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26 17:57: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主要病蟲害發生種類(見附表)
二、發生特點
1. 柿炭疽病 由真菌侵染而致病,只侵害果實和枝梢,葉上發生較少。往往造成枝條折斷枯死,并提早落果。幼苗受害后變黑枯死。
①發病癥狀。在果實上初期出現深褐至褐色斑點,逐漸擴大成圓形或橢圓形凹陷深色病斑,中部密生略顯環紋排列的灰色至黑色小粒點,病菌深入皮層下,果肉形成黑硬結塊。被害果不待成熟即變黃色或紅色而脫落。6月下旬新梢染病時,最初產生黑色小圓斑,后擴大呈長橢圓形,褐色,中部凹陷縱裂,也有黑色小粒點產生,病斑下木質腐朽,易從病部折斷。
②發生特點。為害嚴重,普遍發生率高。玉屏1萬公頃無核糯柿,病園率達72.8%,發病面積5200公頃,占總面積的52%;其中重發面積86.6公頃,占總面積的8.66%。無論是在老區新園,還是老樹或幼樹,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如2009年在詹家坳村調查53公頃10年樹齡柿樹,病株率達95.4%,病枝率24.8%~72.2%,71%的柿樹有落果現象;2011年在水田村調查86公頃5年樹齡柿樹,病株率82.8%,病枝率21.2%~52.3%,新梢枯死的占30%??梢娫摬乐刂萍s著玉屏無核糯柿的發展。
2. 柿角斑病 角斑病是引起柿樹早期落葉的重要病害,可造成果實提早變軟脫落,嚴重時影響樹勢和產量,同時還可為害苗木,對苗木生長發育影響很大。
①發病癥狀。病菌侵害柿樹的葉片和果蒂。在葉片上最初出現不規則形淡褐色至暗褐色斑點,漸次擴大至葉脈,呈多角形褐色病斑,邊緣黑色,病斑上有極小的黑色絨狀顆粒體,病斑直徑一般3~7毫米,大的可達10毫米,發病期間不斷落葉。
②發生特點。該病發生輕,僅在個別柿園為害嚴重。于6~7月產生孢子進行初侵染。主要靠雨水沖濺樹上病蒂的孢子到葉片和果蒂上進行傳播。在玉屏個別柿園發生嚴重,發病面積266公頃,據2004年在木弄村調查53公頃5年樹齡柿園,病株率28.2%,病葉率42.8%,果蒂帶病率11.3%,其他柿園發生較輕。
3. 柿蒂蟲 又叫柿實蛾、鉆心蟲,是一種專門為害柿果的害蟲,發生普遍,被害果早期變軟脫落。
①發生規律。柿蒂蟲1年發生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皮裂縫、根頸部及根際附近土中作繭越冬。據筆者多年的觀察,1代幼蟲從5月10日左右開始至果?;科は轮牍麅葹楹?,6月10~25日達到為害盛期,果實受害后由綠變褐,最后干枯。2代幼蟲從7月15日開始由果蒂蛀入果中,為害果肉,被害果提前變紅、變軟、易脫落,一直為害到采收。8月下旬老熟幼蟲開始脫果結繭越冬。在多雨、高濕的天氣,幼蟲轉果較多,為害嚴重時可造成15%~30%的減產。
②發生特點。該蟲在我地的發生特點是,2代為害重于1代,高樹齡重于低樹齡。據筆者2002年在茅坡調查,10年以上柿園重于5年以下柿園,10年以上樹齡柿樹株蟲量為8~12頭,5年以下樹齡柿樹株蟲量在5頭左右,一般為害率在18%左右,幼蟲有轉果為害習性,1頭幼蟲可為害幼果2~4個。
4. 柿綿蚧 柿綿蚧又名柿粉蚧殼蟲,以若蟲、成蟲為害柿果實、葉片和嫩枝,致使落果、樹勢衰弱、產量下降。
①為害癥狀。柿樹嫩枝受害后出現黑斑,重則枯死;葉片被害嚴重時呈畸形,提早落葉;幼果受害后易落果,大量受害后提早變黃、變軟、落果,果實上蟲體固著部位凹陷、木栓化、呈黑色或裂果。
②發生特點。該蟲在我地1年發生2~3代,據筆者觀察,第一代若蟲一般在6月10日左右盛發;若蟲在2齡以后多數有轉枝(葉)為害的習性,以后發生較輕。
三、無害化防治措施
為了使玉屏無核糯柿成為無公害農產品,在病蟲害防治上,我們主要以農業防治和物理防治為主,加強生物防治,推廣生態控制技術,實行柿園生物多樣性,控制和抑制病蟲發生,并輔以高效低毒低殘留化學農藥防治,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1. 加強預測預報 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柿樹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植保部門要轉變工作思路,病蟲測報要將以前的以糧油作物為主轉變到經濟作物上來,包括果樹、蔬菜的病蟲測報工作都要納入議事日程,并投入主要精力。按照經濟、有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探索經濟作物病蟲的防治指標和影響病蟲發生的各種因素,做出病蟲情報,以指導防治工作。
2. 狠抓綜合防治技術
①農業防治。一是加強苗床管理,培育無菌栽培苗;嫁接枝條須從無病蟲母樹上采集。二是柿園冬季實行深翻,改變土壤生態條件,破壞病蟲越冬場所,達到抑制和消滅之目的。三是大力推廣生態控制技術,實行柿園生物多樣性,園內合理套作部分矮稈作物、預留部分1年生草本植物(樹冠以內除外),惡化單食性和寡食性害蟲的營養及生存條件,創造有利于害蟲天敵的生存環境,抑制害蟲大發生。四是合理密植,使單株和群體營養面積適當,通風、透光性好,生長發育健壯,以提高柿樹的抗病蟲能力。
②推廣頻振式殺蟲燈。利用昆蟲的趨光、趨波習性,采用佳多牌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防效明顯。
篇2
[關鍵詞] 生物 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各種有益生物(天敵、鳥類、蟲、病菌、線蟲、蜘蛛等)來控制病蟲害的種群數量以壓低或消除其危害的方法,包括天敵的保護和利用兩方面,其形式有種間競爭、招引、忌避和不育等。生物防治對人畜、植物和有益生物無害,沒有發現任何殘毒和其他不良影響,依靠種間斗爭,在天敵害蟲間建立了相對平衡,故而對害蟲能起較長期的制約作用,利于促進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
一、我國生物防治研究與應用現狀
1.資源研究
我國生物天敵資源豐富,已研究證明有價值的包括昆蟲類33個目200多個科,主要有蟑螂目、蜻蜓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脈翅目、雙翅目食蚜蠅科的一些種類,蜘蛛類以及捕食螨類,有益菌有細菌、放線菌、真菌、病毒、MLO、線蟲、鳥類等。
2.生產應用
研究并應用于生產的有赤眼蜂、松毛蟲黑卵蜂、平腹小蜂、天牛腫腿蜂、草蛉類、瓢蟲類、蜘蛛、蠋敵、白僵菌。已能批量生產的蘇云金桿菌(Bt)殺蟲劑粉劑16種,液劑12種,用于防治糧、棉、果、疏、林等作物上20多種害蟲。斜紋夜蛾NPV殺蟲劑一明瘟一號,黃地老虎GV殺蟲劑及菜青蟲殺蟲劑等9種昆蟲病毒殺蟲劑均已注冊使用,在南方每年應用白僵菌大面積防治林區松毛蟲和東北地區玉米螟。中試階段的有綠僵菌(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蟲、天牛、蝗蟲等),淡紫擬毒霉(主要用于防治大豆孢囊線蟲和煙草根節線蟲)、蟲霉和蠟蚧輪枝霉等。新的生物資源農藥的研究日益深入,生物源農藥是利用生物產生的次生代謝物質對害蟲或病原菌具殺傷作用。生物源農藥包括植物源、動物源和微生物源農藥。目前已研究并能人工完成的植物源農藥有除蟲菊素、魚藤酮、煙堿、胡椒堿、墻草堿、千日菊酰胺等胡椒酰胺類化合物,三噻吩、軟骨藻酸、紅藻氨酸等谷氨酸類似物,動物源殺蟲劑如梨小食心蟲、桃小食心蟲、蘋果蠹蛾、二化螟、棉紅鈴蟲、舞毒蛾等20多種,昆蟲性信息素已研制成功。這些研究與應用成果從總量上不算多,僅個別品種應用相對豐富,在綜合防治的各項措施中,生物防治所占的比例較低,而化防占有舉足輕重的比例。
二、生物防治意義及發展趨勢
1.生物防治意義
在病蟲害防治中,我國倡導”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綜合防治的方法有檢疫、農林業技術防治、化學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生物防治。
植物檢疫是通過法規防止新的危險性病蟲害和雜草輸入或輸出。
農林業技術防治是根據病蟲害的生物學特性和其影響數量消長的因子,通過栽培管理、撫育間伐和株伐等一系列措施來改變病蟲害的適生條件,促進作物健壯生長發育,達到控制病蟲害的一種方法。
物理機械防治是根據害蟲的某些習性,利用多種物理因素和機械設備防治害蟲的方法。
化學防治是用農藥控制植物病蟲害的方法。
在幾種防治方法中,往往過度依賴化學防治,其他幾種方法基本不用,因此造成了病蟲害的抗藥性大大提高和環境受到污染,為殺滅病蟲施藥濃度加大,污染再加劇,陷入惡性循環。
在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中,生物防治以其對人蓄安全、不留殘毒,無副作用,不污染環境、天敵資源豐富,可就地取材的特點,十分符合當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并重的理念。專家學者研究指出,綜合防治五種方法措施是要分先后的,必須改變目前偏重依賴化學防治的局面。林農業技術防治是第一道防線,主要是預防性的,生物防治是第二道防線,利用天敵調節有害生物,使其在某段時間內保持平衡而又相互制約,化學防治是第三道防線,是在保護和利用天敵的基礎上,應急控制病蟲害的措施。
2.生物防治發展趨勢
在過去五年間,世界生物殺蟲劑的需求量以每年9.9%的速度強勁增長,由2005年的6.7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10億美元,而同期傳統化學合成劑需求則以年均1.5%速度遞減,從260億美元降至2010年的242億美元。2010年亞洲生物殺蟲劑需求將達到1.2億美元,平均增速為12%,生物防治發展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三、生物防治對策
1.加強宣傳,提高生物防治的群眾認知度
新聞媒體、農林技術推廣部門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大規模宣傳推廣生物農藥,讓廣大農民群眾認識和掌握生物農藥的殺蟲機理和施用技能,轉變傳統的病蟲害防治觀念。
2.加強技術監督,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
繼續強化農藥殘留監控措施,加強對農藥生產銷售部門監督檢查,全面禁止甲胺磷、甲基1605、久效磷等高毒農藥在生產上使用,開展相應的專項檢查活動,確保常規農藥質量不下滑,力爭高毒有機磷農藥在市場上不出現。
篇3
關鍵詞煙蚜;生物防治;湖南省
中圖分類號S476;S435.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2-0205-01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就是利用一種生物對付另外一種生物的方法,主要包括以蟲治蟲、以鳥治蟲和以菌治蟲或治病三大類,因其具有的發展潛力而成為近年來研究的熱點。以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敵昆蟲代表的煙草病蟲害的生物防治得到國內外的普遍關注。湖南煙區煙蚜發生較重,實施生物防治,對提高湖南省煙葉的質量和促進湖南省煙草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1生物防治的由來
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很早就被人們在農業活動時發現,并利用其進行有害生物的防治。19世紀后期天敵引種的成功,以及生態學的發展,促進了這一技術的迅速發展,但20世紀中期興起的集約化化學防治,嚴重地干擾了生物防治的研究和發展,直至化學農藥的3R問題(Resistance― 有害生物抗藥性、Resurgence―有害生物再猖獗和Residue―農藥殘留)明顯出現以后,生物防治的環保性使其再度受到重視[1]。
2生物防治原理
在自然界,各種生物通過食物鏈和生活環境等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復雜的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其中任何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改變,均會導致不同生物種群數量的變化[2]。在農田生態系統中,由于創造條件以確保作物的絕對優勢,使農田生物群落大大簡化,削弱了生物之間的相互制約能力,常常導致直接以作物為取食寄主的有害生物暴發危害。生物防治就是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發揮自然天敵的控制作用,通過保護和利用自然天敵、輸引外地天敵、繁殖釋放天敵和應用生物農藥防治有害生物,可以維持農田生態系統的物種多樣性,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符合自然發展的規律,從而使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與生態環境保護具有相融性,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統一性。
3湖南煙區煙蚜防治現狀
3.1煙蚜的發生情況
煙蚜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蚜蟲之一,可危害包括煙草在內的400多種植物,其個體小,繁殖速度快,終年繁殖,無明顯的越冬滯育現象。在湖南煙區,每年3―6月(湘南湘中3―4月,湖南西北5―6月),大田煙株生產旺盛之時,正是煙蚜猖獗期。從近幾年測報點調查所得數據來看,煙蚜發生高峰期,湘西龍山、鳳凰2個測報點從2005―2011年百株蚜量都在2.3萬頭以上,湘南寧遠、江華、郴州等測報點從2006―2011年百株蚜量都在2萬頭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省近幾年煙蚜為中等發生年,但是被煙蚜大量吸食過汁液后的煙株,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直接影響煙葉的產量;同時煙蚜還傳播和誘發多種煙葉病害,導致煙葉品質下降。因此,實施生物防治煙蚜,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實踐無公害煙葉工程,提高煙葉安全性具有必要性。
3.2煙蚜防治現狀及生物防治的必要性
湖南煙區煙蚜的防治工作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的特點:一是時間滯后,往往是發生危害成災后才開始治理;二是技術低下,表現為到位率低,落實難,輕防重治,特別是湘西北地區;三是注重藥劑防治而忽視農業防治及生物防治,在農藥防治上也存在盲目性,不注意防治時期和防治指標,出現見蟲打藥、農藥品種單一、注重農藥的高效性、忽視安全性、單項技術的接受率和實施率低、大量存在使用管理規定之外的農藥品種、禁用藥劑品種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結合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保護,生物防治是最好的防治方法之一。首先,生物防治對人、畜安全,對環境影響極小,尤其是利用活體生物防治病、蟲、草害。其次,活體生物防治對有害生物可以達到長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產生抗性問題。加拿大利用核型多角體病毒防治云杉葉蜂,法國利用人工接種弱致病菌株控制栗疫病都收到“一勞永逸”的控制效果。再次,生物防治的自然資源豐富,易于開發。開展生物防治煙蚜研究,對生產無公害煙葉,提升煙葉品質,促進卷煙上水平,同時改善土壤生態條件,減少環境污染,實現全系統煙草的可持續發展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從有害生物治理和農業生產的角度看,生物防治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尚無法滿足農業生產和有害生物治理的需要,表現在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慢,受氣候和地域生態環境的限制,防治效果不穩定。
4煙蚜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及應用
我國煙田發現的煙草害蟲天敵有140多種。其中天敵昆蟲有大草蛉、異色瓢蟲、食蚜蠅、七星瓢蟲、草間小黑蛛等,主要捕食煙蚜、煙草粉虱、煙青蟲卵、初孵幼蟲、煙盲蝽等的若蟲。煙蚜繭蜂、擬澳赤眼蜂等對煙蚜、煙青蟲的卵和幼蟲寄生。煙草害蟲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蚜蟲疫霉等,對煙蚜、煙青蟲、斜紋夜蛾寄生。
4.1煙蚜捕食性天敵利用
煙蚜主要的捕食性天敵有草間小黑蛛、食蚜蠅、隱翅蟲、廣腹螳螂、瓢蟲、草蛉、花蝽、華姬蝽及環斑猛獵蝽等種類[3]。其中草間小黑蛛、黃足蟻形隱翅蟲與煙蚜的相關系數(下轉第207頁)
(上接第205頁)
為0.874 4和0.749 7,達到極顯著水平。瓢蟲和草蛉屬于后期的天敵種群,能對煙蚜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德國Hassan等1985年報道,普通草蛉是煙蚜的主要天敵,曾利用不同的蛉蚜比在6個溫室中作捕食試驗,每個試驗持續4~5個月。按蛉(第2齡幼蟲早期)蚜比1∶5、1∶10、1∶20和1∶40釋放草蛉幼蟲,均取得較好的煙蚜防治效果。異色瓢蟲對煙蚜有較強的控制作用,其捕食量隨著獵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它們個體間干擾作用也較強,其捕食率隨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4.2煙蚜寄生性天敵利用
寄生煙蚜的天敵主要是食蚜異絨螨和蚜繭蜂。蚜繭蜂又分為桃瘤蚜繭蜂、煙蚜繭蜂、燕麥蚜繭蜂和翼蚜外繭蜂4種。早在1982年,Hofsvang等在溫室中用蚜繭蜂作防治辣椒煙蚜的試驗,煙蚜密度低時接種少量蚜繭蜂,就可以全年控制蚜害。其還是田間的優勢種群,寄生率9.0%~17.7%,最高達87.3%,峰期比煙蚜滯后5~15 d,呈現明顯的跟隨現象。利用煙蚜繭蜂防治煙蚜,應該首先考慮其在煙田早期的保護助增,在煙田前期采取措施抑制煙蚜種群數量對后期利用天敵控制煙蚜十分重要。據李明福等[4]研究發現,煙蚜繭蜂對煙蚜的防效可高達89.3%,吳興富等[5]研究表明煙蚜繭峰對煙蚜的防效可高達93%。
5結語
我國煙葉的質量水平同美國、巴西等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其中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差距是制約我國煙草農業發展和煙葉生產的因素之一[6]。病蟲害的危害,導致煙葉調制和卷煙制品產量和品質的下降,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有效開展生物防治,對提高煙葉的質量和促進煙草產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6參考文獻
[1] 周子方,任偉,周翼衡,等.規?;瘧脽熝晾O蜂防治煙蚜的主要技術障礙及應對方法[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6):9659-9661.
[2] 李曉磊,劉長明.寄主植物對煙蚜藥劑敏感性及相關酶活性的影響[J].華東昆蟲學報,2009,18(1):46-50.
[3] 陳相,蒙祥旭,王定福,等.煙蚜天敵的利用與研究進展[J].貴州農業科學,2010(2):117-122.
[4] 李明福,張永平,王秀忠.煙蚜繭蜂繁育及對煙蚜的防治效果探索[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2):343-346.
篇4
[關鍵詞]生物防治技術;有機桃園;應用
中圖分類號:TM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2-0386-01
前言
通常情況下,有機農業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相關種植以及管理人員通常采用生物防治技術展開相應的管理工作。同時,在當前我國的有機桃園種植行業中為了有效治理桃樹病蟲害現象,進一步提升桃果質量,其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也是必然發展趨勢。我們日常所說的生物防治技術,則主要是指依照種族之間的競爭、寄生以及捕食等相互關系,以一種生物種群去壓制另外一種種群的生物除蟲技術,與其他的物理、化學治蟲方法相比,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能夠在有效促進桃果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滿足消費者對于桃果品質的更高要求。從另一角度上說,當前我國桃樹害蟲日益嚴重,因此,在桃園病蟲害管理工作中應用生物防治技術,不僅是桃果種植的內在要求,更是促進有機桃園可持續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1.生物防治概念簡述
按照生物防治的應用類型進行劃分,可以將其分為以鳥治蟲、以蟲治蟲以及以菌治蟲三大類型,從一定程度上說,在有機果園的病蟲害管理工作中采用生物防治技術事實上就是利用不同生物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生物對另一種生物的繁殖、活動進行抑制,從而有效降低果園中有害生物種群密度。對于生物防治技術而言,它不似農藥化學防治會對果樹本身產生一定的影響,更不似物理除蟲防害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采用該方法時,還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降低環境污染。生物防治的方法很多,而針對有可能發展成害蟲的昆蟲,相關種植人員以及桃園管理人員應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對這些生物進行控制。除此之外,果園生草、套種、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以及增加植物類型等措施進行有機果園的病蟲害生物防治。
2.有機桃園的病蟲害生物防治
2.1 適當應用性激素
性激素在有機桃園的生物防治作用主要體現在誘殺或干擾有害成蟲的與生長繁殖。就目前而言,我國已經研制出近70種的昆蟲性激素,且均可投入到實際的果園生產管理工作中,在多種果園病蟲害問題中具有著重要的價值,特別針對是果樹桃小、桃蛀螟等病蟲害現象,性激素的投放使用給予桃園生物防治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利用性激素進行有機桃園的生物防治時其首要關鍵為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預測,具體來說,桃樹種植人員應在某種害蟲大量出現或發生之前,例如在害蟲越東或者第一代生長期間在桃園中布置誘殺裝置。
2.2 利用常見植物源藥劑
通俗來說,利用常見的植物源藥劑主要就是指利用殺蟲劑,其中,殺蟲劑主要是來提取于植物本身所含有殺蟲物質的成分,經過分離、加工等諸多工序而制成相應的劑型,且作為農藥商品進行銷售、使用,特別是在有機果園中能夠起到顯著的病蟲害作用。在實際的桃園生物防治工作中,植物藥源的主要作用方式包括如下5種:①麻痹病蟲、害蟲的神經與肌肉。②破壞病蟲、害蟲的生理生化狀態。破壞昆蟲的中腸腸壁細胞,導致蟲體麻痹,有效影響昆蟲雌蟲的卵巢發育。③通過破壞昆蟲口器的化學感受器,從而干擾病蟲、害蟲的取食行為。④產生一定光活化毒素,吸收光能,直接與脫氧核糖核酸發生相應的化學反應而對病蟲害蟲產生毒殺作用⑤應用植物源藥劑可以擾亂昆蟲內分泌激素的的平衡,有效促進保幼激素的大量釋放,從而影響昆蟲卵的成熟,從昆蟲本身使其絕育。
2.3 利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謝產物
在桃園管理自己生物防治工作中,利用白僵菌防治蟒蟾、利用BT制劑殺滅多種翅目害蟲等措施均屬于利用微生物的防治手段。此外,種植人員還可以利用害蟲機體內本身所產生的一種驚恐外激素或者多種的腺體激素,將其隨著液體藥劑共同噴灑到桃樹上,從而起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害蟲繁殖率的滅蟲作用。具體來說,利用病原微生物極其代謝產物的方法大致如下:將害蟲進行搗碎,此后加入適量的水對其進行過濾并獲得成蟲體液。一般情況下,種植人員可以將1g的蟲體液加至50kg的水中進行稀釋,利用稀釋液進行桃樹的噴肥??偠灾?,從生物有機體中所提取、獲得的生物試劑能夠在一定情況下替代化學農藥實現防蟲病害的目的,而充分利用自然界生物分泌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有機桃園的生物防治工作,也必然是生態學技術、新型農藥開發等諸多方向的發展新趨勢。
2.4 保護并利用天敵
從一定程度上說,保護并利用天敵屬于桃園生物防治技術的核心內容,桃園常見牙蟲、潛葉蛾以及卷葉蛾等常見害蟲都有大量的天敵存在,此時,適當減少化學農藥的投放使用可以有效現果園里的自我控制。一般情況下,桃園種植人員以及相關的管理人員可采取相關的人工干預措施利用天敵,其一,通過引進或移植的形式培育外地天敵,此時,所要引進的天敵應具有較強的繁殖能力與適應力,馴化可能性大,且是寡食性或單食性。其二,采用相應的人工培育方法在室內進行天敵的飼養繁殖,在害蟲還未大量發生之前就對所培養的天敵進行田間投放。就目前而言,成功培育并投入到實際應用的天敵主要包括:赤眼蜂、捕食瞞、食蚜蠅、周氏嚙小蜂等,上述物種對桃樹蚜蟲、對翅目害蟲以及螨類蟲害均具有明顯的防治作用。
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全世界已有數百種天敵引種獲得成功。在下文中,筆者將介紹幾種常見的生物防治昆蟲。周氏嚙小蜂:白蛾屬于當前我國北方果樹的常見蟲害,而周氏嚙小蜂是美國白蛾的天敵,該種昆蟲可在蛾蛹中產卵進行后代的繁殖撫育,在有效控制白蛾發展當年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瓢蟲:瓢蟲屬于桃園生物防治工作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害蟲天敵,例如澳洲瓢蟲能夠在1年的時間內快速繁殖8-9代,且瓢蟲主要產卵于介殼蟲的蟲體或卵袋上,在瓢蟲的整個幼蟲期中,瓢蟲能捕食1,2齡介殼蟲126頭,而在其整個成蟲期所食用介殼蟲卵與成蟲高達200只。而種殖過程中最為常見的七星瓢蟲在幼蟲期能夠捕食4齡桃蚜124只,3齡61只,2齡38只,1齡桃蚜11只;當七星瓢蟲長成成蟲后,則能夠以每天100只左右的捕食量殺滅蚜蟲。蛙螂:該種昆蟲屬于陸棲捕食性昆蟲,其習性較為兇猛,并以肉食著稱,故可視為昆蟲綱的猛虎。同時,蛙螂兇猛好斗,即使是同類之間也常常會發生互相殘殺的情況,引進桃園后也,相關管理人員則可以利用這一生物特性有效實現自我控制。除此之外,資源性昆蟲、壁蜂、熊蜂以及蜜蜂等昆蟲雖然并不屬于某種蟲害的天敵,但在實際的有機桃園生物防治工作中則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即在釋放這類昆蟲以大程度提升桃園坐果率的同時減輕病蟲害的危害作用。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有機桃園生物防治工作中,桃樹種植人員與相關管理人員可采取多種防治技術有效殺滅桃園病蟲、害蟲,在提升果樹生長質量的同時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徐彩琴.淺談生物防治技術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J].農業機械,2016(03):104-105+107.
[2] 段磊.生物防治技術在有機果園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16(19):118-119.
[3] 周國,任勇攀,趙京嵐,等.三種生物制劑在有機蔬菜菜青蟲防治中的應用及安全性研究[J].北方園藝,2016(20):117-121.
篇5
以往洞口縣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主要實行由縣林業局提供林藥、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鄉鎮負責林業藥械及人工防治等經費。這種方式缺點為:一是耗時,從發現蟲情預報到防治實施,中間要通過部門協調、籌資、組織人力,需要近一個月有時甚至超過一個月,往往在防治時,已蟲滿葉光,耽誤最佳防治時機;二是籌集防治經費困難,由于林農個體意識和防治能力差距較大,出現一片山場中你防我不防、我治他不治、互相觀望和等、靠、看現象,造成交叉感染,錯失最佳防治時期,導致“小災變大災”[5];三是防治人員技術不熟練,機械損壞嚴重,防治效果不理想;四是防治人員本位主義思想嚴重,不按實際發生情況進行防治,不分有無,只要是自己的地方都要防到,既浪費了藥物又污染了環境,造成極大的浪費。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社會化服務工作的嘗試與探索
1防治專業隊的建立
針對上述情況,洞口縣響應國家林業局的號召,2007年,對原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機制實施變革,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隊伍專業化。在原森林消防中隊基礎上組建了首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專業隊,利用火災發生期與病蟲害發生期基本不重疊的特點,做到有火防火,無火防蟲,確保了防治隊伍的穩定。防治專業隊的成立,使我們做到了能及時防治發生的病蟲害,防治設備也由于有熟練人員操作而顯得經久耐用。但由于采用日固定工資制,且沒有一整套的防治效果驗收方法,因此防治不到位的現象時有發生,還存在磨洋工現象,防治成效不是很理想。
2具有法人性質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公司成立及運行機制
為適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需要,探索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社會化、市場化體系建設模式,2009年元月,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專業隊的基礎上成立了洞口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公司,公司擁有職員22名,其中管理人員3名,專業技師2名,作業機手17名。公司成立之初,縣林業局籌措資金30余萬元,購置了22臺煙霧機、彌霧機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器械給予扶持。2010年3月,將洞口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公司注冊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專業公司———洞口縣雪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有限責任公司。至此,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正式走向市場化運作的軌道。防治公司實行經理負責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我縣將每年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任務承包給洞口縣雪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有限責任公司,并簽訂了防治合同書,任務實行包干制??h林業局負責藥物及防治經費籌措,防治公司負責防治機械的保養與維修及防治所用交通、油料及人力費用。承包經營按煙霧、水劑、粉劑等不同防治方式實行不同防治單價。防治后由林業局組織對防治效果進行驗收,按防治成效進行驗收結算。
3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社會化成效
我縣自2007年成立首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專業隊以來,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大幅度下降(見表1),由2006年度防治面積0.59萬hm2下降到2011年的0.12萬hm2,防治經費也由2006年的50多萬元下降到2011年的19.6萬元。五年來,專業防治了馬尾松毛蟲、思茅松毛蟲、云南松毛蟲、竹毒蛾、松茸毒蛾、杉木炭疽病等林業有害生物。特別是對防治突發性林業有害生物災害卓有成效,如2011年我縣8個鄉鎮56個行政村發生了竹毒蛾危害,發生區域主要是村民房前屋后的竹林,嚴重地區竹葉基本吃光,還危及群眾的人身安全與飲用水源,縣林業局森防站接到蟲害情報后,及時做出防治規劃設計并聯系防治公司實施防治,防治公司組織了四支防治小分隊,在10天內,便控制了蟲情,得了群眾的好評。近年來,洞口縣沒有發生大的林業有害生物災害,主要是由于洞口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有限責任公司的快速反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防治及時,從發現蟲情到防治開始只需2~3d;二是防治人員專業化、責任心強,能結合樹種高度、密度,控制施放藥物時間,防治效果比較好;三是節省了防治成本,基本上做到按需防治;同時,由于防治及時,減少了有害生物危害范圍及程度。以往我縣每年的森防費用都要安排60萬元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超過了100萬元,近四年每年防治費用不到20萬元,極大地降低了防治費用,為我縣挽回經濟損失近2000萬元。
洞口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公司可持續經營能力及發展的思考
1公司可持續經營的有利條件
由于防治公司的職員基本由縣森林消防中隊人員組成,職員在防火期發固定工資,非防火期也有基本生活費,因此,防治公司的隊伍基本穩定。林改后,林業有害生物危害區的防治,正在從過去相對集中的集體林地防治到大分散的農戶,經營主體大量增多,加之我縣大部分鄉鎮處于丘陵地區,人口多、人平山林面積少,整個林業收入在家庭總收入中占的比例低,大部分農民還是靠勞務輸出來作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對山林投入積極性不足。所有這些都給防治經費的籌集帶來極大的困難,籌措防治經費費時費力,耽擱防治蟲情的最佳時機。2007年,洞口縣林業局及時向縣委、縣政府匯報并提出了設立森防統籌基金建設性的意見,改以往“誰受災,誰出錢”為“誰受益,誰出錢”。森防統籌基金只能用于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不得挪作他用,森防統籌基金直接從經營單位或經營戶山林收益后的木材銷售收入中提取2~5元/m3(松木5元/m3、杉木2元/m3、楠竹2元/50根)??h委、縣政府通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并征求了廣大群眾的意見,同意設立森防統籌基金,這樣每年可籌得森防基金20萬元左右。2009年8月,又將森防統籌收費項目列入洞口縣人民政府的《服務性收費剛性收費目錄》,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減免。森防統籌基金的設立,保障了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正常運行。
2防治公司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防治公司擁有職員22名,而年營業額一般為15萬元左右,除去防治成本及勞務費支出,利潤較少。公司辦公條件簡陋,機械設備保管室和藥品儲藏室窄小;成立時有煙霧機10臺、彌霧機12臺。經過幾年的使用,燒壞、損壞的不能修復的煙霧機達5臺,彌霧機4臺,保存完好的機械設備已不能完全滿足應急需要。對山高陡坡上的林木因缺乏大型高射程噴霧機器和精準施藥設備感到無能為力,單純靠人工走動,防治效率不高,有時還有不到位的地方,影響了防治效果。防治公司是建立在森防消防中隊的基礎上,整體文化素質較低,擁有大專文化程度的1人,中專文化程度的3人,高中文化程度6人,其他隊員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知識的專業人才沒有。病蟲害防治藥物的采購與施藥技術只能依靠縣森防站技術人員的指導,對防治藥物性能缺乏了解,施藥成效調查不專業,市場開拓能力嚴重欠缺,防治業務僅來自縣森防站,在農業、園林及城市環衛方面拓展的業務尚為空白。由于防治公司的防治服務都是以應急救災和限期除治為主,因此它的營業額是建立在完成防治面積和病蟲害減退率這些數字上,這使公司面臨一個很矛盾問題,第一年防治效果越好,第二年的防治市場越小,有些年份防治甚至趨于零的局面,使公司陷于破產的困境。如防治效果不好,雖然單價方面低一些,但第二年還會給公司帶來更大的收益。2012年,洞口縣雪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公司上交稅費3000元,工商年檢費3000元,加上其他總開支過1萬元,這對剛剛起步的防治公司是個沉重的負擔。
破解制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社會化瓶頸建議
1改革驗收結算方式,以承包的方式替代現有的《防治合同書》制度
當前,防治公司收益是通過實際防治面積來結算的,防治面積越大效益越高,這與我們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目標相違背。因此,我們要改變這種方式,轉為大承包方式,將我縣全部森林承包給一家或幾家防治公司,承包期限5年以上,按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可能性及需要防治的工作量確定承包單價(元/hm2),以成災率、無公害防治率為主要考核標準,達到這個標準,按單價結算給防治公司,沒有達到標準的要按合同條款扣減單價,防治不作為的,中止合同。防治藥物及機械均由防治公司自主采購,這樣既能調動防治公司對自己管轄范圍內的主動監管積極性,又能讓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長期監測預防,促使防治公司走向市場化運作。
2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社會化服務組織納入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建設
按照《綠色湖南建設綱要》要求,到2020年,初步建成山青水秀的生態環境體系、低碳的綠色產業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資源支撐體系、優美舒適的人居環境體系、和諧共生的綠色文化體系和高效運行的綠色管理體系。隨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改善,人們對社會的公共服務需求不單純局限于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公共交通、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建設,對公共環境特別是生態環境建設有了更高的要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們的目標。這些都需要“綠色衛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社會化服務組織的不懈努力。因此,應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社會化服務組織納入社會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中去,國家應給予大力支持。
3爭取上級森防部門資金、設備上的扶持
由于防治公司處于組建初期,底子薄,辦公設施簡陋,防治機械設備過時老化、損耗率大,防治藥物單一,貯備嚴重不足,對新型生物農藥性能了解極少。因此,迫切需要上級主管部門,在防治公司組建初期,在新型防治機械設備、新型生物農藥及防治資金安排上給予支持。
4爭取各級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防治公司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各級政府和工商、稅務、銀行等職能部門,要在林地流轉、登記注冊、稅費減免、融資貸款、產權轉讓上給予優惠[6]。國家林業項目資金要逐步向社會化防治服務組織傾斜,將防治公司列入試點示范項目,促其健康成長。防治公司購買的防治機械應享受上級財政部門給予購買機械補貼,對防治公司的技術咨詢和勞務收入免征所得稅,把防治公司作為經濟組織和法人單位對待,允許申請立項和貸款,確保其健康發展。公益林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應從公益林補助中提取部分用來做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補償。
篇6
前言
紅棗是我國特有的果樹之一,是新疆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項目之一。近年來,隨著巴州棗樹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紅棗已成為巴州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棗樹害螨是新疆棗樹的主要害蟲之一,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趨勢。棗樹害螨主要危害葉片,吸食葉綠素顆粒和細胞液,抑制光合作用,減少養分積累。嚴重時葉片枯黃,造成提早落葉、落果,削弱樹勢,影響紅棗產量和質量。危害新疆棗樹害螨有十余種,主要有葉螨科和癭螨總科,葉螨科害螨主要有截形葉螨、朱砂葉螨、敦煌葉螨土耳其斯坦葉螨、蘋果全爪螨、李始葉螨。其中危害棗樹的優勢害螨是截形葉螨和棗癭螨(種名有待鑒定)。
近年來,隨著棗產業在新疆地區的快速發展,棗樹害螨發生不斷加重。隨著化學藥劑的不斷使用使害螨對傳統化學農藥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導致防效降低。而加大用藥量和噴藥次數,又導致果品和環境污染嚴重,不利于無公害果品的生產。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基礎上,通過對博湖南山棗樹幾種主要害螨系統深入學習、調查研究,以在新疆巴州地區的發生規律和預測預報為基礎,研究棗樹害螨的生物防治技術,同時探索特色林果業產業發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普及林果業適用技術,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進而推動紅棗綠色產品產業的發展。
1 材料與方法
1.1 棗樹害螨發生動態監測
從6月中旬開始,在葉螨發生期,采用5點取樣法隨機定點,每點1株,每5d調查1次,每株在樹冠東、南、西、北、中5個部位隨機抽取5個葉片,共125張葉片,同時調查樹下雜草上的害螨蟲口數,分別統計活動螨量。
1.2 棗樹害螨生物防治
1.2.1 防治材料
石硫合劑、捕食螨(胡瓜鈍綏螨)、苦參堿、藜蘆堿、粘蟲膠、高嶺土、草把等。
1.2.2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棗樹樹干翹起的老樹皮和地表雜草、土縫是害螨、食心蟲等諸多害蟲的越冬場所,因此刮掉老樹皮、清理園內雜草可以破壞有害生物的越冬場所,使其不能正常越冬,降低越冬代蟲口基數。
2月下旬樹干扎塑膜膠帶,涂粘蟲膠,與防護林帶一起處理。3月底-4月上旬安排項目區農戶對棗樹樹干老樹皮、死皮進行刮除工作,降低越冬蟲基數。
9月中旬在葉螨入蟄前,在樹干綁草把、主側枝包扎蟲帶,可誘集大量越冬成螨,冬季解下草把燒掉,予以消滅。
(2)生物防治
?噴施石硫合劑
石硫合劑是一種無機硫制劑,具殺菌、殺蟲和殺螨作用,用石灰、硫磺和水按一定比例熬制而成,其有效成分為多硫化鈣,強堿性,具有滲透和侵蝕病菌細胞及害蟲體壁的能力,能在植物體表面形成一層藥膜起保護作用。用于防治越冬害蟲或病原菌,在植株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施效果最佳。是生產上常用的一種成本低、效果好,對人畜安全的一種廣譜性無機農藥。
在3月下旬至4上旬萌芽前成螨出蜇高峰期噴3~5度石硫合劑一次,能有效的控制棗樹害螨的發生基數,同時能有效的控制棗園其他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項目組指導果農在棗樹萌芽前抓緊時機噴施石硫合劑。
?釋放捕食螨
應用”以螨治螨”為主的生物防治技術,在棗樹上懸掛胡瓜鈍綏螨,防治棗樹害螨。項目組在5月中下旬在項目區范圍內全園每戶、每株棗樹樹干懸掛捕食螨,對棗樹害螨進行防控。
?植物源藥劑防治
根據棗樹害螨的生物學特性和危害特點,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害螨蟲口密度最高,危害最重的時期,使用根據各項目區監測數據并結合園藝場實際情況,于4月29日、6月15日對整個試點示范區使用藜蘆堿、苦參堿等植物源農藥噴施。噴施藥劑為“ 藜蘆堿1000倍+助劑1000倍”,苦參堿6000倍。
2 結果與分析
從圖1中可以看出,棗樹害螨消長動態與棗園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密切相關,且項目區整個生長期害螨的數量都明顯低于對照區。說明項目區所采取的生物防治技術能夠有效的防治害螨。
3 結論
3.1 棗園害螨無害化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組建
本文從棗園生態系統整體出發,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以生態健康棗園為目標,通過采取多種防治技術,以把害螨的種群數量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實現果品生產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增長。本技術打破了傳統的完全依賴農藥進行防治的格局,樹立了新的有害生物防治的觀念,為棗園害螨綜合防控體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對改善棗園生態環境,維護果園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
3.2 長期實施生物防治的棗園與常規防治棗園的差異
以生物防治技術替代常規化學防治方法后,棗園害螨的發生數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害螨危害程度下降,果品和產量有所提高,避免了農藥殘留現象,為果品安全,打造安全健康果品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以實現果品的優質優價和經濟效益的增加。由于采用生物方法防治,減少了化學農藥的防治次數,從而使無害化綜合治理果園的生態系統趨于穩定,天敵的多樣性和豐富度提高,棗園天敵種類、數量有較大的增長,天敵與害蟲的發生發展處在一個動態平衡中,使棗園的生態環境與傳統防治管理的棗園的生態環境相比有較大改善,而在常規防治園,采取定期、多次用藥的方法防治害蟲,破壞了棗園生態系生物群落的食物網結構,降低了天敵的多樣性和豐富度。
通過棗樹害螨生物防治技術的示范與推廣,增強了當地農民害蟲生物防治、環境保護的意識,提高了當地棗園害螨生物防治技術水平,推動了棗產業優質高效發展。此外,通過提高果品品質、提升品牌名氣,可促進果品銷售市場進一步拓展,將會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篇7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科學防控、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防治方針,全面加強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防控體系建設,強化行政執法和行業管理,突出抓好美國白蛾監控工作及重點區域林業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嚴防外來有害生物入侵,保護我市生態安全,促進生態環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目標任務: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控制在4.5‰以下,無公害防治率達到84%以上,監測預報準確率達到82%以上,產地檢疫率達到96%以上。
二、重點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抓好重點林業有害生物防治
加強對我市窗口地帶和重點生態區域林業有害生物進行防治,確保生態景觀不受破壞。對我市主要林業有害生物松毛蟲、天幕毛蟲、落葉松鞘蛾、葉蜂、鼠害及時進行防治。
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要繼續推行“限期防治通知書”制度,針對主要林業有害生物,及早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案,并做到防前有作業設計,防后有效果調查。在防治方法上,要大力推廣仿生、植物源藥劑及生物天敵的應用技術,保護環境,實現災害的可持續控制。
在防治形式上要做到跨區域的協同聯動,統一行動。防治組織上要探討行之有效的防治模式,鼓勵和引導成立防治專業隊、防治服務公司參與承包防治。森防部門要做好測報、防治技術方案的制定、作業監理和防治效果檢查驗收工作。
為了確保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將目標任務層層分解。加大檢查考核的力度,把各項目標任務量化賦分,并以此為依據深入考查各項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根據得分情況進行排隊,并通報全市。
(二)加強防控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繼續抓好《突發有害生物事件應急預案》的落實,完善應急組織體系建設,建立應急防控機制;加強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積極做好測報點、標準站、藥劑藥械庫建設工作,提高對突發林業有害生物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抓好檢疫除害處理系統、應急防控系統、信息傳輸處理系統、天敵繁育場等項目建設。
(三)加強監測預報,提高災害預警能力
加大利用誘蟲燈、性誘劑、植物性引誘劑等蟲情測報技術的推廣力度。加強對預測預報工作的管理,充分發揮國家級、省級中心測報點監測功能,及時、準確上報各種監測數據,準確病蟲情預報,不斷提高災害預警能力,為科學防治提供依據。協同氣象部門,面向社會及時林業有害生物警示信息和宏觀預測。
對美國白蛾的監控工作,根據我市《20*年度美國白蛾防控實施方案》,在涿鹿縣、懷來縣、赤城縣、宣化縣和宣化區五個重點監控區設立美國白蛾監測點34個。每個監測點懸掛誘蟲燈1臺,安排蟲情調查員進行監測。監控區的各縣區要在主要地段設立美國白蛾監測點,配備蟲情調查員,隨時關注有無美國白蛾的發生。在美國白蛾的發生季節實行值帶班制度和日報告制度。嚴格督查管理,確保各項防治措施落到實處。
(四)強化檢疫執法,嚴防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傳播
按照《植物檢疫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規范調運檢疫程序,杜絕只開證不檢疫現象,重點搞好林木種子、苗木、木材、花卉等森林植物及產品的調運檢疫,完善《檢疫要求書》制度,防止林業有害生物隨林產品調運擴散蔓延,確保林業生產安全。南方冰雪災害造成大面積林木折倒,為嚴防疫區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隨清理采伐林木外銷造成疫情傳播,各縣森檢部門要嚴格調運檢疫和復檢,嚴防松材線蟲病等危險性林業有害生物傳入我市。加大苗木的產地檢疫和復檢力度,從嚴把關,未經檢疫的苗木不能用于造林。在造林工程結算時,沒有檢疫證書的不預結算苗木費。
(五)加強森防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的整體素質
各縣區要建立起獨立的森防機構,配備專職人員從事森防工作。在硬件設施上要按照國家林業局制定的標準站建設標準進行建設。在人員安排上要把那些思路清晰、業務過硬、工作積極主動的人員調整到森防崗位上來。鼓勵技術人員積極參加培訓或進修學習,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務于森防事業。
篇8
關鍵詞:農業害蟲 生物防治 天敵 寄生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2(a)-0142-01
在農業生產中,經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外界自然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固然不容忽視,各種各樣的農業害蟲對其巨大影響也是極其巨大的。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中生物性災害種類多、分布廣、突發性強,對農業生產威脅極大??v觀我國農業生產的歷史,農業害蟲以危害糧食對人類威脅最大,其中以東亞飛蝗危害嚴重?;葹?、水災和旱災被稱為我國農業上三大災難。據統計,我國自1973年至1989年間平均每年因病蟲危害損失糧食91.7億公斤,損失棉花1429萬擔,其損失是十分驚人的。由此可見農業害蟲是農業發展中的巨大阻力。
農業害蟲的生物防治是研究利用天敵治理害蟲的理論和實踐。是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謝產物來控制有害動、植物種群或減輕其危害程度的方法。本文就此加以討論。
生物防治的特點是無污染,不形成抗性,對人畜安全。保證了對于環境近乎“零污染”,降低了農業害蟲在藥物影響下逐漸選擇適應增強抗藥性的可能,同時保證了對人畜的安全性,不破壞食物鏈,有利于農業生態系統向更穩定的方向發展。
農業害蟲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和利用其他有益動物防治害蟲等。
1 以蟲治蟲
以蟲治蟲就是利用天敵昆蟲防治害蟲,其中主要包括寄生蠅和寄生蜂的利用。利用天敵昆蟲是生物防治應用最多、最廣的方法。按天敵昆蟲取食的方式可以分為兩大類,即捕食性天敵和寄生性天敵。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蟲大都屬于半翅目、脈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及雙翅目。效果非??捎^,完全利用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關系,幾乎沒有任何不利影響。
1.1 捕食性天敵
捕食性天敵種類繁多,效果較好。常利用的有蟑螂、蜻蜒、胡蜂、步甲、食蚜蠅、食蟲蝽象、瓢蟲、草蛉、食蟲虻以及捕食螨類等,它們大多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害蟲以供其自身需求。每種害蟲都可被數十種乃至上百種天敵昆蟲侵害。這類捕食性天敵對于控制害蟲的效果非常明顯。
1.2 寄生性天敵
寄生性天敵通常在繁殖幼蟲時將幼蟲產于害蟲體內。幼蟲生長發育過程中以宿主的體液和內部器官為食供自身生長所需,最終導致宿主害蟲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蠅。
寄生蜂是專門寄生于其他害蟲體內的蜂類。目前已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松毛蟲、玉米螟、棉鈴蟲、大豆食心蟲、豆小夜蛾、稻苞蟲、豆莢螟、豆天蛾、蘋果小卷葉蛾等害蟲都可作為其宿主。被寄生的害蟲或害蟲的卵通常都不能完成生長發育,全部中途死亡。
寄生蠅是營寄生性生活的蠅類。它不同于寄生蜂,有的種類可以將卵產于植物中,隨著害蟲取食進入其消化道,從而寄生宿主。寄生蠅大多以鱗翅目害蟲為宿主。
2 以菌治蟲
以菌治蟲就是利用害蟲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細菌、病毒等)防治農業害蟲,其中以細菌和真菌應用最廣。它的特點是劑量小,微生物繁殖快,無污染,目前也已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應用。但缺點是有時見效慢,需要一定的反應周期。此外有些病毒類微生物可以使害蟲種群產生流行疾病,達到長期控制的效果。昆蟲的致病微生物中多數不污染環境,對人畜無害,形成一定制劑后,可像化學農藥一樣噴撤,所以常被稱為微生物農藥,以達到以菌治蟲的目的。
應用較廣的殺蟲細菌有蘇云金桿菌、松毛蟲桿菌、青蟲菌等芽孢桿菌一類,這類殺蟲細菌對鱗翅目的害蟲有極大的毒殺作用,對人畜卻無毒,不會污染環境。真菌中有許多種類可以寄生到害蟲體內。農業生產中應用比較普遍的有白僵菌和綠僵菌,靠分生孢子接觸蟲體表皮,在適宜條件下萌發,生出芽管,穿透表皮進入蟲體,大量繁殖并分泌代謝產物有毒的僵菌索,2~3天后昆蟲死亡。蟲體內水分被吸干,導致蟲尸僵直。害蟲的病原病毒防治雖然研究起步比較晚,但由于它的特殊性和生產具有的重要意義,發展卻很快。治蟲病毒中桿狀病毒被認為是最有應用價值的。治蟲病毒一般由害蟲口眼處感染,少數也有可能由宿主傷口或者寄生類天敵產卵留下來的開口處感染。這些病毒大多寄生在鱗翅目或膜翅目的幼蟲中,被寄生的害蟲表現為食欲不振,行動遲緩,死亡前通常爬向植物高出,腹足緊緊抓住植物體。蟲尸體軟,體壁易破。病毒防治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使幼蟲感染死亡,成蟲可以攜帶病毒但不致死。而且病毒防治具有專一性,就是說通常只寄生一種害蟲,或者極少數的親緣關系比較接近的害蟲才可以被寄生。也正是因此,保證了病毒殺蟲的安全性。
3 利用其他有益動物防治害蟲
除了捕食性和寄生性的昆蟲天敵外,還有許多其他動物可用于農業害蟲的生物防治。主要為食蟲的脊椎動物和捕食性節肢動物兩大類。包括鳥類天敵如山雀、灰喜雀、啄木鳥等,可以捕食不同蟲態的害蟲。節肢動物中除了捕食性天敵的瓢蟲、螳螂等昆蟲外,還有蜘蛛和螨類。其他天敵如黃鼬、青蛙、蟾蜍等,都對控制農業害蟲的數量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除此之外,害蟲的生物防治還有許多其他的內容。有的方法可能不能起到殺害的作用,卻可以達到控制的目的。例如昆蟲的激素、體液等昆蟲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的利用。利用害蟲的性激素可以誘集異性害蟲從而進行捕殺。使用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以干擾雌蟲和雄蟲的,使害蟲數量下降。也可應用性激素在有害生物種群監測作用估算某個地區害蟲的數量。此外還可以在一個區域中使用保幼激素,使未成熟的有害生物不能變成正常、可以繁殖的成體來減少有害生物數量。另外還有一些生物藥劑,通過播撒接觸到害蟲的表皮。這類生物藥劑可以改變昆蟲表皮幾丁質外骨骼的結構,從而使害蟲不能進行正常的蛻皮,最終死亡。
參考文獻
[1] 古德祥,張古忍,張潤杰,等.中國南方害蟲生物防治50周年回顧[J].昆蟲學報,2000,3.
篇9
關鍵詞:白蠟吉??;防治方法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09.047
白蠟吉?。ˋ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如圖所示)又名花曲柳窄吉丁,英文名Emerald Ash Borer(EAB),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科(Buprestidae),主要為害白蠟屬(Fraxinus)樹木,該屬植物約60多種,多數分布于北半球暖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在我國有27種該屬植物,東北地區主要是三生的水曲柳。水曲柳是古老的殘遺植物,對于研究第三紀植物區系及第四紀冰川期氣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意義,另外因其材質堅韌,紋理美觀,成為東北和華北地區珍貴的用材樹種。目前,成材的水曲柳數量日趨減少,屬漸危種,已列入我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引起了關注,現在在東北及華北地區適宜地點已開始進行大面積引種栽培。通過調查,已查明的白蠟吉丁敏感寄主,主要有美國白蠟、白蠟、水曲柳、花曲柳、絨毛白蠟、黑白蠟樹、美國紅q、洋白蠟等。白蠟吉丁初始分布區為亞洲部分國家(中國、日本、朝鮮、蒙古國)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北和華北地區,另外在臺灣等地也有發生。2002年該蟲傳入北美,如美國的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等,已在當地大面積暴發成災,對當地的白蠟屬植物造成嚴重危害。
目前,防治白蠟吉丁的方法如下:
1營林防治
對于為害嚴重無法保留的被害樹木,應及時進行采伐,并集中進行剝皮后火燒或水浸處理,以絕蟲源。對為害較輕可以進行防治的樹木,應加強養護,通過增強樹勢來提高抗蟲能力,并結合其他防治方法進行救治。在綠化造園時,合理種植樹種,促進其盡早郁閉和隔絕蟲害來源。
2物理防治
利用白蠟吉丁假死性特點,在成蟲不活躍時段,如清晨或傍晚振落成蟲進行人工采集捕殺。
3化學防治
根據白蠟吉丁生物學特性,于4月上旬幼蟲活動時,在樹干基部鉆孔定量注入內吸性殺蟲劑,藥量根據樹木的胸徑大小決定。5 月上中旬成蟲羽化前,用無公害內吸劑噴干封殺即將出孔的成蟲。成蟲羽化期可噴灑無公害農藥進行毒殺。
4生物防治
篇10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諸多學者對林業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業有害生物的傳播途徑、危害形式、預防治理措施、生態經濟評價及其法律政策制訂等方面,這些研究成果對開展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護當地森林資源,推動區域林業生態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
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性預防治理實用技術體系,無法形成獨立完整的立體防治網絡,難以實現對林業有害生物的持續監控和有效治理,無法滿足生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國林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2林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體系構建
針對林業有害生物傳播途徑、傳播機制、發生發展的特點,制訂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才能使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實施好、落實好,從而達到預防與治理相結合,發揮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預警機制建設
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必須堅持“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方針,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對通報發現有疫情的區域,應全面調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無公害處理,防止疫情擴散;同時,加強對疫區苗木的監管,嚴控從疫區調運苗木,加大對苗木的檢疫檢查力度,杜絕疫病向外傳播。加強對隸屬不同區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調運的檢疫檢查力度,特別是應加強對外貿進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來有害生物的檢疫檢查力度,對檢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應就地封存,盡快查明傳播源后做無害化處理,并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相關情況,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因此,加強植物檢疫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植物檢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業苗木檢疫檢測為主、進出口檢測檢疫為輔的聯合防御體系,實現共建共防,聯合預警。
2.2干群聯動機制建設
目前,我國造林類型種類繁多,分布范圍廣,造林面積大且較為零散,伴隨而來的森林有害生物種類和數量也呈現復雜多變的態勢,加之防治經費有限,專門從事林業工作的人員相對缺乏,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任務十分繁重,導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當前森林經營管理權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條件下,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林農參與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對提升營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農的收入、縮減投入產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調動群眾的參與積極性,彰顯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群控群防,干群聯動,對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敗至關重要。
2.3生物防治技術體系建設
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銷毀外,還可以利用誘捕器、黑光燈誘殺等對成蟲進行誘捕,利用化學試劑進行藥物毒殺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根據有害生物特性選擇適用的生物防治技術,如推廣使用對有益生物和生態環境影響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蟲生長調節劑等生物制劑、仿生制劑等。根據對有害生物的系統分析研究,在系統評估論證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地引進、釋放天敵,充分發揮天敵對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嚙小蜂防治美國白蛾、楊扇舟蛾、楊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臘甲紅脂大小蠹等[9]。此外,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適時將遺傳生物工程和基因技術應用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學捕殺及誘捕措施,生物防治技術具有投入少、無公害、無污染等諸多優勢,而且也有利于保護林業生態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術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對促進今后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2.4實用技術應用與開發
應對林業有害生物的損害,除強化對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學或者物理的方法將有害生物消滅,達到保護林業資源的目的外,更為直接科學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續抗性作用,即通過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蟲的林分結構,或通過加強森林撫育管理,將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補償和誘導抗性等調整到最佳狀態。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內,均勻套種山蒼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預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葉斑病及毒蛾的發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潛在利用價值,變廢為寶,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態經濟允許的范圍內,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如云南云縣、貴州關嶺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莖澤蘭通過“脫毒、脫苦、脫臭”處理,變成優質飼料,一方面,提升了群眾防治有害生物紫莖澤蘭的自覺性和推動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莖澤蘭的蔓延,保護區域生態經濟;另一方面,為當地畜牧業提供了廉價的飼料來源,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畜牧業的發展。
2.5獎懲機制建設
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與治理,應堅持“獎懲并存,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政策,決不能顧此失彼。為遏制林業有害生物的入侵和傳播,除林業檢測檢疫人員恪守職責、嚴格執法外,應通過立法或建立風險基金的方式予以規避,以減少林業有害生物傳播發生的機率。為調動廣大干部群眾參與治理林業有害生物的積極性,應建立健全必要的獎勵機制,激發人們參與的熱情,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使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實處,使之發揮最大的防控效果,進而推動林業生態工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