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寫冬至的詩范文

時間:2023-03-31 03:05: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白寫冬至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李白寫冬至的詩

篇1

一次上課,講杜甫的《月夜》,曾引《杜臆》里“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一說,介紹一種手法――虛中寫實。課后,有學生發問:老師,這里的“虛實”與《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中的“虛實”相同么?慚愧!這個問題竟然沒有認真思考過,只能回答說:對不起,老師沒有比較過這兩個問題,明天回答你,好嗎?

經過一番探究,我發現,《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中所闡述的“虛實”關系在中國古典詩歌也有體現,但與杜甫《月夜》所用“虛中寫實”手法并不相同,于是,我得出一個結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兩種不同的“虛實結合”手法,遂把這個結論作為一個專題給學生講解。

宗白華先生的《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一文中所述的“虛實”關系,具體表現為:藝術作品直接呈現出的部分為“實”,沒有直接呈現但適當暗示的部分為“虛”;藝術作品直接的意象為“實”,有意預留的空白為“虛”;作品之內為“實”,作品之外為“虛”。在這里,“實”是基礎,是手段,“虛”是主旨,是目的。虛由實生,實仗虛行。這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表現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在這里,“景”為“實”,“情”為“虛”?!扒椤庇伞熬啊倍?,“景”依“情”而設,寫景是手段,是載體;所抒之情是主旨,是目的。李白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表現的是詩人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友人之間那份深厚的情誼,可詩中并未言明,而是寄寓在“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寫景的詩句上,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手法。柳永詞《雨霖鈴•寒蟬凄切》,為什么選取“寒蟬”“長亭”“蘭舟”“千里煙波”“暮靄”“楊柳”“殘月”等這些“實”的意象來寫呢?因為最能表現屬于“虛”的離別之情,這是典型的借景抒情手法。再來看看宋代朱淑真詩《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边@是2004年福建省高考語文試題的詩歌鑒賞文本,其題目是這樣的:“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并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泵}者的意圖就是考查考生對“情”“景”關系的理解。在三、四句中,作者寫了涼床、月影、梧桐等“實”的意象,所要表現的是離愁別怨這一“虛”的意蘊,把這“情”與“景”結合起來,就不難得出答案了。以上所述,都是“以實寫虛”一類。

我們再來看開頭提到的“虛中寫實”這一手法。這里的“虛中寫實”也是詩歌鑒賞中常用的術語,其“虛實”關系具體表現為:眼前之景,現實之事為“實”;假設之景,想象之事為“虛”?!皩崱彼憩F的內涵是主旨,是終極目標,而“虛”是手段,是載體,是為“實”服務的,故有“以虛寫實”這一說法。很明顯,這里的“虛”“實”,與上段所述“虛”“實”是不相同的。高適詩《除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明朝又一年?!本瓦\用了“虛中寫實”的手法,第一、第二句寫的是“實”景“實”事,表現的是詩人在“除夜”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第三、四句卻撇開自己,從對方入手,想象故鄉親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這是“虛”寫,從而更能表達自己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這就是典型的“以虛寫實”?;剡^頭看杜甫詩《月夜》,據背景材料,詩人寫此詩時,正被安祿山叛軍所俘,禁在長安,詩人本是抒發戰亂中對家人的想念之情,此乃“實”也,卻偏從妻子、孩子的角度落筆,想象妻子如何對月思念自己,孩子如何“未解”思念父親,此乃“虛”也。于是,就有“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一說。這種寫法更能表現詩人于戰亂中對家人的擔憂與思念。再來看看2005年高考語文試題(廣西用卷)第12題,該題所用文本是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設題時有這樣一問: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很顯然,這里考查的是詩歌的表現技巧,而這個技巧剛好就是“以虛寫實”手法。前兩句是“實”寫,表現的是冬至之夜詩人還在孤身一人在外飄零,禁不住“思家”。而后兩句卻撇開自己,想象家人在“冬至”之夜正在想念飄零在外的“遠行人”,這是“虛”寫,虛實結合,以實為主,“虛”為“實”服務。

經過這樣舉例比較辨析,學生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篇2

角度一:理解、賞析關鍵字詞

這里有兩種題型:一是對詩歌中的關鍵字詞進行賞析,如上海卷要求對李白“遙看瀑布掛前川”中的“掛”字加以賞析,天津卷要求對南宋汪元量的“北望煙云不盡頭”中的“望”字加以賞析;二是對流傳下來的不同版本中的關鍵字詞進行區別分析,如福建卷。

[典型例題](福建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

[解題思路]本題是一道開放題,重點考查對關鍵詞的鑒賞?!把阋钚娜ァ边\用了擬人手法,寫大雁懂得人情,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含蓄地表達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并與下句君山有意“銜好月來”形成對仗,互相映襯,從而使形象更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而后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缺乏感彩,遠不如前者的擬人化手法更能表達作者的心境。

[備考指導]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煉的,往往一詞一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內容。鑒賞時應聯系全詩的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仔細揣摩、推敲,理解作者煉字煉意的技巧。其次,要學會根據語境推斷詞性、詞義的方法,并特別注意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等情況。另外,古人評詩有“詩眼”一說。所謂詩眼,是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也可以是體現全詩主旨的精彩語句。抓住了詩眼來分析,我們就能看清這首詩的情感世界。如何判斷詩眼之所在呢?一般來說,詩眼即為全詩的后兩句,因為詩人通常都是先寫景后抒情,最后兩句往往才是詩歌的主旨所在。另外,詩眼以表現力強的動詞和形容詞居多。

角度二:概括語言特點

[典型例題](全國卷Ⅱ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解題思路]白居易的詩的語言風格,同學們平時應已有所了解。據傳白居易每次詩寫成后都要讀給鄰居家的老奶奶聽。另外,高中《語文》(人教社版)第五冊《唐詩簡介》中有“在藝術表現上,白居易主張詩要寫得通俗易懂”的話。

答案:樸實無華。

[備考指導]多了解,多記憶。常見的語言風格有:王維的清新典雅,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樸實無華,蘇軾的豪邁曠達,陸游的悲壯憂憤,李清照的柔婉雋永,辛棄疾的雄渾悲慨。此外,下面五個適應范圍較廣的詞語也是概括詩歌語言特點時常用的。

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別致,生動形象。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等詩句。

質樸:這類語言常見于敘事、抒情詩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語言的華美,而是用明白如話的語言直接敘述,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一句,杜甫的《三吏》《三別》皆是此類語言的典范。

綺麗:其特點是用華麗的詞藻、多變的修辭、神奇的想像進行細膩生動的描繪。如雍陶的《題君山》一詩“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用筆就是濃墨重彩。

雋永:這類語言的風格是意在言外,用含蓄委婉的語言將要表達的意思寄寓其中,讓讀者品味。如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就是此類。

簡練:其特點是語言簡潔、凝練,注重煉字、煉句。如賈島詩最明顯的風格就是簡練。

角度三:理解、賞析一句詩

從這個角度命題,一般也分為兩類:一是對整句詩內容的理解,如山東卷;二是要求從整首詩中找出能夠體現題目要求的一句詩,如江蘇卷要求從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中找出可以使人聯想到“知音”的故事的一句詩。

[典型例題](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

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后期詩人。

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解題思路]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得最為強烈和集中。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對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的描寫,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心理。

[備考指導]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描述詩句,再現詩歌的意境是詩歌鑒賞中的常規要求。那么如何才能將原詩句描述得形象生動,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呢?這就需要“身臨其境”,要將自己置身于詩中所描述的環境,置身于歷史大背景中。要抓住包含作者情感的詞語,去感受此時、此景中的此人、此情,達到與詩人思想相互融通的境界,最后力求用最有表現力、最到位的詞語再現原詩所表現的情景。

角度四:理解、分析整首詩的內容或情感

這方面的考查同樣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直接考查考生對詩歌內容或情感的理解,如廣東卷;二是要求考生在前人對詩歌的評價基礎上再作出自己的評價,如上海卷涉及到蘇軾,江西卷涉及到錢鐘書。

[典型例題](廣東卷)閱讀下面的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日登樓懷歸1寇 準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舊業遙清渭2,沉思忽自驚。

[注]①此詩約作于980年,詩人時年十九,進士及第,初任巴東知縣。

②舊業,這里指田園家業。清渭,指渭水。

從首句的“聊”到末句的“驚”,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變化?請聯系全詩進行分析。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考生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能力。從注釋和標題可看出,這是作者離開家鄉,初任巴東知縣時所作,“懷歸”揭示了詩歌中含有思鄉盼歸之意。詩歌由寫景到抒懷,由“聊”到“驚”,就表現了一種由悠閑到心驚思鄉的感情變化過程。

答案:詩人登樓遠望,本是閑情,卻觸景生情,聯想起家鄉。當他從鄉思中醒悟,發現自己身在異鄉,心中不由一驚。這前后的感情變化,突出了作者的思鄉之情。

[備考指導]對整首詩的分析,一要重視注釋與標題,因為這里大都含有很重要的信息,以上幾個例子就能證明這點。第二,評價思想內容,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三要看清題目要求,靈活作答。如果考題直接提出了鑒賞角度的要求,那么考生在答題時就應直奔主題,明確回答。而如果考題沒有明確地指出鑒賞的方向,考生在自選鑒賞角度時則應注意兩種情況。1.先讀懂詩的大概意思,并對作者的風格有所了解,可選擇此詩的思想情感作為鑒賞的對象。因為思想情感是屬于“大而化之”的東西,難有精確的答案,靠上一點就能得分。2.若萬一不能理解詩的大概意思,就選擇一兩個精練生動的字詞鑒賞,抓住一點,詳加闡發。

角度五:分析、鑒賞詩歌的創作技巧

[典型例題](全國卷Ⅰ)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行即興李 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闭垙摹熬啊焙汀扒椤钡慕嵌葋碣p析這首詩。

[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對詩歌特色“情景交融”的理解。解答本題時,一定要具體指出景是什么,情是什么,兩者是怎樣交融在一起的。

答案: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都有特色;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表現出了山中的寧靜,并透露出一絲傷春的凄涼之情。

[備考指導]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時要盡量使用規范的、專業的名詞術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現手法有:欲揚先抑、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卒章顯志等。修辭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擬人、夸張、對偶、襯托等。當然鑒賞表達技巧絕不是僅僅列出一兩個名詞,最關鍵的還是考生要能夠結合詩歌的情感將創作技巧的表達效果分析出來。

[總體指導]古代詩歌鑒賞題考查的是學生理解、鑒賞、語言表達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大量訓練的過程中逐步完成。根據近五年高考所選唐宋詩詞“借景抒情”的特點,考生在平時訓練時應有針對性地精選試題,然后模擬答題。應特別關注李白、杜甫、王維等名家的“寫景敘事”詩以及表達技巧上與高考題類似的唐宋詩詞。另外,平常做題組織答案時要注意積累專業術語,多參照高考答案的文字表述模式,即“這首詩用(某某)字寫出了(某某)意象的(某某)特點,抒發了詩人的(某某)情感,營造了(某某)意境”。每鑒賞完一首詩后,務必要將該題的參考答案在紙上再寫一遍,然后再次核對。此舉對提高考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很有好處。

[鞏固訓練]

閱讀下面幾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1.燕子來舟中作

杜 甫

湖南為客動經春,燕子銜泥兩度新。舊入故園嘗識主,如今社日遠看人。

可憐處處巢居室,何異飄飄托此身。暫語船檣還起去,穿花貼水益沾巾。

注:本詩是詩人晚年客居湖南時的作品。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燕子”二字是全詩的關鍵,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2. 田園樂(其六) 王 維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

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

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體現了詩人內心親近大自然的樂趣。問這首詩在寫景方面有哪些特點?詩中的“山客”是怎樣的心境?

3.秋詞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注:此詩是作者被貶朗州時的作品。

一、二句表露了劉禹錫怎樣的心境?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秋天可寫的景物有很多,劉禹錫在詩中為什么只寫沖天而上的一鶴?有什么深意?

[參考答案]

1.同意。本詩以燕子為歌詠對象,實際上句句關聯著自己的茫茫身世,這樣借燕言情,借燕抒懷,表達了凄楚悲愴之感。

篇3

一要讀懂其主題。古詩的主題一般分為這么幾大類:憂國傷時、建功報國、思鄉懷人、生活雜感、離愁別緒等,同主題的詩歌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杜甫的詩,多屬于憂國傷時這一類;陸游的詩,多為建功報國類;邊塞詩則往往是“建功報國、思鄉懷人”兼而有之。弄清了詩歌主題類別,才能較準確地分析它的思想感情。

二要讀懂其標題。詩題多少能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用信息,或是交待了詩歌所寫的內容,或是點明了詩歌創作的緣由,或是暗示了詩歌行文的線索,或是點明了詩歌的思想感情,或是點明了詩歌的類別等等,因此,鑒賞古詩一定要反復地分析其題目。如2007年高考江西卷詩題“金陵晚望”,暗示了作品是“懷古詠史”之作。2006年高考安徽卷詩題“丹陽送韋參軍”暗示了作品表達的是“離別之情”,2005年全國高考Ⅰ卷詩題“邯鄲冬至夜思家”就暗示作者客居他鄉,抒發的是思鄉之情,弄明白了這些,有助于對整首詩歌的理解。

三要讀懂其注解。給了某個注解,就說明這個注解肯定給讀者提供了某個重要的信息,所以在閱讀古詩時,注解萬萬不能忽視。它們或許提供了如下信息: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者的思想傾向,寫作的緣由,某個關鍵字詞的意思等等。如2006年高考江蘇卷對詩序“室人降日,以此奉寄”有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那么這就說明該詩表達的是思親之情。另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對《示長安君》的注釋“此詩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五年(1060)出使遼國前所作”,就暗示該詩表達的離別之情。

四要讀懂其詩眼?!霸娧邸笔侵敢皇自娭袑懙米罹殏魃竦囊粋€字、一個詞。它或是最能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是最能體現作者的才情與智慧,是最能打動讀者的精妙之處。所以,要很好地鑒賞古詩中的美妙精彩之處,這個“詩眼”是非分析品味不可的,如2006年高考江西卷就專門有一問:本詩的“詩眼”是什么?另如2002年全國高考Ⅰ卷《春夜洛城聞笛》鑒賞,也要求考生分析詩眼“折柳”的寓意。明白“折柳”即《折楊柳》,是一支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其它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五要讀懂其意象。古詩中的意象既指敘事詩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在古詩中,很多景物往往用來表現特定的感情,如月,表現思鄉、思念親人之情,暗寓羈旅情懷、寂寞孤獨之意;而則代表清高,梧桐則代表凄涼冷清等。鑒賞古詩時,明白這些,才能更好地領會到作者的意圖。如,鄭板橋《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明白了“竹”這個意象的寓意和托物言志的手法,那么就知道了作者在贊美巖竹的堅定頑強的同時,隱寓自身不媚權貴、不流世俗、潔身自好的剛勁風骨。

六要讀懂其類別。古詩有多種類別,同類別的有許多共同的鑒賞方法,反之,其鑒賞方法是不一樣的。如從內容上,有邊塞詩、田園詩、詠物詩、詠懷詩、懷古詩等,而從抒發的情感來分,就有建功立業、懷才不遇、離愁別緒、感時傷世等。只有掌握了同類和不同類的詩歌特點,才能更好、更快、更準地鑒賞到其中的妙處。如2006年高考四川卷《夜歸》:夜深歸客依筇行,冷磷依螢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徑滑,竹窗斜漏補衣燈。注筇:此代指竹杖。⑵“竹窗斜漏補衣燈”這一耐人尋味的畫面中蘊含了哪些感情?請簡要賞析。從詩題和開頭可知該詩是“思家懷鄉”之作,否則怎么會“夜深歸家”?如此一來,結合詩中其他意象不難明白詩歌蘊含的感情:詩人懷鄉思歸的急切心情,家中親人對游子的關切和思念之情。

七要讀懂其技法。鑒賞古詩,要真正領會其中妙處,就不能不掌握詩歌的一些技法。比如:描寫、抒情、議論。描寫又分為正面與側面描寫,抒情又分為直接與間接抒情。修辭手法:比喻、擬人、雙關、對偶等。表現手法:烘托、反襯、象征、典故、借古諷今等。如杜荀鶴《小松》: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此茖懶∷沙鯐r不為人注意而最終長成凌云大樹,其實是反映出作者對人才出身低微而終成大業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淺陋目光,所用的技法就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不明這一點,就難以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意圖。

八要讀懂其風格。所謂風格,是作者的創作個性在思想與藝術上總體表現出來的特色。從大處而言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分,不同的風格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浪漫主義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夸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象瑰麗神奇。不同的作者風格也不一樣,如李白的詩清新飄逸,而陶淵明的則淡雅閑靜,所以在鑒賞詩歌時要注意同種風格和不同風格的各種特點。

篇4

[關鍵詞]時空藝術;文學;繪畫

[中圖分類號]J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8―0076―03

時間和空間是人類對世界認知經驗的總結,也是其衡量自身存在的維度。中國古人早就有了時間、空間的概念,《淮南子?原道訓》論及“宇宙”時,就出現了“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日宙”的時空觀念,這是人類對自己生存維度較早的概括和認識。古人的啟蒙教材,如《三字經》等,甚至將時空觀念滲透到幼童的心靈,“曰春夏、日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中國先哲不僅對時空的維度有所認識,還將其變化規律與自身的存在聯系起來,《莊子?天運》中說:“自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后調理四時,太和萬物,四時迭起,萬物循生?!币簿褪钦f順應天時、遵循四時規律可以調養生息。隨著各種藝術形式的發展完善,古人有關時空的生存意識也逐漸融入到藝術中。從人體之外的時空維度到將人體納入自然時空,乃至用藝術之美表現人類的時空經驗,這個歷程從某個層面反映了人類審美意識與自然時空的關系,也反映了藝術與存在的關系。事實上,現代人已經無法離開時空維度而存在,相應的人類藝術的魅力也與時空觀念的體驗差異相呼應。

一、藝術對人類時空意識的記載

遠古人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他們并不滿意那樣的生活。隨著智力的發達,他們結繩記事,開始有了時令、年月日等概念,有了精確的記時工具,乃至今天對時間的認識精確到了分、秒,對空間的認識也從上、下、東、西、南、北、中擴大到地理形態和區域劃分?!吧鐣o時、空一種規范式的表現方式,如年月、鐘表、輿圖、指標等等,使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協調一致?!币舱驗檫@種規范,人類對時空差異才有所比較,并將這些體驗表現于藝術之中。

中國古人對時間特別敏感,其生命體驗自然與時間聯系在一起。李煜作為亡國之君,五更天夜深難寐,聽見窗外的雨聲,感受到深夜的寒氣,想到春天將逝,于是有了“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的名旬。古代記時的工具夜漏、鐘等也常常出現在古典詩詞中,與人的深夜體驗聯系在一起。“皎驚鳥棲不定,更漏將闌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棉冷?!?周邦彥《蝶戀花》)“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處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無論是思婦還是旅人,聽見深夜的記時聲便會心生感慨。從繪畫作品來看,中國古人對季節時令有不少記錄,甚至對一天的四時變化都觀察入微。宋代的郭熙認為:“真山水之云氣四時不同: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畫見其大象而不為斬刻之形,則云氣之態度活矣。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林泉高致《山水訓》)一些反映中國古代時令節日的繪畫,如《冬至嬰戲圖》、《九陽消寒圖》、李嵩的《觀燈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都展現了不同時節人們的活動。西方畫家也沒有忽視季節的魅力,如意大利畫家波提切利的《春》、《維納斯的誕生》等作品,凸顯了春神的形象;俄羅斯畫家筆下的風景畫、人物畫都注重了季節的特征。列維坦的《金色的秋天》,魏涅齊安諾夫的《春耕》、《夏收》等作品,也很注重表現季節和時令。莫奈則將時間作為自己繪畫追逐的對象,在不斷追逐中畫出了系列畫《干草垛》。

人類對時間和空間敏感滲透在藝術之中,為藝術鑒賞提供了生存的共識、情感的共鳴。從現實生活來看,時間具有一去不復返的特征,因此顯得特別珍貴。古今中外,人類無法超越自然的遺憾都深深地印刻在文字著述之中。文人士子會感嘆人生短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古希臘詩人在對阿喀琉斯的塑造中,就提出了生命有限而英雄事業永存的時間悖論。現代藝術家甚至將時間的憂思作為藝術構思起點,如布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以對生命歷程的追憶為小說的整體結構。

同樣,人類在建立空間意識之后,也深刻感受阻隔之苦,并將這種感受在文學中反復吟唱。千里江河一去不復返,于是有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的名句;集三千寵愛于一身的楊貴妃,因為想吃上荔枝,動用驛馬來遠程運送,在詩人的筆下,便有了“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慨嘆(杜牧《過華清官》)。詩句中的深深譴責聲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空間距離帶給人類的生存困難。距離還給沉浸在愛情中的戀人們帶來無盡的惆悵。漢代的《西洲曲》將西洲這個明確的地理空間作為了全詩的思念所指,以思婦坐臥不安的行為和內心的描寫表現了其對遠在異地戀人的想念;宋人李之儀的詞作《卜算子》,更是以纏綿的相思之苦寫盡了空間之恨:身處長江頭尾兩地的戀人為水所隔,難以相聚,幾多的遺憾和相思都綿延在無言的江水之中。正是由于時光的難以挽留、空間的難以逾越,藝術家才特別注重在藝術中表現超越時空的人類理想。反過來說,超越時空也就成為藝術特有的審美意識。

二、藝術時空對自然的超越

藝術表現著人類對自然時空的認識,人類渴望超越自然束縛的渴望也體現在藝術之中?!皩τ趥€人,存在著一種我的時間,即主觀時間”。藝術中的審美時空更多的時候正是屬于這種主觀時間,同樣的情況在空間中也存在。人類在心理、文化的層面對自然時空進行編排,出現延長、縮短、整合的效果,并在這種過去、現在、未來統攝的審美處理中傳遞人類的情感。因此,審美時空往往具有超越自然的魅力。

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時空有時并非實指,往往夸張、虛指,目的在于烘托氣氛、抒感。如《木蘭詩》中的“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其中“萬里”和“十年”都不是實指,只是表示時間長、路途遠?!皷|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中的“東西南北”表示一種忙亂,而不是實指。漢代樂府《江南》:“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睎|、西、南、北的空間轉換表現了魚戲的靈動與快樂。

事實上,人的現實視野是有限的,無法同時看到很多東西。但詩歌、繪畫往往用整合時空的視覺效果表現人類的心理感受。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將一種紛亂的戰爭狂景展現在人們眼前,而這些場景又是對現實時空的一種概括、提煉、凝聚,展現了法西斯的暴行。同樣,中國山水畫的游移視點,把可以“游”的空間全面展現給欣賞者,在同一幅畫中實現……仰山巔,窺山后,望遠山’,文明的視線是流動的,轉折的”,突破了正常的視角。有些畫家則為追求畫意打破季節的局限,如王 維作畫常常不拘泥四時,將不同季節的植物放在一個畫面,在雪中將芭蕉、桃、杏、李、芙蓉置于同一畫面,形成一種奇特的審美時空。中國古典詩詞也經常出現時空統攝的情況,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時空的轉換,以現在為軸將過去、未來統一在一起,以豐富的想象表達了思念之情。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將宇宙天地、古今未來融為一體,無處覓知音的孤獨展現在時空的暢想之中。而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則借夢飛躍空間的障礙,出現了“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夸張之美。神怪小說更是賦予主人公跨越時空的超自然神力,《封神演義》、《西游記》中就有不死之身、縮地之法。西方意識流小說也將時空統攝發揮到了極致。當代影視更是以奇幻的想象跨越時空,如《時間機器》、《回到未來》、《尋秦記》等影視作品都出現了時間穿梭機,而成龍主演的《神話》則將科學與傳奇結合在一起,演繹了一場超越時空等待千年的動人愛情。

現實時空有不可逆轉、不可跨越的特征,人類深感其苦并力圖征服。但人類這種征服時空的愿望似乎沒有盡頭,于是他們在內心世界找到了時間的永恒,找到了咫尺千里和千里咫尺的空間。這是人社會情感的結果,是人類記憶、感覺參與的結果,也是人類審美意識的結晶。

三、藝術時空的審美情感

藝術時空能夠超越自然時空的局限,更重要的是,這些時空可以轉化為某種強烈情感的象征體。人生的悲劇感、相思的憂郁、甜蜜等,都與人類的時空體驗聯系在一起。在中國文化中,登高遠眺的視覺空間常常讓人思古慮今的暢想油然而生。

古人登樓遠眺的詩歌很多。登上高處,遙望遠方的山水,思緒開始與宇宙天地融為一體,愛國憂民之情油然而生,而潛逃于山水的暫時歡樂,也給枯竭的心靈一番撫慰,思與游之間人生的哲理也從容地誕生了。登高望遠特別適合患得患失的中國文人,也特別適應他們出世、人世的矛盾心態。很多詩以節日登高為題材,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家人登高避災,在異鄉的他沒有回來,于是借登高臨遠抒發自己家人的思念以及自己異鄉謀生奔波的孤獨感;有的是詩人登上樓臺,憑欄遠眺,回首京城,感慨仕途的沉浮,如謝I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也有眺望祖國壯麗的山山水水,憂國憂民,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還有的則窮困潦倒,臨江登臺,觸景傷懷,如杜甫的《登高》。登高在中國文人的詩歌和繪畫等藝術形式中,有著極為豐富的生命體驗。

西方文學家也沒有放棄特殊空間的悲劇象征。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在神掌控的空間演繹了一場悲劇,并將人生的悲劇升華為神圣的愛情:哈下苔絲的悲劇結束在異教徒的神壇,神對人的作弄也在此完結;艾米麗《呼嘯山莊》的悲劇愛情,發生在與世隔絕的山莊之中;夏洛蒂在《簡愛》中寄托無限情思的桑費爾德莊同被安置在荒涼的地域,莊園的隔絕氣氛與主人的孤獨內心十分吻合;達夫妮?杜穆里埃《蝴蝶夢》中的曼陀麗莊園,始終籠罩在邪惡的呂培卡陰影中,希區柯克在改編電影時,特別注重營造莊園陰暗壓抑的氣氛和景象,凸顯其荒寂。

藝術是人類生存方式的反映。古人或者登山,或者登樓,其視野也隨之發生變化。中國人登高的習俗形成了其登高遠望的視角,這種視角與中國文人釋放心靈的需要又有著內在聯系。沉重的心靈必須在登高遠眺中得以釋放,滿懷的惆悵也最易在登高中得以消解。西力人在神圣的教堂、空曠的莊園中生活,其和貴族生活習俗常常帶來對這些特殊地理空間的情感體驗審美的空間在人類藝術中,既有共性又有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