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范文

時間:2023-04-05 01:28: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意境 如夢令 許淵沖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The Conveyan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une: "Like A Dream"

XU Q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ohu College, 238000)

AbstractThis ci-poem depicts several typical details in daily boudoir life and creates elegant artistic conception which is really difficult to conve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Xu Yuanchong's English vers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ts conveya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Key wordsartistic conception; "Like A Dream"; Xu Yuanchong

0 引言

在宋代詞壇璀璨的群星中,李清照以壓倒須眉的光焰照亮了文學史冊,被譽為婉約派的“一代詞宗”。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命名了水星上的15座環形山,用15個世界名人的名字來命名他們,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環形山的名字,這足見其在世界人民內心的價值?!度鐗袅?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在少年時期寫的一首名震朝野的詞,它以細膩的感情體味、精致的構造形式和多重的生動畫面,構成一幅情景交融、風情并茂的小令,在短小篇幅中蘊含著悠遠的韻味,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贊賞和推許。

1 原詞意境的解讀

司空圖有言:意境就是“味外之旨、象外之象、韻外之致、景外之景”,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昨夜雨疏風驟》一詞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于短幅中藏無數曲折,含蓄雋永,有曲徑通幽之妙,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廣闊的聯想空間,創造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意境。女詞人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情知海棠不堪一夜疏雨驟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次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開篇兩行寫詞人昨晚風雨交加時因觸景傷情而醉酒,“濃睡”之后酒勁未退,整個意境畫面直接以詞人“傷春醉酒”的形象出現,沒有任何刻意的描摹,卻給人以無窮回味―詞人何故醉酒?是思戀遠方的戀人嗎?這種想象空間一直延伸到后幾句的對話才能找到答案?!霸噯柧砗熑?,卻道海棠依舊”以白描手法寫人物言語,問者情濃,答者意淡,跌出“知否”二句來,看來似乎沿答話順水推舟,實則詞人借此掀起了感情的風暴,激起詞作的急流漩渦,逼出結句:“應是綠肥紅瘦”。這一“肥”一“瘦”用得驚險奇絕,給讀者一種形象、逼真、新奇之感, 難怪清王士禎稱其:“人工天巧,可稱絕唱”。正因為有著這樣美好的意境,這首詞才堪稱詞中楷模,超以象外,回味無窮的藝術典范。

2 譯詞意境的傳達

李清照該詞作的英譯者眾多,本文以許淵沖先生的英譯本為例,探討其對原詞意境的傳達效果。

首先,從詞牌名的翻譯來看,許先生緊隨原詞將“如夢令”翻譯為“Tune: “Like A Dream””,如此翻譯比單純音譯要更具韻味,使譯作與原詞在意境上高度吻合,符合原作風格。開篇“昨夜雨疏風驟”用了直敘手法,許先生將其保留,但將“雨疏風驟”調換了先后順序,一方面是為和第二行的韻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將“the wind blew hard”前置幾點摧花雨后置也是為了突出風之猛烈。此外,許先生將“雨疏”譯為“rain was fine”,并未拘泥于原詞表達,從而勾起讀者遐思:雨疏疏落落下著,風狂吹著,此時的詞人會是怎樣一番心事? 這一譯,極具意美?!皾馑幌麣埦啤?,如何了卻一番心事?唯有杜康?!皾馑绷艘灰?,仍“不消殘酒”,到底有什么寬慰不了的?為何要舉杯澆愁?此句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急于解決的懸念?!皊ound sleep”而非“deep sleep”來表達“濃睡”之意,規避了直譯所挾帶的俗氣,又運用了頭韻,讀來朗朗上口?!癲ispel”一詞的運用顯出詞人的沮喪之情,同時與“did”構成頭韻?!皌he aftertaste of wine” 而非“the effects of wine”來闡述“殘酒”之意更具詩味。三、四行以白描手法寫人物言語,平白如話,許譯跟隨原詞,盡顯原詞情景?!皌he maid rolling up the screen”而非“curtain”,正好與第四行“seen”押同一韻?!昂L摹币辉~許先生譯為“crap-apple tree”而非“crap-apple blossoms”,因為對于粗心大意、不懂惜花的侍女來說,“海棠”只是宏觀上看到的“crap-apple tree”,而非惜花憐花的女詞人眼中燦若緋霞的“crap-apple blossoms”?;ㄊ抢钋逭盏膶檭?,通過海棠花這一意象的選取與創造,李清照向世人展示著她閨閣生活中的自我抒懷。女詞人的問話在“試問卷簾人”中隱去,而從“卻道海棠依舊”的回答中透出信息。出于對于花的珍惜,女詞人問得那么真切、急切,而許先生在此將一“問”直接譯為“ask”。筆者認為,一“ask”似乎無以傳達原詞中女詞人真切、急切的心境?!皡s道海棠依舊”答得極淡,許先生此處用了“The same crap-apple tree was seen”形象表現了侍女的漫不經心,許譯依照原文本并未給出問句,只是借由卷簾人的答話來表明詞人的問題,這也是有意突出卷簾人的馬虎,并非惜花之人,為下文詞人的細膩惜花之心做了反襯。正是由于答語的一句漫不經心,逼出一句“知否? 知否?”女詞人出于對花的關心,問的那么認真;出于對花的珍惜,勃得那么懇切。許先生連用了兩個反義疑問句“Don’t you know”并以逗號隔開,反復質問起到了強調的作用。此外,重復的“know”與結尾的“grow”形成韻律,達到了音美。結尾一句“應是綠肥紅瘦”創造了一個非常美的意境,勾起讀者無限遐想:是閨中女子對春花一瞬、好花不常的無限惋惜之情?是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的感嘆?抑或是暮春已至的感傷?許先生的譯文言簡意賅,生動再現了“綠肥紅瘦”的傳神之景,而且使用了擬人化的“languish”一詞,表面寫花,實則寫人,讓譯文讀者從譯文中直接感受到原作者傷春、惜春之情。

3 結語

漢語靈活的意合結構使詩化的語言獲得了得天獨厚的可塑性,為讀者提供了自由的觀、感和解讀的空間。因此,要將原詞意境完全傳達出來實為不易。許淵沖先生的譯文獨具風格,不僅在格律上很值得稱道,符合他一貫提倡的詩歌翻譯的“三美”原則,通過選用ABABCCC的韻律形式,給譯文增添了一層音律美,而且在形式上與原詞保持統一,尤其很好傳達了原詞的意境,讓我們在讀譯文時也能真切感受到原詞“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意境美。

巢湖學院一般項目,項目批準號;XWY-201114

參考文獻

篇2

李清照的詞能以明白如話的語言寫出細膩動人的情感,尋常的語言創造出不尋常的意境,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我們所熟悉的兩首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和《一剪梅》便是這一特點的典型。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詩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過對海棠“綠肥紅瘦”的描寫,抒發了女詞人暮春時節的感傷情緒。這種感傷來自她對春光的留戀和惜別,也是對自己青春將逝的煩悶與苦惱。作者在表達這種心情的時候,沒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過一問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輕輕吐露。這首詞一開頭的“昨夜雨疏風驟”,似乎起得平平淡淡,并非什么奇特之筆,但是和下句“濃睡不消殘酒”連起來,就產生了許多發人遐思的意境。暮春時節本就容易引起深居閨中的青年女子的感傷,更何況又是那刮風下雨的惱人天氣。借酒來排遣愁悶,昏昏睡去,但是一覺醒來,酒意還未完全消盡。仔細推敲“不消”兩字,表面上指的是酒意未消,實際上指的是消不盡的傷感和煩悶情緒。本意是想“消”其結果卻又是“不消”。在這“不消”的朦朧狀態之中,又想起了昨夜的風風雨雨,可以想見,作者此時的心情是頗為抑郁的。因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表面上好像是一般的敘事,骨子里卻曲折地流露出作者的心情。

接下來的“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就是這種心情發展的必然結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將盡,產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風雨后,自然惦記園中的海棠?!霸噯枴倍?本是詞中常用的,在這里卻包含著作者復雜的感情。海棠花經得住風風雨雨嗎?是不是謝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又擔心它凋零。于是想,還是問一問卷簾人吧。因此這里的“試問”就不是一般的問,而是含著惜春憐花之情的問。在這一問中包含著作者多少纏綿的感情啊!可是卷簾人的回答卻是那樣的無動于衷,這就更加襯托出作者傷春惜花的感情。“卻道海棠依舊”的“卻”字極好,它把卷簾人的冷淡態度和作者感到回答出乎意外的神態一下子描繪了出來。

最后兩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作者對卷簾人說的,是反問,也是作者的自我慨嘆?!爸瘛倍值闹丿B,婉轉纏綿,感彩極其濃厚?!皯蔷G肥紅瘦”是反問后的自我解答?!皯恰倍忠矘O絕妙。其應不是“肯定是”,因為海棠究竟如何,作者還沒親眼見到,所以其應當有推測、估量之意,還含有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也就是說,春光雖好,但不可能長駐;海棠花雖美,也要隨著逝去的春光逐漸凋零。因此,這“應是”兩個字的內在感情是很深沉的。接下來,作者用“綠肥紅瘦”四個字來形容海棠的葉多花少,這更為歷來的詞評家所稱頌。“綠”和“紅”是兩種顏色,“肥”和“瘦”是兩種形狀。作者在這里用“綠”和“紅”來代指葉和花。用“肥”和“瘦”來形容葉子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鮮明、生動、形象。綠、紅、肥、瘦,本來都是很尋常的字,經李清照一用就顯得很有生氣,新鮮而又奇特。這也是李清照在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

雖然這首詞滿篇寫的是惜春傷春之情,但是這種感情正是早年時期李清照細膩心理的表現。查閱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此時的李清照有過太多的快樂,家境的殷實讓她無憂無慮,讓她快樂無比。而此時翩翩少年趙公子的出現,又使她的美好人生更上一層樓,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詩詞琴棋的雅興,事業上共同的結合點――

金石研究,蜜一樣的生活,滋養著她綽約的風姿和旺盛的藝術創造。試想一下:一個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詞人會有心思去注意周圍的景物嗎?不會,只有此時期的李清照有這種閑情又加之女人特有的多愁善感,才導

致李清照為花悲喜,為花醒醉,為花憎風恨雨。而又加之心上人長期的別離,李清照的這種快樂又有種相思之痛。有著相思之痛的詞人把這種情轉移到身旁的花上,對花

的欣賞上,但是多愁善感的詞人又不免對花憐惜,正可謂:相思共長天一色,快樂和悲傷齊飛?!巴床⒖鞓分闭檬菍λ男睦碓忈?。

篇3

紅瘦特指海棠花

綠肥紅瘦意思是謂綠葉繁茂,紅花凋謝,出自李清照的詞《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后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由這四個字聯想,那“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征著綠葉成蔭的盛夏即將來臨。

紅瘦本不是一種花名,但是因為李清照是聯想到了家里的海棠花在雨后的樣子才有感而發,因此后來人們就把紅瘦特指海棠花。

海棠花

海棠花:喬木,高可達8米;小枝粗壯,圓柱形,幼時具短柔毛,逐漸脫落,老時紅褐色或紫褐色,無毛。葉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8厘米,寬2-3厘米,邊緣有緊貼細鋸齒,有時部分近于全緣,幼嫩時上下兩面具稀疏短柔毛,以后脫落,老葉無毛。

花序近傘形,有花4-6朵,花直徑4-5厘米;萼筒外面無毛或有白色絨毛;萼片三角卵形,先端急尖,全緣;花瓣卵形,長2-2.5厘米,寬1.5-2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在芽中呈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厘米,黃色。果期8-9月。素有“國艷”之譽。是中國的特有植物。

如夢令原文及翻譯

原文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綠肥紅瘦”指的是花已逐漸開敗,而草木枝葉正盛的暮春景色。

譯文

篇4

1、知否知否的全詩是: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2、這首《如夢令》雖只有短短六句,卻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憐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內心的苦悶。詞中著意人物心理情緒的刻畫。以景襯情,委曲精工。輕靈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極盡傳神之妙。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通師二附六(9)班顧安杰

久聞李清照的詞作,膾炙人口,深情、美麗。有春風秋雨,含夏蟲冬梅,令人贊不絕口,不愧為是一代詞宗??!

在她的筆下,春天是“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鰓,已覺春心動;”夏天“晚來一陣風兼雨,洗盡炎光;”秋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冬日則是“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泵恳痪湓~似乎都是信手掂來,但卻將一幅幅瑰麗的四季圖勾勒出來令人深深陶醉。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如夢令》

千遍萬遍地品讀著,感悟著。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蹦氵@卷簾人知道些什么,風雨過后,海棠花葉應該更加滋潤肥碩,而那些可愛的花兒,恐怕早已被風雨吹落,失去了海棠獨有的美麗了??!

是的,李清照喜愛那海棠,花花姿舒展瀟灑,花開似火,一簇一簇,似如花中王后,美麗沉靜、雅致溫潤。而李清照不正像這可愛的海棠花一樣么!在風雨之后,再坎坷之后,在崎嶇之后,重新展現她最輝煌的一瞬間,綻開人世間最美麗笑臉!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時光流逝,不可能停滯不前,但李清照依然是渴望著,能夠留住時光,留住青春??!不應過去的傷痛而悲痛,應該像風雨后的海棠一樣,重新綻開自己獨特的一面,散發更加迷人的芬芳!

篇6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南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題記

昨夜,一場淅瀝的春雨席卷了窗外的春紅,風號雨泣,電閃雷鳴,如同一位訓練有素的士兵,突擊了夢里的古鎮,沉睡的丁香。

清晨,落蕊遍地,風痕水漬,在一片青石板鋪成的小路上蜿蜒,每踩一腳,都會有泥土的芳香撲鼻,花徑曲折,暖陽初上,清風徐來,遠處的炊煙裊裊升起,晨起的人們三三兩兩,隔壁包子鋪的肉香總會無聲地刺激著胃腺,青鳥開始一天的歌唱。

總在這樣的早晨,走在這樣悠長的小巷,期望逢著一位撐著油紙傘的姑娘。

淺淺的罥煙眉,淡淡憂傷的雙眸,長發飄飄的清影,陣陣幽香的氣息,如同徐志摩筆下“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盛開的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僅是那驚鴻一瞥,便已傾倒多年的沉郁,多年的迷惘。靜靜地走近,駐足凝眉,溫婉優雅地與我共傘,傘下一季花開,一聲嘆息。

總是做這樣一個夢,一個關于你的夢。

可每次夢醒,卻都記不住你的模樣,只是在腦海深處,有你的輪廓,關于古鎮的輪廓。每次在清晨醒來,總會在窗外的花瓶里為你插一支玫瑰,灑一縷香水,我相信,春風拂過的玫瑰,定會飛向有你的地方,我相信,那一朵花蕊的深處,必定住著你在的天堂,我相信,你會看到,你會聽到,愛情花開的聲音。

果然,每次你都出現在我的夢里,如期而至。每次都能嗅到你的香味,每次卻握不住你的纖手;每次看到你走近,卻看不清你遠去的背影;每次都想吻吻你,卻只吻到枕頭上的麥穗。我不知道你從哪里來,卻看到你身著古韻、嫣然安靜的神情,不知道你的長發為誰留,散發為誰飄,卻知道對你的思念與日俱增、日愈泛濫。

夢里,你清歌婉轉、笑語盈盈,倩影娉娉。

我們相互依偎,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在滿山楓紅的黃昏,執手而行,賞云舒云卷、花開花落;秋雨滂沱,巴山河渡,共剪燭紅、情定今生。

夢外,朝陽如鴻,一點一點爬上上坡,如同爬上我憂愁的心扉。

憂愁,不是因為沒有你的陪伴;而是因為,人海茫茫,不知去何處把你追尋。

你如同是從遠古走來的女子,白衣翩翩、蝶影婀娜,玉笛瀟瀟。在一個春風沉醉的夜晚,悄然入夢,一夢千年。此生魂歸何處,定是有你起舞的枝頭,此生路在何方,當是你離去的方向。

你又從江南的陌頭走來,青衣拂袖,如水的眸子里充滿期待,我定會堅定地告訴你:“我達達的馬蹄是歸人,不是過客”。輕帆點點、春雨紛紛、熙攘的人群,在那茫茫人海中,對你一眼萬年,一見傾城。

然而,夢終歸是夢,夢里有時終須有,夢里無時莫強求。

春去秋來的輪回、四季更替的變遷、時光流轉的擺渡,總會在春暖花開時,把你送到我身邊。待春色三分、紅白成片、鶯飛蝶舞,你都會準時地出現在我的窗前,每當這時,我知道你來了。

輕輕地閉上眼睛,任思緒在風中飛揚;關掉耳機,靜靜地聆聽你的腳步。

一、二、三、四……

我知道,你來了,春來了。

窗外的雨滴打碎了一簾幽夢,將我的思緒拉回到眼前。不知為何,總會做夢,夢里都有你的出現,或許真的是我相思成疾、病入膏肓了吧;也或是,心靈深處一直都渴望有這樣一位能夠相依相偎、讀我懂我的知音吧;亦或是,一個人生活久了,孤單衍生出來的幻想,總之,每個關于你的夢,都是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日。

春雨打碎了窗前的花蕊,書桌上飄散著殘留的花瓣,緋紅的玫瑰,如同畫里走出來的琥珀,光斑點點、殘紅成圈,雨疏風驟,綠肥紅瘦,一季的花開在風雨中敗落,一生的芳華在紅塵中離落。

流年似水、素日如煙,夢里夢外。

早已在心靈深處為你種下一城的紫羅蘭,一城的薰衣草,只為等你的腳尖,踏上我的花根,只為你的麗影,出現在花海的深處,只為能與你朝夕相伴,執手白頭,在渺渺塵世間,做一對平凡的夫妻。

或許,你早已讀懂我的心意,或許,你故作神秘地低首。但我知道,你就是我前世今生的宿命,你就是我千回百轉的眷戀,萬水千山的情緣,在紅塵最深處,許我一場春暖花開的誓言。

篇7

一、比較閱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

如果學生只限于從課本到課本,那么學生的視野將被限制,學生的思維將被禁錮。教師只有把學生從教材的狹小天地中解放出來,不斷引進新的知識信息,學生的潛在智能才會在這些信息的刺激和觸發下活躍起來,從而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和行動中,并且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比較閱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簡言之就是要通過創設良好情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以古詩詞教學為例,一般學生學習詩詞的過程總是先從作者的生平事跡和作品的背景資料入手,然后同學們在老師的引導下對詩詞進行鑒賞,這似乎成了學習古典詩詞的固定模式了。當然,這樣做有助于同學們融入詩詞的意境之中更好領會古典詩詞的內涵,但這樣做往往不能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所以筆者在指導學生學清照《聲聲慢》中的“愁”時,沒有直接介紹李清照的生平事跡以及作品風格,而是通過其作品《一剪梅》的“愁”和《聲聲慢》的“愁”比較閱讀來探究作品風格意蘊,繼而推動學生探究其產生的根源?!堵暵暵泛汀兑患裘贰冯m然都是李清照寫愁的名篇,然而從對比中學生可以發現,兩者“愁”的內涵是不同的?!兑患裘贰肥菍φ煞虻南嗨贾?、生離之愁,其時詞人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故這愁來得輕、淺,正如詞人所言是“閑愁”;《聲聲慢》之愁緒卻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厲的,這是融合了孀居之悲、淪落之苦、家國之思的泣血之作。學生也由此看出李清照前后兩期詩風的不同。這種通過比較閱讀來探究作者生平事跡的學習方式比平鋪直敘其內容更直觀、更生動,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比較閱讀由于引入了課外的內容,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的視野更開闊,思維更活躍,因而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更樂意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二、比較閱讀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合作交流平臺

交流合作學習,就是要求學生能在學習群體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學習。老師來幫助搭建一個互動交流合作的平臺是非常必要的。要想真正實現合作交流學習要求學生有相當的閱讀儲備,廣闊的視野,而比較閱讀具備這樣的知識儲備條件。

例如,在《聲聲慢》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回憶以前曾經學過的李清照的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的有關內容,其中兩首詞都寫到了“酒”,接著指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為什么《聲聲慢》中的酒是“三杯兩盞淡酒”而《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的酒卻是“濃睡不消殘酒”?通過這個問題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學生們結合自己對作者和這兩首作品所積累的知識,通過對作品的比較和合作交流,學生對作者和兩首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學生認為,李詞中寫“酒”的詞句特別多,可能是詞人一向愛喝酒;有學生認為,沒有什么不同,都屬于借酒消愁;有的認為,這體現了不同時期中,詞人的內心真實寫照……他們得出的答案并不全面,但綜合起來答案就比較完整了:《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濃睡不消殘酒”。酒力顯得那么大,讓作者濃濃地睡了好長時間都沒有消下去,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為作者此時沒有什么刻骨銘心的愁苦,有的只是作為一個年青貴族女子的閑愁,閑愁不會痛徹心扉,所以才會有“濃睡不消殘酒”之說。而《聲聲慢》中,詞人“欲以酒暖身,借酒澆愁,可是酒的滋味卻又那么淡。“淡酒”無力,怎么能抵擋住那一陣緊似一陣的急風,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這里酒味為何那么淡?是酒淡嗎?不是。酒性依舊是烈的,只是因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腸愁更愁,滿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壓不住心愁,自然就覺得酒味淡了。兩相對比,一個“淡”字,更好地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涼,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通過引導學生對上述兩首詞中“酒”的討論,培養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比較閱讀的確能為師生構建互動合作交流的平臺,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讓學生能夠真正成為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各方面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學習群體。

三、比較閱讀為學生構建深廣的探究空間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這樣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庇斜容^才有鑒別,通過比較能洞察文章的特點,認識文章的規律。比較是觀察、分析、整理等活動交織在一起的智力活動,經常進行橫向或縱向的比較研究,既能鞏固舊知,又能更好地探究新知,以此去發現一個個新大陸。

例如,李清照《聲聲慢》中獨具特色的是作者所書寫的“愁”――“這次第,怎一個次第了得”。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直接道出“愁”所具有的特點,而是引進了《武陵春》中“又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讓學生對同一作者的“愁”進行橫向比較,看看這兩種“愁”在數量上有何不同的特點?學生通過比較探究,比較容易就得出了結論:《聲聲慢》中是將愁化多為少,表明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是淋漓盡致了。而《武陵春》中作者自創新辭,用夸張的比喻形容愁,將“愁”這一無形的事物化為有形的事物,突出了愁的“多”“重”,自然貼切,不著痕跡,構成了沉哀高遠的意境。

在學生對上述兩種“愁”有了一定的認識后,筆者接著引進了其它幾位作家的有關寫愁的詩句,對這些不同作家筆下的愁進行縱向對比,以此引導學生進入更為深廣的探究空間。這幾首有關愁的作品分別是李煜《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賀鑄《青玉案》中“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以及王實甫《西廂記》中“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讓學生分析這三首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后得出結論:相同的是都將愁這一無形的事物化為有形,讓讀者能直觀感受到愁緒;不同的是作者抒寫的愁各有特點,李煜的“愁”是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突出愁之綿長,賀鑄的“愁”是如煙草、風絮、梅子雨,沒有根由,突出愁之虛無。王實甫是將“愁”當作可以稱重的事物,裝載在車子上,突出愁之深重。

通過這一比較探究,學生發現了這樣的現象:文人在寫詩作詞時,往往將無形的事物轉化為有形事物,讀者對這些無形的事物理解起來也就更為直觀具體。

篇8

是的,她的國愁、家愁、情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所尋尋覓覓的是什么呢,從她的身世和詩詞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尋覓三樣東西:一是國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意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但身為一個女人,她不能像岳飛一樣馳騁疆場,也不能像辛棄疾一樣上朝議事,更不能和政界朋友痛痛快快地喝酒罵座,只有獨自一人愁。二是尋覓幸福的愛情,她曾經有過美滿的家庭,有過幸福的愛情,但轉瞬就破碎了,她也做過再尋覓幸福的夢,但又碎得更慘,甚至身負枷鎖,鋃鐺入獄,還被以“不終晚節”載入史書,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說什么呢?也只有獨自一人愁。三是尋覓自身價值。她以非凡的才華和勤奮,在學術上完成了《金石錄》巨著,在詞藝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個社會不認為奇,不以為功,“女子無才便是德”,李清照還有什么話可說呢?她只好咀嚼自己的凄涼,又是只有一個愁字。

作為一個封建時代有文化的女人,她并不被那個時代所承認,這就難免有孤獨的悲哀。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給了她很高的評價“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苯裉?,我們在她的詩詞中能看到她的痛苦和哀愁。我們在欣賞她的詩詞時,仿佛又看到了一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纖瘦的女子。

李清照,南宋杰出女文學家,婉約派詞人,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并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最有才華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年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少女時代即名操一時,暫露崢嶸。婚后和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然而好景不長,新舊黨爭激烈,一對鴛鴦被活活拆散,飽嘗相思之苦。后金人鐵蹄南下,南宋腐敗無能,其夫滿懷熱血,但出師未捷身先死。李清照度過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競之功。

因此可以說李清照的作品和愁是分不開的,從開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河淪陷的國愁。這紛繁的愁緒令她一步步地邁上了文學的圣殿。

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為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后期不同的特點。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的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于寫自然風光和離別情思。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边@首詞活潑秀麗,語意清新。《一剪梅》中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笔惆l了相思之情,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婉轉曲折,清俊疏朗?!兜麘倩ā罚骸坝酪箲脩脷g意少,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隨意杯盤雖草草,酒美梅酸,恰稱人懷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笨煽闯鏊龑Υ笞匀坏臒釔?,也坦率的表露了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后期的詞充滿了濃重傷感情調,國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在流亡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如《菩薩蠻》寫“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薄兜麘倩ā穼憽翱諌糸L安,認取長安道?!倍剂髀冻鏊龑κ萘说谋狈降纳钋械膽涯?。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月”的京洛舊事;《滿芳庭》“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景”,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涼憔悴作對比,寄托了故國之思。

在詞中她充分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聲聲慢》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處境,表達了自己難以克制、無法形容的“愁”?!肚迤綐贰分?,“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這些都是在國破家亡、孤苦凄涼的生活基礎上產生的。

因此,通過對李清照人生遭遇的考察,我們就可以明白“凄凄慘慘戚戚”的感嘆,絕不是她的無病,而是其人生經歷和人生體驗的深刻總結與反思。正是由于她具有著極為敏銳、善于觀察的多愁善感的心理氣質,這就使得她特別深切地感知著人生所固有的悲劇成分。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醉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p>

傷春既是如此,那么悲秋又該如何呢?讀《鷓鴣天》詞:“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倍喑钌聘械男睦須赓|,就像酵母菌能使葡萄發酵變酒一樣,具有著使人外界刺激中專門釀生悲劇性感受和悲劇性體驗的特種“魔力”,詞人張炎有詞曰:“只有一枝梧桐,不知多少秋聲。”在多愁善感者的耳朵中,哪怕是一樹梧桐所引發的秋聲,都能產生出“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心理效果。李清照詞,正同此理。

可是,人生并不全部由苦難所組成,而是有悲有喜,然后千百年來無數的讀者,卻幾乎都對李清照那飽蘸淚水的詞篇表現出了濃厚的閱讀興趣,這是為什么呢,我想主要有如下三點:

首先,人又七情,盡管我們每個人的人生旅途有長有短,有順有逆,但終究難逃生老病死,也無法免除悲歡離合對人的內心折磨,更會產生理想和外界環境的碰撞,也就有了觸景生情的傷感。李清照是個多愁善感的人,當她面對人生的大悲大喜時,一定有自己深刻的體驗和領悟,周圍的環境與他的心情正好發生碰撞時,她那無盡的愁和恨就涌上心頭,正所謂觸景生情,她就用詞把她當時的心境反映出來?!靶★L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讀者讀到這,難免會生出憐憫之情和同情之心。所以,身遭厄運的人更懂得李清照的心,一帆風順的人會更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篇9

[關鍵詞] 瘦花;語境;修辭方法;作家風格;審美

熱愛自然與生活的李清照,對鮮花有著特殊的感情,尤其喜歡觀察鮮花的細微變化,以花喻人、寄托情思。在她19首詩中[1],沒有出現“瘦”字,但在她的詞中,一共有8首出現了“瘦”字。除了《新荷葉》中的“鶴瘦松青”(是為人祝壽的比況之詞)和《鳳凰臺上憶吹簫》中的“新來瘦”(形容思婦的瘦)以外,其余都是描寫各種花的“瘦”。雖然都是由同一個“瘦”字形容,但在不同的心態、不同的語言環境下,“瘦”字表現出的語言張力總是能恰到好處地表達詞人的心里動向和精神氣節。李清照用“瘦”花為自己代言,充分體現出詞人愛花惜花的情思和敏感豐富的內心世界,更體現出她對微小事物深刻的洞察力。“瘦”是李清照從尋常中發現不尋常的細節刻畫,正是這樣的描寫,使她的作品充滿了新意和清麗之感。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綠肥紅瘦”中“肥”與“瘦”的對比給人一種均衡的美感,以“綠”代葉、以“紅”代海棠的借代手法更是語新意雋。作者以雨疏風驟交代場景,經過一夜的沉睡,酒意仍未消除,也不忘問卷簾人海棠花的境況,得到的答案卻是“依舊”二字。在她的腦海中,風雨總是扮演著不解人意的角色,柔弱的海棠不再鮮活飽滿,早已變得羸弱不堪,再肥美的葉兒也難襯海棠的紅艷。隱隱地流露出了作者受愁苦困擾的煩悶心情和愛花惜花的無限感傷。

同樣地,“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更是情景交融、余味無窮: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詞的首句開門見山,一語道破愁思,憂愁仿佛香爐的輕煙綿綿不斷,枕席在重陽佳節也讓人感到了幾分涼意。無奈自己形單影只,只能獨酌于菊園借酒消愁,誰料憂思難耐催人心肝,使人不由得神思茫然,眼前的已不再是飲酒時賞玩的美景,而變成了作者傾訴哀愁的對象,醉眼蒙眬中所見到的恰如自己今日這般消魂失魄。整首詞雖圍繞“愁”字展開,但隨著思緒的層層深入和哀怨的緩緩囤積,最終卻以“瘦”字作結,成為整首詞的生輝之處。李清照將思婦比作黃花,本不覺新奇,畢竟黃昏的,在夕陽的映襯下的確沒有白天那樣綻得燦爛,但一個新穎的“瘦”字則傳神地刻畫出作者受憂愁孤寂折磨而日漸消瘦的容顏。

殢人嬌 梅花開有感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樓楚館,云間水遠。清晝永,憑闌翠簾低捲。

坐上客來,尊前酒滿,歌聲共水流云斷。南枝可插,更須頻剪,莫直待西樓,數聲羌管。

“玉瘦香濃”指如玉的白梅雖已顯清瘦卻還吐著濃香。詞人用本應形容少女的“瘦”字來形容開敗的白梅,從而展開綿綿情思,更加生動富有韻味,奠定了整首詞的基調。

詞人如往常一樣于賞梅,冰雪消融后的梅園已然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機,衰敗的白梅不似往日繁茂,難掩禇紅的梅枝,露出一副憔悴的愁容。此情此景讓生來惜花的李清照頓生哀怨之情,白梅在她的眼中霎時變得清瘦非常,不由得悵憾自己多年延誤賞梅佳期,由此引發詞人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盡管如此,詞人依舊能體會到瘦梅隱隱馨香背后的堅貞。

詞的下片轉而描寫客人爭相插梅在鬢、引觴暢飲的歡愉場面,這與上片詞人眼中的瘦梅產成了強烈的對比,不難看出作者因相思難耐,無心賞梅,仿佛從白梅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白梅在瘦字的形容下頓時靈動非常,流露出詞人的惜花之意和對遠人暗含的嗔怨。整首詞愛怨交織、張弛有度、氣韻悠長,使讀者如同聽到思婦的飲泣。

多麗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醞藉,不減酴釄。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臯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v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雪清玉瘦”比喻清幽芬芳的白菊像白雪和寶玉一般雖然被摧折得清瘦不堪,卻依舊俊麗堅貞。若無“瘦”字的襯托,高潔的白菊則無法讓讀者形象地體會她的風姿?!笆荨弊直澈笠舶鵁o限深意,或是白菊處在艱難境地中苦度的流年,或是白菊因心懷對游人不舍的眷戀之情而玉隕香消的凄楚……盡管這種種催殘接踵而來,也未曾削弱白菊高雅奇俊的風韻,對比手法運用十分高妙。同時也表達了詞人對白菊日漸憔悴的惋惜之情。

參考文獻:

[1]侯?。骸独钋逭赵娫~評注》,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王希杰:《修辭學導論》,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篇10

【關鍵詞】詩詞鑒賞;對比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 A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1)06-0008-01

對比,是將兩種相反或相對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對照,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修辭方法。對比手法,在古代詩詞中很常見。例如,李紳《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全詩運用對比:“一粒粟”與“萬顆子”,“無閑田”與“猶餓死”。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钡谝宦?,句內各自構成對比,第二聯,上下句對比。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中,后兩句兩岸相對的青山和駛來的一片孤帆形成動靜對比,一靜一動,動靜相間,相映成趣。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ㄔ抡猴L?!蓖ㄟ^夢境,將現實的寂寞落魄與昔日的春風得意奢華形成強烈對比。又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高適“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孟郊“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一、同一作者的同一題材作品對比

蘇軾:中秋題材。 西江月 (之一)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慈∶碱^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西江月》是他次年作于黃州的中秋詞,充滿了作者人生受挫后悲憤難抑和孤寂難耐之情,以及尋求理解的渴望之念,在牢騷和怨憤之中,還寄寓著對人生和生活的熱愛與追求。這首詞反映了作者謫居后的苦悶心情,寓情于景,詠人生之短促,嘆壯志之難酬感世道之險惡,悲人生之寥落。詞調較為低沉、哀惋,充滿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嘆。

《水調歌頭》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二、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對比

李清照是我國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她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工作詩詞,長于文賦,精通音律,通曉書畫,尤以詞創作聞名于世。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寫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詞的寫法別致,側重于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并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敘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后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于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里。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皡s道”一句,寫出了“卷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最突出的應屬《永遇樂》(落日熔金)。

《永遇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合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中多暇,記得偏重汪。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鬢雪鬢,怕見夜間出去。不知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全詩通過北宋汴京和南宋臨安兩個都城元宵節有關情景的描繪和對比,表現了作者對故國親人的懷念和凄涼悲憤的心情。這首詞的意義,絕不局限于個體的哀樂,還折射出時代和民族的悲劇,她對人生不幸的詠唱也反映出民族的心聲。

三、同一題材不同作者的詩詞對比

辛棄疾、陸游在詞的創作上屬于同一流派,這已是詞學史上的共識。這里僅舉幾首作品來進行比較分析,以加深對二家詞之“同”的認知。先看陸游的代表作之一《漢宮春?初自南鄭來成都作》:羽箭雕弓,憶呼鷹古壘,截虎平川。吹笳暮歸,野帳雪壓青氈。淋漓醉墨,看龍蛇、飛落蠻箋。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何事又作南來,看重陽藥市,元夕燈山?;〞r萬人樂處,欹帽垂鞭。聞歌感舊,尚時時、流涕尊前。君記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此詞為放翁愛國心志遭受打擊之后不甘閑散的抒憤之作,其悲壯之懷、強項之態,正與辛稼軒相似。清人黃梨莊謂稼軒“當弱宋末造,負管、樂之才,不能盡展其用,一腔忠憤,無處發泄”,以故其“悲歌慷慨,抑郁無聊之氣,一寄之于詞?!弊x放翁此類詞,亦可作如是觀,因為此類作品與稼軒詞一樣都是那個多難時代的失意英雄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