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李清照詞范文
時間:2023-04-07 08:47: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如夢令李清照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位居“婉約之首”的李清照,詞作柔美、精致,讀來如同潺潺的泉水濺在山石之上,碎玉飛散,正像她的詞集名:《漱玉》。這首《如夢令》是她在汴京時回憶故鄉往事而作。
落日的余暉,將溫柔的光芒鋪灑在一片美麗的荷塘上,夏日涼風從溪邊的亭子里穿過。十五六歲的少女泛舟賞花,飲酒誦詩,醉意蒙,忘記了回去的路。沉沉暮靄中,小舟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行走,不想卻誤入了荷花叢的深處,進退不得,怎么辦呢?奮力劃船的時候,只聽一陣撲簌簌的聲音,原來是一群鷗鷺受驚飛了起來……
這首小令如同一幅自然清新的畫,粉紅的、白的荷花,搖曳在田田的荷葉間,涼亭安靜的剪影投射在微微蕩漾的水面上。此時,如花的少女來了,銀鈴般的笑聲醉了一池的荷花。畫面就這樣緩緩生動起來,最后竟飛起了一群潔白的鷗鷺。此情此景,迷離而蒙,不正如夢一般嗎?也難怪李清照會對這樣美好的記憶深深懷念!
《如夢令》這一詞牌名,原名《憶仙姿》,最早見于后唐莊宗李存勖的詞: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鸞歌鳳。長記別伊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
李存勖本是習武之人,卻也通曉音律。他雖不如南唐后主李煜一般在詞作上享有盛名,卻為后人留下了一個如此美好的詞牌名――《如夢令》。
而將這個詞牌填寫得淋漓盡致的,卻是感情真摯、語言清麗的李清照。她的另一首《如夢令》自然也是婉約詞的代表作: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如夢令》的廣為流傳,為李清照在詞學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礎。宋代王灼稱贊李清照:“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婦人,當推文采第一?!?/p>
暮春時節,群芳正濃,無奈風雨來得急迫。詞人從沉睡中醒來,昨夜的酒還沒有消,卻想著窗外的海棠花,于是問隨身的侍女。侍女說,海棠花沒有任何改變。詞人聽了感嘆道:“傻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已落了不少,葉子卻更繁茂了!”
篇2
[關鍵詞] 意象 支點 探究 吟誦 整合
在我國浩瀚璀璨的古典詩歌的海洋中,有這樣一位女子,在宋學盛行,女性被進一步剝奪了話語和自由權利的時代,她不甘于沉默,不甘于失去話語權,她選擇做一個挑戰者,直逼“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道德規范底線,她平生創作的許多作品,無不洋溢著她的才華,閃爍著其女性的思想光芒。她用生活化的語言去展現自己的情感流程:她的愛,她的恨,她的癡,她的怨。她不做作,不矜持,直來直去,直率坦誠。如實地反映、表達真實的自我,為女性爭得了在語言上的權利,她,就是李清照。
蘇教版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入選了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蘇教版必修四上入選了《聲聲慢?尋尋覓覓》,而學生在初中階段更是早已接觸了她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在新課程結構和理念下,如何做到讓學生充分感知這位偉大的女詞人作品的恒久魅力,并獲得超越文本的思考和啟迪,以達成新課程目標,筆者作了一次艱辛而有益的嘗試。
一、巧用意象作“金針”,為課堂尋找一個支點
在備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要讓學生在短短的45分鐘的時間里學完、學好并學透這四首詞,難度非常大,那么能不能為這節課尋找一個支點作為突破口呢?
古詩曰:“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苯疳?,借指秘法、訣竅。在詩歌的教學中,如果能尋找到一枚“金針”,不僅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而且可以活躍學習氣氛,課堂的活力煥發了,高效自然也就有望達到了。
中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物象,比如春花秋月、寶劍洞簫、枯桐瘦梅、啼鶯鳴蛩,本是無情無知的客觀物象,經過歷代詩人反復的繼承、運用和發展,積累了豐厚的象征意蘊,成為符號化了的“客觀物象”和“象征意蘊”的有機結合體――意象。筆者通過反復的閱讀和比較,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即這四首詞不約而同地使用了一個意象――酒。這一意象不僅是這四首詞的巧合,更在詞人的作品中大量反復出現。有人做了一個統計,在李清照現存的50多首詞作之中,和“酒”相關的詞作就占了一半左右。因此,將“酒”這一意象作為解讀這四首詞的一枚“金針”,用這枚“金針”來穿針引線,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起到幫助學生激發思維的作用。于是筆者確定把“酒”這一意象作為這節課的一個支點。
學生通過閱讀這四首詞發現,“酒”這一意象在其中承載的情感意蘊是有變化的:在《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一詞中,詞人通過對一次和閨中密友賞游的敘寫,學生發現“酒”在這首詞中是詞人表達內心愉悅的一種途徑;在《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一詞中,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流露出濃烈的傷春惜春之情,詞人試圖飲酒來排遣自己內心那淡淡的春愁;《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一詞顯然是一首離別之詞,因和愛人離別,離愁難耐,詞人的滿腔幽怨只能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但無奈的是“舉杯消愁愁更愁”;在《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中,詞人借酒御寒,但杯酒下肚,卻依然敵不過“晚來風急”。
二、妙設話題作探究,透過文字讀作者
同一個意象,詞人為何會有不同的情感寄托?這是學生在閱讀比較之后自然而然會產生的一個問題。歌德說:“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痹诖?,筆者為本節課設置了一個探究話題――“李清照的詩酒人生”。
詩歌的教學到最后非常容易滑入教師的“一言堂”的流弊之中,學生缺少主動建構的空間,教師容易成為話柄的持有者,這樣的教學彌散著危險。因此這一探究環節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充分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在課堂上留出大量時間讓學生互為學習伙伴、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在新課程理念之下的自主學習、自我探究的能力,最終引導學生養成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這不僅僅是讓學生從資料入手去簡單了解作者的生平,更要學會從作者的文字背后去了解一個作者,了解每一個躍動在文字背后的活生生的生命狀態。
這四首詞是詞人不同時期詞作的代表作?!度鐗袅?常記溪亭日暮》創作于詞人少女時期。由于家庭出身優裕,家庭教育開明,李清照沒有通常大家閨秀輕走細步、笑不露齒的矜持之態,表現出來的是少女的天真、浪漫的生活情趣,活潑、開朗、灑脫、自由的自然天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清照少女時期的純真爛漫漸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對愛情的渴求。在閨閣里暢飲求醉是詞人常用來驅遣心中懷春意緒的方式。多愁的詞人表現出的是較之于其他閨閣中的女子更為敏感纖細的意緒。在《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詞中詞人為花而喜,為花而悲、為花而醉、為花而嗔,實則是傷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嘆自己的青春易逝,細膩敏銳地表現出了一個少女那種淡淡的懷春意緒。
李清照18歲時嫁給太學生趙明誠,這是一樁天作之后的婚姻?;楹蠓蚱薅烁星樯鹾V,李清照日后在《金石錄后序》一文中對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戀有著細膩的回想:“后屏居鄉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致,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彼麄兌肪普撛?,戰棋聽琴,共探金石,然而兩人朝夕相處、琴瑟和諧的生活還是被丈夫“負笈出游”的現實打斷,她一方面期盼丈夫政事有為,宦途順暢,一方面又“悔教夫婿覓封侯”,不得不面臨夫婦分離、重門深院、一人獨居的生活,“離懷別苦”只能靠酒來略微沖淡。在這首《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中,她毫不掩飾對丈夫的愛,并大膽地表達出來。此詞說明詞人能大膽率真地表達自我,敢于向封建傳統禮教發起挑戰。她的大膽率真除了是酒給了她勇氣,更是她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篇3
歲月饒過誰前一句是又是清明時候,出自南宋吳潛的《如夢令》。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宴桃源”,“無夢令”等。以李存勗《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為正體,單調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疊韻。
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韻,三十三字四仄韻一疊韻,三十三字五平韻一疊韻,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韻一疊韻的變體。代表作有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厲聲教《西溪小令二首》等。
創調之作是五代后唐莊宗李存勖詞,詞存《尊前集》:“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風舞鳳。長記欲別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敝馨顝┯忠虼嗽~首句改名《宴桃源》。沈會宗詞有“不見不見”疊句,名《不見》。張輯衣“比著梅花誰瘦”句,名《比梅》?!睹吩贰吩~名《古記》。《鳴鶴余音》詞名《無夢令》。魏泰雙調詞名《如意令》。蘇軾用此調時改名《如夢令》,其詞序云:“元豐七年十二月十八日,浴泗州雍熙塔下,戲作《如夢令》兩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一、多重誦讀,繪聲繪色
誦讀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語言和精神的言語感知活動。吳老師的課堂上,始終抓住“誦讀”——這一古詩詞教學的尋常方法,層層推進。
第一重讀,教師讓學生自由朗讀,做到讀準字音,并通過追問“興盡晚回舟”中“興”為什么讀第四聲,讓學生在讀音的選擇中明白此處“興”字的意思。這一重讀,學生讀得字正腔圓。
第二重讀,教師先指點:“剛才這位同學讀得不錯,就是缺了點‘要眇宜修’的味道。詞的‘要眇宜修’,體現在誦讀時要注意詞句的節奏和停頓,能讀出它的韻味,讀出它的音韻美?!比缓笾该麑W生再讀,讓大家去發現,她是怎么停頓的。這一重讀,引導學生注意詞的節奏,讀得抑揚頓挫。
第三重讀,教師讓學生根據注釋再讀,說說“這首詞說的是什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和感覺”,然后讓學生“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字里行間去”。
第四重讀,教師又將詞化為三個不同的場景,引導學生逐句誦讀,充分想象。
第五重讀,教師引導學生“讀詞還要讀出人”,在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之后,和著蔡琴低回婉轉吟唱的《如夢令》,引導學生三讀這首詞:“當她是一個生活在悠閑幸福中的少女時……在她流亡江南懷鄉憶舊時……在她孤苦凄涼的晚年時……”這三讀,我們看到學生從愉悅讀到低緩,再讀到沉重。這三讀,學生讀出了不同的韻味,不同的心境,乃至不同的人生感悟。
二、豐富想象,入情入境
《如夢令》這首詞人醉景美,景烘人情,表現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吳老師運用了想象這一尋常之法,讓學生自然地思接千載,入情入境。
師配樂讀,讓學生邊聽邊想:你的腦海中仿佛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場景?于是,我們在學生的描述中仿佛也看到了一幅幅這樣的畫面:
溪亭日暮——“夕陽西下,柔和的陽光灑滿了大地,也灑滿了溪亭邊。一行白鷺在五彩云霞的映襯下,自由翱翔。陽光投射在荷花上,讓它們顯得更加嬌艷動人。一切都被金色籠罩著,是那么溫馨?!薄鞍?,一輪金色的太陽正要下山,天空的云被它染成了五顏六色……”
藕花深處——“詞人誤入藕花深處,向四處眺望。只見碧波蕩漾,荷葉隨風搖擺著身子,荷花隨風翩翩起舞。那些荷花競相開放著,有的已經全開了,有的羞答答地半開著,有的只露出一支花骨朵……”
驚起鷗鷺——“詞人和朋友們快速地劃著小船,劃槳聲不小心驚醒了正在棲息的鷗鷺。它們扇動翅膀,撲棱棱地往天上飛,有的邊飛邊鳴,有的在空中盤旋,有的飛往樹林……”
其實,在感嘆學生想象豐富的同時,我的內心曾質疑吳老師此舉——引導逐句想象畫面,割裂了學生對于詞的整體意境的把握。不過,我很快就釋然了,因為之后,教師指點著板書如是說:“詞人因為觀賞‘溪亭日暮’沉醉了,所以誤入了‘藕花深處’;因為誤入‘藕花深處’,所以‘驚起鷗鷺’。有人有景,有動有靜,有聲有色,真是一幅流動的畫面?!彪S即引導學生誦讀整首詞,把移動的風景和變化的心境融合在一起,在學生心中繪就了一幅流動的極有情致的生活圖景。
的確,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該由詞的內容決定。李清照在詞中回憶少女時代一次難忘的經歷,但只抓取了有著因果聯系的三個獨立場景。于是,先“逐句想象畫面”,再連貫、整體想象為“一幅流動的畫”,這樣的教學策略在這一課中就是適切的。
三、自主品悟,見仁見智
一般的詩詞教學,往往在學生理解詩意體悟詩情之后就完成了。然而,吳老師卻沒有止于此,而是話鋒一轉,引領學生再度回味語言,自主品悟詞之精妙,創生了一個堪稱精彩的學習過程。
師:這首詞,僅僅用了33個字就寫出了如此豐富精美的畫面,給人以美的享受。有人評價這首詞——“以尋常語繪精美圖”。你們看,詞中語言看起來的確尋常,明白如話,但這些“尋常語”真的尋常嗎?
生(齊):不尋常!
師:那么,這“尋常語”又不尋常在哪兒呢?請大家靜下心來,再讀一讀、品一品,你覺得哪些字詞用得不尋常?先自己想,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我覺得這兩個“爭”字用得很不尋常。它著重強調,讓我們體會到詞人當時迫切想回家的心情,而且讓我們看到當時船劃得很快。
師:那種場面你看到了,那種心情你也看到了,真好!“爭渡,爭渡”,這種詞的重疊,是《如夢令》這首詞所特有的,叫疊句。但李清照用在這里,吳老師覺得特別精妙,把那種場景,那種著急劃船的心情都表達出來了。
生:我從“驚”字不僅看出是打擾了鷗鷺,而且看出了詞人驚喜的心情。
師:掌聲還不響起嗎?很會品詞。
生:我覺得“醉”可以是陶醉,也可以是喝醉。
師:你看看“醉”字前面還有一個什么字?
生:沉醉。
師:那是怎樣一種醉?
生:那是很深的陶醉。
師:那不是一般的醉,而是——
生(齊):深深地醉了。
……
這節課上,我們看到教師采用“品悟”這一尋常之法,真正給了學生學習的自,給了他們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時空。于是,學生的交流自由暢達,自然真切,見仁見智。學生從詩詞本身的藝術特色著手品味語言、欣賞語言,享受語言的內涵和魅力,還了我們一個出乎意料的驚喜,給了我們一段綻放思想光芒的精彩,讓人驚嘆“信賴,能創造美好的境界”。
四、引領拓展,漸行漸遠
在引導學生陶醉于詞之精妙后,吳老師依然沒有止步,而是引導拓展,引領學生知人論世,將學生引向李清照詩詞學習的深處。
師:古代大哲學家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本褪钦f,讀詩也好,讀詞也好,首先要讀人,要了解作者的生平。那么讀了《如夢令》這首詞,你覺得李清照當時生活得怎樣呢?
生:我可以感覺到李清照當時家里非常富有,生活在無憂無慮當中。她可以在溪亭邊觀看荷花,觀賞美景,自由自在。
生:我覺得她當時生活得非常幸福,因為如果她不幸福的話,這么普通的美景,她也不會享受到其中的樂趣。
師:因為心里高興著,所以眼中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是吧?那,你們的猜測對不對呢?我們一起來看。(師出示李清照生平簡介,學生默讀。)
師:和你們的猜測一樣,早期時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滿之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充滿了陽光,充滿了色彩,充滿了生機,也充滿了愉悅。我們品讀一首詞,其實就是在品讀一段獨特的人生經歷。不同時期的詞能反映詞人不同的心路歷程。那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轉變使她的詞風又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呢?感興趣的同學下課后可以繼續去讀她的詞。最后,讓我們跟隨李清照再次回憶她少女時期那段幸福美好的往事……(播放蔡琴的歌曲《如夢令》,配樂三讀。)
師:孩子們,今天,我們在“詞國女皇”李清照的《如夢令》中沉醉了一回!詞,“要眇宜修”,有一種魅力,有一種觸動人心的力量。好詞,千百年后仍然能使我們為之感動、陶醉!
課,就在婉轉低回的音樂聲中,在教師動人心弦的話語渲染中結束了。戛然而止,卻令人回味無窮。盡管這首詞寫得生動活潑,富于情趣,學生讀來也是愉悅美好的,但,教師并沒有拘泥于此,而是不惜點引出作者后半生的孤苦凄涼,打破了學生原來感悟到的美好愉悅的心境。
篇5
1、知否的意思是你知道嗎。兩個知否連起來就是問:你知道嗎?你知道嗎?
2、知否知否出自李清照的詞作《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中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是李清照的早期詞作,表達了對暮春時節花敗的一種憐惜,同時也夾雜著一種傷春的情思。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摘 要]古典詩詞最大的價值在于其內部蘊含著作者的生命感受,能夠滋養和浸潤學生的文章情愫。因此,古典詩詞教學要將學生的精神與詩人的內心世界連接起來,實現精神的有效對接。
[關鍵詞]古典詩詞 想象 體驗 比較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1-078
傳統教學中,古典詩詞教師將詩歌大意的理解作為教學的重點,逼迫學生將意境深遠的詩詞進行不切實際的肢解,而忽略了隱藏在詩歌背后的詩人。通過實踐研究,筆者發現,古典詩詞的教學要將學生的精神與詩人的內心世界連接起來,才能使詩詞教學由機械膚淺的層面逐漸走向豐厚靈動的境界。
一、在逐層誦讀中明晰故事,感知詞人
誦讀是學習古詩詞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詩詞傳達情韻的不僅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過誦讀過程中的音律、聲調營造出相應的意境。因此,讀得正確、流利、富有節奏是古典詩詞教學的保底工程。在誦讀過程中了解詞人的故事,是學生讀出古詞韻味的重要方法。
在執教《如夢令》時,我引導學生經歷了以下誦讀過程。
1.在最短的時間內讀正確流利,教師相機教學“興”“藕”的讀音。
2.以《人間詞話》中“詞之為體,要眇宜修”的論述引領學生感受宋詞的精妙和韻味。
3.標出此詞節奏,依托注釋掌握詞中的故事。
縱觀以上三個步驟,學生對宋詞的誦讀并不只停留于篇數的累積,更不是枯燥單調地重復,而是有較強針對性、層次性、趣味性的誦讀。
二、在想象體驗中再現畫面,揣摩詩人
每一首詩詞都是一幅美輪美奐的畫卷。古詩詞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對詩詞中的畫面進行想象體驗,讓學生逐步朝著詩詞的內蘊出發。在《如夢令》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誦讀想象,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李清照筆下生動的畫卷。
1.詞人乘著小船,欣賞到了怎樣的美景?(通過對“溪亭日暮”“藕花深處”“一灘鷗鷺”等關鍵詞進行想象)
2.組織學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黃昏的景象,引導學生借助插圖描述,并激情誦讀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處”:借助“深”字想象詞人被各種形態的荷花所包裹的畫面,體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灘鷗鷺”:引導學生從鷗鷺齊飛的壯觀景象入手,感受別樣的動態畫面,并想象鷗鷺齊飛、雙槳劃水、詞人叫笑的各種聲音。
經歷了這樣的想象過程,學生才能深刻品悟詞中的語句,才能還原詞人真實直觀的經歷。
三、在資料介入中掌握背景,體悟詩人
古詩詞由于其用詞的語法習慣和蘊含的情感思想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去甚遠,給詩詞教學帶來了較大的困難。怎樣才能讓天真爛漫的孩童,洞察詩歌中蘊藏著的豐富的情韻,真正感受詞人獨特的心境呢?筆者在執教《如夢令》一課時,進行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將詞人的生平事跡,尤其是這首詞的創作背景進行整合處理,將其運用在課堂教學的關鍵之處。
1.緊扣“興盡”“沉醉”感受詞人當時豪放豁達、開朗樂觀的心境,從而推測感知詞人是個怎樣的人。
2.教師補充李清照的資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響下能詩善詞,生活優越自在,可在“靖康之恥”后,李清照背負著國亡家破的陰影,生活陷入孤苦凄涼之中。
3.引導學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讀這首詞作,特別指出由于作者年輕時的愜意悠閑已經不復存在,才用“常記”一詞。
此時,詞作中的語言文字已經不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蘊含著作者生命氣韻的有血有肉的文字,從而為學生體驗詩歌內在的情韻提供了幫助。
四、在比照閱讀中辨析異同,洞察詩人
對比是生命個體認知事物發展過程的思維方法,是確定事物本質屬性的最佳方法。在詩詞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就是讓學生補充相同主題或者內容相近的詩詞、同一作者不同時間的作品,在學習教材詩詞的基礎上,通過對這些補充詩詞進行比照性學習,從而觸摸詩人的情感變化,明晰詩人生命的特質,真正與詞人實現精神對話的過程。在執教《如夢令》時,筆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詞作《武陵春》。
1.教師出示《武陵春》,要求學生對比兩首詞不同的行數以及每行的字數,以強化學生對不同詞牌名下詞作的文體格式的認識。
2.扣住關鍵語句“載不動許多愁”引發學生對《武陵春》情韻的體驗。
3.列舉兩首詞的相同因素:舟——有乘興之舟與載愁之舟;花——有勃發之花和敗落之花;詞人——一個是開朗豁達的少女,一個是愁緒滿腹的老婦。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感受到同樣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蘊藏著不同的人生故事。
篇7
一、把古詩文閱讀積累與生活密切聯系
我曾在某篇文章中讀過一段話:“語文教育應是一條紐帶,一座橋梁,它的一頭是豐富多彩的生活,另一頭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個人文化乃至整體素質的提高?!边@句話充分顯示了語文和生活的不可分割性。教師善于利用這種關系,不但能幫助學生學好、學活語文,而且在經典的吟誦陶冶中,能塑造學生良好的品格,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六年前,我接了一個一年級新班,從進校第一周開始我就嘗試將古詩文閱讀積累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去,試圖讓每個學生隨時能接觸到古詩文,感受到古詩文的影響,希望通過六年的學習,讓學生積累一定量的古詩文,并使古詩文博大精深的內涵影響、成就學生的理想人生。我選擇了《弟子規》作為開始?!兜茏右帯肥菃⒚绅B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我把《弟子規》和《小學生在校一日常規》結合起來講解,由于學生都知道《弟子規》是流傳久遠的經典,對其中的道理很信服,且三字一句,兩句一韻朗朗上口,便于誦記,所以學生在第一個學期就能將《弟子規》熟讀成誦,平日但凡哪個學生有違規的地方,教師、父母引用《弟子規》中相關語句,學生立馬心領神會,改正不當行為。也正是由于這樣,學生對這部古文的積累運用達到了十分熟練的程度。
二、讓古詩文閱讀積累與課內學習相輔相成
1.以教材為點,系統積累。蘇教版教材中使用了一些經典的古詩詞,在學習這些詩詞的同時,我會根據其內容、作者或朝代等做有關系統的拓展學習,便于學生積累。例如:在備課蘇教版12冊第九課《詞兩首》之一――《如夢令》時,我決定這堂課擺脫細碎的講解,充分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讓學生以自學為主,大量積累。我要借助《如夢令》,帶領學生徜徉詞的王國,熟悉詞的特征,走進一代詞宗李清照的精神世界,系統品讀其代表作品,感受其文化魅力。
上課伊始,首先,我要求學生借助注釋自學理解了《如夢令》的詞義。其次,我抓住詞眼“醉”引導學生把握了詞的主旨,隨后,在多種形式的吟誦中,學生很快熟讀成誦。再次,我引入作者的另一首《如夢令》,同樣讓學生借助注釋自學,了解詞意,大聲吟誦。接著,讓學生比較兩首詞的形式、內容、感情,讓學生自己發現同一詞牌名的詞可以表達不同情感、不同內容。同一詞牌的詞的形式是一樣的:一樣的字數和句數,一樣的平仄和節奏。從而對詞這種文學形式有了較為清晰的印象。隨后,我告訴學生這兩首《如夢令》均為作者早期作品,由于作者早年生活幸??鞓罚宰髌返幕{也是輕松愉悅的。但細細比較,兩首詞的內容不同,表達的情感也不同。如此,學生很容易就搞懂詞牌不過是一種格式,詞人須依詞牌格式填詞,但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則各不相同。最后,我又投影出示李清照后期作品《武陵春》,讓學生再次采用自學的形式了解詞意后,通過朗讀比較這三首詞的情感,從而使學生對李清照的人生經歷有了較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礎之上我趁熱打鐵,又介紹了李清照的《聲聲慢》供學生賞析。短短一節課,學生品讀了四首經典宋詞,70%的學生記住了其中的三首。從教學效果來看,以教材為基點,系統性拓展積累,既方便學生的記憶,更便于學生的理解和運用。
2.比照學習,另一種積累形式。進入中高年級,教材中的文章有相當一部分或節選于古典名著,或是根據古文翻譯改寫的故事。在學習這樣文章的過程中,我習慣把原文拿出來讓學生比照閱讀,并背誦精彩片段。比如:學習《三打白骨精》時,我要求學生讀《西游記》原著相關章節,并摘抄其中自己喜歡的段落。課堂之上,學生情緒激動,不少學生直言原著精彩,相比之下,改寫的課文不堪卒讀。如此批判令讓我對學生刮目相看,我不由想進一步了解,于是要求學生說說理由。學生爭先恐后地說道:“原文對白骨精所變的村姑、老嫗、老翁的外貌神態的描寫具體生動形象,才讓唐僧一再上當,誤會悟空,這些描寫有推動情節發展、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但課文則粗略地一寫,無法起到同樣的作用。讀了原文,真的不想再讀課文?!薄牭竭@樣精彩的評價,我知道,預設的教案作廢了。當機立斷,我索性把這堂課改為原著片段賞析。比照閱讀,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中華經典文學名著的巨大魅力,他們愛上古詩文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可見,合理使用教材,精講精練,努力騰出時間來,把與課文相關的、經典的、有價值的東西呈現出來供學生品評賞析、吟誦積累。如此,學生所得必然豐富。
三、讓古詩文積累成為學生的興趣所在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古詩文有了興趣,那么積累背誦也會成為其樂趣所在。但由于古詩文時空跨度大、意蘊深沉、語言又精煉含蓄,這些都給小學生讀懂詩文帶來了很大的障礙,處理不當,反而讓學生反感。所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心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是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例如: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如果讓學生把自己積累的古詩文能學以致用,往往可以調動學生積累的積極性。每學期開學,我會要求學生從古詩文中選一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選一句話贈送給自己的好朋友或同桌。由大家共選一些名句,讓書法愛好者寫成條幅張貼在教室墻壁上作為環境布置。過年了,讓學生為商場、書店、飯店、家庭等場所,選擇合適的對聯。當然,在平時寫作文,更是鼓勵學生引用合適的古詩文……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的成就感。同時,這樣的運用過程促使學生發現自身儲備的不足,更急于學到需要的古詩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學習效果會更好。
又如,開展各種活動、比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古詩文積累過程中開展各種活動,既愉悅身心,也使古詩文積累的過程變得富有趣味性,贏得學生的喜愛。
篇8
關鍵詞 意境 如夢令 許淵沖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The Conveyan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une: "Like A Dream"
XU Q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ohu College, 238000)
AbstractThis ci-poem depicts several typical details in daily boudoir life and creates elegant artistic conception which is really difficult to conve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Xu Yuanchong's English vers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ts conveya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Key wordsartistic conception; "Like A Dream"; Xu Yuanchong
0 引言
在宋代詞壇璀璨的群星中,李清照以壓倒須眉的光焰照亮了文學史冊,被譽為婉約派的“一代詞宗”。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命名了水星上的15座環形山,用15個世界名人的名字來命名他們,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環形山的名字,這足見其在世界人民內心的價值?!度鐗袅?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在少年時期寫的一首名震朝野的詞,它以細膩的感情體味、精致的構造形式和多重的生動畫面,構成一幅情景交融、風情并茂的小令,在短小篇幅中蘊含著悠遠的韻味,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贊賞和推許。
1 原詞意境的解讀
司空圖有言:意境就是“味外之旨、象外之象、韻外之致、景外之景”,即“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蹲蛞褂晔栾L驟》一詞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寫得曲折委婉,極有層次。于短幅中藏無數曲折,含蓄雋永,有曲徑通幽之妙,給讀者留下了一個廣闊的聯想空間,創造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意境。女詞人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清曉酒醒,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情知海棠不堪一夜疏雨驟風的揉損,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于是試著向正在卷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詞人因惜花而痛飲,因情知花謝卻又抱一絲僥幸心理而“試問”,因不相信“卷簾人”的回答而再次反問,如此層次轉折,步步深入,將惜花之情表達得搖曳多姿。開篇兩行寫詞人昨晚風雨交加時因觸景傷情而醉酒,“濃睡”之后酒勁未退,整個意境畫面直接以詞人“傷春醉酒”的形象出現,沒有任何刻意的描摹,卻給人以無窮回味―詞人何故醉酒?是思戀遠方的戀人嗎?這種想象空間一直延伸到后幾句的對話才能找到答案?!霸噯柧砗熑耍瑓s道海棠依舊”以白描手法寫人物言語,問者情濃,答者意淡,跌出“知否”二句來,看來似乎沿答話順水推舟,實則詞人借此掀起了感情的風暴,激起詞作的急流漩渦,逼出結句:“應是綠肥紅瘦”。這一“肥”一“瘦”用得驚險奇絕,給讀者一種形象、逼真、新奇之感, 難怪清王士禎稱其:“人工天巧,可稱絕唱”。正因為有著這樣美好的意境,這首詞才堪稱詞中楷模,超以象外,回味無窮的藝術典范。
2 譯詞意境的傳達
李清照該詞作的英譯者眾多,本文以許淵沖先生的英譯本為例,探討其對原詞意境的傳達效果。
首先,從詞牌名的翻譯來看,許先生緊隨原詞將“如夢令”翻譯為“Tune: “Like A Dream””,如此翻譯比單純音譯要更具韻味,使譯作與原詞在意境上高度吻合,符合原作風格。開篇“昨夜雨疏風驟”用了直敘手法,許先生將其保留,但將“雨疏風驟”調換了先后順序,一方面是為和第二行的韻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將“the wind blew hard”前置幾點摧花雨后置也是為了突出風之猛烈。此外,許先生將“雨疏”譯為“rain was fine”,并未拘泥于原詞表達,從而勾起讀者遐思:雨疏疏落落下著,風狂吹著,此時的詞人會是怎樣一番心事? 這一譯,極具意美。“濃睡不消殘酒”,如何了卻一番心事?唯有杜康?!皾馑绷艘灰?,仍“不消殘酒”,到底有什么寬慰不了的?為何要舉杯澆愁?此句給讀者留下了一個急于解決的懸念。“sound sleep”而非“deep sleep”來表達“濃睡”之意,規避了直譯所挾帶的俗氣,又運用了頭韻,讀來朗朗上口?!癲ispel”一詞的運用顯出詞人的沮喪之情,同時與“did”構成頭韻?!皌he aftertaste of wine” 而非“the effects of wine”來闡述“殘酒”之意更具詩味。三、四行以白描手法寫人物言語,平白如話,許譯跟隨原詞,盡顯原詞情景。“the maid rolling up the screen”而非“curtain”,正好與第四行“seen”押同一韻。“海棠”一詞許先生譯為“crap-apple tree”而非“crap-apple blossoms”,因為對于粗心大意、不懂惜花的侍女來說,“海棠”只是宏觀上看到的“crap-apple tree”,而非惜花憐花的女詞人眼中燦若緋霞的“crap-apple blossoms”?;ㄊ抢钋逭盏膶檭海ㄟ^海棠花這一意象的選取與創造,李清照向世人展示著她閨閣生活中的自我抒懷。女詞人的問話在“試問卷簾人”中隱去,而從“卻道海棠依舊”的回答中透出信息。出于對于花的珍惜,女詞人問得那么真切、急切,而許先生在此將一“問”直接譯為“ask”。筆者認為,一“ask”似乎無以傳達原詞中女詞人真切、急切的心境?!皡s道海棠依舊”答得極淡,許先生此處用了“The same crap-apple tree was seen”形象表現了侍女的漫不經心,許譯依照原文本并未給出問句,只是借由卷簾人的答話來表明詞人的問題,這也是有意突出卷簾人的馬虎,并非惜花之人,為下文詞人的細膩惜花之心做了反襯。正是由于答語的一句漫不經心,逼出一句“知否? 知否?”女詞人出于對花的關心,問的那么認真;出于對花的珍惜,勃得那么懇切。許先生連用了兩個反義疑問句“Don’t you know”并以逗號隔開,反復質問起到了強調的作用。此外,重復的“know”與結尾的“grow”形成韻律,達到了音美。結尾一句“應是綠肥紅瘦”創造了一個非常美的意境,勾起讀者無限遐想:是閨中女子對春花一瞬、好花不常的無限惋惜之情?是青春易逝、紅顏易老的感嘆?抑或是暮春已至的感傷?許先生的譯文言簡意賅,生動再現了“綠肥紅瘦”的傳神之景,而且使用了擬人化的“languish”一詞,表面寫花,實則寫人,讓譯文讀者從譯文中直接感受到原作者傷春、惜春之情。
3 結語
漢語靈活的意合結構使詩化的語言獲得了得天獨厚的可塑性,為讀者提供了自由的觀、感和解讀的空間。因此,要將原詞意境完全傳達出來實為不易。許淵沖先生的譯文獨具風格,不僅在格律上很值得稱道,符合他一貫提倡的詩歌翻譯的“三美”原則,通過選用ABABCCC的韻律形式,給譯文增添了一層音律美,而且在形式上與原詞保持統一,尤其很好傳達了原詞的意境,讓我們在讀譯文時也能真切感受到原詞“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意境美。
巢湖學院一般項目,項目批準號;XWY-201114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詩詞翻譯;形式;內容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2)05-0171-3
1 前言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的《如夢令》,傷酒惜花,表達春日情懷。雨后清晨,剛剛醒來,睡眼朦朧,牽掛院內海棠花,是否已凋零?問者有心,答者漠然,一聲嘆息,或有些許薄怒,花瓣應已飄落,只余嬌嫩綠葉。寥寥幾句,有人物,有情景,還有對白;情能襯景,景可傳情,情景相生相依。
《如夢令》的英譯本為數眾多,包括:許譯(許淵沖)、楊譯(楊憲益)、王約譯(王守義、約翰·諾弗爾)、茅譯(茅于美)等等,眾多譯本分別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詩詞翻譯由于譯者對原作的理解、認知能力、對目的語的駕馭能力及對美的感受程度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那么,譯詩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現中國古詩之美?如何使譯作所產生的影響最接近于原詩詞對讀者所產生的影響?如何用簡練的語言表達悠遠的意境和豐富的內涵?
2 詩詞翻譯中的“形美”,“形合”與“形式對等”
一般翻譯只要譯出原文的意思,語言通順即可。但詩詞翻譯除了在意義上要力求忠實于原詩,保持內容上的“真”之外,還要求傳達原文的風格,力求形式上的移植,將該詩在源語中的形式移植到譯入語文化中,傳達出原文的風格,表現出原文的美感。本文從翻譯實踐中的“形美”、“形合”與“形式對等”三個有關“形”的方面展開,對中國古詩詞的英譯文的“形”進行研討。
2.1詩詞翻譯中的“形美”
魯迅先生提出:“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痹S淵沖先生把此理論應用到文學翻譯中,提出了詩詞翻譯的“三美論”。當然,許先生也認為,“三美”之中,意美是最主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更次之。譯者要在傳達原文意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音美;還要在傳達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齊全。“形美”即詩的形式上要保持美感,針對譯詩的行數、分節以及字(詞)數而言,主要涉及“長短”和“對稱”的問題。許先生在《翻譯的藝術》(2006)一書中指出:“翻譯是一種語言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藝術,主要解決原文內容和譯文形式之間的矛盾。譯詩除了傳達原詩的內容之外,還要盡可能傳達原詩的形式和音韻。”“形”主要針對詩歌的體裁而言。唐詩宋詞體裁獨特,是按照一定的格律進行創作的,在形式上有著特殊的藝術特色。形美,就是譯詩也應有詩的形式美,在傳達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盡可能傳達原文的形美。形美與意美對立又統一:一方面,內容要通過形式表達出來;另一方面,形式要服務于內容。如: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The endless rivers roll its waves hour afterhour.(許淵沖譯)
“無邊落木”與“不盡長江”分別用“the boundless forest”和“the endless rivers”相對應;而疊詞“蕭蕭”與“滾滾”在譯文中也用“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在細節上體現了原詩的形式美,不僅保持了對仗,而且也保留了詩歌的韻味,讀來瑯瑯上口。
2.2詩詞翻譯中的“形合”
語言學家王力在(《中國語法理論》(1951)里說,“西洋語的結構好像連環,雖則環與環都聯絡起來,畢竟有聯絡的痕跡。中國語的結構好像無縫天衣,只是一塊一塊地硬湊,湊起來還不讓它有痕跡。所以西洋的語法是硬的,沒有彈性的;中文的語法是軟的,富有彈性的。”形合(hypataxis)和意合(parataxis)是英漢語言之間的重要區別特征。形合指句中的詞語或分句之間用語言形式手段(如關聯詞)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意合指詞語或分句之間不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句中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通過詞語或分句的含義表達。
一般認為,英語注重“形合”,而漢語則注重“意合”。說英語注重形合,是因為它常常采用表示連接意義的詞語和結構來表示語言中結構與結構之間的邏輯語義關系。由于英語注重形合而漢語注重意合,所以英譯文的詞、句連接情況與中文原文的不盡相同。在英譯漢時,會用到大量的意合句;而漢譯英時,則會用到大量的形合句,這充分反映了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形合的語言模式反映了西方重形式邏輯、重實證的思維模式;意合的語言模式反映了漢民族重內省和體悟、表達簡約、不重邏輯、意義模糊的思維模式。如: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It is not too late to mend the fold even after some sheep have been lost.
英文通過形合的手段,使用關聯詞“after”反映原漢語句子的邏輯關系。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英文中的“if”表現了主從句之間的假設關系;而漢語譯文則沒有任何連接詞,卻也不顯得突兀,反而更有氣勢。
2.3詩詞翻譯中的“形式對等”
美國翻譯理論家Nida(2001)提出了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和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的概念,旨在澄清人們對其“內容為主、形式為次”表述的誤解。他強調,功能對等的翻譯不但要求信息內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地要求形式對等,因為形式也表達意義,改變形式也就改變了意義。
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又稱形式對應(formal correspondence)。Nida說:“在詩詞翻譯里,內容與形式的矛盾尤其突出。拘于內容而不考慮形式,常流于平庸;而失去原詩的光彩,意義只能制造一種印象而不能傳遞信息?!彼赋鲂问綄姆g基本上以源語為中心,力求使接受語中的各個成分最大限度地顯示原文中的形式與內容,努力再現多種形式因素,包括:(1)詞的用法上的一致性,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2)保留短語和句子的完整性,不打亂也不調整句法單位,要求句子對句子;(3)保留所有形式上的標記,如標點符號、分段記號以及詩歌中的縮格,要求詩歌對詩歌。
例如: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詩與原詩形式結構相吻合;每行用詞不多,保持了原詩的簡約風格。每一句的開頭與原詩緊扣,“千山”、“萬徑”對介詞短語“from hill to hill”和“from path to path”:“is fishing”對“獨釣”這個動作放在句首也體現了“形式對等”。
3 李清照《如夢令》譯本(許譯與楊譯)對比分析
Tune:“Like A Dream”
By Xu Yuanchong
Last night tbe wind was strongand rain was fine.
Sound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taste of wine.
I ask the maid who’s rolling up me screen.
“The same crab-apple tree.”she says,“is seen.”
“Don''t you know,
Don''t you know
The red should Ianguish andthe green must grow?”
Ru Meng
By Yang Xianyi
Last night the rain was light,the wind fierce.
And deep sleep did not dispel the effects of wine.
When I ask the maid rolling up the curtains,
She answered,“The crab-apple blossoms look the saine.”
I cry,“Can''t you see?Can''t you see?
The green leaves are fresh but me red flowers are fading!”
對許淵沖譯和楊憲益譯李清照《如夢令》進行分析,不難看出其在音、形、意等方面各有側重,大到詞的內容結構安排,小到各行各句的標點符號都不盡相同。
以許淵沖先生為代表的韻體譯詩派在忠實內容的基礎上側重強調譯詩在詩歌形式上的忠實追求;以楊憲益為代表的自由體譯詩派主張譯詩忠實于李清照詞內容上的傳達。從譯文的題目來看,楊憲益先生直譯為“Ru Meng”,而許先生譯為“Tune:‘Like A Dream’”。相較之下,許譯版本的題目更加點明了全詩的主題與主基調。
許淵沖先生所譯第一、二句分別以“fine”和“wine”結尾;第三、第四句分別以“screen”和“seen”結尾,最后三句則用“know,know,grow”結尾,對仗工整亦押韻整齊,內容表達準確,給讀者以美的享受。譯文中“Don''t you know,don''t you know”的句子重復用逗號隔開,反復的質問起到了強調作用;把問號放到句子最后,使譯作與原詞在內容以及形式上形成了高度的統一;在倒裝法和插入句式的應用上,意在形式高度對等,使原詩的“意”與“形”得以兼顧。
而楊憲益先生認為,如果一定要按照原文的格律,結果必然是要犧牲原文的內容,或者增加字,或者減少字,這是很不合算的。楊憲益先生更為注重形合,運用的是更為合乎英語語法的詩歌語言。譯文在追求譯詩簡潔明了的同時,并不主張省略詩中必要的一些句法成分,因而他的譯詩合乎英語詩句的規范。曾經翻譯歌德巨著《浮士德》的著名翻譯家綠原說過:“我認為,翻譯充其量是一種回聲,或者按照西方詩學的形象比喻,是‘土耳其掛毯的反面’,是不必在它與原著的相似或者等同的程度上,來計較它的忠實性的。”
篇10
1、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如夢令》。
2、原文: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3、全詞譯文: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里海棠花現在怎么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