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一課范文

時間:2023-04-11 10:53: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一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一課

篇1

1

古詩三首課時練

第一課時

一、默寫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練習。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晝出耘田

,村莊兒女各當家。

,也傍

學種瓜。

1.

選擇下列加點詞語的正確意思。

耘田

)①在田里鋤草

②犁地

)①靠近

②并排

2.用自己的話寫出這首詩后兩行的意思。

二、查資料,抄寫一首自己喜歡的其他田園詩。

【答案】

一、1.夜績麻

童孫未解供耕織

桑陰

2.①

3.

兒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織布,但也在桑樹下學著大人的樣子種瓜。

二、鄉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第二課時

一、寫出加點詞語的意思。

稚子弄冰

宋代:楊萬里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1.稚子:

2.鉦:

。

3.磬(qìng):

4.玻璃:

。

二、用自己的話寫出《稚子弄冰》前兩句的意思。

【答案】

一、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鉦:一種金屬打擊樂器。

3.磬(qìng):一種用玉或石制成的擊樂器。

4.玻璃:一種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現在的玻璃。

二、清晨,滿臉稚氣的小孩,將夜間凍結在盤中的冰塊脫下,用彩線穿取,當做銀鉦。

第三課時

一、把詩句補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話寫出所填字詞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

),山銜落日(

)寒漪。

牧童(

)橫牛背,短笛無腔(

)吹。

1.

。

2.

3.

。

4.

二、用自己的話寫出《村晚》后兩句的情景。

【答案】

一、陂

歸去

信口

1.陂(bēi):池塘。

2.浸:淹沒。

3.歸去:回去。

4.信口:隨口。

二、那小牧童橫騎在牛背上,緩緩地回家去,他拿著一支短笛,隨口吹著,也沒有固定的曲調。

2祖父的園子課時練

第一課時

一、讀拼音,寫漢字。

春天到了,爺爺把我家院子后面的空地上的雜草bá(

)掉,用來種菜。我用腳把那下了種的土窩一個一個地溜平,還東一腳西一腳地xiā(

)鬧。幾天后,爺爺種的菜發芽了,我和爺爺一起chǎn(

)地,我往往把菜苗當做野菜gē(

)掉,把野菜留著。

爺爺澆菜,我拿著水piáo(

),拼盡了力氣,把水往天空一揚。玩累了,我又纏著爺爺陪我去guàng(

)街。

二、照樣子,寫詞語。

例:胖乎乎

三、小蕭紅為我們介紹院子里的景物時,我們可以看出她怎樣的神態?

【答案】

一、拔

二、圓滾滾

明晃晃

白花花

亮晶晶

笑嘻嘻

熱乎乎

三、可以看出孩子極滿足和得意的神態,顯示出她的富有。

(意思對即可)

第二課時

一、給黑體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蚌殼(bàng bàn)

櫻桃(yīng yīn)

啃吃(kěn kěng)

倭寇(wō wēi)

水瓢(piáo páo)

玩膩(mì nì))

二、在括號里填上恰當的詞。

一(

)花園

一(

)李子樹

一(

)大草帽

一(

)谷穗

一(

)狗尾草

一(

)倭瓜花

一(

)果園

一(

)白蝴蝶

一(

)大蜻蜓

三、判斷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在相應的括號里打“√”。

1.蜜蜂則嗡嗡地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

)比喻

)夸張

)擬人

2.蜻蜓飛得那么快,哪里會追得上?

)擬人

)夸張

)反問

3.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

)比喻

)排比

)擬人

4.祖父戴一頂大草帽,我帶一頂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比喻

)夸張

)排比

四、閱讀《祖父的園子》片段,回答問題。

花開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都是自由的。

(1)文段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

(2)讀了這段話,你想說些什么呢?把它寫下來。

(3)仿寫一段話。

【答案】

一、蚌殼(bàng)

櫻桃(yīng)

啃吃(kěn)

倭寇(wō)

水瓢(piáo)

玩膩(nì))

二、一(個)花園

一(棵)李子樹

一(頂)大草帽

一(個)谷穗

一(棵)狗尾草

一(朵)倭瓜花

一(個)果園

一(只)白蝴蝶

一(只)大蜻蜓

三、1.(√)比喻

2.(√)反問

3.(√)擬人

4.(√)排比

四、1.排比

2.童年是快樂自由、無拘無束的,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那么美好。(答案不唯一)

3.樹綠了,就像換了新衣似的。蟬叫了,就像吹起小喇叭似的。蜻蜓飛來了,就像飛來一架飛機似的。

3

月是故鄉明課時練

第一課時

一、讀一讀,給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1)在煙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邊,我們點起篝(gòu

gōu)火。聽著海浪聲,看著火光閃動,一種激動在心底萌(méng

míng)發。抬頭望去,那澄(dèng

héng)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溫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個人住在鄉下。夏天,他的小院兒充滿綠色,各色花朵點綴(zuì

zhuì)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

二、給句子中加粗的詞語換一個詞語,意思不變。

(1)在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總有什么東西當陪襯,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

)(

(2)我曾想象,山大概是一個圓而粗的柱子吧,頂天立地,好不威風。(

(3)以后到了濟南,才見到山,恍然大悟:山原來是這個樣子啊!(

三、把詞語和相關的意思用直線連起來。

煙波浩渺

形容對某事特別愛好而沉浸其中。

樂此不疲

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

相映成趣

相互襯托著,顯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偉。

【答案】

一、(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陪襯(襯托)

不可勝數(不可計數)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三、煙波浩渺:形容煙霧籠罩的江湖水面廣闊無邊。

樂此不疲:形容對某事特別愛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襯托著,顯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偉。

第二課時

一、在括號里加上表示數量的詞語。

一(

)月亮

一(

)柱子

幾(

)大葦坑

一(

)明月

一(

)知了

幾(

)土山

二、把下列句子中畫橫線的部分換成恰當的四字詞語,意思不變。

1.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亮的光輝充滿四周,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

2.我在故鄉只呆了六年,以后就離開家鄉到外地,漂泊天涯。(

3.在平沙無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藍而廣闊無際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

三、默寫一首表達思鄉之情的古詩。

四、閱讀課文選段,回答問題。

至于水,我故鄉的小村子卻到處都是。幾個大葦坑占了村子面積的一多半。在我這個小孩子眼中,雖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樣有氣派,但也頗有一點兒煙波浩渺之勢。到了夏天,黃昏以后,我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天上的星星。有時候在古柳下面點起篝火,然后上樹一搖,成群的知了飛落下來,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

到了更晚的時候,我走到坑邊,抬頭看到晴空一輪明月,清光四溢,與水里的那個月亮相映成趣。我當時雖然還不懂什么叫詩興,可覺得心中油然有什么東西在萌動。有時候在坑邊玩很久,才回家睡覺。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

1.上面兩段話選自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作家

寫的

2.

作者回憶了幼年時在故鄉的哪些趣事?選擇正確的答案(

(1)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星星;

(2)在古柳樹下點篝火搖樹捉知了;

(3)在大葦坑邊望月游玩;

(4)在夢中見到兩個月亮疊在一起,清光更加晶瑩澄澈。

3.你對“我天天晚上樂此不疲,天天盼望黃昏早早來臨”一句中的“此”是怎樣理解的?

4.

作者明明是寫家鄉的月亮卻寫了那么多童年趣事,多余嗎?

【答案】

一、一(個)月亮

一(個)柱子

幾(個)大葦坑

一(輪)明月

一(群)知了

幾(座)土山

二、1.清光四溢

2.離鄉背井

3.碧波萬頃

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答案不唯一。)

四、1.季羨林

月是故鄉明

2.(1)(2)(3)(4)

3.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邊場院的地上數天上的星星;點起篝火搖樹捉知了。對這兩件事的回憶更突顯“我”對童年和家鄉的眷念。

4.

這些童年趣事也是圍繞著月亮來寫的,捉知了、看月亮、做夢都跟月亮有關,不是多余,反而更能表達出對故鄉的思念。

4

梅花魂課時練

第一課

一、辨字組詞。

僑(

縷(

絹(

甚(

驕(

樓(

涓(

其(

梳(

衰(

稠(

眷(

流(

哀(

綢(

著(

二、選字填空。

(1)想不到外祖父(

)像小孩子一樣,“嗚嗚嗚”地哭了起來……

(2)智力(

)賽使同學們的思維更加活躍起來了。

(3)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

)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4)雖然熱帶是無所謂隆冬的,但臘月天氣,也畢(

)涼颼颼的。

(5)保護環(

),人人有責。

三、給加粗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拉:A用力使東西朝自己所在的方向或某處移動;B用車載運;C拖長;D閑談;E牽累、拉扯;F拉攏、聯絡;G幫助。

1.老師拉長聲音說話。

2.媽媽正和保姆拉家常。

3.現在,他有困難,我們應該拉一把。

4.小東正和看門的大爺拉交情。

5.船快開了,媽媽只好狠下心來,拉著我登上大客輪。

【答案】

一、辨字組詞。

僑(華僑)

縷(一縷)

絹(手絹)

甚(甚至)

驕(驕傲)

樓(高樓)

涓(涓涓細流)

其(其中)

梳(梳理)

衰(衰老)

稠(稠密)

眷(眷戀)

流(流水)

哀(悲哀)

綢(絲綢)

著(看著)

二、(1)竟

(2)競

(3)境

(4)竟

(5)境

三、1.(

C

2.(

D

3.(

G

4.(

F

5.(

A

第二課時

一、給加粗的字選擇合適的解釋,在被選答案的序號處畫“√”。

1.能書善畫

①善良,慈善;②善行,善事;③友好,和好;④擅長,長于;⑤容易,易于。

2.頗負盛名

①背;②擔負;③依仗;④遭受;⑤享有;⑥失敗。

3.獨在異鄉為異客

①有分別,不相同;②奇異,奇特,特別;③另外的,別的;④驚奇,奇怪;⑤分開。

4.愈是寒冷

①(病)好;②較好;③疊用,跟“越……越”相同。

二、改正下面詞語中的錯別字。

正重其事(

)

頗副盛名(

)

蠟月天氣(

)

眷巒祖國(

)

好好寶存(

)

頂天力地(

)

三、照樣子,把下面的句子換個說法。

例:葉明說:“我長大了要當一名出色的科學家?!?/p>

葉明說,他長大了要當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吳小東說:“我要像小明那樣關心集體?!?/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選擇句意,在括號里畫“√”。

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

A.贊美梅花不怕寒冷,生命力強,象征著中華民族。(

)

B.梅花爭在別的花之前開放,象征著中華民族。(

)

五、閱讀《梅花魂》片段,回答問題。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獨書房里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歲那年,有一回到書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個臟手印,外祖父頓時拉下臉來。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片輕輕刮去污跡,又用細綢子慢慢抹凈??匆姶认榈耐庾娓复蟀l脾氣,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畫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1.仿照句子“唯獨書房里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庇谩胺滞狻睂懸痪湓?。

2.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爾擺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獨書房里那一幅墨梅圖,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這兩句話前后形成了明顯的_______,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④

2.⑤

3.③

4.③

二、正重其事(鄭)

頗副盛名(負)

蠟月天氣(臘)

眷巒祖國(戀)

好好寶存(保)

頂天力地(立)

三、吳小東說,他要像小明那樣關心集體。

四、1.(B)

五、1.遠處,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綠樹成陰,又有花兒映襯,把整個山峰打扮得分外妖嬈。

篇2

以上種種,都與上課之前、備課之時的教學目標設定不正確有關。

高效的課堂教學,備課的功勞已占一半;好的備課,正確的教學目標設定也占一半。有了正確的教學目標,才能有有效的教學措施,加上有效地“備學生”,課堂教學才能達到實效。

教學目標,有的是普遍通用的,如思想教育的目標是所有學科的共同目標,不應該作為語文課的重點目標,否則就削弱了語文課堂的語文元素,成了思想教育課。還有的教學目標,是每篇課文大體在第一課時、第二課時都要達到的規律性教學目標,如:第一課時,學會課文中的幾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幾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學會用課文中的某些詞語造句等等;第二課時,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某些道理,并能激發學生或保護環境、或熱愛大自然、或熱愛科學的感情等等。

一、梯級教學目標應有側重:

語文教學的特殊性造成了某些教學目標是一個梯級體系,它的達成不是一堂課能完成的,所以就有了循序漸進的課文培養目標體系,如關于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就設置了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魯班與櫓板》,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人類的“老師”》,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天火之謎》,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夜晚的實驗》等,但是在具體的目標設置上,又各有側重。

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天火之謎》和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夜晚的實驗》,同樣都是寫實驗,同樣都是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應該不同?!短旎鹬i》寫了富蘭克林求證“天火”是一種放電現象,中心詞是“謎”,“解謎”和“實驗”是這兩篇文章的主題,需要沿著或者尋找寫實驗類課文的規律:發現問題——實驗研究——有所發現——造福人類來學習實驗的經過,繼而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富蘭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備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為實現教學目標而服務。

而《夜晚的實驗》共寫了斯帕拉捷研究蝙蝠飛行的四次實驗,借助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斯帕拉捷的觀察細致、善于思考、不屈不撓、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固然是教學目標之一,但是在這個大目標之下,更應該有本篇課文的側重點和特點。本文和《天火之謎》的不同之處在于,《天火之謎》寫了一次實驗,而《夜晚的實驗》寫了四次實驗,第一次實驗詳細寫,后三次實驗簡寫,可以在學生回顧《天火之謎》的寫作方法的基礎上,把重點放在為什么第一次實驗詳寫、后三次實驗略寫?都詳寫好不好?后三次實驗分別略寫的是哪些部分(結果?猜測?現象?)?能否把第一次實驗為何先寫結果,后寫猜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把斯帕拉捷略寫的實驗補寫詳細的鍛煉上,更應該留出多一點時間給學生練筆實踐,這樣的教學目標設定才能體現循序漸進、循環上升的年級梯級培養層次,才能體現編者的教學意圖。試想,如果兩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定是一樣的,那么,首先是對教材的理解膚淺;其次,也浪費了學生的寶貴時間,并且對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提高不大。

二、似是而非式教學目標應矯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常發現某些老師對學生的回答的評價左右搖擺,這樣理解也對,那樣理解似乎也可以,回答總在正確答案周圍徘徊,導致學生在閱讀理解時抓不住重點,不能一針見血。這是老師在備課時,對教學目標理解不準確造成的。如蘇教版第二冊第8課《小松樹與大松樹》,課文很簡短:

“山上有一棵小松樹,山下有一棵大松樹。

小松樹對大松樹說:‘喂,朋友,你看我長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你呢?’大松樹沒有回答。

小松樹的話被風伯伯聽到了。風伯伯摸著小松樹的頭說:‘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

小松樹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 ”

很多同學把小松樹歸結為驕傲,似乎小松樹“慚愧地低下了頭”,就是因為懂得了不能驕傲的道理。其實,這樣理解是不準確的。

小松樹之所以看得遠,是因為它站得高,它把大山爺爺的功勞歸為自己了,這里可以與上一學期的《小河與青草》進行比較閱讀:

“彎彎的小河邊,長滿了青青的小草。

小草對小河說:‘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p>

小河說:‘這要感謝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緊緊抱住,要不,我早就變成渾濁的泥水了?!?/p>

接著,小河對小草說:‘你長得碧綠碧綠的,真讓人喜愛!’

小草說:‘這也要感謝你呀!是你給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p>

小河流得更歡了,小草葉長的更綠了?!?/p>

這里小河和青草就懂得互相感謝,小松樹乍看是驕傲,其實是不懂得感謝,一比較閱讀,學生就明白了。

在上課的時候,可以由學生讀小松樹的話,然后由老師板書:長得高,看得遠,再由學生讀大松樹的話,發現不對了,板書要改一字:“長”改成“站”。這樣,就能發現問題了,小松樹看得遠其實是因為大山爺爺托著它,那么功勞是誰的呢?——是大山爺爺,然后再與《小河與青草》進行比較閱讀,課文的理解就不會偏頗了。

我們在設定教學目標的時候,還要注意言意兼得,既要理解課文內容,還要研究課文的表達方式,理解是必須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運用,才能形成學生的能力。有時候,朝前走一步就是方法,停留在這一步就是內容,雖然只有一步之差,但是體現的就是我們教師的教學理念。

篇3

觀照當下很多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課堂,由于受到傳統陳舊教學思想和模式的詬病,以及應試等功利性教學目的的影響,在篇章教學、學法指導、綜合訓練、鑒賞性閱讀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甚至嚴重地缺失,亟待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高語閱讀;缺失;對策

《課程標準》對高年級閱讀教學的課程目標提出了具體的內容,要求在教學中重視學生了解文章表達順序、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并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和鑒賞性閱讀能力的培養,能在閱讀交流和討論中提出自己個性的看法、作出自己個性的判斷。然而,觀照當下很多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課堂,由于受到傳統陳舊教學思想和模式的詬病,以及應試等功利性教學目的的影響,在篇章教學、學法指導、綜合訓練、鑒賞性閱讀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甚至嚴重地缺失,亟待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篇章教學的缺失與對策

當下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重內容理解,情感熏陶,輕寫作方法的揣摩與領悟;重內容理解,要點概括,輕說明方法的了解和訓練。重情節了解,朗讀感悟,輕要素的創造性描述和品味。針對這一現狀,語文老師應該走好走實閱讀課的三個課時:一是,強化初讀,突出認讀感知,扎實上好第一課時;二是,走進文本,突出理解感悟,充分上好第二課時;三是,走出文本,突出寫法領悟,認真上好第三課時。第一課時老師要指導學生讀通課文,學會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第二課時老師要以主要內容的把握,中心思想的理解,基本寫作方法的初步領悟為指向,帶領學生扎扎實實走完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這一步。第三課時教師要緊扣中心思想,以怎么寫和為什么這么寫為指向,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從整體上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進一步品味關鍵詞句的佳妙之處,帶領學生有滋有味地走出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這一步,從而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走個來回”。

二、學法指導的缺失與對策

學法是指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方法。學法指導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傳授、指導、糾正,使學生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進而形成獨立的語文技能的過程。課程標準中雖然對于學法指導有所強調,但筆者認為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教材中涉及較少,難辨系統。致使當下的課堂教學“一路高歌”,很少靜下心來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適時提示、總結、強化語文學習中的規律性知識———語文學習方法。強化學法指導意識,加強習慣的養成訓練,點點滴滴滲透學法指導。例如,在指導學生概括段意時,教師應提出明確而具體的要求:段意必須是完整、全面、明確、簡潔的一句話??梢圆捎谜浞?、分層歸納法、提問歸納法等方法進行概括。中高年級很多課文的段落都采用了“總分”結構的寫法,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出最能概括語段大意的中心句,如六年級上冊《輪椅上的霍金》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命運對霍金十分殘酷”就是這段話的中心句,就可以用來概括這段話的意思。并由此指導學生了解這樣的結構,掌握這樣的概括段意的方法,試著學習運用這樣的寫作手法。再如,六上《牛郎織女》這篇課文節次較多、內容較長,但段落分明,教師在指導學生分段和概括大意時即可采用“分層歸納法”。如三至五自然段分別寫了老牛開口告知牛郎與織女相會,織女的身世,以及通過交談互相產生愛慕之情。教師可引導學生逐段閱讀、分層歸納成———“牛郎和織女相識、相知和相愛的經過。”

三、綜合訓練的缺失與對策

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應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目前,高年級閱讀課,教師雙基“訓練”意識淡化,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有所缺失。課堂上說得多,讀得多,聽和寫的訓練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使之相互促進,是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把握聽說讀寫的內在聯系,做到全面訓練,有機結合,使聽說讀寫的訓練達到最優化。“訓”就是老師提要求,教方法,訓是老師的事;“練”就是孩子根據要求去做,去實踐,練是孩子們的事。要做到有練必訓,練前面向全體“訓”,練中面對個體“訓”,練后要檢查和評價,也是“訓”。例如,在執教五年級下冊《灰椋鳥》一課時,在精讀四、五兩個自然段時我提出了這樣的自讀要求:讀,默讀4、5自然段;想,邊讀邊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畫,畫出你喜歡的詞句;寫,在詞句旁邊寫下你的感受;說,把你寫下來的感受與同學交流。在這樣的自讀要求引導下,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在讀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著閱讀的方法。教師在學生“讀”前“訓”,學生在“讀”中“練”,實實在在地經歷著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

四、鑒賞性閱讀的缺失與對策

篇4

關鍵詞 小學英語; 新義標; 人文性

英語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把培養學生語言能力作為教學重心,突出強調其工具性,對人文性重視不夠。2011年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本文簡稱“新課標”) 修訂的最大亮點就是確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重視人文教育,強調對人文素養的培養,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睆慕虒W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結果等方面做出闡述,提出具體要求。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加強人文教育可以產生深遠的影響。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落實人文性教育,必須準確領悟新課標在小學階段設計中所體現出的“人文性”,在教學中充分滲透人文性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利用小學英語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資源,創設人文情境,使用人文方法,體現人文關懷,并通過人文性的有效教學評價,從而在促進語言學習的基礎上注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一、挖掘教材資源,提升人文素養

小學英語教材中有很多落實人文性教育的優質資源,應充分挖掘利用。其資源有顯性的,如文本自身的內容、課本插圖等;也有隱性的,它隱藏在文本中,其積極的思想內涵,需要教師去挖掘、把握。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深層或背后,甚至對文本進行拓展與創新,讓學生在獲得語言知識、訓練語言技能的基礎上,感悟文本的內涵與價值,以達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例如,在閩教版第七冊Unit 7 Thanksgiving Part A教學時,大多數學生對“感恩節”的理解都停留在吃火雞、吃大餐這一“表層”上。針對這一現象,更針對在家庭中備受溺愛、自私、不愿分享的部分學生,筆者在教學時對文本進行了拓展,播放了感恩節來歷的視頻,組織學生討論:在英國的移民挨餓受凍的那個冬天,是誰伸出了援手?第二年的秋天,英國移民是怎么慶祝豐收的?他們為什么要邀請別人來參加?通過對感恩節來歷的視頻展示,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學會了單詞Thanksgiving、turkey和句子They had a big family dinner. 更收獲了單詞和句型后面的語言文化――學會幫助別人,學會給予,學會感恩。

可以從不同角度挖掘利用教材的人文性教育資源,達到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目的。如閩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教材story time中有一個關于三只小豬的故事,在學習了這個故事后,可以乘機提出一個問題:Who’s your favorite?Why?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后分角色為自己辯論,通過辯論,學生將深刻意識到偷懶是個很不好的習慣。在閩教版第七冊小學英語的第一課Olympics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了解奧運會以及奧運精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公平競爭、尊重競爭對手等積極進取的精神;在教學the Spring Festivals時,可以通過中外重要節日的對比,引導學生關注中外文化異同,拓展學生的視野。

二、運用多媒體手段,創設人文情境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來思維的?!边\用多媒體手段,特別是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制作動畫課件,集聲、形、色、光于一體,激活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變學生的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這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通過創設有效的人文學習情境,以生動的畫面、形象的聲音和充足的信息,突出形象性和感染力,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激活學習內因,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英語是件樂事。

譬如在教學閩教版六年級下冊Unit 4 Mother’s Day Part A時,可以通過優化PPT的設計拉近學生與老師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情感。筆者在課前預先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活照(平時學生與母親的生活合影、母親料理家務的照片等),以《世上只有媽媽好》作為背景音樂,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展示這些照片和視頻時,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在本節課的語言輸出環節,筆者繼續

利用這些相片做成“愛心墻”的課件,提出問題:What will you do for your mother?及時引導學生認識到,愛母親不是只在母親節為母親做些什么,而要從平時的小事做起,學生濃濃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在接下來的第二課時Unit 4 Mother’s Day Part B教學中,筆者利用上一課時的教學點Sally will give her mother a surprise.導入新課后,在PPT中用動漫呈現一個問題:Is Sally a good kid? 學生對這個問題有點愕然,似乎覺得這個問題與本課主題Mother’s Day無關。通過課文學習后,筆者再次引導學生,Sally 和她的弟弟妹妹在母親節前許諾要為媽媽做些事情,現在她和她的弟弟妹妹都實現她們的諾言了,雖然他們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事情,但是他們能說到做到,所以Sally,Ben and Kate are good kids.在以分數論英雄的“小學畢業班”里,大家似乎都默認了只有成績好的孩子才是good kids,而那些一向各科成績不是很優異的孩子,一直很壓抑,此時我看到他們的眼睛瞬間亮堂起來了。

三、力求“評”而有“價”,體現人文關懷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往往忽略了形成性評價機制的運用,忽略了以學生為本、關注個體差異的教育評價理念。要落實人文性教育,必須運用靈活有效的評價,尊重個體差異,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進取的力量;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增強孩子的集體榮譽感,通過集體的力量來幫助、促進每一位同學,在獲得集體榮譽時,也獲得個人的進步。這樣,在教學中人文關懷得以彰顯。

筆者曾選定一個試驗班,在課堂上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靈活有趣的分組評價。譬如,在學習天氣時,用raindrop(雨滴)作為禮物送給學生以進行加分,看哪組獲得最多的raindrops;在學習四季時,把學生分成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四組進行比賽,看看哪個季節是最美的。但不久發現,以下情形凸顯:每一組積極發言的僅限于幾個學生;第一組第一桌單獨坐的那個孩子是一天到晚坐不住的人,他的書包都是扔在地上,課桌椅對他來說只是擺設;第三組最后一桌單獨坐的那個孩子是一動不動的孩子,天天趴在桌子上,什么作業都不做,甚至經常不帶課本。針對這一情況,筆者改進了課堂教學評價方式,具體做法是:每一組均有集體積分和個人積分,把個人的表現(比如作業是否完成、是否帶課本、上課是否遵守紀律...)記入小組積分,獲勝組的每一位成員也可以在組長那里得到相應的加分;課堂上因為個人的表現被扣分的,組長要扣掉其相應的個人積分;課堂上表現突出為本組爭光的,組長可以給其個人加上相應的積分;對主動幫助同學學習、改進不良習慣的,教師給予特別加分。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發現很有成效。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落實好人文性教育,重視人文素養的提升,為孩子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篇5

關鍵詞: 朗讀訓練 ;交流反饋 ;新理念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3-263-02

新課程理念下,我們教師要明白:課堂上,想要學生主動地發現并主動地提出問題,我們一定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宰者。只有真正地讓學生自主學習了,激發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把問題的提問權交給學生,教會學生發現問題要激起學生提出問題的“問”趣,那這堂課才顯得有意義。而學生真正的自主學習的源頭應該是學生的問題意識。只有不斷地挖掘喚醒、并強化學生的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提問意識,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課堂教學。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讓我感到:始終以教師提出問題來主宰著整個課堂,讓學生被動地接受,將嚴重地窒礙了學生的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潛意識不利于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行為模式進行課堂教學,來改變教師主宰課堂教學的格局,引導學生深入細致地合作、自主探究地學習,以此來獲得學生想要獲取的知識。我感到:這種想法不僅可行,而且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被充分激發,自主學習的能力也顯著地提高。那么,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問”趣積極大膽地運用“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課堂行為式,來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意識,以期達到提高學習語文的質量竊以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注重情感朗讀訓練,挑起學生提出問題的欲望,激發學生的提出問題的意識

一堂課的好壞,不在于老師講得有多好,而在于學生學得什么,能做些什么。我們的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善于營造一個寬松愉悅的語文大課堂環境,讓學生抱著輕松愉快的心情走進課堂,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挑起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欲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想方設法去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并帶著自己的問題入情入境地走進課堂。當然,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走進課堂,并不排斥、拒絕教師、教材上的問題,而是把學生“沉睡了”的提問意識激活起來,培養學生自我發現問題的能力,把學生從被動地接收問題轉化為主動地發現問題。

這首先要求我們老師一定要注重課文情感朗讀,通過繪聲繪色、聲情并茂、至情至理的感性朗讀,把學生的情感意識有效地激發起來,讓學生對文本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和理解。朗讀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且能夠逐步培養學生以探究的眼光看待教材、使用教材。我們教師對情感朗讀的意義不應僅僅停留在表面的重視上,而應該意識到這是喚醒學生的提問意識的前提因素。

而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教師積極培養學生“學會放棄”把教材上的問題先拋在一邊,把教材上的現成的答案先放一邊。克服依賴教材、依賴教參的思維惰性和克服不良的閱讀習慣,循序漸進地把學生的“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潛意識有意地挖掘并激發出來。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拋開成見,以積極的心態來引導我們的學生放開手腳敢于針對教材,敢于針對實際,提出代表自己主見的問題。譬如:教學《晏子使楚》(人教實驗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一文時,我們無妨提出了如下問題:楚王之所以尊重晏子,僅僅是因為他聰明嗎?如果是這樣,那么晏子為什么不戲弄一下楚王?這樣層層深入,逐漸剖開地進行引導。

我們教師還應預估學生在朗讀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提醒需要注意的問題,特別是那些難度較大的課文。在訓練中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來讀書,以便讓學生更加充分地去熟悉文本、親近文本。對于難度較大的課文,我們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細細地朗讀、細細的品味。

此外,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寫預習筆記。劃出自己認為值得積累的生字(詞)、含義深刻且表達優美的句子、重點段落等。會摘錄,同時把自己的分析、理解寫出來。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疑難問題或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

二、注重交流反饋,鍛煉學生提出問題的膽量,強化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我們教師就是課堂的主宰者,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所學的知識,因而學生的思維往往形成了依賴,一旦離開教師的主宰,整個課堂就陷于癱瘓的狀態。因此,我們教師應該積極創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師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有個零距離的接觸,創造多種形式的閱讀、交流方式,通過自我反饋、課前和課堂的生生反饋(同桌之間、鄰座之間、小組之內)、師生反饋,構建充分廣泛的反饋渠道,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

那么在初讀課文時,怎樣提出問題才有意義、有價值呢?這就要求學生首先進行自我反饋。學生通過自行篩選,舍去自己可以解決的和沒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比如可以從課文中找到現成答案的問題,這樣就可以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也可以大大節省課堂交流的時間,這是培養學生個體自學能力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其次是利用早讀課和閱讀指導課時間進行生生之間的合作反饋。通過這種反饋,教師可以及時觸摸到學生的“問題狀態”。最后利用課堂(主要是第一課時)進行群體反饋。通過集體反饋,我們教師便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甄別、疏導和整合。在教師的指導下,師生合作從學生提出的問題中選出學生確實不能解決的難題和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待以解決。在反饋中,對于一些知識性的問題應盡量讓學生通過搜集資料或資料共享的方法解決(必要時教師應指點查閱的途徑和方法);對一些存在問題的提問,我們教師應指出提問中的問題。逐步地教會學生把問題的內容明確化、語言表達規范化、表達的方式簡單化(最好是口語化)。而對于學生沒有及時發現但確有深入探究價值的問題,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去發現。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問題由教師提出還是由學生提出對實際教學效果的影響大不一樣。只有通過學生的反饋,學生才可以真正了解自己對教材掌握的程度和不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才能不斷得到激發,我們教師也才能真正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便使自己的教學行為趨向對癥下藥而提高教學質量。

為了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我們教師應為這種反饋創造必要的條件。創設民主和諧的氛圍,讓學生人人敢想敢說。允許學生提出很幼稚甚至很荒唐的問題(尤其是起步階段),因為重在參與,課堂中應善于鼓動學生人人爭取成為演員而不是聽眾和觀眾。要求全員參與,特別是中等生、后進生尤不能忽視。開始階段,教師應盡量留足時間,以便讓盡可能多的學生暢所欲言,制造一個寬松的課堂環境來讓學生盡情的表達,盡量讓學生的思維在知識的太空中遨游。我們教師還要善于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進行反饋、梳理,或明確、或拓展、或引申,盡量使學生的問題落到實處。

三、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情趣,提高提出問題的質量,深化學生提出問題的潛意識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生才會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在學習中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生才會更喜歡學習,才會產生更多的問題,進而提出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新問題。因此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學會給學生預沒提問的空間,從而激發學生問的樂趣??鬃右舱f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以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和培養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之后,他們就能越來越多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在訓練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始終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參觀者。教師要對學生的期望進行關懷、信任和鼓勵,讓學生積極去想,大膽去說。學生得到鼓勵、點撥之后,就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了,我們的語文教學就能真正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技巧也是無窮無盡的。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全方位提高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是我們每一位小學語文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