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論英語范文
時間:2023-03-22 12:01: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結論英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框架布局
自1998年開始,考研英語大作文對結論段的寫作要求一般是“give your comment”或“give your opinion”,要求考生針對圖畫中的現象給出評價或看法(2004和2007年的考題例外)。結論段的寫法可以多種多樣,但一般重在對圖畫中所反映的現象提出建議或意見,長度以3~4句話為宜。
我們可以將結論段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具體建議,一般為2~3句;第二部分是作為段落總結的結尾句。下面筆者就從寫作角度、句子結構和參考句型入手,具體講解結論段的這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點多句少,內容具體
結論段的第一部分為提出具體建議,在寫此類句子時,考生應明確常用的寫作角度,并提前策劃好該類句子的常用寫作結構,準備相應的參考句型,這樣才能在考場上發揮自如。
1. 寫作角度
在寫作中提具體建議時,考生既可以從宏觀層面的角度提,也可以從微觀層面的角度提。
就宏觀層面來說,考生可以從以下五個角度來考慮:①是否需要立法;②是否需要制訂計劃;③是否需要投資;④是否需要進行區域和國際合作;⑤是否需要建立支持、監督和反饋機制。
就微觀層面來說,考生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來考慮:①媒體是否應該加強宣傳;②公眾是否應該保持理性或積極合作的態度;③公眾是否應該采取實際行動。
筆者曾將考研英語大作文經??疾榈脑掝}分為范疇(注:見本刊2011年6月號文章《考研英語圖畫作文備考策略》)。在這范疇中,環境保護類、媒介類、交通類和文化類等話題是宏觀類話題,考生寫作時既可以從宏觀層面的角度來寫,也可以從微觀層面的角度來寫;而對于體育類、人生態度類、代際關系類、娛樂健康類等更與個人直接相關的微觀類話題而言,則最好從微觀層面的角度來寫。
不過,筆者雖然提出了多種寫作角度,但鑒于結論段只需寫3~4句話,考生構思考研英語大作文時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挑兩個自己擅長又切合作文主題的角度來寫即可。換句話說,結論段的一大寫作策略是“點多句少”,考生需時刻謹記。
2. 句子結構
考生在策劃結論段“提建議”的句子時,需要注意兩點:一是句子的主語不能太虛;二是盡量避免寫空話。下面我們通過實例分析來對這兩點作具體說明。
句子主語不能太虛
“句子主語不能太虛”指的是考生在寫結論段時盡量不要一味地使用第一人稱we作主語,以避免使文章的主語顯得單調乏味、缺乏變化。下面我們以2011年考研英語大作文真題“旅途之余”為例,來看看一名考生就這個話題寫的文章結論段。
To solve this problem, first, we should establish a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mechanism to keep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right track. Second, we should amend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ird, we must observe thes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nly in these ways can we have a brilliant future and maintai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點評:在這個結論段中,表示具體建議的句子都寫得比較清楚,但是這幾個句子使用的主語都是we,使用的句式也較為雷同(如“we should …”“we must …”等),這使整個段落顯得單調、乏味。但如果我們稍微變換一下各個句子的主語,便能達到表意更明確、句式更多樣的效果。再看下面變換主語之后的結論段。
To solve this problem,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central authority to establish a monitoring and feedback mechanism to keep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n the right track. For another thing,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are expected to amend relevant rules or regulations. As for the tourists, they must be required to observe such rules or regulations. If we can identify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we can certainly find its cure.
點評:修改后的句子變換了相應的主語,同時在句式上也作了相應的變化,使整個段落的意思表達更具體、明確,內容也更豐富多樣。
盡量避免寫空話
有些考生喜歡使用“我們應該增強意識,采取廣泛具體的行動,才有美好未來”之類的空話來寫結論段。這種寫法雖能“應付”宏觀類的寫作話題,但會使文章顯得過于空泛,沒有實質性內容。而當寫作話題是愛心、信心、友誼等微觀類話題時,考生如果使用上述空話,會顯得有些風馬牛不相及。因而,在寫作結論段的第一部分時,考生應將實際行動寫出來。
3. 參考句型
除了不要一味使用主語we外,為了避免結論段句式過于單調,考生還應盡量減少使用should、must、ought to等表示“應該”“必須”的詞匯。下面列舉幾個重要句型供考生參考。
① The central authority is supposed to +動詞 …
② The governmental departments at local levels are obliged to +動詞 …
③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general public to +動詞 …
④ It is essential that journalists +動詞 …
⑤ Journalists are expected to play their role in this issue: their task is to +動詞 …
上文提到,當面對微觀類話題時,考生在寫作時應將具體的實際行動寫出來,而不能寫“增強意識”“立法”“計劃”之類較為空泛的話。下面筆者就幾個常見的微觀類話題提供幾個“提建議”的參考例句。
① As for the youth, they are supposed to extend a helping hand and treat other people with sincerity. (適用于“愛心”“友誼”等話題)
② As for the youth, they are supposed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cultivate their analytical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適用于“教育”話題)
③ As for the youth, they are supposed to take on challenges, keep grace under pressure, but most important of all, strive for a goal. (適用于“信心”“獨立”“自強不息精神”“成功”等話題)
④ As for the youth, they are supposed to shoulder responsibility rather than shift it to other people. (適用于“養老”“社會責任”等話題)
⑤ As for the youth, they are supposed to observe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e best philosophy is to learn self-control. (適用于“網絡”“行為自律”等話題)
第二部分:不求具體,重在概括
結尾句是表示段落總結的句子,因而其內容不要求具體,重在概括。下面筆者就從寫作角度和參考例句兩部分來詳細講解。
1. 寫作角度
結尾句一般以1~2句為宜,筆者建議考生從以下三個角度構思結尾句:①敘述“通過上述方式,我們才能迎來美好的未來/持續發展/健康和諧的生活”;②闡述“問題很復雜,需要從各個方面綜合努力解決”;③闡述“人類的態度對事件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2. 參考例句
根據上面提到的寫作角度,考生可以寫出很多結尾句。下面列舉幾例供考生參考。
① To sum up, this issue is so complicated that it seems in vain to seek simple solutions to it. Above all, it is people’s actions that count for the most in this issue.
② To sum up,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all aspect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attach each of them due weight.
③ Anyway, in view of the complexity of this issue, it is essential that we treat it from social,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④ In a word, if we treat this issue with sincerity and enthusiasm, a brilliant future will be waiting for us.
⑤ If we can identify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we can find its cure.
另外,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考生寫作時常常引用名人名言來作為文章結尾句,希望以此為文章增加亮點。但筆者對此做法不敢茍同,原因有二:一是名人名言范疇很廣,數量太多,背誦會占用大量的時間,并非是一種高效的備考策略;二是考研英語大作文寫作話題靈活,考生能否恰到好處地使用名人名言結尾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筆者建議考生寫結尾句時慎用名人名言。
實戰演練
下面筆者以2008年考研英語大作文真題“你一條腿,我一條腿;你我一起,走南闖北”為例,結合上面講述的寫作方法來分析如何寫作文章的結論段。
從圖畫和文字說明可以看出,2008年考研英語大作文的主題是“互助精神”(mutual support)。這顯然是一個微觀類的話題,考生在提出具體建議時,可以從微觀層面的角度來提,如媒體加強宣傳、公眾落實行動等。對于結尾句,考生可以從“人們的態度在這一事件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一角度來寫。在確定好相應的寫作角度后,考生便可以利用上述列舉的參考句型(例句)或自己設計的句型來進行結論段的寫作。下面提供一個結尾的范例來供考生參考。
篇2
關鍵詞:關聯理論 隱喻 隱喻理解 非字面語言
一、引言
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普遍不強,尤其是在理解隱喻等非字面語言形式上表現得力不從心。sperber 和wilson提出的關聯理論是有關交際的理論,闡釋了話語理解過程,但未涉及隱喻的理解。本文用關聯理論來闡釋隱喻理解,期望能對理解非字面表達帶來一定的啟發。
從認知功能看,明喻、借喻與隱喻都是認知方式,因而本文把它們都作為隱喻表達進行分析。
二、隱喻的理解
以下從三個層次具體闡述如何借助關聯理論來理解隱喻。
1、詞匯型隱喻
此類隱喻的喻體由詞或詞組充當,根據喻體有無修飾詞分為兩類。修飾詞可縮小喻體的語域,減少聽者為尋找語境假設與話語的最佳關聯而付出的努力。
beauty is summer fruit, and for the most part it makes a dissolute youth, and an age a little out of countenance……
喻體fruit為讀者提供了認知環境。修飾詞summer加強了fruit的含義,把認知語境縮小為 fruit is not easy to store in summer; fruit in summer is fresh. 并作為進一步推理的語境假設。明示中的youth和age暗含時間的流逝,與語境假設fruit is not easy to store.具有最佳關聯,進而推理出beauty does not last long.
喻體無修飾詞的詞匯型隱喻也可借助這一模式來理解。
he’d been a pig about money.
聽者會在認知語境中構建假設:the pig is lazy; the pig is greedy……句中的money使讀者獲得語境信息it is about his attitude to money.,結合之前的語境假設作為推理前提,進而得出語境暗含he is greedy for money.
2、句子型隱喻
此類隱喻是指整個句子為隱喻表達。
i bet john will spend all his money in a few days, because the money burns a hole in his pocket.
前句的信息使讀者獲得語境假設: john does not live a frugal life. 若把隱喻表達直譯為“錢在他口袋里燒了一個洞”會讓人費解。聽者需在之前的語境假設上進行推理,可獲得john’s pocket can not hold money. 進而推出暗含意義john could not save money.
此類隱喻中,習語、諺語出現的頻率較高,常被用來描述相關情形。由于其意義是約定俗成的,我們很少會注意到這些隱喻用法。其意義的規約性也增加了理解的難度。
john hasn’t got a mind of his own on any matter of importance; he just goes with the tide. 在句中新信息相關性的作用下,可得出語境假設:
a. john does not decide important matters by himself.
b. the tide has more power to force people to follow.
讀者會在新信息go with與語境假設的關聯中獲得信息意圖john just follows other people. 取得語境效果john is easily influenced by others.
3、超句子型隱喻
說者會用整個句群作為一個隱喻來傳達交際意圖,此類句群即為超句子型隱喻。例如:
考試時,ann因不適影響了
正常發揮,而paul 卻嘲笑她。jessie 給paul 講了一個故事:
some dogs found the skin of a lion and began to tear it to pieces with their teeth. a fox, seeing them, said “if this lion were alive, you would soon find out that the claws were stronger than your teeth.”
jessie用故事包含的道理來映射paul 的行為。從故事提供的認知語境中, 可獲得下面的語境假設及暗含前提:
a. ann didn’t get a good mark because she was ill.
b. it is easy to knock down any being that is not in good condition.
語境假設和暗含前提經過推理,最后得出暗含結論。
it is not acceptable to laugh at ann.
在清楚jessie的意圖后,paul會意識到自己行為不妥。如果jessie直接示意,會使paul感到尷尬。相反,此隱喻表達能在避免paul尷尬的前提下起到勸誡效果。
三、結語
隱喻的理解是一種抽象的思維活動,是復雜多變的。本文用關聯理論的明示-推理交際模式來解析這一過程,希望會對理解非字面語言形式有所幫助。同時,期望能把這種語言理解的方式運用到日常交際中。隱喻的理解也表明,學好一門語言必須要了解滲透在語言中的文化,語言是深深植根于文化之中的,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利于語言的習得。
【參考文獻】
[1] 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 sperber, d, and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包惠南. 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1.
[4] 馮慶華. 實用翻譯教程:英漢互譯(增訂本)[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5] 何自然. 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
篇3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模因論;對策
引言:隨著高校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牽連甚廣。針對如何能夠開展有效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完成有效的教學目標,諸多語言學家紛紛獻計獻策,運用各種理論推動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其實對于我們而言,學習英語和掌握英語交際技巧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語言模因的模仿、復制、傳播的一個全過程。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模仿也應當成為了其初始階段的第一重要性質。由此可見,模因論的發展為大學英語的學習又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教師可以在英語教學中借助模因復制和傳播的有效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英語語言的模仿和套用進而提高其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一、模因論簡介
模因(Memes)一詞是由理查?道金斯于1976年在其《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所發明創造的,而我國著名語言學者何自然和何雪林于2003 年在其論文《模因論與社會語用》中將Memes翻譯為“模因”。此后“模因”一詞便成為語用學的一大研究焦點。模因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在語用學領域中的模因是一個文化基因單位,語言是其載體之一。它是指文化領域內人與人之間相互模仿、思想或觀點的傳承。語言學者普遍認為:“語言本身就是模因,所以模因主要寓于語言文化之中,通過這一語言的字、詞語、句型、段落乃至篇章表現出來?!蹦敲?,模仿是模因最基本的特性,它靠模仿, 復制,傳播而生存下來。所以從模因理論的角度看,語言模因揭示話語的流傳和語言傳播與發展的基本規律。而自然語言模因的形成往往來自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教育與知識的傳授使語言模因得以復制和傳播;第二,語言本身不斷運用促成了模因的復制與傳播;第三,通過不斷交際與交流二形成語言的模因。從模因論的角度來看,語言模因復制和傳播的方式有兩種形式:基因型的“內容相同形式各異”與表現型的“形式相同內容各異”?!皟热菹嗤问礁鳟悺保櫭剂x,是指相同的內容的信息在不同的語境中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傳播。而表現型的“形式相同內容各異”是指一些以同一形式按需要復制成不同內容的模因。
模因論有利于語言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它揭示了語言發展的規律。從這一點高校將模因論的理念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借助于學生的聯想和遷移既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英語時進行創造性思維,使他們做到知識的“舉一反三”,靈活根據語境在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真正做到英語知識的靈活使用。
二、模因論來看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一)師資隊伍建設不夠完善。在我們國家里,英語的學習教育已經遍布于角角落落,各個地方對英語教育的資源投入具有很大的差異性,而且各個大學的招生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面對英語教育革新及學生英語素質大幅度提高的重壓,各個學校的教師能力面臨著重大考驗與關注。英語的教學具有多學科綜合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綜合應用語言學、教育心理學、人類學以及社會學等各個學科的知識。這樣以來就對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那些知識覆蓋面不夠寬廣,語言教學能力不夠強,教學模式不夠創新,不能夠進行有效的學習進修等教師將面臨著發展的瓶頸。同時這些教師的存在也嚴重制約著英語教育教學的改革發展。為了更好更有效的深入開展外語教育改革這些問題繼續解決。
從模因論角度出發,在英語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首先需要自己形成正確的語言模因,然后將自己的語言模因通過各種教學方式教授給學習者。由此可以看出英語的教育教學過程對老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老師自身需要具備很強的語言學習功底以及足夠的語言儲備量,只有這樣才可以滿足教學過程中所需的語言輸出質量,成為學習者努力模仿的優秀模版。如果英語的教授者傳達了錯誤英語發音、語調以及常用表達方式,一旦讓學習者掌握這種錯誤的語言模式,若想改正學習者所形成的錯誤模式,這種難度將比重新學習還要大,而且會嚴重影響學習者的學習進程。因此,教授者必須要正確自己的發音,剔除地方口音成分,保證英語使用的正確度,從而為學習者樹立良好的學習模版。老師應該是英語學習的成功者,在其英語的教授工作中需要進行重復性的基礎教學任務,需要保證自身基礎語言使用技能的適應性與準確性。這就需要教師不但在工作中使用英文資料,還要在生活中有意識的觀看閱讀英語節目及書籍資料,從而加強鞏固自身的英語語感、擴展自身的知識深度與寬度。
在學習一門語言的過程中模仿是最有效的入門方式,英語的學習也不列外。從模因論看來,模仿并不是呆板的全部效仿,而是需要在模仿過程中進行理解領悟最后實現創新以達到學習英語的目的。據此我們可以看出模仿與創新的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模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是模仿的升華。創新絕不是隨心所欲亂造一起,而是需要根據模仿所形成的正確的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實際的語境需求,啟動記憶中的各種模因信息,進行正確的改進創新。
在我國教師需要具備基本的教育教授能力及敬業愛崗精神。但是教學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短期就可以形成的。教學能力的形成不但需要長期的教學經驗累積,還需要學習模仿先進的教學觀念,深化對語言教學本質的理解,逐步的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方式。英語的教授者在具體的講授過程會遇到許多問題,這也正好為教授者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提供了有利條件,教授者可以根據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有目的的學習教育心理學、語言教育學等理論成果,學習成功的課堂案列,利用學生的特點、學習反思教學案列進行教學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最終形成一套獨特的教學知識體系。
(二)教材設置不夠合理。英語不是我國的母語,并不像漢語那樣具備自然的語言環境,那么英語的學習者就需要使用專門的學習工具,教程就成為了最基本的學習工具。教材的形式多種多樣,紙質教材是傳統的學習教材,隨著電子設備的日益普及,各種電子影音教材因形象生動、更容易實現語境、更易模仿而迅速發展。此外各類教學輔助實物、計算機軟件等也屬于教材范疇。幾乎所有的學習者要系統的學習語言模因需要從教材中實現。著名的語言學家Dawkins認為一個成功的語言模因需要擁有長久性、多產性、保真度三大特點。這三大特征有利于教授者對各種各樣的教學材料進行準確合適的選擇。具有很高保真度的語言教材,能夠給出母語系使用者的最常用的有用的語言表達詞匯,更加入了傳統的風土人情與文化背景,為語言學習者再現了原汁原味真實語境及語言模因。教學材料選擇的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語言模因的傳播速率。選擇教學材料要與學習者現有的水平相當或略高。教師在選擇教學材料時要綜合考慮學習者當前的水平及學習的目的,要爭取符合學習者的興趣、專業及性格年齡。教師在教授過程中要借助各種教學工具及輔助材料,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展示語言模因,充分調動學習者的認知功能,激發學習者的學習潛能。
(三)營造英語學習氛圍的方式過于單一。學習者進行語言的再現表達是語言模因成功傳播的重要標志。學習者可以通過聽、說、讀、譯來強化自己的語言學習使用能力,從而達到使用英語進行信息交流的目的。語言教授者需要安排一些諸如主題演講、話題討論、情景再現、美文朗誦、最佳試譯、話劇表演等體驗活動,創建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讓學習者在演練的交流活動中實現語言模因的學習交流。
結論:基于模因論的相關理念,我們獲知模因的再現和發展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及發展來實現的。模因論的誕生使得英語的教育工作者對高校英語的教育教學有了新的想法。模因論引起了教育教學方法的革新。通過將模因論英語與語言學習中可以發展語言模因論并提高非母語語言的學習水平,總結語言的發展規律,從而在人文交流中更好更準確的利用語言。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英語語法教學自然習得靜態規定學習風格語篇水平
一、英語語法是自然習得的,不需要教
確實有些學習者無需知道就會習得英語語法。例如,許多美國移民依靠自己熟練地掌握了英語,尤其是青年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學習者都能達到這一點。在同樣的移民群體中,有些學習者英語熟練程度很高,但離準確性相差甚遠。所以問題是,是否有可能借助語法知識來幫助那些靠自己不能達到英語準確性的人。
另外,學習英語語法確實需要大量的時間,甚至對那些功底很深的人也是如此。CarolChomsky(1969)研究表明:即使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也正處于不斷獲得一定語法知識的過程中,遠沒有掌握足夠的語法。這樣,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是否可以通過語法教學加速學生對語法的自然學習過程。關于這個問題有很多研究發現(參見Larsen-Freeman&Long,1991)。Pienenmann(1984)研究證明:經過語法指導的學習者在短短兩周后就可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習,否則一般需要幾個月。實驗對象的數目越少,比起自學來,語法教學的功效越明顯。對語法教學是否能幫助學習者習得他們自學所不能獲得的語法這一點,有些研究資料表明:語法結構性的知道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準確性極具價值,而不注重語法結構性學習的分散性學習方式是達不到這樣的效果的(參見Larsen-Freeman,1995)。
二、語法是一套毫無意義的語言結構形式的集合
這種誤解源于很多人把語法同動詞詞形變化表以及語言學的一些結構規則聯系在一起。然而語法不是多元的,也不是毫無意義的。它是語形、語意和語用的聯合體。這三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的變化會引起另一方面的變化。然而他們又各自為語法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讓我們來看一下英語中的被動語態。它至少是be動詞加過去分詞的形式。有時它有一個介詞by,位于謂語中行為發出者之前。
如:ThebankwasrobbedbythesamegangthathijackedtheArmoredcar.只有及物動詞才有被動語態,也是對語言形式的要求。被動語態具有語法意義,它是一種強調性結構。與主動語態相比,它賦予動作承受者一個不同的地位。
要正確、恰當、有意義的使用被動語態。英語學習者必須掌握語形、語意和語用三個方面。這對任何語法結構都是適用的。
三、語法是硬行的死規定,毫無理由
語法確實有一些共時性的規則。但人們所認為的死規定并非都是如此。如果一個人的視角足夠寬廣,他會發現有些東西是理所當然的。讓我們來考慮以下兩個句子:(1)Thereisthebookmissing.(2)Thereisabookmissing.
語法書會告訴你(1)是不符合語法的。因為存現句中“there”后總是跟一個非限定性名詞短語。為什么?原因不是死規定?!皌here”被用來引出新信息,而一般新信息是位于句未的。句中包含新信息的名詞短語,其明顯的標志就是不定冠詞“a”或“an”。
四、語法是枯燥乏味的
此誤解源于這樣一種印象:英語語法教學就是反復操練和死記硬背。語法教學不是讓學生不動腦筋的去操練一些固定的模式,也不是去死記硬背一些規則。
那樣的做法當然是乏味的,也不會教好語法。但也不是說語法操練一無是處,而是要以一種有目的、有意義的方式去進行。舉個例子:要訓練英語過去時的yes/no句子,老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同時對自己的穿戴作五個改動。他可以脫下一只鞋子,摘下手表,帶上眼鏡,穿上羊毛衫,摘下戒指。學生被要求來提出關于這些變化的問題。例如:學生可以問,“Didyoutakeoffashoe?”或“Didyouputonasweater?”這種活動充滿了樂趣。更重要的是,學生以思考的方式參與其中,而不是機械的問答。以一種讓學生融入其中的方式來教語法需要創造力。但無論如何語法教學不需要也不應該是乏味的。五、學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學習風格,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學會語法
研究表明一些人具有一種更具分析性的學習風格。據Hatch(1974)研究,一些學習者把英語學習任務作為分析尋找規則的過程。這些人語言準確性強,但不擅長使用英語。另一種學習者,Hatch稱之為“數據收集者”,語言很流利但不準確。這樣的現象并不能說明是否所有的學習者都能學會語法。盡管學生的學習風格有所不同,但至今還沒有研究表明有的學生沒有能力學好語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學生能夠學好語法,這可以從他們對母語的掌握得到證明。語法不是怪物,它是語言的一部分學生會不同程度的學好語法。
六、語法是一條一條學會的
這種觀點可以證明是錯誤的。教師可能在一堂課中只教一個語法項目,學生也可能一節課只重點突破一個語法項目。但學生并不是完全掌握一個語法項目后才進入另一個語法項目。新舊語法項目之間是相互聯系影響的。比如說,經過對一般現在時的學習,學生似乎覺得已經掌握了它。但當他們又接觸到進行時時,他們就會感到困惑了,對一般現在時的掌握和應用也會有所下降。這種后退要持續到學生對內化的語法知識進行重組,認識到這兩種時態不同的用法。我們應知道,語法的學習曲線并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有高峰有低谷,有后退有重組的。
七、語法是在句子或小于句子的水平上學習的
語法確實是在句子水平上起作用的。它也規定句子結構和詞的順序。在小于句子水平上語法也起作用,如主謂一致。然而語法規則也作用于語篇水平上。例如,在一般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之間進行選擇并不能只取決于本句,而是上下文。相類似的,當一個名詞短語在上文中出現而后再提起是要用定冠詞,這也是建立在語篇基礎上的。只在句子或小于句子的水平上來教語法或學語法是錯誤的。很多明顯的語法約束當從語篇角度來觀察時就不存在了。
八、語法提供了所有語言結構的永恒的規則
對語法的探索將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因為語言是在發展變化的。語言學家對語言的描述也不會是一勞永逸的。他們必須來揭示語言的內在變化。例如,大多數語法書都闡明進行時不能用于靜態動詞,因此下句是不符合語法的:Iamwantinganewcar.而對一些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這是可以的。如果它和完成時相結合,即使一些認為這不符合語法的人也傾向于接受這一點。
我的觀點是,語言在變,語法規則也應無條件的服從于這種變化。語法本身和對語法的學習都不是靜止的。
九、結束語
英語教學目標包括教會學生正確的、恰當的、有意義的使用語法。這樣英語語法教學是必須實施的。英語語法應被看作是由語形、語意、語用組成的合理的動態系統,而不是靜態的硬行規定。
參考文獻:
[1]Chomsky,C.Linguisticsandphilos-ophy.InS.Hook(Ed),Languageandphil-osophy[M].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1969.
[2]Hatch,E.Secondlanguagelearning-universals?[C].WorkingPapersonBilingu-alisn,1974.
篇5
[關鍵詞]英語教學;理解;心智活動;德行
理解理論是一種新的教育理論。它既是一種思想,又是一種方法。理解理論認為,整個教育活動的本質就是“理解”?!袄斫狻奔劝▽W生個體對知識的“意義構造”,也包括師生達到這一目的的理解性活動;主要是指理解性教學手段與方法。教學各要素都必須圍繞并服從“理解”這個根本的理念,教學的所有途徑、方式和內容必須遵循“理解”的教育規律——這是“理解”理論的真諦所在。
英語教學中,理解的涵義是什么?如何幫助學生“理解”?是否可能使學生“理解”?這是本文要論述的問題。
一、英語教學“理解”的根基是對人的本質的理解
理解理論的邏輯起點是從關注人性開始的。理解理論是基于對人的本質的理解。熊川武(2001)認為:“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我們的教育失卻了一些最不該失卻的東西:愛心、關懷、理解。教育要做的,就是要用這些情感內容填平師生間形成的情感溝塹?!盵1]許多學生之所以后進,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誤解、教師誤解和家庭誤解所致。我們必須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一種天賦的潛質和能量,教育的責任在于開發這種潛質和能量,使人具有生存的智慧和生命的意義。理解理論認為,理解是一種教育資源,過去的教育之所以效益流失,甚至造成教育失敗,就是沒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這種資源。
英語學習是學生的認知過程,更是學生生命活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自身發展的主體。因為學習是個人的一種“意義構造”。人的語言發展能力、語言創造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的體現。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是個體將外在語言信息主動內化并與個體大腦中認知結構的自主建構過程。英語語言是一個文化的載體,蘊涵著英語國家的人文歷史、社會習俗和科技等信息。這些信息在與個體認知結構的互動中推動著個體認知結構的發展。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各種英語學習活動和交流中去,同化與順應英語語言信息,汲取英美社會文化信息的精華,改造自身認知結構,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一定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的習慣,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英語語言綜合能力,促進自身認知結構的發展。而這一過程是在“理解”的過程中實現,同時生發了“理解”的內涵與能力的。
理解理論把學生視為一個有需要、有情感、有個性的存在物,把英語語言的學習任務內化成學生的個體需要,使得語言學習有一個堅實的心理學基礎,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許多學生學不好英語,其本身存在的問題和偏差,一般都是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習得性自棄”。就是說,學生有能力學習,但不樂于學習。而我們英語教師往往就語言現象說語言現象,不能透過語言現象看到學生生命過程的本質,不能把學生作為一個主體存在進行理解,由此導致英語教學效率低下。作為外在之行,理解理論在英語教學中有如下特征:一是對學生的語言行為保持大度與寬容,或必要的一致性。二是對學生的語言認知心理能將心比心,體貼關懷。在這樣的思想前提下進行英語教學,顯然是抓住丁問題的根本?!拔覀兯龅囊磺?,是要重新激發起學生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樹立起自尊、自信、自強的心理品質”[1],這在英語教學中至關重要。
二、英語教學“理解”關于教學活動結構的理解
理解理論關于教學活動結構的理解,其核心仍然是個體心智活動的理解。
心智活動的理解,從本質上講,是對個體認知結構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解。理解理論認為,“學習”和“知識”是不同的;學習是個人的。是人的屬性;知識是公共的,大家共享的。決定任何一種教育經驗之意義的,是人的思維、情感和行為,但主要是人的理性認識能力。因此,“理解”實際上就是“兒童對事物特性在理性理解力上的變化”。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即個體必須把他們的新知識同業已掌握的有關命題聯系起來學習,它同只憑機械背誦或灌輸的“機械學習”是針鋒相對的。“意義學習”理論表明,一個人形成自己的“意義構造”,是以概念和命題的系統學習為基礎的。因此,“理解”理論關于心智活動的理解仍然把由概念組成的命題作為教學的根本內容。諾瓦克在1989年提出了有關“學習”的三個基本命題:“①意義學習涉及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吸收新的概念和命題,并修改這種結構。②在認知結構中,知識的組織是有等級的,大部分新的學習,就是在已有的知識等級中對概念和命題進行歸類。③通過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不能同化已有的知識結構,也不會使已有的命題結構得到修整。”[2]因此,學習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發展和完善,正是在這一機制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提高。與此同時,學習意愿和興趣也被極大地激發起來。目前,英語語言學對理想語言結構的研究,即對認知結構所涉及的變量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揭示:各種元認知成分、基本認知成分、表征等及其相互關系,還包括研究結構成分的完整性、穩固性,它們之間的聯系方式、聯結速度等,是影響一個語言結構的質量因素[3]。這些因素分別影響語盲能力的各個方面。
語言學習,必須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聯系起來,使其形成網絡。教學的關鍵在于為學生提供“可理解的輸入”(txanpmhensibleinput)。而“恰當的輸入”必須滿足以下六個條件:①難度適宜與可理解性??梢员M量使用簡短的句子或借助于實物和圖片,但關鍵還在于輸入的內容必須“略超出”(alittlebeyond)學生的現有語言水平??死攴Q之為“i+1原則(“i”學生的現有語盲水平,“i+1”下一個層面的水平)。②相互關聯與趣味性。使學生感到所聽的或讀的材料是如此的有趣,以致于忘記了是在學習外語。過于強調句型和結構的機械訓練會使學生厭惡外語。比如,Whattimedoesbegetup?Whattimedotheygetup?這些無意義的句型訓練充斥了傳統的教學。③輸入不是按照語法順序。以語法為基準的教學大綱會降低“可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input)的質量,破壞交際的目的。④輸入必須提供足夠的信息量又不能過于困難,使教學保持“i+1”的水平??雌饋磉@很難做到。因為信息量加大容易導致難度提高。但克拉申認為,只要輸入是有意義的,“i+1”會自動產生。⑤良好心境與低焦慮。不必勉強學生表達,直到他們感到已經有了足夠的準備:如果學生說外語,教師則不必當堂糾正學生的語法錯誤(家庭作業中可以糾正錯誤)。⑥為獲得更多的輸入,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工具”。讓學生學會使用引起談話的技巧(相互問候)和保持繼續談話的技巧,如有禮貌的總結、歸納對方的觀點;使用What?Idon''''tun-derstand;Whatdoesitmean?等方式或用重復對方談話中的某個關鍵詞來表示疑惑等等[4]。
教學中要為學習者尋找聯系。這些聯系表現為語義邏輯、語言形態、語音、語篇、語境、語法、語用、語言對比、情感體驗、應用情景、應用范例等。缺少聯系的教學是低效率的教學,會導致結構成分孤立存在。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在教學時數多、學習者時間充足、具有良好的毅力和強烈學習動機的情況下,可進行高難度和大跨度的教學。如在半年左右的時間內(每天3學時),將英語水平低者(包括部分傳統意義上的學習困難生)培養到較高語言水平。如聽說讀寫全息教學,注重實際應用,將動型訓練有機融入整個教學階段。以精讀課為例,通常采用循環性的“聽一分析1一背誦一分析2--應用”課堂教學程序[3],目標是使學習者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大腦中相對全息的、高質量的語言結構。
三、英語教學“理解”對師生關系本質的理解
對師生關系本質理解的核心內容是關于學生德行活動的理解。理解理論尊重“教學具有德育性”的傳統教育理念。在英語教學中,人們一直不關注這一理念,以為它與英語語言發展無關,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理解理論提醒人們要時刻尊重對方,增進理解,這是調節師生學習情趣、增強學習效率的基本教學原則。在英語語盲教學中,沒有情感的喚醒或激發,沒有人格的關懷與心靈的關照,孤立地學習和記憶英語語法規則,忽略感情基礎及在此基礎上的實際應用和操練,最終肯定會缺乏對語言的感知和理解,對新語言詞匯意義的把握缺乏激情與心理動力。
語言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與情感相結合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在考察學習者內部語言結構的同時,還必須研究其情感成分,即學習者學習時產生的情感體驗與心境狀態。理解理論認為,任何內部語言結構的發展都包括個體情感的基礎作用或變量,兩者缺一不可。在過去的英語教學中,我們很多教師缺乏這種理解,結果造成許多學生自暴自棄。理解理論認為,英語教學中必須具有全面的認知與情感成分,包括豐富的表象。在語言教學的基礎階段更需注意這一點?,F有教學中的某些做法,如過于注重語法習題和閱讀訓練(培養視覺刺激與語義聯系)而忽視情感因素,其結果只能使學習者形成殘缺的語言結構。殘缺的語言結構缺乏聽覺表象、動覺體驗等,不利于語言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習者學習難度大,記憶效率低,遺忘率大,體驗不到語言學習的意義和樂趣,后續學習難以進行,語言能力難以達到高水平。總之,過去的英語教學過于關照英語語言的科學教育而忽視了英語語言的人文基礎。
英語學習的規律就是理解。理解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關愛,可喚醒學生的成就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只強調語言知識的正確性,而是更進一步注意到了不同文化環境中語言使用的“得體性”。在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注重將情感與人文信息貫穿于大量的含有文化因素的語言材料、圖像和音像資料中,使英語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理解理論主張,課堂教學從理解學生出發,把理解教育精神化為具體的教育行動。李陽總結出英語學習的“十大王牌理論”,其中重要的一條即尋找成就感,建立財富本。把地道的實用句子總結出來,這叫“尋找成就感”;把剛得到的成就感、把已經會說的地道句子統統收集起來,并把它們記錄在專門的財富本上[5]。
理解理論關于師生關系的最好表述,可用熊先生倡導的一條校訓進行概括,即“理解學生,教在心靈;理解老師,勤學奮進;理解自己,塑造人生”。這可以說是一套富有實踐性的處理師生關系的觀念系統,它有利于形成理解氣氛,發展師生理解意識,使理解思想滲透到教育的各個環節。其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教師關注的核心是學生而不是知識。作為教師要善解人意,讀懂學生,激勵學生的情感因素。二是學生要理解教師而不僅僅是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學生不僅要知曉教師教學的意圖,還要從情感上體驗教師的良苦用心。正所謂“老師教我不容易,莫將教誨付東流”。三是師生雙方要理解自己?!袄斫馍贌溃`解生禍殃”。應鼓勵師生身心和諧,不斷刻畫自己的理想未來和美好人生??梢姡斫饫碚摬粌H刻畫了一個個性化、實用性的教育理念,而且預示了一個幸福、安康、祥和的人類理想。
四、英語教學“理解”對教學方法的理解
理解理論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實踐操作系統,提供了這樣一個條件性思路:
理解性資源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把校園,特別是教室裝點成一個學習英語的殿堂,無疑會對學生學習英語產生耳濡目染的文化熏陶作用。建設“校(英)語”與“班(英)語”。如學生每日在班上講日常用語,在籃球場上講運動比賽用語。又如,學生剛進入教室的門就可以看到“SHUTTHEIXX)RAFIERYOU”或“REMEMBERTOL0CKTHEDOORWHENYOULEAVETHEROOM”等句子和印象深刻的配畫。將各種英語日常用語和常用詞匯與學生生活、學習與社會環境結合,才是教育的本質所在。
建構性文化情景。全球已經或正在實現共享信息,如果仍然把老師和英語課本作為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則是一種教育誤導或教育理念的偏差。作為課堂知識的輔助和擴展,教師要利用Internet、音像資料、廣播、電影、電視、報紙、雜志及各種英語學習軟件,使學生進行自覺、主動的學習。學生也只有具備了這種學習的能力,才能更為開放、快速地發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終身受益。
第一,創造外語文化教室。在教室懸掛各種外國明信片、信封、卡通畫、地圖、外語報紙剪輯,也可以展示各種實物,如電影票及其節目、公共汽車和火車票、列車和飛機時刻表、酒店的菜譜等等,以此制造一種可見的和可感知的外語文化空間。
第二,用“文化旁白”(cultureasides)或“文化包”(culturecapsules)等方式提供文化信息。比如,在課文涉及“圣誕節”時可以順便介紹和討論有關圣誕節的由來和慶祝內容(文化旁白);也可以將主題擴大,比較系統地介紹外語節日(文化叢)。
第三,文化研究。讓學生以研究的方式批判性地思考和觀察外語國家的文化,通過閱讀和討論,比較系統地探究某個外語文化專題,
第四,閱讀文學。閱讀文學原本是古典的語法翻譯法的基本內容,文化教學重新重視閱讀文學,實際上是恢復傳統教學中有價值的教學策略。由于文學是對生活的觀察和描寫,所以通過文學閱讀,可以為學生理解外語文化提供一條捷徑[6]。
主動性學習習慣。英語學習策略的實質或精髓在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力和想象力,建構文化情景,注意培養其成就感。現行的英語教材涉及到英美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文化介紹的深度和廣度是有限的,而這種英美文化的深度和廣度,對學習者知識面的拓寬和文化習得又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對課本中或課本外出現的某些語言文化內容,教師應指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有關資料的搜集和整理。
習慣養成對于英語學習至關重要。如每日60分鐘晨讀,每日堅持視聽訓練,每日模仿地道英語讀音等訓練,在潛移默化中能使學生提高聽與說的水平,感受英美文化的韻味。我國傳統的英語教育模式使學生養成了過分依賴他人的學習習慣。特別是中學生,對教師“教”的依賴性更強。這種依賴性反映在學習態度上就成了一種惰性。更有甚者,形成了一種被動接受的思維狀態,沒人逼迫就不愿學習。我們在教育指導思想、課程設置、教學方法上,應特別注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好的學習習慣促進了英語成績的提高,同時也帶動了文化習得的形成。
[參考文獻]
[11熊川武.理解教育是素質教育深化的結晶[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2(1):4—6.
[2]唐松林.教師行為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32
[3]印世海.全息語言結構假設與全息英語教學法(J].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4):61—65.
[4]Krashe,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oondLanguageAcquisition[M].PergamonPress,1982:63-79.
篇6
圖式理論認為,任何語言信息(口頭的或書面的)本身并無意義,它僅指導聽者或讀者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知識結構恢復或構成意思。根據圖式理論,讀者接受文字信息進行閱讀理解的過程是一種主動的“猜測-證實”的過程。閱讀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的輸入,然后讀者在自己大腦存貯的信息中尋找能夠證實所輸入信息的圖式。當這些圖式被找到以后,讀者就產生了理解,否則就不能理解,或者不能完全理解??梢?,讀者除了必須具備相應的語言圖式和修辭圖式外,還需要與作者有共享的內容圖式。圖式的總和便是一個人的全部知識及經驗。圖式的豐富與否以及是否具備調動利用相應圖式的能力都會影響到閱讀理解的正確判斷。
二、圖式理論與高考閱讀理解題的關系
閱讀是一個心理過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對由視覺輸入的語言文字符號的信息進行解碼,獲取作者原意想表達的信息。在這一過程中,對語言輸入中的詞、短語、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層次的理解。在很多情況下,讀者還要面臨第二個層次的理解,即不僅了解字面意義,而且要了解作者的意圖、作者究竟要表達什么。很明顯,第二個層次的理解所涉及的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比第一個層次要復雜得多。在閱讀中,讀者在辨認、理解視覺信號輸入時,無疑需要調用自己知識網絡(即圖式)中三個方面的知識:1.語言知識,詞匯、句子結構、語法結構等;2.對世界的認識,有關閱讀內容的文化背景(科技人文社會風俗歷史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識;3.對篇章結構和文本形式的知識。這三種知識缺一不可,離開了其中的任何一項,閱讀無從談起。
閱讀是對外來視覺信號輸入并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用眼睛的移動、注視和回視獲取直觀信息,而對直觀信息的加工充滿了復雜的心理活動,如辨認、記憶、回憶、聯想、分析、綜合、推理、預測,甚至再創造等。人類對信息加工處理的方式反映在閱讀上按照部分和整體的關系可分類為:1.“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首先構建全文的語義圖象,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圖,用較高語言層面上的理解幫助較低語言層面的理解,如段落、句子、單詞等。2.“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單詞、句子結構,再理解段落、全文。3.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認識到信息傳遞的方向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在閱讀過程中,詞匯的、句法的、語義的知識及背景知識都在發揮作用,并制約著我們對閱讀材料的理解。這是相互作用模式的基本觀點。也就是讀者依據圖式來解釋、預測、組織、吸收閱讀材料的信息。讀者的閱讀過程也不是一個被動的吸收信息的過程,而是一個能動的、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個人腦中新舊信息相互作用與反應的過程。
對歷屆高考英語閱讀理解題進行研究,我們發現高考閱讀理解題型主要有以下特點:1.閱讀理解的內容選材多樣化,包括科普、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實際上,歷屆考題表明,高考閱讀理解題的選材主要體現在科普常識、幽默故事、史地知識、人物傳記、新聞報道、日常生活等方面,尤其是科普類文章、幽默故事以及日常生活之類的文章幾乎每年都有。而史地知識和人物傳記方面的文章也為數不少,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文章則相對較少。在文體方面,《考綱》要求文體要避免單一化,包括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等,而考題表明,高考閱讀理解短文的體裁主要為記敘文和說明文,但近年來對應用文也有所重視,議論文則少有出現。2.在能力要求方面,《考綱》要求得比較全面,其中講到要理解短文主旨大意及其細節、具體事實和抽象概念、字面意思和深層含義、句段篇及其推理、推斷生詞含義等。但可將這些方面概括起來,分為兩大類:既客觀理解題和主觀理解題。所謂客觀理解題指的主要是通過閱讀短文,即可從閱讀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即使需要推理,也比較簡單,這主要包括細節理解、具體事實理解、字面意思理解等。而主觀理解題則指的是不能直接從短文中找到答案,需要考生根據文章的字面意思去推斷作者的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或根據某個事實再加上一個中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基本常識,進行恰當的推理,從而得出合情合理的結論,或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推測生詞的含義;或根據短文所提供的材料歸納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等;這類題主要考察考生對閱讀材料的綜合理解力和深層閱讀能力。其中細節理解,推斷理解,文章標題,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推斷詞義是考查的重點。3.閱讀量方面:就閱讀量來說,包括各省市的自主命題,近幾年來也都在逐年增加。高考閱讀理解題的要求是比較高的,而且由“綱內詞”所派生出來的“綱外詞”不再給中文注釋,閱讀材料中出現的一些不影響閱讀的“純生詞”――地地道道的“綱外詞”也不注中文。所以讀速要求從表面上看似乎并不是很高,但并不包括同學們做題時思考問題,核對答案等方面的時間,所以考生所掌握的詞匯量在某種程度上是影響閱讀理解的瓶頸。
篇7
關鍵詞:連接詞;高中英語;寫作
一、連接詞在高中英語寫作中的誤用原因研究
高中學生英語作文中連接詞的使用情況:雖然連接詞使用的頻率較高,但是也存在著很多誤用、亂用情況,反映出高中學生雖然了解連接詞的含義和用法,卻不能在寫作過程中正確使用的問題。下文指出了一些癥結所在,以期能找出原因,并在教學中加以重視,最終能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作文水平。
(一)教師對寫作教學的誤解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時間的限制,英語教師傾向于向學生講解語言點、語法結構;并從未來擇業的角度考慮,常向學生強調英語口語的重要性,無形中淡化了寫作的教學。有些教師雖然認同寫作的重要性,可是他們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在高一、高二階段進行專項訓練,到了高三有很多練習寫作的時間,寫得多了,自然而然作文質量就會有所提升。他們沒有意識到寫作是用最有效、最貼切的語言去表達我們的所思所想的過程。這樣不僅與新課程標準理念相悖,也不利于學生對英語的全面掌握。
(二)連接詞匯運用的不足與教學策略有關
傳統英語教學中,中學生的英語詞匯大多是“教”來的,學生先接觸的是詞匯的音、形、義,然后教師用演繹的方法給學生列舉孤立的單句,缺乏有效的后續練習,沒有讓學生在語境中經常性地熟練這些詞匯的用法。因此,這些詞匯在學生沒有將其內化以前就在“遺忘曲線”中消失,留下的僅是經過死記硬背而掌握的基本詞義,這樣學到的消極詞匯根本就談不上熟練運用。這樣傳統的詞匯教學策略是漠視學生自我學習策略及其認知規律的。也就是說,學生對詞匯的理解與應用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
(三)連接詞的誤用與文化差異有關
雖然少數連接詞和漢語的意義及句法功能相似,學生容易接受并使用,但是學生也會受漢語相應連接詞的干擾,從而產生負遷移,即學習者的母語對目標語的負遷移。中國人習慣以間接和模糊的方式說話,聽者或讀者需要從上下文中獲取足夠的信息去理解這些信息。從文化的角度看,漢語是一種高情境語言,不需要太多的顯性連接詞語,即所謂的重“意合”,不重“形合”。漢語的語法關系主要不是靠形態來表現,而是采取提取意義支點的方法,依賴語義的配搭和語用的因素來反映詞語的組合關系,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是說,漢語中各意群成分是通過內在的聯系貫串在一起的,字里行間存在著隱性的邏輯關系,語法關系需要在上下文中才能得到完整的正確理解,讀者要自己去根據不同的語境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雖然沒有連接詞,但卻通過“排比”手法使一組語句(三項或三項以上)的相關內容進行并列,而不需連接詞的引導。相反,英語屬于低情境語言,讀者被假設為對話題的背景信息知道甚少,因此作者需要以清楚和富有邏輯性的方式給讀者提供大量的信息。
二、增強連接詞在高中英語寫作中的應用的建議與措施
(一)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現在的高考類型作文,對語篇有許多主觀或客觀的限制,是一種半開放式的作文,會提供文章所處的語境,還會列出粗略的提綱:就某個問題或現象,列出幾種看法或觀點,最后要求被試者發揮想象,提出2~3點自己的看法,字數要求150字左右。所有這些都為突出連接過渡詞的使用提供了可能性,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同時,因為是以中文出題,所有表述都是漢語,學生就很容易受母語思維的影響。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作英漢思維模式方面的對比分析,引起學生重視英語“形合”的特點。教師應盡量讓學習者排除母語思維習慣對英文寫作的干擾,尤其要避免學生直接把漢語思維模式移植進英文,寫出一些語言形式是英文而思維模式仍然是漢語的作文。英語寫作要達到熟練、流利、自然、得體,交際者就要排除文中母語思維定勢的干擾,即最大限度地排除“心譯”。
(二)培養學生使用連接詞的意識的教學策略
學生誤用連接詞主要體現在省略了必要的連接詞和不能恰當地使用連接詞,說明中國學習者的語篇布局能力和使用語篇銜接手段的能力不足,這也暴露出國內英語教學對語篇處理的不夠重視。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重視豐富、自然的目標語語料及有關知識的輸入,并引導學生根據語言的真實使用情況來使用連接詞,培養學生通過有效地使用銜接手段來提高寫作水平。
三、結論
英語寫作教學中突出連接詞的運用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篇章布局的重要手段,可以幫助他們理清思路,并根據不同的語境選用適當的連接詞。同時,連接手段與其他銜接手段綜合運用,與文章內容的發展相結合,以此增強寫作的邏輯性和系統性,規范并提高運用語言的實際能力??傊覀円膭顚W生恰當運用邏輯連接詞來增強作文的連貫性,以便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參考文獻:
篇8
第一階段:不懂階段
此階段主要是指剛接觸網絡營銷之初的時期,而這個階段也是最關鍵、也最危險的時期。因為這是建立意識與觀念的階段。未來能在網絡營銷這條路上能走多高、走多遠,會走多少彎路,能交多少學費,完全看這個階段的學習情況。所以建議處在這個階段的人,多去接觸一些真正行業內的高手達人,多接受不同的思想與觀點。
第二階段:概念階段
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對網絡營銷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很多概念已經了解,也有了宏觀的意識,知道了網絡營銷的好處和作用,也知道了很多方法。但是這個階段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怎么具體去做,不知道如何落地。聊城媒體宣傳專家認為要打破這個階段的瓶頸,特別是對于企業,最重要的是多和這個行業的人去聊,多到這個行業里走走,聽取一下行業內人士的意見。
第三階段:略懂階段
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和實踐,已經了解和熟悉了一些具體的方法,甚至一些運氣好的,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這個時候掌握的知識并不扎實,大部分只是懂一點,處于這個階段的人,大部分都走了很多彎路、花了很多怨枉錢,所以建議大家不管到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謙和的心態,多聽別人的意見,特別是行業內人士的意見。一個行業不可能僅僅看幾篇文章,小試幾次牛刀就能悟透的。
第四階段:實踐階段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實踐工作越來越多,通過實踐,掌握到了具體的方法和技巧,取得的成績也越來越多。但是其掌握的方法,還比較初級,用的也不夠好。這個階段最常犯的一個觀念性錯誤就是以為某個方法就是網絡營銷的全部。如果誰有這樣的認知誤區,建議先給自己系統普及一下理論知識。
第五階段:小成階段
經過這么長時間的實踐、學習和摸索,掌握的方法越來越多,做的也越來越好了。甚至在一些具體方法的應用上,已經是專家級的人物了。這個階段容易犯的錯誤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網絡推廣就是網絡營銷,其實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誤區二是以為自己掌握的方法就是全部,感覺已經可以笑傲江湖,然后抱著那幾種方法不放,停步不前。建議處在這個階段的朋友,多和其它高手達人交流,多和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交流。即使自己已經在某種方法或是領域上取得成功了,但是也多聽聽別人不同的成功經驗,即使他的方法和你的是完全相悖的。
第六階段:瓶頸階段
如果前五階段都順利的走過來,那證明其方法和意識掌握的都差不多了,甚至不少都在業內很有知名度了。而這個階段最容易遇到的困惑就是感覺自己什么都掌握了,但是整體水平卻就是上不去。感覺自己好像還差點什么,但是就是找不到到底差在哪兒。其實這個時候缺乏的是系統性和策略性。當實踐到一定階段時,就需要靜下心為去總結,然后把實踐過的東西上升到一個理論高度,然后再用理論去指導實踐。
篇9
學習外語一般是在本民族語言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起步的,這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本民族語言知識技能的影響。由于諸多因素制約,我國廣大農村包括我們所處的地區學校,至今依然是進入初中才正式開始英語教學。毋庸置疑,利用漢語不失為英語教學及檢查的一種手段。但是步入少年期的初中生已經形成了言語學習定勢,這種心理傾向性有時有助于學習英語,有時則會妨礙英語學習。因此如何利用漢語的正遷移并克服其干擾就成為初級階段英語教學的一個核心而現實的問題。下面就語言三要素的教與學展開探討。
一、語音教學
語音教學是初級階段的重要內容 。初中生剛接觸英語,自然按漢語習慣去聽,去發英語語音,而漢語中的因素與英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初學者一時難以分化。
誠然,弄清每一因素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是語音教學的光明大道,但若能借助英漢比較,造成視聽形象的優勢,轉移漢語經驗,排除漢語干擾,其收效將更佳。比如教學英語輔音/b/、/p/、/m/、/f/、/d/、/t/、/n/、/l/、/g/、/k/、/h/可以將其與漢語拼音的聲母b、p、m、f、d、t、n、l、g、k、h逐一比較,我們首先會發現每對之間存在送氣程度的清濁等差異,進一步分析即把漢語字母去掉其所蘊含的韻母成分之后,我們便不難悟出每對之間的發音相似性??傊挥性诮虒W中經過比較,促使分化,學生才能將自己的發音納入英語語音系統,從而正確地知覺和復現英語語音。當然,語音教學不能全靠專門的發音教學,要培養熟巧的發音習慣還有賴于日常的聽說朗讀練習,至于語調更當如此。在句型中教學英語,使專門的語音訓練與日常的聽說朗讀訓練有機結合,這是語音教學努力的方向。
二、詞匯教學
詞匯教學是初級階段的又一重要內容。詞匯教學的目的在于把詞匯變成有意義的視聽覺刺激,就是使之與一定的概念聯系起來。英語詞語與漢語詞所代表的意義范圍有時吻合,這類單詞學生借助對應關系可輕松掌握。例如"blackboard"="黑板";但兩種詞匯畢竟不是同一概念體系下的不同物質外殼,而是代表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體系,所以二者不一致的現象比比皆是。有的是漢語中的一個詞所代表的概念包含了英語中幾個詞的詞義,例如:"說"="say"+"speak"+"tell",這種形成系列的英語最令學生頭疼;有的則是英語中一個詞的含義囊括了漢語中幾個詞的含義,掌握這種英語單詞看似容易實則也夠棘手。因為兩者中的同義詞、反義詞、轉義及其褒貶用法等存在差異,我們用漢語的概念體系去接納英語語詞,勢必曲解英語詞義。初級教學階段適當地用漢語來詮釋理解英語詞義未嘗不可,關鍵在于能否逐步架構不同于漢語的概念體系。當然,過多地使用漢語容易使學生養成翻譯的習慣,妨礙用英語直接思維和交際這一技能的形成。但配合使用直觀手段,盡量利用構詞法知識,同義詞反義詞知識以及特定語境,在和漢語體系的系統比較中進行詞匯教學,恰恰有利于我國學齡中期的學生盡早回歸英語語言體系。幾乎完全跳出漢語語圈從根本上擺脫漢語對英語教學的干擾,對于初中才起步的英語教學而言,只能也必須是奮斗目標。
三、語法教學
語法教學也是初級階段不可欠缺的環節。語法作為語言結構的規律具有穩定性和概括性的特點,因而已經為初中生牢固掌握了的漢語語法知識技能在英語語法學習中必然同樣甚至更為顯著地起著雙重作用。與漢語相同的語法概念和結構形成,學生進行經驗轉移,教學自然相對輕松,不過也容易導致機械地用漢語語法硬套英語語法的教條主義錯誤,從而影響英語語法特點的掌握。至于與漢語迥然有異的語法概念及其結構形成顯然有著特別強大的干擾效應。
篇10
[論文摘要] 英語介詞在英語中是虛詞,是組成句子和文章的重要韌帶之一。介詞既可以用來引導名詞或名詞性詞語,又可以替代名詞和形容詞的形態變化,在句中充當各種狀語、定語和表語,表達出動詞或動詞短語的很多含義,使用起來非常靈活方便,因此有的學者把英語稱為“介詞的語言”。本文就英文中介詞應用常出現的幾種用法進行說明,為英語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介詞在英語中的重要地位,但介詞的種類繁多,用法復雜,一個介詞還往往有多種意義,本文將從介詞具有動詞的的特點,介詞的構成等幾個方面,剖析其用法,希望能為英語學習者熟練掌握其用法有益。
一、英語介詞的雙重作用
由于英語使用名詞—尤其是由動詞轉化過來的名詞—的機會較多,而名詞與名詞之間常常需要介詞連接,故英語中使用介詞的現象比比皆是。據美國著名語言學家Curme統計,英語介詞有280個之多,英語的介詞構成分為四類,包括簡單介詞(如in,at,to by,等)、合成介詞(如onto,outside,without等)、雙重介詞(如along by,in between等)以及成語介詞(如apart from,in front of,on behalf of等。其中使用最為頻繁的是簡單介詞 at,by,in,for,of,on,to,from和with。據有的學者統計,這9個介詞的使用率占所有介詞的92%。與英語相比,現代漢語中介詞的數量不多,只有約30個,且多數是從動詞轉變而來的。很多介詞具有動詞和介詞的雙重作用,而動詞的特點又更突出一些。因此,在英譯漢時碰到介詞短語的翻譯往往要將介詞翻譯成漢語里的動詞。
二、英語介詞在翻譯中的實際應用
(一)介詞在英文的靈活性
余光中曾說:介詞在英文里的用途遠比在中文里重要,簡直成了英文的劑。英文的不及物動詞加上介詞,往往變成了及物動詞,例如look after,take in 皆是。介詞片語(prepositional phrase)可當作形容詞或助詞使用,例如a friend in need,said in earnest,所以英文簡直離不了介詞。中文則不然,“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兩個片語不用一個介詞,換了英文,非用不可。”因此,在英譯漢時碰到介詞短語的翻譯往往要將介詞翻譯成漢語里的動詞。
(二)介詞在英文中實用性
1.英語中表示地點、方位或有動態延伸意義的介詞可以用來表示漢語中的動作、行為,說明在該地點的動作或狀態特征
我們的孩子在同一所學校上學。Our children are at the same school.
我非常了解他,因為我們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I know him quite well,for we are in the same office.我發現他在圖書館里看書。I found him at his books in the library.
He is serving life sentences for the murder. 他殺了人,被判死刑。
2.英文中起定語或狀語作用的介詞短語表達漢語中的動詞含義。從語義角度上說,我們可以把介詞后面的名詞看成是介詞的賓語,從而體現介詞的動態含義
I’ve never set great store by the ring on my finger,nor the necklace round my neck,nor the refrigerator and the color TV set in my home.
對于我手上戴的戒指,頸上掛的項鏈乃至于家里擺設的冰箱、彩電,我從來都不怎么重視。
Since we are through with the customs formalities,shall we go to the hotel?現在辦完了海關手續,我們去旅館吧
Through the forest,they found the small village. 穿過森林,他們找到了那個小村莊。
What are they after,fame or position?他們在追求什么,名譽還是地位?
3.英語動詞+表示目的、方向的詞短語常用來表達漢語連動式結構
他邀請我去他家吃午飯。He invited me to his house for lunch.
我們熱烈歡迎你們參加這次會議。We warmly welcome you to the meeting.
下了班老張騎上自行車直奔菜市場。Lao Zhang hurried to the market by bike after work.
4.be+具有比較含義的介詞結構,常用來充當漢語中的謂語結構或其他動詞結構,表達比較的含義
數學比班上其他同學學得好。I am above the rest of the class in mathematics.
這我理解不了。It is beyond me.
我智力比不上他。I am below him in intelligence.
和他爭論簡直有辱我們的身份。It’s beneath us to argue with this ugly dirty devil.
加拿大是中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僅次于美國。Canada is China’s second largest trading partner,next only to the US.
他無權簽合同.It is beyond his power to sign the contract.
5.be+介詞固定詞組可表示漢語動詞結構,充當謂語動詞
Dorothy’s clothes are always in good taste.多羅西的穿著總是很有品味。
注意惡狗傷人!Be on guard against dogs!
我們是黔驢技窮了。We are at the end of wit.
6.with(without)+ 賓語 + 賓語補足語,可進行狀態描寫
He remained silent with his head down all the time.他始終低著頭一言不發。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生活沒有目標就像航海沒有指南.
The master was walking up and down the room,with the iron ruler under his arm and a book,in his hand.老師胳膊下夾一個鐵戒尺,手里拿著書,在教室里踱來踱去。
三、靈活應用英語介詞對翻譯的重要意義
翻譯是一種跨越時空的語言活動,是把一種語言已經表達出來的東西用另一種語言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而且還是一門技能,系統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英語介詞的特點、構成,搭配用法對于提高學習者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翻譯技巧和寫作水平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總之,準確地理解英語介詞,更加熟練地使用英語介詞,能進一步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和翻譯能力。所以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應把英語語法課中的介詞作為教學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王愛民,劉寧.英語介詞“By”的用法研究(J).當代經理人(下旬刊),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