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朱自清范文

時間:2023-04-02 00:17: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冬天朱自清,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國慶長假期間,新疆、黑龍江等地陸續出現本土新增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導致部分游客滯留在當地,而假期返程后,又有何要求?

 

多地已發文建議,省外旅游、出差返回當地后,主動做一次核酸檢測,并自我觀察 14 天。

 

比如廣東廣州、河南鄭州、河北保定、遼寧大連、海南三亞、吉林朝陽等,都已經類似的從通知。

 

另外,多地要求,9 月 19 日以來,有新疆伊犁州霍爾果斯市、伊寧市旅居史的返程人員,須第一時間主動向所在社區(村)或住宿賓館進行健康申報,按要求配合落實健康監測、核酸檢測、隔離醫學觀察等防控措施。

篇2

朱自清先生的《春》和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作為通過對季節描寫來傳遞情感的作品,它們類似的結構及抒發出的迥異的情感值得我們玩味揣摩。

我們先以朱自清的《春》為例來分析它的結構。

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作者先用“盼望著,盼望著……”奠定了自己的感情基調,渲染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接著又對春天的各種景物進行細致的臨?。蛔詈笸ㄟ^對春天的贊美來表現自己的喜愛之情。全文形成了“盼春-畫春-贊春”這樣三段式的結構。

而在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中,開頭用“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也是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接著也是對秋進行細致描繪;最后表達自己對秋的眷戀之情。形成了“向往秋天-描繪秋天-眷戀秋天”三段式的結構。

對比如下:

盼春-畫春-贊春

向往秋天-描繪秋天-眷戀秋天

在寫法上,兩位散文大師為了更好地抒懷,在對季節的臨摹中都選用了最具季節特征的景物。如在《春》中,朱自清先生具體描繪了5種最能體現春意的景物: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和春天人們的活動,分別形成了五幅優美的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也具體臨摹了最具秋天特征的五幅圖畫:早晨所見畫、槐花落蕊圖、秋蟬殘聲圖、秋雨圖、果樹奇景圖。

對比如下:

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早晨所見畫-槐花落蕊圖-秋蟬殘聲圖-秋雨圖-果樹奇景圖。

《春》和《故都的秋》在結構和寫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在文中抒發的情感卻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這也許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有關。

古人早抒發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喜悅,也有“萬里悲秋常作客”的哀嘆與惆悵。作為文人的朱自清和郁達夫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古人的文化熏陶。因此在《春》中用“盼望著,盼望著……”為開頭,這就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是充滿希望、明快而喜悅的。朱自清先生在行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暖色調的詞,如:“朗潤、紅、粉、繁花嫩葉、呼朋引伴、熱鬧……”這些詞語的運用,給人以熱烈和歡愉的感受,讓人精神為之一振。

而在《故都的秋》中卻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開頭,奠定的基調是深沉、悲涼和寂寥的。在行文中使用的詞也都是冷色調的,如:“一椽破屋、破壁腰、疏疏落落、清閑、落寞、衰弱……”這些詞的運用足以讓讀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強烈的共鳴。

篇3

游仙巖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 景山小學四(2)班 羅怡然

今天,我們一家一起前往著名的仙巖風景區游玩。

到了仙巖風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的一邊,那綠油油的茂密的樹林,想不到冬天的仙巖還有這么誘人的綠色,這真讓我驚訝!山的另一邊,是紅色與黃色相間的楓葉,美麗極了。

我們一直往上走,走過了通玄洞,又經過了觀音洞,終于到了聞名已久的梅雨潭。在我的印象中,梅雨潭的水是最有名的,清澈、甘甜、碧綠、透涼,那可是朱自清爺爺筆下流出來的汩汩清泉?。∶酚晏兜乃敲酚昶俨剂飨聛淼乃纬傻?,其實,它是一個瀑布潭。如果你再往上走,就會經過龍須潭和雷響潭,它們就是梅雨瀑布的源頭。我想,梅雨潭的名氣這么大,以前的龍須潭和雷響潭的名氣是否在梅雨潭之上呢?

到了梅雨潭,就必須看看梅雨亭。梅雨亭就在梅雨潭的旁邊,亭中最大的看點是朱自清爺爺的《綠》,一個“綠”把梅雨潭的水“灑”向全國,滋潤了多少游人的心?!巴鹑灰粔K溫潤的碧玉……醉人的綠呀!……”看著梅雨潭的水,讀著朱自清爺爺的《綠》,突然讓我想起了我們溫州那又臭又臟的河水,如果我們的母親河也有象梅雨潭那樣的水,那我們的溫州該有多么的美麗。

篇4

《初中語文“積累、模仿、感悟、創新”四段式作文模式研究》是國家“十五”規劃重點課題。2007年,我校全體語文教師參加了課題的實驗與研究。經過近5年的努力,可以說,我的作文教學也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積累、模仿、感悟、創新”作文》的基本理念和習作要求以激發興趣、培養能力、師生互動為宗旨,“觀察與積累”“模仿與思考”“感悟與創新”四個版塊的設計,構成積累——模仿——創新三個梯度,使學生由易到難地學會寫作,從而產生寫作的興趣。為此,每個版塊設計的目的如下。

一、觀察與積累

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注重積累,學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將周圍的人和事記錄下來,養成積累的好習慣。

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觀察的好習慣,我特開設了口頭作文課,作文題目根據近幾天學校、班級的大事或學生比較關注的話題進行開展。例如,初一入學初,我會要求他們說說身邊的同學和教師,題目就設定為《宿舍里的那些人》《最特別的教師》等,來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的教師和同學。同時通過學生的口頭作文,也會增進我對學生的側面了解,一舉多得。再比如,我們班值周后,我就設定題目為《值周的那幾天》,學生會通過說“值周”這件事說到同組勞動的同學,說到破壞他們勞動成果的同學,還會說到他們值周的感受。這樣,通過學生的反思加強了思想教育,讓他們學會合作,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有一次,我們學校要來檢查團,因為我校搞校園工程建設,需要打掃的地方太多,為此,全校師生忙活了好幾天,學生對此感觸很深,于是我設定的作文題目為《檢查團來了》。那堂課上,學生爭先恐后地說,有的倒苦水,有的邀功勞,有的表揚人,有的抨擊事,課堂氣氛異?;钴S。

從積累的角度看,主要涵蓋三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識字積累,學生以認讀識字為基礎,以課本識字、閱讀識字為主。二是閱讀語言積累。由于識字任務的提前完成,學生的閱讀積累要求相對提高。在嚴格執行新課標課外閱讀的同時,規定每年級的閱讀總量是20萬字。教師在抓好閱讀的同時,要求每一個學生搞好經典古詩文、現代詩詞的背誦與抄寫。三是生活積累。教師要求學生堅持寫日記,將自己成長的足跡及對生活的感悟隨時記錄下來。

二、模仿與思考

教師在教學中,要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從學生習作的實際出發,由范文引路,指導學生模仿范文練習寫作,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引領學生學會寫作的技巧。

要學生模仿,不單單是要求學生“仿”,還要教會學生“仿什么”“如何仿”,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有兩篇典型的寫景范文: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學習完這個單元,教師會要求學生練習寫作寫景文。但在寫作之前,我先上了一堂題為“描寫生動景景美,熱愛自然季季情”的作文技巧傳授課,將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中的寫作技巧歸納總結出來。

1.仔細觀察,抓住特點

例如,濟南的冬天——溫晴(通過與倫敦、與熱帶、與北平的對比)。

南國的春——柔和(通過寫軟綿綿的春草,姹紫嫣紅的春花,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春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的春雨等幾幅畫面來展現)。

2.分層描寫,詳略得當

例如,分層描寫——朱自清的《春》通過春草圖、春風圖、春花圖、春雨圖、迎春圖等幾幅畫面來分層展現春天的美。

詳略描寫——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寫了濟南的山、濟南的水,但重點寫了濟南的山,因為那些小山把濟南圍了個圈,濟南像是睡在搖籃里,溫晴、愜意。

3.巧用修辭,生動描寫

《春》和《濟南的冬天》里都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修辭。這些修辭,學生很容易就能將它們找出來,體會到它們生動形象的特點,學生也就會有意識地在自己的作文中運用。

4.虛實結合,動靜相生

例如,虛實結合——朱自清的《春》一文里“春花圖”寫到: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實)。閉上眼,樹上仿佛已滿是桃、杏、梨(虛)。

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文里寫到: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那些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白花(實),好像日本看護婦(虛)。

動靜相生——朱自清的《春》里,春花圖中寫到: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動),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靜)。

通過這樣的作文技巧傳授,學生就知道了“仿什么”“如何仿”,好多學生都寫出了令人叫好的寫景文。

三、感悟與創新

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有所發現,寫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和體悟。

例如,在學期末,班級要對學生進行獎勵,我就鼓勵學生仿寫頒獎詞。因為被獎勵的學生都是大家熟悉的人物,又有頒獎詞可仿寫,因此,學生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寫頒獎詞,還學會了通過自己的感悟來評價人物。

四、實驗成效

盡管課題的研究和探索還存在許多不足,但在探索的實踐中也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

1.教師拋磚引玉

要想讓學生熱愛寫作,教師首先要熱愛寫作。語文教師經常和學生一起作文,和學生一起參加作文競賽,并讓學生大膽評價教師的作文。這樣,既可以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又可以為學生起到示范作用,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2.面批原則

面批是最好的指導方式,最有效的交流方式,教師只有經常對學生面批作文,才能讓學生的作文水平快速提高。

篇5

時間的腳步是悄然無聲的,潮起潮落花開花謝,日月輪回.生活中的一切似乎伴著陽光在周而復始地重復演者.

秒針一刻不停地走者,萬物也在時間的長河中生長著,衰落著.于是朱自清提醒我們:"吃飯的時候,時間從飯碗里過去;洗手的時候,時間從水盆里過去;默默時,它又從遮挽的手邊過去....過去,過去,它只是一昧的過去.朱自清從生活的細微處提醒著我時間的流逝,讓我真真領悟這匆匆二字.

難道生命本該如此乏味,本該如此不堪時間的流逝嗎?也許我們的日子走得太匆忙,但這又何曾將我們的信念,奮斗的激情,青春的夢想所掩蓋呢?

在這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幾十年內,有的人辛勤勞作,成就一番事業,有的人游手好閑,卻一無所獲;有的人"聞雞起舞"的訓練,胸懷鴻鵠之志,最終達到目標;有的人想一鳴驚人,卻惰于起跑線的耕耘,最終白首方悔.我們的日子就這樣一點一滴,悄悄的離去,有人感嘆過得太快,有人惋惜歲月無情,有的人卻無怨無悔,因為歲月顧不得人們的挽留,不會因為不舍而停止前進的步伐.

默默算者,五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中那樣微不足道,像鏡中花那樣有影無實,像海中月那樣可望而不可即,是那樣無聲無息,于是我不禁涔涔而淚潸潸.

篇6

本文我以朱自清的散文《春》《荷塘月色》為例,對語文課散文這一類體裁的教學提出一些粗淺見解。

一、《春》的審美情感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運作

美學原理上講:“美感是在接觸到美的事物時所產生的一種感動,是一種賞心悅目和怡情的心理狀態,是對美的認識、欣賞與評價?!蔽鞣矫缹W史上,美感又叫審美鑒賞,審美判斷。蘇軾曾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贊美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的詩。而朱自清的散文卻是“文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文是理性的,畫是可感知的。除了用感官感覺外,還可以牽動一個內在的因素――情感。通過借助外在的藝術審美情感,開啟內在的極為豐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素質教育要求注重智力因素的培養。感情是每個人都有的,如何調動、激發興趣,這是個普遍的問題。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獲得大面積的豐收。布魯姆說:“學生中智力因素和學習速度上的差異始終是存在著的,但時間能消除這種差異。要相信絕大多數都能學好。”要讓絕大多數人學好,就要打破沉悶呆板的教學氛圍。老師的課堂視野要寬廣,不要只盯著幾個好學生,要更多地關照學困生的情感方向,這樣才能獲得大面積的豐收。

朱自清的散文無一處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在設計課堂導語時,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對文本的興趣,如:冬天帶著凜冽的寒風向我們走來,人們裹著厚重的棉衣,仍難抵擋刺骨寒風的侵襲。人們的活動空間被縮在戶內。英國詩人雪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聽,春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萬物復蘇,大地吐綠,冰河開始流動,河岸柳枝抽出嫩嫩的綠芽,隨風搖曳。小草偷偷地從地里鉆出來,滿山遍野的野杏花開了,繪成一個粉色的山谷。春天來了,春天真的來了。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脫去厚厚的棉衣,在草地上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打幾個滾……你們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呢?

(一)整體感知

現在讓我們一起去感受朱自清筆下的春天。(組織觀看《春》的電視散文)用飽含激情的言語開啟人們渴望春天的情感,接著把人們的意念帶到優美的散文中。

“美感是對美的對象的認識,從而感到一種快慰與自由的喜悅。這種認識必然要帶有鮮明的情感體驗與情感態度。不首先感知美的外貌特征,色彩、線條是不能得到情感體驗的,引不起美感的?!倍栏惺桥c聽覺、視覺不可分離的。所以我們要借助電教輔助教學,通過看錄像、投影、聽錄音給學生一個整體的直觀形象的體驗。感官上的刺激,觸動情感去認識,去欣賞。在美的欣賞中進行理性認識,思維活動。這一過程是由初步感知―具體感知―精讀―理解―分析構成的。從整體感知轉入探究、訓練階段。通過對段、句詞的精讀逐步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明確各部、各段之間的聯系,為培養分析能力打好基礎。理解分析能力是感知的審美情感完成后獲得的。

整體感知后,迅速理清作者思路: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繪春作者又描繪了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五幅圖景。這幾幅有意境的圖畫的審美過程,就是一個審美體驗的過程。

(二)文中有畫,畫中有詩

能繪出影像的是畫,透出神韻的是詩。好的文章,總是詩、畫相輔相成、渾然一體的,給人以美,牽動人的情感。朱自清的散文卻與詩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畫的色彩美,有詩的韻味美,后者融入前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讀其文,有一種審美的情趣融入其中?!拔闹杏挟嫛保嬆芙o人以感官上的美,“畫中有詩”,詩意,用楊朔的話來說,就是使人“動情的事”。作家把自己感到動情的事傳遞給人們引起共鳴,深諳比喻技巧,把難狀之聲、難描之形、難繪之景、難傳之情表現得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情同身受,出現一個幽深迷人的意境。

1.文中有畫

《春》是一幅清朗明麗的山水畫,遠處可見繽紛的花色,近處可聽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飛舞,下有野花的眨眼?!凹t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杏、梨花的開放,連同飛動的想象,“閉上眼,樹上仿佛是桃、杏兒、梨兒?!贝喝A秋實的景象從一幅動的、立體的圖畫中溢了出來。

分析幾幅圖景時,著重展示春雨圖和春草圖作為例子分析,這兩幅圖中正面描寫“草”“雨”的特點,側面描寫人的活動。再美的圖景,如果缺少人的活動就會顯得單調、乏味。而作者加入人的活動,這種縝密精巧的構思無疑是他文章之美的因素,春草圖,鉆、嫩、綠、滿――草的特點,坐、躺、滾、踢、提――是人的活動,春雨圖:形,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狀,斜織、薄煙。景,樹葉綠、小草兒清。燈、人、房屋是人的活動,使得畫面完美、生動。文中有人的情致,讀文的人自然也會介入自己的情感,這就是文中有畫。

2.畫中有詩

作者在“春”中寄情于景,憑借精妙的比喻勾畫出一幅幅春天的美麗形象。春天是抽象的,無形、無聲的是“空靈”之物,然而他用實質之物比“空靈”之物,從而托出“空靈”之物的形象,卻是出神入化。其中潛隱著一種纏綿、含蓄、委婉、深沉的感情。如春風圖中的“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母親和孩子有著特殊的感情,借助這一感情來描摹難以言狀的春風“暖”的特點,讓人感觸到春風暖暖的柔情。結尾作者寫道: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領著我們上前去。剛落地的娃娃的新,小姑娘的容顏的美,青年健壯的力量活脫在我們眼前,使人從感官上可觸、可嗅、可視、可聽,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聲、有神、有情,散發出詩意的光輝,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無限熱愛的強烈感情。

二、《荷塘月色》的審美情感賞析

(一)月光下的荷塘,美麗動人

1.靜態荷花,寧靜優雅

朱自清一支妙筆,向來是寫景高手。他先是描寫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令人想到亭亭玉立的旋轉飄逸的裙擺,把張開的碧綠荷葉比喻成的裙,可見葉子的自然舒展,清純之美撲面而來;接下來對荷花的描摹更是妙手得來,美不勝收,連用兩個擬人,“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裊娜”一詞盡顯荷花體態的輕盈柔美,“羞澀”一詞逼真地描寫了荷花含苞待放的狀態,這種欲開未開的狀態好似脈脈含羞的少女,營造了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緊接著又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描摹了月光籠罩下荷花的特點,它們有晶瑩可掬的光華,還有荷葉映襯下忽明忽暗的閃光,又有纖塵不染、美麗清純的天然麗質。

2.動態荷花,風姿綽約

朱自清曾說,若能將靜態的變成動的,那當然更樂意。作者描寫完靜態荷花之后,借助一縷微風,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描摹了風姿綽約的動態荷花。錢鐘書說過,通感是“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感覺的轉移。作者寫道:“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贝司鋵⒈緦儆谛嵊X的淡淡荷香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讓讀者領會屬于聽覺的渺茫歌聲的印象,實屬寫景中的高手,此中意蘊真可謂妙不可言。由于微風的到來,作者抓住葉動花顫的特點,讓荷塘形成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遮住了脈脈的流水,盡顯了荷葉荷花的風姿綽約之美。

(二)荷塘上的月色,朦朧雅致

作者描寫月色時,先寫月光如流水般傾瀉在花葉上的情景,一個“瀉”字動感十足,極有神韻,將月光映照、一瀉無余的景象寫得極為生動、傳神,“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此句虛中有實,極為貼切地描摹了月光下荷花飄忽不定的情狀,寫出一種如夢如幻、素淡朦朧的意境。接著又寫多姿的月影,有“參差”“斑駁”的灌木的“黑影”,又有“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這些月影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真可謂光影交錯,美麗繁雜,盡顯月色的朦朧雅致之美。

篇7

朱自清感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你,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時候就如流水一樣匆匆流去。

時間如風,撫摸著翠綠的楊柳,從我們的身邊緩緩吹過,時間如雨,滋潤著大地,使得萬物復蘇,而到冬天萬物枯萎了,而春天又開始萌芽。時間就這樣一復一日的過著。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六中4年級8班 楊俊杰

本文系本站用戶原創文章,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篇8

那里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農村的寂寥,而它卻人流連忘返-書的海洋!

那里的世界是美妙絕倫,無以倫比的,它讓你知世界上其實最美麗的不是九寨溝的風景,俄羅斯的貝加爾湖,而是書的世界。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辈诲e,不僅能給你帶來知識,還能給你帶來那美麗的風景。

朱自清先生寫下的《春》沒有看見春的景象,卻讓我們感受到春的美麗動人。現在雖然身處秋天,仍能從書中一字一句中讓我們體會到春的氣息,好春天來到了我們身邊。

老舍先生的著作《濟南的冬天》一文中寫出了北平與濟南的冬天的不同:北平的冬天寒冷,刮著大風,下著大雪,湖面早已結冰;而濟南的冬天溫晴,不刮大風,雪也不大,湖面冒著熱氣。

篇9

課文主要講了:作者通過對時間流逝,生命短暫的嘆惜和思考,激勵人們要熱愛生命,珍惜時間,努力上進。文章一開頭作者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春去秋來,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作者再寫了八千多日子從自己手中溜去,具體寫時間的來去匆匆,反映出作者對時間流逝的嘆惜。我也深深體會到時間的確易逝,流水確實無情。

時間是短暫的,切莫虛度年華。時間來去匆匆,使人無奈。但是,在無奈的時候,是否有想過去操縱呢?朱自清爺爺說,時間是留不住的,是匆匆的!如流水般,一去不復返。不信,您想想看,誰能把時間留住呢?過了今天,到明天:過了明天,到后天,而這些都不可能再出現。朱自清爺爺一生寫了多少不朽的作品,但他也認為自己的日子白過了。我們也一天一天地長大。但試想一下,在過去四千多日子里,我們做過些什么呢?除了徘徊,便是匆匆;除了匆匆,就是徘徊。我們的日子來去匆匆,沒有剩下什么。從現在起,我們更應該珍惜時間。別讓時間總是伶伶俐俐地從我身邊溜過。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分秒必爭的人他們都要做“時間的主人”??墒俏覅s愛理不理,每到冬天的早上,我總是躲在被窩了不愿出來,鬧鐘響了一遍又一遍,我仍絲毫不動,直到媽媽叫我才懶洋洋地起床。起床后,一看表,15分鐘已經過去了,沒辦法只好望“表”興嘆!快快洗臉,上學。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钡俏覀兊娜兆右蝗ゲ粡头担兆颖坏卧跁r間的河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該如何去尋找它?要靠智慧,學會安排自己的時間。在學校上課時,不能開小差,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效率。放學后,認真完成作業,留些時間復習功課,讀讀課外書,做些有益的活動,使自己放松一會兒,但又能從中得利:如畫畫、做手工、讀背詩詞……周末時也沒必要非待在家里不可,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可適當出去玩會兒,勞逸結合,學得輕松,玩得盡興,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我寫這篇文章時,時間又從我的筆尖流過,我們要抓緊時間,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永遠記住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 時間就是生命,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時光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我們要珍惜時間,在有限的生命長河里,抓緊時間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人類作出貢獻。要經常提醒自己不要虛度年華。記住:時間易逝,流水無情。

篇10

芭蕾舞者。雪

深吸一口氣,頓時感到一絲絲涼意。轉眼間,在山頭,在樹枝,在地面,在瓦上,在葉尖兒……紛紛揚揚的芭蕾舞者從天而降,悄無聲息。

伴著落葉在風中飄落,伴著呼呼的北風,用短暫的一生為冬天伴舞,為單調貧乏的冬天增添了生機。

清晨,舞者隨著幾絲淡淡的曙光,漫步在曠野之中。

正午,舞者漸漸地少了。推開窗,仿佛深谷中的幽蘭香,似乎只能用心才能感受到,帶著些許寒意。

夜晚,靜得沒有一絲聲響,在稀碎的月光下,舞者仿佛披上了一層銀紗。她們仿佛一起展現優雅的舞姿,時而旋轉,時而站立如儒雅之士。她們的舞蹈好似朱自清筆下的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又好似鐘樓飄來渺茫的鐘聲。歌聲在消融,舞者的身姿卻仍在風中飄揚。

芭蕾舞者。梅

深吸一口氣,立時感到一陣淡雅的幽香。轉眼間,在墻角,在院中,總會閃動著那一星又一星的殷紅,總是蕩漾在枝尖兒。隨風搖曳,清麗脫俗,舞姿卻是柔中帶剛。

清晨,梅的舞姿是神采奕奕的。正午,太陽才懶洋洋地鉆出來,梅的舞姿是堅韌的。夜晚,云霧繚繞著月牙兒,北風吹散的月光灑在舞者身上,冬天的影兒似乎不見了。

一星殷紅不是火一般的熱情,而似內心的純樸。梅的舞步與雪稍有不同。雪的舞步純潔柔美,而梅卻帶著些與生俱來的剛韌。

在冬天里,兩個舞者的舞姿交織著,讓冬天變成了富有藝術氣息的藝術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