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范文
時間:2023-03-22 10:08: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明成祖朱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四子:
1、徐輝祖:徐達長子,繼承爵位,受封魏國公;
2、徐添福:徐達次子,英年早逝;
3、徐膺緒:徐達三子,世襲指揮使;
4、徐增壽: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時給他通風報信,死在建文帝的劍下,后被明成祖追封為定國公。
史籍中女子人物很少留名,一般只有姓氏,三女:
1、長女嫁于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奪權稱帝后,徐妃被冊立為皇后;
2、次女嫁于代王朱桂;
篇2
北京紫禁城內的御花園中,良辰美景奈何天,滿目姹紫嫣紅。六十二歲的帝王朱棣臉色陰沉,他扭著大肥屁股斜坐在龍椅之上,觀看大戲一樣,冷漠而又饒有興趣地注視數百名宮女在庭苑內遭受慘酷的剮刑。一個又一個二十歲左右花樣年紀的妙齡宮女,雪白的肌膚被手法純熟的軍士們用無情的鋼刀細割慢切,鮮血無聲地流淌在土地上。畢竟大多是未成年少女,她們對疼痛的忍耐力極其有限,哀號聲響徹四周,姑娘們臨死前的慘嚎和哀呼均以那種聽上去很奇怪的母語吭叫而出。御花園內,侍立的兵士和宦者戰戰兢兢,有許多人嚇得雙腿打顫,不忍孰視。
此事因由,實則由一樁小事引起———永樂十八年,明成祖朱棣的寵妃王氏病死,老皇帝哀痛不已。忽然失去了一雙能安慰自己老年肉身的白皙玉手,朱棣的性情變得十分暴躁。當然,兩個兒子為皇儲之位明爭暗斗,韃靼部阿魯臺數次侵邊等事,也是讓朱棣氣惱上火的另外因由。煩躁之中,皇宮內有人告發宮人賈氏(朝鮮人)、魚氏與宦者“通奸”(宮女和宦者結為伴侶,實際上沒有實質上的,僅僅是相互照顧而已,宮內稱為“菜戶”或“對食”)。朱棣聞之大怒,立命禁衛軍把賈氏、魚氏二人抓起來審問。二位宮人心慌,先行上吊自殺,算是躲過挨剮大劫。
朱棣聞訊更怒,派人把賈氏的幾個侍婢抓起,嚴刑拷問。慘遭折磨不過,幾個女孩就自誣說宮內侍婢等人想“謀逆”,于是,接連有更多的人被抓,更多人的屈打成招。百連千扯,自承“謀逆”的宮婢侍女,竟然達近三千人之多。所有這些人,最后皆一個下場:剮!
剮就剮了,大可秘密行刑。但是,性格陰險、變態的朱棣喜歡公開的殺戮,他親自監刑,分批剮殺宮女,共殺了幾天才殺完。這位皇帝以年過花甲之身,不顧胖碩的身坯,每日均孜孜操刀,親手殘殺這些沒有任何過錯、屈打成招的妙齡少女。當這老混蛋操刀細細剮殺一位河北籍宮女時,姑娘不顧刻骨疼痛,饌血而噴,痛罵道:“你年老陽衰,我們宮人與宦者相悅,又有何罪!”朱棣聞言更怒,在亂捅宮女致其死命后,又命兵士前去屠滅了這位女孩的三族。然后,他下令畫工描繪賈氏、魚氏兩個宮人與宦者相接“磨豆腐”的圖畫,遍示內宮,以為懲誡。
看著老皇帝身穿金黃龍袍親自操刀割人,在身邊伏侍他已久的老太監和老軍將皆不感驚訝。這些人在二十多年間,看過老主子無數次慘酷殺人,特別是朱棣篡奪其親侄建文帝皇位后,殘殺建文大臣,曾對方孝孺有“十族”之誅。所以,朱棣當廷殺人剮人已是見慣不怪的“常態”。
篇3
自從穿越劇火了以后,“四爺”就很忙,雍正成為各影視劇中的主角。雍正繼位之謎,近300年過去了,至今史學家未達成共識,而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因為康熙看中了乾隆,隔代指定,才傳位于雍正。史書記載,四阿哥之子弘歷(后來的乾隆)深得康熙喜愛,曾經陪康熙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晚年時光。雍正并不是非法篡位,而是康熙鐘愛弘歷,為了弘歷將來能承繼大業,先將皇位傳給雍正,康熙“隔代指定”乾隆,雍正作為“中間人”,只是一個傳棒的作用。
《清高宗實錄》有一段記載,故事說的是康熙有一次與弘歷去圍獵,命令侍衛射殺野熊,熊倒地良久,康熙讓弘歷去給熊補上一箭,好讓弘歷獲得初次圍捕就將熊獵殺的英武美名。但一向行動敏捷的弘歷上馬后遲遲不動,康熙有些生氣問弘歷怎么不上前,弘歷回過神來,騎馬欲進,誰料此時野熊突然起立,朝著弘歷的坐騎撲來,此時康熙臨危不亂用長槍刺死了野熊。圍獵結束后,回到帷帳中,康熙對溫惠妃說,這個孩子的命貴重,福大命大,將來必定比我的福氣還大啊。
《清高宗實錄》卷一還有這樣一段話:“圣祖深愛神知,默定于前;世宗垂裕谷詒,周注于后?!闭f的是康熙十分看好弘歷,已經默定了弘歷此后的繼位,但是古之沒有帝傳孫之說,所以只能先將皇位傳給雍正,再由雍正傳給乾隆。
康熙臨終遺言:“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后立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康熙臨終之際不僅指定了接班人雍正,還為雍正隔代指定了接班人乾隆。
康熙帝的隔代指定并非個案,明成祖朱棣隔代指定朱瞻基也是一例。
朱瞻基(1398—1435年),明仁宗朱高熾長子。明成祖在位時,并不喜歡太子朱高熾,最喜歡另外一個兒子朱高煦,甚至還動了換儲的念頭。只是太喜歡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這個皇太孫了,所以最終沒有換太子。
傳說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做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朱棣醒來以后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皇孫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印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有一團英氣,朱棣看后非常高興,這件事對以后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之變”也產生了影響。
篇4
閉關鎖國政策始于明成祖朱棣,結束于明朝在明成祖至明宣宗的鄭和下西洋后,實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長城,是明朝鎖國的象征。閉關鎖國政策又稱洋禁、海禁。指閉關自守,不與外界接觸的一種國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護主義。
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經濟、文化、科學等方面的交流。是明清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通和貿易的政策。明清兩朝都實行“海禁”政策,但其內涵并不相同。明朝海禁,只是禁止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并不禁止外國來華貿易,是一種由官府壟斷海外貿易的政策。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 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天下三分明月夜,揚州十里小紅樓。”據說,此聯為我國最早的燈聯。此后歷代都有人爭相效仿,在大門或顯眼的柱子鑲掛壁燈聯、門燈聯,不僅為元宵佳節增添了節日情趣,也為賞燈的人們增加了欣賞的內容。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 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睂φ坦ふ煲聼o縫,堪稱妙對。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對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蓖醢彩娏耍粫r對答不出,便默記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隨風飄動的飛虎旗出對:“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蓖醢彩匆哉杏H聯應對出,被取為進士。歸鄉路過那戶人家,聞知指親聯仍無人對出, 便以主考官的出聯回對,被招為快婿。一副巧合對聯,竟成就了王安石兩大喜事。
傳說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節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云:“燈明月明, 燈月長明,大明一統?!蹦切悴帕⒓磳Τ鱿侣摚骸熬龢访駱罚裢瑯?,永樂萬年?!薄坝罉贰笔敲鞒勺婺晏枺扉Υ笙?,遂賜他為狀元。
篇6
目前水、以及液體物不能帶,但是吃的可以帶。故宮從2016年8月29日起禁止游客帶水等液態物品進入故宮,而且是長期政策。食品沒有限制。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明清兩個朝代的皇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筑。故宮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北京故宮于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明代永樂十八年建成,曾有24位皇帝在此住過。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關鍵詞]阮安;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城;廉潔奉公
永樂五年(1407),明將張輔占領越南之初,明成祖朱棣命張輔搜羅安南各種人才,以備不時之需。六月,明成祖下詔曰:“交趾應有懷才抱德、三林隱逸、明經能文、博學有才、賢良方正、孝悌力田、聰明正直、廉能干濟、練達吏事、精通書算、明習兵法、武藝智謀、容貌魁偉、語言便利、齊力勇敢、陰陽術數、醫藥方脈之人,悉心訪求,以禮送赴京擢用?!保?)同年九月,“交趾總兵官新城侯張輔遣送交趾諸色工匠七千七百人至京。上念南土遠來不耐寒,命工部悉給錦衣”(2)越南史籍《大越史記全書》也提到,是年明將遵朱棣敕諭,不僅廣泛搜羅上述各種人才,還選送“磚巧香匠”等,陸續送南京聽用。
整個永樂年間,明朝共三次赴越南搜羅各種人才達1.6萬人左右,這些人才為明朝的建設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同時也促進了中越之間的文化交流。
張輔帶回來的人中有一批俊男美童,他將男童們,送到宮中當宦官,明成祖十分喜歡他們,安排老師教他們讀書,培養他們的辦事能力,以備將來為他所用。阮安就是這些人當中的一個。他后來成為出色的建筑師,對明初北京城的建設傾注了畢生精力。鑒于資料有限,本文著重闡述關于他的三個事跡,這三件事分別是修建北京城、治理河堤以及品行高尚,廉潔奉公。
一、阮安在營造北京城過程中所作的貢獻
阮安自幼聰慧,才思敏捷。尤其精通數學、建筑學。永樂五年(1405),正式啟動北京宮殿的準備工作,明成祖朱棣命安南建筑師阮安為北京城和皇城的總設計師。
明代北京皇城是在元代皇城的基礎上,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營造的南京皇城進行規劃和設計的,但是比南京的皇城更加宏偉壯觀。正式建造始于永樂十五年(1415)。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制度,保證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供應,這極大的有利于施工進度的提高,因此不到三年,就完成了大部分工程。無論是規劃、設計,還是動工營造建,阮安始終是一個全面負責此工程的主要人物。明史中有記載:“永樂時太監,有巧思,奉明成祖命營北京城池、宮殿及百司府廨。目量意營,悉中規制,工部奉行而已?!保?)
當時的重點工程是營造紫禁城和皇城。由阮安設計的紫禁城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其中有前三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和后三殿(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宮門正門是午門,北門是玄武門。紫禁城周圍開鑿護城河,全都用條石砌岸。經過修建的北京城,布局勻稱,莊嚴雄偉,享譽全球。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四日,明成祖下詔遷都,北京正式成為明王朝的新都。
人們皆稱贊阮安巧思神算,精構細筑,堪稱東方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天才建筑家。巍然屹立的北京城及宮城可以視為中越建筑文化交流的結晶。
二、治理河道
據文獻記載,阮安還曾多次參與治理通惠河道等工程。正統三年(1438),通濟河再次決口,明廷因此逮捕府尹姜濤,命武進伯朱冕調發兵卒,工部尚書吳中僉發民,而由阮安總負責修治工程。阮安實地勘察后,向皇帝奏報了修治方案,指出南去通州二百里楊村驛之北處,河所以屢次決口,是因為向上它要受白河、湯河、洛河之水;向下要聯合直沽南來的水一同入海。這樣水勢過大,便導致決口。雖然屢次筑堤,仍然屢次決口,不能解決問題。因此,修治的辦法,不能是消極筑堤,而應該是順水勢加以引導。經調查,河西務處有經道,大約二里左右,可以改鑿,使水能順流而下。并估算出這工程用一萬五千工,一個月便可完成,還附上了圖紙。他的方案詳細、可行,所以迅速得到了批準。
工程按計劃如期竣工后,英宗很高興,特命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撰《通濟河碑記》,立碑紀念。
三、廉潔奉公,品行高尚
正統六年(1441)三大殿建成,英宗賜給阮安黃金五十兩,白金百兩,彩緞八表里,鈔萬貫。這是賞賜內臣最多的一次。阮安為人勤儉樸素、清廉正直。他屢次督建重大工程,業績顯著,得到皇帝很多獎賞,但他把賞賜的錢、物全部交給了國庫,死的時候“襄無十金”。對于一個主持過如此多重大工程的太監來說,如此廉潔,實為少見,顯示出其人品的高尚。
越南人阮安在建筑、水利工程方面技術的高超,為宦品質的高潔,不僅在宦官系列中,就是與封建官僚們相比,也是難得的佼佼者。他克己奉公的品德受到當時許多人的稱贊。他為中越兩國人民的友誼和中越建筑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注釋:
(1)明,《太宗實錄》,卷68.
(2)明,《太宗實錄》,卷71.
(3)《明史》,卷305,列傳第193.
參考文獻:
[1]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1.06.
[2]王春瑜.杜婉言.明朝宦官.[M]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1989.12.
[3]趙其昌.明代太監阮安.[J]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1993.08.
[4]楊春雨.淺述越南人阮安在營建明朝北京城中的作用.[J]蘭臺世界.2011.08
篇8
洪武之治:又稱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間所出現的治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仁宣之治:又稱仁宣盛世,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寬松治國和息兵養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國家出現盛世的局面,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將永樂盛世和宣德時的太平合稱為永宣盛世;
弘治中興:指的是明朝在明孝宗朱佑樘治理下出現了的短暫而輝煌的治世。
明孝宗明代中期的一位仁君,由于其寬厚仁和的政治品行使得弘治一朝出現了君子眾多、君臣關系融洽等政治特色,為這一朝帶來了美譽,明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言路大開,使成化朝以來奸佞當道的局面得以改觀。
篇9
1、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應天府(南京)的皇宮。建造前后歷時二十余年,占地面積超過101.25萬平方米,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筑群,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南京故宮作為中國古代都城宮殿建筑的集大成者,其建筑形制為北京故宮所繼承,為明官式建筑的母本,是北京故宮的藍本。
2、南京故宮始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其址選于元集慶城外東北處,遷三山填燕雀湖而建。明故宮為明初三朝皇宮,長達54年之久。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設立南直隸,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
3、南京故宮坐北向南,大體范圍東至今中山門,西至西安門,北至后宰門,南至瑞金路,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后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乾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F部分遺址位于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對外政策是一個國家的有機組成部分,外交是內政的繼續。一個和平安定的環境,有利于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在洪武年間的對外政策上,明太祖面對內憂外息的現狀,采取了積極、謹慎、持重的對外方針,推行了懷柔遠人、保境安民的對外政策,同周邊國家或政權盡量的搞好關系,維持和平交往,奠定了明朝和平外交的基調。朱元璋曾對大臣們說:“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于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為后世譏。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辟在一隅。彼不以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盵注2]由此可知,明朝政府愿望是要同鄰國建立友好睦鄰關系。
明初面對北方強大的元蒙勢力及東南沿海倭寇與逃亡沿海各地的反明人士勾結,明太祖認為,海外貿易存在諸多不安定的因素,商船出入大洋通販諸國時,國內外反明分子一旦與倭寇勾結,就會釀成事端,唯有厲行海禁,切斷國內外反明勢力與倭寇間的聯絡,才能杜絕這些危險因素。為此,明政府實行了海禁政策。但這里禁止的是民間私人貿易,而與其它國家的交往并沒有就此停止,只是被朝貢貿易所壟斷。在朝貢貿易下,嚴厲阻絕瀕海居民出海,而且除貢使之外,不許外國私人來華貿易。這樣,明政府“用官營的船隊壟斷海洋貿易與民爭利,使得宋元以來日趨發達的民間海外貿易受到壓抑?!盵注1]
明成祖朱棣繼位后,繼續遵循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國方針,對內實行“休養安息”政策,迅速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對外以“懷柔”、“撫綏”為宗旨,果斷地實行開放的外交政策。但這種開放也是在朝貢貿易體系下進行的。從永樂元年(1403)起,朱棣積極開展對外活動,他派鄭和出使西洋,發展與海外諸國睦鄰友好關系。這種朝貢貿易,往往“厚往薄來”、“備嘗其價”,目的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為了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其結果是終因其缺乏內在的經濟動力以及隨著國力的衰退,朝貢貿易也逐漸的黯淡下來。
總之,明初為阻止私人出海貿易而實行海禁,為加強官方對海外國家來華貿易的控制而實行朝貢貿易,在這種貿易政策下,滿足了明統治者的政治虛榮。加強了同鄰國的友好關系,為明朝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和平穩定的經濟環境,但是這種海禁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尤其使明朝中后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很難有所突破,始終處于萌芽狀態,中國逐漸的落在世界潮流后面。
注 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