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教學建議范文
時間:2024-01-26 17:57: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媒體教學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數字媒體藝術 基礎課 軟件課 銜接
一、專業基礎課與軟件課教學的誤區
在數字技術應用逐漸廣泛的今天,高校藝術設計的基礎課教學與軟件課教學走向了兩個極端。一種做法是無限留戀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表達媒介上,堅守傳統材料與手工制作的唯一性。另一種做法是,在藝術基礎諜教學過程中表現出對計算機的無限盲從。存在著教學誤區。
1、計算機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脫節
目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還是較單純地從技術角度講授,聯系藝術實際操作得不夠。同時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師也缺乏數字圖形、圖像軟件技術及相關知識的掌握,因此怎樣使我們學生的藝術創意與計算機技術更好的結合還是一個要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2、專業基礎課教學與數字輸入銜接存在不足
數字媒體藝術是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在數字輸入設備、數字照相機、數字攝像機、掃描料、制作技術、概念等各個方面的局限,使學生的設計理念與設計能力產生質的變化。從系統性上講,從技術到藝術,從平面到立體、從造型到創意,由淺入深,互相關聯,使學生對該專業領域有一個較全面、整體的概念和認識,同時也為高年級的專業方向課程打下良好基礎。
二、專業基礎課教學與專業課程及軟件應用課程銜接實現的構想
綜上所述,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基礎課在教學思路、方法上急需依據新學科數字化、動態、交互等新特點做出相應的調整與變革。
1、素描課教學與專業課程及計算機應用銜接的實現
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的素描基礎課在教學過程中,建議與傳統素描有所區別。建議將設計素描代替基礎素描,多進行動態景物、人物的速寫。由于基礎素描與設計素描的表現形式不同,基礎素描的畫面效果注重視覺形象明暗、塊面關系的表現,形象的藝術感染力是衡量作品的標準:設計素描的畫面效果注重對形體結構的理解,對形體結構表達得是否準確、科學,是衡量設計素描作品效果的標準。
設計素描畫面上的空間實際上是對三維空間意識的理解,設計素描要求把客觀對象想象成透明體,要把物體自身的前與后、外與里的結構表達出來。這實際上就是在訓練我們對三維空間的想象和把握能力。設計師用設計素描以及其他手段表達最初設計意圖。其目的是為了創造實實在在的樣式和造型,也就是說。能力的培養是平面的表現終究要向立體的表現過渡,而這種能力與基礎素描的空間感表達完全是兩個概念。其次在形象的典型細節表現方面,設計素描所要表現的是對象的結構關系,它要說明形體是由什么樣的結構構成的,它的局部或各部部件是通過什么方式組合成一個整體的,設計素描關心的是對象最本質的特征,這些本質特征要從具體的現實的形體中提煉、概括出來。
基礎素描與設計素描雖然在觀察方法,構圖安排、表現形式以及畫面效果等方面都有類似的要求,但很多地方還有相當大的差異性。通過設計素描的訓練能培養學生在今后更好駕馭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二維、三維造型方面的能力。而以往在傳統素描課程中往往不能夠引起足夠重視的速寫,由于數字藝術所呈現的動態特征,顯得愈加重要。通過加大人物、景物的速寫訓練,可以培養學生對形態、特別是動態的迅速、準確把握,更好的為今后的動畫原畫、FLAsH動畫等課程打下基礎。
2、構成課教學與計算機應用銜接的實現
在傳統的平面構成課程中,應及早擺脫以前平面構成教學對點、線、面過于模式化的訓練。老師教學中應對點、線、面的概念有深入認識,在一定基礎上,啟發學生利用新技術,發揮創造力,給予點、線、面新的形式和內容。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教授、構成學者“青木正夫”以具像造型資源作為構成素材,他發展了以觀察為基礎的構成方法。他認為以各種角度來觀察自然界的物態,會感到它們是以預想不到的各種形狀和非常復雜的組織形態構成的。青木正夫構成課程的特點,在于了解物體形成的各種要素、形狀、大小、肌理,同時探索它們的有機聯系,即分析部分和部分、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不是將觀察所得原封不動的加以表現,而是提出需要的部分加以強調,并整理形狀,使物體的特點表現得更為充分、準確。但這種對形體的構成表現觀念。如果通過純粹手工繪制的方法實現,就會非常的困難,費時費力。而且效果也不會很好,但如果學生利用數字攝影和計算機來完成此類構成作業,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這樣我們的構成課就不僅僅是點、線、面的構成,而是賦予了點、線、面更豐富、更形象、更廣泛的內涵。在提高學生對形態把握能力這一構成課根本目的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利用新資源進行創新思維的能力。
篇2
在高等教育領域,新媒體不再單單是一種傳播新聞信息的介質,而已經成為教師、學生獲取知識、交流學習的一個開放式、虛擬交互平臺。
新媒體的特征
新媒體使人與人之間信息的交流、采集和傳遞不再受到時空限制,人與人、人與媒體可以實現實時交流。媒體受眾由原來的被動接受信息轉為了主動獲取信息和傳播信息,參與的個體都具有控制權和選擇權。每個人都是信息的者、制造者和分享者,依托互聯網絡和移動通信網,借助微博、微信、QQ空間和QQ群等,以點對點、點對面的形式自由所關注的信息,將有共同愛好、共同經歷的人們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也把所有人與新媒體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新媒體中的信息交流是全民參與的,覆蓋面更加廣泛,信息量巨大。根據2014年工信部的一次統計,我國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為5.57億人。此外,中國的網民數量達到6.49億多人,互聯網的普及率為47.9%,其中學生仍然是網民的最大群體,達到總人數的25.1%。
另外,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一組2014年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新媒體受眾的在線時間達到每周26.1小時,也就是說每天在線時間3.7小時。無論是從廣度還是深度上看,新媒體都呈現強勢增長趨勢。
新媒體視閾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特點
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從傳統的一對一、一對多的課堂書本授課,到多媒體課件教學、精品課程網絡教學,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教學效果沒有明顯變化;相反,由于學生受到環境和自身特點影響,甚至對教學內容越來越不感興趣,影響著學習的效果。
1.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行為特點
企鵝智庫的一組數據顯示,目前在國內的新媒體平臺中,44.36%的QQ用戶和20.41%的微信用戶為95后,處在高等教育階段的大學生基本為95后,他們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發展不成熟,對新生事物特別容易接受,但同時缺乏明確的信仰,內心較為空虛。他們在快捷地接受各種信息的同時,知識面更加寬泛,思維也更加活躍,但由于過分地依賴網絡、電腦和手機,非常容易沉迷于新媒體中,尋求精神寄托和刺激。
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是表現較為突出的群體,他們具有較高的感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表現出較強的獨立性和個性,但理性思維能力較弱,自控能力較差,學習信心不足。通過對濟南大學城兒所高校的調查顯示,藝術設計專業在校學生的智能手機擁有量為l00%多,筆記本電腦或者平扳電腦的擁有量為90%以上,每個人都有一個或者多個的QQ、微信或者微博賬號。他們的微信、QQ幾乎24小時在線,上課、吃飯、走路、睡覺前甚罕上廁所都在使用手機,每天不停地刷微博、刷微信、聊天、留言、曬個性、打游戲或者購物,占用大量閱讀時間、而對面交流時間、作業時間和休息時間。他們在課堂上較少提問,很少記錄課堂知識,僅僅通過拍照或者共享獲得教師的課件內容留作課后學習,但是課后基本不再觀看。他們很少去圖書館,儀通過手機便捷登錄相關網站查詢資料,但對所搜索到的信息知識簡單瀏覽,沒有深入閱讀和認真思考,或者通過各種途徑獲取答案,只愿意被動接受信息,不愿意主動思考。
2.高等院校藝術設計教學存在的缺憾和不足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強化職業素質,但缺少對學生網絡素質、信息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教師對新技術、新資源的掌握使用不夠,教學資源利用率低下,教育信息化意識淡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新媒體的比例不高,與學生的交流脫節。高?,F有的網絡教學平臺資源更新慢,知識而較窄,方便性較差,開放性不足,實時性很弱。
通過調查還發現,駐濟高校針對手機、電腦等數字終端產品具有消極抵制作川,部分高校不允許大一學生使用個人電腦,部分老師不允許學生帶手機進教室或者上課必須關閉手機,這對于每天生活在新媒體環境中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3.考核評價機制創新不足
高等院校雖然已經采用了學分制,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學分制依舊殘存有以分數評判學習成果機制的部分弊端。在新媒體廣泛應用的全新環境下,缺乏較具有針對性的考核評價機制。
目前的評價考核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存有大量的考試課程,以統一的范式標準作為固定答案,嚴重影響了藝術沒計專業學生的創造性發揮和藝術表達。學生的考試成績與能否順利拿到畢業證書息息相關,這就影響著學生只注重最終的學分結果,忽略了學習過程訓練和學習方法的掌握,不能夠對自身現狀有清晰的認知,更不能為未來的發展進行充分的思考訓練。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平臺構建原則與新思路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要依托新媒體,充分挖掘新媒體的應用潛能,創新教學形式、方法、模式、評價體系和管理體系,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學校資源以及技術資源。
1.利用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對新媒體的高忠誠度特點,發揮其對數字技術的較強接受、掌握能力優勢
在教學過程中,明確新媒體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合理利用其優勢,創新教學方法,將新媒體作為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平臺。
2.轉變思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做引導
年輕的學生是新技術、新信息的主導者,教師要及時了解新技術、新知識,貫徹到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有效使用新媒體、新技術。學生既是學的主體,也是教的主體,應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地位,強化其主導作用,要求學生能夠在自學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通過新媒體解決問題,將過程分享,達到教授其他人的結果。
3.新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討論、學習、活動的發起者和倡導者
高校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利用微信、微博、QQ,以教師、專業、課程或者某一個研究方向建立朋友圈,將以前的、現在的和未來的學生作為成員,組織有效的學習行為。
4.根據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行為特點,建立重過程、重能力的學習考核機制
篇3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大學生個性的發展不再像以前被禁錮和束縛,表現出多文化發展趨勢。同時,健美操是一項富于創新的運動,不斷面臨著改革,如今大量風格各異的時尚運動,直接沖擊現有的健美操教學大綱,學生對現有的教學模式有了進一步需求,一周一次的健美操選項課,很難維持高校健美操活動的開展,也滿足不了學生健身的熱情和愿望,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實踐、學習、展示,發揮自己的特長。所以,隨著健美操運動的迅速發展,必須改變單一的健美操課程模式,分析健美操課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健美操課程的發展,對健美操課程重新定位,實行課內外一體化創新模式,有利于高校健美操課程的健康發展。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實驗組160人,2012級健美操選項班學生。
1.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國內相關的健美操教學。(2)問卷調查法,選擇健美操班的學生發放問卷160份,回收160份。(3)系統法,運用系統知識與方法,對課題的研究內容進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2 研究的結果和分析
2.1 高校健美操教學現狀調查及反思
目前,在教育不斷改革的過程中,高校健美操課程始終落后于時代的發展,教育觀念基本上決定某種教育形式的形成和發展。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對體育課程的認識不夠全面,課程改革創新趨于形式和表面。一些高校的健美操課程尚無完整的教學體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教學內容單一,主要以大眾健美操為主,缺乏系統性。教學形式枯燥,教學方法單調,缺少靈活性??荚u方法片面,評定指標窄,缺少全面性。教學評價采用單純性的技術評分制,過多依賴教師的主觀認定。所以傳統的健美操教學,過多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仍然沒有擺脫被動接受教學內容的狀況,教學效果也偏重學生學會幾個動作,學生單純地模仿、記憶、練習,沒有思考、交流、探索的余地,更談不上創新能力培養。這一教學模式,忽視和否定了學生在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進度、學習環境等方面的主動性。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教學評價只考慮效果的評價,而忽略了學生個性發展過程的進步度的評價,挫傷了學生的自信心。只重視課堂教學,舍棄課程延伸空間,而且學生中各方面素質存在差異,在健美操的學習中出現體能、技能、心智參差不齊的現象,統一的內容、模式制約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單一的課程模式,制約了健美操的發展。
3 “課內外一體化”健美操教學模式的構建
美國教育家喬以斯?威爾在他的《教學模式》一書中,把教學模式界定為“一種可用于形成課程,設計教材和在課堂以及其他場合指導教學的計劃和范型”。明確指出,體育教學不應簡單地把課堂作為其唯一的實施場所。我們在借鑒國內外先進體育教育理論及總結以往教學得失的基礎上,從我校大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加強教材建設,優化實踐內容,加強課外練習,組建健美操學習班。構建以課堂教學為主,以課外練習為輔,以健美操代表隊為點,以大型團體操表演為平臺的“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健美操教掌質量,從健康、娛樂、文化、社會多個層面發揮健美操的功效。本模式包含的內容,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見圖1)
4 “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
4.1 優化教學內容
健美操時代感強,是一項富于創新的運動,它以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出現在健身的潮流下,內容從開始的大眾健美操到風格各異的時尚運動,拓寬正規課程內容,完善健美操已開課程,融入時下流行的元素,如形體、啦啦操、舞蹈健身、拉丁健美操等,增加趣味性,體現時代感,提高身體素質,娛樂身心,采用新的課程模式,以實現學生身心協調發展的新目標。
4.2 改進教學方法
由健美操顯性課程向隱性課程拓展,把健美操課從單純的傳授知識和技能中解脫出來,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如:討論法、評價法、學生帶領法、分組比賽法、表演法、隊形變化法等。合理地利用和選擇教學手段,使學生能欣賞到高水平的比賽和表演,提高學生的信息量,強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心理健康,審美觀念,鍛煉價值,不斷拓展健美操的教育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覺鍛煉的功能。
4.3 拓寬教學評價體系
建立多元化的綜合評價體系,構建體能、技能、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評價指標。學生身心素質的改善,能力的提高及進步幅度納入評價范圍。
4.4 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是高校體育課的延續、補充,是實施高校體育目標的重要途徑。要實現健美操的多種功能,每周一次的體育課畢竟非常有限,要充分利用課堂外的運動時間,增加對相關健美操知識的引導,讓學生的體育信息量及興趣盡可能最大化,消化過程延伸到課外,從而實現學生在校期間體育鍛煉不間斷,近目標的實現“課內外一體化”。具體實施如下。
(1)組建健美操社團。
(2)建立領操員制,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
(3)進行專題講座,擴容學生信息量,又可答疑解惑。
(4)健美操課外培訓及選修課。
(5)院系間健美操比賽,及不同級別,不同層次的教學比賽。
4.5 校健美操代表隊的訓練比賽
由健美操選項班的普通學生組建的校運動隊,其訓練與競賽是高等院校教學的重要內容。它的比賽成績,代表著一個學校該項目的發展水平。同時,這也是各高校展示宣傳自己的一個重要手段,健美操隊的訓練和比賽,能起到一定的“比賽效應”和“表演效應”,對健美操運動的普及宣傳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4.6 校園文化建設
大型團體操的表演是實現健美操教學過程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健美操課內外一體化的新途徑,在每年的校運動會開幕式上,組織健美操選項班的學生進行大型團體操的表演,現已成為校運會獨特的一道風景線,深受學生的喜愛。這也是健美操教學效果最好的檢驗方式之一。為大學生提供展示自身才華的平臺,對健美操教學和在更大范圍內的開展活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由學生自己組織的院系內比賽和健美操選項班教學比賽,對學生的創造力和組織能力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5 “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后的成績及效果
(1)參加團體操人數:2012年208人占總人數94%;2014年250人,占總人數97%。
(2)《全國大眾健美操鍛煉標準》通過率:2013年四級94%;2014年五級90%;2014年三級98%。
(3)健美操課出勤率:2012年出勤率97%,上課遲到率4.3%;2013年出勤率98%,上課遲到率1.4%;2014年出勤率99%,上課遲到率0.4%。
篇4
首先,要做到準確,指的是課件中引用的資料必須準確、嚴謹、規范;課件的取材適宜,教學內容科學、正確、嚴謹、規范。
其次,做到使用課件教學要目標明確,適應教學對象的需要;課件直觀、形象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件可以增加教學信息量或擴大教學新視野,要富有啟發性;課件應該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突破教學內容的難點。
第三,課件包含的素材應該做到多元化、表現形式多樣化,根據需要和效果,不妨多些動畫、圖、表、影像以及一些有效的動畫、動作設置;課件的交互設計合理,能促進師生互動,有效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每頁信息呈現建議要分條、分步驟展示,不要全屏出現;每頁信息應盡量簡潔,盡量避免文字搬家;對于采用其他人制作的課件,建議在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再次開發,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思路,別人的課件往往不適合自己;每頁內容動畫設置以及頁面之間的動作設置等技術應用,應該風格統一而且實用,切忌花哨,影響學生的注意力。
第四,要做到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有穩定的風格、整體標準相對要統一;語言文字要規范準確、簡潔明了。字號不小于24號;聲音清晰,無雜音,對課件有實際作用,忌諱沒有實際意義的聲音,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影像、圖片清晰質量高,對課件有充實作用,忌沒有實際意義的圖片、影像,影響學生的注意力;字體和背景顏色建議采用對比色,慎用相近的顏色;背景顏色建議要統一,忌經常變換背景顏色,影響學生的注意力,每屏課件顏色不要超過四種。
篇5
1.問題提出的背景
多年來,我們努力推動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化學學科教學改革,試圖改變傳統的教法和學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無法和新課程標準同步實施,網絡上的化學學科的教學資源是分散和不系統的,同時受教師和學生信息技術操作技能、認識等問題的制約,師生在搜集、使用化學信息技術資源時往往費時費力,收效甚微,存在著較多的無效勞動,影響了師生應用化學信息技術教學資源的積極性,信息技術應用往往停留在公開課、觀摩課的層面上,制約著化學學科在深層次上應用信息技術。因此,為師生提供系統、豐富、使用方便的化學教學信息技術資源,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開展了以中學化學新課標教材信息技術資源為核心的“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建設和應用工作,將中學化學學科的每一節課程都建成了化學主題資源網站,并進行了相關的應用研究。實踐證明,“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對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能,推進信息技術和化學學科的整合,促進教學改革,效果明顯。
2.“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定義
“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是以化學學科的每一節課為專題,緊緊圍繞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和新教材內容設計所涉及的問題,以滿足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的需要,將涉及這節課內容的所有相關資源,經過篩選、加工形成的一個主題網站。教師和學生只要登錄這個網站,就能得到和這節課相關的優質信息技術資源,為師生節省了大量的信息搜索時間,并且為教師備課、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教學建議,構建了基于教學資源網站的新型教學模式,大大提高了運用信息技術破解課堂教學重點和難點的實效,使信息技術和化學學科教學整合變得簡單而易行。為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起了催化劑的作用。
二、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項目分析
“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模塊主要分為四大類:教師備課、上課用資源、學生自主學習類資源和公共素材類資源(師生共用的資源例“媒體素材”)。
主題資源網站的基本結構是“基本欄目+拓展欄目”,基本欄目包括:教學設計、自主學習、課件、量規集、媒體素材、知識拓展6個欄目。拓展欄目包括:“課堂教學指導意見、在線答疑和在線測試”3個欄目。
主題資源網站的建站思路實現了“以教為主”向“教與學并重”的轉變,內容既有教師備課、上課使用的大量信息資源,又有供學生學習使用的大量素材和供學生動手練習操作的小軟件平臺,如仿真實驗室、實驗天地、論壇、網上留言、在線答疑、在線測試等。教師可以方便地根據“教學指導意見”的建議來組織教學,學生也能根據“學習指導意見”的建議開展自主性探究學習。
以高中化學《氮的循環》一節為例說明“化學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設計思想和各模塊內容設置(如圖1所示)。
1.教學設計模塊(如圖2所示)
該模塊主要分為“教案”“教材分析”“教學建議”“教學目標”“重點難點”5部分。這5部分模塊的內容都是我們組織骨干教師根據現行新教材精心撰寫的,經過相關評審后上傳的資源和現行教學非常貼切。
其中教案模塊包含了在各級評選中獲獎的多份多角度的優秀教案供教師備課時參考,實現了網絡集體備課,克服了教師傳統備課抄抄寫寫的無效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
2.“課件”模塊(如圖3所示)
“課件”模塊中的課件是我們根據現行新教材組織骨干教師精心篩選、制作、開發的。特別適合于教師備課時參考,上課時應用,也適合學生自主學習時使用,兼容公共模塊功能。師生很喜歡這個模塊的內容。
3.“量規集”模塊(如圖4所示)
這個模塊式是當前教師很歡迎的模塊,它包含了本節課所需要的多份練習題,供教師選擇參考,為教師提供了比較豐富,貼合實際教學的題庫,提高了工作的時效性。
4.“媒體素材”模塊(如圖5所示)
這個模塊是公共模塊,內容非常豐富,它涵蓋了本節課內容涉及的各類圖片、視頻、動畫、文字等材料,是師生教與學的媒體大全,內容既寬泛又實用,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5.“示范課例”模塊(如圖6所示)
“示范課例”主要為教師使用“主題資源網站”教學提供示范的課堂實錄,供教師觀摩參考。
6.“知識拓展”模塊(如圖7所示)
該模塊就是將涉及本節內容的相關知識、事例、現象等資源系統的集成起來,供師生參考,對提高師生的知識面和科學素養的意義較大。例如氮循環(1)中“氮循環的很多環節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參加。固氮作用,有電化學、光化學固氮和生物固氮,生物固氮重點闡述了豆科植物的根瘤固氮……”。
7.“自主學習”模塊(如圖8所示)
該模塊主要是為學生自主學習而設計的,學生按照“學習指導意見”的建議,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和順序。
8.“課堂教學指導意見”模塊
這個模塊主要是為教師應用主題資源網站而設計,對教師如何使用這些資源提出了建議,是教師使用這些資源的導向性的信息。
9.“在線測評”模塊(如圖9所示)
“在線測評”模塊中設計了有關本節課內容的測評題庫系統,供學生在線自己測評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10.“在線答疑”模塊(如圖10所示)
這個模塊是師生在線交流本節課內容的平臺,實現了師生教學信息的互動,效果較好。
三、主題資源網站在教學中的應用
1.備課流程
主題資源網站為教師備課提供了全面、系統、形式多樣、高質量的多媒體教育教學資源。教師備課時可以根據學生、教材、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環境條件等因素綜合優化使用這些資源。
教師備課時的流程是:
第一步瀏覽“教學設計”中,“教案、教材分析、教學建議、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等模塊內容;瀏覽“課堂教學指導意見”中的內容,根據其建議取舍使用資源的類別;瀏覽“示范課例”中的優秀課堂實錄,學習其使用技巧;第二步瀏覽相關的其他資源,第三步綜合所有教學因素形成自己教案(如圖11所示)。
2.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使用主題資源網站
在課堂教學上,我們基本可以定義出3類使用方式,第一類是不具備多媒體條件的傳統教室上課模式,主題資源網站的主要作用體現在教師備課環節中,幫助教師擁有“一桶水”。
第二類是具備多媒體條件但不具備網絡交互條件教室的上課模式,除備課環節外,主題資源網站在課堂上主要作用是提供相關的多媒體資源鏈接和演示。在此模式中教師也可以根據上課需求重新組織相關資源使用“網站生成系統”形成課堂教學的主題網站(如圖12所示)。
第三類是計算機網絡教室的上課模式,對于交互性強的教學內容可安排在計算機網絡教室人手一機進行教學。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網站中的“課堂教學指導意見”欄目來組織教學?!罢n堂教學指導意見”具體闡述分析了本節課應用本站資源的教學結合點,在每個教學結合點上突出4個基本要素:一是要說明在什么地方使用教育資源;二是要說明使用教育資源可以預期達到的效果;三是要說明使用教育資源的方法及推薦指數;四是要列出各個教學結合點使用的教學資源,并做好相應鏈接。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堂教學指導意見”的建議使用相關的交互模塊,例如在線模擬操作、答疑、測試反饋等,實現真正的網絡化教學。
3.及時更新的教學反思
在主題資源網站“課堂教學指導意見”模塊我們還設置了互動平臺,教師上完課后可以將課后反思,及時上傳到該平臺上共享,實現了教學反思的適時互動。
4.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流程圖13所示:
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根據“學生自主學習指導意見”的建議進行?!皩W生自主學習指導意見”是學生學習的學案,內容包括資源導航(介紹本網站提供了哪些可供學生學習的教育教學資源)、預習指導(指導學生如何完成課堂學習基礎知識的準備)、課堂學習(介紹如何通過本網站資源開展學生自主學習)、拓寬學習(如何開展課后拓寬或活動探究)等,同時“在線答疑、在線測評”欄目又給學生提供了在線交互學習的平臺,學生邊學邊練,練習后能及時得到反饋評價,實現了自主學習評價,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如圖14所示,學生如果選擇組裝實驗裝置,那么他可以進入“實驗天地”,自己模擬組裝實驗裝置。
四、注意的問題及存在的不足
(1)建設學科主題資源網站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應統一規劃,加強合作、分步實施、逐步完善,共建共享,避免重復勞動。
(2)制作學科主題資源網站的教師水平不均衡,部分主題資源網站只片面追求功能大而全,內容主題不明確,針對性不夠,不能適應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
(3)如何做到主題資源網站的建設與應用同步協調發展是影響主題資源網站健康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應由相關的政策措施來保證。
篇6
一、傳統教學多媒體在應用中的特點
1.在網絡環境下,由計算機、展臺、投影機、音箱、幕布、電子白板(普通白板)、液晶電視等以上設備組合成一整套多媒體硬件設備。其中,幕布、電子白板(普通白板)、液晶電視為不同層面的顯示終端。并配合學校的書寫板(有普通白板、鋼制綠板等)共同擔負著教學活動過程中為學生展示、演示教學內容的共同作用,為學生的學習與理解學科知識提供了基礎。
2.合理的設計與產品組合,讓多媒體更能體現教學的不同需要和滿足個性化需求。
(1)普通投影機+幕布+多媒體電教講臺;
(2)超短焦投影機+交互式電子白板+多媒體電教講臺;
(3)交互式觸控一體機+多媒體電教講臺;
(4)移動式多媒體;
(5)便攜式多媒體演示儀+普通講臺。
3.設備軟硬件的應用。
在課堂教學中主要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進行教學,多媒體課件,是在CAI(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發展過程中逐漸獨立出來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應用軟件,是各種多媒體教學素材和教學策略信息集成的計算機數據或程序,是為學校的課程應用而開發的軟件。也可以認為是由多種媒體信息按一定方式集成的、具有強大人機交互性和信息共享性的課堂教學軟件。
多媒體課件:為多媒體技術在課件制作中的集成,利用先進的多媒體硬件設備,通過科學合理的軟件設計,針對教學目的和教學使用環境將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及影像等素材融為一體,形成具有交互性的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我們目前課件大多采用的是,如:PowerPoint(PPT),Word,Excel,Flash,Dreamweaver,Fireworks等技術支持。
二、對多媒體設備中軟硬件的思考
如何解決多媒體課件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最大程度上改善教師工作環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有效體現教學的個體化和因材施教。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提供更豐富的教育教學內容。在面對多媒體設備中軟硬件的關系,我們是這樣進行思考的:
1.如何解決教師在授課時聲音的問題?
答:在多媒體設備中,配備無線擴聲系統,如:藍牙無線擴聲系統。
2.如何解決教師在授課時粉塵的干擾,保護教師身體健康?
答:建議使用多媒體交互式電子白板或交互式觸控一體機,減少教師使用粉筆的幾率。
3.如何提高多媒體設備操作簡易性、安全性?
答:建議配備移動式多媒體或者便攜式多媒體演示儀。
三、多媒體設備展示與安裝建議
圍繞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不同特性與功能,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強調的理念是:以人為本,強調科技與學科兼顧的原則。讓科技產品的功能與學科需求的整合為產品的研發目標。以滿足不同環境、條件為基礎的教學需求為宗旨,開發并研制產品,滿足不同需求的技術功能實現。下面就多媒體的設備展示與安裝等方面做如下建議:
1.固定式安裝
顧名思義,就是把所有多媒體設備固定安裝在教室的某個特定的地方,比如:投影機吊裝在教室的上方,電子白板或者電動幕布安裝在教室的一側等。這種安裝方式是比較傳統的,適合于各種教室。但是這種安裝方式在安裝過程當中,需要破壞部分基礎建設(如:地面開地槽、吊裝投影機需要安裝膨脹螺栓、墻面開槽或安裝塑料線槽等),固定式安裝在教室內會產生衛生死角不便于打掃。因為投影機是在普通教室吊裝,所以還存在維護和安全方面的一些問題(如:灰塵、防盜問題)。
2.移動式
移動式多媒體設備是2000年以后推出的一種多媒體設備裝配形式,因當時多媒體設備價格較高裝備條件有限,所以用戶只要在每層樓配備1~2套,就可以滿足當時教學需要。通過10年左右的變化,科技不斷地更新、教學要求不斷提高,移動式多媒體已經成為一個很成熟的產品,適合更廣泛的多媒體交互式教學。現在移動式多媒體設備包括投影機、視頻展臺、多媒體中控、電腦、音箱、手寫屏等,可以達到現有多媒體交互式教學的要求。移動式多媒體可以代替講臺功能,移動式多媒體無需布線,所有設備都安裝在移動柜里,不會破壞教室內原有的基礎建設和裝潢。移動多媒體可以根據用戶使用時不同需要任意擺放,節省空間,并且便于打掃,不會產生衛生死角。
3.便攜式
便攜式多媒體設備是近兩年推出市場的一種新穎的多媒體設備,是固定式和移動式多媒體設備的縮小版,如圖1所示,便攜式多媒體設備的幾點優勢;
(1)功能齊全:該設備集成了投影機、數字展臺、功放、音箱、藍牙無線話筒、電腦等多媒體設備;
(2)容易攜帶:總重量不超過9公斤,無需安裝,只需接一根電源線就可以使用;
(3)便于管理:因為體積小,所以在長時間不用時(如:寒、暑假),可以集中管理,無安全隱患;
(4)適用范圍廣:可以用在普通教室、小班化教室、幼兒園、會議室等場地;
(5)維護簡單方便;
(6)節能環保:集成化設計,外殼采用ABSI程塑料。
篇7
高等醫學院校里開設的醫學物理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主要是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規律、研究方法,擴大物理學知識的領域,為學習現代醫學準備必要的物理基礎[1]。應用多媒體技術將醫學物理教學中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等信息生動形象地呈現給學生,優化教學手段和過程,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教學效果,是許多醫學物理教學工作者較為關注的問題。基于此問題,對兩個年級學生進行了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問卷調查。
1對象和方法
1.1調查對象我院臨床醫學專業2006級、2007級新生,06級兩個班隨機抽取150名學生,07級兩個班隨機抽取150名學生。兩年級均使用多功能教室授課,材、統一課件、師、統一問卷。
1.2調查問卷該問卷包含了對多媒體教學的態度、利弊及改進方法3個方面的內容,共10個問題,其中前9個采用封閉式調查,提供可選擇的答案,學生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單選。第10題,采用開放式調查,由學生自由回答。
1.3調查方法此調查涉及兩個年級新生時間跨度約兩年。2006年12月31日,對06級學生發放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50份,回收率100%;在2007年10月29日,對07級學生發放相同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48份,回收率98.4%。
1.4統計方法錄入相關數據后采用SPSS11.5進行檢驗
2結果
2.1兩個年級對多媒體教學的態度比較通過問卷結果表明,2006級學生支持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的人數約占41.5%,反對的人數約18.5%;2007級學生支持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的人數約占72.3%,反對的人數約7.5%。兩年級相比,07級支持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的人數比06級上升約30%左右。
2.2學生對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的認同度(見表1)統計結果顯示:06、07級學生認為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具有生動、形象、靈活特點;有利于創設情景,增強醫學聯系;提高學習興趣三方面認同度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07級學生對此三方面的認同度比例高于06級學生。在對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能提高教學效率、增加信息量的認同度上06、07級學生無統計學差異,但07級學生認同度(43.9%)較06級學生認同度(37.3%)高。
2.3學生對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的否定度(見表2)統計結果顯示:06、07級學生認為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中存在教學節奏快、難點、重點不突出、教師對多媒體依賴較大三方面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教學中存在交流、互動效果差,無統計學差異,但07級學生對此的否定度(83.5%)較06級學生的否定度(77.7%)低.
2.4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建議在“你對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有何建議”開放式問題調查中,06、07級學生提出比較集中的建議是:(1)增加更多的醫學信息,加強物理知識在醫學中的應用分析。(2)物理公式的推導過程和例題的講解,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板書+講解”。(3)調整教學速度,注重師生交流。
3討論
3.1對06、07級學生對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態度比較結果表明:學生普遍比較支持該教學方法,且該課件經過06級教學實踐及吸取學生在問卷調查中情況反饋和建議后,教師用近一年的時間和精力去準備素材、深入研究教材、鉆研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增強計算機應用能力,對教學進行了調整、補充和改進,學生學習興趣有所提高,07級學生對該教學支持度明顯比06級增加約30%左右。有關資料表明,70%的多媒體課件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與教學課件本身的制作質量好壞密不可分[2]。多媒體課件使“一些不能或不便用實驗演示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理論結論可用實驗演示,這會將所討論的問題形象、生動、簡練、豐富了想像力,具有很強的感染里力,”[3]由此可見,課件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套好的多媒體課件會刺激學生處于學習的“最佳點”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2從學生對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的認同度表明:通過有目的地創設醫學問題情景,吸引學生有意識的注意,增添了教學信息傳輸和接收通道,有效地縮短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教學內容與學習者以及學習者之間的心理距離。如在調查中得出,在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中以醫學現象作為問題情景引入教學,學生就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X射線時,先通過多媒體展示普通X射線攝影和特殊X射線攝影設備外觀示意圖,模擬病人在拍X片時的成像過程和實際的X片。以此提出問題如:X射線如何產生?什么是普通X射線、特殊X射線兩者有何區別、聯系及臨床應用?X片記錄了什么信息,為什么?因此,在教學中保持物理基礎內容的同時,更應突出其醫用性引導學生用物理知識去理解、解決醫學中的相關問題,讓課堂充滿活力,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3.3從學生對醫學物理多媒體教學的否定度表明: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受教育對象的認知規律,將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有機結合,實現優勢互補。教師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還應考慮新生的認知特點,在重點和難點問題講解上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適當放慢節奏。如將課堂講授章節的教學結構在黑板上以板書形式保留,幫助學生將一張張幻燈片所講的內容銜接起來,避免由于過多的知識點的不斷閃現和消失,造成知識鏈斷裂。此外根據學科特點在公式、例題的講授中合理采用“板書+講解”,調控教學節奏,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時間。
篇8
【關鍵詞】民辦本科學校;多媒體教學;課件使用
一、調查背景
教學手段是教師傳授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的的主要載體和保證。計算機普遍應用以來,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性強、信息量大、可接受性好的優勢,在教學中越來越多地被運用。然而,在實際教學和應用過程中,多媒體教學在發揮其自身優勢的同時也步入了某些誤區。
某民辦本科學校為了全面了解學院多媒體教學取得的成績,找到存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提出加強和改進多媒體教學的對策,在全院學生范圍內進行了一次專題性的問卷調查。
二、調查基本情況
1.調查主題。本次調查圍繞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必要性為主題展開。為使本次調查具有實效性,對以下7個問題進行問卷調查。
2.調查內容。①該門課程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非常必要/必要/一般);②課件制作版面的清晰度、可視度、精美度;③課件內容以展示影像、圖表、數據為主;④課件內容大量展示教材文字內容;⑤教師單純利用課件教學;⑥教師利用板書講解、輔助以課件進行教學;⑦對教師課堂教學的建議。
3.調查結果。①對于所學課程是否適合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79.97%的學生認為是非常必要的。對于不同的課程,相同問題的調查結果分歧比較大。②對于多媒體教學方式,62.63%的學生認為課件制作的版面,清晰美觀是“非常必要”的;而課件內容這一方面,近一半學生(43.56%)認為最好以影像、圖表、數據為主,不宜大量展示教材文字內容。③對于教師單純利用課件進行教學的問題,無論是多媒體教學課程,還是傳統科目,學生對此項問題的回答都傾倒性地選擇了“一般”(92.23%)。即使是以多媒體為主要教學手段的課程,對于單純利用課件,學生認為“非常必要”和“必要”的人數也只占到極少數(14.46%)和(20.46%)。④針對“對教師課堂教學的建議”這個開放性問題,學生在調查問卷中建議:“增強一點互動性,效果會更好”、“老師應與學生進行溝通,而不是面對計算機,要注意引起學生的興趣”等。
三、調查結果顯示的問題
1.多媒體教學的目的不明確。有些教師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盲目使用課件,遠離教學目的,甚至用電子講稿代替備課和講課,“照件宣科”。教師應立足于課堂教學這一基本組織形式,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需要,結合教材類型,選擇、設計并組合運用恰當的教學媒體,從而達到優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2.推崇多媒體教學,排斥傳統教學。多媒體教學和傳統的教學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點和獨特的功能,在教學中是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的關系。只有將多媒體與其他教學手段結合起來才會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只是一味地追求新穎和現代化或貪圖多媒體教學的簡便、省事,結果可能會使學生分散注意力,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反而降低了課堂教學質量。
3.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調查中很多學生反映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忽視了與學生溝通的環節。多媒體教學要通過師生交流才能發揮其互動關系。它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運用良好,可以激發學生熱情,啟發學生思維,增加師生互動,增進師生關系;運用不好,只會對刻板教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師生關系在多媒體的“輔助”下走向漠然。
4.課件制作水平不高,等同于課件演示。在調查中發現,一些教師的課件制作粗糙,沒有創意,甚至是書本的照搬。運用這種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確實能提高進度,但不易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另外,授課速度偏快是一個存在于多媒體教學授課中的普遍現象,有些教師上課語速過快,有些教師切換速度過快,學生在學習中不能開動自己的腦筋,只是被動接受,學習頗為吃力。
四、思考與建議
1.加強教師相關培訓,正確認識及使用多媒體教學。針對課件使用和制作中存在的問題,對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培訓。多媒體教學集文字、圖形、聲音、圖片、圖像、影像等于一體,通過多種感覺媒體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課時減少而教學內容不減少的條件下,采用多媒體教學無疑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2.多媒體教學方法要靈活,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多媒體教學無疑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傳統教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有多媒體教學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在合理選擇和應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還必須繼承傳統教學的優勢成分,使二者共同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篇9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生;快樂;情境
英語課程標準(2013年版)中強調,運用情境來活化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激活自身學習思維和認知情感基礎上更好調整學習策略方法,讓他們在自由、和諧的學習情景中快樂地學習和使用英語。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利于學生在自由感知和愉快學習過程中深化認知體驗,增強學習的激情和興趣。學生快樂學習英語對活躍課堂教學情境氛圍和活化教學過程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體現人文化和情趣性。
一、運用媒體展示教材資源,讓內容活起來
利用多媒體活化課程教學,讓教材資源活起來,更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集中力。在媒體展示的過程中,能有效幫助學生調整認知感悟思維,便于他們在富有情境的學習中主動參與學習。
在多媒體展示過程中,結合課程學習內容,多從學生感興趣和喜歡的內容出發,突出情趣化和活動性,幫助他們在主動熟練感知的基礎上更好調整策略方法。利用多媒體展示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豐富課程教學的知識要點;突出情境的相似性,多為學生提供背景資料、音樂、動漫等多類型的學習內容,便于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和思維,強化理解感知;關注內容的生成發展,多給學生設計相關或者相似的學習內容,鼓勵學生在發揮自己想象思維的基礎上,更好主動表達,活化認知感悟。多媒體展示教材資源,不僅能讓學生在富有立體化和動態化的學習過程中深入感知,更為他們提供可學習交流的載體平臺。
多媒體展示教材資源,更能使得學生豐富認知思維。例如,在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上冊(下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Story time”教學中,教師可截取央視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片段,針對中國的美食,建議學生思考:Do you like fruit?幫助學生打開學習思維。在此基礎上,可建議學生模仿多媒體片段,建議學生圍繞“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How do we make fruit salad? ”進行相互交流,引導學生在彼此交流中主動表達,嘗試制作水果沙拉,以此來激活他們的潛能動力。
二、運用歌唱活躍課堂情境,讓激情更高漲
運用歌唱來活躍課堂教學,讓課堂充滿歡聲笑語,不僅能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作用,還能夠讓他們在自由快樂的歌唱中增強認知體驗。歌唱的運用,能使得課堂教學更加和諧,為學生提供更為和諧的學習情境氛圍。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歌唱的形式來活化教學,能讓學生在朗朗上口歌唱中增強理解記憶,便于他們開闊視野思維。多運用學生喜歡的兒歌、流行音樂等活化朗讀記憶內容,便于他們在歌唱過程中更好強化認知,像運用《兩只老虎》《小蘋果》等背景音樂來豐富學習內容,讓他們在彼此跟唱的過程中更好深化識記;引導學生自編音樂,幫助他們在主動試唱的過程中更好主動表達自己的認知體驗,促進靈活運用;教師多參與學生的歌唱,為他們提供相似的背景音樂,讓他們在彼此交流和主動嘗試的過程中主動調整,深化理解記憶。音樂元素融入課堂,能使得學生的認知體驗更具有深度,更好主動理解記憶。
運用歌唱的形式來豐富教學過程,能讓學生帶著好奇和激情參與表達,最大限度激活他們的潛能動力。例如,在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的“Story time”教學中,可播放范曉萱、楊峻榮演唱的《健康歌》,建議學生跟唱“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們來做運動”中做運動,讓他們在輕松活潑的學習情境中主動歌唱,活躍課堂情境。在此基礎上,可建議就Wang Bing、Mike、Liu Tao等人物對話,鼓勵學生就“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st?”和“Do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等進行翻唱,讓學生在模擬歌唱的過程中深化感知。
三、運用游戲互動展示交流,讓體驗更深刻
運用游戲的形式來引導學生互動交流,能使得他們在彼此合作互動的過程中更好深化認知體驗。通過游戲的形式來進行合作交流,能使得學生在相互配合的過程中更加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促進他們知識技能內化生成。
借助游戲互動來活化教學過程,可讓學生在富有情景趣味和童話般的色彩中主動表達交流。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活化教學過程,能使得學生對英語學習過程有更為深刻的印象和認知感悟。在教學中,結合學生喜歡的游戲,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深化游戲內容,幫助他們在互動的過程中主動理解;教師多指導學生靈活運用,鼓勵他們在相互協作和配合的過程中主動完成相應的游戲任務,調動他們學習的激情和興趣;關注學生的互動過程,引導他們嘗試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來呈現自己的理解感知,激活他們的運用激情和興趣。游戲互動交流,更能夠使得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給他們提供富有動感和活力的課堂教學情境,便于他們主動參與。
通過游戲的運用來活化教學,能使得在輕松愉悅的學習過程中主動感知和深入運用,幫助他們強化理解記憶。例如,在譯林版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6 Whose dress is this?的“Story time”教學中,可結合Su Yang、Su Hai、Mike在“Fancy dress party”時不同表達,運用“猜謎”的游戲形式,可要求學生圍繞“Su Yang likes….(color), this dress is …”等不同的表達方式,鼓勵學生思考:Which dress does Su Yang?幫助學生在相互競猜的過程中深化感知。
四、運用角色扮演自由展示,讓才華更出眾
從文本中挑選學生喜歡的角色,引導他們在主動表演過程中更好深化感知,能有效激活他們的學習潛能動力。角色扮演的方式運用能使得學生在自由展示的過程中更好暴露自己的學習思維,便于教師及時調整策略方法。
運用角色扮演來深化學習內容,可使得課堂教學更具有情趣性,讓他們在彼此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增強學習的信心。在指導學生角色扮演中,多鼓勵學生自挑角色,讓他們能夠在自愿選擇的基礎上更好主動調整和積極表達;建議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思維,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感知,幫助他們在身臨其境的學習過程中積極學習和使用英語。
如前所述,讓學生更加自由快樂地學習和使用英語,體現了生本主義原則下的人文關懷,便于學生在主動調整中自由快樂地學習。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新鮮感積極探索英語學習的奧秘,讓他們在主動探究和積極交流的基礎上,主動調整思維方法,深化理解感知,提高學習主觀能動性和激情。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7).
[2]明冬蓮.怎樣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英語[J].語數外學習,2014, (02).
篇10
摘要:課程標準是對學生接受一定教育階段之后的結果所做的具體描述,是教育質量在特定教育階段應達到的具體指標,是對課程教學的基本規范和要求,是教學管理和課程評價的依據,是教材編寫、教學實施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本文以遼寧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檢測技術專業《混凝土無損檢測技術與應用》課程為例,談談本門課程的課程標準,希望對相關課程建設提供有益幫助。
關鍵詞:課程標準、混凝土無損檢測、土木工程檢測技術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o the student accept certain education stage after the results of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i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stage should achieve the specific index, it is the basic standard of teaching and require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ourse is the basis of evaluating, is compiling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paper bas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n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profess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he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talk about the course of curriculum standard, hope to relevant course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useful help.
Key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中圖分類號: G62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自20世紀50年代初我國的高等教育領域,一直學習蘇聯模式,采用教學大綱的提法,課程標準這個術語只是近年來才開始重新被提及。目前,我國高職學校普遍采用課程標準這一提法,本文可以為相關課程提供參考依據。
一、課程名稱
混凝土無損檢測技術與應用
二、課程性質
本課程為土木工程檢測技術專業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為該專業核心課程。
三、適用專業
土木工程檢測技術專業、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等
四、課程定位
本課程為土木工程檢測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所講述內容是專業核心能力要求。本課程應開設在校內學習的最后一學期,學生在學習之前應具備《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術》、《建筑構造》等專業知識,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理實一體化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混凝土檢測崗位實踐能力。
五、設計思路
根據混凝土無損檢測技術對知識和技能的需要,充分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特色,本課程以實用、夠用為主,強調理實一體,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手段體現完整工作過程和崗位職業能力。
六、課程目標
(一)能力目標
1)能夠熟練使用混凝土無損檢測儀器,并能獨立進行試驗操作;
2)能夠正確掌握混凝土無損檢測方法及混凝土強度計算方法,并能為混凝土構件下結論性意見;
3)能夠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檢測方案,能夠分析比較各種檢測方法的優缺點;
4)能夠簡單編制混凝土無損檢測實施性方案,并能完成技術交底工作。
(二)知識目標
1)熟練掌握《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中關于檢測技術方面的相關知識;
2)熟練掌握《超聲回彈綜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技術規程》中關于檢測技術方面的相關知識;
3)熟練掌握《鉆芯法檢測混凝土強度技術規程》中檢測技術要求;
4)熟練掌握《超聲法檢測混凝土缺陷技術規程》中檢測技術要求;
5)能基本了解《后裝拔出法檢測混凝土強度技術規程》中檢測技術要求。
(三)素質目標
1)應具備獲取、分析、歸納、總結、交流信息和新技術的能力;
2)應具備自學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
4)應具備團隊意識及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5)應具備計劃組織能力。
七、課程內容與要求
項目一回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
工作任務:按照委托內容,利用回彈儀,依據《回彈法檢測混凝土抗壓強度技術規程》,采用標準檢測方法,對混凝土構件進行強度檢測,最后得出結論。
主要知識點:1.回彈法基本原理;2.回彈儀的使用方法; 3.回彈法檢測技術;4.回彈值的測量;5.碳化深度值的測量;6.回彈值計算;7.混凝土抗壓強度推定值計算。
能力要求:能夠熟練掌握回彈法檢測技術;能夠進行實際操作;能夠編制檢測方案;培養愛崗、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
項目二鉆芯法檢測混凝土強度
工作任務:按照委托內容,利用鉆芯取樣機,依據《鉆芯法檢測混凝土強度技術規程》,采用標準檢測方法,對混凝土構件進行強度檢測,最后得出結論。
主要知識點:1.鉆芯法的優缺點;2.鉆芯法基本原理;3.鉆芯法檢測技術;4.芯樣的一般要求;5.芯樣試驗及混凝土強度計算;6.混凝土強度推定區間的確立。
能力要求:能夠熟練掌握鉆芯法檢測技術;能夠指導工人進行實際操作;能夠根據實際編制檢測方案;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項目三超聲法檢測混凝土缺陷
工作任務:按照委托內容,超聲檢測儀,依據《超聲法檢測混凝土缺陷技術規程》,采用標準檢測方法,對混凝土內部缺陷進行檢測,最后找到混凝土缺陷,并按照檢測結果提出處理意見。
主要知識點:1.超聲檢測混凝土缺陷原理;2.超聲檢測設備;3.超聲檢測技術;4.混凝土淺裂縫檢測技術;5.混凝土深裂縫檢測技術;6.混凝土不密實和空洞檢測技術;7.混凝土結合面檢測技術;8.混凝土勻質性檢測。
項目四超聲回彈綜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
工作任務:按照委托內容,利用回彈儀和超聲檢測儀,依據《超聲回彈綜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技術規程》,采用標準檢測方法,對混凝土強度進行檢測,并按照檢測結果提出處理意見。
主要知識點:1.超聲回彈綜合法基本原理;2.單一檢測方法和綜合法優缺點;3.超聲回彈綜合法檢測技術;4.回彈值與超聲聲速值測量;5.超聲回彈綜合法計算混凝土強度。
能力要求:能夠熟練掌握回彈法和超聲法檢測技術;能夠熟練掌握綜合法檢測技術;能夠進行實際操作;能夠編制檢測方案;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創新精神。
項目五后拔出法檢測混凝土強度
工作任務:按照委托內容,利用后拔出試件和拉拔儀,依據《后裝拔出法檢測混凝土強度技術規程》,采用標準檢測方法和試驗試件,對混凝土構件進行強度檢測,最后得出結論。
主要知識點:1.后拔出法檢測混凝土強度基本原理;2.后拔出法試驗裝置;3.后拔出法檢測混凝土強度技術方法;4.后拔出法試件裝置做法;5.拔出件破壞形式。
能力要求:能夠熟練掌握后拔出法檢測混凝土強度技術;能夠指導工人進行實際操作;能夠根據實際編制檢測方案;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
八、實施建議
(一)教學建議
項目一回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
項目載體:按照回彈法檢測工作過程進行課程設計,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崗位適應,體現理實結合。
教學媒介:多媒體課件、規范、回彈儀、檢測報告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
學時分配:建議理論學時16~20,實踐學時4~6。
實踐教學內容:1.回彈儀使用操作;2.回彈值測量;3.碳化深度值測量;4.混凝土強度換算值查找;5.混凝土抗壓強度推定值計算。
實踐教學要求:1.能夠熟練掌握儀器操作;2.能夠熟練完成碳化深度值測量;3.能夠完成試驗報告。
注意問題:1.學生實踐操作要注意安全;2.儀器使用后要及時歸還,正確使用;3.及時更新規范標準內容;4.有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項目二鉆芯法檢測混凝土強度
項目載體:按照鉆芯法檢測工作過程進行課程設計,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崗位適應,體現理實結合。
教學媒介:多媒體課件、規范、鉆芯取樣機、檢測報告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自主學習法
學時分配:建議理論學時12~14,實踐學時2~4。
實踐教學內容:1.鉆芯機使用操作;2.芯樣的鉆取;3.芯樣加工;4.混凝土抗壓強度計算。
實踐教學要求:1.能夠熟練掌握儀器操作;2.能夠熟練完成芯樣鉆取和加工;3.能夠完成試驗報告。
注意問題:1.學生實踐操作要注意安全;2.鉆芯取樣機不宜學生操作;3.及時更新規范標準內容;4.有意識提高學生吃苦耐勞精神。
項目三超聲法檢測混凝土缺陷
項目載體:按照超聲法檢測混凝土缺陷工作過程進行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崗位適應,體現理實結合。
教學媒介:多媒體課件、規范、檢測報告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
學時分配:建議理論學時10~12,實踐學時2。
實踐教學內容:1.超聲檢測儀使用操作方法;2.混凝土內部空洞檢測;3.混凝土淺裂縫檢測。
實踐教學要求:1.能夠熟悉超聲檢測儀的操作及原理;2.能夠完成超聲檢測方案設計;3.能夠完成試驗報告。
注意問題:1.學生實踐操作要注意正確使用儀器;2.超聲法檢測不好理解,需要啟發式教學;3.及時更新規范標準內容;4.有意識提高創新意識。
項目四超聲回彈綜合法檢測混凝土強度
項目載體:按照超聲回彈綜合法檢測工作過程進行課程設計,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崗位適應,體現理實結合。
教學媒介:多媒體課件、規范、回彈儀、超聲檢測儀、檢測報告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自主學習法
學時分配:建議理論學時8~10,實踐學時2。
實踐教學內容:1.回彈儀使用操作;2.超聲檢測儀使用操作;3.超聲回彈綜合法混凝土抗壓強度計算。
實踐教學要求:1.能夠熟練掌握儀器操作;2.能夠完成試驗報告。
注意問題:1.學生實踐操作要注意安全;2.儀器使用后要及時歸還,正確使用;3.及時更新規范標準內容;4.有意識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項目五后拔出法檢測混凝土強度
項目載體:按照后拔出法檢測工作過程進行課程設計,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崗位適應,體現理實結合。
教學媒介:多媒體課件、規范、檢測報告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自主學習法
學時分配:建議理論學時4~6
實踐教學:無
注意問題:1.及時更新規范標準內容;2.有意識提高學生愛崗競業精神。
(二)教學考核及評價建議
1)本課程知識應結合各個項目對應的最新規范標準。
2)能力與技能標準應滿足省級混凝土結構檢測員上崗要求。
3)改革傳統考核方式,注重學生職業能力考核,采用項目評價和階段評價相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每個項目成績應由平時表現10%,出勤10%,理論考核40%,實踐操作應用40%組成,每個項目加權記入期末成績。
(三)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1)注重相關輔助材料和實驗指導手冊的開發和應用,
2)注重檢測儀器、投影儀、試驗視頻等信息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增強網絡課程建設,建立課程資源庫,創建多樣化學習方式。
3)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與企業人員聯合開發課程,將最新的檢測方法和數據處理手段引入課程,利用產學結合、工學交替等方式參與實踐性操作,提升學生實踐技能。
(四)教材選用和編寫建議
1)教材選用應注重適用性和前沿性,充分體現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突出實用性和操作性,以夠用為主。
2)教材推薦選用《新編混凝土無損檢測技術(應用新規范)》,邱平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