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國民經濟規劃范文

時間:2024-02-04 18:26: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十四五國民經濟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十四五國民經濟規劃

篇1

一、“十一五”發展基本估價

(一)發展成就

“十一五”期間,面對冰凍災害、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和區劃調整的特殊時期,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總攬,以“融城強縣”發展戰略為指導,全面推進“工業興縣、城鄉統籌”發展方針,主動轉變發展方式,實現了望城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初步判斷,“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可望全面或超額完成,為“十二五”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經濟總量快速擴張,競爭實力大幅攀升。,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230億元(預計數,下同),是的2.8倍,年均增長16.2%,超過規劃目標1.2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突破21億元,是的4.1倍,年均增長31%,超過規劃目標11個百分點??h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在全國排名快速攀升,由的第170位躍升到的第92位,成功實現“躋身全國百強縣”的宏偉目標。

2、工業經濟迅猛發展,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全縣工業總產值達390億元,是的4.6倍,年均增長32.6%,超過規劃目標9.6個百分點,形成了以食品醫藥、有色新材料、機械制造為主導的優勢產業。在“工業興縣、園區興工”發展方針的指導下,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8.7:69.5:21.8,其中一、三產業比重分別下降9.2和4.2個百分點,二產業比重上升13.4個百分點,經濟結構不斷優化。

3、農業基礎夯實鞏固,綜合效益穩步提高。,全縣農業總產值達38億元,年均增長7.5%,超過規劃目標1.5個百分點。五年累計投入農業基本建設資金30多億元,改善了大批農業水利設施,改造了一批基本農田,建立了多個蔬菜種植基地,農業基礎夯實鞏固;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蓬勃發展,集體土地流轉有序推進,農業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引進了一批大中型農業項目,特種水產養殖和休閑農業迅猛發展,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示范性、帶動性作用逐步顯現,農業綜合效益穩步提高。

4、投資規模持續加大,發展優勢明顯提升。,全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30億元,是的4.5倍,年均增長34.9%,超過規劃目標23.9個百分點,五年累計完成投資780億元。在投資的帶動下,全縣形成了以雷鋒大道、金星大道、長湘公路、金洲大道、瀟湘大道北延線等融城主干道為骨架,縣鄉公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城鎮規模持續擴張,縣城品位不斷提升;水利基礎夯實鞏固,防洪抗災能力顯著提高;城鄉電網改造基本完成,供電質量大為改善;郵電通訊、給排水等其他基礎設施也逐步完善,再加上京珠西線、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石長鐵路等重點工程的啟動建設,我縣的發展優勢明顯提升。

5、發展階段實現跨越,發展后勁顯著增強。隨著大批產業項目的引進投產,發展類型正在由投資拉動型向產業支撐型轉變;經過多年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注重科技進步,發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尤其是區域發展實現了由“融城”到“建城”的歷史性跨越。與此同時,縣經開區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丁字物流園大規模投入建設,長沙電廠、晟通科技、金龍銅業、亞華乳業、澳優乳品、雪津啤酒和中航起落架、湘船重工、有色控股等大中型工業項目成功落戶或建成投產,和記黃埔、恒大名都、聯城國際、深圳南山等房地產項目相繼開發建設,我縣的發展后勁顯著增強。

6、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740元,年均增長14.1%和18.3%,分別超過規劃目標3.1和6.3個百分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億元,是的2倍,年均增長15.4%,超過規劃目標0.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住房條件不斷改善,現代消費品大量進入普通家庭,人民生活大為改善。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計生工作成效顯著,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科技事業不斷進步,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群眾享受到了更多的改革發展成果。

(二)發展經驗

綜觀“十一五”時期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主要得益于六個成功經驗:一是始終堅持融城強縣,統領全縣發展;二是始終堅持工業興縣,突出

發展工業經濟,帶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三是始終堅持項目帶動,突出抓好重大項目建設,以項目建設的大力度帶動縣域經濟的大發展;四是始終堅持借力發展,狠抓招商引資,不斷借智借腦,借外力助推經濟發展;五是始終堅持改善民生,注重社會建設,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六是始終堅環境優先,把環境轉化為生產力、競爭力,為縣域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三)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縣經濟社會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仍不夠大,主導產業不夠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第三產業尤其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偏低,農業基礎依然薄弱,城市化進程還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等。

二、“十二五”發展環境分析

(一)“十二五”發展的宏觀環境

“十二五”時期將整體處于后危機時代,我國轉型與調整的壓力持續加大,我們面臨以大調整、大變革促進大發展的宏觀環境。一是宏觀經濟發展轉型調整。全球產業、金融、貿易等體系面臨深度調整,培育新興產業成為各國推動經濟復蘇的焦點??茖W發展成為我國“十二五”的發展主題,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成為“十二五”最為緊迫的任務,國家將致力于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二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提速。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以城市圈、城市群、經濟區等形式,突破城際邊界,在更廣范圍、更寬領域優化配置資源,長株潭城市群將成為支撐我國“第二道經濟發展長城”建設的戰略支點之一。三是兩型社會建設進程加快。“十二五”時期是大河西先導區建設的關鍵期,兩型社會建設范圍將由起步區向核心區拓展,試驗內容將從基礎設施與產業工程向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邁進,望城開始站在更高、更新的位置建設現代化的城市新區,將成為支撐省會發展的新增長點,建設現代生態新城的新亮點。四是長沙邁開城市國際化步伐。隨著長沙國際化城市建設戰略的實施,“沿江建設、跨江發展”戰略的布局,長沙中心城市的作用更加突顯,將為望城新區建設、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十二五”所處的階段特征

“十二五”期間,望城發展將處于歷史上最重要的“以轉型促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這一轉型將以縣域向城區的區域空間與發展模式轉型為核心,包括發展方式、產業結構和社會發展等多維度的立體轉型。綜合考慮各因素,“十二五”時期,望城經濟社會發展將呈現以下階段性特征:一是處于工業化中期,進入產業轉型升級與高端化發展、工業與現代服務業協調推進的新階段;二是處于城市化“黃金發展期”,進入新型城市化與城鄉一體化同步快速推進的新階段,進入以沿江開發為主攻方向的濱江時代,望城成為城市副中心的格局將基本形成;三是兩型社會建設提速,進入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的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推進的攻堅階段;四是社會發展轉型加快,社會矛盾多元演化,公共產品和需求明顯擴大,民主法治建設、社會公平正義受關注程度顯著提高,社會建設全面進入發展型階段。

(三)“十二五”期間的發展動力

受經濟外向度低的影響,“十二五”期間望城的發展動力依然主要靠投資和消費的雙驅動,但發展方式將轉變到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創新發展的軌道上,發展區域將轉向到新區建設和“一江兩岸”、互動發展、統籌協調的發展路子上??偟膩碚f,望城加快發展具備諸多動力:一是工業化和城市化雙驅動,將為望城擴大消費需求、發展現代服務業迎來“黃金期”;二是產業革命和產業轉移雙推進,將為望城壯大優勢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拓展新空間;三是濱江時代和高鐵時代雙疊加,將進一步放大望城的區位優勢,更加有利于望城生態優勢的發揮;四是新區建設和園區發展雙融合,將為望城“十二五”期間的快速發展提供內在動力。五是中部崛起和兩型社會雙戰略,將為望城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區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四)“十二五”面臨的諸多挑戰

一是發展理念需進一步創新。進入城區建設的嶄新階段,迫切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危機意識、憂患意識和競爭意識,切實轉變縣域經濟發展觀念,大力提高城市經濟認識,以全球視野、“兩型”理念、都市標準,高起點、大手筆推進新區建設,精心打造大河西乃至省會的新地標。二是發展方式需進一步轉變。要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同步快速推進;要轉變發展模式,協同推進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實現產業發展的雙輪驅動;要轉變發展形式,注重提高發展質量,突出循環發展、綠色發展、兩型發展。三是發展機制需進一步突破。要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只要是有利于建立兩型社會的體制機制,有利于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機制,有利于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社會管理制度,就要大膽試驗,率先突破。四是第三產業需大幅度提升。人氣不旺是第三產業發展不快的根本原因,必須打通進出通道和過江通道,以基礎設施建設來帶動人氣;必須構筑江湖美景、田園風光和山水洲城,以宜居環境來凝聚人氣;必須發展商貿物流、旅游休閑等現代服務業,以三產發展來提升人氣,促進第三產業比重的大幅提升。

三、“十二五”發展總體構想

(一)總體要求

“十二五”時期,望城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改善民生為根本,大力實施“建設新城、強工興園、城鄉一體”發展方針,不斷優化“一核、兩帶、三區”發展布局,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農業現代化,為“打造濱水新城區、建設幸福新望城”而努力奮斗!

(二)戰略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征地拆遷、項目建設、招商引資等工作中,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謀求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人的精神滿足與社會進步同步,讓人民群眾勞動得更加體面,生活得更有尊嚴。

——堅持創新驅動。圍繞轉變發展方式和建設“兩型社會”,不斷完善創新主體動力機制、資源配置機制、激勵機制和管理體制。依托省會長沙豐富的科教資源,突出抓好創新體系建設、平臺打造和人才引進,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產業技術支撐,形成科教競爭優勢。大力倡導敢為人先、善于創新、勇于競爭、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文化,進一步激發全縣上下創新創造活力,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以社會體制創新推動社會發展轉型,加快建設創新型望城。

——堅持統籌發展。統籌推進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建立健全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長效機制,不斷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把“調結構”作為“轉方式”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進一步提高工業化水平,加快城市化進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由低端向高端、由不合理不協調向統籌協調轉變。妥善處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各層面、各環節、各領域之間的關系,促進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改革發展穩定相協調。

——堅持“兩型”引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進國家級生態縣創建,以對歷史、對人民、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好望城的生態環境,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把“兩型”理念貫徹到生產、建設、流通和消費的各個領域,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堅持把不上高能耗高污染企業、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作為抓發展、上項目的底線,降低資源消

耗,減少污染排放,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文明、綠色發展之路。(三)主要目標

“十二五”期間,望城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實現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兩型建設、基礎設施、社會建設和人民生活等“六大跨越”,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發展大跨越。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適當考慮物價因素,2015年達600億元以上;三次產業結構比為6:54:40,第三產業比重大幅提升,產業結構更加合理;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31%,2015年達80億元以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8%,2015年達1300億元以上,其中規模工業產值1100億元以上;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800億元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0%,2015年達100億元以上。

——城市建設大跨越。全面推進新區開發,力爭到2015年形成30萬城市人口的規模,到2020年形成50萬城市人口的規模,把新區建設成具有文化品位、時尚氣息、風貌獨特的現代生態城區。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至2015年建城區面積達100平方公里以上,城鎮化率達55%以上,形成以新區為龍頭、以重點鎮和特色鎮為節點的網絡化城鎮體系。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構建定位明確、產業聯動、設施健全的城鄉互動發展體系,基本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兩型建設大跨越。資源節約充分體現。到2015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9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80%以上,二氧化碳、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實現靜態削減18%,單位gdp能耗、水耗分別控制在0.7噸標準煤/萬元、140立方米/萬元以內。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強,!化生態控制功能,合理利用自然山體、水體,切實保護濕地、綠地、林地,到2015年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保持在93%以上,城市污水處理率達100%,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60%以上,建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

——基礎設施大跨越。加快建設鐵路輕軌、快速干道、過江通道、港口碼頭,構建鐵路交通,拓展城際交通,完善內部交通,提升水路交通,形成陸路暢通無阻、水道充分利用、網絡化、大容量的綜合交通體系,全方位縮短對內對外時空距離。實施通暢工程、品質工程、安居工程和文明工程,建設具有國際水準、時代氣息、代表望城形象的標志性建筑,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完善水、電、路、燃氣、通信、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和商業、文體、休閑等市政設施,顯著增強城市綜合服務功能。

——社會建設大跨越。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覆蓋率達100%,基本實現城鄉居民人人享有社會保障;高水平、高質量普及十五年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5%;推進科技公共服務和創新平臺建設,加快科技創新;健全醫療服務體系,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和應急醫療救治體系不斷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萬個,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 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

——人民生活大跨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4%以上,到2015年達40000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8%以上,到2015年達24000元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分別達39和45平方米,基本解決老百姓住房問題。以滿足人的全面需求為目標,完善設施配套,提高綜合服務水平,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切實增強居民安全感、幸福感。

(四)空間布局

1、總體布局

立足現有基礎,優化空間布局,突出“一核”,開發“兩帶”,打造“三區”,實現科學跨越發展。突出“一核”,即打造核心新城區,重點建設新區起步區,大力發展綜合商務、文化創意、現代金融、星級酒店、濱水房產,打造城市綜合體和總部經濟;改造提升縣城區域,向東拓展至湘江西岸,打造以斑馬湖為“綠心”的城市景觀,構建功能完備的城市商圈;著力建設物流樞紐城,打造大河西綜合交通樞紐門戶和現代新型生產力服務中心,構建“品”字型組團式城市建設與發展格局。開發“兩帶”,即開發建設湘江生態經濟帶和金洲大道新農村示范帶。湘江生態經濟帶以瀟湘大道和湘江大道北延為契機,加快湘江兩岸自然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全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岸線經濟和城市建設的新亮點。金洲大道新農村示范帶以金洲大道沿線的秀美風光為依托,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旅游休閑等,使之成為展示湖南農村風貌的新名片。打造“三區”,即打造特色鮮明而又緊密聯系的高星經濟區、河東經濟區、大眾垸經濟區。高星經濟區以望城經開區為依托,發展有色新材料、先進制造、食品加工等新型工業和與之配套的生產生活業。河東經濟區以長湘公路和湘江大道為依托,以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丁字物流園為重點,發展精細化工、倉儲物流和能源產業。大眾垸經濟區以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依托,以高喬大道為軸線,加快推進百里水產走廊建設,發展高效農業、都市農業和休閑農業,打造全省一流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努力實現由傳統農業生產區向都市生活配套區的轉變。

2、城鎮布局

結合長沙市總體規劃,按照“一江兩岸、一核多點、西主東強、南融北通”的思路和“結構有序、功能互補、整體優化、共建共享”的原則,打造“一核心、多亮點”的空間形態。一核心,即以新區為核心,“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起步區;多亮點,即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精心打造一批工業經濟強鎮、商貿物流新鎮、旅游文化名鎮、生態風情小鎮,構建開放式、組團化、生態型城鎮發展格局,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3、產業布局

—— 三產業布局。商貿物流業,重點在新區建設中央商務區,加快以斑馬湖、月亮島為中心的核心商圈建設,建設大河西物流樞紐城;房地產業,重點在湘江兩岸、城區部分和風景秀美的山體旁建設精品樓盤,打造高端生態居住區;文化創意業,重點開發“一江兩岸三鎮四島”;現代金融業,重點在新區建設金融后援服務中心,大力引進商業銀行等多元化金融機構在新區布點;同時,在新區打造城市綜合體,在黃金建設河西高鐵新城,并積極發展中介服務業和社區

服務業等?!?二產業布局。重點建設“一區三基地”,即以望城經開區為龍頭,開發建設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丁字物流基地、烏山創業富民基地等,努力打造重點突出、多點支撐、互動發展、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體系。

—— 一產業布局。重點建設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打造“一園、兩帶、三基地”。一園,即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兩帶,即百里名優水產養殖帶、都市休閑旅游農業帶;三基地,即商品蔬菜種植基地、高檔優質稻種植基地和花卉苗木種植基地。

四、“十二五”發展重點與戰略舉措

“十二五”期間,緊緊圍繞“建新區、打基礎、強產業、謀福祉”四大戰略重點,大力推進生態城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民生四大工程,著力打造“生態望城”、“開放望城”、“實力望城”和“幸福望城”。

(一)建新區,即大力推進以新區建設為重點的生態城區建設工程,打造“生態望城”

建設濱水新區。立足“以人為本、兩型引領、國際品質、文化提升、江城一體”的發展理念,體現新型城市“環境優美、社會公正、城鄉一體”的核心思想,以世界眼光、國際水準、現念,高標準做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起步區城市設計。創新融資方式和開發模式,建設“四縱五橫”骨干道路,同步完善公共服務和生活配套設施,打造獨具特色的濱水生態景觀,使湘江風光與現代城市融為一體,實現起步區城區基本建成、核心區骨架基本完善,規劃區格局基本成型。同時,打造新區產業支撐。大澤湖起步區重點發展商務會展、總部辦公、高端生態住宅、娛樂休閑產業,著力打造長株潭地標性城市綜合體。斑馬湖起步區大力引進商貿流通、賓館酒店、金融保險、度假培訓等業態,著力打造生態型、高經濟附加值的城市商業圈。谷山生態居住區突出生態公園建設,著力打造長沙新的高端生態居住區。

推進城鄉一體。建立健全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長效機制,著力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和管理體制六個一體化建設,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逐步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順應現有的地貌和生態,加快城鎮建設,注重提高城鎮產業支撐功能,全面提升城鎮的要素吸附力、資源轉化力和內生增長力,不斷提高城鎮品位,切實改善城鎮環境。推進村莊整治工作,繼續推進農村道路暢通、安全飲水、電網改造、環境整治工程,加強農村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基礎條件。促進農村危舊房改造,逐步消除農村危舊房;推動中心集鎮和農民新村建設,使其成為集中、寬敞、舒適、方便的農村新型社區;彰顯地域建筑風格,建設具有望城特色的湖湘新居。

改善生態環境。強化生態控制功能,合理利用自然山體、水體,切實保護濕地、綠地、林地,形成城市、林業、農田、濕地、流域等五大生態系統,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以美化人居環境為目標,加強道路兩廂綠化,建設城區公園,增加綠地總量,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城市綠化體系。開發谷山、烏山、書堂山、黑麋峰四大森林公園,建設湘江、溈水、八曲河、馬橋河四條景觀軸,打造斑馬湖、大澤湖兩大核心景區,美化月亮島、蔡家洲、香爐洲、馮家洲四大生態綠島,建成斑馬湖濕地景觀與生態休閑區、大澤湖城市生態濕地公園、月亮島美猴王主題公園等,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生態休閑之都,形成水網交織、山環水繞的濱水花園之城。

(二)打基礎,即大力推進以交通為先導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打造“開放望城”

加快開放式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加快構建鐵路軌道交通,大幅拓展周邊城際交通,全面完善同城內部交通,迅速提高水路交通能力,形成陸路暢通無阻、水道充分利用、多種交通方式協調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協調配合建設好長潭城際鐵路、長岳城際鐵路、長益常城際鐵路、石長鐵路復線和地鐵5號線,升級改造望城火車站,構建鐵路軌道交通??焖偻七M京珠西線、黃橋大道、瀟湘大道北延線建設,規劃建設好g319、北橫線、湘江大道北延線、芙蓉北大道、先導區連接線等交通干道,拓展周邊城際交通。大力建設新區路網、雷鋒北大道拓改、星城大道、望城大道等內部交通,規劃建設丁白大橋、香爐洲隧道等過江通道,實現東西互動發展,并完善與京珠西線、黃橋大道等干線公路的互通連接線建設,連通城際城內主干道,完善同城內部交通;規劃建設銅官、靖港、游艇碼頭等港口碼頭,升級改造望城碼頭,打造湘江黃金水道,提高水路交通能力。

打造開放式大河西綜合交通樞紐。抓住長潭、長岳、長益常等城際鐵路在望城黃金鎮交匯,黃金站將成為城際鐵路網絡的重要樞紐的機遇,高起點、高標準的規劃建設鐵路綜合交通樞紐黃金站,建設與之配套的公路網絡,整合、梳理城際輕軌、高鐵、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的銜接和換乘,把黃金站打造成以高鐵為基礎,城際輕軌、高速公路、快速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一體化的河西地區綜合型交通樞紐門戶。同時,適應“跨江發展、沿江建設”的要求,逐步建設完善“一江兩岸”防洪景觀工程,加快建設湘江長沙綜合樞紐工程,把望城建設成為大河西地區最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構筑開放式發展格局。一方面,不斷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提升招商引資質量,積極采取產業鏈招商、增資擴股等引資方式,圍繞優勢產業發展、產業鏈條延伸、產業結構升級等,重點引進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符合“兩型”要求的項目,重點引進世界知名企業、品牌和戰略投資者,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本土企業和自主品牌,提高參與對外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水平。另一方面,不斷完善配套基礎設施。積極推進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代表的環?;A設施建設,以江河湖泊治理為代表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望城自來水廠改擴建為代表的供水基礎設施建設,以義務教育合格學校為代表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以縣人民醫院為代表的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以雷鋒全民健身中心為代表的群眾文體基礎設施建設,并加強電力、通信、燃氣、市政等其他基礎設施建設,搞好完善配套,提高區域開放層次。

(三)強產業,即大力推進以“兩型產業”為主導的產業支撐工程,打造“實力望城”

明晰產業定位。按照產業發展高端化、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形態兩型化、三次產業融合化的要求,選準產業主攻方向,構建符合“兩型”要求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做強工業:突出壯大有色新材料、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等主導產業,積極培育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推進陶瓷、石材、砂石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全國有色金屬精深加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中部食品加工中心、長株潭城市群能源供應中心、全省循環經濟示范基地,把望城建設成為長沙重要的工業增長極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做優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房地產業、文化創意、現代金融等產業,將望城打造成區域性物流中心、生態型生活

居住區、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金融后援服務中心。做精農業:積極發展高效農業、都市農業和休閑農業等現代農業,將望城建設成都市生活配套區。壯大產業規模。一是打造大園區。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發展集約”的原則,做大做強望城經開區,形成千億元規模,打造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加快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丁字物流基地、烏山創業富民基地等園區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使之成為專業化、特色化新興園區。二是發展大產業。把培育產業集群作為工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引導產業集聚,大幅提高有色新材料、食品加工、機械制造等產業的集群度,注重培育與大企業相配套的中小企業,延伸、完善產業鏈條,打造百億級產業,將有色新材料打造成500億元產業集群,將食品加工、機械制造打造成200億元產業集群。三是培育大企業。規模企業達到500家,其中億元企業60家,10億元企業20家,50億元企業5家,100億元企業3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核心帶動作用。四是建設大項目。繼續加強招商引資選資,圍繞產業鏈招商,引進投資額度大、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加快灣田實業、航天磁電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培育新的工業增長點,努力增強工業發展后勁。5年累計完成工業投資1000億元以上。五要實現大調整。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改造提升陶瓷、石材、湘粉、砂石等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使一批具有望城特色的傳統優勢產業重放光彩,振興內生經濟。

培育產業競爭力。依托省會長沙豐富的科教資源,引導企業與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強對關鍵領域、關鍵技術的重點攻關,強化產業技術支撐,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高企業對科技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再創新能力,力爭到2015年建立省級以上工程技術中心5家,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10%以上,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值占工業總產值的35%以上。

(四)謀福祉,即大力推進以社會事業為核心的民生工程,打造“幸福望城”

實施人才興業工程。以高層次人才和新城區建設緊缺急需人才為重點,圍繞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三個重要環節,大力加強人才資源開發,精心組織實施重大人才工程,著力培養一批產業領軍型、經營管理型、農村實用型和行政管理型高素質人才,加大對人才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理順人才管理體制,創新人才工作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把望城打造成為長沙的人才高地;完善全員績效考核辦法,建立科學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突出能力建設,加強干部教育培訓;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充分發揮人事人才工作在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進一步擴大勞動就業。面向城鄉有就業要求和培訓愿望的勞動者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培訓,完善覆蓋城鄉的就業培訓體系,建立健全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和公益性崗位開發安置制度,幫助城鄉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城鎮零就業家庭成員、農村富余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和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完善創業指導服務體系,推進創業富民工程,支持勞動者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等“五大社會保險”,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并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大病醫療救助制度、教育助學制度、城市住房廉租等“五大社會救助”,健全社會救助體系,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現實生活問題。鼓勵民間資本興辦“優撫”、“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等“五大社會福利”,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增強公共保障能力;加強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層次的住房保障體系,基本解決老百姓住房問題。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堅持機會公平原則,加大教育設施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建立教師均衡配置機制,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大政府辦園力度,加快普及學前教育,高水平、高質量普及十五年基礎教育,促進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拓寬成人教育,加快發展職業培訓、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等各類社會教育。鼓勵、支持、規范民辦教育,提高教育事業發展水平、教育資源配置水平和教育社會貢獻水平。

統籌各項社會事業。加快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初步實現縣級醫療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構建便利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強力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初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目標。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保持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別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科技知識普及應用,不斷提高全民科技素養,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建設完善群眾性文體設施,舉辦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全民健身活動,豐富群眾文體生活。繼續實施有線電視“戶戶通”工程,建設敬老院,關心青少年,保障婦女、兒童、殘疾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廣電、民政、共青團、婦聯、工會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原則,健全社會管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