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范文
時間:2023-04-06 19:52: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河道治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shenzhen city river manage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henzhen river harness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explore the shenzhen water control concept and engineering methods and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upervision measures, involving urban flood control, bait-casting dredging, cut unclean water, the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legislative supervision and other cities in Chin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words: river management; Ecological river; Shenzhen water
中圖分類號:TV8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深圳河道概況
深圳市區主要河流有深圳河、大沙河、布吉河、福田河、新洲河、深圳水庫排洪河等,河道大多呈現山區河流特征,具有流域面積小、流程短、比降陡等特點;河道大多自北向南, 上游體現為山區河道特征, 中游體現為平原城市河網特征, 下游河道體現為潮汐河道特征;河道屬雨源性河流, 雨水分布極不均勻, 汛期洪水暴漲暴落, 旱季河道里幾乎沒有來水。
深圳河道治理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20 世紀90 年代的水安全治理階段和2005年以后的生態整治階段。第一階段核心是解決城市的防洪排澇問題,通過河道裁彎取直、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坡、河底和岸坡硬化等工程手段, 提高河道過洪能力 [1, 2]。第二階段核心解決河道生態問題,河道治理綜合考慮河道防洪、河道水環境、人文景觀等方面因素,由單一的防洪治理轉變為生態河道綜合治理。
目前深圳水庫排洪河、福田河、新洲河的綜合治理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布吉河治理還在進行中。
2 河道治理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2.1河道防洪標準偏低,無法滿足城市防洪要求
根據1995年水利部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防洪標準》(GB50201-94)規定,特別重要城市的防洪標準應大于200年一遇。深圳經濟發達、人口密集,一旦發生內澇,經濟損失嚴重,社會影響大,因此防洪標準要求較高,屬于特別重要城市。但深圳的河道防洪標準不容樂觀,市區河道除大沙河是按200年一遇標準設計外,其余河道大多為50年一遇。受河道淤積、堤圍破損等因素影響,河道防洪標準實際不到50年一遇,與深圳特區城市200年一遇的標準要求相差甚遠。
2.2 治水理念滯后,與城市發展不協調
早期河道治理側重考慮防洪排澇要求,河道硬底化、“三面光”現象極為普遍,甚至部分河道變成了暗渠或箱涵。河道硬底化改變了河道的自然特性, 使河道植被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 河道裁彎取直使河道水流加速, 不利于各種生物棲息; 河底和岸坡硬化切斷了水土營養交換。以上因素導致河道生境的惡化,生態鏈斷裂,生態網格結構破碎,生物多樣性消失[3] 。采用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坡,功能單一,缺少可供市民休閑娛樂的親水平臺和文化景觀,與周邊的城市環境極不協調。
2.3截污不完善,河道水質惡化
深圳市區內排水系統是按雨、污分流制規劃和建設的,但由于污水收集及處理系統不完善,城中村合流制的存在以及分流制管網大量錯接亂排,導致大量污水排入河道。尤其雨季,污水及垃圾大量進入河道,加之執法監管力度不足,建筑泥漿水、工業廢水偷排時有發生, 對深圳河道水環境造成的危害極大, 河流污染嚴重,水體發黑發臭。據深圳市2004年環境公報顯示, 截至2004年全市沒有一條干凈河流, 除部分河流上游個別斷面外, 其余河流斷面水質均為劣Ⅴ類,水質達標率為零,主要污染物為COD、BOD5、NH3-N、揮發酚等6個指標。
3 河道治理基本方略
近年深圳以“安全、資源、環境、景觀”四位一體建設理念為指導,把河道整治與城市安全、城市景觀、水資源利用以及市民“幸福指數”提高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河道防洪排澇、水質改善和生態修復,使防洪、生態、景觀、文化、經濟五者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3.1 改變治水思路,優化河道治理方案
深圳治水之路并不順暢,但通過不斷探索、嘗試和優化,提出了許多開創性的治水理念:
一是保證城市防洪的安全性。生態治理的基礎前提是防洪安全,利用治污的契機,提高河道防洪能力,提升防洪標準到100年一遇,重點河段達到200年一遇。
二是保持河道的自然性。盡量保持河流走向的自然狀態,因地制宜,建造公園、湖泊和濕地,營造出接近自然的河流形態。
三是恢復河道的生態性。建設生態堤岸、河床,為生物群落、鳥類、兩棲動物提供生存環境,實現河道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構筑河道生態走廊。
四是實現人水和諧。利用復式斷面建設景觀休閑平臺,營造親水的濱河活動空間,滿足人們在水邊休閑、娛樂和健身等方面的活動要求。
五打造城市文化長廊。在打造城市濱水空間的同時,構筑城市河道文化景觀,挖掘河流所在區域的文化底蘊。
3.2 清淤疏浚,提升河道排洪能力和河道水環境質量
受市政污水排放、水土流失、垃圾入河等方面影響,新洲河、福田河、水庫排洪河、大沙河等河道淤積嚴重,多年積累的黑臭底泥,一方面影響河道防洪安全,另一方面底泥缺氧發酵,影響河道水質,導致河道水質發黑發臭。因此,要提升河道的過洪能力和河道水環境質量,底泥清理是關鍵環節。清除水體中的污染底泥, 可為河流生態系統修復創造條件,同時增強河道行洪能力。
3.3截污清源,污水處理并再利用
隨著深圳近年截污工作的進展,大量污水得以回歸到污水系統,然而部分河道沿線采取的是點截污方法,由于截污受各種條件所限, 難以達到100%的截污率,截污后仍然有相當部分污水在水量大時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污染負荷仍然很大。盡管防止污水入河的根本措施還是雨污分流,但雨污分流是一個長期的工程,短期難以實現。因此,河道的生態改造短期最為有效的辦法是在河道兩岸鋪設截流管, 將兩岸難以分流的少量污水及初期雨水全部截流進入管網[4],減少其對河道水質的污染。
截流的污水通過污水管網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重新補充到河道,解決河道生態補水問題。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等河道還建有生物飄帶、自然水循環等水質改善裝置,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補水進入河道前,先通過河道水質改善設施進行進一步處理,提升補水質量。
3.4 加強監管,提升河道管理水平
(1)政府出臺相關法律法規
深圳2007年、2011年分別出臺了新的《深圳市排水條例》和《深圳經濟特區河道管理條例》,通過立法加強排水管理和河道管理,進一步規范排水設施的規劃、建設、管理以及排水戶的排水行為,加強對污水、雨水排放的控制,減輕水污染現象,保障防洪防潮安全,保護水體環境,發揮河道環境、生態和社會效益。
(2)主管部門加強河道執法監管
河道主管部門成立河道水政執法隊伍,聯合其他部門共同執法。一方面加強河道日常巡查,及時發現并制止違法偷排污水、泥漿、垃圾等污染河道水環境的行為,確保河道水環境安全;二是加強在建工程管理,對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在建工程,檢查其是否經過審批,是否嚴格按照審批的方案施工,以保證行洪通暢;三是嚴查水土保持違法行為,檢查河道范圍內建設工程是否按規定申報水土保持方案,是否按照批準的方案施工,是否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施工中受到毀壞的表土層和植被進行恢復等,防止出現水土流失現象。
(3)運行維護單位提升河道管養水平
作為深圳市區河道日常維護管理單位,深圳市防洪設施管理處制定了生態河道管養細則,規范河道日常保潔、綠化、巡查、執法和防洪調度等方面的標準。此外,還制定了河道運行維護考核細則,通過日巡查、月檢查和季度考評相結合,對承擔河道日常維護工作的第三方公司進行監管,并將考評的業績與支付掛鉤,大大提升了管養單位的管養質量和管理效率。
4 結語
城市河道治理是跨部門、跨學科的綜合治理工程,涉及水務部門、環保部門、城管部門、規劃部門、國土部門等政府職能部門,融合水利、環境、生物、生態、城市規劃、園林景觀等學科。深圳通過創新治水思路,融合多學科,實施清淤疏浚、截污補水、景觀綠化、生態改造及水質改善等一系列措施,構造市民休閑空間,恢復河流生態,打造城市河道生態景觀廊道。
目前,綜合整治后的水庫排洪河、福田河、新洲河等河道的水質達到地表Ⅴ類,河道水環境大為改善,河道魚蝦等生物逐漸增多,基本實現了岸綠、水清、景美,滿足市民近水、親水、賞水的需求,為促進深圳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 劉 沅, 劉灼華, 鄧 平. 淺論深圳市河道治理規劃設計中的幾個問題[ J ] . 人江, 1997, ( 4) : 37- 39.
[2] 劉志龍, 閆甜甜. 淺談深圳市城市河流生態修復[ J] .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08, ( 6) : 91- 93.
篇2
關鍵詞:城市河道、生態治理
1 引 言
我國城市河道的治理先后經歷了依附自然被動防御階段、發展生產與河爭地階段和防洪排污經濟治河階段,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于河道的治理在滿足行洪排澇基本功能的基礎上,開始重視其生態、景觀、休閑、娛樂等功能。
2 生態河道概念的提出
從20世紀60年代起,面對工業革命帶來的河流污染與破壞問題,歐洲各國開始重視河流的治理。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現代生態學的發展,他們進一步認識到河流治理工程還要符合生態學的原理,提出了建設多自然型河川等理念。
多數學者認為生態河道建設是指在保證河道安全的前提下,通過建設生態河床和生態護岸等工程技術手段,重塑一個相對自然穩定和健康開放的河流生態系統,能長期維持河道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最終構建一個人水和諧的理想環境。
3 河道生態治理的原則
3.1 尊重自然原則
尊重自然的原則是城市河道生態治理的基本原則。對河道進行生態治理的過程中盡量維持河流的自然形態,注意結合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充分發揮河流生態系統自凈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
3.2 可持續發展原則
在河道生態治理中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保證足夠的水面率和水體容量,保證水體循環流通,進而改善整個流域的自然生態環境,達到經濟、社會和環境等全方位的協調。
3.3 植物合理配置原則
植物合理配置原則是指在河流生態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物、濕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建立起多樣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的自凈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
3.4 協調統一原則
發揮城市河流生態系統在景觀中的作用,將美學融到城市河道生態治理之中。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態系統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 形成城市景觀中的一道亮點。
3.5 發揮河流的社會功能原則
城市河道的生態治理在滿足河流防洪、排澇等基本功能的同時,也要發揮河流的休閑娛樂、景觀等社會功能。城市河流生態系統應該能夠為人們提供可親水的休閑娛樂的空間。
4 河道生態治理的實例
臨沂市位于魯東南地區,市區依河而建,沂河從北向南穿過市區,其最大支流河則從西向東穿過市區。沂河是山東境內除黃河外最大的河流,市區段從北外環路至劉家道口,河道長度27.5公里;河市區段從北外環路至入沂河河口,河道長度11公里。沂河和河均為季節性山洪河道,河窄流急,比降較陡。市區段兩河情況非常相似,河面寬闊,河勢順直而平緩,河面寬度1000-1200米,河灘寬度50-200米,河道內動植物種類豐富,土壤條件良好,具有塑造生態型景觀河道的優越條件。
生態型護岸主要采用下列幾種型式:
干砌塊料加草皮護坡:下半部分別采用坡度為1:2的干砌石或砼預制塊斜坡,灘地頂至正常水位以下0.5米內采用3~5m寬平坡或緩坡灘地綠化帶。干砌塊料護坡自上而下依次為25cm厚干砌塊料、10cm厚的碎石墊層、反濾土工布。
純生態沙丘護岸:沙丘垂直水流向寬度控制在5~10m,迎水坡設1:6斜坡至河底,沙丘與河岸連接采用14~18m寬淺灘,兩邊邊坡為1:8。沙丘上覆不小于0.5m厚的粘土,以便沙丘植被綠化,粘土層高程高于正常擋水位0.1~0.3m。
土工隔柵固岸插杞柳:岸坡整為1:2斜坡,鋪粘土0.4m厚,順斜坡鋪土工隔柵網,兩端分別埋入灘地深1m。垂直斜坡埋入φ100柳木樁,木樁長1.5m,以固定土工隔柵網,粘土中插入杞柳。
5 河道生態治理的應注意的問題
5.1 必須截流污水
進行河道的生態治理,首要任務是要進行流域污水的截流。將排放入河的污染源截污納入城市污水管網,禁止向河道內排放污水??筛鶕樗辞轭A報,提前放空, 利用洪水對蓄積水進行置換,以保證河道良好水質。
5.2 保證水流多樣化
生態型河道要求在滿足行洪需求的基礎上,宜寬則寬、宜彎則彎、深淺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樣性。水流的多樣性能夠滿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階段對水流的需要,同時也更具景觀價值。
5.3 采用可滲透型護岸、護底
河道的護岸和護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漿砌石結構,可利用卵石、塊石堆體等具有滲透性的材料,不阻斷河道內外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護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實邊坡, 或采用根系發達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進行護坡處理。
5.4 合理配置岸邊及水生植被
河岸上盡可能留出空間,在河道中以小島、岸邊灘地等形式因地制宜地營造一些濕地,也是河道生態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濕地是水生態系統中最有代表性及功能作用最強、最完整的區域,它可起到自然生態系統中物理、化學、生物的共同作用,促進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另外,濕地充滿了野趣,散發著自然氣息,可成為休閑娛樂的場所。
河道水面上可種植浮水植物和浮葉植物,如水葫蘆、荷花、睡蓮等,這些水生植物能夠吸收水中的營養物質,有助于水體的自我凈化。
5.5 建立完善的河道管理制度
河道治理完成后,要加強管理,以維護河道的生態平衡。①要加強對水中生物和水體質量的觀察與調查,及時掌握生物種群的生長、繁殖情況和水體質量變化規律,對生物的數量、品種及時進行調節。②要監督檢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情況,禁止向河道內排放未經處理的污水和垃圾,保持河水水質。③要合理利用相關設施,通過河水置換、增氧等綜合措施,增強水生態系統修復的效果。
篇3
[關鍵詞]河道治理 措施 探究
中圖分類號:X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1-0225-01
前言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相應的也產生了嚴重的污染問題,許多水利工程為了確保水利安全,所以直接把河道當作納污渠,這嚴重的破壞了河道的生態系統,并且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和污水。在許多地區的實際發展中,沒有有效的管理河流的生態,并且導致了多數河流的生態系統功能弱化,并且減弱了河道的自凈能力,相應的生物群落和水域物種幾乎滅絕,這威脅到了生物多樣性,將產生多方面的問題。
一、當前河道治理工程的重要性分析
開展河道治理工程,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還是為了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在促進環境保護和維持生態系統平衡方面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我們常說水滿則溢,這個道理在河道治理中仍然生效,如果碰到了雨季,河道中的水位就會出現上漲,河水在實際的流動中容易沖走相應的泥沙和碎石,這會嚴重的影響河道的水流暢通,并且可能引發泥石流以及洪水,這會給人民和國家帶來嚴重的損失。如果干旱的時間過長,那么河道中的水位就會出現下降的問題,進而引發干涸的問題,導致周邊的農作物難以生長,缺乏水源,人民的生活也會受到影響。與此同時,當前我國的水質量大大不如從前,因為氣候條件差以及環境污染嚴重,許多工廠把廢水直接排放到了河道里,在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水資源遭到了嚴重的損害,相應的水生物也受到了影響,實際的數量大大減少,河道的阻塞導致了嚴重后果,比如堤岸失去穩定性等等。在這種狀況下,合理的使用河道的水資源,并且切實解決當前的水污染問題,是當前河道治理工程中的關鍵工作內容,有著較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于維護河道生態系統的平衡來說意義重大。
二、當前河道治理工程的問題
(一)沒有合理利用河道的景觀功能
當前的河道不再是顯著的自然景觀資源,其沿河環境比較惡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化的發展,并且難以和相關的水體形成有機的聯系,不利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人們看不到魚蝦洄游、綠樹夾岸以及水清天藍的景象。所以,需要落實必要的手段,全面治理相應的環境,并且根據“親水,凈水,活水”的思路,一步一步的改善水環境,達到水生態自然融洽以及水系貫通流暢的效果,明確河道的功能定位。
(二)生態污染嚴重
城市中大量的生活污水以及工業用水,在沒有經過處理的情況下被排入了河道,河道并不具備相應的納污能力,所以水質大大下降,造成了蚊蠅滋生、河水烏黑渾濁的問題,城市中原本富有靈性的水系,變成了城市外表的毒瘤。從河流水質管理的角度去分析,河道水體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能夠滿足農業、工業以及生活的取水需求,并且滿足漁業、娛樂以及商業的用水需求,符合旅游用水以及景觀用水的需求。河道的污染主要包括富含有機物的工業廢水以及生活污水,所以河水的含氧量比較低,所以河道水體可能會失去自凈的功能。這些問題普遍存在于郊區和城鎮,所以相應的水環境污染程度比較大,而且遠遠大于處理設施和收集設施的建設速度。最近幾年,我國的農業生產中使用了較多的化肥和農藥,所以造成了許多非點源污染。
三、河道治理措施分析
(一)應用完整的河道管理思路
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水利部門需要落實有效的河道管理模式,并且通過水循環的方式,重復的利用水資源,并且再利用污水,通過這種健康的用水方式,能夠為國家節約相應的水資源。所以,為了構建有效的河道管理模式,水利部門需要利用水資源的特性建構完善的系統,并且切實的優化當前的生態系統。在水資源的利用方面,水利部門需要從旅游、文化遺產、排澇、再生利用、灌溉、污水處理、排水、給水、水景觀以及生態方面統籌水污染、節水、規劃供水方面的工作,并且切實提升水資源的穩定性以及整體性。這樣才能切實改良當前的水質,并且確保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落實有效的防洪措施
雖然當前河道的水資源比較豐富,但是相應的防洪能力比較差。因此,在河道治理的過程中,需要全面做好防洪對策,進而切實提升河道的防洪水平。比如,在河道周邊種植植物,并且利用植物的根莖來達到鞏固水資源的目的。在使用這種方法的過程中,需要全面考慮相應的水文特征以及地形特征,通過有效結合情況,進行深入的調查和研究,并且落實準備措施,最終達到改善水質的目的。第二,水利部門可以應用土壤生物工程對策,利用這種方式也可以有效的提升河道的防洪水平,并且有效的防止水資源被自然災害所侵蝕。
(三)加固提防,攔截凈化
在治理河道的過程中,需要根據洪水情況建設提防,這樣才能滿足防洪的要求。每年都需要定期的進行清淤,這樣才能確保泥沙的排泄順暢、保障河道的安全,通過提升河網的泄蓄能力,切實發揮河道排澇排洪的水平。通過落實這方面的措施,可以切實提升灌溉供水量,并且顯著提升整個河網的水體自凈能力水平,避免因為附著了污染物而導致水體出現嚴重問題。為了改善河網水質的問題,需要落實截污治污的措施。通過雨污分流、處理后排放以及污水統一排放等方法,能夠顯著的改善當前河網的水質情況,并且改進水環境的質量,為周邊的居民帶來良好的居住環境。比如,在河道兩岸設置排污暗涵,利用這種方法收集污水,比且把污水送到相應的污水處理廠中,這樣可以避免對河水造成污染,切實提升水環境的整體質量[1]。
(四)構建生態護岸
河道治理工程人員需要具備生態意識。在以往的河道治理中,因為經濟狀況的限制以及人們認識的限制,對于河道的治理經過了兩個主要的階段:第一是城市景觀水利階段,第二是城市生態水利階段。后者所提倡的是人與自然的良好相處,并且要求人和動物都能有好的居所。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確保河道的生態多樣性,并且提升其自然性,需要保留游人的參與空間,并且設置拒絕游人靠近的區域。
在治理中,需要構建生態型的護岸結構模式,例如植物護岸,也是利用特殊植物的發達根系來達到固定坡以及維持水土的作用,利用斜坡式的綠化管理措施來保護河岸。再比如使用金屬網來達到護岸的目的,這樣可以有效的達到水土交換以及穩定岸坡的目的,并且滿足人們的親水需求[2]。
(五)利用法律法規來維護河道
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有效的利用法律的手段來維護河道的治理,并且防止因為人為原因限制了河道治理工程的進行。與此同時,還需要加強相關方面的宣傳,提升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并且落實相應的工作內容,這種方法能夠有效的約束人們的行為,并且提升河道治理工作的實效性。在治理中,需要落實企業環保措施,并且定期進行督促和檢查。對于普通居民來說,需要定期的舉辦一些必要的宣傳活動,并且加強對居民的感化教育,切實強化和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這樣可以為當前國家的河道治理工作提供基礎[3]。
四、結論
綜上,在當前的治理中,我們面臨大量的問題,比如水生物安全、防洪、斷流以及水污染分等等,這些問題需要得到有效的改善。河道治理工程是當前我國在環境保護和建設中的關鍵問題,必須予以重視,采用針對性的措施,確保河道治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濾河河道治理工程初見成效[J].山西水利.2013(11)
篇4
關鍵詞:城市河道;生態治理;治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TV85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河道是城市各項基礎設施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城市發展的基礎,關系城市經濟發展以及百姓生活。隨著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水環境的建設也成為提升城市品位、發展經濟的重要舉措。河道治理作為一項民生工程已經經過多年的努力,實現了從功能上和景觀上的雙重改變,但隨著經濟發展逐漸加快,當前河道治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生態發展成為當前發展的主流模式,在河道治理中也有應用。生態河道治理指的是在河道陸域的控制線內,滿足河道的基礎功能。
一、當前城市河道生態化治理存在的問題
1、河道淤積比較嚴重
城市河道淤積常常會對百姓的生命財產帶來很大的威脅,也不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由于認為和自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河道淤積現象還比較嚴重。從而容易形成水土流失,下游河床淤積等問題。
2、河道護岸結構比較單一
城市河道在自然特征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常常會被渠道化,以前的河道護岸工程主要是考慮到、河道沖刷、水土保持等方面內容,因此,一般護岸結構的結構形式有漿砌石護岸、干砌塊石護岸、混凝土護岸、預制混凝土塊體護岸、鋼筋格子籠護岸、竹籠護岸、打木樁護岸、格賓網護岸等,這些護岸結構形式還比較單一,對各種植物、微生物的生長也不理,不符合現代化的生態要求,同時,水流的生態功能、景觀功能都比較欠缺。
3、 河網水面面積逐漸減少
當前,由于修路、修建房屋、農民侵占河灘地等多種活動的影響,一些城市的河網被任意占用,許多建筑物和垃圾逐漸流入河道,造成水面面積減少,河道變窄,也減少了河網的容量,對河道正常功能的發揮帶來很大影響。當前許多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都追求河岸的硬化覆蓋,片面強調防洪功能,河道形態比較單一化,從而淡化了河道的生態功能發揮,對流動的生態鏈造成破壞,導致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此外,水質污染嚴重、防洪能力不足等,都是當前河道工程治理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二、進行城市河道治理的措施
1、生態河道治理的原則
為了不斷實現河道的生態治理,恢復河道生態系統功能,要遵循幾個方面的原則。第一,綜合性原則,即在進行生態河道治理工程時,要首先保證河道的基本功能,例如,防洪、引水等,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其他生態功能的完善。第二,保證協調性。在進行生態修復時,要注意河道與周邊環境發展的特點,注重整體風貌的協調發展。第三,要以自然修復為主。第四,要保證河道的修復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步進行,盡可能地對河道的生態治理工程進行統一的統籌安排,以實現經濟化治理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
2、生態河道治理措施
生態河道治理概念的提出已有很長時間,起初,一些發達國家結合當地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提出建設生態河道的理念,經過一系列的修復和整改,水環境有很大的改觀,河道治理取得很大進步。因此,我國進行生態河道治理十分必要,也要結合不同地區的不同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進行。進行生態河道治理,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個。
2.1 恢復河道的生態功能
生態河道治理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保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礎之上,恢復河道的生態系統,為各種生態活動提供適宜的環境。因此,在進行河道治理時,應該本著為人們的居住以及各種生物的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為目標,對傳統的河道治理過程中所采用的混凝土河床、護岸等進行改造,已恢復河道的生態功能?;謴秃拥辣緛砻婺?,一般是對河道中的漿砌石護岸的上半部分進行拆除,換做土料筑堤,自然草皮護坡,還可以采用生態混凝土草坪護坡。對河道中的混凝土護岸進行部分拆除,有利于河道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形形的水路,構造出多種形態的適宜生物生存的水環境。同時,河道斷面寬窄不一,深淺不一的變化往往能增加河道的蓄水能力,發揮調節功能,有利于防汛等。同時也有利于增強河道的自我凈化能力,改善河水的質量。
2.2 河道設計要多樣化
在進行河道規劃時,要采用多種設計方式相結合,比如適合魚類生存的魚巢塊體護岸,適合蛙類生存的兩棲塊體護岸等。護岸的設計要考慮到河流的特點以及生態情況,尤其是為了保護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環境,在進行河道治理時要選取合適的材料,并且根據河道內生物的情況進行設計,以保證滿足人類以及各種水生物對水環境的需求。
2.3 加強岸坡的防護
在進行河道治理過程中,岸坡的防護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要盡可能地保持岸坡原來的形態,盡量保存岸坡原生的植被。自然植被對岸坡的保護能力往往大于人為方式,尤其要盡量少用人為的干砌石、漿砌石或混凝土護坡等形式,對于已經出現問題的岸坡,可以多種栽植物進行保護,達到防沖固坡的目的。
2.4 綠化河道,還原河面環境
以前的河道治理大多采用在小河溝上蓋水泥板,填平各種池塘、洼地等。這樣可以擴大對空間的利用程度,但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危害,減少了水面面積。如今的河道治理,結合了生態特征,主要采用開敞河道的做法來進行河道治理,以便為人們的生存以及各種水生物的生存提供良好的環境。例如在非汛期,河道要提供休閑娛樂的功能,在汛期,要產生防汛功能等。因此,為了使河道的發展適應人們的生活,要不斷對河岸的環境進行美化、使得河流能與周圍環境相映襯,形成數量多、空間廣、連續性強、物種豐富的生態環境。另外,還原河面環境是河道治理的重要方面,河流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河流水源是一個關鍵因素,然而當前的自然水循環情況并不良好,對河道治理也有一定影響。因此,可以把花壇、路面、雨水管道等基礎設施設計成為透水性的構造,以促進雨水滲透的暢通,也有助于改善河道的水環境。再如,在大型建筑、學校、公園等建設中,也可以不斷推廣雨水滲透技術,這樣可以不斷促進自然水循環系統的暢通,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此外,還要不斷加強河道垃圾、淤泥等環境的清理。對于污染淤泥比較多的河道,要不斷加強對河道環境的清理,防止人們往河道內排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廢棄物,保證河道水質的清潔與干凈,同時要及時疏通河道,以實現河流的通暢。
結束語
城市河道治理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項目,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河道作為必不可少的生活設施,河道的通暢以及生態的發展是人們的需求。城市河道治理的傳統方式與生態發展的理念不相符合,當前諸多治理河道的方法也不利于環境的發展,因此,在治理河道過程中,要結合生態學理念,不僅加強對植被的保護和恢復,更要對河道環境進行清理,還原河道水系統質量。城市河道治理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工程,需要從長遠、全方位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以保證生態河道治理和諧、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裴永杰.城市河道生態治理方法初探[J].河北水利,2011(6).
篇5
關鍵詞:河道治理;生態水利;河流生態修復
自古以來,我國就已經注意到了河流的重要作用,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以來,我國因為經濟的迅猛發展,大力的興修水利工程,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從七十年代開始,人們就已經注意到了水利工程的大量興修和河流的生態問題息息相關,產生了一些負面的作用,成為一個關注的焦點。水利的興修是河道治理的一種,河道治理當中不僅要確保河道功能的正常發揮,現在人們也越來越多的關注到了河道治理中河流的生態修復的問題。
一、河流生態修復的重要意義
凡事都有兩面性,在外面大力建設水利工程,給經濟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使河流的生態遭到了巨大的破壞。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人為產生的破壞無法避免,但是對破壞以后的合理生態進行修復卻是可以的。對河流的生態進行破壞以后的修復是一項復雜而耗費巨大的工程,如果修復好了,又具有重大的作用,不僅可以改善河流的各項功能,還能保持水土,改善小氣候等等,對合理的生態進行及時的修復,十分的必要。
1.改善河流的生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河道治理利用河流的相關規律、河道的規律,從河流的實際情況出發,因勢利導的調整水流的位置,改善水流的條件。通過一系列的工程措施來保證河流的灌溉、航運等功能的發揮。但是,在河道治理的同時極其容易只注意治理而忽視了河道治理的同時河流生態的保護問題,使得河流的生態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壞。這種破壞是極其嚴重的,使得河流內布生物的多樣性變化,旱澇災害時有發生,城市的正常供水補給受到威脅,河流沿岸的氣候產生變化,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曾經的美麗景色不復存在。
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態恢復,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僅可以恢復河流曾經的活力,改善被破壞的河流的生態,還可以實現自然和人類的和諧。人們在看到了河流生態遭受到的破壞以后,體驗到了生態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之后,開始注意到了生態的保護,開始審視自然和人類的關系,這對河流生態修復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破壞了的河流生態進行修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保證河流的功能,促使發揮更大的作用
對河流進行治理,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保證河流發揮它的最大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航運、灌溉、防洪、供水等等。治理可以使得河流達到這些要求,而要如何保持這些功能的長時間、不打折扣的發揮,生態問題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要素。
在進行河道治理的同時重視河流生態的修復不僅對合理發揮功能無害,相反是大有裨益的。河流生態修復了,從灌溉的角度來說,無論在枯水期還是豐水期都能保證灌溉。從防洪的角度來說,既滿足了河流航運的要求,又不至于在雨水多的時候,無法承擔蓄水壓力。洪水來了,因為生態比較好,植被覆蓋有保證,可以通過自身的調節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如果河流不僅不能起到有益的作用,在災難來臨的時候還不能減少災難的發生,更談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了。改善、修復河流的生態,在保證河流最基本功能的同時,還能促使河流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正是治理河道所期望的。
二、河流生態修復的重要舉措
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態修復不是一蹴而就的,河道治理本身就是一個難題,在河道治理的同時進行河流的生態修復,困難重重。河道修復不像一般的建筑施工過程那樣比較容易掌握,而是一個涉及各種地形地貌、彎曲的河道、變化的河床、河道旁的植被等等一個立體的工程。所以要修復好河流的生態,得在先搞清楚河道治理,在進行河道治理中的生態修復,還要從多方面探討修復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好的生態修復效果。
1.河道、河床修復,為生態恢復創造條件
現代的河道治理一般都是運用當今時代的科學技術、材料來進行河道的治理。鋼筋混凝土的結構固然的堅實有力,但換個角度來說,正是因為這種材料的使用使得河道在洪水來臨的時候,河水是難以改道的。在河道治理的時候要注意河道的修復指的就是要保持河道的自然形態,河道的自然形態一般都是蜿蜒曲折的,而不是筆直的。蜿蜒曲折的河道可以使得水流的流速不同,流速不同自然的水體流動就具有多樣性,多樣性的水體流動是十分的有利于合理的生物的多樣性的,這對修復河流的生態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樣,在河道治理當中,修復河床也要體現對修復河流生態的意義。河床是河流生物的棲息環境,生態河堤不僅可以防洪,還能有利于河流生物的生息繁衍。
修復河流的生態就是要使河流的生態回到曾經那個多樣性的面貌,而生物的多樣性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在進行河道、河床治理的時候就充分的考慮到河流生態的問題,在治理的時候就著手于恢復,一舉兩得。
2.緩沖帶修復,降低河流的壓力
河流自身并不是孤立的、脫離于陸地之外的一個存在,河流和陸地之間有一個緩沖帶,這個緩沖帶把河流和陸地緊緊地聯系起來。河流的生態破壞包括緩沖帶的破壞,緩沖帶一般是由河邊濕地,河谷等組成,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場所。河道治理的時候要注意河流緩沖帶的修復,這對修復河流生態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要在河流的兩個岸邊都要留出一定的位置,專門設立一個足夠寬度的緩沖帶。緩沖帶的作用在平時顯現不出來,一旦洪水發生,它不僅可以起到減弱洪水沖擊的作用,還能把洪水分蓄一部分出來,大大降低了河流的壓力。緩沖帶承擔著給河流降壓的作用,還發揮著維持河流生態多樣性的作用,它的濕地、河谷等等可以給生物提供一個生存的環境,還能凈化河流的水質,為人類提供一個良好的活動空間。
3.植被景觀修復,保持生態平衡
過去一直認為,所謂的生態修復就是指植被的修復,今天雖然人們的認識已經發極大的提高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植被的修復在合理生態的修復當中還真是非常重要的。過去破壞的植被導致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無情的報復,在治理河道的時候,修復破壞的植被可以改善生態環境。
在科技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要善于運用各種科技手段,因時、因地制宜,結合實際,修復被破壞的植被,使得植被的覆蓋能夠恢復,達到一個比較理想的植被覆蓋水平。植被的修復、恢復可以極大的保持水土,有利于河道的質量,是一種根本的、生態的治理方法。植被恢復了,毫無疑問的將會對生物的多樣性有益,形成一個比較良好的生態環境系統,是河道治理和河流生態修復一直以來所期望達到的目標效果。
總結:
認識到了問題就要積極的去解決,即使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也要積極的探索、實踐。基于河道治理的合理生態恢復是順應時展的,雖然至今理論和實踐經驗都還有不足之處,但是其重要性已經體現了出來。合理的生態修復是一個長過程的修復,涉及面廣、問題多,比較復雜。雖然如此,進行積極的探討,找到修復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踐方法,對河流的生態進行修復,對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都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倪晉仁,劉元元.論河流生態修復[J].水利學報,2007,30(9)
[2]孫永波,陳俊娟.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J].科技致富向導,2011(12)
[3]張世玉.生態水利在河道治理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10)
篇6
通過分析浙江省農村河道存在的環境問題,指出浙江省農村河道環境治理的基本原則,并提出浙江省農村河道環境的治理方案,以實現“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農村河道治理目標。
[關鍵詞]
農村河道;環境治理;治理方案
農村河道是指途經農村區域、以及分布在農村周圍的湖泊、河流或者池塘等對農村的生產、生活有直接影響的區域。按照傳統的專業劃分,絕大多數的農村河道屬于中小河流,分屬六級以下的河道,縣一級以下的鄉鎮級河道可以統稱為農村河道。農村河道具有農業灌溉、蓄水泄洪等重要的基礎,對于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有著直接的影響。然而目前我國農村河道的環境治理現狀不容樂觀。上世紀70、80年代那一條條河暢魚清、清澈見底的農村河道經過20多年的破壞逐漸退化成了雜草叢生、垃圾堆積的“臭水河”,如果農村河道環境治理仍未有較大改善,將會持續影響農村的人居環境,對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美麗鄉村建設會造成不利的影響。浙江,一個因水而興、因水而富的地方。2014年,浙江大地吹響“五水共治”的集結號,全省開始了新一輪保護和改善水環境的攻堅戰。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不斷推進,浙江省農村河道的生態環境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挑戰。據調查,目前浙江省農村河道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臟、亂、差”問題,無疑成為影響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制約因素,成為構建“兩美”浙江的桎梏。全省河道總長6萬余km,其中縣、鄉、鎮級的河道總長度56568km,占全省總長的92%,仍有三成左右的農村河道屬于IV-劣V類水。浙江省農村河道治理工作始于2003年“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當時提出治理農村生活污水、農村道路等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2011年,浙江省頒布和出臺了《浙江省河道管理條例》和《浙江省農村河道綜合整治項目建設管理辦法(試行)》,以行政法規的形式督促農村河道的環境治理。2014年起,浙江省相繼開展了“五水共治”、“十百千萬治水大行動”、“一河一策”等治理行動,加快浙江省農村河道的環境治理。因此在現階段,通過全面改善浙江農村河道生態環境,改善農民兄弟人居環境,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再現江南水鄉之美,重塑田園人居之美,成就農民生活之美。
1浙江省農村河道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淤塞嚴重,河道萎縮
受到河道自身受自然原因沉積的淤泥以及畜禽養殖業、工業污染和鄉鎮建設開發活動等人為原因的影響,浙江省的多數農村河道溝塘淤泥堆積、阻塞嚴重,有些河道甚至淤泥堆積的厚度達到河深的一半及以上,例如浙江溫州樂清市河流淤泥堆積嚴重,2015年1月23日樂清市樂成鎮城東街道春園路沿河路段就因清淤抽干河水,發生道路坍塌。據專家估計目前全省還有2500余個湖泊未清淤,總淤積量為1.1億m3,平均淤積深度約為0.8m。部分河道局部區域崩岸現象嚴重,由于未能及時清理,崩塌物大量堆積在河道中,超出了河道自身的清淤能力,大大加重了河道淤泥的阻塞;部分鄉鎮地區出現城建活動“強占”河道的情況,造成部分農村河道末端處被建筑物強行封堵或者填埋;除此之外,加上違章建筑物、向河道無節制傾倒生活垃圾、人為設置障礙物堵塞、侵占農村河道的現象屢禁不止,使得農村河道的斷面不斷地萎縮變窄,導致河道淤泥堆積嚴重,水流不暢、行洪、泄洪能力驟降,無形之中增加了洪水災害的隱患。
1.2水體污染,生態退化
受到工業產業升級的影響,部分污染型企業紛紛遷往城郊,造成部分農村區域的河道受到工業廢水的影響,除此之外大量工業污水也是農村河道主要污染源。浙江省大部分農村污水收集系統相對滯后,缺乏足夠的治污資金,基礎設施不完善,截污納管設備、污水處理系統升級滯后。同時,農業面源污染嚴重。農村生活污水是河道污染的“罪魁禍首”之一,浙江省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長期處于匱乏狀態,處理水平相對滯后,運行維護也難以全面到位,現有的截污納管、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無法滿足農村需求,造成農村生活污水污染河道;加上農村生活垃圾尚未形成系統的收集處理體系,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在河道周邊的現象時常發生;農業生產別是畜禽養殖長期以來缺少相關養殖控制規劃,不合理分布的養殖業加劇農村河道污染,此外廢棄的農藥包裝袋在雨水的幫助下流入河道,這些農業面源污染使得農村河道的污染物總量已經遠遠超出河流自身的自凈能力。浙江省地處平原,地勢低洼平坦,水體的流動性不強,河道受到污染之后僅靠自身難以恢復,污染只會愈積愈多,農村河道的富營養化的現象普遍存在,部分河道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直接影響沿岸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降低農村人居生活環境質量。例如浙江省蒼南縣鰲江,在未進行河道環境治理之前,江水污染嚴重,臭氣撲鼻,江邊灘涂上基本沒有生物。
1.3治理停滯,管理薄弱
農村河道環境治理工作停滯,河道日常管理維護工作薄弱,幾乎是我國所有的農村河道面臨的共同難題,大多數的農村河道缺乏系統、科學的環境治理規劃,雖然目前浙江省已有的水利規劃和鄉鎮規劃涵蓋了一部分關于農村河道治理的內容,但遠遠無法滿足“五水共治”、“兩美”浙江所要求的目標,關于農村河道治理的行政規章和文件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化和落實。治理資金的缺乏也是農村河道治理的一大薄弱環節,資金投入力度不夠直接降低了村民對于農村河道治理的積極性和熱情,使得農村河道治理工作停滯不前。同時,農村河道管理和養護的責任主體在基層,致使部分區域管理養護機制不夠健全,管理責任、管護制度無法真正的落到實處,偶爾會產生為了應付上級檢查才不得不集中管護的現象,一旦檢查行動結束又恢復到管護不到位的尷尬局面。上述狀況凸顯了農村河道治理缺乏監督制約機制,政府監管缺位問題依然存在,問責機制尚未構建。
2浙江省農村河道環境治理的基本原則
浙江省農村河道數量、長度占全省總河道的數量較大,實現農村河道環境治理、管理的科學化、常態化是實現“五水共治”的重要任務。因此在實施全省農村河道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特殊情況區別對待,從多層級多角度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綜合治理,在治理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三項基本原則。
2.1因地制宜原則
浙江省農村河道環境治理必須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河流流域的地理因素、經濟發展水平等情況,制定整治方案。關于重點的污水處置方案,針對平原地形的農村河道主要以截污納管的方式處理,流經山區地形的農村河道以分散式處理為主。對于符合截污納管條件的農村河道,應實行應納盡納;對于地處山區,地勢復雜,河道窄小,污水收集比較困難的河道,建議以分散式收集、處理,此外對于不具備截污納管條件的河道,應當增強河道基礎設施建設,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指導,積極發動街道、村委會治理農村河道。
2.2問題導向原則
農村河道環境污染是工業、農業、生活污水等多方污染源綜合的結果,必須要以“問題導向”為原則,有針對性地集中處理農村河道沿岸的污染源。成立專門的農村河道污染整治小組,對于河流沿岸的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應將重點放在企業污水超標排放以及居民生活污水亂排行為的整治上,應科學規劃,加強引配水工程建設,建立健全河道長效保潔管理機制。
2.3統籌協調原則
浙江省農村河道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包括農業、工業、水利基礎設施等方面。每一條農村河道的規劃設計都要考慮該河流防洪、灌溉、生態等多方面的因素,結合“五水共治”、美麗鄉村建設目標,由河道所在地“五水共治”指揮部牽頭,各相關單位聯動,做到統籌規劃。同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責任主體是鄉鎮和村委會、村民,在“河長”以及河道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協調分工,共同治理好農村河道。
3浙江省農村河道環境的治理方案
根據“五水共治”和“兩美”浙江的要求,浙江省開始新一輪的農村河道環境治理,從污染源初步排查結果來看,農業、工業以及生活污水是浙江省農村河道的主要污染源。因此,浙江省農村河道治理的重點主要放在農業面源污染整治、工業污水治理及生活污水的截污納管和河道的長效保潔機制建設等方面。
3.1清淤疏浚
清淤疏浚工程是農村河道治理的一個基本措施。對于河道內長期積累的淤泥、垃圾、礦石等進行清除,疏通河道,擴大河流的橫截面,加快水流的流通速度,恢復河流行洪排泄能力,以此來降低洪水引發的安全隱患,改善水質。在具體實施中,要做好詳細的規劃設計,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精確計算出清淤后橫斷面標準以及河底標高和河道寬度,避免清淤抽干河水導致道路坍塌等情況,同時對于清理出來的淤泥、垃圾要做好善后處理,避免二次污染。
3.2污水處理
一方面加快農村河道沿線生活污水的治理,建立覆蓋全區域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工程,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收集率,杜絕農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道所在地的“五水共治”工作指揮部牽頭,由相關部門進行農村污水處理規劃設計并組織實施。對于農村河道流經平原、具備截污納管條件的自然村,應當全面完成污水的截污納管,完成生活污水的收集和治理;對于河道周邊不具備截污納管條件的自然村,污水處理方式應以分散式為主收集。另一方面,關于農村河道工業污水的收集治理,應全面排查緊鄰河道的工業企業是否存在亂排、超標排放污水的情況,環境監管部門應當加強沿河企業的環境執法監管,對違法排放的行為予以嚴厲查處;此外,對于緊鄰河道、無生產廢水,只排放生活污水的工業企業也不能忽視,有關部門應當排查企業是否存在雨污不分流情況,督促沿河企業及時完成生活污水的截污納管,實現自行處理達標排放,對于污水無法實現截污納管且自行處理后仍無法達標,責令在法定期限內搬遷或依法予以關停。
3.3農業面源污染整治
實行沿河流域畜禽養殖區域污染物總量控制,嚴格遵守禁養區、限養區制度。相關責任部門排查農村河道沿線有無畜禽養殖場,禁止沿河兩側距河岸沿線1km內從事規?;B殖,嚴禁畜禽養殖產生的廢水直接排入農村河道,關停相關中小規模的畜禽養殖場,將禁養區的畜禽數量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限養區內對中等規模的畜禽養殖場進行技術升級和標準化改造,對畜禽糞便進行處理利用。對污染農村河道水質的廢棄農藥包裝物,應當構建廢棄農藥包裝物的回收處置機制,由“五水共治”指揮部統籌,相關責任部門設立專項資金,開展廢棄農藥包裝物的每季度回收工作,并建立相關監管體系,確保有效回收處置率達到80%以上,實現100%的無害化處理。
3.4河道保潔長效機制
進一步改善和保護農村河道的水生態環境,必須結合實際,按照“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總體要求,全面落實河道保潔長效管理機制。農村河道長效保潔的目標為“河面無垃圾、河中無障礙、河岸無垃圾”。成立河道長效保潔工作領導小組,任命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河長”,領導小組及“河長”對農村河道負責,對保潔工作進行監督和不定期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到位。配置專職河道保潔員,負責區域河道內每日衛生保潔工作,配備必要的保潔工具,需對河面的雜草、漂浮物進行清理,確保每日保潔、巡查到位。建立農村河道保潔工作資料檔案,做到每次檢查均有記錄。此外,在河道兩側設置河道管理保潔公告牌,內容包括河道基本資料、保潔人員、“河長”、監督電話等相關信息。
作者:徐夕峰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
[參考文獻]
[1]姜謀余,龔淼.我國農村河道整治的現狀及問題[J].水資源保護,2015(01):41-47.
[2]黃根法,翁建偉.探討農村河道生態環境建設——浙江遂昌縣河道“四位一體”管理模式[J].科技資訊,2012(15):134.
[3]盧衛,應聰慧.浙江省農村河道水環境評價及水利保護對策[J].人民長江,2009(15):16-17,38,105.
篇7
眾所周知,以因為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發展速度不斷的提升,河流在每一個城市中的作用就很快的凸顯出來,在城市建設以及經濟建設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又因為,我們的人類有意識的活動的越來越多,很多破壞環境的行為嚴重的影響了河流的清潔,使得河流變得骯臟不堪,使得城市中的水質不斷的呈現出退化的狀態。特別是河流水質的污染主要體現在城市河流里面。因為人們越來越對環境有著很高的要求,不斷的改善河流就成了題中之義。再看,我們的城市河流的環境營造實質上是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社會和諧型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為城市的河流進行改造可以很好的提升城市形象。更加愛有利于整個小康社會的進程以及我國現代化發展以及各方面的發展。立足于我國的實踐,我們不難發現,對于我國具有河流的城市而言,城市河流水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我們應該很好的確認河道治理與生態發展的聯系,更加要注重這其中的關聯性。如果我們只注重經濟的發展和不斷的物質追求進而忽視我們的環境,尤其是河道環境。這樣的發展狀態也是一種不正常的發展狀態。所以我們必須注重城市發展建設中河道綜合治理的狀況,這樣我們才可以不斷的提升我們自己的生態環境,從而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所以要注重城市河道治理以及生態的良好關系,才可以更好的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眾所周知,城市河流水環境具體包括河水環境、河岸帶環境和河岸帶周邊環境三部分,具有城市生態廊道、遺產廊道、綠色休閑通道和城市標志景觀界面的功能。但是在我國因為城市化的進程不斷的加快,很多河流被污染嚴重。河流規劃面積難以保證城市垃圾管理不善,沿河堆積下水道建設滯后,污水直排河流水質惡化,這些如果不能及時處理都會造成嚴重的問題。所以我們在城市河流治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人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這樣才能在今后的城市河流綜合規劃治理與生態建設有效的開展,要按照科學的方式、方法以及原則進行。
2我國城市河流綜合治理與生態建設應遵循的以人為本原則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原則就是當下我們國家城市中河流綜合治理與生態建設應遵循的首要原則。這樣我們可以很好的規避水災或者水污染造成的一系列影響。所以,我們要最盡最大的努力使得河流的治理以及周邊生物以及環境的協調發展。要讓河道周邊的景物以及人類的生存環境相融合,這樣才是可持續發展的要義。另外,我們知道,我們在城市之中的不斷更新換代中可以感受的到城市向著集群化的發展方向在不斷的發展之中,從而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狀況。城市河流水環境是城市居民最寶貴的自然資源、物質財富,城市河流水環境的改善能推動市民物質收入和精神需求兩方面的提升。所以,我們應該注重河流的治理以及生態建設的內在聯系,一定要改善河流治理的綜合環境要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上進行治理和規劃,要采用科學的,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巧妙的將景觀生態學原理、恢復生態學原理、生態工程學原理,采用近自然治理方法很好的結合起來,使得河流在治理中不斷的回復生態升級。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保障河流周邊生物的多樣性,在河流治理的過程中要不斷的體現出保護的心態。再次,為了提升人們的生存空間可以進行合理的空間規劃,有效的設置文化、健身、娛樂和觀景場所使人與水進行親切的交流,建設出水清、岸綠、突出河流自然屬性的城市河流。這樣可以使得我們真正的做到了生態環境的建設,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子啊人類智力河道的過程中,很好的保障了生態文明的發展,為我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標本兼治,控制河流污染,恢復河流自凈能力的原則
在河道的治理中,筆者認為只是治標不治本是不行的,我們不能本著先將河水進行肆意的污染,再去全身心的治理的傳統道路,這樣是不科學的。我們在首次河流治理的時候就要堅持標本兼治的方式方法,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很好的控制河流的自凈能力,這樣才有利于河道的治理與生態的完美結合,達到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最終目標。要想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還要做到很好的清理河水,整理綠色河岸的目的,從而達到從根源上治理問題的目的??梢哉f,在河流污染的處理中,我們應該堅信,我們要始終保持全流域有效治理,不嗯能夠分流與治理,厚此薄彼。我們要充分的實現全流域共同治理,下游治理,上游我行我素,那么所有的治理功夫都會變為空談,最終達不到效果,所以我們在研究河流治理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方式與方法的結合,這樣才能達到河流生態治理的良好效果。最終才可以使得城市的發展向著更高更遠的方向邁進,我們才能在美好的環境下創造更加多的經濟效益。
4采取生態工程治理的手段建設多自然型河流和健康河流的原則
篇8
關鍵詞:城市河道;綜合治理;改善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n promoting the cit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used serious pollution 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seriously hinder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mong them, the particular urban runoff pollution, urban runoff of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uffered serious destruction, which seriously affected the good image of the city in our country.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urban river management, draw lessons from experience and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urban river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Key words: urban runoff; Integrated management; To improve the
中圖分類號:K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建設,城市的人口急劇增加,房地產商不斷進行樓盤的開發以滿足越來越多準城市人的居住要求。其中,不乏有的房地產商將目光對準了城市河道兩岸的土地,盲目的開發加上治理不善,使得城市河道的功能大打折扣。與此同時,城市水污染問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為了讓城市居民有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喝上放心水,必須對城市河道進行全方位的綜合治理。
我國城市河道治理現狀
2.1 監管不善,淤積問題嚴重
河道淤積一向是我國城市河道存在的最主要問題,由于很多河道長時間沒有進行清淤工作,一到雨水季節,尤其是夏天,堵塞的河道導致水流不暢通,經常發生河水泛濫的情形,使得河道兩岸的居民損失慘重。此外,由于政府對河道綜合治理工作缺乏管理和監督,導致河道兩岸的水土流失加劇,河道兩岸頻頻倒塌。有些工廠無視國家法律存在,過度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將一些固體廢物或者廢水排放到河道中,既污染了河水,又堵塞了河道,使得原本淤積的河道變得更加淤積。
2.2執法軟弱,污染嚴重
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之所以難以杜絕,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執法的力度弱。環境污染不具有即時性,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只有達到一定的程度,環境污染的結果才能顯露出來而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這就要求環境各檢測部門時刻做好本職工作,對各個企業的排放物嚴格檢測。然而,不少檢測部門要么難以恪守原則做好本職工作,因疏于檢測而使得一些違法企業有機可趁,更有一些檢測部門的工作人員收受賄賂,偽造檢測結果。正是由于執法工作人員“問題執法”,導致城市河道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有的企業雖然因為污染行為受到了行政處罰,但由于處罰力度過小,遠遠小于污染行為帶來的利潤而無視法律的存在,仍然肆意妄為。由此可見,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對于遏制河道污染行為至關重要。
2.3規劃落后,防洪性差
許多城市居民的河道防洪意識很淡薄,致使城市河道被侵占的現象十分常見。很多河道兩岸堆滿了垃圾,成了名副其實的“垃圾場”,更有垃圾直接堵塞河道的情形。這樣一來,城市河道的蓄水、排澇能力大大下降了。對于2012年發生在北京的暴雨泛濫,想必大家記憶猶新,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河道堵塞占了很大部分。在北京,雨水排放和污水排放用的是一條管線,如此一來,嚴重影響了雨水的排放速度。這種情況在其他的城市也很常見,此種規劃體現了我國城市居民河道防洪意識的薄弱以及對政府對城市河道防洪綜合規劃建設的忽視。
2.4 只顧眼前,生態缺失
采用傳統方法治理城市河道時,往往只關注眼前利益而采用“岸線順直”的這種減少排水路徑的方式加速河水的排泄。這種方式存在很大的缺陷,既改變了河道的自然流向,改變了河道主流、激流和淺流相間的河道格局,又改變了各種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致使許多具有凈化河水功能的水生植物數量大幅度減少甚至滅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河道的凈污納污能力。還有的城市在治理河道的過程中,為了使得河岸更加結實牢固,便采用大塊石頭或者是水泥等堅固物體對河岸進行堆砌。如此一來,縱使河岸變得更加結實了,卻割裂了整個河道河岸的生態系統,割斷了河道中水土和生物的聯系,毀壞了河道里的能量循環,大大降低了河道的凈化能力。
我國城市河道的整治措施
城市河道的整治不是僅僅涉及某個領域,而是一個涉及多個領域的系統性的大工程。城市河道的整治不會一蹴而就,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實際情況,協調好環境保護和城市河道的綜合治理。
4.1 從規劃入手,綜合治理城市河道
城市河道治理是否成功取決于是否有好的規劃,只有科學的規劃才能解決好城市河道的治理問題。規劃的制定應當充分考慮各個城市的實際情況,聽從各方專家的意見。城市河道的建設與整治應當科學合理,既要保護城市當地的文物古跡,又要保持與周邊環境的協調。規劃還應充分考慮文章上述所提到的傳統治理城市河道所遇到的種種問題,保證城市河道排洪防澇的基本功能以及暢通無阻。在規劃中,還應保持城市河道的自然流向,不能單純為了水流暢通而將之改直,這樣既可以保證河道內部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為水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還可以提高城市河道的自我凈化功能。在進行河道整治規劃時,還要保持河道有一定寬度,杜絕商業住房或者其他建筑物擠占河床的現象。一定寬度的河床使得河流在發大水時水流有一定的緩沖擺動幅度,切實保證河床兩岸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
4.2加強行政執法,嚴懲污染行為
城市河道的污染很大一部分來自企業的污染,很多企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將沒有經過凈化處理的廢水直接排入到了河流中,有的企業雖然受到了行政制裁,然而相對于所得到了利益來說,行政制裁的所付出的代價遠遠小于排污所獲得的收益??傊?,各種原因使得企業排污行為屢禁不止。國家政府部門應針對此種情況,出臺專門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懲罰力度,以排污所獲收益為基準,成倍數對排污行為進行罰款。更有嚴重者,責令其停止經營。只有加強行政執法力度,才能從使法律產生威懾力,從根本上杜絕排污行為。
4.3 引進技術與人才
在城市河道綜合治理中,國外許多國家做的相當好,值得我們借鑒。因此,各個城市政府部門應組織相關的人才到國外進行學習,將國外的先進技術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解決好我國城市河道的綜合治理問題,樹立我國城市的良好形象。與此同時,還應該培養一批有專業知識的管理人才,及時發現城市河道問題,制定城市河道治理規劃,對治理過的河道進行維護。
城市河道治理是一個大工程,城市河道不僅承擔著防洪抗澇的基本任務,同時也是城市居民用水的主要來源。無論是自然方面,還是人文方面,城市河道都是一個城市的象征。只有做好城市河道綜合治理工作,才能推動城市現代化建設,才能走好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好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劉福臣.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34-45.
篇9
1.1潼關高程歷史上的變化三門峽水庫修建前,黃河潼關河段屬于天然河道,由于缺乏實測資料,目前對歷史上潼關高程的變化存在著3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潼關高程在歷史上就是持續抬升的,且每年抬升速率是比較大的;第二種觀點認為潼關高程歷史上是緩慢上升的,每年的抬升速率是很小的;第三種觀點認為潼關高程歷史上是處于相對穩定的。上述3種觀點所引用的資料主要有[1]:(1)1966年潼關鐵橋附近的鉆探資料;(2)1929~1960年實測1000m3/s流量的潼關水位;(3)采用小北干流淤積厚度來推斷潼關高程。由鉆探資料分析得到的從三國時期至1960年,潼關高程年平均淤高0.006~0.008m,由小北干流淤積推斷潼關高程年平均淤高0.014~0.027m,可見用這2種方法得到的潼關高程年升高值相差很大,用小北干流淤積推斷的潼關高程誤差較大。而采用1929~1960年實測資料分析得到的潼關高程年平均淤高0.035~0.09m,也有專家分析了1929~1960年的實測資料,認為如扣除其中的1942~1947年缺測年份,潼關高程則處于相對平衡狀態[2],由此可見,即使是采用同樣的資料,也會得到差別很大的結果。這與各家使用資料時的處理方法有很大的關系,這也是三門峽水庫泥沙淤積問題研究中的一個特點。筆者認為:從歷史上看,渭河下游是一條不設堤防的地下河,主河槽過流能力約在5000m3/s左右,河道還曾具有通航能力;此外,從西安地區河灘上1m以下出土的大量秦代文物、華縣附近灘地實測淤高3m、以及將1929~1960年的實測資料扣除1942~1947年缺測的年份等情況來綜合分析,可以認為歷史上潼關高程平均情況是緩慢上升的,可能在一些時段由于水沙條件的不同會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但長時段總的趨勢是緩慢上升,不太可能在歷史上累積抬升了幾十米。
圖1潼關高程差變化過程
1.2三門峽水庫修建后不同時期潼關高程的變化三門峽水庫修建后,潼關高程經歷了急劇上升-下降-基本穩定-逐步抬升4個階段[1~4],圖1(a)和(b)為年內潼關高程差的變化過程,由圖可見:(1)1960年9月~1969年汛末水庫高水位運行,潼關高程迅速抬高了5.25m,1969年汛末~1973年汛末水庫低水位運行,潼關高程下降了2.01m,1973年汛末~1985年汛末水庫采取蓄清排渾運用,潼關高程基本處于相對穩定,1985年汛末至今,持續來水偏枯,潼關高程緩慢持續抬升,至2002年汛末,潼關高程上升到328.78m,說明水庫運行水位和來水來沙對潼關高程有著重要的影響;(2)每年汛后與汛前潼關高程差有許多年份是負值,表明潼關高程的變化在年內基本上是汛期沖刷下降,一些汛期甚至可以沖刷下降1.8m,非汛期則淤積抬升。下年汛后與前一年汛后潼關高程差則有升有降,表明控制三門峽水庫非汛期水位至關重要,它對潼關高程升降有重要影響;(3)2002年汛后,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非汛期最高水位控制在318.00m,從2002年10月24日~2003年6月30日,壩前平均水位315.59m,2003年汛期水庫基本是敞泄和低水位運行,加之2003年秋汛渭河6次洪峰,潼關高程在2003年10月19日較汛前下降了0.88m,汛后又有所回升。
1.3潼關高程下降的作用潼關位于黃河與渭河交匯口以下約5000m處,是黃渭匯合后水流進入三門峽庫區的天然卡口。潼關高程的變化直接影響渭河下游河道的沖淤,是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蝕基準面。
三門峽水庫運用以來,1960年6月~2000年10月庫區共淤積泥沙67.3億m3,其中潼關以上淤積37.9億m3,潼關以下淤積29.4億m3,到2002年汛后,潼關高程上升到了328.78m,比建庫前抬升了5.38m。由于作為侵蝕基準面的潼關高程的抬高,導致渭河下游河道嚴重淤積。1960~2000年渭河下游河道總淤積量達13.3億m3,圖2為不同時段渭河下游不同河段的單位長度沖淤量,表明隨著潼關高程的上升,渭河下游的淤積強度在不斷向上發展,影響較為顯著的范圍已超過渭淤26斷面(臨潼),使河道淤積萎縮、過洪能力減小[5],渭河下游河道已成為“地上懸河”,臨背差達2~4m,防洪形勢十分嚴
圖2渭河下游各河段單位長度沖淤量
峻。華縣站河道斷面過洪能力由建庫前的4500~5000m3/s減少到1999年的約1500m3/s,2003年渭河洪水出現的洪峰流量不大,但水位高、持續時間長、演進速度慢,形成了大災害的局面就是渭河下游河道嚴重淤積的必然結果。泥沙淤積還使流域內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沿河居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給渭河下游地區關中平原的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
實測資料分析表明,渭河下游河道的累計淤積量及華縣站水位都與潼關高程有較好的相關關系,如圖3和圖4所示,由圖可見:潼關高程抬高,渭河下游的累計淤積量就增大、華縣的水位就升高。因此,從減少渭河下游淤積、降低洪水位,減輕洪澇災害,以及改善流域生態環境出發,降低潼關高程是十分必要的。
圖3渭河下游累計淤積量與潼關高程的關系
圖4華縣水位與潼關水位的關系
1.42003年渭河下游的洪水情況2003年8月24日開始的歷時2個半月的渭河下游洪水,雖然洪峰不大,僅為幾年一遇的洪水,但洪量大、洪水持續時間長,造成渭河干流大堤決口1處(尤孟堤),3條南山支流決口10處,其中方山河5處、羅紋河4處、石堤河1處。水災損失是渭河流域有史以來最大的,洪水共造成渭河下游兩岸咸陽、西安、渭南3市6個縣46個鄉鎮被淹,受災人口達49萬,遷移人口29.22萬,農作物受災面積53.68萬公頃,倒塌房屋5.76萬間,22條公路中斷,損毀公路512km,輸電線路1388km,通訊線路951km,20個鄉鎮衛生院被淹,182所學校的4.9萬名學生無法入學上課,直接經濟損失約29億元。
2003年6~10月份,咸陽站來水量為39.39億m3,來沙量0.91億t;臨潼站來水量為70.93億m3,來沙量為2.94億t;華縣站來水量為75.25億m3,來沙量為2.98億t。
2003年汛前潼關高程為328.78m,7月25日潼關高程曾達329.10m,8月下旬洪水前潼關高程為328.79m,渭河6號洪峰后,10月19日潼關高程為327.94m,較洪水前降低了0.85m。
2003年洪水后,渭河下游河道較汛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灘面普遍發生淤積,淤積厚度一般在0.4m左右,最大淤積厚度為楊家斷面處(渭淤16(二))的1.5m;主槽發生沖刷,河槽一般較汛前展寬50~100m,局部河段展寬了100~200m,河道深泓點普遍較汛前下降0.5~1m,局部河段深達2m以上,圖5為洪水前后華縣站實測斷面比較,說明洪水的刷槽淤灘特性。2003年渭河下游(渭淤37-渭攔4)共沖刷泥沙0.1693億m3,斷面變化表現為沖槽淤灘;沿程變化表現為兩頭沖、中間淤,如圖6所示。
圖52003年華縣站實測大斷面沖淤變化
圖62003年渭河下游河道沖淤量沿程變化
2降低潼關高程的預期目標與措施
2.1預期目標如前所述,通過調整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水位是可以降低潼關高程的,為此,筆者采用泥沙數學模型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圖7為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調整后3種方案(一種是全年敞泄運用,另兩種分別是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318m與315m運用)潼關高程變化過程的泥沙數學模型計算結果,由圖可見:在偏枯的1987~2001年共14年水沙系列條件下,14年末3種不同的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時,潼關高程可降低0.77~1.09m(與計算起始地形2001年汛后潼關高程328.23m比),而采用1978~1996年組合的偏豐的14年水沙系列,14年末3種不同的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時潼關高程可降低1.37~1.64m。因此,通過調整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在目前偏枯的水沙條件下近期使潼關高程下降1m是可能的。
各種措施對進一步降低潼關高程作用的研究表明[4],通過采用跨流域調水增加水量、水土保持或修建水利樞紐減少來沙、修建水利樞紐形成人造洪峰以及疏浚等措施都可在改變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降低潼關高程的基礎上,分別進一步降低潼關高程0.05~0.48m。采用這些措施的組合后,潼關高程下降2m是可能的。當然,這些措施的實施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可以將潼關高程下降2m作為中長期目標。
2.2調整三門峽水庫運用水位對降低潼關高程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1,4,6],改變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可使潼關高程下降。對此許多專家提出了不同的調整三門峽水庫運用水位的方案,主要有如下三種:一是三門峽水庫全年敞泄運用;二是三門峽水庫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水位運用,其中包括非汛期控制水位310m、315m、316m、318m等,310m為1969年4省會議確定的;三是三門峽水庫汛期平水發電、洪水敞泄,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320m、322m、324m等,此外還有上述3種方案之間的組合。如果僅從降低潼關高程的角度出發,三門峽水庫的運用方式采用全年敞泄最為有利,但其對庫區和樞紐造成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的影響也最大。因此,尋找到一個相對的平衡點,既對降低潼關高程有明顯作用,又對庫區和樞紐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圖7不同水沙系列時潼關高程的變化
采用泥沙數學模型對1974~1999年25年水沙系列條件下三門峽水庫全年敞泄與汛期敞泄、非汛期不同控制運用的潼關高程差的計算結果表明[4]:不論是25年末潼關高程差,還是平均潼關高程差,當非汛期運用控制水位在315m以上時,隨控制水位的上升,全年敞泄運用與非汛期控制水位運用之間潼關高程差愈來愈大,特別是控制水位在318m以上時,兩者差值趨于更大;而非汛期控制運用水位在312m以下時,兩種運用方式潼關高程差較小。
表1三門峽水庫汛期敞泄、非汛期不同控制運用水位對降低潼關高程的影響
三門峽水庫非汛期控制水位/m非汛期控制運用與全年敞泄運用潼關高程差
差值/m差值/m
3090.1850.0083
3120.210.017
3150.260.027
3180.340.030
3210.430
表1給出了由計算成果得到的三門峽水庫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運用時,不同控制運用水位段每米控制水位的差值對降低潼關高程的影響值,由表可見,當非汛期三門峽運用水位控制在312~315m范圍時,運用水位每升高1m,潼關高程少降低0.017m;當非汛期三門峽運用水位控制在315~318m范圍時,運用水位每升高1m,潼關高程少降低0.027m;當非汛期三門峽運用水位控制在318~321m范圍時,運用水位每升高1m,潼關高程少降低0.030m。這也進一步說明,每米控制水位對降低潼關高程的影響在水位315m上下存在明顯的差別,特別是在318m以上差別更大,而在312m以下差別很小。
由以上分析可見,非汛期三門峽運用水位控制在312~318m范圍時,對潼關高程的影響相對較小,選擇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8m為這一范圍的上限,考慮到調整過程的漸進性,選擇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5m左右時,三門峽水利樞紐還能繼續發電,對庫區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影響相對較小。因此,三門峽水庫采用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水位315m運用是比較合理和現實的。
此外,據實測資料分析也可得到類似的結果。圖8(a)為1960-2000年非汛期(11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三門峽水庫壩前平均水位與同期潼關高程升降的關系,由圖可見,在非汛期平均水位約315m時,有一明顯的拐點,315m水位以上對潼關高程升降影響較大,315m水位以下時曲線較平坦、對潼關高程升降影響較小,這與清華大學得到的結果基本一致,由圖8(a)還可看出,當壩前水位低于310m時,兩者幾乎沒有相關關系,因此,將1972年以后非汛期的低于310m的水位剔除(這些水位多出現于汛末蓄水的11月份和汛前降水的6月份),然后點繪非汛期壩前平均水位與同期潼關高程升降的關系如圖8(b),可見在315m水位時仍存在一個拐點,且兩者的相關程度由0.6984提高到0.7638。這些實測資料的分析結果進一步說明非汛期控制水位采用315m運用是比較合理的。
圖8(a)非汛期壩前平均水位與同期潼關高程升降關系
圖8(b)非汛期壩前平均水位與同期潼關高程升降關系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提到的非汛期水位可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上限水位,另一層是平均水位,如無特殊說明,本文所指非汛期水位為上限水位,平均水位一般較上限水位低。
2.3采取綜合措施可進一步降低潼關高程調整三門峽水庫運行水位是降低潼關高程的重要措施之一,效果十分明顯,但降低的程度還與來水來沙過程有密切的關系,在目前的水沙條件下,來水來沙偏枯,對降低潼關高程的作用是有限的,還需要配合其它措施,以期較大幅度地降低潼關高程。筆者曾對其它措施降低潼關高程的作用進行了泥沙數學模型計算[4],這些措施包括:增加水量(跨流域調水)、減少來沙、人造洪峰、改變水沙系列、裁彎、縮窄河寬、疏浚和增加三門峽水庫泄量等。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措施單獨使用都較調整三門峽水庫運用水位對降低潼關高程的效果小一些,但不同程度上都能對降低潼關高程有一定作用,特別是增加水量、疏浚和減少來沙等措施的效果更明顯,因此,為了達到降低潼關高程的預期目標,特別是中長期目標,應采用包括調整三門峽水庫運用水位在內的綜合措施。
3關于潼關高程的穩定降低
潼關高程的升降隨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和上游來水來沙條件的不同而變化。在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一定時,有利的水沙條件可能使潼關高程有比較急劇的降低,但并不表明潼關高程就穩定降低了,只有在潼關高程降低到了某一高程后,并在一個較長的時段內在其周圍穩定地升降,才表明潼關高程是穩定地降低了。
采用泥沙數學模型在2001年汛后地形基礎上,計算了1987~2001年偏枯水沙系列條件下4種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現狀運用,全年敞泄,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8m水位運用,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5m水位運用)和以1974~1975年為基礎概化的平水系列條件下4種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全年敞泄,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8m水位運用,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5m水位運用,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312m水位運用)潼關高程的變化趨勢,如圖9所示。由圖可見,潼關高程在前幾年變化較大,在經過約4~8年之后,無論哪種水沙系列和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潼關高程都可降低到穩定狀態,其中全年敞泄運用時約需4年,潼關高程可降低到穩定狀態,非汛期控制318m運用時約需8年,非汛期控制315m約需5年。表明潼關高程降低到穩定狀態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但并不需要很長的時間。
圖9(a)概化平水系列全年敞泄時潼關高程的變化
圖9(b)概化平水系列三門峽水庫不同運用方式時潼關高程的變化
4渭河下游河道的綜合治理
潼關高程作為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蝕基準面,直接影響著渭河下游的河道演變、河床沖淤和河道防洪,隨著潼關高程的不斷升高,渭河下游河道也由“地下河”變成了“地上懸河”,并且在日益加劇。目前渭河下游河床已平均高出堤外地面2~4m,最多的地方已高出地面4.5m,使得渭河下游的防洪形勢愈來愈嚴峻。渭河下游堤防的現有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計,但目前一般只達到20年一遇標準,西安等重要城市附近堤防的防洪標準也不足50年一遇,渭河下游河道堤防有91.7%低于設計洪水標準,特別是十多條南山支流的堤防十分薄弱,一旦遇上大水,損失將是巨大的,2003年渭河下游的洪水就是典型的實例。因此,渭河下游的治理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降低潼關高程是重要的措施之一,但潼關高程的穩定降低不是短期可以做到的,即使潼關高程降下來了,其對渭河下游的影響范圍也是逐步發展的,要有一個時間過程,且對華縣以上的影響將是十分有限的,渭河下游的治理應該是采取綜合措施,以期達到長治久安的目標,目前研究可采納的綜合治理措施如下。
4.1近期措施(1)降低潼關高程;(2)黃渭洛匯流區河道整治;(3)渭河下游河道整治;(4)渭河下游河道疏浚和淤臨淤背;(5)渭河干流大堤加高加固,提高防洪標準,特別是南山支流堤距加寬和堤防的加高加固。
4.2中長期措施(1)水土保持減少入渭泥沙;(2)跨流域調水入渭,提高渭河下游河道的輸沙水量和流量;(3)修建東莊水庫調節渭河下游河道水沙過程;(4)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黃。
5結語
通過實測資料分析和泥沙數學模型計算等方法對潼關高程的作用、潼關高程的變化過程及其影響、降低潼關高程的目標與措施、潼關高程的穩定下降和渭河下游河道的綜合治理措施等重要問題進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認識:
(1)潼關是三門峽庫區的天然卡口,是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蝕基準面,潼關高程的變化直接影響渭河下游河道的沖淤,從減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積、減輕渭河下游洪澇災害及改善渭河流域生態環境等方面考慮,降低潼關高程是非常必要的;
(2)三門峽水庫不同運用方式時降低潼關高程的過程是不同的,但一般經4~8年后潼關高程可降低到穩定狀態,其中,全年敞泄時約需4年,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8m時約需8年,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5m時約需5年;
(3)改變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近期降低潼關高程1m是可行的,采取綜合措施后中長期降低2m是可能的;
(4)三門峽水庫汛期敞泄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以上與全年敞泄相比,不利于降低潼關高程,非汛期控制水位在312m以下與全年敞泄相比對降低潼關高程的作用接近,非汛期控制在312~318m范圍內對降低潼關高程和潼關至大壩段的生態環境相對有利,采用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為上限,綜合考慮目前非汛期控制水位315m較好;
(5)渭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應該是采取綜合措施,近期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降低潼關高程、渭河下游河道與匯流區整治和疏浚、渭河干流與南山支流提高堤防標準等,遠期可采取的措施有水土保持減少入渭泥沙、調水入渭增大輸沙水量和流量、修建東莊水庫調節水沙過程、北洛河直接入黃等。
參考文獻:
[1]陜西省三門峽庫區管理局,等.陜西省三門峽庫區防洪暨治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1.
[2]三門峽水利樞紐管理局,等.三門峽水利樞紐運用四十周年論文集[C].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1.
[3]胡春宏,陳建國,周文浩,李慧梅.三門峽水庫現狀及遏制泥沙淤積的對策[J].水利學報,2001,(增刊):98-102.
[4]胡春宏,郭慶超,陳建國.降低潼關高程途徑的研究[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3,1(1):30-35.
篇10
[關鍵詞]河道治理;河堤設計;賓格石籠;抗滑
1 工程概況
某河道全長15.1km,其中部分段河道內淤積嚴重,邊坡為土質邊坡,水土流失嚴重,河道不滿足行洪要求。為進一步加大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生態綜合治理力度,保護生態環境,擬對該河道進行生態綜合治理[1 ]。該河道生態綜合治理主要包含河道清淤防滲,河道兩岸防洪水位以下采用賓格石籠邊坡護砌,防洪水位以上采用草皮護坡。賓格石籠邊坡護砌1260m、草皮護坡5670m2 、栽植綠化樹木500 株;新建攔水壩5 座,20 年一遇的河道防洪設計標準,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Ⅶ度。
2 河堤設計
河道治理長度630m,河道斷面形式為梯形斷面,邊坡比1 ∶3 ,河道兩岸防洪水位以下采用賓格石籠邊坡護砌,防洪水位以上采用草皮護坡,河道上河口種植垂柳綠化,垂柳種植株距3m,擬種植垂柳500 株,垂柳胸徑7cm。
2.1 河道參數計算
式中:Rp為累計頻率為p的波浪爬高;KΔ為斜坡的糙率及滲透性系數,砌石護面取0.8 ,草皮護面取0.9;Kv為經驗系數,根據風速v、堤前水深d及重力加速度g來確定;Kp為爬高累積頻率換算系數;m為邊坡系數;H-為平均波高;L為波長。將各值代入式(1),計算結果見表1 。河道設計底寬16m,邊坡高3m,設計水深2m,設計邊坡采用1 ∶3 土質邊坡。
2.2 賓格石籠邊坡護砌
格賓籠又叫格賓網,是由低碳鍍鋅覆塑鋼絲使用機械編織而成的六角形網箱結構。網箱鋼絲主要由邊端和網面鋼絲組成,其類型和要求見表2 。所用鋼絲要求重鍍鋅覆塑,鍍鋅量要大于245g/m2 ,覆塑的厚度也應大于0.5mm,其抗拉強度要求在350 ~500MPa之間,延伸率應高于10%[4 ];格賓石籠內填料重度應滿足18 ~19kN/m3 ,填石為大于MU30 的卵石或者硬質巖質塊石,粒徑在100 ~250mm較為合適。為確?;靥畹纳暗[不會流失,應在其格賓擋墻后設置無紡土工布,克重250 ~300g/m2 ,施工折邊大于0.3m[5 ]。見圖1 。組裝格賓的原則:形狀應規則,絞合相對牢固,所有豎直面板上邊緣要在同一水平面上,且確保面板上端水平邊緣與蓋板邊緣能夠絞合。石料填充務必均勻地向同一層各箱格內放入填充料,單格網箱不能一次性投滿。填料施工時,應將每層的投料厚度控制在33cm上下,正常情況下1m高網箱應分3 到4 層投料??筛鶕寥篮蜌夂蛞约熬坝^的要求,選擇植被灌木或草種,網箱封蓋后,應將壤土在空隙處填滿,頂部填滿高約5cm壤土[6 ]。
3 邊坡穩定與河道沖刷分析
邊坡穩定分析包括施工完建期迎水面邊坡穩定、穩定滲流期形成穩定滲流時的迎水面邊坡穩定、水位降落期迎水面邊坡穩定。采用《北京理正邊坡穩定分析軟件5.11 版》瑞典圓弧法計算,對邊坡穩定進行分析。根據《水工建筑抗震設計規范》(SL203 -1997),工程抗震設防類別為丙級,穩定分析時地震烈度為7 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邊坡抗滑穩定計算選用兩種典型斷面進行邊坡穩定分析,需要的堤體土料物理力學指標按地質報告提供數據[5 ]。
3.1 抗滑穩定計算
采用理正邊坡穩定分析軟件,對邊坡的抗滑穩定性進行計算。在計算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條件,可分別采用有效應力法或總應力法:總應力法應用于施工期是上游死水位工況;有效應力法和總應力法同時用于水位降落期;有效應力法均用于穩定滲流期。由表3 穩定計算成果可知,河道邊坡滿足穩定要求[5 ]。
3.2 河道沖刷深度
沖刷深度:(4)式中:n為與防護岸坡在平面上的形狀有關系數,n=14;vH為河道允許的不沖流速;vp為河道平均流速;hp為沖刷后水深。其中:hp=ph(5)式中:h為沖刷前水深;p為系數。
4 攔河壩設計
為攔截泥沙,增加河道景觀,形成景觀水面,在該河道新建攔水壩5 座。攔河壩壩體采用M10 漿砌石駝峰堰,壩高1.5m,壩體采用1 ∶3 水泥砂漿砌筑毛石基礎,壩體基礎采用厚100mm的C15 混凝土墊層。
4.1 攔河壩寬
根據《溢洪道設計規范》(SL253 -2000)和《水力計算手冊》,攔河壩寬[6 ]:(6)式中:Q為流量,m3/s,Q=135m3/s;H0 為計入總流速水頭的堰上水頭,H0=2.6m;ε為閘墩側收縮系數,ε=1;m為流量系數。P1/H0 >0.34 ,m=0.452(P1/H0)-0.032 經計算,攔河壩寬B=10m。
4.2 壩體穩定分析
采用《漿砌石壩設計規范》(SL25 -1991)中所提供計算公式:新砌M10 漿砌石,f1 取0.6 ,C1 取50 ×104Pa。應用《水利水電工程PC―1500 程序集》計算:在正常情況下:K=1.81 >[1.15 ];在非常情況下:K=1.55 >[1.00 ],表明壩體抗滑穩定安全系數均滿足規范要求。5 結論1)河道設計底寬16m,邊坡高3m,設計水深2m,斷面形式為梯形,采用1 ∶3 土質邊坡。河道兩岸防洪水位以下采用賓格石籠邊坡護砌,防洪水位以上采用草皮護坡,河道上河口種植垂柳綠化,垂柳種植株距3m,擬種植垂柳500 株,垂柳胸徑7cm。2)施工完工期、水位降落期、穩定滲流期的計算邊坡滑動安全系數均滿足河道邊坡的穩定性要求,河道沖刷深度總深度0.63m3)河壩壩高1.5m,壩寬10m,壩體采用1 ∶3 水泥砂漿砌筑毛石基礎,壩體基礎采用厚100mm的C15 混凝土墊層。在正常情況與非常情況下,壩體抗滑穩定安全系數均滿足要求。
參考文獻
[1 ]廖平安.北京市中小河流治理技術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2014(1):11 -13.
[2 ]孫飛云,林魯生,董紫君,等.龍崗河干流綜合治理工程生態修復設計與應用[J].水利水電技術,2012 ,43(8):103 -106.
[3 ]賴永輝.龍潭河陂下段河道生態整治水力計算[J].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11(1):92 -96.
[4 ]劉向榮,彭藝藝,余潤生,等.柳州竹鵝溪河道綜合整治工程設計[J].中國給水排水,2010 ,26(4):38 -41.
相關文章
精品范文
10河道管理條例