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贈汪倫范文

時間:2023-03-26 23:29: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白贈汪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李白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一天,他來到涇縣桃花潭邊的小村子里,這個小村子風景如畫,依山傍水,四面環山,在小村子的旁邊有一口水潭,潭深不可測,潭水很清,潭邊長有很多桃樹,每當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時節,這里的桃花開得非常熱鬧,香飄十里……因此人們就稱這口水潭叫"桃花潭"。

話說李白這天來到汪倫家,當時正是傍晚,汪倫見到這位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心里甭提多高興啦,于是,他特地做了一桌酒菜,盛情款待了李白,李白和汪倫在酒桌上無話不談,談他們如何作詩,如何寫詞酒過三巡,他們開始對對子啦,他們都不相上下,當李白吟完他那首《靜夜思》的時候,汪倫連連豎起大拇指,說:"好詩,好詩……"汪倫看看天色不早了就說:"李白兄,你就在我這里住一宿吧"李白看見天色不早了,并且也不好推辭,就在汪倫家住了一夜……

第二天,李白準備啟程了,他來到河邊,坐上一艘小船,即將出發啦,忽然他聽到河岸上傳來送行的歌聲,原來是汪倫在岸上一邊唱歌一邊踏著拍子給李白送行的呢,這時,李白感嘆地說:"這桃花潭的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意深呀!"

(2012年)

篇2

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板塊一:讀中感悟

師:李白斗酒詩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據記載,這首詩是李白應邀去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游玩,與當地豪士汪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臨別時即興所作。你能說說你從中看到了怎樣的送別情形?體會到了詩中人物怎樣的臨別心境?

生一: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我仿佛看到了大詩人李白站在正要離岸的小船上向人們拱手告別的情景。就在此刻,他忽然聽到岸上傳來“踏歌聲”,我又好像看到了汪倫以踏地為節拍,邊走邊唱前來送行的情景。

生二:忽聞――說明李白并不知道汪倫要來送他,從中可以看出兩人友情的純潔、真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這樣的送別,我體會到李白和汪倫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

生三:深千尺――我感覺既是桃花潭的水深千尺,又是李白和汪倫之間的友誼深千尺。詩人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友誼具體化成人們可以估量得到的程度,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系起來,太妙了!

生四:不及――縱然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倫給我送行的情誼。我體會到兩人的友誼非常深。

師:你們的想象力可真豐富,從你們的理解和體會當中,我也總結了: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在敘事,敘述送別情形;后兩句是在抒情,抒發兩人的深厚友情。

板塊二:詩意解析

桃花潭,又名玉鏡潭,位于安徽省涇縣,潭水深邃,景色秀麗。自從詩仙首唱之后,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或在舟中吟詠,或于潭畔放歌,幾乎是有景必有詩。

“其泉清以香,其魚美可食?!?/p>

“澄潭千尺魚所集,木落煙寒水流急?!?/p>

也不乏有感慨當年:

“李白乘舟去,汪倫不再來?!?/p>

“于今潭水依然深,無復當年乘舟客?!?/p>

桃花潭也因為李白的《贈汪倫》,發展成了旅游景點。

生:讀了《贈汪倫》,我的腦海中總是浮現一些零散的畫面,經過整理,寫了下來:

在唐朝的涇縣,住著一個叫汪倫的人。他非常仰慕“詩仙”李白的才華,很想邀請李白到他的家鄉來做客。

于是,他托人捎了一封信給李白,信中寫道:“先生喜歡桃花嗎?我們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里有萬家酒店?!崩畎捉拥竭@封信后,非常興奮,立刻便準備馬車前往涇縣。

兩人一見面,李白才知道“十里桃花”是這兒有一個桃花潭,方圓十里; “萬家酒店”是因為這里酒店的老板姓萬。李白先是一愣,繼而一邊大笑,一邊拍著汪倫的肩說:“不錯啊,老兄,把我都耍了一把!”兩人相視大笑,一見如故。

接下來的日子,汪倫帶著李白盡情地游山玩水、飲酒作詩,每天都開開心心地過著如神仙般的生活,這正是李白所向往的生活。幾日后,李白因家中有事要回去了,又不忍心告訴好友汪倫,便留了字條,準備離開。

李白踏上了回家的小船,忽然岸上響起了一陣踏步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原來是汪淪,他踏著步子,邊走邊唱為李白送行。李白聽后很感動。李白大聲地對汪倫說:“再會啊,汪兄。我們一定會再相見的!”

船離岸越來越遠,李白思緒萬千,為汪倫寫下了一首《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的船駛進江心,越來越遠,越來越小,直到看不見船影,汪倫淚如雨下,仍呆呆地望著江面,回憶著和李白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詞語百科:踏歌――民間的一種唱歌形式,一遍唱歌,一遍用腳踏地打拍子,可以邊走邊唱。

辨析:詩歌的后兩句運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別之深情,生動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這首有明@的民歌風味的詩詞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

篇3

1、原文: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譯文:我正乘上小船,剛要解纜出發,忽聽岸上傳來,悠揚踏歌之聲??茨翘一ㄌ端v然深有千尺,怎能及汪倫送我之情。

3、賞析:中國的傳統主張含蓄蘊藉。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鼻迦耸┭a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贈汪倫》的表現特點是:坦率,直露,絕少含蓄。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古人寫詩,一般忌諱在詩中直呼姓名,以為無味。而《贈汪倫》從詩人直呼自己的姓名開始,又以稱呼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親切而灑脫,很有情味。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這是余光中先生的詩句,今天讓我們沿著詩歌的河流上溯,欣賞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一首送別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我在揭題后先讓學生試讀,然后指名學生朗讀,再播放配樂示范朗讀,引導學生討論:結合錄音范讀以及同學的朗讀,你認為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生:我認為語速應該慢一些,盡量讀出凄涼的感覺。

生:我認為應該讀出李白、王昌齡分離時的不舍,要滿懷深情,讀出他們真摯無比的友情。

師:你能否讀出這種深情呢?(指名該生再讀,然后引導評價)

生:我認為前兩句應讀得緩慢一些,體現出“凄涼”;后兩句應富有感情,表達出作者對好友的關切之情。

生:我認為語速應稍慢一些,并且富有感情,把自己想象成李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讀好這首詩。

師:現在你就是李白,在皎潔的月光下,請你將這首詩吟誦一遍。(該生傾注感情誦讀,全班學生深受感染)

[設計思路]“吟和唱都將文章音樂化,而朗誦和誦讀卻注重意義,音樂化可以將意義埋起來,或使意義滑過去。”(朱自清語)因此,誦讀是解讀詩歌的基本方式。

二、創意編讀:學會感悟詩歌意境

為了讓學生充分領略詩歌的意境,我讓學生結合注釋,整體感知詩意,然后進行創意設計。

師:如果將此詩拍成MTV,你來做導演,將選擇哪些景物,設計怎樣的場景表現此詩的意境?(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再推選代表發言)

生:楊花紛紛飄落,杜鵑在枝頭悲傷地啼鳴,皎皎明月懸掛空中,月光下,李白在吟哦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師:你即興朗誦一下,把這首詩送給好友。(學生表情誦讀)

生:我會選楊花、子規、月亮等景物,設計的場景是:夜晚,楊花凋落,子規立在枝頭鳴叫,皎潔的月光下,李白手捧酒杯,一邊飲酒,一邊高聲吟誦此詩。

生:我們小組認為,在拍攝時將遠景和近景結合起來,遠景拍攝自然環境:一輪明月當空高照,楊花飄零,杜鵑鳥啼聲響起;然后拍近景特寫:李白站在書桌前,桌上鋪著剛剛寫好的詩歌,仰望明月輕聲吟誦……

[設計思路]理解詩意一味按照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的方法,講究字字落實,那樣味同嚼蠟,將詩歌的意味喪失殆盡。唐詩雖寫作年代久遠,但詩人抒發的諸如離別、失意、思念等情感卻是千古相通的。如何讓學生知“唐人的需要”,懂“唐人的得失”,“真切”地感受到詩歌的原生態情感,需要我們打通古今隔膜,進行心靈之間的對話。

三、情境悟讀:設身處地讀得真切

為了讓學生深入情境,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師:如果你化作明月,見到王昌齡會對他說些什么?

生:王兄,你過得還好嗎?你知道你的好友李白多么牽掛你嗎?他托我帶來了他的問候,在此,我要深深祝福你!

生:昌齡兄,李兄與你深厚的情誼我都看在眼里,他讓我捎去對你的祝福,雖然你現在被貶為龍標尉,但是,只要你能為官造福,就是一個好官。

生:昌齡,別難過,不管身處何地,身兼何職,只要有一顆報效國家的心,那就是一個好官,為民服務,你就會感到快樂,振作起來!

師:如果你就是王昌齡,讀到這首詩心里會怎么想?

生:李白不愧是我的朋友,他這樣關心我,我雖然被貶異鄉,但收到這樣的詩,心里十分溫暖,我為有這樣的一個朋友而自豪。

生:李白兄,多謝關心,小弟不勝感激,有你這么一個朋友,是我一輩子的福呀!

生:李白,我的好兄弟,謝謝你的關心,我一定會做好工作,不辜負你的一片心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設計思路]解讀詩歌時,我們可以設置情境,讓學生體驗角色,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詩歌理解可以“不求甚解”,但前提是讀者不僅理解了詩歌,而且把握了詩歌的神韻,達到了“通透”的境界,所以不拘泥于字面的理解。

四、探究精讀:咀嚼語言讀出情味

我引導學生探究以下兩個問題。

師:首句可以換成“桃花盛開喜鵲鳴”嗎,為什么?

生:不可以,因為桃花、喜鵲是喜事的象征,李白與王昌齡的分離是憂傷和不舍的。

生:“桃花盛開”是粉紅色的,很喜慶;“喜鵲鳴”有一種熱鬧的氣氛,而首句渲染了一種凄涼的氣氛。

師:“我寄愁心與明月”一句妙在何處?

生:這句話使月亮擁有了像人一樣的思想,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詩人把對友人的滿腔熱忱托付給明月,帶給千里之外的人。

生:這句話將明月擬人化,將“我”對王昌齡的祝福寄托在這輪明月上,將明月比作知心人,十分形象生動。

生:作者運用的比喻十分巧妙,把“愁心”比作一封信,把它寄出去,而且把“愁心”托付給“明月”,明月成了知心人,十分巧妙。

[設計思路]在古詩教學中,我們需要“求甚解”,通過對具體字詞、語句的再三玩味,細察其質地,估摸其分量,體察其狀態,感受其溫度,方能悟得其中三味。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增刪換調的方式咀嚼語言,也可通過對名言佳句的多向度賞析,充分領略語言的魅力。

五、拓展連讀:互文鏈接深入文本

在本課最后環節,我讓學生交流李白還寫過哪些送別的詩,然后重點討論《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三首詩寫法的不同之處。投影顯示下列詩句齊讀: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送孟浩然之廣陵》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學生從內容、寫法、情感表達等方面作了周到深刻的發言。

生:送的人不同。《贈汪倫》是汪倫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送孟浩然,《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李白送王昌齡。

生:描寫的景物不同《贈汪倫》寫潭水,《送孟浩然之廣陵》寫長江水,《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寫明月。

生:寫法不同。《贈汪倫》運用夸張手法借潭水寫友情的深厚,《送孟浩然之廣陵》借江水抒情,《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運用擬人手法,借月亮抒情。

生:感情不同?!顿浲魝悺繁磉_了不舍的感情,《送孟浩然之廣陵》表達了惆悵的感情,《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表達了思念與關切的情感。

[設計思路]比較閱讀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但鏈接的文本要注意適量、適度:鏈接的文本過多,學生只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鏈接的文本過深,學生無法理解,更無法比較。

接著,進行讀寫結合訓練,將語言表達與思維訓練結合起來。讓學生放飛詩情,按照句式寫一段話。投影顯示:

古詩云:多情自古傷離別,讓我們跟隨李白的腳步,體驗他與友人間真摯的友誼。

在桃花潭畔,;

在黃鶴樓下,;

在楊花落盡的暮春時節 。

吟誦這些優美的詩句吧!愿美好的友情永駐人間!

然后組織交流:

生:多情自古傷離別,李白與友人的真摯情意流淌在他書寫的詩行中。桃花潭畔,深深潭水見證了李白與汪倫永恒不變的友情;黃鶴樓下,滔滔江水凝注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深祝福;在楊花落盡的暮春時節,片片落花體現出李白與王昌齡的傷別之情……

生:多情自古傷離別,李白與友人的真摯情意流淌在他書寫的詩行中。桃花潭畔,多情的桃花潭水映照著李白與友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下,滾滾的長江水流不盡李白對游人的綿綿思念;在楊花落盡的暮春時節,皎潔的明月送不完李白對友人的關切之情……

教師小結:好詩不厭百回讀.今天我們采用多種閱讀方式,與李白對話,與王昌齡對話,與詩人筆下的優美的詩句對話,只要我們用心體察,親身體驗,我們就能走進詩歌的深處,走進詩人的心靈!

[整體思路]如何讓靜態的文本復活并進而與讀者的視野融合在一起,是閱讀教學走向高效必須思考的一個問題。目前機械單調的閱讀樣式與活躍繁雜的閱讀圖景雜陳在一起,干擾了閱讀教學的路徑,也很難讓學生靜心澄慮走入文本,體悟語感,陶冶情操,磨礪思想。我們需要探究一種有序深入的閱讀路徑,讓學生步入文本深處,成為文本作者的知音,并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朱自清先生在《指導大概》一文中指出:“會讀詩的人,多讀詩的人能夠設身處地,替古人著想,依然覺得這些詩真切。這是情感的真切,不是知識的真切。這些人不但對于現在有情感,對于過去也有情感。他們知道唐人的需要,唐人的得失,和現代人不一樣,可是在讀唐詩的時候,只讓那對于過去的情感領著走;這種無私、無我、無關心的同情教他們覺到這些詩的真切。”在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多向性對話,引領學生替作者著想,設身處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就顯得尤其重要。

上述“比較誦讀――創意編讀――情境悟讀――探究精讀――拓展連讀”五個環節,從教學結構來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從文本的外部形式的認識開始,再深入到文本的內部意蘊,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充分進行聽說讀寫綜合訓練,讓學生在螺旋式的變式閱讀訓練過程中,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從教學方法來看,既體現了中國傳統語文重“整體感悟”的教學特點,引領學生涵泳體察、誦讀欣賞,也吸收了現代閱讀學的理論精華,從接受美學出發,強調讀者意識,利用多向性對話,與作者、文本對話,師生之間對話,增強閱讀體驗,豐富閱讀圖式,培養閱讀技巧。

篇5

《贈汪倫》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于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游歷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贈別詩。

詩中描繪李白乘舟欲行時,汪倫踏歌趕來送行的情景,十分樸素自然地表達出汪倫對李白那種樸實、真誠的情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李白信手拈來,先用“深千尺”贊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緊接“不及”兩個字筆鋒一轉,用比較的手法,把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達了汪倫對李白那份真摯深厚的友情。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想象豐富奇特,雖僅四句二十八字,卻膾炙人口,是李白詩中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1.課始“引趣”

古詩教學伊始,教師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精心引發學生興趣。如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是當時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安徽,就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知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訪。見面后,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并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兩人結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這個故事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又如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設懸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寫了一首七絕,在詩中直接將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這位大文豪是誰呢?這首詩叫什么呢?是怎么寫的呢?再如教學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可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句千古佳唱著手,激疑設趣,從而引導學生欣然誦詩。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2.課中“持趣”

古詩距離現在畢竟時代久遠,兼以“文約而意豐”,課堂教學時間一長,多數初中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不由得會淡化,他們的大腦皮層會進入暫時抑制狀態。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贝藭r,教師如果注意學生心理、態度和情感的變化,采取放錄像、賞圖片、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維持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外的收獲。

如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當學生了解全詩大意后,筆者設計道:如果你是一位攝影師,根據《錢塘湖春行》的內容拍攝西湖風景你決定選擇哪些鏡頭?(如果指導細一點,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樣的人,等等。”)待學生各抒己見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樂的西湖風景錄像供學生借鑒。再如教學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當學生弄清頷聯和頸聯的禪意后,他們學詩熱情有所回落,這時可設置配音樂這一環節,以延續學生的興趣。

課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師只要能夠合理運用,就能使學生的學詩興趣保持下去,從而以飽滿的情緒投入新的學習。

3.課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初中生畢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維尚不成熟,重感性輕理性特點明顯。學習古詩,教師不妨抓住這一特點,運用類似于游戲性質的活動,在課堂教學行將結束之際,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寫人類的)、編故事(多用于敘事類的)、打擂臺(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詞(多用于繪景類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學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學習,并求得向課外延伸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孟郊的《游子吟》,在距離下課十來分鐘時,可征得學生同意,引導全體學生根據詩的內容恰當地布置場景,并邀請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別扮演母親與游子,像演小品一樣演《游子吟》。這樣一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加深了對該詩的理解,還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禮。又如教學王維的《渭城曲》,就可引導學生做“考官”,采用兩種方法讓其他學生“考試”,一種是拼字法,一種是嵌字法,學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漲起來。再如教學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根據它抒情性較強的特點,可引導學生改編原詩,使之成為抒情性較強的記敘文。

篇7

一、引趣

古詩教學開始,大家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唱歌曲、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調動起來。

如在教李白的《贈汪倫》這首古詩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是當時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安徽,就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崩畎自缰魝愂且环郊澥浚阈廊磺霸L。見面后,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并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紳士,此亦人生快事也!”于是,兩人結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這個故事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又如教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時,就可采用設懸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寫了一首七絕,在詩中直接將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這位大文豪是誰呢?這首詩叫什么呢?是怎么寫的呢?再如教學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可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句千古佳句,唱著入手,設疑置趣,從而引導學生欣然誦詩。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持趣

古詩距離現在畢竟時代久遠,兼以“文簡而意豐”,課堂教學時間一長,多數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不由得會淡化,他們的大腦皮層會進入暫時休眠狀態。葉圣陶曾說過:“講授詩歌,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此時,我們如果注意學生心理、態度和情感的變化,采用打開電腦、欣賞圖片、音樂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陶冶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在教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時,當學生了解全詩大意后,假如你是一位攝影師,根據《錢塘湖春行》的內容拍攝西湖風景你決定選擇哪些鏡頭?(如果指導細一點,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樣的人,等等。”)待學生各抒己見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樂畫面的西湖風景供學生借鑒。再如教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這首詩時,當學生弄清頷聯和頸聯的禪意后,他們學詩熱情有所回落,這時可繼續用電腦播放音樂畫面這一環節,以延續學生的興趣。

課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我們要合理運用在詩中,就能使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保持下去,從而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學習中去。

三、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學生畢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維尚不成熟,重感性輕理性的特點比較明顯。學習古詩,我們不妨抓住這一特點,運用類似于游戲性質的活動,在課堂教學行將結束之際,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寫人類的)、編故事(多用于敘事類的)、打擂臺(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詞(多用于繪景類的)、還可以讓學生用唱歌的方法唱出來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學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學習,并求得向課外延伸的最佳教學效果。

如教孟郊的《游子吟》這首詩時,在距離下課十來分鐘時,可征得學生同意,引導全體學生根據詩的內容恰當地布置場景,并邀請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別扮演母親與游子,像演小品一樣演《游子吟》。這樣一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加深了對該詩的理解,還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禮。又如教王維的《渭城曲》這首詩時,就可引導學生做“考官”,采用兩種方法讓其他學生“考試”,一種是拼字法,一種是嵌字法,學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漲起來。再如教文天祥的《過零丁洋》這首詩時,根據它抒情性較強的特點,可引導學生改編原詩,使之成為抒情性較強的記敘文來理解。

篇8

一、課始"引趣"

古詩教學伊始,教師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精心引發學生興趣。

如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是當時有名的歌手,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安徽,就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知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訪。見面后,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并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兩人結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個故事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又如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設懸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寫了一首七絕,在詩中直接將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這位大文豪是誰呢?這首詩叫什么呢?是怎么寫的呢?再如教學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可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句千古佳唱著手,激疑設趣,從而引導學生欣然誦詩。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二、課中"持趣"

古詩距離現在畢竟時代久遠,兼以"文約而意豐",課堂教學時間一長,多數小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不由得會淡化,他們的大腦皮層會進入暫時抑制狀態。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此時,教師如果注意學生心理、態度和情感的變化,采取放錄像、賞圖片、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展學生的想象,維持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外的收獲。

如教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當學生了解全詩大意后,筆者設計道:如果你是一位攝影師,根據《錢塘湖春行》的內容拍攝西湖風景你決定選擇哪些鏡頭?(如果指導細一點,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樣的人,等等。")待學生各抒己見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樂的西湖風景錄像供學生借鑒。再如教學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當學生弄清頷聯和頸聯的禪意后,他們學詩熱情有所回落,這時可設置配音樂這一環節,以延續學生的興趣。

課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師只要能夠合理運用,就能使學生的學詩興趣保持下去,從而以飽滿的情緒投入新的學習。

三、課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小學生畢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維尚不成熟,重感性輕理性特點明顯。學習古詩,教師不妨抓住這一特點,運用類似于游戲性質的活動,在課堂教學行將結束之際,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寫人類的)、編故事(多用于敘事類的)、打擂臺(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詞(多用于繪景類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學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學習,并求得向課外延伸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孟郊的《游子吟》,在距離下課十來分鐘時,可征得學生同意,引導全體學生根據詩的內容恰當地布置場景,并邀請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別扮演母親與游子,像演小品一樣演《游子吟》。這樣一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加深了對該詩的理解,還讓學生的心靈受到一次洗禮。又如教學王維的《渭城曲》,就可引導學生做"考官",采用兩種方法讓其他學生"考試",一種是拼字法,一種是嵌字法,學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漲起來。再如教學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根據它抒情性較強的特點,可引導學生改編原詩,使之成為抒情性較強的記敘文。

篇9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賞析:這首描繪的詩李白要告別友人時,留贈友人汪倫的一首詩。詩的首聯和頷聯描繪了汪倫踏歌來送別的情景。詩的頸聯和尾聯則就近取喻,生動描繪了汪倫的情誼,以及李白對汪倫之情的珍重。

2、《送友人入蜀》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篇10

一、激發興趣是“誦讀”的前提

片段一:

1.課件演示:小橋流水、垂柳依依的畫面,配以幽幽的《長亭送別》樂曲和誦讀音頻。

2.聽了這首送別的曲子和誦讀,你會想些什么?

3.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組送別詩,首先來學白的《贈汪倫》。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音樂是世界的語言”,因此本課在開課前讓學生欣賞小橋流水、垂柳依依的畫面,并聆聽《長亭送別》的樂曲和范讀,很好激發了學生的誦讀興趣,讓學生在聆聽中欣賞“誦讀”,在欣賞中向往“誦讀”,并為后面的誦讀打下基礎。同時,送別樂曲也為本課誦讀教學奠定了一定的感情基礎。

二、分層指導是“誦讀”的重點

片段二:

1.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古詩。

2.抽讀古詩。誰能讀出這首詩的韻味和節奏?

3.學生自由讀。

4.抽讀。說說你是怎么利用停頓讀出韻味和節奏的?

5.以自由讀、男女接龍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熟讀成誦至背下來。

誦讀是我國傳統的讀書方法,是目視其文、耳聞其音、心悟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文誦讀的幾點要求(讀正確、流利、有感情、背誦)也是有層次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分層指導尤為重要。首先,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古詩;其次,利用停頓讀出節奏和韻味。在讀出節奏和韻味時,不要整齊劃一地要求學生怎么讀,應放手讓學生嘗試,無論哪種停頓只要能讀出詩詞韻律,教師都給予肯定。最后,采用不同誦讀形式熟讀成誦。這樣分層指導誦讀,讓學生在讀中逐漸達到誦讀目標,潛移默化了誦讀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標準了讀音,培養了語感。

三、情感體驗是“誦讀”的升華

片段三:

1.同學們太厲害了,不僅會讀詩了,還會背誦了,那老師就給大家講一個感人的故事。(配樂講故事)

2.你就是李白,面對如此深情的汪倫,讀一讀你給他的詩。

3.你就是汪倫,在與李白分別多日的今天,回想起與李白的深情厚誼,來讀讀李白給你的詩句。

4.假如你是李白的好朋友杜甫,看到這首詩,也不禁朗誦

到:……(個體展示,相機指導)

朱小曼說:“情感可能是生命最內核的東西,它是最率真、最有個性的品性,是極不易偽裝。可以設想用情感作為生命的一個重要標志?!倍槭枪旁娢牡幕辏鼭B透在字里行間,與事、景交融,教師只有帶領學生盡情誦讀,認真體味,學生才會體會出作者的情,并產生共鳴。如何激發學生的情感?本課古詩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講述故事,不僅介紹了創作背景,而且古詩的大意學生已了然于胸。同時,教師深情的講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為“情感誦讀”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系生活體驗,轉換角色進行誦讀,能體會到不同的情感,使本首詩情感得以豐富和延伸,情感誦讀也就水到渠成。

四、遷移對比、歌唱表現是“誦讀”的延伸

片段四:

1.師生共同總結學法。

2.將《贈汪倫》通過填詞方法唱出來。

3.出示《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選擇一首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學習。(出示誦讀目標:一讀,讀正確,讀流利;二讀,讀出韻味,讀出節奏;三讀,讀懂大意;四讀,讀出情感)

4.自由誦讀小組討論:這些詩中又描繪了怎樣的離別情?(要求:選擇各小組喜歡的詩,學習誦讀。每組選一個代表匯報)

5.組織交流:誦讀《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并試著唱唱。

6.對比誦讀本課三首送別詩:通過誦讀將你的感受展示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