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對媽媽的愛的短語范文

時間:2023-03-17 07:24: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表達對媽媽的愛的短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題目:永遠的歌聲

要求:①要自由、有創意地表達出真情實感。②文體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出現的地名、校名、人名,請用“××”代替。

(2008年吉林省中考作文)

[思路點撥]

這是一道典型的命題作文題。題目直截了當,沒有設置審題障礙。要寫好這篇作文,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準確把握命題意圖。題目中的“歌聲”很容易理解,即“唱歌的聲音”,但在副詞“永遠”的修飾下,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個名詞性偏正短語,“歌聲”也因此有了新的內涵:可以是生活中的一個場景,如汶川大地震中大家團結救人的場面;可以抒寫一種情感,如親情之歌、友情之歌、師生情誼之歌;還可以是對歷史的追溯,擷取一個歷史畫面或贊美一個歷史人物,暢述一首悠遠高亢的歷史之歌;也可以讀一部文學作品,演繹其中悲歡離合的情感;當然也可以還“歌聲”以本來面目,具體展現生活中值得永遠懷念的歌聲,如音樂課上的歌聲、告別晚會上老師的歌聲、賑災義演晚會上演員們的歌聲、電視劇中或昂揚或凄婉的歌聲等等。

二、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队肋h的歌聲》這個題目,在語言的表達上適宜采用敘事、描寫與抒情相結合的方式。在形式的表達上??梢圆捎妙}記、小標題、日記、書信等多種形式,這樣會更好地增強表達效果,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吸引讀者的眼球。如:運用題記,以精練的語言概述“永遠的歌聲”的深遠意義,以此開啟全文;運用日記的形式,記述“賑災義演”活動中自己的深刻感受;運用書信體形式,向老師、父母傾訴自己對某事某人的看法等等。

三、巧妙展示情感的“永遠”。寫作《永遠的歌聲》這個題目,很適合在文中展示人物的情感??梢栽陂_篇設計排比句,在行文中設計排比段,在結尾處再設計排比段;可以在開篇引用歌詞,全文圍繞這首歌來展開等等。無論如何表現。都應把“歌聲”之“永遠”的情感作為文章的重點表達出來。要合理運用一些描段,綜合運用直接、間接描寫的方法,以及對比、襯托等多種手法,把人物寫活,把事情寫具體,把情感寫深刻。

永遠的歌聲

打開歷史的畫卷,撥開歷史的煙云,走進歷史的長廊,踩著歷史的腳印,讓我們去傾聽那永遠的歌聲。

悠然采菊東籬下

蒼翠挺拔的高山下,清澈見底的溪水邊,一問茅草屋,5棵大柳樹。屋前繁花似錦,屋后綠草如茵。你提著酒瓶,面對著,背對著夕陽,伴隨著小鳥的鳴叫,正在投入地吟唱著你的心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潛。你這種超然物外的人格魅力,是深印在歷史長河中的永遠的歌聲!

舉世皆濁我獨清

烏云密布的天空下,洶涌澎湃的汨羅江畔,一個孤獨的背影默默佇立著、凝望著。彌蒙的烏云遮擋了他的視線,污濁的江水打濕了他的褲管,望著遙遠的都城,眼前仿佛金戈鐵馬在奔騰,楚國的百姓在呼喊。“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面對著殘破的國家,你大聲吟唱;面對著浩蕩的江水,你沒有懼怕,而是義無反顧地跳了下去。污濁的江水吞噬了你,可你的《楚辭》、你的《離騷》、你一心為國的人格魅力卻為歷史的音樂長廊留下了永遠的歌聲。

長風破浪會有時

巍峨的宮闕,精美的食物,香氣入鼻的美酒……面對皇權貴族,你敢讓高力士為你脫靴,你敢讓楊貴妃為你研墨,還有什么是你不敢做的呢?“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是多么鏗鏘的樂音,這是多么豪邁的詩句,這是多么堅貞的氣節!你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瀟灑浪漫、傳唱不朽的詩篇,你被人們尊稱為“詩仙”?!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蹦銜邕_樂觀的人格魅力讓歷史記住了你永遠的歌聲!

五千年的悠悠歷史,五千年的華夏文明,造就了無數具有人格魅力的英雄人物,留下了一曲曲永遠的歌聲。誰都會相信,這些歷史人物,他們的人格魅力將一直伴隨著炎黃子孫,為我們指引前進的方向;誰都會相信,這永遠的歌聲,他們的音符和旋律,將一直激勵華夏兒女,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亮點透視]

作者借用3個歷史人物的真實經歷巧妙地演繹了“永遠的歌聲”這一主題:陶淵明,超然物外;屈原,義無反頸;李白,曠達樂觀。他們的人格魅力永遠昭示著世人,給世人以深刻的啟示,他們留下的是永遠值得珍藏的精神財富,是歷史的音樂長廓中永不磨滅的歌聲。作者在準確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礎上,大膽合理地發揮想象,把人物的生活環境及性格特點真切地表現出來,極大地喚起了讀者的共鳴。另外,用3個小標題精練地概括出每個歷史人物的品性,使全篇很富有層次感和結構美。

“小寶貝快睡,外面天黑風又吹;小寶貝快睡,媽媽唱個搖籃曲……”這是留在我心中永遠的歌聲。這首歌,寫滿了媽媽對我的愛,寫滿了媽媽對我的情。

說實話,媽媽是個五音不全的人。無論別人唱起來多么好聽的歌,到了她嘴里就完全變了樣,歌不成歌,調不成調??墒?。媽媽就是愛唱歌,尤其是那首自編的《搖籃曲》,她整天唱個不停。

從我記事起,媽媽幾乎每天都會哼唱“小寶貝快睡,外面天黑風又吹;小寶貝快睡,媽媽唱個搖籃曲……”我不知道這首歌的詞作者是誰,也不知道這首歌的曲作者是誰,只知道這首歌的演唱者是媽媽。

每次聽到這首歌,我總會說:“媽,別再唱了,我的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媽媽聽我這么說,只是淡淡地一笑,然后接著做她的家務去。我真不明白,媽媽為什么就這么喜歡這首歌。

有一次,媽媽又唱起了她自編的《搖籃曲》。我笑著問奶奶:“奶奶,你知道我媽為什么這么喜歡唱這首歌嗎?”奶奶嘆了口氣說:“你這丫頭。還不都是因為你。你剛滿月那會兒,整天哭,不論白天晚上,哭了整整一個月。你媽怕你哭壞了嗓子,就一天天背著你,一邊干活一邊唱歌給你聽。說來也怪,只要一聽到你媽自己編的那首《搖籃曲》,你就不哭了,有時甚至還會笑起來。但只要歌聲一停,你就又開始哭?,F在你媽還是整天唱這首歌,可能是那時養成的習慣吧?!?/p>

聽了奶奶的話,我才意識到,這首并不怎么好聽的歌原來是源自媽媽的心啊。這首歌以媽媽的心為曲調,以媽媽的愛為歌詞,是比音樂家唱得還動聽的歌,是我最應該珍視的一首歌才對??梢郧澳?,我卻總是覺得它難聽、刺耳,甚至心生厭煩。不過,從今以后,我會和媽媽一起唱這首歌:“小寶貝快睡,外面天黑風又吹;小寶貝快睡,媽媽唱個搖籃曲……”

媽媽的這首歌陪伴我度過了15個春秋,媽媽的這首歌讓我懂得了什么是母愛,媽媽的這首歌還將伴我走過青春,走向未來。

[亮點透視]

篇2

一、在朗讀中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

朗讀教學應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通過朗讀第1節的環境描寫,領會這清冷的景色描寫,除了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已經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也為下文奶糖的融化作了伏筆。因為“立春”了,大地回暖,但“西北風呼嘯著,殘雪在馬路上翻卷”,在春寒料峭之際。這種氣候只是即將回暖中的一絲逆流,其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遠嗎?”朗讀時在平緩的語調中蘊含些深沉。接下來4個小節的動作、神態等描寫,寫出了那位媽媽在等待孩子時的熱切而又焦急、期待而又失望的情態。這一部分人物心理波瀾跌宕。朗讀有較高的要求,由等待的凝重,到希望在即的欣喜、激動,到熱切地尋找,到期望破滅陷于失望、惆悵,而語音、語調則由平緩轉為急促。

文章6―18節,主要刻畫一位離異母親的形象。中午放學了,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在說說笑笑中走出了校門,唯獨她看不見自己的孩子。她為兒子才過八歲,中午放學了卻沒有回家吃飯而震驚,她是那樣地焦慮、悲痛、無奈。這一情節中她情感表達不能自己,以致言語羞澀,答非所問,顯得斷斷續續、急急巴巴。由于人物極度悲傷,朗讀時要引導學生特別注意語調、語氣,要把母親痛苦后的木呆,掏糖時的悲咽,回話時的茫然這種復雜的感情表現出來,從中體會這位母親對兒子的至愛之情。這里是朗讀的重點和難點。

看門的老頭是陪襯,卻為人間之愛“無所不在,無所不有”作了注腳。他因身份的關系,說話的語氣、語調、速度與小亮媽是不同的,朗讀時也需要注意。

小亮的學校生活,朗讀時要輕快些,以體現他和同學們一起分享甜蜜的快樂;他埋奶糖時很低沉,與前面形成鮮明的對比,由歡快轉入害怕,朗讀時要注意表現出小亮生活在特殊環境中受壓抑、痛苦、欲尋求解脫的心理特征,應低沉、慢些。

課文的最后3節,王小亮精心設計“埋”下的奶糖,卻被“一夜之間地溫回升,冰雪消融了”,他非常珍視過去的媽媽給他帶來的幸福甜美,被一夜之間的寒冷化為烏有了,他“忍不住滾下淚來”,這種傷心、悲痛,著實令人同情、感動。這些內容在朗讀時要求顯得低沉些。然而小說出人意料地化悲為喜,從“一會兒”起到文章結束,從神態、動作、心理上表現王小亮豁然開朗,他用舔泥土的方式來再一次感受媽媽的愛,在晦澀中給讀者以亮色,顯示作品的意義,應讀得輕快、高昂些。

有感情地朗讀,能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在深情的朗讀中,學生能更好地感受人物的鮮明形象,領略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領悟作品的深刻意義。

二、體會構思藝術,賞析重點句子

小說以“奶糖”為線索,從“送奶糖”發展到“分奶糖”,是“埋奶糖”,前面顯示的是悲劇。然而這“奶糖”經過小亮“放在舌尖上”的“舔”。主人公感覺到的是“甜”,是“笑”,這一細節完成了小說由悲劇到喜劇的過渡,我們可以把本小說當作正劇來處理。這體現了作家縝密的構思,它如同歐?亨利的作品一樣,給人一種出人意料的感覺。這種寫法值得我們學習。

文章最后一句――“他,又笑了:那泥土,甜甜的?!笔侨淖钪匾木渥印_@十個字,獨字句和短語句的綜合運用,竟用了四處標點符號,在短促的語言里表達了主人公此時獨特的感受。

如果把第一個逗號去掉,語法重音在“笑”上。加了逗號。一方面突出了小說的主人公“他”――王小亮;另一方面又顯示他此時的神態――“笑”。其實,“他,又笑”這三個字,都應該讀重音,因為“又”在這里是邏輯重音,強調再一次。這里的“又”,不僅是上面文章中出現“笑”的“重復與繼續”。而是表示“轉折”,“又”還應理解為“卻”。因為它緊承上文“哭”,是在他“凝視”后,“摳起一點泥土放在舌尖上”時,此時此地他的真實表情的流露。冒號起提示、解釋的作用。他為什么“又笑了”?,因、為此時的他只能通過舔泥土,才體驗到母愛。“那泥土”,是苦澀的,然而在王小亮的感受中,卻是“甜甜的”,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可以說,母愛是博大的,她已感化了泥土,不是嗎?這里既交代了笑的原因,又點明照應了題目。值得玩味的是,作者將“甜甜的”這一定語置于“泥土”之后,突出了泥土的無處不有,這種甜甜的感覺也應無處不在。

三、把握文章主旨,領悟作品意義

學習本文,應認識母親對孩子的拳拳之愛和深切體會人間處處有真情。因此,“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應是文章的主題。原先的媽媽愛小亮,老師、同學愛他,門房的老頭也愛他,為什么爸爸和后來的媽媽不怎么愛他呢?他們是小說悲劇的根源,它向人們提出了一個十分嚴峻的社會問題:離異家庭的孩子是無辜的。是最需要人們關愛的弱體。這樣的父母也應該愛他才對啊,我們都應該關愛像小亮這樣的孩子。你看,小亮多么聰明、乖巧,他樂觀、自立、懂道理,善于調節自己的情感,正是在這樣的心境下,他天真地創造了凄美的“埋糖”,使讀者震驚,又使情節悲喜交織,這里寄托了作家希望小亮們的生活能像糖一樣甜的美好心愿,所以,教學中應強調“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樂觀處事”,“在自立中求自強”。當然,八歲的小亮也許未必想到自立、自強之類,但對于我們的教學對象來說,其教育意義是顯然的。為此,課堂上適時地進行獻愛心活動。設計“我給王小亮獻份禮物”,可以激發學生的送溫暖、獻愛心的熱情。

篇3

關鍵詞:認知 預設 圖形―背景 理想化認知模式 心理空間

一、引言

預設(presupposition 或譯作“前提”“先設” 用作動詞為presuppose)是語言世界中非常常見的現象,是語言哲學邏輯學及語用學等學科共同關注的課題。預設最先是由現代邏輯學的奠基人弗雷格(Frege)在哲學領域中提出的。他在1892年發表的《論涵義和所指》一文中指出“無論斷言是什么,一個理所當然的前提是:被使用的專名,簡單的或復合的具有指稱。所以我們斷言‘開普勒悲慘的死去’,那么就預先假定或預設了名稱‘開普勒’指示某人,并且這個人是存在的”。隨著語言學研究的發展,學者對預設這一現象越來越重視。自1970年起預設一直就是語言學界激烈爭論的話題(Bussmann 2000:379)。學者研究預設的角度主要有兩種即: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前者主要是從命題的真假來研究預設,后者主要從話語在真實的語境中的使用情況來研究預設。近幾年來,隨著認知科學和認知語言學的興起和發展,Fillmore(1985)Fauconnier(1985 1997)和Lakeoff(1987)開始根據認知語言學的理論框架來研究預設。本文主要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運用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ICM)圖形背景理論(Figure-Ground theory)和心理空間理論分別研究預設的產生,形成原因及其功能。

二、認知視角下的預設

認知語言學認為,人類的認知活動遵循從已知到未知,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的規律。而語言是人類特有的認知能力。自然語言是人類認知活動的產物和工具,其結構和功能是人類一般認知活動的反映和結果。

認知語言學是以人的身體經驗為基礎研究人類的心智和認知等心理過程,并強調人的經驗和認知能力在語言使用中的過程的一門學科。這門學科認為,在語言和現實世界存在著人的認知活動,語言并不是客觀世界最直接的反映,而是通過人的認知形成的間接反映。認知活動將語言這種抽象的活動語客觀世界及人類的具體活動連接在了一起。預設作為會話中的一種重要現象,與人的認知心理密切相關,因此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去研究預設是完全可行和必要的,它為預設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

1.理想化認知模式(ICM)下的預設

Lakeoff(1987)提出了“理想化認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簡稱ICM)”來研究認知在語言理解中的作用。ICM是一種綜合性的認知結構,涉及的是各種相關認知域里的背景知識,反映的是人們對某些領域里的經驗的統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所謂理想化是指這種模式是各種不同情境概括抽象后得出的最普遍的模式,而認知域(Cognitive domains)包括“反映在心智里的物質世界的各個領域,如時空領域實體的物質屬性領域等,還包括特定言語社會中的人與環境互動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領域,人的心理狀態,文化結構,社會制度等領域”(張敏1998:61).ICM主要有兩個功能:第一為言語理解提供背景;第二激活與理解話語相關的概念和知識。Lakeoff認為預設是語言使用者對某個或某些領域里的經驗統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由預設觸發語的理想化認知模式激活的概念和知識構成的一種認知環境,在交際中表現為雙方互明的共同認知環境。例如:

奶奶:你大清早上哪去?

孫子:去請人家上咱家給我殺病毒。

奶奶:我的小宗宗,你不要命了,有病不上醫院,怎么能隨便請人到家里來殺病毒。

孫子:我是說給計算機殺病毒。

奶奶:啊,計算機有病毒千萬別碰它。

在這段對話中雙方出現了誤解,在交談雙方意識中同一個文字形式“病毒”指代的內容是不同的,交際雙方對“病毒”預設是不同的。在聽話人理想化認知模型中“病毒”指的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有害病原體。而在說話者的理想化認知模型中“病毒”指的是一種電腦中的破壞程序。因此交流的時候只有雙方的理想化認知模型一致的時候交流才能順利的進行,否則就會出現誤解導致交流的中斷。

2. 圖形――背景理論下的預設

丹麥心理學家魯賓(Rubin)提出了圖形――背景理論,此后完形(格式塔)心理學家借鑒這一理論來研究知覺及描寫空間的組織方式。他們認為,知覺場始終被分為兩部分即 圖形與背景。圖形是看上去高度結構的,被只覺這所注意的那一部分,即在某一認知過程中凸顯的部分,是注意的焦點,人們在認識事物時的直接對象;而背景則是與圖形相對應的相對模糊,不容易被注意的部分,是圖形的認知參照點。人們在認識事物時總是在背景中認識到圖形。圖形和背景的感知是人類體驗的直接結果。這一理論也可以解釋預設現象。

語用學認為任何交流的話語所傳遞的信息都可分為兩部分:預設信息與新信息,前者是話語中已知的信息或者說話者假定聽著已知的信息,是談話順利進行的共同背景知識;而后者則是話語中的未知部分,是話語的焦點信息。圖形背景理論可以解釋他們之間的關系。在日常交際中,預設是交際者的一種認知環境,起著背景的作用;而陳述部分則是話語表達的主要對象,是注意的焦點,在共同的認知環境中圖形更加凸顯。

問:以色列發動對巴勒斯坦的侵略已有11天了,期間260人被殺,2700多人受傷,其中三分之一是兒童,傷亡數字要達到多少,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才會采取行動阻止這一侵略行徑?

答:中方對連日來巴以武裝沖突擴大加沙地區人道主義危機加劇深表關切和憂慮,我們呼吁有關各方立即停止軍事行動和武裝沖突,避免造成更多無辜貧民的傷亡,從而為恢復談判通過整治渠道解決有關爭端創造條件。中國政府連日來做了大量工作。…中方愿同國際社會一道推動有關各方立即?;鹁徑饧由车貐^的人道主義危機為巴以問題重返政治解決的軌道作出努力。

此例是2009年1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秦剛舉行例行記者招待會。記者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特別是中國沒有對巴以沖突有所作為作為背景信息,將“傷亡數字要達到多少,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才會采取行動阻止這一侵略行徑?”作為焦點信息。面對記者的提問,發言人用大量的事實對記者預設的背景信息予以駁斥。

錢鐘書的著作《圍城》中褚慎明總喜歡拿幾個外國哲學家的回信到處炫耀來抬高自己的身價,有一次他和方鴻漸等人一起吃飯。

方鴻漸:philosopher這個詞很妙,是不是先生用自己的頭腦想出來的?

褚慎明:這個字是有人在什么書上看見了告訴Bertie,Bertie告訴我的。

方鴻漸:誰是Bertie?

褚慎明:就是羅素了。

世界有名的哲學家,新襲勛爵,而褚慎明和他親近的連他的乳名都叫得出,連董斜川都羨服了…

這段對話中交際雙方共同的認知環境,即預設部分是羅素是世界著名的哲學家,這是背景。而褚慎明卻沒說出羅素的名字,而是將羅素的小名“Bertie”放在預設中,作為背景不經意的帶出。這使得大家把注意力集中褚慎明和羅素的關系不一般上來,使得這一信息成為圖形而凸現出來,而他自己也通過對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抬高了身價。

3.心理空間理論下的預設

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心理空間理論可以解釋各種語言現象,如可能世界中的語義,會話中的歧義,翻譯現象等Fauconnier在其著作《心理空間中》探討了心理空間理論與預設的關系,并認為心理空間理論可以解釋預設現象。心理空間理論是一種以虛擬的心理空間(mental space)來解釋詞際、句際、語義關系的語言理論。心理空間并不是語言形式結構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語言表達中相關信息的“臨時容納器”(temporary container)

心理空間通過“空間構建詞”(space builder)來構建虛擬場景,空間構建詞是指可以建立一個新的空間或回指篇章中介紹過的空間的詞語。空間構建詞構建一個與現實空間相對的心理空間或可能空間。空間構建詞可以是介詞短語副詞連詞或主謂結構短語。心理空間理論以心理空間關系為手段提示語言結構中的相關信息,說明語言使用者是如何分派和處理語言結構中的指稱關系。一個心理空間可以衍生出一個或多個不同的子空間,也可以和其他心理空間在概念層面上融合,從而形成心理空間的復雜性和多維性。正是由于心理空間的這一性質使得各心理空間之間可以互相轉移。例如

媽媽(搖搖頭):你這只小猴子。

兒子:我這只小猴子不可愛嗎?

這上邊這段對話中在媽媽的心理空間里說兒子是小猴子,預設的是小猴子淘氣,不聽話的特點,而在兒子的心理空間里小猴子預設的是可愛的信息。再如

男:請問,您跳舞嗎?

女(站起):好的。

男:那太好了,我可以坐在這兒了。

在這段對話中男士問女士是否跳舞,其預設的信息是:她跳舞的話位置就可以空出來。而女士認知心理空間中則認為在這種場合,男士說這類話往往表示邀請。因此才會誤解對方的意圖。

三、結語

預設是言語交際中常見的現象,對交際的成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言中的任何現象歸根結底都要從人類的認知思維中找到答案。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運用理想化認知模型理論、圖形――背景理論及心理空間理論對話語中的預設的產生、理解進行了探討。為預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和研究途徑。

參考文獻:

[1]Coulson & Fauconnier Fake Guns and Stone Lions: Conceptual Blending and Private Adjectives. In Cognition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C].edited by Babara A Fox .Dan Janrafasky Laura A Michaelis,CSLI Publication 1999:143―158

[2]Fauconnier,G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Lakeoff ,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and London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4]Levinson,S.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Saeed J.I.Semantics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6]Ungerer, F & 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7]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匡芳濤,文旭.圖形一背景的現實化[J].外國語 2003 (4)

[9]劉宇紅.預設投射研究的Karttunen模式與Fauconnier模式[J].外語學刊,2003 (2).

[10]王文博.預設的認知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 究,2003(1).

篇4

心靈的陽光

李弈影

黑暗了……(開篇突兀,讓人莫名所以,雖然隱隱覺得可能與標題有關,但是交代太簡潔,導致隱晦,不符合應試作文要求。)

當我看見桌上的紙條,上面寫著期中考試的成績,我的眼前便倏地一片黑。嘴邊仍保持的微笑漸漸略顯尷尬,這毫無預兆的打擊讓我措手不及。我甚至能夠感覺到臉部的肌肉在松弛,漸漸回復到面無表情的狀態。耳邊仍不停地回蕩著我剛剛的笑聲,這開朗的笑聲讓我此時感覺有無數的巴掌向我的臉揮來――我的臉火辣辣的。而我的眼睛一直狠狠盯著那個名次,狠狠地,似乎這樣就能夠讓我努力克制住眼淚??墒?眼前的數字越來越模糊。我索性閉上了雙眼,此時,這個世界一片黑暗。(這段心理描寫細膩真切,符合一個深受考試壓力的中學生的實際狀況,缺陷在于鋪墊過多,語言相對于首段來說顯得嗦了。)

中午教室的人都走光了,我終于站起了身,拖著像被拴上了鐐銬的雙腳,一步一步走出教室。我害怕遇見任何人,我害怕他們說話,因為我覺得他們一張口就會問我的考試成績,他們一定會投來輕蔑的目光。正午的陽光無比強烈,照射在樓下的每個人的臉上、身上。他們昂著笑臉,彼此有說有笑。他們在說什么?他們一定在說期中考試的事,看起來,他們都考得很好。我躲在角落里,陽光無法照射進來,我緊抿著嘴唇,牙齒重重地壓在上面,我感覺很痛,但這種懲罰會或多或少地減少我內心的罪惡感。陽光無法照射進來,任何人也不會看見我此時的狼狽。(又一處細膩的心理展示,再次渲染內心黑暗,作者對受到打擊后的狀態體會深刻。這里已經是第三自然段了,前三段不斷強調心理,但是基本沒有“陽光”,要知道“陽光”是題眼,是文章的重心與中心,所以在詳略處理上作者沒有把握好。)

這一天,我始終把頭埋得低低的。我在逃避,逃避老師的眼神。無論是責備、疑惑,還是安慰,我都不想要,我只想誰也不要去提起這件事,我希望時間走得快點,讓這件事快點成為所有人的無法想起的記憶。(這一個過渡段是必須的,它既是對上文的總結,又應該是下文轉向“陽光”的起點。)

然而,無論時間走得快不快,這一刻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到來。我坐在她的身后,回家的路上我什么也沒說。我想,她一定也已經料想到了。剛到家,我便匆匆忙忙跑進浴室放水,水嘩嘩地落下,打在浴缸里發出啪啪的聲響。我終于還是忍不住大哭起來,然而沒關系,水的聲音可以掩蓋住我的哭聲,沒有人會知道我的脆弱。

許久,我才停止了哭泣,擦了把臉,便開門拿換的睡衣。而她,眼里噙滿淚花,手里捧著我的浴巾和睡衣,見到我突顯局促,此時正站在我的面前,沉默了一會兒,她不安地笑笑,輕聲說:“忘了拿衣服!”我埋下頭,深深地,淚水一顆接著一顆地掉進黑暗。我無法控制住自己突然抽泣起來,她拍拍我的背,什么也沒說。

后來,我躺在床上,眼睛因哭泣而感到酸痛。我漸漸瞇起眼,門輕輕打開,屋外的燈光傾瀉進來,恍惚中看見一個人影,她悄悄地走進來,插上了防蚊燈,然后又輕輕地關上了門。(這里三個自然段講述的是媽媽對“我”的影響,情理上來說應該是濃墨重彩的,但是最關鍵的“陽光”二字沒有體現。文題中的“陽光”是喻體,而本體是抽象的卻應是實指,但文章寫到媽媽的關照、理解、安撫等等動作行為后,卻戛然而止,讓人覺得少了點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沒有點到。實際上這里依然對自己的傷感渲染較多。)

黑暗的房間漸漸亮出柔弱的藍光,如同一束柔和的陽光,溫暖了我的心房。(記敘文以這樣的情景結尾是一大亮點,遠勝口號式、抒情式、議論式,有“篇終接混?!钡囊馕?顯得余韻裊裊,雋永有味。)

升格策略

1.注意審題?!靶撵`的陽光”是一個暗含比喻的短語,審題時要準確理解照亮“心靈”的“陽光”的含義,作為喻體的“陽光”在文中應找準與之對應的恰當的本體。這束“陽光”可以理解為諸如善良、寬容、堅強、樂觀、關愛、理想、希望、信念等等,而這樣的“陽光”又可以來源于兩個方面:人內心的固有的美好的品質或執著的信念;外界給予的,能給人心靈以深深觸動的力量。本文顯然著眼于后者,即來自母親的關愛與期望,但原文的這種展現是模糊隱晦的。

2.注意詳略。必須緊扣“心靈”寫作,不能變成“生活的陽光”“人生的陽光”,原文注意到了“心靈”二字。但文題中的“陽光”是題眼,是文章寫作的重心,更是文章主題的體現,而原文在這方面顯得輕重失當,詳略不當,心靈的黑暗與陰霾大肆渲染,濃彩重墨,陽光則蜻蜓點水,似有若無,甚至到文末才明確點出,這在應試中是大忌。

3.注意技巧。寫作不能隨心所欲,不能想到哪里寫到哪里,更不是生活的復制,它需要適當提煉,需要適當表達,需要有技巧的表述。比如,對準標題,開頭盡快切入是保證不走題跑題的重要方法;文末點題,既是點標題,更是點主題等等。

升格佳作

心靈的陽光

李弈影

你的心里藏著一個陽光匣子嗎?只要一打開,便能夠散發出一束光芒,通過血液循環,瞬間溫暖了全身,最終從瞳孔中折射出來,眼前的天空便亮出了一道斑斕的彩虹。

那個黑暗的早晨,我正與同桌談笑,一張紙條飄落桌上。我的眼前倏地一片黑,嘴邊仍保持的微笑漸漸尷尬。耳邊回蕩著我剛剛的笑聲,但這笑聲讓人感覺有無數的巴掌向我揮來――我的臉火辣火辣的,而眼睛一直狠狠盯著那個名次,似乎這樣就能夠克制眼淚??墒?數字越來越模糊,這個世界一片黑暗。我默不作聲,拒絕一切安慰。我的心靈緊閉著,不讓人輕易靠近;我害怕它一旦打開,奔涌出來的是淚水卻不是陽光。

中午,教室的人都走光了,我終于站起身,拖著像被拴上了鐐銬的雙腳,一步一步走出。我害怕遇見同學,害怕遇見任何一個熟悉的人,害怕他們一張口就會問我的考試成績,他們一定會投來輕蔑的目光。正午的陽光無比強烈,照射在樓下的每個人的身上。他們昂著臉,有說有笑,他們都考得很好。我躲在角落里,緊抿嘴唇,牙齒緊咬,我覺得痛,但這種懲罰或多或少會減輕內心的罪惡。陽光無法照射進來,任何人也看不到我此時的狼狽。

時間不快不慢地走過,夜幕終于來臨。我正埋頭于作業,窗外一聲叫喊讓我渾身顫了一下。我抬頭,啊!她!

我惶恐不安地走出教室。昏黃的燈光斜射在她的身上,看起來那么消瘦,那么孤獨。

她拿著我的外套微笑地看著我?!疤焱蝗唤禍亓?給你帶了外套,快穿上吧!”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我低著頭走過去,把手伸進袖子里,手背碰到她的肌膚,冰涼冰涼的。眼淚便猝不及防地一顆一顆地落下來,我咬著牙根,竭力抑制奔涌的酸痛。她幫我整理好衣服,手輕輕地把被風吹到我臉上的發絲拂到耳后,我感到她的手微微顫了一下,隨即又拍拍我的臉,自然地擦干我的淚痕?!白甙伞!彼们〉胶锰幍牧Φ腊膺^我僵硬的身體。我沉默地走進教室,內心的波浪翻涌不停。

我呆呆地坐在座位上,手上的筆久久懸空著,我反復地回想著剛才那一幕,它有種讓我恍惚做夢的不真切感,然而身體逐漸由內而外的暖意卻提醒我身上的外衣。我悄悄抬起頭,瞥了一眼窗外,以為她還站著,沉默地微笑著。然而那里只有一束昏黃的燈光,依然照射在她剛剛所站的地方,燈光所散發的熱量漸漸蔓延到教室里,蔓延到我的位置上,悄悄地沖進我的胸膛,溫暖了心臟……

蘇打綠有首歌這樣唱到:“人們是如何遺失了在起點的初衷,正午陽光來自遠在最黑暗的宇宙……”我知道,我的幽暗的身體深處也藏著陽光匣子,它時常會迸發出溫暖的陽光,只為明年6月的輝煌,只為那一下叫做感動的觸碰,那一束名為愛的陽光。

升格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