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圣誕節的文章范文

時間:2023-04-11 15:40: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圣誕節的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有關圣誕節的文章

篇1

圣誕節給女朋友發12.25代表什么意思:

12.25——圣誕節快樂。圣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耶穌誕辰,譯名為“基督彌撒”,西方傳統節日,在每年12月25日。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圣誕節是一個宗教節,因為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故名“耶誕節”。

一般來說,圣誕節能收到紅包的話,說明你的人氣真的很旺哦!如果是來自異性的紅包的話,高興之余,不妨留意一下紅包數字,說不定就是表白的暗示呢!除了常見的520,1314這樣的數字之外,像是775,885,199,這一類的也是表達想要和你在一起的含義。

篇2

圣誕節對現在的青年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好好抓緊這次機會,在圣誕節準備一場精彩的活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0年圣誕節創意活動策劃書方案五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圣誕節活動方案1#一、活動目的

1、在圣誕節,這個西方節日中重要的節日里舉行圣誕節英語晚會可以加強同學們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增加同學們對學習英語的認識。

2、加強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讓同學們的英語口語學習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同時也增加英語學習的趣味性。

3、加強同學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增強同學們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同時,加強同學們與外界的英語交流和學習。

4、讓平時緊張的`學習氛圍得到一定的緩解,使同學們的心情得到放松,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好的學習。

二、活動主題

感受西方文化,學習趣味英語

三、活動時間

20_年12月25日晚上七點

四、活動地點

本班教室

五、活動對象

全體同學及英語科組全體老師

六、活動準備

1、本班學生a全權負責與英語系聯誼并處理相關事務。

首先,在活動舉圣誕節活動策劃書行的一個月前與英語系例如0801班聯系,討論相關事項。其次,后期準備階段與英語系的交流工作。

2、本班學生b和學生c負責上網收集西方圣誕節的具體資料,在活動舉行的前兩周公布給班級同學。

此外,兩同學負責聯系任教外教老師,并商討與圣誕節有關的事宜,對班級同學的節目做必要的指導。

3、本班學生d負責在一個星期前收錄同學們的具體表演節目,并將節目的相關道具一一記錄。

4、本班學生e負責借教室,負責布置會場(包括音信,麥克風之類相關)以及活動結束后會場的整理工作。

5、本班學生f負責購買晚會所需物資及表演道具。

6、本班學生g、h負責活動氣氛的調節,保證活動和諧有序的進行。

并且兩人負責整個會場的安全工作。

7、本班同學m負責突發狀況的處理。

七、活動流程

1、晚會主持人開場白

2、邀請嘉賓致辭

3、節目一一開始有序表演

4、晚會結束,主圣誕節活動策劃書持人發言

5、教室后期整理工作進行

八、活動事項說明

1、本次英語晚會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因此全部節目都是使用英語語言,包括主持人的開場白。

2、必須提前和英語系聯系溝通,關于活動的進行達成共識。

3、提前將節目和各種所需物品準備好。

準備人員提前三小時將場地安排好。

九、安全注意事項

1、在布置會場裝點教室時,攀高注意安全。

一定要有人在場一起合作布置整理。

2、親點到場人數,了解提前離場同學的去向。

3、到場同學注意保管自己的財物。

可能有些同學由于表演需要,更換衣物,注意保管好。

4、節目表演時,注意安全。

十、意外事故處理

1、如果活動時間與上課或其他事物沖突,則活動提前,或是取消。

2、若是活動當天天氣不好,本班學生f負責雨具的整理擺放工作。

3、提前調試好音響、麥克風等器具,保證其能正常使用。

如果音響或是相關圣誕節活動策劃書工具出現問題,及時聯系相關部門或是拿出準備的備用器具。

4、發現本班同學或是與外班同學出現矛盾沖突,負責突發狀況的同學m及時調解。

如果涉及到活動的進行,同學g、h及時采取準備措施,保證活動有序進行。

5、如果活動舉行過程中,有同學出現身體不適,同學m負責安排其休息或是提前離開。

十一、活動資金預算

1、購買活動小吃軟工班預定出資兩百元。

2、購買活動道具及活動涉及到的獎品軟工班預定一百元。

音響軟工班提供。

3、購買裝扮會場軟工班預定出資五十元。

總計花費:三百五十元

備注:英語系出資數額由該班人數及協商后定。

#圣誕節活動方案2#為豐富員工的業余文化生活,加強公司內部溝通與交流,增進企業的凝聚力和廣大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適逢圣誕節來臨之際,特策劃舉辦“激情之夜圣誕狂歡”系列活動,讓全體員工在公司共度佳節。具體事項如下:

聲明:活動中無領導下屬,只有組員。

一、事項說明:

1、活動主題:“激情之夜圣誕狂歡”全員大互動;

2、活動時間:12月23日19:00—24:00;

3、活動地點:_X廣場店;

4、活動形式:集體游戲,嗨歌歡唱;

二、活動內容

活動按人數隨機抽簽分成三組,每組各自推選代表參加下面的活動,失敗的隊伍集體接受懲罰。

1、猜猜猜:道具:12張紙卡片。

每組抽兩名隊員參加,一位隊友只可以用身體語言表達謎底,其他隊員猜答案,對三題即過關,表達的人員只允許說這是一個什么類型的詞語。

2、對歌活動:由主持人說一個字,每組人員自由唱出帶著個字的一句歌詞及過關,三個小組輪流唱,每回合不超過10秒,接不上的小組失敗接受懲罰。

3、愚公移山:道具,乒乓球30個,分為3組,粗吸管6根。

活動人員嘴含吸管,把10個乒乓球從A地移到B地。最后完成的隊伍失敗接受懲罰,中途不允許乒乓球掉落,掉落犯規重新移取。

4、一人一首拿手歌曲,嗨唱時刻。

三、費用預算:

項目金額/元

場地使用:800元

酒水食品等:1000元

四、工作人員安排:

后勤準備:陳X肖X

主持人:肖X王X

照相:胡_

猜猜猜題目:沖動的懲罰

目標管理

龍飛鳳舞

狗急跳墻

圣誕老人

全求人

紅燒排骨

坐山觀虎斗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醉翁之意不在酒

對歌活動題目:愛心

活動議程:

第一項:為豐富員工的業余文化生活,加強公司內部溝通與交流,增進企業的凝聚力和廣大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適逢圣誕節來臨之際,公司特舉辦“激情之夜圣誕狂歡”系列活動,讓全體員工在公司共度佳節。

第二項:有請分公司經理王建新同志講話

第三項:有請分公司黨委書記講話

第四項:活動開始

第五項:唱歌開始

#圣誕節活動方案3#一、活動背景

大學生活動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不僅豐富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營造現代文化氣氛,增進同學交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還為同學們提供交流聚會的機會,促進我協會與兄弟社團的友好合作關系。

由國際禮儀協會承辦的一年一度的圣誕舞會是一個讓同學們相互認識相互交往的平臺,也是一個才藝展示的舞臺。舞會作為我協會特色活動,保持活潑、新穎、時尚的特色格調,今年的主題是中式與歐式的混搭,不同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不會顯的單調乏味也不過分吸收歐式風格,莊重中活躍著時尚的氣息,凸顯國際禮儀協會的國際化特質。

二、活動目的及意義

生氣浪漫之夜,揮灑青春的色彩。舞會的目的在于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同學們獲得一個娛樂放松、結交朋友的機會,并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采。這有助于活躍大學生生活,加強同學們之間的交流,從而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戰;還有利于增加各兄弟社團親合度,增強凝聚力。對傳播校園精神文化,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三、活動主題和主體

活動主題:靈感的碰撞

活動時間:2020年12月24號晚19點30分

活動地點:教職工活動中心

主辦單位:_大學校團委社團聯合會國際教育學院

承辦:國際禮儀協會、_大學友好社團

活動對象:國際禮儀協會會員、兄弟社團委員、合作社團相關人員

活動工作人員:國際禮儀協會各部,兄弟社團相關人員、學生會宣傳部、文藝部,青協專服部

四、活動前期準備

1、各部安排

辦公室:租借場地,確定舞會時間地點,租用舞會所需物資,協調各部準備舞會,舞會期間的燈光音響設備的控制

公關部:通知各兄弟社團參加舞會,協調各社團彩排節目,與各社團文藝部共同審查節目

外聯部:保證舞會資金

策劃部:確定主題、活動策劃以及會后總結

宣傳部:利用網絡、海報、展板等進行宣傳

禮儀部:負責會場禮儀及接待安排,裝扮準備

2、選擇主持人

3、會場布置(注意凸顯主題風格):各種音樂的準備(包括舞曲、節目音樂、開場舞音樂、倒計時音樂、游戲所需音樂),要求按照順序全部拷入電腦中;

4、前期宣傳

A十號教學樓前以招收節目、晚會宣傳展板形式進行宣傳。(面向全校招收節目,節目以清新活潑為主,還需要富有文化底蘊或歐美風格的)

B制作海報(需中式與歐式的混搭型)

五、物資需要與經費預算

噴繪海報3張90元

橫幅1條50元

展板制作1塊18元

馬克筆1盒12元

人員裝扮彩妝和服飾500元

現場飲用水以及其他消耗品75元

租音箱話筒1套100元

租場地300元

演出道具與會場裝飾設計150元

蠟燭50

(煙花)未知

總記1310元

六、活動當日準備

1、所買物資提前一日必須全部到位;

2、下午三點之前辦公室人員準備好所有舞會所需物資,其中包括音響設備、筆記本電腦、所借燈具、圣誕樹及其裝飾品、所買禮品、氣球、打氣筒、圣誕服、圣誕帽等;

3、下午3點所有男生到辦公室搬東西,所有女生到現場吹氣球、打掃衛生,布置舞會現場;

4、到6點時一切準備就緒,達到舞會開場時的狀態;

5、6點30分團委學生會所有人員就位,包括音響師、主持人、開場舞人員、圣誕老人、現場指揮者、節目表演者;

6、男生除去設備人員、主持人、節目表演者、圣誕老人、音樂控制人員、領舞人員、現場機動調動人員、攝像人員,其余所有主要負責現場秩序的維護;

7、女生除主持人、音樂控制人員、攝像人員、現場機動調動人員、尋找心愿人員(外聯部女生),其余全部進入到觀眾中去,進行領舞,調動現場氣氛;

8、7:00舞會準時開始。

七、活動流程

1、節目開始之前,圣誕老人登場音樂響起,圣誕老人在DJ音樂中以走T臺的形式走到場地前面,同時開始舞動,事先安排會跳舞的成員集體下臺領舞,場面要大,人要多,舞種不限,以調動氣氛為目的,將與會所有人員帶動其中。

2、在開場舞中主持人致辭,宣布晚會正式開始。

第一部分:古典

此部分可以穿插具有中國古典風的走秀

第二部分:碰撞

穿插互動小活動

第三部分:歐式

穿插具有歐美風格的走秀或歌舞表演

(按照舞會主題“靈感碰撞”展開,由中式到歐式,到兩種風格的融合,緊扣主題)

預計節目需求量:十五個以上(交際舞蹈、民樂、語言類、街舞、樂團、歌唱等)

3、由公關部提前安排人員負責舞會結束后的會場清理工作。

八、注意事項與會場安全

1、提前做好道具及音響、麥克風的檢查,保證能正常使用;

2、節目要緊湊連續性強;

3、各兄弟社團成員要到位;

4、會場各類救生措施要到位,逃生門等;

5、蠟燭等易燃物品保管得當,救火工具以防萬一。

#圣誕節活動方案4#讓學生了解西方的傳統節日圣誕節,知道圣誕節是外國人的節日,與中國的節日“春節”進行對比,感受中西節日的不同。體驗與父母在一起歡度節日的幸福和快樂。培養學生勇敢的在集體面前展示和表現自己?,F策劃了一系列小學生圣誕節活動。

一、活動時間

2020年x月x日至2020年x月x日。

二、活動地點

學校操場。

三、活動對象

全校師生。

四、活動階段

班主任布置學生帶彩帶、圣誕樹、圣誕帽、音樂(鈴兒響叮當等)、噴雪、零食、裝飾品、小禮品、圣誕義賣物品等活動所需物品。策劃好班級聯歡活動方案,副班主任組織學生布置好教室,營造濃濃的圣誕節氛圍。(學校提供彩色皺紋紙、圣誕老人頭像、拉花等,其余發動學生自帶)布置學生搜集圣誕節相關資料。語文、英語、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師利用周一至周四時間上一節與圣誕相關的文化閱讀(實踐操作)課。

五、活動要求

以班級為單位開展聯歡活動,活動以游藝類節目為主,穿插圣誕節、圣誕樹、圣誕老人的傳說、圣誕老人分發禮物等。老師和學生統一戴上圣誕帽(老師的圣誕帽由學校統一提供,學生的圣誕帽由學生自備,如果沒有也不作強求);下午5:00所有行政和相關老師統一在學校用餐,晚飯后蹲點行政插到各年級與生同樂。早晨在底樓導護的老師戴好圣誕帽在東校門迎接學生。平安夜、圣誕夜行政值班、保育老師也戴圣誕帽。

#圣誕節活動方案5#一、賣場圣誕氛圍營造

1、門前廣場可設置這樣一個場景造型:在雪地上矗立著一座別墅市的房子,房子周圍是濃郁的圣誕樹,并有著一個美麗的花園,整個房屋透著黃色的溫暖的燈光,透過窗戶可看到一家人的身影,正在歡快忙碌著準備圣誕晚會,精心布置圣誕樹,圣誕老人正悄悄爬上煙囪,悠揚的音樂從圣誕屋飄出來。

整個場景靜謐而歡快,有動有靜,栩栩如生、充滿情趣。注:音樂必不可缺少的,給整個場景增加動感,可以播放一些經典的曲子。

2、營業員和收銀員全部戴一頂紅色圣誕小帽子,襯托節日氣氛,刺激顧客消費。

3、劃出圣誕商品區域,陳列各種圣誕禮品,圣誕樹排成一排,配以各種彩燈、裝飾品等,加上海報、音樂等來渲染圣誕氛圍,將商場變成圣誕晚會的天堂。

二、主持人節目促銷活動

1、狂歡帽子節!展出款式新穎、色彩鮮麗的各款男女老少帽子!部分帽子、手套半價銷售!讓您在享受暖冬的同時,增添一抹靚麗的風采!操作說明:在寒冷的冬天,帽子是不可少的御寒用品,也越來越成為時尚年輕人著裝的一大點綴。

在帽子展出陳列上,可以突出紅色的圣誕帽,一方面渲染節日氛圍,另一方面也通過圣誕帽帶動其他帽子的銷售。

2、購物送手套,還有連環大驚喜商場購物滿12元,憑購物小票,贈送一雙手套(手套價值5-1元左右),在手套里還藏有獎券。

同期可開展手套節,展出銷售不同款式的各類手套。

獎券獎項設置(可根據實際情況定奪):

一等獎:1名,29寸彩電一臺

二等獎:3名,VCD一臺

三等獎:2名,圣誕音樂CD一張

四等獎:1名,圣誕賀卡一張所有獎券上都應該寫上祝福語:圣誕快樂、新年快樂。

操作說明:手套也是人們不可少的防寒用品,購物送手套,對顧客來說比較實在,將獎券藏在手套里又是一個新穎的促銷方式,跟西方的小孩在過圣誕節時在長襪子里得到禮物有異曲同工之妙。作為贈品的手套可為同一價位不同款式不同顏色的手套,顧客在選定一副手套后,不可再次挑選更換。獎券制作尺寸大小不宜太大,以方便藏在手套里不致掉出來。注:購物贈品還可為一些時尚臺歷、圣誕禮品、平安符(平安夜贈送平安符)等。

2020年圣誕節創意活動策劃書方案相關文章: 2020圣誕節活動創意策劃方案5篇

2020年圣誕活動策劃方案精選5篇

2020慶祝圣誕節活動策劃方案5篇

2020公司圣誕節活動策劃方案5篇

2020幼兒園大班圣誕節活動策劃方案5篇

2020慶祝圣誕節節日活動策劃方案5篇

2020學校班級圣誕節活動策劃方案5篇

2020幼兒園圣誕節活動策劃方案5篇

2020酒店圣誕節活動策劃方案5篇

篇3

“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錄音、錄像、投影、計算機等現代教學手段,對提高英語教學質量作用顯著,應大力推廣充分利用?!庇⒄Z教學實施素質教育應充分運用傳統與現代媒體技術手段,把錄音機、錄像機、投影儀、計算機等引進課堂,充分發揮其優勢,增加教學密度,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針對英語教學的要求和特點,有效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優化英語課堂教學,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傳統英語教學所無法比擬的。下面我就在英語教學中嘗試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實踐,談一些認識。

本單元教學內容是圣誕節,主題是通過學習文章,學生了解西方圣誕節的一些情況和知識。如果用傳統的手段來組織,顯然學生就不會對這樣的文章感興趣,但如果把它放在網頁上組織,把和圣誕節相關的內容進行瀏覽、篩選、比較、訓練,顯然就會妙趣橫生,這無疑有利于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

(一)本課設計的學習目標

其一是通過媒體技術和資源營造輕松、愉悅的語言氛圍和情景,完善學生英語知識體系,提高興趣,促進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及通過實踐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二是重點掌握和圣誕節相關的文化及背景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比較中國和外國節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因此,本單元學生學習的重點是在網絡環境下,掌握有關節日詞語的表達方法、句子結構,并通過網絡尋找其他和圣誕節相關的信息,理解相關文章。同時要求通過人機交互學習,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感悟能力。

(二)網頁設計上的板塊

首先主頁(Homepage)上有中國的節日(Chinese Festivals)、西方節日(Western Festivals)、圣誕節(Christmas Day)、討論(Discussion)、網上聊天(Chatonline)、游戲(Games)及相關鏈接(Links)、回家作業(Homework)、與我聯系(Contactme),并在圣誕節這個板塊下設置另外幾個鏈接,關于圣誕老人(Father Christmas)、圣誕頌歌(Christmas Songs),以及耶穌基督和《圣經》(Jesus Christand The Bible)。這些板塊的設立主要圍繞熟悉語言表達,感悟相關語言,提高英語水平和文化,提高四會能力進行的。

(三)具體的步驟和方法

1.創設情境,激發欲望。創設與主題相關的并盡可能真實的情境。首先以日常用語的問候進行熱身練習,同時引到節日這個話題,讓學生說說是否喜歡節日,我們經??梢詰c祝哪些節日。說說自己所熟悉的節日及曾有的節日經歷,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2.聯系實際,導入課文。傳遞相關圣誕節的信息,包括他們能看到和聽到的,如節日的場面,慶祝節日的方式和慶祝節日的地點等,使學生腦海中能調出相關信息。通過網絡創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后面的學習活動做好準備。

3.提出問題,自主學習。在上述情景下,選擇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內容,中國有節日,外國也有節日,通過閱讀和比較中外節日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了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有關材料、線索,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學生可以有選擇性地自主閱讀各個內容,解決相關問題,同時可以進行網絡搜索和瀏覽,不斷獲取大量新的信息,改善原有的知識體系。

4.交互學習,共同提高。通過比較,發揮想象,討論東西方節日,你比較喜歡哪里的節日,并闡述理由。通過留言板的交互方式提高了學生使用語言的技能,交流了思想感情,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欲望。通過網上資源,學生自由探索,自主學習,并通過在線討論的形式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探討、合作精神。

5.寓教于樂,其樂無窮。當學生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后,對相關詞匯的了解一定比較深刻,這時可以讓學生玩一個Word Bank的游戲,在玩的過程中掌握新的單詞,還可以組織小組競賽,看哪一組得最高分,給予獎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6.拓展學習,開闊眼界。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自主搜索,閱讀課外知識,通過更高層次的學習,擴大知識面,培養創新能力。通過網絡搜索,查找世界各國的節日,比較、總結異同點。

7.知識運用,享受網絡。通過相互發電子郵件來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現代教育技術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教學內容,但是在具體應用中,由于種種原因,也不可避免地解決一些問題。

(四)最常見的幾種問題

1.制作課件耗費精力太多?,F代教育技術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網絡素養。與大多數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相比,網絡教學更具反思性,要求也更高。教師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網上、在電腦前閱讀和反饋學生的信息,甚至幫助解決學生問題。

2.課件內容太豐富,沖擊教學重點。多媒體課件集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于一體,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學生的視聽等感官需求,激發了學生對多媒體課的極大興趣,但是,過多地使用則減少了學生在課堂上說英語、練英語的時間,這就有違于“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在教學中培養言語交際能力占主體地位”。依據九年義務教育大綱要求,本著在情景中掌握句型結構,通過大量角色扮演來進行學習,熟能生巧,在情景中運用語言材料歸納語法規則,才真正符合新課標的要求。所以,我個人認為設計課件時應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課的重點、難點的突破上,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把教師感到難以講清楚的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講清楚就可以了。

3.盲目運用多媒體,難以收到好的效果。多媒體是多種電化教具的組合,每一種教具在教學過程中各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和局限性。在教學中,盲目利用多媒體進行英語教學,不僅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造成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如做課堂練習,如果用實物投影,既快又簡潔,還可以把學生做的練習直接放到投影上進行當堂批改。而如果把它做成課件一道一道地出示,則既費時費力,效果也不好。因此,正確認識多媒體組合及各部分的作用,結合課堂實際,把多種媒體優化組合,動靜結合,視聽相兼,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各種媒體的優勢,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現代教育技術為傳統英語教學的改進提供了良好條件,網絡為學生的探索式學習提供了情景和資源,只要合理有效地將多媒體運用到教學中,就能發揮出巨大的優勢,實現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雙增強。

參考文獻:

篇4

論文關鍵詞:洋節;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 

 

一、洋節盛行的現狀 

不知從何時開始,圣誕節等洋節在我們身邊悄然興起并日趨流行。每當圣誕節來臨,電視、電臺、報刊、網絡被各種各樣的圣誕信息充斥著;人們樂此不疲地轉發著各種表達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誕快樂。平安夜里,當教堂的鐘聲敲響時,年輕人如潮水般蜂擁至大街上、廣場上,聚眾狂歡;教堂里一片嬉鬧聲取代了原本應有的肅穆,圣誕變得似乎和宗教無關。 

圣誕節,情人節,母親節,父情節,愚人節等洋節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的追捧,可他們對這些承載著西方文化的洋節卻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應該怎么慶祝,但是卻一味盲從。 

針對洋節在青年群體中盛行的現狀,寇福明曾對某高校20-25歲本科在讀生做過調查 

98%以上的熱衷于過情人節和節圣誕節,87%的有過愚人節的習慣,7%的人有過感恩節和母親節的習慣,其它的節日,如:萬圣節,過的人幾乎沒有。93%的人認為他們逐漸淡化了對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的節日慶祝氣氛,但他們依然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慶祝這些節日??梢娧蠊澮呀浿饾u走入中國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輕人的生活。 

二、洋節盛行的原因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作為文化身份認同儀式的傳統節日。作為各民族在自己發展的歷史中記錄下的自己民族生存、發展和變革中最有意義的日子,盡管它們起源不一,涵義不同,人們慶祝的儀式和活動也各式各樣,但都體現和傳承著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價值觀。無論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西方的洋節均體現出各自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社會變遷 

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與農事有關,并依據自然節氣的變化或民間傳說而設定,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春節等。受中國文化兩千五百年來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文化影響,這些節日都與倫理息息相關,反映出尊重先賢、孝敬父母、全家團圓的特點,折射出重倫理、守孝悌的傳統價值觀,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點。 

西方的洋節多起源于宗教儀式或祭祀活動,如圣誕節、情人節、復活節等。這些節日多具有人文的內涵,主題鮮明,很適合表達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較強的普適性和公眾性,很適于人民的情感表達情感宣泄,有較強的娛樂性?!?nbsp;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為基礎的西方節日與反映農事的中國傳統節日相比,更注重社會性與人文關懷,它以娛樂、狂歡為特點,這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會關系結構下的中國人尋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內在需求,因而洋節在中國的土壤上能夠大行其道。洋節中的母親節、父親節符合中國傳統的敬重長輩、孝敬父母的思想;圣誕節、情人節中的狂歡”、“浪漫”則契合中國人的喜慶、團圓的精神內核。正是有了這些能使中國人情感上產生共鳴的東西,洋節才逐漸為中國人所接受,進而形成一種流行文化潮。 

(二)西方強勢文化的滲透 

文化的滲透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西方強勢強文化伴隨著政治、經濟的入侵;借助廣泛的載體,如:英語、麥當勞、迪斯尼、微軟、好萊塢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對發展中國家的文化進行滲透。正是這種強勢文化在中國的滲透和擴張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尷尬,這也是圣誕節等洋節越來越多受到中國青年人熱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 

(三)商家和媒體對洋節的盛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為了創造最大價值的節日經濟,商家和媒體聯手對各種洋節進行濃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鋪天蓋地的廣告不斷被投放在報刊、雜志、互聯網、電視等多種媒體中,將消費洋節等信息強制灌輸到都市人的神經中,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據洋節的特點裝扮賣場,以營造出異域節日的氣氛,給喜歡新奇的人們創造出歡樂購物的環境。洋節就是這樣在商家與傳媒的共謀下逐漸為國人們所接受,并漸漸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三、洋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一)中國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的碰撞 

現在的“90后”習慣于過圣誕節,都知道圣誕老人,也會唱“jinglebells”;而鮮少有人知道過春節時要祭灶、掃塵、貼對聯、送門神;也不知道元宵節要、放花燈、扭秧歌;更不了解端午節得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這些傳統的節日和習俗在“90后”看來是蒼白的,沒有質感的。針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熱衷過圣誕節的現狀,2006,來自北大、清華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就發出聯名倡議書抵制圣誕節,并號召“國人慎對圣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 

(二)西方節日的融合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西歷)元旦”、“五一”這些舶來品也早已融入國人的節日單中,被人們所廣為接受。在元旦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親朋好友互致問候以慶祝新年吉祥如意;五一節則是勞動者通過頑強不屈的斗爭為自己爭取到了合法權益,代表人類文明民主的歷史性進步。今天,當舉國上下與全世界各地的人們共迎新年鐘聲慶祝元旦時,當與世界各國人們共同慶祝“五一”勞動節時,有誰會提出要慎過這些“洋節”? 

(三)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地區文化間的沖突和交融不可避免 

在全球一體化加劇的今天,存在著巨大差異的東西方文化發生碰撞是必然的趨勢。就節日而言,不同的節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載體,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沒有孰優孰劣的可比性,當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沿著各自的軌道發展時,并沒有沖突和碰撞,一旦兩種不同的節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時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樣,人們有了選擇的余地,價值判斷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吸取和揚棄就不可避免。 

四、提升自我文化以應對以洋節為代表的西方文化 

文化從來都是一種需要交流的東西,在當前全球化的趨勢下更是不可避免。文化如果要“守”,那么就失去其生存的意義,缺乏包容的文化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終將難擋社會進步的車輪。 

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圣誕節、情人節等洋節的盛行認同于“國人接受了該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因為研究調查表明,很多年輕人過洋節只是為了趕時髦,并不了解洋節本身的內涵。他們對洋節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這種休閑化、娛樂化的形式。我們應以海納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華的態度對待各種文化。 

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洋節的甚囂塵上至少是該文化外在形式的一種蔓延。意識形態上的滲透不是一朝一夕的,年輕人、特別是中小學生缺乏深厚的傳統教育的根基,自我文化底蘊薄弱,在被濃厚的傳載西方文化的洋節所包圍的氛圍中很容易迷失于這種表象下,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外來文化面前喪失自我。 

篇5

在西方,圣誕節是快樂的,可在中國,圣誕節卻常常引發爭議。有媒體報道,西安一高校平安夜封校,學生被要求在教室集體觀看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片,誰過圣誕節就處分誰;溫州市教育局也發文要求“不在校園內舉行任何與圣誕有關的活動”。湖南一大學的學生也著漢服,抵制圣誕節。之所以這樣做,最根本的理由就是弘揚中國傳統節日,反對崇洋媚外。

這樣的處理和解釋卻引發了社會上的熱議。這是值得思索的事件,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節日作為社會時間之流中的重大“節點”,它通過種種儀式所傳達的一個社會的、核心的、重要的價值觀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或者說,節日具有單純的說教所無法替代的教化作用,它使得我們成為“中國人”而不是“西方人”。所以,深入思索這一事件,把握問題出現的原因,解釋其中所蘊含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有助于教育者更為自覺正確地對待節日文化,進而利用正確的文化去培育出美好的心靈。

就爭議出現的原因而言,其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彰顯的體現。我們知道,技術、資本、通訊的發達讓今日的地球人身處全球化的進程之中,中國人也不例外。如果1840年的標志著傳統中國被迫進入全球化的進程,那么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意味著我們主動加入了這一進程。對于全球化,一種樂觀的觀點認為,它會破除國家和民族所制造的壁壘,人們將會擺脫國家和民族所加之于人的特殊身份而轉變為世界公民??勺屓梭@訝的是,在全球化的進程中,經濟領域的障礙在破除,但文化領域里的保守力量卻在日益增強。在世界各地,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國族意識在彰顯,傳統的文化、本土的特色被人們強調和弘揚,強勢的西方文化所宣傳的普遍性被很多人視為一種侵略性的力量而遭到抵制。在開頭所提及的西安高校中,學院委員會和學院學生會就掛出了這樣的宣傳標語:“國人慎對圣誕節,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爭做華夏優秀兒女,反對媚俗西方洋節”,“抵御西方文化擴張”。也就是說,學校和教育部門對圣誕節的抵制,體現了國人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對民族的、本土的、傳統的文化的重視,對西方文化侵蝕的反感。這亦是“讀經熱”產生的原因。

如果上文所述是事實,那么國人宣揚中國節日文化,抵制西方節日文化的正當性經得起審問嗎?一個顯見的事實是,人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有“文化”。用卡西爾的話說,人是運用符號去創造文化的動物,如果失去了運用符號創造文化的能力,那人的生活就一定會像柏拉圖著名比喻中那洞穴中的囚徒那樣[1],被限定在他的生物需要和實際利益的范圍內,就會找不到通向“理想世界”的道路――這個理想世界是由宗教、藝術、哲學、科學從各個不同的方面為他開放的。不過,這不意味著“理想世界”是普遍的文化世界,因為“人類”并不是“鐵板一塊”,而是以“族群”劃分的,不同的民族創造了不同的文化密碼和文化基因,不同的文化密碼和文化基因讓不同的民族成為他們自己,使他們獲得自信和信任。譬如中國的節日文化就體現了農耕時代的中國人獨特的價值觀、情感、記憶、想象和時間觀,誠如有學者指出的,與西方的節日相比,中國的節日私性的成分更多些而公共性的成分有所欠缺,這自然和中國人強調家庭倫理,缺乏公共空間和公共倫理有直接的關聯。在這個意義上,符號系統和文化能力既讓人類走出了蒙昧狹隘的“生物性洞穴”,同時又因人類是族群性的存在而將人類分別置于自己挖掘的“文化洞穴”中。就此而言,國人宣揚文化,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無可置疑的正當性。當然,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似乎很難將自己封閉在“文化洞穴”中,我們需要文化的交流和接觸更多的文化世界。這固然是不錯的,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但問題的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認同自己的文化,必須扎根于自己的文化傳統,否則就失去了魂魄,不知自己究竟是誰了。也許有人會說,失去自己的魂魄而投入到另外一種文化世界又有什么不好呢?這里,姑且不論人能否擺脫根深蒂固的“鄉愁情結”,能否解開另一種文化密碼,順利成為那個文化世界的文化人,單就整個人類文化的發展來說,這也是錯誤的。須知,文化多樣性的存在使人類的文化世界充滿色彩和活力,使得人類有更多的選擇去應對日益復雜的世界,也使得在文化交流和碰撞中文化的更新和創造成為可能。文化的同質化和單一化并不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福音。就此而言,在全球化的背景,弘揚和保護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正當的,尤其在今天這樣一個西方文化強勢的時代。概言之,經濟上是一元的,但文化是多元的。正因為多元,所以我們反對節日的同質化,捍衛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

不過,抵制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當性,并不意味著我們的抵制行為就沒有任何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盡管我們區分了中西節日并做了自己選擇,但卻沒有看到中西節日文化在這個時代共同存在的“異化”傾向。亦是說,不論中西,節日被欲望化了,節日變成了消費的狂歡,無論政府還是商家都特別重視節日對民眾消費能力的拉動,而這不是節日的本來面目。節日是一種文化,文化關乎人的靈魂品質的培育而不是關乎人的肉身欲望的滿足:西方的圣誕節強調的是人與上帝的精神關聯,中國的春節傳達的是萬物復蘇時節人們對新年的祝福和期望。用余世存的話說:“節日不是輕浮的狂歡,節日不在于欲望享受,而在于歸宿認同。節日是共同體的經驗,是一切人的。節日的經驗就是不允許人與他人分割開來。我國人族人歌哭于斯,聚精會神于斯?!笨扇缃裰袊膫鹘y和非傳統的節日大都變成了送禮節和消費日,如中秋節只知買和吃月餅而遺忘了親情,教師節只知給教師送禮而遺忘了對教師的真正尊重。當下的中國節日已經喪失了對靈魂的教育意義,人與人的靈魂無法在節日中相遇、相通并獲得提升。西方的節日如圣誕節在中國也發生了變異,購買蘋果和徹夜狂歡成為主題,而本應成為主角的對耶穌降生的慶祝卻退場了。其實,從文化交流的角度而言,中國人過圣誕節也無可厚非,關鍵是我們得真正理解節日活動背后的文化密碼,而不是將之作為物質消費的借口。由此可說,當我們弘揚中國的節日文化、抵制西方的節日文化時,應該看到節日文化本身在現時代的共同的異化狀況,否則我們就無法回歸到真正的中國文化,也無法真正領悟西方節日文化的精髓。

另外,對于學校和教育部門而言,抵制西方節日文化的另一個問題,是忽視了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如前所述,弘揚中國文化是正當的,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了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換句話說,不能因為目的是好的,就忽視了手段自身的道德性,因為現今時代不是一味強調共同體利益忽視個體權利的古典時代。是否重視學生的權利和自由,是標示一種教育是不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尺度,如果壓制了學生的自由和權利,以實現所謂的好的目的,結果只能是不僅目的無法達成,而且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教師必須清楚,如果種下的種子是壞的,那長出的大樹也是壞的。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必須是統一的,也就是必須都具有善性,不可以以目的之善來論證手段之善。由此而言,今天的中國節日教育需要教師在承認并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尊嚴的基礎上,理性的思考如何弘揚和建設中國的節日文化。采用強制性的或行政性的手段去要求學生弘揚中國文化,抵制西方文化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

篇6

一、 當前農村初中英語文化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許多農村地區初中英語教學還是比較傳統地教授詞匯、句型及文章,反復訓練考試內容,而忽略了語言背后的民族文化和傳統習俗,導致英語教學的成效不高并且還是停留在應試的層面,忽略了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對語言的運用。因此,在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內容,讓學生通過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來激發和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英語交際水平顯得尤為重要。

二、初中英語文化教學的目標

《英語課程標準》認為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并對文化意識作了較為詳細的二級、五級和八級的目標描述。在初中階段,英語教學需要達到二級目標:

1.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

2.對一般的贊揚、請求等做出適當的反應。

3.知道國際上重要的文娛和體育活動。

4.知道英語國家中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的名稱。

5.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

6.了解英語國家的重要標志物,如英國的倫敦橋等。

7.了解英語國家重要的節假日。

三、初中英語文化教學原則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并把它作為英語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一,旨在通過英語學習讓學生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培養他們對目的語文化的敏感性,促進他們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關于外語教學基礎階段如何導入文化內容,我國學者束定芳、莊智象提出三個基本原則: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

1.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要求導入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今后從事的職業性質等因素。這樣一方面不至于使學生認為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文化教學緊密結合語言交際實踐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的興趣,產生較好的良性循環效應。

2.階段性原則

階段性原則要求文化內容的導入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象到本質。同時在貫徹階段性原則時,教師還必須注意文化內容本身的內部層次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學內容顯得過于零碎?!队⒄Z課程標準》主張英語教學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教學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他們拓寬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適合性原則

所謂“適合”,主要指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適合。教學內容的適合除了上面提到的實用性原則和階段性原則兩個原則之外,還應考慮到該文化項目的代表性問題。應選擇屬于主流文化的內容,以利于學生了解某些文化習俗和傳統的來龍去脈等等。教學方法上的適合就是要協調好教師講解和學生自學的關系。文化內容廣泛而又復雜,教師的講解畢竟是有選擇性和有限的。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實踐,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應該成為學生課外文化內容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

四、 農村初中英語文化教學方法

1.注釋

即對教材中涉及文化特性的內容加以注釋和講解。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們理解有困難的地方,有時還會引起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在初中英語第一課中,我們教授的是英語國家人們的問候方式:在正式場合人們會說“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而在非正式場合則會說“Hello”或“Hi”。這就有別于中國人見面常常會問:“你吃了嗎?”在英語國家,如果這樣問,就會被對方誤解為“我還沒吃,來吧,我們一起去吃”或者“如果你也還沒吃,那我請你去吃”等等,總之,就是有發出邀請之意。分別時,也有許多不同的道別方式。例如,在中國,主人送客人到樓下,說“走好”“慢走”“再來啊”等等,客人常常用“請留步”來表示友好。但是英語國家的人就不會說“Go slowly”“Walk slowly”“Come again”“Stay here”,而是微笑,揮揮手或者簡單地說一句“Goodbye”“See you later”“Take care”。這樣在教學中滲透文化內容針對性強,適用于各類語言材料和教學的各個階段,但一般較為零散,系統性不強。

2.比較

即在教學中直接利用本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材料,通過對比去發現中外兩種文化的異同。這是一個十分重要而且有效的手段,特別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在學習到身勢語或體態語時,相同的身勢語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含義。在教授這個內容時,運用歸類比較法就可以讓學生一目了然地加以掌握。如下表所示:

Body Language(身勢語)Meaning in China(在中國的含義)Meaning in the USA(在美國的含義)

touching one’s stomach(拍拍肚子)I’m full(我飽了)having a stomachache (肚子疼)

stamping one’s foot(跺腳)anger(生氣); irritation(憤怒);frustration(挫?。?impatience(不耐煩)

winking(使眼色)telling someone to keep silent(眼神警告,叫某人安靜)flirting(調情)

staring(盯著看); gaping (張大口)curious(好奇); surprised(驚訝)thinking(思考) ; impolite(不禮貌的)

patting on the head (輕輕拍頭)sudden realization(突然醒悟), thinking(思考)giving comfort(安慰), consolation(慰藉)

通過對比可以讓學生不斷進行文化積累,這對于培養和鞏固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很大的作用,同時,也使他們對中國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3.融入

即直接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外國文化中具有文化特異性的內容直接編成教材開設課程,向學生介紹異國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如果選材得當,這些材料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可以并行。但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常會遇到文化內容教學和語言教學難以兼顧的問題。在教授外研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12 Traditional Life時,教師可以將此部分內容經過添加和整合,作為比較系統的教學材料進行教學,讓學生對西方國家的傳統生活有個整體的了解??梢詫⒄n文內容分成以下幾個部分進行教學:①Public manners(公共場合禮儀);② Transportation(交通);③Table manners(餐桌禮儀);④Weddings(婚禮);⑤Taboos(忌諱)。然后再將知識點進行拓展和細化,讓學生能在更加明了課文內容的同時,又開闊了眼界,而且還對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起到很好的作用。

4.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學習活動

英語課外學習活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是英語教學導入文化內容極為有效的途徑。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學習活動,如:組織學生用英語廣播報道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體育新聞等;每周或每月可以組織學生觀看一次英語經典電影、具有教育意義的英語紀錄片等;以墻報形式開辟英語學習園地,有計劃地介紹英語國家風土人情、名人軼事、故事笑話等;還可以充分利用教室來設置文化長廊,讓學生辦手抄報,或者進行名人軼事、故事的連載,有計劃地在文化長廊或學習園地介紹英語國家的重要節假日及其由來等。以圣誕節為例,教師在課外可如此進行文化教學活動:圣誕節來臨之際,提前一個星期教學生唱一首與圣誕節有關的英文歌曲,如Merry Christmas;提前兩三天讓學生對教室及宿舍進行圣誕節的文化布置,如裝飾圣誕樹,掛彩燈,準備小小的圣誕禮物等;待到圣誕前夜,組織全體學生唱圣誕快樂歌,師生之間互道“Merry Christmas”,然后一起觀看關于圣誕節的由來及主要英語國家(如英國和美國)如何過圣誕節的視頻,還可以觀看有關圣誕節的動畫片或電影;散場后,教師可以提示各位班干或宿舍舍長,晚上就寢前要辛苦一些,等宿舍其他成員入睡后,悄悄往同學的衣袋中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禮物,給他們一個驚喜,如此一來,第二天大部分同學將會感到很快樂,并且又能親身體驗一番圣誕節的氛圍。這比教師在課堂上作再多的解說和介紹都來得有效和易于學生理解接受得多。

語言離不開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基礎。根據《英語課程標準》,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培養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對英語教師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導入文化內容是當前乃至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每一位初中英語教師都應該研究和探討的問題之一。以上針對初中英語文化教學提出了應遵循的三個原則,談了關于文化教學的四種方法,以確保文化教學的有效實施。當然,文化教學仍需不斷摸索和創新,初中英語教師應該不斷學習和研究,盡可能做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7

關鍵詞: 文化意識; 文化背景; 文化氛圍

中圖分類號: G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9-8631(2010)04-0132-02

一、課堂教學滲透文化意識

課堂是英語教與學的主要場所,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應滲透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英語課堂上應進行介紹中西方的日常用語,由于中外兩種文化對禮貌稱呼的習慣存在著差異,教師有必要向學生進行簡單的闡述。

1. 打招呼。中國人之間彼此較為熟悉的人見面問候時,一般采用下列用語:”上哪去?”、“吃過了嗎?”如果把這些問候的話直譯成英語(即:“Where are you going? Have you eaten yet?”)。英美人可能會茫然,困惑,有時也可能引起誤解。不了解漢文化習俗的外國人并不會認為這是一種起交際作用的問候語,如:問對方:”Have you eaten yet?”對方可能認為這不是單純的見面問候的話,而會誤認為你可能發出對他/(她)的邀請。又如”Where are you going?”很可能引起對方的不快,所以他/(她)對這一問話的反應極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英美人的問候一般用”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見到你很高興)”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嗎?)。在關系親密者之間可用“Hello”或“Hi”。有鑒于此,隨著教學內容的深入,教師可適時向學生傳授英美人談話的禁忌。

2. 稱呼。在英美國家,人們相互間稱呼與我國的習慣相差極大。有些稱呼在中國人看來有悖情理,不禮貌,沒教養。比如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卻是得體,親切的,年輕人稱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比如:Mr. Smith、Mrs.Smith、MissAlice等。在漢語里,我們可以用”老師、書記、經理、工程師、廠長”等詞與姓氏連用作稱呼語,而在英語中卻不能,我們不能說”teacher Zhang(張老師),”engineer Wu(吳工程師)等。正確的說法是應按照英美人的習慣把Mr.、Mrs.、Miss與姓(名)連用表示尊敬或禮貌。而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鄰居時,往往用”大哥”、“二姐”、”大嫂”、”李大伯”之類,這些稱呼不可用于英語。用英語稱呼時不論男人還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

3. 寒暄。中國人見面寒暄通常是:”你多大年紀?”“你能掙多少錢?”“結婚了嗎?”。在英語文化中,年齡、地址、工作單位、收入、婚姻、家庭情況、信仰等話題屬個人隱私范疇,忌諱別人問及。英美人寒喧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isn’tit?”或“Your dress is so nice!”等等。漢語里的寒喧有時還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如:“你今天氣色不好,生病了?”“好久不見,你又長胖了?!薄蹦阌质萘?要注意身體啊?!比藗儾粫榇松鷼?。英美人如果聽到你說:“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彼此間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難以回答,因為這是不禮貌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其自覺又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

二、教學教材傳播文化意識

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也滲透了文化意識。教師要學會充分利用教材的每一個細節,不失時機地向學生一些文化知識,例如介紹國家,人民和職業等,借這個機會,教師可以通過世界地圖把學生帶到London,New York,Tokyo,Beijing,and Sydney等地。每到一處,就扮作導游說說對當地的了解,向全班介紹這些地區的主要建筑和標志,如:Big Ben(英國的大本鐘),the Liberty Statue(美國的自由女神像),Fuji Mountains(日本的富土山),the Great Wall(中國的長城)!Terra Cotta Worries(兵馬俑),悉尼的Opera House(歌劇院)等等,這些標志物通常是該國的民族象征和驕傲,這些國家的人民常常引以為豪。通過介紹這個國家的人文地理歷史,讓學生從了解這些方面中更好地理解英語中常出現的習語。教師也可以從教材中出現的英語習語,介紹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語承載著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地理相關的習語:如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一個用水一個用土,原因是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與歷史典故相關的習語:如漢語的“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而英語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廣、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裹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與宗教相關的習語:如中國大多數人信奉佛教就出現“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的習語,而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習語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教師在教學中,應把握分寸,適當點撥。

三、節日習俗培養文化意識

現在,過外國人的節成了社會上的一種時尚,學生們受父母和周圍同伴的影響,也對各種洋人節津津樂道。我們教師不妨順水推舟,在慶賀節日的同時,讓學生們感受一下中西方的節日文化。比如在學習到Halloween(萬圣節)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的由來,萬圣節是紀念教徒的基督教節日,現在成為兒童縱情玩鬧的時節,萬圣節當天在美國紐約會有大型的游行,人們穿著奇裝異服參加游行,小孩子化裝后以惡作劇相威脅挨門索要糖果禮品,見面便說“Trick or treat?”(等著瞧還是請客?),鄰居便拿出東西來招待他們,還會用南瓜燈籠挖成鬼用燈,用來嚇唬人。萬圣節到來時教師可以聯合幾個班一起慶祝,讓學生自己設計鬼衣、鬼面具、制造南瓜燈籠等,班與班之間進行互相串門并用上該節日的專門用語進行交流。或者播放相應的美國人慶祝萬圣節的片段,讓學生感受這個節日的氣氛。到了Thanksgiving(感恩節),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大量有關感恩節的信息,從而讓學生了解美國的歷史文化。感恩節是在每年十一月份的第四個星期四,這一天是一個歡慶的節日,不同的美國人都在這一天團聚,通常有一頓豐盛的感恩宴,人們見面時互相問候:HappyThanksgiving to you(to your family),火雞(turkey)是感恩節宴會上最具有傳統特色的一道菜,感恩節宴后,一家人一般圍坐下來看感恩節橄欖球賽。節日狂歡游行和大學橄欖球賽是感恩節發展到現在的兩項主要活動,這使感恩節更加豐富多彩。爾后,再向學生介紹感恩節的由來,而且在感恩節宴前,一般要進行感恩禱告。在圣誕節來臨之際,給學生們講講圣誕故事和圣誕習俗,制作圣誕卡片、圣誕禮物互相贈送,圣誕前夕,我提前讓學生到商場、廣場去感受節日氣氛。在上課前,我將黑板、玻璃窗、教室的四周分別貼上圣誕老人,圣誕樹,鈴鐺,拉花等,并在教室中央放了一棵大大的圣誕樹。課堂上,我用錄音機播放悠揚的圣誕歌曲,運用電教手段向學生展示西方圣誕夜人們歡樂的場面在這樣的藝術氛圍中,我讓學生運用自己查找的資料,上來介紹圣誕節的由來及圣誕老人的故事等。通過這樣的專題學習,孩子們對圣誕節的有關知識就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同時不妨再將之與中國的春節比較一下。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得到文化的熏陶。

四、信息渠道收集文化知識

篇8

在不同的教育、教學時期有不同的課程教學標準,在以《教學大綱》為標準的教育、教學時期,推行的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那么,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精心地打造出一節節的優質課呢?

我認為創設課堂教學環境要遵循以下教學原則:

1.源于生活,有感而發

英國心理學家托尼? 布贊說:"嬰兒出世那一刻,就真的已經是才華橫溢了。僅僅兩年時間,他就學會了語言,比任何一位語言學博士都要好,并且到了3歲或4歲,他在語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這話確實有道理。雖然我們沒有刻意地去教嬰兒學語言,沒有教他語法、邏輯、修辭等系統的知識,但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輕松地學會了母語,聽說能力達到了較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生活的大課堂給他們提供了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在他們與父母、親友、伙伴的交往中,自然地學會了語言。日常生活中學生通常喜歡談論與自己密切相關的事情。因而,教師所設計的場景應貼近學生的生活。例如,在教學表示色彩的詞匯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論自己喜歡的顏色、服裝、學習用品等;在教學有關食品、飲料、運動的詞匯時,可利用實物或模型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從而了解各自的愛好;在設計電話會話情景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固定電話或手機讓他們練習電話的使用方法和電話會話用語;還可以讓學生自制單詞"標簽";墻壁上貼起包含英語文化的圖片、文字介紹;在不同的教室里,開辟出學生喜愛的日常英語交流角、異國風景區、節日介紹、名人角等等,為其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學生在這種貼近生活的情景中運用所學的語言去做事時,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增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2.靈活多樣,生動有趣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催化劑。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交際情景時要突顯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根據學生愛玩、好動、求勝心強的特點,可以設計許多生動活潑的游戲。如猜謎語比賽、英語歌曲表演賽、演講比賽、信息調查比賽等。具體地說,我用"看像猜人"的游戲教句型"Who is …?";用"聽音猜物"的游戲教句型"What's this /that/it?";在教"When is your birthday ?"句型時,我引入了這樣一個話題:"猜猜我的女兒有多大?"我告訴同學們:I have a daughter .Do you want to know how old she is ? Can you guess out how old she is? Let me see who is lucky enough to guess it out first . 在同學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后的激情中,讓他們猜我女兒在哪年、哪月、哪日,是上午、下午、晚上,是雨天還是晴天出生的。在他們猜的過程中,學會了新句型"Subject + be + born + in / on ….",介詞用法的難點也一一突破,如in + month / year , on a rainy/ sunny day 等等。幾乎全班每個學生不止一次運用上述句型和介詞短語參與了這個話題的討論。當同學們猜錯時,我就提示他們說"比你們猜得大或比你們猜得小",讓學生感受到了表示比較的句型。同學們和我始終興趣盎然,感受著學習語言的無窮樂趣。這些極富趣味性的游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了學以致用和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將直觀教學法、游戲活動法、實踐操作法、講編故事法、體態語言教學法貫穿于教學始終,每節都按優質課的標準進行設計,讓學生始終都在一種期盼和愉悅中輕松地學習。

3.難易適中,層次分明

教師在設計交際情景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難易適中,層次分明,讓每個學生都能表現出自己的水平。在初中起始年級就引入"英語值日制",要求每名學生輪流值日,值日生做值日報告時,要用英語說出當天的日期、星期、天氣、學生出勤和新聞等情況。這樣既可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起到課前"熱身"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材要求由一名或多名學生利用本課所學知識自行設計情景,由本人或與同伴一起表演出來。做得好的,教師要當堂給以表揚,號召大家向其學習;做得欠佳的,教師要給以臨場指導,以增強其自信心,并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這些學生予以特別的關注和照顧,促進全班學生平衡發展。

4.充分運用多媒體設備,科學、巧妙地運用信息技術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住25%,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住15%。若兩者結合起來,則能記住內容的65%,而不是兩者數字的簡單相加。因此,在課堂上,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將是教學效果大為改觀。例如,在介紹西方國家的重大節日"圣誕節"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把有關圣誕節的詳細信息展示出來,并作簡要介紹:"人們在慶祝圣誕節時會買一顆美麗的圣誕樹,在圣誕樹上裝上彩燈,家里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圣誕節大餐,街道上飄揚著優美、歡快的圣誕節贊歌,戴著紅色帽子、披著紅色斗篷、長著白胡子、面貌慈祥的圣誕老人會送給小朋友喜歡的各種圣誕節禮物等等"。從而自然地引出相關的語言。讓學生了解來自異域國度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并直觀地感受西方文化從而受到熏陶。再如,卡通(cartoon)是美國文化的一部分,那些生動活潑的卡通人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人幽默樂觀的性格。如Mickey Mouse , Donald Duck , Snoopy ,這些名字更是家喻戶曉,同學們對此更是如數家珍。將其適時引入課堂,運用諸如面具、木偶手套、頭飾等道具進行情景對話練習。如此,為學生創設一個又一個逼真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看、聽、說、讀、寫、練的多維環境中儲存、構建自己的語言。由此可見,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實現課堂教學的多信息、多趣味、高效率;可以向學生真實而立體地展示所學知識的背景和使用環境;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能充分調動多個感官對知識信息綜合反應的習得環境,從而優化教學效果。

5.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之中

"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我國的教育方針可以看出:我國制定的是以"德"為先的教育方針,""即"道德、品行",亦即"思想品德"。由此可見,思想教育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適時地把"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學校、'熱愛集體、'熱愛家庭;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見義勇為、助人為樂;熱愛父母、尊老愛幼;勤奮學習、創造進取"的優良思想品德貫穿在教育、教學過程之中。不僅注重英語的聽、說、讀、寫訓練,而且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篇9

[關鍵詞]小學英語 公開課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18-061

現在的小學英語課堂越來越突出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都在“動”,但是動的效果如何呢?尤其是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整個課堂像音樂教室一樣,多姿多彩,聲色具備,學生分不清哪些是需要學習的,哪些是用來欣賞的。聽過幾節英語公開課,感覺像是走進了電影院。為了使用多媒體,教室拉上厚厚的窗簾,把陽光隔在窗外,心情非常壓抑。整節課像是老師在表演“連環套”,看不出學生學到了什么內容。公開課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確實需要認真反省。

一、注重預設,忽視生成

課堂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學生的思維非?;钴S,隨時都會有新的問題生成,解決課堂生成的問題,這是每一位教師應該具備的能力。但是公開課上,老師對課堂生成的問題總是避而不答,只是根據自己的預設計劃不斷往前趕。其實公開課是老師準備最充分的課堂,老師完全可以輕松駕馭,即使出現什么“意外”,老師也可以隨時調整課堂的節奏,及時改變課堂方向。

如《A new student》有個對話是向新同學“Nancy”介紹我們的教室。老師已經布置好了教室物品的擺放,但是在對話中一個學生把句子“Can you show me around our classroon?”說成了“Can you show me around our playground?”因為不在預設之內,所以老師及時糾正“No!It’s classroom”,學生只好改過來。其實如果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提問,介紹一下操場的體育設施,則可以和學生一起回憶以前學過的有關運動項目的單詞,這應該是一個很美的課堂意外。

即使是公開課,教師也要放松心情,及時處理學生出現的狀況,把意外生成一種教學資源加以利用,說不定會有更多的收獲。教師要是為了課堂的“順利”而忽視了這些“意外”,將是很大的遺憾。

二、注重多彩,忽視基礎

公開課中如果不用信息技術,可能會被評為不合格,因為電教化已經成為課堂教學必備的輔助手段。但是也并非整節課都跟著課件走,尤其是像“看電影”一樣的課堂更不可取。有的教師從單詞教學到句型練習,都用多媒體來展示,學生動的只有“眼睛”,課堂結束后,大腦里只是殘存了一點點的印象,還需要下節課再進行強化練習才能記住要學習的內容,那么這節讓教師費盡心思的公開課豈不是浪費時間嗎?

如教學《At Christmas》,上課時老師就用圣誕歌曲《鈴兒響叮當》導入,然后大屏幕展示西方國家過圣誕節的圖片,了解圣誕節的習俗。最后教師把Jim一家過圣誕節互贈禮物的對話做成課件,用多媒體展示出來。整節課學生只是眼巴巴地看著大屏幕,沒有實踐訓練。

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合理應用,確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英語是用來交流的工具,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讓學生融入情景進行交流,發揮其恰當的作用。要讓學生動起來,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和運用。

三、注重活動,忽視效果

很多教師也都能夠理解教學改革的“精髓”,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課堂的開展全部用“學生活動”串起來。課堂上非常熱鬧,給人的感覺是學生在主宰課堂,但這樣的課堂不會是高效的。古語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比绻寣W生一直進行實踐活動,則沒有了“消化”的時間。英語課堂效果考查的是學生接受了多少知識,能否靈活運用到日常生活交際中。如果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要求,機械模仿句型對話,沒有自己的創新因子參與其中,這樣的課堂只是表面的繁榮,實際教學效果并不高。

篇10

  

為此,在日常授課中,我一

這時,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幫了英語教師一個大忙。它寓教育教學于一定的形象思維和創設的情景當中,能夠綜合利用視、聽覺,使學生感受到語言和音像和不斷沖擊,有意注意、無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替進行,從而在大腦皮層產生較強的反射,留下較深的印象。具體來說,我用過以下一些操作,提出來請廣大老師批評指正--  

  

在復習上節內容上,我采取對話問答或習題鞏固等方式,對話輔以圖片(pictures)或文章(articles)進行,一般采取集體作答(together)或雙人一組作答(in  pairs)。習題的處理連同答案一起設計上,使用微機幻燈片放映,答案單擊顯示,逐個進行。  

  

在教授單詞時,我把單詞用微機幻燈片展示在大屏幕上,每個單詞跟著相關解釋,然后打開錄音機放音跟讀幾遍。記住之后,再輔以單句翻譯,加強鞏固,這樣新單詞便在語音、語調、拼寫、釋義、運用等幾個方面得到加強,想記不住都困難。  

  

在鞏固了新課、熟悉了單詞之后,就要對新課加以處理了,這時現代技術更顯出了它的無窮魅力,你可以用簡明的圖片(或從剪輯庫中提取或手工制作)將課文的大體概況作一圖標式的解釋,輔助學生的課堂學習,并且可以在聽課文錄音的同時,將課文內容以問題的形式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聽錄音的同時,思考問題。問題的設計盡量貼近課文的內容,同時可以起到訓練學生聽力和對課文理解力的雙重目的。此外,我們還有大量的媒體軟件可以利用,學校音像閱覽室里有各種各樣的有關課文的磁盤和軟件,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制作成組片插件,鏈接控制播放,真的是方便極了。剩下的習題處理更是靈活自如,從題型設計花樣上,想達到的目的上你都可以使用不同的效果顯示,尤其是各種教學軟件的使用更增添了它的可操作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能將學習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再者,我校國際互聯網的開通,極大地將思維引入了一個更廣泛的領域,將現代教學技術的概念進一步擴大至整個互聯網這一龐大載體,使得我們能夠做到隨時從網上截取及時有用的信息用于教學和研究,從而更大范圍地開拓了我們的視野,這是以往的教學手段所無法比擬的。我就曾利用網上信息上了一節較成功的英語自主選修課,我把從網上捕獲的關于圣誕節的故事,賀卡及插圖和幾首圣誕詩歌搜集整理在一起,加上課上我的解說和介紹,在圣誕節到來的時候,給大家上了一堂生動的選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