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范文
時間:2023-03-25 10:27: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節的由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清明節的由來,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清明的由來是什么?“清明”最初指的是節氣。據《辭?!贰扒迕鳌痹~條解釋:清明乃“二十四節氣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钡搅饲迕?,黃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10℃以上。我國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了冬季寒冷枯寒的景象。農業忙春耕春種。江南農諺:“清明谷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在我國傳統的歷法中,把一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用來反映氣候變化和指導農業生產。而“清明”就是其中之一,時間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即農歷三月初,換算成新歷,約在4月4日或5日。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痘茨献印ぬ煳挠枴吩疲骸贝悍趾笫迦?,斗指乙,則清明風至?!卑础稓q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書中記載:“清明”是在冬至過后的一百零六日,也是“春分”后的第十五日,這時候萬物潔凈,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在這樣的環境中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叫做“清明”,為清明節的來歷之一。
清明節氣物候
古人將清明分為三候,即初候,桐始華;二候麥花,田鼠化為駕,牡丹華;三候柳花,虹始見。清明節氣來臨之際,我國大部地區,萬木凋零的景象已經逐漸消失,而代之的是駕飛草長、柳綠桃紅的畫面。這時春色已濃、陽光明媚、惠風和暢、楊柳垂絲、綠草如茵。
城鄉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由于二十四節氣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農耕社會中,清明是很重要的一個季節,一般是作為安排農事活動的重要時刻。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因此,清明節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系。農諺“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清明谷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就說明了清明節氣對農業耕種的重要性。
總的說來,清明節氣一到,大地氣溫回升,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常言道,“清明斷雪,谷雨斷霜”。這說明清明節氣前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此時,廣東各地正是冬夏季風交替季節,氣溫回升。雖不是很穩定,但冷暖變幅不算很大。
清明時節養生注意事項清明養生重在養肝
傳統的清明節養生理論認為“春與肝相應”,意思是說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肝臟有密切關系。所以,清明節的養生應以養肝為主。如果肝功能正常,人的氣機就會通暢,氣血就會和諧,各個臟腑的功能也能維持正常。因此,清明節養生重在養肝。調養肝臟有“養肝”和“清肝”之分。具體方法有多種,如以肝養肝、以味養肝、以血養肝和以菜養肝等。
清明養生少吃“發物”
中醫認為,體內肝氣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此,在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辛,少吃發物。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咸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這些發物應少吃或忌吃。清明可多吃山藥、西紅柿、土豆等食物。
清明養生忌久坐臥
清明節氣是“春瘟”流行時節,但人們不可閉門不出,更不能坐臥過久。中醫表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清時節氣應要保持樂觀的心態,應要常到外戶或河邊散步,以呼吸新鮮氣息,并進行適度的健身運動。
清明養生作息提前
到了清明作息提前。為了能使陽氣更好地生發,人們應有意識地調整作息,早點起床。7時至9時是辰時,中醫認為此時屬胃經最旺,如不早起會導致陽氣欲發而不能發,化為內火上擾心肺及腦,可引起人心躁、喉干、頭昏、目濁等不適。因此,要盡量把自己的作息時間向前調,早起后積極進行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不僅能舒筋活絡、暢通氣血,還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增強抗病能力。
清明養生“春捂”要適當
俗話說“二月亂穿衣”,說的是清明節前后,因為氣候變化多端,早晚溫差大,應該準備一件可以隨便穿脫的外套。早上出門上班時穿一件風衣,注意保暖,中午感到熱時,可脫掉,晚上下班回家再穿上,這樣就會有效預防感冒。所謂“春捂”也是這個意思,直到清明過后,四月中旬才可換春裝。當然,“春捂”的過程也應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決定衣服增減。一般來講,應根據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體生發,抵御外邪侵襲,才有助于身體健康。
清明時節經典美食有哪些?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艾葉(也可以用其他綠色菜葉代替)搗爛后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
馓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馓子的食俗?!扳套印睘橐挥驼ㄊ称罚愦嗑?,古時叫“寒具”。馓子方便易作,用面粉加少許食鹽和調料,用水調和,揉成面坯。然后再搓成條狀,上面灑抹一些菜籽油。等面條在盆中回透,彈拉力恰到好處時,將面條繞在手上,用手來回抻開,粗細均勻一致,折疊造型,放入油鍋,用筷子輕輕翻動,掌握火候,炸成大把或小把的,便是黃脆脆的馓子了。
清明果
清明果,形狀有些像餃子,但味卻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種叫艾的植物做成的,將艾葉搗爛與米粉攪伴在一起,做成碧綠色的面團,鮮嫩欲滴。清明果的餡也是很講究的,制作精細。有熏肥腸伴芥菜末的,有豆腐干和著韭菜的,還有其他各類美味的搭配。清明包果包起來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包清明果似乎更精致些,那褶折得就像花邊一樣。
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烏稔飯
關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南方閩東是畬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棗糕
棗糕又叫“子推餅”,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發面,夾棗蒸食。他們還習慣將棗餅制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可以冷食,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潤餅菜
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
春筍
春筍貴在鮮,貴在清新淋漓。南方最常見的做法是“腌篤鮮”,咸肉、火腿、春筍在一起煮,既是湯,又是一道菜。要是想吃得濃烈一些,則是油燜筍,重油重糖,燜得黃金透亮,不經意間,春筍成了葷菜,細品還有肉的質感。
子推饃
篇2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
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間掃墓。
由于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節的后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后可延續十天左右。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牵钊巳チ藥滋?,介子推不來。
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節。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節復清明節。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
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節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節,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節,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
篇3
2、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3、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4、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牵钊巳チ藥滋?,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5、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6、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7、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8、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9、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10、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11、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12、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篇4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六年級:1487337389
篇5
1、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2、清明節是緬懷已逝生命,激發現有生命,紀念自己身邊的,自己親近的已逝的親人,感謝先人賜予我們生命的一個節日。如何通過我們現有的生命延續過去的生命,用過去的生命激發今天的生命?緬懷的意義不單純是對親人的思念,更該成為一種民族的風俗,成為一個種族的繁衍儀式。有專家建議我國應該有一個“國典”,每年的清明節在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祭奠先烈的儀式。從先烈到先賢,先賢不僅是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我們歷史上有許許多多的杰出人物,都是值得我們紀念的。
3、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022年清明節由來傳說,但愿對你有借鑒作用!
清明節由來傳說介之推的傳說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牵钊巳チ藥滋?,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牵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節氣清明與清明節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
清明節氣在時間和天氣物侯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
清明節關于碰蛋的傳說故事寒食、清明節里斗雞子之戲,真正的源起,應該還是歸于先秦時代某些地區的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無疑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再者清明日的郊游踏青,熟雞蛋也是便攜的食品。事前的撞擊剝皮,難免引起孩童兩兩相撞的興趣。
倘若要探究清明節里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征意蘊,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于對于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雞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生育與生命的象征。
傳說,開天辟地的盤古在雞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藝文類聚》),商的始祖契為“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史記》)而生,秦始祖大業也是“玄鳥孕卵,女吞之”受孕(《史記》)。
篇7
2、清明節原為寒食節的習俗,后因寒食與清明逐漸合二為一,而有此習俗,在中國古代神社之中有常年不滅的火壇,每一年都要進行滅舊迎新的祭祀儀式,被稱作“改火”,在這段時間禁煙火,只能寒食,也是寒食節的由來。
3、踏青游樂是清明節最受大家喜愛的一種習俗,在這個時候都會放下繁忙的工作,約上好友,去花間品茗或是曲水流觴,自由自在的迎接春天的到來。
4、古語說“清明不插柳,紅顏變皓首”,在清明節這一天出門的男女老少,都會折柳枝插在門庭之上,或者編成環狀戴于頭上,不僅可以用來辟邪,也具有裝飾作用。
篇8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痘茨献?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節風至?!卑础稓q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節?!鼻迕鞴澮坏剑瑲鉁厣?,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節”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節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節》:“清明節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節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節”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接世界秘書網版權所有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節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何為緣也,古人云:“緣,源自圓,乃命中注定,即緣份”。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
·風沙漫天鎖殘陽,獨依云閣心彷徨。欲執玉腕偕白首,愁離催人愁斷腸!亭,這是你送...
·清明時節,楊柳依依,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我無柳可折,給你發條短信:期盼...
·我無望的等你,等你無約而來,夕陽照不到我的憂傷,不知你是我的過客,還是我是你...
·怎么會迷上你,我在問自己。如果這是夢,我愿長睡不愿醒。我什么都能放棄居然今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篇9
>> 朝鮮族的傳統婚俗 朝鮮族王姓的異化 淺談朝鮮族的“農樂” 館藏朝鮮族樂器的思考 淺析朝鮮族的認同變遷 論朝鮮族的死亡觀 朝鮮族的“花甲禮” 走進延邊朝鮮族 朝鮮族師傳奇 朝鮮族民俗趣聞 朝鮮族上將趙南起的多彩人生 淺談朝鮮族舞蹈的民俗意識 對傳承朝鮮族春節拜年習俗的思考 淺談朝鮮族民族服飾的傳承 淺談朝鮮族舞蹈的藝術特征 關注朝鮮族留守學生的身心健康 試論朝鮮族舞蹈教學的技巧和方法 朝鮮族旅游景觀的審美特色 對朝鮮族象帽舞的整體研究 淺析朝鮮族舞蹈教學的重要環節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朝鮮族的清明祭 朝鮮族的清明祭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張新朝")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朝鮮族老人祭掃烈士墓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的傳承與融合也一直在延續,一些帶有中華民族傳統色彩的風俗、節日、禮節在歲月的流逝中,已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專屬,而成為各族人民共同的追隨與傳承。每個民族在傳承中都會附加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得一些風俗與節日更加熠熠生輝,朝鮮族的清明節便是其中的翹楚之一。
清明節的由來
對于清明節的由來,我們并不陌生,最動人且流傳最廣的說法就是晉文公為紀念忠臣介子推,實行禁火令,規定在那一天不許生火,只能吃寒食,由此得名為寒食節。但當時的寒食節并不等同于清明節,且當時也無清明節之說,它只是清明節的一個小小的起源。從寒食到清明的演變起始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將在晉地廣為流傳的寒食習俗帶到中原腹地并加以推廣;唐玄宗時頒布權威禮法,將其欽定于清明日的前二日,并放假3天。此時,寒食節與清明節氣的融合初露端倪。到宋朝時,寒食與清明兩節更趨于融合,開始以一個獨立的節日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元朝時期,廢除火禁,寒食習俗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清明節從此流傳至今。
至于清明節何時傳入朝鮮族,史書并無定論,但朝鮮族清明節的來歷除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說之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在古代,每年二三月之際,朝鮮官府都會分賜給百姓新的火種,百姓在領取“新火種”的前一天,必須先將“舊火種”熄滅;滅火后,人們只能食以寒食,而且這一天恰巧是冬至后的第105天,從而形成寒食斷火之風俗。這一說法與唐朝“賜火”習俗頗為相似,且朝鮮族的清明節仍保留寒食之習俗,因此可以大致推斷朝鮮族清明節的興起應在唐朝成立以后、元朝成立以前。雖無具體時間可考,但從史書典籍的片言碎語中可以看出,清明節在朝鮮族的傳承歷史悠久。朝鮮李朝詩人在題為《西江寒食》的詩中寫道:“天陰籬外夕寒生,寒食東風野水明。無限滿船商客語,柳花時節故鄉情。”金宗直也曾在題為《寒食村舍》的詩中如此生動地描繪朝鮮農家清明節的情景:“禁火之辰春事多,芳菲點檢在農家。鳩鳴谷谷棣棠葉,蝶氣款款蕪菁花。帶樵壟上烏犍返,挑菜籬邊丫髻歌。有田不去戀五斗,天亮人笑將奈何?!眱墒自娨皇酌枥L商賈,一首描繪農家,由此可以看出清明節已在當時各階層、各行業中盛行。清明節在朝鮮族發揚光大的背后,也必定伴隨著某些風俗的繼承和發展。 鐵架是秋千架,每逢清明節,朝鮮族村民都要舉行秋千比賽
朝鮮族清明節的祭奠儀式
清明節雖歷經千百年的發展與變化,但它所承載的一項重要職能卻從未改變,無論在什么地方,無論在哪個民族,人們都要在清明節這一天虔誠地履行這一職責,以示對逝者的懷念與敬慰,這一職責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上墳”。
朝鮮族的上墳祭奠儀式,可以說是從古至今傳承最好的,沒有因為時代的進步和歲月的變遷而發生巨大變化,這主要與朝鮮族崇信“孝道”有很大關系。但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朝鮮族因為分布地域不同,其清明節的上墳風俗多少會有差異。 蕩秋千
如生活在我國吉林省的朝鮮族人民,在清明節這一天的早上,會先準備好各式各樣的祭品(多是食物),且這些食物必須都是冷食;然后來到逝者墓地之前,開始祭奠。在正式祭奠之前,一位親人會先圍著逝者的墳墓繞上一圈,看一看墳堆是否有坍塌和破損,稱其為“踩圈”。 在確保墳墓完好之后,祭奠正式開始。首先對墳墓進行加土,就是通常所說的“培墳”,這與漢族的填土之俗無異;接著進行“土祭”,在墳前的石階或土堆前鋪上一張素紙,將斟滿的3杯酒置于紙上,眾人向逝者祭拜,長輩或平輩鞠躬3次,晚輩磕頭3次;然后開始“敬食”,把事先準備好的冷食一次性擺放在墳前,念祝辭,以盼逝者安息、生者得佑。敬食完畢之后,祭品不能全部收起或丟棄,還要為亡者留一些食品。為避免食物被鳥獸吃掉,要在墳前用土將食物埋起來,因此,“留食”也十分講究,一般要選擇一些容易保存、便于掩埋的食物。祭奠儀式結束后,眾人便席地而坐,在逝者墳前將剩余的冷食分而食之,意為與逝者共同進餐。
居住于我國黑龍江省的朝鮮族的上墳儀式稍有不同。每逢清明節,一家老老少少身著素服,帶上朝鮮族的特色食品如打糕、八爪魚、明太魚、泡菜、自家釀制的米酒等,踏著清晨的露水,來到逝者墳前準備祭奠。不同于吉林朝鮮族的踩圈,他們會先將墳墓上的草清除干凈,然后對墳墓進行培土整修,也不需要土祭,直接將祭品整齊地擺放于墳前,請死者靜享美食。片刻之后,在墳前燃燒稻草(因為稻草為金色,在當地朝鮮族人眼中它象征著金條),以此來表示對死者的寄錢之意。稻草焚盡,眾人即向逝者敬酒、跪拜,以示哀悼之情。最后,大家圍坐在一起共享祭品。
雖然清明節起源于中國,但在現代社會,上墳儀式最具古風韻味的當屬韓國。在韓國,人們對逝者的祭奠無一不恪守古代儀禮,頗為莊重而肅穆。清明節這一天,人們身穿素服,手持素色鮮花(一般為蘭花),攜帶祭品來到亡者墓前進行祭奠。韓國人對修墓一事極為重視,不是簡單的培培土、除除草,而是盡可能將墳墓修繕一新。修繕完畢后,人們便將事先準備好的傳統食物如艾草、年糕等作為祭品鄭重擺放在墳墓之前;除了食物,必不可少的還有酒,祭拜逝者所用的酒不是普通的白酒,而是韓國傳統的清酒。這種酒用純米釀造,醇香清冽,口味獨特。此酒在朝鮮民族中歷史悠久、意義深遠。古樸的儀式完畢之后,韓國人還會在墓前種一株小樹,以示萬古長青之意。值得一提的是,傳統清明節中焚燒紙錢、香燭、紙元寶之類的習俗在韓國并不盛行,并非韓國沒有繼承,主要是為避免引發山火而自覺不使用。
雖然風俗因地域差異而有所不同,但不難看出,有些方面在朝鮮民族當中是一致的。首先,上墳所用的祭品都必須為寒食,清明節傳入朝鮮族之時,恰逢寒食之風興盛,此后元朝廢除火禁之時,朝鮮族也未受此影響,因而就將這一傳統保留了下來。這種對古代儀禮的保留與傳承,不僅僅表現出對歷史和先輩的尊重,更是孝道和忠誠的完美融合,延續和發展了這個古老節日的習俗和理念,也體現了朝鮮民族的偉大之處。其次,朝鮮族在清明節時都必吃一種名為“明太魚”的食物,這種魚是鱈魚的一種,對于其名稱的由來,朝鮮文臣李裕元著述的《林下筆記》中有如此記載:有一官員至咸鏡道明川郡時,吃到一太姓漁夫獻上的魚,覺得此魚異常美味,卻不知是何種魚,便取明川郡的“明”和漁夫的姓,將其命名為“明太魚”。明太魚在朝鮮民族中食用歷史悠久,它營養豐富,食之強身健體,對朝鮮族人民來說,吃明太魚也是對美好生活的祈盼和祝福。還有一項習俗是整個上墳儀式中最為重要和不可或缺的,此習俗就是祭奠儀式結束之后,人們要在逝者的墳墓之前共食祭品。這種吃祭品、供品的做法在中華民族傳統習俗中并不少見,如敬佛供祖之后,人們常常順手拿過“供果”而食,這并非褻瀆神靈,而是人們通過食用沾染神靈或祖先“靈氣”的食物為自己祈福,渴望神靈和祖先的保佑,是人類祈求平安、幸福、吉祥的一種本能體現。朝鮮族清明祭中生者與逝者在墳前同飲同餐的做法,所體現的不只局限于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更是生者對逝者一次真誠的心靈陳述和反思,與逝者一起“進食”是建立在真誠的基礎之上,如同逝者真的存在于他們身邊,與他們分享美食和這一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具有很強的生活意義和現實意義。 娛樂活動
儀式之后的活動
清明節從誕生之初就不單純是一個悼念先人、祭奠亡靈的節日。清明節之時正是春意盎然之際,逝者得以安息,生者為之愉悅。在肅穆的上墳儀式結束之后,進行一些體育娛樂活動也為清明節增添幾分繽紛的色彩。
篇10
1、清明果顧名思義與清明節緊密相關。它是把艾葉搗爛后連同汁液與糯米粉、早米粉按一定比例揉搓成粉團,然后加工成面皮,再根據個人口味填加餡料,最后把面皮捏合成型。從前以為清明果只有贛東北有,后來知道與贛東北相鄰的浙江、福建地區都有吃清明果的習慣,這可能與艾在這些地區生長的普遍性有關。
2、艾是南方春天的野菜,在清明節前的長勢特別強,哪怕一場春雨或一陣春風都能夠喚醒沉睡在泥土下的艾。只要有泥土的地方,都不難尋見碧綠的艾,艾在南方山區實在常見普通??可匠陨剑敲匆园瑸橹饕系那迕鞴匀怀闪私仙絽^的特色風味了。
3、清明果和粽子油條等傳統食品一樣有著其獨特的歷史由來。據載是晉文公重耳為表達對介子推的懷念之情,命人以青菜汁和粉做成團果作為清明節時祭奠的供奉。大概因為清明果的味道獨特,人們在祭拜祖先之余不忘把清明果當做一道點心來享用,于是食清明果漸漸成了某些地區的飲食風俗并流傳到了今天;站在這兒的街頭巷口處,你一年四季都能嗅到清明果的菜香氣。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