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與經濟學范文
時間:2023-03-23 19:24: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倫理學與經濟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進入20世紀之后,經濟學與倫理學學科內部分化越來越細,各自都出現了許多分支學科。在此背景下,幾乎同時于20世紀末期,經濟學家楊小凱與倫理學家王海明分別擔當起了經濟學與倫理學的學科整合任務,前者建立起新興古典經濟學體系,將原來相互分離的各個經濟學分支進行整合,后者通過《新倫理學》的新功利主義理論框架將原來相互分離的各個倫理學分支進行整合。他們對各自領域的整合,都體現了中國學者擅長綜合創新的能力,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本文具體選擇楊小凱的《經濟學》和王海明的《新倫理學》進行比較。楊小凱的《經濟學》和王海明的《新倫理學》這兩本書最大的成就是分別建立了經濟學與倫理學的全新理論框架,改變了經濟學與倫理學原來各分支學科相互分離的狀況,分別為經濟學和倫理學建立了一個統一的對話平臺。
二、文獻分析
楊小凱的《經濟學》將傳統的新古典微觀經濟學,貿易理論,產業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包括交易成本經濟學、產權經濟學、企業理論和委托理論等),宏觀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相互分離的經濟學分支整合進一個統一的以專業化分工演化為核心的分析框架之中?!督洕鷮W》從論述主流經濟學四層次分析框架出發,在比較新古典經濟學與新興古典經濟學分析框架的基礎上,以個人的專業化選擇和社會的分工組織結構選擇的統一框架來解釋各種經濟現象,而20世紀所形成的各經濟學分支都能在其統一框架中重新找到更為誘人的解釋。從《經濟學》出發,可以對任何經濟理論模型的優劣有清醒的認識和評價。王海明的《新倫理學》整合了傳統上相互分離的元倫理學、規范倫理學和美德倫理學,并將政治哲學的核心思想整合進道德哲學,建立起一個邏輯上自洽的統一的倫理學體系,使元倫理學、規范倫理學和美德倫理學之間的關系非常清楚地體現在統一框架之中,原來這三門各自為政的分支學科被置于合理的位置?!缎聜惱韺W》從價值推導公理出發,論述了道德終極標準,正義理論和人道主義思想,能夠為一個人從事社會問題的思考提供基礎的理論框架,并能從它出發對其它倫理學和政治哲學思想進行清晰的認識和評價?!督洕鷮W》和《新倫理學》在理論體系構建上,都是從一定的前提假設出發建立起一定的公理化體系,然后在這個體系上進行推演并得出整個理論體系。兩書作者都特別強調概念的清楚定義和邏輯推理的運用,既適合于對經濟學和倫理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訓練,也適合于對讀者進行明辯思維和邏輯推理的訓練,這在今天的中國特別具有實用價值。《經濟學》和《新倫理學》能夠提供一個對于一切經濟與社會問題進行認識和評價的基準坐標,從而對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和評價,并能避免很多無謂的爭論。
三、結語
篇2
(一)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的道德喪失問題在體育產業發展中,道德資本的核心是個體的道德素質。缺乏道德資本的運作,也必然會導致職業體育道德的喪失。在健康的體育市場中,體育法律法規等正式規則對人們體育行為的約束很小,大部分行為是通過道德、習俗等非正式規則來約束的。道德作為一種自律機制,可以輔助體育法律法規發揮作用,降低執行成本[5]。隨著我國體育的職業化和商業化,體育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機。在經濟利益誘使下,會有一部分運動員或教練員曲解“利益最大化”原則,見利忘義,忽視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導致體育產業發展背離其本質,不僅會置他人于高風險的位置,同時也會把自身置于危險的境地。目前,體育市場中出現了商業欺詐、假冒偽劣體育用品、拖欠運動員工資、罷賽、假球、黑哨等道德喪失的惡劣現象。道德資本作為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一種特殊經濟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人文價值。道德資本可以減少和遏制賽場暴力、貪污受賄、假球、黑哨、等現象發生,減少管理成本;可以激發體育主體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組織凝聚力,提高企業效率;可以合理配置和利用體育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6]。
(二)我國體育產業中引入道德資本的作用在體育產業發展中引入道德資本是體育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作為一種精神資本及知識資本,道德資本介入體育產業對其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其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資本要素。1.重構體育企業的經營理念,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在資本主義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市場經濟無道德、倫理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常態。正如恩格斯所說:“在資產階級的社會里,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為了金錢存在的,他們本身也是為了金錢活著的,好像全世界只有賺錢能讓他們快樂,他們完全忘記了世界上除了金錢還有其他的幸福?!痹诋敃r的社會,商人因此被人認為是自私、冰冷、毫無道德感的機器。然而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道德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倫理道德在經濟中的作用。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倫理道德在經濟中的這一作用也更加凸顯,因此,讓道德資本介入體育產業對體育產業的經營理念的重構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從根本上來說,體育產業是一種“為人”的產業,基于消費者需要進行生產,“以人為本”是其產業發展的核心價值觀。顯然,體育產業是一種具有道德感的行業,經濟最大化的做法與真正的企業精神是相悖的,并不符合社會的期望[7]。所以,道德資本的介入,能夠更好地重構和規范其經營理念,為其提供可持續發展的靈魂,使體育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2.使體育企業生產向人性化靠近,提高其市場占有率“產品人性化”是指生產出來的產品能最大化地滿足,人們的本質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離不開其“人氣指數”,而“人氣指數”則與企業“道德指數”和人性化產品分不開。在《倫理經濟學原理》中,德國著名經濟倫理學家科斯洛夫斯基曾指出“商品中的非物質性價值成分所占比重正在不斷增長”,所以,企業必須重視文化道德“軟實力”,對道德資本加以重視。商海如戰場,誰能稱霸成為領跑者,最主要的還是其產品及服務,相對體育產品而言,主要看其產品是否人性化、是否具有道德理念。體育企業的道德資本意識,可以促使其始終立足于人性化,打造出一流的人性化產品,如耐克、特步等,其企業理念都與道德資本有密切關聯。體育產業要受到消費者的認同,必須轉變文化價值觀念,向文化和道德營銷轉型,使消費者對品牌產生道德信任感。道德資本的介入能有效促進其轉型,使其更受消費者喜愛,從而促進其市場占有率的提高。3.減少體育企業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成本貫穿在任何管理和交易中,減少成本是經濟交易中所有企業追求的目標。管理學的流行觀點認為,保證對下屬的嚴密控制能盡可能地縮減管理跨度,進而減少管理成本。道德資本的介入能夠將有形資本激活,加快有形資本的運轉[8]。在管理上,道德資本通過對組織制度人性化的設計,能優化資源配置,激發成員的潛能,將員工這種有形資產盤活,提高員工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使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寧波智丹體育公司提出如下道德資本理念:誠信、認真、精益求精;安踏對道德理念的恪守存在于每一個員工的心中,企業員工在這種道德規則之下自然會履行各自職責,為其減少了不少管理成本。道德資本對交易費用的節省也有重要作用,交易費用的問題主要在于失信這種道德問題。不信任和猜忌會增加交易費用,“信任”這種道德資本若介入其中,必定能贏得人們的信任感,使交易成本有所降低。
二、在我國體育產業中培育道德資本的策略
中國體育產業的成就有目共睹,早在1998年,中國已經被世界評為世界體育用品生產大本營,2000年世界體育用品產量中僅我國就占據65%,近年來我國體育產業總值增長規模每年更是高達493億元以上,但道德資本在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介入卻并不容樂觀,歸結起來,一是因為道德環境惡劣,二是企業經營理念的扭曲。因此,培育體育產業道德資本要成為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完善體育法規,為培育良好的“道德環境”提供制度保障法律法規與倫理道德是約束體育產業的兩大規則,只是法律法規更具有直接約束力。對體育產業法規進行構建和完善除了可以規范體育市場外,還能提高道德資本的介入和運用,促進體育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我國體育產業立法工作1994年才開始,起步較晚,總體看來體育產業法規的數量十分有限,仍然需要完善。道德環境的好壞對人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說古已有之,可見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在完善體育法規之外,必須培育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體育企業作為道德主體必須積極地培育道德環境,從自身做起,絕不做違背道德之事,堅持美德、正義、勇敢與誠實,在道德的依托下轉變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提高道德權利意識,滿足消費者和公眾對體育企業的道德要求。體育法規的完善與培育良好“道德環境”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體育法規的完善能夠為“道德環境”提供制度保障,良好“道德環境”則能促使體育法規更好地實施,從根本上改變體育領域的道德資本介入狀況。
(二)體育企業必須明確自己的道德責任,做講道德、講良心的體育企業要改善道德資本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介入現狀,體育企業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道德責任。為此,體育企業應該不斷學習、創新,促進企業治理結構的不斷完善、企業文化的不斷發展,并將兩者緊密結合起來。對體育企業家們來說,更要明白自己的責任,時刻謹記自己心中流淌著“道德血液”。領導的帶頭作用能很好地激發企業其他管理者和員工的創新熱情,調動員工的能動性和積極性,給企業發展注入更大的精神動力。2007年對超過4000名企業家的調查數據顯示,90%以上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優秀的領導必須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更多消費者的調查也顯示,具有強烈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更受他們信任。所以,在道德資本和社會責任已經成為評價企業準繩的今天,體育企業必須明確自己的道德責任,做講道德、講良心的體育企業。
(三)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基礎上塑造優秀的現代體育企業文化道德資本除了與人們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經濟關系有關外,對社會關系中的道德關系更加關注。在社會關系中,人們要培育道德資本,就需要在人與人之間培育道德關系,這種道德關系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本身就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資本。作為企業創新和發展的靈魂,企業文化是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包括企業工作作風、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各種因素。在以人為本的時代大潮中,現代體育企業也必須以人為本。只有重視自身企業文化建設,加強道德資本培育,才能使現代體育企業在整個體育市場中脫穎而出。體育企業首先應該明確文化建設的目的,在兼顧企業經濟利益的同時關注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員工的人格、權利以及經濟利益,這樣才能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使企業的凝聚力得到增強。
篇3
隨著高校學分制模式的推進,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因學習目標缺失、學習動力不足、學習依賴性強而產生違紀、延遲畢業等學籍處理的情況不斷發生。學籍異動已經成為影響高校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被動的學籍管理已然無法滿足高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原有的管理模式將無法適應現代管理要求。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為高校學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驗。
二、學業預警制度的基本內容和實施方法
以黑龍江省某高校為例,從監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全過程為出發點,通過學校、家長、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協作,面向每一名學生構建多元一體的警示工作系統。下面我從預警的工作原則、類別和等級、程序及幫扶措施等方面介紹如何建立學業預警制度。學業預警制度是通過對學生每學期的出勤、違紀、成績等情況進行數據統計,對因學習目標缺失、動力不足、自主性差等原因導致的違紀、學業滯后、延遲畢業、受學籍處理乃至退學的學生及時進行警示,并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防范、補救、幫扶措施,將傳統的“事后處理型”管理改為“事前、事中預防型”管理,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一種信息溝通和危機干預制度。
(一)預警工作原則
學業預警本著“以人為本,全員育人”的工作原則,堅持將“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相結合,通過“以學生為本”的工作方式和思維,建立起師生之間的情感和默契;將“外部監控”與“內部機制”相結合,建立自律與他律、激勵與約束有機結合的長效機制;將“家庭教育”與“學校培養”相結合,實現學校、家庭聯動預警,形成學生、家庭、學校間積極互動、互補的良好局面;將“普遍性監控”與“個性化幫扶”相結合,構建由學校領導、教學部門、學生工作部門、任課教師、學生干部以及“學困生”家長組成的愛心幫扶體,以幫助高校中學習困難、心理困難、面臨學籍異動的學生走出困境;將“靜態檔案”與“動態跟蹤”相結合,為每個預警學生建立預警管理檔案,經常性跟蹤學生學習計劃執行情況,進行學習效果評價、反饋。
(二)預警類別、等級
1.預警類別考勤預警、學分預警、成績預警、學籍異動預警、畢業預警、處分預警。2.預警等級學校實時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審核,并對其所產生影響的程度,發出不同等級的預警信息。從低到高分別是藍色預警、黃色預警、橙色預警、紅色預警四個級別,同時對于沒有預警的學生標注綠色。
(三)預警程序
1.確定預警學生名單。根據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學習成績及其他相關情況確定進入預警范圍的學生。2.下發預警通知。向預警學生下達《預警通知書》,并將名單發給相關部門及任課教師,進行重點關注。(1)分析預警根源。輔導員通過與學生、家長、任課教師的談心、交流、溝通等方式查找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2)建立預警檔案。輔導員記載學生受預警的前因后果、幫扶轉變情況等,建立受預警學生檔案。(3)制訂整改計劃。依據個人特點制訂整改計劃,明確整改目標、內容和時限等方面。(4)預警等級變更通知。學生受預警等級發生變更時要及時通知學生及家長。
(四)預警學生幫扶措施
1.建立教育體系。針對學生不同情況開展系統全面、針對性強的教育活動。2.建立幫扶機制。對受到預警的同學確定一對一的幫扶聯系人。3.建立重點關注機制。重點關注受預警學生的生活學習狀況,及時反饋。4.建立定期談心機制。定期與預警學生的談心交流,掌握學生現狀。5.建立分級監護機制。實行三級預警監護,一級監護是輔導員、任課教師及學生干部;二級監護是學院管理者;三級監護是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同時建立家長監護制度。6.建立定期反饋機制。定期進行情況反饋,做到輔導員與學生干部間、與學生家長間、與任課教師間的溝通與反饋,輔導員與學院管理者的反饋與匯報,學院與學校職能部門的反饋與匯報。
三、學業預警制度的實施效果
在我們對黑龍江省某高校的預警制度實施前后各類數據的比對、分析中發現,實施學業預警制度以來,學風有較大程度的好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習效果明顯改善。畢業前補考人數減少,延長修業年限人數減少。2012年延長修業年限學生人數占畢業生總數的3.16%,2013年延長修業年限比例為2.90%。2.學生因學習成績受到學籍異動處理的人數減少。2013年受到學籍異動處理的人數較2012年減少了72.79%。3.學生受到各類預警人數明顯下降。以2009級學生為例,2012年有315名學生受到預警,2013年僅21名學生受到預警。4.學生受到預警的級別在逐漸降低。大部分受到預警的學生在經過幫扶后取得了較大進步,有89%的學生預警級別從高一級別降到低一級別,也有43.3%的學生解除預警。5.學風逐漸好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增強,學生課堂出勤率、自習室利用率、圖書館資源利用率均有提高;學生在省部級以上各類學科競賽和技能競賽中獲獎人次逐漸增加;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通過率、考研錄取率、畢業生就業率逐年提高。通過學業預警制度的實施,提高了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預警過程有效督促了學生按照學校和專業培養目標、培養方案的要求,努力完成學業,加強素質修養,減少或避免學習和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難,提高了高校整體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通過學業預警制度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高校校園穩定。由學校管理部門、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與學生家長和學生之間建立的溝通和交流機制,為學生成長、成才搭建了多方協作、齊抓共管的平臺,適時的引導和及時的干預,大大減少日后可能因學籍異動而產生的各類不穩定因素。同時,通過預警的警示作用,大大減少了學生的各類違紀違規行為,尤其是二次違紀開除學籍的違紀現象,控制了校園穩定高危人群的擴散。通過學業預警制度的實施,營造了和諧的校園氛圍。學業預警制度更加注重營造和諧溫馨的校園環境,更加關注、尊重和愛護學生,更有利于學生、家長和學校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體現了高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對創造和諧校園、和諧社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結論
篇4
造成道路交通擁擠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有限的交通供給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
(一)供給1.城市道路交通的公共性。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競用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產品。筆者認為,城市道路屬于準公共物品,即具有有限的競用性和排他性。對城市道路的使用存在一個最優規模,超過這個規模以后,原有使用者的效用將受到影響。道路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由于社會邊際收益大于私人邊際收益,供給短缺長期存在。2.供給因素。(1)意愿不足。城市道路具有準公共性,建設周期長,投資數額大,其投資主體為政府。目前,太原市道路交通的資金來源渠道較為狹窄,政府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建設資金的匱乏導致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供給不足。(2)能力有限。一是交通運輸網絡。前文已述,太原市道路系統結構為方格網式道路網,交通特征為平面混合交通,通行效率較低,立交橋結構簡單、功能欠完備。快速路系統尚未完善,中環路通車之前,太原只有濱河東路、西路兩條城市快速路。另外,太原市道路建設較為滯后,道路增長速度遠遠趕不上機動車的增速。道路交通的供給能力十分有限。二是城市空間結構。太原市目前仍為單中心的城市結構,中心區集中在汾河以東中部老城區,柳巷為太原傳統的商業中心,具有很強的向心交通吸引力。太原市城市形態停留于單中心圈層結構,呈現出同心圓式向外蔓延的特點。這種“攤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導致交通流大量集中在城市中心區域,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擠。另外,停車位設計不合理也是造成交通擁擠的重要原因。城區內停車場建設不到位,缺乏專業的標準停車場。有資料顯示,城區近90%的車輛面臨無泊位停車的窘境,導致占道停車現象較為普遍。
(二)需求1.對公共品的需求過度。如圖1所示(見下頁),出行者按照私人行車成本(PMC)與私人邊際收益(即需求D)進行決策,在二者的交點Q2達到了平衡。而帕累托最優所要求的交通量應為社會行車成本交點與需求曲線的交點Q1。由于道路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出行者對道路交通的需求過度,產生“公地悲劇”。2.需求因素。(1)私人交通出行。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太原市私家車保有量不斷增長。如圖2所示(見下頁),近年來太原市民用汽車和私人汽車保有量增長較快,私人汽車占民用汽車的比重不斷上升。據統計,小汽車的道路負荷是公共交通的5—6倍,在承擔相同出行量的情況下,小汽車占據了絕大部分的道路資源。私人交通的快速發展導致對道路交通的需求增長較快。(2)其他運輸需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企業運輸、農副產品運輸、日常需求品運輸等需求不斷增加,也是造成交通擁堵的重要因素。
(三)其他因素道路瓶頸、天氣原因、信號配時不當、突發交通事件、道路施工等偶然因素易造成臨時性和局部性的交通擁擠,不容忽視。
二、太原市道路交通擁擠改善路徑探究
(一)改善主體解決道路交通擁擠問題,需要市場和政府同時發揮作用。市場在交通資源配置中應發揮決定性作用,通過價格機制、競爭機制調節道路交通供求,解決交通供求不平衡這一根本矛盾。同時,由于道路交通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政府必須發揮一定的作用,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合理進行城市規劃,監督制裁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并通過機制設計,為市場配置交通資源提供良好的環境。
篇5
關鍵詞: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比較;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9)06-0055-04 收稿日期:2009-10-22
自克魯格曼(Krugman,1991 a)將空間概念引入迪克希特一斯蒂格利茨(Dixit et al,1977)的壟斷競爭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新經濟地理學(NewEconomic Geography)的開山之作,提出“核心一邊緣”(core-periphery)模型以來,關于空間的經濟研究得以進入主流經濟學的視野,并隨著藤田等(Fujita et al.,1999)、鮑德溫等(Baldwin et al.,2003)對理論的進一步完善,新經濟地理學終于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范式,并導致學科的快速發展。
但是,圍繞新經濟地理學的一系列爭論和討論卻始終未曾停止過,這些爭論包括:新經濟地理學的研究范式、新經濟地理學與傳統經濟地理學以及城市與區域經濟學的分野、空間區位問題為何一直未能進入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范疇等(顧朝林等,2002;朱華友等,2003;劉安國等,2005)。本文主要圍繞幾個重要的理論問題進行探討,以推動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的交流、傳播、研究和應用。
一、從經濟地理學到新經濟地理學:兼與地理學科比較
新經濟地理學,學術界亦稱空間經濟學(Spatial Economics)或地理經濟學(Geographical Economics),就其學科的本質特征而言,它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盡管對于“空間”這一研究對象,經濟學有著與地理學同樣的目標和學術興趣,但是它們在學術規范、學科范式、理論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差異卻遠遠大于共同點。為此,有必要探討這兩個學科對同一對象――“空間”進行研究時的差別。
經濟學雖然在社會科學諸學科中是最接近自然科學的,但它本身仍然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它研究的是社會經濟中消費者、廠商、市場以及政府等主體的經濟行為,僅僅由于其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學科范式較為接近于自然科學,使它看上去更像一門“科學”。經濟學建立了一套本學科的學術規范:需求、供給、價格、市場均衡等,圍繞這些概念,經濟學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學科范式。
而地理學則是另外一門幾乎完全不同的學科,它是一個將“地理”因素作為特定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盡管地理學也將經濟行為的地理特征作為研究對象,但經濟行為的地理特征在地理學科中是被當作“自然現象”來加以處理和研究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地理學研究的經濟行為與地貌、海洋等自然現象并無不同之處。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實證主義的,但在傳統的經濟地理學領域,這種實證主義更準確地說是經驗主義的,它主要依賴觀察到的經濟行為的地理現象加以研究和分析,研究方法則直接來源于空間科學和區域地理學。
當經濟學關注空間現象時,它與地理學的差別更為明顯。經濟學研究空間現象,更多關注的是與空間現象相聯系的消費者、廠商等市場主體的行為在空間上的表現。盡管早期的古典區位理論更多從市場主體的外生因素(變量)分析空間經濟現象,而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新經濟地理學則從市場主體的內生因素(變量)來分析空間經濟現象,并為此建立了嚴謹而復雜的數學模型來加以表述,以便這些研究成果更加符合經濟學的理論規范。
至此,有必要探討新經濟地理學的學科名稱。前已述及,新經濟地理學本質上屬于經濟學科,也有的學者主張稱之為“地理經濟學”,正如布魯克曼等(Brakman et al.,2001)所說,“我們寧愿選擇地理經濟學這個術語而不選擇新經濟地理學的主要原因,是該學科力圖把更多的地理因素引入經濟學,而不是把更多的經濟因素引入地理學?!薄拔覀儾皇褂眯陆洕乩韺W這個術語,不僅是因為‘新’這個標簽經過一段時間就會不可避免地過時,而且還因為這個術語本身有其固有的缺陷――此術語暗示該理論是由經濟地理學而來。但這不是事實,實際上,地理經濟學牢固地根植于國際經濟學、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和經濟發展理論”。無疑這一評說是中肯的,但地理經濟學這一名稱仍然存在缺陷。因為經濟學視野中的“地理”因素與地理學中的地理因素有著完全不同的內涵。在經濟學中,地理,更準確地說應該是空間,而且是沒有區域特征的空間,用于經濟分析中,僅僅是一個沒有任何內容和特征的位置(區位)而已。因此,經濟學更感興趣的是中性的空間,當空間不具備中性特征時,還必須煞費苦心地加以技術處理,如布雷克曼等假設的“等距圓”、藤田等提出的“跑道經濟”等,以便空間更好地作為一個純粹的因素進入理論模型。而地理學視野中的地理因素則更多等同于“區域”的概念,這是整個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和靈魂,也是地理學區別于相關學科的標志性特征。因此,地理學中的地理因素,或者說是區域因素,總是被關注的核心,而被賦予了豐富多彩的內容:地形、地貌、交通、生產、城市、人口等,這些內容總是被當作預先給定的外生條件而存在,地理學研究這些內容的分布規律,揭示這些分布規律背后的機制。
因此,我們說,盡管新經濟地理學這一術語最為人們所熟知,但它卻是最不能反映學科特征的一個術語。因為,它聽起來更像地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考慮到地理學大家庭中還有一個與之完全不同的、傳統的“經濟地理學”,甚至經濟地理學在70年代經歷過一次革命,同樣誕生了極具地理學科特色的“新經濟地理學”,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學就更加容易引起學科術語上的混亂了。而對于地理經濟學這一術語,雖然比起新經濟地理學具有明顯的優點,但同樣存在不足。因為其中的“地理”容易被人們誤認為是地理學中的內容豐富的、外生給定的“區域”。因此,關于新經濟地理學這一學科的較為準確的表述應該是在本學科同樣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空間經濟學”,正像藤田等表述的那樣。作為別稱,新經濟地理學無疑擁有更高的知名度,因為由克魯格曼最早提出,從而被人們廣為知曉,但筆者認為,這一術語在使用時,最好標明“克魯格曼”新經濟地理學。
二、從區位理論到新經濟地理學:兼與城市與區域經濟學比較
新經濟地理學作為經濟學關于空間、區位等長期研究的成果,有其深厚的理論淵源。從發展歷史看,經濟學長期以來也有著關注空間區位的傳統,從經濟學的先驅到近代經濟學的大師,無不對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區位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區域、空間、區位等概念卻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視野之外,只有德國的經濟學研究一直堅持不懈地探討區位的經濟含義,長期從事這一主題研究的先驅包括了杜能(Thunen,1 826)、韋伯(We
ber,1909)、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廖什(Losch,1940),以及德國傳統區位理論在全球廣為傳播后,一批歐美經濟學家為此也進行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其中貢獻最為突出的莫過于區域經濟學大師艾薩德(Isard,1956)。
所有這些理論構成了經濟學中稱之為“城市和區域經濟學”的學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經常被稱為城市和區域經濟學的古典理論和新古典理論,顯然他們是建立在古典經濟學的框架之內、受到古典經濟學理論假設的約束、使用了古典經濟學的一系列學科范式和分析工具。這些學科范式包含了一系列的假設條件: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等。而這些假設條件和新古典分析框架形成的城市和區域經濟學理論模型不可避免地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外生模型,即通過預先給定的外部條件來研究區位和空間現象,在這些給定外生變量的條件下,研究消費者和廠商的行為和決策。這一理論傳統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雖然期間眾多才華橫溢的學者,諸如艾薩德(Isard,1956)、阿朗索(Alonso,1964)、米爾斯(Mills,1967)、亨德森(Henderson,1974)等為此做出了不懈地努力,但這一學科的學術水準一直未能得到較大幅度的提升,在經濟學大家庭中的邊緣地位也未能得到徹底改變。
改變這一狀況的是經濟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革命:在產業組織研究領域對不完全競爭市場的消費決策和廠商定價提出完整的分析工具,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里茲提出的不完全競爭模型清楚而簡潔地表達了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均衡模型。該模型的優點是容易應用,以至于將該模型用于分析國際貿易和經濟增長,產生了新貿易理論和新增長理論。作為與貿易理論關聯的空間和區位理論,應用該模型也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果,產生的“核心一邊緣”模型以及由此擴展的城市經濟模型、國際生產模型、經濟增長模型以及政策研究等,構成了空間經濟學完整、規范的標準體系,從而建立起空間經濟學的學科范式。此后,圍繞這些模型和理論的深入研究和細化成為空間經濟學乃至整個經濟學界相當活躍的學術活動。
與傳統的新古典區位理論相比,空間經濟學注入了現代經濟學的活力,具備了現代經濟學的特點和條件: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報酬遞增等,形成的理論模型也具有內生特性,即不完全依賴外生變量的給定,通過內生經濟變量的變化,有效解釋空間經濟現象的演變,這是空間經濟學與傳統新古典區位理論的最大區別,也是關于空間、區位的經濟學研究最新的理論進步。
三、從邊緣學科到主流經濟學:兼論經濟學方法論
從古典區位理論到新經濟地理學,無疑是一次理論上的飛躍,同時也使得關于區域、空間、區位的經濟分析從此步入主流經濟學的圣地,并且成為當代經濟學研究領域中異常活躍的領域。但圍繞古典區位理論長期未能進入主流經濟學的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止,以至于眾多學者感到疑惑的是,區位作為現實經濟中一個重要的經濟現象,為什么經濟學卻長期視而不見呢?
對于這個問題的疑惑可以從經濟學方法論中找到答案。前已述及,經濟學的本質特征是社會科學,更準確地說,經濟學是研究“人”的經濟行為的一門學科。因此,凡是能用“經濟人”的行為來解釋的經濟現象,對于經濟學來說就是合適的研究對象,除此之外,經濟學不感興趣。從這個邏輯出發,區位經濟現象并不是一開始就能用基于“經濟人”假設的經濟學語言來描述和分析的。
早期古典區位理論發展時期,當外生變量給定的條件下,研究特定區域的區位選擇問題,這只是一個應用決策問題。因為缺少必要的分析工具,根據消費和生產的決策行為,無法給出區位選擇的圓滿解釋。因此,經濟學拒絕將區位分析納入主流經濟學的分析框架也就成為一種合理的選擇。當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收益遞增的市場均衡和決策獲得了新的分析工具,并且能有效地用于分析空間經濟現象,從而構筑空間經濟學理論模型,用內生變量解釋空間集聚或擴散,或更準確地說解釋消費者和廠商的決策行為時,空間經濟學才取得了登入主流經濟學殿堂的通行證。因此,我們可以更一般地說,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受到分析工具的約束。沒有理想的分析工具,即使是極具重要意義的經濟現象,經濟學也會拒絕其進入自身的分析框架和理論體系,而寧愿將其交給應用學科去研究,這也是經濟學作為一個成熟理論學科的必然選擇。
篇6
關鍵詞:經濟學視角 旅游管理 政府職能
引言
隨著旅游業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地位的不斷提升,政府在旅游業管理中的職能問題逐漸被提上議程。而經濟學中存在兩種對于政府在公共事務管理方面的觀點:一種強調自由主義,即放任市場調配資源,由市場來決定資源的去向,尊重市場的自發力;另一種強調理性決策,如著名的凱恩斯學派所支持的國家干預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運用,認為政府應當通過政策干預調配資源,決定資源的去向。
當前國內旅游業已經處于急速發展的狀態,相關的問題也不斷暴露出來。此時探究政府在旅游業中應當扮演的角色——是作為“旁觀者”還是“干預者”就具有了現實的意義。本文將基于部分經濟學理論分析政府在現在的旅游管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建議。
政府旅游管理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一)產業經濟學理論
1.產業結構理論。產業結構理論認為經濟的增長是一個產業的數量、結構和水平均衡發展、不斷提升而促進的過程,而非簡單的數量上的擴張過程。產業數量的發展即為國民經濟中產業的成長、成熟,產業相關經營者由無到有、由有到多的過程,伴隨著此過程必然會出現國民經濟某些衡量指標總量(如GDP)上的數字增長;產業結構的發展是指以產業數量的增長為前提和基礎,不同產業通過分配有限的生產要素,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結構份額不斷優化從而引起產業逐漸興起的過程;產業水平的發展則是指存在于某一產業的生產技術、組織管理能力、經營能力等綜合指標的不斷提高過程。以上所述的產業結構三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如果這三方面中任意一個要素的發展處于低水平層次,與其他兩個要素的發展處于不配套狀態,那么此產業發展所促成的經濟增長也會是畸形的增長。
2.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組織理論致力于研究出可以促進市場有效競爭、最大化規模經濟效益的市場資源配置秩序。產業組織理論最早可追溯至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如何合理分工以節約社會成本。在其后的發展過程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劍橋學派、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制度主義學派分別在產業組織理論的雛形中注入了對規模經濟效益的進一步研究和從交易費用、產權理論等角度出發對產業組織演變的新解釋。產業組織理論的探究和進步有助于政府引導產業合理發展,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效益。
在一定意義上,產業經濟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制定出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產業政策。諸多現實案例也進一步證明了,通過產業政策的相應調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市場失靈”的情況,增強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但是在產業經濟學理論中需要注意的是,產業政策并非恒久不變,事實上它是一個動態演進的過程。各國要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在某種情況下,實施政府干預的硬性產業政策在另一種情況下,則需要減少政府干預度,實施干預程度較小的軟性產業政策。
(二)市場失靈理論
市場失靈理論是指市場在進行資源配置時存在局限性,由此便引出了另一個理論:政府失靈理論。由于實際中缺乏嚴格符合假設條件的“完全競爭市場”類型。而政府也并非“理想政府”。因此對于資源的配置而言,無論是單一的市場調節或是單一的政府干預均會存在不足之處。
市場失靈。在西方經濟學的論述中,市場失靈有以下幾種情況:信息不對稱,公地悲劇,負外部性。現實的經濟運行過程也證明了,完全放任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不能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經濟的正常運行既需要將市場作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又不能完全放任其自發運行。需要政府的適時干預,針對市場調配的缺陷制定出相應的調整政策。
政府失靈。政府的干預也不一定能解決一切問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政府自身宏觀調控方式不當,力度掌控不足或過度,導致政府干預無效而無法彌補市場失靈情況。其次,政府干預引來企業尋租行為,本來存在的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又出現了新的問題。最后,社會經濟活動錯綜復雜,市場瞬息萬變,決策者掌握的信息不足或決策能力的局限性都增加了政府決策干預失誤的幾率,進而導致政府決策失靈。
因此在現實中,市場不萬能,政府政策也不是“靈丹妙藥”,只有將市場調節和政府干預最優組合,才會達到更好的經濟調節效果:即經濟學家所推崇的“凸性組合”。
政府旅游管理的現存問題
本文按照政府旅游管理之前、管理過程中、管理政策制定后的順序總結了由政府管理現存問題:
(一)旅游管理實踐先于理論產生
我國政府在實施旅游管理之前,缺乏指導實施具體管理行為的理論,這就意味著政府對旅游管理的實踐是一種缺乏配套管理理論基礎的實踐,自然所執行的政策無異于“空中建閣”。與旅游產業演進發展的實際情況相比,理論研究的滯后和支撐不足直接導致了諸多難以解決的現實問題,如應對出境旅游快速增長的策略無法出臺。旅游法的規范難以快速確立等。
我國旅游法從1982年起數易其稿,很大程度上也源于薄弱的理論基礎無法支撐復雜現實問題的解決。1982年,國家旅游局召集諸多專家,組織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起草小組和工作小組,希望完成旅游立法方面的初稿。但其后經歷二十余年,修改十多次,此法仍然遲遲難以出臺,直到2013年才正式頒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立法機構與法律界高層意見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國內旅游法制研究方面的專家較少,故而旅游立法工作只好長期停留在籌備階段,然而現實中的旅游管理行為卻在不斷面臨著新的挑戰。
(二)剛性統一忽視差異化訴求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時,默認的機制為“全國統一領導,地方政府具體負責,部門互相協調,各方聯動執行”。這樣的政策內容在很長一段時間曾經促進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但隨著各地旅游資源差異的不斷擴大,曾經的“剛性統一”政策已經無法很好地處理地區旅游管理中的問題,各地政府開始發出“由統一化到差異化管理”、“由剛性轉向柔性政策”的訴求。
在我國經濟發達的部分地區,地方政府進行旅游管理時,希望嘗試造就地方特色、符合地方風格的管理模式改革,卻常常由于與中央要求有所沖突遭遇改革阻力,在諸多經濟較落后的地區也出現了諸如此類的問題。地方政府在旅游產業發展管理中缺乏自,受到的上級政策束縛較多,面臨著改革的重重困難。
(三)交叉利益難以協調
我國的旅游多頭管理模式造成了諸多部門交叉利益的存在,因而在諸多管理政策出臺之后、實施當中,部門對旅游管理的相關規定無法達成執行一致性,存在諸多爭議。事實上,由于我國國家層面下達的很多政策具有普適性,不具有直接操作性,需要其中涉及到的旅游產業相關部門經過協調后制定出具體詳細的條規,更加劇了再協調過程中的部門博弈。例如,2001年國發9號文件初時起草中提出了對入境旅游者實行退稅制度的建議,其后遭到了有關部門的堅決反對,這進一步證明了國家層面的政策有可能觸及到某些部門的利益,進而造成一些旅游管理有利政策的流產。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牽涉到的利益關系也變得更為復雜,這對我國政府應當如何更好地發揮其旅游管理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政府旅游管理的實踐路徑
(一)區域聯合推進理論研究
根據區域旅游資源的特點,促成區域聯合開發機構的形成,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和旅游業推進的現狀,利用區域高校分布優勢,邀請專家學者對不同區域在旅游產業定位、旅游市場細分及選擇、景點定價機制、景點開發策略、推廣營銷政策等相關專業理論進行深入研究,由區域聯合開發機構積極開展專家討論會,解決政府在實際旅游管理當中遇到的問題。除此之外,重點關注與我國旅游發展演變過程相似或相近的國家,借鑒其政府在旅游管理過程中的有效措施,為我國的旅游管理服務。
我國區域經濟差異化相對較為明顯,旅游產業的發展也因東部沿海、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具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特征。鑒于旅游產業原本便是一個經濟依附性較強的產業,區域之間旅游產業發展水平的差異會因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表現出較大差別。所以在對不同區域旅游產業管理理論的研究過程中,要注意結合當地的特點,研究出針對性較強的理論,以便其可以真正地指導當地政府開展旅游管理的工作,而不是制定出一些具有通用性的“紙上空文”政策,對于現實沒有較大的指導意義。除了對區域差異化的研究外,研究重點還要考慮到民族差異、邊緣地帶的管理方法,使理論具有一定的彈性。
(二)允許區域性差異化的存在
目前,我國各區域之間旅游產業發展不平衡,雖然有先天的資源優勢和資源劣勢決定的客觀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政府管理和旅游資源營銷的主觀原因。國家應當鼓勵差別化管理,允許區域性差異化的存在,推進區域旅游業差異化演進,進而協調各地旅游業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國家應當適度授予地方政府對旅游管理的自:首先,在旅游產業弱勢地區、保持優勢地區、強勢地區,中央應分別斟酌對地方政府的授權范圍,對于弱勢地區可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力度。中央需要重視自身的導向性作用,對旅游產業弱勢地區政策有所傾斜,幫助這些區域逐步建立政府旅游管理體系。而對于其他兩類地區,可在實地考察后決定授權力度。其次,中央應在優惠政策的放開上賦予地方政府更大授權。例如,在貨幣手段方面,鼓勵地方政府采取多種方式開展旅游開發融資;通過國家開發銀行的融資政策,對中西部地區的重點項目安排導向性低息貸款;鼓勵中小旅游企業的發展;為鄉村旅游經營戶以村民聯保方式實現小額融資等。
(三)促進各利益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
在旅游管理的過程中,短時間內要改革現有的多頭管理模式要觸及各方利益,基本不具有現實操作性。所以對于各利益相關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各當事方需要互助合作。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協作進步。互助共贏。旅游業的發展是個動態的過程,是整體部門共同合作的過程,不可能由單個部門的努力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部門、市場盈利機構參與主體、各個非盈利機構共同協商建設,從而逐步形成多中心管理模式,并不斷對政府管理職能提出新的要求,促使政府創新其管理組織結構。
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其他參與方修正、完善管理過程,與政府合作,以共同利益的謀取為核心的管理機制。并通過創建有效官民反饋機制,政府及時汲取民眾對旅游管理模式發展的意見,綜合各方意見,由政府主動承擔大部分責任,協調各利益相關部門的沖突。
篇7
關鍵詞 語境 詞匯教學 英語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text
Abstract Context divided into verbal context and non-verbal context, it is the basis of th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uild language vocabulary, vocabulary learning and context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Contextual vocabulary teaching with the rise of the context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pplications get the attention of teachers and scholars. Context vocabulary teaching, appropriate to the creation of a suitable environment for them to guess the meaning in the context of reasonable, not only embodies the innovative English teaching, and better students sensitive perception of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language ability and appropriate expansion of vocabulary,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vocabulary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context; vocabulary teaching; English
1 語境的基本概念及分類
語境(context)是語用學和語言交際理論中的一個基本概念,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Malinowski) 最早于1923年所提出來的,是人們運用自然語言進行言語交際的言語環境。他認為“語言和環境相互緊密糾合在一起”,“如果沒有語境, 詞就沒有意義”。因此人類的言語活動和言語行為也只能在真實的語境里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其可分為以下四大類:(1)語言語境(linguistic context)指語篇內的上下文,它既包括書面語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語中的前言后語。(2)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指與目標語篇有關的語篇之外的因素或影響說話者或作者做語言選擇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語篇產生時的氛圍、事件的性質、參與說話者之間的關系、交際媒體、交際意圖等。(3)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指的是語言運用的社會文化背景、歷史傳統、社會心理、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人們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共同認識。(4)語用語境(pragmatic context)指參與說話者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他們的知識、信仰、目的和意圖以及他們的交際方式,尤指交際的得體性等。
2 語境與英語詞匯教學的關系
語境即言語環境語境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也是語言交際所依賴的環境語言理解是語言交際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言意義的理解表達以及語言功能的實現皆需通過語境。丹麥語言學家葉斯泊森曾經說過:“孤立的單詞只是單詞的幽靈和僵尸”。 “一個詞和詞組,在詞典里是孤立的,但一旦用于具體的語篇中,它就形成了整個語篇結構的一部分,與其它詞語構成一個有機的編碼系統及上下文,并和特定的語境相關聯。所以詞匯意義不是由詞典決定的,而是由語境及上下文決定的?!保ɡ钸\新,1998)
詞匯的意義并非是孤立的,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一詞多義,同形異義的現象。語境詞匯教學有利于提高猜測詞義的能力。心理學研究表明:信息處理水平對記憶具有很大的影響,對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信息越能更長時間地保存在記憶中,而根據語境猜測詞義就是一種深度的信息處理過程。教會學生在語境中學習詞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信息分析處理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在特定語境中判斷詞義的能力。
3 創設語境,使詞匯教學效果更加高效
3.1 借助語境推測詞匯的概念意義
概念意義是形成詞匯的基本意義,可以說我們認識一個生詞首先要知道它的概念意義。因而在進行詞匯學習時,學生應通過上下文線索在已學的基本詞匯的基礎上猜測詞義, 從而不斷積累新詞匯。推測詞義的語境線索有很多種, 如:
Select any of these periodicals: Time Magazine, Newsweek, Reader’s Digest of The New Yorker.
英語詞匯中的上義詞和下義詞常常可以相互解釋和定義, 就形成了一條重要的上下文線索。這里通過上下文我們知道periodical與后面列舉的詞是上下義關系, 其中:Time Magazine, Newsweek, Reader’s Digest均是雜志的名稱:時代周刊、新聞周刊、讀者文摘,所以可以推斷出periodical的意思是“期刊”。
3.2 利用語境理解詞匯的外延意義
英語中存在著大量一詞多義的現象。多義詞的具體意義,只能靠具體的語境才能確定。例如,形容詞“sound”有許多意思,只有根據該詞所在的具體語境 ,我們才能確定它的詞義。
The sound has to be coordinated with the picture.
聲音必須和畫面協調一致。
You can depend on him to make a sound choice.
你可以依靠他作出正確的選擇。
The child has a sound mind in a sound body.
這孩子身心健康。
Can you sound your friend out and see whether he will help?
你能試探一下你的朋友,看看他能否幫忙嗎?
3.3 利用語境理解詞匯的內涵意義
詞匯的內涵意義指的是一個單詞或詞組在人們的頭腦中引起的情感聯想 , 它是附在外延意義上的意義。 詞匯的內涵意義常隨語境的變化而變化,離開具體的上下文,就很難把握詞匯的內涵意義。 例如, amaze和astound這兩個詞的外延意義相同,表示“使驚訝” 的意思,但在內涵意義上有細微差別。前者指“難以相信”, 而后者指難以相信的程度更高。例如:
(1)I was amazed at the extent of his knowledge.
我對他知識的淵博感到驚奇。
(2)The figures in that report astounded everyone.
那份報告中的數字讓每個人大吃一驚。
3.4 利用語境理解詞匯的文化意義
利用文化語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詞匯的文化意義。文化語境是一種廣義上的語境意義。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政治、歷史、生活習俗、、價值觀念等文化特征。胡文仲先生說過,“只學習語言材料, 不了解文化背景, 猶如只抓住了外殼而不領悟其精神”。例如:龍在中西方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含義,在漢語中“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象征著王權﹑威嚴和高貴。有“真龍天子”,“龍的傳人”,“望子成龍”之說。而英語中的dragon則是噴火吐焰的妖魔,代表邪惡。因此有人把“亞洲四小龍”翻譯為 Four Little Dragons就顯得非常不妥當,而應當是“four tigers” 。
4 結語
綜上所述,一個詞的確切含義只有通過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體現出來。單詞不能孤立地記憶,一定要把一詞多義的單詞放在有上下文的語境中進行辨析,記憶,從語境中體會它們的具體意義和用法,以達到真正掌握詞義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該學會利用適當的語境進行詞匯教學,提高學生辨別單詞的能力,把單詞在語境中進行定位,賦予單詞以生命,這樣不但便于學生靈活記憶單詞,掌握必備的語法知識,還可以使他們在學習單詞的過程中,了解語言所負載的文化內涵,從而培養學習者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習英語的能力,最終提高學習效果,能夠在未來的英語交際時更加準確、更加靈活地運用所學到的詞匯。
參考文獻
[1] 管琳.從語境中學習詞匯[J].英語學習,2003.
[2] 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3] 盧志君.英語詞匯教學的原則及方法[J].教學與管理,2007(27):137.
篇8
【關鍵詞】高校哲學理論教育現實困境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065-01
一、高校哲學理論教育的內涵
所謂的高校哲學理論教育,就是指高校通過哲學理論教育,從而啟發大學生的智慧、培養大學生真善美的道德品質和促使大學生積極探索人生價值。要義主要包括:其一,高校哲學理論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真善美的道德品質。哲學彰顯的是美的價值與學問,對大學生進行哲學理論教育對大學生追求真善美的價值統一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其二,高校哲學理論教育啟示大學生積極探索人生價值。中國傳統儒學通過“立德、立言、立功”來獲得生命的永恒,給大學生提供“應當如何”、“應當追求什么”的價值指引,把大學生帶到一個新的人生階段,不斷追求新的人生境界。為此,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如此盛贊哲學:“哲學,人生的導師,至善的良友,罪惡的勁敵,假使沒有你,人生又值得什么。
二、高校哲學理論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工具理性的認識導致對哲學理論教育的漠視
馬克思·韋伯將合理性分為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所謂工具理性是指通過實踐的途徑確認工具的有用性,從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為人的某種功利的實現服務。工具理性在大學的盛行導致哲學理論教育日漸衰微,其主要表現在:第一,就業前景好,待遇高的課程受到青睞,在大學生中出現了“考證熱”。各種新興行業催生了一大批熱門課程,而哲學課程則受到冷遇。第二,導致大學生更加注重知識的運用效率,知識結構嚴重失衡。在大學生中,一些能讓他們安身立命的專業知識受到重視,而把與就業曲高和寡的哲學知識視為邊緣知識,這就造成大學生對哲學的漠視。
(二)灌輸式教學方法導致難以滿足學生需求
灌輸式教育也被稱做“注入式”教育,是以被認定的客觀知識單向輸入受教育者的教學方式。它是一種控制的、封閉的、遠離生活的教學方式。灌輸式教育導致哲學理論教育中大學生的學習障礙,其主要表現在:第一,灌輸式教育導致大學生在認知上的障礙。第二,灌輸式教育導致大學生在情感方面的障礙。灌輸式教育忽視學生的情感,把學生視為形而下的知識的容器,使學生難以在心理傾向上產生學習的欲望和主動向學的積極態度。第三,灌輸式教育導致大學生在行為方面的障礙。灌輸式教育把知識當成僵化的教條,學生無法用所學的哲學理論指導實際的問題。
三、高校哲學理論教育的實現路徑
(一)重新認識高校哲學理論教育價值
哲學的價值是無限的。哲學理論教育的價值體現在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上。第一,認識哲學理論教育的個人價值,哲學是從人類長期實踐的經驗中總結和凝練出來的具有普適價值的知識和智慧。哲學為個人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對實現個人的生存、發展、共享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認識哲學的社會價值。哲學是對社會的應然狀態的拷問和對人類理想境界的追求,加強哲學理論教育,對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都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哲學的不斷的反思、批判肩負著重建價值坐標和規范體系,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為此,重新認識高校哲學理論教育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是推進高校哲學理論教育的前提基礎。
篇9
關鍵詞:新制度經濟學;交易成本;公司管理理論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5年6月8日
一、新制度經濟學概述
在西方經濟學的各種理論觀點和流派學說中,新制度經濟學的崛起是很晚的,但它的地位相當獨特,影響十分深遠,其研究的領域和課題越來越寬廣,并且有成為經濟學主流之勢。它的代表人物有科斯、諾思等。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過程中,無論從理論探討上,還是實踐推進中,也可以看到新制度經濟學的影響。因此,新制度經濟學應當成為我們了解的重點。
在現代西方經濟學蔚為壯觀的體系中,制度經濟學是特別引人注目的一支。制度是指人際交往中的規則及社會組織的結構和機制。制度經濟學是把制度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經濟學分支。它研究制度對于經濟行為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制度的演變。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就是規則,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所理解的政治或經濟的制度,傳統上所理解的制度是政治或經濟體制意義上的。制度這一概念是在“規則”這一意義上被制度經濟學家使用的。
新制度經濟學是用經濟學的方法研究制度的經濟學理論,它認為在經濟發展中制度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其基本出發點的邏輯是這樣的:經濟發展的績效是由人們的經濟活動、經濟行為造成的,而人們活動、行為的方式和邏輯是由人們的動機決定的,人們的動機則是由他們所生活于其中的制度所誘導、塑造和決定的。因此,制度是影響經濟績效好壞以及確定經濟績效好壞評價標準的最終決定因素。土地、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發揮功能。
與舊制度經濟學相比,二者既有共同點也有差異。例如,新制度經濟學和舊制度經濟學雖然都強調制度的重要性,都對新古典經濟學忽略制度的作用以及過分的形式化表示不滿。但二者還是有區別的:新制度經濟學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修正和發展,以實際的人出發來研究人,強調研究人、制度和經濟活動三者間的相互關系。舊制度經濟學盡管對古典經濟理論不滿意,但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新制度經濟學和舊制度經濟學雖然都重視制度對經濟效率的影響,但二者仍然有區別:舊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問題的分析主要是從法律、文化等邏輯的角度分析;而新制度經濟學由于引進了“交易費用”的概念,將制度問題納入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進而使得用制度因素對經濟問題的分析可以實現形式化、模型化。
二、公司管理理論概述
公司是企業的組織形式,按法律程序建立起來的企業組織,包括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的典型特點是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公司制度是指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企業經濟關系,包括企業經濟運行和發展中的一些重要規定、規程和行動準則,通常情況下指的是公司管理制度。公司制度是公司為了規范員工行為,加強考勤管理,維護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經過一定的程序嚴格制定相應的制度,是公司管理的依據和準則。一套科學完整的公司管理制度可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和職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企業管理理論經過以下發展階段:科學管理理論認為工人是機器,通過改善工作程序來提高效率;人際關系理論認為工人是人,有需求,需要激勵,高效率的工作來自好的人際關系;系統理論認為整個企業是一個有機系統,包括人、組織結構、生產技術和環境等因素;權變理論認為企業管理要根據企業所處的內外條件隨機應變,沒有好的管理,只有最合適的管理;以人為本理論認為企業管理應該從人性出發,建立和諧的組織和企業。
現代企業管理是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運用科學的思想、組織、方法和手段,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進行有效管理,創造最佳經濟效益的過程?,F代管理理論有四個特點:長遠性、全局性、戰略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戰略管理涉及企業大量資源的配置問題。
三、新制度經濟學與公司管理理論的區別與聯系
(一)公司的出現。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戰爭使得政府出現財務問題,商人的財富卻急劇增加,此時,商人出資幫助政府解決財政問題,政府則授權給商人進行貿易、工程、稅收的權力,公司由此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合約。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政府的層級機構較多,機構之間的協調需要大量的交易成本,這樣的話,政府進行貿易、工程、稅收時的效率較低,所以政府才有將這些職能承包給商人的動機??梢钥闯觯镜某霈F是由于公司內部的交易成本小于政府內部的交易成本。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扑拐J為,企業的存在是為了節約市場交易費用,即用交易費用較低的企業內交易來替代交易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但企業內交易也有成本,如果過高,運行的效率就會降低,又會被市場交易所取代。企業和市場的邊界,取決于兩者交易費用的比較。
(二)以人為本?,F代企業管理理論重視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絕不僅僅是簡單地加強對人員的培訓,而是要致力于開發和完善獨特的人才培訓機制,實施終身學習、不斷成長的激勵機制,開發人的潛能。要著力塑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業競爭平臺,造就能令人心情舒暢、有助于激發和釋放創新能力的工作環境,增加企業員工的歸屬感。在日常工作管理中,不再把人作為生產機器,人是社會人,是有需求的,堅持以人為本理念。
新制度經濟學強調研究人、制度與經濟活動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對傳統的經濟人假設做出了修正,對人的行為作出三點假定:人的行為動機的雙重性,一方面人們追求財富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財富人們要在二者之間進行權衡,尋找均衡點。有限理性,是指人的行為“既是有意識的理性的,但這種理性又是有限的”,一方面人們面臨的是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環境復雜;另一方面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是有限的,制度通過設定一系列規則,可以減少環境的不確定性,提高人們認知環境的能力。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是指人具有為自己謀取最大利益的行為傾向,而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約束。由此可見,以人為本理念與制度運用相結合可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三)公司文化。企業管理不僅需要“理性”,需要“條條框框”,同樣也需要“非理性”,需要“軟”因素。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西方現代管理學強調管理的軟化,重視企業文化的作用。許多企業家逐步意識到,企業員工不僅是“經濟人”而且是“文化人”,管理要有文化氛圍。企業文化具有教育功能,使員工產生團結、進取的精神境界;約束功能增強員工自我約束能力,使各項規定能有效落實;凝聚功能使員工處于最佳位置,達到整體大于個體之和的目的;協調功能使員工的人際關系和諧,自我協調能力增加。企業文化包括四層結構:表層的物質文化、淺層的行為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深層的精神文化,形成一個從表層到深層的有序結構。在諾思(D.North)的框架中,文化作為制度的一個層面尤為受到重視。在他看來,文化作為秩序的倫理基礎,是一種“意識形態”,他更是從經濟發展史的高度指出,“意識形態是人力資本”、“個人意識形態的信念強,說明他的意識形態資本大?!苯M織內部的文化是一種巨大的“組織資本”,它除了通過知識、觀念和意識形態對企業家決策產生影響,更對人們發生相互關系提供一個框架(它可以通過向人們提供一個日常生活結構來減少其不確定性),文化作為一組“通過教育和模仿而傳承下來的行為習慣”,對于各種制度安排的成本產生影響。企業作為節約交易費用的誕生物,其單位組織成本(管理成本)的大小即反映了企業的邊界與實力,用法律、制度規范來監督契約的執行必顯得成本高昂。因此,企業文化作為一種心理約束,必定可以作為正規約束的替代。
從新制度經濟學來看,企業文化能夠有效地減少交易成本。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無論是制度管理還是人治管理都存在巨大的交易成本。采用人治管理,大量的人力成本與交流成本是無法避免的;使用制度管理,可以減少人力成本,但又增加了維護制度所產生的成本。最重要的是兩種管理方式都是帶有強制性的管理模式,員工處于被動管理位置。假如企業長期使用這些管理方式,會減少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工作效率,員工易出現逆反心理。而一個良好的公司文化不僅可以減少交易成本,還會避免這些問題出現,更有利于公司的管理。
綜上所述,新制度經濟學對公司管理理論的發展有比較深遠的影響,已有的公司管理理論許多都可以追溯到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并且新制度經濟學能夠有效創新公司管理理論。
主要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渲染式情境;問題式情境;交往式情境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9-0030-01
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在中小學課堂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其影響是深遠的。情境教學的組織形式直觀形象,符合學生的情感需要和認知規律特點。相對于以往的教師講授、示范為主的教學模式,情境教學能創設出必要的活動氛圍,以學生的體驗和發現為主,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創設渲染式情境,調動學習熱情
情境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其給教學活動注入了情感,讓學生在內心愉悅的環境中參與學習活動。初中體育教學是蘊含著豐富情感資源的教學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加以開發,吸引學生的有效注意力,保持學生的熱情,加強學生體育活動的情感體驗。教師應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學生入情、動情、移情、抒情,將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諸多因素通過情感活動進行有效整合,實現體育教學的情感化、藝術化。
如我在教學“快速跑”這部分內容時,首先出示國際、國內以及學生身邊的運動健將的圖片,讓學生說出他們的名字以及所從事的體育項目。然后我與學生一同觀看他們在重要比賽中的過程性視頻資料?!跋牒退麄円黄鹜_競技嗎?今天我們就有機會。”我讓班上的兩位快速跑健將給大家做現場示范,要求學生們仔細觀察他們的步幅和步頻特點,并結合自身的技術基礎自主練習和訓練。因為有了前期的情感鋪墊,學生表現得積極主動。
借助于形象的情境,誘發學生積極情感支持的方法很多。如播放影音資源、展示圖片等,讓學生觀看體育比賽的激烈場面,感受其中的興奮與壯觀,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也可以通過真實的情境場面,帶給學生切身的體驗和感受,給他們身臨其境的震撼力和影響力。體育教師應鼓勵學生多參加學校的各項體育比賽,多去體育館觀看賽事。在體育課堂中,倡導學生把這種情感體驗進行表達與分享,能發揮情感的傳遞作用。
二、創設問題式情境,注入學習動力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產生于學習者面對新的認知與個體已有的知識經驗之間的空間狀態。學生要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就必須突破原有的認知形式,嘗試進行更為高級的探索和嘗試。只有當學生面臨著新的挑戰時,他們才會積極有效地搜集自我思維的內部條件,并尋求解決的辦法。初中體育教學要突破原有的教師呈現問題,指導學生探索,總結提煉要領,反復強化訓練的低效做法,用問題去引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給體育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如我在教學“籃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時,發現班級中很多學生投籃不準,其原因是投籃手的另一側的腳在身體前方,造成身體重心傾斜。為了引發大家的思考,我把兩種肩上投籃的方法進行對比演示,讓學生也不斷地嘗試體驗。經過反復探索,有的學生指出不能把投擲鉛球方法與投籃方法混淆;也有學生認為,身體前后運動幅度過大,會造成投籃不準。投擲鉛球時,用這樣的動作是為了增加投擲的行程,能投擲得更遠。對比分析后學生思路清晰,很快掌握了技術要領。
體育課堂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情況,讓問題帶有階梯性和層次感。一方面要讓學生逐步深入地進行探索,由易到難;另一方面,要照顧到特殊學生的需要,把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去思考,讓所有學生都有所收獲。要讓問題具有懸念性的同時,又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教師不但要研究教學內容,還要研究學生的學習現狀和基礎水平,切忌問題過大過空,讓學生望而生畏。教師要創設矛盾式的問題情境,將幾種動作效果或運動方法集中呈現,引領學生通過比較研究,實現對問題本質的把握。
三、創設交往式情境,促進自主學習
有研究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實質上是對學習情境的領悟和駕馭過程,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自主式探究是比較理想的學習狀態。在這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體育教學需要教師將自己定位為一個研究者,參與到教學之中,放手讓學生平等地參加活動,用問題引領課堂,實現學生的自主發展。
如我在教學“耐力跑”時,為了激發學生跑的熱情,鼓勵他們自主參與到運動中來,我創設出互動交往的氛圍,讓學生自由組合分成4大組。每組領取一根5米長的繩子,小組內的4名成員同時手握繩子進行200米×4接力跑,比一比哪一組能最先完成任務。為了組內共同的榮譽,發揮出小組集體的力量,學生之間互相協商、鼓勵與幫助。在交往式的情境學習中,學生收獲的不僅僅是運動的技能,還促進了他們身心的健康和綜合素養的提升。
總之,情境教學在體育課堂中的應用不僅要充分考慮到課程特色,還要從體育學科的本質去發掘其價值,展示其魅力。這就要求情境的創設要充分考慮班級學生興趣的方向,只有學生向往的活動才能促進他們全身心地投入課堂;要遵循學習活動的主體性原則,借助情境的預設,讓學生自由主動地發現問題,交流討論,嘗試解決;情境的運用要做到“精”和“準”,在學生學習活動遇到困難或產生疲倦的時候,情境活動的運用就顯得很有必要。情境的創設既要考慮學生的視角,讓學生感到自然得體,又要高于現實生活,讓學生有著研究的欲望,巧妙地與所學內容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