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贊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4-12 02:19: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稱贊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五組第十八課《稱贊》第一課時,(板書;《稱贊》本組教材的重點是以團結為主題的訓練,在教學時,要讓學生學會反思自己的言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品格,學會多為別人著想,學會欣賞別人,尊重別人,諒解別人,養成豁達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態,成為受大家歡迎的人。
現在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與學法以及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介紹。
一、 教材分析
《稱贊》是一遍有趣的童話故事,講述了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稱贊,相互肯定帶來的愉受,小獾說;“在我有點兒泄氣的時候,是你稱贊了我,讓我有了自信?!毙〈题f;“你的稱贊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勞!”從這兩句話我們可以知道,只要是發自內心的稱贊,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話,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生活上,工作中,我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稱贊與肯定,那么,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何嘗不希望得到老師同學之間的稱贊呢,在他取得一點點進步的時候,給他稱贊給他肯定,也會增強他的自信心,爭對二年級的學生,由于受年齡制約的特點,他們還缺少去善于發現別人身上的優點,也不會懂得怎樣才能真誠的去贊美、稱贊別人,所以,通過這篇課文,我準備采用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體會稱贊帶來的神奇效果與學會真誠的去稱贊別人
二、 教學目標
1、 認知目標,會認10個生字
2、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情感目標,初步體會稱贊帶來的愉快
感受,體會作者的真實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識字
2、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 教法與學法
在本堂課中,我采用了創設情景法,情感朗讀法,直觀教學法,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民主,活躍的學習氣氛,形成學生質疑問難、自主合作的學習局面。
四,教學過程
在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第一、 創設情景,激情導入(3分鐘)
首先,我會隨機表揚(你們坐得真端正),在此基礎上我在以提問的方式,你們聽了老師的稱贊是什么感受呢?導入課題,(板書;稱贊)看到這個題目 你們想問點什么呢?
1、小學生的天性是好奇,在這里我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將以圖片的形式讓學生先認識“刺猬”“小獾”把他們帶進喜聞樂見的生活中。
第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首先,我會出示課件,明確具體要求,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去識字,結合課文初步了解生字的大意。
第三、游戲識字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在這一環節中,我采用了利用卡片生字隨機抽取認讀,開火車讀,齊讀,比賽讀等形式進行認讀,這樣既能使課堂氣氛活躍,也能加深對生字的記憶,另外,我在出示課件的形式來鞏固學生對生字詞的識記。
篇2
關鍵詞:顯性導引;稱贊語;稱贊語回應;語用習得;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04(2014)01?0247?07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擴大,提高外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但在外語環境中,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很難自然發展,只有通過正規教學才能獲得[1]。近年來,國外許多語際語用學研究者就教學導引(instruction)對二語學習者語用能力發展的效果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教學導引有利于語用能力的習得,尤其是顯性導引(explicit instruction)。但在我國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體制下,注重培養外語學習者交際能力的語用教學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二語習得中有關語用的研究大多也只是集中在比較我國外語學習者和目標語本族語者實現特定言語行為時語用特征的差異,而對學習者語用能力發展方面的實證研究還極其匱乏。鑒于此,本研究以英語稱贊語及稱贊語回應為載體,探討顯性導引對我國高中生語用能力發展的影響。
一、文獻綜述
(一) 顯性導引對語用習得的影響
教學導引研究一直是語際語用學的研究焦點,自Schmidt提出僅讓學習者接觸目標語不足以發展其語用能力的論點以來[2], 學界愈發重視對語用教學效果的考察。Kasper & Rose認為大多二語語用特征確實是可教的(teachable),教學干預比不教更有利于二語學習者語用能力的發展[3]。顯性導引主要以教師通過解釋二語語用規則的方式,為二語學習者提供顯性元語用信息[4],元認知討論[5] 和糾錯性反饋[6]。大多研究表明顯性導引比隱性導引(implicit instruction)更有效。如Rose & Ng研究了歸納性教學(即隱性導引)和推導性教學(即顯性導引)對香港二語學習者的英語稱贊語及稱贊回應習得的影響,結果表明只有推導性教學組在習得如何得體地使用稱贊及其回應策略上有所進步[7]。Ghobadi & Fahim比較了顯性導引和隱性導引“感謝言語行為”對伊朗外語學習者社交語用及語用語言意識的影響,結果表明顯性導引對提高學生的社交語用意識及防止一語語用語言知識遷移的能力都有積極的效果[8]。李清平考察了顯性導引、隱性導引及極端隱性導引對中國青少年初學者語用能力發展的影響,結果表明顯性導引和極端隱性導引都有利于社交語用能力的發展及總體請求策略使用和分布,而隱性導引在這些方面幾乎都無效[9?10]?;谝陨涎芯拷Y果,本研究將考察顯性導引對我國高中生英語稱贊語及稱贊語回應策略習得的影響。
(二) 稱贊言語行為
稱贊作為維持社會關系的劑是語際語用學領域最早的研究對象之一。Manes和 Wolfson在20世紀80年代所做的系列研究為英語稱贊語提供了詳盡的描述。其研究結果表明英語稱贊的話題主要有三個:外貌/擁有物、能力/技能和性格特征;稱贊語具有程式化(formulaic)的特征,共有9種基本句型(見表1),占其收集數據的97.2%,最常用的為前3種句型,占他們所收集數據的85%[11]。
稱贊語回應作為稱贊語的相鄰語對(adjacency pair)也頗受關注。因為研究稱贊回應策略(Compliment response strategies, CRs)“能促進我們對目標語文化、社會價值及其語言使用的功能和意義的理解”[12]。出于教學目的,Billmyer把稱贊語回應策略分為三類:接受策略(accept)、拒絕策略(reject)和回避策略(deflect/evade)[4](36)。在此基礎上,Holmes把以上3類宏觀回應策略細分為10個微觀回應策略[13](見表2)。
有關稱贊語及稱贊語回應的研究揭示稱贊行為具有很大的文化差異,因此,很有必要教導二語/外語學習者如何得體地表達稱贊和做出合適的回應,以避免語用語言和社交語用失誤[14]。Billmyer和Ishihara研究了顯性導引對成年二語學習者英語稱贊語及稱贊語回應的影響,結果表明顯性導引很有效[4,15]。Sadeghi & Foutooh以成年外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發現顯性導引對英語稱贊語及其回應策略習得有積極的作用,不僅能提高學習者的語用意識,還能阻止母語語用語言和社交語用知識的遷移[16]。這些研究的研究對象都是大學階段的中高級學習者,且尚無顯性導引對外語學習者稱贊語回應微觀策略習得的影響研究。因此,本文在這兩方面做一突破,具體研究問題為:顯性導引是否有利于我國高中生英語稱贊語習得?顯性導引是否影響我國高中生英語稱贊語宏觀及微觀回應策略的使用和分布?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某農村高中一年級的109名學生,平均年齡16歲。該年級有8個班,研究者隨機抽取了二個自然班并將他們隨機分成控制組(58人)和實驗組(51人)。實驗組即顯性組(explicit group)接受了有關怎樣用英語做出稱贊及稱贊回應的元語用知識的顯性導引。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開放式的書面語篇填充法(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 DCT)。DCT情景的開發經過嚴格的情景采樣、可能性調查、元語用調查等程序[17], 最后選擇了6個情景。6個情景涉及發生在學校和家庭兩個語境中的三個話題:相貌或擁有物、能力或技能和性格特征。這6個情景組成的DCT問卷用于前測和后測。在前測中增加了六個其他言語行為(如請求和道歉)的情景以減少預期效果(priming effect)。后測中把6個情景重新排列,以避免練習效應(practice effect)。
(三) 實驗材料
用于實驗的材料為選自各類英語口語教材中的對話,每個對話至少有一個稱贊和稱贊回應。教學內容為Manes & Wolfson提出的9種基本稱贊句型、稱贊話題及功能;Holmes 的3個稱贊回應宏觀策略及10個微觀策略。把所有內容設計成6個學時,每學時45分鐘。
(四) 實驗程序和處理
在實驗開始前一天,控制組和實驗組(即顯性組)同時進行DCT前測。實驗從高一第二學期第九周開始,兩個班的教學實驗課由本文第一作者實施,每班一周三次課,持續兩周,共六次課。后測于實驗完成后的第二天進行。
在操作教學處理時,實驗組接受了6節有關英語稱贊語及稱贊語回應策略的顯性元語用知識導引及交際練習的課堂學習,以最大化地提高被試英語稱贊語及其回應策略的語用意識。每節課的教學步驟如下。① 教師展示當堂課要教的策略實例來進行導入;② 教師進行當堂課須教策略的元語用講解;③ 教師解釋學習材料。除了詞匯?語法外,還進行語用解釋,主要涉及特定稱贊及其回應策略與情景因素的匹配;④ 讓學生做與當堂課所教策略緊密相關的筆頭練習;⑤學生朗讀練習中的對話并進行小組或配對角色扮演;⑥ 教師提供一個新情景(來自于情景采樣),情景特征與學習材料中的類似,學生進行小組或配對角色扮演,5分鐘后請志愿者將準備好的對話進行展示??刂平M未接受任何有關稱贊語及稱贊語回應策略的知識講解,而是進行英語閱讀練習,教師在顯性組用于講解元語用知識的時間,在控制組用以解釋閱讀中的詞匯?語法重難點和閱讀策略??刂平M和實驗組同時進行DCT后測。
(五) 實驗結果、編碼和分析
根據Hudson 等提出的建議,忽視開放性書面DCT中不影響理解的拼寫、語法錯誤,按照只要出現了稱贊及其回應的語用特征就予以采用的原則進行編碼[18]。編寫程序參照Rose & Ng:首先把控制組和顯性組在前測和后測中的稱贊語及其回應策略逐一進行編碼,時隔兩周后,按照第一次的編碼程序再對每個學生的答卷逐一進行重新編碼[7]。前后兩次編碼的吻合度達到了可接受的一致水平(r>.95)。最后,再消除兩次編碼中的差異部分。
用于本研究的編碼方案是以前文回顧的英語稱贊語及稱贊語回應策略為核心。就稱贊策略而言,Manes & Wolfson的九種基本稱贊句型是編碼的核心框架。此外,根據本研究數據,我們發現有必要增加以下4種稱贊策略:提問式(Question) (Where did you buy that Gray wolf collage?);鼓勵式(Encouragement) (Keep up the good achievement);非言語行為(Non-verbal) (e.g., a smile)及無反應(Opt out) (No response)[9]。稱贊語回應策略主要是根據Holmes的宏觀及微觀層面分類法進行,根據數據需要另加了4類:組合策略(Combination strategies) (e.g. Not really. You did better)[19](1688)、非言語策略(Non-verbal response) (e.g. a smile)、無反應策略 (No response/Opt out)和其它策略(Other strategies) (e.g. You’re welcome)。為了避免數據分析中太多的空單元格(empty cells),組合策略只考查宏觀策略的組合,即① 接受(Accept)+拒絕(Reject);② 接受(Accept)+回避(Evade);③ 拒絕(Reject)+回避(Evade)。策略類型的數據為分類數據(categorical data),且本研究采用的是重復測量設計,卡方(χ2)分析應該是最好的統計程序,雖然這種分析無法進行多重比較,但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9]。故本文所有數據均用SPSS 17.0非參數檢驗中的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分析,a值設定為0.05。
三、研究結果
(一) 英語稱贊策略習得結果
由于提問式、鼓勵式、非言語稱贊及無反應策略出現的頻率較低,故綜合成其他稱贊策略(Other Compliments)。那些既不屬于Manes & Wolfson提出的9種基本稱贊策略也不能編碼為其他稱贊策略的歸為他類(Others)。因此,編碼方案中用到的13種策略被縮減為4類:Manes & Wolfson的兩組句法公式(syntactic formulas) (formulas 1-3 and 4-9)、其他稱贊策略(Other Compliments)和他類(Others)。
如表3中卡方檢驗的結果顯示:前測中兩組的稱贊策略分布沒有顯著差異(χ2(3)=5.56; p=.135)??刂平M和顯性組使用最多的均是Manes & Wolfson 1-3三種稱贊句式(分別占76.8%、79.5%)。把表3中的前兩大類相加來看Manes & Wolfson的九種基本句型的總頻率,控制組比顯性組略高(91.1% vs 89.0%),表明控制組更接近Manes & Wolfson實驗中的英語本族語者(97.2%)[11]。
如表4所示,在后測中,兩個組的稱贊策略使用和分布呈現出顯著差異 (χ2(3)=10.862;p=.012)。令人驚訝的是兩組均降低了Manes & Wolfson的前3種稱贊句式(Manes & Wolfson 1-3)的使用(控制組降低了2.4%;顯性組降低3.7%),但都提高了Manes & Wolfson 4-9六種基本句型的使用頻率,控制組與顯性組分別提高了4.3%、12.4%。把表3中前兩大類加起來,控制組為93%,顯性組為97.7%。顯性組在這九種基本句型的總使用頻率上比控制組進步快得多(控制組提高了1.9% vs顯性組提高了8.7%),且顯性組的表現(97.7%)相當于Manes & Wolfson實驗中的英語本族人(97.2%)[11]。此外,兩個組的稱贊策略使用總量均增多,控制組增加了32(403vs371);顯性組增加則多達91(429 vs 338)。以上結果表明,顯性導引能有效地促進我國高中生英語稱贊語語用語言能力的提高;控制組在稱贊語策略使用和分布的微弱變化顯示:在無顯性導引時,我國高中生英語稱贊語語用語言能力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發展。
(二) 英語稱贊語回應策略習得結果
為更清楚地了解我國高中生英語稱贊語回應策略的發展,我們從宏觀策略(macro level)和微觀策略(micro level)兩個層面來考察其習得情況。
從表5我們可以看出,前測中兩個組的稱贊語回應策略分布呈現顯著差異(χ2(6) =48.552;p=.000)?;貞⒄Z稱贊時,兩組使用最多的策略均為接受策略,且使用頻率相當。他們在拒絕策略、回避策略和其他策略使用頻率上也都沒有明顯差異。但控制組比顯性組使用更多的組合策略和非言語策略。而顯性組比控制組使用更多的無反應策略(18.7% vs 6.2%)。前測中的這些顯著性差異使得前/后測對比變得更加復雜。
如表6所示,在后測中,兩組的策略使用和分布同樣呈現出顯著差異,而且這次卡方值更大(χ2(6)= 76.344;p=.000)。兩個組的稱贊回應策略明顯增多,體現為無反應策略的減少,其中,顯性組減少17.8%(18.7% vs 0.9%),控制組減少6.2%(6.2% vs 0%)。后測中,盡管兩組使用最多的稱贊回應策略仍是接受策略,但與前測比較而言,控制組增加了7.4%(72.6% vs 65.2%),顯性組反而減少了21.1%(46.2% vs 67.3%),這有待在微觀策略中弄清具體是哪些接受策略減少了。顯性組的表現與Herbert的研究結果相符,Herbert研究發現回應稱贊時,美國人使用接受策略只占所有策略的三分之一[20]。后測中,兩組在組合策略的選擇上均有所提高,但顯性組無論是在使用頻率還是增長幅度上都遠大于控制組(顯性組:22.3% vs 3.4%;控制組:16.0% vs 8.6%),這表明接受顯性導引后,顯性組在回應稱贊時所做的交際努力更大。顯性組和控制組使用拒絕策略都有輕微的增加,在回避策略上,控制組減少,顯性組卻增多了。以上研究結果初步表明顯性導引有效地改變了我國高中生的英語稱贊語宏觀回應策略的使用和分布,但這一結果還有待微觀策略層面的證實。另外控制組的變化一定程度上表明學習者的英語稱贊語宏觀策略能有微弱的自然發展。
就微觀策略而言,由于有些策略使用頻率較低,所產生的空格影響卡方檢驗結果,因此,我們取消卡方統計分析,僅比較百分數的變化。如圖1所示,前測中兩組使用最多的均是感謝型策略,即Thank you等簡單的回答,且顯性組明顯多于控制組(63.6% vs 49.6%)??刂平M比顯性組使用的贊成型策略(14.8% vs7.6%)和接受+回避策略(9.6% vs 4%)都更多。兩組都沒有使用質疑真實型、挑戰真誠型和拒絕+回避策略。比較圖2和圖1,我們不難看出最明顯的變化在感謝型策略上,實驗后,顯性組使用簡單的感謝型策略急劇下降,控制組僅略有下降。
此外,顯性組的贊成型策略使用頻率上升了3.9%,而控制組則降低了1.7%。其他所有微觀策略的使用頻率和增長幅度,顯性組均高于控制組。這進一步表明顯性導引對我國高中生英語稱贊語回應微觀策略習得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控制組的相應變化表明稱贊語微觀回應策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微弱的自然發展。
四、討論
本研究旨在回答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顯性導引是否有利于我國高中生英語稱贊語語用語言知識的習得?后測結果顯示,顯性組不僅增大了稱贊策略的使用數量,且在Manes & Wolfson提出的九種基本句型的總使用頻率上提高了很多,其表現相當于Manes & Wolfson實驗中的英語本族人[11]。故顯性導引非常有利于促進我國高中生英語稱贊語語用語言知識習得。由于Manes & Wolfson總結出的九個基本句型具有套式化特征,易于學習者習得和提取[21],很短的時間導引就讓學習者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也正因為英語稱贊語的語用語言特征簡單,可能少量的前測練習就提高了控制組中被試的意識(awareness),導致控制組在后測中無論是稱贊策略使用的數量和頻率均有些許提高。這表明對于簡單的言語行為,我們可通過諸如筆頭或口頭的DCT練習將學習者的注意力導向具體的目標特征[3],其語用語言能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自然提高,但這需要未來的研究進行深入的實驗來證明。
第二個問題是:顯性導引是否影響我國高中生英語稱贊語宏觀及微觀回應策略的使用和分布?結果顯示,顯性導引有效地促進了我國高中生英語稱贊語宏觀及微觀回應策略的使用和分布。
就稱贊回應的宏觀策略而言,前測中,顯性組占主導地位的接受策略急劇降低,而控制組只有輕微的降低。兩個組接受策略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其微觀策略――感謝型策略上,后測中,控制組主要還是使用簡單的Thank you (very much)等感謝型回應稱贊,但通過學習,顯性組明顯降低這種過于單一的回應方式,而是使用課堂上學到的各種策略進行回應。這從顯性組學習者的課后反思筆記中得到進一步的證實。大多數學習者寫道:“過去我常常只會用‘Thank you’來回應老師、同學和朋友對我的稱贊,通過這兩周的學習,我學會并意識到還有這么多策略可以用來回應別人的稱贊,心里既開心又興奮?!贝送?,兩組在組合策略的選擇上均有所提高,但顯性組無論是在使用頻率還是增長幅度上都遠大于控制組。這可能是因為顯性導引提高了學習者交際努力(communicative effort)的意識,面對威脅面子的稱贊時,更好地學會了運用接受+回避這一組合策略來解決Pomerantz提出的兩難境地:“接受別人稱贊的同時,避免自我夸贊”[22],得體地展現了禮貌和謙遜的態度。較稱贊策略而言,稱贊回應策略復雜得多,對教學帶來更大的挑戰。陳鈞的調查顯示,菲律賓英語教師所使用的稱贊語回應策略比中國英語教師更接近英語母語者[23]。因此,我國英語教師急需提高英語語用水平,加深對中外文化差異的學習,確保能向學生輸入地道的目標語文化,以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困難和障礙[24]。實驗結果還表明,顯性組有效地改變了其宏觀及微觀回應策略的分布,而控制組則變化不大,進一步證實像稱贊回應這樣復雜的言語行為需要系統的教學導引。顯性的元語用知識導引和有意義的交際練習為學習者構建新的語用知識和語用意識提供了支架(scaffold)作用,從而加快外語學習者語用習得的速率,促進他們目標語語用能力的發展。鑒于此,我國英語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元語用知識的顯性導引,并把中西文化差異融入語言教學,以增強學生語用文化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 能力[25]。
五、結語
本研究表明外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自然發展,但顯性導引能大幅提高我國高中生的英語語用發展速度。該研究對我國外語教學、英語教材的編寫和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啟示意義。一是有助于完善英語測試理論。外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在“注意”或顯性導引下才能得以較快發展。因此,為促進語用教學,在我國重大英語考試中,如中考、高考、四、六級考試中應添加或提高語用能力測試試題的比重。但開發出涵蓋面廣、構念效度高和操作性強的學習者語用能力評估問卷是語用測試研究中的重難點,亟需得以攻堅[26]。二是為外語教材教參的編寫提供新思路。打破目前的教材教參圍繞語法點展開的單一性,把語法與語用集于一體,相互融合,因為一切語法都是為語用服務的。但本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處,如實驗樣本較小、實驗時間較短、沒有設計延時后測。故顯性導引對外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習得的促進作用是否具有持續效果,語用習得過程中的個體差異等問題值得未來研究進行關注。
參考文獻:
[1] Bardovi-Harlig K. Evaluating the empirical evidence: Grounds for instruction in pragmatics [A]. In K. R. Rose & G. Kasper (Eds.),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3?32.
[2] Schmidt, R. Awarenes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3(13): 206?226.
[3] Kasper G, Rose K R. 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M]. Malden, MA: Blackwell, 2002.
[4] Billmyer K. “I really like your life style”: ESL learners learning how to compliment [J]. Working Papers in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1990, 6(2): 31?48.
[5] Olshtain E, Cohen A D. The learning of complex speech act behavior [J]. TESL Canada Journal, 1990, 7(2): 45?65.
[6] Bouton L 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d slowly when not deliberately taught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4, 22(2): 157?167.
[7] Rose K R, Ng K-f C.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teaching of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 [A]. In K. Rose, & G. Kasper (Eds.),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45?170.
[8] Ghobadi A, Fahim M. The effect of explicit teaching of English “thanking formulas” on Iranian EFL intermediate level students at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s [J]. System, 2009, 37(3): 526?537.
[9] 李清平. 教學導引對英語學習者的社交語用能力發展的影響[J]. 現代外語, 2009, 32(4): 399?407.
[10] 李清平. 兼顧形式對請求策略習得的影響[J].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 17(5): 153?159.
[11] Manes J, Wolfson N. The Compliment Formula [A]. In F. Coulmas (Eds.). Conversational Routine: Exploration in standardized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and prepatterned speech [C]. The Hague: Mouton, 1981: 120?121.
[12] Yuan Y. An inquiry into empirical pragmatics data-gathering methods: Written DCTs, oral DCTs, field notes, and natural conversation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1, 33(2): 271?292.
[13] Holmes J. New Zealand women are good to talk to: an analysis of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interaction [J]. Journal of Pragmatic, 1993, 20(2): 91?116.
[14]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New York, NY: Pearson Education, 2007.
[15] Ishihara N. Formal instruction on the speech act of giving and responding to compliments [R]. Proceedings of the 7th Conference of Pan-Pacific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 62?78. Retrieved on Sep 12th 2012 from http:// Instruction on compliments.
[16] Sadeghi A, Foutooh M. The Effect of Explicit Instruction of Compliment Responses Strategies on Intermediate Iranian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Ability to Respond to Complimen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012, 4(3): 385?406.
[17] Rose K R. Interlanguage pragmatic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phase 2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9, 41(11): 2345?2364.
[18] Hudson T, Detmer E, Brown J D. Developing Prototypic Measures of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 1995.
[19] Yu M-C. On the universality of fa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compliment response behavior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35(10?11): 1679?1710.
[20] Herbert R K.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compliment behavior [J]. Language in Society, 1990, 19(2): 201?224.
[21] 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2] Pomerantz A. Compliment responses: notes on the cooperation of multiple constraints [C]. In J. Schenkein (Ed.), Studi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8: 79?109.
[23] 陳鈞. 中國英語教師與菲律賓英語教師稱贊語回應策略對比研究[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2, 20(2): 6?10.
[24] 王琴. 對稱贊語的跨文化研究[J]. 外語教學, 2007, 28(4): 44?46.
篇3
教育教學中的細節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行為和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細小問題,如教師日常行為習慣(書寫習慣、個人衛生、關注環境等),教師對知識的謹慎態度,學生的個人衛生,學生認真書寫每個字的一筆一畫等等。細節雖然是一些小問題小事件,但細微之處見風格,細微之處見成功,小問題不小,細節不細。教育教學中注意細節,對培養身心健康、能力全面、知識豐富的人尤為重要。教師要注意教育教學中的細節。
“德高為師,學高為范”。教師應從師德和教學行為兩方面注意細節。
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對學生形成影響,甚至終身影響。兒童的模仿性很強,因此教師要特別注意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行為舉止。諸如發型,試想,一位教師時常染發、卷發,加之社會風氣的影響,那么學生就會認為那沒什么,也隨之染發并充分發揮想象設計怪發。再如著裝,教師奇裝異服,學生隨之而來,不但給學生家長造成沉重的負擔,更造成盲目追求。又如隨手拾垃圾、隋意吐痰這些看似細小的行為會給學生造成怎樣的影響呢?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師要潔身自好,注意師德細節,從小事做起,給學生以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教學行為中,細節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細節決定教學質量。曾聽過一節語文課,課文中涉及到“贊嘆不已”一詞,老師在講到“贊嘆不已”時請學生試著作解釋,當生說“贊嘆不已”的意思是“稱贊”時,老師即刻非??隙ǖ卣埲嗤瑢W給予其熱烈地掌聲,并加以解釋:“贊嘆不已”的意思就是“稱贊”。課后我與這位老師交流時特意提到了對“贊嘆不已”這一詞語的解釋時,這位老師還沒反映過來。這讓我很遺憾,“贊嘆不已”一詞的解釋應是“不停地稱贊”。由此想到,教師在備課時的粗枝大葉,對教學細節的疏忽。更重要的是這些細節的疏忽對學生當前及以后探索知識帶來的深遠影響。還聽過一節數學課,課題是《方程的意義》。方程的定義是: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此知識點應重點強調方程的兩個關鍵,即:含有未知數,是等式。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提到了,但不注意這一細節的強化,結果,在反饋中學生對方程的理解模糊不清,回答模棱兩可。這一細節的疏忽造成學生在遇到諸如“含有未知數的式子叫做方程”的判斷時大腳大手,判斷錯誤。又對教師批改作業的情況進行了解,發現教師在批改作業過程中往往比較豪放地一面作業上一個大“√”。我并不敢擅自否定這種批改方法,也許這是因為作業量太多教師批改困難而采用的一種簡便方法。但細看之下很震驚,抄寫10個生字其中錯了2個,依然得到個“大優”。這樣的批改有效嗎?久而久之,學生在書寫中經常出現錯別字,計算粗心大意的現象并會隨之而來。長此以往,對學生以后的生活和學習的影響不可估量。上述種種現象不得不讓人提出質疑,這樣的課堂教學,這樣的作業批改,這樣的治學態度,學生能學得好嗎?我們能不困惑嗎?教學質量能提高嗎?這不是教學中細節“不細”造成的嗎?
篇4
一、我的收獲:
1、要熱愛教育事業。從教初期,我缺少這種熱情,只是機械地完成各項工作。隨著與學生的接觸,他們的笑臉,他們的問好,他們的愛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愛上了他們,愛上了我所從事的工作。有了這種愛,付出再多也不會覺得累。
2、要有一顆寬容的心。學生正處于成長的階段,犯錯誤是難免的。我們要公正地對待做錯事的學生,給予他們改過的機會。一學生挨批評背后罵人,得知這個情況我卻一笑置之。雪上加霜的批評,只會讓他們更沖動,激化矛盾,師生關系還會出現危機。
3、要學會欣賞學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畢竟全能全才的人只是少數,包括我自己在內,在許多方面都是個門外漢。所以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我不會只關注結果,更看重過程。學生善于思考,我就表揚;學生善于表演,我就稱贊;學生善于創新,我就鼓勵。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他們才會學的更投入。
4、要尊重學生人格。學生是有自己思想和行動自由的獨立個體,被平等對待是一大愿望,能得到老師的尊重對學生是極大的精神激勵。我從教育中體會到:尊重學生的實質就是把學生當作和自己一樣的生命個體,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他們的朋友。每次找學生幫忙我都會說謝謝,形成一種習慣,就會不自覺地滲透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上。和諧的課堂氣氛怎樣形成,就來源于對學生的尊重。教育名家的課之所以上的精彩,原因之一我想就是對學生隨處可見的尊重,“請坐”、“謝謝”、“對不起”之類的話,在課上會發揮更強大的功效,讓學生放松情緒,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存在的不足:
1、自身素養不夠,易受情緒控制。在面對喜歡挑釁的學生時,缺少足夠的冷靜。在面對不愛說話的學生時,缺少足夠的耐性。
2、教學水平還有待提高。現在的孩子喜歡多才多藝,花樣翻新的老師。如果總是一種教學形式、教學風格,必然會讓學生感到倦怠。
3、缺少研究精神,只滿足于現狀。常以自己能力有限為借口,不思進取或喜歡讓人牽著鼻子走,沒有探索教學新理論的熱情。
三、整改措施:
1、多讀教育方面的書籍,多進行反思,積累經驗,以多樣的方法和自己良好的心態來教育、幫助學生。
2、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與學生多溝通,尋找默契點。多看教育名家的課,學人之長補己之短。
篇5
一、創設民主的學習氣氛讓學生敢問
我們發現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有很多學生不提問,問及什么原因,說不敢。那么為什么學生不敢問,如何才能讓學生敢問,讓他們以積極的態度來學習科學課呢?學生問題意識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師的民主意識缺乏、課堂教學氣氛不融洽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老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在平時教學中或與學生接觸中,對學生的興趣與心理特點要有充分了解,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讓他們感覺老師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讓他們真正感覺老師是他們學習上的好朋友。在課堂教學中,我對待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讓他們處于一個民主而又寬松的環境中學習,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及問題與教師交流。對待學生要面帶微笑,以風趣的語言、可親的教態去感染學生;以耐心的傾聽、肯定的稱贊去鼓勵學生,由此融洽師生情感,給學生百分之百的安全感。
二、注重啟發讓學生善問
敢問和想問僅僅是善問的初級階段,善問才是關鍵。也就是要讓學生掌握提問的思路和方向。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做好這個“導航者”,要讓每個學生善問。有的學生想問,但是不問,原因是他不會問,問問題的時候總是抓不住關鍵。有時候提出的問題沒有意義,也就是說沒有問到點子上,真正該問的卻問不出來。出現這種情況,老師要善于發現,從他問的問題上就知道他想問什么,然后不但幫他解決問題,還要指導他如何去問。
(1)到生活中找問題。生活中的科學問題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只要稍作留意,便會滾滾而來。有些可能立時有解,有些可能一時無解,但記下來,日后也許會 “水落石出”。例如,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研究書包里的學問:各種書籍所用的紙是怎樣制出來的,各種紙張各有什么特點;橡皮是什么制成的,橡皮為什么能去污……
(2)到實驗中找問題。科學活動中做實驗,并不僅僅是為了驗證什么,更重要的是為了讓學生發現什么。因此,我在每次實驗之前或之后,都要讓學生們想一想:這個實驗可以怎樣設計,實驗時有哪些地方要注意,實驗觀察是否認真,你是否有什么發現,除了這種實驗之外,還有別的方法嗎,……在研究“吸熱和散熱”這一課時,學生們在實驗之前提出了很多注意點,并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太陽的光照不強烈,探究活動就很難開展。這時,學生們就產生疑問:除了在太陽下研究外,還可以在哪里研究?經過一番討論,設計出了在燈泡下、利用酒精燈、利用取暖器等進行實驗的方案。
(3)到想象中找問題。人一旦插上想象的翅膀,那么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遨游世界、漫步宇宙。在科學活動中,我經常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例如,小螞蟻如果跟同伴失散了,它會怎樣;如果我是一只小鳥,我會喜歡生活在哪里;再過二十年,地球會變成什么樣;如果我到了太空,我會做些什么……學生們在想象的世界里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有些很離譜,但這又有什么關系呢?關鍵是看他們動腦了沒有,是否已經有了探究的欲望。
三、讓學生不斷反思挖掘提問深度
(1)反思探究過程。學生在一個探究活動結束后,老師應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進行認真反思,總結分析在探究過程發生了什么,學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找到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找到成功與失敗的同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再提問。
例如,在“氧氣”一課的學習時,通過實驗的方式制取氧氣,并且對氧氣的一些性質進行研究。在這個認識過程之后,我又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與反思,對整個活動認真回顧,對學生感覺有一些疑問的環節進行提問。有的學生問:“氧氣是無色的,可為什么它制作的原料是紅色的?為什么制取氧氣時的試管一定要向下呢?氧氣既然能助燃,那我們為什么不燒氧氣灶呢?這些問題的提出都說明他們在不斷地反思。
篇6
論文摘要:在教學實減中,反思是對教學行為的重新審視,反思是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在反思的過程中總結教孕的得失成放,吸取教訓,權軍經臉,才使救學實減更合理,更有效。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經驗十反思,他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膚淺的,否則即使有30年的教學經驗,也不過是毫無改進的簡單重復,教學水平沒什么提高。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多數是中考落榜生,在學習上,基礎薄弱,漫無目的,主動性差,方法不當,厭學的現象普遍存在。面對以上學情,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如何進行教學,筆者試作如下探討。
1、反思教學目標,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目標其顯著特點是培養勞動者的實際工作能力,向社會輸送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與普高以升學為目的注重書本知識的學習不同。教學的核心環節是培養學生的技能,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以領悟為原則。但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仍未走出傳統教學的樊籬,教學特點不明顯,理論教學偏重于實踐教學。
筆者剛進人職業學校教書時,按部就班對定理的內涵,公式的推導,原理的分析,一點一滴的講授,聽得學生從皺眉瞪眼到恢恢欲睡??吹竭@樣的情景,我意識到這樣講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痛定思痛,通過調查學生學習感受,學習教育教學經驗,我看到了問題所在:沒弄清楚站到講臺上的目的是干什么,只把上課的目的放在了完成“教”的任務上,以為教完課本就算交差了,而沒去思考為什么要這樣教,有沒有必要這樣教,學生需要學什么,要怎樣學。
理清思路,我及時轉變教學思想,調整方案,在專業理論知識的講授上采取低臺階,穩步走的方式,降低理論知識的深奧抽象性,盡量用通俗的語言去講述,將死板的定理變活,使定理形象化物質化,使得學生容易接受,掌握。讓學生輕輕松松的學習,逐漸樹立學習的信心,由厭學到愿學、愛學,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2、反思教學模式,精講多練,強化實訓
傳統教學模式主要采用傳遞—接受的方式,但接受不等于理解,不等于會用。筆者教電烙鐵的使用時,事先在課堂上講了電烙鐵的結構,好壞的判別方法,工藝要求,操作要點等,并要求學生務必掌握。原以為準備充分,學生應該輕輕松松就能學會,但其結果很不盡如人意,在實際操作時,有的烙鐵頭部有凹坑,學生看也不看拿起就用,有的烙鐵內部斷路或短路,學生也不知道事先要檢查。還有的學生姿勢不對,甚至不知道松香怎么用,很多問題都暴露出來了,看此情景我便現場教學,邊演示邊講解,并讓學生跟我一起做,在做的過程中引人理論知識,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做,很快學生就進入狀態了。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放不開,深怕學生操作有閃失,做不對,做不好,總是事先把相關概念、基本要求、操作要領、注意事項等等,講了又講,強調了再強調,總認為學生記住了才能會做,做不對是因為沒記住或記錯了。筆者認為在實際動手操作時要鼓勵學生大膽去做,不要怕出錯,出錯不一定是壞事,在他們出錯以后及時糾正講解才會使學生有更深層次的認知。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是手段,“學”是目的,在設計教學環節時要考慮到,這件事誰是主角?老師做的時候學生干什么?學生做的時候,老師起什么作用?要從學生怎樣能學會,怎樣能學好的角度去設計教的模式。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告訴我們:認知來源于實踐,鑒于此,筆者堅持實踐—認知—再實踐—提高認知的原則,在實踐教學中采取如下模式:第一階段:認知準備。這一階段講解、示范相結合,教師要啟發學生從視覺形象的直觀上來觀察操作要點,用學過的知識來理解其中的因果關系,為規范操作打下一定的理論基礎。第二階段:分塊訓練。一個復雜的技能操作學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掌握,可以把操作過程分成許多相互聯系的部分,分別加以訓練。在練習過程中,教師不要給予太多的幫助,否則將會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學生只有親身去做,才會發現問題,才會想怎么去解決,才會把學過的知識和實踐聯系起來,才能在以后的實踐中自覺自如的運用知識,向更高層次發展。第三階段:綜合訓練。在學生已經分步掌握一定操作技能的基礎上,教師要把技能操作由單一訓練變為綜合訓練,要求學生把各項子技能合理有機的結合起來,以達到技能操作的協調自如。學生通過這一階段的訓練對操作技巧有更熟練的把握,對操作步驟的差別有更細微的辨識,對操作質量的優劣有更科學的評價,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
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核心環節是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所以教學時,要以訓練為主線,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教師的導,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生疑—思疑—解疑的過程中感悟提高。
3、反思教學資源。善于發現,巧妙利用
在教學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老師提問:“xx,請你來說說這道題選哪個?,生:“選Ao”師:“選A嗎?”生緊張:“選$o”師皺眉:“好好想想,怎么能選B呢?”生低頭,小聲:“選C,”師怒:“這樣的題我們不講過嗎,很明顯選D嘛!行了,坐下吧?!睂W生窘迫的坐不了,還是不知為什么選D,其實當學生說選A時,老師就應該讓學生說說選A的理由,以充分暴露其錯誤認識的根源,再加以引導這樣做才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而上述情況由于教師的武斷處理,剝奪了學生的發言權,同時也嚴重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高度緊張無法正常思維。HTtP//:
筆者在講電阻的測量時,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問學生有哪些測量方法,學生大聲回答:“有伏安法,惠斯通電橋法!”我點頭稱贊,忽有一生低說:“還有更簡單的方法?!蔽乙苫螅n本上不就講了這兩種方法嘛,我示意他說下去,生:“用萬用表的歐姆檔可以直接測量電阻值?!笔前?,這個方法簡單又實用,我的思維卻僅僅局限在個別章節中,我很佩服的表揚了這個學生。課堂上常會出現師生意見分歧的“異常”情況,作為教師應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而不是一言堂,只有這樣學生的自主性才能充分得到發揮,才會進出奇思妙想的智慧火花。即使學生的有些認識也許是很幼稚的,甚至是錯誤的、荒謬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則必然會挫敗學生回答問題的勇氣,教師應該把學生的暫時性錯誤作為寶貴的鮮活的教學資源加以利用。
篇7
1.情景導入渲染氣氛
香菱學詩雖為自讀課文但內涵豐富深刻而且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也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所以應該像講讀課文一樣,精心引導、悉心講授,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精心設計了課堂導入借助多媒體播放電視劇《紅樓夢》主題曲:"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讓學生猜出這篇課文的主人公??香菱,這一導入雖然簡單但是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大家的氣氛十分的活躍。
2.綱舉目張鋪開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緊扣一個"學"字,讓學生通讀全文突出理解香菱學詩的過程,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發現和見解,特意啟發學生通過活動完成開放式命題:
把"香菱****學詩"補充完整。
我沒想到這一簡單的活動居然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家以高昂的熱情投入到了對課文的精讀中,學生們不僅細心讀課文,還將自己發現的關于香菱學詩的重要信息做好標記,經過十分鐘的醞釀討論我驚喜的發現學生取得了以下成果:
1.香菱癡心學詩。
2.香菱苦心學詩。
3.香菱專心學詩。
4. 香菱盡心學詩。
于是我又趁熱打鐵,究根朔源。沒想到學生竟能將課文中相關的語句詞匯找出來佐證題目,顯然達到了我預期的目標。
3.有序活動感悟升華
為了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進行現實的指導,為了進一步將學生學到的知識轉化為閱讀寫作的能力,我還特意設計了以下兩個實踐活動:
活動一:我看"好學生"香菱
學生得出以下結論:
1.善學樂學的好學生
香菱跟隨寶釵入住大觀園,馬上請求跟寶釵學詩被婉拒后又向黛玉求學她自覺自愿既有這份心又有這份情,其余問題自然引刃而解了。
2.聰敏善悟的好學生
香菱出生書香門,血液流淌詩書情。在黛玉的啟發下,從陶淵明"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悟出"原來"上"字是從"依依"倆字上化出來的,可見其悟性極高。
3.勤奮刻苦的好學生
從香菱練習寫詩的過程來看,學而不厭,三易其稿,專心致志,搜心挖膽、堅持不懈的精神就值得我們學習。
活動二:我看"名師"黛玉
我啟迪學生抓住對話領略名師風范,大家的感悟如下:
1.論詩
黛玉說寫詩"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幅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這對于香菱這個初學者來說是一語中的,當她看出香菱已有經驗時,又指出若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讓香菱明白立意要緊,還指明立意之道,開下書目來提高香菱對詩的品位,教學之道深得要領。
2.品詩
黛玉的高明之處在于提出克服初學者簡單模仿的應對策略,能把"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翻出來讓香菱領悟"化用"的手法,揭秘"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中的"上"字就是由"依依"化用而來,幫助香菱跨越"東施"時代,直接其創作進入了雅化階段,教學藝術之高令人汗顏。
評3詩
篇8
初二的學生由于歷史原因英語基礎特別差,好多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了解到這批學生的智力并不差,教書育人的職責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怎么辦呢?初中階段初二是承上啟下極其關鍵的一年,我是不會放棄這些孩子的,我不能讓孩子在奔往未來的路上在我的眼皮下摔倒,我要推他們一把。這些孩子基礎這么差,對英語不感興趣,好的學習習慣也沒有養成,應該怎樣教這些孩子才愿意學呢?我和孩子們相處一段時間之后,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建立了相互之間的信任。我和孩子們交談,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同時讓孩子們感受到我對他們的積極期望,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我相信:
一、欣賞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在和孩子們相處的日子里自始至終我要求自己并相信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孩子,孩子就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向前進,相反如果對孩子存在著偏見,總對孩子說抱怨泄氣的話,那么情況就會越來越糟,孩子就會更加缺乏自制和自控的能力。在教學的實踐中我切身體會到當孩子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期望和信任時,他在學習上的自信心就會大大增強,這在某些學生身上體現的尤其明顯,比如上課聽講眼神特別專注,課下能比較自律的完成學習任務,成績提高很快。
二、要讓學生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眼睛看得見的目標,這一點尤其重要
在英語學習中背誦是提高英語能力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很多名家在談及英語學習時都談到背誦的重要性,背誦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培養良好的語感。只有足夠多的語言輸入才會有一定的語言輸出。因此在每個模塊的學習中我都會要求學生背誦部分優美的段落。一開始我只口頭要求學生背過第幾段第幾段,結果一節課下來只有幾個學生完成任務,大部分學生一節課下來什么也背不過或壓根就沒背。于是我想可能是背誦的目標太大,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對自己又沒有信心,于是干脆整個放棄了。那么就由學生自己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讓學習的主動權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一開始我是讓學生自己口頭制定目標,實行一段時間后背誦效果有所改善,但還是不很理想。于是我在《孩子,你真棒》書中觀點的啟發下,要求學生制定的目標一定寫在黑板上,用眼睛能看到,根據你的基礎無論你的目標是背過1段、2段或3段,只要你完成了既定目標你這節課就是成功的,當然如果時間還允許,有些學生會追加目標。一節課下來,我會為每個完成目標的同學喝彩、加油。我認為將目標寫在黑板上既直觀具體,又有利于學生自主性、主動性的發揮;有利于相近層次的學生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互動局面。相信每個完成目標的同學都會體會到克服困難后學習所帶來的快樂,由此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興趣倍增。
三、贊揚和獎勵比批評和懲罰更容易使人建立起自信心,更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表揚孩子的正比責備他們的負更有效。因為目標引發行為,結果鞏固行為。但是當學生犯錯時,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的效果等于零。猛烈的批評不但不會改變事實,反而只有招致怨恨,經研究因好行為受到獎賞的動物,其學習速度快,持續力也更久。因壞行為而受處罰的動物,則不論速度或持續能力都比較差。因此當學生們認真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時,我會及時給予表揚。當然在表揚或批評學生時做到以下幾點尤其關鍵:
1.眼神要經常關注孩子,稱贊孩子。我會明確地告訴全班學生某某同學在完成某某任務時干得不錯,并告訴他們我的心情,如:我很高興,你們的進步讓我快樂等。我注意到被表揚的孩子們,學習所帶來的快樂在他們的眼睛中蕩漾。眼神要經常關注孩子,稱贊孩子。
2.當孩子第一次犯錯時要立刻指出,非常具體的告訴他錯在哪里,接著明確的告訴他我們的感受―生氣、擔憂、惱火、傷心、失望或者別的什么。當然進行批評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批評的是人的行為,而不是人本身。這樣犯錯者通常不大會為自己辯護或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因為他們會感覺自己的人格并沒有遭到攻擊,自尊心也不會受到傷害,由此會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行為就會變得越好。及時對孩子的錯誤行為進行批評,可以幫助你立刻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以避免以后更大的損失和嚴重的問題。當我們對問題置之不理時,孩子會覺得受到了忽視或侮辱,情況會更加惡化。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是在被忽視中忽視了自己和他。
篇9
【關鍵詞】 反思意識;反思內涵;反思心態;反思習慣;反思精神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研究者的探索精神和視角,有意識地對教學行為時常進行理性審視,分析和思考的行為;是對自身教學工作負責的一種態度。教學反思應遵循“理性思考——發現問題——歸因分析——總結完善——回歸實踐”的科學過程。教學反思的目的是從教學中梳理提煉出那些能夠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措施和策略,把平時工作中那些零散的經驗經過分析整合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達到教師專業素質的整體提高。
一、教師應有較強的反思意識
葉瀾教授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爆F實中一些教師習慣于花更多精力常規備課,在備課、上課的簡單重復中忙碌,每天在不同的班重復相同的授課,其效果是大同小異;這個班“睡倒一片”、那個班“一片睡倒”,“學生滿臉茫然”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師課后多是對自己的辛勤付出或倍感委屈,或發一通牢騷,或怪罪學生。但一節課講完了就算完成了任務,缺乏自覺的反思意識,沒有靜下來認真反思到底這節課哪個環節、細節出了問題;怎樣及時調整,結果教學水平基本是原地踏步。超越自我固然是一件難事,但有心者方可成事。
二、教師要明確反思內涵
古人講的“反而求諸己身”,是一種完善自我的重要行為。身在教學第一線的大多數教師已意識到反思是不斷完善教學行為的有效途徑,但具體談及“反思什么”往往會毫不猶豫地把其與查找自身教學中的不足劃等號。筆者認為查找自身教學中的不足無疑屬于很好的教學反思,這種對自身教學經歷、教學行為進行反省性和批判性的思考反映出教師對工作擁有科學、理性的態度和能夠正視問題的良好心態,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改進工作。但教學反思不僅僅是查找問題,它還包括反思教學亮點;它不僅僅是自我反思還應是對同行、教學對象的反思;更不是只找到癥結,重要的是尋求解決方法。
教師的反思行為詮釋了教學工作不僅是在傳承知識,還要實現教師的終身自我完善和成長。教師的反思行為必然是品德的傳承,即教師自覺追求自身完善的反思行為在學生身上能起到垂范的作用。
三、教師應持良好的反思心態和習慣
教師要敢于正視自己教學中的問題,教學反思是教育實踐的理性體現。計較個人得失,回避問題,竭力開脫就是放任問題的存在和蔓延。無論是一節常規課還是一節公開課,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應客觀地審視自身的得失,細致地回顧自己的教學行為,冷靜反思這節課到底出了什么問題,設法及時調整,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始終保持這種進取的心態,才能上出更精彩的課。記得2012級英語學科剛進入一輪復習,我對照學科考綱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力求知識點全;詞、句型用法拓展到位;例句典型;課堂容量很大,似乎應該是備考很實用的好課。起初帶著高考的壓力,學生竭力認真聽講,幾節課后學生顯現出倦怠,單元測試后學生卷面反映出一些很基本的知識都沒有掌握好,與教學預設有很大差距。凝心反思本段各個教學環節,我發現包攬太多了,學生做的太少了;課堂節奏偏快了,學生思考的余地太有限了;要求過高了,課堂容納的知識太多了;老師占用時間多了,學生自己鞏固歸納的時間不充分了。于是適時調整教學方式:借助一輪復習教輔資料,變過細講解為更細地備課、備學生,提前給學生布置具體、適量、適度的預習任務,課堂主要交給學生,要求學生分別當堂匯報預習的知識,鼓勵他們向大家“炫耀”自己發現了什么是難點?重點記住什么?那些是好例句?想到了什么?連帶有什么知識?復習課有了生氣,課堂個人展示使預習任務落到了實處也減少了老師的講解量,每個學生每節課隨時都會被老師點到做展示。學生一改往日“等、”“靠”的學習方式和習慣。在學生展示中教師捕捉學生預習中的不足、偏差和遺漏,穿插反問、點撥、補充、點評、總結引導學生再深層思考,讓學生在思考和探討中解決問題。結果看似耗時多了課堂容量小了,但學生動的多了,課堂活了,老師課上輕松了課下備課量大了,課堂經過反復進一步完善細節,學生知識掌握快且牢固,進度反而快了,復習課有了動力不在單調枯燥了。
教師要勤于積累,不斷總結自己教學中的經驗和亮點,這是教學反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很多教師在多年的職業生涯中,憑借自己的專業實力、人格魅力及精心準備的教學資料,各有其“經典之作”,這些都是這項事業的一筆財富;可惜大多數教師只是上完課后很有成就感,覺得上了一節好課甚是得意,短暫的好心情而已,缺乏善始善終的工作習慣,沒有及時總結悟化,也沒有與同行探討、共享,結果來年下一輪次相同授課內容反不及這節課,筆者不禁嘆息“辛辛苦苦采來的蜜沒有潛心釀造或傳播,也沒有充分享用就丟棄了。”對這筆財富若能經常及時反思,吸取,總結,便可轉變一些即興創意為經典案例。這是教師追述,重新認識,整理自己教育思維的過程?;谶@一過程,這些創意會在教學過程中持續下去,或傳播開來,形成共享資源;否則,這些創意有可能只是曇花一現,豈不可惜?
教師要樂于欣賞他人的優勢。力求做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不能因為自尊心理不愿發現、認可同行的過人之處。學習他人的長處不會抬高他人貶低自己,反會完善自己?!叭诵斜赜形規煛?。反思他人的教學行為;認可、欣賞同行的優勢是好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教師只有學會認可、分享他人的成功才有可能汲取它,悟化它,優化它;以求突破自身的狹隘經驗。一味地“孤芳自賞”固執己見,只會禁錮自我提升的步伐。
教師要懇切指出他人的短處。反思他人的敗筆也尤為重要。不放過他人的問題不是多此一舉,而是客觀對待事物的嚴謹態度。可惜一種怪現象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一節公開課過后,往往更多的只是聽到同行們幾聲泛泛的稱贊,大多數教師會礙于情面、顧慮人際關系,敗筆之處一筆帶過或概不提及,也就談不上認真反復探討,共同解決問題。一節精心準備的公開課流于形式,成了校本教研的花架子,并沒有太多影響更多人的教學行為。其實任教時間久了,難免易從自己既定的經驗出發,甚至以此當作法寶。一旦教學中出現弊端往往難以覺察,甚至碰壁數次也無法突破,常言道“旁觀者清”,如嘗試轉換角度反思他人類似的做法會讓你頓然醒悟,透過他人的失敗找準自身的癥結以期成就個人的完善。
反思應是一分為二地進行辨證地、全面地分析和評價,只有經過“關注亮點——正視不足——設法完善”的過程,才能使其趨于成熟的認識最終沉淀為更有價值的經驗。
四、教師應有持久的反思精神
偶爾的反思或多或少都會有成效,但都只能是一些感性化的收獲而不會有質的飛躍,即教師不能達到專業素養的提高。一時興趣,一兩次反思容易做到,而長久的堅持往往難以做到。這時候工作辛苦,教學任務繁重便會成為借口,久而久之就會越來越懶于反思,疏于動筆。因此教學反思需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師若能堅持“日有回顧,周有反思,月有總結,學期有論文”,相信磨刀不誤砍柴功,日積月累的教學反思,不會付諸東流,定會有“收支平衡”的效果。
篇10
優勢:
1、上學期全體教師都積極投入環境創設工作,為參與“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做出了盡心的準備,特別是在過程中體現出互助互勵的精神,使教師們在實踐中對主題環境創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也使人際關系更為融洽和諧。
2、網上論壇拓展了教研新思路,教師們可以擺脫傳統教研學習時“面對面,難開口”的困境,使學習變得輕松和自由,教師能暢所欲言的發表個人的想法和觀點,也能使教研組更好的了解教師實踐過程中的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
3、教師的工作質量不斷提高,特別是在“迎新系列活動”項目的實施過程,教師們凸現出極強的責任心,力求通過創設整體環境、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以及編排形式多樣的幼兒節目來展示我們的教育成果?;顒拥玫搅思议L高度的肯定和稱贊。
4、教師們正逐漸將所理解的課改理念轉化為自身的教育行為,實施過程中有了初步的整合意識,注重做好活動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幼兒認知經驗、生活經驗、多媒體課件、環境創設等)。
不足:
1、對“主題環境的創設”可以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使環境在主題
活動中能更好的突顯其隱含的教育價值,讓幼兒在互動的過程中獲得更多能力的提升。
2、教師們在組織教學活動時忽視“教具投放位置”“幼兒觀看電視的座位安排”等細節問題,缺乏對幼兒進行全面素質培養的意識;忽視對幼兒即時地回應和點撥過于強調預設內容。
3、“聽課-說課-評課-議課”的活動形式,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評課時教師們更多的是羅列現象或問題,對具體情況的分析還不夠深入。
教研目標:
1、以理論學習為抓手,促進教師吸納、反思水平的整體提高。
2、以教學案例為載體,營造積極互動的探討氛圍。
3、以家長工作為紐帶,推動家園一致的和諧教育。
教研重點:
1、提供外出觀摩學習、網上信息交流、互動論壇研究等多種形式的專業理論學習,提高教師在“活動設計”和“教學后反思”的能力。
2、骨干教師余泓、郭虹兩位教師做好每兩周一次的教學觀摩活動的設計、把關工作,使上課教師能全面領會教學意圖和內涵。
3、組織學習有關“評課
”的專題文章,結合教學案例中教師達成共識的具體問題進行“教師提問設計和即時回應策略”專題研究,有針對性的提高教師評課質量。
4、認真做好教研記錄,將討論的內容及時進行提升和總結,確保每兩周一次的教研活動有質量。
5、為有美術專業特長的教師搭建“主題環境創設”的專題交流平臺,在互動中提高教師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借鑒能力。
6、加大家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行“家園互動”的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各班至少1——2種形式)
教研活動安排:
1、(1)布置本學期教研要點。
(2)各班開學一周工作反饋。
(3)各班2月24日交“三八”節活動計劃。(要求:形式上有所拓展,體現一個過程性,讓家長能切實感受到。)
2、邀請教研室肖老師針對“如何評課”開設專題講座。告知:3月20日開展園小青蛙故事比賽。
3、每位教師收集一個“評課”的具體案例,選擇案例中“教師提問設計和回應”進行分析交流。
4、(1)結合“三八”婦女節活動,各班進行家園互動的情況反饋。
(2)談談你認為家園互動的優勢有哪些,可以怎樣開發和利用家長的資源。(中心發言:郭靜)
5、針對上學期已經形成的“評課基本要點”進行活動觀摩后評析,圍繞教學中“教師提問和即時回應”的問題展開討論。(中心點評:朱景弘)
6、開展自評活動——教師選擇一個教學活動對過程中某個環節“教師的提問和即時回應”情況進行評析。
7、(1)迎“六一”活動形式和內容征集。(要求:家長參與、共同策劃)
(2)關于“環境創設”的專題講座。(主講:葉英)
8、集體研討:“如何創設與主題相適應的互動的環境”。(中心發言: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