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送別詩范文
時間:2023-03-13 22:06: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王維的送別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王維現存詩有四百二十余首,其中送別詩占70多首,幾乎占到五分之一。王維的送別詩,不僅數量多,而且在拓寬表現領域,內容豐富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送別詩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送友赴邊是王維的送別詩的主要內容,如《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據十韻》、《送韋大夫東京留守》、《送崔五太守》、《送李睢陽》、《送李判官赴東江》等等,這類作品在王維的送別詩中占據了主要的位置,主要表達作者對友人建功立業的美好愿望,表現了詩人開朗樂觀、積極進取的情懷。
王維送別詩中有一部分內容是送友人歸隱田園的,從中可以體現他那崇尚自然與散淡的天性。如王維作于天寶初年的《送纂毋校書棄官還江東》就是這方面的典范。
另外,撫慰失意友人也是王維的送別詩的一大主題,不僅飽含深情,精神格調高揚,而且其內容豐富、思想深刻,有力拓展了送別詩的思想內涵。如《送楊少府貶郴州》就是勸勉失意友人的經典代表篇章。
二、王維送別詩的藝術特色
王維的送別詩獨具特色,詩中所呈現出的藝術特色非一般送別詩可比,且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
(一)詩中有畫、畫中有情
蘇軾在《東坡志林》中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見,王維不僅是著名詩人,還是繪畫高手,同時,從他的詩作中讀者還能充分地體會到詩中有畫、畫中有情的完美境界,以及兩者融合后所產生的審美意蘊。這在其送別詩中也體現得非常明顯。
如《送張判官赴河西》后面四句:“沙平連白云,蓬卷入黃云??犊虚L劍,高歌一送君。”詩人再現了漫漫黃沙飛動與皚皚白雪相連,蓬草飛旋、卷入云端的畫面,描繪出了邊塞昏天暗地的獨特風貌。同時,畫中有情,即在如此慷慨悲壯的背景下,詩人倚劍高歌送別朋友去河西赴任,表達了深切不舍又寄寓祝福的送別之情。
另外,真切形象地抒發主觀感受,把自己的志趣品格寄寓在詩行、畫面之中,也是王維送別詩的藝術特色之一。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開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兩句寫渭城清晨一場如酥小雨,濕潤了路上的塵埃,旅店旁的棵棵綠柳,被雨水沖洗得更加翠滴。從清朗的天宇,到潔凈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別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從而使這場送別一反黯然神傷的基調,而透露出一種輕快又富于希望的情調??梢姡蹙S,不愧是以詩為畫創造意境表達感情的專家圣手。
(二)意象獨特、意蘊豐富
王維送別詩之所以含而不露卻又感人至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詩人運用了獨特的意象來表情達意,因此他的送別詩意蘊豐富,讀來令人享受不已。
所謂意象,就是詩人為了表達感情的需要而選擇客觀物象作為媒介,同時經過與詩人思想情感的融合,滲入了詩人的人格和情趣,由此便成為融入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王維送別詩所運用的意象非常多,他在借鑒和沿襲傳統意象的同時,也通過自身情感的浸潤,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意象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離愁別意。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落日、白云、鐃聲等等。
如落日這一意象,古人見落日大多想到時光易逝,生命的短暫,而在王維的筆下,落日卻成了詩人表現離愁別緒的敏感觸點,并以此作為離別時的最佳活動背景。同時詩人習慣把送別與落日聯系在一起,因為日落歸山,一天將近,最能勾起游子的離情別緒。因此落日這一意象成了王維抒發離別之愁的理想對象。比如在《臨高臺送黎拾遺》中:“相送臨高臺,川原杳何極。日暮飛鳥還,行人去不息?!痹娙嗽谌章鋾r分,登臺遠望,眷戀之情不禁油然升起。原野一片空曠,在極目遠眺中,只見飛鳥在落日的陪襯下匆忙還巢,這更增惆悵之情,再加上送別的友人就在這無邊無際的原野上漸行漸遠,一去不復返,這使得送行之人更加傷感凄愴。
總之,王維的送別詩寫得富有詩情畫意,可堪稱是中國古代詩歌田園里的一株奇葩。而王維送別詩成就極高,影響巨大,因此他被稱為“盛唐四大詩人”是當之無愧的。
參考文獻
[1]陳鐵民.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陳鐵民.王維新論[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2008.
篇2
關鍵詞:《欹湖》;“青山”;“山青”;版本
一、王維《欹湖》的版本流傳情況
根據《舊唐書?王維傳》的相關載記,知右丞詩集之最初本,凡十卷,錄其詩文約略四百余篇。然因時代淹遠,此本之原貌已難于復睹。目前所見,最接近右丞詩集底本的為宋蜀刻本(簡稱宋本),王維《欹湖》一詩在此本中之面貌乃是:
哆蕭凌極酒,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此詩與如今所見之《欹湖》頗不一致。“哆蕭凌極酒”與“吹簫凌極浦”差別甚大。我們認為:“哆蕭”、“極酒”當屬是傳抄之中形成的文字訛誤。此句之“哆”當為“吹”之訛誤,“酒”乃是“蕭”之訛誤。至于后兩句,“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眲t注明是“青山”而非“青山”。前文已述,此版為宋蜀刻本,在??鄙暇哂休^高的價值。此本行世之后,洪邁又編成凡計“七言七十五卷,五言六言二十五卷,各百首”的《萬首唐人絕句》(簡稱絕句本)。《欹湖》一詩在絕句本中,其面貌乃作:
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洪氏此書,素因駁雜見譏,但是從版本學的角度來看,由于其去唐未遠,相較于后世右丞詩集、詩文集者,校勘的價值仍然為高。洪氏將《欹湖》中原因訛誤而出現的“哆”改作“吹”、“酒”改作“浦”,功德匪淺。更為重要的則是,洪氏此書收錄右丞之《欹湖》詩,后兩句仍然與蜀刻本相同,并且此二本均未于“青山”出注,言其“一作某某”。以此可見,有宋一朝,《欹湖》中“青山卷白云”一句,尚未出現異文。
“山青”作為異文出現,最早始自元季。劉須溪曾撰有《須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簡稱元本)。我們翻閱此本,發現右丞《欹湖》于其中乃作:
吹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看,山青卷白云。
較之宋本,此本之《欹湖》出現了兩處異文,一是易“首”為“看”,二是以“山青”替“青山”。
明清兩季,右丞詩文之刊刻日盛,而其異文亦日多。今考明人所重編之右丞詩文全集、詩集本,主要有明刊《王摩詰集》十卷本(簡稱明十卷本)、顧起經奇字齋刻本《類箋王右丞詩集》(簡稱奇字齋本)、凌蒙初刊朱墨二色套印《王右丞詩集》七卷本(簡稱凌本)、顧可久《唐王右丞詩集注說》(簡稱顧本)、清趙殿臣注《王右丞集箋注》二十八卷本(簡稱趙本)、《王維詩》四卷,《全唐詩》本等。
顧起經《類箋王右丞詩集》著錄之《欹湖》為:
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可知奇字齋本一如宋本、《絕句》本作“青山”,又因為其并未出注,可知以顧氏看來,《欹湖》并未有異文。再看凌本,翻閱凌本,我們發現,《欹湖》在凌本的著錄情況一同與宋本、《絕句》本、奇字齋本,均作“青山”而非“山青”。我們又點檢顧可久之《唐王右丞詩集注說》,《欹湖》之“青山”仍在,未見“山青”。
《唐詩品匯》為明人高所選編之唐詩選本,刊刻于明洪武二十六年,是明代較早的一個唐詩選本。在這個選本中,我們發現:“青山”不再,“山青”取而代之。清人趙殿臣的《王右丞集箋注》,是所知最為完整的一個王維詩文注釋本。趙本收錄之《欹湖》,仍是以“山青”為其嘉選,但是趙殿臣于《欹湖》下標注:“‘山青’。顧可久本作青山。”要之,在其視之,《欹湖》是存有異文的。今人陳鐵民先生所撰之《王維集校注》,亦以“山青”為本,替代“青山”,并出注云:“宋蜀本、明十卷本、《全唐詩》等作‘青山’。”由于陳鐵民先生是依趙殿臣《王右丞集箋注》為底本,又自謂“凡趙注本正確之處,拙注即繼承下來。”所以陳鐵民先生對《欹湖》異文的處理方式與趙注本相同,這就不值得奇怪了。
綜上,我們對李唐以降,王維《欹湖》的版本差異以圖表的方式附列于下:
二、以文學的眼光目之,“青山”亦較“山青”為佳
莫礪鋒先生在《青與白――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傾城絕色》一文中提出:“這兩種顏色確實是中華民族甚為鐘愛的顏色,甚至直接勾勒了我們民族青山綠水的風華,成為我們潔白無瑕人格的象征。”從版本的角度考察,“青山”較“山青”更可信賴,而以文學的眼光目之,“青山”勝于“山青”遠矣?!鹅ズ窞橛邑┟鑼懰蛣e之作,題材雖不甚新,然以右丞之詩才,卻將此描寫得舒卷自然、流光溢彩。從右丞本人的創作特點來看,他對“青”、“白”二色是頗為鐘愛的。其《答裴迪》有“君問終南山,心知白云外。”《山中寄諸弟妹》有“城郭遙相望,惟應見白云?!薄顿涰f穆十八》有“與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薄督镏駧X》“檀欒映空曲,青翠漾漣漪。”《北》有“逶迤南川水,明滅青林端?!薄秳e輞川別業》有“忍別青山去,其如綠水何?”可知于右丞而言,“青”、“白”為其素喜,但是他對于與兩色的使用習慣還是自有其特點的。
我們對王維《輞川集》其余諸作進行考察,發現其使用定中結構者,另有七首:
古木馀衰柳
《孟城坳》
青翠蕩漣漪
《斤竹嶺》
輕舸迎上客
《臨湖亭》
秋山斂馀照
《木蘭柴》
仄徑蔭宮槐
《宮槐陌》
翠鳳翔文螭
《金屑泉》
雜樹映朱欄
《北》
以上所舉詩文,分析其結構,皆與“青山卷白云”類似,更值得注目的則是,在這些例子中,右丞全部使用了定中結構,“古木”、“青翠”、“輕舸”、“秋山”、“翠鳳”、“雜樹”,皆與“青山”之結構完全相同。因之,我們認為,從語法的角度分析,右丞使用“青山”這一定中結構的可能性,要遠大于使用“山青”這一主謂結構之可能。究其原因,乃是:從語法的角度來看,“青山”之定中結構,在詩歌中多用于靜態化的表達,其義素的核心為“山”,側重傳遞出一種“以我觀物”的審美追求。至于“山青”,則屬于主謂結構,詩歌中多用于動態化的表達,其義素的核心是“青”。《欹湖》為右丞書寫別離之作,前兩句作“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詩人送別故舊,更兼日暮,一片冰心,心神黯然。“湖上一回首”,將離殤收束,蕩開筆墨,閃轉騰挪之間,回首遠眺,斯人遠去,唯有青山白云相與為伴。李俊標先生嘗言:“摩詰此處回首于摯友,正見其戀戀不舍之情,然下文并未‘接著說’,而是‘斷處生’,一語‘青山卷白云’,流光溢彩、美不勝收。青山系戀白云,白云舒卷青山。以此至為悠遠高潔之境象襯比友情,正可見士心如水、清澈澄明。”斯論剔透玲瓏,深得文心,真可謂妙解右丞者也!若以“山青卷白云”,則詩人的關注點非是青山白云相與系戀,而是山青云白其色爽簦玩其詩意,恐其與“送別”主題不符,已墮第二義諦矣。
“‘青山’一詞,宋蜀刻《王摩詰文集》、明刊《王摩詰文集》十卷本、均如此,其他眾本作‘山青’,此正可見宋本之優,世以宋本為珍,非僅奇貨可居而已。‘青山’正是高遠,‘山青’不成意趣?!笨芍^將“青山”勝于“青山”之處道盡。
三、結語
質言之,通過比對王維《欹湖》一詩的版本流傳情況,“青山”較“山青”更接近原本,亦更為可靠;從詩歌鑒賞的角度講,“青山”更契合詩人心旨,“山青”難成意趣。因之,我們認為:《欹湖》之“青山”較“山青”為更好。
參考文獻:
[1]王維撰,宋蜀刻本.王摩詰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唐)王維撰,(宋)劉辰翁評,(明)顧起經注類箋唐王右丞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九[M].濟南:齊魯書社,1997.
[3](唐)王維撰,(明)顧可久注.王維詩集[M].東京:日本正德甲午復刻萬歷庚寅本,京都大學圖書館藏,2003.
[4](唐)王維著,(清)趙殿臣箋注.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王維撰,陳鐵民校注.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6](唐)元結,殷[等選.唐人選唐詩(十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明)趙宦光,黃習遠編訂,劉卓英校點.萬首唐人絕句[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
[8]楊建國.《全唐詩》異文說略[J].文獻,1995(1).
篇3
首先說說“長亭”。從秦漢時期開始,人們在大路上設長亭,長亭本來是供路上的行人休息的地方,后來人們在送行的時候,常常會在長亭進行最后的告別,長亭送別也就變成了典型的離別場景,以至于后人一提到長亭,馬上就會想到送別,想到很久不見的親人。
“晚風拂柳笛聲殘”這一句中包含了“折柳”和“吹笛”兩件事,其實這兩件事之間有很深的聯系。先說折柳,離別跟柳扯上關系,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上古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曾經記錄過這樣一個離別的故事。據說周懿王的時候周朝弱小,鄰國都很強大,常常侵略周朝疆域。正好當時一個叫獫狁(Xiǎn yǔn)的北方國家入侵,有個年輕人為了保衛祖國,從軍出征,隨軍一整年都沒能得到家里人的一點消息,對抗獫狁的戰事正激烈,他也沒有辦法回家去,年輕人只好強忍對家人的滿腔思念,繼續報效祖國。等到終于打敗了獫狁,這個年輕人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回憶起,當時他出發的時候,家鄉的垂柳正隨著春風輕柔地飛舞,好像依依不舍似的,不停地拂過他的肩膀?!拔粑彝樱瑮盍酪?。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原詩中這樣一個細節,不知道感動了后世多少人,又因為“柳”和“留”讀音相近,后來的人就習慣于在送別的時候折一枝柳條送給對方,來表達自己依依惜別的心情。
為什么說吹笛和折柳有關系呢?那是因為古代的笛曲里,有一首叫做《折楊柳》的,表現的就是折柳送別的場景。想象一下吧,身處異鄉的時候,突然聽到笛聲,吹得還正好是送別時的場景,怎么能不讓人回憶起自己的離別,從而懷念故鄉呢?這樣的故事很多,清朝人張維屏在《國朝詩人征略》中記載,清朝人許虬離開家鄉,到北方去居住了很長時間,長到他在北方生的兒子都已經十來歲了,有一天父子倆突然聽到了《折楊柳》的笛聲,他十來歲的兒子因為從來沒有聽過,就問他這是什么曲子,這使得他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離開家鄉已經十來年了,以至于兒子從來都沒有聽過故鄉的曲調,于是他悲從中來,痛哭失聲。
“一觚濁酒盡余歡”說的是送別飲酒的事。即使風塵仆仆,在大路邊上送別,古人也要帶著酒壺和小菜喝兩杯,喝酒的目的,用王維的話來說就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王維送朋友到西部邊塞做官時寫下的詩。古人遠行不易,很可能離別之后就再也沒有機會見面了,所以要鄭重地喝酒餞行。
【博聞館】
有關送別的古詩
送別是件大事,怎么能少了詩歌?歷史上數得出來的很多名作都是送別詩,比如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唐朝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看了最后一句才發現,這也是首送別詩。
還有一首著名的詩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唐朝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前文中提到過,全文是:“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因為再向西出了陽關,就沒有老朋友可以一起飲酒了,想到這樣的情形,當然得多喝幾杯。
也有豪放派的送別,比如唐朝高適的這首《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彼f,別愁走遠了沒有人了解你,因為你這樣的名人,全天下誰不知道。
篇4
1.根據拼音和工具書,讀熟10首古詩詞。
2.根據注釋和其他工具書,大致了解10首古詩詞的意思。
3.背誦古詩詞。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組展示背誦成果,可用比賽的方式,也可用考試的方式(比如:看圖吟相應的詩詞)。
2.全班交流10首古詩詞的大意。
教師相機檢查學生對下面句子或詞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誰?“萁”喻誰?
②“鳥鳴澗”是什么意思?詩里寫的是什么時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壺”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壺”象征著什么?“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④“時時舞”“恰恰啼”是怎樣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明是說石灰,實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贊美的是竹子,哪句話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態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詞與現代意思不同?帶有“白日”的詩還有哪首?
⑧《已亥雜詩》中表達作者愿望的詩句是哪句?表達了什么愿望?
⑨”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笔鞘裁匆馑迹磕隳芘e出與這句詩意思相反的詩句嗎?
⑩《卜算子》一詞中,“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一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還能背誦一首《卜算子》嗎?
三、講述關于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
四、有機聯系,拓展讀《江畔獨步尋花(黃獅塔前江水東)》《春望》
第二板塊
一、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超聯想,分類復習古詩詞
送別詩──
《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
聯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王維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白居易
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李白
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高適
……
詠物言志詩──
《石灰吟》《竹石》
聯想到:
詠鵝(鵝鵝鵝)駱賓王
風(解落三秋葉)李嶠
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賀知章
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羅隱
墨梅(我家洗硯池頭樹)王冕
寫景詩──
《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
聯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蓮)漢樂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王之渙
春曉(春眠不覺曉)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見人)王維
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李白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李白
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李白
絕句(兩個黃鵬鳴翠柳)杜甫
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杜甫
絕句(遲日江山麗)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杜甫
江雪(千山鳥飛絕)柳宗元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張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劉禹錫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劉禹錫
憶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
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王安石
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蘇軾
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蘇軾
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楊萬里
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
鄉村四月(綠遍山原白滿川)翁卷
篇5
【關鍵詞】系統功能語言學;功能分析:及物性;主位結構
1.引言
關于古詩尤其是唐詩英譯的系統功能語言學分析已經有不少嘗試,如黃國文先生(2002)。筆者在領會系統功能語言學精髓的基礎上,借鑒前人的研究方法,嘗試從功能語篇分析的角度對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及其英譯本(龐德版)進行分析,以使初學者加深對系統功能語言學在分析唐詩方面的理解與運用,二是通過英漢兩種文本的對比為翻譯提供可操作的例證。
2.對王維原詩與譯文的及物性分析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于開元二十六年(738),是王維為送別出使安西的友人元二所作,詩體上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絕句。全詩飽含著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之情,富于熱情和浪漫情調,真摯而不傷感,寫離別而不言別情,歷來被視為送別詩的經典之作。
2.1對原詩的及物性分析
胡壯麟先生等運用系統功能語言學原理對漢語進行了分析,分別從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方面作了闡釋。其中概念功能包括經驗功能(experiential)和邏輯功能(logical)。及物性(transitivity)分析主要屬于概念功能中的經驗功能分析。關于及物性分析主要是分析過程(process)、參與者(participant)和環境(circumstance)因素。這首詩包括題目在內共五行,從經驗功能的及物性角度對原詩進行分析,分別涉及物質過程、關系過程、言語過程和心理過程,具體分析如下:
(1)物質過程:送元二使安西
(2)關系過程+關系過程: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3)言語過程:勸君更盡一杯酒
(4)心理過程: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的題目本身包含了一個物質過程,用簡短的六個字交待了一個事件,是對情景的動態刻畫。它既點明了全詩的主題――送別,同時又為下文的感情推進提供了背景、做了鋪墊。同時它是漢語中典型的無主句,通過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我們可以知道它體現出了及物性分析的參與者(participant)――即作者王維與友人元二。
前兩句是對送別時周圍環境的靜態描述,其中“渭城”和“客舍”體現了及物性分析的地點環境(circumstance)因素。同時,這其中包含的過程都是關系過程。系統功能語言學家把關系過程細分為“歸屬”(attributive)與“識別”(identifying)兩大類。同時又按形式不同進一步劃分為“內包式”(intensive)、“環境式”(circumstantial)和“所有式”(possessive)。這兩句詩中的關系過程屬于歸屬類的內包式。
后兩句是點睛之句,分別是言語過程和心理過程。一個言語動作“勸”字將作者對友人的滿腔情感折射無遺,飽含去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尾行更是全詩的之處,這個心理過程直陳作者對朋友的真情實意。朋友間的情感交流與心靈感應突顯,透露出對友人出走西關大漠的擔心與牽掛。
2.2對龐德版譯詩的及物性分析以及與原詩的對比
之所以選擇美國詩人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的譯本作對比,是因為龐德是著名的意象派詩人之一,他研究并借鑒中國古典詩詞和日本俳句中的意象最終形成了詩歌意象理論。這一點足以看出他對中國古典詩詞精髓的深刻理解,在詩歌意象方面是中西詩歌交流的橋梁紐帶。對其譯文進行及物性分析如下:
Light rain is on the light dust.(關系過程)
The willows of the inn-yard
W ill be going greener and greener,(關系過程)
But you, Sir, had better take wine ere your departure,(言語過程)
For you will have no friends about you
When you come to the gates of Go.(心理過程) (Rihaku or Omaktsu)
篇6
古代送別詩種類繁多,根據其內容及主題傾向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 直接抒寫離別之情的。敘寫朋友間深摯情意,主要通過典型的場景、語言、聲音、動作或想象來傳達離情別意。如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之江東》等。
二、 借詩吐胸中積憤或明心志的。這一類送別詩,以送別為題,但實際目的是借送別表達自己的志向或懷抱。如李白詩《夢游天姥吟留別》、陸龜蒙詩《別離》等。
三、 重在勸勉、鼓勵、安慰的。如王勃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詩《董大》等。
四、 綜合型的,既含離別之情,又有身世命運之感,或兼勸慰警示之意。如李白詩《渡荊門送別》、楊萬里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
送別詩一般的鑒賞方法:
一、 掌握送別詩的作法(結構):第一聯敘題寫意;第二聯寫人事,或敘別,或議論;第三聯或寫景,或帶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聯或說何時再會,或囑托,或期望。第二、三聯或倒亂并說亦可,但不可重復,須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雋永為佳。
二、 把握送別詩中常見意象:
(1) 楊柳從《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柳”便與“離別”結下了不解之緣;加上“柳” 與“留”諧音,古人送別時折柳相贈,所以楊柳便成了一個離情別緒的意象。
(2) 長亭、短亭、勞勞亭古代驛道旁置亭,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送別親朋好友時往往在亭中設酒餞行,所以長亭也就成了一個抒寫離情別緒的意象。
(3) 南浦多用于水邊送行,如“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4) 寒蟬、船(舟)、陽關、古道、夕陽、西風、灞橋、美酒等也都是與離別有關的意象。
總之,縱觀古代的送別詩,贈別也罷,留別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觸發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陳。作為古典詩歌大觀園中一朵艷麗的花朵,送別詩在其思想內容上,大大豐富了古典詩歌的題材和內容;在藝術表現上,格調或傷感或豪邁,抒情或直露或蘊藉,用語淺近,不事雕琢,真正體現了“詞淺情深”的藝術特點。
場練兵
謝亭送別
許渾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劉長卿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1) 這兩首送別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寫到“水流”,簡要分析它們之間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比較分析,請說出這兩首詩最后一句在表達和抒情上各有何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 相同:借對水流抱怨來表達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襯的手法。不同:許詩以水流“急”來反襯自己內心對友人的依依難舍之情,劉詩則通過一個“自”字,以無情襯有情,表現了朋友離去后自己心中的傷感和孤獨。
篇7
一、趣味破題,點燃熱情
古詩的題目簡潔、凝練,概括全詩內容,破題方能走近詩境。古詩的解題一定要新穎別致,引人入勝。從解題入手,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知,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方法有多種如“繪畫激趣”“唱歌激趣”“謎語激趣”“背景激趣”“活動激趣”“生活激趣”等等。在教學《贈汪倫》一詩時,筆者采用的是故事激趣法。聽故事是小學生的一大樂事,在教學中適當運用此法,效果頗佳:
話說唐朝時有一個叫汪倫的人,特別崇拜大詩仙李白的才學,總想找機會接近李白,有一次,他聽說李白要經過他的家鄉,在了解了李白的諸多喜好后,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某日他就給李白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信上說: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喜酒乎?這里有萬家酒店。
于是,李白欣然前往,可是找了半天,既沒有找到十里盛開的桃花,也沒有一萬家酒店。
李白非常納悶,汪倫笑著說道:“先生,十里桃花,不是桃林,而是此地有一處潭水名為‘十里桃花’,萬家酒店也并非一萬家酒店,而是酒店的主人姓萬。”
豪爽的李白聽后哈哈大笑,對汪倫如此煞費苦心的邀請深表感謝。接下來的幾天,兩人在汪倫的處所秉燭長談,互討詩文,待分別時,兩人已結為好友,臨走時,李白在船上突然聽到岸上有人踏著節奏唱歌,抬頭一看,原來是汪倫。于是,在感動之余,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贈汪倫》一詩以表心愿。
孩子們聽完這個故事后,學習古詩的熱情迅速被點燃,詩文也早已悄然印進了他們的腦海。
二、朗讀感悟,把握信息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形式,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現代的人有隔膜?!袄首x”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因為古詩文語言高度凝練,講究聲韻和諧。要誦出語感,首先要讀準字音,讀懂大致的文義;其次,要讀出節奏,讀出語氣;再次,要讀出感情。“讀出感情”是隨著對課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層次的。這就要求在理解的過程中穿插朗讀,在理解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對朗讀的要求。誦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聽錄音跟讀、教師范讀、全班齊讀、小組合讀、個人讀、接龍讀、分角色表演或比賽讀。讓一些讀得好的學生表演讀。在教學《游子吟》一詩時,一開始,就可以展示古詩,初誦《游子吟》,在熟練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他為什么要寫這首詩?詩句要表達的是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再誦《游子吟》,第一步,當孟郊看到母親頭上又多了幾根白發時,他會想些什么呢?引導學生迅速進入角色,設身處地想一想。再以感人肺腑的渲染性語言把學生帶入現實生活,讓他們回顧一下,歲月在媽媽的身上留下了多少痕跡。在學生們娓娓動聽的敘述中,領悟母親養子女的艱辛。第二步,讓學生撫摸身上帶著母親關愛的衣裳,看著沐浴在陽光下的生機勃勃的小草,一遍一遍地誦讀,一步一步地領悟,母親的慈愛,就像這春天里太陽的光輝,是多么暖人。沐浴在陽光里的小草是怎么也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的。第三步,精讀《游子吟》,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話說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意思,通過層層誦讀感悟,把握信息,從而逐步領會小草報答不了太陽恩情,孟郊報答不了母親的恩情,我們呢,又怎么報答得了母親的恩情呢?讀到這兒,還不能就此打住,再來一次真情地吟誦,更能激發學生潛藏在內心的激情。
三、想象畫面,內化詩境
學生進入意境的過程,實際就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也是再造想象的過程。首先是要發揮想象,體驗古詩的畫面美,在中外藝術史上,許多人把畫與詩相提并論,宋代文學家張舜民說:“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比绻谭ǖ卯敚@些“無形畫”無疑將為學生想象力的發展發揮重大作用。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教師可以一邊播放樂曲片斷,一邊啟發學生大膽想象。在這眾人團聚歡笑的重陽節,遠在異鄉的王維可能在哪里?他看到了什么情景?他耳邊傳來了什么?他的心里是一種怎樣的感受?隨著深沉、悠揚、婉轉的箏樂曲的播放,學生想象:在熱鬧繁華的――長安城,街上人山人海。許多人家門口都掛著茱萸避邪,有孩子的人家用它煮水給孩子洗澡。長安城內盛開了,開得蓬蓬勃勃的,人們一邊賞菊一邊喝著美酒。他們扶老攜幼,頭上插著茱萸,三三兩兩地和親人去登高。當學生們想象的雙翼被鼓動之后,教師適時出示一幅圖畫:獨自漂泊他鄉的作者,坐在客棧的窗前,悠悠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只好獨自一個眺望遠方(家鄉的方向),那深邃的目光流露出的是濃濃的思念。教師可引導學生把想象的重點定在一個“憶”字上,此時,學生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王維的兄弟們已登上山巔,頭上都插上了茱萸;仿佛看到了王維的小侄子侄女們那天真可愛的樣子;仿佛看到了父親正手捧茱萸向著王維回家的方向張望,那眼神里充滿了期待。耳邊仿佛聽到了他們在說:“嗨!要是王維在這里的話,我們就可以開懷暢飲了,讓我們祝王維一帆風順,平平安安!干杯!”不知不覺,王維兩行熱淚便滾落下來,這樣通過音樂渲染,以圖配詩,讓學生充分感知,想象理解,深入詩境,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創設情境,有效拓展
精讀古詩表達意境,促進閱讀的個性得到充分體現,情感得到再一次升華,不斷豐富內心世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也是“讀經典學作文”的又一個重點。一般可以引導學生畫一畫、寫一寫、演一演,創設情境,讓孩子們與詩人同步走進其間,真切感悟體驗詩句詩境,從而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促進情感的提升。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一詩時,我讓學生課后來演一演王維送別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
(旁白:一天清晨,渭城下著蒙蒙細雨,翠滴的楊柳在風中沙沙作響,枝條隨著風搖擺著)
(王維、元二來到客棧,桌上擺放著酒杯、酒壺……)
王維(舉起酒杯):元兄,我敬你一杯,祝你一路順風。
元二(舉起酒杯一飲而盡):謝謝!
王維(把起酒壺又往元二的酒杯里斟滿酒):這次你西行的路途遙遠,一路艱險異常,還望多加小心!
王維(再次舉杯):元兄,這一路要保重身體?。?/p>
元二(也舉起酒杯):摩潔兄,你也要保重身體!干!
王維:元兄,你還記得正月十五,元宵節上我們一起猜燈謎嗎?
元二:怎能不記得,我還贏了你呢!不過去年八月十五,我們在月光下賞月對詩,我可是遠遠地輸給你了!
……
隨從:老爺,時間不早了,該走了!
元二(望了王維一眼):摩潔兄,后會有期!
王維(拍了拍元二的肩頭):慢著,元兄,喝下這最后一杯酒吧!往西出了陽關,你就見不到老朋友了!
元二(端起酒杯,仰頭喝盡,便騎上馬,往西邊走去。)
篇8
一、誦讀——詩韻清鏘玉不如
古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古詩文誦讀則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為此,在古詩詞教學中,從讀題入文到初讀感知、細讀解文、品讀悟情,誦讀應貫穿課堂始終。
“平長仄短、依字行腔”是古詩吟誦應遵循的規則。我在執教《送元二使安西》時,我先指導、示范讀“城”,從舒展綿長中掌握“平長”的緩;然后再指導讀“渭”,從聲促氣短中明白“仄短”的急。通過逐字逐句的指導,同學們讀得有聲有味。古詩的韻味、韻律、節奏在朗朗書聲中飄蕩。
“回聲疊讀”,這種誦讀方法適合描寫雄偉壯麗的高山大川的詩詞。如:李白的《望天門山》,模擬山谷回聲疊讀的方法定能讓學生在誦讀時腦海里浮現出“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壯觀畫面。“天門中斷楚江開——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日邊來?!睍曉诮淌依锘厥帲娢牡囊馓N在孩子們心中涌動。
朱熹在談古詩朗讀時說:“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詩詞的誦讀,應根據詩詞的內容采用形式多樣的誦讀方法,如:“吟唱”、“節奏誦讀”、“配樂朗讀”、“表演誦讀”等。
古詩合轍押韻,旋律優美,是漢語文本中最具有“歌”性的文本。歌之、舞之、吟之、誦之,方能體驗古詩詞的韻味。
二、想象——借得東風好行船
古典詩詞的語言高度凝練,意境深遠,賦予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詩論》道:“詩與畫同質。”英國詩人雪萊也曾說:“詩可以界說為想象的表現。”想象將抽象的情思化為具體的藝術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詩不僅意境優美,而且美中蘊含中深深的情。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想象的:
師:王維的詩是悠揚婉轉的歌,更是精美絕倫的畫。圈一圈前兩句詩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景物有 “渭城、朝雨、輕塵”。
生:“客舍、柳色新”。
師:在這幅圖中你認為最有詩情畫意的是哪個景物?
生:輕輕飄落的朝雨。
生:被雨淋后新綠的柳樹。
……
師:說到柳樹,那可是詩人們喜愛的景物之一,你知道哪些詩句寫到了“柳”?
生: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生: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師:好一個“柳”字,詩人王維向我們勾畫出一副色調清新的圖景。寫 “柳”僅僅是為了突出渭城的景色美嗎?讀整首詩,想一想“柳”還寄托著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從題目看王維和元二是好朋友,可能是王維希望元二留下來。
生:哦,“柳”和“留”音相似,王維用“柳”留元二。
……
師:同學們說得很正確。關于“柳”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出現了。首開詠柳寄情的先河。“昔我往矣, 楊柳依依”,這是依依不舍的柳。到了唐朝盛行“折柳送別”,“柳”為“留”。天下千樹萬樹“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這是挽留的柳。
我通過抓住“詩眼”的方法,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交流理解圖景,拓展詩人們筆下柳色,進而領悟“柳”實則為“留”。“柳”傳遞著王維對元二的情誼。
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想象的方法有“意象聯想法”。古詩詞較為常用的意象有:“楊柳”、“明月”、“雪”、“酒”、“梅竹蘭菊”……“補白想象法”、“表達創作法”、“對(類)比推想法” 等。
高爾基說:“藝術是靠想象而存在的?!保ā对僬撐睦硗槨罚┟鎸χ心昙壍暮⒆樱Z文老師責無旁貸地要幫助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真正地領略、欣賞古詩詞這朵文學藝術奇葩。
三、鏈接——知人論世見珠璣
魯迅說:“世間有所謂‘就事論事’的辦法,現在就詩論詩,或者也可以說是無礙的罷。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币虼耍?鏈接全篇作品,鏈接作者本人,鏈接寫作背景才能較為確鑿地體驗詩人的情感,感悟古詩詞大意。
《送元二使安西》一文,要感同身受地體驗詩人的心情:1.聯系時代背景,元二出使安西唐朝正處于非常時期——“安史之亂”發生了。一個混亂的社會王維對元二的擔憂不言而喻。2.聯系環境狀況。元二出使西域本是壯舉,可陽關以西卻是飛沙走石,自然環境極其惡劣?!熬啤钡懒顺鐾蹙S對元二前行安西的憂慮。3.聯系王維本人,王維寫這首詩已是55歲,可以說渭城一別就是人生的訣別,無限凄涼化作“酒”。4.聯系“陽關遺跡”,感悟人世間可貴的真情。
又如《漁歌子》這首詞,鏈接張志和個人資料。對詩人的“不須歸”便有著進一層的理解,鏈接張志和兄弟間一問一答,對詩人“不須歸”感悟更深刻。
古詩詞博大精深,言有限而意無窮?!耙砸饽嬷尽迸c“知人論世”是探究詩歌意旨的重要策略,聯系作者的生平及其時代,可以更好地認識作品的價值和意義。
篇9
一、
直接型默寫。
1.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酈道元《三峽》)
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陶弘景《答謝中書書》)
3.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吳均《與朱元思書》)4.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王績《野望》)5.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6.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崔顥《黃鶴樓》)7.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8.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王維《使至塞上》)9.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李白《渡荊門送別》)10.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11.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12.攀條折其榮
,將以遺所思。(《庭中有奇樹》)13.騰蛇乘霧
,終為土灰。(曹操《龜雖壽》)14.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劉楨《贈從弟》(其二)]15.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劉楨《贈從弟》(其二)]16.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曹植《梁甫行》)1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8.入則無法家拂士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9.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飲酒》(其五)]20.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21.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杜甫《春望》)22.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李賀《雁門太守行》)23.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杜牧《赤壁》)24.九萬里風鵬正舉
。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漁家傲》)25.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晏殊《浣溪沙》)26.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浣溪沙》)27.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歐陽修《采桑子》)28.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朱敦儒《相見歡》)29.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如夢令》)30.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李清照《如夢令》)
二、理解型默寫。
1.酈道元《三峽》中“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一句描繪出三峽夏日水勢之洶涌。
2.《答謝中書書》中表現日暮時分,山谷間靈動的生命氣息的句子是:夕日欲頹
,沉鱗競躍
。3.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中把月光描繪得精妙且充滿詩情畫意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4.《與朱元思書》中最能表現作者寄情山水,不追名逐利的句子是:鳶飛戾天者
,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
,窺谷忘反
。5.《野望》一詩中透露出詩人在閑情野趣中隱含彷徨無依的莫名苦悶之情的句子是: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6.崔顥的《黃鶴樓》中以寫景出名的詩句是: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由周邊景色引出自己羈旅思鄉愁緒的名句是: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7.《使至塞上》中“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兩句即景設喻,以物自比,敘事寫景,一石二鳥。8.蘇軾評價王維詩畫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蓖蹙S《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筆力蒼勁,意境雄渾,充分體現了“詩中有畫”的特色。9.李白《渡荊門送別》中的名句
“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
”用游動的視角描寫出了旅途中景物的變化。
10.《渡荊門送別》中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是:月下飛天鏡
,云生結海樓
。11.《錢塘湖春行》中描寫西湖早春花草美景的句子是: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
12.《錢塘湖春行》中,表達詩人為早春勝景所吸引流連忘返的詩句是:最愛湖東行不足
,
綠楊陰里白沙堤
。13.曹操在《龜雖壽》中表現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胸懷遠大政治抱負的詩句是: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
,
壯心不已
。14.古往今來,許多志士仁人把孟子的名言“
富貴不能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當作人生的座右銘。1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表明經受生活、思想、行為上的磨難的目的的句子是:
(所以)動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1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體現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
。17.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用問答形式表明只要內心清靜就能遠離喧囂的句子是:
問君何能爾
?
心遠地自偏
。18.杜甫在《春望》中通過描寫樂景來反襯詩人悲情的詩句是:
感時花濺淚
,
恨別鳥驚心
。19.《春望》中寫戰火連續不斷,消息隔絕時詩人期待得到親人消息的迫切心情的兩句詩是:
烽火連三月
,
家書抵萬金
。20.《雁門太守行》中的“
報君黃金臺上意
,
提攜玉龍為君死
”兩句詩,表現了詩人誓死報國的忠心
21.《雁門太守行》中從視覺、聽覺角度描寫戰斗的驚心動魄的句子是:
角聲滿天秋色里
,
塞上燕脂凝夜紫
。22.《赤壁》中蘊含機遇造人哲理(評價古戰爭)的詩句是:
東風不與周郎便
,
銅雀春深鎖二喬
。
23.李清照的《漁家傲》中“
天接云濤連曉霧
,
星河欲轉千帆舞
”兩句展現給我們一幅遼闊、壯美的海天相接的圖畫。24.晏殊的《浣溪沙》中被譽為“千古奇偶”的句子是:
無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識燕歸來
。
三、拓展型默寫。
1.我們學過的課內外古詩文中,不少體現了送別的主題,請寫出連續的兩句。
【示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
2.古人的詩詞寫作中常常引用典故來含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請寫出運用典故的連續兩句。【示例】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3.古詩詞中有許多描寫美好鄉村生活場景的句子,請寫出連續的兩句。
【示例】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4.古詩詞中有許多描寫秋天的句子,請寫出連續的兩句。
篇10
介紹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start 作文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2339 更新時間:2009-2-4
怎樣投稿 免費注冊 會員登陸 會員中心 找回密碼 作文投稿 學習論壇 數學學習 英語學習
我喜歡的古詩很多,但我最喜歡的詩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的內容是這樣的: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首詩前兩句寫了渭城的一場晨雨輕輕打濕了塵土,客舍一片青青,楊柳格外清新。后兩句寫出在這離別之時,詩人請老朋友再飲一杯離別酒,要知道,出去這西邊的陽關就再也沒有老朋友了。
這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詩人離別時依依不舍的感情。其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成為千古流傳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