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山水畫作探究論文

時間:2022-10-23 03:23:00

導語:王維的山水畫作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王維的山水畫作探究論文

內容摘要:王維對于水墨山水畫的貢獻是將詩意融入畫中,體現獨特的文人氣質和詩人的情懷,并開創了與前人山水畫不同的“破墨”一體,將山水畫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探析詩人王維山水畫作的時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詩解讀山水畫的方法,借助王堆的坎坷不平的仕途生平就可以找出一些解讀其山水畫作的線索。

關鍵詞:王維山水詩山水畫詩品藝術精神

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文人畫時期涵蓋了唐以后直至明清一段漫長的歷史階段,就文人畫而言,究其源頭,唐代的詩人、畫家王維當屬其一。

溯源山水畫史,有將王維作為山水畫始祖之說,其實水墨山水畫的淵源可推到更早的年代。東漢墓室壁畫、初唐敦煌壁畫都有水墨山水畫的影跡。盛唐時的吳道子已將水墨山水畫的藝術形式確立起來了。王維對于水墨山水畫的貢獻是將詩意融入畫中,體現獨特的文人氣質和詩人的情懷,并開創了與前人山水畫不同的“破墨”一體,將山水畫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王維的畫作并非像詩作那樣傳世頗多,只有《雪溪圖》《江山雪霽圖》《輞川圖》和《濟南伏生像》等流傳至今,而山水畫作卻只有《雪溪圖》《江山雪霽圖》寥寥幾件。我們在解讀王維畫作的時候不得不想到他的山水田園詩,同時也是順其自然地借助其詩作來比對和思考。這樣在探析詩人王維山水畫作的時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詩解讀山水畫的方法,借助王維的坎坷不平的仕途生平就可以找出一些解讀其山水畫作的線索。

一、以詩意入畫,以畫義入詩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曾稱贊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①。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和山水詩在構圖布局、創造意境方面,確實存在著某些可以互相溝通的美學規律。

詩與畫原本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畫是存在于空間的形式,詩是存在于時間的形式,畫是視覺藝術,詩是聽覺藝術。從主體內容來看,詩主要偏重于抒情、寫意、表現畫主要偏重于理智、寫實、再現。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與畫的結合,實際上是再現與表現、情感與理智、寫實與寫意的辯證的和諧結合⑴。中國古代典型藝術以表現、抒情、寫意為基礎,因此,中國古代典型藝術和美學的基本品格是“詩中有畫”,詩的表現性決定了中國古代典型藝術的本質品質。王維作為詩人在詩歌創作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其開先河創立的文人畫體作為中國最為獨特的和富有魅力的民族繪畫,它不僅具有詩的表現性特征“詩中有畫”,而其“畫”(“詩中有畫”的“畫”)也完全被詩化了。

蘇東坡所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痹诶斫馍希腥苏J為:王維的詩是有聲音的繪畫,是使訴之于聽覺的有聲之詩獲得了視覺的無聲之畫的感受;也有人理解為:王維的詩所描寫的自然景物,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呈現給人們,所畫的畫,像一首首田園詩那樣優美抒情。在我們了解了王維藝術創作實際后,認為這些理解、解釋都有偏頗之處。王維的山水詩不是力求勾勒一幅畫面,而是表現一種意境,給人以總體的印象和感受。在他筆下,山水不是被肢解的,不是一個個細部的描摹,而是渾然一體的氣象。詩人用這種方法喚起讀者類似的體驗,使他們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如《漢江臨眺》:“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ひ馗∏捌?,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痹娙藦拇筇幝涔P,把漢江給予自己的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寫了出來。王維的山水詩是以情韻見長,常表現一派空寂的意境,由此我們來看他的山水畫作《雪溪圖》,這幅畫是畫江邊的雪景,遠處江中的船夫正刺篙前行,姿態非常優美而具有神韻,近景寥寥幾棵枯樹冬枝與樸素民舍相伴,畫幅中大面積皆是寒江白雪,渲染了一片無聲空寂的氣氛。再看《江山雪霽圖》,更是寒山與枯枝相伴,空寂肅穆。這種似有畫外之音的詩意悠長使我們真正了解到王維的繪畫藝術是以詩的表現性、抒情性、寫意性為最高美學原則的。

二、文人“詩品”與畫家“逸品”

唐代藝術實踐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學的成就,特別是“詩”的成就,就其影響來說,是最大的。王維正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遺留下來的詩歌有四百多首。他的詩獨具特色,無論是政治詩、邊塞詩還是山水詩,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對于詩歌的見解,唐代也作了系統的歸納,影響較大的作品,是晚唐司空圖的《詩品二十四則》。該作品列出24種品第,它們是:“雄渾”“沖淡”“纖核”“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絢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就司空圖本人對待藝術諸“品”的倔愛而言,似乎是在“含蓄”品中⑵。他在《與李生論詩書》中提出對詩的欣賞要“辨于味”,“辨于味”就必然要對作品再三咀嚼,這就是藝術欣賞的“體會”和“感悟”的特點。實際上,藝術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就是“含蓄”?!昂睢笔撬囆g普遍性的規律之一,因為有“含蓄”才能使人產生“聯想”。有“聯想”才可能有所“感悟”?!督K南山》是王維的山水詩中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前六句寫終南山的高大雄偉,最后兩句撇開山寫人,用人襯托山,更顯出山的崇峻與廣袤?!渡街小芬皇讟O其富有情趣:“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早行山中,忽然覺得衣裳濕了。以為下雨了,細看原來無雨,只有那不可近察的山嵐依稀在目。它翠得太嫩了,太潤了,仿佛沾濕了自己的衣裳。一首小詩只20個字抵得上一幅秋山早行圖。不難看出,王維的山水詩作尤為體現了詩品中的“含蓄”一品。

唐代除了對于詩歌歸納了品第之外,繪畫藝術也從書法引申來了品評方式:“神品”“妙品”“能品”及“逸品”。前三品每品又再分上中下三等,說明這三品的容量范圍較廣泛,但“逸品”則不分等次,說明“逸品”地位特殊。其次,“逸品”和它們最根本不同的標準是不強調“師承”的“合規入矩”,相反,它必須是“不拘常法”,換句話說,它重視的是作者本人的“獨創”。隨著文人越來越多地介入繪畫藝術創作活動及鑒賞活動,“逸品”地位扶搖直上,成為高居于“神品’之上的最高等級,也充分體現了中國文人階層藝術思想的基本特色。

三、詩畫絕跡與生平仕途

王維生于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卒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輞川別墅,太原祁縣人,19歲取進士,奉使出塞,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作為一代才子,王維少年得志,名傳遐邇,但終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極不順利,甚至險遭殺頭之禍。作為一個詩人,王維以自己的優秀詩篇,為盛唐詩壇大增光輝,是唐代乃至中國古代的重要詩人。他才思橫溢,多才多藝,又精通音律,擅長書法,更是一代山水畫宗師。王維曾自制詩說:“當世繆詞客,前身應畫師;不能舍余習,偶被時人知。”大概是他詩名太大,幾掩了他的畫名,所以,他要吟詩自嘆一番。

詩人、畫家王維為了擺脫官場傾軋,隱居于“輞川別墅”,里面竹洲花塢,亭臺軒榭,輞水環繞,淙淙流淌。王維就在這里過著徜徉山巒林壑的隱居生活。就在這種情形下,王維創作了一首首極富魅力的山水詩,又創作了一幅幅意境深邃的山水畫。

王維愛畫雪景,畫的別出心裁。《雪溪圖》表現雪天平遠景色,房舍、人物、船篷等不慎卻切,但在表現雪景上卻造成一種富有詩意的境界,于畫中小屋邊,畫枯樹數株,權椏挺立,饒有雪意。他的《雪山圖》、《江山雪霧圖》,寫雪景都不一般,均表現了一派冬雪乍晴、氣象蕭瑟的畫面。此種畫境與王維仕途生涯中體會到的凄涼、朝不保夕境地有一定關系。

王維閑居長安時,即他34歲那年,赴洛陽,獻詩中書令張九齡,希求汲引,隨后便隱于嵩山。嵩山地近東都洛陽,隱于此正可待機而出。次年他便拜右拾遺,又為朝官,做了兩年右拾遺,又為監察御史,40歲時,遷殿中傳御史。就在閑居和這樣的官職變換中,他度過了許多年的時光,而進入中年,此后或隱或官,所為官為左補閹、庫部郎中,品階雖稍高了點,但仍為侍從閑官,總不得意,這樣又過了10年。王維50歲時,丁母憂,離朝屏居輞川,服滿后,又做了幾年的文部郎中。進一步使他仕途失意的,是安史之亂中曾陷于叛軍中,得罪了唐王朝。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陷潼關,隨之攻入長安,玄宗倉皇逃往四川,王維沒來得及逃走而被俘。被俘后,他曾吃藥取痢,假稱患病,以逃避麻煩。但因為他的詩名很大,安祿山派人將他迎到洛陽,拘于菩提寺,不管他答應不答應,硬委之以偽職。無奈之中,王維當了安祿山的給事中。但他的心依舊追隨唐王朝。安祿山宴其部下于凝碧宮,王維聞之而悲,暗中作了一首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九月、十月,唐軍相繼收復長安、洛陽,王維與其他陷賊之官,均被收系獄中,隨后押到長安。這些人按律當死。有人提出王維凝碧宮詩可證其忠于唐王朝之心,加之他的弟弟王縉請求削己官職以贖死罪,唐肅宗特批原諒了他,不但不殺,而且還給了個太子中允之職,可謂不幸中之大幸。這時,王維已57歲,接近暮年了,接太子中允不久,加集賢殿學士,后又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60歲的王維轉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所任官職中最高的官階,也是最后所任之職,只任了一年,第

四、王維詩、畫體現的藝術精神

中國遠在詩經時代,即可發現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鬃釉唬骸叭收邩飞剑钦邩匪?。”古代文人的文學皆源于五經。這是與政治、社會、人生密切結合的帶有實用性很強的大傳統。因此,莊學思想,在文學中的山水田園,依然會帶有濃厚的人文氣息。這對莊學而言,還超越得不純不凈。莊學的純凈之姿,只能在以山水為主的自然畫中呈現。

王維作為文學家、詩人,其文學修養中飽含根深蒂固的莊學思想。山水的基本性格,是由莊學而來的隱士性格。性情不能超脫世俗,則山水的自然不能入于胸次,所以山水與隱士的結合乃是自然而然的結合。

王維的山水畫作是以水墨代青綠,采用“破墨”山水的技法,大大發展了山水畫的筆墨意境,他對水墨鼓染的追求,影響了唐以后文入畫的創作。玄乃五色得以成立的“母色”。水墨之色,乃不加修飾而進于“玄化”的母色。由此可知水墨是顏色中與玄化最相近的極樸素的顏色,也是超越于各種顏色之上,為各種色彩之母的顏色。這是顏色的“自然”。所以說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維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禪機,他名維,字摩詰,連讀恰為“維摩詰”。稍通佛學的人,都會知道有一部《維摩詰所說經》,其中通達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廣大的維摩詰長者,是一位得到釋尊稱許的大居士。又此經專說般若,是禪宗的根本經典之一。王維既以維摩詰作為自己的名與字,可以觀見他對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與佛教、尤其是與禪宗的深厚緣分。王維一生遍訪名僧大德,“以玄談為樂”,頗有所證悟。其山水畫之所以以水墨設色,這與玄學思想背景是分不開的。這種玄的思想所以能表現在顏色上,是由遠眺自然山水所啟發出來的。因為由遠處眺望山水,山水的各種顏色皆混同一體成為玄色。同時,水墨畫之所以能具五色,而稱之為“墨彩”,不僅是觀念上的,并且也需要技巧上的成就。水墨的出現,是藝術家向自然的本質追求。

注釋:

①(東坡志林)

參考文獻:

[1]彭修銀.中國繪畫藝術論[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122-125

[2]劉道廣.《中國古代藝術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19-123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89-295

[4]陳綬祥.隋唐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72-76.

[5]豐子愷.繪畫與文學.繪畫概論[M].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