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03:47: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醫藥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融資產學研聯盟
生物醫藥行業是永續增長的朝陽行業,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5%以上,遠超全球GDP增長水平。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在國內處于領先位置,以張江高科園區為核心的基地形成了產業群體、研究開發、孵化創新、教育培訓、專業服務、風險投資為模塊的良好創新創業氛圍,以及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中試孵化—規模生產—營銷物流的現代生物醫藥創新體系。但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在產業規模、科研水平和企業實力方面處于劣勢地位。要推進上海生物醫藥走上創新之路,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選擇適合的創新突破口
生物制藥業面臨的一個核心挑戰是新思想極少。實際上,在中國生物醫藥行業中,真正得到國際學術界承認的創新產品屈指可數。因此生物醫藥產業要加速健康發展必須尋找適合的創新突破口。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上游科研水平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在中藥合成、基因工程技術領域積累了一定的優勢,但其整體產業規模和產業化水平較低。在選擇創新突破口上,可以考慮優先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廣闊市場前景的生物藥物,力爭在基因工程、抗體藥物等方面形成新突破;積極推進小分子藥物、新型藥物制劑及給藥系統和藥物生產新工藝;大力發展新型預防性疫苗、治療性疫苗和新型病原體診斷試劑;力爭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治療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提高重大傳染病預防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流行,大幅度提高我國生物醫藥的國際競爭力。
二、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生物制藥企業是一個無論是在創業初期還是維持其成長的階段都需要大量資本支持的產業,對資本的大量需求決定了生物制藥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有不同形式的融資手段來滿足其資金需求。雖然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產值迅速增長,但生物醫藥產業并未吸收到足夠的發展資金。由于資金投入的嚴重不足,我國生物醫藥企業一般規模都比較小、利潤低、產品競爭力差。特別是在研發方面的情況不盡如人意,總體新藥研發水平不高。
目前,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資金渠道相對單一,以企業自籌和國家項目基金支持為主,缺少風險投資基金和證券金融市場的支持,因此,要建立生物醫藥項目的技術評估平臺,為風險資本進入、退出創造條件,鼓勵民營資本、風險投資基金介入生物醫藥產業;采取優惠政策,完善鼓勵技術創新信貸政策,促進有實力的生物醫藥企業上市融資。同時,將科技資源分配到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薄弱環節和重點技術領域,加大開發研究、產品生產的投資,加快生物醫藥技術的產業化。此外通過間接的產業優惠政策鼓勵中小企業與外資、本土研究機構進行橫向研發合作,強化中小研發企業集成創新的能力,使各種相關技術有機融合,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政府可以通過增加科技活動的研發投入,增加創新基金的啟動資金規模、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加強稅收優惠等方面,加大對中小型研發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努力培育本土的大中型企業。
三、加強產學研聯盟建設
生物醫藥業技術產業化過程包括:研發、中試、生產和市場四個階段。最終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是生物制藥產業鏈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目前在美國有兩種模式實現成果轉化:一種是通過專業力量幫企業申請專利,做知識產權的管理,或者是幫助企業做市場推廣;另一種方法則是將科研成果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把試驗費用和時間轉嫁出去,出口無形產品,把中間環節外包出去。但這兩種模式做得都不徹底。通過對上海生物醫藥企業的調研發現,應當通過建立一批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盟,來加快實現產業化。要實現企業成為科研、開發和引進技術的主體,企業應努力培育自主科技開發力量,在各級政府的幫助和扶持下,打破條塊和體制上的界限,實現產學研協作、聯合。充分發揮企業技術開發中心、行業技術開發基地和技術轉移中心的作用,以企業開發中心為主體,組織產學研緊密圍繞生物醫藥產業關鍵技術領域,集中進行技術開發,力爭實現產業某些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同時鼓勵以重大項目為紐帶,建立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盟。事實上,現在要完成成果轉化已不只需打通產、學、研三個環節,還應包括政府、融資以及相關服務。要做好這個多要素的聯盟,就需要搭建技術服務平臺和投資孵化基地。
四、建立新型研發服務平臺
由于生物醫藥產業化所需的巨額資金和現有企業一體化程度低,生物醫藥企業尤其需要技術、信息交流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降低企業自主創新成本。這個共享的平臺應該主要包括技術、市場信息交流的平臺和產品技術評估。調研中發現目前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建立的一種能為科學家、企業、資本服務的研發服務平臺正在受到矚目。這個平臺把新藥研發的流程拆分以后標準化,在新藥研發首端(科研)到尾端(銷售)環節都形成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機制,并且這個平臺能夠反復使用,因而能夠降低研發企業的風險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其能充分利用中國高校和研究所的力量,效率很高。
參考文獻:
[1]張江:高科技產業園區發展報告課題組.張江高科技園區產業研究報告,2008
[2]中國投資咨詢網:2008年中國生物制藥行業分析及投資咨詢報告,2008
篇2
碳納米材料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隨著人們對碳納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在拓展,本書綜述了在碳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前景、研究進展以及面臨的主要挑戰。
第1部分 介紹了碳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含第1-11章:1.碳納米材料在生物醫藥中的應用前景,基于納米柱、納米金剛石以及納米炸彈的物理化學性質,2.作為藥物載體的碳納米材料;3.功能性碳納米材料在光熱療法、細胞毒性以及藥物傳遞中的應用;4.具有特殊結構的碳納米管在生物醫藥中的應用;5.水溶性的陽離子型富勒烯衍生物的光動力治療;6.基于碳納米管場發射X射線的微焦點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在醫學成像中的應用;7.義齒基托材料:納米管/聚合丙烯酸甲酯復合樹脂;8.石墨烯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9.仿生石墨烯納米傳感器;10.功能性碳納米點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11.納米金剛石材料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第2部分 介紹了納米科技在生物醫藥方面的應用:從碳納米材料到仿生體系,含第12-18章:12.三維碳納米結構的仿生工程;13.Janus納米結構在生物醫藥中的應用;14.蛋白質納米圖案構筑;15.水溶膠粘合劑的仿生設計:從化學到應用,16.利用仿生膜測量脂質雙分子層的滲透率;17.用于藥物檢測的熒光納米傳感器;18.仿生表面細胞工程。
本書的第一作者Mei Zhang是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主要從事碳納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在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過多篇論文。本書可作為生物醫藥工程以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考書。
王兆剛,博士研究生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篇3
【關鍵詞】 生物醫藥產業研發外包廣東省產業發展
前言
生物醫藥產業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高科技產業,它同信息技術、先進材料術并列成為決定未來的三大最重要高科技術產業。我國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也把生物醫藥產業確定為前沿和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廣東省是醫藥大省,“南藥”更是廣東省的驕傲,廣東醫藥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利稅、產品銷售收入多年來穩居全國首位,均超過全國總量的1/10。廣東省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寄予厚望,在《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把生物醫藥作為積極培育的“戰略產業”,提出支持生物技術、現代中藥等領域的創新研發和重大產業化項目,試圖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提升廣東新藥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十二五期間,廣東省繼續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新藥創制”,期間將投入約5億元人民幣重點引導和發展生物醫藥產業核心技術發展?!稄V東省十二五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強調“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增強產業競爭力”,并將生物技術藥物、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藥、現代中藥、醫療設備和醫用器材作為廣東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重點。到2015年,廣東要基本建立起一個門類齊全、技術先進、產業鏈較為完整的現代生物醫藥產業體系,全省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總產值1800億元,實現增加值600億元,年均增長15%左右。
研發不僅僅是企業內部的單純活動,它是一個研發協同與交互網絡,具有高效信息搜索能力、研發網絡的學習能力和技術外包的集合體[1]。在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企業不能僅僅依靠自己進行獨自研究和開發,要保持企業的持續增長績效就必須整合外部資源和實施開放式創新[2]。生物醫藥研發的主要特點就是耗資大、周期長、風險高,而生物醫藥行業研發外包的商務模式能有效縮短生物醫藥研發周期、節約研發成本、分擔研發風險,能有效推動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發展,因此成為了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戰略性選擇。近年來,全球生物醫藥領域研發外包服務市場規模迅速增長,據統計,2005年全球制藥行業研發活動中的外包比例為24.7%,約1/4的研發工作選擇了外包途徑,到2010年外包研發支出占研發總費用的比重提高到40%。
2 廣東省生物醫藥產業研發外包發展現狀分析
(1)生物醫藥服務體系日益完善,生物醫藥科技服務的市場化和企業化運作機制逐步健全。廣東省政府鼓勵企業開展生物醫藥技術研發和測試外包服務,推進新藥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藥物安全監測以及醫療保障等標準化外包服務業的發展,重視提升專業服務水平,促進生物醫藥科技服務社會化、專業化和標準化發展,構建網絡化和連鎖化的生物醫藥科技服務體系。例如,2009年廣州成立了生物技術外包服務聯盟(GZBO),旨在改變以往生物技術外包服務業散點式狀態,滿足區域行業發展需求,整合各家技術優勢,促進成員間合作交流,建立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專業服務體系。GZBO的發起單位有20家,聚集了廣州地區較為強大的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服務資源,主要包括廣州生物工程中心、廣州金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東華南新藥創制中心、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博濟新藥臨床研究中心等。為保障GZBO的組織規范和運行效率,GZBO設立了專業技術委員會和業務發展委員會,聘請了一批技術與經濟領域專家為聯盟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和國際市場業務拓展指導。GZBO的成立將與北京和上海形成很強的互補性,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對華南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有利。[3]
(2)打造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外包基地,構建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大平臺。廣東省政府打造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外包基地,按照國際標準要求,進一步完善廣州、深圳國家生物產業基地服務外包綜合配套設施建設,推進華南(國家級)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服務大平臺建設。以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為例,其結合自身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積極推動大型生物醫藥研發平臺項目發展,打造東莞及周邊城市生物技術創新鏈,努力發展成為中國生物科技產業新的增長極,在生物醫藥服務產業重點打造了三大技術服務平臺:一是專業技術類平臺,如新藥篩選、安全評價、模式動物實驗研究等;二是技術支撐類平臺,包括實驗動物中心、藥品檢測中心、專業孵化器、公共實驗室;三是專業咨詢和服務平臺,如合同研發外包服務機構(CRO)、醫藥咨詢和信息服務公司,可依托體外檢測、生物芯片及其他先進診斷技術提供研發服務和技術支持。
(3)整合優勢資源,完整的生物服務外包產業鏈逐漸形成。廣東省生物技術外包產業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和優勢,例如,廣東在中藥研發方面技術力量雄厚,科技資源豐富。最突出的是現代中藥研制開發系列規范的實施與關鍵技術發展及應用在全國較為先進,其中藥技術創新鏈之完整,在全國絕無僅有。又例如,廣州有三大動物飼養基地,僅在動物實驗方面,如新藥臨床實驗的病理、毒理檢測條件就十分突出。同時,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其體制、思想、方法創新不斷,對于有效孵化生物經濟,整合優勢資源,形成完整、合理的產業鏈,做大做強廣州生物技術外包產業非常有利。
篇4
[關鍵詞]醫藥產業集群;歐美;印度;啟示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17-0087-02
醫藥產業集群即是為共享專業化的基礎設施,勞動力市場和服務,同時共同面對機遇,挑戰和危機,從而建立積極的商業交流和對話的渠道,在地理上有界定又集中的一些相似、相關、互為補充的醫藥企業[1]。歐美地區的醫藥產業集群發展時間長、成果豐厚,現已形成一些頗具代表性的明星產業集群。如,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生技河”、波士頓的“基因城”[2]。成功的醫藥產業集群在發展過程上有一定共性,因而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醫藥產業集群有一定借鑒意義。而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與中國在人口、經濟等方面情況類似,所以其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經驗對近期中國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有一定指導意義[3]。本文將以歐美及印度醫藥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為例,對醫藥產業集群蓬勃發展的原因及該地區醫藥產業集群建設經驗的啟示作一綜述。
1明星醫藥產業集群的共性
1.1一流的研究機構
雖然實力雄厚的化學工業為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化學工業的實力并不是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該集群形成與發展首要因素之一是代表軟實力的一流的學術研究機構。因為快速而批量的供應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對于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順利發展至關重要[4],所以各醫藥產業集群選址都將人才池的大小作為主要考慮因素[5]。如,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生技河”,波士頓“基因城”。“生技河”擁有德國最密集的人才技術網絡,包括53所大學、11家馬克斯―普蘭克學院研究所、13家夫瑯久費學院研究所等研究機構[6]。波士頓“基因城”中更是包括了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兩所美國頂級高校[2]??梢娙瞬旁卺t藥產業集群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一流的研究機構更是知識外溢的基礎及醫藥產業集群利潤的保證。所謂知識外溢是指包括信息、技術、管理經驗在內的各種知識通過交易或非交易的方式流出原先擁有知識的主體,包括租金外溢和純知識外溢兩部分。知識外溢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同時也促進了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綜上可見一流的研究機構在醫藥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風險投資的支持
技術若想轉換成產業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風險投資不僅為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也為其規避了風險[4]。許多生物醫藥企業的創始人曾聘請相關的管理人員負責日常操作,但由于相關人員無法承擔日益增大的風險,因而這種模式不適合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所以他們將部分風險轉移至企業外部以便更好工作,就此與日益發展的風險投資機構一拍即合??梢哉f勇于冒險的風險資本家是生物醫藥企業起步的關鍵。所以英國劍橋大學雖然是DNA研究的先驅,但是全球第一家生物技術企業卻創建于擁有世界上最佳風險投資環境的硅谷,而美國新創生物技術企業也正逐漸從以紐約為代表的傳統制藥中心向風險資本集聚的舊金山地區轉移[5]。上述現象充分說明了風險投資的重要作用。
1.3領軍企業與新創企業
領軍企業在將一流研究機構周圍的新創企業向醫藥產業集群轉化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4],其可于所處地區產生強大的規模效應,以吸引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加速醫藥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穩定發展。作為明星醫藥產業集群之一的丹麥―瑞典“生物谷”便擁有大量的龍頭企業,如,Novo Nordisk、H.Lundbeck及AstraZeneca。上述企業均擁有很長的歷史,也為“生物谷”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7]。與領軍企業不同,新創生物技術企業的數目代表了一個醫藥產業集群活力。且與領軍企業相比,新創生物技術企業由于規模較小、興起時間短,所以擁有更強的創造力和可塑性,對市場需求的變化也更為敏感。創造力可以轉化為規模,但規模卻局限了創造力的提升。因此,近年來許多領軍企業不再追求擴大規模,反而于不斷削減規模的過程中加強與新創企業的合作,以求在學術領域始終保持著創造力和敏捷性[4]。綜上,可見領軍企業和新創企業雖各有特點但在醫藥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對中國醫藥產業集群的借鑒意義
2.1利用市場的調節作用
歐美等地政府極少干預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其雖然提供相當的優惠政策,但很少再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因此,歐美醫藥產業集群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市場,并受這只看不見的手調節[8]。而中國醫藥產業集群的資金支持主要來自政府,但目前政府在醫藥領域總投入不足,所以用于生物醫藥研發領域的資金遠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求。而且生物醫藥的研發風險高、投入大、周期長,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情況不能支持政府承擔如此大的風險和長時間資金的投入。所以,中國的醫藥產業集群要想迅速崛起就必須加大與市場的聯系,以利用其充裕的資金,并接受市場需求的調節。此外,中國財政部門也應注重風險投資機構的建設。從歐美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歷程可知,風險投資機構幫助醫藥產業集群獲得大量資金并規避風險以便研究人員可以更好地專注于工作。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保守有余、冒險不足,因此現階段風險投資行業的發展不盡如人意,需要政府大力扶植以達到支持醫藥產業發展盡快形成集群的目的。
2.2加強研究機構與企業的聯系
歐美地區成功的醫藥產業集群比比皆是,但依然存在少數的失敗案例。意大利倫巴迪地區醫藥產業集群的教訓值得我們在發展具有本國特色醫藥產業集群過程中吸取。意大利以米蘭為中心的倫巴迪地區是意大利生命科學研發最為集中的地區。1979―1996年該地區獲得的歐洲專利辦公室的專利授權達到整個意大利的43.9%。但該地區最終并未發展成類似美國波士頓“基因城”的明星醫藥產業集群。除了其研發水平不具備國際競爭力外,落后的校企關系是其發展的極大阻力。醫藥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該地區各高校并沒有做好準備與企業相聯合,60%以上的高校甚至沒有標準的成果轉化合同,造成兩者間聯系多在個人之間而不是機構之間[7]。知識無法轉化成產品成為該地區未發展成醫藥產業集群的根本原因。所以,中國的醫藥產業集群在建設過程中應當加強研究機構與企業的聯系,以便將知識現實化、具體化成相應產品投入市場,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2.3依據國情量體裁衣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與中國在人口、經濟等方面情況相似。印度政府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在技術不如歐美的情況下找到了一條適合本國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道路。印度醫藥產業集群以仿制藥品,接受外包和委托加工為主。據其海關統計顯示,印度每年出口的藥品大部分為非專利藥,2000年其非專利藥出口額已達16億美元,而大批即將到期的專利更為印度醫藥產業集群此種發展方式提供了新契機[3]。接受委托加工可于過程中學習并掌握先進的制藥技術,在仿制的基礎上求創新,求突破,有利于醫藥產業集群的建設和發展。同時印度在吸引外資過程中并不盲目,其更注重來自于與自己國家文化聯系緊密地區的投資。此舉大大減輕了文化差異帶來的不便,并加強了國家和國家的聯系,可謂一舉多得。由此可見,在技術落后的情況下依據國情量體裁衣依然可以找到適合本國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道路。
3結論
醫藥產業集群的發展可以給國家和地區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很多國家和地區深受其益。如,歐美,印度。但醫藥產業的發展具有高風險,高投入,周期長等不利因素,因而要想做成真正明星醫藥產業集群獲得相應經濟利益需要的不僅是一流的研究機構、相關企業及強大的資金支持,更需要依據國情量體裁衣做好相應的規劃?,F今,如何合理借鑒別國發展經驗,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同時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晉之,徐懷伏.中國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的競爭策略初探[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2008,6(10):151-152.
[2]連桂玉,楊莉,陳玉文.我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建設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8).
[3]王少禮.印度醫藥產業發展經驗可資借鑒[J].中國藥業,2006,15(5):40-41.
[4]吳曉雋,高汝熹,楊舟.美國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模式,特點及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08,1(1):132-135.
[5]王芳,曹陽,張文杰.美國加州地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展特點及借鑒意義[J].中國醫藥技術經濟與管理,2009,3(10):53-59.
[6]馬超,王金輝.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醫藥產業集群經驗及對黑龍江省的啟示[J].學術交流,2007(2):117-120.
篇5
論文關鍵詞:生物技術產業,產業化,創業風險投資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江澤慧2010年6月2日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的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將于6月上報國務院。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對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包括出臺了《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組織實施生物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和加強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等。200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提出加快把生物產業培育成高技術的支柱產業和國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發展生物技術產業重大意義,它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應對金融危機戰略措施。
各國紛紛制訂生物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專項政策,成立專門機構,加速培養和吸引人才,大幅度增加對生物技術研究和產業化的投入,引導社會資源投入生物產業,促進生物產業在知識密集區域集聚化發展,努力搶占21世紀國際經濟技術競爭制高點。
二、世界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一)生物技術產業已經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
現代生物技術首先應用于醫藥和農業領域,生物醫藥業、生物農業快速增長。以生物醫藥為例,全球范圍內正在研制的2000多種生物藥物80%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批準了6000多例轉基因動植物進行試驗,批準生產的轉基因動植物已達100多種。由于生物制藥科技含量極高,受宏觀經濟基本面的影響較小,消費剛性特點明顯,且價格穩定,盈利能力高于社會平均利潤率,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生物藥品銷售額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大大高于全球醫藥行業年均不到10%的增長速度。
(二)生物技術產業將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世界經濟中又一個規模巨大的主導產業。
近十年來,全球生物技術產業的銷售額約每五年翻一番,許多國家生物產業銷售額增長率高達25%-30%,遠高于全球經濟增長率。預計到2020年,生物醫藥占全球藥品的比重將超過1/3,生物質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費的比重將達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將替代10%-20%的化學材料。繼信息產業之后,生物產業將逐漸成為未來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推動力。
三、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一)我國生物技術與發達國家差距相對較小,生物技術產業初具規模,在發展中國家中總體水平處于領先地位
近年來,我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后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干細胞等生命科學領域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在雜交水稻、轉基因棉花等生物育種領域具有一定的優勢。在我國,生物制藥產業也呈現出蓬勃的發展態勢,在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間,生物制藥子行業年均銷售增長率為22%,而醫藥工業為19%,生物制藥產業的銷售規模雖然僅為整個醫藥行業的10%,但成長速度要明顯快于醫藥工業的整體水平。另外,生物技術棉花種植面積已經超過6100萬畝,生物農藥年生產總量達到12萬噸,燃料乙醇生產能力幾近140萬噸。目前我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在發展中國家中總體水平處于領先地位。
(二)發展中面臨的問題
1、生物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
生物技術產品產業化程度低,生物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以生物醫藥為例,迄今為止,我國生產的中藥以外的醫藥產品,自主發明的不足3%。國內有6千多家的醫藥企業,普遍缺乏自主知識產權,企業產品趨同,毫無國際競爭力可言。工程化研究開發薄弱,生物醫藥中上游技術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后三至五年,而下游工程技術則至少落后十五年以上。
2、融資困局亟待打破。
發展生物產業的社會效益遠高于產業自身的直接經濟效益。當前,我國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一批新興產業群體正在迅速形成。這是一個好的趨勢,需要進行正確引導和扶持,特別是加快建立有利于產業化發展的投融資環境、市場環境,完善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有關法律法規,解決新興生物產業發展面臨的融資困難、產業技術發展滯后、初期成本高等突出問題。
3、缺乏生物技術產業的高端人才。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極其嚴格,目前在我國從事生物技術研究和產品生產經營的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整體素質不高,既懂技術又懂經營的高素質人才十分稀缺,難以適應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
四、發展之路
(一)建立生物技術產業基金
美國的生物技術產業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步以來,始終是全球生物科技的領跑者,其生物技術公司數量占全球總數的1/3。分析美國這方面的成功經驗,除了人才、技術、設備、研發能力、體制等等因素之外,美國生物技術產業之所以能得到迅速發展的一個很重要方面是,美國無論是政府還是私營投資機構對這個產業領域的連續多年來的巨大投資??梢婏L險投資對一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可謂至關重要。
我國目前的風險投資以政府為引導,以國有資本投資為主體。即資金來源主要集中于政府財政專項撥款和金融機構貸款。這種特點不可避免地導致了現行風險投資資金的低效率與盲目性,因此改革我國現行的風險投資體制已迫在眉睫。政府部門應當制定優惠政策,拓展生物技術企業高風險時期的資金來源,調動社會資金支持生物技術企業的發展,通過多種渠道拓寬生物技術產業基金的資金來源,規范和發展資本市場,吸引民間投資,大力發展創業風險投資,推動貸款擔保機構發展,形成以民間資本和民間投資機構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資主體和投資結構。
(二)加強國際合作
近年來,除了美國是傳統的生物技術產業強國,加拿大的生物技術產業也迅速增長,目前它已經發展成該國的第二大高技術產業,加拿大生物技術產業的成長速度是西方七國平均增速的四倍。北美已經形成了世界生物產業的領頭羊。盡管歐洲生物技術產業近年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北美相比,雙方的差距仍然非常大。為了縮小差距,近年來歐洲生物技術企業通過行業內結盟和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形成優勢互補,充分利用別人創造的經驗和技術,達到迅速擴大經營規模,增加收入,占領市場等目的。
與北美相比,我們的差距則更大,據介紹,我國在生物技術的某些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只有5年,而產業化差距卻達15年。以生物制藥為例,目前中國作為世界第七大的醫藥市場,對全球醫藥市場的影響巨大,2007年的全國醫藥產業銷售總額是6392.69億元人民幣,到2010年,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五大醫藥市場,但即使是這樣一個增長潛力巨大的市場,生物醫藥只占其中業務的一小部分,目前我國一年生物藥品的銷售額還不如美國一家中等生物制藥公司的年產值。生物醫藥由于具有特異性強、準確率高等特點,能進行研究的領域還有很多,只是中國的生物醫藥仍處于產業階段的初期,需要很長的時間進行培養。也就是說,在中國需要等待一些生物技術的研發成功需要再等上五到十年,研發成功后又會遇到資金的再投入及產業化的難題。
因此,最好最快的方法是加強國際合作,將北美乃至歐洲的成熟科研成果引入中國,同時引入國外成熟的產業基金,在中國落戶后將其迅速規模化和產業化,創造利潤后會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國內生物技術的科研和開發上面,使生物技術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參考資料
【1】2006年生物產業發展情況及2007年政策建議【z】.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司,2007年
篇6
北大未名集團董事長、北京大學教授潘愛華博士榮獲2015年度伯里克利國際獎(Pericles International Prize),以表彰他對新醫藥發展所作出的杰出貢獻,以及他運用生命科學和醫學的方法研究經濟問題所創立的生物經濟學理論。
頒獎儀式于2015年8月31日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亞大區(Calabria)卡坦扎羅省(Catanzaro)魯杰羅市(Torre Di Ruggiero)隆重舉行。在頒獎現場宣讀的頒獎辭為:潘愛華教授是生物經濟學說的首創者,猶如古希臘時代諸多哲學家,以他獨特的前瞻性思維,開創性地把生命科學和經濟學進行有機整合,創造出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基礎的生物經濟學理論,為人類發展提供全新的農業、食品、醫療和環境等相輔相成的、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伯里克利國際獎自創建以來,受獎人員主要為杰出的科學家,其中包括諸多諾貝爾獎獲得者。潘愛華教授是榮獲伯里克利國際獎的第一位中國人,也是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人。10月17日《中國經濟報告》記者有幸采訪到潘愛華教授,并對生物經濟學理論創新體系和中國的農業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在此分享潘教授的真知灼見,以饗讀者。
獲伯利克利國際獎的理論
中國經濟報告:可否簡單介紹一下你獲伯利克利國際獎的生物經濟學理論?
潘愛華:我在1995年的時候提出了生物經濟(Bioeconomy)這個概念,2003年發表了有關生物經濟理論的論文。生物經濟學是應用生命科學和醫學的觀點及方法研究經濟社會所產生的新的經濟理論和新的經濟模式。從狹義上來講,生物經濟學是應用生命科學和醫學的觀點及方法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規律的理論。這個體系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生物經濟理論、生物經濟模式、生物經濟產業。生物經濟理論主要包括十個理論:生物經濟學、新資本論、經濟基因學、經濟生物重組理論、股市醫學模型、生命的信息載體學說、三元論、社會基因學、管理信息不對稱理論、國家公司學說等。這個體系的第二個層面,生物經濟模式是在生物經濟理論的指導下創造價值的新經濟模式,主要包括生物經濟社區、生物經濟孵化器、健康物聯網等。生物經濟產業是在生物經濟理論指導下,運用生物經濟模式,將大金融、大市場、大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所形成的產業。大產業具有三大特征:一是以生物產業為主導和核心,二是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物產業,三是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未名集團就是在生物經濟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生物經濟模式,發展生物經濟產業(圖1)。
中國經濟報告:生物經濟體系第二個層面中的生物經濟社區是一個怎樣的概念?是如何提出的?
潘愛華:我學過醫學、生物化學和經濟學三種學科,在我看來,家庭是社會的密碼,單位是社會的基因,社區是社會的細胞。所以,社會建設、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應該以社區為重點和中心;改革也必須以社區改革為一個基本單元,而不能以孤立的單位作為改革的基本單元,人類的理想社會應該從一個個的社會細胞,也就是社區組成。生物經濟社區也可以通俗的稱之為“基因部落”,它依托生物經濟體系,享受現代文明成果,過著原始部落生活?!盎颉本痛憩F代科技成果,包括互聯網和身體健康等,原始部落生活指的是有鄉愁的美麗鄉村。具體到產業,生物經濟社區分為三個版本,用于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業生產、農村新型城鎮化、農民和諧共生的稱為“未名公社”;用于發展旅游產業的稱為“旅游部落”,比如合肥半湯部落;用于發展養老產業的養老社區稱為“頤養部落”。生物經濟社區,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理想模式和人類未來的理想社區,也有助于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目標。
中國經濟報告:生物經濟產業和生物產業是類似的嗎?
潘愛華:生物經濟產業有別于生物產業,生物產業是大產業的關鍵組成部分,而大產業恰恰就是生物經濟產業的核心內容。所以這里有一個自上而下的邏輯關系,生物經濟產業包括大市場、大金融和大產業;而大產業下面又包含生物產業;生物產業又包括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制造、生物服務等領域。
中國經濟報告:你對于“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在生物醫藥和糧食領域的應用有何看法?
潘愛華:“互聯網+”在我們的生物經濟體系中,我把它放入大市場里面。實際上很簡單,就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協同發展,通過“互聯網+大市場”的應用,達到實現農業各種資源的高效配置。
生物經濟時代的開拓者
中國經濟報告:未名集團與世界上領先的生物工程企業相比,具有哪些核心優勢?
潘愛華:未名集團在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信念及創新引領發展的思路,在生物經濟理論的指導下,探索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獨特操作模式,有著獨特的研發思路,走出了不同尋常的發展道路。我們在生物經濟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生物經濟模式創立了生物經濟孵化器,這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重組模式。生物經濟孵化器組的對象提供全方位、個性化和保姆式服務。它有三個特征:有生命、可分裂繁殖和利益均衡。而常規孵化器利用的是數理重組和化學重組的原理對資源進行重組,所以它是無生命、低效的和利益不均衡的。
以未名生物醫藥工程為例,就是根據生物經濟孵化器的模式創造出的獨特發展思路,利用中國和未名集團的獨特優勢,創建新藥高效研發體系,把全世界新藥研發具有產業化價值的成果為我所用,整合世界醫藥資源,建立“新藥高速公路”,解決人類健康問題。我們對生物醫藥實施了一個叫“百千萬工程”的戰略規劃。第一步就是通過實施生物醫藥的“百人計劃”,引進百名一流生物醫藥人才。第二步就是通過構建生物經濟孵化器,孵化千個生物醫藥項目。通過建立“生物金融超市”,集聚萬億資金。生物經濟孵化器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重組模式,它可以分為五個步驟:目的資源獲得、資源重組、上市、融資和套現。
中國經濟報告:聚焦到糧食安全上,你認為應該如何做才能在讓百姓吃得放心的同時,又讓農民利益最大化?
潘愛華:第一,我們要高舉糧食安全的旗幟,但心里要有數,并不像“狼來了”的故事所講的,我們一直說狼來了,狼就真的會出現。我們現在并沒有狼,短期內也不有狼。不能被這種東西擾亂了我們的思維。
第二,建議成立糧食部。專門成立一個部門來負責糧食安全,而不是分攤在各個部門碎片化式的管理。這樣一是高效,再一個是可以把很多資源配置在產業上發展經濟。其余的生物,和人相關的事務由國家衛生和計劃委員會管理;人之外的生物,像農林牧副漁等,建議成立一個部,比如“大農業部”或“生物產業部”等,統一部署,統一管理,避免交叉管理。
第三,發展顛覆式農業。傳統的農業,以保障糧食供應為主,是不可能賺錢的,附加值也低。但是我們確確實實是有辦法在農業上賺錢。比如我們現在發展的生物經濟產業解決農業問題,就是因為它能賺錢。舉例來說,這一顆玉米,種下去以后,每一個成分都變成產品和商品。這里面可以分三個層次,這個玉米可以變成十到二十種產品,淀粉、氨基酸、乙醇等(圖2)。以前我們只講這個,但是現在多出來秸稈。用我們現在最先進技術去做,一噸秸稈可以純盈利3000元錢,一畝地大概可產出一噸玉米和0.67噸秸稈,和玉米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經常開玩笑說我們不是種玉米,而是種秸稈。
中國經濟報告:秸稈可以干什么呢?每年都有很多秸稈在地里被燒掉了,很難想象秸稈會和玉米有一樣的價值。
潘愛華:不是一樣,而是超過玉米三倍的價值。秸稈里面主要有三種成分: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F在的加工都比較低效,所以成本很高。像木質素存在技術壁壘,很難實現。而依靠科技革命,這些都可以加工提取。此外,秸稈里面的液體部分,也可以利用。以利民33號玉米為例,它的液體含糖量大概是10%。將這10%變成糖又是價值。有的地方因為焚燒秸稈還會被罰款,這是很不劃算的。所以,發展生物產業能夠使產品的價值最大化。
以生物量最大的黑龍江一省為例,僅一省就有一億一千萬畝玉米,按照計算它大概有5000萬噸的秸稈,就可以生產2000萬噸的琥珀酸。一噸琥珀酸16000元,僅這一項就可以讓黑龍江增長多少GDP?不只是秸稈,還有水稻、小麥、很多枯枝爛葉。剩下的問題就是市場能不能消化?完全沒問題,因為纖維素乙醇是多少都能消化了的。但是現在生產纖維素乙醇的技術水平,只要油價跌到80美元以下,就不能賺錢,必須停產。而我們的技術,只要油價不低于30美元,就不用停產。所以必須要依靠技術革命。
中國經濟報告:農業高速公路是一個怎么樣的概念?
潘愛華:我剛才講了未名集團企業規劃是“一步兩個腳印,實現三大夢想”,一步就是生物經濟理論基礎,兩個腳印就是在生物經濟理論指導下,創立生物經濟模式,進而運用這些模式發展生物經濟產業要實現這三大夢想”,就必須創新,不走尋常路。因此,我們提出,要建設三條高速公路,建設新藥高速公路(新藥高效研發體系),為獨立自主解決中國人吃藥問題貢獻力量;建設健康高速公路(健康物聯網),為人們提供線上健康管理和線下健康服務;那么為了獨立自主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就需要建設農業高速公路。農業高速公路,簡單來說,就是講生物經濟產業的體系在農業中的應用。建設農業高速公路,需要將與農業相關的生產資料、技術以及資金、資源等要素高效配置到農業中來。
篇7
首個以端粒為靶標的片劑已經在美國上市,不過目前是作為營養補充劑在出售。該藥物的制造商表示,他們很快就會將相關研究論文提交有關部門,以對這種營養補充劑的實際功效進行嚴格審查。其他制藥公司也在加緊自己的研發腳步,并預計具有延緩衰老作用的藥物可在15年內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準。
抗衰老藥物令人期待
端粒是位于染色體末端的DNA(脫氧核糖核酸)重復序列,有了端粒的保護,染色體末端就不會被細胞修復機制誤認為是DNA碎片而自動加以修復。200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授予了3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護染色體的”。
端粒會隨著細胞的不斷分裂而逐漸變短,當它短到不能再短時,細胞也就停止了分裂,并最終步向老化和死亡。生物學家一直試圖通過阻斷端粒變短的機制來控制人體衰老進程。端粒的長度靠端粒酶的活性來維持,但端粒酶只存在于人體干細胞、生殖細胞、免疫細胞和惡性癌細胞內,其他成人細胞中的端粒酶通常處于“關閉”狀態。2001年,生物科技巨頭美國杰龍生物醫藥公司從中草藥黃芪中分離出一種名為TA-65的分子,并聲稱其能夠增強端粒酶的活性。
杰龍生物醫藥公司將其產品授權給了紐約的制藥商T.A.科學公司,后者將從黃芪中提取的TA-65分子提純濃縮,開發成為一種營養補充劑,這是因為藥物需要經過FDA認證后才能推向市場。從2007年開始,首個以端粒為靶標的TA-65營養補充片劑就能夠從醫生那里買到。T.A.科學公司表示,TA-65片劑能夠提高人體的骨密度和免疫能力,對于與衰老相關的生物標記物也有一定的作用,服用了這種片劑的人報告說,他們的運動、視覺和認知能力都有所增強。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諾埃爾?帕頓說,他自己已經連續兩年在服用這種營養補充劑,而且該公司所有40歲以上的員工都在服用。
為了給這些聲稱的功效提供更加有力的科學支持,T.A.科學公司計劃在今年內將他們的研究提交給同行審議。待審議結果出來,就會知道TA-65片劑一年8000美元的標價是不是讓人們花了冤枉錢。
雖然T.A.科學公司不能宣傳這種片劑具有治病療效,但該公司從2002年開始就在對TA-65分子進行測試,并堅稱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端粒長度和某種與衰老相關的疾病之間的聯系,同時還在公司網站上公布了一項抗衰老試驗的結果。其競爭對手、位于內華達州的西艾拉科學公司同樣在開發激活端粒酶以幫助維持端粒長度的藥品,并希望在15年內能有相關藥物獲得FDA的批準。公司首席執行官比爾?安德魯斯說:“我們的實驗室中已經有35種化合物能夠開啟端粒酶基因?!?/p>
致癌風險不容忽視
不過,天下并沒有免費的午餐。旨在延緩老化的端粒酶激活療法也可能增加罹患癌癥的幾率。有研究表明,提升小鼠體內端粒酶的活性,會使它們更容易患上皮膚癌和乳腺癌。
安德魯斯也承認,服用可激活端粒酶的產品存在著一些未知風險。端粒酶同樣可以阻止癌細胞老化,因此TA-65分子很可能會幫助那些本應死亡的癌細胞繼續存活。但安德魯斯同時指出,端粒酶激活劑的首要功能是保持所有端粒的長度,這實際上減少了細胞癌變的幾率。另外,端粒酶也會維持可抵抗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的活性,使它們的戰斗力更持久。
杰龍生物醫藥公司目前正在開發一種獨立的端??拱┋煼?,希望通過一種端粒酶抑制劑將癌細胞殺死,同時使健康細胞安然無恙。這種化合物目前正處于一期臨床試驗中,二期臨床試驗也已于今年開始。
篇8
應用型人才生物技術實驗教學近幾年來,隨著生物醫藥產業的迅速發展,生物技術領域的新方法、新技術不斷應用到生產企業中,這就要求醫學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學生必須不斷自我提高,具有較強的實驗能力和科研素質,適應行業的高速發展。因此,強調應用型人才對于醫學院校的生物技術專業顯得尤為重要。實驗教學是生物技術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創新能力、獨立工作能力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對應用型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多。因此,建立應用型醫學生物技術實驗教學更加重要。
吉林醫藥學院依托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檢驗醫學的特點與相關學科優勢,適應生物醫藥產業經濟迅速發展的需求,建立了具有醫學背景的應用型生物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了應用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實驗教學方法,重點培養學生對實驗的應用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果,更好地滿足了社會對應用型醫學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
一、醫學生物技術專業的特點
醫學生物技術主要是由生物學、醫學等學科交叉而成的一種應用型很強的新興學科,是集醫學、生物學、藥學、實驗方法等為一體的綜合技術,這就要求學生不但具有生物學和醫學基礎知識,而且還要具有生物學和醫學的實驗技能。形成符合國家對應用型醫學生物技術人才的需求,培養具有現代生物技術和醫學背景的,滿足我國醫學生物產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生物技術高級專門人才。
二、生物技術專業實驗教學現狀
吉林醫藥學院原先是一所軍隊院校,2004年移交給地方辦學,是一所醫學類本科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是我校新辦專業,在實驗教學方面比較薄弱。在生物技術實驗室建設方面,主要存在基礎儀器設備數量不夠,而且有的儀器設備比較陳舊,缺少一些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些儀器設備;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缺少具有醫學背景的應用型實驗教師;在實驗教學內容上,實驗內容脫離時代前沿,和生產實際結合不夠,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一般采用教師講解學生操作的教學模式;另外在實驗考核方面,還缺乏科學合理性。
三、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
基于以上問題和不足,我校生物技術專業以醫藥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趨勢和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制定了應用型生物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轉變教育理念,對醫學生物技術專業實驗教學進行了改革與實踐。
1.通過更新整合資源,建立生物技術實驗教學中心
在我院實驗室原有的儀器的基礎上,進行了資源整合,又購進了PCR儀,凝膠成像系統,二氧化碳培養箱,熒光倒置顯微鏡,發酵罐,蛋白質純化系統,高效液相色譜,多功能酶標儀等先進的實驗設備。在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實驗室、細胞培養室的基礎上,建立了具有醫學背景的生物技術實驗教學中心。中心包括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發酵實驗室、蛋白質純化分析室、藥物篩選實驗室,并且還做到對學生完全開放,學生可以申請畢業論文和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等。通過教學中心的建設,既促進了學科的發展,又順應了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對人才培養的需要。
2.引進優秀實驗教師
醫學生物技術實驗課具有醫學和生物技術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實踐性很強,實驗室技術人員不僅要具備扎實的醫學和生物學的基礎知識,還要有高水平的醫學和生物學相關的實驗技術。我們實驗室對人才的引進,要求具有醫學相關學科背景的碩士研究生,優先錄用具有醫學和生物技術交叉學科背景的人才。并且由科研骨干教師考核,考核期合格才能被錄用。并且新入職的實驗教師還要進行生產實訓,到醫藥生物技術公司進行系統培訓。
3.改革教學方法和實驗內容
改變傳統的實驗課的教學方法,將多媒體先進的教學手段運用到實驗課中。它可以將一些陌生、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對于一些抽象的實驗,如PCR實驗,可以用動畫講解整個實驗過程,將抽象的原理變得形象化,并可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整個實驗過程的理解和記憶。在實驗內容上,減少一些陳舊性的實驗內容,多開設一些設計性、應用型實驗,與醫藥生物技術公司生產緊密結合,如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備,蛋白質藥物的純化,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發酵等綜合性實驗。
4.改革實驗考核制度
改變評分標準主要依據實驗報告的傳統實驗教學考核方式,我們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實驗考核制度。在學期實驗結束后,除了考核學生對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外,還要考察學生綜合實驗能力和團結協作精神,對其進行量化打分。讓學生自主選擇課題,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進行綜合評價。其中,實驗數據20%,實驗操作50%,解決問題的能力20%,創新能力10%。突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地位,轉變了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
四、結束語
經過幾年的探索,我們在應用型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下,在生物技術實驗教學中不斷地進行改革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但是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實驗室的開放管理,大學生實驗創新平臺建設方面還不夠完善,醫學生物技術實驗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要想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醫學生物技術人才,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與嘗試。
參考文獻:
[1]姜勇,王會巖,張磊.等.普通醫學高校生物技術教學改革[J].中國醫藥科學,2013,3(2):147-148.
篇9
此書是WILEY從書“生物信息學:計算技術與應用”中的一本。蛋白質生物信息學在生物醫藥研發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比如先導化合物設計、分子對接、藥理活性預測等等。本書匯集了蛋白質生物信息學領域最為前沿的主題,既有對技術演變的解析,也有很多具體的應用實例。
本書共有5大部分26章。第1部分 從蛋白質序列到結構,含第1-5章:1.蛋白質技術成為研究植物發育遺傳的重要工具;2.蛋白質序列主題信息的搜尋;3.識別蛋白質的鈣結合位點;4.綜述:利用非平衡數據學習方法進行蛋白質甲基化預測;5.蛋白質翻譯后修飾位點的分析和預測。第2部分 蛋白質化學分析和測試,含第6-12章:6.蛋白質局部結構的預測;7.預測蛋白質結構的邊界;8.預測蛋白質的RNA結合位點;9.檢測蛋白質二硫鍵連接方式的算法框架;10.蛋白質接觸序的預測技術進展;11.預測半胱氨酸氧化狀態的計算策略;12.冷凍電鏡三維結構重構的計算方法。第3部分 蛋白質序列比對及其評估,含第13-17章:13.蛋白質結構比對的基礎知識;14.發掘蛋白質3D結構來優化結構比對;15.搜尋非序列性蛋白結構相似性的算法方法論;16.利用分形方法來預測蛋白質類屬和功能;17.蛋白質三級結構評估。第4部分 生物網絡中的蛋白質相互作用,含第18-22章:18.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網絡算法;19.識別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中的蛋白復合物;20.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中的功能模塊分析;21.代謝網絡的高效比對;22.蛋白質相互作用網絡的比對:算法和工具。第5部分 蛋白質生物信息學的應用,含第23-26章:23.用支持向量機進行蛋白質分子與藥物的活性匹配;24.尋找生物網絡中的重復區:挑戰、趨勢與應用;25.MeTaDoR: 生物膜外周靶向蛋白的網絡資源和預測服務;26.基于生物網絡的基因表達特征分析。
潘毅是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計算機系的教授和系主任,中國長沙中南大學客座教授。他的研究興趣是云計算、無線網絡和生物信息學。目前發表了200余篇研究論文。
本書兼具系統性和深入性,每章都是由數位專家精心撰寫,適合生物信息學、蛋白質組學、計算機科學領域人員參考。
魏玉保,博士生
篇10
導語:保護生物資源的邏輯很簡單:流失了稀缺物種,放棄的是擁有領先技術的可能性?;蛲但C者之所以能夠光明正大地出現在中國,正是得益于中國人對這一邏輯的陌生。
從照片中看,金柏莉?庫珀(Kemberly Cooper)的裝扮與許多來到中國的外國驢友沒什么兩樣,旅游鞋、背包、墨鏡、遮陽帽,手中端著相機,食指指尖落在快門上,看到什么值得記錄的場景,就“咔嚓”一聲拓到底片上。
不過,庫珀從中國帶走的,遠不止留在相機底片上的這些關于東方的影像。庫珀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遺傳系博士后研究員,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她與她的團隊的工作之一就是捕殺跳鼠,以便收集懷孕母鼠的胚胎,并將之帶離中國進行實驗室研究。
居住環境的變化,使跳鼠被聯合國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入瀕危動物名單。盡管如此,庫珀的工作并未停止。
“灰色自由門”
從生物學研究的角度看,庫珀選擇跳鼠順其自然。跳鼠與人類基因組成十分接近,而且相比其他基因接近人類的動物,跳鼠體積小,在遺傳學研究中建立模式系統更容易,并且相應的成本也會低廉許多,這是非常經濟的選擇。
跳鼠有特別長的后肢,是前肢長度的3到4倍。部分種類的跳鼠足部中間三塊拓骨隨著不斷進化,愈合成了一塊骨頭,叫做炮骨。因此一些跳鼠還保留五趾,被叫做五趾跳鼠;而一些跳鼠后肢外側2趾變小或者消失,跳躍落地時中間3趾的落點很接近,被稱為三趾跳鼠。跳鼠的這些特質,使通過跳鼠尋找控制骨骼結構特化的控制基因稱為可能。而這樣的基因一旦被成功尋找到,對于生物醫藥行業又將是一次重大突破。
然而,庫珀選擇來到新疆古爾通班古特,并不是一個隨機的決定。全球能夠大規模采集跳鼠標本的地區沒有幾個,除了新疆南部,其他合適的采集區都位于中東——很顯然,美國人到中東地區的野外,安全就是個大問題。
但另一方面,新疆地區的跳鼠,遠比中東地區的易得。庫珀在我國進出口檢測檢疫局辦理了獸醫衛生許可證后,跳鼠標本的采集基本上就變得暢通無阻。
知情人士向《世界博覽》記者透露,庫珀的采集過程從方式上講,更像是粗放式的捕殺:她讓當地的牧民去野外抓捕野生跳鼠,然后以每只跳鼠30至40 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其中的母鼠——即使在網絡的寵物交易平臺上,一只人工養殖的跳鼠價格也在1000元至1500元。庫珀將母鼠解剖后,有懷孕的母鼠則將其胚胎取出。
據透露,在制作跳鼠標本的過程中,庫珀沒有采用學術界慣用的用二氧化碳窒息的方法——雖然在她的學術報告中聲稱自己是采用此方法——事實上,庫珀團隊采用的方法就是簡單的扭斷跳鼠的脖子,因為這樣的方式不僅快,而且成本也更低。
我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五章第三十條明文規定,“進出口中國參加的國際公約所限制進出口的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必須經進出口單位或者個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批準”。
然而庫珀在整個采集過程中根本沒有經過新疆自治區林業局,也沒有受到林業局的監管或是干預。
據不愿透露身份的知情人士透露,庫珀之所以能獲得這樣的便利,“是因為她與中科院新疆生態地理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員達成了協議:該研究員為庫珀采集跳鼠標本提供便利,而作為交換,在庫珀之后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中,該研究員也能夠名列其中。”
而在將跳鼠標本帶出我國境內時,由于持有獸醫衛生許可證,海關只能放行。
就這樣,庫珀在新疆打開了一道道“自由門”,而我國的生物資源,就這樣敞開大門,迅速流失。
研究與商業一步之遙
現在還很難推測,庫珀這樣大數量地在新疆收集跳鼠標本背后支撐的力量和最終目的是什么,但庫珀堅持對跳鼠標本的收集與研究已經有幾年的時間。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的材料顯示,2009年,庫珀從埃及“非法進口”了數十對跳鼠到美國進行飼養,“但最終失敗”。
庫珀目前是克里夫?塔賓教授(Cliff Tabin)團隊的一員,而塔賓教授為哈佛醫學院遺傳系主任。
這并非哈佛第一次在中國進行大面積的“基因偷獵”。1994年至1998年,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安徽安慶進行了一項大規模遺傳流行病學研究,展開了12種疾病的基因調查,涉及20萬人,哈佛大學承認的樣本量就有1.6萬人,而進入中國的方式與庫珀這次大同小異:以遺傳學學術研究合作為名獲得通關許可、搞定有關部門,以體檢之名抽取當地農民的血液樣本。而哈佛大學在2003年接受調查時聲稱的向受檢者每人一份的知情同意書,當地農民則表示根本沒有見到過。
這項研究引導的商業利益,雖然至今難以有充分證據表明其中存在利益紐帶,但一些事實足以窺探其中存在的秘密。
為了在安徽進行的這個哮喘病基因研究項目,美國千年制藥公司就了哈佛公共衛生學院300萬美元的資助。不久之后,千年制藥公司從瑞典制藥業巨頭 Astra那里獲得了5300萬美元的投資,做呼吸道疾病的基因研究。而這5300萬美元顯然標準的是千年公司能夠獲得的哮喘病遺傳基因樣本。而在肥胖癥和糖尿病的研究上,千年制藥公司資助哈佛公共衛生學院50萬美元,而得到了一個大型跨國制藥公司Hoffmannla Roche 7000萬美元的投資,而這也是基于在安徽的基因樣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