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旅游范文

時間:2023-04-05 03:34: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第一旅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第一旅游

篇1

20xx適合五一旅游的地方:西塘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位于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西塘,古名斜塘,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相爭的交界處,故有吳根越角之稱。“九里灣頭放掉行,綠柳紅杏帶啼鶯”,正呈現了西塘這個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環境十分幽靜。有9條河道在鎮區交匯,把鎮區分劃成8個板塊,而眾多的橋梁又把水鄉連成一體。古稱“九龍捧珠”、“八面來風”。西塘在全國同列的古鎮中頗具特色,以橋多、弄多、廊棚多而聞名于世。自宋以來,西塘已建有一百零四座古橋。這些古橋大都為單孔或三孔石柱木梁橋。橋梁工藝精湛,至今保護完整,即具有觀賞價值,自古譽為“臥龍凌波,彩虹飛架”。

20xx適合五一旅游的地方:三清山三清山位于中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上饒德興市交界處,為懷玉山脈主峰。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三清山是道教名山,風景秀麗。1988年8月被列為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xx年9月被列為國家地質公園?,F為國家20xx五一適合旅游的地方AA級旅游區。20xx年7月8日,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三清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三清山成為中國第七個、江西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

20xx適合五一旅游的地方:九寨溝九寨溝位于岷江上游阿壩州南坪縣境內,南距四川省省會成都450公里,因溝內有盤信、彭布、故洼、盤亞則查洼、黑角寨、樹正、菏葉、扎如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據《南坪縣志》記載:“羊峒番內,海峽長數里,水光浮翠,倒影林嵐。”故此地又名中羊峒,又名翠海。九寨溝的森林2萬余公頃,在20xx米至4000米的高山上垂直密布。主要品種有紅松、云杉、冷杉、赤樺、領春木、連香樹等。在這里的原始森林中,棲息著珍貴的大熊貓、白唇鹿、蘇門羚、扭角羚、毛冠鹿、金貓等動物。海子中野鴨成群,天鵝、鴛鴦也常來嬉戲,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篇2

1、旅游地理學界始終把握住了旅游地理學為國民經濟服務的主攻方向,充分發揮了旅游地理學的應用性特點,緊扣我國旅游開發和建設這個主題,主動承擔多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科研任務,完成了大量有較高實用價值的科研報告,對我國旅游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提高了旅游地理學的地位。地理學的旅游應用研究拓展,也促進了地理學本身的建設和發展。

2、旅游地理學界一直把旅游開發實踐和理論總結置于重要的地位,積極投身于旅游開發實踐中,注意進行多學科、跨學科的合成研究,注重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并通過實踐檢驗的許多理論創見,為旅游地理學的持續發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3、實踐造就了一大批旅游地理專業人才,老一輩旅游地理學家的提攜和扶持促進了年青學者的成長,促使旅游地理學界能夠比較快地形成了一個包括學術帶頭人和骨干力量在內的老中青梯形隊伍結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摘 要:旅游目的地意象自20世紀70年代初產生以來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國內外此類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文以對此類研究成果的述評為基礎,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構成和發展過程,提出“destination image”的翻譯應體現該概念的心理學構成,從旅游者心理研究角度將其譯為“旅游目的地意象”;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應著力將抽象的概念推理和具體的實證測量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借助認知心理學理論成果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訊息加工過程及階段模式。

關鍵詞:旅游目的地;意象;心理學;屬性定位

多年的研究證明,旅游目的地意象(destination image)的概念已經被普遍接受,并被看作是理解旅游者目的地選擇行為過程中存在高度價值的概念之一(Baloglu和McCleary,1999)。早在20世紀90年代,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就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但因研究者不同的認識,對該專業術語的漢語翻譯也不盡相同。多數學者將其翻譯為“旅游目的地形象”,也有學者將其翻譯為“旅游目的地映象”或“旅游目的地印象”。作者認為,“形象”更多表現出“目的地營銷者”的主觀意識和定位,但如果從“個體心理活動”角度看,“destination image”更多地表示了旅游者對目的地各類訊息加工的一種“意象圖式”凝結。

基于上述的看法,本文以梳理和述評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從心理學角度對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屬性、構成及發生過程進行歸總,以期對目的地營銷者和相關研究人員有所裨益,推動該研究內容的不斷深入。

一、意象(image)和旅游目的地意象(destination image)

“意象image”具有多元化的內涵和外延,在不同學科領域有不同的意義指向,在同一學科中的表義也是多樣化的(胡立新,2002)。

1.意象(image)

意象(image)概念是Boulding于1956首先提出的。他指出,意象是人們主觀價值和知識的凝結,對人的行為決策有著重大的影響,是個體和外界環境溝通的工具。Lynch(1960)認為,意象的形成是由特性(identity)、結構(structure)和意義(meaning)構成的,其性是特定場所的特質,特性若不強烈,在意象的形成過程中就會被忽略;另外,意象必須是一種物體的形態,而且能和其它物體發生相互聯系,這種相互的關聯特征就是結構;意義則是幫助個體來深入連接特質的,當各要素間的關系增多時,人腦中對事物所形成的意象就更加清晰和深刻。Rapoport(1977)提出,意象是一種凌駕于知識之上的抽象概念,包括過去的經驗及現在的刺激;也就是說意象是個體主觀的理解經驗,而經驗的積累是由個體對本身的及外界的經驗積累組成的。Crompton(1979)認為意象是人們對某一物體、行為和時間所持有的信念(beliefs)、印象(impressions)、觀念(ideas)與感知(perception)的總和。

Dicher(1985)提出,意象是所有的認知和情緒上的滿足,是一個實體在個體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并非為單一特性組成,而且意象不只是客觀的資料或細節,而是由各種不同側面所構成的。因此,意象是一種態度或是概念,所包含的結構是多元的。Assael(1987)認為意象是針對特定對象經由一段時間整合不同來源訊息后的整體知覺。

吳佩芬(1997)認為,意象為一個事物停留在個體腦海中的圖像,隨著個體經驗的積累,此圖像將不斷地重新組織;而此圖像不僅包括事物的本身,還包含周遭事物與此事物的關聯。栗志中(1999)認為,意象是一種包含了認知和情感因素的心理圖像。邱博賢(2003)提出,意象是個體在受到外在訊息刺激后,以個人主觀的經驗判斷,對相關屬性產生非具體可見的知覺、認知及評價的整體或刻板的印象,這種印象并非恒久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文化、感覺經驗、價值判斷等因素的改變而有所調整。

從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意象是通過個體對知覺、認知及情感的評價而產生的,它往往被研究者定義為個體心目中對某一事物所擁有的信念、意見與態度,其結構組成具有多層級和整體性的特征,同時受個人主觀經驗、社會文化背景及外界訊息的影響。

2.旅游目的地意象(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雖然旅游目的地意象已經被研究了30多年,但學術界至今仍未對其達成統一的定義。在大多數旅游研究中將旅游目的地意象定義為“印象”、“觀感”或“心理表象”。Reynolds(1965)最早將“意象”應用于旅游研究中,他認為,“人類心理建構的發展是從環境整體訊息中選擇的一些印象為基礎的,個體在旅游活動中所形成的意象就是表現之一。”

表1 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作者概念Hunt(1971,1975)旅游意象是指人們對于非居住地的一種知覺。Gunn(1972)旅游意象是目的地給旅游者留下的心理印象,是旅游者對目的地的一種個人主觀認知。Crompton(1979)個人對于一個目的地的信仰、想法和印象。Assael(1987)個體根據各種來源的訊息總結出來的對目的地的看法。Phelps(1986)關于一個地方的看法或印象。Moutinho(1987)個體基于他們的知識水平和自我感覺而產生的對目的地的態度。Calantone et al(1989)對于旅游目的地的潛在認知。Embacher & Buttle(1989)經過調查,個體或集體所持的對目的地的想法或概念。Chon(1990)一個人對一個目的地的信念、思想、感情、期望和印象相互作用的結果。Dadgostar & Isotalo(1992)個體對于一個地方全部的印象或態度。Echtner & Ritchie(1993)個體對于目的地的整體的印象及對其特征的看法。Milman & Pizam(1995)普通公眾對于一個地方,一件產品或一次經歷在視覺上或精神上的印象。Lawson & Baud-Bovy(1997)個體對于特定地點持有的關于其知識、印象、偏見、幻想和情感的想法。Pritchard(1998)對于特定景區的一個客觀或主觀的印象。MacKay & Fesenmaier(2000)綜合各類產品(景點)及其屬性而構成的一個總體印象。Coshall(2000)個體對于目的地特征的看法。Murphy et al(2000)根據目的地的一系列訊息,個人組成的對旅游目的地的觀感集合。Bigne et al(2001)旅游者對目的地的主觀評價。Kim & Richardson(2003)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對目的地整體印象、信仰、思想、期望和情感的總結。資料來源:根據本研究內容整理。

從表1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意象多被冠以心理學術語如知覺、印象、認知、態度和評價等加以解釋,其中多數定義都顯示“旅游目的地意象”包含了個體對旅游目的地的一種“印象”。金盛華(2005)認為,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印象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會情境時,主觀上按照自己舊有經驗為基礎的理解,將情境中的人或事物進行歸類所形成的關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會知覺過程的結果。此觀點恰當地解釋了旅游活動的社會屬性,也說明了旅游目的地意象是個人心理功能對環境訊息加工和互動的結果。

需要說明的是,旅游目的地意象作為個體對旅游目的地各類訊息進行心理功能化加工的結果,不是一成不變的,這個結果會隨著旅游活動的發展而發生相應的變化。Fakeye和Crompton(1991)以美國德克薩斯州的Lower Rio Grande valley為研究對象,比較未到訪者、第一次到訪者和重游者在5個意象因素上的關系,結果發現這三組受訪者在“社交機會與吸引力”、“設施、食物、友善居民”、“自然及文化設施”、“住宿及交通”、“酒吧和夜生活”各個測量項目上均存在明顯差異。另外,Chon(1990)、Hu和Ritche(1993)、Baloglu和McCleary(1999)的實證研究也證明了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意象會隨著旅游階段及活動時序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鑒于此,本文將旅游目的地意象(destination image)定義為:潛在或現實旅游者對某一旅游目的地所持有的一種印象,該印象是個體的社會知覺對旅游目的地相關訊息加工的結果,它會隨著個體旅游經驗、價值觀及外界訊息刺激等因素而發生階段性的變化。

二、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構成及過程

1.旅游目的地意象構成的心理維度

“意象”屬于心理層面,較為抽象,因此,旅游意象研究自Hunt(1971)開始至今,研究者對于意象的構成仍然沒有一個統一的看法。Echtner和Ritchie(1993)提出了旅游目的地意象概念構架,其中包含3個連續性維度:整體(holistic)和個別(attribute)屬性、功能(functional)和心理(psychological)屬性、普遍(common)和獨特(unique)屬性。雖然他們提出的3個連續性維度得到學者的廣泛認同,但大部分都是在概念上被引用,完全應用于實證研究的還比較少見。Balogulu和McCleary(1999)所提出的旅游目的地意象構成包含了3個基本維度:認知意象(cognitive image)、情感意象(affective image)及其二者共同構成的旅游目的地整體意象(overall image)(見圖1)。Beerli和Martín(2004)從實證層面對Balogulu和McCleary(1999)所提出的旅游目的地意象構成進行了延伸研究,揭示了旅游目的地意象成因主要受個人因素(personal factors)和訊息源(information sources)的影響(見圖2)。該實證研究說明了旅游者會因為訊息來源的不同(如旅游業相關人員、宣傳、導游手冊、親朋的口碑效應等)產生不同的認知意象,而動機會影響情緒性的評估,旅游者的社會人口學特征(性別、年齡、社會、階層、國籍)也會影響其旅游目的地意象。

圖2 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的路徑模式

資料來源:Beerli和Martín(2004)。

從知覺理論看,人們對環境訊息的收集和加工,實際上是一種知覺、認知和評價相互結合而共同構成的連續過程(Rapoport,1977)。認知是人們對于某一地區的態度或信念的總和,個人所接受的外部刺激將有助于形成認知意象(Gartner,1993)。認知是個體對旅游目的地某種事物的看法和知識構成,也可以說是個體對目的地某事物物理屬性的特定信念或理解。個體認知是個體理性知覺對外界環境的評價,在指導個體行為中處于主導地位。因此,認知意象在旅游目的地意象構成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情感評估可以被看作是個體對某一產品的態度,當把旅游目的地看作一種產品時,在產品與情感的相互作用下就會產生目的地意象的情感成分。Gartner(1993)將目的地意象中的情感意象定義為:不同利益個體根據自身旅游需求對目的地的評價。Baloglu和McCleary(1999)則認為情感意象是個體對目的地某種事物的感覺及依附感,或是對目的地某種事物的知識情感。由此而產生的旅游者對目的地情感層面的聯想(affective association)是旅游者對目的地所產生的特殊情感聯結,當旅游者對此目的地具有正向的情感聯想時,則可能考慮前往;反之,則放棄到訪該地(Woodside和Steven,1989)。情感意象是在認知意象的基礎上形成的,當旅游者面對一系列有意義的外界訊息并對其有所認知、評估后,情感意象繼而產生。在情感意象實證測度上,Balogulu和McCleary(1999)的研究將情感從認知中獨立出來,并將其劃分為8個維度:愉悅(pleasant)、不愉悅(unpleasant)、無精打采(sleep)、激勵人心(arousing)、放松(relexing)、沮喪(gloomy)、振奮(exciting)和煩惱(destressing)。總之,不論特定對象是單獨經由認知或情感評估,或是經由相關知覺(旅游經驗)內化后的情感喚醒,各類旅游目的地意象要素將最終整合,并生成對旅游目的地的整體意象。

2.旅游目的地意象的發生階段及過程

旅游目的地意象的構成具有復合型和多面性特點,對其形成形式進行劃分必然存在一定的分歧。Reynods(1965)提出,意象是潛在旅游者在眾多印象中選擇某部分印象所形成的心理結構,是潛在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總體印象生成的心理基礎。Gunn(1972)以意象形成的階段模式解釋了不同訊息對意象形成的影響,并將旅游目的地意象劃分為原始意象(organic image)和誘發意象(induced image)。Fakeye和Crompton(1991)延續了Gunn的理論,基于意象理論及概念上的構架,將旅游目的地意象延伸劃分為原始意象(organic image)、誘發意象(induced image)和復合意象(complex image)。Gartner(1993)嘗試發展了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的理論基礎,提出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是由3個不同階段但又相互關聯的部分構成:在認知意象(cognitive image)階段游客對于已知的特定對象特性進行評估或了解;情感意象(affective image)和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選擇動機相關;在意動意象(conative image)階段游客分析所有內部和外部訊息并從眾多旅游目的地中選擇一個適合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人類自我完善和發展的自覺活動或經歷(馬耀峰,白凱,2007)。雖然多數學者認為其目的是追求身心愉悅,但從深層次看,旅游活動是人類自發地通過旅游來認識自然和社會,求解自然和社會發展及運行規律的過程。因此,作者認為,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的過程也是個體對目的地各類訊息進行加工和解釋的歸因過程,該過程可能是自發的,也可能是有意識的,它和旅游者的動機、決策及體驗密切相關,其意象成型過程遵循Fakeye和Crompton(1991)提出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呈現規律(原生意象、誘發意象和復合意象)(見圖3)。

和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所提出的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過程強調個體對訊息的加工和旅游動機在旅游目的地意象最初形成中的作用。傳統研究認為需求是人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簡單講,個體心理會努力去實現一種平衡和穩定的狀態。當這種平衡和穩定狀態被打破的時候,也就是需求和欲望產生以后,動機隨之產生,具體的行為也就產生了。因此,動機可以被定義為一種由于不滿而產生的內在動力,正是這種內在動力促使個人去進行一個特定的活動(Martin et al,2008)。旅游動機也是在需求基礎上產生的,其中的推動因素多和個人內在心理需求有關,如逃逸、放松、求知、娛樂等;拉動因素也被界定為“個人旅行的心理―社會動機”(Baloglu和Uysal,1996),是個人選擇外出旅游的外部原因。

20世紀60年代西方興起的認知心理學理論,是用訊息加工的觀點看待人的心理活動,認為人的心理過程是一個主動搜尋訊息、接受訊息并在一定的心理結構中進行加工的過程(方俊明,1990)。當人們旅游動機產生后,雖然沒有到訪過旅游目的地,但通過內省經驗,旅游目的地仍然能在他們頭腦中產生出一個意象,通過對該意象進行處理和加工,就形成了旅游目的地的原始意象(organic image)。在進一步的訊息搜索及分類加工后,個體會決定是否繼續訊息搜索或放棄旅游計劃。放棄即表明旅游決策失敗,個體對旅游目的地將形成一個模糊的意象結果。當個體繼續進行目的地訊息搜尋并決定出行后會形成旅游目的地的誘發意象(induced image);通過在旅游目的地的各類體驗活動,旅游者會不斷修正自己的目的地意象;在旅游活動結束前,旅游者將形成最終的旅游目的地復合意象(complex image)。因為意象是通過一連串的訊息傳播及認知過程形成的(Reynolds,1965),因此,旅游目的地意象的形成過程就是旅游者對相關訊息的“篩選”及“擴大”過程,也就是說,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活動過程中可能會選擇性地接收目的地訊息(或者僅接收特定的目的地訊息),這時旅游者會對這些訊息加以判斷,進而擴大組合成旅游目的地整體的意象。

圖3 旅游目的地意象形成中的訊息加工過程及階段模式

三、結語

20世紀70年代,旅游目的地意象開始進入旅游研究者和經營者的視線,經過30多年的發展依舊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顯示出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會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不斷深化。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意象的評價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都需要從個體心理角度對其進行測定和評估,以此來保證目標市場研究的有效性,確保旅游目的地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持續不斷。

認知心理學產生后,心理學家找到更為客觀的研究方法推動了意象問題的研究。認知心理學派的學者從訊息加工的角度將意象(image)定義為當前不存在的事物的一種知識表征,它代表著一定事物,傳遞著它們的訊息,具有鮮明的感性特征(彭聃齡和張必隱,2004)。從該視角看,意象可以是過去所經歷過的事物或時間的簡單再現(記憶意象);也可以是記憶意象的重新組合(想象意象);既有視覺意象、也有聽覺、觸覺、味覺、嗅覺、運動等等意象類別。而旅游目的地意象正是包含了上述種種的心理學屬性特征。

從本文的文獻述評過程中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意象研究始于西方,其研究已從最初的概念探討深入至抽象概念維度和實證研究相互關聯。這也表明該研究內容正在向更加細微化的方向延伸。通過更細化和深入的研究能清晰地發現具體的目的地意象形成因素,更易于旅游經營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市場營銷活動,這也是國內該領域研究值得注意、借鑒并加以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Asseal H.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action[M].Boston:Kent Publishing,1987.轉引自Fakeye P C,Crompton J R B.Image difference between prospective,first-time,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 valle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2):10-1.

[2] Baloglu S,McCleary K W.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4):868-897.

[3] Baloglu S,Uysal M.Market segments of push and pull motivations:a canonical correlation approa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1996,8(3):32-38.

[4] Beerli A,Martín J D.Factors influencing destination imag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31(3):657-681.

[5] Bigne J E,Sanchez M I,Sanchez J.Tourism image evaluation variables and after purchase behaviour:Inter-relationship[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607-616.

[6] Boulding K E.The Imag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6:10-11.

[7] Calantone R J,Di Benedetto A,Hakam A,Bojanic D C.Multiple multinational tourism positioning using correspondence analysi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8(2):25-32.

[8] Chon K S.The role of destination image in tourism:a review and discussion[J].The Tourist Review,1990,45(2):2-9.

[9] Coshall J T.Measurement of tourists’ images:The repertory grid approach[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9(1):85-89.

[10] Crompton J L.An Assessment of the Image of Mexico as a Vacation Destin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upon the Imag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9,18(4):18-23.

[11] Dadgostar B,Isotalo R M.Factors affecting time spent by near-home tourists in city destin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2,31(2):34-39.

[12] Dicher E.What’s in an image?[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85,2(1):75-81.

[13] Echtner C M,Ritchie J R B.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An Empirical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31(4):3-13.

[14] Embacher J,Buttle F.A repertory grid analysis of Austria’s image as a summer vacation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7(3):3-7.

[15] Fakeye P C,Crompton J L.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1,30(2):10-16.

[16] Gartner W C.Image formation process[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3,2(2):191-215.

[17] Gunn C A.Vacationscape:Designing Tourist Regions[M].1972.轉引自Echtner C M,Ritchie J R B.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J].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2003,14(1):37-48.

[18] Hu Y,Ritchie J.Measuring Destination Attractiveness:A Contextual Approach[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3,32(2):25-34.

[19] Hunt J D.Image:A Factor in Tourism[J].1971.轉引自Hunt J D.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5,13(3):1-7.

[20] Hunt J D.Image as a Factor in Tourism Develop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75,13(3):1-7.

[21] Kim H,Richardson S L.Motion picture impacts on destination imag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30(1):216-237.

[22] Lawson F,M Baud-Bovy.Tourism and recreational development[J].1977.轉引自Baloglu S,McCleary K W.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4):868-897.

[23] Lynch K.The image of the city[M].Cambridge:MIT press,1960:11-13.

[24] MacKay K J,Fesenmaier D R.An exploration of crosscultural destination image assessment[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8(4):417-423.

[25] Martín H S,Ignacio A R B.Exploring the cognitive-affective nature of destination image and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its forma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2):263-277.

[26] Milman A,Pizam A.The role of awareness and familiarity with a destination:The Central Florida cas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5,33(3):21-27.

[27] Murphy P,Pritchard M P,Smith B.The destination product and its impact on traveller perceptions[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1):43-52.

[28] Moutinho L.Consumer behavior in tourism[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7,21(10):5-44.

[29] Phelps A.Holiday destination image―the problem of assessment :An example developed in Menorca[J].Tourism Management,1986,7(3):168-180.

[30] Pritchard M P.Responses to destination advertising:Differentiating inquiries to a short,getaway vacation campaign[J].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1998,7(2):31-51.

[31] Rapoport A.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Towards A Man-Environment Approach to Urban Form and Design[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77:438.

[32] Reynolds W H.The role of the consumer in image building[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65(7):69-76.

[33] Woodside A G,Steven L.A Gene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 Choi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89,27(4):8-14.

[34] 方俊明.認知心理學與人格教育[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64.

[35] 胡立新.“意象”(Image)在不同學科語域中的表義辨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8(2):36-40.

[36] 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4-105.

[37] 栗志中.主題園游客游憩行為與意象關聯之研究[D].臺中: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9.

[38] 馬耀峰,白凱.基于人學和系統論的旅游本質的探討[J].旅游科學,2007,21(3):27-31.

[39] 彭聃齡,張必隱.認知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229.

[40] 邱博賢.觀光意象、滿意度與行為意象間關聯之研究――以宜蘭地區四大休閑農場為例[D].臺北: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3.

[41] 吳佩芬.主題園游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游樂園為例[D].臺中: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7.

A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Tourism Destination Image Positioning: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BAI Kai

(School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篇4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旅游;博弈論

一、引言

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低碳經濟時代已經到來。低碳經濟其核心理念是 “以更少的碳排放量來獲得更大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

旅游業向來被稱為“無煙工業”,在我國,已有27個?。ㄊ校┌崖糜螛I確立為支柱產業、先導產業或第三產業的龍頭產業。據統計,到2035年全球旅游者數量將增加179%,旅游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增加152%,對全球變暖的貢獻率將增加188%。

本文將參與博弈的三方均假設為“理性經濟人”,以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建立了博弈精煉納什均衡分析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之間的博弈,用完全信息動態重復博弈模型分析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與旅游者的博弈。

二、旅游管理部門與景區的投資及經營者的博弈分析

根據經濟學中研究投入與產出的經典列昂惕夫(Leontief,1946)模型,兩者的博弈描述如下:

(一)基本假設

1、旅游管理部門為推廣低碳旅游會投入一定的資源支持(假設以資金為主,用S表示),并且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旅游管理部門的投入對旅游景區的總產出有中長期的正面效應。假使旅游管理部門的政策具有一定的乘數效應,即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若投入1,則收益會是a(a≥1)。

2、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會根據旅游管理部門的投入和推出的政策,來選擇自己相應的投入W。

(二)博弈參數設置

1、博弈的參與者:旅游管理部門和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

2、效用函數:

(1)旅游管理部門的效用函數是U(S,W,a)(w∈[c1,c2],0≤c1≤c2≤sc1、c2是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可投入資源的下限和上限),其中U(S)、U(W)是投入S、W產生的效用((S)>0,U(W)>0)),管理部門的效用是S、W、α的遞增函數。(S,W,α)的一個可能的具體形式為:

α[U(S)+U(W)]-S①

(2)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的效用函數是:

π(S,W,a)=aR(W)+S-W②

假定R(W)是嚴格遞增的凹函數,即R′>0,R″

(三)博弈分析

首先,在S和W給定的情況下,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要投入資金W*,目標函數是

■π(S,W,a)=aR(W)+S-W③

最優化的一階條件是R′(W)=1/a即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邊際收益是遞減的。

上述一階條件意味著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在低碳旅游的推廣中最優的投入W*只與旅游管理部門政策的乘數效應α有關,且是其遞增函數。由于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本身可支配的資源有限,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的總收益也是遞增的凹函數,如圖是一種特殊的情況。

則旅游管理部門效用函數的一階導數是

a(U′(|W*-C2|)+U′(W*))=1④

則當W*≥c2時,U′(W*)=■;當W*

三、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之間的博弈分析(見圖2)

一個地區的景區投資與經營者之間的競爭主要集中在對與客源和政府給予的資源的爭奪。

(一)基本假設

假設一個地區參與競爭的有兩個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用i表示(i=1或2),他們都是理性的經紀人;這兩個競爭者的整體的規模相當,旅游管理部門對與其重視程度相似。

(二)博弈參數設置

1、戰略空間用Ai表示,A1={投資,不投資},A2={投資,不投資};Ci表示參與者投入的資源數量。

2、參與人i的類型:參與人i投入的資源數量,這個是其他參與者無法或很難得知的信息。

3、每個參與人可以得到旅游管理部門的數量為π的資金支持。

4、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獲得的收益Bi(Bi=af(Ci));如果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不投資,在該博弈過程中,其得到的收益為-π。則參與人1的期望效用函數是:

2P(B1+π-C1)+(1-P)(-π)=2P(B1+3π/2-C1)-π⑤

則當P≥π/2(B1+3π/2-C1)時,參與人1會選擇投資。

參與人2的效用函數是:

2P(B2+π-C2)-(1-P)(-π)=2P(B2+3π/2-C2)-π⑥

則當P≥π/2(B2+3π/2-C2)時,參與人2會選擇投資。

兩個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之間的為了實現各自的利潤最大化進行博弈,博弈的結果一方面取決于博弈各方的期望效用函數Bi,效用函數與政府的政策效應以及自身的投資數量有關;另一方面取決于博弈各方對于旅游管理部門政策的認識。當一個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選擇投資之后,若旅游管理部門給出的激勵足夠的大,另外的一個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最優的選擇必然也會選擇投資,雙方還就陷入了一種“囚徒困境”。

四、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旅游者之間的博弈

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在投資低碳旅游時以實現自身利潤的最大化為目標,希望以適當的投入獲取最大的旅游體驗價值。

(一)基本假設

1、參與人的集合: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M)和旅游者(T)和自然(N)。

2、決策順序:首先,自然對低碳旅游項目進行選擇;其次,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選擇要開發的項目;最后,旅游者選擇是否對旅游項目消費。

3、行動空間。

(1)自然的行動集合aN=(N1,N2)=(好,差),對旅游項目進行選擇。

(2)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M對某一低碳旅游項目的行動集合aM=(C1,C2)=(投資,不投資)。

(3)旅游者對某一旅游項目行動集合aT=(T1,T2)=(接受,不接受)。

4、支付函數。h為投資自然選擇的項目的可能收益,i為投資建設項目的費用,t為旅游者希望得到的體驗價值,m為旅游者希望投入的成本。

(二)博弈過程分析

根據博弈樹可知,旅游者有四個純戰略,分別為:C投資,我接受;C投資,我不接受;C不開發,我接收; C不開發,我不接受。自然會按照一定的比例選擇旅游項目,C并知曉自然的選擇的旅游項目是什么,所以選擇可能是好的項目也可能是差的。旅游者的選擇戰略不會改變,由于C的選擇存在一定的風險,所以旅游者最終的支付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根據重復剔除劣戰略方法,得出該博弈的擴展式有兩個純納什均衡,分別為(h,t)和(0,0)。

對于整個博弈,首先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觀察好自然的選擇,做出正確的選擇是成功的前提;其次,對于旅游者的反饋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戰略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是旅游項目成功的關鍵;最后,一旦,旅游者不滿意景區旅游項目,他們甚至會去選擇競爭對手的旅游項目,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導致整個景區經營的巨大損失。

五、對推廣低碳旅游的建議

第一,旅游管理部門制定兼顧個體與整體利益、效率與效益并重的政策。旅游管理部門與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追求的目標本質上是不一樣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科學合理的政策要求既要兼顧整體與個體的利益,又要注重效率與效益。

第二,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設計符合市場需求且富有個性化的的低碳旅游吸引物。在當今市場經濟體制下,滿足旅游者的需求固然重要,但融入低碳消費理念,設計出科技含量高,富有新意而又吸引游客的旅游項目才是決定低碳旅游成功的關鍵。

第三,旅游者提升自己的低碳理念,積極響應號召踐行低碳消費方式。旅游管理部門、景區的投資與經營者通過低碳宣傳,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通過構建低碳的娛樂設施和低碳旅游吸引物引導旅游者進行低碳旅游,踐行低碳的消費方式。

參考文獻: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J].旅游學刊,2010(1).

2、明慶忠,陳英,李慶雷.低碳旅游:旅游產業生態化的戰略選擇[J].人文地理,2010(5).

3、劉嘯.論低碳經濟與低碳旅游[J].中國集體經濟,2009(13).

篇5

中國又將有望創造一項世界第一。據中國黃金協會預計,今年(2008年)中國黃金產量可望達到300噸,從而超過南非成為全球第一大產金國。對于中國成為黃金產量世界第一,相信有很多人同筆者有著相同的感受,不是驕傲和高興,而是悲哀和難過。

以環境為代價

中國黃金產量持續增長,與一些傳統的產金大國產量持續下降,形成鮮明對比。據中國黃金協會的統計1949年中國黃金產量僅為4.5噸,1995年黃金產量首度達到100噸,2003年首次突破200噸,達到206噸,2007年進一步提高到270.49噸。由此計算,自1949年以來,中國黃金產量年均增長7.3%。然而近年來一些傳統產金大國,例如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黃金產量持續下降,即使最近幾年國際市場黃金價格持續攀升,也沒有改變產量下滑的勢頭。自i905年以來,南非黃金產量持續占據世界首位,曾經一度年產黃金超過600噸,近年來產量則持續下降,2002年時產量還在400噸左右,2006年下降到291.8噸,去年進一步下降到272噸,僅比中國多產約1.5噸,因此中國產量超過南非躍居世界第一指日可待。再來看多年來一直居世界產量第二的美國的情況。1998年美國礦產金產量為366噸,到2006年已經下滑到251.8噸,年均負增長4.57%。

黃金是一種重要金屬材料,是工業生產特別是電子產品生產所需要的一種重要原材料,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工業原材料(在工業中使用的量不足年需求量的10%。并且受價格影響,需求的彈性較大),因為生產出來的絕大部分黃金是被當作財富閑置(美其名曰“價值儲藏”),是一種沒有多少使用價值的產品。

但是黃金生產卻會造成大量的破壞和污染。從生產的角度看,有礦產金和再生金兩種形式。再生金,顧名思義,就是對一些含有黃金的工業品回收后再提煉出的黃金,例如從舊手機、舊電腦中提煉黃金。除了天然存在的金塊,礦產金是獲得黃金的唯一來源。礦產金的生產首先是從含有黃金的礦山開采礦石,再對礦石進行物理或化學處理提煉出黃金,最后經過提純和加工才能生產出高純度的金塊。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現在基本上都采用化學法生產黃金,常用的是氰化鈉提煉法,其基本生產過程是:開采原礦-破碎-洗礦-重選-塊礦氰化堆浸-炭漿吸附-精練。從整個生產過程來看,生產黃金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首先,開采金礦會破壞地表植被和山體。中等品位的金礦,平均每噸礦石能提煉出幾克黃金,低品位的甚至只能提煉出零點幾克,因此,生產1噸黃金需要幾十萬噸到幾百萬噸礦石。尤其露天開采,地表和山體遭到破壞,有的甚至整座山被翻掘一遍。提煉后的礦砂大量堆積不僅破壞生態環境,還容易造成滑坡和泥石流。由于開采黃金而造成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在中國并非鮮見。

其次,污染水源。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現在礦產金提煉幾乎都要使用劇毒化學藥品――氰化鈉,提煉殘液處理不當就會嚴重污染水資源。中國很多金礦區的居民都不敢飲用當地水,就是充分的明證。

中國黃金產量將躍居世界第一,但是中國的儲量并不高,并且多為小型低品位難處理金礦。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統計,截至2006年,中國探明的黃金儲量僅位居世界第八位,儲量1200噸,而居于第一和第二的南非和澳大利亞則分別達到6000噸和5000噸。中國金礦規模相對較小,其中75%以上為小型礦,且品位較低,相當一部分是難處理的黃金資源。據中國礦產金產量最大的企業紫金礦業反映,其核心礦紫金山金銅礦平均地質品位僅為0.51克/噸。由此可見,中國成為黃金產量第一大國要付出多大的環境代價。

歸根到底在于成本過低

是什么使中國黃金產量持續增長呢?是金價嗎?不能否認,國際市場黃金價格的上漲對中國黃金產量是一個重要的動力。最近幾年國際市場黃金價格持續上漲。金價上漲確實能夠促使黃金生產商為追求更多利潤而增加產量。經過多年價格體制改革,中國國內黃金價格早已經與國際接軌。前幾年,黃金價格一直在250-300美元,盎司之間波動。進入2002年以后金價開始上漲,2003年初突破400美元/盎司,2005年11月突破500美元/盎司,今年初更是一度突破1000美元,盎司的大關。如今仍在950美元/盎司左右徘徊。黃金價格持續上漲使得黃金生產商的獲益增加。但這似乎并不能成為中國黃金產量躍居世界第一的根本動力,因為同期南非以及美國的黃金產量并沒有提高,而是在下降。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使中國的黃金產量持續增長并將躍居世界第一呢?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因為中國勞動力的廉價,黃金開采與生產絕對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即使是富礦,一噸礦石中也只能提煉出十幾克或幾十克黃金,而一般品味的礦,一噸礦石只能提煉出幾克黃金,低品位礦提煉一克金則要耗費幾噸礦石。由金礦到成品金,無論是開采礦石,還是篩選、液煉、提煉等工序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且從品位上看,中國金礦多數為低品位礦,相對來說,需要的勞動力就更多。南非黃金產量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開采難度加大,勞動力成本提高,使得生產商無利可圖而降低了產量。其他一些傳統礦產金大國例如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也存在類似情況。中國黃金產量持續攀升主要在于新投產的礦大量使用廉價的農民工,即使原來的一些國有礦經過改制和改革,也大量使用農民工,這保證了黃金生產的低成本。近年來,一些國外金礦商大量進入中國開采黃金,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看重中國勞動力極其廉價。

其次,是中國對金礦資源管理不完善。這體現在隨意賦予或低價出讓采礦權,以及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礦產資源補償費。整體來看,中國對礦產資源的管理相當不完善,幾乎沒有采礦權的概念,特別是金礦起初均由國有企業開采,并且由于中國金礦品位低、開采難度大,因此,國家對黃金開采并未予以重視。甚至因國有黃金生產企業出現虧損,而將金礦資源的管理權下放地方,這就導致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當地經濟,無償或低價出讓采礦權給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在近幾年國際市場黃金價格逐步攀升的情況下,一些企業開始擔心未來國家會加強對黃金礦資源的管理和征收資源稅,而加大馬力加班加點地開采和提煉黃金。

再次,對外資的迷信也導致黃金產量快速提高。在黃金勘探、開采和提煉等方面,過去我們一直認為國內的技術落后,而期望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因此,國家在金礦對外開放方面并沒有多少設防和限制。本來引進和利用外資就是地方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利用外資的多少往往作為地方政府官員業績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正因為如此,一些地方政府或是拱手或以很低廉的價格將一些金礦的開采權給了外商。

根據近來的一些報道,已經有70多家境外初級礦業公司進入中國展開金礦勘探,而最近幾年中國新發現的幾家大型金礦幾乎都被外資控制。中國開始實行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并軌,未來對外商的優惠也將減少,因此,一些外資金礦生產商為了充分享受“三免兩減”的稅收優惠政策,又加之面對著前所未有的高金價,他們也普遍采取加快開采的做法。

正是由于以上幾個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中國黃金的生產成本極低。據中國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紫金礦業的核算,該企業2006年礦產金的綜合成本僅為72.93元,克,折合290美元/盎司,這不僅遠遠低于其他國家,即使與1980年以來的金價相比,多數時候也都是會盈利的。

篇6

第一次旅游

宋姿淼

暑假,我跟媽媽來到日照去玩。早上六點,我們便出發了,坐了5個小時的車,我們終于到了日照 。那里風景優美,我們參觀了很多著名的地方,“真美??!”我不禁地贊嘆道。

隨后,我們又去海邊游泳,大浪一個個撲面而來,我奮力地向前沖,本來還能踩到地面的,后來越來越深,最后直接踩不到海底了,我只好借用大浪的力量把我沖回去。

到中午了,我們去飯店吃飯。

吃完午飯,我們又爬了“五香山”,我們奮力向上爬,在上面還看見12生肖了呢!

爬完整座山,我們只好離開了日照,回到了自己溫暖的家。

指導教師

篇7

[關鍵詞]低碳經濟;低碳旅游;可持續旅游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0)01―0013―05

1 導言

隨著人類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低碳經濟正日益影響和誘導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低碳經濟發起于英國,隨后逐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實際上,低碳經濟是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能源危機,人類所倡導的一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碳排放量來獲得更大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即“依靠技術創新和政策措施,實施一場能源革命,建立一種較少排放溫室氣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全球氣候變暖、能源安全、產業升級是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當前,低碳經濟模式的實現主要通過低碳技術的運用、“碳匯機制”的推進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導。低碳技術是各種“節能、減排”技術和對大氣中溫室氣體的“碳中和”技術的統稱,其包涵了煤的清潔與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二氧化碳的捕集或埋存等各項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車等不同部門。“碳匯機制”指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簡稱“碳匯”),其來源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締約國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它指“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碳匯機制”倡導通過增加森林等“自然碳匯體”的方式來中和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自然界中重要的碳匯體有森林、濕地、海洋等,其中森林碳匯是推行碳匯機制的主要載體。低碳生活方式是指通過各種節能減排措施或“碳中和”的生活消費方式,旨在減少個人生活中碳足跡的一種綠色生活方式,如“碳補償”或“碳抵消”。

實際上,低碳經濟是人類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尋求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新突破,它“摒棄21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采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和創新制度,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進展。旅游作為一種綜合性的人類活動,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產物。旅游涉及“行、住、食、游、購、娛、營銷、環境”等諸多層面,是人類體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成果的綜合性大舞臺,具有響應低碳生活方式理念、推行碳匯機制、運用低碳技術成果的先天優勢,也必然成為實踐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前沿陣地。旅游業本身具備一定的低碳產業性質,具備發展低碳經濟的良好基礎。實際上,低碳經濟模式為當今旅游發展轉型和創新帶來新的契機,即通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飲、旅游觀光游憩、旅游購物、旅游娛樂、旅游環境等各要素的低碳化發展,來實現旅游體驗質量的提升和旅游發展水平的進步,并最終實現可持續旅游的發展目標。

2 什么是低碳旅游

2,1低碳旅游的內涵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發展過程中,通過運用低碳技術、推行碳匯機制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以獲得更高的旅游體驗質量和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的一種可持續旅游發展新方式。低碳旅游發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發展碳排放量來獲得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因此,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態文明理念,對發展低碳經濟的一種響應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構建、旅游設施的建設、旅游體驗環境的培育、旅游消費方式的引導中,運用低碳技術,融入碳匯機理,倡導低碳消費,來實現旅游的低碳化發展目標。

旅游對低碳經濟的響應具體體現在旅游吸引物、旅游設施、旅游體驗環境和旅游消費方式對低碳技術、碳匯機制、低碳消費方式的響應上。構建旅游吸引物,既可以運用低碳技術創新旅游吸引物的類型,也可以直接將低碳技術含量高的高科技產品包裝成為直接的旅游吸引物;旅游各項基礎設施、服務設施既可以通過運用各種節能、減排低碳技術,提高其設施水平,更應該直接使用低碳技術旅游裝備,達到節約旅游運營成本、實現更大的旅游經濟效益;在旅游體驗環境的培育中,既要大力提高環境的生態化含量,增加綠色環境對碳的高吸收、高貯備能力,更應該通過高碳匯機制的創新,提高旅游體驗環境質量,實現更大的旅游環境效益;在引導旅游者的消費過程中,既要降低個人的旅游碳足跡,更要倡導生態文明的新生活方式,實現旅游發展的社會效益。

因此,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以及旅游發展價值公益化取向日益明顯的生態文明時代新背景下,為獲得更大的旅游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尋求可持續旅游發展方式的一次全新突破,是旅游對發展低碳經濟的具體行動。低碳旅游為生態文明導向下的可持續旅游發展方式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

2,2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可持續旅游的比較

從低碳旅游、生態旅游可持續旅游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看,低碳旅游和生態旅游作為兩種旅游發展方式,都屬于可持續旅游的范疇,都以可持續旅游理念為指導,以實現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世界旅游組織(WTO)認為可持續旅游是“在維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滿足人們對經濟、社會和審美的要求;它能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們提供生計,又能保護和增進后代人的利益,并為其提供同樣的機會”,可持續旅游的核心思想強調“旅游發展環境持續性”、“旅游發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發展機會的公平性”。生態旅游與低碳旅游都具有這一思想屬性。生態旅游著眼于維護旅游環境的生態持續性,強調旅游發展對社區居民的福利性以及旅游發展機會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則立足于對旅游發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是基于旅游與其發展環境整體性的考慮,必然包涵了對維系旅游生態環境持續性的責任;低碳旅游強調旅游發展的福利性,主張通過旅游發展,緩解全球氣候變暖趨勢,謀求整個全人類的福祉,主張旅游發展過程中滿足所有國家、所有個人基本生活需要與碳排放權利,也就包含了對發展機會公平性的關注。

從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兩者之間的比較來看,生態旅游追求的是一種“零碳排放量”的旅游發展方式。但實際上,低碳旅游與生態旅游又具有其各自的側重點。根據世界自然基金組織(WWFN)研究員伊麗莎白?布(Elizbeth Boo)的界定,生態旅游是“以欣賞和研究自然景觀、野生生物以及相關文化特征為目標,為保護區籌集資金,為地方居民創造就業機會,為社會公眾提供環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 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旅游”,生態旅游著眼于“生態”,即“自然旅游”,強調旅游發展中“資源的原真性”,倡導通過更少的人為干擾來實現可持續旅游的發展目標;低碳旅游則著眼于“低碳”,強調“低碳技術”和“低碳消費方式”,提倡通過各種低碳技術的革新和旅游消費方式的轉變來實現可持續旅游的發展目標。從這點來看,低碳旅游比生態旅游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實踐性;生態旅游則更具有實踐指導意義,更多層面上是一種理念,表達人類對旅游發展的一種價值取向的追求。

因此,低碳旅游是對可持續旅游、生態旅游發展理念的一種行動響應,是將可持續旅游和生態旅游發展的理念轉化為一種實實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發展行動方式。低碳旅游強調運用低碳技術,建設低碳旅游吸引物,建構低碳旅游社區,營造低碳旅游體驗環境,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是在生態文明理念導向下的一種新的旅游發展方式。

2,3低碳旅游的特征意義

低碳旅游中的“低碳”意指較低或更低的旅游碳排放量,其實際上蘊含了向“零碳”目標邁進的意義。低碳旅游著眼于對旅游發展中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控制,即通過發展低碳旅游交通、低碳旅游住宿、低碳旅游餐飲以及各項低碳旅游活動,來減少旅游發展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低碳旅游這種立足于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特征,對生態文明時代的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2008年出版的《氣候變化與旅游業:應對全球挑戰》的研究報告顯示,以2005年為例,整個旅游發展中的CO2排放量達到了13億噸(其主要來源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和旅游活動3個方面),占人類活動所有CO2排放量的4.9%,而在人為因素引起的全球氣候變暖貢獻率上,整個旅游部門占到了5%~14%,雖然這一比重目前并不很大,但如果維持旅游業現有的發展方式和增長速度,根據預測,到2035年旅游部門中的排放量將增加152%,而整個旅游部門對全球變暖的貢獻率將增加188%。顯然,旅游部門這種對全球變暖貢獻率不斷增大的發展趨勢,與未來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的控制戰略是背道而馳的,因為依據IPCC最新的研究報告預測,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未來10~15年達到頂峰后將會逐漸減少,直至本世紀中葉將降低到2000年的一半水平。因此,控制旅游發展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發展低碳旅游,勢在必行。

旅游業要搶占低碳發展的戰略高地。發展低碳旅游是旅游業界響應《國際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維護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行動方式,體現了旅游發展關注人類福祉、社會公平、生態安全等事關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的一貫職責與使命,彰顯了旅游發展造福人類的最高價值取向。

3 低碳旅游的主要實現路徑

作為一種實實在在的旅游發展方式,低碳旅游發展方式的實現必須基于政府、旅游企業、旅游者等旅游各相關利益者的視角,圍繞旅游吸引物、旅游設施、旅游體驗環境以及旅游消費方式等旅游發展的過程要素,通過營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建設低碳旅游設施,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培育碳匯旅游體驗環境來加以實現。

3,1營造低碳旅游吸引物

低碳旅游吸引物是指用來吸引旅游者前來旅游的一切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的、非物質的,自然的、人工的低碳旅游吸引要素,既可以是各種自然低碳景觀,如濕地、海洋、森林等自然旅游資源,也可以是人工創造的低碳設施景觀,如低碳建筑設施、低碳產業示范園區,還可以是多樣化的低碳旅游活動產品,如運動休閑活動、康體活動。

營造低碳旅游吸引物的主要措施途徑:(1)通過科學的旅游開發模式(生態標簽地行動,如建設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濕地公園、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生態旅游區等),充分挖掘森林、海洋、濕地、海塘、湖泊、江河等自然高碳匯體資源的旅游價值,提升自然旅游吸引物的質量。(2)策劃以低能耗、低耗損為主的低碳旅游活動產品。(3)將低碳產業園區、低碳社區(低碳街區、低碳城鎮、低碳鄉村等)以及相應低碳港區、低碳校區包裝轉化為低碳旅游吸引物。(4)通過生態化的技術手段,修復受損濕地(湖泊、河流源地)、受損土地(礦山、油田)營造自然與人工結合的綜合型低碳旅游吸引物。

3,2配置低碳旅游設施

低碳旅游設施是基于低碳技術改造或直接使用低碳技術產品所建造的用以提供旅游接待服務的基礎設施和專用設施。低碳旅游基礎服務設施主要包括低碳道路交通設施、低碳環境衛生設施、低碳能源供應設施等;低碳旅游專項服務設施主要包括低碳旅游住宿餐飲設施、低碳旅游購物設施、低碳旅游娛樂設施以及低碳旅游游憩設施。

低碳旅游設施的建設途徑主要包括:(1)通過建設生態停車場,使用電瓶車、新型能源車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以及建設低碳旅游道路等途徑,發展低碳旅游交通設施。(2)通過在旅游景區的建設過程中,使用循環污水處理裝置,建設生態廁所,使用生態垃圾桶等方式,發展低碳旅游環境衛生設施。(3)通過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技術,建設新型的低碳旅游能源供應系統。(4)通過使用低碳建筑,來建設低碳旅游住宿、餐飲、購物、娛樂設施,如低碳酒店、低碳商貿建筑。(5)通過使用新能源觀光游覽車、低碳旅游休閑設施(如運動、健身設施)、低碳旅游觀光設施、低碳娛樂體驗設施,來發展低碳游憩觀光設施。

3,3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

低碳旅游消費方式是指旅游者在旅游消費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來減少旅游者的個人旅游碳足跡。在同一旅游過程中,不同的旅游消費方式旅游者個人的旅游碳足跡差異明顯。以旅游交通為例,在跨國旅行活動中,以距離衡量,航空旅游雖然只占17%的旅游行程,卻占了54%-75%的旅游碳排放量;而相反,公共汽車交通和鐵路雖然占到了所有旅游運輸量的16%,但卻只占了1%的碳排放總量。在瑞典,1000千米的旅游距離,如果選擇使用風和水能源的鐵路交通,旅游者的人均碳排放量為10克,如果選擇航空交通,碳排放量為150千克。因此,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對實現低碳旅游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主要包括:(1)倡導低碳旅游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進行旅游交通方式的選擇中,應盡量以徒步、自行車、公共汽車、鐵路等相對低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取代自駕車、航空等高碳交通方式。旅游者在選擇同一類型的旅游線路時,盡量選擇個人旅游碳足跡相對少的旅游線路。(2)倡導低碳旅游住宿餐飲方式。旅游者在選擇旅游住宿餐飲服務時,盡量選擇帶有“綠色標簽”的旅游酒店,在進行餐飲食物的選擇時,應優先考慮各種綠色食品、生態食品,不使用一次性餐飲工具。(3)優先選擇低碳旅游活動。旅游者在選擇旅游活動時,應優先選擇體育、運動、康體低碳旅游體驗活動。

3,4培育碳匯旅游體驗環境

碳匯旅游體驗環境應該是基于自然碳匯機理所形成的一種和諧、高質的旅游體驗環境。旅游者以及社區居民是重要的碳排放體,這些排放的碳最好能通過景區或目的地的碳匯機制予以吸收和儲備,實現碳中和或碳平衡,不僅成為“零排放”的旅游景區,還是區域性的碳匯地。碳匯旅游體驗環境綜合了各種形成和影響低碳旅游體驗的自然和人文社會因素。主導作用是景區自然碳匯機制的強化、弱化或者最大程度降低旅游活動過程中的碳排放強度。營造碳匯旅游體驗環境是低碳旅游發展的最基本層面。

培育碳匯旅游體驗環境主要通過政府、旅游企業、旅游社區以及旅游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1)政府要通過推行旅游碳匯機制,制定碳匯旅游體驗環境的評估指標和監督機構,不斷增強旅游目的地或旅游區的碳匯能力,消除碳排放的消極影響,培育高品級的碳匯旅游體驗環境。(2)旅游企業要引入碳匯機制的旅游環境培育理念,注重提供企業生態文明建設,盡快實施低碳技術裝備和服務方式轉型,打造低碳旅游企業。(3)旅游社區要積極參與旅游環境的建設與維護,實施低碳社區行動,構建和諧暢爽的低碳旅游社區環境。(4)旅游者要自覺規范自身的旅游行為,樹立“碳中和”的旅游消費理念,實行“碳補償”或“碳抵消”的旅游消費方式。由此,共同實現旅游體驗環境優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環境的碳匯能力。

篇8

[關鍵詞]汶川地震遺產旅游旅游災害恢復策略

一、引言

四川是我國自然和文化遺產最集中的省份之一。在我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35處遺產地中,四川有5處,居全國第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5處,居全國第一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的自然保護區4處,國家、省等各級自然保護區163個;世界級地質公園1處,國家級地質公園11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7個,歷史文化名鎮(村)10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8處。憑借得天獨厚的遺產資源優勢,四川躋身于旅游大省之列,2007年全省旅游收入達1217.31億元,是全國第9個旅游總收入突破千億的省市。遺產旅游始終是四川旅游最搶眼亮點。

5月12日發生的里氏8級汶川地震,其慘烈程度幾十年不遇。災情最為嚴重的四川省人員傷亡慘重,諸多遺產景區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地震發生后,該省的旅游已全面停止。2007年四川的旅游總收入占到全省GDP的11.6%,旅游對當地經濟的意義顯而易見。因此,在災難發生之初即著手啟動應急措施,制定和實施旅游恢復策略,這對于四川省的災后重建和經濟恢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本文依據國際上對于旅游危機管理的研究成果,對汶川地震可能對四川遺產地旅游帶來的影響進行定性分析,并就災后旅游恢復提出建議。

二、汶川地震對四川省遺產地旅游帶來的直接影響

1.旅游業務的全面暫停

地震發生當天國家旅游局就發出通知,提示游客近期暫不要前往或途經災區旅游;第二天下發《關于全力做好抗震救災工作的通報》,要求各省市區旅游部門迅速通知所轄地區旅行社立即停止組織赴災區或途經災區的旅游業務。這對正步入旅游旺季的四川省旅游業無疑是迎頭一擊。

2.旅游基礎設施的損毀

其中高速公路受影響輕微,5月14日已全部恢復暢通,但以汶川為中心的國省干線公路出現隧道塌方、大橋移位等較嚴重情況,通往九寨溝等重點遺產景區的道路損毀嚴重。災區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也受到嚴重破壞。

3.自然文化遺產的損毀

四川地震災區涉及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處,省級文保單位225處。目前所知損失最為嚴重的是世界遺產都江堰-青城山景區,二王廟古建筑群全部垮塌,魚嘴裂縫,青城山道教古建筑群嚴重受損。截至16日,全省共有56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和79處省級文保單位遭受損失,館藏文物損失758件。

4.旅游業的人財物損失

包括旅游管理部門及景區、旅行社、飯店餐飲娛樂業等在內的旅游行業的人員傷亡、應急投入(包括搜救、疏散游客、取消預訂團隊等)、賓館等接待設施損毀等。截至5月20日18時,全省旅游行業共遭受經濟損失331.47億元。

三、汶川地震對四川省遺產地旅游市場恢復的預期影響

近二三十年,世界范圍內旅游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災害,有關旅游危機的研究不斷增加。研究表明,災害地旅游市場恢復受以下因素影響:災害的性質:受單一、隨機危機事件影響、后果可清晰預見的旅游市場易于恢復,后果不確定的危機事件(如美國9.11事件)將延緩恢復過程;旅游目的地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處于成熟期的旅游目的地比處于快速發展期的旅游目的地市場更難恢復;災害地區地理范圍的大小。據此分析汶川地震對四川省遺產地旅游市場的預期影響如下:

1.汶川地震災害的性質對旅游市場恢復的預期影響

汶川地震破壞力強,影響面大,但其性質仍屬單一、隨機的災害事件,后果清晰。據現有報道,災情最嚴重的都江堰遺產地雖然二王廟等古建筑垮塌,但堰體本身經受住了大震的考驗,魚嘴、寶瓶口、飛沙堰幾處重要設施無大礙,其遺產魅力不會受到影響,反而會因為度過此次地震劫難而更添傳奇色彩。省內其他世界遺產地除青城山道觀受損嚴重、九寨溝交通暫時阻斷外,大熊貓棲息地、峨眉山、樂山大佛、黃龍等處均無大礙,不可再生的遺產損失有限,災后重建完全可以恢復各遺產景區的旅游。從心理因素上來講,汶川地震非但沒有像9.11事件那樣撼動社會核心價值,相反震后中國政府積極作為的出色表現和全國人民、海外同胞萬眾一心共度難關的行動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政府和民眾的良好形象,有利于災后遺產地旅游市場的恢復。

2.四川遺產地旅游發展態勢對旅游市場恢復的預期影響

從宏觀上看,中國是一個正在迅速崛起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市場,2007旅游外匯收入4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國內旅游收入7771億元,增長24%;旅游業總收入1.09萬億元,增長22.6%。微觀上,四川省2007年國內旅游收入1179.9億元,同比增長24.3%;旅游外匯收入5.12億美元,同比增長21.6%;全年旅游總收入達到1217.31億元,增長24.3%,與全國旅游增長基本同步。省內主要遺產地景區都江堰、青城山、樂山大佛、峨眉山、黃龍、九寨溝、恐龍博物館、竇圌山、海螺溝等地的接待和門票收入都呈增長態勢。正處于上升階段的四川遺產地旅游具有快速復蘇的巨大潛力。

3.災害地區地理范圍大小對旅游市場恢復的預期影響分析

研究表明,災后旅游者并沒有放棄旅游,只是以“安全”的目的地取代了危機影響地區。極端的情況下,旅游者可能以國內旅游取代出境游。但對于地理范圍狹小、且受到災害影響的地區而言,旅游更可能全面停滯而不是導向其他地區。因此,對旅游業整體而言,地理范圍狹小的災害地區將面臨更長的恢復過程。

四川省的情況需要做兩面分析。一方面,受此次災害影響嚴重的地區僅限于四川等少數省份,國際游客和國內其他省市的游客有足夠的替代選擇,有消息表明各地旅行社已開始向游客重點推薦張家界、桂林、昆明、海南等熱點長線旅游線路,因此,從整體上來說,中國旅游不會像2003年SARS流行那樣受到重創,但這種強替代性對四川省旅游市場的恢復不是利好。另一方面,四川省面積廣大,災情存在差異,未受災地區或輕災區(包括省會成都及峨眉山等重要遺產景區)仍然保有旅游需求和接待能力,因此,只要措施得力,旅游市場可以較快恢復,并能起到帶動全省旅游恢復的作用。

綜上,震后四川省遺產地旅游恢復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并存,但總體而言有利因素更多,可以預見,隨著災后基礎設施的重建與恢復,四川省的遺產地旅游將出現強有力的復蘇。

四、震后四川省遺產地旅游的市場恢復策略

綜觀國內外有關研究,旅游危機管理主要針對危機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來進行。Faulkne將災難過程分為災前、災難逼近、緊急時期、中間階段、長期(恢復)和解決6個階段。沈和江、陳淑榮[11]根據世界旅游組織分布的《旅游業危機管理指南》,按照危機前的預防、危機期間的反應、危機后的策略的框架,構建了旅游業危機管理技術處理模式。借鑒這些理論與國內外旅游危機管理范例,結合當前四川情況,筆者認為,震后四川省遺產地旅游的市場恢復應特別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快速反應,制定應對災難及市場恢復戰略

如前所述,危機管理應貫穿從危機前到危機后恢復的全過程。災難發生后,旅游行業的第一要務必然是無條件地把主要精力、人力、物力用在救災上。但救災的同時也要把災后市場恢復納入全盤考慮,在災情已迅速明朗的情況下制定有針對性和前瞻性的市場恢復戰略。此為災后盡快恢復旅游市場的要務,不可輕忽與拖延。2.及時進行信息通報,進行恰當的媒體宣傳

幾乎所有有關旅游危機管理的研究都強調了信息與媒體的重要性。流言的滋生、媒體對災情的渲染將加重民眾的恐慌心理。而旅游災害的影響路徑除通過對旅游資源和旅游交通設施造成極大破壞,降低旅游目的地的通達性和旅游資源質量,進而影響旅游需求外,旅游災害還通過損害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感知形象,從而改變旅游者心理預期和行為模式,直接導致旅游需求市場的波動。因此,災情發生后,最大程度地緩解其對民眾的負面心理影響,維護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極其重要。

四川擁有許多知名度極高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大災之下其現存狀況自然也令人矚目。雖然國家文物局、旅游局官方網站上陸續有文物損失及險情、旅游業損失情況的報道,但總的來說,四川各遺產旅游地災后的真實狀況仍是霧里看花,尚待有公信力的媒體加大報道力度,特別是要強調和澄清受災輕微的遺產地。

信息時代,媒體的作用強大而微妙。此次震災使四川受到全世界的矚目,災害的慘烈已經通過發達的新聞媒體傳遍世界,災難現場的視覺畫面對公眾會造成強烈的心理沖擊,對此次災難的深刻印象很可能形成游客“四川是不安全地區”的心理定勢,從而對未來四川旅游的恢復產生消極影響。因此從現在開始到災后重建的全過程,要有意識地進行恰當的媒體宣傳,以透明的報道和一定的導向盡快重塑四川安全、魅力旅游地的形象。

3.在災難的不同階段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針對性營銷

目前緊急階段已近尾聲,接下來將轉入長期的災后重建和恢復。對四川各遺產旅游地來說,在經過災情盤點后,應立即放眼未來,啟動市場復興計劃,開始有針對性的營銷。近期應著手考慮分別不同情況,將未受影響的景區、受影響較輕可在短時間內恢復的景區逐步推向市場,通過多樣化的營銷手段重新激活旅游業。中長期則應在政府或行業協會的主導下,對國際、國內各主客源市場進行目的地整體營銷,塑造劫后遺產、活力四川的整體旅游形象。價格戰略、節慶活動這些被事實證明卓有成效的危機后旅游恢復戰略都適宜作為刺激四川遺產地旅游恢復的手段。同時一些已經成熟的新的遺產旅游產品,如成都寬窄巷子歷史街區等也應盡快推出,為災后遺產旅游增添新的活力。

災難亦是契機,相信經受過災難洗禮的四川遺產地,將以更加瑰麗、神奇、剛毅的面貌呈現在中外游客面前。

參考文獻:

[1]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

[2]/gzdt/2008-05/14/content_971928.htm

[3]/gzdt/2008-05/14/content_972106.htm

[4]Faulkner,B.(2001).Towardsaframeworkfortourismdisastermanagement.TourismManagement,(22):135-147

[5]Mansfeld,Y.(1999).Cyclesofwar,terrorandpeace:DeterminantsandmanagementofcrisisandrecoveryontheIsraelitourismindustry.JournalofTravelResearch,38(August),30-36

[6]McKercher,B.&Pine,R.(2005).Privationasastimulustotraveldemand?.Laws,E.&Prideaux,B.TourismCrises:ManagementResponsesanTheoreticalInsight.Philadelphia:TheHaworthPress./web/JTTM

[7]/newsdetail/newsshow.asp?id=A2008521842243134455

[8]/lysc/200804/t20080425_271860.shtml

[9]/lysc/lytj/tjbb/200801/t20080116_243640.shtml

篇9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n China, pension is no longer about meeting the most basic material needs of the elderly, but how to make their spiritual life richer, which could be one of the social problems of today and the future in China. Whil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ourism is a good solution. China's rich tourism resources, especially the extremely rare, wonderful world natural heritage site, if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to develop some tourism projects suitable for the old and enhancing wisdom scenic spot construction will attract more elderly tourists. This not only serves the society, but also promotes the upgrading of natural heritage sites and gets a broad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us better protecting the world natural heritage of China.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世界自然遺產;智慧景區

Key words: aging of population;world natural heritage;wisdom scenic spot

中圖分類號:C92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02-0328-02

0 引言

無可否認,我國不僅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一老年人人口大國。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按國際標準,我國不僅早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老齡人口呈不斷增速加快的趨勢,尤其是發達的沿海地區,人口老齡化現象更為嚴重。敬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如何養老是需要社會和家庭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們在承擔養老這一責任的同時,也一定要盡力把他們養好:即不僅要滿足他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康復護理和醫療保健,同時也要讓他們的精神文化等生活更加豐富,老有所樂。

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時也說明老年人這一消費群體在增大。在如何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上的需要,旅游業有很大發展空間,尤其是我國的最頂級旅游資源——世界遺產。截止2013年7月我國共有45項世界自然、文化及自然文化雙重遺產。相對而言自然遺產那絕美的風景、奇特的地貌、稀有的動植物對他們更是一種身心的放松、精神的享受。所以在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趨勢下,世界自然遺產地的旅游發展應該是一機遇,也是一次挑戰。愿對此進行探討,促進我國養老問題的解決和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業的健康發展。

1 我國自然遺產地的旅游資源特點

截止2013年7月我國共有世界遺產45項,其中自然遺產10項,由于自然遺產中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和中國丹霞都屬于聯合捆綁申報,所以我國自然遺產的分布區遠多于十處。其具體特點如下:①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多分布于湖南、貴州、重慶、四川、云南、新疆等西部地區。這些地區雖地處偏遠,但自然景觀的絕佳,對全國甚至全世界的旅游者來說都是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節假日期間,旅游者絡繹不絕,甚至人滿為患。造成景區環境壓力過大。②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所在地區大多人口稀少、交通不便,雖近年來為了旅游發展修建了道路甚至建起了機場,但航班、車次都較少。且由景區到車站、機場的短距離聯系也不太方便。③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的宣傳力度不大,尤其科普性的宣傳更少,雖游客慕名而來,卻對遺產地的了解、認識膚淺,致使旅游者作為遺產地的宣傳者、推廣者的效果不太理想。④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除了門票,他們很少去開發根據季節、人口年齡、職業等的特點,類型多樣的個性化旅游項目,這導致很多自然遺產地的門票價格過高和對門票經濟的過分依賴。⑤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很難保他們都能做到對游客無微不至的貼心服務。讓游客有賓至如歸的感受,導致游客對當地服務人員信任度的降低。⑥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景區內雖基礎設施不斷建設但仍不完善,特別對老、弱、殘疾等游客,很難實現無障礙旅游,而智慧景區的建設對各遺產地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艱巨的任務。

2 我國自然遺產地對老年人的市場開拓機遇

2.1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是我國的國情 實際上,早在2001年我國就已開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并且老齡人口增多呈加快趨勢。預計2013年老年人口數量突破2億大關,老齡化水平達到14.8%。根據聯合國的人口統計數據,我國在2024年前后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將超過了14%,進入老齡社會。而我國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現已是老齡化城市。老年人的增多催生著養老產業的發展。這既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也是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

2.2 老年人有錢,又閑,又有旅游的強烈愿望 很多老年人的子女已經成家立業,孫輩也長大上學,退休后有充足的時間可走出家門飽覽祖國的壯麗河山來開闊眼界、放松心情。兒女們更愿意讓他們的晚年過得身心愉悅,所以他們都很支持父母的出游。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在去哪兒玩的選擇上更自由些,即使沒有退休金的老年人,兒女們也愿意自己出錢讓父母出去游玩,只要他們出行安全,放心。

2.3 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養老產業健康發展 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老齡化趨勢,養老已是政府必須面對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終等涉及的服務項目市場化,這需要政府的智慧,更需要企業能把握商機、定好位置,積極參與,而我國政府對養老問題的高度重視,使養老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2.4 基礎設施的持續建設和不斷完善 由于我國近幾年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高速公路、高鐵的快速建設,使我們的出行不僅方便快捷,也做到了朝發夕至。機場建設的普遍化,和機票的經常性打折,使普通游客都能承受得起。旅游目的地為了招徠更多游客也不斷的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旅游者的出行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也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3 我國世界自然遺產地對老年人旅游市場開拓的主要策略

3.1 認真學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國家政策來引導產業發展 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健全保障老年人權益的各項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參與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只有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各章節的規定,才能有針對性地發展符合市場需要、國家鼓勵的與旅游相關的養老產業。特別是針對老年人社會服務、宜居環境等的要求,世界自然遺產地針對老年人的旅游項目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一定要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認真的學習和深入的分析,把握好發展方向,以其尋求最優項目。

3.2 認清國內外旅游市場的發展特點與趨勢,做好遺產地的自我定位 隨著東南亞、港澳臺、韓日等旅游市場的不斷成熟和歐美旅游市場的不斷擴大及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中島國的持續吸引,國內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選擇余地越來越大。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旅游客源國。而很多國外的旅游景區絕不比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遜色。同時國內旅游資源豐富,品質較好的地區也在大力發展旅游業,不斷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所以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面對國內外旅游市場的激烈競爭,如果不能認清自己,做好定位,而自認為世界獨有、資源稀缺、客源充足、門票收入可觀,就沾沾自喜,高枕無憂,會遲早被激烈的旅游市場競爭所拋棄、淘汰。

3.3 開展針對老年游客的個性化旅游項目 旅游既是全社會的活動又是全世界的發展項目。雖然旅游者不斷增加,但供他們選擇的旅游目的地也越來越多。所以旅游產業未來的競爭會越來越大。為不斷地擴大旅游市場,針對不同的游客應開發適合他們的個性化旅游項目。對老年旅游者,雖然他們有很多的出游可能,但體能、精力的不足,讓他們及他們的子女不得不對他們的旅游出行產生各種顧慮,如旅游目的地的語言、飲食、住宿、交通等問題。特別是前往自然世界遺產地,這些景區大多地處偏遠、面積較大,地形較為起伏,擔心能否完成旅游,所以世界自然遺產地應針對老年人出游產生的各種顧慮,開發出讓老年人出游無任何后顧之憂的旅游項目。這樣才能把老年人的出游可能、渴望變成行動。也才能使自然遺產地的游客源源不斷持續增加,不斷增長。

3.4 各項設施的安全度、舒適感的不斷提高是吸引老年游客的有力保障 無論是聯系世界自然遺產地各景區間的交通,還是景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應不斷提高其安全度和舒適感,這不但是景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與升級,也是良好形象的樹立和吸引游客的亮點,甚至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設有老年游客VIP服務區,讓其出行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使老年人把旅游作為真正的愉悅體驗和享受。把去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是其首選的旅游目的地和最滿意的旅游地。能把老年游客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良好形象的宣傳者、推廣者,這是對世界自然遺產地最有效的廣告和推銷。

3.5 智慧景區建設是世界自然遺產地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證 智慧景區是智慧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科學管理理論同現代信息技術高度集成,從而實現景區電子門票的管理;客流的在線統計分析及實時流量告警等服務;景區安全監控、車輛調度及景區實時信息的;虛擬景區建設和景區的宣傳與營銷等。這既有效地保護了景區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又為游客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促進景區旅游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由于世界自然遺產地科學保護是其首要任務,而智慧景區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其開拓各層次、各類型旅游項目的保障。所以世界自然遺產地智慧景區建設對于實現遺產地旅游產業更好更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 小結

旅游資源和旅游服務作為商品,經營者要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應把握好主要的消費群體和爭取到更多的潛在消費群體。關愛老人、心靈安慰和身體健康對他們來說同樣重要。世界自然遺產地首先要考慮到:在旅游服務上注重人性化和細節化,突出以游客為中心,強調以人為本,這是爭取老年游客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滿足國民對于旅游的高品質享受。愿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有這一優勢品牌的同時,更應有世界一流的服務。成為世界一流的旅游景區。

參考文獻:

[1]劉爽.中國的城鎮化與區域人口老齡化[J].西北人口,1998(03).

篇10

關鍵詞:旅游意識;旅游意識主體;旅游業;關系。

自1979年世界旅游組織將每年的9月27日確定為“世界旅游日”以來,全球每年都要在這一天舉行主題慶?;顒印!奥糜蔚呢暙I: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旅游: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旅游:消除貧困、創造就業和社會和諧的推動力”……一個個精辟的主題口號生動地闡明了旅游對人類的意義與價值。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寧波市副市長成岳沖等在兩會上建議設立“中國旅游日”,以此督促國民提高旅游意識,推動政府重視旅游產業,進而促進旅游市場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德謙認為,“旅游正成為國民的一種生活方式,設立‘中國旅游日’意義深遠”。

然而國內旅游業起步不過20余年,人們的出游意識也是在黃金周制度推行以后才逐漸覺醒。旅游是接近自然、撫觸人文、放松身心,也是高層次的精神享受,但大眾對旅游意識卻還不甚清晰。只有清晰地認識旅游的本質、意義和價值才能享受到旅游的真正意義。

一、旅游意識概念。

經典著作中的“意識”一詞有兩種用法:一個當動詞用,即指“意識到”的活動,亦即認識活動;一是當名詞用,即指與物質相對立的活動的結果,如知識、思想、觀念等等。那么旅游意識可以理解為對旅游的認識,具體到概念為:旅游意識,就是對旅游的意義、目的及各種旅游活動的觀念和認識,主要包括開發意識、消費意識、經營意識、形象意識等內容[1]。

王秀紅在其《旅游存在真實性的思考》中提到旅游的主體應為旅游者、參與旅游過程的東道主居民、旅游企業服務人員等人員。那么旅游主體的意識都可視為旅游意識主體。在旅游業的現實發展中,旅游主體還應包括對旅游業起主導作用的地方政府,因為往往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和當地政府是否重視有直接關系。因此本文所稱旅游意識指地方政府、旅游者、與旅游相關的東道主居民和旅游企業人員對旅游的意識。

二、不同旅游主體旅游意識的體現。

不同旅游主體的旅游意識有不同的側重點,這主要是由各旅游主體在旅游業中所處的位置、利益所決定的。

(一)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旅游意識體現。

政府部門對旅游的意識體現在對旅游業的產業政策,中心在于政府對經濟的發展采取什么態度、政策和手段[2]。當政府部門對當地旅游業重視,就會有一系列的舉措來發展旅游,包括地方旅游景區的建設、相關配套設施的完善、旅游企業的一些優惠政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樹立、當地旅游品牌的樹立等等一系列的措施。

提升國民旅游意識,需要政府加強各方面的服務。2009年我國186個重點旅游城市開展了“全國百城旅游宣傳周”活動,重點培養國民的旅游意識以刺激內需[3]。國民旅游休閑計劃實施以后,進一步提升了國民旅游意識,刺激了旅游消費;各地也相應加大對旅游業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人員配置。比如中國旅游日的設立,國家旅游局綜合協調司副司長高舜禮指出,其目的就在于強化旅游宣傳,提高全社會對旅游的關注度,培養國民旅游休閑意識,鼓勵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旅游活動,提升國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推動旅游業發展。也體現出我國政府對旅游業的重視。

(二)旅游者旅游意識體現。

旅游者的旅游意識應該是對旅游的正確認識,包括對出游的態度和出游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和相關的消費意識。就普通公眾而言,其旅游意識還比較淡薄,不少人在擁有了基本的生活消費品之后,感到生活中出現了大片的消費盲區,不知道應當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什么樣的新消費項目[4]。雖然近年來外出旅游的觀念已被廣泛接受,但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體現出其旅游意識還有待提升。國際上關于旅游有句注解:

“旅行是發現,是文明,是博愛,是超越”,而大多數的旅游者往往抱著花了錢就得好好享受的心態。

在旅途過程中對環境不尊重,隨意吐痰、丟垃圾、浪費嚴重;對工作人員不尊重,態度傲慢,不遵守規則,對設施隨意破環,不守時,大聲喧嘩吵鬧等,這與旅游的真正內涵相差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