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養生主范文
時間:2023-03-16 21:39: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莊子養生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自主學習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88
Abstract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age,self-directed learning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college students.The paper studies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put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Keywords self-directed learning; present situation; strategies
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以幾何級的速度增長。教育學家巴斯指出,在半個世紀前,人們從大學畢業后,大約有70%的所學知識一直可以在其退休前運用;而在當今時代,這個數字縮減為2%。這意味著,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后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有98%需要從社會這個大課堂中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前主席埃德加?富爾指出: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1]因此,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成了現代高校素質教育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環節。
目前已有的關于自主學習的研究中,雖然有關自主學習的概念有所不同,但是,可以看出自主學習的內涵就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主動學習的意識,保持積極、主動學習的心態,而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
在信息技術發達的今天,為自主學習提供了全新的環境,研究在此環境下,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現狀及培養提高策略,對提高大學生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果及教學管理都具有重要意義。
1 大學生自主學習現狀
為了了解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狀況,筆者對所在高校中南民族大學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72份,有效率達到94%,通過對問卷進行統計可知,大學生自學學習狀況如下:
1.1 對自主學習的認識
26%的學生認為大學自主學習比課堂學習更重要,50%的學生認為自主學習與課堂學習同等重要,但是67%的學生覺得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一般。學生普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過于依賴老師,學習自主性差,意識淡薄。
1.2 自主學習的影響因素
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很多,49%的學生認為影響自主學習的主要內在因素是個人態度,37%的學生認為影響自主學習的主要內因是學習興趣。57%的同學認為影響自主學習的主要外在因素是學習氛圍,34%的同學認為影響自主學習的主要外因是學習環境。
1.3 網絡自主學習情況
調查發現,53%的同學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會利用網絡解決,37%的學生會請教老師和同學。由此可見,在當前的信息時代,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性較強。56%的同學在進行網絡自主學習的時候偶爾會制定學習計劃,18%的同學從不制定計劃,沒有制定計劃的意識,網絡資源非常豐富,如果沒有目標和計劃就很容易受到其他信息干擾而分散注意力,影響學習效果。
在網上進行自主學習時,學生的注意力受到更大的挑戰,調查發現,學生的自制力有限,面對網絡資源的誘惑,僅有5%的學生能夠一直專注學習,53%的同學都選擇大部分時間專注,有35%的同學只能少部分時間專注于學習,在進行學習的同時會一直開著QQ,會瀏覽其他網頁,因此要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和自律性。
學生普遍認為在網絡環境下進行自主學習的優勢是網絡教育資源豐富,共享資源成為現實;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弊端是網站良莠不齊,學生容易受到消極影響;經常上網會影響學生正常的生活習慣。在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時,學生遇到問題較多的是沒有濃厚的學習氛圍;網絡資源多而雜,不知如何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料。
2 培養提高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
2.1 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大學的學習和中學有很大的不同,中學時時有老師和家長的監督約束,主要以老師為主體,但是大學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老師和父母的督促也比中學少,因此,大學的學習更加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學生的自主管理。但是目前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都比較薄弱,學生已經習慣了“老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因此,教師要引導大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讓他們意識到自主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要引導大學生轉變觀念,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會學”,從依賴性學習向自主性學習轉變,從傳統的由教師的“教”為中心到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轉變。教師要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決定著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是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前提。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類已經進入“學習化”社會,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是現代社會創新性、高素質人才的必備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2.2 引導學生樹立職業規劃意識,學會管理時間
調查發現,75%以上的同學對自己的時間利用率不滿意,有25%左右的同學每天除了上課以外沒有進行自主學習。所以,從新生入學開始,就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教會學生進行客觀的自我認知,職業認知,根據自己的興趣、專業、社會需求等制定長短期相結合的學習規劃,確立學習的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為自己的大學學習和生活做出一個合理的計劃和安排,使學習更有計劃性和方向性,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主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增強學習動力。大學的空余時間很多,我們應該加強大學生時間管理技能訓練,要讓學生意識到時間管理的重要性,學會管理時間,提高時間利用率,學會合理有效地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2.3 轉變教師角色
自主學習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過程,但是教師的作用還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和指導,老師應該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給他們一些好的建議,減少學生自主學習的盲目性,使學生的學習更有針對性、目的性。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講授者,應該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應該成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學習過程的監控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起到引領作用,實時監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客觀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及實時反饋意見。[2]
2.4 改變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生對于知識是一種被動的接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克服“滿堂灌”,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盡可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積極倡導討論式、啟發式、參與式、探究式教學,根據課程特點進行“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基于問題的學習法”等,引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開展小組討論式學習,讓學生參與老師科研項目、創新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有計劃、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深入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對于學生自己,在學習中要多思考,多歸納,多總結,要探索出一套有效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
2.5 加強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調查發現,90%以上的同W認為影響自主學習的主要外在因素是學習氛圍和學習環境,事實上,學習氛圍和環境確實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積極向上的學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熏陶學生,因此高校應該狠抓學風建設,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開展學風建設系列活動,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嚴抓課堂考勤、加強宿舍管理、嚴肅考風考紀,實施學業預警制度,在學生中樹立典型,用榜樣的力量教育感染學生,通過舉辦學術講座,開展社團活動、知識競賽、學科競賽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長學生見識,結合專業特點,鼓勵學生參加創新課題申報,解決學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培養學生自律意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2.6 加大網絡資源建設,提升學生信息素養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自主學習已成為大的趨勢,更加符合時代的要求,但是,目前網絡上供大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數量有限,質量不高,因此,要完善網絡課程學習網站的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課堂教學和網絡資源有效融合,給學生提供網絡名師名課、在線學習、網絡互動、答疑等豐富的網絡學習資源和學習平臺,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給學生網上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其次,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在進行網絡自主學習時,學生不僅要能熟練使用計算機,還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包括如何獲取、選擇、識別信息,加工、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自控、自律、自覺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擾,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同時,老師要給學生指導,教會學生如何獲取信息,如何在網絡上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
課題項目:2013年中南民族大學教學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JYX13011),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14G059),2012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階段性成果(CSQ12003)
參考文獻
篇2
一、當前建筑業市場高技能人才現狀分析:
隨著大規模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包括建筑業等產業轉移,他們是現代化建設巨大勞動力需求的重要保障,是推動新型城市化的重要力量。建筑業空前發展,建筑行業人才危機卻日益凸顯。作為城市建筑行業的主要“生力軍”――農民工,目前已接受過系統培訓的農民工仍只占少數,勞務作業人員實際持證率仍然較低;建筑業農民工文化基礎較差、安全意識薄弱、技能水平偏低的狀況未得到根本改變。
目前,我國建筑業高級技工短缺,在我省建筑行業中,技能人才以高中學歷為主,以男性居多數,而建筑業的主要勞動力卻是缺乏專業系統知識的農民工。在人才市場上,高級技工求人倍率大于1。而由于培訓機構較少,培訓質量較差,生源緊張等諸多原因使建筑業的職業培訓開展得不夠有效。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使大部分進城農民工的素質和勞動技能遠遠不能適應各產業發展的需要。加大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視力度,堅持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服務的原則,重點開展對農民工引導性培訓、職業技能培訓以及創業培訓。同時,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培訓資源,逐步形成由政府統籌全局、由農民工自身的“要我培訓”向“我要培訓”轉變、行業組織及教育培訓機構積極參與的新格局。加大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投入,提高農民工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是把我國人口壓力轉變為人力資源優勢、人口大國轉化為人才資源強國的基本途徑和緊迫任務。
經濟高度發展的社會要求高技能人才應具備身體素質、職業技能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基本文化素質、心理素質以及創新意識等六個方面的素質。社會可以通過企業內教育與培訓、高職教育、校企聯合培訓及高技能職業培訓等幾種方式來獲得它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其中,高技能職業培訓具有周期性短、適應性強、實用性好等特點,占據人才培訓方式的重要地位。
二、合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高技能人才培訓:
隨著企業的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提升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以培養技師、高級技師為重點,加強政府引導、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政策措施,進一步發揮企業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著力健全和完善以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等環節的高技能人才工作體系,從而使我省建筑業企業更好的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提供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撐。
(一)健全我省建筑企業高技能人才培訓體系。適應企業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要求,引導企業建立和完善職工培訓制度,建立企業職工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到技師、高級技師的成長通道。針對崗位需求和職工特點,開展多層次、多樣化培訓,通過脫產培訓、崗位練兵、崗位培訓、班組長培訓等形式,提升在崗職工技能;結合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和項目引進,開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建立完善緊缺職業(工種)政府補貼和企業培養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訓制度,根據職業(工種)緊缺程度,分別給予不同標準的補貼。建立多層次的企業高技能人才研修制度,定期組織企業優秀高技能人才到對口技師學院、高職院校進行研修,開展技能交流、技術創新;每年選送一批貢獻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出國進修,提高其技能水平。
(二)完善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模式。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印發推進企業技能人才評價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人社廳發〔2008〕39號和《關于進一步支持重點產業重點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湘政發〔2013〕27號),進一步完善企業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企業開展高技能人才評價的,可結合試點企業生產(經營)實際,在工作現場、生產過程中,采取典型工件加工、作業項目評定、現場答辯、情景模擬等方式進行考核。對技術技能貢獻突出的企業優秀人才,經企業申報,有權發證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審批后,可直接頒發相應職業資格證書。
(三)建立有利于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激勵機制。研究建立包括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年度高技能人才培養及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使用情況等為主要內容的企業高技能人才指數,對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情況進行考核,成效明顯的,給予獎勵,企業要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并合理使用企業職工教育經費,職工教育經費的70%以上應用于一線職工的教育和培訓,進一步加大對涉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高危崗位(工種)的就業準入制度執行情況的監察力度,提高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積極性。
篇3
農村初中教師語文素養參差不齊,教學思想陳舊,創新意識淡薄;應試教育陰影作祟,教師的教學圍繞考試要求轉;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的考核與評價指標單一,導致教師急功近利,忽視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培養提高。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仍沿襲“一本書、一言堂、一鍋煮”的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將備課當成“抄教案”,將上課當成“演教案”,將學生當成灌輸知識的“容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隨處可見――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加上機械重復式抄抄寫寫,以及為應付考試而做的大量練習,忽視了學生主體的能動性、自主性、自為性的培養,使課堂缺乏活力,教學效果欠佳。具體表現為三方面:一是產出與投入比率低。課堂上,大量的時間用在教師串講串問理解課文內容上,師生共同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多,但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緩慢,讀寫教學嚴重脫節,學生表達能力低下,作文內容“假、大、空”;二是學生學習被動,“他主”學習仍占據教學舞臺。課堂教學老師包辦代替太多,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琢磨的時間少,自己活動的時間少,學生沒有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語文教學引入死胡同,只在課本的語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三是教學方式單調,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參與差。教師唱主角,少數優生唱配角,多數學生當觀眾。
如何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構建農村初中語文“自主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在這里本人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二、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基本策略
(一)創設良好氛圍,激勵自主學習。
教師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讀書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創設自主學習氛圍,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強烈的學習責任感,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首先,應創設自學氛圍,教給學生自學方法。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給自學的程序與方法,采用一讀(將課文讀通讀順,了解課文脈絡,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預習提示”,讀一讀課后思考題,明確新課要學什么),三寫(即認真讀課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畫畫,記下疑難,寫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書,遷移舊知識,初步解決一些自己能解決的問題)的方法,使學生自學時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其次,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樂趣。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索活動具有強烈的欲望和追求,就能把學生內部的精神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烈的特點,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需要和渴求,并在興趣的激勵下形成探索動機。
再次,教師要轉變角色,努力營造出和諧、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通過生說生評,生說師評、師說生評等形式,讓學生自己獲得問題的解決,使學生走向成功,體驗到成就感;適當組織學習競賽,開展合作學習,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使學生愿學、樂學。
(二)提供自主形式,關注自主過程。
學習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過程。引導學生全面、主動參與學習全過程是提供自主學習的最佳形式。學生只有直接參與探索新知識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優化教學過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參與的內涵十分豐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大膽放手,更多地提供學生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各種感官功能,讓他們多動手,多動口,多動腦,參與觀察、思考、討論、實驗。讓學生實質性地參與教學過程,要做到七個“讓”:即課文讓學生自學,字詞讓學生自己掌握,段意讓學生概括,問題讓學生發現,方法讓學生尋找,重點讓學生思索,難點讓學生突破,真正讓學生參與每節課的全過程。參與要多樣化,如質疑問難是一種創新精神的反映,是學生思維參與的標志。學生參與提出問題,那怕千奇百怪、荒誕離奇,只要學生積極參與了思維活動,教師就要悉心引導,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最終成為知識學習和創新的火種。
關注自主學習的過程,其最佳手段是優化課堂教學中的反饋與評價。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反饋的重要途徑,它的作用并不僅限于讓學生了解自己與目標要求的距離,還應通過評價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堅定學習的自信心,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當學生答錯問題時怎么處理?――是鼓勵引導、點撥開竅,還是訓斥挖苦、簡單的否定,甚至罰站?前者能使學生感到老師態度誠懇,評價中肯,自尊心受到了保護,使學生產生求知沖動,后者則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挫傷學習積極性。因此,反饋和評價,不僅是學生認知過程的需要,更是開放式教學和融洽師生情感的需要。
(三)鼓勵“人自為學”,培養自主精神。
篇4
1、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肚f子·田子方》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肚f子·讓王》
3、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娥B生主》
4、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跺羞b游》
5、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肚f子·知北游》
6、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齊物論》
7、“不樂壽,不哀夭,不榮通,不丑窮,不拘一世之利以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為已處顯。顯則明。萬物一府,死生同狀。”《莊子·外篇·天地》
8、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洱R物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度碎g世》
10、謀無主則困,事無備則廢。
11、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胠篋》
12、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人間世》
1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篋》
14、“凡人心險于山川,難于知天。”《莊子·雜篇·列御寇》
15、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外物》
16、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肚f子·雜篇·徐無鬼》
17、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度碎g世》
1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跺羞b游》
19、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將曳尾于途中。《莊子·外篇·秋水》
20、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洞笞趲煛?/p>
21、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洱R物論》
22、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莊子·外篇·在宥》
2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齊物論》
24、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肚锼?/p>
25、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跺羞b游》
26、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睹l篋》
27、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洱R物論》
28、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跺羞b游》
2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莊子·知北游》
30、莊子名言85句
31、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肚f子·讓王》
32、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送賷。吾葬具豈不備邪?《莊子·列御寇》
33、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齊物論》
34、節飲食以養胃,多讀書以養膽。
35、至言不出,俗言勝也。《莊子·外篇·天地》
36、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養生主》
37、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跺羞b游》
38、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渡侥尽?/p>
39、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觀無妄?!肚f子·外篇·在宥》
40、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肚f子·漁夫》
41、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人間世》
42、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莊子·外篇·天地》
43、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兜鲁浞?/p>
44、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兜鲁浞?/p>
45、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犊桃狻?/p>
46、故純樸不殘,孰為犠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五色不亂,孰為文采!五聲不亂,孰應六律!《莊子·外篇·馬蹄》
4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娥B生主》
48、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跺羞b游》
49、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娥B生主》
50、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肚f子·外篇·天地》
51、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外篇·秋水》
52、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洱R物論》
53、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于其間哉!《駢拇》
54、小惑易方,大惑易性?!恶壞础?/p>
55、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德充符》
56、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洱R物論》
57、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肚f子·盜跖》
58、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莊子·列御寇》
59、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荒獕酆鯕懽?,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
60、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間世》
61、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肚f子·雜篇·天下》
62、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洱R物論》
63、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肚f子·雜篇·天下》
64、髑髏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至樂》
65、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跺羞b游》
66、故曰,夫恬淡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刻意》
67、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洞笞趲煛?/p>
68、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齊物論》
69、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齊物論》
70、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莊子·雜篇·外物》
71、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莊子·雜篇·庚桑楚》
72、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犊桃狻?/p>
73、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睹l篋》
74、“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外篇·秋水》
75、朝受命而夕飲冰?!度碎g世》
76、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德充符》
77、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刹簧餍埃俊度碎g世》
78、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睹l篋》
79、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無道,圣人生焉?!肚f子·人間世》
80、“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外篇·達生》
81、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后存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人間世》
82、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圣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恶壞础?/p>
篇5
關鍵詞:莊子;幸福觀;身;心
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獲得幸福?這是古人和今人都極為關注的問題。但是人們對諸如有關幸福問題的回答卻是各式各樣,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大相徑庭。但縱觀古今中外,對幸福的理解不外乎“身”、“心”兩個層面。所以不必強求他人認同自己的幸福觀,因為幸福是一種內心的體悟,不是說在別人看來你是幸福的你就是幸福的,別人不能體會你的心境,也無法與你分享你的幸福感。
莊子生活在狼煙四起的戰國時期,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是無盡的恐懼、孤獨、無奈和焦灼,莊子沒有像儒家一樣宣揚仁義道德,形成對人道德人格的終極要求,也沒有像墨家一樣寄托在君主施行兼愛政策來為民眾帶來幸福,而是以個體生命為起點,帶著對冷酷現實的悲憤和對生命的終極關懷,不斷叩問人生幸福的真諦,試圖以通達的精神超越現實世界,關注于人的“身”、“心”雙層次的幸福體驗,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幸福觀。就“身”而言,莊子一方面重視養生,另一方面推到人身的終極關懷,即如何看待死亡;就“心”而言,則要人們淡泊名利,順人的本性生活。
一、莊子的幸福在“人身”的體現
1、就養生而言。健康與長壽,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共同的愿望。但是怎樣才能長壽?莊子認為最重要的一條途徑就是遵循養生之道?!暗玫馈笔丘B生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何為“道”?“道”的境界是很難用語言來表述的。莊子在《養生主》中就很巧妙地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詮釋了“道”的意境。庖丁認為動刀解牛,應先了解牛體的自然結構,順著自然結構,從筋肉骨節的空隙處下刀,劈開筋骨,刀才會持久耐用,當遇到筋骨交錯聚結處,應提高警惕小心下刀,解牛后將刀抹凈好好收藏,所以他的刀歷經十九年仍然“若新發于硎”,莊子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提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養生原則,主張只有遵循自然法則,才能保持形體的強健和精神的健全。特別是隨著年歲的增長,生理、心理、體質、性格、脾氣、興趣、言行等方面都有發生一些變化,惟有適應這些變化,不逆自然而動,才不會有損于健康。自然是什么?是一種非人為的自然狀態,通俗的說,就是自然而然。
2、就面對死亡而言。注重養生的人可以說是一部分,但相比之下,悅生而惡死的人為數更甚,人們害怕死亡,所以有了神話故事中孫行者盡管在花果山逍遙自在,可已然邁入晚年的他也不能淡定自處了,歷盡千山萬水跑到南贍部洲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實很多病人與其說是病死不如說是嚇死的。如果心理一直糾結于惡死的問題,尤其是對于進入暮年中的人們而言,就很難說有幸??裳浴8矣诿鎸ι?,是人生是否幸福所必須面對的問題。所以大多偉大的思想家也對待生死做出了自己的闡述。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笨鬃訉Υ赖膽B度是避而不談,莊子則撇撇嘴,“這廝沒看開,不知死,焉知生?”妻子去世,“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面對惠子的質疑,莊子認為人的生或死是自然現象,既然有生就必然有死,這種自然規律是我們不能改變的,故莊子又說“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悅,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保ā肚f子?秋水》)明白了生死是人所走的坦途,就不會因為活著而高興,也不會把死亡視為災禍。生命與死亡都是自然造化賦予人的饋贈,我們不僅贊美真愛生命,而且也要超然地去贊美死亡――“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保ā肚f子?大宗師》)如果莊子對妻子的死去冷靜自持,自己臨死驚恐無狀,則莊子很可能是無情無義的負心漢,事實上莊子對自己的死亡,同樣能夠平靜地對待。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以日月為連璧,……,吾葬具豈不備哉?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鳥鳶之食夫子也?!鼻f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鼻f子臨終了依然幽默,還能拿自己跟弟子們開玩笑。這和現代人生前要房,死后要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莊子看待生死,就像看待日出日落、開開花謝一樣,認識人生的生老病死、聚散離合,不必太濃烈也不要太激烈,在自然而然中,做到平心靜氣,找到靈魂的依托,豈不是幸福的事?
二、莊子的幸福是對人心的調節
篇6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微礙,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p>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保ā娥B生主》)
這段文字的現代漢語譯文是:廚師為文惠君表演解牛,手、肩、腳、膝所觸之處,無不清脆有聲,干脆利落,聲音無不合乎古代的經典音樂。
文惠君說:“嘻,太棒了,能達到這樣高的技巧!”廚師說:“我所追求的是道,而不是技巧。我剛開始解牛的時候,所看到的是整個的牛;三年之后則看不到全牛了;而現在,我已經不是用眼睛來看,而是以精神來引導,感官雖然停止于某處,但精神卻依然前行。這樣解牛是依照天理,刀沿著筋骨間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隙前行,順勢而為。連小的附肉和經絡的枝節都不在話下,更何況大的骨頭呢!好的廚子一年換一次刀,因為他是割肉;拙笨的廚子一個月換一次刀,因為他用的是砍的方法;而今我的刀已經十九年了,解了數千頭牛,刀刃依然如同剛磨過的一般。骨節間有空隙,而刀刃沒有厚度,以無厚度的東西切割有間隙的東西,那空隙就顯得十分巨大,從而游刃有余了。所以十九年了刀刃仍然就像剛磨過一樣。即使這樣,當遇到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仍然小心翼翼,眼神集中,動作謹慎,然后牛才轟然而解,就像糞土散落在地上。這時,我提刀而立,四面環顧,得意揚揚,把刀擦干凈藏起來。”
文惠君聽后感嘆道:“太棒了!我聽了廚子的這番話,就知道怎樣養生了?!?/p>
這個庖丁解牛的故事眾所周知,但人們一般慨嘆于庖丁的高超技藝和莊子描寫的生動傳神與想象的奇特,很少注意到它的主題是養生。“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边@才是文章要說明的根本問題。
那么從解牛中能夠得出什么樣的養生道理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養生要合乎自然大道,而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上?!俺贾谜叩酪?,進乎技矣?!彼非蟮氖堑溃皇羌夹g、技巧,他的境界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低級、膚淺的層次。養生如果只是胳膊有病養胳膊,腿不舒服養腿,或者只養一時之心境,圖暫時的快樂,都不可能達到目的。因為,技術的東西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只能處理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難以達到大道。其次,大道自然,無心而為,而斤斤計較于養生的方法、技術,是丟失了養生的根本,反而勞心費神,心神疲憊,那就不是養生,而是害生了。
養生重要的是養心,而不是養形體,以心去養,才能達于大道?!俺家陨裼龆灰阅恳?,官知止而神欲行?!扁叶〉慕馀<妓囍阅軌蜻_到如此嫻熟的程度,并不是他的感官多么靈敏,這種境界也已經不是感官能夠感知到的;而是由于他的心靈已經與所要解的牛融為一體,對于牛的全部結構、筋骨的走向都已經了然于胸,以至于達到了無心而為的程度,即使閉著眼睛也一樣解牛,他用來看的不是肉眼,而是“心眼”?!肚f子》中有許多例子,有的人缺胳膊,有的人無腿,有的人則長相怪異,但都能得道,因為他們的心靈都是健全的,因而能夠得道。得了道,才能夠養護人生的根本。
養生還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這是遵循自然之道的具體內容。若是相反,違反了天理,不因其固然,效果就會適得其反。大道無心、無欲、無求,因而養心之道在于清心寡欲,欲望太多或憂心忡忡,心中塞滿了太多的東西,這樣的心靈會因負擔過重而勞累不堪。心中無物,便身輕如燕,便自由自在。這就叫依乎天理。
對于莊子來說,養生更深層的含義,是養護自己的本性。莊子所謂養生,并不僅僅是活著,而是要過一種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即自由自在的生活。莊子說:“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養生主》)生活在沼澤地中的野雞雖然生活艱難,尋找很長時間才能夠找到飲食,但它還是不愿意被關在籠子中。盡管在籠子中吃喝無憂,精力充沛,但卻不是好的生活方式,因為這種生活使它失去了自由,也喪失了本性。
只有把自己的本性保持住,他才活得富有生機,展現出生命的本義。如果不是這樣活著,那么活的時間再長也是無意義的。沒有意義地活著,與行尸走肉有何區別?
可見,養生之本在于養護自己的天然本性,即自由的本性。喪失了這一點,也就喪失了為人的根本,這樣活著,人就不是人了,只能在一種扭曲的存在。
那么怎樣養護自己的本性呢?在于“緣督以為經”,即居于兩個極端之間,既不要去求聞達,也不要去做惡事,前者會因帶來名聲而不自由,后者則因犯法而不自由。兩者都不能使人本真地活著,只有忘卻善惡,居中而行,任事情自然而然,才能夠過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生活,從而可以保全健康的生命,盡自己的孝道,終其天年。
養生還在于要守護住人生最寶貴的那些東西,這就是保身、全生、養親、盡其天年。若沒有生命,即使富有天下、家值萬貫、名揚四海,又有什么意義呢?即便還活著,若是不健康,這里或那里有疾病,則不可能活得愉快。活著不能孝敬自己的父母,使他們老有所養,頤養天年,做兒女的大概也不會舒服。最后,人活著雖然終有一死,但如果沒有享盡天年,中途夭折,也是令人遺憾的。因此,一切危及人生這四大要事的作為都是應該摒棄的。
之所以說養生的根本在于養心,還在于:形體上的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的疾病。
篇7
關鍵詞:大學生命教育;莊子哲學;精神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7-0067-02
盡管當前教育界越來越關注生命教育,但對生命教育的研究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大多數的研究成果也都關注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足的地方在于他們都從生命本身出發來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就生命之重要性而論教育,而沒有真正究其根源來解決人內部的根本問題,即從人的精神層面來解決生命教育的問題。同時,盡管生命教育在許多高校不斷興起,但是在中國,每年還是有很多大學在校生或畢業生,因為人際關系不合或者是求職道路坎坷等原因輕生,讓我們對生命產生了敬畏之感和憂慮之心,也給我們的當下教育敲醒了警鐘,使我們不得不反思大學的生命教育是否缺了點什么?本文嘗試從莊子哲學中體現的“求生之本”、“處世之態”、“溯真之源”以及“修養之方”四方面的內容來討論當下精神生命的教育,以此作為探討當下大學生生命教育的出路。
一、求生之本:護養精神
從古至今,對生命的追問是一個永恒的主題。莊子在《養生主》的開篇中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名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莊子認為對個體而言,以有限的生命去實現無盡的理想愿望和精神追求,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時他向世人提出了什么是人的生命中最應該護養的問題,生命之本是什么?是外在的物質滿足?還是內在的精神需求?莊子哲學在生命之本這個問題上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
“莊子主張養神(即養心),亦即通過靜功,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娥B生主》的要旨是順其自然,才能養生。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依乎天理’,便可以‘得養生’。外篇有《達生》,主旨是全精、養神。守氣,全形保真,方能暢達性命,對于世人‘養形足以存在’的觀點持批評態度。《知北游》則認為,養心要去掉‘四六’,不以外物所累,方能‘平氣’、‘順心’?!鼻f子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人只有在精神上得到了護養,才能真正暢達性命,才會活出生命的本真意義?!跺羞b游》其實是一個思想者莊嚴的人生宣言。他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生命意義以及生存法則。正是因為深刻理解了人的真實處境,他的內心變得曠達而澄明。他要盡自己的全部心力游于逍遙之境,不斷突破自我的種種局限,去探索那無窮之域的秘密――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覺醒”。莊子逍遙的人生態度,實質是一種回歸生命的本源,是一種對自我精神的護養與超越,他倡導以一種超自然的精神面貌來應對生命中的種種苦難與誘惑。而這種超自然的、自由的精神正是當下大學生所缺乏的,也是當下生命教育所缺少的靈魂部分。
二、處世之態:豁達人生
從莊子的哲學中,可以概括出其處世之態有以下五種:平常之心、應變之力、舍棄之當、利害之衡、用處之智,而這五種的處世之態,對當下精神生命教育有著重要的啟示。
第一,要習得一份平常之心。莊子著名的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這句話給當下的大學生帶來的啟發除了“有限勝無限”的含義之外,還有一層“不追求神奇,腳踏實地,活在當下”之意。因為無涯之境是虛幻之境,不切合實際之境,是不可預見之境,只有以一顆平常之心來處世,才會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生命才會活得真實而又有意義。
第二,要獲得一種應變之力。莊子提倡人們要做有“水智慧”的人,他認為“水的智慧”是一種很高超的智慧,水是善于變化的,它常常因勢利導,最終能取得勝利。當代大學生在應對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過程中,不要被外物損傷自己,也不要為了達到最佳的效果而損人利己,只有善于巧變,才能通達。
第三,要學會恰當舍棄。當代的大學生,往往雄心壯志、志向遠大。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常常會有無奈和無力之感,生命也變得異?!按嗳酢?。但是為了實現理想,為他人所不齒而“奮不顧身”。顯然這是一種極端化的處世態度,莊子告訴我們只有學會放棄,懂得舍棄,生命才會得到升華。他的逍遙游有四大境界,第四層境界就是“棄風”。“棄風是最高境界,棄風后鵬才是鵬,飛才是飛……放棄,是智者面對生活的明智選擇,是一種將生命升華為安然超脫的精神?!?/p>
第四,要權衡利害關系。莊子說:以人之言而遺我栗,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這里的意思是說雖然難以猜測福禍的變化,但是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正所謂“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只有正視事物的利害關系,不為表面的利益所迷惑,才能夠真正取得成功。
第五,具備用處之智。莊子以《大葫蘆》的小故事揭示了一個大道理:世上無無用之物,關鍵在于有無一雙慧眼。在處理人際關系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人,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個人的身上都有閃光點;同時,我們也不能自我輕視。很多大學生在求學或者求職的過程中,因為屢次受挫,就輕易自我否定,所以在精神生命教育過程中應該有意去引導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現他人和自己的智慧之眼。
三、溯真之源:追求真我
當小悅悅事件、“最美司機”①等社會冷漠的現象相繼涌現,究其根源,不是社會的冷漠和他人的無情,而是由人自身所造成的。如類似老人“假摔”諸事件的頻頻出現,使得人心開始相互猜測、相互漠視。同時,大部分的商人失去真我,違背良心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相當多的知識分子失去真我,無視道德來追求名利雙收等的現象比比皆是。而這種現象也蔓延到了圣潔的校園之中,大學生與大學生之間純真感情的淡化、物質化、世俗化,使得很多大學生面臨著交往的障礙、精神的困惑;隨之也帶來了很多生命的隱患。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生命承受了不可承受的負重,所以追求世界的“本真”面目就要追求“真我”。
莊子在《齊物論》里提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其實就是強調了真我的存在。因為只有真我的存在,才能真正實現與天地并生、與萬物為一。莊子思想的精神,乃是在于他首先把握住這個真我,然后再破執,使破執成顯正的一個前奏。譬如《逍遙游》一文的開端,便揭出大鵬的境界,這是真我的化身說法,由這只大鵬的出北冥,這是把海天打成一片,把時空渾然一體。然后,再反觀小蜩小鳩的行為,就能破其淺陋了。再看《齊物論》中從頭到尾都在批評世俗的一切觀念意識,但并非只是批評而已。因為《齊物論》從頭至尾都在襯托著一個真我。可以看出莊子精神的本源在于追求真我,體現真我。很多學者都認為莊子的逍遙是一種忘我之境,究其思想的內涵,其實忘我并非是要世人忘記自己,而是一種超越自我、超凡脫俗的精神狀態。
四、修養之方:涵養智慧
生命是一個過程,是個有始有終的過程;因為人作為有感情、有思維能力的動物,所以它更是一個需要修養的過程。莊子的在其哲學中提到了“心齋”與“坐忘”和參透的做法,筆者認為對當下精神生命教育有著重大的啟示,是精神生命教育的修養之方。
第一,心齋與坐忘。莊子認為“心齋”與“坐忘”都是人要達到“無己”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其實“心齋”是達到境界的方法,而“坐忘”就是其工夫。關于“心齋”,莊子提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心齋”其實是一種去除憂慮和欲望的精神修養之方,促使心不被外界的物所困擾,從而保持一種空明清靜的狀態。關于“坐忘”,莊子明確指出: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坐忘”即一種端坐而物我同一,從而達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在當下有很多社會人士為了爭名逐利,而患得患失,沒有了安然自得的精神家園,這種風氣也逐漸蔓延到學校里面,尤其是當代的大學生,面對工作的憂慮,面對金錢、名利的誘惑,使得精神極度地迷惘。而莊子的“心齋”與“坐忘”正是我們大學生在應對復雜的社會過程中急需的一種修養之方。
第二,參透。莊子說:語道而其序者,非其道;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哉。東方夫子認為,莊子的道是存在于事物當中,說出來的道非事物中的道,參透即是一種在實踐中領悟道的過程。在精神生命教育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透,將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悟出生活之道、生命之道。而縱觀當下的大學生,有很多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們很少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而一旦走出學校的時候,便措手不及,無從適應。因為他們雖然在校積累了豐富的知識,但還是不懂得如何巧妙地處理人際關系,如何智慧地運用文化知識。所以這些也應該是生命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個人只有參與實踐活動,積累實踐經驗,才能使真正了解世界,悟出生活的真理和生命的真諦,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內心不斷強大。
生命教育在關注如何使大學生的珍愛生命的同時,應該更加關注大學生精神生命的教育,因為只有抓住問題的根源,才能真正治本。不言而喻,大學生的精神生命教育對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而莊子的哲學對當代大學生精神生命的教育有著深刻的啟示,同時它也是當代的大學生走出時代困惑,精神迷惘的智慧之源。
注釋:
①2010年12月,在濟南長途汽車總站南區,司機為保護乘客行李身中五刀,乘客冷漠旁觀。
參考文獻:
[1]熊鐵基.二十世紀中國莊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26-427.
[2]東方夫子.國學與人生[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6:141.
篇8
關鍵詞:傅山;莊子;佛學解讀
中圖分類號:B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176(2013)02-0003-03
傅山是明清之際山西地區最為淵博的學者和最有個性的思想家,不僅精通《莊子》,而且深明佛理,他曾嘗試運用佛教的思想去詮釋《莊子》,希望能以此把握《莊子》的本意。
傅山(1607—1684),字青主,一字公它,別號石道人,先世為忻州人,祖霖登嘉靖壬戌科進士,歷官少參,寓居太原,因得隸籍于陽曲(今太原市北)。傅山少年時聰穎好學,舉凡諸子百家,書無不讀,工詩賦,善書畫,精岐黃,擅醫之名遍山西。傅山16歲時考中秀才,深受督學袁公的賞識,選拔入三立書院。袁公因受直指(錦衣衛都指揮使)誣奏下詔獄,傅山為其進京伸冤。袁公冤屈既得昭雪,出為九江總督,遣使相召,傅山不往。甲申年(1644)李白成攻破北京,崇禎帝殉國,傅山棄儒為道,或遨游于平、定、忻、汾之間,或坐閱釋典于深山之中,孝于父母,友于昆季,年三十余喪偶,弦不再續??滴跣缥纾e博學鴻辭,傅山屢賜弗獲,被地方官挽至都門,復以老病懇辭,未試而歸。清廷授予中書舍人,傅山避居遠村,唯以行醫為業。傅山著作雖多,但唯《霜紅龕集》行于世。1991年山西省有關方面將其著作整理為《傅山全書》,世人始得窺其全貌。
傅山自謂,“老莊二書,是我生平得力所在,旋旋細字旁注,當精心探索,若省得一言半句,便有受用,可由人道”。他對《莊子》尤其鐘愛,“《莊子》為書,雖恢譎佚宕于六經外,譬猶天地日月固有常經常運,而風云開合,神鬼變幻,要自不可闕,古今文士每奇之,顧其字面,自是周末時語,非復后世所能悉曉”。本文就以傅山的“細字旁注”中以佛解莊的言論為據,對佛教思想在其理解《莊子》中的作用略加探討,以就正方家。
一、逍遙游
莊子在《逍遙游》的開篇講了一個鯤鵬變化的寓言,那個“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的大鵬意象給讀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莊子緊接著就將人的思緒拉入到現實之中,讓那些“搶榆枋而飛,時其不至則控于地”的蜩與學鳩去嘲笑翱翔九萬里的鯤鵬。
莊子到底想表達一種什么思想呢?他是贊揚鯤鵬的高飛遠舉,還是同意蜩與學鳩的自得其樂?歷來解者不一,眾說紛紜。郭象認為,鯤鵬失于外而蜩與學鳩有失于內,二者同未適于性,故皆不得謂為逍遙,對二者一起予以否定,自然也就將大鵬與學鳩等量齊觀了。世間庸碌之人雖自知保榮華安富貴為齷齪卑陋,然每據郭象之說以自解免。而傅山不同意郭象之說。傅山說:“讀過《逍遙游》之人,自然是以大鵬自勉,斷斷不屑作蜩與學鳩,為榆枋間快活矣。一切世間榮華富貴,哪能看到眼里!所以說,‘金屑雖貴,著之眼中,何異沙土?’奴俗齷齪意見,不知不覺打掃干凈,莫說看今人不上眼,上得眼者有幾個?”禪師常說:“金屑雖貴,落眼成翳?!备瞪剿?,乃其一種更為通俗的說法。禪師此說本為破除參學之人的法執,即“法尚應舍”之意,何況世間榮華富貴,本屬于非法之物,此尤見其不屑就之!如此之人,不唯當世稀有,即覓之于往古,亦罕得其遇,于此亦可見傅山之睥睨一世、心空千古之高格,實乃其狂狷性格之真實寫照!
二、吾我
莊子在《齊物論》中,塑造了一個“嗒焉似喪其耦”、“形如槁木”而“心如死灰”的得道者南郭子綦的形象,并借助他的尊口,說出“吾喪我”三字,作為實現“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訣竅。歷來解《莊子》者,大都對此三字極為重視,但對其含義的解說則有時不免失于籠統:或謂“吾”、“我”字義本同,二者不過異名同謂而已;或謂吾為主體,我為意欲,乃南郭子綦自謂其擺脫了欲望的牽纏和攪擾,莫衷一是。傅山既不考其字源,亦不究其語境,而是直接引用佛經之語,他說,“《齊物論》‘吾喪我’,《增一阿含·五戒品》阿那律告閣跋吒:‘吾者神識也,我者形體之具也?!比绱艘粊?,“吾喪我”就具有了神識完全擺脫形體和軀殼的束縛而獲得解脫之意,與佛教的“般(有余)涅槃”意義相若。
三、知有所待
莊子在《大宗師》中說:“夫知有所待而后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边@句話非常費解,莊子謂“知有所待”,那么到底待個什么呢?一般認為,此處的“知”,應是指主觀的認識能力,那么如此一來,其所待者,自然就是客觀的認識對象了。傅山認為這些解釋都是胡猜亂想出來的“意見”。他聯系上下文的具體語境,提出一種非常有創見的解釋,“觀下文‘庸詎知吾所謂天者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再回上文‘有患’兩字,則是老子‘大患有身’之義。知有所待,待此身耳。若此知未到身上時,向甚處著落?所謂父母未生前事。如此看去,‘過而弗悔,當而不得’之句愈有情矣。”也就是說,所謂的“知有所待”,所待的就是“此身”,即主體自我,如此理解,這個“有所待”的“知”也就成了“父母未生前事”,也就是禪宗每令人去尋求的那個“本來面目”。這不免令人想起圭峰宗密有所謂“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的說法,也是將這個“知”字視為“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傅山對“知”之“所待”作如此的理解,下文中的真人“過而弗悔,當而不得”,就是一切隨緣任運而已。也就是說,在傅山看來,《莊子》所說的真人,就是禪宗“見自本心,識自本性”的頓悟之人。
四、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這是《養生主》的最后一句話。傅山認為,從養生方面而言,以薪譬喻為身體,以火譬喻為生命,這句話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一者,人們對于那些能夠養護身體的一切事物,無不想方設法的弄了來,惟恐什么地方對身體養護得不夠好而喪失了自己的生命,就好像準備充足的材薪以防止火的忽然熄滅一樣,要求人們一定要養護好身體。二者,將“指”理解為“意欲”,“指窮于為薪”就是想方設法將所有的材薪都弄了來,因為火依靠材薪才能延續下去,卻不知道火燒得旺反而促進了材薪的盡快燒完,這就好像盡力養生反而促成生命盡快的完結一樣。告誡人們重點在養護生命而非養護好身體,決不能辦養好身體反而丟了生命的傻事。三者,就是佛教經典中所說:“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前薪非后薪,則知指窮之術妙;前形非后形,則悟情數之感深。惑者見形朽于一生,便謂終期都盡,可乎?”傅山所引,乃東晉廬山慧遠所著《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第五》中的一段話,慧遠之意,在于說明人的神靈并不隨著死亡而歸于消滅,而是在不同的生命形式之間輪回或循環,由此證成佛教因果報應論的真實不虛。傅山認為這幾種理解都有道理,這就意味著慧遠的說法作為佛教的理解方式同樣也被他肯定了下來。
五、在己無居,形物自著
篇9
莊子的一生平平淡淡無拘無束,不為名利不求金錢,他的精神似乎已超出了常人。莊子那種逍遙豁達,滿不在乎的思想道就了他成為一名圣人,他的許多作品中都體現出了這點,例如在《列御寇》中,他對炫耀富貴的曹商所作的辛辣諷刺就是證明,這也說明了莊子生活即使是這樣貧窮,日子是這樣難熬,但并沒有消蝕他的清高和孤傲,一方面表現了他對權勢名利的輕蔑,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他對獨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因此他對苦難世界的冷峻審視和對人生悲劇的深刻體驗,給人類留下了一筆難得的精神財富,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烙下了他深深的印章。
莊子思想以其眾多而深邃的思想觀念在中國傳統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莊子思想展示了人類精神現象中的一個經常發生的具有危機性質的方面,莊子在這一方面提供了的個人體驗,成為莊子以后,乃至今天人們精神生活中的仍被咀嚼著的體驗和教訓。這也許是莊子思想中最深奧而又感人的方面,通過莊子思想研究,揭示這些,理性地說明了這些,對于人的自我認識也是很有意義的。
莊子的思想可謂是“超凡脫俗”,他認為:人之生,來于自然界,人之死,返回自然界,對于生死應持縱浪大化,不喜不憂的態度。這正是一種十分徹底的自然主義觀點。人生哲學是莊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主要是對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實踐方法的思考,他追宗人生苦難的終極原因,發現災難歸根結底都來源于人類自身那無窮無盡的欲望。因此,他希望在精神領域使人類從苦難的深淵中走脫出來。莊子的人生哲學是苦難時代結出的苦果,例如,莊子的“無用之用”則是典型的例子,主要是為了自我的設定,它強調的是主體自處之道,強調的是不因世俗價值或規范戕害自身生命的完滿。莊子的這種思想在當今的社會上是非??扇〉?,或許說我的是十分缺乏的,它是一種處人之道。是對生命自身的關注,對他人的關懷,它告訴我們不要把他人的性命當作滿足自身欲求的工具或手段,它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做人的道理,處事是原則,而在莊子的人生哲學中最多強調的則是“道”與“德”的問題,所謂“道”乃是產生規定自然的本體存在,所謂“德”則是主體對道的承受,則道又歸根結底“于自然無所違”,因此莊子的的道德意識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生命的社會價值,具有鮮明的自然主義色彩??梢哉f莊子對人生懷有一種哲人的豁達,莊子的“無名”“無功”“無己”更是說明了這點。所謂的“無名”則是破自我而非我的對立,洗刷內心中功名利祿的觀念,我覺得這點對于那些在政治場上、商場上的爭權奪利的人是相當有益的。讓它們不至于被名利沖昏了頭腦;所謂“無功”亦是破非我而非我的對立,即順應自然,順應規律,游心即從觀念上打破絕對分解,強調轉化,懂得了日夜,寒暑水火皆可為我所用的道理,人就活得更自由了。莊子的《逍遙游》則形象地說明了這點,所謂“無己”即破自我與自我的對立,說明了養生之道及養生的目的在一盡天平,而非長生不死,而莊子在這點充分體現了他對生死的看法:生,時也;死,順也。并非說生死無差別,而是視死如歸,客觀地看待生死問題,而莊子在養生之道是有著獨道的見解,其內容氛圍形養和神養兩大類,其中神養則是最重要的內同,所謂神養就是保養精神,保持心境的平靜,使心境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這種養生之道無疑對我們的學習與工作有極大的好處。
莊子的自然哲學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沒有了老子學說的模糊性和神秘主義色彩,莊子的“道”只是宇宙生成的機制、規律、法則,而“氣”是宇宙生成的物質載體,這兩個概念都是老子借來的火種,莊子都運用的十分自然,其中莊子關于時空無限的思想,分別對應著道、氣、物有三種不同的含義,與道相聯系的無限時空,是有限時空的抽象;與氣相聯系的無限時空是超越直觀對象的獨立的無限空間;與物相聯系的無限時空是動態的有限時空長河的總和。莊子在當時思想我認為是非常先進的,他沖破了有限時空的襯界,進入無限時空的境界,莊子的“道”即事物變化,生生不息的運動規律,物物有際而道與物無際,它只是事物間的關系或變化的原則。莊子的《齊物論》正清晰地解釋了它的思想,證實了他的觀點,莊子反對把道實體化,這是莊子自然哲學最突出的貢獻。莊子這時的思想已是非常先進,可謂是唯物辨證法的先驅,哲學的部分思想也與莊子的思想相符合,因此,莊子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哲人,他的思想對后人也有著極大的影響。
莊子思想學說對歷代名人的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他贊頌自然,崇尚主德之世的理想社會,成為后世許多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文學家描繪理想之國的楷模。因此很有必要做一番踐論。
窺視一下當今社會,又有多少人不是為了追求名利而忙碌穿梭于世間,又有多少人不是為了金錢而無形地在為自己挖著墳墓,名利與金錢似乎已把太多人推向了深淵,吞噬著人們的原本擁有的那顆明凈的心靈,腐敗也因此而存在。難道人們真要躺進用名利與金錢鑄成的棺材嗎?悲也!悲也!真的太多的人都應該學習一下,了解一下莊子的思想學說,鳶飛戾天者,望“莊”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莊”深思,莊學中的雋語層出不窮。我們真須細細品位一番。因此踐論一下莊子的學說思想是相當有必要的。
與看重人的社會屬性,帶有強烈的政治倫理色彩的儒家學說相比,莊子思想則是一種著重人的自然本性,關懷人的生命和精神學說,莊子自然人本精神首先體現了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上,帶有一種強烈的個性色彩,在此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封建社會,莊子的自然人本精神對中國文人獨立人格的養成,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莊子的思想培養了陶淵明達現放任的精神品格;蘇軾對莊子的思想也有著深刻的領會。因此,他善于把莊子的某些思維形式引入藝術領域。改造成為頗具特色的藝術思想;辛棄疾詞創造了雄奇闊大的意境,也大有莊子“辟闔,儀態萬方”的氣勢,阮籍這位著名的竹林任人放浪的性格和反抗封建禮法的精神品質直接形成的原因就是莊子對黑暗現象的憤怒情緒和叛逆精神;莊子的浪漫主義文風也傳給了李白,使他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的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篇10
“養生”其實可分為“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二者并不等同。有關養生方法,是“養生之術”;在“養生之術”的基礎上,提升到哲學層次,則是“養生之道”。中國文化最精于談養生之道,既有哲學內涵,揉合儒、釋、道的思想精華,更有中醫底蘊。世界其他地方的養生,說的多半是“養生之術”。
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人間最好的醫生乃是陽光、空氣和運動?!边@可說是西方“養生之術”的警句。也有些養生之術從生活體驗而來,例如北歐人從滑雪運動知道步行能增加肺活量和減輕壓力;南美人發覺常吃黑巧克力可抗抑郁;西班牙人則享受午睡習慣,因為午睡對記憶力和創造力有促進作用;至于日本人養生,他們喜歡點熏香,認為每種花香、木香或草香都有養生作用。
中國人的“養生之術”,是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實施的。有的是神養,包括精神心理的調養;有的是行為養,那是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的調養;有的是氣養,即練氣功;有的是形養,那是武術等健身運動;有的是食養,通過飲食講養生;有的是藥養,中藥常與食品相融合,即中醫的“藥膳”;更有術養,那是按摩、推拿以至沐浴之法了。
說到養生之道,中國文化的儒、釋、道都有論及。儒家的養生之道,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壽”,《中庸》也說大德“必得其壽”,指出養生與道德修養有關。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解釋“仁者壽”,謂:“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闭f明有良好道德情操者所以長壽,皆因不貪求外物,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擷取天下美好的東西來保養身體,故能內氣充沛且有條理。
儒家講“存心養性”,“養性”不僅有助養生,更有助治國平天下。“養性”要訣是“誠”,《中庸》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所謂“誠”,是要能做到恭敬無欺,這種修養,讓精神不會馳亂,對身心都有好處。
釋家的養生,在“平常心”三字。平常心是對生命透徹的體悟。世事滄桑如夢,所以釋家教人,一方面對生命盡心呵護,另一方面又要悉心體驗,對人寬容平和,隨方就圓,自能長壽康寧,好德善終。
有禪家總結出養生四要:其一是把握當下,日日是好日,不過分沉湎過去回憶,讓每天過得充實;其二是跟上社會脈動,積極吸收新知,關心周遭事物;其三是以包容和關懷之心,和家人及同事相處,維持良好人際關系;其四是留意身體健康,注重保健,最好能有信仰,尋找精神寄托。
至于道家追求長生不老,講養生之道最為精辟?!肚f子·養生主篇》,說明養生之主是精神,提示養神方法莫過于順任自然,讓天人合一。莊子指出人生在世,須“安時處順”,視生死一如,才不會被哀樂之情困擾?!肚f子·達生篇》強調養神,要“達生”才能暢達生命,不重財富、名位和權勢,讓形體健全、精神充足,與自然為一。
僅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更包含豐富的養生思想。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根據“道法自然”思想,中醫便訂下養生的生活起居和飲食原則,在養生過程,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協調。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而在日常生活中,則要起居有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僅生活要有規律,生活也要有節制。南北朝醫學家陶弘景在其《養性延命錄》指出:“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莫強食飲,莫大沉醉,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睂⒁磺猩罟澲疲鳛轲B生的指導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