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浪費范文

時間:2023-03-19 11:14: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反對浪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廣大居民們:

根據《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和四川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制定的《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實施意見》,為了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文明節儉的消費理念,大力倡導科學文明的餐飲消費模式,深入推進反對食品浪費工作,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向全社會發出下列倡議:

一、樹立節儉消費觀念。牢固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

二、摒棄餐飲消費陋習。堅持按生活需要采購食品,堅持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從簡用餐,堅決摒棄宴席浪費、節日浪費等陋習,堅決摒棄互相攀比、追求虛榮的不良風氣。

三、堅持文明節儉用餐。堅持營養、健康、適量、節儉的用餐原則,大興餐桌文明之風,就餐時提倡適量取用,勤拿少取,做到不剩飯剩菜。

四、大興節儉糧食風尚。積極向親朋好友宣傳節約糧食的重要意義,相互提醒,做到愛惜糧食、節約糧食,減少食品浪費,爭做節儉風尚的實踐者、傳播者和示范者。

五、營造良好餐飲環境。餐飲企業要主動履行社會責任,在菜單上注明菜品份量或數量,推出“小份菜品”,餐前提示消費者適量點餐,餐后主動幫助打包,為文明用餐、節儉消費營造良好餐飲環境,杜絕“舌尖上的浪費”,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篇2

1、浪費現象普遍存在,厲行節約效果顯著

在中央發出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號召后,各地政府和廣大餐飲企業積極行動,北京朝陽區、寧夏吳忠政府統一給轄區餐飲企業發放宣傳標語及提示牌,企業通過張貼宣傳標語、點菜適量提醒、剩菜打包、推出小份菜、半份菜、獎勵節約用餐、主動退換菜等有利于節約用餐的服務方式使浪費現象得到有效遏制。調查顯示,沒有行動的企業不足6%,超過60%的企業張貼了宣傳標語,近15%的企業對節約用餐有不同形式的獎勵措施,近40%的新近推出小份菜、半份菜,更多的企業則是多措并舉,力爭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

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措施收到良好效果。近18%的企業表示以前浪費很少,近80%的企業認為浪費有所減少,其中超過30%的企業認為浪費明顯減少,僅有不足15%的企業認為變化不明顯,浪費現象總體得到明顯遏制。

2、高端餐飲下滑明顯,大眾餐飲運行平穩

3、未來預期不容樂觀,企業積極尋求轉型

在此情況下,餐飲企業積極采取措施,近50%的企業及時調整經營戰略,不斷創新菜品,開發地方菜、家常菜和特色小吃,推出平價菜、特價菜,吸引大眾消費。近40%的企業在進行市場觀察和研究,僅有10%左右的企業沒有特別行動,未來半年將是關鍵調整期。

二、相關政策建議

一是行業組織繼續認真加強對餐飲企業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宣傳引導力度,社會各界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摒棄講排場、好面子、喜攀比的陳舊陋習,牢固樹立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思想觀念,引導經營理念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倡導綠色消費、適度消費,努力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二是重點支持大眾化餐飲,引導高檔酒店轉型升級。支持餐飲企業組織研發大眾化新菜品,積極調整營銷策略,科學引導消費。支持餐飲企業設立便民網點,提供便民服務,鼓勵連鎖餐飲企業到社區建店設點。

篇3

根據學區關于組織開展“美好食光”活動的工作通知和要求,我園結合園所實際,園務班子高度重視,精密安排部署,合理分工,組織開展活動,現將活動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領導高度重視,健全組織機構

我園成立了以園長為組長、以副園長和保教主任為副組長,全體教師為組員的活動領導小組,切實做到園長親自帶隊學習,副組長詳細安排部署,協調組織活動,全園活動開展氛圍濃厚,收效良好。

二、宣傳學習方式多樣、學習效果明顯

我園利用電子屏、園務會議、集中培訓學習關于“美好食光”的相關知識,呼吁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

篇4

一、認真組織開展自查工作

一是積極開展自查。按照文件精神要求,對本單位政府投資決策方面的問題、政府機關一般性支出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的排查和摸底,確保自查自糾不走過場,經得起檢查和考驗。并把自查和自糾有機地結合起來,堅持邊查邊改,邊改邊完善,對自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查找原因,研究整改措施,切實把問題解決在自查自糾階段。   

二是不斷鞏固整改,建立自查自糾的長效機制。在認真研究治理工作中發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基礎上,及時制定完善有關制度,進一步加強管理,加大日常監督檢查力度,把厲行節約治理納入常規監督檢查工作中,統籌兼顧、相互促進,切實提高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工作的長效性。與本單位工作實際相結合,確保工作任務落到實處。

二、本單位存在的問題及整改措施

在“精文減會”工作方面,存在非正式文件質量不高。調研報告、會議紀要、通知、信息報送類文件管理需進一步規范,文件裝檔不規范。執行會議計劃不嚴格,會議紀律不夠嚴格,召開會議有遲到和不遵守其他會議紀律的現象。在一般性支出方面,存在浪費水電的問題。

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一)對辦公室和工作人員加強指導、學習和培訓,提高公文質量;

(二)進一步規范文件管理。做好文件印發登記、審核、處理歸檔;

(三)嚴格執行會議計劃。統籌安排好會議內容,提高會議質量;

(四)嚴肅會議紀律。嚴格會議考勤、記錄、效率督查等制度。

篇5

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引導師生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市委教育工委扎實開展“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系列主題教育。

強化宣傳引導。各個學校通過國旗下的講話、班會等形式進行宣傳教育;積極開展知識講座,主題征文(手抄報),主題板報、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主題活動,營造深厚的活動氛圍。

強化家校互聯。學校通過召開家長會,家長微信群等方式,引導家長以身作則,鼓勵孩子節約糧食、水、電等,拒絕鋪張浪費,培育良好家風。通過小手拉大手,實現“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到整個社會”良好帶動作用。

強化監督管理。市委教育工委充分運用隨機抽查、突擊檢查、明察暗訪等方式,深入學校進行監督檢查,南江縣落實專人每天通過校園安防系統隨機抽查食堂就餐現場,采取“點穴式”監控抓拍,著力發現“餐飲浪費”問題線索。各學校充分發揮學校膳食委員會的作用,倡導“光盤行動”,設立“文明就餐監督員”,實行“餐餐督”,發現浪費行為及時制止,杜絕“舌尖上的浪費”。

篇6

基層反映當前制止餐飲浪費輿情中應注意的三對關系

餐飲浪費現象舉國關注。當前,各地各部門正在開展一場制止餐飲浪費的行動,引導合理消費,呼吁減少“舌尖上的浪費”,拒絕浪費漸成社會新風尚。但是過程中,也出現一些問題。一是“制止餐飲浪費”中的形式主義。各地紛紛發出倡議,個別地方將此作為“硬約束”,強制要求餐飲單位實行諸如“N-1”、稱體重點餐、點餐與服務人員獎懲掛鉤等不合理規定,引發公眾不滿和吐槽。二是視頻平臺整治“一刀切”。視頻平臺作為新生事物,為各地產品推廣、發展網絡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制止餐飲浪費方面,有一刀切封堵“吃播浪費”的情況,有矯枉過正之嫌。三是借機炒作謀利的傾向。個別商家鉆輿論空子,以“節約糧食”“節約資源”為噱頭,以次充好或打著食材回收的幌子,謀取不當利益。個別自媒體炒作“糧荒”等不實議題,引發輿論恐慌。對此,建議在制止餐飲浪費工作中,處理好以下“三對關系”。

一是處理好剛性約束與柔性引導的關系。制止餐飲浪費要避免矯枉過正,以宣傳引導為主。特別是針對群眾的吐槽點、擔憂點,利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多聽群眾意見,引導群眾做反對鋪張浪費的模范踐行者、宣傳者。要剛柔并濟、分類處置,避免一條線、一刀切。對于明顯借機謀利、侵犯社會公眾利益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嚴厲打擊、嚴加規范。

二是處理好制止浪費與促進消費的關系。餐飲業復蘇是疫情后復工復產的重要方面,是促進消費、恢復經濟社會秩序、保障就業的重要舉措。消費不等于浪費。制止餐飲浪費不應以損害餐飲消費為前提。要引導餐飲業站在消費者角度,改進服務、優化流程,潛移默化中影響消費者,實現避免浪費與促進消費的多方共贏,更好釋放消費活力和潛力。

三是處理好回應關切與打擊炒作的關系。針對當前制止餐飲浪費方面出現的輿情,尤其是糧食危機炒作等,要及時通過權威媒體加強宣傳引導,及時向公眾回應。引導公眾既要樹立危機意識,繃緊糧食節約之弦,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又不必擔憂國內糧食短缺,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心理。同時,對于刻意制造、散播虛假信息的自媒體加以打擊整治。

篇7

一年千億斤:

糧食產后損失知多少

記者:目前我國糧食產后損失究竟有多大?

任正曉:糧食從生產出來到擺上餐桌,過程很長,每一環節都存在損失浪費。據測算,我國糧食產后僅儲藏、運輸、加工等環節損失浪費總量達700億斤以上。

我國農戶存糧約占全國糧食年總產量一半左右,由于儲存設施簡陋,缺乏技術指導服務,損失比例在8%左右,每年因蟲霉鼠雀造成損失400億斤以上。

我國糧食物流方式落后,散糧運輸比例約為15%,大多采用包糧運輸方式,拋灑、遺留損耗大。全國糧食企業有近1800億斤倉容屬危倉老庫,儲糧條件差、損失大。這些環節損失損耗逾150億斤。

由于消費習慣誤區,成品糧過度追求亮、白、精,低水平粗放加工,既損失營養素又明顯降低出品率,副產物綜合利用率也很低。加工環節每年造成口糧損失130億斤以上。

請客吃飯講排場、比闊氣等不良消費方式,造成餐桌浪費更是觸目驚心,有關方面估算每年餐桌浪費食物價值達2000億元。

2億畝地:

一年浪費一個產糧大省的產量

記者:能否說損失浪費已成為危及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正曉:完全可以這樣說。我國每年的糧食損失浪費量大約相當于2億畝耕地的產量,比第一產糧大省黑龍江省一年的產量還要多。

糧食生產離不開勞動力、土地、水及化肥、柴油等生產資料。浪費糧食就是浪費資源能源;節約糧食就是節約土地淡水;推進節糧減損,就是減少排放和平添無形勞力、無形糧田。

我國糧食供求處于緊平衡狀態,近年來糧食進口量持續增加,每年進口的谷物和大豆在1000億斤以上,而每年又白白地損失浪費上千億斤糧食。如此對比令人痛心。糧食損失浪費如不堅決遏制,加劇國內糧食供需矛盾,也與全球資源供需形勢格格不入。節約糧食、反對浪費,不僅意味減輕國內糧食供求平衡壓力,有利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也有利于全球糧食供求改善。

守護天下糧倉:

這是勤勞節儉文明的底線

記者:何以說節約糧食已從守護糧食安全上升為堅守民族道德底線的問題?

任正曉: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反對浪費,從更深意義上等同守住耕地紅線,更事關堅守中華民族勤勞節儉文化的道德底線。

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每一粒糧食都是辛勤勞動換來的,凝聚著農民的心血汗水。浪費糧食是對勞動的不尊重,對優良傳統文化的背棄。

我國還有1億多農村扶貧對象,幾千萬城市低保人口。浪費糧食折射出奢華的思想觀念和浮華的社會心態。“奢靡之始,危亡之漸”,浪費沖擊的是思想的大堤,社會倫理的防線。既脫離國情,也有損民風政風,危害巨大,影響惡劣。

從倫理到法治:

探索為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立法

記者:怎樣把反對浪費糧食的理念落實為管理實踐?

任正曉:必須轉變糧食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動科技進步,以減少流通環節損失為重點,完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加強宣傳教育和監督檢查,改變落后的糧食收儲方式和消費方式,進一步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實施、全民參與的節糧減損機制,加快建設節糧型社會。

在強化宣傳教育活動同時,我們將在有關部門和各級政府支持下,從2013年起至2017年實施“糧安工程”,打通糧食物流通道、修復糧食倉儲設施、完善應急供應體系、保證糧油質量安全、強化糧情監測預警、促進糧食節約減損。

篇8

浪費,皆因“飲食喜好”“面子問題”

我國人多地少,人均食物資源并不豐富,但是食物浪費現象卻廣泛存在且比較嚴重。受糧食加工技術、設備及管理模式、飲食消費觀念、居民用餐習慣、餐飲業供餐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糧食從生產到食物消費環節存在著巨大浪費。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新版膳食指南第一條就推薦“谷類為主”,并提倡多吃全谷物食物,因其保留了天然谷物幾乎全部的營養成分。但是,近年來居民多追求“亮、白、精”等感官指標,加工企業為迎合消費者需求而過度加工糧食,副產品綜合利用率很低,造成巨大浪費。據統計,加工環節每年造成的糧食損失達450萬噸以上。減少加工環節的浪費與倡導健康的飲食息息相關。

同樣,餐飲場所、單位食堂和家庭等也是食物浪費的“重災區”。以餐館為例,2013年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消費者僅在中等規模以上餐館的餐飲消費中,每年最少倒掉約2億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糧。在餐館就餐時,由于人情、面子等問題,經常會多點食物或所點食物偏油,容易使就餐者的食物搭配不夠合理或者能量攝入過高,而剩余飯菜丟棄也造成較大的浪費。因此,外出就餐時適量點餐、點餐時葷素搭配,不僅可以保證健康膳食,還可以減少餐飲環節的食物浪費。

因此,新版膳食指南第六條提出的“杜絕浪費”,不僅是要進一步提倡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是推動健康飲食習慣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

“光盤”抵抗“浪費”,我們在努力

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既是保障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傳統美德,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杜絕浪費、珍惜糧食不僅是政府部門、食品生產者的責任,也是消費者應該負起的責任。

2013年,由民間發起的“光盤行動”鼓勵大家“餐廳不多點、食堂不多打、廚房不多做”,對提倡節約、反對浪費等現象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2013年、2014我國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關于厲行節約反對食品浪費的意見》等有關文件,更是對深入推進反對食品浪費工作起到了約束作用,效果顯著。

拒絕浪費,一舉多得

在遵循膳食指南第1~5條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準備食物時注意以下幾點,就可以減少或杜絕浪費,同時收獲衛生與健康。

做好計劃,一切盡在掌握購買食物前做好計劃,尤其是保質期短的食物。根據當天就餐人數、每人的飲食喜好等因素做好統籌,適量購買,既保證新鮮又避免浪費。

對于可短期儲存的食物,應根據食物特性和標明的儲存條件存放,并在一定期限內吃完,以避免食物不新鮮或變質。例如,肉類可以切成小塊分別裝袋后放入冰箱冷凍室,食用時取出一袋即可;袋裝米面可在取后將袋口扎緊,并存放在陰涼干燥處。

小份備餐,產小份“垃圾” 小的食物份量是實現食物多樣化、減少浪費的良好措施。一般來說,一盤純肉熱菜或冷盤的重量約為150克;一盤素菜或葷素搭配的菜肴約為300克。一家三口一餐準備三菜一湯即可滿足需求。一次烹飪的食物不宜太多,應根據就餐成員的數量和食量合理安排。

在家備餐,還包括烹飪前對蔬菜、肉類等的處理。應盡量充分利用食物,學會使用各種各樣的食物以及可食用部分,減少食物“垃圾”的產生。

剩余飯菜也有剩余價值家庭用餐后終究難以避免剩余飯菜,扔掉不可取,不妨適當處理一下,即可變為下一餐的美味佳肴。

對于餐后剩余肉類食物,應用干凈的器皿盛放并盡快加蓋冷藏保存,并在短期內食用完畢;剩余的米飯可以放涼后盡快放入冰箱。不適宜的溫度儲存會使食物發霉或變質,制造食物“垃圾”。

再次利用剩飯最好是直接加熱食用,也可做成稀飯、蔬菜粥、炒飯以及其他菜肴的配料。肉類可以把大塊變成小塊肉或者肉絲,加入新鮮蔬菜再次入鍋成為新菜;還可以與米飯一起烹飪做成炒飯。

對于烹飪過的蔬菜,尤其是葉菜類不宜儲存,而且蔬菜能量極低,并不影響能量攝入量,所以最好一次吃掉。瓜果、根莖類蔬菜可以加入肉類再次做成新菜肴。另外,剩余飯菜一定注意在安全衛生的前提下食用。

不鋪張,對彼此負責在外就餐時大吃大喝、過度奢華放縱,不但鋪張浪費,也是對自己健康的損害。另一方面,多人圍桌聚餐,互相夾菜,衛生問題日益凸顯。在外就餐時提倡分餐、簡餐、份飯,倡導節約、衛生、合理的飲食。

篇9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許多重要產品的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也要看到,我國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少,人均收入低,部分群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到2005年底,全國農村尚有2365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城鎮也有上千萬企業職工和居民的生活依然存在困難,實際需要幫助和扶持的對象接近1億人。要使貧困人口穩定地脫貧致富,任務仍相當艱巨。對于困難群眾,既需要國家財政加大投入進行扶持,也需要全社會伸出援助之手。我國每年社會捐贈的物資和資金大約有150多億元,不足GDP的0.1%,而一些發達國家則占到GDP的8%—9%。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繼續艱苦奮斗,力戒驕奢逸。

以艱苦奮斗為榮有助于形成和諧氛圍

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先富和后富將會長期存在。要使先富者與后富者在社會大家庭中和睦相處,關鍵是協調和處理好這兩個群體之間的關系。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最終是要讓大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實現共同富裕,就要提倡先富帶后富。先富起來的群體應不驕橫、不揮霍,對仍然處于貧困的群體給予同情和幫助。提倡艱苦奮斗,反對驕奢逸和鋪張浪費,有助于推動先富幫后富,緩解社會矛盾,形成和諧氛圍。

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情。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有人對艱苦奮斗這一傳統美德和勤儉節約的傳統消費觀提出了質疑,認為現在還提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不合時宜。這種認識是片面的、錯誤的。必須看到,雖然我國經濟社會有了一定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還不富裕,在前進道路上仍面臨許多困難和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艱苦奮斗的精神不僅不能放棄,而且要發揚光大。即使將來國家富強了、人民富裕了,仍然要講艱苦奮斗、勤儉節約。

提倡艱苦奮斗與啟動消費并不矛盾?,F在,社會上有一種誤解,似乎大吃大喝、大手大腳就是啟動和刺激消費,甚至認為強調艱苦奮斗會影響生活水平和經濟增長。對此,我們應有正確的認識。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目的是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使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但美好的生活不是鋪張浪費,更不是驕奢逸。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畸形消費不但不可能啟動市場,反而會污染社會風氣,帶來消極影響。啟動消費的潛力主要在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水平。因此,應倡導高尚消費、文明消費,反對鋪張浪費。

篇10

然而在對反浪費拍手叫好的同時,有些人不免也會擔憂:節儉新風減少了浪費,但是不是也會抑制消費、拖累經濟的發展?其實,這樣的擔憂是不必要的,反浪費與刺激消費不僅不矛盾,反而會培育出真正有市場的消費,助推消費健康發展。

據有效數據顯示,2013年春節期間北京市高檔餐飲企業餐費收入下降超過35%,上海市下降超過20%。但總的來看,2013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國重點監測的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達5390億元,仍比2012年春節期間增長14.7%。由此看來,反對浪費,杜絕公款大吃大喝,確實令部分消費下降了,但社會總體消費依然在增長??此拼蟪源蠛茸尣惋嫎I繁榮了起來,讓豪華酒樓賺得盆缽滿溢,但鋪張浪費并不是真正的消費,至多只能算是一種畸形的消費。真正的消費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是面向大眾的理性消費,而不是一小部分的高消費和浪費行為。鋪張浪費表面看來浪費的是錢,其背后卻是寶貴的糧食以及各種資源,這些資源本來可以發揮更有價值的功效,結果卻被白白浪費了,甚至還對社會資源配置形成誤導。

全面反浪費,要讓本來就稀缺的各種資源真正用在該發揮功用的地方,真正的消費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如此,資源浪費型的發展方式也將得到遏制,國家也將會節約大量資金。而節約下來的經費如果用到刀刃上,用到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地方,就會最終轉化為更高質量的消費需求,拉動真正有意義的消費。比如,公款不再于用大吃大喝,而是變成提供公共服務的經費,如果投到民生上,或提高工人的薪資,或提升工人、農民包括醫療、教育在內的社會保障水平,或增加企業退休職工的養老金等,都會提高全體人民的消費能力。這樣整個社會就會形成經濟運行的良性循環,刺激真正的消費。同時,反浪費還能形成清廉的政風,帶動節儉的民風,從而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豐富多彩、健康有益、放心可靠的消費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