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健康范文
時間:2023-03-25 02:14: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幼兒心理健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樹立科學教養觀念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十分重視智力投資,讓孩子參加特長班、速成班,渴望孩子們成人后能以成功的姿態立足社會。然而,卻忽略了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培養,無視孩子或以不當的方法對待孩子成長中的“出格”和“異樣”,乃至最后無法教育孩子時,就出現了抱怨、打罵、懲罰,產生“這孩子怎么啦”的困惑。原因很簡單,孩子的心理發展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有許多問題的積累都在不經意之間。正是我們在這一過程中的疏忽和誤導,才使得孩子的問題積少成多,最后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壯壯,5歲半,長得結實強壯,討人喜愛。可是,他有個愛“打人”的壞毛病。小朋友和他玩不了一會兒,都會被打得“哇哇”大哭。
因此,我們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我們不僅要以慈母般的胸懷去關心每一個孩子,還要努力成為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寬容的態度走近孩子,認識孩子,用親切的微笑驅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膽怯,用慈愛的撫摸鼓勵孩子的進步,用贊賞的語言肯定孩子的成功,讓“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成為孩子積極進取的動力。
二、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和環境
創造一個適合幼兒心理安全需要的環境,對其心理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早上入園時,老師和藹親切的微笑,友好的問候,自然的,就會讓孩子逐漸融入一個心理安全、情緒穩定的環境,確立起新的依戀對象,開始新的社會交往。
相反,如果幼兒入園后得不到相應的關懷,就會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時大多數孩子會哭泣,會拒絕,不久后哭泣雖然會停止,但仍會不快樂,不主動與人交往,表情淡漠。有些外向型的孩子會以破壞玩具、打罵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不滿,這說明:一個感情溫暖、心理安全的幼兒園環境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我們充分利用幼兒園活動室內外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拓展幼兒的活動空間,創造條件,營造自由、寬松的氣氛,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動。如室外設置的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大、中型玩具,形象逼真的動畫或卡通畫;室內便于幼兒隨時閱讀的書架、圖書,幼兒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區、娃娃家等活動區域,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由選擇。引導孩子在這些區域中,自己建立規則,自己設置游戲內容,逐漸學會分享、懂得謙讓、合作,還要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讓他們放開自己的雙手、雙腳自由地去觀察、探索:為什么肥皂水會吹出泡泡?冬天小河里的水都到哪里去了?樹葉為什么會從樹上落下來……讓孩子放松自己的思緒,自由想象與思考。
三、組織開展多種健康教育活動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響,多種行為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兒一日生活中去。通過語言、藝術、健康、社會等活動的組織,各種游戲的開展及一日生活常規管理,有意識的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其中,如語言活動“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不管到什么地方去、做什么都要帶小毯子,現實中許多孩子也有這樣“戀物”的心理問題,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故事,設計系列活動,讓故事中的阿文通過表演和感受,并附之以針對性的談話,幫助孩子改掉“戀物”行為,形成良好的個性。在游戲活動中,可以利用游戲自身的特點為孩子提供自由活動的場所:“娃娃家”的孩子今天去郊游,而且坐火車去;“小餐館”的大廚索性搬到郊外,為郊游的孩子做出可口的午餐,“游樂場”附近還有一個開心“書吧”,郊游的孩子當然樂意光顧,不僅可以坐下來休息,還有好聽的故事、好看的圖書……孩子在游戲中體驗合作的愉悅,增強合作意識,提高合作能力,促進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幫助幼兒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個性心理傾向,在生活中,我們還要善于發現和利用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及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進行健康教育活動。
四、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輔導
篇2
關鍵詞:分離焦慮 心理準備 幼兒健康
一、正確應對幼兒的分離焦慮
新入園幼兒情緒波動突出,特別是接送的時候更為突出。分離焦慮不是一件壞事,而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于對自身保護的一種能力,所以我們提到分離焦慮的時候不用太過于緊張和焦慮。分離焦慮是如何產生的呢?也就是說在我們生命的最初即幼兒出生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和媽媽分離,當幼兒和媽媽分離的時候會本能地產生這樣的恐懼,所以幼兒分離焦慮的種種表現其實都是在和母親去表達他的恐懼和他的情緒。作為教師,應該理解幼兒的這種情緒變化,特別是哭鬧特別厲害而哭鬧時間長的幼兒,更應該用足夠的耐心應對,而不是嚇?;驊土P。
二、家長正確對待孩子的不良情緒
幼兒入園后家長要調整心態 ,不要把孩子的哭鬧看得太嚴重,讓孩子堅信上幼兒園是他必須經歷的事。家長要幫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告訴孩子:“你要上幼兒園了,在那里你會認識很多小朋友,交到很多新朋友。”再告訴孩子上幼兒園的其它好處,要講得繪聲繪色、充滿誘惑,使孩子充滿向往之情,產生上幼兒園的愿望。目標是讓孩子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自豪,我已經長大了,所以我要上幼兒園了!向往:幼兒園里可以學好多本領,還有很多小朋友一起做游戲,可開心啦!熟悉:我知道幼兒園是什么樣子、做什么事情,媽媽都告訴過我。 安心:爸爸媽媽很愛我,老師也會喜歡我。 當孩子在家哭鬧、不想上幼兒園時,如果您確信這只是孩子不適應的反應時,可以淡然處之。入園期間,家長可以多陪陪孩子,與孩子多一些身體接觸和撫慰,但一定不要隨便哄孩子說:“好好好,我們明天不上幼兒園?!奔议L可以簡單地向孩子說明:“孩子長大了,該上幼兒園了,就像家長上班一樣?!比缓缶娃D移孩子的注意力,對上幼兒園的問題不再討論,也不再深究。這種處理方式反而能縮短孩子哭鬧的時間,減少大人孩子的痛苦。
三、做好幼兒入園前的心理準備
家長要幫助孩子了解作息制度,熟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家長可以在報名前后了解幼兒園的生活制度,然后告訴孩子每個時間段要干什么。在家中,家長可為孩子制定一個科學的作息時間表。家長可以先帶孩子熟悉一下幼兒園的環境和游戲設施,這樣,孩子入園后就不會因為環境的陌生而產生緊張情緒。幼兒園中的滑梯、秋千、積木等游戲設施以及老師教孩子唱歌、跳舞、畫畫、游戲等等活動,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孩子對幼兒園產生一種向往之情。如果可能,可以讓孩子接觸一下幼兒園里的老師,并且和幼兒園的小朋友一起玩一玩,這樣孩子再入幼兒園后,就不會因為不認識老師和別的小朋友而感到陌生和緊張。
四、要有科學的教育措施
教師要了解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需要,采用科學的教育措施,維護與促進幼兒的心理健康。
(一)在平等和關愛中教育幼兒
教師要用愛心、耐心溫暖每位幼兒。老師的一個微笑、一個撫摸的動作、一句關懷的話語對幼兒來說都是一股暖流。當我們用關愛和寬容的目光去審視孩子時,你會發覺每個孩子都是可塑之材。孩子的依賴感強烈,他們在陌生的環境中找不到自己的需求,當他發現教師也像自己的親人一樣愛自己,他們才能放下戒備。教師此時的教育方法是用愛與寬容來做前提,所以幼兒能更快地轉變他的心理傾向,愉快地融入幼兒園的教育生活。
(二)對幼兒進行良好情緒的引導
焦慮、恐慌、不安等不良情緒是孩子的正常表現,教師要正確對待,對那些極度不適應、哭鬧不止的孩子不要指責,而是要找出適合孩子的發泄方式讓他們把心中的不愉快釋放出來,這樣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如:對于那些哭鬧不止而哄勸又不起作用的孩子,教師不妨把他抱在懷里讓他哭一陣,這樣用不了多久孩子就會平靜下來。對于那些極度思戀親人、無心活動的幼兒,教師不妨給他們提供一些和親人有關的東西,比如美貌的照片、手帕等,滿足他們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綜上所述,上幼兒園是幼兒的第二次斷奶,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恒心,用我們的愛心去引導,家園攜手,一起努力,我們的孩子會很快地露出他們燦爛的笑臉,適應幼兒園生活,健康快樂地在他們的樂園里成長。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家園;重視;幼兒;心理;健康
一、問題提出
有人會問,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會心理不健康呢?其實,幼兒期孩子們正處于性格勾畫藍圖的時期,也是個打基礎的時期,更多取決于家庭和幼兒園的態度。要讓孩子在家庭中,“扮演”好他應當擔當的“角色”。在家里,人們對獨生子女尤為寵愛,這是人之常情,但不少家庭把它與溺愛相混淆起來,以孩子們為核心,嬌生慣養,把孩子慣得不成樣。從眼前看,孩子隨心所欲,歡歡樂樂,父母高興,心情舒暢。但從長遠觀點看,并不利于孩子成長,尤其有害于孩子心理健康。將來一旦失去家庭的保護,勢必在心理上遭受更多的沖突與創傷。
二、重要措施
1.讓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溫暖。在一個和睦家庭里,人們敬老愛幼,互相關心,互相愛護,這種和諧而又溫暖的氣氛,是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的。相反,家庭不和睦對孩子的影響更大,研究證明,這樣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癥和胃病等。調查表明,少年犯罪出現率多半是家庭破裂的、心理不健康的孩子。
2.正確對待幼兒有口吃等現象??诔钥雌饋硎羌^的小事,但對幼兒的心理挫傷很嚴重。所以無論在家還是園,都不能譏笑他,更不要打他罵他,要鼓勵他們慢慢糾正。
3.正確對待孩子的過失和錯誤。孩子小,知識經驗少,能力不強,許多是非不清,孩子們也在過失和錯誤中不斷學習和增長見識。所以對孩子的過失和錯誤要心平氣和,教育要耐心細致,要講清道理,不要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更不易接受批評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談到批評,教育時要體現一致性,假如一方批評,一方袒護,就會使孩子是非混淆,不愿接受教育。批評的目的不是出氣,不是讓孩子服軟,而是要引導孩子認識錯誤,鼓勵孩子心情舒暢地改正錯誤。
4.支持孩子在家、在園多做游戲。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是幼兒的天職,也是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成人要讓孩子多玩自己愛玩的游戲,要支持孩子們一起玩,孩子們多在一起玩,就是學習,就是交際,而且更能飽嘗游戲中的樂趣。
5.不要無視孩子的獨立愿望。幼兒在心理發展上有個自我中心時期,三歲就可表現出獨立的愿望,雖然他們本領不大,但喜歡自己動手,這是孩子們心理發展的一個明顯特征,是獨立性開始發展的表現。所以我們要因勢利導,切不可違背規律。否則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會留下精神創傷,等長大成人易患某些心理疾病。
參考文獻:
[1]周俐君.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05.
[2]趙恩光.兒童口吃病的矯治原理與方法:談談幼兒語言發育中的若干問題.中國康復,1987(03).
篇4
關鍵詞:幼兒;健康教育
人們,尤其是父母對幼兒的物質生活、知識學習比較重視,卻往往忽視了幼兒的心理健康。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該是預防和發展,對象應是全體幼兒。通過多種途徑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幼兒的整體心理素質,維護和增進幼兒的心理健康水平,這是當前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
一、幼兒時期的心理特征
幼兒自2歲以后,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在某種程度上有了自己的是非標準與行事態度,會有反抗、自私的行為出現,對成人的要求,往往不那么順從聽話。此時若是過多地限制或干涉幼兒的行為,會對幼兒性格的發展形成不良的影響。隨著幼兒的逐漸成長,一方面,他們不僅身體獲得了良好發展,也變得更加活潑好動,活動時變得靈活,對周圍生活也熟悉了,主意也多了起來,能夠靠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活動,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另一方面,幼兒的有意行為開始發展,他們能夠聽懂成人提出的一些要求,能抑制自己的某些行為,在玩游戲前會想一想玩什么,怎么玩,對外界的觀點和看法開始變得敏感,容易受家長及教師的影響。家長和教師要根據幼兒的這些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重視幼兒的問題性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質與能力
在幼兒教育的實際工作中,應當注意以幼兒間實際發生的問題為教育素材,對幼兒進行講解、分析,組織他們在矛盾、沖突的情境下,自己可能會如何做,應如何做才更恰當、有效。抓住實際正在發生的沖突事例進行更具體、更直接的方法指導,并讓幼兒實踐、運用這些方式,這就是問題性教育。問題性教育要求教師在幼兒教育實踐工作中,轉變對幼兒身上發生問題的價值的認識,對幼兒交往中各種性質的行為保持敏感,善于從幼兒的具體行為和幼兒間發生的事件中選擇出恰當而重要的教育點,并精心設計有關的教育活動。教育中要注意發揮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注意引導幼兒自己思考解決沖突的多種方法,盡量不要包辦代替。同時要組織幼兒討論、進行角色扮演及情境模擬實踐,交流自己扮演不同角色時的心理感受和做出不同情緒行為時的親身體驗。這些都是進行問題性教育的有效方法。
三、用多種教育形式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組織課堂教學,有目的、有計劃地利用故事、兒歌、講述、談話、情境表演等手段。由于幼兒完全不具備心理健康知識,更意識不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所產生的嚴重后果,因此,教師應通過組織課堂教學活動,讓幼兒清楚哪些因不健康心理表現出來的情緒、性格及行為方式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是有害的,還要讓他們明白應該怎樣做才是對的。課堂教學形式有多種,這要因內容而異。如對在幼兒當中比較突出的、帶有普遍性的以自我為中心、不懂謙讓、不會分享的心理,就可采取情境表演的集體教育形式,由師生共同參與表演錯誤的行為方式,然后通過共同討論讓幼兒續編應該如何去做。如此幼兒就能更好地內化教師對他們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
2.通過組織各種游戲活動,在實踐中讓幼兒多參與、多鍛煉。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認知上,應該著眼于幼兒的情感體驗和形成健康行為。而游戲活動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幼兒內在的需要。因此,這就需要教師有的放矢地安排一些內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多參與、多鍛煉,讓他們通過情感體驗和親身感受受到教育。比如在戶內游戲活動方面,教師可安排一些大型紙漿畫和集體繪畫活動,這樣孩子們的交流能力和協作精神就會得到鍛煉。在體育游戲方面,如《走獨木橋》、《搶占陣她》的游戲,可培養幼兒大膽、勇敢、不怕困難的性格。
四、拓寬教育途徑―――家園密切配合,鞏固和發展幼兒健康心理
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位老師,也是最親近的人,對幼兒的影響非常大。所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幼兒園中,而應與家庭密切合作,共同為幼兒的心理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如果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往往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實施“家園共育”,開辟“家長園她”欄目,向家長宣傳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問題、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爭取達到教師、家長思想上的共識,讓家長對幼兒健康心理教育重視起來。
2.利用“家園聯系冊”,使家長和教師可利用書信的形式交流。這種積極的溝通使教師和家長對幼兒在家和幼兒園的表現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更加有利于對幼兒的健康心理教育,而且對教師與家長只有在接送孩子時才有的短暫交流做了彌補。
3.開辦家長學校,請專家和骨干教師進行專題報告,使家長對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4.通過家訪活動,鞏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師應根據本班幼兒心理方面的具體問題,制定出家訪計劃,和爭取對全體幼兒進行家訪。了解幼兒在家的真實表現,指導家長教育幼兒的科學方法,使其更好地參與到幼兒健康心理教育活動中來。
五、建立科學的幼兒心理檔案,對幼兒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科學的評價
篇5
心理健康是指整個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協調、適度發展、相對穩定,并與可與環境想適應的狀態。幼兒園作為群體式的保育和教育機構,其心理環境包括了幼兒生活、學習和游戲的全部空間,特別是幼兒的學習、活動及生活的氣氛,幼兒園的人際關系及風氣等,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心理健康作為幼兒園環境的一部分,對幼兒的一生有著很大的影響。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將會促進幼兒健康的發展,反之則會阻礙幼兒的健康成長。《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總則的第四條明確指出:“幼兒園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求,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那么,怎樣的環境才能促進幼兒的身心和諧發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做。
(1)尊重和滿足幼兒的安全需要。當幼兒從溫馨的家庭來到陌生的幼兒園時,其安全需要尤為突出。此時,幼兒園的工作應圍繞讓幼兒盡快消除陌生感和緊張感,適應新環境而進行。首先,教師要與幼兒建立一種平等的伙伴關系。老師要用親切的態度、溫和的語言、溫暖的來打動孩子的心;班級里難免有自理能力差的孩子,老師應主動熱情地幫助這些孩子,不要嫌棄他們,而要時常提醒他們;而對于那些入園情緒障礙嚴重的幼兒,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愛。比如,有的孩子哭鬧得很厲害,老師應過去抱一抱他,拿手絹給他們擦鼻涕、擦眼淚、哄勸一下,哭鬧便會減輕。其次,教師要組織有趣的活動來吸引幼兒,分散幼兒“想媽媽、想家”的注意力。教師要善于用有趣的游戲活動、圖書、新穎的玩具來吸引幼兒,如組織他們玩大型玩具,滑滑梯、轉轉椅,做吹泡泡的游戲等。另外,大帶小的活動也是減輕入園幼兒“分離焦慮”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如大哥哥、姐姐給小弟弟、妹妹表演節目,送給他們自制玩具,帶他們游戲等。這樣就可使幼兒逐漸的將對父母的依戀轉移到老師和同伴身上,滿足幼兒依戀的需要,減少心理焦慮,從而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2)在游戲活動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是幼兒的生命,一日活動中游戲是貫穿于始終的活動。除了游戲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在游戲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更能發揮其增效作用。因為只有在游戲中,幼兒所做的、所忙的才是他們自己的事,而感覺不到任何的壓力。游戲活動使幼兒有了自由活動的場所,讓孩子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樂地活動。此時,他們的困擾將會消失,夢魘不再出現,行為問題會逐漸減少,心情也變得愉悅起來。游戲活動讓幼兒在無拘無束中感受快樂,使幼兒的性格變得開朗,精神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游戲是合群性養成、獨立性培養的極好手段。例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幼兒可以充當爸爸、媽媽、孩子等各種角色,教師適時地參與游戲,引導幼兒模仿爸爸去買菜、媽媽給孩子喂飯、爸爸媽媽一起帶著孩子去公園等。游戲既培養了幼兒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識,發展了幼兒語言,又使得幼兒心情愉快。在“我找到了小兔”游戲中,幼兒扮成各種小動物,幫助兔媽媽找孩子,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動物”把在不同地點找到的小兔送到家里,并高興地告訴兔媽媽自己是在哪里找到小兔的。當兔媽媽對“小動物”表示感謝時,“小動物”愉快地表示不用謝。游戲培養了幼兒為別人著想、助人為樂和禮貌待人等良好的心理品質。
(3)心理健康教育還要注意個別差異。每個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梢酝ㄟ^開展個別輔導的形式,對問題突出的孩子還要和家長聯系,咨詢專家,進行心理治療。當然,作為幼兒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創設能引起幼兒積極情緒體驗、滿足其興趣與需要的環境和條件,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幫助幼兒學習調節情緒和表達情感,使每一個幼兒感到安全、溫馨和愉快。
總之,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幼兒將來的成長和發展,只有幼兒園以及教師、家長共同為幼兒心理健康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才能使每位幼兒都能身心和諧地發展。
篇6
1 重視幼兒情感健康
進行情感教育,讓幼兒有良好的情感。情感是幼兒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它對幼兒智慧的發展、品德的形成甚至對幼兒整個人未來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了健康的情感,便幼兒完整的童心,有利于幼兒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重視對幼兒健康情感的培養。
在情感教育中應滿足幼兒的合理需要,培養和發展其積極的情感。情感的產生是建立在幼兒需要的基礎上,我們滿足幼兒物質需要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尊重和滿足幼兒的精神需要,如:早上入園老師給予孩子適當的關注,主動和幼兒打招呼,詢問幼兒一些生活瑣事,談話時以親切的微笑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在交談時適度地給他們以撫摸、摟抱等,讓他們能夠愉快的進交談。在活動中充分尊重幼兒的意見,他們的想法總是天馬星空,我們要給他的回答給于肯定的同時,修正幼兒不正確的認識。在游戲時鼓勵幼兒積極的探索,大膽的游戲,在保證幼兒活動的安全的同時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為幼兒設計各種活動中,要為幼兒創設有趣、寬松,方便幼兒交流的氛圍。在幼兒園中我們會開展大帶小活動,請大班的孩子幫助小班的幼兒穿衣服疊被子,大班的幼兒和中班的幼兒一起參加游戲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可以讓大班幼兒產生自豪感,培養幫助、關心、愛護別人的情感。中小班的幼兒就學產生快點長大的情感,并且努力學習本領。
在平時的活動中還要引導幼兒學習良好的平的習慣,有禮貌、講衛生。并且教授幼兒情感調控的方法,去除消極的情緒,知道在不開心時不能出現跺腳、哭喊、打人、摔東西等行為。在幼兒有負面情緒時,教師給與適當的安慰提供機會和場合幫助幼兒進行發泄, 并且教會幼兒在生活中自己也要學會發泄,及時的去除負面情緒。在教授幼兒的同時家長和老師也要做到自我控制情感,面對孩子時時鐘積極樂觀,做好榜樣,更加不能把孩子當成發泄的對象?,F在的孩子都比較自私,遇到事情都是以自己為中心,自己總是對的,我們要告訴幼兒要結合別人的利益學會控制自己,知道自己的需要,從而更好的發展情感。情感教育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我們在每天早上都會進行晨間談話,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題,請幼兒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趣事,讓幼兒能夠共同體驗各種各樣的情感,有悲傷,有快樂,還有各種道理。
2 重視幼兒行為培養
行為是心理的外在表現, 不正常的行為必然有其心理方面的原因。教師要告訴幼兒什么是正確的行為。心理是否健康,人的行為表現最為明顯。在日?;顒又校覀兘洺吹絺€別幼兒搭積木時,如果想要一塊積木不管在誰的手中他都會去哪,如果玩玩具時不小心掉在地上,當作沒看見,整理玩具時放下玩具就走,所以對幼兒加強行為培養尤為重要。首先要教育幼兒正確的是非觀,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要求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看到別的小朋友遇到困難主動地去幫助、發現班級中的椅子桌子不整齊會去調整,地上有垃圾看到了就撿起來扔到垃圾桶,知道游戲結束就要整理材料。請幼兒帶來的玩具圖書能夠和伙伴分享,并且愛惜。教師在發現幼兒的好行為時要進行表揚,幫助幼兒了解正確的行為。另外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環境也是十分重要,保護環境也是幼兒要了解的重點,不可以亂扔垃圾、吐痰、亂涂亂畫。在園內進行飼養和種植,培養幼兒的愛心和細心。
3 重視幼兒成功體驗
重視幼兒的成功體驗,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性格。在幼兒園中教師的教學主要以鼓勵為主, 良好的成功體驗能讓幼兒主動地進行學習, 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的培養都有促進的作用。
成功的體驗是產生正能量和自信心的良好途徑。要給每一個孩子機會, 就算他做不到也要幫助他進行, 一但幼兒獲得成功,他所體驗得到的不止是快樂,還有自信。在活動中鼓勵有大膽的嘗試,失敗了也不用灰心別人能成功自己也一定行。大班孩子在學跳長繩時都很害怕, 怕被繩子甩到, 這時我們要進行鼓勵,給孩子多一點的機會去嘗試,一但跳過了一次,他就會明白越是害怕越是跳不過去,只要大膽的往前跳一下就行了。在幼兒跳過去之后及時的給與他表揚,其他的幼兒就會有動力。
在幼兒的活動中還要保持幼兒的積極性。我們平時的活動中有幼兒自主的游戲,可以探索、表演、動手、動腦。在活動結束后我們給幼兒進行點評,幫助幼兒了解自己的游戲成果,并鼓勵幼兒和大家一起分享,讓幼兒覺得我今天做的東西是成功的,是了不起的。
篇7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廣州 510006;廣東育星幼兒教育有限公司,廣州 510630;貴州興義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興義562400)
[摘 要] 幼兒心理健康素養是幼教人員幫助幼兒認識、處理和預防心理障礙的知識和信念。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對幼兒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影響。本研究采用結構性訪談和問卷調查,對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存在年齡差異,年長者相對較差,但不存在學歷差異。總體來看,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可以運用園本教研、自主學習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教師在此方面的素養;可以通過開展主題活動、開辦家長學校等途徑,動員家長參與。
[
關鍵詞 ] 心理健康素養; 幼教人員; 專業素養
稿件編號:201411220001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青年項目(批準號:CBA130124)、廣州大學引進人才科研啟動項目(編號:DJ2-2001)
通訊作者:杜建政,廣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E-mail:dujzh@126.com
一、問題提出
“心理健康素養”(Mental Health Literacy.簡稱MHL)概念由簡歐曼(Jorm)等人從“健康素養”延伸而來,主要指“幫助人們認識、處理和預防心理障礙的知識和信念”。心理健康素養包括以下五方面的知識:如何預防心理障礙;識別何時出現心理障礙;怎樣選擇適當的幫助和可行的治療;怎樣對不太嚴重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的自我救助;怎樣對出現心理障礙或處于心理危機狀態中的他人進行心理救助。已有研究表明,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提高公眾的心理健康素養,進而提高公眾的心理健康水平。雖然學者們對許多不同群體的心理健康素養都有實證研究,如老年人、青年以及不同地區、不同性別,但對幼兒心理健康素養的研究則處于空白狀態。這不足為怪,因為要求幼兒自己具備心理健康的有關概念和知識,無疑是苛求的。但幼兒的心理健康不僅影響著他們的長遠發展和生活幸福,而且影響著民族的未來與國家的興衰。在這種情況下,轉而要求幼兒的監護者即幼教人員和幼兒家長具備相應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就是題中應有之義。本研究擬以實證的研究方法,對我國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現狀進行深入的研究,以為將來提升其幼兒心理健康素養提供科學依據。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結構性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在結構性訪談中,訪談卡片的制作以《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DSM-5)和《異常兒童心理(第3版)》關于孤獨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和多動障礙(Hyperactivity Disorder)的臨床特征為依據,研究者自編兩則案例,均用男童名“壯壯”和女童名“莉莉”來展示。
以隨機的方式在廣州市一所幼兒園選擇被訪者。訪談通過向被訪者出示有心理障礙兒童的描述卡片進入情境。訪員向一部分被訪者以男童姓名展示孤獨癥案例,以女童姓名展示多動障礙案例i向另一部分被訪者以女童姓名展示孤獨癥案例,以男童姓名展示多動障礙案例。訪員在被訪者理解案例所描述的內容后,開始結構性訪談,訪談所涉及的評估指標包括:對心理問題的識別能力;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法;對解決心理問題的人的認識;對解決心理問題方法的認識;對心理治療預后的認識;對心理問題產生原因的認識;對心理問題的態度。訪談對象共38名,包括主班教師、配班教師及保育員,所有被訪者均為女性,工作年限為半年到18年之間。
依據DSM-5和《異常兒童心理》對兒童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的描述設計問卷項目,共31個,其中品行障礙(CD)有7個項目(Al、A2、A3、A4、A5、A6、A7);注意力缺損多動癥(ADHD)有6個項目(A8、A15、A16、A21、A24、A28);焦慮障礙有3個項目(A9、Al0、A14);心境障礙有4個項目(All、A12、A13、A22);自閉癥有5個項目(A17、A19、A23、A25、A27);溝通和學習障礙有4個項目(A18、A20、A26、A29),另有2個檢測項目,用于檢驗被調查者是否認真做答(A30、A31)。項目描述的是幼兒表現出來的行為和心理特點,要求被試判斷這些行為和心理特征是否反映出幼兒具有某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問卷采用Likert5點計分,1-5分別對應“絕對正常”“正?!薄安荒艽_定”“病態”“絕對病態”。
問卷調查采用整群抽樣的方式進行,選取廣州市3所幼兒園的幼教人員為被試。在答卷之前,主試首先口頭強調調查僅用于學術研究,并要求被試認真閱讀后作答。被試完成答卷后,主試當場回收問卷。共發放和回收問卷124份,然后對問卷進行篩選剔除。剔除問卷依據以下標準:問卷中的31個項目中存在漏答者;選項明顯呈現出某種規律(如幾乎選擇同樣的分數、分數有規律地波動);檢測項目A30(“經常很難對游戲或者任務給予持續性注意”)與項目A8(“很難對游戲或者任務給予較長時間的注意”)的差值等于或大于2時,表明被試未認真做答;對項目A31(“聽老師的話”)評分大于3者,表明被試過于傾向選擇高分。結果得到有效問卷111份,其填寫者均為女性,年齡在18歲到50歲之間(6人未填寫年齡),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時間為半年到30年(6人未填寫幼教工作年限),其中受過高等教育(大專及以上)者54人,未受高等教育者45人,12人未填寫學歷。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結構性訪談的結果見表1。對問卷調查的結果使用spss11.5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項目A30僅用于檢測被試是否認真作答,項目A31僅用于檢測被試是否過于傾向選擇高分,故這兩個項目的評分不會被納入統計分析。采用奇偶分半計算問卷的分半信度為0.89。被試在問卷29個項目上的平均值和標準差,以及這些項目與被試年齡和幼教工作年限的相關見表2,不同學歷教師在各項目評分上的差異見表3。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以最大變異法正交旋轉抽取因素,結果見表4。
從表4可知,共有9個因素析出。根據各因素所包含項目的內容,我們為各因素命名如下:
Fl包含5個項目,其內容為“出現消極和自我破壞性的言語”“相信自己擁有神奇的能力,并且試圖真的實踐它,比如從樓上跳下”“沒有原因的情況下也會淚流滿面,做游戲時也不開心”“過度緊張和擔心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并且伴有頭疼、惡心、失眠等癥狀”“對沒有危險的物體或情境都會感到很害怕”。這5個項目反映的是個體的心理痛苦和對自身的危害。相對而言,這幾個項目的得分也偏高(見表2),說明幼兒園教師通常把這些行為視為病態表現,故將Fl命名為“共認心理問題”。
F2包含5個項目,其內容為“欺騙和偷竊”“破壞財物”“對他人的互動從不感興趣”“嚴重地違反規定”“冷酷無情,不關心他人”,故將F2命名為“品行問題”。
F3包含5個項目,其內容為“特別喜歡刺激、危險的活動,而且為了達目的不在乎受到懲罰”“對父母或其他親人特別依賴,無故發火”“缺乏內疚感,沒有同情心”“經常很難排隊等候”“喜歡攻擊他人和動物”,故將F3命名為“違背社會規范”。
F4包含3個項目,其內容為“經常在課堂上該坐在座位上時離開座位”“很難對游戲或者任務給予較長時間的注意”“經常很容易被無關的刺激干擾”,故將F4命名為“注意問題”。
F5包含3個項目,其內容為“(沒有明顯的器質性原因)口吃”“對于稍微復雜的句式(如果…,那么…等)無法理解”“(沒有明顯的器質性原因)對特定的發音區分不清,如d和t,或者g和k等”,故將F5命名為“學習問題”。
F6包含2個項目,其內容為“用尖叫聲代替言語,表達需求”“對某件東西有著非常執著的興趣,不允許別人碰或拿走它”,故將F6命名為“任性”。
F7包含2個項目,其內容為“從不表現出與他人分享的樂趣”“不能猜測別人的想法”,故將F7命名為“自私”。
F8包含2個項目,其內容為“經常在需要安靜的時候手腳動不?!薄霸诮洑v恐懼或者創傷事件后,出現持續的恐懼思維,包括不能自控地回想當時的情景,體驗當時的感受”,故將F8命名為“自控問題”。
F9包含2個項目,其內容為“不回答別人的問題,總是重復問話的后幾個字”“經常還沒有聽完問題就將答案脫口而出”,故將F9命名為“交談問題”。
四、討論
(一)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但無學歷差異
從訪談和調查結果來看,可以發現年長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相對較差。由表2可知,被試在A3、Al0、A13、A15、A23上的評分均與年齡存在顯著或極顯著的負相關,即年齡越大者,越可能認為項目中的描述不是病態的。再看剩余項目,除A20、A24、A25外,被試對其他21個項目的評分與年齡均顯示為負相關,這說明年長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相對較差。被試的評分與工作年限的相關也顯示出類似的結果:在全部29個項目中,呈現負相關的項目為18個,其中A7、A12、A15、A16達到極顯著水平,A5達到顯著水平,呈現正相關的項目只有11個,僅有A14達到顯著水平。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可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心理健康問題,新進幼教人員在其學習階段就可能更多地接觸和吸收了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因此相對于年長的、更早進入幼教工作的同行,表現出更好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
從表3可知,除A29評分相同外,在其余28個項目上,有17個項目,低學歷幼教人員評分高于高學歷者,其中A2、A7、A12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另有11個項目,高學歷者評分高于低學歷者,其中Al、A21達到顯著水平。這似乎顯示學歷越高,幼兒心理健康素養越差。但我們發現,在檢測項目A31(“聽老師的話”)的評分上,低學歷者的評分也相對要高(2.40 vs. 2.22)。這意味著,低學歷者和高學歷者在評分上的差異可能是由于低學歷者有評分較高的反應傾向導致的,而不是因為他們對幼兒心理健康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這一結果也表明高學歷者更可能容忍幼兒行為的多樣性,不會隨意給幼兒貼上“有病”的標簽。
(二)幼教人員普遍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辨識能力較差
本研究問卷的29個項目均是從DSM-5和《異常兒童心理》中抽取的,但從表2可知,評分在3分以下的項目有14個,這反映出幼教人員對幼兒心理健康問題的辨識能力還是比較差的。從表4來看,經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析出的9個因素也與問卷編制時以心理健康問題為維度的結構出入較大。以前三個因素為例,“共認心理問題”包含了All、A22(抑郁癥)、A13(雙向障礙)、Al0(廣泛性焦慮)以及A9(恐懼癥)。實際上,這些項目分屬兩大心理障礙類別:心境障礙與焦慮障礙,但是由于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后果嚴重、危害性大,且涉及到幼兒自身的安全,所以幼教人員潛在地把它們歸為一類;“品行問題”因素包含了A2、A3、A4、A5(反社會人格)以及A27(自閉癥),它們的共通特點是極端、危害自身及社會。但A27“對他人的互動從不感興趣”,在心理診斷時與前面4項是截然不同的,但可能由于表現類似,幼教人員從自身經驗出發,而將這些項目認定為同質的;“違背社會規范”因素包含了Al(品行障礙)、A6、A7(反社會人格)、A12(抑郁癥)、A16(多動癥)。這些項目分屬3個心理障礙類別,但由于都表現出與社會規范、課堂紀律格格不入的特點,從而在評分上出現了一致的趨勢。這也顯示出我國幼兒教育工作者對于在幼兒身上建立常規的重視。幼兒在幼兒園以及社會環境中能否跟上集體生活的步調,被認為是衡量幼兒個人能力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幼教人員可能將反映是否“聽話”的指標,潛在地歸人了這一類。 本研究針對幼教人員的結構性訪談也說明了其幼兒心理健康素養有待提升。在接受訪談的38人中,有17人對多動癥作出了正確的識別與命名,占44.7%;有25人對自閉癥作出了正確的識別與命名,占65.8%。這可能說明幼教人員有關心理健康的素養,主要來源于大眾媒體對某一心理問題的報道。目前社會對兒童自閉癥日益重視,出現了大量有關自閉癥兒童的影視作品,從而使更多的人認識了這個名詞。相比之下,幼教人員對多動癥的辨識能力要弱于對于自閉癥的認識。
接受訪談的幼教人員對第2題“你認為能幫助莉莉/壯壯的最好辦法是什么”和第4題“你認為是什么原因使莉莉/壯壯有以上表現”的回答,更是令人失望。這兩個問題反映了心理健康素養中兩方面的知識:一是如何預防心理障礙,二是怎樣選擇適當的幫助和可行的治療。從其回答來看,可知當前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知識嚴重匱乏。只有很少一部分被訪者提及“尋求專業機構及醫生的幫助”,很少人認為是除教養之外的原因導致了這些問題,幾乎所有的回答都指向“父母冷漠”“家庭氛圍不佳”“獨生子女與人交流少”“家庭規則少”“家長引導錯誤”“孩子希望得到關注”“行為習慣不好”等,而對于學界共識,即多動癥是一種有生物學基礎的障礙、自閉癥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導致的有生物學基礎的神經發展性障礙,只有個別回答有所提及。換言之,絕大部分幼教人員認為這兩種疾病是“可控”“可治”的。如此,在遇到有這類心理問題的孩子時,幼教人員很容易對孩子本身及其家庭產生負面評價,甚至道德層面的譴責。與對第2、4題的回答直接相關,絕大部分幼教人員都認為莉莉/壯壯可以轉變成“正常”的孩子。這種觀點的直接后果是,一旦幼教人員看到幼兒長期未能“變好”,定會感覺失望、沮喪、責怪,甚至怨恨,而幼兒及其家長的心理負擔也將隨之增大。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對反映心理問題污名化與否的第5題“如果你是莉莉/壯壯的親人,你愿意把她的情況說給別人聽嗎”,絕大部分幼教人員給出的答案均是“愿意”。這說明大部分幼教人員在明確孩子是病態時,會選擇積極尋求外界幫助,尋找解決的辦法??傊?,從問卷調查和結構性訪談的結果來看,目前幼教人員對幼兒高發的6大心理問題的辨識能力較差,對其致病原因、治療辦法等方面的知識十分匱乏,亟待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培訓和提高。
(三)提升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的途徑
依據國外相關研究及報告、國內關于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的研究以及我國幼教工作的運作模式,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提升幼教人員的幼兒心理健康素養:一是運用園本教研與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編制、發放《幼兒心理健康素養手冊》,促進幼教人員了解幼兒的心理、行為發展特點,了解各種心理障礙的內涵及表現;二是通過日常不斷的學習、積累、自我提升,使幼兒園教師逐漸了解并掌握觀察、記錄、評價幼兒的操作方法,并能將其運用于提升幼兒心理健康水平的實踐中;三是通過開展主題活動、開辦家長學校等途徑,加強幼兒園教師與家庭以及社區的合作,創建互惠和相互尊重的關系,動員家長參與到對幼兒的觀察與評價活動中來,以此支持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l]Jorm A.F. Mental health literacy:Public knowledge and beliefs about mental disorders[J].BritishJournal of Psychiatry,2000,177:396-401.
[2]Jorm A.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Empowering the Community to Take Action for Better MentalHealth[J].American Psychologist,2012,67(3):231-243.
[3]Jorm A.F,Christensen H,Griffitlls K.M. The impact of beyondblue:The national depression initiative onthe Australian public´s recognition of depression and beliefs about treatments [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Journal of Psychiatry,2005,39:248-254.
[4lKitchener B.A,Jorm A.F. Mental health first aid:An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for early intervention[J].Early Intervention in Psychiatry,2008,2(1):55-61.
[5]Stansbury K.L, Peterson T.L&Beecher B.An exploration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mong olderAfrican Americans[J].Aging&Mental Health,2013,17(2):226-232.
[6]Cotton S.M, Wright A,Harris M.G, Jorm A.F&McGorry P.D. Influence of gender on mental healthliteracy in young Australians[J].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6,40:790-796.
[7]Adrian F&Aseel H. Mental health literacy in non-western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Mental Health Review Journal,2014,19(2):84-98.
[8]Adrian F,Jennifer A&Kalia C.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mental health literacy of young peop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Health,2014,26(2):283-292.
[9]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S].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2013.
[lO]Mash.異常兒童心理(第3版)[M].徐浙寧,蘇雪云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ll]Cusack J,Deane F.P, Wilson C.J&Ciarrochi J.Who influence men to go to therapy? Reports frommen attendi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J].l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2008,26:271-283.
[12]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Ageing. Fourth national mental health plan: An agenda forcollaborative government action in mental health 2009-2014[R].Canberra,ACT: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9.
[13]British Columbia Ministry of Health Services, Department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s. De-velopment of a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s information plan for mental health literacy 2003-2005[R].Vancouver,BC,Canada:British Columbia Ministry of Health Services,2003.
篇8
關鍵詞:游戲 幼兒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56
1 游戲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分析
1.1 游戲有助于幼兒消除消極情緒,為成長帶來快樂
在評價幼兒心理是否健康的過程中,情感健康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因素。如果幼兒情感健康,他們就會時刻表現出快樂的情緒,愿意與父母以及身邊的人接觸;相反,如果情感不健康,那么很有可能造成幼兒性格孤僻、做事不積極等現象。孩子都有愛玩的天性,適當的游戲也能使幼兒解放天性。在游戲中,幼兒不但感受到游戲帶來的快樂,而且可以增強動手能力,同時孩子很容易放松心情,不再因為一些事情而煩惱。幼兒階段,孩子沒有完整的世界觀,只能通過一些簡單的事物來認識這個世界,這時候父母是最好的老師,父母可以為孩子選擇帶有角色扮演式的游戲,使孩子可以初步感覺到每個角色的職責,同時不同的角色也能使孩子樂在其中,有助于其情感健康的培養。
1.2 游戲能夠增強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我們都知道,令父母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小伙伴們一起交流,這樣孩子很容易變得內向,甚至偏激。很多游戲是需要團隊協作來完成的,比如孩子小時候經常玩的老鷹抓小雞的游戲。因此在幼兒園等有條件的地區,應該增設一些適合幼兒的游戲。這樣在游戲中,讓孩子感受到集體的幫助,也能享受到集體游戲的快樂,同時為了不拖集體的后腿,孩子也會盡全力地去努力。在相互配合中,孩子明白了如何與人交流合作,如何處理爭吵,也能夠使孩子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想問題??傊?,孩子很容易在集體游戲中感受到快樂,同時也能夠增強其人際交往的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1.3 游戲能夠培養幼兒良好的自我意識
所謂自我意識,就是人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幼兒階段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識的初級階段,對以后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幼兒階段,家長以及教師應努力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識,使孩子早點認識的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并正確對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游戲中,尤其是在一些具有角色分配的游戲中,孩子可以通過扮演別人感受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從而對自己形成初步的認識,同時幼兒還可以體會游戲成功的喜悅,有助于其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
1.4 游戲在幼兒性格形成的過程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幼兒階段,孩子的性格正處在形成階段,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個時候,他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樣,很可能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就認定世界是什么樣。因此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形成樂觀開朗的性格十分重要。在一些傳統游戲中,如折紙游戲,孩子可以通過游戲理解世界的美好,以后很有可能會用愛心和理解去看待社會上的事。而通過角色的扮演,孩子可以了解不同角色的性格特點,并養成自己的喜好。選擇適當的游戲就會使孩子養成堅韌、勇敢、責任心強的性格。游戲可以教會孩子處理不同的事情,一些孩子孤僻、膽小等問題通過游戲都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2 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游戲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作用
2.1 為幼兒建立良好的游戲環境
2.1.1 尊重孩子的游戲喜好
很多孩子在幼兒階段就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天賦,這些天賦能夠在游戲中體現出來。因此,教師或家長在為幼兒選擇游戲時要綜合考慮幼兒自己的能力水平、興趣愛好等,為孩子選擇適合他們并且令他們喜歡的游戲。這樣,孩子才能在游戲中充分地釋放自己,從而喜歡上游戲,有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
2.1.2 要多贊揚幼兒的表現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肯定,教師的一個微笑或一句贊揚往往能讓孩子開心很久,并且能夠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因此在游戲中,根據幼兒的表現對孩子做出積極的評價十分必要。
2.1.3 教師要善于與幼兒進行溝通和交流
在游戲過程中,由于幼兒的年齡問題,很容易出現生氣、自卑等情況。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具有很強的洞察力,根據孩子最近的表現和心理變化,和其進行及時的溝通。教師作為孩子的游戲指導者,一定要與孩子和諧相處,友善地對待幼兒,不因為孩子的無理取鬧而發火。同時,在希望幼兒做出改變時,盡量用商量的口吻而不是命令的口吻。總之,無論是從語言上、神態上還是心理上,幼兒教師都應該做到和藹可親,用自己獨特的魅力與幼兒進行溝通,減少他們的心理恐懼,使孩子喜歡上自己,喜歡在自己的帶領下做游戲。
2.1.4 良好的游戲環境還包括幼兒之間的和諧相處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依然是最重要的協調者。畢竟幼兒年紀較小,他們沒有很大的仇恨,因此教師要在發生矛盾之前和發生矛盾之后對孩子進行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減小幼兒的心理壓力為目的,而不是以批評為目的。
2.2 教師要善于幫助幼兒積累生活經驗
游戲的目的是讓孩子在快樂的同時健康地的成長,這其中也包括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幼兒長大后,其知識水平也是評價其自身的標準。因此,教師在選擇游戲時要使游戲內容更加豐富,這樣孩子能夠得到的喜悅感和成就感就越大。幼兒游戲不僅僅限于幼兒園內,可以帶幼兒去參觀一些公園的游戲設施,包括馬路交警的交通指揮。使兒對游戲的理解更加具體化,激發了他們濃厚的興趣。在游戲中,教師也可以帶幼兒進入模擬情景,如利用一些道具和設施,設置生活中常見的場景,然后讓幼兒來扮演生活中常見的角色。這樣,幼兒就會形成對職業對生活的初步理解。幼兒階段,感官認識對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游戲過程中為了使游戲更加的生動真實化,一些必要的圖片、視頻也可以運用到幼兒的課堂上??傊處煈朴诶枚喾N游戲使幼兒能夠更多地認識這個社會,豐富他們的經驗。
3 總結
毫無疑問,游戲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將適當的游戲列入現代幼兒園的課程中是對孩子的負責,同時也是對家長的負責。當然,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不能被忽略,他們應該選擇適當的游戲,同時在游戲過程中觀察幼兒表情上和心理上的變化,使他們能夠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毛曙陽.關于游戲的哲學思考機器教育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10,(1).
篇9
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一直備受關注,特別是幼兒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教育機構及家長的普遍關注。調查分析表明,2至4歲兒童各種行為問題檢出率為31%,其中34%兒童的表現為社會退縮,這些兒童不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喜歡孤獨、畏縮、害羞;而38%的兒童具有攻擊行為,表現為虐待欺侮別人,不合作,不會分享,在家不聽話、任性、打架或威脅他人;29%的存在憂郁行為,在幼兒園或在家中過度恐懼、焦慮、不活躍、有自卑感。5至6歲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37.3%,其中24%為多動、活動過度,表現為精神渙散,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學習效果差。雖然《新綱要》明確提出“幼兒園必須把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蔽易鳛橐幻變航逃ぷ髡呱钌畹母惺艿疥P注幼兒的心理健康很容易,但是如何科學的關注卻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需要長期探討,摸索、實踐才能逐步得以解決。
一、 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是科學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基礎
幼兒期是一個人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兒健康心理的形成,為幼兒擁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幼兒心理健康的表現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幼兒心理的發展取決于周圍的物質和文化環境以及良好的教育影響。
多年來的教育實踐中我們看到,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幼兒期的兒童正處于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其知識與能力,生理年齡與心里年齡普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
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幼兒從不同的家庭進入幼兒園,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在心理上會產生一些困惑。對于大多數獨生子女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為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系中無所適從。
蒙臺梭利①有一個精彩論斷:兒童擁有一份吸收性心智。兒童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獨立意識的關鍵時期。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習得的是與成人直接接觸中感受最為真切、最為深刻的社會。在這一時期,如果成人能積極鼓勵兒童的獨創性和想象力,就有助于培養其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的目的的勇氣。反之,兒童就會缺乏自信心,產生內疚感。
我們知道,“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還包括心理健康。人們一般比較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卻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讓孩子真正“健康”。
二、干預者的心理知識和心理素質是科學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前提
在開展《3-6歲幼兒常見心理行為問題干預研究》的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遇到這樣一些問題。比如:干預者的素質、干預能力、干預方式等,都會對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影響。我們在研究實施中,發現部分家長和老師缺乏相關的兒童心理知識,一邊對孩子的心理問題視而不見,一邊又不知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不得不反過頭來對干預者重新進行培訓。
作為干預者必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與幼兒建立平等、融洽的朋友關系,幫助幼兒學習調節情緒和表達情感,使幼兒感到安全、溫馨和愉快。對孩子充滿愛心,一視同仁,多鼓勵、表揚進步盡可能不要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干預者不僅要掌握心理知識,本人也要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因為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如果干預者心理失?;蛐睦聿唤】?,會在無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傳染給幼兒,影響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干預者要擁有一個健康心理,也是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
干預者應努力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心理知識的缺失是不可能做好幼兒心理健康工作的。
三、 適當滿足幼兒心理需要是科學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條件
堅持正面引導,使幼兒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異代表了個人心理適應的一個指標,兩者越接近,個人的適應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干預者應積極引導,幫助幼兒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識。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要讓幼兒接受我們的愛,讓幼兒懂得我們的愛。我們要懂得一些向幼兒表露師愛的技巧。向每個幼兒表示愛意,讓孩子在愛的氛圍里健康成長。用各種方式向幼兒表示親近和,增強幼兒自身的安全感和對老師的信任感。互相尊重,相互配合,共同營造溫暖、關愛的良好環境,使幼兒身心需要不斷得到滿足,情緒越來越好。
四、 尊重幼兒、重視個體差異是科學關注幼兒心理健康的核心
馬斯洛有一句著名論斷:“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當之無愧的來自他人的尊重之上的?!弊鹬貎和怯變盒睦斫】党砷L的前提, 是幼兒人格和諧發展的保證。平等、民主地對待幼兒,尊重幼兒發展的積極因素,讓幼兒主動地發展。幼兒有其獨立存在的價值,成人要尊重其權利和地位。
篇10
一、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及途徑
1.社區、家庭、幼兒園教育相結合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一體化,即幼兒園、家庭和社區要共同關注,形成合力,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應該主動與社區溝通,優化幼兒的社區環境,使幼兒從自然的、社會的、規范的環境中得到心理健康發展。家庭是幼兒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組織,家庭的環境和家庭教育功能都會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要著力于幼兒園的工作,還要關注家長的心理及家庭的心理環境??刹捎孟铝行问胶头椒ǎ孩偶议L學校開設有關幼兒和家長心理的講座,豐富家長的育兒知識,使家長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待幼兒成長發展中的各種問題;⑵開展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讓家長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好地與孩子溝通;⑶開設家庭心理咨詢熱線,及時解決家長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各種問題;⑷家庭與家庭、孩子與孩子之間可進行周日串門活動,讓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孩子、孩子與孩子有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⑸對問題家庭可進行適當的家庭治療與輔導;⑹可開展學習型家庭建設活動;⑦開展“社會模擬活動”,讓小區中的中小學生定期來幼兒園與孩子們一起游戲和活動,或到社區中參與社會活動。
2.根據實際,對有需要的幼兒進行個別心理健康教育。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在進行幼兒群體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應關注每個兒童個體的心理健康。針對個別幼兒出現的問題,可進行個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針對一些問題兒童存在的特殊問題,進行心理矯治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實效的體現,也是面向全體幼兒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
二、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園是一個比較新的內容,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教師隊伍應加強對幼兒心理知識的學習,掌握相應的心理學知識。幼兒的心理發展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教師只有掌握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系統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點、原則、途徑和方法,把握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才能較好地開展心理教育工作。為此,教師要進行心理學理論學習,組織專項培訓,邀請專家指導,搜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資料,配置一定的設備等,這些都是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2.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以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幼兒的心理及其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應以發展幼兒良好的品質為主要任務,充分認識幼兒心理問題只是某一時期、階段的一些特殊情況,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這些問題可能自然減輕甚至消失。
3.教師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應善于觀察和指導幼兒,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好個別的教育工作。認真做好教育觀察記錄,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