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教學理論范文

時間:2024-04-28 18:11: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沉浸式教學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沉浸式教學理論

篇1

一、基于沉浸理論的學習認知模式

“認知模式”心理學上又稱為“認知地圖”、“認知結構”等,是指認知主體(包括人、組織和系統)已有知識結構基礎上形成的“固有觀念”和“支架”,特定知識背景下造成學習主體在進行知識選擇、知識轉化和知識利用方面表現出特定的模式和路徑,認知模式影響學習主體對新知識的獲取、吸收和應用,它規定著主體知識活動的方式,進而影響知識主體之間的知識流量和知識轉移效率。將沉浸理論與認知理論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對于探討學生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沉浸理論的學習認知模式。認知理論強調學習是獲得知識、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而沉浸理論則特別地強調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在此基礎上將基于沉浸理論的學習認知模式分為八個階段:

1.目標任務。學生的大腦信號會接受到來自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通過分析檢索出任務的目標,在明確目標任務后形成學習動機。

2.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一種內部動力,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支持性條件。

3.注意和選擇性知覺。在此階段,可用信息加工模型理論來解釋感覺登記中的重要信息經過“注意”而進入短時記憶的過程。當學生的注意受環境中某一特定的刺激時,來自環境的刺激信息經感受器在感覺登記器上作短暫的寄存,此時貯存的是原先刺激的某些特征。然后通過選擇性知覺進入短時記憶。能保持的信息項目可能要經過內心默默復述。在隨后的階段,信息經過語義編碼的重要轉換而進入長時記憶。

4.編碼。短時記憶中的信息以幾種不同的編碼方式轉換以后才能進入長時記憶。

5.尋找和恢復?;謴褪莻€尋找的過程,學生得到了其他的環境里或者記憶中其他部分線索的幫助,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信息,由于線索的提示作用而得以恢復。

6.反應生成。長時記憶的內容或再現,或轉化到學習者的作業中。而生成的反應則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學生的學習進入沉浸狀態;二是,學生無法進入沉浸狀態,會出現焦慮和挫折感以及無聊和無興趣。

7.輸出結果。在反應生成之后會產生兩種結果,學生進入沉浸狀態和無法進入,這兩種結果主要是與學生自身擁有的技能和所面臨的挑戰相關的。當技能和挑戰匹配時,學生就會進入沉浸狀態;當二者不平衡時就會出現兩種結果。挑戰太高,學生會產生焦慮或挫折感;挑戰太低,學生會覺得厭煩。

8.反饋修正。學生無法進入沉浸狀態時,這種信息會反饋給教學者,而教學者接到信息后,會通過兩方面的努力來改善認知過程,一是修正任務目標,使其與學習者的能力相匹配,二是對學習者進行再培訓,進而使學習者最終進入沉浸狀態。從以上的分析可知,將沉浸理論應用于學習的認知模式分析,將更好的幫助學習者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同時對于教學者的教學設計也有很大的幫助。

二、學生在工商管理實驗教學中的學習狀態分析

商業游戲之所以容易使玩家沉浸,關鍵在于游戲設計者巧妙、合理地設計了一系列“挑戰———技能”高度平衡的關卡或任務。所以,探討工商管理實驗下的沉浸體驗類似于玩家在商業游戲中的沉浸體驗,只是由單純的游戲行為,添加了實驗學習的因素。沉浸理論別強調的就是學生的主體體驗,它為我們的教學設計找到了心理學上的支持。根據沉浸理論,通過對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和工商管理類課程實驗難度兩個維度關系的認識,可將學生實驗學習狀態分為四類,見圖1。

1.焦慮。當課程實驗的難度較大,而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較低的時候,學生容易產生一種焦慮的情緒。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不足以去應對挑戰比較高的實驗,對于不能完成的任務,學生會有煩躁焦慮的心理,甚至會主動放棄繼續進行實驗,從而失去實驗的意義。2.淡漠。當課程實驗的難度較小,而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較低的時候,學生雖然可以掌控實驗的進程,但始終在低級階段徘徊,不能產生某種成就感,也不會產生足夠的吸引力與興趣,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對實驗產生淡漠的情緒,逐漸失去進行實驗的動力。

3.厭倦。當課程實驗的難度較小,而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較高的時候,實驗對于學生來講,缺少了一定的挑戰性,從而失去了一定程度的激勵效果,學生可以很輕松地完成實驗。當學生總是面對很簡單的任務時,他的理論及技術水平遠遠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在這種情況下,實驗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變得索然無味,學生就會產生厭倦的情緒。

4.沉浸。當課程實驗的難度較大,而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較高的時候,學生盡管理論與技術水平很高,但與之相對的是更高的實驗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集中注意力,運用其所學知識,忘我的沉浸于實驗狀態中。學生一步步地完成實驗步驟,產生一定的操控感,又進一步激勵學生去接受新的任務,從而對未知的挑戰產生極大的興趣。隨著學生接受的實驗難度越來越大,其綜合素質能力也將會進一步增長,二者不斷地進行匹配,整個過程就是處于一種螺旋式上升的狀態??梢杂脠D2來表示:由圖2可知,當學生在實驗的第一階段進入沉浸體驗時,對實驗產生一定的操控感,對于進一步的實驗挑戰,會產生一種激勵效用,激勵學生接受實驗的第二階段的挑戰,為戰勝第二階段的實驗挑戰,學生應注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只有更高的自身素質能力才能與更高的實驗挑戰相匹配,這樣才可能在實驗的第二階段進入又一次的沉浸狀態。以此循環,實驗的挑戰度越高就越可以激發學生的斗志,增強對實驗的興趣,為了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又會隨著實驗難度的增大而不斷提高。只要在工商管理類實驗的難度與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相匹配,并且二者都處于較高水平的情況下,在實驗的每一階段,當學生圓滿完成實驗任務時,就會有一定的操控感,引發對下一階段實驗的興趣,激勵學生接受下一階段實驗的任務,只要達到沉浸狀態就可以進入下一個實驗階段,并且沉浸體驗充斥著整個實驗過程。

三、提升學生在工商管理實驗學習中沉浸狀態的對策

工商管理學科實驗教學的目標是,推進以素質教育為目標的教學改革的需要;培養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掌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工商管理實驗中進入沉浸狀態的學生,會有更高的學習效率和更深刻的認識。筆者認為,要促進學生在工商管理實驗中進入沉浸狀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選擇合適的工商管理實驗教學軟件。一方面,工商管理實驗教學中軟件的選擇很重要。另一方面,工商管理實驗軟件的難易程度要適當。根據學生的實驗技能水平,選擇合適的軟件。

篇2

關鍵詞:語言學理論 外語教學 課程設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3-0032-01

將語言學理論與外語教學實踐相結合已不是一個新的話題,長久以來外語教師們都在不斷地思考和實踐新的更適合各類學習者的教學方法。很多外語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都是直接運用教材,所以他們不用去考慮如何設計課程,只需要跟著教材走就行,但是,教材往往都是以一種教學模式書寫而成,而課堂上卻會運用多種教學模式,且學習者的需求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學中單純遵從教材的設計來安排課程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學者自己去設計更適合學習者的外語課程,或者將教材做一定的修改以滿足學習者的具體需求。

設計一門新的課程除了考慮學習者的現有知識水平之外,外語教師還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文化,需求,情感態度等。以前的語言教學研究往往指語言知識教學的研究,例如語法規則的教學,而對于大多數教學者來說,這些語言知識就是學習語言的基礎,所以他們往往會選擇含有語法詞匯的教材。含有語法詞匯的教材多種多樣,語言知識點是如何呈現的,是以什么樣的順序呈現的都是教學者選擇教材是應該思考的,而這些問題往往都是由教材作者的某種語言學傾向所決定,Janice Yalden以圖形的形式對此進行了明確的說明,即語言理論會影響目的語,而語法教學就是由描述性語法和語言學習理論構成,描述性語法又是由目的語決定的,但是,其中語言學習理論對語法教學的影響是隱性的,并不明顯?,F如今,隨著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等以語言學為基礎的教學法的一一呈現,中介語的研究和錯誤分析法對語言教材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在形態學和句法學方面。

Johnson(1989)將運用語言學的歷史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反思階段,人們開始意識到基于對語言片面認識的語言教學是有很多缺陷的,而語言學的新思想,比如Chomsky的生成語法理論和Hymes的交際功能概念都對傳統的語法翻譯法提出了挑戰。第二個階段中,學者們對學習者的需求分析,大綱,教材的編寫,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問題都進行了研究,力求使語言教學更加符合學習者的認知特定。到了第三個階段,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了課程的整體過程,努力地把語言教學與教育理論及課程研究結合起來。

大多數的外語教師習慣性地將自己看作教材的踐行者,教材遵循什么語言理論,提倡哪一種教學手段都是教學中的首選活動,但是,當教師在選取教材時,當他們考慮是否改變教材中的課堂活動時,都需要他們主動地去思量教學者自己的理論傾向。當然,語言學理論本身是不會對教學有直接作用的,教學的選擇和提高是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語言教學,比如閱讀課之前讓教學者學習相關的語言學理論,并非是告訴教師理論比實踐重要,而是讓教師學會積極地將理論進行思考和再加工,運用自己的教學經驗讓教學更加有效?;诖?,Stern將第二語言教學理論定義為“語言教學所基于的思想”。

Streven (1985)將語言教學分成了四個不同的變式,這四個變式分別是理論為主導的教學(theory-domineted),教學為主導的教學(learning/ teaching dominated),神秘性教學(mystique-dominated)和文學為主導的教學(literature-dominated)。這四種教學是按照學術性的不同程度進行的劃分,其中以理論為主導的教學最具有學術性,以教學為主導的教學最折衷,神秘性教學往往運用心理療法,相比與語言學理論并不一致,而以文學為主導的教學因為教學的對象是文學作品,所以是沒有系統性的,因此被認為是最不具有語言學學術性的語言教學。Streven堅稱這四種變式是同等重要的,但是當今的教學研究還是主要是以教學為主導的教學研究,其既不純理論化,又與語言學理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些都會通過課程的教學大綱表現出來。

那么設計一門語言課程應該先制定教學大綱還是先設計教學方法呢?自然教學法(natural approach),沉浸式教學法(immersion teaching)和以語言為交際手段的教學法(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這三種教學模式都主張教師從教學方法入手,認為過程是最重要的,而教學目標次之。但是,從學習者的角度卻希望教師能夠事先告知教學目標,所以教學大綱是不可忽略的。Janice Yalden提出了比例大綱的模式(proportional model)來設計語言課程。在1983年,Yalden就以圖表的形式列舉出了語言教學的計劃步驟,即由需求分析到目的描述,再到大綱類型選擇,原型大綱制定,教學大綱制定,教學步驟實施,最后是教師評估,其中大綱類型選擇會直接影響到原型大綱制定,教學大綱制定和教學步驟的實施,是依據語言學和語言心理學原理確定的。比例大綱模式有三大特點。首先,比例大綱是適用于以發展綜合語言能力為目的的語言教學。其次,比例大綱強調在教學的不同階段,語法能力,交際能力和篇章能力三者按一定比例加以變化。Yalden建議在語言初級學習階段以語法和語音為主,之后慢慢加重語言功能和語篇技巧的訓練。第三,為了是語言課程具有系統性,話題,情景,意念和主題等均可以看作是支持課程內容的框架,而在課堂教學中,語言的準確性和交際的流暢性要保持平衡,不能有失偏頗。

在設立語言課堂框架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注意框架的靈活性,在框架中的教學單元的教學目的,教學策略和學習策略要告知學習者,而一個課程框架最好能夠適用于多種教學情況和多種語言課程(Yalden, 2000)。

篇3

【關鍵詞】探究背景 理論依據 教學模式構建

前言

英語教材中戲劇體裁的引入,豐富了文章材料,如果能加以利用和拓展,就會促進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和人文素質的提高,也更能全方位地體現新課標的理念,本文就“英語文化性體裁――戲劇”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一、探究背景

隨著新課標的頒布,迄今已出版的高中英語教材有較大數量的戲劇體裁語篇。戲劇,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等形式表達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總稱。按容量大小,戲劇文學可分為多幕劇、獨幕劇和小品;按表現形式,可分為話劇、歌劇,戲曲等;按戲劇沖突的性質及效果,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按題材,可分為市民劇,家庭劇、社會劇,神話劇,傳奇劇,歷史劇等??傊?,它是一種全方位表現一個民族文化的標志性體裁。因此,如何立足于新課標理念,探索英語文化性體裁――戲劇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和人文素養,成為值得探究的問題。

二、理論依據

1.新課標理念。新課標明確了英語課程的雙重性,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英語教材中引入戲劇體裁的文章,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心智、情感、態度的發展和價值觀的形成;另一方面了解西方文化,懂得西方情感,明確西方人的價值觀;同時還可以訓練學生的英語理解與表達能力。新課標建議設置“英語文化欣賞入門”的選修課程,旨在通過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分析和主題分析以及西方文化熏陶來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使用英語語言工具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人文素養。

2.圖式教學理論。圖式是一種記憶結構,它既包括語言、文化、民俗等其它領域的知識,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經反應模式。圖式有三種類型: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t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ta)和修辭圖式(Rhetorical schemata)。語言圖式是指讀者先前的語言知識,即關于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的知識。內容圖式是指文章的內容范疇,是文章的主題,因此內容圖式又被稱為主題圖式。修辭圖式是有關各類文章篇章結構的知識。三種圖式對把握文章的內涵、內容和整體脈絡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達到較好的閱讀效果。在戲劇體裁中,可以通過圖式教學理論更好的分析戲劇的人物、內容和整體的結構。

3.“興趣性”教育原則。興趣是學習獲得成功的良好保證。通過興趣的培養,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在活動中主動熱情、投入積極的參與,以此來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等多種能力。因為戲劇體裁的文章在內容上,朗讀語調上,表演形式上,都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全方位地體現新課標的理念。

三、教學模式構建

為了使戲劇體裁的文章更好的服務于英語教學,更好的來體現新課標的的理念和任務型教學模式,將英語戲劇體裁文章的教學模式分為三部分:背景啟動――文本理解――表演拓展

背景啟動。引用到英語課文的戲劇都是英語戲劇中經典類的文章,無論是他們的作者還是社會背景、時代背景都不被學生所熟悉,因此這一環節是必要的。在這一部分首先對文章的作者和作品進行介紹,然后對文章的社會背景進行簡介,使學生對作品發生的社會環境和作者有所了解,以便對文章有更好的了解。

文本理解。戲劇作為閱讀材料,它的作用同樣是培養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信息的捕捉的能力。但是在設計上是有別與其他類型的閱讀材料的,首先是對人物和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梳理,然后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接下來對故事內容設置問題來培養學生精讀和略讀的能力。

表演拓展。這個環節是對前部分的鞏固。通過前面的分析,學生對人物的性格和內容都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能夠更好的體現前面所學的內容,并且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從而使學生對英語學習更感興趣,也有利于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與此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標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文化意識和情感態度的五個目標。

課程改革的繼續已營造出足夠的教改氣氛,加之戲劇這種特殊的文字樣式以及名著的巨大誘惑,足以激發師生教與學的欲望,在興奮的期待和積極構思中,在戲劇教學的創新嘗試中,在從背景文本到表演拓展中,讓師生沉浸在巨大的希冀c喜悅中。

在策劃中張揚“導演”的個性,在同學們當中產生了極好的反響,也得到老師的好評,個性的體現與新課程改革發展學生的個性相吻合。在協作中凝聚集體的智慧。每個表演都是集體勞動的結晶,導演的策劃要運用頭腦,演員配合要細致到位,道具音樂要達成共識,主角配角要協調一致,動作表情要細致到位。一些平時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表演出色,在表演中體現他們的個性、天賦和特長,得到同學的喝彩,老師的表揚,使他們心情舒暢、興趣昂然,這種快樂和成功的體驗,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學說英語和運用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食品冷凍冷藏原理與技術;課程教學;課程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8-0154-02

一、前言

食品冷凍冷藏原理與技術是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食品物流工程方向本科生開設的專業教育課程,課程設置體現了淡化專業意識、拓寬基礎、加強學科交叉、注重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的原則。它是在學生修完“熱工學”等課程之后進行的一門關于食品冷凍冷藏技術的專業基礎課程,是體現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特色的一門課程。除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以外,食品質量與安全、熱能與動力工程、物流工程等專業高年級本科生也可選修本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關于制冷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等領域應用的相關知識,了解當前國內外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相關的新技術,為以后獨立從事專業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奠定基礎。

食品冷凍冷藏原理與技術課程具有理論性和應用性強的特點,該課程重點內容中各種制冷循環原理,都是在大學物理、熱工學知識基礎上建立的,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基礎理論不扎實、抽象性較強,繼而感到枯燥,學習上存在一定困難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本課程的特點,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并結合相關工程應用實例計算,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及應用技術等知識要點,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為進一步學習制冷技術在食品工業上的應用打好基礎。

二、講明課程脈絡及學習要求

目前,我校食品冷凍冷藏原理與技術課程選用的教材為謝晶等編著的《食品冷凍冷藏原理與技術》。教材以討論食品冷加工所涉及的制冷技術為重點,論述的制冷原理、制冷設備、制冷技術和食品冷藏鏈密切相關,結構清晰、系統性強,結合現代科技發展,注重了有關冷凍冷藏新技術、新動向的論述[1]。課程第一講,除了介紹緒論部分制冷的發展簡史和制冷技術的應用等內容外,重點要講明的是本課程的知識脈絡,使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明確課程主要內容分為制冷原理(基礎篇)和制冷技術(應用篇)兩個部分。其中基礎篇可分為制冷的理論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制冷系統的主機、主要設備和輔助設備等五個模塊;應用篇分為制冷在食品業(制冷應用最廣泛、最早的行業)、商業、工業等方面的應用等四個模塊。課程要求掌握蒸氣壓縮式制冷循環的工作原理及簡單的熱力計算方法;掌握單級、雙級壓縮制冷壓縮機的工作原理及其熱力計算方法;了解各種制冷設備的結構、作用等;掌握食品冷卻、凍結、氣調保鮮的原理與方法,了解食品冷卻、凍結、氣調保鮮的設備與工作原理;了解食品冷庫的簡單設計和設備選用;掌握食品冷藏鏈的概念;了解冷藏運輸的基本手段;等等。尤其要特別重視制冷基本原理的學習,為本課程的后續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改革教學方法,強化教學相長

課程采取以學生為中心,融合啟發式、互動式、討論式和多媒體等教學方式為一體的教學方法,將理論授課、自我學習、讀書報告與交流討論會綜合在一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2]。針對課程知識脈絡體系,實行模塊式教學,即將整個課程內容結構劃分為九個單元。理論授課采用自主開發的PPT課件為主,配以必要的課堂板書。講解的內容以問題方式在課前提出,然后再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細講解,拓展相關內容,重要術語用英文單詞標注。PPT課件中配有豐富的圖片和循環的流程,有助于學生認識實際的設備與系統;而對于有些課程內容,可以給學生營造一種立體的、動態的、全面的實踐學習情景,例如對于壓縮機的運行、循環的流程、食品的鼓風式凍結、接觸式凍結、液化氣體噴淋凍結、沉浸式凍結等凍結方式可以進行動畫模擬,利用畫面的色彩變化、慢速播放及關鍵步驟閃爍和相應定格等方式并同步解說,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能直觀明了,深入淺出,抽象難于理解的知識內容用動畫演示的方式則非常清楚明了,易于學生理解,繼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便于實施啟發式教學,讓學生獲得接近真實的直觀經驗和體會,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自學內容包括制冷劑、載冷劑和制冷油及工業制冰兩個章節,主要是制冷劑的發展歷程,制冷劑、載冷劑和制冷油的分類和特性以及工業制冰的原理、方法和裝置,等等內容,教師布置自學提綱或有關思考題供學生掌握自學要點。讀書報告是需要學生充分利用書本和課堂以外的資源,布置一些開放性、獎勵性的作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課程以外的和課程相關的近期研究熱點問題,學后寫出讀書報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抽出一部分學時或授課間隙中一小部分時間進行交流討論,采用分組的形式,每組3~5名同學,題目自擬,進行PPT交流答辯。討論中,教師應整體把握討論的內容及進度,進行必要的提示,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討論交流后,教師應及時進行總結。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教師不斷進取,充實和完善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和知識水平,強化教學相長,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探索合理的考核方式

以改革考核方式為抓手,帶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的改革。實施中以重視課程學習過程和重視學以致用為原則,加大課程平時考核權重。具體地,總評成績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平時成績涵蓋了平時的作業、出勤情況、課堂互動提問回答、小測驗、實驗、讀書報告及分組辯論情況等,其中平時作業和測驗占10%,平時課堂問答及出勤占10%,課堂討論占10%,實驗實踐占20%,期末課程考試采用閉卷方式,考試成績占50%,考試范圍涵蓋所有講授及自學的內容,考試內容能客觀反映出學生對本門課程主要概念的掌握程度和對有關理論的理解、掌握及綜合運用能力。最后綜合各環節評出學生的最終成績。

五、結語

對于理論性和實踐應用性較強的食品冷凍冷藏原理與技術的課程教學中,教學中應針對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注意采用多種合理教學手段和方法,在課堂上作到深入淺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加深對課程的內容理解,不強調面面俱到,重點放在知識應用和能力的培養上,學以致用,同時還應廣泛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經驗,教師自我知識也要不斷更新,提高教師的授課能力和知識水平,強化教學相長,勇于嘗試改革,不斷探索積累經驗,使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構式教學;基于使用語言觀;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549(2017)05-0110-03

傳統的聽說課堂,聽的過程占據了課堂大部分時間,同時學生還缺乏對聽說話題背景文化知識的了解;而源自于美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為聽說課堂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有助于將教育信息化研究同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本文從基于使用的語言習得視角出發,探討構式教學法在基于“翻轉”的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應用,旨在提高大W英語課堂教的效果和學的效率。

一、“翻轉”教學模式的特征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源于2007年春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園”高中。簡單地說,翻轉教學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傳統教學是“教師先教,學生后學”(BergmannJ&A.Sams2012)。具體講就是,教師將課堂授課要點制作成影像或PPT形式上傳網絡,學生課前進行自主學習。課堂上教師主要引導學生通過習題或其他教學活動來幫助學生將課前掌握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內化。因此,如果把“教師的教”理解為知識傳授,“學生的學”理解為知識內化,那么這種流程變革所帶來的根本轉變是知識傳授的提前和知識內化的優化,這就是“翻轉課堂”教學的核心所在(盧海燕,2014)。

二、構式教學法理論基礎――構式語法

構式語法是近20年來新興的語言學理論,是基于使用語言模式的重要組成流派。盡管構式語法的研究主體為母語習得,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構式語法對二語語言學習有著積極的指導和啟示。

建立在基于使用的模型理論(usage-based model theory)之上,基于使用的語言習得觀強調語言結構是在語言具體使用過程中形成,涌現的(Tomasello,2003)。在基于使用的語言習得觀視域下,語言知識源于語言使用體驗,語言是在交際使用的過程中習得的。當把語言建構與基于使用的語言模型結合起來,那么學習某種語言就不再是學習規則,而是要逐漸掌握成千上萬的構式,并以此為基礎抽象出以頻率為導向的語言規律(N.Ellis,2002)。因此,在基于使用模型理論的認知語言學框架下,語言系統不再是由規則構成的,而是一個“規約語言單位的結構化清單”(Langacker,1986),構式(construction)成為語言的基本單位,小到一個詞(book),大到一個短語(in aword),一個句式(Here comesthe bus)都可以稱之為構式,是人們在過往語言經歷中建立的,約定俗成的語言意義,形式,功能之間的匹配,作為一個儲存在復雜的語言知識網絡中。也就是說,在語言學習和使用中,構式是作為一個整體被記憶和提取的(Wray,2000)??梢姡瑯嬍胶w傳統意義上的單詞,短語,句子,因此構式具有組合性特征。從這個角度上講,構式語法消除了詞匯與句法之間的界限,語言系統是從詞匯到句法之間的連續體(Langacker,2008)。

三、構式教學法在基于翻轉的聽說課堂具體應用研究

1.課前環節――話題背景文化知識和相關構式語義群的導入

傳統的大學英語聽說課堂,聽材料幾乎占據了課堂大部分寶貴時間;此外,由于缺乏話題相關背景知識介紹,學生無法進行語言的有效輸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背景文化知識文本資料,聽力材料,相關視頻資料都可以在課前上傳到學生的學習平臺,如談及到名人勵志話題時,讓學生在課前環節觀看比爾?蓋茨,喬布斯演講等等,這些聲情并茂的多模態真實語料都使學生在課前對話題有了更豐富的理解。學生便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安排完成課前自主學習,并將課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前環節,最重要的是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調節自己的學習進度,體現了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特點。

在基于翻轉的大學聽說課前環節,構式教學理念同樣具有其有效性。在構式語法理論指導下,語言教師應該認識到在學習者能夠成功地進行語言處理和輸出語言之前,學習者所以學到的和掌握的語言知識既不是乏味的語言條條框框規則,也不是單個的詞,而是在具體情境中,體現語言形式,意義,和潛在交際功能的構式,或者說是集語義知識和語用知識為一體的構式。因此,融入交際教學和任務教學理念的英語課堂教學,構式學習應成為一個重要環節,構式教學的優勢在于為學生提供了與話題相關的真實語料輸入,幫助學生構建與話題相關的語義框架和構式網絡群。這些地道,真實的與話題相關的語料將在學生口語表達時起到有效的支撐輔助作用,從而避免了學生在語言輸出時無法從記憶庫中有效提取信息,造成其在口語表達時的語言支離破碎,無法清晰流暢的表述自己的觀點。

在翻轉教學模式下聽說話題導人環節,如在談及壓力(stress)這個話題時,教師可在課前環節以PPT形式為學生提供與壓力相關的構式語義群:

1m one’s spirit be upseffdown/depressed find outletsfor stressful times relax/ease one’s mind relieve/ehminate/alle-viate stress a nervous breakdown

這些與話題相關的短語構式旨在幫助學生構建與該話題相關的語義框架網絡,從而可以大大增加學生語言輸出時的準確性和流利性。

從上面的課前環節設計和實踐來看,信息化技術和翻轉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為大學英語構式教學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和地道語言知識傳遞和輸入的平臺,有效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任務的學習動機。

2.以學生為主體,知識內化與構式顯性教學相結合的課中環節

在課中環節,授課教師依據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情況,設計出基于聽力材料話題的思考題和討論題,引導學生運用相關知語言識積極參與到討論,展示的口語交際活動中。正如Achard(2004)指出將語言學習者置身于具體事例發生的情境,這對學習者來講是最受益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可以將說話者所選擇的構式同其意欲識解的事件匹配起來(因此可以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構式的意義),以交際為導向參與到語言的有效使用中。當把學生置于課堂教學的主體時,學生便有了更多運用目標語言,使用目標語言交流,表達的機會。有效的語言輸出環節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從主觀上將自己融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Swain(1995)指出輸出會促進學習者反思自己的語言與目標語之間的差異,會使他們更加關注語言輸入。

(1)構式顯性教學的必要性

通過網絡平臺在課前環節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多模態語料,讓學生有機會沉浸接觸真實地道語料信息,促使其內隱學習機制發揮作用,但同時大學聽說課堂上適度的構式顯性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使用的語言習得觀強調對語言使用范例的歸納教學與學習(N.Ellis,2002);也就是說,對于某一程式化語言結構的掌握一定要建立在學習者廣泛接觸該語言形式,刺激學習者的內隱學習機制發揮作用的前提下,對語言范例使用中所呈現的語言規律引導學生進行歸納,概括出高度圖式化的構式。Ellis(2002)指出適當的顯性教學可以加速促進語言習得過程,且其教學效果是可持續的。

(2)構式顯性教學實例

隨著語料庫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語言學家指出:英語語言主要是由固定的,半固定的程式語或語塊構式構成的(N.Ellis,2012),因此無論是任務型,還是交際型課堂活動之后,語言形式的聚焦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必要環節。為此,授課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特定情境中語言形式,意義和功能之間的匹配關系,幫助學生歸納并構建與話題相關的構式語義框架,這樣可以增強學生目標語言輸出的流利性和準確性,加速學生第二語言體系的構建。

為了增加學習者口語輸出時語言的地道性和連貫性,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PPT形式,為學生展示相關固定和半開放式的相關構式,并輔以相關話題口語輸出練習。如:

導入話題構式

Wellingenerallwould saythat

Actually,I suppose that for the most partI’dprobabIy say thatWell.to behonestI should saythat

導人具體個例構式短語構式

in particular particularly especially specifically to be moreprecise to be more specific to be more accurate

導人理由,原因解釋構式

And I guess this is probably because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I suppose the mason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fact that

“喜歡”話題構式

I’m falrly/prettykeen nn

I’m reallyinto

I’m quite abigfan 0f

I’m quite passionate about

基于以上構式顯性教學,學生有了以下很地道,規范的語料輸出:

Well in general 1 would say that I’m quite passionate about I-talian food;to be more specific。1 would probablv say that I’m reallyintopizzaandpasta.

通過以上基于具體情境和事件的構式顯性范例教學環節,學生在語言輸出前就具備了最基本最地道的語言框架結構,大大豐富并規范了學生的語言輸出。通過反復練習輸出,目的在于讓學生對構式的形式,意義和語用功能之間建立起映射關系,讓學生的內隱學習機制發揮作用,每一次的練習輸出,此構式的表征強度就會加強,從而來增強程式化的語言構式在學習者大腦記憶中的固著度和語言輸出時的可及性,只有這樣的訓練才能使學生的語言輸出真正實現流利,準確和得體。可見,融入交際教學和任務教學理念的英語聽說課堂教學,構式的教與學應成為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四、構式教學在基于翻轉的大學聽說課堂教學反饋

篇6

關鍵詞:英語教學;二語習得;指導

在自然或是有指導的情況下,對母語之外的一門語言通過有意識學習或是無意識學習進而吸收掌握的過程即為二語習得。自20世紀70年代之后,對于二語習得的研究分析,人們開始從不同的層面開始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理論隨之涌現。美國的語言學家Krashen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了得到很多學者肯定的二語習得理論。近年來,為了尋找到能夠對英語教學起到指導和促進作用的理論,人們從不同的角度著手研究,而在英語教學中,二語習得理論的研究和推廣被認為是一個能發揮指導促進作用的教學理論基礎。語言環境和語言輸入是二語習得過程必不可少的兩個條件。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與英語教學密切相關,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一、在英語教學中多運用容易理解、有意思的語言輸入

以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中的輸出假設為依據,首先,對學生已有的英語語言水平做到了解,并將其作為語言輸出的依據,對于輸出內容難度要做適當的把握,如果語言輸出太簡單,學生不能真正習得,如果輸出語言太難,學生學習會受挫,會造成學生的抵觸。因此,英語教學中設置的教學內容應比學生已有的水平要高,但是學生要能夠對其中的大部分能容做到理解,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在努力中取得進步,進而產生語言習得。對于學生的語言水平,教師可以借助語言測試的方式來了解,并以此為依據對輸出語言的難度進行確定。輸入的語言不僅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理解的,還應具備相應的趣味性和相關性。一些研究顯示,雖然英語教學中輸入的是可理解的語言,但當時學生并沒有收到多大的學習成效,語言輸入太過單調、枯燥,無法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更甚至于引發學生的排斥心理是最主要的原因。我們在這里提到的語言輸入,是篇章輸入和話語輸入兩種,前者主要是促進學生積累詞匯和掌握語法,后者則主要是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然的學習環境,以為英語教學中的語言習得提供幫助。

二、營造自然的學習環境、加強語言輸入

相關研究顯示,運用于法語教學中的沉浸式教學方法得到了很高的效率,由此可見自然環境是語言習得中一個尤為重要的因素。沉浸式教學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得益于自然環境歲產生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為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進行語言教學時,教師應最大限度的為學生營造一些自然學習環境,不僅要提供必須的語言輸入,還可以對多媒體技術進行合理的利用以營造相應的自然環境給學生。還可以給予學生鼓勵,使他們能夠合理的借助網絡技術在課余時間實現與國外的本族語者的更多交流,除此之外還能夠借助homestay的方式營造出一種良好的自然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既可以使學生學會正式的語言,還能是學生對于目標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營造和諧環境,使學生情緒得到舒緩

Krashen的二語習得理論認為除了語言輸出以外,情感是語言習得需考慮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在學生接受語言輸入的過程中,情感會對其造成一定的阻礙。動機、自信和焦慮都是情感因素歲飽含的內容。近年來,人們從教學實踐中的發現,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焦慮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焦慮其實就是學生所產生的一種自尊心受挫、失敗感和內疚感,進而情緒緊張、煩躁,更有甚者會出現恐懼,這是由學生個體遇到了無法逾越的障礙或是未能實現預期學習目標而造成的。有關學者對這種焦慮情緒進行了分類,分為了良性和損性兩種。前者會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而后者則會對學生學習水平的發揮造成不利影響。還有一些學者以問卷的形式對產生焦慮情緒的原因進行了調查,發現其主要原因分別是語言測試、交流恐懼和擔心負面評價。對此,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教師需對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關注,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發現學生存在的焦慮情緒,并合理的運用積極的措施促使學生的焦慮情緒得到舒緩,以使二語習得的目的得到切實的實現,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想做到既能促進學生英語語言的學習,又能避免學生焦慮情緒產生,那么就需要教師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學習的影響,并且教師還應多余學生進行互動,以幫助學生糾正學習中的錯誤。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糾正什么錯誤、何時糾正錯誤以及誰來糾正這三個方面即是錯誤糾正問題的主要體現。其中后面兩個是學生焦慮情緒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以下為詳細闡述。

首先,誰來糾正。一般情況下人們普遍認為應該由學生自己來對英語語言的錯誤進行糾正,假如學生不能實現自我糾正,則可尋求其他學生的幫助。然而Horwitz的研究結果顯示,對于同學給的評價,學生會產生擔心,怕是負面評價,這與在課堂上教師直接給予錯誤糾正所產生的效果是一樣的,一樣會使學生的焦慮情緒得到激發。除此之外我們還發現學生的自我糾正能在很大程度上對語言習得起到促進作用。因此,為了能夠對學生產生激勵,使其樂于進行自我糾正,在英語語言教學時,教師可以先不給出答案,并且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可借助升調或是降調的方式對其錯誤進行重復,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如果能進行自我糾正,教師就應給予相應的鼓勵和表揚,相反教師則給出答案,運用這樣的方法既能很好的糾正學生的語言錯誤,還能使學生的焦慮情緒得到有效消減。其次,何時糾正。如果學生的語言錯誤出現在其進行自由交談或連貫性的回答問題時,教師最好不要隨意打斷學生,這時候的學生往往是更加注意信息的傳遞而忽視了語言形式。教師可在學生的交際完成后,運用委婉的英語語句對其進行提醒,這樣既不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情緒,還會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使其敢于嘗試。

篇7

一、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學活動本身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組合的統一體。不管脫離了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不利于構建雙向互動式課堂。換句話來講,雙向互動式課堂加強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上,學生與老師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距離,老師始終處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學生不敢親近老師,這樣的課堂氛圍是死氣沉沉的。作為一名初中音樂教師,其要放下自身的姿勢,深入到學生中,了解學生喜愛的歌曲,結合學生的喜好來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所以,初中音樂教師要從學生的立場上出發,堅持學生之間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原則,開展互動式教學,同時要創設互動的教學氛圍,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

比如:在學習《鄉韻》時,通過學習歐洲民歌,激發學生對民族風格歌曲的喜愛,鼓勵學生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在分析民族音樂風格特征時,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和反復聆聽相關的民族音樂,主動探究民族音樂,挖掘各地區民族音樂的異同。當然,教師要深入到學生自主探究中,幫助學生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提高整節音樂課堂的有效性。

二、充分了解學生

分層音樂教學不是簡單的把學生分成各種層次,而是應該根據教學的內容變化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環境和條件等一系列的因素,按照一定的標準來進行音樂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學習的機會,也能夠使得他們的學習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現,層次教學第一步就是要能夠很好的去了解學生,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有著一個了解,然后做好學生之?g的搭配和配置,在分成教學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實現教學的有效性,使得教學過程更加具有針對性,在分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客觀的分析,盡可能的去了解學生,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等等,每一個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比較接近,這樣在教學的時候,溝通起來就比較簡單,流暢。學習的進度也能夠更好的把我,不論是教師在進行課后作業的布置,還是新課程教學的時候,都能夠很好的做教學設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出于同一層次的學生的并不是一層不變的,是呈現出一定的動態化,教師要依據學生的變化和教學內容的需要及時適當的調整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這樣的分層才是有效的。一般來說,依據一定的標準來分層,都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每一個層次要有一個負責人,及時的與音樂老師溝通,以便調整教學內容。對中中低層次的學生,音樂教師要多鼓勵,激發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并且處理好每個層次之間以及層次之內學生之間的學習競爭與合作關系,讓層次化教學更加有效。

三、滲透情感教育

情感交流是師生互動的一種形式,以師生之間的情感為基礎進行交流,實施課堂互動,使互動成為教師情感傳遞與學生接收情感的途徑,有利于初中音樂課堂氛圍的優化。教師對于音樂學科的情感以及對學生的情感,都可以在師生互動中表現出來。作為一名初中音樂教師,要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與學生。在講授音樂知識時,教師要將自己的個人情感與所教內容結合在一起,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師生互動。比如在講解《青春舞曲》時,教師可以一邊演奏樂曲,一邊跟著樂曲進行律動。當學生自己沉浸在樂曲中時,學生能夠更加直接地感受音樂作品所傳遞的信息,渲染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引導學生與自己一起進行律動,通過身體語言進行互動,會讓音樂課堂的審美性得以提升,促進初中音樂審美教育目標的實現。

四、自主合作學習,全員參與

篇8

Abstract: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not only a common form of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but also is an important learning metho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ing and should be undertaken to group activities in cooperative learning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practice and observ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w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so as to clear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eachers. Finally,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if we can use cooperative learning effectively in 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 we can not only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lso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lifelong learning.

關鍵詞: 合作學習;大學英語課堂;小組活動

Key words: cooperative learning;college English classroom;group activities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2)09-0328-02

0引言

合作學習始于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創立并使用的,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新型教學組織形式,也是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美國當代著名教育評論家埃利斯和福茨在其新著《教育改革研究》一書中斷言:“如果讓我們舉出一項真正符合‘改革’這個術語的教育改革的話,那就是合作學習?!盵1]

隨著大學擴招,學生人數增加,課時減少,大學英語改革不斷地深化,中國外語教師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即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盡可能地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學習交際策略和知識,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實現交流和應用的目標。與此同時,由于交際法已在大學英語課堂廣泛使用,合作學習成為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

1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約翰遜兄弟(D. W Johnson & R. T Johnson)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上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活動以最大程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2]。”我國學者王坦認為“合作學習是一種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小組中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的總體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3]”據筆者的課堂實踐和觀察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往往比較傾向單獨學習和與他人競爭,而較不愿意與他們合作學習,特別是和自己不熟悉或是個性不合的人合作學習。然而在實際的工作和學習中,與人合作應是學生必需具備的一種能力和技巧。因此在合作學習中,教師應使用大量現有的理論、研究結果和實踐檢驗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進行小組活動。合作學習涉及到一系列的相關理論。

1.1 輸入假說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是其監察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的核心是“語言輸入”。在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中語言輸入是第一性的,語言習得是通過理解信息,即通過接收大量的“理解性輸入”而產生的??死甑恼Z言輸入原則是i+1,i指的是學習者的現有水平,1指的是略高于水平的輸入,為了使語言習得者從一個階段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的階段,所提供的語言輸入中必須包括一部分下一階段的語言結構。也就是說輸入的難度不能超過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又要高于現有的學習水平。這樣學習者通過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的語言材料和信息,實現語言水平的提高[4]。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彼此間有互相學習的機會,由于他們存在個體差異,他們對學習資源的不同理解,會出現理解性輸入,而且小組學習會創造低焦慮的學習環境,使得學生在現有的語言能力基礎上,通過吸收理解性輸入,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

1.2 輸出假說輸出假設是語言學家Swain對加拿大的法語沉浸式教學調查后得出的結論。可理解性輸入的作用雖然很大,但是還不能全面地提高語言學習的水平,在學習中,還需要的是可理解性輸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輸入外,學習者必須有機會使用所學語言,這樣才有可能達到流利、類似母語者的水平[5]。她提出的語言輸入表現在三個方面:引起注意、假設檢驗和元語言功能[6]。

在傳統的課堂上,一般只有一位教師或一個學生發言。而以小組形式學習時,每一組就會有至少一位學生發言,這樣就增加了更多的機會創造可理解性輸出。而且,在小組成員建立和諧關系中,學生不會過于計較自己所犯的語言錯誤,這樣會促進語言發展的流利性。

1.3 任務型教學法Crookes認為它是一項有特定目標的工作或活動。Nunan將任務教學法的主要特征歸納為以下五點:①強調通過用目標語進行交互作用活動來學習交際;②將真實語篇引入學習情景;③為學習者提供機會,讓他們把注意力不僅僅集中于語言, 而同時集中于過程本身;④提升學習者個人的經歷,把這些經歷看作課堂學習的重要貢獻成分;⑤試圖將課堂語言學習與課外語言的激活聯系起來。

篇9

【關鍵詞】移動學習終端;移動學習;學習資源;模式設計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6—0071—05

引言

智能手機、PDA、平板電腦以及其他便攜式通訊設備的普及,使移動學習成為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移動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習方式自主靈活。語言學家認為這種學習方式與語言學習結合起來對語言學習幫助巨大,國外的應用實踐證明了移動學習具有強大的外語教學潛能,特別表現在外語寫作方面的故事接龍、微小說賞析,詞匯教學方面的生詞造句、追蹤單詞用法,聽力教學方面的視頻聽寫、摘要、評論等。

一 移動學習終端應用于外語教學的可行性

1 移動學習終端在支持教學上具有明顯優勢

以智能手機為例。首先,它有合適的尺寸和高分辨率的屏幕,支持文本、圖形、動畫等內容的顯示,以及多種格式的音、視頻文件的播放,并提供了友好的操作界面;其次,它具備網絡功能,能通過WAP瀏覽器或者WWW瀏覽器訪問網頁;另外,它還能夠根據用戶需要,安裝各種應用程序,實現相應的功能。所以,無論是在情景創設方面,還是在自主學習方面,或者是在資源查詢方面,智能手機都能為學習者提供優質的服務。近幾年來又興起了移動學習的新型終端設備——一IPad。自IPad上市以來,人們對其關注越來越多,也意識到將IPad用于教學之中的迫切性及可行性。目前國內外已有學校將IPad引入到教學活動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相比于其它移動學習終端設備,IPad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尤其是新一代IPad的出現,使得其作為移動學習終端的優越性更加凸顯。

國內研究人員通過調查問卷得出結論:中國90后大學生移動學習終端設各配置充分、手機功能強勁,絕大多數同學愿意接受移動教學互動工具。

2 移動學習特別適合外語學習活動

外語學習資源具有微學習資源的典型特征,特別適合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環境下的移動學習活動。

(1)外語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一種自主性的學習,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中開展的外語學習活動,常??梢允箤W生由具體場景和氛圍引感體驗,有助于學生迅速而準確地理解外語學習內容。

(2)由于移動學習終端具有實時、高效的交互特性,可以實現外語的移動教學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形成時間、空間、主體等多個維度的外語訓練互動,這種互動可以是課前預習、課內布置及課后鞏固的互動,也可以是課堂、寢室及戶外口語訓練的互動等等。這種外語教學的互動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外語學習效率。

(3)外語學習資源通常可以設計成內容簡潔且又重點突出的資源呈現形式。這種資源呈現形式一方面適應了移動學習終端屏幕承載的學習內容的能力,另一方面保證了在有限的空間內放置最有用的學習資源的實際需求。

二 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移動學習模式設計

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移動學習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1 基于短消息交互的移動學習模式

基于短消息的移動學習模式體現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教學服務器之間以及教師與教學服務器之間的立體傳遞關系。這種立體傳遞關系為師生之間的交互提供了方便,有利于教學活動的實施,為學生提供了問題的多種解決思路,有利于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具體來說,學生可以通過發送短消息向老師提問,一位學生有多位老師與其對應,而每位老師解答的方法或思路可能不同,學生的提問與老師的解答都通過教學服務器轉化處理進行傳遞,接下來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實踐選擇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法,這就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學習機會。學生、教師與教學服務器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個模型表示(如圖1)。

此學習模式是最簡單、最便捷的實現師生雙向交流的方式,通過這樣的交互過程,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同時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能力,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條件。

2 基于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模式

對于基于短消息服務的移動學習應用模式來說,其數據通信是間斷的、非實時的,因而這種通信很難實現多媒體資源的瀏覽和顯示。但是,隨著通信芯片和DSP(Digital SignalProccssor)性能的提高,以及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種主流3G通信技術的推出,移動學習在方便性及服務質量上將會發生空前的變化。通過基于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模式,學習者可以使用移動學習終端訪問教學服務器,并進行瀏覽、查詢和實時交互?;谶B接瀏覽的移動學習模式讓學習者擺脫了時間地點的限制,只要需要學習資源,就可以上網查找、瀏覽,并可以進行下載。而且,下載的信息可長期保存在移動學習終端,學習者在脫機狀態下也可學習。

3 基于視頻通話交互的移動學習模式

移動學的目標是能夠使學習者在移動的狀態中快樂地學習。由于移動學習主要體現了隨時、隨地的非固定狀態的學習,不能夠滿足傳統課堂中學生有問即答的需要,通過語音視頻的方式,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通過聲音傳遞和視頻呈現的方式與教師或學習伙伴進行同步雙向交流。例如,通過移動學習終端IPad中的FaceTime即可完成視頻通話功能。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給學習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習者通過移動學習終端的界面產生面對面、沉浸其中的感覺,讓學習者積極活躍地探討問題,真正體現移動學習的移動性和及時性的特點。

三 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外語學習資源設計

對于移動學習終端而言,開發良好的學習資源不僅能夠使移動媒體發揮更大的功能,也有助于提高外語學習的效果。下面將通過對移動學習終端教學功能的把握,探討移動學習環境下外語學習資源的設計方法。

1 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外語學習資源的內容設計

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外語學習資源的選擇設計是資源的實現和使用的關鍵,學習內容的選擇與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設計方案及移動學習的特點有關。具體實施的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微內容原則。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學習,由于學習過程中學習時間的零碎性、間隔性、學習環境的復雜性以及學習者注意力分散等因素,在學習內容的選擇上要選擇小而精的微型學習內容,簡稱微內容,微內容就是指“小的信息單元、之間松散連接、相對簡單的問題及呈現”,這種以微小形式流通的信息體,要形成語義群,前后關聯由易到難進行內容排列。它的大小在文本層面剛好可以容納一個主題。例如,英語單詞、英語口語這樣的一些微內容都可以作為移動學習終端學習的內容。

(2)適合性原則。學習地點的移動性,使得學習者周圍的學習環境不同于固定學習場所,學習過程無疑會受到干擾,因此,移動學習資源開發必須堅持適合性原則。內容選擇上應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盡量符合學習者的認知特征。

由于移動學習終端常常受到屏幕大小的限制,其每屏所能承載的學習內容非常有限,因此,通?;谝苿訉W習終端所設計的外語學習資源的內容應比較簡潔。而為了保證在有限的空間內放置最有用的學習資源,外語學習資源在具有簡潔特征的同時,還要具有重點突出的特性。移動學習終端學習環境下的外語學習是一種隨時隨地、注意力極度分散的學習形式,因此,結合了文字、圖像、聲音、視頻和動畫等不同特性的外語學習資源更能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外語學習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一種自主性的學習,相對應的外語學習資源也應具有靈活性與隨機性,為學習者能在最真實的問題情景下展開學習提供必備的條件。

(3)零散性原則。沒有相對完整的學習時間是移動學習者經常面對的問題,因此,移動學習資源開發時應遵循零散原則,給學習者步步為營、各個擊破的學習成就感,激發其學習成就動機。作為外語的學習內容,包括對單詞、句子、對話、短文等的學習,各知識點應該相對獨立,容易分成模塊進行學習。要把同一主題相關知識點組織在同一個主題單元內,在主題單元內將學習內容細分成更小的模塊,每個模塊含1~2個知識點,使得學習者能夠在相對比較完整的5~10分鐘完成一個模塊的學習。

(4)完整性原則。有時選擇的學習內容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比較松散,但應力求整體上的聯系,松散的關系后面要體現一定的知識關聯。

(5)興趣性原則。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表現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學習者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不能引起學習者興趣的學習資源是無法得到良好利用的。進行移動學習資源設計要考慮到學習者的差別性,在內容難度、媒體、語言、色彩使用、瀏覽界面設計等方面應考慮不同學習者的習慣與愛好,創設立足于學習者參與的環境。

2 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外語學習資源的交互設計

根據外語教學活動的特點,移動學習內容交互活動可采用操練與練習、咨詢、指導等基本模式。

(1)操練與練習型模式

學習內容的交互設計可以按照單個問題組織學習內容,并組成問題序列。當學生輸入回答后,系統判斷其正確情況,并給予相應反饋。當學生回答正確時,系統給予適當鼓勵,強化學生的理解與記憶;當學生回答錯誤時,系統給予適當的提示和幫助,或讓學生再試一遍。相關內容組織可以采用鏈接模式、多級菜單導航模式處理。

(2)咨詢型模式

學生提出問題和要求,系統回答并講解有關內容。例如,學生閱讀課文時,若需要對某些變體(或變色)的字(稱為熱鍵字)進行進一步了解時,可激活該熱鍵字,界面就會呈現有關內容。內容設計時可以通過設置導航條、文字輸入或熱字等,通過查詢數據庫,反饋學習內容。這種模式適合于問題應答、概念或單詞查詢等。

(3)指導型模式

該教學模式是讓學生自己閱讀屏幕顯示的教學內容,回答相關問題,學生根據系統反饋信息,理解所學知識。在傳授完一、兩個知識點后,系統圍繞該知識點提出問題,并判斷學生的回答是否正確。如果回答正確,則進行適當鼓勵后進入下一輪教學活動;如果回答錯誤,則提示錯誤,反饋正確答案。此外,在移動學習終端上還可以進行基于視頻短片的情景式學習、游戲型學習,讓學習者角色扮演,參與游戲中,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知識。例如,可以把游戲情景設計為學習者正在幫老師整理卡片,學習者必須按照卡片上的英文單詞來分類,如果分錯了,“學習者”會傷心,若完成的好,“學習者”將受到老師的表揚,會很高興。

3 基于移動學習終端外語學習資源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1)移動學習終端的信息技術基礎常常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屏幕的尺寸、設備的分辨率、設備支持的資源格式等,因此基于移動學習終端設計學習資源時應時刻考慮到這些限制因素,注重學習資源的實用性和兼容性,使得學習者能夠獲得最優質的呈現效果。

(2)學習者需要學習內容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習資源都可以或是有必要在移動學習終端上顯示,因此,應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和學習者的需求來選定設計的主題。在設計學習資源時,應注重學習資源的代表性,應有所取舍突出重點,降低學習者由學習資源的選擇所產生的負擔。

(3)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學習資源的設計要真實合理、貼近生活,使學習者通過移動學習終端的學習活動進行得自然,激發學習者濃厚的學習興趣,完成既定的學習目標。四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外語教學模式設計架構

綜合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移動學習模式研究和外語學習資源設計的結果,可以給出一個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外語教學模式架構,該模式架構由五個部分組成,它以教學理論為指導,以教學服務器平臺為依托,開展一系列外語學習資源設計和課堂外語教學活動,學習者通過移動學習終端從三個移動學習模式通道獲得學習資源,學習效果反饋至教學評價系統,并不斷形成教師對教學設計的修正參考,構成原理如圖2所示。

1 教學理論指導

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外語教學模式是以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教學設計基本理論以及交互式教學法為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強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主動構建。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外語教學模式為學習者提供智能化的學習環境,根據學生運用外語進行交流的實際需求,創建真實的學習情境,并提供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的機會,從而加強其學習能動性,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

(2)教學設計基本理論。教學設計是研究教學系統、教學過程和制訂教學計劃的系統方法。隨著教學信息激增,教學技術迅猛發展,教學資源日漸豐富,新的時代對教學設計又有了新的要求?;谝苿訉W習終端的外語教學模式設計就是努力在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方面取得突破。

(3)交互式教學法。交互式教學注重通過各類交互活動,提高學生的語言及交互能力。借助移動學習終端提供的豐富教學手段,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與互動,如師生答疑、師生互動、生生答疑、生生互評、生生互動等,增強學生自主運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2 教學設計模塊

主要包括教學活動設計和學習資源設計。教學活動設計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課前預習活動:包括新課程預告、背景資料推薦、課程預習及難點聚焦等;

(2)課后鞏固活動:包括課程內容答疑、難點交流、資料共享、任務等;

(3)教學反饋活動:包括課程調查反饋、投票等;

(4)課外訓練活動:包括話題討論、口語活動視頻、生生互評等。

學習資源設計主要包括學習內容設計、學習內容交互設計、學習內容情景設計等,其中學習情景設計又包括圖像情景、語言情景、問題情景和生活情景的設計等。

3 教學服務器平臺

教學服務器平臺接收移動學習終端請求,學習者訪問數據庫獲取需要的資源和信息,并將處理結果返回移動學習終端。教學服務器平臺與教學設計模塊有邏輯接口,教學活動設計和學習資源設計結果通過教學服務器為移動學習終端提供客戶服務。服務器端管理系統還負責管理系統用戶、學生信息、課程信息、課程資源數據。

4 移動學習客戶端

移動學習客戶端與教學服務器的邏輯接口通道分別對應基于短消息的移動學習模式、基于連接瀏覽的移動學習模式和基于視頻通話交互的移動學習模式。學習者通過移動學習客戶端進行外語學習活動。

5 教學評價模塊

教學評價系統的設計是實現基于移動學習終端的外語教學模式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教學評價系統設計主要遵循目標性原則、關聯性原則、過程與結果統一性原則以及客觀性原則。教學評價方法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作業與測驗法。

五 結語

篇10

關鍵詞:參與式;幼師音樂課堂教學;策略探討

一、 參與式教學法

參與式教學也可以稱之為互助式教學,早先大致呈現在歐洲教育領域,慢慢中國乃至到目前在國際上都是較為流行的教學方法,也可以說是對傳統澆灌式教學的一種顛覆。中國真正創造出參與式教學法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時期,參與式教學的最大的特點便是將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去參與到學習中去,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教學的主體已經由深及淺的存在參與式的教學堂中,學生自主參與協同探究,在知識的海洋里主動地尋覓汲取知識的食糧,在未知的領域結伴而行,精誠協作。這樣的教學方法也是在釋放學生的焦慮和惰性,最大程度的激起了學生發自內心的想要積極的學習的潛能和主動性。

二、導致幼師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原由

(一)互動的積極性

如果在課堂里教學互動性差,調動不起來學生的積極性,音樂主要是實踐性的課堂,那么良好的互動效果就難以形成,這樣也就必然影響到課堂的教學質量。介于傳統模式的教學課堂讓學習活力明顯不佳,教學理念無法張開,側重在樂理方面的知識灌輸,尤其忽略了實際技能的培養。不良好的互動是阻礙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收獲知識的橋梁,學生的興趣找不到也就得不到激發,教學質量和結果的不理想,也就使課題教學興趣變得索然無味。

(二)多樣化的教學內容

好的教學內容絕非單一的教學內容,這與所教授后產生的結果質量是有著緊密聯系的,教學內容是否恰當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效用。幼師音樂課堂教學內容中存在理論性太強的教學,這樣呆板的教學很難激起學習興趣,也就難以跟上幼兒發展的需求,而且還是多年不變的情況,這對于我國學前教育方面而言是大大的缺失。比如在流行樂方面的案例是某個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可是書本上的教學內容涉及不多,甚至有些方面可能根本不涉及到。一旦書本的內容枯燥乏味會讓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受到負面影響,而且幼兒音樂認識音律等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又不多,最后課堂教學質量不達標,幼兒以后的學習狀態和興趣也會多少被設限。

(三)師資力量的提升

就目前來看,我國幼師音樂老師整體上還是很匱乏的,教師職教的能力不高也是直接拉低了幼兒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原由之一,但是有少許教師在教學能力方面也存在著明顯的缺憾,提高幼師教學能力,保障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音樂教師教學能力不高然后得不到提高,原因還是因為缺少培訓,得不到實時更新的教學理念和實用技能,那么教師對于課堂掌控能力也就明顯不夠,教學技能自然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自身教學能力不足的話勢必會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再則很多幼兒音樂教師自身的教學理論知識基礎又不夠扎實,學歷水平比較低又不提升自身能力的話,對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必然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四)教學設備的完善

在音樂教學中教學設備的欠缺是致命的,擁有少量的音樂教學設備也無法讓音樂老師充分的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在課堂教學老師空談卻沒有適用的樂器可以觸碰,這種干講的形式自然是得不到實踐和鍛煉,更加就談不上讓學生融會貫通的來學習了。此外課堂教學設備的欠缺還體現在新媒體教學設備上面的不完善,感官刺激減少了很多,課堂上沒有了新媒體的配合,那么其實很多的新型的教學方法也就不能被實施。

(五)科學合理的調配課時

沒有科學的安排課堂教學,則會明顯拉低授課的教學質量,更有可能拖沓課程導致規定內容無法完成。一門藝術的呈現在一堂課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是技術的體現。目前課程的時間安排節奏一般是按照前半節課樂理知識的學習,后半節課是進行自主的練習,不夠科學尤為表現在課堂里的松弛無度,而后半節課又過于松弛的推給學生,失當的學習搭配只會使得整個課堂時間被攪亂,這一類的做法會導致前半節課的強度過大,后半節課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所以二者間的失衡必定會導致教學質量的失衡,這樣的教學節奏并沒有真正的考慮到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素質和學習上規律。

三、幼師音樂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策略

(一)互動教學模式

采用漸強的互動一再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所以鼓勵學生發言積極配合老師教學,在教學中刻意的營造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好比小組間對抗練習等等來增強學習的趣味,教師在教學模式多采用運用互動性強的教學模式。

(二)趣味教學研究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多選擇趣味內容,擇取那些趣味知識性兼具的內容來教學,應當多多結合教學目的和音樂幼師崗位上面的要求,提升學生的興趣不說,也大大增強了課堂的樂趣,讓同學們再也不會在枯燥無味的課堂內容里感受不到音樂的樂趣,而是可以時時沉浸在享受音樂的興趣里。依據學生自身的角度開展更好的課堂教學,結合學生的偏好和自身能力需要去確認好教學的內容。

(三)教師素質教育

幼師音樂課堂最終的教學質量還是得從教師的教學素養抓起,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則是需要學校來提供和加強對于教師的職業乃至職業操守的培訓,而素養教育的提升一方面來自于教師不能終止學習。要使教師們成為一名德才兼備的優質栽培人,絕對是需要強化培訓讓教師們掌握音樂教學領域最新的聲樂理論知識的。

(四)安排適當的教學設備和教學節奏

靈活運用教學設備和注重教學節奏的安排。讓優質的教學設備來對課堂進行優質的教學設計,靈活借用各種教學設備來教學,才能將課堂的教授水平達到最為滿意的回饋。所以學校應采購優良的教學設備對音樂課堂教學質量提供創造良好的條件。教師理當擺脫傳統的干枯的局限式的講授模式,多多采用新媒體的教學設備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編排,讓每個人在新媒體所營造的刺激多樣的感官中收獲掌握更多的知識養分。在節奏安排的方面需要做到張弛有度,音樂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合理的安排,并對教學的內容進行調整,尤其是在學習中加入一些趣味的游戲或者話題來活躍課堂的氛圍,尤其是在學生感覺到學習的疲憊的時候適度調整。總之,倘若單單只是遷就教學計劃而忽略了實際教學,那么最終教學結果的呈現自然是不堪入目的,教學節奏的安排是要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狀態來靈活來調節的。

四、結語

教師課堂掌控能力和對教學知識的優化是音樂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選擇恰當的教育內容,創新更新優質的教育模式,增加師生間的互動以及科學的安排教學內容和強度,再則音樂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也是很重要的,這些都是為最終實現先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目的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耿青松. 影響幼師學生數學學習參與的因素及教學策略[D].華中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