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的化學式范文
時間:2023-04-09 01:17: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蔗糖的化學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一枝紅杏出墻來――用古詩名句導入課
清朝人李漁曾經說過:“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毙抡n用古詩名句導入,“詩化哲理”,必然先聲奪人,設計出愉悅的教學情境,用“課伊始,意境即生”的藝術效果,讓學生獲得“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愉悅感受。從而撥動學生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新課的順利展開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的傳統教學順序是先講“矛盾特殊性”的概念,再闡述“矛盾特殊性”原理,死板呆滯,空洞枯燥,很難讓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深刻內涵,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就在情理之中。如果打破常規,采用古詩情境導入,效果則大不一樣。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是這樣處理的:先讓學生在優美的輕音樂背景下朗讀“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詩句,然后體驗、感受這古詩所表達的風景綺麗的江南春色意境。接著,筆者又補充朗誦了描繪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不同景色的詩句,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等,讓學生在詩句的聆聽、欣賞中體驗不同季節的景色美,激發起積極、愉快的學習情緒。此時,教者順勢啟發:“從哲學上看,詩人對北國風光、江南春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的描繪如此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富有個性,讓人印象深刻、不能忘懷。這些詩句為什么會有如此的功效?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矛盾具有特殊性?!?/p>
可見,教師恰當地運用一些膾炙人口、內涵深刻的古詩名句導入新課,不僅能借助詩句意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利用其蘊含的哲學思維魅力更好地解析所學哲理,為新課教學開了一個好頭。
二、動人春色不須多――古詩名句說哲理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是抽象地講解教材中的基本觀點,容易抑制學生的思維活力,致使課堂氣氛沉悶,影響教學效果。如何才能把政治課上得繪聲繪色,讓學生入耳入腦?筆者認為,動人春色不須多,運用古詩名句說哲理,效果就很好。膾炙人口的“古詩名句”具有豐富的語言美感和藝術魅力,能增強教學內容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深奧的道理淺顯易懂,抽象的理論形象生動,有利于學生輕松地理解和接受哲學深刻的內涵,豐富人文素養和知識底蘊。
普遍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兩個總特征之一,為了使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它的哲學意蘊,講授時筆者選用了蘇軾的有名哲理詩《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制作成多媒體放映,組織學生集體朗誦。然后問:“悅耳的琴聲從何而來?這首詩蘊含了什么哲學道理?”激發起學生高漲的情緒和活躍的思維。在學生分析、歸納、感悟的基礎上,筆者點撥:蘇詩所言琴聲既不存在于“琴”上,也不存在于“指頭”上。琴聲是“琴”與“指”兩個事物“合”的結果,若“分”開,“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沒有任何效果。詩句充滿了辯證法的道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是一幅由種種聯系交織起來的豐富多彩的畫面,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的;聯系又是有條件的,離開條件,一切都無法存在、無法理解。通過引入古詩名句,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深刻地呈現了出來,使學生對“普遍聯系”這一哲學原理的理解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具體、生動、形象。有人說,哲學和詩,在靈魂深處相通。的確,短短一首《琴詩》,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藝術的享受,更是哲理的啟迪,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而不同的人對客觀存在的反映卻是不同的,究其原因,從主觀方面來講,除了立場、觀點和知識結構的不同,人的情緒、修養和志向的不同也是重要原因。為了說明這一點,筆者引詩析理:借酒能否消愁?曹操認為:“何以解憂,惟有杜康。”李白卻認為:“借酒消愁愁更愁。”生死離別是難還是易?南唐李煜悲嘆:“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崩钌屉[卻感慨:“相見時難別亦難。”這樣,通過不同古詩詞的寓意對比,加深了學生對形成不同意識原因的多角度理解。
三、古詩名句結豹尾 ―― 回眸一笑百媚生
俗話說:“編筐織籮,重在收口;描龍畫鳳,貴在點睛?!闭n堂教學是一個完整、有序的過程,既要有“鳳頭”,又要有“豹尾”,耐人尋味的結尾給學生以無窮的美感和藝術的享受。筆者認為,在結尾處引用富有哲理的古詩名句,能再次留住學生的目光和思維;一個絕妙精彩的結尾與令人鐘情的開頭有機結合,似錦上添花,使課堂教學始終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反之,虎頭蛇尾的教學結尾,很難激發起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甚至會使已達成的教學效果付諸東流。在哲學教學中,選取一些古詩名句作為課堂結尾,恰似“回眸一笑百媚生”,令人縈懷難忘、回味無窮。
例如,講授“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當整節課的內容進入最后的環節――結尾時,除了對這堂課的知識進行簡單的梳理,筆者引用了北宋劉的既寫靜又寫動、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結合一體的詩《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焙靡环旰蟪靥链壕皥D,用來概括總結“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是那樣的貼切:一切事物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正如王夫之所言:“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即含動,動不舍靜?!庇眠@首詩結尾,既突出重點、升華主題,更因“詩情點睛”,產生了“余音繞梁”、課斷思不斷、語斷意不停的教學效果。
再如,“矛盾的對立和統一關系”是學生感覺較為抽象、難以理解的哲學原理之一。為了化解難度,在教學結尾處,筆者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了晚唐詩人杜荀鶴寫的一首哲理詩《涇溪》:“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卻是平流無石處,時時聞說有沉淪?!弊寣W生在反復朗誦中體味其中蘊含的哲理: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對立統一,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樣就與教材在本課開頭安插的漫畫《你敢嗎?》遙相呼應,有詩有畫,詩畫相伴,既夯實了基礎,又突破了難點。
實踐證明,有針對性的引用古詩名句結課,不僅能使學生保持并發展對所學內容業已形成的興趣、記憶、技能和思想感情,加深對所學內容的感受和理解,還能使學生進一步活躍思維、開拓思路和提升能力。
四、古詩名句入練習 ―― “魚”與“熊掌”皆可得
多年來,無論是全國統考卷,還是各省份卷,政治高考試題中常有以古詩名句入題的。以古詩名句入題,不僅使高考題增加了意境美,也向思想政治課教學提供了改進教法的要求。在日常教學中,如能充分地挖掘“古詩名句”的有效“元素”,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串聯、整合相關知識,既可以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掌握知識;又能讓學生通過對古詩名句美的欣賞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完美人格,在不知不覺中有效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魚”與“熊掌”兼得。
用詩訓練,夯實基礎。抓好基礎,既能保證高考中占80%的基礎題、中檔題的得分率,又使能力提高成為可能。古詩入題,強化訓練,是夯實基礎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學“量變質變”原理之后,筆者編制了如下一道題供學生練習。
中國的詩詞歌賦、名言警句常常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下列組合選項中,兩者都蘊含著量變引起質變哲理的是( A )
A.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B. 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D.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此題引用了八組古詩名句,涉及原理(或方法論)有5個之多:量變引起質變的觀點、抓住時機促成飛躍、普遍聯系的觀點、實踐的觀點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原理等,于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繼而提高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有幫助。
以詩探究,升華情感。新課程教材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它們既是教學的必要環節,也是學生實現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以詩探究,是“探究活動”綜合知識、強化觀點、凈化心靈、完美人格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哲學與生活》第四單元的綜合探究――“堅定理想 鑄就輝煌”的教學中,筆者布置了如下一個探究活動:要求學生課后查找并對比著賞析李煜的《虞美人》和夏完淳的《別云間》,然后探究思考:同樣是身陷囹圄,李煜和夏完淳在詩詞中表現出怎樣不同的理想和人生態度?你認為怎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人生?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培養正確的人生觀。
篇2
課題負責人:吳孟君
課題主研者:吳孟君張應奇羅方海文波張時嵐譚林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個文件中對外語教學質量提出了“5個因素和1個公式”,這5個因素是:國家對外語教學的政策,學生的來源和素質,教材的質量,教學環境的條件;教師的素質。在5個因素中前4個因素是可變因素,第5個因素即教師的因素是決定因素。學校教育質量高低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教師質量高,教育質量就高,教師質量低,教育質量就低,因為,在學校里的諸多教育因素中,教師是最基本、最經常、最現實、最能動的教育因素。
一、農村英語教師提高自身基本素質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對英語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因此,英語教師要與時俱進提高自身基本素質。首先,農村英語教師要轉變人才觀。轉變農村英語教師思想上普遍存在的只有考上高中、上好大學的學生才是人才的觀念。農村英語教師要轉變教育質量觀念。就是要轉變目前農村英語教學中以考試分數、升學率作為唯一衡量學生、教師的教育質量觀。農村英語教師要改變教學觀。要樹立教育不僅要適應今天,更要著眼于明天的意識。要清楚教學不只是簡單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學同時還要承擔起使大多數學生走出農村,適應社會發展的責任。對于農村英語教師來說,要改變之前一切教學為考試服務的教學理念,教學要為學生終身發展著想。
其次,農村英語教師要強化基本功訓練,提高英語綜合能力。對于一名英語教師來說,聽、說、讀、寫實最基本的能力,除此之外,還要求具有一定的演、唱、畫的能力。由于農村中學英語教師基本功相對薄弱,教師隊伍存在年輕化、教齡短、教學應變能力差等現象。因此,農村中學英語教師要通過自學與培訓等路徑,不斷提高自身的英語綜合能力。相比城市或者其他發達地區英語教學資源相對醫乏的前提下,農村中學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比如每天定時收聽或收看英語節目,從網上搜集英語資料和了解英語改革的最新動態,每天進行口語練習提高口語的標準化,自發的在同事之間進行英語交流等,這些都是可以提高自身英語綜合能力的適合農村地區英語教師的有效途徑。
二、農村教師自身提高利用教學環境的能力
牟曉青認為“在農村中學英語課程資源的建設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樹立主體意識,積極通過培訓或自學,提高自己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能力,積極主動參與農村中學英語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因地制宜,改變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單一低效的現狀。同時要積極參與集體備課、專題教研、聽課評課活動,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教師的先進經驗,反思自己的課程資源建設,不斷改進和提高。農村英語教師要強化英語課堂教學環境優化的意識。在課堂教學環境優化和課程教學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教師具有極大的智慧潛能,是一個亟待開發的巨大資源寶庫,應加以高度的重視和充分的運用。因為,一方面教師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每一位英語教師必須強化環境意識,提高對于課堂教學環境的認識水平,因地制肩{地開發和整合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對于農村地區來說,教師要善于整合教科書和周圍的環境,對教材根據實際況進行刪減,在課堂中加入切合學生實際的因素,創設真實的課堂教學環境,比如,在《英語課程標準》實施的過程中,要認真學習《英語課程標準》,通過任務型教學,切實轉變課堂組織形式;加大課堂教學中能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力度。另一方面教師要意識到自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即,教師也是一本“教科書”。教師自身的人格和學識既是學生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生學習的直接榜樣。
克拉中認為,語言使用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接觸大量的可理解性語料之后自然獲得的。所以,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有效地使學生獲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語言輸入,就成為關系到英語教學成敗的重要問題。英語教師要因地制肩{,“美化”英語課堂。教室是學生在校接觸時間最多的場所。首先可以“美化”教室。帶動學生在教室設立“英語角”和“英語圖書館”是創造一個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的重要方面,根據《英語課程標準》編寫的英語教材內容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因此,有意識地根據教材內容改變教室環境,讓教室“美”起來,“活”起來,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英語角”布置在教室中,內容包括英語課本中每個單兀的新學單詞和交際用語,每周一換?!坝⒄Z圖書館”則是教師后方空地的一張桌子或一個書架,上面擺放些英語工具書或者英語報刊、讀物。黑板報也是學生自我發展,自我表現的陣地。英語教師可以讓學生定期自己辦英語黑板報。增加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篇3
【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GHb、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參數與微血管病變的關系。 方法 將13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分為有微血管病變組、無微血管病變組,120例健康人為正常對照組,分別檢測GHb、血漿纖維蛋白原(Fib)、平均血小板容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的水平。 結果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GHb、Fib、MPV、PDW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
【關鍵詞】 2型糖尿病;微血管??;糖化血紅蛋白;血漿纖維蛋白原;血小板參數
2型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見病和多發病,隨著發病率的不斷上升,由此引發的各種慢性微血管病并發癥也在增加,是導致患者死亡和傷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對我院就診的13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GHb、血漿纖維蛋白原(Fib)、血小板參數一平均血小板容積(MPV)、血小板分布寬度(PDW)的聯合檢測,并與正常人群對比分析,探討其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早期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為我院內分泌科2008年12月一2013年1月住院患者,其中有微血管病變76例,男41例,女35例,年齡60―80歲,中位年齡72歲。無微血管病變者59例,男26例,女33例,年齡60―78歲,中位年齡67歲?;颊呔?999年WHO,IDF制定的診斷標準;糖尿病微血管病變診斷標準:①眼科確診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②腎臟病變指排除發熱、尿路感染、尿路結石、腎炎、腎病綜合征等因素,尿蛋白>3.0g/L或12h尿微量白蛋白分泌率>20ug/min者;③神經病變指臨床上出現對稱性感覺障礙、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臨床表現,但排除其它因素引起的神經肌肉病變。凡符合上述條件之一項的確定為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正常對照組來自我院的健康體檢者120例,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齡60―84歲,中位年齡72歲。正常對照組的常規生化檢測結果、免疫學檢測結果均正常,排除患有內分泌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等。
1.2 方法 取受試者靜脈血6ml分別加入專用肝素抗凝管(測GHb)、3.2%枸櫞酸鈉1:9抗凝管(測血漿纖維蛋白原)和EDTA-K2抗凝管(測血常規),搖勻后2 h內測定。GHb采用免疫比濁法用全自動分析儀OLYMPuS 640測定,MPV、PDW、PLT用邁瑞生產的PC3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定。纖維蛋白原參考值200-400mg/L。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l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測定結果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GHb、Fib、MPV、PDW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
3 討論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微血管病變,是導致眼、腎、神經、心臟等多臟器損傷的疾病,因此,及早發現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變,對延緩疾病進程、延長壽命和提高病人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但血管(特別是微小血管)病變具有一定的隱匿性,普通的臨床檢查難以發現。
GHb水平與糖尿病控制程度成負相關,控制越差,GHb水平越高。研究顯示GHb有重要的預測價值,每絕對增長一個百分點,冠心病及周圍血管病變的發生率均明顯增加[1],GHb不受進食的影響,可作為糖尿病長期控制的良好指標。
Fib是由肝臟實質細胞合成的一種分子量最大的急性反應性蛋白,也是含量最高的凝血蛋白。Fib可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轉變為纖維蛋白,作為凝血因子I參與止血、血栓形成,是反映凝血亢進和纖溶活力下降的指標。Fib水平增高會使血液粘度增高,改變血管內皮細胞的切變應力引起內皮細胞損傷,造成胰島素抵抗綜合征和血栓形成,使血液處于高凝及高粘狀態。本研究表明血漿Fib水平的升高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密切相關[2]。
由于糖尿病的高血糖狀態,導致血紅蛋白糖基化,引起組織缺氧和脂肪代謝亢進,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小板吸附、凝集和釋放等活化功能增強,從而刺激骨髓巨核細胞再生增強,釋放大小不等的大體積血小板,使MPV增大,PDW增加,血小板的大小與功能密切相關,大體積血小板壽命長,含致密體多,酶活力高。血小板大量活化,形成微血栓。微血栓進一步促進血小板的活化,加劇微血管的缺血缺氧和內皮損傷,這可能是糖尿病產生微血管并發癥的病理基礎之一[3]。從本文研究看,糖尿病組無論有無微血管病變,其PLT與健康組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發生與血小板的數目無關,而與血小板體積增大所致其活性增強有關。因此MPV增大的糖尿病患者發生微血管病變的危險性也將明顯增加。
我們認為GHb、Fib和MPV,PDW聯合檢測具有互補作用,即可監測糖尿病的病情又可早期發現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的存在,在防止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發生方面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Selvin E ,Marinopoulos S ,Berlrenbilt G ,et al.M eta-analysis:gly cosylated
Hemoglobi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meliltus(J).Ann Interm Med,2004;141(6):421-31.
篇4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為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沈陽市鐵西區中心醫院心內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01例,其中,男56例,女45例,年齡36~79歲,平均年齡(6415±1137)歲。又根據不同HbA1c水平分為正常HbA1c組(HbA1c
12 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詢問有無吸煙史、高血壓病史、卒中史、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心肌梗死病史等。入院常規清晨空腹采肘靜脈血。測定HbA1c、空腹血糖(FBG)、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同時測定餐后2 h血糖(2 hPG),檢驗過程完全按照試劑及儀器說明書進行操作。記錄所有患者轉歸(死亡)、有無低血壓、心功能Killip分級、有無嚴重心律失常(房顫、室速或室顫、房室傳導阻滯),所有患者均常規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記錄左室射血分數(LVEF)。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研究對象臨床和實驗室資料詳見表1
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吸煙史、高血壓病史、卒中史、早發心血管病家族史、心肌梗死病史等方面有可比性(P>005)。與正常HbA1c組相比較,高HbA1c組患者的FBG、2 hPG、HbA1c值均較高(P
3 討論
HbA1c是血液中葡萄糖通過非酶作用,經細胞膜與紅細胞內血紅蛋白β鏈纈氨酸結合形成的產物。故它的測定更全面地反映了糖尿病患者既往2~3個月的總體血糖水平[1]。美國心臟病協會已將糖尿病列為冠心病的等危癥。血糖升高能夠增強血小板活性、損傷內皮細胞、促進炎癥因子釋放,最終導致粥樣斑塊破裂,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眾多冠脈造影結果顯示: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冠狀動脈病變嚴重而且復雜,多支病變及彌漫病變發生率高。本研究顯示:高HbA1c組患者的LVEF低,心源性休克比例高,住院期間發生心血管事件明顯增多,病死率高,預后差。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在HbA1c水平增高組的左心室功能差,病情重,預后不良。故在臨床工作中,應重視并加強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以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改善患者預后。
篇5
從生活和學科的視角看待糖類,在學生已有認知基礎上,引導學生的舊知和新知產生碰撞并促進知識體系重組;教學設計中多處用化學視角理解生活中的糖;強調學科觀念建構,特別彰顯變化觀和能量觀;滲透科學閱讀的學習策略,將科學新聞、社會報道、化學史、科學數據等文本,作為教科書之外的學習資源。
[關鍵詞]
化學性質;科學閱讀;能量;生活
一、教學設計思路分析
《基本營養物質》是高中化學必修二有機化學與生活實際的重要連接點,我們選取了糖類這種人類所需的基本營養物質――此時學生已經學習過甲烷、乙烯、苯等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也了解了乙醇、乙酸這兩種生活密切關聯的烴的衍生物,繼續學習糖類等基本營養物質,可促使必修階段有機物的知識體系相對完整,也為以后學習選修做準備。
學生在小學科學和初中生物及化學階段就已經接觸了糖類,學生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不少認識,但也存在著一些錯誤前概念。良好的認知基礎有利于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而課堂之內的正式學習更有必要修正學生的科學前概念。
由于糖類的結構和性質錯綜復雜,必修階段教學不宜在結構上盲目拔高,課標建議要從生活經驗和實驗探究出發設計教學內容和過程,所以我們著重將糖類的性質和用途緊密聯系,結合化學史、新聞、生活經驗、明星食譜等文本素材,引導學生聯系基礎知識開展科學閱讀,嘗試以各種糖類性質的應用串聯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理解化學學習意義,凸顯對事實證據的閱讀分析以及隨之帶來的邏輯推理,這是嘗試的一種創新??茖W閱讀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分為先存知識的喚起,知識概念的完善和分享式閱讀三個階段,而不只限于情境的簡單呈現。
但如果一味停留于聯系生活科普化,不免失去了化學味道。所以從體現化學性質的多元變化以及體現應用意義的能量釋放,兩個角度幫助學生強化學科觀念,是本設計反復強化的線索和思想。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必修二糖的教學,安排兩課時完成,我們的設計體現整體性和系統性,所以并沒有割裂兩課時;適當拓展內容,也意在豐富中學生在必修階段學習有機化學的實用性,強調學科觀念和學科邏輯。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糖類的常見代表物葡萄糖、蔗糖、淀粉、纖維素的組成及主要性質。
(2)掌握葡萄糖、蔗糖、淀粉的基本鑒別方法,能簡單辨別葡萄糖和果糖。
(3)了解糖類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性,以及糖類攝取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結合化學史,生活經驗,實驗探究等基本方法,討論交流,了解葡萄糖,蔗糖,淀粉和纖維素的主要性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辨識科學信息真偽,追求科學邏輯思維。
三、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回顧舊知
【教師提問】同學們,今天你們吃糖了嗎?請談談在初中階段你對糖化學的了解。
【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了解學生對糖的已有認識,活躍學生思維。
(二)基于糖類化學式的分類和歸納
【教師】請同學根據所查資料,將糖類分類匯總。
【板書】
[分類\&元素組成\&代表物質\&化學式\&來源\&______糖\&\&葡萄糖、______\&\&______、\&______糖\&\&蔗糖______、\&\&______、\&______糖\&\&淀粉______、\&\&______、\&]
【過渡】根據表格填寫情況,老師進行補充說明。
【教師小結】如何根據化學式初步判斷單糖、雙糖和多糖?
【過渡】這些糖類的化學式有什么特征,有什么規律可循,我們能不能歸納出一個通式來代表所有糖類?
【學生】發現規律,總結
【教師】是不是糖類都符合Cn(H2O)m這個公式?是不是符合這個公式的就是糖?
【學生】討論、回答。
【補充】符合這個公式的不一定是糖,前面所學乙酸的化學式C2H4O2就是一個典型的反例。
鼠李糖的化學式C6H12O5:它是糖但是它的化學式不符合糖類的通式。
【教師小結】通式的應用是有限度的,因此糖類大部分通式是Cn(H2O)m,但不是全部。
【設計意圖】作為教師進一步了解學生對糖的已有認識,并更正部分錯誤前概念。
(三)從結構上辨別葡萄糖和果糖
【板書】繪制葡萄糖和果糖的結構式
【教師】葡萄糖和果糖,它們都是單糖。它們的化學式都是C6H12O6,但是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物質。請同學們觀察并發現結構式上不同的地方。
【學生】觀察、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它們的官能團不同,結構不同。葡萄糖含有醛基,果糖含有酮基。兩種物質擁有相同的化學式但是卻擁有不同的結構,我們稱之為同分異構體。
【教師】糖類中除了葡萄糖和果糖,還有哪些物質互為同分異構體呢?
【學生】討論交流并做出猜想。
【教師小結】蔗糖和麥芽糖互為同分異構體,但淀粉和纖維素不是,因為它們化學式不能確保一樣。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兩者的結構式,發現官能團差異,由此發現結構不同。它們是什么關系?這是學生腦海中的疑問,老師從而強化同分異構體的概念。必修階段學生對醛基和酮基并不熟悉,但是簡單提及、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是有必要的,不只是為選修做鋪墊。更是為了建構學科觀念必經的過程: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有機化學的復雜性是結構決定的。
(四)應用廣泛的葡萄糖特征反應
(1)血糖檢測――斐林試劑
【教師】有同學知道醫院里血糖檢測的原理嗎?根據血糖試紙的變紅程度,就可以大致推斷出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高低。
【學生】回憶生物知識。
【演示】呈現照片或實驗演示:實驗過程中藍色Cu(OH)2變成了磚紅色沉淀。
【教師小結】葡萄糖的醛基決定特征反應,Cu2+變成了Cu+被還原。因此葡萄糖是一種還原糖。斐林試劑檢驗葡萄糖,作為葡萄糖的特征反應之一可以用來血糖檢測。
(2)鍍銀的原理――銀鏡反應
【科學閱讀】閱讀科學史:13世紀后半期,威尼斯人制得了玻璃鏡子,后來變為水銀鏡子,但因為水銀有毒。直到一百多年前,人們才想出一個法子用金屬銀來代替水銀鏡子。在硝酸銀的氨水溶液里加進去葡萄糖水,葡萄糖水把看不見的銀離子變成銀微粒,沉積在玻璃上做成銀鏡子。
【教師】根據該原理實驗室里如何制銀?
【演示】在銀氨溶液中加入葡萄糖溶液,水浴加熱,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現象,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再次強調葡萄糖的還原性。并拓展以前家里用的水瓶膽,利用銀鏡反應的原理。
【設計意圖】了解必修里的葡萄糖,一是對醛基的初步認識但不必深究,二是對有機化學中氧化還原的深入了解,不用太糾結于葡萄糖的氧化產物,卻可以通過反應對象無機物的化合價改變來體會葡萄糖的還原性,這是學生建構變化觀的重要過程:從初中分別認識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到必修一中整體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再到有機化學學習中重新“割裂”氧化和還原――這種回歸是對氧化還原反應深層理解的必經階段。
(五)由提供能量提到糖類的水解反應
【過渡】糖類對人類的最大意義是提供能量
【科學閱讀】提供數據資料:“游泳界傳奇人物、22枚奧運金牌得主菲爾普斯的一日食譜與眾不同。早餐:3個煎蛋三明治、2杯黑咖啡、5個雞蛋餅、3片法式吐司面包、3塊巧克力小煎餅和1碗玉米粥。午餐:約455克的意大利通心粉、2個火腿奶酪三明治和特制的能量飲料。晚餐:約455克的意大利通心粉、1大塊比薩餅和特制能量飲料?!?/p>
【提問】為什么菲爾普斯沒有像很多其他運動員一樣大魚大肉補充高蛋白營養食品?喜歡參加體育運動的同學愿意結合自身經驗談下么?
【學生活動】發言
【補充】菲爾普斯的食譜中有很多碳水化合物,比如面包、小煎餅、通心粉等。這樣的飲食結構特別適合菲爾普斯這樣的運動員。人在運動時所需的能量來源有三種,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這其中,通過食物攝入的糖變成血糖,而血糖供給能量的速度是最快的。也就是說,喜歡運動的人一旦有需要,其體內的糖將在第一時間變成能量“沖上去”。所以,人們如果經常從事短跑、游泳等需要短時間內爆發很大力量的運動,就應該多吃些碳水化合物,好保證能量的及時供應。
(1)如何最快獲得能量――直接攝取葡萄糖
【科學閱讀】提供新聞素材作為情境:2016年合肥某醫院一醫生在手術室內連續工作24小時,手術結束后疲憊不堪直接坐在地上喝葡萄糖液。
【教師】單糖是糖類水解的最終產物,單糖不發生水解反應。糖類水解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恢復精力最快的方法就是直接接受葡萄糖。
【板書】葡萄糖在人體氧化的化學方程式
【科學閱讀】提供新聞素材作為情境:各類葡萄糖燃料電池的最新研究進展。
【提問】如何設計葡萄糖燃料電池的電極反應式。
【設計意圖】具體事實的學習,是化學能量觀形成的發展和基礎,沒有一定的事實積累,很難形成一定的化學能量觀。(1)當實驗無法表征葡萄糖化學反應的能量變化時,科學閱讀的文本就成為一種間接素材。從最初的葡萄糖人體攝入,到葡萄糖燃料電池的前沿進展,給予科學視野的同時,更加引領學生對能量的轉換途徑有了更深認識。
(2)蜂蜜的水解切入到蔗糖的水解
【閱讀材料】甜言蜜語,蜂蜜是甜滋滋的。蜂蜜可以減肥美容補充能量,恢復疲勞,蜜蜂從花中采得花粉,花粉中含有蔗糖,在體內多種轉化的作用下,把花蜜中的多糖轉變成人體可直接吸收的單糖葡萄糖、果糖。
【教師】根據閱讀材料,填寫下列表格,并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
[蜂蜜\&反應物\&催化劑\&生成物\&應用\&\&\&\&\&]
【實驗探究】取1mL 20%的蔗糖溶液,加入3~5滴稀硫酸。水浴加熱5min后取少量溶液,加氫氧化鈉溶液調溶液pH至堿性,再加入新制的氫氧化銅,加熱煮沸3~5min,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活動】觀察現象,代表書寫蔗糖水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拓展提問】為什么我們不直接使用蜂蜜來做這個實驗?
【設計意圖】沒有單獨通過實驗室中蔗糖的水解來說明雙糖的轉化,而是另辟蹊徑,結合蜂蜜的制成來講述蔗糖的水解――蜂蜜主要成分是蔗糖,不能發生和葡萄糖類似的反應,但是它水解后的產物有葡萄糖,可以根據葡萄糖的特征反應來判斷,所以就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雙糖的水解反應方程式。
(3)多糖的水解供能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生活經驗和已學知識羅列其他糖類的水解。
【學生活動】討論交流,暢所欲言。
【補充】淀粉和纖維素的最終水解產物相同,都是葡萄糖。
板書:多糖水解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教師小結】糖類在實驗室中水解常用H2SO4作催化劑,在動物體內水解則是用酶作催化劑。纖維素只有在食草動物胃中水解。淀粉可以水解為葡萄糖,為人們提供能量。纖維素幫助人們消化,有些營養學家稱之為膳食纖維。
【科學閱讀】回顧之前的菲爾普斯的食譜中進行分析:兩次出現了“通心粉”。菲爾普斯為何對它情有獨鐘?
【拓展解析】這和通心粉在胃里被消化吸收的速度較慢有關系。對于喜歡運動的人來說,不應該讓主食在胃里消化得過快,否則容易引起血糖的快速升高。而快速升高的血糖水平在胰島素的作用下又會迅速下降。于是,人又一下子沒了力氣。反觀消化速度慢的食品,它們能夠像“緩釋膠囊”一樣讓血糖水平保持在相對平穩的狀態,人的運動狀態就會相應穩定,因此特別適合喜歡運動的人來吃。除了通心粉,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粗糧、豆類、薯類都是消化速度慢的主食,纖維素含量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淀粉的水解速率。它們比精米、白面更能讓人在較長時間里維持不錯的體能。
【教師】“飯要一口一口地吃”的科學依據是什么?為什么吃飯時要強調細嚼慢咽,為什么倉促嚼的米飯味道和細嚼慢咽的米飯味道不一樣?
【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討論交流,做出猜想。
【實驗探究】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
【學生活動】邊做實驗,邊觀察現象。記錄實驗現象。
【教師】請根據實驗現象,做出相應的猜想。
[現象A\&現象B\&猜想\&變藍\&未出現磚紅色沉淀\&\&變藍\&部分出現磚紅色沉淀\&\&未變藍\&都是磚紅色沉淀\&\&]
【設計意圖】因為學生通過先前的學習早已了解淀粉的水解反應,因此另辟蹊徑,探究淀粉水解程度。影響淀粉水解程度的因素有:時間,溫度和試劑的量等。運用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可以科學地探究淀粉的水解程度。
【設計意圖】圍繞提供能量的主線來說明糖類的水解反應,最終還是為了給人體提供能量?;瘜W能量觀是一個不斷深化、有機聯系的結構化內容,因此學生的化學能量觀建構應該注重認識和理解的重要性。(2)對于多糖的水解探究,終究還是一種科學方法的訓練,化學教學不能停留在知識教學,需要重視方法教育。
(4)代糖不是糖――不提供能量
【教師】代糖結構和糖類相似,但是代糖不是糖。代糖不提供能量,只提供甜味,糖類既提供能量又提供甜味。
【補充】對于一些嗜甜卻又必須要控制糖分的人時,除了控制糖類的攝取外,用代糖代替也是個很好的選擇。但代糖不可以吃多,會消化不良。
【設計意圖】選修才仔細通過結構來說明代糖不是糖,必修方面就一帶而過。糖類在人們的認知中代表著 “甜”和“供能”。為了解決人們追求甜味,但也要抑制攝取糖類過度的問題,人們發明了代糖。但是人們解決了“甜”,也成功使血糖濃度保持穩定,但代糖無法解決“能量”問題,這是一種對比,更是一種觀念強化??茖W觀念形成于學習、實踐活動之中,又左右著人們的學習和實踐活動(3),所以代糖的補充教學意義更在生活實踐之中。
(六)課堂總結
用流程圖表示糖類各個知識點??偨Y糖類是什么,糖怎么轉化,糖的意義是什么,如何合理攝取糖類保障人體健康。
[參 考 文 獻]
[1]姚遠遠,陳凱.初中化學教科書中能量觀的建構[J].化學教育,2013,(5):7-22.
[2]梁永平.論化學學習中的能量觀建構[J].化學教育,2008,29(8):7-12.
[3]何彩霞.對“科學主題”、“科學觀念”的認識[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1,15(3):51-54.
篇6
一、識記法
識記法是對平時記憶內容的再現,只要記清楚、記準確即可直接選出答案。
例1 (2016?福州)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屬于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水杯 B.純棉毛巾
C.羊毛圍巾 D.蠶絲被芯
解析:有機合成材料是指三大合成材料,包括合成塑料、合成橡膠及合成纖維。上述生活用品中,塑料水杯是由合成材料制成的。
答案:A
二、抓住關鍵字詞法
適用此方法的選擇題,通常是對化學式含義進行各種判斷,給出的化學式也常是“陌生”的,但化學式的含義是明確的。解答時,通過查看關鍵字詞就可以快速看出答案。
例2 (2016?東營)屠呦呦帶領科研團隊研發的新型抗瘧疾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在全球抗擊瘧疾進程中,拯救了上百萬人的生命,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青蒿素的化學式為C15H22O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青蒿素屬于有機物
B.青蒿素中C、H、O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5∶22∶5
C.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質量分數為28.4%
D.利用化學提取和合成藥物,以抑制細菌和病毒,保障人體健康
解析:“青蒿素中C、H、O三種元素的質量比”中“質量比”三個字是關鍵字詞,質量比不是原子個數比。 B項說法不正確。
答案:B
三、改寫化學式法
適用此方法的選擇題,通常是給出化學反應的微觀模型圖,要求學生通過模型圖提供的信息進行各種判斷。解題時,首先要認真觀看圖例,獲得相關原子種類的信息;然后將每一個模型圖改寫成化學式;最后寫出完整的化學方程式。
例3 (2015?濟南)下圖為某化學反應的微觀模擬示意圖。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
A.該反應不屬于置換反應
B.圖示中x的數值為3
C.反應前后氫元素的化合價發生了改變
D.反應中甲、丙兩物質的質量比為2∶7
解析:觀察圖例可寫出甲、乙、丙、丁的化學式:甲為CH4,乙為H2O,丙為CO,丁為H2。因此,圖示化學方程式為CH4+H2O=CO+3H2。反應物中沒有單質,不屬于置換反應,A項說法正確;x的數值為3,B項說法正確;反應前后氫元素的化合價由+1變成0,C項說法正確;甲、丙的質量比為:16∶28=4∶7,D項說法錯誤。
答案:D
四、舉反例法
舉反例法是在正常推理的基礎上,通過舉反例而否定原來的結論的一種解題方法。只要反例正確,則原來的推理就被否定。
例4 (2016?重cB)推理是化學學習中常用的思維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
A.人的血液呈堿性,則人的體液都呈堿性
B.NaCl溶液能夠導電,則所有液體都能導電
C.KNO3溶液無色透明,無色透明的液體都是溶液
D.酸性溶液能使石蕊變紅,能使石蕊變紅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
解析:人的體液包括很多,顯酸性的胃酸也是其中一種,A項錯誤;NaCl溶液能夠導電,是因為氯化鈉溶液中存在著自由移動的鈉離子和氯離子,但有些溶液不存在自由移動的離子,如蔗糖溶液、酒精溶液,這些溶液是不導電的,B項錯誤;無色透明不是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水、酒精等也是無色透明的液體,但都不是混合物,所以都不是溶液,C項錯誤。
答案:D
五、四看法
四看法一般是針對圖像型選擇題。在解答時,先查看橫坐標和縱坐標表示的是什么;再查看曲線的走勢和轉折點;第三要看對應的具體操作是什么;最后看具體操作中的數量關系。
例5 (2016?南充)下列圖像不能正確反映其對應關系的是( )
A.等質量的鎂粉和鋁粉與足量的同種稀鹽酸反應
B.在一定溫度下,向接近飽和的硝酸鉀溶液中加入硝酸鉀固體
C.敞口放置的濃鹽酸
D.向含有硫酸和硫酸銅的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
解析:等質量的鎂粉和鋁粉與足量的同種稀鹽酸反應時,因鎂的活動性大于鋁,所以反應時間短,而產生的氫氣質量鋁多于鎂,A項對應關系正確;接近飽和的硝酸鉀溶液,其質量分數不可能為0,B項對應關系錯誤;濃鹽酸易揮發,溶液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略減小,C項對應關系正確;向硫酸和硫酸銅的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時,先發生中和反應,所以剛開始時看不到氫氧化銅沉淀,D項對應關系正確。
答案:B
六、試探帶入法
適用此方法的選擇題,考查的常是物質類別之間的相互轉換。試題中給出轉化關系圖或表格,只要將其給定的選項試探代入,就能確定是否合理,從而得出答案。
例6 (2016?河南)X、Y、Z有下圖所示的轉化關系(“”表示反應一步實現,部分物質和條件已略去)。則符合要求的X、Y、Z依次是( )
A.Cu、CuO、Cu(OH)2
B.C、CO、H2CO3
C.CaO、Ca(OH)2、CaCO3
D.H2O2、H2、H2O
解析:CuO無法一步變成Cu(OH)2 ,A項不合理;CO無法一步變成H2CO3,B項不合理;H2O2無法一步變成H2,D項不合理。
篇7
1.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一個名叫“福(氟)祿(氯)雙全(醛)”的物質(結構簡式如圖)在化學人的朋友圈中“火”了起來。該物質屬于
A.單質B.無機物C.有機物D.氧化物
【答案】C
【解析】根據此化合物的結構簡式可知,此化學物中除了C、H兩元素外,還含O、F、Cl元素,故不屬于烴類,即既不屬于烷烴,也不是烯烴,而由于此化合物中含有碳元素,故屬于有機物,故選C。
點睛:考查學生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區別,可以根據所學知識進行回答,注意有機物為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鹽、金屬碳化物、氰化物除外)或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總稱。
2.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下列生活中常見物質的俗名與化學式相對應的是
A.蘇打—NaHCO3B.酒精—CH3OHC.鐵紅—FeOD.生石灰—CaO
【答案】D
【解析】A.蘇打是Na2CO3,A錯誤;B.酒精是CH3CH2OH,B錯誤;C.鐵紅是Fe2O3,C錯誤;D.生石灰是CaO,D正確,答案選D。
3.下列物質屬于非電解質的是
A.蔗糖溶液B.乙醇C.氯化鈉D.銅
【答案】B
【解析】A.蔗糖溶液是混合物,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A錯誤;B.乙醇不能電離出離子,B正確;C.氯化鈉能電離出離子,是電解質,C錯誤;D.銅是金屬單質,不是電解質,也不是非電解質,D錯誤,答案選D。
點睛:電解質和非電解質的判斷除了依據概念之外,還可以依據物質的分類判斷,即酸、堿、大部分鹽、金屬氧化物和水是電解質。
4.下列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撥云見日B.剪紙成花C.釀谷成酒D.磨豆成漿
篇8
A.氮氣和氧氣——將燃著的木條分別伸入集氣瓶內,觀察火焰是否熄滅
B.氮肥和磷肥——觀察顏色
C.蘇打和小蘇打——分別與足量的白醋反應,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
D.熱塑性塑料和熱固性塑料——加熱,觀察外形變化
2.只用下列鑒別方法不能把待鑒別的物質區分開的是(A)
選項 待鑒別的物質 鑒別方法
A 澄清石灰水和氫氧化鈉溶液 加鹽酸,觀察現象
B 硬水和軟水 加肥皂水,振蕩,觀察產生泡沫情況
C 過氧化氫溶液和純水 加二氧化錳,觀察有無氣泡產生
D 羊毛線和滌綸線 點燃,聞燃燒產生的氣味
3.如圖所示,裝置氣密性良好,彈簧夾處于關閉狀態。擠壓膠頭滴管加入液體,一段時間后,打開彈簧夾,能使氣球a明顯鼓起的是(D)
選項 試管內物質 膠頭滴管內物質
A 氫氧化鈉固體 水
B 氧化鐵 稀鹽酸
C 氯化鋇溶液 稀硫酸
D 二氧化碳 氫氧化鈉溶液
4.下列實驗室中實驗設計不合理的是(C)
選項 實驗目的 操作或所用試劑
A 除去NaCl固體中混有的泥沙 溶解、過濾、蒸發
B 除去CO中混有的CO2 NaOH溶液、濃H2SO4
C 鑒別食鹽、蔗糖 品嘗
D 鑒別H2O、KCl溶液 AgNO3溶液
5.下列有關物質的鑒別方案正確的一組是(B)
A.可用Ba(OH)2溶液鑒別(NH4)2CO3、(NH4)2SO4、NH4NO3三種氮肥
B.MgCl2溶液、NaOH溶液、H2SO4溶液、CuSO4溶液,不加其他任何試劑即可鑒別
C.Na2CO3溶液、Ca(OH)2溶液、鹽酸、BaCl2溶液,不加其他任何試劑即可鑒別
D.CuO粉末、炭粉、鐵粉,三種黑色粉末用一種試劑無法鑒別
6.下列方法不能把待鑒別的物質區分開的是(C)
選項 待鑒別的物質 鑒別方法
A 水、過氧化氫溶液 加二氧化錳,觀察能否產生氣體
B 硝酸銨和氫氧化鈉 加水溶解,用手觸摸燒杯外壁感知溫度的變化
C 食鹽水和醋酸 加入無色酚酞試液,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
D 棉纖維、羊毛纖維 點燃,聞燃燒產生的氣味
7.下列實驗中利用提供的方案不能達到目的的是(A)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
A 除去鐵粉中混有的少量銀粉 用足量稀鹽酸溶解后過濾
B 鑒別純羊毛織品和滌綸織品 取樣灼燒后聞氣味
C 證明分子在不斷運動 將一滴紅墨水滴入一杯純凈水中
D 收集二氧化碳時,檢驗集氣瓶是否集滿 用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
8.下列實驗中利用提供的方案能達到目的的是(C)
選項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
A 除去CaO中混有的CaCO3 先加足量水,然后過濾
B 除去CO2中的少量HCl氣體 先通過NaOH溶液,再通過濃硫酸
C 鑒別棉線和羊毛線 點燃,聞產生的氣味,觀察生成的灰燼
D 鑒別稀鹽酸和氯化鈉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9.已知某固體粉末是由NaCl、Ba(NO3)2、CuSO4、Na2SO4、Na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取這種粉末加足量的水所得溶液為無色,振蕩后呈渾濁,再加稀鹽酸,沉淀不溶解,過濾后得無色濾液,取濾液并滴加AgNO3溶液,產生白色沉淀。對原固體粉末的判斷正確的是(D)
A.可能含有CuSO4和Na2CO3
B.一定含NaCl,可能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
C.一定含NaCl、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可能含CuSO4
D.可能含NaCl,一定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
10.現有含雜質的硝酸鈉溶液,為確定其組成,某同學設計了如下實驗:
下列判斷正確的是(B)
A.無色溶液B的溶質是硝酸鈣
B.原溶液中的雜質一定是氯化鈣
C.原溶液中的雜質可能由三種物質組成
D.該實驗中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不止一種
二、填空題
11.現有四只燒杯,分別盛有稀鹽酸、飽和石灰水、碳酸鈉溶液中的一種,并向其中滴加了酚酞或石蕊試液(如圖所示)。
已知:碳酸鈉溶液呈堿性,氯化鈣溶液呈中性。
選用下列藥品繼續實驗:鐵、氧化鈣、氧化鐵、稀鹽酸、飽和石灰水、碳酸鈉溶液。
請根據實驗回答問題:
(1)B中溶液是__滴有石蕊的飽和石灰水或滴有石蕊的Na2CO3溶液__。
(2)取A中溶液于試管中,加入甲,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則甲是__氧化鐵__,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Fe2O3+6HCl===2FeCl3+3H2O__。
(3)取C中溶液于試管中,加入乙,溶液變渾濁;再加入丙,又變澄清,且由紅色變為無色,無氣泡產生,則乙的化學式為__CaO__。
(4)取D中溶液于試管中,加入丁,溶液變渾濁;再加入丙,又變澄清,且由紅色變為無色,同時產生氣泡。
①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溶液變渾濁的原因:__Ca(OH)2+Na2CO3===CaCO3+2NaOH。
②最終所得溶液中溶質的組成為__NaCl、CaCl2或NaCl、CaCl2、HCl__(寫出所有可能)。
12A~H是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其中E為黑色固體,H為藍色沉淀,這些物質的相互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其中部分生成物和反應條件已省略。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__CaCO3__,G__CuSO4__,H__Cu(OH)2__。
(2)化學反應常伴有能量變化,物質B與水反應時會__放出__(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3)寫出DF的化學方程式:__Ca(OH)2+Na2CO3===CaCO3+2NaOH__。
(4)寫出EC的化學方程式:__CO+CuO=====Cu+CO2__。
13.已知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學中的四種常見物質,丁是甲與乙、乙與丙反應的生成物之一(反應條件均已略去),轉化關系如下圖所示:
(1)常溫下,若乙為紅色粉末,甲為黑色粉末,則丙的化學式是__H2(或CO)__,甲與乙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2Fe2O3+3C=====高溫4Fe+3CO2__。
(2)若丁為常見難溶性鹽,常溫下甲為氣體,則甲與乙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CO2+Ca(OH)2===CaCO3+H2O__,乙與丙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Na2CO3+Ca(OH)2===CaCO3+2NaOH[或Ba(OH)2+CO2===BaCO3+H2O__Ba(OH)2+Na2CO3===BaCO3+2NaOH,或其他合理答案]__。
14.現有A、B、C、D、E五種物質,分別為鹽酸、硫酸銅、氫氧化鈣、鐵粉和氧化鈣中的一種。其中,A的濃溶液是無色液體,有刺激性氣味,在空氣中會形成白霧;B為單質;D是“波爾多液”的主要成分之一;E是熟石灰的主要成分。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C、D兩種物質的化學式:
C__CaO__;D__CuSO4__。
(2)在下圖中將能相互反應的物質之間用短線“——”連線,通過一步反應能直接轉化的兩種物質之間用箭頭“”連線(從反應物指向生成物)。
三、實驗探究題
15.為了鑒別碳酸鉀溶液和氫氧化鉀溶液,同學們進行了探究實驗:分別取兩種溶液于兩支試管中,各滴入一定量的氯化鈣溶液,觀察到一支試管中出現白色渾濁。實驗結束后,同學們將廢液倒入同一個干凈的燒杯中,發現廢液變渾濁。同學們對廢液進行了過濾,并對濾液的成分進行了探究。
【提出問題】濾液中除水外還含有哪些物質?
【猜想】A.可能含有氫氧化鉀、氯化鉀和碳酸鉀;
B.可能含有氫氧化鉀、氯化鉀;
C.可能含有氫氧化鉀、氯化鉀、碳酸鉀和氯化鈣。
你認為還可能是__可能含有氫氧化鉀、氯化鉀和氯化鈣__(寫出一種猜想)。
【討論】你認為__C__猜想不合理(填字母),請說明理由__碳酸鉀和氯化鈣能發生反應,生成沉淀__。
【實驗設計】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證明你的猜想正確。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篇9
關鍵詞:學案設計;有機化合物
文章編號:1005-6629(2011)11-0035-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教材分析
上教版?九下化學教材中“什么是有機化合物”一節的關鍵是有機化合物的組成與結構。由于教材中概念的給出較直接,不便于學生形成深刻的認識,教師應設法克服這一不足之處。
2學情分析
學生對氧化物、酸、堿、鹽4類化合物已非常熟悉,現在學習有機化合物,學生會困惑于有機化合物與以前學習的化合物有什么不同,有機化合物的含義是什么。教師應利用好這一積極因素,把學生引入到探究思考中來。有機化合物一詞出現在前,而科學概念出現在后,名詞與內涵很難聯系起來,這是學生認知的難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實驗、比較,讓學生自己找出有機化合物的本質特點,實現對認知難點的突破。有機化合物的特點比較復雜,教師要把握好深度,不能隨意拔高,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3設計思路
通過“知識背景”讓學生知道“有機化合物”一詞產生的歷史背景,激發學生產生探究有機化合物的欲望和沖動;同時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有機化合物的概念,用歷史觀點看待“有機化合物”這個名稱,防止片面地“望文生義”而產生困惑。然后通過設計好的比較條目引導學生對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進行科學比較,讓學生自己找出其中的本質區別,得出有機化合物的概念。通過CO、CO2等化合物類屬的劃分,讓學生認識到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沒有絕對的分界。通過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特點、結構特點、一般鑒定方法、有機高分子化合物、食物里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同時培養學生實驗、比較等科學探究能力。
4學案設計
“什么是有機化合物”學案
[知識背景]
300多年之前,化學家發現自然界里一些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質、纖維素等):它們都來源于動植物,人力無法制?。凰鼈兣c人類關系密切,人的衣、食離不開它們,它們的性質與已熟悉的化合物相差甚遠(如大多易燃燒,而且生成物中大多有CO2和H2)……起初,化學家認為這些物質由生命力量創造出來的,把它們叫做有機化合物。然而一百多年以后,有機化合物不可制造的定論被打破,由人力合成的有機化合物“尿素”驚艷登場,接著多種有機化合物相繼被化學家制造出來,有機化學開始進人陜速發展的新階段。現在,有機化合物已不再被神秘的光環所籠罩,人類在有機化合物領域已取得巨大成就,有機化合物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更加廣泛而深刻。那么有機化合物與無機化合物有什么本質的區別?有機化合物有哪些特性?它們與人類的生活又什么重要的關系?學過本節之后,你對這些問題就會有初步的認識。物質的性質差異是組成和結構差異的外在表現,所以從組成和結構上探究有機化合物的本質特點,是學習本節內容的關鍵。
[學習任務]
認識有機化合物的特點以及與人類生活的關系,能運用有機化合物的特點識別身邊的有機化合物。
[基礎知能]
(1)由__組成的純凈物叫化合物。
(2)按要求各舉一例化合物(用化學式表示)。
氧化物__、酸__、堿__、鹽__。
[思路方案]
把有機化合物與以前學習的化合物(無機化合物)在制取難易、組成特點、結構特點等方面進行比較,探究有機化合物的本質特點。通過有機化合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體會有機化合物的重要性。
[學習記錄]
l.比較組成特點
探究有機化合物的組成特點:把蔗糖、淀粉、棉布分別放在燃燒匙中灼燒至焦;點燃蠟燭、煤油,觀察煙的顏色。
探究無機化合物的組成特點:CuO、H2SO4、Ca(OH)2、KMnO4。
結論:__。
閱讀課本P210最后自然段,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常見組成元素:__。
2.比較結構特點
比較水與4一辛炔(有機化合物)、課本P211圖8-1幾種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
結論:__。
請從以上不同點里選擇一種來描述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的概念:__。
你認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碳酸鹽應劃入
化合物,理由__。
3.了解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特點
淀粉(C6H10O5)n、聚乙烯(一種塑料)(CH2CH2)n、聚四氟乙烯(不粘鍋涂層)(CF2CF2)n,其中n值從幾萬到JL-I-~,它們都是有機高分子化合物。
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特點__。
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的結構特點__。
4.有機化合物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有機化合物的用途:棉纖維__、淀粉(米面的主要成分)__、塑料__、橡膠__。
5.尋找生活中的有機化合物
生活中常遇到下列物質(1)水(2)乙酸(醋酸)(3)食鹽(4)純堿(5)味精(主要成分谷氨酸鈉)(6)鐵銹(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鐵)(7)大豆油(8)甲醛(9)汽油(10)雞蛋清(11)保鮮膜(12)制鉛筆芯的石墨(13)橡膠
其中屬于有機化合物的是(填序號)__。
6.觀察課本P212圖8-3食品里的營養成分'其中屬于有機物的是:__。
[自我檢測](選做)
(1)下列物質屬于有機化合物的是( )
A.CaCO3 B.H2O C.CH4 D.CO2
(2)下列各組物質均屬于有機化合物的是( )
A.石墨、活性炭 B.純堿、干冰
C.甲烷、乙醇 D.蔗糖、石灰石
(3)苯丙胺類藥物C9H13N有強烈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屬于體育違禁藥物。下列有關C9H13N說法錯誤的是( )
A、由c、H、N三種元素組成
B、燃燒產物只有COz和H20
C、屬于有機化合物
D、分子中C、H、N原子個數比9:13:1
(4)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有機化合物中,若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性質也就不同
B、有機化合物之所以數目龐大,是因為組成有機化合物的元素種類非常多
C、大多數有機化合物易燃
D、甲烷是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
(5)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有機物中―定含有碳、氫元素
B、在有機物中碳原子―定與碳原子相連接
c、不同有機物的化學式不可能相同
D、在有機物中碳原子可以相互連接成鏈或環
(6)根據是否含有碳元素,可將化合物分為兩大類__和__。__都含有碳元素,比如__、__等。
(7)維生素c的分子結構如圖所示。它的化學式為__,
它屬于__(“有機化合物”或“無機化合物”),該物質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__%。
(8)有機高分子化合物是指__很大的有機物,簡稱有機高分子常見的有機高分子有__、__、__等。
(9)有機物的命名與它的分子構成緊密相關。如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按此規律,丁烷的化學式為__。
[自我小結]
學過本節內容,你對有機化合物感受最深的是哪一方面?你是否感受到人類生活離不開有機物?把你的感受與同學交流一下。
[課外實踐]
篇10
一、最簡組成相同直接求解
若幾種有機物的最簡式相同,則C、H、O元素的質量比一定,可根據最簡式直接求出C、H、O的質量分數。
例1某一溫度下,將1g乙炔、5g苯乙烯依次溶于10g苯中,所得混合溶液中氫元素的|量分數為()。
A.15.8%B.15.4%
C.7.9%D.7.7%
解析因為乙炔、苯、苯乙烯的最簡組成即實驗式都為“CH”,所以任意比混合各元素的質量分數不變
w(H)=(Ar(H)/Mr(CH))×100%
=113×100%
=7.7%
答案:D
鞏固練習1
把1 mol甲醛溶于2 mol冰醋酸之后,再加入3 g果糖所成混合物為M。另取1 L甲酸甲酯和3×1022個葡萄糖分子混合成為N的混合物。最后,取出7%的M和8%的N再進行混合,得混合物Q。求Q中碳元素的質量分數。
小結最簡組成(實驗式)相同的通常有以下幾類:
1.單烯烴、環烷烴:CH2
2.乙炔、苯、苯乙烯、立方烷(C8H8):CH
3.甲醛、乙酸、甲酸甲酯、乳酸(C3H6O3)、葡萄糖(C6H12O6):CH2O
二、兩元素成定比以一當二
若幾種有機物中的某兩種元素具有相同的比值,則運用此定比關系,即可求出各元素的質量分數。
例2有乙烯、乙醛和乙酸甲酯組成的混合物,取一定量進行分析,得知混合物中碳的質量分數為57.5%,求混合物中氧的質量分數。
解析它們的分子式分別為C2H4、C2H4O和C3H6O2 , 其中碳和氫的質量比相同m(C)∶m(H)=6∶1
因為w(C)= 57.5%,
所以w(H)= 57.5%×16=9.6%
w(O)=1-57.5%-9.6%=32.9%
鞏固練習2
甲醛、乙醛、丙醛組成的混合物中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9%,,則氧元素的質量分數是()。
A.16%B.37%
C.48%D.無法計算
小結兩種元素成定比的通常有以下幾種類型:
1.單烯烴、環烷烴、醛、酮、酸、酯:(CH2)nOm
2.甲醛、乙酸、甲酸甲酯、葡萄糖、蔗糖、淀粉等:Cn(H2O)m
3.乙炔、苯、苯酚、乙二醛、乙二酸等:(CH)nOm
三、變換組成成定比各個擊破
幾種有機物分子中不存在定比形式,但經過分子式的變換,可化成定比形式,則可用此定比關系求解。
例3有苯、苯乙烯、甲醛和葡萄糖組成的混合物,經測定含碳元素質量分數為51.9%,則此混合物中,含氧的質量分數為()。
A.48.1%B.8.65%
C.41.3%D.無法計算
解析將C6H6、C8H8、CH2O、 C6H12O6變換成(CH)6, (CH)8, (CH)(HO),(CH)6(HO)6 就可立即得出
w(CH)=51.9%×1312=56.2%
w(HO)=1-56.2%=43.8%
w(O)=43.8%×1617=41.3%
答案:C
鞏固練習3
由某單烯烴和乙醇、乙醚組成的混合物,測得含氧元素質量分數為21.6%,則此混合物中,含碳元素的質量分數為,含氫元素質量分數為。
小結可化成定比形式的通常有以下幾種類型:
1.烯、環烷烴
(CnH2n)+醇、醚(CmH2m+2O):
(CH2)n,(CH2)m?H2O
2.乙炔+苯+醇或醚(CmH2m+2O):
(CH)2,(CH)6,(CH)m?Hm+2O
3.乙炔+苯+醛或酮(CmH2mO):
(CH)2,(CH)6,(CH)m?HmO
4.乙炔+苯+羧酸或酯(CmH2mO2):
(CH)2,(CH)6,(CH)m?HmO2
5.乙炔+苯+葡萄糖(C6H12O6):
(CH)2,(CH)6,(CH)6?(HO)6
四、某元素質量分數相同等量替換
若各組分分子式中某元素的原子個數相同,且相對分子質量相等,則各組分中該元素的質量分數也相等,亦等于混合物中該元素的質量分數。
例4甲苯和甘油組成的混合物中,若含碳的質量分數為60%,那么可推斷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A.5%B.17.4%
C.8.7%D.無法計算
解析兩者化學式分別為C7H8和C3H8O3, 物質組成不符合定比形式,也不能通過變式化成定比,仔細分析發現C7H8比C3H8O3多4個碳原子少3個氧原子,相對分子質量恰好相等,都為92,且分子中都含有8個氫原子,所以氫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8×192×100%= 8.7%
答案:C
鞏固練習4
尿素〔CO(NH2)2〕和乙酸組成的混合物中,若含氧的質量分數為40%,那么可推斷氫元素的質量分數是,碳元素的質量分數是。
小結觀察化學式判斷相對分子質量是否相等,可參考以下幾種替換形式:
C ― 12H O ― CH4 4C ― 3O
O ― NH2 CO ― CH2CH2
五、兩種物質混合先確定物質的量之比
只有兩種物質組成的混合物,因各物質中元素的質量分數都一定,又已知某元素的平均質量分數,就可求出兩物質的物質的量之比,從而求出其它元素的質量分數。
例5已知由乙醇和乙酸組成的混合物中,氧的質量分數為42.1%,求含碳和氫的質量分數。
解析設混合物中C2H6O和C2H4O2的物質的量比為x∶y,依題意得
16x+16×2y46x+60y×100%=42.1%
解得x∶y=2∶1
w(C)=2×2×12+1×2×12
2×46+1×60×100%
=47.4%
w(H) = 1-42.1%-47.4%=10.5%
鞏固練習5
已知由苯酚和硝基苯組成的混合物中,碳的質量分數為66.4%, 求出含氮的質量分數為; 含氧的質量分數為。
鞏固練習答案:
1. 40%; 2. B ;
3. 64.9%, 13.5%;
4. 6.7%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