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怎么寫范文
時間:2023-03-17 09:38: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結論怎么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致謝:簡述自己通過做畢業論文的體會,并應對指導教師和協助完成論文的有關人員表示謝意。
2、參考文獻:在畢業論文末尾要列出在論文中參考過的所有專著、論文及其他資料,所列參考文獻可以按文中參考或引證的先后順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則采用相應的哈佛式參考文獻標注而不出現序號)。
3、注釋: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有些問題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闡述和說明。
4、附錄:對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可編入附錄中。有時也常將個人簡介附于文后。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論文的書寫格式規范化要求
論文本身由論文題目、作者、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幾部分組成。
1.論文題目:簡明、確切地表述研究的對象和內容,一般不超過25個字,可分兩行書寫。
2.作者:處于論文題目正下方,須寫明院系、專業、年級、班別、學號、姓名。
3.摘要:摘要應反映文章的主要觀點,重點表述研究內容及結論,必須重點突出、文字簡練,中文摘要字數不超過300字。
4.關鍵詞:要符合學科分類及專業術語的通用性,并注意與國際慣例一致,中文關鍵詞限制在3~8個。
5.正文:論文的主體。論文須符合學術論文的格式,正文要標明各級標題,設計合理,文稿中應采用規范化名詞術語。
6.參考文獻:必須是本人真正閱讀過的,應選用公開發表的資料。以近期發表的學術期刊文獻為主,圖書類文獻不能過多,且要與論文內容直接相關,參考文獻應按文中引用出現的順序列全。
二、論文的排版格式規范化要求
1.版面尺寸:a4(210×297毫米)。
2.裝訂位置:左面豎裝,裝訂位置距左邊界0毫米。
3.版芯位置(正文位置):按照a4紙張默認格式。
4.頁碼:采用頁腳方式設定,采用五號timenewroman,處于頁面下方、居中。
5.論文題目:三號黑體,居中。
6.作者:論文題目下隔一行,居中,采用小四號仿宋體,
7.中文摘要和中文關鍵詞:用五號仿宋體、兩端對齊方式排列。
8.正文文本:宋體小四號、標準字間距、行間距為1.25倍行距、所有標點符號采用宋體全角、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采用半角的要求排版,采用多級符號版式。如:一級標題用阿拉伯數字(1、2、3……)標引,采用四號黑體并縮進4個字符排列;二級標題縮進4個字符并用阿拉伯數字(1.1、1.2、1.3……)標引,字體采用小四號黑體。
9.文中圖表:所涉及到的全部圖、表,不論計算機繪制還是手工繪制,都應規范化,符號、代號符合國家標準,字體大小與正文協調,手工繪制的要用繪圖筆,圖表名稱和編號準確無誤。
10.參考文獻:位于正文結尾后下隔2行,“參考文獻”四字左對齊,采用宋體小四號加粗;具體參考文獻目錄按五號宋體、靠左對齊、阿拉伯數字標引序號([1]、[2]……)的方式排列。
三、論文書寫、排版、打印規范化要求樣式
論文題目(采用三號黑體,居中)
(隔一行)
(仿宋體小四號,居中)院系專業名稱年級班別學號學生姓名
(隔一行)
中文摘要:(仿宋體五號)關于高等教育改革體制問題的思想觀念問題,……。
關鍵詞:(仿宋體五號)
(隔一行)
(正文用宋體小四號)當前,在教學領域中,……。
1教學思想(黑體四號,左對齊)
1.1有關關系的處理(黑體小四號,縮進4個字符)
(正文用宋體小四號)在知識傳授與能力和素質培養的關系上,樹立注重素質教育,融傳授知識、培養
比較文學論文范文欣賞:淺探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與文學變異
摘要:形象學研究一直未能合理地解釋兩個本質性的問題,一是文本意義上的他國形象與現實社會、歷史文獻有異;二是接受過程中讀者所還原的形象與作家所塑造的形象有異。本文認為形象在塑造、傳遞過程中產生了多重變異現象,變異的深層原因是不同文化語境的影響與制約。
關鍵詞:形象學;法國學派;集體想象物;文學變異
傳統意義上的比較文學形象學發展于1880年代的歐陸諸國,由卡雷創立,經巴柔、莫哈、基亞等人的不斷努力,當代已成為比較文學領域頗具擴張力的學科。然而,傳統的形象學研究局限于歷史研究方法,一味強調事實關系,囿于文本,繁瑣考證,將鮮活的文學文本當做純粹的歷史文獻,忽視文學形象的美學價值,比較文學研究中的狹隘民族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等,都限制了形象學研究的發展。
事實上,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不只是文本意義上的形象,它是作家主體情感與思想的混合物,也是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反映,是一種文化形象,代表了一國對另一國的態度和看法。異國形象的建構包含了作者對異國文化的總體認識,同時在潛意識中又代表一個群體對異國文化的精神觀照,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言說。另一方面,形象本身與形象建構,也透露出作家和本國人的心態,“他者”形象是反觀“自我”形象的一面鏡子。正如當代文藝理論家佛克馬所指出的那樣,“赫胥黎的《海島》中對東方的描寫受到賽義德的批評,因為這部作品所表現的東方實際上是構想出的東方?!?/p>
一集體想象物如何實證
比較文學法國學派在形象學研究上是求“同”的,其基本方法是實證,本文認為形象學是“異”的研究,異國形象是想象,是集體想象物,image就是somethingimagined,所以形象學研究就是辯“異”。具體問題有三個:一是描述形象之“異”的具體表現。文學作品中的他國人物形象,相對于“原型”有什么不同的特點。二是考察“異”是如何發生的。形象的生成、傳遞、接受是一個多重變異的過程,作家是如何塑造的,讀者是如何解讀、還原的。三是思考“異”何以會發生,集體是如何想象的,深層的文化原因何在。
早期的形象學研究即已包含了變異的因子,正如后來巴柔所說:“比較文學意義上的形象,并非現實的復制品(或相似物),它是按照注視者文化中的接受程序而重組、重寫的,這些模式和程式均先存于形象?!边@里的“重組”、“重寫”意味著這種形象是一種變異的形象,這是從實證研究求“真”的現象考證向理性主義求“異”的本質探求作出的可貴努力。形象是對文化現實的描述,是情感與思想的混合物,一切形象都是個人或集體通過言說、書寫而制作、描述出來的,但這種描述并不遵循真實的原則,即并不會或不能忠實地描繪現實中客觀存在的那個“他者”。
作家對文學形象的創造與讀者的接受,不可避免會產生二度變異,所以運用實證的方法很難對形象學進行研究。形象學研究的實質就是變異,法國學派在最早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中就已提到文學作品中的“他國形象”問題,證明他們早已涉足非實證性變異學領域的研究,只是自己還未察覺,因而也沒能從學科理論的高度加以總結。
正如山人畫筆下怒目圓睜的鳥是對自然鳥的變異,“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是觀眾對藝術形象接受、還原的變異,他國人物形象的創造與接受,正是這樣一個多重變異的過程,其學理性亦可以從保爾?利科等人的想象理論中找到理論根據。保爾?利科將休謨那種把想象物歸諸感知的理論命名為“再現式想象”,將薩特那種認為想象物“基本上根據缺席和不在場來構思”的理論命名為“創造性想象”。
巴柔認為:“他者形象是在文學化,同時也是社會化的過程中得到的對異國認識的總和。”所以形象學所關注的是文學和文化互動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闡釋他者形象,就必須將其置于擴展了的社會、歷史、文化等領域去考察,擴大的“新的視域要求研究者不僅考慮到文學文本,其生產及傳播條件,而且要考慮到人們寫作、思想、生活所使用的一切文化材料”。
新批評的那種將文本作為完全獨立的對象進行研究的文本分析法則因此而受到質疑,因為這種形象不僅是作家個人嘔心瀝血的產物,而且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闡釋和想象,它要求研究者的重心不再局限于文本、修辭、話語,而要將他者形象納入到總體分析的框架之中,既考察文學文本中他者形象生產、傳播、接受的條件,又將這種文學形象與同時代的報刊、影視及其他媒介的描述進行比較,這種比較會使更多的材料和證據加入到接受的文學研究視野中來,從而使文學研究與歷史學、社會學、心理學、民俗學、人類學等領域交匯,通過跨學科的研究將其聯系起來。通過對這種聯系的探究,研究者可以發現作家與集體想象物之間種種密切而又復雜的關系。
考察他者形象與他者現實之間的關系,重點應在于注視者,在于注視者一方的文化模式,因為變異是肯定的,當下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作家這一創造主體,是如何接收、注視、創作、塑造異國異族形象的,作家的潛意識中集體是如何想象他國想象的,如近代“西方人的話語表現了西方對東方文化的漠視,貶低和拒斥,歐洲中心主義通過把歐洲以外的世界再現為愚昧、落后、懶惰,成為東方的同義詞,因而需要歐洲的介入而界定為落后的從而服務于殖民主義事業”。其次是關注自我形象與他者形象之間的互動關系。所以,形象學討論的重點自然不是異國形象描寫的真實抑或失實,而是考辨作家何以塑造出那樣的形象,追溯異域形象作為一種知識與想象體系在當時的語境下是如何生成的。
異國形象與現實中的異國之間,他者形象的真實程度并不能決定這一形象的審美價值??疾焖咝蜗笈c他者現實之間關系的重點在于對注視者一方文化模式的產生、發展、傳播與影響的探尋。席勒創作的《杜蘭朵》中,“杜蘭朵對于自由、壓迫、自我價值等觀念的認識,就那個時代的中國而言,不僅作為一個女人的意見,即使作為一個男人的意見也是不可思議的”。因而,“作為理解《杜蘭朵》的歷史背景的應是歐洲思想史,而不是歷史上的中國。”
二形象傳遞中的變異機制
法國學者梵?第根認為:“比較文學的對象是本質地研究各國文學作品的相互關系?!彼J為比較文學的特質就是要把盡可能多的、來源不同的事實歸納在一起,使“比較”二字擺脫美學的含義,獲得一個科學的含義。法國學派的主要理論家馬?法?基亞稱:“比較文學并非比較。比較文學實際只是一種被誤稱了的科學方法,正確的定義應該是:國際文學關系史?!笨ɡ滓仓赋霰容^文學是實證性的關系研究:“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個分支,它研究拜倫與普希金、歌德與卡萊爾、瓦爾特?司各特與維尼之間,在屬于一種以上文學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構思以及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間所曾存在過的跨國度的精神交往與實際聯系。”從形象學的各要素分析,它主要是指一部作品、一種文學中表現出的他國形象?!八麌蜗笫且环N社會集體想象物?!?/p>
然而,文學形象的傳遞是非常復雜的,宏觀來看至少有兩個方面的變異(literaryvariation),一是作家創作時與原型的變異;二是讀者接受、還原時與文本形象的變異。就文本而言,又有語言層面的變異,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翻譯過程中的變異,在1930年代,為了便于國人接受,“milkyway”被譯為“銀河”,而不是“牛奶路”、“神奶路”,就是明證。也有文學層面的變異,不同的作家寫作同一題材的作品,主題、手法各異。具體而言,形象的變異現象發生在四個層面。
一是文字層面的變異。
屬于翻譯學或譯介學研究的范疇,在進行研究時將文學的變異現象作為首要的研究對象,把注意力從語詞翻譯研究轉向語詞的變異本身。我國翻譯界曾有這樣一個特例,不懂外文的林紓竟然成為一代翻譯大家,康有為在《琴南先生寫萬木草堂圖題詩見贈賦謝》中贊其“譯才并世數嚴林”,錢鐘書也著文《林譯小說研究》探討林紓的翻譯問題。
從翻譯技術層面看,林譯小說許多都走了樣,甚至可以說很多地方是選譯、節譯,或者隨意刪改,更有甚者,寫人寫景的許多地方都有想象的成分。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個現象?這就是文學變異的問題,為了照顧中國讀者閱讀小說的習慣,譯者不得已而為之,將外國人的名字歸化,去掉大量的景物描寫、心理描寫部分,以突出故事情節,將外國的現代語言換成簡明、雅潔的中國文言。
文藝理論家敏澤先生認為,美國的意象派詩人龐德的意象詩是從中國學過去的:“當時的西方意象派詩人們掀起了學習和翻譯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潮,他們在研究和翻譯漢詩的過程中對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豐富性、含蓄性、生動性、鮮明的形象性和動態美贊嘆不已,而他們對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研究和翻譯也在客觀上促進了西方意象主義的發展。”
趙毅衡先生在《遠游的詩神》中也提到了意象詩的源流問題,認為“龐德是新詩運動中的大詩人,他是先接觸日本徘句,然后轉向中國詩的。觀察這個變化過程,對于考察中國古典詩歌對美國新詩運動的影響是很有意義的”。龐德從漢字中受到啟發,認為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意象,如東方的“東”由一個“日”和一個“木”組成,以太陽掛在樹梢上指稱方位,這種由象形到抽象再還原為情景的語意現象,其深處有一個形象的文字層面和文學層面的變異問題。
二是文學作品中他國形象的變異。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比較文學形象學,從形象產生到還原有一個變異的過程,我們應從文化或文學的深層次人手,分析其規律。比如我們考察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洋人”形象時會發現,其形象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流變,(一)近代文學作品中的洋人形象特點是“奇”、“怪”,深層理由是長期閉關鎖國造成了國人無知、恐懼的心理,表現為對洋人形象丑化、妖魔化。(二)現代文學作品中洋人形象的演變情況是,大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對于“原型”大多“變”、“異”,深層的文化原因是“師夷長技”的學生心態,手法大多是將之美化、烏托邦化;港、臺作品中的“洋人”形象相對“本”、“真”,因為作家身處殖民主義環境,可以近距離地觀察、書寫。
三是相同的文學主題和文類在不同的語境下發生變異的問題。
中西小說寫作目的不同,所以敘事模式亦不同,西方小說治目宜閱讀,中國小說治耳宜講說;西方小說常鴻篇巨制,動輒萬字,而中國古典小說多為章回體,更像連續劇。
四是文化語境不同造成的接受方面的變異。
由于文化模式的不同造成文學現象在跨越文化集團時,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過濾背景下的誤讀現象,比如《格列佛游記》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杰作,英國著名作家喬治?奧威爾讀了不下六次,他說:“如果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他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一定會把《格列佛游記》列入其中?!笨墒钦l會想到該書在世界各國的流傳中卻成了受婦孺喜愛的、單純的少兒讀物。唐朝僧入寒山的詩在中國實在沒有多少人知道,可是在1950年代的美國,他確是反主流文化青年們的偶像。而三仙姑的形象在性格外向、好表現的美國人看來可不像在中國這么負面。
三形象研究要走中國化之路
我國的形象學研究要走學科本土化之路,需要克服學術上的殖民心態。形象學是法國人所創,然而其中的文化沙文主義、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傾向和過分強調考據而忽視美學思考的弊病顯然是存在的,中國學者應勇于推陳出新,不能老跟在西方學者后面學步,比起西方的“中國人形象”研究,如果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品中的西方人――“洋人”形象,很顯然,我們具有文獻方面的優勢,事實上其結論也應該是更有理據的。
多年來,比較文學研究已經打通了比較文化的學術通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開展了以對話、溝通,尊重、理解、共建人類多元文化為宗旨的各種學術活動。19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的理論著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能從時代的全球化和文化轉型的新角度,在融合多元文化視野的基礎上創建比較文學學科的新未來,也反映了中國學者對于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第三階段的地位、作用和走向的看法。
中國學者擺脫比較文學的傳統觀念,沖破比較文學“歐洲中心論”的藩籬,不斷更新比較文學的觀念、方法,以新觀念、新眼光,通過跨學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語言的文學研究,開展與世界各國、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對話,促進互識、互補,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以期改進人類文化生態和人文環境,共建全球的多元文學和文化。
形象學研究所涉及的內容復雜多樣,學科的發展與深化呼喚理論的思維,比如學科的本土化問題。面對新世紀的形象學研究,中國學者要有為世界文學研究作出自己的貢獻、力爭學術獨立的勇氣。有理由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挖掘到中國古今文論中有關形象學研究的理論資料。同時,我們的優勢在于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料的豐富,應該揚長避短,著眼于國內的文獻,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搞外國文學中的中國人形象研究。
二是研究視野的問題,我們的研究應該更開闊一些,形象研究至少有五個方面的內容值得探討:
(一)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外國人形象,如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猶太人形象、《簡?愛》中的南美人形象,歐美人長于此項;(二)外國文學中的中國人形象,如賽珍珠作品中的中國農民形象,這方面的工作漢學家做得比較多;
(三)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外國人形象,這方面的研究應該是我們的主戰場,如留學生散文中的導師形象,客觀地說,外國人做這方面的研究,但無論在史料占有,抑或是文本解讀上,都不可能趕得上我們;
(四)華人自塑形象,如老舍《二馬》中的馬氏父子、曹桂林《北京人在紐約》中的王啟明等人,張藝謀電影中的近代國人形象等;
(五)外國人的自塑形象,如美國人寫的《丑陋的美國人》,日本人寫的《丑陋的日本人》等。
三是學科發展的綜合性問題,形象學涉及的領域眾多,其研究必然是多指向、多維度和多領域的,與其他學科和領域有著剪不斷的關系。形象學研究可以根據學科的需要與心理學、歷史學、文化地理學、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等結合,拓寬新的形象研究領域,展現新的生命力。
形象學研究尚有一些關乎學科發展的問題,如仍然局限于影響研究。本文認為,學科建設目前有“三個轉向”和“一個注意”的工作要做:
(一)轉向對“主體”的研究。理解異族與認識自我是密不可分的,一國作家塑造的異國形象,是將異國作為一個他者來看待的,這個他者是認識自我、反觀自我的一面鏡子,研究他者是有意義的,而審視自我、發現自我、建構自我更有意義。
(二)轉向總體分析。文學作品所包含、傳播的文學形象與歷史、社會、文化語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形象研究不能夠將文本閱讀簡單化,不能局限于文本研究文學形象。形象研究必須考察一個民族對異國看法的總和,即由感知、閱讀,加上想象而得到的有關異國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個層面的看法的總和。形象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比如要想更深刻地理解俄羅斯文學,首先就一定要了解、熟悉并領會他們的文化和信仰,研究具體的作家、作品更是如此,否則,我們的視野將會很狹窄,論斷亦將不免偏狹。
篇3
一、封面
題目: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各項內容:四號宋體居中。
二、目錄
目錄: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章節條目:五號宋體。
行距:單倍行距。
三、論文題目:小一號黑體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
1、摘要: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2、摘要內容字體:小四號宋體。
3、字數:300字左右。
4、行距:20磅
5、關鍵詞:四號宋體,加粗。詞3-5個,每個詞間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
1、ABSTRACT:小二號TimesNewRoman.
2、內容字體:小四號TimesNewRoman.
3、單倍行距。
4、Keywords:四號加粗。詞3-5個,小四號TimesNewRoman.詞間空一格。
六、緒論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5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七、正文
(一)正文用小四號宋體
(二)安保、管理類畢業論文各章節按照一、二、三、四、五級標題序號字體格式
章:標題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
節:標題小三號黑體,加粗,居中。
一級標題序號如:一、二、三、標題四號黑體,加粗,頂格。
二級標題序號如:(一)(二)(三)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頂格。
三級標題序號如:1.2.3.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四級標題序號如:(1)(2)(3)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五級標題序號如:①②③標題小四號宋體,不加粗,縮進二個字。
醫學、體育類畢業論文各章序號用阿拉伯數字編碼,層次格式為:1××××(小2號黑體,居中)××××××××××××××(內容用4號宋體)。1.1××××(3號黑體,居左)×××××××××××××(內容用4號宋體)。1.1.1××××(小3號黑體,居左)××××××××××××××××××××(內容用4號宋體)。①××××(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a.××××(用與內容同樣大小的宋體)
(三)表格
每個表格應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題,表序和表題應寫在表格上方正中。表序后空一格書寫表題。表格允許下頁接續寫,表題可省略,表頭應重復寫,并在右上方寫“續表××”。
(四)插圖
每幅圖應有圖序和圖題,圖序和圖題應放在圖位下方居中處。圖應在描圖紙或在潔白紙上用墨線繪成,也可以用計算機繪圖。
(五)論文中的圖、表、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序連編編排序號。序號分章依序編碼,其標注形式應便于互相區別,可分別為:圖2.1、表3.2、公式(3.5)等。
文中的阿拉伯數字一律用半角標示。
八、結束語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300字左右,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九、致謝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小四號宋體,行距:20磅
十、參考文獻
(一)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內容8—10篇,五號宋體,行距:20磅。參考文獻以文獻在整個論文中出現的次序用[1]、[2]、[3]……形式統一排序、依次列出。
(二)參考文獻的格式:
著作:[序號]作者.譯者.書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期刊:[序號]作者.譯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年份.卷號(期數).引用部分起止頁
會議論文集:[序號]作者.譯者.文章名.文集名.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時間.引用部分起止頁
十一、附錄(可略去)
小二號黑體加粗居中。英文內容小四號TimesNewRoman.單倍行距。翻譯成中文字數不少于500字內容五號宋體,行距:20磅。
十二、提示
論文用A4紙縱向單面打印。頁邊距設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
高二數學論文范例欣賞: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的精髓,也是引導和促進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作為數學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數形結合”思想始終貫穿于中小學數學教學的始終.《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數與形的聯系,在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中不斷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然而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因受教材編寫所限,在具體教學時對數形結合思想的貫徹和落實就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高中數學知識的特點,注重數與形的聯系,強化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滲透與訓練,恰到好處地向學生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在學會和掌握重要數學知識的同時,不斷地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學會用數學思想指導知識應用,獲得必要的數學應用技能,形成優良思維品質,發展數學能力.
現代數學視角下的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內涵意義
所謂“數形結合”,就是把數學中兩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緊密結合起來,使代數問題與圖形問題在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相互作用中彼此轉化,代數問題幾何化,幾何問題代數化.由此可見,“數形結合”不僅是一種數學思想,而且也是一種數學解題工具,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可以說“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無時無刻不活躍在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之中.在高中數學教學始終圍繞“形”“數”兩個角度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有利于使數學中的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數學概念和深層次的把握數學概念的本質,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構建和優化數學認知結構.同時能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高數學思維,從而獲得終身受益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解決問題能力.[本文轉自:dylw.net]
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1.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是落實課標精神的需求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基本數學思想是學生的數學學習目標之一,要求學生在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要掌握基本的數學技能和基本的數學思想.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以數學知識為載體,注重數與形的聯系,將數和形完美地統一起來,促進學生數形轉化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2.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需求[本文轉自:dylw.net]
在數學教學中有效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方法,通過或是化抽象為直觀,或是化技巧為程序操作,不僅能使學生數學的思考具有條理性,能多層次和多角度地來思考問題,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現代數學思維意識,拓展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發散解題思維,促進學生在將來的學習中能自覺進行數學的思考.
3.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是處理好教與學的需求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對數形結合思想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數形結合思想的貫徹和落實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在數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不能合理布點、由淺入深,從數到形的轉換過程過于簡單,致使高中生對“數”和“形”的理解比較狹隘,運用數形結合法解題時出現構圖不當、轉換失真、數與形不等價、條件理解不深刻等問題,未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既是落實課標精神的要求,也是學生發展的要求,更是徹底改善目前高中數學教與學現狀的需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只有效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才能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會數形結合的意義所在,獲得終身受益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的發展.
高中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策略
1.恰當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動態展現數形結合思想方法
信息技術具有動態可視化的效果,因此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來展現數形結合方法,動態變化的演示過程不僅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形象、變化有序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驗證發現數學規律,培養學生的動態感,而且為學生進行建構性學習提供了有利的平臺,使學生學會利用動態的眼光去看待問題.
高中解析幾何不僅是數和形的緊密結合,具有利用方程的性質來研究相應的幾何圖形的特點,而且它是把曲線,也包括直線看作按一定的幾何條件運動的集合.因此教學中用多媒體把“數”和“形”的潛在關系動態地顯示出來,并有針對性地加以講解或組織學生討論.通過觀察、驗證、對比等一系列探究性活動尋找到一般規律和特殊屬性,從而充分揭示教學內容中內在的辯證關系,加深學生對幾何圖形的感知和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用運動、變化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最終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的實質.
2.在探尋知識意義的實踐活動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方法
數學學習的過程不只是數學知識的習得,而應是引導學生在“經歷”“體驗”知識的產生、發展和形成過程中發展能力.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開展數學活動的良好情境,給予學生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親歷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數學思維.
如,在教學“函數的單調性”時,筆者安排了三個層次的教學活動:(1)以實際生活中的氣溫變化表、股市走勢等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思考;(2)出示函數圖象,引導學生將圖象中上升或下降的趨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3)用幾何畫板動態演示,讓學生觀察隨著x值的變化,函數值f(x)是如何變化的,然后再用數學語言對圖形中的上升或下降趨勢加以描述.將圖象語言、符號語言、文字語言相結合,在探究、經歷“函數單調性”的數學活動過程中使學生對“函數單調性”本質內涵進行理解,體驗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3.在解題過程中合理引導學生使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
數學學習的目的,不僅是引導學生學會和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用數學思想指導知識的應用.作為解決數學問題時“由數思形”或“由形思數”的一種數學思想,它可以有效地將數字和圖形相互轉化,利用形象解決抽象,實現化難為易的效果.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數形結合的思想運用于解答數學問題中去,提高學生的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1)由數思形,以形得數
如:已知f(x)=x2+4x+3,求f(x)在閉區間[-3,1]上的最大值、最小值.
分析:f(x)=x2+4x+3=(x+2)2-1圖象的開口向上,對稱軸x=-2,作此二次函數的大致草圖(如圖1),對稱軸在區間內,并在區間中點的左側,故f(x)max=f(1)=8,f(x)min=f(-2)=-(2)由形思數,以數論形
如:如圖2,AB為半圓O的直徑,且AB=2,P是延長線上一點,且OP=2,Q為半圓上任一點,以PQ為一邊向OPQ的外部作等邊三角形PQR,求四邊形OPRQ的面積的最大值,并求當四邊形OPRQ面積最大值時∠QOP的值.
分析:要確定四邊形面積的最大值,必須由題目條件結合圖形,把面積的表達式寫出來.
設∠QOP=θ,則在OPQ中,由余弦定理可得PQ2=5-4cosθ,故.四邊形OPRQ面積的最大值為,此時θ-=,所以θ=.
在引導學生對知識的反思的過程中提煉數形結合思想
篇4
二者作為論文漫漫寫作路途的重要組成部分,都不可小覷,之間有很多的相似也有很大的不同。
二、英國碩士畢業論文怎么寫:了解大綱重要性。
寫出要撰寫論文的大綱,一方面能幫助我們整理自己的想法以寫出有條理有組織的報告,另一方面也能根據大綱提供寫作前適當的修改以充實論文的內容。各位留學生也許了解論文的基本結構,但是初寫大綱時內容多流于空泛,因此要自我要求大綱內容務必詳實,各重要論點都有原文情節或重要評論正式,或是自己的詳細的說明、辯證。
三、英國碩士畢業論文怎么寫:大綱結構。
1、序論,介紹(Introduction):a.重點提示 Attention-getter;b.論述轉折表達Transition;c.論文主句Thesis Statement;d.文章組織預覽Preview [of the paper's organization.
2、主句發展Development:a.發展出論文次觀點Develop sub-points within your thesis;b.邏輯性安排Arrange logically;c.對于論文的研究支持文章與理論Support each with.
篇5
關鍵詞: 初中化學 教師 實驗操作比賽
近年,為了參加上級舉辦的初中化學教師實驗操作比賽,我們舉辦了縣級選拔比賽。根據教育局的要求,筆者負責命題并擔任評委。比賽結果出人意料,令人深思。
一、比賽基本情況
1.實驗題目
實驗1:不用任何其他試劑,將編號A―D的氯化銅溶液、稀鹽酸、氫氧化鈉溶液、硫酸鎂溶液四種溶液分別鑒別出來。
實驗2:不用任何其他試劑,將編號E―H的碳酸鈉溶液、稀鹽酸、氫氧化鉀溶液、硫酸鎂溶液四種溶液分別鑒別出來。
2.比賽過程和結果
比賽采取進行現場實驗操作,并要求寫出實驗步驟、現象和結論。比賽前待鑒別的藥品統一放在講臺上,比賽正式開始前由選手自行取用,其余所需儀器、標簽等均齊備,并擺放在各選手的實驗桌上。
比賽的時間為25分鐘。結果大多數選手在終了時間才勉強完成,而且5名選手中只有1名兩題全對,實驗1有1名只對2種,1名全錯;實驗2有1名對3種,1名只對1種。在實驗過程中,存在滴加溶液不精準和不規范的現象,有的膠頭滴管擺動明顯,有的甚至把滴管伸進試管。實驗步驟、現象和結論的書寫也不夠規范、簡明,尤其是實驗2。
二、對主要問題的原因分析
1.這類實驗教師可能都沒有親自做過,平時在遇到試題時只是講講而已。這類題,在試題通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學生只要能判斷是否可以鑒別即可,并不要求寫出方法或過程,更不需要進行真正的實驗操作。教師可能沒有認真從實際角度考慮這類實驗怎么做才能保證條理清楚,簡便、準確。
2.選手在正式操作前低估實驗難度,準備不充分。大多選手看了題目和明確比賽要求后,沒做太多思考和準備就動起手操作,導致實驗過程出現意外,甚至低級錯誤。有的選手沒有給空的試劑瓶貼上標簽就拿著去取溶液,有的選手一手同時拿著的三支試管都沒有貼止標簽,進行分別滴加其他溶液的操作,如此操作很容易出錯,因為一旦拿得不妥當,試管的順序就會亂。實驗2看起來很簡單,但如果順序不清,則可能會出現重復操作,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出錯。對實驗步驟、現象和結論的書寫,大多選手沒有周全地考慮就下筆了,所以表達不夠簡明。
三、實驗操作與書寫的優化
1.明確方法
實驗1通過觀察顏色和反應現象推斷結論;實驗2通過兩兩混合,根據現象推斷結論。
2.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①給空的試劑瓶貼上標簽,加入足量的待鑒別溶液;②明確實驗步驟、現象、結論的書寫方式,制作現象記錄表;③列出注意事項:有序操作,防止待測溶液搞混,及時記錄,避免出錯。
3.實驗操作過程及書寫
[實驗1]
實驗步驟、現象和結論如下:
[實驗2]
實驗步驟:依次按E跟F、G、H,再到F跟G、H,最后是G跟H的順序進行兩兩組合,將待測溶液各取少許,混合于試管中。
現象:E-F混合有白色沉淀產生,E-G混合無明顯變化,E-H混合無明顯變化,F-G混合無明顯變化,F-H混合有白色沉淀產生,G-H混合有無色氣泡產生。
四、比賽引發的思考
簡單的鑒別實驗,連優秀教師都出錯了,值得深思。當然,在比賽這一特定情況下發揮失常是難免的,但從另一角度反映出教師對類似實驗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缺少動手實驗的意識。平時實驗大都是在進行新課教學時做教科書上的,習題中出現的基本不涉及,所以對類似的實驗具體怎么做考慮得不多。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在一般綜合性測試尤其是畢業水平考試中,探究性實驗已成為必考內容。探究實驗能力的培養,僅靠新課教學是不夠的,必須把它延伸和拓展。而習題中一些優秀的實驗探究題,為延伸和拓展探究提供了很好的內容。
五、教學建議
1.將試題設計成完整的探究方案
探究題一般以填空、選擇、簡答等方式從實驗探究的多個角度設置問題,可以在解題前也可以在解題完成后,根據探究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明確問題與猜想、實驗操作步驟與方法、現象記錄與數據收集方法、分析與結論等全部內容。適當進行這樣的訓練,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養成探究習慣。
2.適當開展習題中的實驗探究活動
實驗不但要能夠設計,而且要能進行具體操作。對于習題中的某些實驗題,可以根據學情開展實驗探究活動,或演示或分組實驗,幫助學生提高探究能力。那么什么樣的實驗題適合開展探究活動呢?筆者認為可以根據目的確定:一是學生可能難理解或有爭議的問題;二是發散性強、方法多樣化的問題;三是操作性強,操作容易出錯的問題。
篇6
他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學系教授,從1947年起擔任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館長至1978年退休?;盍艘粋€多世紀,教出的學生都成大師了,當老師的卻少有人識。但他的學術知名度相當高,李約瑟那套皇皇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唯一由個人具名、華人撰寫的分冊――《紙和印刷》,就是出自錢存訓之手。英國《泰晤士報》當時評價說:“錢氏將這一專題的資料濃縮在一冊之中,以西方語言介紹中國文明尚屬首次……第一版在發行之前就已預訂一空。”而《紙和印刷》自1985年出版后,奠定了錢存訓在中國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國際地位。
得到這么高的評價,錢存訓憑的是什么?三句話:他弄明白了過去漢字寫在哪兒?用什么寫?如何寫?就好像書法里筆畫越簡單的字越不好寫的道理一樣,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研究起來很不簡單。
書寫的載體有甲骨、銅器、碑石、木牘、竹簡、縑帛、紙;用具有刀、蓖筆、木筆、毛筆;書體有篆、隸、楷、行、草。載體、用具、書體相互關聯,彼此牽制,其中的細節問題紛繁復雜,形同亂麻。誰先誰后?如何替代?怎么演變?粗看沒啥問題,細察全是疑問。古人沒弄明白,今人也不清楚。而這個問題,從博士論文算起,錢存訓至少研究了60年。一個甲子,就研究一個問題,成果很宏富吧?這樣的大師,怎么也得著作等身吧?
但令人驚訝的是,錢存訓的成名作、代表作《書于竹帛》,正文只有164頁(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版),拿在手里很輕,一天就能看完。現在很多教授、學者,著作動輒幾十萬字、上百萬字,幾年工夫就能出個大部頭。若按照這個標準看,錢存訓的書與其學術地位相比,未免顯得太“寒酸”。但就是這本書,從1968年起,他花費了15年的時間。
著作雖薄,學問不薄。上面提到的漢字三大問題,錢存訓通過扎實的研究,都有結論。比如,漢字傳統書寫順序是從上到下,為什么?錢存訓推測,因為竹木的紋理走向是豎著的,毛筆要順著紋理運筆才方便寫,而且簡策狹窄,只能容單行書寫。又如,漢字為何從右向左寫?大概是因為用左手執簡、右手書寫,便于將寫好的簡策順序置于右側,由遠而近。
這樣的結論似乎并不出奇,但這并不是小事,中國書籍演變史實際上關乎中國漢字、中國文化的形成與傳播問題,關乎中國文字和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背后還有中西交流問題、以點帶面的大問題,可謂不可不察。而在錢存訓前,沒人系統研究過,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就這樣,在“中國書史”這個冷門領域,他幾十年如一日 “戰戰兢兢,努力學習”地走過來了。在錢存訓等華人漢學家的努力下,美國芝加哥大學成為除哈佛大學之外的另一個漢學研究重鎮。1978年,“東亞圖書館委員會”授予他“杰出服務獎”。1985年,美國圖書館協會所屬“華人圖書館員協會”也授予他“杰出服務獎”。“中年來美短期訪問,原想鍍金回國,但未料到將長眠他鄉?!卞X存訓這位學界泰斗曾經在談起自己的經歷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熱議銳評:其實,錢存訓自己也清楚,“專題研究,枯燥無味,知音者寥寥?!钡Фㄇ嗌讲环潘?,守得云開見月明,成就自己的同時,也把中國文化有效地向世界做了傳播。
這是學者的清高,也是學術的驕傲。(熊建《人民日報》)
篇7
那么,學生在證題時到底是由哪些原因造成思維受阻,產生解題的困惑呢?我們把它歸納為以下幾點:
⑴不理解定理是進行推理的依據。其實如果我們把一道完整的幾何證明題的過程進行分解,發現它的骨干是由一個一個定理組成的。而學生書寫的不完整、不嚴密,就因為缺乏對定理必要的理解,不會用符號語言表達,從而不能嚴謹推理,造成幾何定理無法具體運用到習題中去。
⑵找不到運用定理所需的條件,或者在幾何圖形中找不出定理所對應的基本圖形。具體表現在不熟悉圖形和定理之間的聯系,思考時把定理和圖形分割開來。對于定理或圖形的變式不理解,圖形稍作改變(或不是標準形),學生就難以思考。
⑶推理過程因果關系模糊不清。
針對以上的原因,我們在教學中采取了一些自救對策。
一、教學環節
對幾何定理的教學,我們在集中講授時分5個環節。第1、2環節是理解定理的基本要求;第3環節是基本推理模式,第4環節是定理在推理過程中的呈現方式,提出了“模式+定理”的書寫方法;第5環節是定理在解題分析時的導向作用,提出了“圖形+定理”的思考方法。程序圖設計如下:
基本要求重新建立表象推理模式組合定理聯想定理
二、操作分析和說明
⒈定理的基本要求
我們認為,能正確書寫證明過程的前提是學會對幾何定理的書寫,因為幾何定理的符號語言是證明過程中的基本單位。因而在教學中我們采取了“一劃二畫三寫”的步驟,讓學生盡快熟悉每一個定理的基本要求,并重新整理了初中階段的定理(見附頁,此只列出與本文有關的定理),集中展示給學生。
例如定理43:直角三角形被斜邊上的高線分成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一劃:就是找出定理的題設和結論,題設用直線,結論用波浪線,要求在劃時突出定理的本質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和“高線”、“相似”。
二畫:就是依據定理的內容,能畫出所對應的基本圖形。
如:
三寫:就是在分清題設和結論的基礎上,能用符號語言表達,允許采用等同條件。
如:ABC是Rt,CDAB于D(條件也可寫成:∠ACB=90°,∠CDB=90°等)ACD∽BCD∽ABC。
學生在書寫時果然出現了一些問題:
①不理解每個定理的條件和結論。學生在書寫時往往漏掉條件(如定理19漏掉垂直,定理46漏掉高、中線等);對條件太簡單的不會寫(如定理3);或者把條件當成結論(如定理12把三線都當成結論)。
②還表現在思維偏差。我們的要求是會用定理,而有些學生把定理重新證明一遍(如定理5、6);或者在一個定理中出現××,又××,××的錯誤。
③更多的是沒有抓住本質。具體表現在把非本質的條件當成本質條件(如定理7出現∠1和∠2是同位角,AB∥CD);條件重復(如定理49,結論∠APO=∠BPO已經包括過圓心O,學生在條件中還加以說明);圖形過于特殊(如把定理1的圖畫成射影定理的基本圖形);文字過多(一些定理譯不出符號語言,用文字代替)等。
⒉重新建立表象
從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已成為廣大數學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原則?!氨硐蟆本褪侨藗儗^去感知過的客觀世界中的對象或對象在頭腦中留下來的可以再現出來的形象,具有一定的鮮明性、具體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由于幾何的每一個定理都對應著一個圖形,這給我們在教學中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我們要求學生對定理的表象不能只停留在實體的形象上,而是讓學生有意識的記圖形,想圖形,以形成和喚起表象。我們認為,這對于理解、鞏固和記憶幾何定理起著重大的作用。
教給學生想形象的基本方法后,我們接下去的步驟是用實例引導學生,下面是一段經整理后的課堂教學主要內容:
⑴問:聽了老師的介紹后,你怎樣回憶垂徑定理的形象?
答:垂徑定理我在想的時候,腦子里留下“兩條等弧、兩條相等的線段、一個直角”在一閃一閃的,以后看到弧相等或其他兩個條件之一,腦子里就會浮現出垂徑定理。
目的:建立單個定理的表象,要求能想到非標準圖形。
繼續問:看到弧相等,你們只想到了垂徑定理,其他的定理就沒有想起來嗎?
答:想到了圓心角相等、圓周角相等、弦相等……
甚至有學生想到了兩條平行弦……
目的:通過表象,進行聯想,使學生理解定理間的聯系。
⑵問:從定理21開始,你能找出和它有聯系的定理嗎?
答:有定理22(擦短使平行直線變成線段),定理25(特殊化成菱形),定理27……
目的:一般化或特殊化或圖形的平移、旋轉等變化,加深定理間的聯系。
⑶下面的步驟,我們讓學生自主思考。學生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通過比較、分析、判斷,進一步熟悉定理的三種語言、定理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從學生思考的角度看,他們主要是在尋找基本圖形,由于定理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在一個基本圖形中往往存在著另一個殘缺的基本圖形,所以學生大多通過連線、延長、作圓、平移、旋轉等手段,也有通過特殊化、找同結論等途徑把不同的定理聯系起來。
下面摘錄的是學生自主思考后,得到的富有創意性的結論。
①定理16(延長中線成矩形)定理24(作矩形的外接圓)定理34。
②定理51(一線過圓心,且兩線垂直)定理36(一線平移成切線)定理47、48(繞切點旋轉)定理50。
③如下圖,把EF向下平移(或繞A點旋轉),使定理37和50聯系起來(有同結論∠α=∠D):
⒊推理模式
從學生各方面的反饋情況看,多數學生覺得幾何抽象還在于幾何推理形式多樣、過程復雜而又摸不定,往往聽課時知道該如何寫,而自己書寫時又漏掉某些步驟。怎樣將形式多樣的推理過程讓學生看得清而又摸得著呢?為此,我們在二步推理的基礎上,經過歸納整理,總結了三種基本推理模式。
具體教學分三個步驟實施:
⑴精心設計三個簡單的例題,讓學生歸納出三種基本推理模式。
①條件結論新結論(結論推新結論式)
②新結論(多個結論推新結論式)
③新結論(結論和條件推新結論式)
⑵通過已詳細書寫證明過程的題目讓學生識別不同的推理模式。
⑶通過具體習題,學生有意識、有預見性地練習書寫。
這一環節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先理解證明題的大致框架,在具體書寫時有一定的模式,有效地克服了學生書寫的盲目性。但教學表明學生仍然出現不必要的跳步,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把它歸結為對推理的因果關系不明確、定理是推理的依據和單位不明白。因而我們根據需要,又設計了以下一個環節。
⒋組合定理
基本推理模式中的骨干部分還是定理的符號語言。因而在這一環節,我們讓學生在證明的過程中找出單個定理的因果關系、多個定理的組合方式,然后由幾個定理組合后構造圖形,進一步強化學生“用定理”的意識。
下面通過一例來說明這一步驟的實施。
例1:已知如圖,四邊形ABCD外接O的半徑為5,對角線AC與BD相交于E,且AB=AE·AC,BD=8。求BAD的面積。(2001年嘉興市質量評估卷六)
證明:連結OB,連結OA交BD于F。
學生從每一個推測符號中找出所對應的定理和隱含的主要定理:
比例基本性質S/AS/證相似相似三角形性質垂徑定理勾股定理三角形面積公式
由于學生自己主動找定理,因而印象深刻。在證明過程中確實是由一個一個定理連結起來的,也讓學生體會到把定理(不排除概念、公式等)鑲嵌在基本模式中,就能形成嚴密的推理過程。此時,可順勢布置以下的任務:給出勾股定理,你能再結合一個或多個定理,構造圖形,并編出證明題或計算題嗎?
實踐表明:經過“模式+定理”書寫方法的熏陶后,學生基本具備了完整書寫的意識。
⒌聯想定理
分析圖形是證明的基礎,幾何問題給出的圖形有時是某些基本圖形的殘缺形式,通過作輔助線構造出定理的基本圖形,為運用定理解決問題創造條件。圖形固然可以引發聯想(這也是教師分析幾何證明題、學生證題的基本方法之一),但對于識圖或想象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就比較困難,他們往往存有疑問:到底怎樣才能分解出基本圖形呢?在復雜的圖形中怎樣找到所需要的基本圖形呢?因而我們從另一側面,即證明題的“已知、求證”上給學生以支招,即由命題的題設、結論聯想某些定理,以配合圖形想象。
例:如圖,O1和O2相交于B、C兩點,AB是O1的直徑,AB、AC的延長線分別交O2于D、E,過B作O1的切線交AE于F。求證:BF∥DE。
討論此題時,啟發學生由題設中的“AB是O的直徑”聯想定理“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90°”,因而連結BC;“過B作O的切線交AE于F”聯想定理“切線的性質”,得出∠ABF=90°。從而構造出基本圖形②③。
由命題的結論“BF∥DE”聯想起“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定理,構造出基本圖形④。將上述基本圖形②③④的性質結合在一起,學生就易于思考了。
這一環節我們的引導語有:“由已知中的哪一個條件,你能聯想起什么定理?”、“條件組合后能構成哪個定理?”、“有無對應的基本圖形?”、“能否構造出基本圖形?”等。目的是讓學生樹立起“圖形+定理”的思考方法,把以前的無意識思考變成有目的、有意識的思考。
三、幾點認識
復習的效果最終要體現在學生身上,只有通過學生的自身實踐和領悟才是最佳復習途徑,因此在復習時,我們始終堅持主體性原則。在組織復習的各個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出問題讓學生想,設計問題讓學生做,方法和規律讓學生體會,創造性的解答共同完善。
篇8
一. 時間安排
2分鐘審題+8分鐘打草稿
注意:打草稿完全可以在正式開考前完成,開考前10分鐘時間雖然不能翻動卷子,但是能看得到作文,這時大腦里面就可以構思并打草稿了,沒發草稿紙直接寫在卷子上,只要不翻動卷子,老師是不會說什么的,就算說也要大膽悄悄寫。等正式開考的時候作文基本成型了,30分鐘時間完全可以搞定。邊謄寫在答題卡上邊看看草稿還有哪些地方不足,哪些地方怎么寫會更好,這就相當于是對作文的第二遍加工了,第二遍肯定比第一遍更加完美對不對。
不打草稿直接寫的缺點:寫著寫著很可能大腦空白,無從下筆(你懂得,很緊張)。寫完下一句了發現前一句寫得不夠恰當,這時已經無力回天了,不可能劃掉重寫吧,會影響整個卷面形象的。
二.字跡一定要工整(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作文很大一部分得分因素是印象分),因此,不要寫一寫畫一畫,畫一畫再寫一寫,會影響改卷老師心情的。
三 .如何寫好句子(簡單句變復雜,簡單詞換高級詞)
1. 盡量寫主謂賓,把簡單句變難:如be+形容詞換成be of+名詞會顯得更有營養點;
動名ing形式做主語(Eating green vegetable is good for health);將主動語態變被動語態;A and B變成:not only A but also B.
2. 少用第一印象詞。for instance :very可以用exceedingly,extraodinarily , tremendously,
extremely代替; more and more用increasingly代替; popular用prevalent代替;important用significant代替;vital用essential代替,about用concerning代替,prefer to用passionate ,many用numerous代替,much用enormous代替。
哈:當很多人都用very表達非常的時候,你用了exceedingly,有沒有高大上,眼前一亮的感覺。
3. 要修飾和并列
名詞前加形容詞修飾,動詞和形容詞(表特征)前用副詞(表程度)修飾。
如:
He loves the girl.
修飾后可以是這樣:He exceedingly loves the beautiful and cute girl.(他非常愛這個漂亮又可愛的女孩),這就是動詞和名詞前的修飾以及名詞的并列了。既美觀又增加了單詞量。不用愁詞窮了吧。。。。哈哈
四.寫作萬能理由
1.方便:It is convenient for sb to sth
2.經濟:save time and money
3.效率:enhance(提高)the efficiency of……
4.健康: sth is good for you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5.經驗:accumulate the experience
6.增加情感:Increase the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7.發展科技:sth i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culture
8.豐富生活:colorful life。
五.作文如何分段
1.全文至少三段(只有一段或者兩段是要被扣分的哦),每一段中文提綱至少一段。
2.全文總分總,第一段總起(描述現象,圖畫和圖表作文簡單描述圖中內容),由某個現象引入中心,也就是引題。第二主體,分論點討論why或how。第三段總結(得出結論,表明觀點或者提出建議)。注意:如果是利弊型作文則二三段分別描述利與弊),第四段才是得出結論,表明觀點或者提出建議。
注意:除了寫通知寫請假條之外的作文都可以寫成兩種形式,為什么why和怎么做how.
如何寫好每一段每一句(以三段為例)針對基礎一般的孩子,高手可以繞道?。?!
第一段(篇幅不用太多,不要寫得太過,三句話就可以搞定):
第一句:描述現象引入中心(包括時間+地點,條件+伴隨)如:currently/previously in China,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increasingly faster,1.大家都認為: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at……2.越來越多的人認為: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maintain /deem/reckon that……3.有一個廣泛的現象:A widespread phenomenon……,注意:省略號為中心內容,三者引入方式任選其一即可
第二句:描述身邊的事實去加強這個現象的存在性,可以通過以下四種方式去描述(任選其一):1.排比 2.過去對比現在:比如 10年前很少有人有電腦,而今幾乎人手一臺電腦(Ten years ago……however now ……)。3.舉例法:比如 電腦游戲很普及,我們班48個人里面有43個同學喜歡玩電腦游戲(43 out of 48 students in my class are passionate about……)。4名人名言:如 某個名人曾說/我大學教授曾告訴我們(as a famous proverb says/my professor in sociology once told us ……
第三句:強調中心內容 1.但是……關于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實用于對比型,利弊型作文)。如:however。Which is superior,people’s viewpoint differ dramatically.2.因此,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適用于問題解決型作文)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has become a matter of concern for many)3.為什么會有這個現象發生呢,大家都很關心(適用于應用文)。Why does/is this happen ,everyone express serious concerns for the reasons.
作文第一段示例:during the rush hour, you can see that thousands of people —men and women ,old and young—ride their bicycle to work and study. That is why china is called “the kingdom of bicycle”.(點評:開門見山,言簡意賅,看似寫得簡單又不失重點,舉例論證中心,具有說服力)
第二段(我就不一句一句說明了,大體就是分幾個點去說明中心,為什么會出現某種現象或者怎么解決某個問題或者就某個觀點分點論證):
It is true that/the reason of……in several aspect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explaining……(First and foremost/To start with +原因/方法+結果。Secondly/what is more+原因/方法/+例子。L ast and not the least+原因/方法+假設/對比(Therefore/as a result ……得出本段結論。
注意:可能會用到的句子:this largely due to the fact that……。
If……people will/would
雙原因的使用:not only does it…… but it also
第三段:結尾段:我的看法/總結
第一句:我的看法+雙原因
第二句:重述觀點
第三句:應該怎么辦+展望未來
1. when it come to me ,the former sounds more reasonable
2. in my point of view, I am in favor of latter
3.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both A and B ought to take immediately measures
to……
To conclude/To wrap up,
結尾段示例:To conclude, excessive packing is totally unnecessary, not only does it cause a huge amount of waste ,butconsumers spend extra money on the useless things, I hope that the manufacturers will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so that every cent we pay is worth the price.(注意紅色的標記)
作文常見的四個錯誤:
1. 動詞原形當主語eg: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這句話對嗎?顯然不對,動
詞做主語應加ing。
2. 長句(非并列句)謂語動詞個數大于兩個,eg: There i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deem that……(越來越多的人認為……)。這個句子炸一看感覺非常正確,沒有啥錯誤,仔細分析會發現有兩個謂語即is和deem這是不對的,因此要在deem前加who,這樣就對啦。
3. 名詞裸奔。應要有冠詞和所有格。
4. 時態用錯,拼寫錯誤。
注意:關于作文有關的內容到此為止,有不認識的詞請查詞典,平時多積累單詞,對四級想必是極好的??!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不當的地方請多包涵和指正,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問我,或者給我留言。
篇9
會議記錄是開會時由負責記錄的人員當場把會議的基本情況和會議上的報告、討論的問題、發言、決議等內容記錄下來的書面材料。是日后工作中可供查考的憑證。它可以為檢查會議決議的貫徹執行情況、整理會議紀要、下達與上報會議精神、分析研究與總結工作提供依據。
簡單來說,會議記錄就是記錄會議情況的,流水賬一樣記錄會議內容,誰說了什么話,會議流程是怎么進行的,會議情況等等。
2會議記錄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會議名稱
時間:年月日時,有時還要包括會議的起止時間。
地點:某會議室
參會人員:出席人員、缺席人員、列席等,如果人數較少要把所有人的全名列出。如果出席人數較多,則可以寫明參會范圍、部門,寫明出席人數。
主持人、記錄人:要寫清楚姓名
會議議題:會議的主要議題。
正文:發言人的姓名、發言內容、討論的內容,提出的建議,通過的決議,表決情況等。
備注:其他要說明的情況。
結尾:可以寫散會、結束、完。
3需要重點記錄的內容有哪些?
會議中心議題以及圍繞中心議題展開的有關活動;
會議開始時的定調性言論和結束前的總結性言論;
會議已議決的或議而未決的事項;
對會議產生較大影響的其他言論或活動;
會議討論、爭論的焦點及其各方的主要見解;
權威人士或代表人物的言論。
4寫法:會議記錄怎么寫?
5個步驟:
會前準備——準備簽到表,填寫會議名稱、時間、地點等已知的會議要素。
現場記錄——快速的、盡量完整的記錄會議內容。
會后整理——整理、補充、修正會議過程中記錄不清晰的、不完整的、不準確的內容。編制目錄;整理議題、決議等。
上級審核——審核會議記錄的準確性。
記錄完成——存檔方便以后查看,撰寫會議紀要。
5技巧:會議記錄有什么技巧么?
簡寫,如:
"舉例說明",可以寫作"eg.";
"張明"可以用首字母"ZM"來代替;
"因為、所以"可以寫作"、∴或so";
"或者"可以用"or或/"來代替。
在會后整理時要按照規范來書寫。
長句縮寫,俗語、術語等熟悉的詞組、語句可以只寫一部分其他部分用劃線或符號來表示;會議文件里有的可以只寫開頭,然后標記在會議文件的某一部分。以便在會后查補。
擇要記錄。
只記錄主要發言,圍繞會議議題,會議主持人的發言、主要發言人的發言的中心思想;參會人員的不同意見或有爭議的問題;結論性的意見、決議等內容。
在記錄一個人的發言時,只記錄主要論據和結論,論證過程可以簡要記錄。
重復的意見、發言在總結之后記錄一次;
記錄一句話或一段話時,只記錄主干,修飾詞一般可以不記,但重要的狀語定語不能缺少。
要注意上下文語句的連貫性和準確性。
會議記錄要有專門的本子,不同類型的會議用不同的本子??梢詼蕚鋬商妆咀?,一是現場記錄用,一是會后整理用。
觀點性的東西一定要記清楚,有分歧的意見要記明白,特別要區分發言人語義的真實含義。
條件允許用錄音筆,沒有的話用手機自帶的錄音軟件,或者第三方錄音軟件,實際使用之前要測試效果,不然開完會效果不行就悲劇了。
準備兩只以上的筆,這兩只筆應該是同樣品牌型號的,避免色差和出墨特性的差異。
提前做好功課,參會人員名單,主要議題、時間、地點等。
善用模板,提前準備適合自己的會議記錄模板、會議簽到表等會議常用表格。會議前依表格填寫即可。
雙人備份,請另外一人同時記錄會議紀要。
篇10
我思考的問題是:作為一名教師,施教對象確定后,怎么教,學生就會了?
為論述方便,我把原文提及的測試題和三位老師的教學過程贅錄如下:
埃及的金字塔(節選)
古埃及各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開羅近郊的胡夫金字塔。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廈。繞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塔身由231萬塊巨石砌成,這些石塊平均每塊重2.5噸。有人估計,如果將這座金字塔的石塊鋪成一條三分之一米寬的道路,可繞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車裝運,需要60萬個車皮。這些石塊磨得很平整,石塊與石塊之間砌合得很緊密,幾千年過去了,這些石塊的接縫處連鋒利的刀片都插不進去。為了建造這座金字塔,經常有10萬人在烈日曝曬下干活兒。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時間。(原文第3自然段――筆者注)
3.開羅近郊的胡夫金字塔具有 的特點。(參考答案:宏偉、精巧)
教師1(學生答題正確率14%):①找出過渡句“如此宏偉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樣建造起來的呢?”②然后讓學生分別找出表現金字塔“宏偉”與“精巧”的語句,品析。③朗讀體會。
教師2(學生答題正確率42%):①請學生自讀后說說金字塔有什么特點?②學生說出“高大宏偉”后追問: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學生找到相關語句闡釋。③教師再問:你還從哪兒體會到金字塔的其他什么特點?④學生找相關語句,教師指導用文中一個詞概括,學生找到“精巧”一詞。教師小結,練習朗讀。
教師3(學生答題正確率25%):①請學生自讀后說說金字塔給你留下的印象。②學生說了“多”“大”“雄偉壯觀”“工程浩大”“堅固”“耗時長,付出的艱辛大”等,老師請同學一一說出是從哪兒體會到的。③當教學到第4自然段時,請同學畫下這段的第一句,說說有什么特點。④當學生體會到這是過渡句時,教師再讓學生到第三自然段找寫“精巧”的語句,簡要說說體會、分析講解。
第一,既然是測試,如果對王老師列舉的那道閱讀題追問一下,這道試題是考查學生什么語文能力的?估計大多數人會說,這是考查學生閱讀分析概括能力的。那么,反觀三位教師的課堂實錄,發現他們基本上是按照學生閱讀文段,說說金字塔有什么特點或者給自己留下的印象,找出表現金字塔特點或者印象的語句,然后加以品析闡述的流程來授課的。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在按照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概括能力的方法施教嗎?非也。正如王老師所說,這樣的閱讀課,實際注重的是“教課文”而不是“教閱讀”。“教”的是課文內容,“考”的卻是語文能力,“教”和“考”不一致,能考好嗎?這恐怕就是教師對新課標提出的語文“人文性”的誤解在課堂上的具體表現吧,其危害,閱讀測試的結果就是明證。
所以,要教會,首先要明確一堂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指向語文能力的。也就是說,教語文首先是教能力的,人文教育只是相機進行的,語文的“工具”性承載著它的“人文性”,而不是相反。
第二,盡管三位教師的教學過程不盡一致,效果也有好有壞,但學生答題正確率最高的也只有42啊。我們試著按照主要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的目的對教師2的教學設計做了兩次改進,并在七年級三個班學生中做了同題測試實驗。
改進后的教學過程1是:
①請學生自讀這一自然段,給文段分層次。(兩層)②追問學生分層的依據。(總寫;分寫金字塔特點、工程浩大)③學生討論,分層意見統一后,追問:寫金字塔特點的一層還可進一步分層嗎?如果能,怎么分?④問,你又是依據什么分層的?(宏偉、精巧)
⑤你從哪些語句看出來是寫這兩個方面的?請學生朗讀相關語句。⑥讓學生再次朗讀一遍文段,問:金字塔如此宏偉、精巧,那它是怎么建造起來的呢?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古埃及人的智慧。
改進后的教學過程2是:
①請學生自讀這一自然段,用序號標出本段中的句子數。(8句)②分別概括出每一句話所寫的內容。(①胡夫金字塔,②高,③大,④重,⑤石塊多,⑥精巧,⑦用人多,⑧工期長)③根據8個句子之間的親疏關系,把他們分成幾個層次,并概括出層意。(①總寫最大的胡夫金字塔,②③④⑤都寫宏偉,⑥寫精巧,⑦⑧寫工程浩大)教師讓學生朗讀課文,讀出金字塔的宏偉、精巧和工程的浩大。(重讀數量詞、時間詞以及體現精巧的語句,讓學生想象體驗其特點和工程浩大)④那么,這四個層次還可以進一步合并層次嗎?如果能,怎么合并?層意又是什么呢?(①總寫胡夫金字塔;②③④⑤//⑥/⑦⑧分寫胡夫金字塔的特點、工程浩大)⑤讓學生再次朗讀這一自然段,問:金字塔如此宏偉、精巧,那它是怎么建造起來的呢?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古埃及人的智慧。
實驗測試結果如下:
看來,我們七年級的學生語文基礎比王老師所在的小學還要差得多,但我們改進后的教學過程2效果畢竟好多了,是因為這個設計從學情出發降低了教學的起點,真正是從逐句概括、逐層概括、句間關系分析、層間關系分析等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概括能力的角度施教的。(當然也有屬于人文教育的內容)教學過程2之所以測試結果距100%還有相當距離,教學中發現,主要是學生逐句概括也成問題,看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基礎確實很薄弱。
所以,始終按照語文能力培養的規律和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來進行教學,學生就能學會。
第三,教師1的教學效果之所以最差,他和教師2、教師3的最大區別就在于他是根據過渡句自己先說出了金字塔有“宏偉”“精巧”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分別找出表現金字塔“宏偉”“精巧”的語句。這有兩點需要探討:一點是結論由誰得出。由教師還是由學生?二是結論怎么得出。是教師主動傳授給學生,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體驗感悟得出?答案不言而喻。教師1的做法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印證式教學,嚴格講,仍屬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而教師2和教師3則是先讓學生閱讀文段,然后問學生“金字塔有什么特點”或者讓學生說說“金字塔給你留下的印象”,不論回答“特點”還是“印象”,學生都要自己去閱讀文段,自己去感悟體驗,然后才能得出結論。這正是新課改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生成式教學。
所以,只有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變驗證式教學為體驗感悟式教學,學生才能學會。
第四,教師2和教師3雖然都采用了體驗式教學法,但效果不一樣,這除了學生基礎有差別外,與教師對問題的設計與處理也有關系。教師3發問“說說金字塔給你留下的印象”,問題本身就比較寬泛,學生的印象自然是五花八門了。在學生回答零散的情況下,教師未作進一步的指導。如果教師能指導學生分析②③④⑤句雖然分別寫了胡夫金字塔的高、大、重、用石多,但卻都是表現金字塔的宏偉的,⑦⑧雖然寫用人多,工期長,卻都是表現工程浩大的,那么,學生的思維就會從局部上升到整體了。其實,這個問題的處理又得返回到語文知識――句群的分析這個原始問題上去:句群中各個句子總是圍繞一個中心來談的。抓住了中心,學生就不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了;思維就會從點狀思維提升到整體思維上去了。知識是能力形成的基礎。沒有知識支撐,能力形成便是空中樓閣?,F在新課改不再刻意強調語文知識,教師雖然不系統講解,但授課必須堅持低起點高觀點,即教學內容雖然比較簡單,起點較低,但教學時卻必須在相關語文知識的背景支撐下來進行。只有這樣,學生相應的語文能力才能得到培養。
所以,深深扎根于語文知識的土壤里進行教學,學生就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