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有什么講究范文

時間:2023-03-21 05:19: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立秋有什么講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立秋有什么講究

篇1

立秋氣候特點

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交節,天象變化的方向

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農歷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之時太陽處在赤緯+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經向南偏了不少,北京地區的白晝也因此縮短到了14小時04分(夏至日是15小時)。天氣依然很熱,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舊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還是有了變化。出現了中午熱、早晚涼的“尜尜天”,而且“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

立秋節的文化風俗

曬秋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篁嶺進入了曬秋最旺季節。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全國不少地方的這種曬秋習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已經成了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篁嶺曬秋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之后,其更演變成鄉村旅游提升的“圖騰”和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篁嶺賞秋拍攝。

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F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切忌“猴子搬玉米,搬一個撂一個。”而是搬一個放在籠子里,然后放在地頭玉米穗堆子里,最后用大車拉回家。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后撈空茬,把剩余的玉米穗,不管老嫩、一齊搬回家中??凑l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秋田娛樂

秋天,特別是秋忙前后,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余歲的孩子,在包谷、谷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后,特別是包谷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把嫩包谷穗搬下來,在地下挖一孔土窯,留上煙囪,就是一個天然的土灶,然后把嫩包谷穗放進去,到處拾柴禾,包谷頂花就是很好的燃料,加火去燒。一會兒一全窯的包谷穗全被燒熟了,豐碩的包谷宴就在田間舉行。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里,燒制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里,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美食。這種秋田里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進補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星锸惆l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相關文章:

1.立秋節氣的特征有哪些 立秋節有哪些文化風俗

2.立秋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3.2019立秋后天氣還熱嗎 立秋有什么習俗

篇2

 

1、中元普渡

 

中元節,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鐘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2、祭祖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孫,所以需要祭祖。這種祭祖行為是慎終追遠、固本思源的傳統倫理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感德祖先文化傳統。時逢小秋的農作物收獲,也正好把豐收的喜悅與祖先分享,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

 

3、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舍,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4、祈豐收

 

中元節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5、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擴展資料

 

中元節源于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遠古的農事豐收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歲四祭。

 

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篇3

初步了解三伏貼

什么是三伏貼?

三伏貼是指在夏季“三伏”期間進行的貼敷治療。因為三伏期間人體皮膚溫度最高、濕度最大,毛孔開放程度最高。在此時選取特定穴位進行貼敷,所貼藥物最容易經皮膚滲入穴位經絡,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生病的部位,起到增強孩子抵抗力的作用。對減少秋冬季節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和減輕病情也有一定幫助。

三伏貼適于預防和治療哪些疾?。?/p>

三伏貼依據的是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適于預防和治療那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病情容易加重的疾病。夏至后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第1天均為庚日,而肺在五行屬金,庚亦屬金,所以三伏貼對呼吸系統疾病的療效最為明顯。如果孩子患有哮喘、反復咳喘、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反復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可選擇三伏貼治療。

三伏貼貼在哪里?

目前三伏貼主要用于預防、治療呼吸系統疾病,通常選擇肺腧、膏肓、定喘、膻中、大椎等穴位進行貼敷。這些穴位主要集中于孩子的背部和胸部。

貼三伏貼有副作用嗎?

貼敷治療主要是通過藥物對穴位的刺激發揮作用,不同體質孩子的皮膚對藥物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有些皮膚敏感的孩子貼敷后局部皮膚會出現皮疹、水泡,出現了這些情況,應立即帶孩子到專業門診就醫。

為孩子選擇三伏貼

什么樣的孩子適合貼三伏貼?

中醫講究辨證施治,也就是說,同一種疾病,會有不同的癥型,因此并不是所有反復咳喘的孩子都適合三伏貼治療。三伏貼對寒痰犯肺型咳喘治療效果最佳,因此平時臉色發白、怕冷、四肢涼、愛出汗的陽虛體質的孩子最適合選擇三伏貼治療。

如果孩子身體不舒服,還可以貼三伏貼嗎?

如果孩子有發熱、咽痛等身體不適,應暫緩貼三伏貼。貼敷時,如果孩子局部皮膚出現明顯疼痛、燒灼感,或貼敷處出現紅疹、水皰等過敏癥狀,也應立即停止外敷,揭去藥膏。

聽說三伏貼要連續貼很多年才能有理想的療效,是這樣嗎?

三伏貼目前公認的療程是30天,也就是三伏(一伏10天),一般要連續貼3個療程,也就是3年。需要說明的是,冬季反復咳喘的孩子,夏季大多癥狀很輕或無癥狀,家長不可根據夏季孩子的咳嗽情況判斷是否需要繼續治療。

三伏貼治療屬于預防性治療,療效不是立竿見影,而要到冬季才可觀察得到。只有堅持治療,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貼敷的具體問題

一般到哪里貼三伏貼?

正規的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中醫科或中醫診所大都提供三伏貼治療。家長可事先咨詢當地醫院,再選擇合適時間帶孩子就診。

三伏貼什么時間貼最好?

三伏期間治療是最好的。三伏是一年中自然界陽氣最旺的時候,也是人體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候,三伏貼的作用機理就是利用自然界及人體陽氣旺盛之時,借助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扶助陽氣,疏通經絡,根除體內伏藏的陰寒邪氣,增強孩子體質。

三伏貼必須三伏當天去貼嗎?

通常認為,三伏第一日為最佳治療時間。但理論上講,三伏貼是利用整個三伏節氣的氣候特點來發揮療效的,只要在三伏期間應用都能達到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提前或錯后一兩天療效一般不會有太大影響。

三伏貼要連續貼嗎?

孩子一般每伏貼1~3次,三伏共3~9次,每次根據孩子年齡貼3~6個小時不等。醫生會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體質確定孩子的貼敷時長。

如果第一貼沒有貼,可以直接貼第二貼嗎?

可以。只要在三伏期間進行貼敷都會有一定療效。

三伏貼的注意事項

我家孩子總是自己撕掉藥貼,這樣會影響療效嗎?

貼敷治療是依靠藥貼里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發揮療效,藥物停留穴位上要有一定時間,撕掉藥貼等于沒有治療,也就沒有療效。因此,媽媽首先要確定孩子撕掉藥貼是否是因為感覺不適,排除不適的可能后,就需要盡量利用其他有趣的事情轉移孩子注意力,讓孩子不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貼敷這件事兒上。

聽說三伏貼要貼一段時間才能取下來,這期間可以洗澡嗎?

孩子每次敷貼一般持續3~6小時,在此期間建議不要洗澡。

貼三伏貼時飲食有什么禁忌嗎?

貼敷后不要給孩子吃牛羊肉、桂圓、荔枝、芒果等熱性水果,冷飲和油膩的食物也最好不要食用。脾胃虛弱的孩子還應限制甜食的攝入量。

貼三伏貼期間,生活上有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方面?

貼敷治療前,最好給孩子洗個澡。貼敷當天要避免吹空調、電扇。因為出汗過多容易導致藥膏脫落,所以貼敷時最好給孩子穿寬松且透氣性好的衣服,并提醒孩子不要劇烈運動。

(陳芳 北京兒童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

小鏈接

篇4

塞外的秋天,應該是一個讀書的好時光。

今年的秋天與往年有很大的不同,立秋已經過了很長時間,可是天氣依然熱得要命。每天看天氣預報,盼望著以往那種秋風習習,天高云淡的天氣早一天到來。可是,明晃晃的的太陽每天都會早早出現在空中,考驗著人們的耐力,將一個炎熱的夏季無限延長。

無奈,只好選擇夜里,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讀書、寫作。與秋夜里的蟲聲為伴。

八月中旬的時候,我下鄉輔導,住在一所建在村子邊上的學校里。

夕陽下山,學員們陸續離去。整個校園靜下來,安靜地臥在一片成熟的田野里,透出一種成熟與祥和。伴著一窗燈火,對著滿天燦爛星光,呼吸著四野里彌漫過來的莊稼和瓜果的味道,我捧一冊古籍在手,在無限美好的意境里,流連、沉醉。

塞外的秋天就是這樣,白天雖然依然炎熱,但此時鄉下的秋夜卻有些涼意襲人。夜幕剛剛合攏,田野里就不見人的蹤跡,牛羊想必也隨著主人們回到家中。靜下來的田野輕易得落到了蟲兒們的手中,牛羊的叫聲剛剛消失,田野上就漸漸響起了蟲兒們的彈撥聲。先是淺淺的、短短的、怯怯的那么幾聲,從窗外那草叢里傳出來,像是纖纖玉手在彈試琴弦。然后,一聲清越的鳴聲悠長而來,劃過寂靜的夜空,穿越那些靜默在秋夜里的莊稼和樹木,進入我的窗子,縈繞在耳畔。那是唱詩班那個領唱的高音嗎?或者是誰在合奏前不小心將那高音滑落吧。接著,各種蟲鳴就從草叢里,樹林里還有那片莊稼地里響起來了。清晰的、隱約的、纖細的、嘶啞的、憂傷的、凄涼的,遠遠近近,明明暗暗地響起來,將一個寂靜的秋夜烘托得纏纏綿綿如夢如幻。

放下手中的典籍,憑窗而立。窗外夜色如水,高遠而寧靜。沒有城市里璀璨的燈光,幽藍的空中有許許多多的星星在閃爍,帶給人一種悠遠的感覺。聽不見那些嘈雜的聲音,只有那些遠遠近近的蟲鳴隨著微風傳來,人,就不由得沉醉其間了。

在天籟盈耳的秋夜里,伴孤燈一盞,捧一冊古籍,閱古今風云,覽中外滄桑,豈不快哉!

讀書是應該講究意境的。在這樣的秋夜里,讀一讀稼軒那“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薄暗净ㄏ憷镎f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彼坪蹙妥哌M了稼軒那清新的意境里。只不過他筆下描寫的是江南的美景,而此時我卻是在塞外一個小山村的秋夜里,對一片寂靜的田野,滿天燦爛星光,聽那深深淺淺的蟲鳴。

不過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所謂意境之“意”或可指人之心意。只要彼此心領神會,地域的差異,時光的錯落,又怎能影響我們神思悠悠,心靈交融呢?所以,我們可以時常親近古人,拜訪今人,與他們暢談人間冷暖世事滄桑。在那一行行的文字里悲喜同心,思想碰撞。這可能就是讀書的魅力之所在吧。

所以,我們才會登高山而思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才會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才會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感悟;臨秋水而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才會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嘆息,才會有“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钡南矏偱c悲傷。所有這一切,都是書籍之所賜。

春天一切都在萌動、在發芽,太過興奮;夏天一切都在生長、在蓬勃,太過喧囂;只有到了秋天,一切都沉靜下來,成熟起來。在這樣的夜晚,讀書、思考,與古人、今人親近;與詩人、哲人攀談,可以穿越時空,讓時光流轉。在一聲一聲蟲鳴的低吟淺唱中,讓我們的思想漸漸豐沛,讓我們的目光越來越溫暖,讓我們的心胸越來越寬廣。

于是,在這樣安靜的秋夜,手捧一冊唐詩,走進那個江楓漁火的古典境界,傾聽那從寒山寺傳出的悠悠的鐘聲,在那個透出橘紅燈光的小船的船舷上敲響,敲碎了那個無眠的夜。那種感覺就像是天上的云,遠遠近近,時卷時舒。讀書至此,我的心就如一泓秋水,微風過后,漸漸歸于平靜。

在這樣一個靜如秋水的夜晚,看窗外那一方靜謐的夜空,總能讀出纏綿的詩意;看那一泓輕蕩的秋水,總能讀出溫柔的漣漪;一桿搖曳的蘆葦,總能讀出靈空和飄逸,讀出悠遠的思緒。在這樣一個沉靜如水的秋夜,沿著詩人的詩行,我們可以走進一個最為美妙的境界;在這樣一個瓜果飄香的秋夜,按照哲人的指引,我們可以尋找到我們久違的精神家園。

一聲悠遠凄涼的蟲鳴忽然劃過夜空,傳入耳畔,不由有些心驚,放下手中的書籍,憑窗諦聽。所有的聲音似乎都停止了,只有那聲凄涼的尾音還在繚繞,在田野里莊稼枯黃的葉片上震顫。不知是感覺到了秋的涼意,還是對今年秋天的異樣感覺到了一絲的恐懼。那樣悠遠的蒼涼,想必是一個飽經滄桑的蟲兒所發出的,它的鳴叫,足以令所有的蟲兒噤聲,足以令我們這些夜里睡不著的人暗暗心驚。此前種種美好的遐想,那種世外一般的感覺,頓時消散了。

的確,今年的秋天熱得出奇,人的難耐自然不必說,自然界里的動植物都遭受到了嚴峻的考驗。高溫自然干旱,莊稼早早進入枯黃期,那些本該籽粒飽滿的果實,也都徒有其表地掛在植物的枝頭或者身畔,宣布一個生命周期的結束。蟲兒們對氣候的感覺是相當敏銳的,它們或許并不像我們這樣沉醉,這樣麻木。

過了一會,蟲兒的鳴叫又陸陸續續滲出來,從那些沉睡的莊稼里,那含著深深涼意的夜風里。那一聲凄涼的鳴叫,似乎像是一個不和諧的音符,瞬間就被掩蓋了。

秋夜里的蟲兒有些倦了,那斷斷續續的蟲聲籠上一層濃濃的睡意,秋天的夜晚,愈加靜謐可愛。四野里靜默的莊稼和樹木襯著一窗溫暖的燈光,像一幅簡約的水墨畫。

我一個人,守著一盞孤燈,捧一冊古籍,對一窗高遠的天、沉睡的原野、輕柔的蟲鳴,沉醉著、遐想著。

篇5

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冬至的傳統文化和習俗_冬至都有哪些風俗”,歡迎閱讀與借鑒!

冬至的文化習俗1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岸ㄌ毂?,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的習俗:

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漢唐以來,宮女冬至后的女紅,每天要多用一根線。這也就是民間說的“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個瓣,名為“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涂一瓣,涂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于后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有的在這一天“曬冬米”。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后收藏起來,留給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冬至食文化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較為普遍的`是冬至吃餛飩的風俗。早在南宋時,臨安人就在冬至吃餛飩,開始是為了祭祀祖先,后逐漸盛行開來,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之說。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制作各異,鮮香味美,遍布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云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還有不少地方,在冬至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后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中醫認為羊肉狗肉都有壯陽補體有功效,民間至今有冬至有進補的習俗。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文化習俗2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2015年的冬至是:2015年12月22日。

冬至習俗: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在中華大地上,更是流傳下了豐富多彩的冬至飲食習俗,各地冬至飲食習俗也是很有趣的。例如,北方吃餃子,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而南方則吃湯圓、年糕、赤豆粥、黍米糕等。

湯圓

北方人吃餛飩和餃子

在北京,有句諺語叫“冬至餛飩夏至面”。對于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其他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

在超市銷售冷凍制品專區可以看到,冷柜里擺滿了狀元、哈好妹、灣仔碼頭等各種品牌的速凍餃子和餛飩。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餛飩的稱呼還不一樣,比如廣東人把餛飩稱為云吞,湖北人則稱之為包面,江西人稱其清湯,四川人稱抄手。河南人在冬至這天,要吃“捏凍耳朵”。原來,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說是吃了餃子后,可以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里,不會被凍掉耳朵。

江南一帶吃湯圓

古詩有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江南的超市里,思念、海霸王等各種品牌的大大小小的速凍湯圓被擺在了顯眼位置,每個品牌的廠家促銷員都擺上一個電磁爐,將煮好的湯圓送給消費者品嘗,以此吸引大家購買。

據了解,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之一。廣東潮汕人把冬至稱為冬節。冬至的時候,他們也有吃湯圓的習俗,而且有“吃過冬節圓,就算大一年(歲)”的說法,意思是說,吃了冬至的湯圓,便又長了一歲。冬至吃湯圓的習俗在江南一帶尤為盛行。江南百姓在冬至前,常用糯米粉做成面團,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餡料,制成湯圓。對于江南人來說,“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因為“圓”有“團圓”、“圓滿”之意,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以此寄寓對來年合家團圓的祈福。此外,江南水鄉還有在冬至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廣東人吃冬至肉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為此,各家超市精心設置了紅紅火火的臘味坊,里面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臘肉、臘腸、臘鴨、火腿、咸肉、熏肉等,不僅有散裝的,還有袋裝的,讓市民各取所需。為了吸引市民購買,有的超市還派出工作人員,在超市外面擺起臘味品攤檔,向過路的市民銷售臘肉制品。

泉州人“冬節不回家無祖”

泉州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謁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于餐后留下幾粒米丸,粘于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著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但清嘉慶《惠安縣志.風俗志》對冬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敝形缂谰醋嫦?,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泉俗過年,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于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在惠安,冬節除祭祖外,還有一些清明節同樣的習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內上山掃墓獻錢,修墳遷地也百無忌諱。

寧夏銀川冬至這一天“頭腦”也能吃!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熬湯,熬好后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蔥、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面、精鹽、醬油;肉爛以后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上海:家家戶戶做湯圓

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

冬至的文化習俗3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飲食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南方則有冬至吃湯圓的習俗?,F在,我們共同閱讀全國各地冬至有什么不同的飲食風俗。

北方冬至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滕州羊肉湯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F山東滕州一帶,這天被稱作伏九,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番薯湯果

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里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一歲”的說法。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臺灣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倍凉潯∽嫦?,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臺州擂圓

浙江臺州人好美食,冬至是一年中重要節氣,在這一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一切平安如意。然后全家人歡樂地聚在一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臺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擂圓是用糯米粉做的,先把糯米粉和溫水揉成面團,再摘成醋碟大小的圓子揉圓,煮熟后放在豆黃粉里滾拌,因為這個過程臨海的方言叫“擂”,所以冬至圓起名叫“擂圓”,而豆黃粉是用黃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紅糖,味道香甜濃郁,配上糯米圓的細膩糯軟,令人食欲大增。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一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滋陰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閩南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合肥吃冬至面

“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后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一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一個冬至。

廣東潮汕的湯圓

潮汕地區漢族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海峽兩岸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潮汕的人們吃了冬節圓后,還要在家宅的門、窗、桌、櫥、梯、床等顯眼處粘附兩粒冬節圓,甚至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例外。現代臺灣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柜、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

四式湯圓

先將綠豆、紅豆、糖冬瓜、芋頭分別煮或蒸熟,去皮,分別加入白糖、芝麻、熟豬油等調味品制成四種甜餡料,將湯圓皮分別包入四種不同的餡心,做上記號。將四種湯圓放入加糖的水中煮熟。每碗裝不同餡料的湯圓各一個。

浙江嘉興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志》(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

至今,嘉興仍然傳承冬至吃“桂圓燒蛋”的習俗,老人們說因為一年中冬至夜晚最長,不吃的話會凍一晚上,半夜還會肚子餓。

合肥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彌漫著南瓜餅的香味,并且還有一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冬至的文化習俗4霜降剛剛過去,接下來,我們就要迎來今年的立冬時節了,那么大家知道立冬時節習俗都有哪些嗎?各地的立冬時節習俗有什么不同嗎?

立冬時節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的比喻。

關于立冬時節習俗,在食俗方面,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里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冬至也叫“過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賀,民間互相拜賀、宴請。普通百姓則食餛飩,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來新生。

而在我國南方,立冬時節習俗主要是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姜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至的文化習俗5冬至

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我國漢族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由來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冬至傳說

一、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二、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F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冬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睎|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冬至溫馨小貼士提醒您:

1.怕冷與飲食中缺少無機鹽有關,應多攝取含根莖的蔬菜.

2.冬季保健應適當吃“冷”,常飲涼白開水有預防感冒之效。

平時要多飲水,以維持水代謝平衡,防止皮膚干裂,邪火上侵。

3.香菇味道鮮美且具有防治流感的功效,常吃還能阻止血管硬化。

4.冬季常吃蘿卜,可達到止咳化痰,清熱解毒之功效。

5.多吃蔬菜、水果,如葡萄、蘿卜、梨、柿、蓮子、百合、甘蔗、菠蘿、香蕉等,以補充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和體內多余的酸性代謝物,起到清火解毒潤肺之效;

多吃豆類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膩厚味;少食用蔥、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不宜多吃燒烤,以防加重秋燥癥狀。維生素a能增強人體耐寒能力;維生素c可提高人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因此,冬季適當增山芋、藕、大蔥、土豆等根莖類蔬菜中含有大量礦物質和熱量,經常食用也可增強人體抗寒能力。

6.冬天想通過食物“保暖”,不一定非要多吃性熱的食物。

低溫會加速體內維生素的代謝,飲食中應及時補充。 7.冬季早晚溫差大,要及時增加衣物,防止受涼。常吃些大蒜可以預防感冒。

8.積極參與健身運

動,慢步、爬山、散步、游泳等等,都能使身體得到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凍瘡應多參加各種運動,經常搓手、跺腳。

9.冬天適當吃點涼菜還有利于減肥。

由于天冷人們喜歡吃油脂多、高熱量的食品,加之戶外活動減少,因此易發胖,除了注意體育鍛煉外,適當吃些涼菜,能“迫使”身體自我取暖,多消耗一些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