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義詩人范文

時間:2023-03-25 04:13: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浪漫主義詩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浪漫主義詩人

篇1

1、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是“長吉體詩歌開創者?!碧拼幽细2ń窈幽下尻栆岁柨h)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淵的叔父李亮(大鄭王)后裔。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3、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情人節浪漫出游有什么注意事項?

1. 加強個人衛生,勤洗手,防止腸道傳染病。打噴嚏、咳嗽后要洗手,洗后用清潔的毛巾或紙巾擦干凈。外出客居賓館、旅店時,使用自己攜帶的洗漱用具。

2. 根據天氣變化,注意防寒保暖;注意均衡膳食,增強自身免疫力。

3. 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減少在人員密度比較大的地方滯留或活動時間。不過,應活動有度,注意充分休息。到空氣質量好的地方去,本身就能積極減少呼吸道疾病,盡量選擇登山、到海邊、到森林去。

4. 在旅游景點和風景區參觀、旅游時,盡量避免接近動物和鳥類。因為研究發現,不少疾病都與動物和鳥類傳播有關。

5. 晚上睡覺前要開一段時間窗子,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

6. 飲食方面要少聚餐,不吸煙、少喝酒。

7. 出門旅行要“帶”口罩,但不是什么時候都“戴”,一般情況下不需要戴。如果自己出現一些異常癥狀要戴或旅伴中有出現異常癥狀時要戴口罩。

8. 出游時可以隨身攜帶一些旅行須知之類的小冊子,里面有關出行衛生方面的知識,可供在不能及時聯系到醫療單位時參考。

9. 如果出游期間自己或旅伴發現有發燒、腹瀉、咳嗽、氣短或高燒不退的癥狀,要果斷中止旅行,就地就醫。一定要服從醫生和醫護人員的安排。病人要自覺與旅伴隔離,對自己健康恢復有利,同時,也是一種必要的社會公德。

10. 出游時的常見病主要是感冒、咳嗽、腹瀉等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適當備一些藥就可以了。如果自己用藥,一定要有充足的把握,不能濫用抗生素類藥物。

情人節出游地點推薦:

一、蜈支洲島——我的世界只有你

浪漫的海南熱島,適宜愛尋刺激的情侶;是黃金周的大熱之選,可能會出現游客過多殺風景的情況。

如果有一天你想和你的情人一起從人群中失蹤,獨享一下甜蜜的二人世界,那么海南的蜈支洲島最合適。住在竹子和芭蕉葉搭建的小屋里,觀海、賞月、聽濤。想冒點險?島上有神秘洞穴等著你呢。這個島好像是專門為情侶準備的。

二、珠海——情侶路上緣定今生

這個城市,四季都有盛開的鮮花,有清新的空氣,有恬靜的生活,還有一片屬于情侶的海濱,你是否愿意讓愛在這里綻放?一條海濱“情侶路”當然不足以勾勒珠海——這座既古樸又稚拙,既溫情又躁動的城市,但她完全可以作為這個浪漫城市的標記。

珠海的“情侶路”很長,車未入珠海市區,沿海的路就可以算是情侶路了——情人拍拖談情的路,當然是越長越好。夜色朦朧,溫馨細語,漫步在夜色下的情侶路上,聽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諾言,夫復何求?

三、張家界——讓感情全身心與自然交融

融于自然美景中,不知不覺增進了彼此的感情。

穿行于深壑幽谷之中,蜿蜒跌宕于林海蒼翠之間。兩旁千峰聳立,高入云霄;溪旁樹木繁茂,濃蔭蔽日。被游客喻為“情人旅游線”。

四、西湖——糾纏千年的愛戀

中國古典最凄美的愛情大都發生在杭州,這樣一個本身就充滿了詩意的城市由于西湖的存在成為了許多戀人心中難解的結。究竟是因為西湖的美景,惹出了世間男女的癡纏還是因為人世風月,使得西湖歷經千年依然嫵媚依然,答案的本身已經不重要,只有這片漣漪的湖水,沉默著見證了無數次愛的際遇。長橋的十八里相送,許白二人的斷橋重逢,在悠遠的傳說中,隱藏著西湖美麗的全部秘密。

和自己心愛的人泛舟西湖,相信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你能體驗到一份久違了的古典美感與真情。

五、麗江——追尋一米陽光的傳說

清冷的玉龍雪山頂上,終年云霧繚繞,即使是在最晴朗的天氣,陽光也很難穿透云層,傳說每年秋分是日月交合同輝同映的日子,只有在特別偶然的時刻,才能看到有一米長的陽光照在山頂,而被這道陽光照耀到的人就能擁有一世不變的愛情。也許,這一瞬間的奇跡很多人一生也無緣得見,但麗江古城的美卻是真實可感的。

麗江是一個適合消磨時光的地方,利用一段閑暇,帶著自己的戀人來這里小住些時日,在小旅館的露臺上相擁著看雪山環抱,牽手漫步四方街享受夏日午后慵懶的陽光,時光在不經意間柔軟而逝,所謂神仙眷侶的生活也不過如此。

六、九寨溝——平平淡淡才是真

篇3

關鍵詞:認知革命;浪漫主義;自然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oems by William Wordsworth,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Romanticism in England. We suggest that the English Romanticism movement have its philosop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s besides its aesthetic value.

Key words:revolution in epistemology; romanticism;nature

對于英國浪漫主義時期詩作的分析,我國學者有的從其發端和源流進行研究(劉保安,2003)等,有的從其審美取向進行探討(張婷,2004),還有的從浪漫主義與生態批評的關系入手進行梳理 (藍仁哲,2003)。本文擬從英國浪漫主義的哲學背景開始,通過分析其代表人物華茲華斯的詩歌,論證浪漫主義不僅僅是文化藝術運動,更是一場認知方式的革命。

浪漫主義首先在德國發端,然后在英國產生。隨著新古典主義的衰退,美國及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在歐洲大陸和美洲,新思想產生了。與新古典主義截然相反,它不再講究秩序、邏輯、感情的含蓄、平衡、科學和理性。在這種新思想的作用下,人們開始重新認識理性和情感、個性和自然。關于浪漫主義,有人曾給過這樣的詮注:

愛情戰勝了死亡,感情統治了生命和思維,人的意志力超越了邏輯和理性,這就是十八中葉到十九世紀中葉的文化哲學。這段時間內,這種文化哲學席卷了歐洲,囊括了美洲,涵蓋了藝術的方方面面:文學、繪畫、雕塑、音樂、戲劇等(Baudelaire,1917)。

英國作為浪漫主義較早的發端地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代表人物有詩人雪萊、華茲華斯、濟慈、拜倫等。本文以浪漫主義詩歌為主,簡要分析英國浪漫主義的自然觀。

首先,以華茲華斯為代表的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家們認為,人只有通過自己的體驗才能領略自然,獲得真理,得到靈魂的滋養。當人獨自處于自然之中時,他與自然的交流不是書本里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感官體驗,他和自然通過自己的感官、情感來交流。這里強調人通過自己的感官來欣賞和理解自然。浪漫主義文學家通過抬高自然的地位,尤其是自然對于人的審美、健全發展等方面的作用,來針砭人們對知識和權威的盲目崇拜,對理性的盲目迷信。這一點在其詩作The Tables Turned中有表現,“起來! 朋友,把書本扔掉,不然你定會背駝腰弓”,開篇就要讀者把書扔掉,作為一般讀者我們能夠領會作者實際上要我們拋棄對知識的盲目迷信和對權威的崇拜。到了“太陽在山頭佇立,露出清新柔和的光澤”,作者引入了感性的內容,運用種種意象來傳達他的思想:人們通過自然交融互動,能夠領會深刻的東西,能夠得到健康的身心。華茲華斯在臨近結尾的部分寫道:

……

理智的摻雜,

只能扭曲事物完美的形體

解剖無異于謀殺。(孫有中譯)

通過這組詩句,華茲華斯將自己的立場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浪漫主義者們反對將一些置于分析的解剖刀下,他們認為,被解剖并不等于被認識,而且單純分析并不能揭示事物,事物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接近和理解自然的最好途徑不是“藝術和科學”,需要且僅需要帶上我們的“心”,這里的“心”是指人性的感性方面。

其次,英國浪漫主義的自然觀的方面是他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在浪漫主義者的詩作里,他們往往是通過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自然,在他們看來,自然是主體之外的存在。人的想象力可以自由地馳騁,但這個前提是自然獨立于主體,是主體認識的對象,人還是把自然給對象化了。自然是什么樣子,取決于它怎樣作用于我,或者我怎樣改變了它。這些都帶著康德的影子:人的心靈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外在的自然世界截然分開的;人對可知世界的認識就是他的先驗知識與對自然的感覺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從這個意義上講,浪漫主義的自然觀雖然是認識到了理性的局限性和破壞性之后,繼續追求人的解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從本質上講,他們對人的解放是在西方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大環境下進行的:他們對人性,特別是非理性部分的拔高,仍然是以人與自然的對立為前提的。這一點,Miller(1972)通過比較浪漫主義詩歌與中國的唐朝山水詩,部分地揭示了這一點。中國的唐詩人們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這些唐詩的作者不僅僅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個部分,往往還將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自己周圍的自然環境里去,然后通過外在的自然來反觀自己、認識自己。與之相反,浪漫主義詩人們的做法是深度挖掘自身的想象力,窮極奇幻,追求豐富。

浪漫主義詩人們筆下的自然就是他們想象力之所及,以他們的自我認識為界,竭力打破新古典主義以來的局限。他們作品內容不再局限于他們親歷的事件; 他們的自由發揮涉及印象和想象。浪漫主義者們認為詩等文學作品可以描述意識里的事件,把自己的想象和意識看作一個復合體,既能包括當前,也能包括未來和過去;還包括與之相關的時間、空間變換。Miller(1972)在比較華茲華斯和中國的孟浩然等詩人時就發現,英國浪漫主義不囿于一時、一地,一個特定的體驗。他寫道:孟浩然為代表的中國山水、自然詩人們的詩歌往往是記述自然世界的一個事件,講述人的經歷、經驗與某些自然現象、環境的一種偶合:日落、微風、泉水嗚咽等等,這樣的事件往往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相對固定的。與中國山水詩人不同,英國浪漫主義詩歌在自然觀上的這種體現,我們可以在華茲華斯的《水仙》里可以看到:

……

這個情景給予我多少寶藏

以后常常地,每當我躺在床,

我的情緒感到空虛和悵惘,

水仙就在我的心上閃光。

我孤寂的心兒頓感歡暢。

…… (茅于美譯)

同樣是描寫強烈的審美體驗,華茲華斯描述的情景不是自己蝸居斗室里的所見,而是自己的想象力之所見,自己的經驗之所見,或者二者兼有。總之,這些都是通過他的想象力(inward eye)所見。

浪漫主義對于自然的態度,并不完全是如華茲華斯說的那種帶有宗教虔誠的愛(religious love of nature)。這里,我們可以透過他們的作品看到,他們實際上是把自然當作他們提升人性中非理性部分的依據。本文認為可以這樣理解,浪漫主義文學家、藝術家們認識到了單純理性因素的局限和破壞性,因而需要開發和重視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然而這些因素是沒法通過嚴密的數學邏輯推導出來的,所以,就需要找個最方便的寄托,那就是自然。在浪漫主義者眼里,自然代表著不確定性;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給想象力留下了活躍的空間,極大地提升了人性中的非理性內容??梢哉f,歐洲近現代以來的各個領域的解放運動都是在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對立范式下進行的,而浪漫主義運動則是針對這種傳統的逆轉,是一場認知方式的革命。

綜上所述,自然在英國浪漫主義者看來,存在較高的審美價值,但浪漫主義的自然觀承載了一個時代的精英們在認知和哲學方面的探索,有著重要的認知和哲學意義。

參考文獻

[1]藍仁哲.浪漫主義·大自然·生態批評.四川外語學院學報[J].19(5),2003.

[2]劉保安.華茲華斯的自然觀及其詩歌成就新論.河南大學學報[J].2003(3).

[3]張 婷.“Upon Westminster Bridge” and the kernel idea of Romanticism.四川外語學院學報[J].2004(6).

[4]Baudelaire,C.(1917).L'ar romantique.Paris:Calmann-Lévy.

[5]Miller,J.W.“English Romanticism and Chinese Nature Poetry”Comparative Literature.24(3).

[6]茅于美.中西詩歌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7.

篇4

[關鍵詞]水仙花 大自然 精神撫慰

[中圖分類號]I1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6-0074-01

一、創作背景

華茲華斯出生于1771年,他最重要的作品都發表于1797年到1807年之間。華茲華斯被認為是英國最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抒情歌謠集》的發表標志著英國進入到了浪漫主義新時期。在這一歷史時期,人們都在按照華茲華斯的方式去創作詩歌。那些浪漫主義時期桀驁不馴的杰出人物,即便是看不起他的浪漫主義三杰也不得不承認華茲華斯在詩壇上的地位。年輕的他才華橫溢,引領時代潮流。正是華茲華斯讓普通人們的生活成為了詩歌最重要的主題。華茲華斯拒絕描寫空泛的神話題材、英雄史詩。他提出普通人的生活才是詩人應該歌頌的,并且詩人應該使用普通人能看得懂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情感。“浪漫主義”是18世紀末到19世紀前30年歐洲文學的主要思潮流派。其基本特點是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抒情性;崇尚大自然,將大自然和資本主義城市文明相對立;重視民間文學;藝術上喜歡用夸張、對比的手法,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

二、詩歌賞析

和其他浪漫主義時期的詩人一樣,華茲華斯的個人性格和詩歌本身都深深地受他自己對大自然熱愛的影響。他被稱為大自然的祭司,由此可見,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到了什么樣的地步。華茲華斯一直生活在英國風景優美的湖區,領略著湖區秀美的風光。他和柯勒律治、騷塞一起被稱為“湖畔詩人三人組”,他們一起贊美湖畔的平靜生活、美麗景色。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所帶來的靈感并未能獲得另一個杰出三人組的認同。年輕氣盛的“浪漫主義三杰”不喜歡華茲華斯的保守、成熟和平淡,他們希望華茲華斯這位前輩能和他們一起沖鋒陷陣。

《水仙花》全詩可以分成兩大部分:寫景和抒情。詩的開篇以第一人稱敘述,格調顯得低沉憂郁。詩人一方面竭力捕捉回憶的渺茫信息,另一方面又覺得獨自漂游,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賞大自然所賦予的美景。他把自己比做一朵流云,隨意飄蕩,富有想象的詩句暗示詩人有一種排遣孤獨、向往自由的心情。在他的回憶中,水仙花繽紛茂密,如繁星點點在微風中輕盈飄舞。

《水仙花》同樣是一部描寫大自然的作品。詩人用他那純凈、樸實的語言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美麗的世界。這個世界大概就是詩人心中的理想國,或者就是他生活的湖畔。在那兒,我們可以看到大片大片金黃色的水仙花隨著湖畔的微風靜靜地蕩漾。高高的白云下面,山谷深處,那一片片的水仙花突然不知道從哪里跳了出來,跳入詩人的眼簾,也跳到了詩人的心里,深深地扎著根。這是詩歌第一節展現給我們的畫面。詩人仿佛賦予了我們一雙可以穿越時空的慧眼,可以讓我們也身臨其境地看到那顫動的花枝,波浪般向我們涌來。詩歌的第二節進一步描寫這些如繁星般點綴在星空的水仙花,那湖畔也成了花的海洋,又像是閃爍著星星的銀河吸引著詩人的目光。水仙花們在這海洋中,在這銀河里舞動著,跳躍著,像一群可愛活潑的精靈。詩人的心完全被這群美麗的精靈所吸引。

如果說詩歌的第一、二節是描寫美麗的水仙花以及湖畔的風景,那么在第三節作者把這水仙花的美進行了升華。那美已經不是平凡的美,而是超凡脫俗的美,是精神的美,充實的美。波光粼粼的湖面在歡跳,但都比不上這水仙花的舞蹈,那樣輕靈,那樣無拘無束。詩人已經把她當成了人生的伴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詩歌第三節的最后把這種快樂上升到了精神層次。詩人久久地凝視卻沒有領悟到這美和這快樂帶給我的精神至寶。詩人華茲華斯在現實中的一切不如意到此刻似乎都煙消云散一般不見蹤跡。那保守派的冷眼,那激進派的嘲笑,還有那些政敵的攻訐,這一切都消散在水仙花那優美的舞蹈當中。水仙花第一次撫慰著詩人孤獨的靈魂。在這一節中表現了詩人復雜的內心感受,有歡樂也有平和。詩人運用了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水仙花的親近,這也是浪漫主義詩歌的一大特點。他把自己比做一片漂泊的浮云,詩人在這一大片水仙花上俯視著它們。此外,詩人還運用擬人的手法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由衷的熱愛。

三、結論

詩歌的最后一節,詩人在詩中強調了回憶過去的重要意義,撫慰我們靈魂的水仙花也是活在詩人的記憶里,沒有這些寶貴的記憶,水仙花只能暫時開放,只能撫慰一時的靈魂,而不像現在這樣時刻在撫慰著詩人。詩人希望自己內心的孤獨能和水仙花一起跳著快樂的舞蹈。這孤獨已經不再是孤獨。

【參考文獻】

[1]張伯香.英國文學教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篇5

關鍵詞:李白 人生態度 放浪不羈 浪漫主義風格

李白歷來被譽為“詩仙”,單從“仙”這一美譽我們就不難看出李白具有超凡脫俗的一面。這種放浪不羈、不拘一格的人生態度在李白離開長安,漫游吳越時的留別之作《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得到了頗為集中的呈現,而最能闡釋詩人這一人生態度的莫過于歷來評價甚高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一句經典名言了。李白既不如陶淵明般的標榜退隱山林,也不如杜甫般的憂國憂民,只是率性而活,入世不喜,出世不憂。在寫作《夢游天姥吟留別》之前,李白也曾一度深得唐玄宗的賞識,在長安做官,朝廷統治者的昏庸腐敗以及權貴宦官的污蔑與排擠,使得詩人心中充滿了無限的苦悶與惆悵,喝酒解憂于他來說便是常事,醉后的李白更是放浪不羈,“貴妃研磨”,“力士脫靴”,加上小人的讒言,終于惹怒唐玄宗,被“賜金放還”。面對放逐的挫折與打擊,詩人并沒有怨聲載道,只是渴望在奇山異水中尋求心靈的安慰,借助求仙訪道來追求靈魂的解脫,超越平常人生,追求更光明與自由的人生境界。

《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最能體現李白這種放浪不羈的人生態度,主要表現為浪漫主義手法的集中運用。而在分析這首詩的浪漫主義風格之前,我們有必要對李白及其詩歌創作進行整體的了解。李白是我國古代詩人中浪漫主義流派的杰出代表,他有著酷愛自由、追求解放的獨特性格,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和主觀抒情意識是其詩歌的主要藝術特色。在他筆下出現的往往不是寧靜的丘壑,優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絕壑的大山、天外飛來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這些雄偉奇險的山川正契合了他那種叛逆不羈的性格。于他來說,詩風與個性是渾然交融的。他那不為權貴折腰的傲岸與他那不拘一格、放浪形骸的人生態度和現存秩序的沖突不可避免地尖銳起來,而游山玩水、求仙訪道,激活了他追求自由的本性,于是《夢游天姥吟留別》便應運而生。詩中充分體現李白放浪不羈人生態度的藝術特色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構思新奇,游刃有余地鏡像般展示了詩人整個夢境的過程和層次

在詩的開頭,詩人并沒有直接寫天姥山的雄偉壯麗,而是以“瀛洲”的虛無縹緲來襯托這座仙山給人的神秘感,在云霞中若隱若現,為詩人進入夢境作了一層鋪墊。接著詩人運用了一個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過渡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表明了詩人游覽天姥山的急迫心情。在夢中,詩人與前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神交,找尋謝靈運的宿處,身著謝靈運的木屐,目的是幻化為謝靈運的角色,釋放政治上失意的壓力,享受精神上的自由。詩人在夢中見半壁海日、聞空中雞鳴,景物也慢慢隨著夢境的展開而變得夢幻,“迷花倚石”突出的是山水迷離之美,給夢增加了一種變化莫測的飄忽感。詩人在這里虛化了一個超脫現實的神話世界,將浪漫主義的藝術特色發揮到了極致。在山的頂峰,詩人看到了更加突兀更加奇特的美景,“裂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天門打開時的雄偉氣勢如同地震一般強烈,使人感到內心的驚懼與兇險,從而使夢境由神秘之美轉向了怪異、突兀、驚險之美。接下來詩人描寫了富麗堂皇的神仙世界,“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寫到這里,夢境達到了最高的頂點。應接不暇的華麗場面以及仙境的繽紛與變幻莫測使這位政治上的失意者暫時忘卻了現實生活中的痛苦與矛盾,達到了精神境界的自由與享受,也使我們隨同詩人流連于美好虛幻的神仙世界。夢境的美好將詩人在現實中的苦悶與抑郁一掃而光,然而美好的夢境畢竟是短暫的?!昂龌昙乱云莿樱秀逼鸲L嗟”,夢醒后的詩人不得不感嘆夢境的虛幻與現實的殘酷之間的矛盾,“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詩人在夢醒之后仍然體會到的是痛苦與失落。然而詩人的意志并沒有因此而消沉,精神也并沒有被磨滅,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把剛體會到的矛盾心緒一掃而盡,依然率性而活,并且活得更有節操。

二.大膽夸張、想象豐富,體現了李白詩歌一貫的浪漫主義風格。

詩人寫天姥山的高大與雄偉,不直接著眼于天姥山,而用襯托的技法寫到“勢拔五岳掩赤城”,中華五岳都在它之下,那是何等的壯觀!這里詩人運用了夸張、對比的手法,以天姥山之獨雄于中華大地,暗示了詩人獨雄天下的真實內心,這種極具浪漫主義藝術特色的寫法使得詩人放浪不羈的孤傲個性得到酣暢淋漓的表達。而且詩人通過想象對虛幻的夢境過程作了全面的展示,在想象中塑造了一個夢幻的神仙世界,其豐富和復雜的程度是絕無僅有的。他在夸張的運用中舒展了自我,用奇特的想象創造了屬于詩人自己的世界。那種飽含了詩人強烈情感的夸張又顯得是那樣地合情合理,讓讀者分不清哪是想象,哪是事實,仿佛一切都正如他所說。至此,詩人放浪不羈的人生態度與追求自由、不受約束的人格理想也正是這樣在詩歌的創造中得以升華。也正是因為詩人豐富的想象、合理的夸張,所以夢境寫得虛中有實,虛實相間,亦真亦幻,使得讀者在感受到了神仙世界的奇幻與飄渺的同時也看到了現實社會的殘酷與可惡。詩作的大膽想象,為李白超越現實提供了契機,使得李白放浪不羈的個性,瀟灑飄逸的詩風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敘述與抒情的靈活過渡,句法和節奏的自由轉換。

詩作前面是對夢境的全面展示,“世間行樂亦如此”是對豐富迷離的夢境的簡潔概括,緊接著“古來萬事東流水”是對夢境的短暫與不真實的嘆惋,從而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結論就顯得順理成章了。迷離恍惚的夢境變化是曲折緩慢的,而詩人情感的抒發又是這樣地突如其來,對讀者的閱讀感受具有很強的沖擊力。而且前面對夢境全過程的敘述與最后感情的抒發在節奏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人印象深刻。夢境過程的清晰、得力與句法的靈動、跳躍,不拘于五七言固定的三字結尾,結構上“倒裝”寫法的運用,使得結尾顯得格外有氣勢,對深化主題也大有裨益。詩句的長短多少、節拍的舒疾緩急,全是依據詩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變化而定,做到興到筆隨,聲情并茂,氣韻天然。這與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和不受格律約束的詩風是有著很大的聯系的。

綜上所述,詩人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通過想象、夸張等頗具浪漫風格的藝術手法幻化出來的美好夢境與神仙世界,是詩人用以抗拒污濁社會現實的無奈之舉,是詩人對自己不為權貴折腰的傲然人格的堅守,是詩人放浪不羈、不拘一格的人生態度的文本呈現。

參考文獻:

[1]邵年.試析《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浪漫主義特色[A].宿州師專學報,2003.

[2]黎紅.虛幻與現實中的人生追求—從《夢游天姥吟留別》中解讀李白[A].老區建設,2005.

[3]楊海波.展示人生理想與黑暗現實矛盾的杰作[A].江南學院學報,1999.

篇6

關鍵詞 :浪漫主義;淵源 ;李 白任何文學創作,都離不開對前人文化的繼承,作為浪漫主義最偉大的詩仙李 白,對屈原 、莊 子又是 如何繼 承的呢?一、從積極浪漫主義屈原方面來看李白的浪漫主義屈原在楚地原始神話和巫覡 、_T祝有 關宗教活動的基礎上創造了“楚辭”,他的詩歌《九歌》《招魂》《離騷》《天問》等篇 ,無一不帶著鮮明的神話意識,而在李白的詩歌中,隨處可見神話。比如《古風十九》中寫華 山就把華 山人格化 、神化 :“素手把芙蓉 ,虛步躡 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好一幅優雅縹緲的神女飛天圖。李白經常把道教的神仙傳說融入詩中,神話構成了李白詩歌離奇瑰麗的浪漫色彩。我們進一步研究屈原的浪漫神話,例如《九歌》中詩人敘寫了一系列靈光飛揚的自然神形象,因相愛而不得相聚的湘江之神,充滿失意而悲哀的“th鬼”,因不能長久地與“美人”聚合而煩惱的河伯 顯然這一系列的自然神中隱含著一個重要的文化心理 ,即“萬物有靈 ”。

既然萬物是有 靈的 ,大 自然是有靈的 ,人生的最高境界則應為“天人合一”,人生最大的自由莫過于回歸自然。李白對大 自然的那種無比的熱愛,其實質即是他天人合一生命觀的一種表現?!拔壹某钚呐c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愁心托付給明月、長風,李白的性靈融合在 自然之中,與月一體,與風一體,明月即李白,長風即李白 ,高 flJ即李 白,流水 即李 白。我記 得古 代有一句表現 回歸自然的話—— “日月星辰胸 中走”,如果 李白就是 整個字宙 的話 ,那么 ,從這個視點出發 ,我們去體味李 白浪漫主 義那雄奇 的夸張 ,“疑是銀 河落 九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黃河之水天 上來”“與爾 同174盤圓銷萬古愁”等一系列突破時間的、空問的、現實的、理性的思維障礙的夸張,那又有什么奇特的呢?二、從消極浪漫主義莊子方面來看李白的浪漫主義追求與大自然神秘的契合,反對用理性的思維讓人與自然分離,這一點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義詩人、文學家共同具備的 ,他們都具有強烈的宇宙意識。我們來看另外一位浪漫主義大家莊子,莊子因夢見蝴蝶,他分不清到底是蝴蝶變成了莊周,還是莊周變成了蝴蝶。李白終身以大鵬自比,是他能夠像大鵬一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還是大鵬能夠像李白一樣有放蕩不羈的思維?具有強烈宇宙意識的人 ,為了自己生命的長存 ,他們隱退了,退到山林做起了隱士,而世俗的政治、戰爭等等俗事會干擾他們生命的存在,于是,他們向社會道德進攻 ,李白是這樣的,莊子、陶淵明也是這樣的。在李白的很多詩中,表現出了歸隱、及時行樂的思想,如《白云歌》《將進酒》等。

寫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詩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津同科”。在詩中作者塑造了“天人合一”、與道相合、回歸自然的自我形象,這個能與溟漳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思維基礎。

篇7

當人類的文藝創作還沒有文字等載體的時候,很多作品中就體現出了浪漫主義思想的特性。雖然人類的浪漫主義精神有著悠久的的歷史,但浪漫主義在東西方文明中興起的時間和發展的過程卻有很大差異。造成東西方浪漫主義思想興起與發展差異的因素有很多,諸如歷史、經濟、政治、宗教和人文思想等等。

東西方浪漫主義的興起與發展

中國浪漫主義思想興起較早,其發展過程是穩定且連續的。中國古代的文學與藝術作品中,最能體現浪漫主義思想的藝術形式是詩歌和戲劇,其中戰國末期屈原的《離騷》是較早體現出浪漫主義特征的文學作品。屈原之后的曹植、阮籍、李白、韓愈、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詩人,都以各自的詩詞風格為豐富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做出了極大貢獻。其中唐朝詩人李白的詩作達到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史上的最高峰。

同東方一樣,西方在古代文藝作品中就已經存在浪漫主義思想元素了,荷馬的史詩、古希臘神話、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作品和中世紀的騎士傳奇中都運用了浪漫主義表現手法。西方浪漫主義思想形成潮流和達到高峰的時期,卻是在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法國大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上升的時期。受德國古典哲學,法國和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的影響,這時期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鼓勵人們追求獨立和自由,浪漫主義文學和藝術成了人們尋求解放個性和抒發感情的途徑。

影響東西方浪漫主義思想產生與發展的因素分析

1.東西方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性質不同。

不能單純的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等概括性的術語把古代中國的和歐洲的社會性質等同。雖然都是封建社會,但東西方的封建社會在性質和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權為核心,是一種宗法專制社會。在專制社會里,雖然普通民眾沒有參與政治的權利和空間,但是民眾卻是文化的創造者和承載者,富民思想在我國傳統經濟思想中源遠流長,統治者推行的富民思想有效的維系了基本的社會穩定。這種相對穩定的的政治經濟環境對文化的延續性性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為中國古代浪漫主義特色民族文化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基礎。

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像是一個個帝王家族的家譜,而西方古代史卻是一部平民追求民利的斗爭史。古代西方人民大眾的生活是與政治息息相關,而動蕩不安的政治環境有利于催生出各種不同的文化形式,比如歐洲歷史上出現過的古典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浪漫主義等等。但是,這種不穩定的經濟政治環境不利于某種特定文化思想的長期的穩定發展。

2.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同。

人是文化和思想的載體,不同的人組成了不同的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各自認識與思考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思維方式。東方人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的特點:東方人比較感性,而西方人側重理性思考;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思維,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和分解性思維;東方人自古講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與自然和睦相處,依賴并歌頌自然,崇拜“天”,西方對待自然的方式則充斥著藐視與暴力。在感情表達方面,東方人較為保守且細膩而含蓄,具有意會性,西方人則直接了當的表達個人感情。

3.宗教與思想因素對東西方浪漫主義思想的影響。

國古代民眾信仰的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并沒有專一特定的。清雍正皇帝認為“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教治世”。雖然中國古代民眾信仰的是符合自己需求的觀念,但這些觀念都含有極大的想象成分。這種始終存在的統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而這種社會穩定對感性的浪漫主義文化發展有積極的作用。

“西方文化自中世紀以來因理性精神促成了科學體系的形成,以基督教教倫理確立人際關系,并依靠契約立法構筑了機制,這些都與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不少西方學者都把西方文明稱為基督教文明。”西方的人權和民主思想源于基督教教義,其本身就是一種理性的邏輯思想,并沒有太多的想象成分和浪漫主義色彩。由宗教演變而來的神學與后來的科學都是以理性的邏輯思維指導社會的發展,缺少浪漫主義思想發展的條件。

結語

篇8

關鍵詞:李白詩歌;浪漫主義

李白是盛唐詩壇中一顆璀璨的巨星,以其不朽的詩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讀者。李白留給后人九百多首詩篇,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珍貴財富,其詩歌具有一種激蕩宏大的情感張力,不僅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v觀李白詩歌,浪漫主義是其主要特色。本文將對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特色進行闡述。

一、李白的詩詞豪邁奔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意氣奮發,豪邁奔放,對自己充滿信心,對未來極其樂觀。是對自我、對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時也表現出詩人頑強的生命力量,它曾經鼓舞過眾多頹唐失意的人奮起前進。“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又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詩人用他熾熱的感情、豐富奇特的想象力抒發著自己的情懷,這種情懷大氣磅礴、排山倒海、一瀉千里。“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W掷镄虚g充滿火熱的感情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呈現出一種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的詩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者是他對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資本,表現出自己的清高。李白被唐玄宗召赴長安時,他滿心喜悅,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當他明白自己只是個“御用文人”的時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傲然離去。另一個方面,李白的詩歌氣勢恢宏,意境廣闊?!班嬗蹩趹颍:醺咴?!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賀知章為李白的大氣深深所折服?!坝牲S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意境闊達,氣勢磅礴。

二、李白的詩歌想象豐富

李白善于借助超現實的幻想或古代神話傳說構成各種瑰麗奇特的藝術境界。當現實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或象征他的熾烈感情時,他便借助于超現實的幻想或古代神話傳說。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發想無端,奇之又奇。

三、李白的詩歌大膽地夸張

李白善于用大膽的夸張創造離奇意象,營造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用“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描繪珠濺玉迸的瀑布;用“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來描繪水流湍急,行舟如飛;用“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來描寫寺院中樓宇的高聳;用“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來比喻無限愁思。

四、李白的詩雄奇飄逸

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飄逸、瀟灑、富于想象力。他謳歌祖國山河與美麗的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從高聳入云的奇山異嶺,到夢幻迷離的洞天星月,馳騁想象,天馬行空,創造出一幅幅虛無縹緲的仙界神話,令讀者無限神往。如,“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這些詩句描繪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仙境。“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展現了作者曠達博大的胸襟和飄逸瀟灑的性格。

五、李白的詩歌想象變化莫測

李白詩歌的想象變幻莫測,隨意生發,離奇惝恍,意象壯美而不乏清新明麗。與噴發式感情表達方式相結合,往往發想無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李白詩歌中的想象,一個緊接著一個,想象之間,跳躍極大,縱橫變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把衣裳想象為云,把容貌想象為花;又如,“熊咆龍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⒐纳恹[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以才賦詩,前無古人。天才使其構思敏捷,造語迅速;奇才使其詩風豪爽,視角獨特;仙才使其詩格飄逸,情緒超然。李白對后世的巨大影響,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獨立人格,那“戲萬乘若僚友,視同列如草芥”的凜然風骨,那與自然合為冥一的瀟灑風神,曾經吸引過無數士人。

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是藝術表現的最高典范,他把藝術家自身的人格精神與作品的氣象、意境完美結合,渾然一體,洋溢著永不衰竭和至高無上的創造力,李白浪漫主義精神及風格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一道永恒的彩虹。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影響;舒曼藝術歌曲;創作因素

中圖分類號:J6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5-0171-02

一、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主要特征

藝術歌曲是一種在德國取得輝煌成就的音樂會獨唱曲,根據德國名翻譯為歌曲的意思,一些名人在浪漫主義時期創作的名作作為當時藝術歌曲歌詞的主要來源,其曲調比聲樂作品更具有藝術感染力,表現形式自由,更加細膩地表現人的情感變化。鋼琴伴奏在19世紀的藝術歌曲中是一種最常用的伴奏形式,其地位也被提高到一個不可或缺的高度。藝術歌曲按照形式分為單曲和套曲兩種,套曲是由多種單曲組合共同講述一個主題或故事,作為一部相對較大的套曲其中的單曲多數采用一位詩人的詩歌,音樂中的貫穿手法采用較多的是由一個主題貫穿,這樣就保證了套曲中的音樂形象的一致性。這些因素的組合構成了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主要特征。

二、影響舒曼藝術歌曲創作的因素

1.藝術歌曲發展歷程的影響。藝術歌曲作為一種音樂體裁形式,其淵源可追溯到西方中世紀以方言為歌詞的世俗愛情歌曲。早在11世紀,隨著游吟詩人的崛起,情歌和敘事歌得到了發展,隨之在12~13世紀產生了德國戀詩歌手(Minnesinger),15~16世紀的名歌手(Meistersinger)替代了戀詩歌手的歌曲,16~17世紀出現的牧歌,這些都對后來藝術歌曲的創作起到了深遠的影響。德國的藝術歌曲的創始人是哈斯勒和阿貝特,經過莫扎特、貝多芬,到了歌曲創作極為繁盛的舒伯特,他的藝術歌曲開創了歷史的新紀元。藝術歌曲歷時上千年,在這樣漫長的歲月里,藝術歌曲不斷地發展、完善,到了舒曼生活的時代,他將長期積聚下來的一切積極因素都運用到藝術歌曲創作中,將藝術歌曲的創作凝練成一個前人無法可及的地步。

2.時代背景的影響。舒曼所處時代的音樂是由古典主義風格轉變為浪漫主義風格時期,其中音樂創作題材多選擇以歌德、拜倫、海涅等著名詩人的代表詩歌,追求個性的解放,用以歌頌自然之美、反對崇尚理性和體現民族情愫為主要基調,這些都對舒曼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音樂方面,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藝術歌曲創作預示了藝術歌曲后來的發展方向,到了19世紀,隨著浪漫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舒伯特最終確立了這一聲樂體裁式,舒曼在前輩創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這種音樂體裁。

3.家庭和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舒曼生于一個殷實的書商家庭,其父奧古斯特是當地一位有名的書商和出版商,他還曾翻譯過英國浪漫主義代表作家拜倫和斯格特的著作,這對舒曼文學方面所產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1828年舒曼到萊比錫學習法學,在當時萊比錫是全德國的文化中心,舒曼來到這里仿佛進入知識的海洋,他認真的翻閱各種文化名著,積極地研究各種哲學思想,研究外語歷史,這些經歷大大開闊了他的視野。他利用業余時間學習音樂和參加各種音樂活動。向萊比錫有名的鋼琴教育家弗里德里?!ぞS克學生鋼琴。在他學習的各門功課中,音樂的重要性仍然占了首位。這種對文學和音樂的嗜好和因此而積淀起來的精神修養,深刻地影響了他以后的音樂創作生活。

4.舒曼愛情經歷的影響。舒曼的許多作品都是在對克拉拉情感的激發之下產生靈感而創作出來的。克拉拉是注明鋼琴家和教師弗里德里奇·維克的女兒,第一次見到舒曼時克拉拉才9歲,兩人的相熟是在舒曼向維克學習鋼琴之后,兩人經過長期的交往,相互對彼此有了了解,默契成為戀人,到克拉拉成人后,舒曼將他和克拉拉的戀情告訴了維克,但維克堅決反對他們之間的戀愛關系,并帶著女兒出了國,出國的日子里,舒曼眷戀著克拉拉,克拉拉也不時想著舒曼,在二人實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這對年輕人最終以訴諸法律解決。1840年,舒曼與克拉拉終于有情人終成眷屬,在這一年舒曼共創作了138首藝術歌曲,占其全部作品的半數,其中《詩人之戀》與《婦女的愛情與生活》是其中兩部聲樂套曲代表作?!对娙酥畱佟肥峭ㄟ^音樂將一個詩人對愛情的向往與失戀后的痛苦形象表現出來,通過音樂及簡單的筆法將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藝術形象表現出來?!秼D女的愛情與生活》描述了女情生涯的歷程,顯然是詩歌的內容使熱戀中的舒曼產生了共鳴。克拉拉也因為被舒曼視作終生的妻子而成為歌中的少女,這一部為女性而作的作品中,充滿了舒曼精細敏感的浪漫氣質。

5.浪漫主義文學與詩歌的影響。舒曼生活在浪漫主義時期,由于家庭文化的熏陶,幼年時期就對文學和詩歌表現出極濃的興趣。在幼年時期就曾對德國浪漫主義文學以及希臘悲劇有所研究與翻譯,其作品往往與德國文學家的詩篇相通。德國著名詩人的詩歌是他藝術歌曲創作的重要源泉。在舒曼的藝術歌曲里,經常會有海涅、歌德、拜倫、席勒、莎士比亞等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詩。舒曼不僅是一位有豐富浪漫情懷的作曲家與音樂評論家,而且還是一位擁有敏銳洞察力的文學鑒賞家,舒曼在選擇詩詞時是非常認真的,必須要挑選出自己滿意的詩歌作為題材,在創作時運用豐富多變的表現手法將詩的底蘊展現出來。

參考文獻:

[1]方之文.舒曼——詩的音樂,音樂的詩[J].星海音樂學院,2004,(4).

[2]沈靜.論聲樂套曲中得情節性——以舒曼《婦女的愛情與生活》為例[J].學術論壇,2009,(9).

[3]劉進軍.淺談德奧藝術歌曲的歷史演變和對我們的啟示[J].人民音樂,2003,(9).

[4]夏小燕.舒曼的聲樂逃去《婦女的愛情與生活》——兼談舒曼對藝術歌曲傳統的繼承與發展[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9).

篇10

一、相關內容概述

艾布拉姆斯以構建可以統貫自柏拉圖以降的西方文藝理論體系的范式開始,提出了以文學四要素――世界、欣賞者、藝術家和作品為基礎組成的范式體系。在這個著名而影響深遠的體系當中,“作品”要素被置于中心,其余三者則在其分別與其成一一對應關系。根據這三種關系,以及作品自身單獨成一論述對象,艾布拉姆斯將自古希臘起至20世紀上半葉的文藝理論概括為模仿說、實用說、表現說與客觀說。

從柏拉圖到18世紀新古典主義批評的主流理論被統籌于模仿說的范疇之下,即主要著眼于論證作品與世界的關系。模仿說的主要代表就是古典主義文藝理論。其最為關鍵的論點,就是認為“藝術的目的是模仿自然”。艾氏援用這一派中一個十分經典的隱喻――鏡子,來概括古典主義批評這種模仿和“真實”反映有限的客觀世界的特點。與之相對的則是表現說,其主要代表正是浪漫主義的文藝理論。相應的隱喻是燈――它表明藝術轉變成為藝術家內心的光輝向外部世界的投射。這是西方文藝理論史兩千余年的傳統中,首次將關注的重點移向藝術家自身。盡管被劃歸浪漫主義一派的理論家們在主要理論方面往往有所出入,甚至彼此沖突,但是他們的基本觀點即在認為藝術是作家內心的反映這點上是一致的。這正是艾布拉姆斯在劃分作家是屬于浪漫主義還是其它理論的支持者時所依據的主要標準。

在艾布拉姆斯的闡述中,英國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被確定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兩人――被反復引述和提及的英國理論家還包括了雪萊、哈茲里特等人。此二人的理論可謂代表了浪漫主義文藝理論,亦即表現說的典型范式,即主張詩歌(不論是總體概念上的“詩”還是具體的某一詩作)應是藝術家心靈的反映或表現。華茲華斯的理論,核心在于主張詩歌是詩人情感的表現或流露,并與“科學”相對立。同時他認為,詩源于原始的情感流露,其語言也應自然體現作者的情感,并使讀者的心靈受到共鳴式的感染。與其同時代的柯爾律治除了對他的理論有進一步的闡發或者反撥之外,最讓我受啟發的,在于柯氏創立了與機械主義的文學創造論相對立的有機說,并且以植物生長的比喻對此理論作了形象且讓人信服的闡釋。在柯勒律治看來,植物吸收外界養料轉變為自身一部分的生長過程,正如藝術家在自己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之中吸收各種情感的、現實的養分,逐步將其“同化”為自身心靈的一部分,最終又將其經過藝術創造呈現給世界的整個過程。另外,柯勒律治論述主觀和客觀,也就是詩人在詩歌中究竟是呈現自己情感還是“如上帝一樣”隱藏在詩句背后創作詩歌的世界方面,也有著巨大的貢獻。這些理論在隨后為眾多批評家或是理論家們反復引用和論述,因而使得兩人在世界上成為了英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但是讓我不無遺憾的是,盡管本書的副標題為“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但書中對于德國浪漫主義的介紹并不系統,尤其是對于其代表人物如施萊格爾兄弟、哥德、席勒等人的理論沒有成體系的闡述。缺少對占據整個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半壁江山的德國浪漫主義的系統介紹,對于準確理解和認識浪漫主義的歷史,不能說沒有造成一定的困難。

二、關于浪漫主義理論的源頭

浪漫主義文藝理論與古典主義(尤其是18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在對待藝術的基本觀點上如此對立,乃至引起了文藝史上著名的“古今之爭”。但是引人注目而且耐人尋味的是,二者都能在古代文論家那里找到相類似的源頭。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兩種相左的理論最終有著同樣的淵源,即都是源自柏拉圖的理念說(或理式說)。只不過,二者在對柏拉圖的闡釋中,為了符合自身理論的要求而側重于其理論的不同部分,結果分道揚鑣,及至漸行漸遠,最終才形成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理論范式。

應該說,相較而言,古典主義文藝批評的范式是較為忠實于柏拉圖原本的理論的。他們較為直接地承認藝術模仿的是現象界的自然,是受一定可視法則支配的自然。另外,盡管我們可以說浪漫主義也是源于柏拉圖,但實際上他們采用的是新柏拉圖主義經過改造的理念說。新柏拉圖主義者們認為,藝術并非只能反映現象世界,而是可以直接反映理念。因為經驗表明,沒有任何一種人類藝術是一成不變地再現現實世界中的事物,它們無不加入了作者自身的痕跡。這一忽略理念說中作為中間者的現象世界,而直接將藝術與理念相聯系的做法,尚未脫離柏拉圖理念說的框架,卻為浪漫主義文論的合理性提供了經典意義上的理論依據。這一創造性的改變也為其自身在日后發展成理念在藝術家心中通過創作得到表現和反映的理論作好了鋪墊。

另一個被艾布拉姆斯反復論及的浪漫主義源頭來自朗吉努斯的《論崇高》。朗吉努斯在他的這篇名作中,對“崇高”的五種來源的第二種――熱烈的、激越的情感的作用作了重點而詳細的闡發。尤其是他把“狂喜(Ecstasy)狀態”作為衡量作品優劣的標準,這也為新的批評方式和批評理論提供了視角。這一批評范式在被古典主義者們忽視了十幾個世紀后,終于被古典主義的反叛者們發現并且加以發揚光大。雖然朗吉努斯本人也許不是一個正式的表現說理論家,但是他對創作情感這一屬于藝術家自身的范疇的關注確實使得浪漫主義者們受益匪淺。

至于在浪漫主義詩歌本身方面,除了眾所周知的莎士比亞外,表現說的支持者們甚至直接將浪漫主義的傳統上溯到了荷馬身上。這不能不讓我感到驚訝和好奇。因為在我的印象中,荷馬史詩作為西方文學傳統中最早的作品,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文藝理論即模仿說的直接來源,長期被劃歸古典主義文學的范疇。但是在浪漫主義理論家們的眼中,盡管荷馬努力在史詩中隱去自己的形象,他卻通過其主人公阿基琉斯(Achilles)表達了強烈的情感和自身的典型性格――這正是表現說的一種具體體現。這從艾氏將《伊利亞特》和《埃涅阿斯記》所作的比較中可以見到。然而史詩本身并不能嚴格被歸為“古典的”或是“浪漫的”一方。通觀整部《鏡與燈》,也能看到諸如史詩、悲劇這樣在西方文學傳統上長期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學樣式,在歸屬問題上始終在“力量的文學”和“知識的文學”、“理性語言”和“感性語言”這類帶有二元對立色彩的范疇之間徘徊。實際上這些作品在模仿和表現的特點方面,本身或許就兼而有之。問題的關鍵仍舊在于批評家們所關注的重點和其闡述所要達到的目的有所不同:持模仿說態度的理論家強調的是荷馬史詩中對歷史和自然的反映,而表現說的支持者們則突出了荷馬對超自然的神的呈現,以及作者自身借助人物表達自身情感的方面。這種差異其實反而印證了艾布拉姆斯的一個觀點,即批評家或理論家都是從自身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或者自己的學術立場出發,來闡發詩歌等文學作品,從而證明自己觀點的合理性。這一現象不僅僅在浪漫主義者中廣泛存在,實際上在其之前就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也為浪漫主義文藝理論的合理性作了另一個注腳。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在源頭上的相似性,其實也是使一部分浪漫主義理論家在自己的體系或者范式中兼有模仿說(或是實用說)及表現說成分的原因。在這方面,雪萊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一方面,他以柏拉圖式的觀點,認為藝術應該是對自然的模仿和反映,并且強調詩歌的道德教化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從心理學的角度,堅持詩歌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流露這一表現說的理論。這是因為雪萊持有新柏拉圖主義的觀點,即認為理念不僅存在于“物質世界的面紗之后”,而且存在于“人的心靈之中”。這就為他在思想上接近表現說的浪漫主義理論提供了可能??梢姳M管承認表現說的基本觀點,并且在詩歌創作方面也具有更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如其《西風頌》就是浪漫主義詩歌的典型代表),但是根據艾布拉姆斯的闡述可以見到,雪萊不能算是嚴格的浪漫主義理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