瀉心湯加味,方中,半夏為君,伍干姜辛溫以散脾寒,降逆和胃而消痞,黨參、甘草、大棗甘溫補虛,以復中焦升降之功能[5]。黃連清熱燥濕,芍藥甘草緩急止痛。全方融辛甘助陽,酸甘化陰,寒溫并用,消補兼施,升降相濟于一體,臨床再根據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的原則加減用藥,治療慢性胃炎療效顯著。本研究中筆者用黃芩、黃連清瀉胃中郁熱,干姜溫里散寒除痞,黨參、甘草健脾益氣補虛,建曲消導健脾除積,半夏燥濕健胃,理氣開結,降逆除痞,柴胡舒肝解郁,升舉陽氣,一升一降,其氣乃通,則痞滿除而疼痛止,諸藥合用可使寒熱除、痞滿消、胃腸通。若有兼癥,亦可隨癥加減用之。

本研究中,筆者研究發現中藥組總有效率為87.69%,對照組為72.58%,中藥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中藥治療慢性胃炎具有更好的臨床療效,經治療幾個療程后,中藥組的痞滿、疼痛、食欲不振等癥狀有明善改善,患者痛苦減輕,更易于接受此種治療方法。但是中藥治療還存在煎劑麻煩,不易攜帶等問題,患者因為各種原因不能長期服用,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難度。另據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黃連、黃芩、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藥,具有一定的抗幽門螺桿菌作用,而木香、枳殼、佛手等行氣藥則可增強胃腸平滑肌的蠕動,具有類似多潘立酮樣的促胃腸動力藥作用。因而,用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既遵循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法則,又與現代醫學慢性胃炎的基本治則相吻合,且臨床療效確切,值得進一步研究及推廣運用[6-8]。

誘發和加重本病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飲食不節、憂思惱怒、過度疲勞等,因而患者在治療期間乃至病愈后,不可暴飲暴食、恣食生冷辛辣及肥甘油膩等。因此控制情志,少飲酒吸煙,不過度勞累等,對預防慢性胃炎的發生、療效提高及減少復發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萬強. 半夏瀉心湯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臨床應用[J]. 陜西中醫,2005,26(3):273.

[2] 柴可夫. 慢性胃炎-疑難病中西醫結合診治叢書[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270.

[3] 劉喜平,李沛清. 半夏瀉心湯方配伍與誘導BGL-823細胞凋亡關系的血清藥理學研究[J]. 中醫雜志,2006,47(2):134-137.

[4] 張永勝,喬文慧. 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1000例[J]. 陜西中醫,2008,29(1):23-24.

[5] 李賢仁. 加味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60例[J]. 四川中醫,2005,23(10):69.

[6]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J]. 中華消化雜志,2000,20(3):199.

[7] 王曉梅,皮明鈞. 半夏瀉心湯及其拆方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小鼠血清炎性相關因子的影響[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07,14(2):72-73.

篇6

筆者于2006年6月——2009年5月,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更年期時慢性胃炎4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對照組4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分別為46-60歲、45-57歲;慢性胃炎病程分別為3-10年、2-9年,均經電子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胃炎;均處于絕經期前后,其主要臨床癥狀:中上腹脹痛或隱痛、灼熱、噯氣、月經紊亂、心煩失眠、陣發性潮熱,手足心發熱,自汗盜汗,??砂轭^暈耳鳴,腰膝酸軟。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大于0.05)。

1.2治療方法

1.2.1治療組在予西醫治療(奧美拉唑20mg/次、1次/日,克拉霉素0.25g/次、2次/日,阿莫西林膠囊0.5g/次、3次/日,膠體果膠鉍150mg/次、3次/日)7天后,再用中藥和中成藥坤泰膠囊(貴陽新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治療15天。肝氣犯胃型采用疏肝理氣法,基本方以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5g、白芍12g、枳殼20g、川芎15g、香附10g、川楝10g、甘草3g。肝胃郁熱型采用泄熱解郁、和胃止痛法,基本方以化肝煎加減:牡丹皮10g,炒梔子15g,白芍20g、青皮10g、陳皮15g、澤瀉10g、浙貝10g、吳茱萸2g、黃連12g。胃陰虧虛型采用養陰益胃法,基本方以一貫煎加減:沙參15g、麥冬10g、芍藥9g、川楝子10g、枸杞子10g、當歸9g、生地12g。隨癥加減:若噯氣加旋覆花15g、代赭石15g;胃中嘈雜泛酸加煅瓦楞子20g、海螵蛸20g、浙貝10g;痞脹甚加紫梗15g、三棱10g、莪術10g;舌苔厚膩加藿香15g、蒼術15g、草豆蔻15g;胃陰傷甚者加百合30g、石斛20g;納差加山楂、建曲各15g,麥芽30g,以上各方均為水煎服,每天1劑,共服15天。

1.2.2對照組予西醫治療(奧美拉唑20mg/次、1次/日,克拉霉素0.25g/次、2次/日,阿莫西林膠囊0.5g/次、3次/日,膠體果膠鉍150mg/次、3次/日)治療7天后再用上述中藥治療。每天1劑,共服15天。

1.3療效標準治療組經7天西醫治療后用上述中藥加服坤泰膠囊治療15天,其臨床癥狀痊愈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為無效;對照組經7天西醫治療后用上述中藥治療15天,其臨床癥狀痊愈為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為有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為無效。2治療結果

治療組顯效率為62.5%,總有效率為95%,對照組顯效率為12.5%,總有效率為40%,見表1。

篇7

【關鍵詞】

中醫;胃炎;慢性

慢性胃炎(chronicgasrtis)是多種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癥病變的常見多發病,包括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或腹痛,伴有惡心、噯氣、返酸、胃脘部燒灼感等[1],易反復發作, 本病屬中醫學“胃脘痛”、“痞滿”、“嘈雜”、“反酸”等范疇,中醫治療具有獨特效果,現將我院中醫治療慢性胃炎的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84例,男49例,女35例;年齡21~73歲,平均44歲;病程2個月至2年;治療前均有腹痛、燒心、惡心、腹脹、食欲不振、噯氣等臨床癥狀,并呈Hp陽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在本院收入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選擇合適病例,標準是近1周內經本院胃鏡證實為Hp陽性,并送本院病理科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觀察胃黏膜的炎癥程度。治療前3 d未服其他藥物;治療期間不服用其他藥物。并排除了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有明顯肝腎功能不全者;胃炎合并有潰瘍病患者;腫瘤患者。

1.3 中醫治療方法 基本方如下:黨參、黃芩、茯苓、赤白芍、白術、枳殼、佛手、煅瓦楞、谷麥芽、生甘草。臨床運用常規劑量即可,煅瓦楞不超過45 g,其他藥物的劑量不宜超過常規劑量的二倍,療程根據病情輕重、好轉情況來定。一般飯前服用效果較好,如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可減輕黃芩及理氣藥的用量。

1.4 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數據輸入電腦建立EXCEL數據庫,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統計方法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療效評定采用以下標準,痊愈:癥狀消失,治療結束后4周胃鏡復查活動性胃炎消失,黏膜活檢Hp為陰性;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2個級別以上,治療結束后4周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減輕1個級別以上,黏膜活檢Hp為陰性;有效:癥狀減輕1個級別以上,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改變不足1個級別,Hp為陽性或陰性;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惡化者HP為陽性[2]。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本組患者治療后,痊愈20例,顯效35例,有效22例,無效7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1.7%(77/84)。

2.2 癥狀改善

療程結束后,患者治療前癥狀和治療后癥狀對比見表1。

3 討論

慢性胃炎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物理化學因素損傷,十二指腸胃反流,免疫因素,細菌、病毒及其毒索,營養因子缺乏相關,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3],現代醫學對慢性胃炎的研究僅局限于胃,而中醫則將脾與胃相并而論,其發病機制可歸結為肝郁、脾虛、胃實。肝氣不舒則郁,疏泄失常,橫逆犯胃;脾胃虛弱,中焦虛寒,胃失溫養;寒涼傷中,氣機凝滯則胃氣不和;飲食失節,內生食滯,胃中氣機阻滯,胃氣失和而發病。治療上宜疏肝和胃、溫中散寒、健脾益胃,標本同治,使肝氣舒達、寒熱平調、脾胃健運、胃絡和暢、胃陰得復,從而改善胃動力及胃黏膜血液循環,促進胃黏膜修復。

參考文獻

[1] 張萬岱,陳治水,危北海,等.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2(5):314-317.

篇8

方法:抽取86例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平均每組43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臨床常規三聯療法進行治療;治療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利多卡因與甘露醇進行治療。

結果:治療組患者慢性胃炎癥狀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慢性胃炎病情復發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服藥期間沒有觀察到藥物不良反應。

結論:應用利多卡因與甘露醇和三聯療法聯合對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關鍵詞:利多卡因甘露醇三聯療法慢性胃炎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1-0109-02

慢性胃炎是目前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多發疾病,該類患者人數大約占消化內科患者總人數的20%左右,其中經過臨床常規治療后其臨床癥狀表現仍然沒有任何改善的患者人數有30%左右。目前,臨床上雖然提出了不少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但臨床應用的實際效果仍然很難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究其原因耐藥性也是困擾療效的一個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選取86例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病例,對應用利多卡因與甘露醇和三聯療法聯合對其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F將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本次抽樣患者為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就診的86例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患者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19至73歲,平均45.1歲;患病時間1至15年,平均4.2年;治療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21至72歲,平均45.4歲;患病時間2至14年,平均4.4年。研究對象自然資料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口服奧美拉唑片,每次40mg,每日一次,口服阿莫西林片,每次1g,每天兩次,口服克拉霉素片,每次0.5g,每天一次;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利多卡因,每次5ml,每天三次,口服濃度為20%的甘露醇,每次15ml,每天三次。對兩組患者慢性胃炎癥狀治療效果、胃炎病情復發率、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對比。

1.3治療效果評價方法。治愈:通過胃鏡技術復查并進行快速尿素實驗結果均顯示為陰性,上腹痛脹、噯氣、反酸等慢性胃炎臨床癥狀表現已經徹底消失;有效:通過胃鏡技術復查并進行快速尿素實驗結果均顯示為陰性,上腹痛脹、噯氣、反酸等臨床癥狀表現有所改善,并且不會對正常生活造成影響;無效:通過胃鏡技術復查并進行快速尿素實驗結果均顯示為陽性,上腹痛脹、噯氣、反酸等臨床癥狀表現沒有任何變化。

1.4數據處理。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進行t檢驗,組間對比進行X2檢驗,P

2結果

2.1慢性胃炎病情控制效果。對照組患者經常規三聯療法治療后慢性胃炎癥狀治療效果為:治愈12例,有效19例,無效12例,治療總有效率72.1%;治療組患者經聯合治療后慢性胃炎癥狀治療效果為:治愈16例,有效23例,無效4例,治療總有效率90.7%。兩組慢性胃炎治療效果比較差異顯著(P

2.2藥物不良反應和胃炎病情復況。兩組患者在服藥期間沒有觀察到藥物不良反應。兩組藥物不良反應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結束4個月后有11例慢性胃炎病情再次發作,胃炎癥狀復發率為25.6%;治療組患者治療結束4個月后有2例慢性胃炎病情再次發作,胃炎癥狀復發率為4.6%。兩組患者胃炎癥狀復發率比較差異顯著(P

3討論

濃度為20%甘露醇是高滲液的一種,該藥物的脫水作用較強,通過口服途徑給藥后在胃腸道的吸收量極少,從而使高滲環境迅速形成進而產生脫水,達到使黏膜水腫現象消除的目的。此外,甘露醇可以對胃黏膜的血液循環進行有效改善,使胃黏膜血流量增加,對胃腸的蠕動起到明顯的刺激作用,對胃排空具有促進作用。還可以使患者機體的應激反應減少,使血漿內的皮素含量明顯降低,使黏膜出血得到有效控制。由此可見,濃度20%甘露醇與利多卡因聯合通過口服途徑給藥,可以使慢性胃炎患者的上腹部疼痛等諸多臨床癥狀得到有效緩解,達到對該類疾病進行治療的目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濃度20%甘露醇口服后可引起滲透性腹瀉;利多卡因是一種表面,通過口服途徑給藥后患者咽喉會出現麻木感,少數患者會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為了解決該問題,可將該藥物的劑量控制在每次5mL。

參考文獻

[1]黎清成,譚祖穩,梁文華.三聯療法佐用利多卡因和甘露醇治療慢性胃炎180例[J].實用醫學雜志.2010(05)

篇9

汕頭市汕大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中藥房,廣東汕頭 515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加減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方法 收集64例慢性胃炎患者臨床資料,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32例。對照組采取內科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以半夏瀉心湯治療,最后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 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的統計學意義(χ2=7.27,P<0.05);兩組患者僅有少數患者感胃部不適,未見其他明顯不良反應。 結論 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半夏;炮制方法;慢性胃炎

[中圖分類號] R28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8(a)-0155-02

[作者簡介] 陳繼明(1978-),男,廣東汕頭人,本科,主管中藥師,研究方向:中藥材鑒別研究及應用。

慢性胃炎是在多種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以胃載膜非特異性慢性炎癥為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種慢性胃病,屬中醫“胃痞”及“胃院痛”范疇,是臨床極為常見的慢性疾病。目前西醫尚缺少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為分析加減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間,該研究采用半夏瀉心湯治療32例慢性胃炎患者,獲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該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64例的臨床資料。根據隨機原則,將患者均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32例。治療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22~8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4.71±4.82)歲,病程在1~12年之間,平均病程為(6.68±1.79)年。對照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在21~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89±5.12)歲,病程在2~14年之間,平均病程為(7.28±0.93)年。患者經胃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符合肝胃不和、痰濕中阻、濕熱阻胃、脾胃虛弱、胃陰不足等證型。排除標準:妊娠期、哺乳期、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半夏常用的幾種炮制方法 半夏常用炮制方法包括: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等。采取大小分開的半夏,置入清水浸泡1周,每日換水3 次,取出備用。①清半夏。在鍋內放入備用半夏,放入白礬水煮,攪拌2 min,撈出晾到六成干,切薄片,待干燥即可。②法半夏。在100 kg半夏加甘草16 kg、生石灰20 kg,甘草煎湯后注入生石灰,取上清液投入備用半夏,浸泡4 d,撈出后陰干即可。③姜半夏。100 kg半夏加生姜25 kg、白礬12.5 kg,備用半夏浸泡后,加白礬與生姜切片,煮到六成干,切片后晾干。

1.2.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取口服奧美拉唑40 mg,2次/d;西咪替丁200mg,服用1次/h;硫糖鋁250 mg,3次/d,1個療程為7 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以中藥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藥物成分包括:太子參15 g,半夏10 g,黃芩6 g,黃連、干姜、炙甘草各3 g,大棗3枚,用水煎服,1劑/d,1個療程為2周。對患者進行10個月的隨訪,將兩組患者的治愈率進行比較。

1.3 療效判定

痊愈:經治療后,患者的上腹部飽脹不適、疼痛和痞滿感,惡卜嘔吐、食欲不振、曖氣泛酸等消化不良主癥狀消失,胃鏡顯示胃黏膜正常;顯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糜爛性出血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胃鏡顯示黏膜病變范圍縮小一半;無效: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均明顯變化,甚至出現加重的情況??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0.03,P<0.05)。見表1。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出現胃部不適2例,對照組出現胃部不適3例,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無其他明顯不良發應出現。

3 討論

半夏入藥的傳統炮制工藝,通過采用水泡漂去毒,其藥性影響比較大,損失有效成分[3]。清半夏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姜半夏的作用在于增強降逆止嘔;法半夏多用于中成藥中,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在半夏瀉心湯中的法半夏可有效疏通胃寒氣滯等癥狀[4-6]。隨著半夏炮制研究方法的改進,炮制工藝不斷規范化,炮制原理明確,在各種消化道疾病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7]。

慢性胃炎屬于中醫學“胃脘痛”范疇,其病情復雜,病因相互作用,包括:外感寒邪、飲食所傷等。相關文獻表明,半夏瀉心湯在各種消化道疾病臨床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其治療優勢在于抑制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屏障,調節機體免疫力等。該研究認為,脾胃疾病大多是因為機體內環境失去平衡性,半夏瀉心湯發揮祛邪扶正、平調寒熱的作用,有效維持內環境平衡,提高了脾胃系疾病的治療成功率。

通過以上研究表明,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3.75%),顯著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僅有少數患者感胃部不適,未見其他明顯不良反應。此研究結果符合郭之云[8]等人報道,他們對148例慢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給予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聯療法治療,治療1個月后,研究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4.6%,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6%(P<0.05)。可見,半夏瀉心湯在治療慢性胃炎方面臨床療效確切,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和普及。

綜上所述,在改進半夏常用的炮制方法過程中,應該建立合理的炮制工藝及其質量標準,為患者用藥安全提供充分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孫艷群, 林娜. 大黃的炮制方法及臨床應用[J]. 時珍國醫國藥, 2012, 9(1): 179-181.

[2] 王光銘. 加減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胃濕熱證的臨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藥大學, 2012.

[3] 張輝凱.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的臨床分析[J]. 中國當代醫藥, 2012, 7(12): 107-108.

[4] 陳保正. 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50例觀察[J].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2, 5(14): 517-519.

[5] 李楠, 宋起萌, 李璐. 半夏常用的炮制方法及臨床應用研究[J]. 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2, 12(9): 1112-1113.

[6] 包蕓. 張仲景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的應用實踐[J]. 世界中醫藥, 2013, 9(8): 914-916.

[7] 秦立偉, 劉桂英.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慢性胃炎62例[J]. 光明中醫, 2010,12(20):195-196.

[8] 郭之云, 梁娜. 半夏瀉心湯治療慢性胃炎74例臨床療效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 2012, 27(13): 183-184,

(收稿日期:2014-04-22)

論文寫作技巧——計量單位和符號

1.文中涉及的量和單位應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規定執行,并用規定縮寫符號表示。

2. 每一個組合單位符號中,斜線不得多于1條,如每天每千克體重用藥劑量應寫成mg/(kg﹒d)。

3. 量符號均應使用斜體,如m(質量)、t(時間)、V(體積)等,且應注意某些希臘字母與拉丁(或英文)的區別。

篇10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373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2694-02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為內科常見疾病,大多數患者有進食后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疼痛呈陣發性或持續性[1]。復發率高,病程長,在短期內往往難以治愈。治療過程中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意義重大。本研究對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84例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患者,給予對癥治療及綜合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84例,為本院消化內科治療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均經胃鏡等確診,符合消化內科的相關診斷標準[2]。納入的觀察對象,均經患者及其家屬同意簽字,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30例,女12例,慢性胃炎20例,消化性潰瘍22例,年齡27-69歲,平均年齡(46.2±11.7)歲;觀察組男28例,女14例,慢性胃炎19例,消化性潰瘍23例年齡29-71歲,平均年齡(45.8±10.3)歲。兩組患者的例數、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相同的治療方法。包括給予胃黏膜保護藥物、質子泵抑制劑、抑酸劑、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等。

1.2.1對照組護理對照組給予一般護理,即與患者講解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讓患者對疾病的治療樹立信心,并了解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會影響疾病的恢復,必要時,給生活指導及護理。

1.2.2觀察組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通過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指導、緩解疼痛方面進行護理。①健康教育:通過講解、科普宣傳等方法,向患者介紹疾病的誘因、包括長時間不良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都會導致產生疾病的復發和加重等。疾病的臨床癥狀,如胃里反酸、嘔吐、疼痛、甚至出血等;同時向患者介紹疾病的治療方法,讓患者能夠更好的配合我們的工作,積極接受治療,在病房內外放置一些宣傳冊、畫報,加強慢性胃炎、胃潰瘍的相關治療的科普。②心理護理:心理因素對慢性胃炎、胃潰瘍患者的恢復都會造成影響,由于自身疾病治療時間長,各種壓力下容易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抑郁、害怕低落的情緒,同時也會影響到胃鏡的檢查及病情的恢復,因此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及時進行心理干預,首先通過患者平時的神態、語言、語氣等對患者進行心理分析,了解什么原因造成的心理上的不良情緒,如患者經常說“自己的病治療不好了”可能是患者對治療缺乏信心,因此通過以前治愈的成功例子,讓患者樹立心理,告訴患者治療療程的,是需要按計劃進行來,因此需要一個過程,讓患者不要著急,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不良的情緒,才能加快病情的恢復。醫護人員要多注意患者的情緒,當患者情緒低落時,應及時做心理疏導[3]。③生活指導:生活上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加強適度的鍛煉,增強體質,同時注意要勞逸結合。飲食上,三餐要定時定量,防止饑餓或過飽,食物應選擇溫、軟、營養的高維生素、高蛋白的食物,避免吃生、冷、硬、辛辣等刺激的食物。同時要戒煙戒酒,因為煙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會破壞腸胃功能,導致胃酸分泌物增加和胃黏膜液分泌減少。④緩解疼痛:當患者出現疼痛時,可以給予按摩、局部熱敷等處理,同時通過聊天、聽音樂等方式緩解疼痛。如患者感到非常疼痛時,應給予鎮痛藥物等,切勿濫用藥物,如腎上腺皮質激素、咖啡因等[4]。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觀察兩組治療效果,通臨床癥狀消失,經胃鏡檢查潰瘍面愈合為顯效;臨床癥狀部分消失,胃鏡檢查潰瘍面明顯縮小為有效,臨床癥狀與胃鏡檢查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為無效。采用SF-36量表對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患者的精神狀態、社交能力、睡眠狀態等方面進行全面的生活治療評估。

1.4統計學方法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χ±s)表示,兩組療效比較采用T值檢驗,兩組計量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以P

2結果

2.1對照組與觀察組療效比較對照組顯效14例,有效19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78.6%;觀察組顯效28例,有效12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5.2%。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對照組與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對照組治療前SF-36評分(505.6±80.5)分,治療后SF-36評分(530.5±86.5)分。觀察組治療前SF-36評分(504.2±80.4)分,治療后SF-36評分(589.1±95.1)分。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SF-36評分差異無顯著性,觀察組治療后SF-36評分顯著優于對照組(P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