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凈沙翻譯范文
時間:2023-04-11 11:26: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天凈沙翻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越調]天凈沙·江上
張可久
嗈落雁平沙①,依依孤鶩殘霞②,隔水疏林幾家。
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
天凈沙字詞解釋:
①嗈嗈(yōng):雁叫聲。平沙:水邊平地。
②依依:輕柔的樣子,描述野鴨輕飛的樣子。鶩(wù):野鴨子。此句化用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名句。
天凈沙翻譯:
一群鳴叫的大雁正悠悠地要落在水邊的平地上,在落日晚霞中一只野鴨子正輕柔飛翔,河的對岸稀稀疏疏地有幾戶茅草人家。水面上一葉扁舟,悠悠然然,隨著漁人的歌聲也緩緩地落入了那蒼茫的一片蘆葦叢中
天凈沙閱讀答案:
試題:
(1)這首小令含蓄蘊藉,獨具風格。試分析“綠柳匆匆去馬”一句是如何表達作者感情的。
(2)曲中用了諸多不同的意象來表現作者的情感,豐富作品的意蘊。請對“滿湖煙雨”這一意象作簡要分析。
答案:
(1)在綠柳如煙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別心上人,匆匆策馬起程。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絲萬縷的青青柳枝來表現自己千絲萬縷的離情別緒,充滿惜別之苦。
(2)“滿湖煙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緒的濃重,與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鮮明對比,表現了作者與分別之人難以割舍的情懷。
天凈沙創作背景:無
天凈沙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之作。作者以凝煉的筆墨,勾畫出一幅暮秋江邊落日圖。前三句寫落雁、孤鶩、殘霞、人家等,純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錦上添花,一小舟、一漁歌,使畫面更覺生動,平添了一片從容閑適的情趣。
篇2
譯文
太陽漸漸西沉,已銜著西山了,天邊的晚霞也逐漸開始消散,只殘留有幾分黯淡的色彩,映照著遠處安靜的村莊是多么的孤寂,拖出那長長的影子。霧淡淡飄起,幾只烏黑的烏鴉棲息在佝僂的老樹上,遠處的一只大雁飛掠而下,劃過天際。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紅的楓葉、金黃的花朵,在風中一齊搖曳著,顏色幾盡妖艷。
注釋
天凈沙:曲牌名。
秋:題目。
殘霞:快消散的晚霞。
寒鴉:天寒即將歸林的烏鴉。
飛鴻:天空中的鴻雁。
飛鴻影下:雁影掠過。
白草:枯萎而不凋謝的白草。
黃花:。
紅葉:楓葉。
鑒賞
白樸這首小令《天凈沙·秋》與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無論寫法還是構成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此曲題目雖為“秋”,并且寫盡秋意,卻找不著一個“秋”字。 此曲開篇先繪出了一幅秋日黃昏圖,營造出一種寧靜、寂寥的氛圍,再以名詞并列組合的形式,選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遠及近,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圖。秋景也由先前的蕭瑟、寂寥變為明朗、清麗了。
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個字,篇幅雖短,卻以神來之筆捅繪出了一幅絕妙的秋景圖。前三句著力渲染出一派深秋凄涼之景。黃昏時:如血的殘霞映照著一座孤零零的小村莊,夕陽淡淡的炊煙裊裊,幾只歸巢的寒鴉,靜靜的站立在老樹枝頭,忽然,一只哀鳴的孤鴻,在人邊晚霞影里遠遠的飛翔,而后兩句,作者卻將筆鋒一轉,寫到: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在暮色中,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白樸在寫秋景選詞語辭精煉,其詞并不是單純的突出秋的悲涼。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于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后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于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的高明了。
篇3
關鍵詞:形合;意舍;思維方式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8-0006-02
一、前言
“所謂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詞語或分句之間用語言形式手段(如關聯詞)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所謂意合,指的是詞語或分句之間不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句中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通過詞語或分句的含義表達”。(連淑能,48)總的來說,英語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在實際運用中,英語通常采用各處形式手段如連接詞、關系詞、介詞等來連接詞、語、分句或者從句,并且注重整體結構的完整性,以形顯義。而漢語在實際運用中很少用甚至不用任何形式連接手段,它注重隱性的連貫,注重邏輯事理順序,注重功能、意義,以意統形。
此種特點跟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是分不開的,因為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依賴的,語言也被視作思維的外殼,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并影響人類的社會實踐和包括語言在內的一切文化活動。漢語在中國傳統哲學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形成了一種重整體、重模糊的思維方式,而英語則表現出重解析、喜確切的一種思維方式,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民族思維方式必然導致了英漢的形意之別。
二、英漢形意之具體表現
漢英兩種語言在形合和意合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就膾炙人口的名篇《天凈沙?秋思》為例:
天凈沙?秋思
枯滕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詞有許多不同的譯本,現引三個譯本為例:
a.Autumn thoughts
Withered vines, olden trees, evening crows;
Tiny bridge, flowing brook, hamlet homes;
Ancient road, wind from west, bony horse;
The sun is setting,Broken man, far from home, roams androams.
b.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c.Tune: Tian Jin Sha
Withered vines hanging on old branches, Returning crews croaking at dusk.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 narrow bridge,And below the bridge quiet 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 wind,A lean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 west, And the lov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從《天凈沙?秋思》這首詞不難看出,漢語這種意合語言,行文過程中無須任何邏輯標記,詞匯與詞匯之間的粘連,詞匯與詞匯之間的邏輯關系,并不十分重要。此外,漢字本身是一種象形文字,其采用的“形、聲、義”三維式結構賦予了其本身豐富的信息量。這首詞通篇只有二十八個字,詞與詞之間,句與句之間無任何粘貼,但其承載的信息量給予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創造出了一種思鄉的意境,這充分體現了漢語意合的特點。
細讀這首詞的三個不同的譯本我們可以逐一發現:第一個譯本是純粹的逐字翻譯,對于英語國家的人來說,此種翻譯完全是詞語的堆砌,嚴重缺乏邏輯而且語義模糊不清。因為withered vines,old trees,evening crows這種無任何銜接詞的詞組的并列不能顯現出詞語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不能判斷出evening crows是在old trees或者是在withered vines上,對于喜歡確切思維的英語國家的人來說,這就造成了意義上的含混不清。此外,這種沒有任何銜接詞的翻譯也變得句不成句,詩不成詩。第二個譯本是解釋性的翻譯,此譯本很好地對原詞進行了詮釋,譯文中添加了大量的介詞,邏輯連接詞等等,但是這種對原詞確切的詮釋和表達使得原詞故意設置的模糊意境蕩然無存。譯文讀者雖然理解了原詞的基本意義,但漢語中創造出的所以意境和意象都消失得無影無蹤,這不得不成為翻譯中的一種遺憾。第二個譯本在形式上采用了詩的形式,這更能為英語讀者所接受,但翻譯中的缺憾和第二個譯本基本相同,原詞的思鄉凄涼的意境消失在確切的翻譯中。
如此看來,英語注重形合,注重結構與形式,而且常常借助各種連接手段,因而比較嚴謹,譯本中加黑的部分就是很好的體現,即以形表意。而漢注重意合,很少甚或不使用任何連接手段,詞語之間的關系常在不言中,語法意義和邏輯聯系常隱含在字里行間,即以意統形。
三、英漢形意之別的根源:英漢思維方式的差異
英漢兩種語言的形意之別的根源在于兩種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偟膩碚f,漢語重整體思維與模糊思維,而英語重解析思維與確切思維。漢語注重整體意義,而忽略邏輯連接詞等連接手段,讓讀者在整體中去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意義,英語恰好相反,它倡導的是一種理性思維,喜歡用連接詞來清晰地標出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把讀者引向自己所要表達的思想和觀點上去。
英漢兩種思維方式的不同還表現在漢語的模糊思維和英語的確切思維上。漢語重整體、重悟性的思維模式使漢語在造句、謀篇上逐漸形成了一種注重內在關系、隱含關系、模糊關系的語言結構特點,并且強調從總體上把握客觀事物、注重事物間的普遍聯系,不重視對事物作周密的邏輯分析,因而不免具有籠統、模糊的特征。這些特點反映在語言表達上則是重意合,較少注重形式規范,語法呈隱性,因而顯現出整體的模糊性思維?!短靸羯?秋思》是個很好的例證,作者通過一群無任何邏輯連接詞的詞語:枯滕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展現出了一幅思鄉凄涼的畫面與意境,原詞并不像英譯所表現的那樣確切:昏鴉在老樹上盤旋,小橋下面有流水,而是通過詞的并列給讀者一種想象的空間,其邏輯關系也自顯其中。
英語的解析思維習慣從個體上把握對象,善于對事物的各個細節作精密分析,這種特點反映到語言上則是重形合和形式規范,語法呈顯性,并且注重詞與詞、句與句以及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這些特點都反映出了英語喜確切的特點。從《天凈沙?秋思》的幾個譯本可以看出,大多的譯本在英譯過程中都通過增加介詞、邏輯連接詞等把漢語的模糊變成了確切,原詞那種模糊的意境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確切的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如果缺少加黑的連接詞,這種英譯必將變得句不成句,詩不成詩,不能被英語讀者所接受。不難看出,漢英兩種語言的不同正是體現在這種模糊的以意統形與確切的以形攝意上。
參考文獻:
[1]陳東成.文化差異與翻譯[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耿龍明.翻譯論叢[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1998年版.
篇4
【關鍵詞】《天凈沙?秋思》 英譯本 淺析
一、原詩淺析
《天凈沙?秋思》是由元朝作家馬致遠創造的一首散曲?!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倍潭涛寰湓?,卻描繪出一幅畫面感十足的秋郊夕照圖。此詩的前三句,每句話三個名詞,三種景物。這種名詞的疊加,形散而神不散,充分體現了漢語重意合的特點。詩人用這簡短的九個詞,鋪敘開來,描繪出一幅秋風蕭瑟的畫面。最后一句中,作者將“游子”即“斷腸人”置于這秋風蕭瑟的畫面中,那種凄涼之感、那種倦于漂泊的苦楚躍然紙上,深刻清晰地走進每一個讀者的心中。
中國古代詩歌是追求音韻美的,馬致遠的這首詩也不例外。本詩中,一、三、五句押尾韻“a”;二、四句押尾韻“ia”,這種平仄相間的韻律結構,前后呼應,不禁讓讀者低吟沉回,心中油然而生那份秋風蕭瑟的凄涼,感同身受主人公飄泊天涯的那份無奈。這首詩在用詞上,雖然沒有使用情感濃烈的詞語,但那幾個簡短的詞語,靈動而傳神,描繪出一幅生動的景象,直入讀者心底。
二、三種英譯本
譯文1是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的譯作,現摘錄如下:
Tune: Sunny Sand -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beside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譯文2是美國學者Wayne Schlepp的譯作,現摘錄如下:
Tune to “Sand and Sky” - 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l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譯文3是筆者典籍外譯老師的譯作,現摘錄如下:
To the Tune of Sand under the Clear Sky - Autumn Thoughts: A crow, at dusk, on yon old tree with vines very dry; A bridge o’er th’creek, and some country cottages nearby; A horse so weak, against west wind, en route with sigh; The sun sinking, a broken heart’s still wandering!
三、英譯本淺析
翻譯家許淵沖先生提出“譯語優勢”的原則。他認為“譯語優勢”是“譯語最好的表達方式”,“發揮譯語優勢”就是“盡量利用譯語最好的表達方式”。譯文1的翻譯正體現了他的這一觀點。許淵沖先生在翻譯本詩時,在句中添加了動詞和介詞,將原文中的名詞詞組連接成符合英語句法結構的完整句子,這是英語語言表達重形合的體現。許淵沖先生還提出的譯詩“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標準,是建立在“意似、音似、形似”的基礎之上的,這是“信”的衍化和具體化;“三似”中又以“意似”為先,表明許淵沖先生是重視內容的充分表達的。確實,在此詩的翻譯中,許淵沖先生把原作所描寫的內容和含義很好地傳達了出來,而且全詩的翻譯都用倒裝句這一句式結構進行表達,使詩在句式上協調統一。同時,這一譯作也在韻律上做了很多努力,aaabb的尾韻使詩前后呼應,讀起來十分流暢自然。此外,該詩在用詞上十分貼切傳神,比如,用“Far, far from home”將“在天涯”意譯出來,令讀者心生無限遐想;用“heart-broken”來形容“斷腸人”,能夠讓讀者如讀原詩一般感同身受漂泊人的那份苦楚。
譯文2是美國學者Wayne Schlepp的譯作。Wayne Schlepp是接受過西方漢學訓練的學者,因此在她的翻譯中能夠看到其對中國文化的解讀。在這個譯作中,Schlepp采用與原文相似的句式結構直譯開來,所以譯詩在形式上與原詩十分相近。這也是一個外國學者對于中國詩歌文化的理解。但譯作在用詞上沒有原詩中的那份靈動和傳神,比如,“Low bridge,stream running”,可能對于英語的讀者來說,并不能感受到潺潺的溪水流過小橋的那副景象。此外,這個譯作在韻律上有所欠缺,因此沒有傳達出原詩的音韻美。所以Schlepp采用的這種逐字對譯的方式雖然在詩的形式和字面上做了對等傳達,但可能傳達不出原詩在情感上給讀者帶來的共鳴。因為中國詩歌重在含蓄、委婉,讓讀者通過聯想來感受其中的意義和情懷。但同樣的英語句式結構,同樣的詞匯的疊加,可能并不能勾起英語讀者的聯想和感受。因為英語通常是自然、直接的。
譯文3是筆者典籍外譯老師的譯作。在這個譯作中,最大的亮點就是,老師巧妙運用了英語中的虛詞,連詞成句,既保證了與原詩形式上的相似,也保留了英語句式重形合的特點。此外,這個譯作在韻律上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雖然與原詩的尾韻不盡相同,但已經能很好地讓讀者感受到中國古詩的音韻美。這個作品的缺憾之處,筆者以為是在個別詞語的使用上,比如,用“wandering”來表達“在天涯”,雖然能傳達出主人公的孤單無助,但在全詩情感的充分傳達上還是有一些欠缺。
四、結語
對于同一個作品,每一位譯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因此就會產生不同的英譯本。但無論是著名的學者,還是默默潛修的譯者,他們的譯作中都存在著優點和缺點。作為后輩的譯者,在賞析前人作品的基礎上,要以其翻譯經驗為指導,不斷努力,為中華傳統詩歌文化的傳播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格式塔原則;《天凈沙·秋思》;意境
中圖分類號:H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4-0253-02
一、總述
近年來,隨著語言學的逐漸興起,認知語言學也越來越受到眾多語言研究者的關注。我國學者對其研究也如火如荼,大量認知語言學著作問世,研究領域迅速向相鄰學科擴展。包括認知心理學在內的許多學科都成為其研究對象并對其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1912年格式塔心理學興起于德國,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墨、考夫卡、苛勒等提出,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是對德文Gestalt的音譯,意譯為“完形”,表示統一的、具有不同部分分離特征的有意義的有機整體,因此,格式塔理論也常被稱為“完形理論”。格式塔理論主要有整體性、閉合性及異質同構性等,目前國內有很多學者將這些原則運用于翻譯、美學、詩學等,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理論
(一)整體性
格式塔心理學派最顯著的特點是注重整體概念,主張整體大于部分之和[1],整體性原則。格式塔學派否定元素主義簡單相加論,認為對各個部分所進行的分析不能解釋整體所具有的某些特征。[2]整體必然具有一種個體不具備的因素——格式塔質。這種能保證整體固有性質不變的第七種因素在格式塔理論中就被稱為“格式塔質”。
(二)異質同構
自然界中的事物同人一樣具有表現力,這種表現力的基礎就是力的結構。格式塔心理學認為,這種力的結構之于自然界,如同力學的“場”之于物理,決定著心理的運動方向,運動過程和運動結果。人看到物體后,大腦會自發的將其力的結構與人感情中力的作用相比較、對應,從而在生活實踐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情感,并借此表現。如人看到垂柳就有悲哀之感,這并不是因為它從形態上像人,而是柳枝低垂的形態、柔軟的枝條和隨風擺動的樣子使人想到了一個悲哀的人的外形。柳樹的外貌同一個人悲哀時垂頭喪氣、無依無靠的的樣子所展現出來的力的結構相一致。異質同構原則賦予事物本身所不具有的感情特征,基于此許多詩人借物抒情。
(三)閉合性
人在認知過程中,由于“完形壓強”的存在,迫使大腦皮層活動,把看到的不規則、不完整的現實事物“完形”成一個理想的完美的事物。這是格式塔理論中的另一個核心原則——閉合性原則。如人們看到一個不完整的三角形,通常會在知覺中把它恢復成為一個完整的三角形或梯形。這一原則指出人腦在“反映”客觀對象的過程中所具有的“藝術化”傾向,它是創造性心理機制產生的源泉,而意義空白或者意義的不確定正是人的心理機制進行完形閉合的重要前提和條件。
三、分析
《天凈沙·秋思》全文僅5句,但是卻描繪了12個意象。這些意象看似是孤立,實則不然。作者雖然僅是并列放置了這些意象,但讀者內心存在的“完形壓強”卻會自發的將這些零碎的景物拼成一幅完整的圖景。第一組是由下及上的排列:枯藤纏繞著古樹,書上落著烏鴉;第二組是由近及遠的排列:近處的橋、橋下的水和水邊的人家;第三組則是由遠及近的排列,彎彎曲曲的古道和在上緩緩而行的瘦馬,其中加入了西風這個意象,更具跳躍感;最后是正在下落的夕陽和行走在天邊的離鄉人。運用整體性原則能剛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
第一組意象中“枯藤”是在深秋時節才會出現的景物,而“樹”和“鴉”雖然不是秋季所獨有,但與枯藤并列,前面又沒有限制詞,則根據關聯準則,讀者自然也認為是深秋時節的景物?!翱荨弊贮c出了秋天萬物枯萎,百物蕭殺的天景?!袄稀北臼怯脕硇稳堇先孙L燭殘年。中國自古有落葉歸根的說法,作者獨自一人在外遠游多年,思鄉之情溢于言表,在異鄉看到此景,感觸愈深。且人若“老”就已近人生盡頭,正如一到“秋”一年也即將結束。由一年結束影射一生完結,悲涼之情油然而生。“昏”字則更是精妙,它不僅可以指時間,與前文一年、一生相照應;還可指人到黃昏;更可以指烏鴉的精神狀態。通過并列三個毫無生機的景物,暗示秋天的蕭索與冷清,心境的凄苦與悲涼,這感情則是任何一個單獨的景物所無法表達出來的。
第二組意象則一掃前文的蕭條?!傲魉卑凳靖浇赜小叭思摇保ㄔ凇傲魉敝系摹靶颉庇纸o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靶颉敝霞瓤梢匀藖砣送鞑幌?,一副繁榮的生活之境;又可以空無一人,加之橋下“流水”,給人以蕭索破敗之感;更可以有人憑欄眺望,思念未歸之人。水邊安靜獨立的“人家”既可以炊煙裊裊,又可以有農人“帶月荷鋤歸”,一副恬淡愜意的村野生活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組意象與上文意象并不連貫,但“完形壓強”會迫使讀者尋找關系:承接上文,抒發悲情?!傲魉钡牧Φ膱D示是從家而出,這與作者離家遠游的圖示一樣。且“流水”向下的力與作者窘迫的生活一樣,異質同構更顯作者孤單、落魄之情。
第三組意象最突出的是“瘦馬”,側面暗示了游子離家之間之長,旅途之艱辛。“古道”經過多年的風雨侵蝕,也是一副荒涼破敗的景象,李白詩《憶秦娥》中“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抒發的亦是此感?!拔黠L”并不是指從西邊吹來的風,而是指秋風。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屬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白《憶秦娥》)中正是因此而以西風代秋風。這組通過并列三個意象,雖是寫路、寫馬,但實際上是在寫人,以物襯人,更顯荒涼。
第四句中“夕陽西下”雖然與秋無直接聯系,但夕陽已近黃昏,一年四季中的秋季正是由盛夏向寒冬的過渡時期,在時間軸上,二者的相對位置是一樣的,所抒發的感情也相差無幾。因此,“夕陽”意象所抒發的感情在此處就可以確定為悲涼、落寞。且“夕陽西下”過程中力的圖示是向下的,與人到遲暮健康狀況走下坡路一樣。以物寫人,借物抒情,異質同構原則使表面上毫無關系的二者相結合。
末句既是寫人,又是寫己?!皵嗄c人”與“天涯”意象組合就表現游子離家,思念故鄉的感情。思鄉之情正是這首詞的“格式塔質”,它建立在部分之上,存在于整體之中。這也正是元素主義簡單相加論不能解釋的。
四、結語
中國古詩詞大都講究意境,借景抒情是主要的抒情方式,基礎則是異質同構原則。當自然界中“力的圖示”與人的感情的“力的圖示”相一致,作者便可以更好的抒情。而若要探索作者所抒之情,則必須在閱讀詩詞的基礎上整體把握作品,綜合運用格式塔原則細致探索?!短靸羯场で锼肌分?,作者通過描寫了一系列的景物,營造了一個凄涼、蕭殺的悲秋之景,借物抒情,將在外漂泊的羈旅之人的思鄉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篇6
一、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書貴在“讀”。據調查,現在除了小學生還能大聲“齊誦”之外,初中生已改為“默讀”,高中生更是“三緘其口”、“金口難開”,而他們一旦開口說話,當然訥訥不能言,這種現象實在令人擔憂。試想想,一個書讀不通,話說不流利,表達不順暢的大學“高材生”,又怎能適應這瞬息萬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又怎能迎接和接受人世后的機遇和挑戰,又怎能更好地報效祖國呢?
文章的精華都在字句之中,字句之中有聲情、有氣韻、有見識、有抱負。你不讀,這一切精華都不會自動顯露出來,而只能是紙上的文字符號,那是“死”的,要把“死”的變成“活”的,只有通過“讀”,而且要出聲地多讀、細讀,才能讓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來,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來,最終真正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在“讀”的過程中,你可以從《詩經》中體驗到“求之不得,寐寤思服”的纏綿緋惻的愛情;從《論語》中領會到孔夫子的性情;從《史記》中發現太史公的胸襟;從“韓賈”(韓愈、賈島)的故事中感悟到“推敲”的不易;從《術蘭詩》中認識何為“巾幗英豪”:從李太白的詩中讀出飄逸;從杜甫的詩中讀出凝重;從“蘇辛”的詞中讀出豪邁;從李清照的詞中讀出凄婉;從《紅樓夢》中讀出衰落;從《水滸傳》中讀出悲壯;從《西游記》中讀出神奇;從《三國演義》中讀出歷史的變遷;從《儒林外史》中讀出辛辣……
古文如此,現代文也是如此,連翻譯文章也必須出聲誦讀。魯迅的冷峻、周作人的沖淡、徐志摩的柔美、戴望舒的惆悵、林語堂的幽默……無一不體現在他們文字的聲音和氣韻之中,多讀之后,你才能夠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也只有多讀,你才會辨出文章的美丑高下;也只有多讀,才能真正挖掘到書中的“黃金屋”,才能真正尋覓到書中的“顏如玉”,也正是因為多讀,才能夠達到“出口成章”、“下筆如有神”的妙境;也正是因為多讀,為人師者,在教的過程中,才能夠隨手拈來皆文章,才能夠“妙語成珠”,真正讓學生從心底里佩服你。
二、“讀”貴在有術:教師要“導讀有術”,學生要“讀書得法”。
“讀”貴在有術,但具體到授課過程中“怎樣讀”,卻是一個值得我們師生探討的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要把“心”放在“書”中,大聲地朗讀。
這種讀法真的很有效,讓人讀著讀著,就禁不住搖頭晃腦地“身臨其境”了。讀到妙處、動情處,或禁不住掬一把清淚;或忍俊不禁地大笑;或不自覺地拍桌稱快。那種讀書的真是一種酣暢淋漓的情感渲泄。那種讀書方法,不會令人覺得苦、感到累,而是一種從感官到精神上的享受。
其次,教師要“導讀有術”。
導讀,就是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讀書?!皩ёx”中的“導”,指的是教師的引導、指導、輔導、因勢利導。它規定了教師任教中的職能是發揮主導作用?!白x”指的是學生的閱讀實踐,它確立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各自地位?!皩ёx”根本目的是引導學生培養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使其達到“不待老師講而自能讀書”的目的,從而激勵學生自己去學,主動去學。 “導讀”的核心是“導”,教師的“導”越有“藝術”,就越能促進學生的“讀”。教師“導”的藝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誘發閱讀的動機。如:提示矛盾,以引起學生解決矛盾的需要;揭示困難,以激發學生克服困難的熱情;適當競爭,以提高學生積極探索的興趣等。二是開拓思路。如巧設情境,問題引路;提供條件,促使“接通”等。三是指點方法。即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領悟讀書之法,提高閱讀能力。四是促進遷移。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五是采用多種導讀方法。如設疑法、圖示法、精講法、情境教學法等。
總之,不同的教師,在“導”的藝術上各有千秋,但“導”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會讀”、“善讀”和“讀懂”。
其三、學生要“讀得有法”。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教師“導讀有術”,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讀得有法”。怎樣才能做到善讀有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第一,采取四步遞進讀書法。指導學生讀書,目的是幫助他們一步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因此,我認為錢夢龍老師的“三主”、“四式”導讀法中的“四式”(四步)法,可以為學生的“自讀”領航導向。一是疏通法。查字典識字解義,掃除閱讀障礙,讀通讀順課文。二是了解讀。思題讀文,概括主要內容;劃分段落,理順文章脈胳;多向思考,質疑問難。三是探索讀。品評詢問,探究中心;領會重點,明確寫法;釋疑解惑,深入理解。四是表情讀。熟悉內容,進入角色;體會感情,表情朗讀;薰陶感染,升華認識。
第二,采取比較揣摩讀書法。把題目內容或題材等相近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較著讀。通過比較出真知,通過比較,認真揣摩,彼此間的異同,從而體會更深,領悟更多。
如馬致遠的《越調·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與自樸的《越調·天凈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景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边@兩首小令不僅宮調名、曲牌名相同,都是《越調·天凈沙》,而且題目中都有“秋”字,所寫都是秋景。但是兩者所寫的秋意及其中的秋味卻有很大的不同。《秋思》主要是通過景物寫“斷腸人”的鄉思,因此畫面暗淡、蕭條、情調凄苦、低沉?!肚铩穭t人物隱而不見,著重寫景;它的開頭雖和《秋思》的情味頗有些類似,但緊接著卻向著另一個方向逆轉,靈動的艷麗景物的加入使畫面明麗可愛,情調開朗平和。
第三,采取咬文嚼字讀書法。課文中有些字、詞看來平平常常,實際卻是表達中心思想的點睛傳神之筆,應當引導學生細嚼品味,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篇7
一、序語
師:同學們知道“惜墨如金”這個成語嗎?“惜墨如金”是寫作的一種境界,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湖心亭看雪》就只有短短的159個字,下面就讓我們憑借這159個字,穿越到380年前,去追蹤張岱的西湖之行。(板書:湖心亭看雪。)
二、析題
師:從文章的題目你能獲取哪些信息?
生:地點、事件。
師:具體哪些事件,在什么地點?
生:看雪、湖心亭。
師:說到湖心亭,同學們請看這組圖片(出示湖心亭的組圖)。
生: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據說是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山,成為一島,后于島上建亭,取名湖心亭。這是觀賞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
師:既然這里是觀賞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相信今天咱們一定不虛此行。請同學們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
三、解讀
師:字詞障礙排除了,哪位同學愿意朗讀一遍課文?(生主動讀文,教師適時指導鼓勵。)老師這里有個假設,想不想聽聽?假設你擁有一份去英國的護照,并且有人為你打點好了一切,你最發愁的是什么?
生:英語講得不好。
師:現在我們已經穿越到明末清初年間,不懂文言文,和古人進行書信溝通恐怕也要有障礙吧?所以咱們現在應該做什么?(生疏通文意,翻譯課文。)
師:請同學們小組內研討翻譯課文,緊跟張岱的腳步。(分組指導個別問題,共性問題共同解答。生分組交流,并合作展示。)請同學們從這159個字中快速搜索一下,哪個詞最能概括張岱的形象?
生:癡。(板書“癡”。)
師:同學們用心甚專,一下子就找到了。哪些地方又能表現出他的“癡”呢?
生:大雪三日……獨往湖心亭看雪。
師:很好,如果能有感情地讀出來就更好了。(生試讀。)張岱冷不冷?
生:冷。
師:何以見得?
生:擁毳衣爐火。
師:相當于我們拿著電熱煲,還得穿著貂皮。(生笑,氣氛活躍。)這樣的天氣,獨自一人到底都看到了什么呢?(生自由讀景物描寫的內容。)古人不是講究“惜墨如金”嗎?怎么他這里卻連用了三個“與”豈不唆?
生:三個“與”不唆,把“天、山、云”融為一體了。
生:天地那么大,景物那么小。
生:作者自己也好渺小。
師:說得好。在這樣大的宇宙空間內,作者和世間萬物是如此渺小,更見宇宙之浩瀚,天地之蒼茫!達到了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板書“天人合一”。生大聲朗讀第一段,讀出作者的感情。齊背寫景句子。)
師:老師這里有一段文字,是把這段景物描寫進行了改寫,同學們想不想看看?
生:不只想看還想聽。
師:(有感情地朗讀改寫的文字)霧氣凝成的冰花在白雪的輝映下彌漫著白氣,蔚藍的天,濃厚的云,渾然一體,遠處高聳入云的山峰似乎穿上了一件白色的防寒服,近處是還沒有舍得結冰的水,從上而下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隱約可見的影子,那是長堤在白雪的覆蓋下露出的一道痕跡,湖心亭披著厚厚的雪翹起亭尖,我輕快地劃著游船,陶醉在這個雪與水相伴的西湖中,這晶瑩的西湖,多姿而又多情?。ㄉ鸁崆榈毓恼?。)
師:謝謝同學們的鼓勵!能不能對比一下老師的這段景物描寫和文中張岱的這段有什么不同。
生:老師寫景的情緒比較好,心情愉悅。
生:老師的景物描寫修辭多,描寫得細致。
生:老師的這段描寫讓我想起了一首詞《天凈沙?秋思》。
師:同學們的話給我很大的啟發,此處的景物描寫和我們學過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寫同樣都是簡練樸素、不加渲染的,這種寫景的方法叫作白描。
生:張岱寫作的時候怎么看不出他游玩的喜悅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同學們先自己來總結一下。(此處出示文學常識及寫作背景。)
生:他肩負著亡國之痛飽含故國之思。
生:原來“同是天涯淪落人”。
師:是啊,“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所以才有與金陵人的暢飲,不留電話,不留QQ,沒有任何聯系方式,既率性又憂郁的離去。
生:看來張岱一開始去湖心亭,也是心情憂郁,所以才獨往排解內心地憂郁。
師:恭喜同學們,你們領悟到了。
生:朗讀《江雪》一詩,體會兩個“獨”字,分析張岱和柳宗元的心境是否相同呢?(生討論、匯報、交流、教師巡視與生溝通。)
師: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風雪、坎坷……無論時間無論地點,讓我們記住只要你心中的太陽永不落,就一定能驅逐心頭的寒冷!
篇8
一、通過示范講解法學習英語詩歌
英語詩歌浩如煙海,篇幅長短不一。高中學生剛剛開始接觸英語詩歌,為使大家了解英語詩歌,并能較好地欣賞,少不了教師的示范講解。教師可以從意象、語法、音韻以及主題等不同的層面入手,一步步地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一首詩歌。同時也讓他們懂得讀詩必須仔細,不放過詩中應有之意,更不放過言外之意。
童謠是孩子們最早學習的英文詩。如:
Hush, little baby, don’t say a word, (小寶寶,別說話,)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mocking-bird.(爸爸給你買個小嘲鳥。)
If that mockingbird won’t sing, (小嘲鳥,不會唱,)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diamondring. (爸爸給你買個鉆石戒。)
If that diamond ring turns to brass, (鉆石戒,變成銅,)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looking-glass.(爸爸給你買個小鏡子。)
If that looking-glass gets broke, (小鏡子,打破了,)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 billy goat. (爸爸給你買只小山羊。)
If that billy goat runs away, (小山羊,跑掉了,)
Papa’s going to buy you anothertoday.(爸爸今天再去給你買一只。)
這首童謠的語言簡單明了,是唱給小寶寶聽的。它的主題也很清楚,表明了父母對寶寶的愛。它的語言具體而富有想像力,能使小孩子們快樂,因為它押韻,節奏感強,并有較多重復。童謠不一定有什么意義,甚至有的看來自相矛盾,但是它們容易學,也容易背誦。通過童謠中的文字游戲,孩子們學習了語言,我們的學生同樣也可在其中學到不
少詞匯和動詞,如:mockingbird, diamond ring, say a word, turns to, runs away 等的用法以及句型結構“If...”。
我在播放這首童謠時,聽了幾句后,全班學生就興奮起來,不約而同齊聲跟讀起來了。聽完后還要求重播,結果一次次地聽,聽了幾遍后不少學生都能背誦了。
二、通過詩歌內容和形式的比較學習英語詩歌
人教課標版教材選修6 Unit 2介紹了幾種不同內容和形式的詩歌。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這些詩歌的內容、形式,讓學生了解詩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寫作方法,并自己嘗試寫簡單的詩歌,同時學會欣賞優美的文學作品。
上文提到的童謠節奏明快、韻律和諧、朗朗上口,不斷重復利于記憶,是語言學習的有效手段。
清單詩,不斷重復短語和節奏,比較容易創作,是學生模仿寫作的好對象。清單詩可長可短,可以重復一些短語,較為靈活。有些清單詩有韻腳,有些則沒有。例如下面這首詩:
Our first football match
(我們的第一場球賽)
We would have won...
(我們本來會得冠軍噎噎)
if Jack had scored that goal,
(如果杰克踢進了那個球,)
if we’d had just a few more min-utes,
(如果我們還有幾分鐘,)
if we had trained harder,
(如果我們訓練得更嚴格,)
if Ben had passed the ball to Joe,
(如果本把球傳給了喬,)
if we’d had thousands of fansscreaming,
(如果有大批球迷助威,)
if I hadn’t taken my eye off the ball,
(如果我死死盯住球,)
if we hadn’t stayed up so late the night before,
(如果我們頭晚不熬夜,)
if we hadn’t taken it easy,
(如果我們沒有放松警惕,)
if we hadn’t run out of energy.
(如果我們沒有精疲力竭,)
We would have won ...
(我們本來會得冠軍噎噎)
if we’d been better!
(如果我們能干得更好?。?/p>
全篇沒有一個表達心情的形容詞,而讀者卻時時處處無不感受到作者懊喪與后悔的心情。其實就是因為作者從頭到尾都使用了虛擬語氣。用虛擬語氣進行于事無補的假設,作者的寫作手法與眾不同,不能不說是非常成功的。
五行詩,顧名思義,由五行組成,寥寥數語,言簡意賅,學生也容易模仿寫作。五行詩可以用少量的詞語傳遞一幅動人的畫面。例如下面的Brother:
Brother
Beautiful, athletic
Teasing, shouting, laughing
Friend and enemy too
Mine
俳句起源于日本,由17 個音節組成。它雖非傳統的英語詩歌,但為英語國家的人們所喜愛。在用英語寫作的人們中間,這種詩也是很流行的。它容易寫,而且像五行詩一樣可以用很少的詞語呈現一幅清晰的畫面,表達一種特殊的感情。例如下面這首詩:
A fallen blossom
Is coming back to the branch.
Look, a butterfly!
by Moritake
日本詩人小林一茶的這首俳句英譯,作者欲揚先抑,先說是落花,接著又說是蝴蝶,采用比喻的手法,將春天的一個瞬間寫得如此充滿生機,讓人嘆服。
三、通過對詩歌與散文的比較來學習英語詩歌
在理解詩歌有困難時,我們常常把它翻譯成散文。詩歌與散文最明顯的區別在于:詩歌有明顯強烈的節奏。詩歌可以不押韻,但總是有節奏的。詩歌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的節奏。當然,押韻也是詩歌與散文區別的重要標志。押韻使詩歌和諧、優美、富于音樂感,給讀者感官上的滿足,使讀者在朗讀的過程中產生美的共鳴。
為了達到欣賞、教學的目標,我選擇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思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28 字的元曲小令,通篇只見一個動詞,其余全由12 個名詞鋪陳而就,句式大膽激進,效果奇異,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它的英文翻譯也相當多,有中國人翻譯的,也有外國人翻譯的,有的以結構見長,有的以意向豐富見長。我選擇了翁顯良先生翻譯的散文詩形式和外國人Schlepp 的翻譯,其譯文依舊為詩歌形式。
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Weng Xian Liang Tune to “Sand and Sky”——Autumn Thoughts
Dry vine, old tree, crows at dusk,
Low bridge, stream running, cot-tages,
Ancient road, west wind, lean nag,
The sun westering,
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
Tr. Wayne Schlepp
學生很明顯喜歡詩歌形式。Schlepp 的譯文在形式上貼近原文文本框架,選詞古樸,句式自然,同時又最大限度地給讀者留下了解讀的空間,就如原詩一般。
四、通過意象比較來學習英語詩歌
意象是詩人的感官接觸事物,經過幻想、加工、創造,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形象。意象是一個個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觀之象,是可以感知的,是實在的、具體的。意象或意象的組合構成意境,意象是構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徑。正確地把握意象和意境需要想象,即形象思維。這就是說,在文學創作中,總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個個意象在作者的腦子里,然后組合融化為一種意境。
西方文論特別是詩論對詩歌的意象也十分重視。栽援雜援艾略特強調詩中的“意之象”,他說:“表情達意的唯一的藝術公式,就是找出耶意之象爺,即一組物象、一個情景、一連串事件,這些都會是表達該特別情意的公式。如此一來,這些訴諸感官經驗的外在意象出現時,該特別情意就馬上給喚引出來。”韋利則說:“意象是詩歌的靈魂?!币札嫷聻橹鞯囊庀笈蓜t認為意象是詩歌的要素,他們主張使用鮮明的感覺中的具體對象來表達詩意,反對空泛的抒情和議論。他們從中國古典詩歌中吸取營養,使其理論研究達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意象的通感歷來為中西詩人所廣泛應用,而意象的聯想則能豐富詩的意蘊,增加詩的情趣。
如前文中日本詩人小林一茶的俳句英譯,作者通過“蝴蝶”要要“樹枝”這一意象,讓春天的一個靜態的瞬間變得充滿動感,出乎意料,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同樣是描寫春天,中國的一首唐詩《春曉》展現的則是另一個意象,同樣精彩。
春曉
A Spring Morning
春眠不覺曉,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處處聞啼鳥。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夜來風雨聲,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花落知多少。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
篇9
關鍵詞:朗費羅;雨天;人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7-0097-01
亨利·沃茲沃斯·朗費羅,美國小說家,詩人,劇作家,翻譯家。他的詩歌在美國廣為傳誦, 在歐洲受到贊賞, 被譯成20余種文字。其詩歌主要反映美國人民的生活和自然風景,反對種族歧視,同情印第安人和黑人的苦難。
陶潔著《美國詩歌選讀》中寫到:“朗費羅作為詩人的別致之處,主要在于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創作原則:崇尚簡樸的藝術,樂觀的直面現實和未來,尊重各種傳統,贊美永恒的價值觀,諸如善良、正直、勇敢、自信、樂觀、友愛、家庭為人與社會之本,以及崇敬自然等等,而不追求任何虛幻、激進、偏激,甚至極端的創作內容與形式。他的詩歌一般都具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題材世代相傳,婦孺皆知;二是詩文簡譜易懂。他善于使用簡單而娓娓動聽的傳統格律,輔之以美國讀者熟悉的本土意象,將他的主題觀念和情感愉悅的鑲嵌到每一個讀者的心中,引起共鳴,并珍藏在記憶中。”
朗費羅的詩歌《雨天》“The Rainy Day”收集在詩集“Ballads and Other Poems”(1842)中。
The Rainy Day
The day is cold, and dark, and dreary
It rains, and the wind is never weary
The vine still clings to the mouldering wall
But at every gust the dead leaves fall
And the day is dark and dreary.
My life is cold, and dark, and dreary
It rains, and the wind is never weary
My thoughts still cling to the mouldering past
But the hopes of youth fall thick in the blast
And the days are dark and dreary.
Be still, sad heart! And cease repining
Behind the clouds is the sun still shining
Thy fate is the common fate of all
Into each life some rain must fall
Some days must be dark and dreary.
這首詩從題目上看是描寫雨天這一自然現象。韻律優美整齊,前兩節分別押韻為“aabba”,最后一節押韻為“aabbc”。詩中也多次出現押頭韻,如“dark and dreary”、“Be still……”和“Behind the……”。
第一節,從描寫陰冷黑暗的雨天開始,葉子隨著一陣陣的風從枯藤上飄落,很明顯的看出這是秋天。秋往往給人一種無名的悲涼感。
古今中外,詩人詞人多選用季節來烘托感情,例如我國元代雜劇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蓖瑯右约竟澴鳛楸尘埃环Q為“秋思之祖”。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東西,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同樣,在朗費羅的《雨天》中,秋雨是沒有感情的,但作者從rain、wind、vine、mouldering wall、gust這些詞入手,使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來表現cold、dark和dreary。用有形表現無形,方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第二節一開始,就轉入了自身,“My life...”,作者面對眼前的此景,有感而發,由物及人,將人生比作大自然。人生同樣可以用cold、dark、dreary來形容,并非永遠是四季如春,而是有季節更迭的。
第三節,Thy fate is the common fate of all
Into each life some rain must fall
Some days must be dark and dreary
自然而然的聯系到普遍的人生,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如此,有漲有落?!澳愕拿\一如他人, 每個生命都會下雨”。雨作為本詩的主要意象,與人生的起伏陰晴比喻十分貼切,把自然與人和諧的融為一體。
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朗費羅所描寫的這場雨是秋雨,因此,詩人欲將寓意賦予秋雨之中。
《雨天》號召人們對人生要抱有希望,詩人將其情感投射其中。但詩人通過這場秋雨表達的不是憂郁之情,而是借此鼓勵人們要對人生抱有希望和憧憬,是對雨的寓意的一種提升。
參考文獻:
[1]陶潔.美國詩歌選讀[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篇10
關鍵詞:《板橋雜記》 增譯 改譯 節譯
《板橋雜記》一書,為清代作家余懷所著,講述了明末秦淮河兩岸諸多青樓女子的故事,讀來令人深感浮生若夢,對這些可憐又可愛的女子也更多了一分理解與愛憐。此書屬傳記類,包含很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對了解明代歷史有很大幫助。翻譯《板橋雜記》能使國外讀者了解這些真實的人和事,借此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
翻譯作為兩種不同的語言相互交流的形式,實質上是兩種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兩個不同國家或民族的人能否相互溝通,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而且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因此,翻譯過程中要時刻將文化信息的傳播謹記于心。古文英譯,不僅是介紹古典作品,更重要的是向讀者傳遞中國幾千年來的哲學思想、文學創作、政治歷史演變以及中國歷代社會生活習俗諸方面文化信息。這種文化交流,往往要跨越較大的時間和空間,增加了翻譯的難度。
《板橋雜記》文言色彩較重,在翻譯的同時將其原有的文化內涵傳達給讀者是很重要的。翻譯過程中,筆者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原文中大量引用的典故如何翻譯等。
完全對等的兩種語言是不存在的,原文語言和譯入語之間存在語法習慣差異、文化差異等不同之處,完全逐字對應的翻譯幾乎是不可能的。漢英分屬不同的語系,英語重形合(Hypotaxis),即通過連接詞來體現分句之間的依附或從屬關系的結構。而漢語重意合(Parataxis),不是借助形式手段來體現詞語之間或句子之間的意義或邏輯關系,而是根據主觀感覺,從上下文中悟出邏輯關系來。因此,漢譯英時,常常要作一些調整,使譯入語讀者能盡可能完整地接收到原文所傳遞的信息。調整并不是譯者隨心所欲的,就像奈達所說:“In point of fact, what he really does, or should do, is to select in each instanc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Nida,2004)即譯者真正要做的是選擇最自然的翻譯。
一、增譯
意合是漢語重悟性的突出表現,即在語言中可以接連出現省略,而意義相連,脈絡清楚,形散而神聚的句子比比皆是,文學作品中常用意象手法來傳達精神內涵。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闭仔×顩]有任何連接詞,前三句純粹由意象組成。“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十個意象一讀完,在熟悉中國文化的人心里很容易地繪出了一幅精美絕倫的悲涼畫面,最后的“斷腸人在天涯”點明中心思想――人在旅途的寂寞與悲涼。這首小令若不加任何調整,按原文只把意象詞羅列翻譯出來,外國讀者會一頭霧水。
因此,在翻譯時遇到多處出現省略的句子,常要采用增詞的方式將意思補全,這樣才比較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便于譯文讀者理解。《板橋雜記》屬于明清散文,文中存在大量省略現象。例如,在描述李十娘的美貌時,書中這樣寫:“生而娉婷娟好,肌膚玉雪,既含睇兮又宜笑?!逼鋵?,完整的意思是:“生而(身材)娉婷娟好,肌膚(如)玉雪(白),(眼睛)既含睇兮又宜笑”。在翻譯時,只有將省去的名詞補全,才能把意思表達清楚:“With a slender figure, smooth and fair skin, and bright and soft eyes, she was really a beauty.”
二、轉換
在翻譯過程中,除了增譯、加注等方式外,還要對原文進行必要的改動,比如調整詞組順序、句子結構等,以使譯文更流暢。
肯定句與否定句之間的轉換是漢英翻譯時經常要用到的方法。為了使譯文更地道,原文是否定句的常要改為肯定句。例如,李大娘對自家裝修很自信,說“世有游閑公子、聰俊兒郎,至吾家者,未有不蕩志迷魂、沉溺不返也?!边@是一句雙重否定句,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但為了更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翻譯時應直接改為肯定句式:“All the men who come to my home, whether the idle young masters or the intelligent young men, would be fascinated and love to stay longer and longer.”
三、節譯
在中國的古代作品中,引用典故是很常見的。只有準確傳遞原文內涵,才能真正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板橋雜記》一書中引用了多處典故,在翻譯時,若采取加注的方式,會影響閱讀的完整性和愉悅感;若嚴格按照原文直接在正文中翻譯出來,則無法讓外國讀者領會其內涵。
其實,從根本上講,古文中穿插典故的作用就是形象生動地表達文章的中心意思。所以,為了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保證譯文流暢易讀,筆者對翻譯中遇到的典故采取了節譯的策略,部分采取意譯的方法。
比如在對人物尹春的描述中,中間有一句:“此許和子《永新歌》也,誰為韋青將軍者乎!”這是一段關于兩個唐代著名歌者的典故。許和子為唐代著名女歌手,深受玄宗寵愛,安史之亂后歸一士人。而韋青將軍同為玄宗時的著名歌者,亂后在揚州僅憑歌聲就認出了在小船里唱歌的許和子,知己相遇,共同緬懷逝去的盛世,相對而泣。此情此景恰與作者與尹春的處境相似。作者余懷在尹春遲暮之年與之相見,當年的金陵盛世已煙消云散,兩人相遇,共同感慨逝去的時光。
翻譯此句時,若按原文逐字翻譯,就需要解釋這一典故及其與原文的關系,讀者會感覺文中突然插入了新的人物,增加了閱讀障礙。在翻譯時,可以選擇意譯:“Appreciating her performance, I could not help sighing with regrets how much everyone had changed over time.”這樣翻譯使文章意思簡潔易懂。
作品中有一句話描述李十娘的侄女媚姐:“媚亦知余愛,嬌啼宛轉,作掌中舞。”“作掌中舞”出自歷史典故。據史書記載,漢成帝獲飛燕,非常喜歡她。成帝看她身體輕到連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住,怕她飄走,便命令工匠造水晶盤,讓宮人托著盤子,使飛燕在上面跳舞。這里,作者就是用“作掌中舞”來形容媚姐的體態輕盈??墒?,如果在翻譯中將這個典故從頭到尾敘述一遍,會影響譯文的可讀性。在譯文中,筆者直接譯為:“She had a sweet and agreeable voice, and a slim and graceful figure.”如此翻譯雖少了原文中的一些趣味,但更易于理解。
《板橋雜記》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明清散文集,具有較高的翻譯價值。筆者在翻譯過程參考了一些重要的翻譯理論,采用了增譯、轉換、節譯等翻譯策略。翻譯時,既重視準確傳達原文的文化內涵,又注意確保譯文的自然、流暢。
參考文獻:
[1]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修訂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81~100.
[2]思果.譯道探微[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23~40.
[3]余懷.板橋雜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5~56.
[4]Hawkes.D.The Golden Days: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1[M].London:Penguin Classics,1973:1~122.
[5]Nida,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0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