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東流至此回全詩范文
時間:2023-03-29 05:16: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碧水東流至此回全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天門中斷楚江開下一句是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天門山被浩蕩的楚江從中繼開,碧綠的江水向東流去,并在此回旋、澎拜。
2、這兩句詩源于李白《望天門山》,全詩如下: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此詩是在公元725年(即:開元十三年),作者李白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該詩描寫了詩人行舟江中,逆流而上,遠眺天門山的情形。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閱讀體驗
依據新課標要求,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想達到對課文的真切理解和感悟,就必須以學生的閱讀體驗作為立足點,通過語文教師的精心設計和靈活地閱讀指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一、合作探究,鼓勵創造性思維
在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露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留足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時間,放手讓學生探索,把發現問題的機會留給學生。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說出對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體驗,才能在師生思維不斷地碰撞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如教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讓學生邊誦邊吟,邊吟邊品,品之妙處,詩中之景物便活了起來:枯藤,老樹,昏鴉,瘦馬,古道……紛至沓來,映入眼簾,揮之不去,在頭腦中繪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圖畫。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階段。再吟再品,景物愈發活靈活現,圖畫愈發栩栩如生。 藤想象(枯);樹想象(老);馬想象(瘦);道想象(古)……頓時一股凄涼之情油然而生,滿眼蕭瑟,淚眼汪汪欲斷腸,與作者達到心靈會通,品出了詩情。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學生的大腦中就會形成一幅完整的圖畫一,也就是“原象”。接著,三吟三品,進入創造性想象階段,景越來越模糊,情愈來愈悲涼,自己仿佛就是斷腸人,心中凄凄慘慘戚戚,心神迷迷離離,恍恍惚惚,達到物我兩忘之境。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學生對“原像”添枝加葉,充實豐滿,補充與此相關的畫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筆的“新像”。由于每個學生對課文內容、思想底蘊感悟不同,出現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的不同 “新象”。從品物境到品情境到品意境的過程就是一個從“再造性想象”到“創造性想象”的過程。最后,教師指導學生把自己大腦中經過創造性想象產生的圖畫二“新象”或口頭表達出來或書面描述出來,形成創造性文本二。這樣一個從圖畫到文字的過程,就是想與寫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實處的過程。
二、品味優美語言,提高語文素養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注重人文性的同時,必須更多地強調語言的品味。如學生學習《春》時,教師只有通過引導學生反復地品味描寫“春”的五幅不同畫面的語言,才能在字里行間更深地體會到作者對春的喜愛、贊美之情。鼓勵引導學生在反復地品味文本優美語言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如《秋夜》(朱淑真)“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這是一首閨怨詩,一個“涼”字是全詩的詩眼,照應首句的“秋氣清”,以觸覺狀態寫視覺形象,從窗外梧桐樹縫篩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駁駁地鋪滿了冰冷、空寂的床席,表達了女詩人幽居的憂愁怨嗟,營造了一個孤寂落寞的意境。又如《過香積寺》(王維)“不知香積寺,數理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边@首詩的詩眼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把省?、“冷”兩字繪聲繪色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意境?!按猴L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讓人倍感滿目春色,早春的氣息撲鼻而來;“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以動寫靜,讓人感受到園中的欣欣向榮之景。學生在意境的透析過程中,通過對語言的分析、品味逐步走進作者的情感深處,了解到作品的真正內蘊,提高語文素養。
三、靈活引導閱讀方法
古人對“讀”,有經典概括和詮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等等,可見“讀”是閱讀教學的靈魂?!墩Z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的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碧幚砗靡粋€“讀”字,可以讓學生領悟詩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達到審美愉悅的良好境界。在教學中,通過讀法引導,引起學生內心深處潛在的情感共鳴,誘發他們的感知。例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寫出了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碧水東流至此回”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托山的奇險。因此要以豪邁的語氣去讀?!皟砂肚嗌较鄬Τ?,孤帆一片日邊來?!睂懗隽嗽娙送兴娞扉T兩山的雄姿,表現了詩人一種淋漓興會的新鮮喜悅之感。所以讀的時候應以飽含喜悅、充滿對美的熱烈追求的情感去讀,學生自然會受感染,進入到本詩的意境當中。
篇3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13題;共68分)
1.
(3分)讀下面段落。
我會變。太陽一曬,我就變成汽。升到天空,我又變成無數極小極小的點兒,連成一片,在空中漂浮。有時候我穿著白衣服,有時候我穿著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紅袍披在身上。人們叫我“云”。
本段圍繞________?來寫的。本段中的反義詞有:________?________
2.
(5分)讀下面一段話,在括號里填入由“靜”字組成的詞
夜深了,周圍________了下來,在縣中醫院的病房里,明明________地坐在李老師的身邊。他看著李老師________的臉,想起李老師以前傾注給他無限的愛,心情久久不能________,眼淚暗暗流了下來。羅醫生撫摩著他的頭,輕輕地說:“遇事要________,不要激動和慌亂,李老師吃了藥,慢慢就會好的?!?/p>
3.
(5分)閱讀課文《將相和》選段,回答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秦王聽他這么一說,就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F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連忙說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圖,把允諾劃歸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他看。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肯交出來。秦王只好跟他約定了舉行典禮的日期。
這段話中從哪里能看出藺相如的勇敢?
4.
(5分)根據語境填寫詩句、諺語、名言警句。
文文的表妹美美從小在美國長大。去年,美美回到中國,文文帶她到各地游覽。她們來到杭州,站在美麗的西湖邊,美美不禁贊嘆道:“________,淡妝濃抹總相宜?!苯又齻冏ヌ扉T山,看著波濤滾滾的長江,美美不由吟誦道:“________,碧水東流至此回。”回到深圳后,文文教美美讀《三字經》:“________,________,性相近,習相遠。”轉眼間,大年初一即將到來,文文告訴美美:“農歷2017年是雞年,農歷2018年就是________年啦!”
5.
(4分)帶著問題來讀書
?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________季的景色,抒發了詩人對________的熱愛。
(2)《村居》這首詩的題目的意思是(
)
A
.
鄉村里的房屋
B
.
居住在鄉村
6.
(5分)讀古詩兩首《小兒垂釣》,文中“莓苔”是什么意思?
7.
(4分)讀課文《奇妙的國際互聯網》,寫出下面加引號的字詞含義。
①包住地球的“大網”指的是:________
②無數條“線”指的是:
________
③“網上商場”指的是:
________
④“電子錢包”指的是:
________
8.
(5分)閱讀課文《走進麗江》,圍繞著神奇而美麗,作者重點帶我們游覽了哪兩個景點?
9.
(7分)根據課文《一分鐘》內容填空。
①他很快地________了臉,________了早點,就________著書包________去了。
②元元________臉,________頭,________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10.
(2分)根據課文《難忘的一課》的內容填空
“還有什么別的話比這句最簡單的話更足以表達我此時的全部感情呢?”這是一句________句,意思是說:________。
11.
(4分)按照課文看拼音寫詞語。
méi
mao?
xiá
gǔ
jūn
zhǔ
xī
li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2.
(8分)形近字組詞。
鏡________?峽________?眉________?螺________
境________?夾________?媚________?累________
13.
(11分)填空:
《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________朝詩人________,全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詩中包含了五處地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詩歌鑒賞
(共2題;共28分)
14.
(18分)賞析感悟。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這首詞的作者是________代詩人________。
(2)同“路轉溪橋忽見”中“見”用法不同的是__________。(
)
A
.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B
.
風吹草低見牛羊。
C
.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3)用自己的話解釋詞句的意思。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4)根據理解完成填空。
①“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采用的是以動寫靜的寫法,和我們學過的王維的《鳥鳴澗》中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有異曲同工之妙。
②“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描寫的意境和陸游的《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極為相似。
(5)從詞句中你能夠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5.
(10分)閱讀下面兩首詩,回答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1)“月”是李白詩中常見的意象,借以抒情達意。結合這兩首詩賞析這一特色。
(2)請描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表現的畫面。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13題;共68分)
1-1、
2-1、
3-1、
4-1、
5-1、
5-2、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二、詩歌鑒賞
(共2題;共28分)
14-1、
14-2、
14-3、
14-4、
14-5、
篇4
一、用方言朗讀古詩詞――別有韻味
課本中有不少古詩詞,如果用普通話朗讀,我們會發現有的詩上下句平仄不相對,且句末不押韻。現在學生對詩歌的平仄沒有什么概念,但是對押不押韻還是一讀便知,押韻的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記憶。有少數古詩詞用普通話朗讀簡直難以押韻,那是因為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詩歌的形成源遠流長,詩人的作品顯然要受到方言的影響,因此在詩歌教學的過程中,適當運用方言朗讀,常常會“柳暗花明”,讀得更有味道。
最初給我啟發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詩《敕勒歌》,前四句“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最后這個“野”只有用方言讀成“y?!辈拍芎汀瓣幧较隆钡摹跋隆毖喉?。
之后在平時的詩歌教學中,我就開始做個有心人,和學生一起探討,將一些普通話讀不押韻的詩句,試著用方言讀一讀,還真的有不少收獲。
比如說《過故人莊》中“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因為句末押的是“”韻,所以為了押韻,“青山郭外斜”的“斜”應讀成“xiá”,或者用我們這邊的方言讀成“qiá”也可以。類似的這個字還出現在學生熟悉的這幾首詩中:《山行》中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韓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這些詩句中的“斜”只有用方言讀才押韻,才能讀出古代詩歌的韻味。
為求合于韻律,可從方言中探尋讀音的字還有很多,除“斜”字外,另一個比較常見的是“回”字。“回”在某些詩中作為韻腳時,應讀成“huái”,而不讀“huí”。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标淌獾摹朵较场罚骸叭ツ晏鞖馀f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逼渲械摹盎亍敝挥杏梅窖宰x才押韻。
此外,還有一首詩也比較典型,八年級語文下冊《古代詠鳥詩三首》中的《迎燕》,頷聯“為迎新燕入,不下舊簾遮”,韻腳“遮”,如果按普通話應讀“zhē”,但首聯“咫尺春三月,尋常百姓家”,韻腳“家”(ji?。?;頸聯與尾聯的韻腳分別為“花”(huā)、“華”(huá),“遮”字按普通話讀顯然是不押韻的。因此,教學這首詩時,應向學生講清楚:《迎燕》中的“遮”應按江淮方言讀“zhā”,這樣全詩一韻到底,讀起來才順暢。
如果繼續探究下去,我想肯定會有不少新的發現與收獲,朗讀古詩詞時偶爾穿插一下方言,不失為一種不錯的方法,有時還能讓我們找回古人吟詩的感覺。
二、用方言解讀文言文――通俗易懂
對于初中生來講,文言文的學習始終是個難點,文言中一些生僻的詞語,尤其是一些實詞,離學生生活太遠,直譯過來學生難以理解。如果此時我們利用方言加以解釋,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詞義,而且還能帶給學生因為講“自己話”而產生的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
比如我在教學《以蟲治蟲》時,許多學生對“子方蟲”是什么樣的蟲,根本沒有概念,生活中有沒有見過,也不知道,教參上翻譯時也是直譯過來。通過文中的相關描寫,我發現此“子方蟲”就是我們方言中常說的“土土狗兒”,夏秋之時,泥土地上,墻角落里,經常可以看到,燈光一閃,爬得飛快。當我告訴學生“子方蟲”就是我們方言中的“土土狗兒”時,學生恍然大悟:“哦,知道了,原來就是這種蟲子呀?!痹俦热缯f教學《魚我所欲也》時,其中的“一簞食,一豆羹”中的“豆”字,按注釋上理解,是盛食物的器皿,但是這種器皿是大的還是小的,是碗狀還是缽狀的呢?總是想象不出它的樣子。后來我跟學生提起家中常用的一種大碗,方言叫“斗碗”,“斗”和“豆”音還差不多,所以它的大小、形狀應該跟“斗碗”比較類似,而不能像少數同學錯誤地理解為像豆一樣很小的器皿。還有《陳涉世家》中“置人所罾魚腹中”,這個“罾”字注釋為“用網補”,我就想到我們方言中一種捕魚的工具叫“罾子”,顯然這里是名詞活用為動詞,這么跟學生一解說,就很容易理解了。再比如《愚公移山》中的“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箕畚”就是我們常說的“畚斗兒”,這樣的解說,真是通俗易懂。
三、用方言賞讀古白話――妙趣橫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崩首x的形式多種多樣,對于一些情節性較強,角色之間的對話比較多,且人物語言能夠體現人物性格特點的文章,很適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如果偶爾試一試讓學生用方言分角色朗讀,學生往往會情緒高漲,紛紛參與,力求有機會在同學面前露一手。
記得我在教《范進中舉》時,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感覺總是讀不出味道來,范進中舉之前的唯唯諾諾、低聲下氣只是表現為聲音低了一點;胡屠戶的冷言嘲諷似乎也不夠力度,就像聽一潑婦罵街,滿口都是書面語,感覺不到她的潑辣勁。就在這時,一學生用方言嚷了一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切!”滿是嘲諷的意味,尤其是他加上去的書上沒有的這個“切”,更是妙不可言,極盡嘲諷、鄙夷之意。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提升道:“同學們,下面我們不妨就用方言來讀一讀這幾段文字,而且讀的時候,可以適當地添字漏字,允許自己適度發揮,只要能突顯人物的性格即可?!睂W生一聽頓時來了精神,一個個用方言讀開了,讀到趣處自己便會哈哈大笑,頓時教室里熱鬧起來了。“好了,誰來給大家示范一下?”之前扭扭捏捏的局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我,我!”的爭奪聲,以及一個個幾乎伸到我面前的小手。被指名讀的同學剛讀了幾句,教室里便空前地沸騰起來,一個個笑得七倒八歪,尤其是胡屠戶罵范進為“現世寶”“尖嘴猴腮”“不要失了你的時了”“撒泡尿自己照照”等詞句,口語色彩比較濃,學生用方言表達,真的是惟妙惟肖,將胡屠戶的庸俗勢利、兇暴粗鄙、尖酸刻薄表現得淋漓盡致。就連范進的那句最難表現的“噫!好了!我中了!”學生用方言一說,并適當處理:將“噫”讀成“啊”,“好了,我中了!”再適當重復,將范進的喜極而瘋、似傻若狂的丑態也都逼真地重現出來。直到下課以后,許多學生還意猶未盡,繼續在用方言朗讀胡屠戶那幾句經典罵語,直到把癮過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